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各地

05版:新华聚焦

06版:新华关注·家园

07版:新华国际

08版:新华关注·文旅

江西:传承“江右文脉”,建设文化强省
江西:传承“江右文脉”,建设文化强省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沈锡权、赖星、袁慧晶

  提到江西,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呢?
  庐山脚下,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赣江畔,黄庭坚登阁远眺,“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江右文脉流淌千年,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历经大浪淘沙,绵延不绝,涌现出了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汤显祖等一批文化名人,形成了优秀而又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激励,感召着一代又一代赣鄱儿女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创新创造,不断展现江西文脉新气派,铸就赣鄱文化新辉煌。
  浩瀚典籍写满人文荟萃的江右故事,一卷一册、一字一句尽是对家国的热爱;文物古迹见证赣鄱大地的物华天宝,一砖一瓦、一石一木述说对历史的敬畏。今日江西,不改的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不变的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如磐信念。当文化强省的号角吹响,当文化“软实力”成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硬支撑”,当“国潮”火爆、“国风”劲吹,江西愈加明白文化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
集江右经典,聚赣鄱根魂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对于中国人而言,“修书撰史”是承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至今的基础。
  走进江西省委宣传部牵头负责的《江右文库》编辑部,《[嘉靖]江西通志》《豫章书》《[光绪]江西通志》等六种通志整齐摆放,这是《江右文库》在今年3月问世的首批成果。磁青色的书籍封面上,铜镜造型的主题图案古朴典雅,瑞兽纹饰描绘入微,“江右文库”四字篆书居中,庄重大方。
  “江右”,一个古老而雅致的称谓。唐初,天下分为十道,江西归江南道;后来江南道亦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西属江南西道。古人以西为右,历代诗词文赋遂多以“江右”指代江西。
  江右文脉,世代绵延,著述充栋。
  以诗而言,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黄庭坚创立江西诗派,杨万里创造诚斋诗体;
  以词而言,《全宋词》收录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宋词四大开祖”中,晏殊、晏几道父子居其二;
  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其三,欧阳修更是以文章名冠天下,被尊为“一代文宗”;
  ……
  作为文化鼎盛之地,江西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古籍众多。据统计,全省目前拥有各类古籍100万册以上,其中善本5.5万册,江西人的著述有1万余种。然而,其中一些古籍由于保存保护条件落后,虫蛀、霉变、老化现象严重,面临灭失的危险。
  “我省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虽然一直在做,但相对于丰富庞大的古籍史料而言,整理保护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古籍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江右文库》编辑部副主任陈世象说。
  为此,江西省学界、出版界等领域的相关专家数十年来,一直在呼吁建设江西省域文库。然而囿于多种条件限制,文库建设未能顺利实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5月,《江右文库》编纂出版工程启动,为守护江西文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江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将对秦汉以来至清末江西学者著述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与研究,分为“书目编”“文献编”“方志编”“精华编”“研究编”五编,计划编纂出版1600册,总计约8亿字。
  编纂出版《江右文库》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着眼江西文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系统工程。江西坚持把握历史主动、赓续江西文脉、满足人民需求、严把编纂质量,着力将《江右文库》建设成为培根铸魂工程、赣鄱文化标识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强省示范工程。
  只有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编纂出版工作,才能将《江右文库》打造为彰显江西特色、展现江西气派、代表江西形象的经典。《江右文库》编辑部主任游道勤介绍,江西立足本身,充分发挥省内各高校、社科院、档案馆等单位力量的同时,还面向全国邀请了十多位省外专家参与进来。团队中既有七八十岁的老者,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古籍出版周期长、专业性强、收入较低,跟踪出版一部“大书”,编辑也许会从满头青丝熬到满头皓雪。《江右文库》从2021年开始准备工作到基本完成后期项目图书出版工作,将历时10年之久。
  “90后”小伙李建权是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首届硕士生,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一度转行,放弃所热爱的古籍行业。2021年,已在武汉成家立业的他听说《江右文库》准备启动的消息后既兴奋又纠结。
  “很多机会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遗憾,这一次我不想再留下遗憾。”怀抱着对古籍工作的一腔热爱,李建权辞职从武汉回到南昌,加入《江右文库》编纂团队,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古籍相伴。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正是一代代古籍工作者甘于寂寞,穷年累月在古籍中爬梳耕耘,江右典籍得以赓续不绝。每翻开一页,就像推开一扇历史的大门,其中述录了先人的开拓,启迪着来者的奋斗。
  有学者评价说,《江右文库》的编辑出版,将把赣鄱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一定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赣鄱文化曾经有多么辉煌的过去,也必定会鼓舞江西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向历史深处回望,《江右文库》封面铜镜铭文愈显深刻——“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史为鉴,察往知来。”
岁月润无声,文物载千秋


  江西省博物馆,一枚浅褐色、状如泥土般的残损陶片静静躺着,不起眼得甚至不如工地上的边角料。
  “它已经2万岁了,是迄今全世界测年最早的陶器,比东亚和其他地区的陶器早了3000年。”提起它,85岁的考古工作者彭适凡仍眼中有光。
  20世纪90年代,彭适凡作为中方副领队参与了中外联合考古队对上饶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数次发掘工作,新发现震惊了世界:约2万年前的最早陶器、1.2万年前的最早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两处遗址让人类的文明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地处江南腹地的江西,在史学家笔下,直至西汉时期都是蛮荒之地,但是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华文明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江西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彭适凡说。
  数据显示,江西全省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总计32831处,奠定了江西文物大省地位,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遍布全省各地。
  “江西陶瓷类、矿冶类、城址类遗址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督察处处长王琴红介绍,近年来江西省考古工作者陆续调查发掘了一批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先民的历史足迹。
  历史不会忘记吉安新干县一个曾叫“三把伞”的地方。当地村民在秋季一次例行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发现了大量绿色的金属,并引发哄抢。文物工作者迅速赶到,在这个后来被命名为新干大洋洲遗址的地方救下475件商代青铜器,打破了学术界“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认知。
  而在与大洋洲遗址一江之隔的地方,还有着樟树吴城遗址,其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这意味着,那时江西先民,已塑造了中原、三星堆之外的又一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丰富了早期中华文明。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已有10个遗址在不同年份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个考古发现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3个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赣鄱大地上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活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江西人民的自信源泉。
  近年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也成为全国瞩目的热点文化事件。作为汉武帝之孙的刘贺,一生历经王、帝、民、侯四种身份,颇为传奇。这种传奇在他死后得以延续,他的墓园2011年因盗掘而展开抢救性发掘,墓葬、墓园的完整性为人们首次展现了西汉列侯等级的园寝制度。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被专家评价为“代表当今中国一流的考古水平、文物保护水平和展示水平”,包揽了国内几乎所有考古大奖。
  “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在发掘过程中邀请媒体跟踪报道,让公众了解考古过程,近距离感受考古工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领队杨军说,“公众考古”让江西考古成果不再“深藏”于学术报告中,江西历史文化得以在大众面前“活起来”。
  为加强遗址就地保护和展示,江西还在遗址上建成总规划面积12.03平方公里的国家遗址公园,集山、水、城、墓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展现汉文化的重要标识地,参观者走进其中就走进了立体的汉代历史文化教科书。
  在江西,“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其中,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利用尤为典型。
  许多人了解江西,就是从了解景德镇开始的。
  走进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千年瓷都的魅力扑面而来。考古人员历经多次挖掘,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
  御窑厂遗址是中华陶瓷文明的重要基因库,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把推进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具有引领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和工程。
  “景德镇市正在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全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为了更好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千年窑址、传承历史文脉。”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
  这里的科研人员还邀请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基于2000万片古瓷片,共建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通过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唤醒那些曾经沉睡在地下的文明记忆。
  未来,一个“活起来”的古陶瓷数字化世界,将成为江西深厚文化底蕴对全球陶瓷文明发展的又一份献礼。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夏夜,南昌西湖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古色古香的茶楼之上,一女子薄纱遮面,正临窗演奏二胡,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聆听。
  虽然“五一”假期已过,但来此休闲的游人仍络绎不绝。街区内一栋栋赣派历史风貌建筑古朴雅致,让人仿佛穿越到百余年前的老南昌。昔日的江西南昌总商会旧址变身为万寿宫文创旗舰店,店内南昌方言、道教元素、南昌民俗以及万寿祈福等类别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南昌着实是‘火了’,今年我们店一个月的销售量抵得上过去一年。”“95后”何泽文是万寿宫文创旗舰店店长,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让她和同事受宠若惊。有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南昌旅游整体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超五成。
  千载万寿宫,尽显城市底蕴。万寿宫自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传说东晋时期,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用铁链将危害百姓的孽龙锁在一根铁柱之上,让南昌风调雨顺,后人为纪念他便建万寿宫进行祀奉。明清时期,万寿宫又随“江右商帮”遍布五湖四海,成为赣文化的重要标志。
  为了让1600年的香火传承,文脉相传,南昌在2013年启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工作。南昌市西湖区委书记陶亿国介绍,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为先,以“轻度假、微旅游、慢生活”为特色,使商业资源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去年,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非遗旅游街区”。
  “文化消费,日渐成为群众旅游刚需,仅是打造旅游景观,已经无法满足这一新需求。”在南昌万寿宫文化街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市场与文创业务部销售总监陈冲看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带来的是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乘数综合效益。
  在陈冲的家乡景德镇,文旅市场也呈现出“火爆”趋势,游客既能在这里领略中华瓷都的千年文化,也能展望美好未来的壮阔宏图。
  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除了厚重的瓷都历史,还有年轻新潮的陶瓷文创街区,其中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古窑民俗博览区、陶溪川文创街区、陶阳里御窑景区、三宝国际瓷谷等文旅深度融合的景区和景点备受青睐。
  “老瓷厂正在迸发新活力。”陶溪川品牌宣传负责人刘跃强介绍,今年以来,陶溪川文创街区举办了陶然集艺术集市、国潮文化节、路演等10余场大型活动,周末单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月平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摊开江西出游热点地图,“文”和“旅”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更好联结——
  在上饶婺源,徽风古韵的建筑之间各类演艺轮番上演,武侠、徽剧、傩舞、水乡婚礼,令游人目不暇接,盛大的烟花秀在夜空绽放,绚烂无比,带着游人梦回徽州;
  在赣州,游人可以在这里感受浓厚的宋城古韵,或登临远望“郁孤台下清江水”,看章贡两江汇合,与辛弃疾、周敦颐等古人心意相通;或走进客家围屋,体验客家民俗建筑文化,吃赣南小吃,欣赏传统技艺;
  全省各地博物馆也纷纷成为“网红打卡地”,走进江西省博物馆,身着汉服的讲解员娴雅端庄,深入浅出地讲解江西历史文化的绵绵古韵,游客在博物馆里赏文物芳华,挑选心仪的文创商品,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繁华市集,体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汉风古意之旅;
  ……
  从大城市到小村庄,从商业街区到博物馆,江西不断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闯出一番文旅融合新天地,让人们在旅游中感悟中华文化、涵养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旅游新风尚。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江西发展旅游事业的鲜明特色。”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看来,文化是基础,商业是载体,旅游是驱动。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碰撞出新的火花,让江西的历史街区“活起来”,非遗技艺“潮起来”,文旅市场“旺起来”。
传承优秀文化,滋养精神根脉


  浔阳江畔,谷雨诗会。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今年4月,“诗与人民·江西诗派”诗歌朗诵会现场,著名朗诵艺术家、影视演员陆续换上古装“登台”吟诵,在古今交融中展现山水江西的诗情画意。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诗文派别,其开山之祖便是黄庭坚。此次在黄庭坚家乡九江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是2023年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系列活动之一,通过媒体平台向全球直播,旨在弘扬“江西诗派”历史成就和文艺为人民的价值追求。
  作为江西独具特色的诗歌节日,谷雨诗会已创办60余年。每当谷雨时节,江西各地纷纷举行诗歌朗诵、创作研讨等活动,已然成为传承江西文脉的重要平台。
  江西风景之所以独特,就在于明媚的山水间多了许多诗意。身在此间,你会感到,行路亦是读书。
  自古以来,江西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无论是陶渊明、黄庭坚、杨万里、汤显祖等江西文人,还是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来此择居或游历者,都曾被江西山水激荡起无限才思。
  在庐山,瀑布飞泻、水气升腾间,李白诗情勃发,不禁挥毫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第一次到江西,就罕见地以江西省名为诗名,题写名篇《江西》,感慨“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
  辛弃疾更是定居上饶铅山,在这里找到了人生归处。“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将一腔豪迈与刻骨柔情,融入江西山水草木之间。
  钟灵毓秀的自然之景和广博丰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江西独特的山水文化,也成为中国人集体文化记忆中一道道旖旎的风景。
  而名山胜水间,往往又是古代书院、庙宇所在地,历代名家的哲思、才情,与自然相映,灵动了青山溪流,润泽了后世人心。
  书院文化,是江西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学者曾统计,中国历代书院7300所,其中江西900余所,居全国各省之首。
  为有效加强书院文物保护,江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重视将书院文物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江西有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同文书院、潋江书院等5处书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居全国第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1000多年前,唐末诗人王贞白来到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就读,其笔下的诗句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字里行间饱含对后学诸子的劝勉。
  白鹿洞书院开创于中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初年、振兴于朱熹之手,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此求学问道。而如今,白鹿洞书院也成了研学热门地。书院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学子在体验“穿汉服、拜师礼、游书院、学国学”的学礼文化。“今年是研学的大热潮,4月份就有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到白鹿洞书院研学。”白鹿洞书院讲解员陈菁菁说。
  江西全省书院现存170多所,经过维修保护的省级以上书院类文物保护单位均已对外开放,在陶冶情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江西的历史上,山水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道教文化、佛禅文化、理学文化等特色文化层层叠叠,庐陵文化、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各领风骚,最终都汇入江右文脉的长河,奔涌向前。”江西资深出版人吴信根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江西以伤痕累累但又宽悯包容的怀抱孕育了深沉壮丽的红色文化。
  红土江西,壮歌慷慨。
  萍乡,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历时五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工人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南昌,一声枪响划破黑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八一大道……如今,行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以“八一”命名的建筑地标随处可见,“八一”成为融入这座城市基因的红色血脉。
  井冈山,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湘赣边界出发,翻山越岭,引兵井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闪耀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之光。
  瑞金,当年一批来自五湖四海、风华正茂的人们,健步走进庄严的会场,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红色政权首次以国家形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
  革命战争年代,江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25万余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今天,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找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答案,也为了从中汲取信仰力量更好前行。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江右文脉,就像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它的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最终百川入海。
  不断传承创新、不断创造性转化,江右文脉方能穿透历史的光阴,展现岁月之美,尽显时代活力。
  文化强省,江西依然在路上。
 
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共同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世界环境日:环保在行动
世界环境日:环保在行动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6月5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长岗村,党员志愿者和村级河长在打捞水面漂浮物、美化河岸。当日是世界环境日,各地志愿者、环保工作者等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美丽家园。   新华社发(吴拯摄)
 
自然资源部:真学真用,促发展解民忧
自然资源部:真学真用,促发展解民忧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王立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然资源部把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作为当前最重大政治任务,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深学、笃信、力行,推动全系统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
  5月25日至26日,自然资源部在4月读书班基础上,接续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集中学习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参加读书班的同志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高度,把自然资源工作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自然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家表示,要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见实效。
  自然资源部采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线上培训、举办“我的学习故事”分享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抓好党员干部包括参加极地大洋科考和测绘勘查、督察等野外作业党员的学习,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结合工作职责,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
  着眼核心职责,突出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
  自然资源部党组同志按照分工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司局级班子成员根据实际情况牵头或参加调研课题。
  围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自然资源部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赴山东、浙江、四川等地,深入山东地矿六队、瑞安、凉山等基层一线开展实地调研;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实地调研羌塘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地球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听取院士专家对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研究完善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推动重大工作的思路。其他党组同志也都结合分管工作,采取不同形式开展调查研究。
  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等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耕地保护事关“国之大者”,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将18.65亿亩耕地保护任务带位置分解下达到各省份,建立落实“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4月份约谈了12个市县政府,公开通报67个土地违法典型案件,促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学以致用,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
  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等重大问题,印发《关于严守底线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等文件,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
  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海砂盗采问题,在网络问卷调查基础上,充分听取地方部门、行业协会、砂石企业意见,及时印发《关于规范和完善砂石开采管理的通知》,从7个方面指导地方合理开发利用砂石资源,稳定市场供应;坚持人民至上,明确重点推进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服务、地质和海洋灾害防治工作,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印发《关于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推进用地审批、规划许可融合管理,探索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告知承诺制等改革措施,推进用途管制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自然资源部党组认为,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时期。全系统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工作定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更加自觉投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指明前进方向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指明前进方向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连日来,社会各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明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云冈石窟坐落于此。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来到这里,经受文化的洗礼,感悟文明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明注入了固本培元的思想力量。”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崔晓霞说。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崔晓霞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提升云冈石窟保护水平,完善‘云冈学’研究体系,讲好云冈文化的灿烂成就及其世界意义,把历史文脉传承下去,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馆内展出从史前刻符到近现代机器印刷品等诸多版本,充分展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这里收藏的中华版本,涵盖经史子集、今古人文,映射几千年来不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馆长吴雪勇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主线,做好保藏、展示、研究、交流各项工作,推动更多人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更好讲述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文明传承发展故事。”
  万里碧波之下,考古工作者正在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执行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任务。此前,这里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此次考古调查项目副领队邓启江说,“目前,对两处沉船的考古调查工作正在进行,我们将继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以扎扎实实的调查成果更好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深入阐释,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令我深受启发。”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孙正聿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给出了鲜明答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壮海说,“‘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凝结着党领导人民百余年的奋斗经验,更揭示了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方法论。”
  沈壮海说:“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最新阐释,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引导更多学生带着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浓缩数千年文明绚烂之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馆长侯宁彬第一时间带领全馆工作人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我们真切感悟到,正是‘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侯宁彬说,“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大众交流的窗口。我们将继续通过更有质量的展览和开放活动,向观众讲好文物故事,以创新创造激活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脉。”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夏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古木参天,绿荫如盖。千年学府中,无论是“学达性天”的期许,还是“实事求是”的古训,都记录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烛照古今的思想光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深感重任在肩:“身处伟大新时代,岳麓书院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在理论发展上作出新的阐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总书记的讲话,给予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莫大的鼓舞。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泉州海交馆参观研学。” 丁毓玲说,“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文化传播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在实际岗位上以点点滴滴的努力,担负起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奋进新征程,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
  今年傣族泼水节前夕,云南耿马县民族歌舞团创作的泼水舞曲走红社交网络。舞曲吸纳马鹿舞、白象舞、象脚鼓语等当地非遗元素,同时创新艺术形式,加入流行音乐元素,呈现轻松欢快的律动风格,广受年轻观众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为我们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耿马县民族歌舞团负责人王峰表示,今后,他和团队将立足守住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力争打造出更多留得下来的文艺精品,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生动的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李强会见德国社民党代表团
李强会见德国社民党代表团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6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由德国社会民主党联合主席克林贝尔率领的代表团。
  李强表示,党际交往作为中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双方加强互学互鉴、共促繁荣发展意义深远。中方高度重视对德关系和中德合作。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德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更应该坚守合作初心,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对话协作,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中国共产党愿同德国社民党加强交流合作,助力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李强指出,过去数十年中德经贸合作硕果累累,不仅促进了两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也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愿与德国社民党共同呵护经贸合作这一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础,更好维护两国合作大局和人民利益。中方欢迎更多德国企业来华分享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将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方愿同德方携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希望德国社民党发挥在德国内和欧洲政坛的重要影响,保持理性务实和对话合作的对华政策主基调,推动中德、中欧关系平稳健康发展。
  克林贝尔转达德国总理朔尔茨对李强总理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表示德方正积极筹备第七轮德中政府磋商,期待此次磋商取得丰富成果。德国社民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近40年,一直致力于同中国对话,积极促进德中关系发展。当前双方也对德中关系未来负有共同的责任。德方赞赏中方继续实行对外开放,认为“脱钩”不是德中关系的选项。德国社民党愿同中国共产党加强战略对话和沟通,进一步拓展德中经贸合作,为德中关系、欧中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作出努力。
 
李鸿忠在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学习班上强调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李鸿忠在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学习班上强调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5日在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学习班上强调,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发挥人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李鸿忠指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守正创新、担当尽责,全面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和建设。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行使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负责同志主持开班式。全国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参加学习。
 
外交部发言人:反对在亚洲煽动阵营对抗的言行
外交部发言人:反对在亚洲煽动阵营对抗的言行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邵艺博、董雪)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日表示,中方愿同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地区伙伴一道,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反对在亚洲煽动阵营对抗的言行,携手把亚洲打造成和平的支柱、发展的高地、合作的热土。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在日前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印尼、新加坡等多国高层表示,不愿看到“新冷战”,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表示,有关表态充分说明,个别国家意图在亚洲发动“新冷战”、逼迫地区国家选边站队,引起地区国家的普遍警惕和坚决反对。坚持战略自主,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心声。
  “有的国家嘴上标榜自由开放,声称维护地区和平繁荣,实际上却不断拼凑形形色色的军事集团,还试图推动北约东进亚太。对此,大部分地区国家态度十分明确:反对在地区拼凑各种军事集团,不欢迎北约把触角伸向亚洲,不接受把阵营对抗复制到亚洲,不允许任何冷战、热战在亚洲重演。”汪文斌说。
  他表示,亚洲是全球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亚洲应该成为合作共赢的“大舞台”,不应该被割裂为一个个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亚洲各国欢迎一起来‘成事’的努力,不欢迎专门来‘搞事’的企图。”汪文斌说。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罗鑫)国家自然博物馆5日在北京正式揭牌。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内的旧址迁至天桥新址开馆,1962年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它是新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于2008年免费对社会开放。它主要从事地球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现有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年接待观众达180万人次。
  近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专业人员持续开展科学考察、样本采集、标本制作以及展览展示等工作,现拥有馆藏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中位居首位。北京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设有古爬行动物、古哺乳动物等常设展览,每年还推出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先后赴六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巡回展览,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知名大学、博物馆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创新性科普项目交流。今年1月,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
  据介绍,国家自然博物馆将立足新的使命定位,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将高质量推进新馆建设,大幅提升保护、收藏和服务公众的能力。规划设计中的新馆位于北京南中轴地区的大红门博物馆群。
  当天,国家自然博物馆推出馆藏精品展,还发布了标识设计方案征集公告,明确要求设计方案需突出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王沪宁会见新党主席吴成典一行
王沪宁会见新党主席吴成典一行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5日在京会见新党主席吴成典一行。王沪宁充分肯定新党长期以来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表示,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共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王沪宁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独”是分裂国家的严重罪行,是走不通的绝路,只会给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灾难。
  王沪宁表示,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定支持新党等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吴成典表示,统一是历史大势,只有统一,台湾才有出路。新党旗帜鲜明主张和平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介入两岸事务。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应携手促进和平统一、民族复兴。
 
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
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济南6月5日电(记者张武岳、高敬)6月5日,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
  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十条内容。
  2018年6月5日,《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发布,成为全国层面首个针对公民的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被称为“公民十条”。自发布实施以来,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推动,“公民十条”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对“公民十条”进行了修订完善,使其可操作性更强。
 
国务院任命刘健为新华通讯社副社长
国务院任命刘健为新华通讯社副社长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任命刘健为新华通讯社副社长。
  免去刘志强的司法部副部长职务;免去欧文汉的财政部部长助理职务;免去翁杰明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免去贾骞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职务;免去林山青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职务;免去张天峰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职务;免去张永利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职务。
 
最高检发布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白皮书
公安部:2022年以来挂牌督办130余起污染环境犯罪重大案件
最高检发布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白皮书

公安部:2022年以来挂牌督办130余起污染环境犯罪重大案件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冯家顺)最高人民检察院5日发布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白皮书(2018-2022)》披露,在2018年至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的394894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中,提起诉讼24202件,93.9%的案件在诉前环节得以解决,绝大多数案件诉前实现保护公益目的。
  据介绍,五年来,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209957件353223人,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民事检察监督案件498件、行政检察监督案件62875件、公益诉讼案件394894件,办案数量均显著上升。
  白皮书透露,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涉案罪名主要集中在污染环境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采矿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狩猎罪、滥伐林木罪等六个罪名。五年来,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这六个罪名的件数和人数占受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总件数和人数的81.66%和82.88%。
  白皮书显示,破坏生态环境类案件受理审查起诉数总体下降,破坏资源保护类案件受理审查起诉数总体上升。其中,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狩猎罪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类罪等动物资源类犯罪案件上升幅度最大。
  白皮书介绍,检察机关始终紧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矿产资源保护,守护农用地保护红线,守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白皮书指出,五年来,检察机关共化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行政争议1933件,促使行政相对人主动履行缴纳罚款、退还土地、恢复土地原状、补植复绿等义务,制发行政类案检察建议494件,以行政检察助推社会治理。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熊丰)记者5日从公安部获悉,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昆仑”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犯罪。2022年以来,公安部先后挂牌督办130余起重大案件,全国共侦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3100余起。
  公安机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围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目标任务,紧盯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犯罪活动和环境领域弄虚作假犯罪,持续发起凌厉攻势,成功侦破湖南醴陵非法倾倒医疗废物污染环境案、江苏泰兴陈某某等人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污染农田案等一批重特大案件。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公安机关建立健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地区公安机关警务合作机制,协同开展黄河流域省际、边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打击行动,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持续推进“昆仑2023”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污染环境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全面深化部门执法合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公安力量。
 
中央依法治国办部署开展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
中央依法治国办部署开展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白阳)记者5日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中央依法治国办于日前启动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计划于明年10月前,从各省推荐的100多个综合示范地区和150多个单项示范项目中评出入选名单。
  根据方案安排,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评选流程分为三阶段。2023年5月至9月为自愿申报和省级推荐阶段,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为填报材料阶段,2024年3月至8月为评估测评和回访抽查阶段。最终中央依法治国办将根据评估测评结果,确定若干综合示范地区和单项示范项目,按程序经公示、报批后予以命名。创建活动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严格、规范、权威,坚持突出创建质量,防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努力评选出经得起实践检验、获得各方面广泛认可的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典型,不断带动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据悉,自2019年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已开展了两批。第一批评选出40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和24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第二批评选出50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和59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创建活动的开展,为法治政府建设创优争先营造了形成了浓厚氛围。
 
12306手机客户端开始提供在线核验学生优惠资质服务
12306手机客户端开始提供在线核验学生优惠资质服务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樊曦)记者从中国铁路12306网站获悉,为进一步做好学生优惠票发售工作,方便学生乘车出行,6月5日起,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提供学生优惠资质在线核验服务。
  根据12306网站消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按时完成每学年学籍电子注册的普通高校学生可进行在线核验。
  与此同时,铁路部门仍保留线下核验渠道,符合学生优惠票条件的学生可继续选择原方式核验购票。
 
如何看待当前地方财政运行态势
如何看待当前地方财政运行态势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今年以来,伴随经济稳健复苏,财政收入增幅回稳向上,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出现财政紧平衡状况。聚焦各方关切,新华社记者深入地方采访,并采访了权威政府部门和专家。
  算清地方政府“收支大账”:运行总体平稳


  要想理清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状况,需要算清楚“收支大账”。
  近期,各省份陆续公布当地一季度财政收支“账本”显示:河南、宁夏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超10%,四川、甘肃超9%,江苏、浙江、安徽、辽宁等超7%,绝大多数省份实现收入正增长。
  从地方财政整体情况来看,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
  今年前4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45610亿元,同比增长14.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222亿元,同比增长6.9%。
  “过去三年地方财政支出平均增幅达到3.4%,是紧平衡状态,但也是总量增加的状态,预算执行情况是比较好的。”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
  深入比较上述数据,会发现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一定差额。这是因为地方财力并不等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实际上,当前地方40%左右的财力来自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近年来,中央财政‘真金白银’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9.71万亿元。过去五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40.66万亿元、年均增长8.4%。
  10.06万亿元——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创下近年新高。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3%、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8.7%。此外,还一次性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5000亿元。
  “当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正按规定抓紧下达,确保符合下达条件的资金‘应下尽下’,为地方分配使用资金留出更宽裕时间。”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
央地多措并举促进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展望后续地方财政运行,多位专家和学者指出,虽然今年财政收入预计恢复向好,但挑战和风险仍存。
  通过对相关财政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全国521个市县财政部门开展问卷调研,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相关课题组认为,基于短期视角,对2023年财政运行持积极乐观预期;在经济企稳回升形势下,预计2023年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形势应该好于2022年。然而,若综合考量中长期经济社会风险,仍需审慎对待财政运行风险。
  “受经济恢复向好带动,加之去年基数较低,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疫情、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对地方财政运行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一些税种收入恢复仍存不确定性;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力度不减,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地方财政运行仍将持续紧平衡趋势。
  面对压力和挑战,各级财政部门强化工作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推动地方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
  “具体来看,在中央财政方面,中央财政带头压减支出,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让资金更好落到县区基层;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等。此外,近年来还强化地方财政运行监测,动态跟踪研判县区财政运行情况。”何代欣说。
  地方各级财政围绕过紧日子的要求,加大资金统筹、盘活、压减、调整力度,开源节流,有保有压,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我们财政收入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而财政支出逐年增长,必须坚持过紧日子。”湖北咸宁市通山县财政局局长金汉南表示,通过对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加强管理,出台过紧日子的25条措施等,通山县保障了“三保”支出,基本做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或跨年度收支平衡,未出现政府债务风险、国库现金支付风险。
  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近年来,财政部门坚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开“前门”、堵“后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推动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地方隐性债务减少1/3以上。
  “财政部门综合研判,统筹资源,多措并举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王泽彩说,一方面,强化法定债务监管;另一方面,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通报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探索建立长效监管制度框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有能力、有空间应对风险挑战


  当前,有观点担忧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对此,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率不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35.07万亿元,包括一般债务余额约14.4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约20.67万亿元,均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之内。
  近年来,中国政府法定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控制在50%左右,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我们已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整体来看,我国财政状况健康、安全,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足够空间。
  “放眼世界,中国的财政稳定性和健康状况居于世界前列,主要财政指标和可持续指标表现较为良好。着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财政仍有足够的发力空间和调控能力。”何代欣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我国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财政收入从2012年的11.73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0.37万亿元,支出规模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6.06万亿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恢复向好的中国经济,将推动财政运行继续回稳向好。
  “着眼长期,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大势不变。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政策支持,一定可以成功应对、积极化解。”王泽彩说。一个运行平稳、可持续的财政,也将持续护航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记者申铖)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外资为中国经济投下“信心票”
外资为中国经济投下“信心票”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日前到访中国,海内外高度关注。从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到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从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到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纳思瀚……众多跨国企业高层今年以来纷纷来华交流考察、洽商投资,为中国经济投下“信心票”。
  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在全球经济增长遇冷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
  外企持续加码投资、高管纷至沓来,彰显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马斯克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首次访华。与政府官员会面、探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不到两天的中国之行,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中国是特斯拉最重要的零售市场之一,也是该公司目前最大的制造工厂所在地。
  “全球范围内,上海超级工厂不仅是效率最高的工厂,也是制造品质最优的工厂。”1日凌晨,马斯克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说。
  在行程中,他还赞扬中国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并希望持续深化与上海的各领域合作,更好服务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
  就在马斯克访华1个月多月前,特斯拉宣布加码投资,将在沪新建储能超级工厂。这座布局“未来赛道”的工厂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特斯拉公司介绍,新建储能超级工厂将帮助企业不断丰富能源整合解决方案与全球布局。下一步,特斯拉还将在中国投入更大精力。
  中国市场逐渐复苏,各类在华外企获益良多,并表达出增资加码的意愿。时尚企业泰佩思琦集团2023财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中国市场复苏超出预期,实现近20%的增长。公司全球CEO乔安娜·克雷沃伊斯拉特说,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中国市场强劲的复苏信号,无论是春节还是“五一”假期都迎来了更为高涨的客流量和营收势头。
  “2023年,企业计划在中国开设30家新的门店。在2025年前预计将新开出100家门店,持续扩大在中国的布局。”克雷沃伊斯拉特说。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中国继续成为外企投资热土的关键因素。
  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97%的受访外企对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外资政策评价为“满意”以上。对获取金融服务、解决商业纠纷、市场准入等指标的满意度均超过80%。
  北京、上海、常州……美敦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马萨不久前的中国行同样“马不停蹄”。“中国各地欣欣向荣,充满活力,让我倍感振奋。”访华期间,马萨见证了美敦力康辉常州科技园奠基、上海临港医疗科技产业基地启用以及美敦力中国II期风险基金的启动。
  “一个个项目,都是我们对中国市场投下的‘信心票’,优质的营商环境让我们不断加码投资,中国不仅是我们的市场、制造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医疗科技创新策源地。”马萨说,2016年启动的美敦力中国I期风险投资基金累计在中国投资了近10家本土企业,此次随着II期基金的启动,美敦力将支持更多的本土初创医疗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圈。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7.1%,高技术服务业增长6%。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指出,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投下“信心票”,看好的不仅是中国大市场的吸引力、“中国工厂”的产业链优势、中国经济的韧性,更是中国逐步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的现实,“中外合作创新”正在为全球创新注入新动能。
(记者周蕊、周文其)新华社上海电
 
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总体工作方案和近期举措。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发力?在5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了社会关切。
打造统一的要素市场


  统一的要素市场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近年来,各方面持续加力,共同推动一批实质性改革举措相继落地。比如,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稳妥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政策,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构建统一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等。
  李春临说,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破除要素市场分割和多轨运行。
  在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上持续发力


  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
  市场监管总局综合规划司司长朱剑桥说,市场监管总局在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上持续发力,持续规范不当市场干预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聚焦市场反映较为集中的公用事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8个领域,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
  朱剑桥介绍,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制定工作,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
  在加强市场基础制度供给方面,朱剑桥介绍,将聚焦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信用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强市场监管领域制度创新。重点围绕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基础制度的创新供给,不断补足新兴领域市场监管制度规则。
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任务。
  李春临介绍,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清单落地实施机制,加力破除各类隐性壁垒,推动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努力营造更加公平畅通的市场准入环境。
  统一大市场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市场。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周强说,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李春临介绍,下一步,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针对当前突出问题抓紧开展系列专项行动。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制定不当市场干预行为防范事项清单,建立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快速响应处理机制等。
  二是加快完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配套政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立法进程,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研究制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指引。
  三是完善适应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长效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财税、统计以及地方政绩考核制度。加强对重大生产力布局的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强化产业政策统筹,推动构建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四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细化责任分工,强化跟踪督促,推动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落地见效,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记者陈炜伟、赵文君、韩佳诺)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扬皖所长,在“一体化”中谋划“高质量”
扬皖所长,在“一体化”中谋划“高质量”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本报记者李亚彪、陈诺、王菲

  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安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长三角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中,安徽又是什么样的分量?
  从“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进入长三角地区这个“班级”,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成为今天安徽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强动能。
  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加快创新要素高效集聚。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深化产业链对接协作。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推动良好生态环境价值转化。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能级。潮起江海5年间,这个中部省份依托发展“优势论”,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听到了紧跟沪苏浙的高质量发展脚步声……
从“小太阳”到“大飞机”
打造长三角创新驱动器


  巢湖之滨,安徽创新馆人流如织。这座展馆以创新之名,是洞窥一个省域创新活跃强劲的“窗口”。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弯折20万次不破损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建成4年间,这个8万多平方米的展馆以平均每天新增1.3件展品的布展之速,亮出了约1900件“黑科技”。
  这个中部省份的“创新单元”不仅于此,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列全国第7位,连续11年居第一方阵。
  蚌埠的超薄玻璃、铜陵的铜基新材料、淮南的煤炭安全环保技术……安徽各地的技术成果不断在长三角流转、赋能。
  安徽创新没有闭门造车。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同创”;与江苏合作,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科大讯飞依托合肥、杭州两地科研力量,不断更新迭代工业巡检机器人、声学成像仪等拳头产品,赋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让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4万多台套科学仪器在平台上流动共享。
  4月12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报告发布。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十年增长近1.5倍。
  报告发布当晚,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这个“小太阳”在合肥西郊的“科学岛”,合力“造太阳”的人遍布长三角:EAST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其中不少来自长三角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EAST建设时期外真空杜瓦的部分部件由上海锅炉厂加工。在高温超导磁体关键技术等领域,我们同上海大学和浙江的企业有紧密合作,EAST物理实验还为长三角地区如浙江大学、中国科大、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科研机构项目提供装置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步入大科学装置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邵翔和同事正忙着氢能领域课题实验。据他介绍,这一装置不仅能应用于基础学科研究,还可以助力新能源、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发展,每天都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和企业用户在这里进行实验。
  一体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月28日,C919大型客机完成商业首航。背后,安徽淮北的陶铝新材料产业功不可没。当地引入上海交通大学王浩伟教授团队,将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陶铝新材料用在客机舱门和地板支撑梁,实现大幅减重。通过对纳米陶瓷铝合金进行成分优化设计、熔铸、轧制技术攻关研发的飞机蒙皮,有效改善了第二代铝锂合金的各向异性问题,使材料的屈服强度提高40%,实现了对国外产品的替代。”王浩伟说。
  陶铝新材料诞生于上海,产业化在安徽,辐射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工业等产业升级。
  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让创新成果在最短周期内进入市场,这就是驱动器的力量。
从低端转移到高端协同
当好长三角产业承接地


  5月下旬的“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启动大会期间,共有174个项目签约,其中不乏来自长三角的高端产业。
  由于地缘相近,发展阶段不同,安徽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有很长的历史。然而,许多年前,跨省际转移到安徽的不少是落后产能。彼时的安徽,产业离不开“煤粮钢”,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曾让安徽面临低端产业承接的尴尬。
  今天的安徽正从要素驱动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动态存储芯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产业共同组成的“芯屏汽合”,集成电路、白色家电等面向消费终端的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组成的“集终生智”,成为“安徽造”鲜明的新特征。
  新产业地标,注定是带来全新的产业承接。
  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文体中心……皖苏交界的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内,新项目陆续落地生根。“我们与南京市浦口区联手打造产业园区,瞄准半导体和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探索产业协同。”滁州市南谯区发改委重点办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是最早一批落户的企业,皖苏一体化产业合作机制让项目进展顺利,产能爬坡比预想快很多。一期已进入试产阶段,达产后可年产6英寸晶圆72万片,预计年销售收入10亿元。”南京华瑞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翁锦烽说。
  从低端转移、单向承接到协同互补、利益共享,安徽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深耕长三角产业协同“试验田”,加速融入沪苏浙产业链供应链,共同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合力补链、固链、强链、延链。
  皖北宿州,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之一的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正探索以区域产业协同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今年前4个月实现产值5.8亿元,同比增长81%。“在上海张江辐射带动下,我们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版图,通过品牌共享、平台共建、基金共育、合作共赢,促进本地产业迈向中高端。”园区服务中心主任董莉说。
  外地人印象中“农”字当头的阜阳,也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地。来自浙江的巨东再生金属绿色智能制造、来自江苏的赛颍光伏电池及组件、来自上海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生产……一批沪苏浙的百亿级投资项目落地,以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皖南芜湖,江北新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按下“快进键”。“长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算力需求激增。我们正探索长三角算力资源共用共享,加快构建算力资源‘一体协同、辐射全域’发展格局,助力区域先进制造业。”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方坚说。
  工程车川流不息、钢筋撞击声此起彼伏……池州市青阳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48亿元的安徽宝镁年产30万吨高性能镁基轻合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池州已初步形成以镁基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这个皖江城市随之走进了“镁”好时代。
  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到汽车结构件,再到轨道交通装备、医疗器械,镁基新材料应用广泛。“以‘镁’为媒,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到池州布局,我们正越来越深地嵌入到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中。”池州市副市长何刚说。
  在“皖电东送”主战场淮南,连续两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上,签约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项目占比明显增长,从35%提高到44%。
  据安徽省统计,2022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3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万亿元。沪苏浙还为安徽一产、二产、三产提供了巨大市场,与安徽经济实现了“珠联璧合”。
  产业承接的最理想状态,一定是有机地互相嵌入,而不是无机地盲目扎堆。要素能合理流动并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得以优化,国内大循环得以畅通。这,也许是安徽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当好长三角产业承接地的新使命。
从共护一江水到同饮一江水
筑起长三角绿色大屏障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保护没有隔离带,何况一域。
  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在最西端的安徽,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从这里向东奔向大海,皖西大别山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皖南山区是钱塘江流域的水源地。
  着力建造新安江、长江、淮河以及江淮运河四条生态廊道,构建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两条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长三角生态屏障……打开《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字里行间透出推进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的决心。
  绿树成荫,鸟鸣啁啾。初夏时节,江淮大地满目葱茏。宣城市旌德县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深处,一株株红豆杉舒枝展叶。这片2万多亩的林场犹如绿宝石,镶嵌在长三角沃土上。
  “一定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宣城市委书记李中说。宣城毗邻苏浙,地近沪杭,森林覆盖率超过60%。林业部门曾算过一笔账,全市森林年可固碳420余万吨,是该市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的1.5倍,堪称长三角地区的“绿肺”。
  安徽省林业局一级巡视员齐新说,安徽森林面积约占长三角地区三分之一,作为长三角上游省份,守绿护绿的意义已超越了省界。筑牢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绿色屏障,可澄净下游江河水质、涵养地下水源,还能固碳生氧,有助于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快看!又见江豚了!”在铜陵、安庆长江沿岸,总有市民面对江豚的出现兴奋不已。圆圆的脑袋,微翘的嘴角,有“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独有的物种,曾一度濒于灭绝。
  “江豚是长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我们强力推进长江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确保留住‘长江的微笑’。”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马建华说。
  顺江而下,行至长江皖苏交界水域。晚上9时许,马鞍山市的渔政执法人员崔圣夏带着行政执法仪、夜视仪,准备到江堤巡查。
  “这里两省交界,违法人员喜欢打执法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过去异地违法调查取证有不少困难。两年前马鞍山和南京建立苏皖交界水域联防共治机制以来,执法效率高多了。”崔圣夏说。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协同推进跨界水体保护,新安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南京和马鞍山的江宁—博望供水一体化签约,实现同饮一江水目标……从共护一江水到共饮一江水,安徽在守绿护绿中,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北纬30度线穿越皖南大地,造就天下奇景黄山。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景区共接待进山游客170万人,其中60%来自长三角地区。安徽正大力引客入皖,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
  皖西大别山区,六安市面向长三角发达地区消费群体和市场,建设“生态原味·乡宿六安”精品民宿。今年一季度,新建、改建民宿40多家,完成投资2.77亿元。
  亳州市蒙城县打造“绿色亳农”品牌,围绕西蓝花、青豆、马铃薯、甘蓝等发展连片蔬菜生产基地,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长三角版图上,美好安徽必定是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的有机统一。
  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安徽天生丽质,安徽锦绣可期。
从“左右逢源”到通江达海
拓宽长三角开放新通道


  摊开长三角地图,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集聚了全国30%的人口、35%的经济总量、40%的消费市场。
  这是一个“左右逢源”的省域。长三角地区有安徽,中部地区有安徽,长江经济带有安徽,“一带一路”有安徽……这里是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的桥头堡。
  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东与浙江省长兴县毗邻,北与江苏省溧阳、宜兴相连,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过去群山阻隔,三省在此连而不通。今天的广德,共有县级以上与苏浙毗邻公路18条,里程超过500公里。出山向海的路也修到了这里,推动新杭镇跻身产业强镇。
  “一体化进程下,省际经贸往来更加密切,我们成为长三角的内陆腹地。新杭镇的产业园入驻300多家企业,九成来自沪苏浙。”新杭镇镇长刘德怀说。
  2022年底,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历史性“牵手”。“引江济淮让长三角地区的纵深更为广阔,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由此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说。
  依托长三角,安徽不断打开通往中西部内陆腹地的新通道。
  陆运,加密对接长三角、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省际出口。水运,芜湖港朱家桥物流园区一期码头建成,安徽省港航集团开展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空运,加快建设合肥机场“一枢纽一中心”和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
  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拥江而立,向海而兴。
  5月19日,随着汽笛鸣响,一列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合肥,向西而去。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送3200多列,覆盖18个国家、114个国际站点城市,大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物从这里走向世界。中欧班列(合肥)还牵手宁波北仑港、上海洋山港开行铁海联运班列,为安徽乃至长三角推动外贸促稳提质提供新通道。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之称的蚌埠港热闹非凡,堆场内集装箱整齐摆放,泊位上重型吊机挥舞着“巨臂”,航道内船舶往来穿梭……
  站在更高起点,这块长三角的内陆腹地正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建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今年一季度,安徽进出口1772.6亿元,其中出口1183.2亿元、增长15.5%,增幅居长三角第一。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纵深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潮平两岸阔,江淮正奋楫。
(参与记者吴慧珺、水金辰、王文源)
 
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提档升级
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提档升级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合肥6月5日电(记者水金辰、刘方强)6月5日晚,浙皖两省人民政府在安徽合肥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标志着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提档升级。一江清水相连,两省变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为涵盖水质、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等的综合补偿,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汇入浙江省千岛湖,是浙江最大的入境河流。从2012年开始,浙皖两省连续开展了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数据显示,试点以来,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标准,安徽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前三轮试点,此次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在补偿标准、补偿理念、补偿方式、补偿范围等方面实现了提档升级。
  据介绍,新一轮补偿重在加强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探索园区共建、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多种合作方式,推动由单一补偿向综合补偿升级。此举重在实现下游地区主动帮助上游地区谋划绿色发展之路,让上游地区摆脱单纯依靠资金补偿的局面,体现激励与约束并重,实现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断面水质补偿上,前三轮补偿试点期双方每年最多各出资2亿元。协议提出,2023年补偿资金总盘增至10亿元,从2024年开始,资金总额在10亿元基础上参照浙皖两省年度GDP增速,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同时,样板区补偿范围扩大至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全境,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全境。
  此外,浙皖两省提出力争到2027年,新安江-千岛湖流域将基本形成一体化生态保护与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全国跨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树立典范。
 
新冠“乙类乙管”后迎来首次高考
多地允许考生自行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新冠“乙类乙管”后迎来首次高考

多地允许考生自行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2023年高考在即,这是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的首次高考。坚持科学精准防疫,防护有哪些注意事项?考场里要戴口罩吗?“阳了”如何应考?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梳理多地防疫措施。
  落实“乙类乙管” 多地提醒考生做好个人防护


  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为统筹做好今年的高考防疫,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部门,指导各地深入总结以往经验做法,坚持科学精准防疫,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预案。
  记者了解到,5月底至6月初,已有黑龙江、江苏、云南、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的教育考试机构向当地高考考生致公开信,提醒考生注意个人防护,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据了解,多地还专门制定了高考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或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案,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正加强对考点学校的卫生监督检查,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介绍,结合多渠道监测数据综合研判认为,目前全国整体疫情态势平稳可控,对医疗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影响较小。
  是否佩戴口罩?多地允许考生自行决定


  目前,已有多个省市教育考试机构明确表示,一般情况下,考生进入普通考场就座后,可自行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根据广西柳州市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公告,考生要自备口罩,在进入考点、考场前自觉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口罩;考试结束后,考生应立即佩戴口罩,听从考点工作人员的安排有序离开考场。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则提醒:考生若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前须将自备口罩放在考场外“非考试物品暂放处”,不得带入考场。入场后确有需要的,可向监考员提出申请,由考场提供。
  山东等多地明确: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考生将安排在备用考场,备用考场考生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今年4月印发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非疫情流行期间,学校师生在校期间可不佩戴口罩,各地可根据本地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参照本口罩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指引同时指出,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出现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期间,均属于“应佩戴口罩的情形”。
  “阳了”如何应考?可按照当地和考点的安排参加考试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明确要求,考生于考前3天起自主开展健康监测,有发热等可疑症状的,应立即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主动联系考点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备,按照相关安排在考点备用考场参加考试。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要求,考生如有发热、新冠阳性、水痘、肺结核等状况,须主动向班主任报告(社会考生须主动报区招考机构),并按照考点安排参加考试。
  还有多地的教育考试机构提示考生,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症状,应及时向报名单位(所在中学)报告。如有必要,及时就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地将制定考试防疫方案和应急预案,针对不同考生情况分类设置考场,备足备用考场、工作人员和防疫物资,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考前健康监测,细化防疫措施,及时发布本地考试防疫要求。
(记者董瑞丰、王鹏)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三峡深处赶考路
三峡深处赶考路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2022年6月4日,重庆市巫山县大昌中学高三学生在大昌码头有序登船赴县城参加高考。新华社发(鲁作炳摄)
 
 
 
2023年6月5日,大昌中学高三学生乘坐中巴车,将沿巫(山)大(昌)高速快车道直赴县城参加高考。新华社发(王忠虎摄)
 
 
  早上6点,秦巴山区深处晨光熹微。重庆市巫山县大昌中学校长刘克合起了个大早。他要带着100多名高三学生乘车去县城,准备参加2023年高考。
  乘车赶考,本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对大昌中学的学生们来说却是头一回。
  大昌中学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是巫山县江北片区唯一的农村高中,主要服务于周边的16个乡镇。由于山路崎岖、曲折蜿蜒,从镇上到县城的车程超过2小时,“开车还不如开船快”。此前的几十年里,每到高考前夕,大昌中学的学生们就要提前坐船去县城考试。同学们笑称,这是“乘风破浪”去赶考。
  变化发生在2022年。这年秋天,经过4年多的建设,从县城通往大昌镇的巫大高速建成通车。
  今年大昌中学的高三学子,成了首届乘车赴考的学生,从而也结束了该校考生坐船赴考的历史。
  上午8点30分,六辆中巴车准时驶出校门,载着学子踏上赶考路。
  中巴车驶过长长的欢送队伍,驶出山水环抱的小镇,很快就驶上了平坦宽阔的高速路。跨过大桥,穿过隧道,窗外的风景从师生们眼前掠过。
  这条路虽是去年才通车,但跟车送考的物理老师曹阳已经走过多次。就在上个月,他和同事到县城参加一天培训,当天就能往返。“以往进城一趟,必须提前一天赶到县城,有时办完事还得在县城住一宿才能返校,这一来一回就要费三天工夫。”曹阳说,现在再也不用大费周章去调课,“一点也不耽误给孩子们上课”。
  同样是在去年,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郑万高铁通车,巫山县有了高铁站,与外面的世界距离更近了。刘克合说,以往因为时间关系不好请的专家,这学期已经从重庆主城来了好几拨。名家讲座、名师评课、合作办学……老师和学生们接触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也开阔了眼界。
  高速路一路畅通,赶考也变得轻快。9点刚过,同学们顺利到达县城酒店,开始安心准备高考。
  眼前,一条更宽更广的路正向他们徐徐展开。  (新华社记者柯高阳)
 
以清淤之名盗砂 “蚂蚁搬家”式偷砂
长江流域现非法采砂新苗头
以清淤之名盗砂 “蚂蚁搬家”式偷砂

长江流域现非法采砂新苗头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沿长江调研发现,在持续严打的高压态势下,长江干流采砂管理秩序持续稳定向好。但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投向支流,借“清淤工程”之名行采砂之实,“蚂蚁搬家”式偷砂案件呈多发态势。
以“清淤疏浚”之名盗采


  记者沿支流走访时多次碰到运砂船,其采砂大都打着“清淤疏浚”“河道综合治理”的旗号。
  “有些船表面上看是疏浚工程船,证书齐全,但很有可能从事非法采砂活动,隐蔽性很强,增大了我们打击非法采砂的难度。”长江水利委员会砂管局督查处处长刘平刚介绍,这种清淤疏浚的工程船,行驶时如同普通船舶,升起采砂机具即可采砂。
  “那种有6根吸砂管的盗砂船,一个小时就能吸纳约2000吨江砂,可以卖数十万元。”曾破获特大盗采江砂案的办案民警告诉记者。
  一位长期参与水利项目评审的高校教授担忧,一些地方为获取经济利益、满足工程建设需求,以“疏浚”为名行采砂之实。“长江流域很多沿江区县都在排队申请‘疏浚’河道,对一些找我评审的‘疏浚’项目我都不敢签字。为了躲避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和审批,有的地方还把所谓‘生态疏浚’项目化整为零,把大项目切割成一个个小项目分段做。”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盗砂团伙还通过虚开、伪造、重复使用砂石采运管理单,将非法采砂“洗白”。2021年7月,多部门联合执法发现一艘隐形吸砂泵船在长江中游某水域盗采江砂。警方查获了15张被虚开、倒卖的砂石采运管理单,每张单子卖出约10万元的价格。
“蚂蚁搬家”式偷砂难防


  记者在长江一条支流走访,沿河走不过两三公里,就看到3台小型吸砂机具停在河道中。有的是小型吸砂筏,用管子在水中吸砂,一人即可操作;有的是挖掘机,直接在裸露的河床上挖砂,再用小货车运走。记者沿河看到,因过度采砂,多处破碎的河床触目惊心:河道布满深坑,坑内水成了死库容,坑外干枯长满野草。  
  “这里以前有河道砂石可采区,挖了十几年后几乎没有大规模开采的空间了,现已禁止采砂。”当地一名乡镇干部说。不过,虽然明令禁止采砂,但持续不断的“蚂蚁搬家”式偷砂行为却屡禁不止。  
  在长江中下游走访其他支流时,记者也发现类似情况。水利干部和民警普遍表示,通过施行“四联单”(砂石采运管理单,一般一式四联)管理、借助科技手段加大巡查、频繁跨部门联合执法,长江干流非法采砂案件逐年减少。但长江支流的“蚂蚁搬家”式偷砂等小型化案件,成为当前多发问题,执法难度大、成本高。 
  “有的是村民偷偷采砂。我们来了他们就停下,走了他们又继续采。我们没有执法力量,很无奈。”一名乡镇干部坦言,尤其是去年以来干旱导致水位下降、河床裸露,“蚂蚁搬家”式偷砂更加便利。
  去年年中,江西省永修县侦破一起“蚂蚁搬家”式非法采矿案,犯罪嫌疑人朱某、刘某等5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蚂蚁搬家”式盗采河砂获利数十万元。
  长江荆江段某县级市因河砂优质而闻名,该地综合执法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型化采砂案件遭遇执法难。“许多案件,盗砂少量多次,单次涉案金额常常达不到立案标准。”
  采访中,基层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小型采砂工具价格低廉也是案件多发原因之一。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只需3000元左右即可购买到安装有消音器的小型抽砂泵。“搭配简单浮筒即可用于抽取河砂,每小时可抽取25吨左右。”商家告诉记者。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建华等受访专家表示,盗采江砂会带来多重负面影响:一是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影响长江生态;二是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危及沿江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过度采砂会大幅改变河床地貌地形,威胁堤防和船舶航行安全。
整治非法采砂应向支流推进


  2022年,公安部组织长江流域11省(市)和长江航运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长江非法采砂犯罪专项行动,侦破此类案件27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90余个,查扣非法采砂、运砂船舶190余艘,查实涉案江砂220余万吨,涉案金额3.2亿元。
  长江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经济复苏,砂石需求可能增长,需防范暴利驱使下非法采砂行为反弹。
  2021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对非法采砂行为作出明确规定: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用于违法活动的船舶、设备、工具,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
  长江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建议,提高对长江相关支流及湖泊采砂管理的重视程度,尽快将长江干流治理非法采砂的管理经验向全流域推广。
  首先,统筹考虑干支流、湖泊的泥沙补给和资源分布,进一步完善疏浚砂综合利用相关制度和疏浚项目审批流程,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疏浚砂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同时,加快推进采砂智慧监管,以“技防”为主,“人防”为辅,推广电子围栏技术和电子计量技术,提高河道采砂监管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避免合法项目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
  刘平刚等业内人士建议,继续加强对船舶改装的监管,从源头上减少偷砂船数量;加大对长江流域“蚂蚁搬家”式偷采的打击力度,定期巡查、突击巡查相关河段;加快统一砂石“身份证”,对砂石开采、运输、销售相关票据实行闭环监管。
  (记者鹿泽新、董雪、李思远、韩振)
 新华社武汉6月5日电
 
预防“小眼镜”怎样关口前移
聚焦儿童青少年眼健康
预防“小眼镜”怎样关口前移

聚焦儿童青少年眼健康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顾天成、黄筱、徐壮)眼睛,被人们喻为“心灵之窗”。2023年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预防“小眼镜”怎样关口前移?近视矫正服务市场如何规范?针对社会关切,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调研走访。
  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波动下降


  “我国持续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监测与评估工作,目前在国家监测网络基础上,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原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中国疾控中心儿少/学校卫生中心主任马军介绍,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波动下降,取得积极进展,但近视低龄化是防控核心难点,要实现2030年防控目标还需持续加力推进。
  《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全面部署各部门重点工作、《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破解学校卫生突出问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明确三级预防适宜技术规范……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多项政策文件,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与此同时,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专家认为,乡村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增长需引起重视,尽管城市近视率高于乡村,但乡村地区增长速度比城市快。近视危险因素在城市和乡村同时存在,包括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2小时、教室课桌椅高度不可调节或未随学生身高进行调整、教室灯光平均照度不达标等。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疾控局将把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解民忧作为推动工作的目标和落脚点,从联合相关部门做好近视防控评议考核、持续加强监测与干预、推广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经验、做好学校教室采光照明国家双随机抽检、持续开展公众眼健康宣教共五个方面继续全力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推动科学防控近视落地见实效。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核心重在“家校联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王凯表示,控制用眼时间和距离、加强良好光照下户外活动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核心,做好这两件事重在“家校联动”。
  在学校广场上,设置了两个图文并茂的视力检测台;在每个教室的书吧上,摆放着“让眼睛放个假”的眼部放松训练图……走进浙江省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随处可见保护视力的校园“小设计”。
  2021年5月,教育部认定温州市为国内首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全市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从2018年的54.46%降至2022年的49.83%,实现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的近视防控工作目标。
  “家校同为落实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核心阵地。”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校长潘旸说,在加强学生户外活动方面,学校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每天给学生布置定制化体育家庭作业并定期评奖,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每日锻炼的好习惯。在最近一个寒假,约85%的学生能坚持每日校外锻炼1小时以上。
  中学阶段是视力下降的“重灾区”,学生过长时间乃至沉迷使用电子产品是影响视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府东分校推出做彼此“诚信盟约者”活动,通过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方联动落实合理管控电子产品倡议,让学生在收获明亮双眸的同时,培养自控力。
近视没有“逆转神器” 警惕近视矫正市场乱象


  每到周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常常挤满了来检查视力的儿童青少年。“才半年时间,又加深了100度”“有没有办法能逆转近视度数啊?”在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的诊间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们持续抛出咨询问题。对此,倪海龙表示,现阶段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近视矫正控制技术手段,如特殊光学眼镜、角膜塑形镜及多焦软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需在正规专业医生和视光师指导下来保障安全有效使用。
  2023年4月,湖南一12岁女童,用哺光仪激光辐射治疗近视眼,结果几个月后造成视网膜黄斑光损伤;某中部地区城市市民陈女士为读初二的女儿购买视力矫正套餐,商家谎称一年近视可减少150至200度……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商家瞄准家长对孩子“视力危机”的焦虑情绪,打着“还你明眸”“逆转近视神器”的旗号,开设所谓“视力矫正机构”或推出相关产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视光师李岩表示,现在市场上关于儿童近视眼预防的方法和设备有很多,但并没有能让近视逆转的神器。如果怀疑孩子近视,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检查。
  为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加强市场监管,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切实加强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在温州市,为整治近视防控市场乱象,教育、卫健、市监等部门联合发力,组建温州市近视防控工作指导中心和专家委员会,专项开展“双随机”校外培训机构、托幼机构抽查,定期发布近视消费警示、调解处理消费投诉,严防第三方进入校园检测学生视力。
 
多方合力共促生态文明建设开新局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观察
多方合力共促生态文明建设开新局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观察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5日,在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舞蹈演员们身着代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形象的演出服饰,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用艺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山东济南联合举办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
  参加活动的嘉宾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持续推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在现场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在主场活动上发表视频致辞,感谢中国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中国正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推动低碳、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发挥了领导作用。”
  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还聘请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王兰珍等十位人士为2023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我热爱环保事业,现在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会更加注重在学生学习、实习、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并积极促进学校的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环保各个领域。”王兰珍说。
  活动还揭晓了2023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和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展示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场景,为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
  山西省和顺县生态保护协会会长杨晓东来到济南参加活动时,心里也时刻放不下远在家乡等待救治的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投身到野生动物保护中,也希望能够把野生动物救助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5日下午举行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论坛上,还通过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南宣言,宣言由沿黄9省(区)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发起,旨在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联合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举办了第一个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和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联合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成为惯例。
 (记者张武岳)新华社济南6月5日电
 
广州: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广州: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超大城市广州日均产生生活垃圾约3万吨,一度深受“垃圾围城”的困扰。近年来,广州从生活垃圾入手,从垃圾分类到终端处理,寻求“循环经济”的突围路径,如今已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没有固体废弃物,甚至闻不到异味,在广州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满眼皆是岭南园林四季繁花的自然之趣。
  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广州为解决大城市病“垃圾围城”的典型。经过20多年的推进,广州已建设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7个,在使用处理设施共24座,每天焚烧和生化处理垃圾总设计能力为3.9万吨。
  “可以自豪地说,广州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解决了‘垃圾围城’的困局。”广州市城管局局长陶镇广说。
  广州一方面在全市推行垃圾分类,从源头减量;另一方面转变思路,推行“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循环利用”。
  “经过对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进行深入论证,从实现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角度,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之名,将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建设,实现全市7个园区布局,有效解决邻避效应,获得市民认可。”广州市城管局设施建设处处长高灿峰说。
  在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烟气中的氨气与氮氧化物经过脱硝生成无害的氮气和水,再经过层层净化处理而成的水则用于园区浇花、养鱼、清洁;最后形成的炉渣分选后做成环保砖。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如同高科技版“桑基鱼塘”循环生态体系。
  广州市城管局设施运管处处长肖文说,全市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统筹园区内垃圾焚烧、生物质、餐厨、污水、炉渣处理等废弃物处理项目,园区排放指标纳入全省重大气象监测平台,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现在,广州市平均每100户家庭里,就有2户使用的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讲解员孙辉说,以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为例,项目一期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4000吨,年发电量可达5.4亿千瓦时,可满足2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记者黄浩苑、周颖)新华社广州6月5日电
 
白洋淀“百淀联通”进行时
白洋淀“百淀联通”进行时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6月初的白洋淀,芦苇荡漾、鸟翔鱼跃、水天一色,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人们纷纷感叹:白洋淀的水更清了、水面更宽了。
  这样的变化源自于白洋淀“百淀联通”等系列生态工程,雄安新区通过疏浚水流通道、拆除阻水堤埝、增强水系连通、扩增淀泊水面,让白洋淀的水通起来、动起来,加快恢复“华北之肾”功能。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但以前一些淀泊相对“孤立”,水流缓慢,容易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汛期也难以满足快速排洪需求。
  据介绍,此前白洋淀的烧车淀南侧淀中村鱼塘、围堤围埝、进村道路把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水流不畅在这里是常态。2022年初,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开始对这里进行治理,尤其面对密集的芦苇,工作人员们依靠“微创新”,在船底焊接了“大剪刀”,通过控制“剪刀”的开合,在水下把芦苇剪断,使芦苇飘到水面上,再进行打捞。
  通过一系列方法,烧车淀淤塞区域和南部淀区道路阻隔已拆除。常来白洋淀拍照的摄影爱好者蔡峥说,今年明显感觉烧车淀水面更开阔,晴天时水天一色,非常“出片”,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感觉身心愉悦。
  记者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19年开始,河北省组织实施了四期白洋淀生态清淤工程,共治理鱼塘567个,清除污染底泥1194万立方米,拆除围堤围埝229公里,大幅减少了淀区内源污染,有效提升淀区水动力。
  打通白沟引河至安新码头水系通道,盘活烧车淀水动力;开展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连通藻苲淀与主淀区水系通道……一系列水系疏通工程的实施正在加快白洋淀呈现“百淀联通”盛景。
  随着“百淀联通”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白洋淀水质改善一年上一个台阶:2018年底V类,2019年底Ⅳ类,2021年底Ⅲ类,2022年以来稳定在Ⅲ类。
  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来到白洋淀,在这里安家落户,目前当地已观测到野生鸟类种类254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8种;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野生鱼类恢复至4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
  生态效益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安新县赵庄子村紧邻白洋淀,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文祥说,以前村里只有1家农家乐,现在已经有了10多家。
  为了保持白洋淀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目前白洋淀内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并通过相关监测设备对水质进行持续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淀中村、淀边村实施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一体化综合治理。
  如今的白洋淀,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2米左右,面积从约170平方公里恢复至290平方公里左右。根据规划,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记者赵鸿宇)新华社石家庄6月5日电
 
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6月5日,我们又一次迎来六五环境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版图不断扩展,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的改善,老百姓有着最切身最扎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下,我们正处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远没有到喘口气、歇歇脚的时候。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一些困难挑战不容忽视。今年春季以来,多项空气质量指标呈反弹趋势,一些地方重污染天气过程时有发生,提醒人们保卫蓝天依然任重道远。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水生态环境问题持续,百姓身边的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还较大,一些重点湖泊蓝藻水华仍处于高发态势等。
  建设美丽家园,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唯有如此,经济社会发展才不会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建设美丽家园,就要严厉打击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也是民心之痛。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7件依法严惩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犯罪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警示教育作用,也向全社会传递了以雷霆之势依法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严厉打击重点领域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
  建设美丽家园,就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6月5日,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中,《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正式发布,“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等,正是我们每个人践行绿色生活的行为指南。
  美丽家园,你我共享,更需你我共建。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记者高敬、张武岳)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探访中国环境谷:“生态环境医院”究竟什么样?
探访中国环境谷:“生态环境医院”究竟什么样?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院士挂帅”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聚集300多家环境产业企业、可以系统性“诊断”和“治疗”各种环境问题……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环境谷”,被业内称为“生态环境医院”。
  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探访环境谷。一楼展厅里,一张蜀山区环境产业企业布局图清晰展示了这家“生态环境医院”里“医生们”的专长,涉及水、大气、固废、环境修复、监测等领域。
  走进参与“水监测”的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自动化的水质检测手段替代了传统人工。机械臂抓紧水样瓶,旋转瓶身,水样信息便被录入系统中。水样瓶被放置到传送带后,依次经过硫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等水质分析模块抽样检测。
  通过现代化手段,该公司的检测效率从“一人一天测一二十个水样”变为“一人一天可测三四百个水样”。“不仅效率提高,还避免了水样被人工干预和无法追溯。”分公司负责人郑志盛说,2019年,该公司被“中国环境谷”的产业集聚优势、研发优势和配套的税收、房租优惠政策所吸引,来这里“安家落户”。
  “以前做环境治理项目,属于散兵作战状态。现在谷里聚集了设计、监测、治理等产业链条上的诸多企业,不仅有机会一起参与环境系统治理的综合项目,还能探索新方案提高治理成效,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量和质都是一个提升。”郑志盛说。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设立,“中国环境谷”建设拉开序幕。6年过去,像力合科技这样的环境领域企业这里已超300家,形成了“环保技术研发—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为促进合力发展,在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支持下,安徽蜀峰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21年成立,为入谷企业提供场景、项目、资本、技术、人才等链条对接。
  该公司总经理王界用“导诊台”来形容公司功能:“我们在接到环境‘诊疗’需求后,先通过谷里的研究平台进行整体‘诊断’,然后结合企业专长,为需方提供各个环节的系统‘诊疗方案’。”
  公司还不定期走出“导诊台”,带着谷内企业赴各地开展环保场景供需对接,帮助企业产品技术方案落地。
  在“生态环境医院”中,除了各项专科,还有“专家坐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挂帅”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在2023年初正式成立,为环境谷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
  “在产业发展中,政府搭建平台吸引环保类企业集聚,研究院提供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完善了从科技研发到生产应用的产业链条。”王界说,这里的科研团队不再是独自前行,而是产业集群合力发展。
  合肥中科红外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的孙永丰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研发人员,目前正在环境谷内忙着调试GS1000型泄漏气体傅里叶红外扫描成像仪。这台仪器通过对高精度视场扫描和可见红外通道匹配技术,可以迅速测出泄漏气体成分、含量和空间分布。
  “仪器不仅可用于突发性泄漏污染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还可用于日常巡检,及时发现企业的偷排漏排行为。”孙永丰说,中科红外作为实验室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平台,目前已成功转化出10多种产品,为我国先进环境监测技术能力建设和测试分析仪器装备国产化贡献力量。
  “研究院落地,不仅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也为园区提供科技供给、突破技术壁垒。”王界说,通过调研全国40余个环保产业园,环境谷实现了环境科技创新与环境产业创新的高度融合,面向“十四五”,“中国环境谷”将进一步寻求解决环保问题的新方案。
(记者周畅、栾若卉)新华社合肥6月5日电
 
宜宾“渔民”巡江记
宜宾“渔民”巡江记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金沙江、岷江、长江在四川省宜宾市交汇,三江汇流的翠屏区“长江零公里”处,鸥鸟翔集、水清鱼跃。19岁开始就跟着父亲打鱼的唐胜容加紧了脚步,但她每天在江边奔走20多公里,不是去打鱼,却为禁渔。因为她和翠屏区其他14名渔民,选择了新职业——渔政协助巡护队员。
  现在的“一江清水、大鱼成群”来之不易。唐胜容说,父亲打鱼那会儿,渔网的网眼拳头大小,一网下去能打上几十斤,四姊妹就靠父亲打鱼养大。几十年过去,有人把网眼编成指头大小,一天下来还打不到几斤鱼。禁渔前的十几年,江里的鱼明显变少,稀有鱼种几乎再也没见过。
  据了解,“渔民上岸”之前,网眼细密的“绝户网”,“大小通杀”的电鱼等过度捕捞,让当地渔业资源面临枯竭,一些珍稀鱼类更是难觅踪影。
  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实施前,翠屏区50艘渔船、99名渔民就提前“退捕上岸”。唐胜容听完政策宣讲,再想想打鱼的变化,渐渐想开了——长江的资源养育了祖祖辈辈,也该留些给后人,于是签下了退捕协议。
  渔民上岸,今后生活怎么办?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王颖旺说,当地政府在做政策宣传引导的同时,对有困难的群体,积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分类提供养老和就业保障。其中15名渔民选择成为渔政协助巡护队员,轮班24小时巡护翠屏区54.9公里的江段,工作包括巡查有没有钓鱼、捕鱼、炸鱼的行为,以及有没有乱扔垃圾和排放污水的情况,宣传禁渔和环保政策、协助制止违规违法行为。
  “我记得很清楚,2021年4月19日,就是这天,我和我丈夫正式加入巡护队。”唐胜容说,江上的红嘴鸥一年比一年多,野鸭成了常客。
  据了解,宜宾市1186名渔民已全部“退捕上岸”,他们有的成了客船安全员,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其中75人加入了12支渔政协助巡护队,成为巡江“护鱼人”,他们熟悉水情、鱼情,对禁渔和环保作出积极贡献。目前长江宜宾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II类,这两年三江口又见1米多长的青鱼成群畅游,更多候鸟重返“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越冬。
(记者肖林、胡旭、尚文意)新华社成都6月5日电
 
多国专家称赞“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
多国专家称赞“以竹代塑”倡议

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聚焦于“塑料污染解决方案”,旨在减少全球塑料污染。多国专家表示,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塑料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之一,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2022年,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倡议,在全球深化“以竹代塑”合作,更好发挥竹子在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作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人类每年生产超过4亿吨塑料,每年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塑料垃圾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引起各方关注。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也威胁着人类健康。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为了尽可能减少塑料污染,应当运用科学技术开发新的减少塑料使用的资源。寻找塑料替代品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全球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当务之急。“以竹代塑”倡议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国际社会应尽快在更大的范围采取行动,治理全球塑料污染。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塑料政策负责人埃里克·林德比约认为,寻找塑料替代品非常重要,竹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现在正是各方制定正确的具体措施和法规以实现必要变革的时机。
  在专家看来,与塑料制品相比,竹子韧性好、可塑性强,生长周期短,种植便捷,具有替代塑料的天然优势。竹子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包装、建材等多个领域可直接替代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以竹代塑,可以增加绿色竹产品的使用比例,减少塑料污染。
  竹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竹子生长速度快,固碳能力强;竹制耐用品可长时间储存碳,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保持低水平甚至零级别碳足迹;竹子可以替代木材以及高耗能、高排放的塑料、混凝土和钢材等,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小到一次性饮料吸管,大到数公里长的排水管道……在技术加持下,竹制品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正寻求取代塑料制品的统治地位。
  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明日香寿川说,整体来看,以竹子代替塑料可以削减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助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国际环保组织“气候脆弱论坛”专家咨询小组副主席雷纳托·康斯坦丁诺说,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相比石油和塑料等材料,竹藤等传统材料更有优势。气候变化正对人类构成严峻挑战,分享使用传统材料的心得也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做法。
  菲律宾环保倡议人士冯·埃尔南德斯说,为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用竹子等天然、可持续材料作为替代品是正确方向。大家欢迎“以竹代塑”倡议,期待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全球减塑行动。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罗尼·林斯指出,竹藤产业发展迅速,竹藤是很多塑料产品的绝佳替代品。践行“以竹代塑”倡议,将有助于推动塑料产业投资创新,减少塑料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竹藤制品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替代大量塑料制品,从而更好地发展绿色经济,营造一个更健康的世界。  (参与记者:谭晶晶、张晓茹、王其冰、刘锴、谢照、王天聪、钱铮)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泰国环境卫士向海洋垃圾“宣战”
泰国环境卫士向海洋垃圾“宣战”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饮料瓶、塑料袋、食品包装和废弃的绳索……随着疫情后旅游业复苏,各种生活垃圾也重现在海岸和海洋。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在泰国芭提雅的一处海滩上,几十名志愿者顶着烈日捡拾散落在数百米沙滩上的垃圾。
  芭提雅海滩清理行动组织者、60岁的阿玛拉·威奇通对新华社记者说,与海洋打交道数十年,看到曾经纯净的沙滩上布满垃圾、海洋生物因误食塑料受伤,她十分痛心,因此义无反顾地走上环保之路。
  威奇通是前帆板运动员,基于对洋流和风向的了解,她能准确定位垃圾出现在沙滩的位置。自决心向海洋垃圾“宣战”以来,她已记不清组织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海滩清理行动。
  “许多学校经常询问是否可以加入我们的行动。现在,我每个月大约组织三次环保相关活动,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海洋保护的一分子。”威奇通说。
  据介绍,目前这批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已是耄耋之年。他们分工合作,有人收集海滩上的垃圾,有人专门对付缠在红树林根部难以清理的绳索。随后,大家将收集好的垃圾集中分类,再按照类别送往不同目的地处理。
  坚持参与环保行动近6年的志愿者比布对记者说,阻止海洋塑料污染刻不容缓,“清理垃圾的行动虽小却有力量,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参与其中”。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报告《2023年贸易和环境回顾》,每年大约有11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垃圾泛滥已经严重破坏海洋环境、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也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活。
  泰国污染控制部的数据也显示,2022年该国共产生2570万吨固体废弃物,同比上升2.8%。因外卖和网购盛行,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该部门预测,随着游客数量稳步上升,泰国垃圾总量还将持续增加。
  泰国农业大学渔业学院海洋生态学家通·探龙那瓦沙瓦指出,虽然志愿者不停地收集被冲上岸的可见垃圾,但相当一部分的海洋垃圾仍然沉没于海底,永远不会被完全清理。他说:“解决海洋垃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强制性的废物管理,对生产低降解垃圾的企业征收费用,提高可降解和可回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泰国政府已启动一项关于废弃物管理的行动计划,旨在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和聚苯乙烯食品包装,还将于2025年起禁止所有塑料垃圾进口。
  志愿者们同样意识到,要治理海洋垃圾,光靠海滩清理行动是“治标不治本”,他们现在更多地致力于扩大影响力,通过讲座、组织环保活动提高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保组织“垃圾清理英雄”芭提雅分部组织者之一的克朗通·讪亚恭说,他们与政府相关机构合作清理旅游区垃圾,得到了当地酒店、餐馆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希望接下来能吸引更多本地社区组织类似的活动,能让下一代从小建立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必须一起完成,”威奇通说,“如果有更多人参与保护海洋,做同样的事情,10年后我们会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记者宋宇)
     新华社曼谷6月5日电
 
四时皆风景,福建文旅发展念响“气象经”
四时皆风景,福建文旅发展念响“气象经”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旅
 
  最近,由海洋生物夜间发光现象造成的“蓝眼泪”景观爆火出圈。福建平潭北港村凭借“蓝眼泪”等自然景观,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发展为热门的“网红打卡点”。“2020年,气象局第一次预报了北港村的‘蓝眼泪’后,村里的旅游上了一个台阶,旺季我们村的民宿经常爆满。”北港村党支部书记陈松柏说。
  当地气象部门持续发布“蓝眼泪”气象条件概率预报,凭借高达75%的预报准确率,游客们得以精准“追泪”,平潭旅游旺季也从4月提前到2月底,每年“蓝眼泪”频发期,酒店和民宿更是一房难求。
  近年来,以欣赏自然风光为主的“休闲游”深受广大游客喜爱,随着旅拍、骑行、徒步、露营等旅游业态的兴起,天气气候景观逐渐成为新的“吸睛点”,为“气象+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福建抱山临海,气候多样,拥有极其丰富的气象旅游资源。依托气象预测数据,以天气景观为基础,延伸融入时令、物候、节气、民俗等文旅元素,福建省创新推出“气象+文旅”融合应用发展新场景,将天气景观、气候环境、人文气象等气象旅游资源直接转化为旅游生产力。
  登上九仙山领略南国雾凇、走近霞浦滩涂拍摄海上日出、倚着南靖土楼仰望星空……福建山海之间万千气象造就的梦幻景象和绮丽风光,正变作文旅发展新抓手,成为游客们“可遇可求”的新选择。
  九仙山云海、雾凇等高山景观预报;平潭“蓝眼泪”、雪峰寺流星雨等气象条件概率预报;霞浦花竹海上日出预报;建宁荷花、永泰梅花等花期预报……精确又富有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为“气象文旅”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从清明时令小吃建宁暖菇糍,到惊蛰时节武夷山“喊山祭茶”;从正月十五莆田“九鲤灯舞”,到农历二月十一泉州德化“桂林庙会”……福建从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非遗故事、时令小吃等人文气象元素中,探索出赏花、踏浪、赶海、泡汤、采摘等不同类型的旅游场景,打造出以气象美学为亮点的旅游线路。
  “气象赋能特色文旅是一次全新的实践,我们牢记‘闽山闽水物华新’,以时间为轴,充分展示福建的‘物’和‘华’,生动表达四时福建,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需求,推进福建微气候特色康养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福建全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吴立官说,福建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在引导各地解构风物特产上取得突破,让其与福建良好气候相得益彰,创新发展天气气候景观、避暑避寒、气候康养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提升“气象+文旅”附加值,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待。               (本报记者李昊泽)
 
打好“长寿牌” 做好“水文章”
重庆长寿区打造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观察
打好“长寿牌” 做好“水文章”

重庆长寿区打造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观察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旅
 
  长江穿城而过、多座山脉纵列,据史载“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重庆中心城区东部的卫星城——长寿区因此得名。
  长寿区近年来打好“长寿牌”,培育“自然长寿”农产品,建设中华长寿原乡,奋力打造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一座小而美的生命之城、运动之城、长寿之城加速崛起。
在湖光山色中运动康养


  清澈湖面一望无际,203座岛屿星罗棋布,鱼鸟种类繁多,其中一座岛屿高空看去如同魏碑体“寿”字……在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前来戏水、运动、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长寿湖,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狮子滩水电站拦截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而成,蓄水后形成了水域面积65.5平方公里的独特湖岛景观。
  20世纪90年代起,当地在湖区推行网箱养殖,导致长寿湖生态急剧恶化,2008年前湖水都是劣Ⅴ类水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寿区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和湖周污染企业,强力治理长寿湖生态。经多年努力,长寿湖水质目前已稳定达到Ⅲ类,部分区域达到Ⅱ类,恢复湿地、增加生态涵养林约4千亩。
  家住长寿湖安顺岛的村民张洪见证了长寿湖的生态蝶变:“过去湖水污染严重,甚至发黑发臭。这些年生态好了,我开起了农家乐,岛上种的柚子、血橙等都被游客买走。”
  “寿文化”主题公园、星空露营基地、渔文化村、郁金香等四季花展……如今走进长寿湖,可乘船观湖登岛、可岸边亲水观光、可体验水上运动,成为重庆市重要的休闲旅游景区。
  在长寿区委书记刘小强看来,如果仅是去景区看个新奇、打一次卡,旅游产业链太短。长寿区近年来构筑以“长寿”为核心元素的城市品牌,奋力打造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长寿区引入国际知名度假品牌、举办国际赛事,将长寿湖建成运动康养文旅度假区,让人们在旅游度假中收获健康,延长产业链。
  长寿湖的运动康养产业正在加速升级,承办国际铁人三项、自行车、马拉松、龙舟等赛事……湖光山色中,一个运动康养理想之地初现雏形。
打造“吃在长寿人增寿”品牌


  在邻封镇邻封村,龙溪河两岸数千亩柚子树郁郁葱葱,像一张连绵起伏的“绿色地毯”,令人心旷神怡。不久前,这里出产的1600箱长寿柚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往新加坡,被抢购一空。“我们镇产的柚子8-15元一个,全镇种植柚子约5.3万亩,去年产值近7亿元,今年我们还要拓展欧盟市场,让长寿柚卖出更好的价格。”邻封镇党委书记周剑说。
  长寿区自古有“川东鱼米之乡”之誉,但过去传统农业存在生产组织不完善、靠天吃饭、品牌力不强等问题。
  近年来,长寿区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为绿色生态产业,树立“自然长寿”品牌体系,让农产品变成生态品、旅游品、科技品、文化品、健康品,走向世界,提升附加值。
  邻封村村支书郑友谊说,长寿柚醇甜如蜜,富含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但曾由于销路不畅、种植户单打独斗等原因,好东西一度卖不出好价格。近几年,长寿区加快完善电商、快递等产业配套,培育专业合作社,发展采摘赏花、乡村旅游、果树认领等业态,村民户均收入达到9万多元。
  在取缔网箱养殖后,长寿区由一家国企统一负责长寿湖生态养殖,只投鱼苗不投饵,科学投放不同鱼种,一方面平衡生态、净化水质,一方面提供多样的鱼产品。
  “水好、鱼好让长寿湖成为垂钓者的天堂,一年出售的钓鱼票就有约600万元。同时,长寿湖鱼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去年产鱼600万斤、销售9000万元,吃鱼又带动了周边餐饮业发展。”长寿生态旅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说。
  目前,长寿区围绕“柚、橘、鱼、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发出了一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吃在长寿人增寿”品牌效应显现。
建设长寿原乡推动乡村振兴


  长寿区近年来大力提升乡村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加快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让人在此休闲养性、康养延寿。
  初夏,走进“长寿国际慢城”,数万亩橘林连绵成片,村中袅袅炊烟、溪水潺潺,青砖白墙的巴渝民居掩映其中……“多设人行道,少设车行道”“依山就势多建弯路,少修直道”,这里“慢”是主基调,慢行、慢娱、慢生活、慢运动,让游客远离喧嚣、放松心态、记住乡愁。
  “长寿国际慢城”涉及7个村,规划面积80万平方公里。优美的生态、浓郁的乡风和民宿区、陶艺手工文创区、亲子游乐区、书院研学区等相互融合。君子山居民宿区经营负责人张静说:“40间客房,周末要提前订。有客人说这里是心中的理想居所。”
  在云台镇的“清迈良园”田园综合体,小河蜿蜒、阡陌相连、稻田飘香,是农耕体验、养生度假的好去处。千亩有机水稻、有机水产养殖、农产品展销、餐饮会务等诸多业态,让这里形成了“农业+旅游+服务业+商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知者乐,仁者寿。邻里和谐、乡风文明也是长寿的秘诀。长寿区不是简单地造乡村,而是注重挖掘“长于文、寿于和”的优良传统。“清迈良园”项目的投资人是一名当地乡贤,他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还修建了村民书屋、慈孝长廊等文化设施,让互帮互助的朴实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重庆第二大人工湖大洪湖“康养+”发展、提速明月山-黄草山森林康养综合体建设……长寿区的“寿”、“水”特色更加鲜明。刘小强表示,长寿区正以建设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为抓手,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建好人人向往的长寿城。    (本报记者李勇、周凯)
 
河南:工业遗存的美丽蝶变
河南:工业遗存的美丽蝶变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旅
 
  法桐成荫,红砖斜顶,排架结构的老厂房,来来往往的游客穿梭其间,拍照留念。69岁的路丽娅在一台造粒机前驻足,“没想到破败的厂房,又焕发出青春活力”。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郑州油脂化学厂(以下简称油化厂),始建于1952年。该厂生产的“中州牌”肥皂、“福乐尔”香皂,曾风行一时,供不应求,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郑州人的成长。
  “闻到这肥皂味,曾经的记忆一下就跳到脑子里了。”1978年到油化厂供销科工作的路丽娅,站在老厂房斑驳的印花玻璃前,回忆起过往岁月。她曾辗转千里,跟师傅到云南、贵州的偏远地区送肥皂。
  她告诉记者,油化厂2006年停产后,厂房废弃,门窗剥落,一度成了生活垃圾场。
  随着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油化厂改造迎来新契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经过持续多年的改造,老厂房修旧如旧,成为如今的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园区发生了美丽蝶变。
  “油化厂是新中国工业发轫和奋进历程的见证,激活城市工业遗存,助力城市更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们要为城市留住‘乡愁’。”厂区所属的南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吴昊告诉记者。
  步入园区,咖啡馆、烧烤店、酒吧、工业展示馆内,前来体验消费、打卡留念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装修精美的店铺和工业老物件中穿行,体验一座老工业城市的时尚变革。
  一楼门面位置留给游客打卡拍照,侧拉木门上楼,餐厅墙面大面积留白,做旧砖墙搭配原木桌椅,门窗、吧台、菜单、餐具等细节之处尽显宋代元素。对于餐厅雅致传统的装修风格,负责人周正豪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我们想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空间,在这里白天可以喝茶、喝咖啡,晚上可以喝调酒、吃炒菜,在舒适的就餐环境中,让消费者感受宋文化。”
  宋式装修风格的融合餐厅在园区不算多,周正豪从小热爱美术设计。在设计行业从业多年后,“85后”的他带着自己的年轻团队来到这里,用心经营各自负责领域。“放眼园区,每家店铺都各具特色,大家都想让客人体验更多文化元素。”
  据介绍,园区已经汇集100多家店铺。今年“五一”假期以来,园区客流量逐日增加,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达2万余人次。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城市故事、特色建筑等资源禀赋,把深厚的文化积淀、温暖的城市氛围有机融合,并研究出台系列促消费政策。
  “我们要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不仅要保留工业遗存,更要在保护中开发,让老建筑、老街区成为提升内涵、品质、特色的城市市集。”郑州市金水区委书记张红伟说。 (记者吴刚)新华社郑州电
 
“沉浸游”提振文旅新动能
“沉浸游”提振文旅新动能

( 2023-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旅
 
  在搭载了VR、3D等技术的博物馆、影院化身“景中人”沉浸式游览,到主题乐园、个性化餐厅感受互动式消费魅力……夏日来临,“沉浸游”成为中国文旅业的一个热词,这种新型体验方式越发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
  驱车来到位于京杭大运河天津西青段沿岸的杨柳青古镇里,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吸人眼球。走进西青区旅游集散中心领取一份标注有古镇各色景点的“通关文牒”,便可开启“打卡”模式,沉浸式享受既新潮、又民俗的文旅体验。
  独具特色的四合连套式清代民宅石家大院里,古朴戏楼、长廊与花厅别有一番风味;踩着青砖穿过街巷,“玉成号”年画坊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杨柳青年画制作技艺;运河岸边,一排排历史影像图片展示了古镇的“前世今生”……游客在行进式游览中,品味古镇魅力。
  杨柳青古镇因杨柳青年画而闻名。杨柳青年画又名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曾经兴旺的漕运给这个津门小镇带来丰富的年画题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鼎盛时,“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年画作坊星罗棋布。时至今日,不少游客寻年画而来。
  游览结束,一群在天津上学的大学生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盖满红戳的“通关文牒”。“‘打卡’能带来一种成就感,收获别样的旅游体验。古镇景区将传统民俗文化和新潮体验方式结合得很好,我们很喜欢。”
  “打卡”只是“沉浸游”的一种方式。当前,中国不少旅游景区充分挖掘自身建筑、产业、文化等资源,为消费者打造多方位的沉浸式旅游体验。
  重庆市璧山区秀湖公园内的九门仙侠小镇推出古风沉浸剧本体验项目,游客更换着装、挑选剧本后进入景区,以“剧中人”完成任务的方式在景区游览;陕西华清宫景区举办花神海选、“我在唐朝的一天”“我在唐宫赶大集”等活动,营造沉浸式唐宫节庆氛围……
  “在沉浸式体验中,游客旅行记忆更深、体验更佳,更愿意为新颖模式买单。这越来越成为文旅市场的需求热点和相关文旅产品转型升级的指向,对刺激内需、扩大消费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说。
  除旅游景区外,越来越多博物馆、文艺院团、文娱消费场所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让游客深度介入,参与互动体验。
  向日葵花海“随风摇曳”,星月夜“风云变幻”。踏入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画作动态呈现在巨型沉浸区,观众仿佛“站在画里看画”。“在沉浸区看久了会产生轻微的眩晕感,观众可以体验和想象梵高后期创作的状态,身临其境感受其艺术作品的魅力。”该馆讲解员黄丽洁说。
  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馆长金鹏认为,对经典艺术作品沉浸式呈现可以使数字艺术走近普通观众,为大众带来全新体验。
  天津市民刘女士近期带着9岁的女儿开启了一场“奇妙旅程”。“孩子在馆内的数字交互绘画室自由创作,现场就能转化为数字作品,激发了孩子对艺术创作的好奇心。”刘女士说。
  为顺应人民群众沉浸式文旅消费体验新需求,今年以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在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促进5G+VR/AR沉浸式旅游等应用场景规模发展。今年3月,中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荐遴选暨培育试点工作也已开启。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3年发展预测》显示,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5%。
  “今年以来,中国文旅复苏势头亮眼,这与日益多元的文旅体验场景、更丰富的消费选择分不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沉浸式旅游满足了客群探新求异的需求,更体现出中国城乡居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戴斌、徐虹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沉浸式文旅场景营造创造了条件,但深挖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建设以内容为主要特色的文旅综合体,让游客从心灵上、思想上有所感、有所悟,才是未来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记者宋瑞)新华社天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