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聚焦·2023珠峰科考

05版:新华关注·各地

06版:新华财经

07版:新华深读

08版:新华国际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
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强李希出席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
 
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强李希出席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习近平5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做好新一届中央审计委员会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加强审计领域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李希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的审计报告的汇报,以及关于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汇报等。
  会议强调,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审计委员会推动审计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是深入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细化实化制度化。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三是审计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主动性更强、契合性更高,独特监督作用更加彰显。四是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初步成型,审计成果运用贯通协同更加顺畅、权威、高效。
  会议指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总的要求是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要如臂使指,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把党中央部署把握准、领会透、落实好。要如影随形,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审计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要如雷贯耳,坚持依法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做好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同,形成监督合力。
  会议要求,要扎实做好今年的审计工作,突出重大问题加大审计力度,促进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大对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举措落实落地情况的监督力度。聚焦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继续盯紧看好宝贵的财政资金,加大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推动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聚焦推动兜牢民生底线,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惠民富民政策落实。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密切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金融、房地产、粮食、能源等重点领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聚焦权力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
  会议强调,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要把督促审计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对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要严肃问责。
  会议指出,今年是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党中央对审计寄予厚望,要传承审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塑造职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要全面从严治党治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审计队伍教育整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力。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亲自管,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
  中央审计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习近平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强调
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 努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
习近平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强调
 
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 努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回信


  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中国美术馆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值此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之际,我向你们以及全馆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23年5月21日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1日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在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之际,向全馆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中国美术馆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美术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国家级美术馆,于1963年5月23日建成开放。建馆60年来,累计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展览5500余场,收藏各类中外美术作品13万余件。近日,中国美术馆13位老专家老艺术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中国美术馆的建设发展情况,表达为新时代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习近平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让西藏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习近平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希望西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新时代、新西藏、新征程——西藏高质量发展与人权保障的新篇章”,23日在北京开幕。
 
湖南:突出务实管用推动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
湖南:突出务实管用推动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长沙5月23日电(记者陈俊、谢樱)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扎实开展“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系统梳理突出问题,积极谋划专项整治,推动党员干部将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湖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主题教育要以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打头,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务实管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解决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找准载体和抓手,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扑下身子察实情、干实事、抓落实、求实效,带动各级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确保全省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
  湖南省委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及时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开展专题研讨,示范带动第一批开展主题教育单位精心办班学、专题研讨学,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一篇一篇读、逐段逐句悟,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谈认识、谈收获,交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和体会,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湖南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美好蓝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长达800米的比亚迪总装车间里,2万多个零部件在这里完成最终装配,每1分钟就有1台汽车从流水线上诞生。5月15日,在长沙市雨花经济开发区的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湖南省工信厅一行深入生产车间一线,开展汽车产业提质增效专题调研。
  了解企业今年以来生产经营情况,询问新上车型生产销售情况,听取柔化生产线情况介绍,收集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工信部门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湖南省工信厅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确定了工业稳增长、产业集群培育、智赋万企、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11个调研重点,共梳理形成35个调研课题。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抓细问题梳理,坚持小切口、具体化,逐一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把群众、企业是否满意作为调查研究工作的根本评判标准。”
  大兴调查研究,奔着问题去,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困难。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新晃侗族自治县,青山绵延深处,群牛悠然自得。5月6日,湖南省乡村振兴局主题教育调研组一行5人走基层、访企业、入农户,把脉黄牛特色产业发展,问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目前主要困难是销售人才难引进、留不住,导致市场打不开、生产线仅用得上1/3”“贷款申请贴息需要正规销售发票,对小规模养殖户来讲手续比较苛刻”“核心瓶颈是种源培育周期长、投入大,希望上级在这方面给予脱贫地区倾斜支持”……
  面对侗乡干部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调研人员深入走访,问计于民。截至目前,湖南乡村振兴局班子成员已带队赴基层调研15次,正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突出问题。
  结合主题教育调研活动,湖南省发改委深入全省12个市州、45个县市区,聚焦69.4万易地搬迁群众和2460个集中安置点,开展第一批次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覆盖巡查检查,切实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在邵阳市新宁县,有群众向调研组反映安置点存在用水难问题。调研组组织相关部门立行立改,把周边学校的自来水连通到安置点,同时打深井取水,建设增压水塔,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为年老体弱的搬迁户提水送水到家。“这回真正解决了我们用水的烦心事。”新宁县马头桥镇狮子村安置点群众吕科华高兴地说。
  湖南省委主题教育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湖南将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多干破难题、促发展的实事,多办惠民生、解民忧的好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实际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
——浙江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观察
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
 
——浙江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观察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杭州5月23日电(记者邬焕庆、方问禹)一季度,浙江全省生产总值189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增速领跑长三角省市,浙江经济回升向好、预期转强的态势清晰。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立足新起点,坚持发扬优势,浙江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勇挑大梁、展现新作为。
激发创新深化
释放第一动力


  5月10日,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上市。这是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平台首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
  该平台所在的绍兴市越城区,已经集聚包括中芯、长电、豪威等“链主型”企业在内的近百家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
  今年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就作出“数字浙江”建设部署。今年,浙江省强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
  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面对万物数字化浪潮,浙江着力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用好数字经济这一创新变量。
  3月31日,浙江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浙江省委、省政府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并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分别制定8大攻坚行动子方案,11个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构建起“1+8+11”省市一体的政策体系。
  5月18日,中国(温州)数据智能与安全服务创新园正式开园,华为、翼能科技、中国移动创新研究院、每日互动等26家企业集聚落地。
  “我们希望通过建设‘九个一’工作体系,以数据安全创新研发、产品交易、产业孵化、法律服务等功能为抓手,打造数据安全大门的‘密匙’,打好数字经济万丈高楼的‘地基’,为数字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温州市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数字经济持续释放潜力,带来发展关键增量。
  浙江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浙江正在加速实现数字经济实力跃迁、数据融合运用价值跃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能级跃迁。
用好改革攻坚 优化营商环境


  走进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二期电解液区域主体厂房刚刚结顶,正在进行内外墙安装及装修工程。
  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10个月,该项目一期去年6月上线投产。紧接着,投资60亿元的项目二期今年1月启动建设。建成达产后,项目将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组建工作专班“一对一”跟踪服务,组织外出劳务协作招聘会,发布58条特色惠企政策……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沈文武表示,嵊州新能源装备产业在规范、高效的营商环境中拔地而起,已经集聚83家规上企业,开始显现集群效应。
  一季度,浙江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0%,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2.6%、32.4%。
  抢抓产业新机遇,激发企业新活力。围绕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浙江今年以来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
  4月17日,浙江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上,浙江省委提出,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升级版,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再创浙江发展环境新优势。
  此后,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台州等地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将营商环境建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基本盘”,中小微企业则是衡量浙江经济活跃度的风向标。
  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浙江中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今年以来浙江新增企业11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生产态势回升最快。”浙江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王美福表示,浙江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市场反应灵敏,其活跃度折射出当前浙江经济回升向好、预期转强的积极态势。
  “浙江企业生产加速回升的势头稳健。”国网浙江营销服务中心网络数据室副主任孙钢介绍,4月份,浙江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01%,前十大行业用电量同比呈现出“9升1降”的良好态势。
坚持开放提升 开拓发展空间


  由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合资打造的高端品牌领克,已经闯进欧洲汽车市场。通过对外开放“走出去”,中国制造与国际品牌联动,高质量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一季度,浙江全省进出口总额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总额8356.7亿元,同比增长6.1%。
  分市场看,浙江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17.5%,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4.3%,东盟已超过美国稳居浙江省第二大贸易市场。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
  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浙江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的合作与竞争。坚持对外开放这个“必由之路”,浙江强力推进“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一号开放工程”。
  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阳光、雨露和养分,支撑根基部的块茎长得更加粗壮硕大……这种跳出一地一时、开放式发展形态,被称作“地瓜经济”。
  深化对外开放,浙江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之省,坚持“高水平走出去闯天下”与“高质量引进来强浙江”的有机统一,推动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内外贸综合实力、重要开放平台、企业主体提能升级。
  位于浙江嘉兴的桐昆集团是全球化纤龙头企业,市场占比超过14%。在企业董事长陈士良看来,企业已经触碰行业“天花板”,实现从大到强,必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企业发展所需、主动为之。”陈士良说,“高手过招”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桐昆走好国际化这步棋,就能支撑未来20年的高质量发展。
  钱塘潮涌,扬帆逐浪。
  浙江省委表示,将推动浙江工作呈现全员发力新气象、全程竞奔新气势、全面提升新气派、全域出彩新气质,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激发强大精神动力。
 
李强向中俄商务论坛致贺信
何立峰出席中俄商务论坛并致辞
李强向中俄商务论坛致贺信

何立峰出席中俄商务论坛并致辞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23日向中俄商务论坛致贺信。
  李强表示,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成功进行国事访问,同普京总统共同擘画双边关系新蓝图。本次论坛是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重要举措。中国愿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互利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发展动力。
  李强指出,中方愿同俄方进一步扩大经贸往来,推动合作量质并进。本次论坛为两国工商界加强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希望两国企业家充分对接需求、深挖合作潜力,为两国务实合作增添新内容新亮点新活力。
  新华社上海5月23日电(记者杨恺)中俄商务论坛23日在上海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论坛并致辞。
  何立峰指出,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同普京总统共同擘画了中俄关系发展新蓝图,为两国合作指明了新方向。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各领域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双方发展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立峰指出,中方愿同俄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推动双边贸易扩量提质,深化投资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工业合作提质升级,加强农业合作,推动中俄合作持续向前发展。
  何立峰指出,今年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将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希望中俄工商界深入交流、携手并进,书写中俄务实合作新篇章。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前,何立峰会见了俄罗斯副总理切尔内申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相关活动。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印发
力争到二〇二五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印发

力争到二〇二五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魏弘毅、张辛欣)记者23日从工信部获悉,近日,工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关部门以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编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京津冀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京津冀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发展高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更迫切。近年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多家,占全国比重达到12%。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扎实推进京津冀产业优化分工布局、协同创新、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优质企业群体培育、高水平开放合作等,将京津冀打造成为立足区域、服务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增长极和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推进过程中,把握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坚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四方面原则。
  据介绍,聚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将加快推动包括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八方面重点任务。在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方面,着力支持京津冀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方面,协同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六条重点产业链。
  这位负责人表示,将从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要素协同、健全协同机制、做好监测评估等方面加强措施保障。其中明确,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实行产业协同链长负责制,探索建立跨区域重大项目、园区共建的协同招商、落地实施、利益分享机制。
 
10部门部署开展2023年“六一”庆祝活动
10部门部署开展2023年“六一”庆祝活动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黄玥)“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关工委等10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作出部署,今年“六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拥有“四个自信”好孩子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广大儿童度过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节日。
  通知指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六一”契机,精心组织贴近儿童、可感可及的主题实践活动,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扎根孩子心灵深处。以孩子们爱听能懂的“童言童语”讲好领袖的故事、党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以孩子们有“共鸣”能“共情”的方式,组织开展童声颂党恩文艺展演、童心绘蓝图绘画展示、童悦书香阅读分享等“少年儿童心向党”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组织儿童听红色故事、观主题展览、学英雄事迹。
  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节日期间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理念,特别关注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用心用情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集中开展普法宣传,组织动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妇联执委、社区工作者和各类志愿者,有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安全保护、维权关爱、帮扶慰问等关爱服务。
  通知强调,要结合儿童特点,立足儿童需求,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促进家庭协同育人,统筹社会活动资源,在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全过程各环节。
 
中国新添4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中国新添4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罗马5月22日电(记者贺飞)联合国粮农组织22日在该机构位于罗马的总部举行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授证仪式,向新认定的24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颁发证书。中国4地被授予证书。
  自2018年上一次授证仪式以来,粮农组织又新认定了24个遗产地,它们来自巴西、中国、厄瓜多尔、伊朗、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摩洛哥、西班牙、泰国和突尼斯。其中,中国的4个遗产地分别是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
  22日恰逢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授证仪式上致辞时指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堪称“生物多样性宝库”,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天予以强调,有助于推动各方“增进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表彰当地社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广德福说,中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6%的水资源,供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得益于中国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运用各种要素及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力,也与坚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密切相关。
  2002年,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相关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的保护体系,使之成为传统农业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每一个获认定的遗产地都必须满足独立科学咨询小组制定的五项标准,即粮食和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地方及传统知识体系;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组织;特色陆地和海洋景观。截至目前,获得该机构认定的遗产地总数达74个。
 
中国美术馆建馆六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美术馆建馆六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5月23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座谈会,宣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不忘艺术初心、深耕美术工作,为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年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办展、为国典藏,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汇集了众多专家艺术家和青年人才,成为全国人民欣赏美术精品的重要平台。
  会议要求,广大美术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忠实践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自觉传递主流价值、传播先进文化。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为人民典藏美术精品。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聚焦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美术馆建、藏、管、用水平。要坚持交流互鉴,用优秀美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生态环境部公布排污许可领域环境执法典型案例
去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该领域实施行政处罚1.7万件
生态环境部公布排污许可领域环境执法典型案例

去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该领域实施行政处罚1.7万件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生态环境部5月23日发布,2022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各类排污许可执法检查53.8万次,实施行政处罚1.7万件,有效震慑违法行为。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年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不断深化《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实施,持续加大对排污许可领域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3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排污许可领域环境执法4个典型案例,分别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古瑜金属配件厂以欺骗手段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案;江苏省南通市南通耀龙金属制造有限公司擅自改变管理类别无证排污案;浙江省台州市椒江通达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未依法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案;上海市上海博奥教学用品有限公司未依法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案。
 
农业农村部部署全面加强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农业农村部部署全面加强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于文静)农业农村部22日召开全国远洋渔业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对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要求把风险排查、日常监测、应急处置等抓细抓实抓到位,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隐患。这是记者23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
  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安全生产作为农业安全生产领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鲁蓬远渔028”渔船在印度洋中部海域发生倾覆后,农业农村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与相关部门和省份密切沟通联系,尽一切可能搜救失联人员,同时举一反三开展全国渔业特别是远洋渔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派出5个由部领导带队的督导组,到9个远洋渔业重点省(区、市)开展督导检查。
  会议强调,要深入细致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对所有远洋渔船一艘一艘“过筛子”式进行检查,对载人10人以上的海洋渔船逐项排查、逐船登记备案,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台账,既要全面排查共性问题,也要针对性梳理个性化风险,抓紧整治整改,全力提升渔船作业安全系数。要压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特别是企业的主体责任,认真履行部门监管责任,务求通过严格排查整治形成有力震慑,倒逼经营主体从源头上重视解决风险隐患。
  会议提出,要全面提升出海作业渔船的安全生产防范能力,坚持物防、技防、人防多管齐下,重点在改造提升渔船硬件设施、强化现代信息手段运用、突出抓好船员教育培训、建强监管队伍等方面下功夫。
  会议要求,进一步健全海洋渔业安全风险监测机制,梳理分析高危渔船群体、高发事故海域,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实施监测、评估风险、发布预警。与有关部门建立高效、协调的应急处置机制,细化完善处置预案,共同发力降低事故损失。
 
渔船“鲁蓬远渔028”倾覆搜救转入小规模探查
渔船“鲁蓬远渔028”倾覆搜救转入小规模探查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23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交通运输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政府,决定自5月23日3时起,渔船“鲁蓬远渔028”倾覆事故由大规模海上搜救转入48小时小规模探查。
  截至23日12时,现场有作业船舶7艘。失事船体状态与前日相比未见明显变化,缓慢向东北方向漂移。
  据了解,渔船“鲁蓬远渔028”倾覆事故发生以来,大规模海上搜救行动累计搜寻面积近18700平方海里,覆盖了最大可能的遇险人员漂移区域,未发现有生还者迹象。从船只倾覆状态、失事时间、船体结构和前期潜水作业情况分析,难船内仍存有空气供人生存的空间极其有限,初步判断该船内已无幸存人员。
  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22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截至当日7时,在“鲁蓬远渔028”倾覆搜救工作现场共打捞起7具遇难者遗体。
 
“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李书磊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李书磊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5月23日,“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肯定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就以中国式现代化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出新希望新要求,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的指引下,西藏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一定会作出更大贡献,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越走越宽广,新时代新征程西藏人民的精神风貌一定更加奋发昂扬,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更加幸福美好。
  “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中外嘉宾,围绕“新时代、新西藏、新征程-西藏高质量发展与人权保障的新篇章”主题,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共同分享以发展促人权的新经验,充分肯定西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人权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新进步。
 
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在北京举行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郑明达、朱超)以“加强媒体合作 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23日在京举行。作为中国—中亚峰会成果之一,论坛由新华通讯社倡议并主办,哈萨克斯坦总统广播电视总局、吉尔吉斯“卡巴尔”国家通讯社、塔吉克斯坦霍瓦尔国家通讯社、土库曼斯坦东方通讯社、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负责人出席。
  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主持论坛并致辞。他说,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迈入崭新时代,六国媒体合作也迎来全新机遇。新华社愿同各方一道,担当时代使命、践行媒体责任、推动沟通交融、积极开拓创新,做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区域合作故事的传播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促进者、媒体务实合作的践行者,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与会外方代表高度评价中国—中亚峰会成果,赞赏中国对地区和平发展所作贡献,表示愿同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国媒体加强交流合作,为双方互利合作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论坛通过了《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北京共识》。文件强调,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多年来,相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各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中国和中亚五国媒体在讲述中国—中亚五国故事、增进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愿在中国—中亚峰会元首共识的战略引领下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形式,推动务实友好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文件强调,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和中亚五国媒体应凝聚合力,协同发声,增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促进国际公平与正义。
  文件强调,各方同意将在世界媒体峰会、“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多边机制框架下加强合作,积极支持和参与机制下的各项活动,共同为机制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期间举行了《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俄文版中亚首发暨视频版智库报告发布仪式。
  论坛期间,与会的哈、塔、土、乌四国媒体机构加入“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共享网络成员机构增至53家。吉尔吉斯“卡巴尔”国家通讯社为共享网络创始成员。
 
《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俄文版中亚首发暨视频版智库报告发布仪式在京举行
《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俄文版中亚首发暨视频版智库报告发布仪式在京举行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郑明达、朱超)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23日在北京举行,其间举行了《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俄文版中亚首发暨视频版智库报告发布仪式。
  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吕岩松主持仪式。他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也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关键所在,为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探寻答案,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持续提供发展动力。这份俄文版智库报告是新华社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国际传播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报告首次面向中亚国家受众发布,将为各方进一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权威解读。
  出席论坛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媒体机构负责人表示,中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多经验都值得各国学习借鉴。希望通过这份报告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也希望双方媒体加强智库研究等领域合作,为本国和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3月上旬,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北京发布这一智库报告中英文版。
 
携手并肩 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来自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的声音
携手并肩 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来自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的声音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通讯社作为“媒体中的媒体”,是推动国家间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5月23日,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围绕“加强媒体合作 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主题,就如何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讲好中国—中亚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中亚声音”等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践行媒体责任
讲好中国—中亚合作故事


  5月18日至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同中亚五国元首总结历史经验,擘画合作新蓝图,峰会成果之丰、内容之实、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在双方关系史上树立起一座新的历史丰碑。
  作为峰会成果之一,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由新华通讯社倡议并主办,哈萨克斯坦总统广播电视总局、吉尔吉斯“卡巴尔”国家通讯社、塔吉克斯坦霍瓦尔国家通讯社、土库曼斯坦东方通讯社、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负责人出席。
  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在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上说,中国—中亚峰会为双方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开辟了新前景,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迈入崭新时代,六国媒体合作也迎来全新机遇。新华社愿同中亚国家通讯社等各类媒体一道,拓展交流、深化合作,增进了解、加深互信,进一步加大各领域新闻报道力度,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正能量。
  哈萨克斯坦总统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阿比舍夫说,中国—中亚峰会为中亚国家同中国的合作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六国媒体机构应以此为契机携起手来,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增进交流,为国家间的合作探索更多新的增长点。
  吉尔吉斯“卡巴尔”国家通讯社社长舍尔梅塔利耶夫表示,中国—中亚峰会通过的各项文件和合作协议,为未来双方全面深入开展合作勾勒出新的蓝图。“我们需要向民众广泛宣传中国同中亚国家建立高水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宗旨,详细介绍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将带来的好处。对中亚来说,这是通往稳定和繁荣之路。”
共享发展经验
为区域共同繁荣提供借鉴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论坛期间,举行了《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俄文版中亚首发暨视频版智库报告发布仪式。
  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吕岩松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也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关键所在。报告从哲学维度、方略维度、战术维度和全球视野,全面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报告首次面向中亚国家受众发布,将为进一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权威解读。
  “视频版智库报告用俄文展示了丰富的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以及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前瞻性。”土库曼斯坦东方通讯社社长阿曼萨雷耶夫说。
  “习近平经济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让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塔吉克斯坦霍瓦尔国家通讯社社长沙姆希金佐达说,“通过这份智库报告,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而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本国发展实践中。”
  舍尔梅塔利耶夫在观看报告视频后倍感振奋:“现在我更加确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紧密合作,一定能让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也是各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
拓展交流平台
推动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亚是共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十年来,“一带一路”从理念变为现实,各项合作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包括中国和中亚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国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社长库奇莫夫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始终致力于把各国、各国人民联结起来,加强经济合作,创造就业机会,为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2019年6月,新华社发起并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旨在通过成员间的经济信息共享,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政府和企业提供便捷实用的经济信息服务,促进各方互利共赢。吉尔吉斯“卡巴尔”国家通讯社为共享网络创始成员之一。
  此次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期间,与会的哈、塔、土、乌四国媒体机构加入“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共享网络成员机构增至53家,覆盖36个国家和地区。
  阿比舍夫表示,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成立统一的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可谓恰逢其时、前景广阔。“‘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不仅可以迅速扩充信息资源库,还可以扩大信息来源,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
  此次论坛期间,还通过了《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北京共识》。文件涵盖在新闻采集和传播方面加大交流合作力度,选取共同关心的主题策划组织联合采访,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人文交流,在世界媒体峰会、“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多边机制框架下加强合作等多方面内容。
  《北京共识》指出,各方愿在中国—中亚峰会元首共识的战略引领下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形式,推动务实友好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记者郑明达、朱超、邵艺博)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
西藏和平解放七十二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

西藏和平解放七十二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雪域儿女世世代代铭记的日子。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开启了西藏走向繁荣进步的光明前程。
  从1951年到2023年,历史如何定义雪域高原这翻天覆地的72年?
  ——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西藏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消除了困扰高原数千年的绝对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回望来时路,几多沧桑;踏上新征程,意气风发。如今的雪域高原,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
历史的必然


  5月的拉萨,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缓缓流淌的拉萨河波光粼粼,河畔中华文化公园里游人如织。满头白发的农奴后代旦增拉姆,在大型雕塑《十七条协议》前久久驻足。抚今追昔,她感慨地说:“没有70多年前的西藏和平解放,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旦增拉姆出生在西藏措美县当许村。在父辈的记忆里,旧西藏的当许村有100多户农奴,他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旦增拉姆说,他们住的是牛圈边一根柱子撑起的破“房子”,遮不住雨雪,也阻挡不了寒风。旦增拉姆父亲回忆,在旧西藏,全家人就没有吃饱过,“每天从早干到晚,只能领两小勺糌粑。”
  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占人口约95%的农奴遭受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所副所长肖杰说,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粗暴践踏人类尊严,严重侵犯基本人权,根本阻碍西藏社会发展,完全背离中国和世界进步潮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让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解放西藏也成为广大人民的呼声——十世班禅致电中央政府,恳请“速发义师,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
  1951年5月23日,以《十七条协议》的签订为标志,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边巴拉姆认为,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的重大胜利,是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创造发展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两次出席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多次对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亲临西藏看望各族干部群众,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道路决定命运。新西藏72年的历史昭示,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一旦走上这条康庄大道,又会写就何等壮丽的诗篇。
人民的期盼


  在西藏阿里地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70余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他们或是坐在屋外沐浴暖阳,或是喝着甜茶嬉笑聊天,生活有滋有味。
  2015年12月,国家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阿里地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同时配套了按摩理疗室、食堂、洗衣房以及医疗服务区等多种设施,还安排专人提供服务。
  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74岁的次仁拉松老人膝下无子,生活无法自理,5年前搬到这里生活。“护理员经常帮我们洗衣服、剪指甲、洗澡,我们心里暖暖的。”次仁拉松喝着酥油茶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下,西藏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财政收入的80%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搭建了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全面保障体系。
  春风化雨入高原。顺应民意、保障民生、凝聚民心,西藏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镌刻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张张基层农牧民的幸福笑脸,绘就色彩斑斓的小康生活。
  今日西藏,人民发展权得到充分释放。202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132.64亿元。而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一片片产业园区朝气蓬勃,早已不是和平解放前破败不堪、万物凋敝的惨淡景象。
  今日西藏,人民生存权迈向更高水平。2022年,西藏粮食、蔬菜、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07.34万吨、81.58万吨、28.29万吨,均创历史新高。生活在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各族人民,早已不用担心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何吃得更营养、更健康成了“新烦恼”。
  今日西藏,人民健康权实现跨越发展。2022年,西藏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5.49张、7.18人,人均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5.5岁增长到72.19岁。
  今日西藏,人民教育权得到充分保障。截至目前,西藏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公费教育,建成各级各类学校3339所,区内外在校生总人数达92.2万人。上学再也不是和平解放前贵族子女的特权。
  今日西藏,人民政治权利有效行使。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西藏代表共有24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16名,占66.7%;全区42153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9.2%。他们几乎都是旧西藏百万农奴的后代,如今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雪域高原的践行者。
新起点新征程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的西巴村,是一个珞巴族聚居村,和平解放前,这个以刀耕火种、狩猎为生的古老部落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短短70多年,我们珞巴族就实现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跨越,这都要感谢党。”村民安阳丽笑着说道,“现在我们村居住着珞巴族、藏族、汉族等18户64人,依靠水果、茶叶种植,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外出打工,村民日子越来越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新时代。
  约旦中国问题专家萨米尔·艾哈迈德评价说,西藏各族人民如今共享发展机遇,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堪称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如今,迈步新征程的西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笃定自信,围绕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奋勇前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西藏正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2020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正式实施,西藏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出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模范区创建省份。
  ——以川藏铁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西藏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稳步前进。复兴号列车开上雪域高原,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建制村通光纤率、4G信号覆盖率均达到99%。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坚决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如今,高原上动植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相应水域的环境质量标准,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以上。
  ——情重如许,誓言若山。在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以卓嘎、央宗姐妹为代表的万千西藏守边群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脚下的土地,靠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拱卫好祖国西南边陲。以重点领域、重要方向、重大项目为突破口,西藏加快实施抵边安居、基础设施提升、民生改善、产业兴边、沿边开发开放、民族团结聚力、守土固边工程。
  当前,西藏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各族儿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上踔厉奋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笃定前行,必将创造更加绚烂美好的未来。
  (记者沈虹冰、翟永冠、白少波、李键、王泽昊)  新华社拉萨5月23日电
 
探极风云 究真苍穹 记2023年中国科考队登顶珠峰再次开展综合科考
探极风云 究真苍穹
记2023年中国科考队登顶珠峰再次开展综合科考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2023珠峰科考
 
  上天、入地、钻海、登山,中国科学考察的“探针”,近年来一遍遍触摸人类未知的时空和领域。
  23日12时30分许,我国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人类首次登顶珠峰70周年之际,我国珠峰科考继2022年之后再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巍巍珠峰再次见证历史!
  当日凌晨3时,科考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历经数小时攀登,终于抵达海拔8830米的世界最高自动气象观测站。固定钢筋绳索,更换蓄电池,安装风速风向传感器……经过约1小时的紧张工作,气象站零部件升级工作全部完成。随后,他们攀登至8848.86米的峰顶,利用工具成功采集雪冰样品。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科考指挥帐里,科考登顶队员每完成一项任务,科学家和工作人员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喝彩声。
  2023年珠峰地区综合考察研究,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部分。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追问科学,奋勇攀登。
再攀高峰
解开珠峰科考“新宝藏”


  青藏高原被科学界称作“天然实验室”,而珠峰及其附近地区就是其中一块亟待被科学认知的璞玉。
  今年珠峰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已架设在海拔5200米到海拔8830米的8套气象站进行维护和技术升级。
  据第二次青藏科考高海拔气象梯度观测小组负责人赵华标介绍,维护升级重点考虑了极端环境下电池续航问题,在海拔6500米以下气象站新增了降水量观测,以获取更全面的梯度气象观测资料,为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冰川和积雪变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今年科考的另一突破,便是时隔近60年后再次发现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喜马拉雅鱼龙在20世纪60年代青藏高原科考中被发现并命名。鱼龙化石的发现,直接证明珠峰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此次科考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藏科考队取得重大发现:在定日县岗嘎镇南部三叠纪曲龙共巴组的至少三个层位岩层中,发现确定无疑的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从骨骼结构上判断,正是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这距上一次找到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已过去近60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维说,近期新发现的化石相当完整,必将为进一步研究这种珠峰地区“史前海怪”提供更多、更确切的科学信息。
  “作为重要发现,科研人员将优先对鱼龙化石进行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说,科研人员将尽量还原两亿年来高原的生命演进史。
  稀有金属资源分队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福元院士介绍,“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我们在珠峰地区发现了以琼嘉岗锂矿为代表的稀有金属矿产。珠峰科考能为进一步揭示喜马拉雅地区稀有金属矿产的分布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发现让人振奋,而随着2023年珠峰科考的推进,各科考分队的新探索陆续亮相。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利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无人机开展大气温室气体的连续观测,以精准估算青藏高原碳源汇现状;古生物科考分队将在珠峰开展孢粉研究,首次探寻海拔6000米以上地区孢粉里的“独特密码”……
  “今年科考具有更大的学科涵盖面,科考队员的代表性更加广泛,仪器设备也更加高端,特别是和探月工程合作创新的新型电池,将为峰顶极端环境仪器设备运行提供可靠能源供应。”2023年珠峰科考现场总指挥安宝晟说。
成果不断
“珠峰密码”正被逐步破译


  珠峰是地球之巅,珠峰地区是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哨。全球变暖对珠峰冰川的影响如何,是当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
  “我们刚从珠峰6500米处钻取了一支新的冰芯样品。”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兴奋地说,冰芯将为了解珠峰地区气候变化历史提供丰富的信息。
  曾多次前往南极、北极考察冰川变化的康世昌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冰川退缩和融化十分普遍。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珠峰地区及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相对较慢。根据我国科学家钻取的珠峰冰芯记录显示,珠峰地区大气中人类来源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自工业革命以来呈增加趋势。
  “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相连,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冰川雷达测厚仪、大气湍流观测系统等系列先进仪器的使用,有力提升了观测精度和探测水平。
  生态系统与碳循环分队长、中科院院士朴世龙介绍,在珠峰地区持续开展温室气体变化科考,将更全面地认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联动,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作出更多贡献。
  近年来,珠峰科考多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获得科考和登山运动员在不同海拔适应期间的健康数据和样本,利用直升机和浮空艇新平台首次对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垂直分布进行测量……
  “2023年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内容,相信越来越多的‘未解密码’将被‘破译’。”科技部副部长、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萌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有很多新的科学发现,在一些重要领域填补了空白,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任务集成和成果凝练,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不止攀登
无惧艰险探秘“科学之巅”


  1960年5月25日凌晨,我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登上珠峰峰顶,五星红旗首次插上地球之巅。
  1958年至1960年,为配合这次登顶,中科院组织了一支46人的科学考察队,对珠峰地区进行了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考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珠峰的登顶也叫登山科考,登山是第一目标,科考工作能做多少做多少。”姚檀栋院士介绍,后来科学家们作为独立力量在珠峰地区做各种科学考察,能做到的大多是海拔五六千米高度的研究,8000米以上的科研样本很少。
  6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登山者和科研人员来到梦寐以求的珠穆朗玛,用脚步丈量她的高度,用科学的态度认知她的神秘,不断给出科研诸多领域的“中国答案”。
  追寻科学答案,离不开经年累月的孜孜以求。“在珠峰地区我时常感觉到两方面的穿越和链接。”王维说,“一是与古生物的链接,一是与老一辈科学家的链接,我们的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前辈的研究与我们的发现相结合,解读出新的故事,这是跨越时空的致敬!”
  “每一次登顶,都是向她致敬。”珠峰科考登顶队成员边巴顿珠第7次成功登顶珠峰,“将自己的登山事业融入国家科考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感到特别荣幸!”
  人类活动变化分队长、中科院院士朱彤认为,“青藏高原科考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从新科学问题提出到新技术应用,科考永远也在勇攀高峰,珠峰科考就是典型范例。”
  知难而上,同心协力,只为更深刻地认识珠峰、保护珠峰。
  “珠峰科考已实现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思路转变,青藏高原正成为科学考察研究的‘新高地’。”姚檀栋表示,近二三十年来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在冰川变化、气候变化、生态变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已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
  探极迎风八万里,究真天地阅古今!中国科学考察正担负起研究人类生存、守护地球生灵的崇高使命。
(记者曹健、林建杨、陈尚才、
张泉、田金文、曹槟)
新华社拉萨5月23日电
 
再问地球之巅
专访姚檀栋院士
再问地球之巅

专访姚檀栋院士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2023珠峰科考
 
  5月23日,随着科考队员在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我国青藏科考再次攀上地球之巅。
  一年前,我国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并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今年的珠峰科考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未来青藏科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新华社记者专访了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
  记者: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使命是什么?
  姚檀栋: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对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气候变化影响深远。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对于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启动以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攻关,在“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失衡”“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巅峰海拔的强烈升温”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引领国际研究前沿。
  记者:今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这对青藏科考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姚檀栋:青藏科考的系列成果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这部法律的颁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的一个新的提升,也对青藏科考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掌握青藏高原生态本底及其变化”“发挥科技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支撑作用”等,生态保护是核心内容。
  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2022年我们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登山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登山思路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今后就更要突出“我要保护你”。
  今年珠峰科考将在持续做好揭示环境变化机理基础上,致力于为青藏高原地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多支持,更好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流域治理等相关工作,力争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科考工作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记者:与2022年珠峰科考相比,今年珠峰科考有哪些侧重?
  姚檀栋:2022年珠峰科考取得了多项突破,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架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等,实现了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取得了重要国际影响。
  珠峰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是长期的动态过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是大范围的,因此珠峰科考也应该是长期持续的。2023年珠峰科考是在2022年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2023年珠峰科考更加注重多圈层多学科交叉,科考内容包括冰川径流、极端海拔气象、高原碳汇、古生物、大气物理、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等众多领域,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综合高效的科考研究。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把更先进的设备带上珠峰,不断升级观测设施。例如,去年珠峰科考中,我们在珠峰架设了5个气象站,与之前架设的3个,共同构成我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今年珠峰科考中,我们就要对气象站的供电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我们与探月工程团队合作,研发了能更好适应极低温、极低压环境的电池,以确保气象站更加稳定运行,进一步提升观测水平。
  记者:除珠峰外,未来是否有对其他高山开展科考研究的计划?
  姚檀栋:除了珠峰以外,青藏高原地区及周边还有十余座超高海拔山峰,这些高山会形成一种汇聚效应,共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然而这个影响过程是怎样的?目前还基本上是人类认知的空白区。
  因此,我们也将启动对其他高山的科考。今年珠峰科考之后,我们将开展对希夏邦马峰和卓奥友峰的科考,通过开展更多高山科考,探究高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作用。
  记者:对于未来青藏科考的发展方向,还有哪些设想?
  姚檀栋:从第一次青藏科考的“摸家底”到第二次青藏科考的“看变化”,青藏科考始终围绕国家需求来开展。为更好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围绕三个体系持续推进科考工作。
  首先是地貌体系。青藏高原是汇聚了山、谷、冰、湖、河的综合地貌系统,大气圈、冰冻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人类圈6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因此,必须立足青藏高原特有的地貌体系,持续深化多圈层交叉研究。
  同时要强化主题体系。青藏科考要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明确科考目标。我们将重点围绕“亚洲水塔失衡”“高原碳汇”等重要主题开展一系列综合科考研究。
  此外要打造融合体系。科考成果要和高新技术发展结合起来,要让青藏科考成为高新技术的“实验场”;科考成果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青藏科考要与世界发展融合,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记者:一代代青藏科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精神传承?
  姚檀栋: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历时20余年的首次青藏科考。
  几十年过去,第二次青藏科考与第一次相比,保障条件好了,仪器设备先进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接续传承。科考队员们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世界屋脊上处处留下了他们架设设备、采样观测的身影。
  第二次青藏科考实施以来,共有1900余位女科学家参与其中,约占科考队员总数的32%,她们同样无惧高反和严寒,发掘考古遗址、踏访无人区,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展现了巾帼风采。
  甘于奉献、艰苦奋斗,这是青藏科考人一直不变的精神底色,未来也必将世代传承,成为青藏科考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
(记者张泉、曹健)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浙江:数字化改革里的民生温度
浙江:数字化改革里的民生温度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当前,浙江数字政府、数字政务不断深入民生领域,给广大群众带来更便利的政务服务。近日,记者在浙江多地体验“一件事”一窗通办,感受数字化改革里的民生温度。
  走进杭州市拱墅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排队等候的人不多,处处井然有序。
  “没想到这么方便,带了一张身份证,填了一张表,去了一个窗口,就提交完成了。”正在办理退休各项事宜的吴大伯连连称赞,办理人已告知他退休手续已当场办结,下个月就可以领到第一笔养老金。
  据了解,以前办理退休相关手续需要填写10多张表格,跑多个部门。2019年,浙江推出“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联办服务,即从群众需求出发,将原来涉及退休审批、社保、医保、企退服务中心、公积金等多个部门的办事事项进行集成。
  “通过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塑,退休事项实现多部门协同联办,不仅让群众少跑腿,工作人员也减少了很多繁琐复杂的审结工作。”拱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企退审批科负责人说。
  如果申请人线下流程不熟悉、线上办理不会操作怎么办?记者看到,在办事大厅各个办事点位,站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和戴蓝绶带的政务服务导办员,他们有的指导群众自助使用手机完成相关业务办理,有的一对一整理材料、复印资料、填写表格,帮助解答疑难。
  陈喜芬是拱墅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一名政务服务导办员。“今天上午已经服务了20多位办事群众。遇到老年人、孕妇、残障人士,我们会陪办、代办。”陈喜芬说。
  据了解,浙江多地多个窗口已经实现“网办优先、自助为辅、窗口兜底”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记者在浙江宁波慈溪市看到,基层服务点的服务模式也在不断翻新,“一网通办”大厅工作台、自助终端来到乡镇基层,窗口人员也来到群众身边。
  市民周波是这项数字化改革服务模式的受益人之一。今年初她要求继承其父母在观海卫镇昌明村的房子,妹妹自愿放弃继承权。以前办理这样的房产继承大事,群众常被种种繁琐的业务环节所困扰。乡镇基层设立“公证E通”办证点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周波姐妹俩很快完成了网上公证流程。公证处后台接收办证信息后,线下审查,很快就出具公证书并邮寄送达当事人,免去了她们一次次往市区跑的麻烦。
  “我们上线的‘公证E通’实现了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在和不在慈溪,都可以办理。”慈溪市公证处主任王文佳说,2022年通过“公证E通”在线办理件数占总办理公证量的60.82%。如今这一创新数字政务举措已被列为宁波市推广项目。
  从“最多跑一次”“跑零次”到“上门代办”“无感智办”,从“一窗受理”“一事联办”到“跨省通办”“一网通办”,从“可办”“能办”到“好办”“易办”,数字化改革助推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政务服务跑出了“浙江速度”。
  作为群众、企业服务的总入口,“浙里办”已经上线近9年。截至目前,“浙里办”汇聚“出生”“企业开办”等40个多部门联办“一件事”,集成驾驶证、行驶证、健康医保卡等290余本高频电子证照,实名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日均活跃用户数300万。
  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理念指引下,以数字赋能民生,浙江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场景,促进运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记者张璇)
    新华社杭州5月23日电
 
江苏:企业订单回升 产业链优势稳步释放
江苏:企业订单回升 产业链优势稳步释放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南京5月23日电(记者刘巍巍)近期,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江苏企业信心逐步恢复,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稳步释放,一批企业订单回升,经济恢复向好态势进一步显现。
  天气渐热,位于苏州浒墅关的创新冰淇淋企业苏州可米可酷食品有限公司订单激增。企业负责人张浩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订单量飞涨,生产计划已排到9月。”2023年,可米可酷投资800多万元建设数字化生产线,引进高端管理团队,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和管理数字化。“产能全面释放,月度产能超过800吨,预计全年产量将突破7000吨,营收超2.5亿元。”张浩说。
  久保田建机(无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十分忙碌。据企业购买部经理张海川介绍,生产计划已排至2024年4月。工厂2023年以来一直满负荷运转,车间工人数量增长了25%。“为满足客户持续增长的需求,我们计划投资一条新生产线,扩大产能。一季度,企业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约2.29亿元,同比增长430倍。”
  得益于新能源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1至4月出口量已与2022年全年持平,其中新能源产品占出口总量的50%以上,远销欧美等市场。企业海外销售经理陈志敏介绍,亚星拥有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技术,构成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新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海外消费市场对叉车、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丰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刘平说:“1至4月,公司累计出口额达4.69亿元,同比增长71%。”
  统计显示,一季度,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一个新疆多民族聚居社区的暖心事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一个新疆多民族聚居社区的暖心事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3日电(记者尚升、马嘉帅)“一颗星星挂不满天空,一块石头垒不成山峰,只有56个民族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让祖国母亲更加繁荣富强……”开阔的社区大院内,数十名各族群众围坐长桌旁,一边品尝各色美食,一边欣赏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欢声笑语不时传出。
  这是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的一次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近日,社区举行“邻里节百家宴”,各族群众展示民族歌曲,弹奏手风琴、冬不拉,小朋友还跳起顶碗舞,现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哈尔墩社区有1510户、3821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4个民族群众,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近年来,社区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交流交往交融。哈尔墩社区于2014年、2019年两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这里一直流传着“百万不换好邻居”的暖心故事。主人公玛力亚·卡德尔和刘晓蓉相识日久,玛力亚不会缝棉衣,手巧的刘晓蓉就帮玛力亚的两个儿子缝制棉衣;刘晓蓉家的鸡、羊因连日大雨眼看断了饲料,玛力亚不仅帮忙购买、还冒雨送到她家里……日常生活中两人互帮互助,结下深厚情谊。
  前些时候,有人出高价想购买刘晓蓉家的房子,但她拒绝了。“对我来说难以割舍的是感情。”刘晓蓉说,她珍惜与玛力亚多年的姐妹情,这是多少钱都无法衡量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哈尔墩社区有一个人人皆知的传统,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桌子”上解决。这张“桌子”指的是社区“邻里节百家宴”活动——2014年起几乎每个月组织一次。社区干部和居民坐下来,聊聊有什么困难,各族兄弟姐妹相互帮一把。
  近年来,哈尔墩社区积极打造“党群服务中心”,着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社区干部工作获得群众认可,“有事找社区、没事也去社区”成为居民口头禅。
  走进哈尔墩社区,可以看到精心打造的民族团结展馆、红色教育基地、家庭博物馆等。哈尔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巴哈尔古力说:“社区还组织基层宣讲员、离退休干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队员,深入群众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宣传身边民族团结故事,形成典型带动、共同奋进的团结氛围。”
  为营造争当模范氛围、发挥好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社区常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评选活动,推选出一批“民族团结好巷道”“民族团结好楼栋”“民族团结好小区”“民族团结好家庭”等典型。
  此外,社区还设有妇女之家,大家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积极调解、入户调查、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关爱社区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20多名妇女组建“爱心妈妈团”,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帮助社区弱势群体。
  在社区办公楼,一面“照片墙”定格了社区居民的温馨时光:端午节,居民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同吃一桌饭、同感民族情”活动中,群众一起品美食、晒厨艺;在社区“居民说事”点,大家畅聊家中烦事、邻里小事、生活难事……无论街坊老友,或是新邻,在携手迈向幸福生活中,大家情谊日笃。
  巴哈尔古力说,不论是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是社区居民一致的心声。
 
福建周宁:一个高海拔山区县的工业发展之变
福建周宁:一个高海拔山区县的工业发展之变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走进福建宁德市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只见青山隐隐中,一幢幢现代化厂房矗立眼前。大到直径3米多的不锈钢钢管,小到外径只有0.18毫米的不锈钢针管,在这里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销往各地。
  在青山钢管生产厂区,但见火花四溅,工人正加紧赶制订单。记者看到,工人在每道工序作业时,都用电子设备扫描产品上的电子身份证留下记录,实现产品从接料到完工每个步骤可溯源跟踪。
  “订单大幅增长,我们保持满负荷生产。公司产品市场广阔,主要应用在石油、石化、造船、电力等行业。”浙江青山钢管福建分公司焊管事业部副总经理于从龙说。
  “短短几年之内,山坳坳里崛起一座产业园,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在这里落地扎根。”周宁县工信局局长李佐锶说,“整个产业园去年实现产值20多亿元,今年随着更多企业投产,预计能突破40亿元。”
  周宁县是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800米,曾经工业基础一度为零,有限的几家企业多以石板材加工为主,是名副其实的山区县。但去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今年一季度增长超过40%。
  改变源自一个契机。近年来,宁德积极推动不锈钢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布局在沿海,配套项目布局在山区,实现全域协同发展。2019年,乘着产业转移的东风,周宁因地制宜发展不锈钢深加工产业。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入驻企业43家,26家企业实现投产。
  作为两年多前首家入驻园区的企业,于从龙说,公司所用上游原材料采购自位于福安市的国内不锈钢龙头生产企业青拓集团,距离不到100公里,大大缩短了“供应链半径”。同时,当地政府部门下派党员干部对企业进行“一对一、点对点”全流程保姆式服务,根据需求提供用工、物流、金融等精准扶持。
  在青山钢管等行业龙头的带动下,当地不锈钢加工企业不断集聚。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周宁引进第三方机构负责招商引资,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吸引上下游企业,持续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让企业呈现“抱团式”入驻态势。如今,园区产品已涵盖无缝管、焊管、针管等各类不锈钢管,基本形成了“大管”“小管”双管驱动的产业布局。
  行走在园区,记者发现,依托产业集聚效应,当地不断精耕细作上下游项目,积极引进不锈钢医疗制品、食品机械等,推动不锈钢产品向更高附加值延伸。在福建银海万向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磨刃区生产设备全线开动,工人们正在对清洗完成的针管进行检查。
  “公司去年投产,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下半年,现在24小时生产‘不打烊’。”福建银海万向医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爵东说,小小的不锈钢针管,最小外径仅0.18毫米,这需要企业在毫厘之间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创新研发,现在公司每年生产注射器、输液器、美容针等数十亿支,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年产值约3亿元。
  周宁县同步推进孵化器模式,引进一批,孵化一批,认证一批、建设一批,布局了近10家医用针管企业。
  一栋栋投用的厂房、一个个入驻的企业,编织起一个山区县的工业梦想。周宁县委书记袁华军说,将继续做好宁德市不锈钢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全力打造福建最大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基地,让“金娃娃”引领当地高质量发展。    (记者项开来、董建国)
    新华社福州5月23日电
 
低产橘园“翻”身变良田
“蜜橘之乡”南丰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低产橘园“翻”身变良田

“蜜橘之乡”南丰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眼下正值南方早稻生长的关键时期,走进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一些“低产橘园”变身“水浇良田”,种上了一株株嫩绿的早稻秧苗;部分蜜橘产业从业者开始尝试“退橘种粮”,为粮食生产搭建“智慧车间”,助力粮食稳产增产……闻名遐迩的“蜜橘之乡”正发生一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橘”变新事。
寒潮冻害致橘农减产减收


  蜜橘种植在南丰有1700多年历史,是当地的主导产业,百姓的“致富树”,至今已创造超百亿元经济效益。自2009年起,南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稳居江西省第一位,这其中,蜜橘种植“功不可没”。
  然而,自2020年以来,数次强寒潮导致南丰蜜橘产区低温突破或接近历史极值,冻伤了不少橘树。“因为冻害,全县60万亩橘园锐减到35万亩。冻伤的橘树当年是没有产量的,一部分修剪一下过两年才能缓过来,一部分直接枯死。”南丰县蜜橘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黄国安说。
  “冻伤的橘树不仅维护成本高,而且产量和品质都大打折扣,不仅赚不了钱,还亏钱。”有着30多年橘园种植经验的洽湾镇上店村村民江贵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两年他家的橘园亩产只有1000多斤,每斤收购价仅1.3-1.4元,亩产收益不到2000元,但肥料等成本投入超过2000元,算总账还亏数百元。
  走进南丰蜜橘主产区市山镇耀里村花家嵊,记者看到,山脚下荒废的橘园中还有一些因遭受冻害而枯死的橘树。市山镇副镇长揭飔嫘说,因为减产减收,200多亩“蜜橘园”成了“荒草园”。
“退橘还田”实现土地增效增收


  为解决橘园荒废促民增收,南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确保蜜橘产业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对废弃橘园和树龄偏大、经济效益低的橘园实施“退橘还田”,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年初,江贵林将5亩多橘园土地流转给了村办公司,每年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在市山镇耀里村,工作人员正驾驶着挖掘机对200多亩荒废橘园进行土地平整……黄国安说,近三年来南丰已完成“退橘还田”4.42万亩,今年是力度最大的一年,现已完成2.7万亩土地流转。
  在加快“低产橘园”淘汰退种的基础上,南丰县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出台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措施,并根据土地性质引导橘农种植粮食,鼓励种粮大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洽湾镇上店村的种植户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全力抓好早稻田间管理。从2021年开始,上店村村办公司流转了1300多亩连片橘园,通过“退橘还田”,按照一年两季水稻、一季油菜的模式,打造规模化优质水稻和油菜轮作基地。“去年通过水稻种植、稻谷烘干以及农机租赁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60万元。”上店村党支部代理书记、村委会代理主任胡龙仔说。
“橘粮互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南丰,不仅低产橘园园主积极“退橘还田”,一些蜜橘产业从业者也开始尝试“退橘种粮”,助力粮食稳产增产。曾从事蜜橘加工产业10多年的市山镇石谦村农民封宝军,开始把目光转向农田,与人合伙创办了江西瑞尚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据封宝军介绍,公司目前已流转2000多亩农田(其中部分是退种蜜橘的土地),并投入600多万元建成集育秧、农机服务、稻谷烘干等于一体的智慧化农事服务中心,深耕粮食种植。“未来3-5年,我们计划流转万亩以上农田。”
  低产橘园“翻”身变良田,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也有利于南丰蜜橘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两年,南丰县大力实施蜜橘品质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三园”(精品园、生态园、小康园)建设,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苗木补助、土壤改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蜜橘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6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由冻后35万亩左右恢复并稳定在50万亩左右,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3个,年培育健康苗木200万株以上,同时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良性发展。”南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南丰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党工委书记陈建明说,一“退”一“还”之间,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也推进了南丰现代农业发展。      (本报记者闫鹏)
 
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全线动工建设
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全线动工建设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南宁5月23日电(记者陈露缘)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获悉,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标志性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5月23日全线动工建设。平陆运河连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海域,建成后将在我国西南地区开辟一条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
  平陆运河起点位于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8900万吨。工程主要包括航道、航运枢纽、水利设施改造以及沿线跨河配套工程建设,工程总概算约727亿元。
 
国六b排放标准将全面实施
汽车产业会迎哪些变化?
国六b排放标准将全面实施

汽车产业会迎哪些变化?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张辛欣、严赋憬、高亢)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公告,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的汽车。
  排放标准政策“靴子”落地,加快推动汽车产业进入绿色发展新阶段。国六b全面实施会对车市带来哪些变化?燃油车市场会迎来“降价潮”吗?是否会加速新能源汽车推广?
“国六b”车市占率超90%,行业步入新阶段


  “国六标准”是为防治机动车污染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制定的标准。轻型车“国六标准”设置国六a和国六b两个排放限值方案,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实施。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但市场和产业的准备却并不限于眼下。
  “自‘国六标准’发布起,多数企业直接按照国六b标准要求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业内相当于提前实施了国六b标准,国六b车辆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很多车型早已完成国六b转型,从企业生产角度看,也没有技术难度。据了解,标准实施至今,轻型车国六b车型占比超过95%,国六b车辆市场占比超过90%。
  广汽集团表示,其旗下所有燃油车型均已切换至国六b标准;长安汽车也表明对于国六b的到来并无压力,新推出的逸达等符合国六b标准……面对标准的实施,厂商做好准备。
  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从新车市场角度来看,国六b的实施并不会对车市造成太大冲击。国六b标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早已提前推广,新规实施对这些城市的车市影响甚微。在其他尚未实施国六b标准的城市,若国六a库存车相对较多,短期内会有一定价格下探,但这是历次排放标准切换都会经历的。汽车行业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本身就是市场需求的体现,也将加快车企和行业转型。
半年销售过渡期,推动市场平稳接续


  国六排放标准的发布,给予了市场较长的调整窗口期。重点地区提前执行标准,有利于缓解政策正式实施时的行业压力。
  与此同时,公告明确,针对部分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即RDE试验)报告结果为“仅监测”等轻型汽车国六b车型,给予半年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3年12月31日。此举同样是让厂商和经销商能够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完成产品的切换和销售。
  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了解到,中汽协与十大整车集团等会员单位建立了库存调度机制,按月组织调度行业库存数据。截至2023年1月底,不满足RDE要求的库存车辆超过189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本轮库存压力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这其中,既有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汽车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带来的影响,也有产品生产切换需要一定时间,新能源汽车加快替代传统燃油车等因素。经过多月促销,库存大幅下降。
  “政策给予半年销售过渡期,有利于稳定经销商和企业心态,有序去库存,助力车市平稳过渡。”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
加快绿色智能导向,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国六b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促进燃油车市场迭代升级以及新能源车市场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特别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推出,推动产业加快向绿色、智能升级。
  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下,车企加快布局,市场不断探索模式创新:奇瑞近期公布下乡优惠举措,旗下“QQ冰淇淋”下乡推出1000元/台购车补贴优惠;充电服务商能链智电大力推动业务在乡村地区渗透,形成覆盖全国5.5万场站、57.5万把充电枪的充电服务网络;杭州龙源电力与相关单位联合制定充电站最优供电方案,通过数字技术对充电桩工作状态和充电保护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货运新能源汽车比例不断提升,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以货拉拉为例,去年10月,平台上新能源货车司机占比已达25%。据货拉拉招股书显示,截至去年底,货拉拉在国内超270个城市拥有超3.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站。
  “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不论是排放标准的实施还是促消费政策的推出,都将进一步带动整个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下一步要抓好政策落实,持续提升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投产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投产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海口电(记者陈子薇)记者20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正式开启了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的新里程。这标志着中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上油气开发迈出进军“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
  据悉,“海油观澜号”位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装机容量7.25兆瓦,由风力发电机、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和动态缆组成。整体高度超200米,吃水总重达11000吨,通过9根锚链系泊固定在水深120米的海洋深处。其产生的绿色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用电,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文昌13-2油田总监唐新国介绍,“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平台在设计建造中,通过研究多要素联合分布环境数据,创新应用风机与浮式基础的一体化设计和迭代技术,确保“海油观澜号”可在超17级的强台风下安全稳定运行。
  中国海油执行副总裁兼新能源部总经理杨云表示,希望通过“海油观澜号”推动中国深远海浮式风电在核心技术、大型海上安装装备以及产业链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微电网的稳定运行,打造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实现海洋油气绿色低碳开发,推进传统油气与新能源有机融合。
 
“科改行动”激发国企创新活力
“科改行动”激发国企创新活力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近日,国内首条110千伏聚丙烯绝缘电缆投运,标志着我国绿色电缆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今年初,我国首个高压移动式储能电站投用;2021年,国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投入量产……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以所属6家企业入围“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科改行动”)为突破口,探索以高标准改革、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南方电网的实践是“科改行动”的生动缩影。这项2020年4月启动的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支持和引导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三年多来,尽管规模体量、行业属性、改革基础不尽相同,“科改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取得丰硕成果。
  三年来,“科改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6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4万件。2022年,“科改企业”营收、净利润较2020年分别增长33.6%、40.9%,全员劳动生产率较2020年增长30.1%。
  行动实施以来,“科改企业”丰富改革“工具箱”,在治理、用人、激励机制等改革领域按下“加速键”——
  “科改企业”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同时采取针对性举措提升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水平。例如,有的企业选聘所在领域的专家进入董事会,有的专门设置科技创新委员会,为董事会开展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提供保障。
  量化考核指标,拉开考核差距,明确退出底线……“科改企业”普遍在三项制度领域推进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做实“能者上、庸者下”,有效激发了团队活力。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在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对全部63个中层管理岗位实行公开竞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三年来先后有21人退出管理岗位,打破了“铁交椅”。
  南网数字集团总经理李鹏表示,企业推动完善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做实多劳多得,还探索实施了项目跟投等激励措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实现了营收、利润三年翻四番的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已有89%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的核心骨干人才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次。
  另一方面,“科改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力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企业创新资源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将总部人员缩减近一半,二级单位职能人员压减5%、总占比压减到9%以内,研发技术人员占比提高到60%以上,将更多的人力资源倾斜到科技创新上来。”浪潮集团总经理刘继永说。
  聚焦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科改企业”打出“组合拳”:有的企业实施“全员猎头”,将“硬引入”与“柔引用”有机结合;有的完善培训体系,多渠道宽口径选拔青年英才;不少企业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并建立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的容错机制。
  此外,“科改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战略管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实施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盾构装备设计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天。
  来自国资委的数据显示,“科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高位提升,近三年均超过14%,2022年达到17.7%;同期,“科改企业”新增培养或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实施“揭榜挂帅”项目3000余个。
  据了解,经过今年5月最新一次充实扩围和动态调整,目前“科改企业”总数已达到672家。“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补短板、锻长板,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努力实现新突破。”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
  他表示,下一步,“科改企业”要建立完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以更大力度打造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科技创新各环节深入挖掘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和潜能;要以更大力度强化创新激励,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记者王希)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以科技创新拓宽“大动脉”、加快“微循环”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观察
以科技创新拓宽“大动脉”、加快“微循环”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观察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加快推动交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支撑。当前正值全国科技活动周,交通领域有哪些新的科技成果?智慧交通如何服务民生?科技创新如何更好进行助力?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拓宽“大动脉”,交通建设“硬技术”大幅提升


  伶仃洋上,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流入深中通道万顷沙互通匝道桥,深中通道S06标全线822根桩基全部完成浇筑。深中通道这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距离实现项目完工又近了一步。
  连接深圳与中山以及广州南沙区的深中通道,既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也是科技含量极高的工程项目:拥有包括“巨型钢结构智能生产线”“强台风区超大跨悬索桥抗风御灾技术”等国内首创和国际领先技术,为中国式交通现代化发展贡献新方案。
  过去十年来,交通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持续拓宽“大动脉”——
  建成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拉林段、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一批超级工程,基础设施建造“硬技术”世界领先;
  京张高铁成为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在用新能源汽车规模世界第一,智慧、绿色等“新动能”持续发力;
  建成各类科研和科普平台超过200家,现有国家和行业交通运输标准近4000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搭平台”工作稳步推进……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和装备制造技术大幅提升,智慧、绿色技术广泛应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快“微循环”,服务生活“软实力”持续加强


  “扫码乘车”“扫脸登机”已是人们出行遇到的常态化科技,而“扫掌过闸”,你听说过么?日前,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推出“刷掌乘车”服务,乘客在自助售票机录入“掌纹”,完成相关协议和信息授权等即可“刷掌”通过闸机。在手机没电、未携带现金的情况下,“刷掌乘车”为乘客便捷出行提供了新选择。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服务管理部部长张文强表示,“智慧地铁”是当前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一大方向,目前已融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未来将有更多“黑科技”,实现从“人适应地铁”到“地铁适应人”的转变。
  百度“萝卜快跑”于今年3月取得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首批“无人化车外远程阶段”示范应用许可,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覆盖北京、武汉、重庆;由菜鸟主导的RFID(精准射频识别技术)可快速对大量货物进行扫描盘点,广泛应用于服装、食品、物流等领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基建等战略深入推进,我国交通设施和装备智能化、运输服务多元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服务生活的“软实力”持续加强。
  与此同时,人们的出行方式和货物运输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共享单车、网约车、定制巴士等新业态满足人们多样化、差异化出行需求;铁路、民航形成全国联网售票能力,ETC技术广泛使用;“互联网+城市配送”模式快速推进……
  “当前,我国综合交通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的趋势,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物流、交通大脑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智慧交通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科技创新发展处处长汪水银说。
促进数据流动,助力智慧交通发展


  交通运输是科技创新与现实发展融合的重要场景,但智慧交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多重挑战。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刚刚起步,不少行业运转的背后需要多套系统支撑,但这些系统的数据却无法形成有效连接,很难以数据驱动实现交通系统的“进化”。
  “数据流动是交通行业‘数实融合’的内生要求,智慧交通建设一定要促进数据流动,打破多年来形成的‘数据孤岛’问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说。
  西安工业大学校长赵祥模认为,交通企业拥有更多运营业务数据、交通流数据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则侧重积累用户数据和手机定位数据等,可以在不泄露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对这几类数据进行深度共享和融合,开发出更好的智慧交通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地图导航、手机购票、智慧物流等交通领域的应用服务已经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但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前沿技术应用仍处于示范测试阶段,投资、运营、极端场景应对等尚未清晰。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何勇表示,可尝试建立城市级和区域路网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大力提升示范区内智能路侧设备建设和传统交通工程智能化升级,同时保持产业政策的持续性支持,不断对相关产品和技术进行迭代优化。“只有车辆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网联化都提升上去,社会大众对于智慧交通的感受才能更明显。”何勇说。
(记者叶昊鸣、王聿昊、张骁)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硬核新技术 经济新赛道 治理新课题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观察
硬核新技术 经济新赛道 治理新课题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观察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AI书法机器人现场挥毫泼墨,手指简单触碰就能遥控千里之外的码头集装箱装卸……走进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科技展现场,仿佛置身未来,给人无限遐想,这可触、可感的现实似乎提醒我们:未来已来!
  当前,人工智能大潮汹涌。它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经济、产业、创新的格局。人工智能如今的面貌和未来前景是怎样的,让我们到现场一探究竟。
新科技: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18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拉开帷幕。众多政界、学界、企业界人士及公司、机构齐聚津门,呈现一场科技盛宴。
  在世界智能大会智能科技展现场的国网天津电力展台前,一台形似螳螂的机器人“卖力”上下攀爬,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这是该公司即将推出的首台智能组塔机器人。
  在工作人员指令下,组塔机器人8只夹爪分工有序攀爬,到达指定位置便能“伸手”精准对接铁塔孔位,熟练上紧螺栓和螺母。“电网铁塔的组装是现场施工风险较大的环节之一,组塔机器人集仿生攀爬、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技术于一体,有了它能有效降低现场人员施工风险。”国网天津电力高级专家马骏说。
  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建筑施工正从密集劳动中解放出来。只需输入要求,腻子涂敷机器人半小时就能均匀喷涂完25平方米墙面,而手工操作不但费时费力,均匀度也难与机器人相比。
  中建一局华北公司项目负责人李飞说,住建部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我们探索将建筑机器人的效率与产业工人的智慧有效结合,助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将推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说。
  在这片蓝海,我国正在蓄力发力。中科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发布的《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人工智能高影响力专利近年来迎来爆发式增长,2020年至2022年申请高影响力专利达2265件。
  以近期备受瞩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百度、科大讯飞等公司纷纷加快布局。“以前人工智能只能做一件事,由于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的出现,机器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应用场景一下子打开。”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
新业态:智能科技与实体经济“双向奔赴”


  智能科技展现场,不同展区依次排开:5G+工业互联网、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智能芯片……它们不仅是一项项科技成果,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本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携认知智能大模型亮相的科大讯飞,是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短短几年间,仅科大讯飞(天津)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产值就累计突破171亿元,引育企业283家,促进了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从全国来看,截至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代表性企业超过4200家,约占全球16%。预计到2023年年底,中国约有50%的制造业供应链环节将采用人工智能。
  “各行业、各领域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发体系和应用生态,引领经济社会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跃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说。
  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和科技部分别在全国开展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
  “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来驱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说。
  本届世界智能大会共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8个,协议签约额约815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从中可窥见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中国联通公司董事长刘烈宏认为,人工智能迈入通用型工程化的新阶段,展现了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赋能潜力,带来了更明显的效率提升和直接的经济效益。
  万钢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应以应用市场拓展和产业生态培育为主攻方向,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源和我国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打造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成为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新课题:促创新与防风险并重


  无人茶室里,机械臂端上铁观音等6种茶水供观众品尝;外骨骼机器人既能弥补人的身体功能缺陷,又能延伸人的运动能力;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模型,展示出码头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趋势……展会上的创新应用场景,令人向往。
  然而,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也有待持续完善。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提醒,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个人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等面临一系列挑战。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当下火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处在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和不足由于快速且广泛的应用而被放大,这不应被忽视。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近年来,我国逐步强化对人工智能的规范引导。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2019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2021年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
  科技部正推动人工智能治理,构建包括政策法规、伦理规范、技术标准等在内的治理体系,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和伦理规范,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
  放眼未来,人工智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领域仍有大片“无人区”有待探索。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教育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以支撑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
  对于外界对人工智能会减少工作机会的担忧,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会带来全球经济的下一个增长奇迹。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让一部分工作消失,同时创造更多新岗位。”
  科技进步足音铿锵动听。“我们愿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应用赋能、伦理治理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为世界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赋予更多新智能,创造更多新愿景。”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下一步,科技部将紧紧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尊重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律,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发布局,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区域高地和基础平台,深化企业牵头的产学研用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毛振华、王井怀、黄江林)
     新华社天津电
 
广西南宁回应道路停车收费管理五大疑问
广西南宁回应道路停车收费管理五大疑问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近期,不少网民通过网络反映南宁市城市道路停车收费标准不够合理、部分车位划定不够科学、个别收费人员服务不够规范、停车欠费追缴方式不当等问题,相关话题引发社会持续关注。5月23日,南宁市举行优化调整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新闻发布会,就网民关切的多个问题进行回应。
城市道路停车收费是否合理?


  一些市民和网民认为,慧泊公司(南宁慧泊停车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收费不合理,对收费存有诸多疑问。
  南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竑说:“从我们近期的调研以及群众反映的情况看,南宁市现行的收费标准中,存在15分钟免费停车时长偏短、全天累计收费偏高、个别地段分类不尽合理的问题。”
  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侯刚介绍,南宁市已经启动新一轮优化调整道路停车收费政策的程序,将于6月21日召开价格听证会,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尽快优化调整停车收费标准,抓紧出台新的政策。
  侯刚说,在新的停车收费政策出台前,根据群众反映的意见,南宁市采取立行立改的过渡性措施,自5月23日起,南宁城市道路泊位机动车免费停放时长从15分钟延长至30分钟。
  青秀区法院与慧泊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是否合规?


  慧泊公司与南宁市青秀区法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引发不少网民对基层法院为企业收费“站台”的质疑。
  南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宁介绍,青秀区法院与慧泊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承诺开辟绿色通道,给予“四个优先”的待遇,有悖于公平公正的原则。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应当对某个特定企业特定主体给予特殊照顾、特殊承诺,应当秉持公平公正、平等对待的原则。
  5月19日,自治区高级法院经过审查,责成青秀区法院与慧泊公司解除了《合作备忘录》。经相关部门核实,目前青秀区法院没有收到慧泊公司因停车欠费而提起的诉讼,也没有人因停车欠费而直接被青秀区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停车位设置是否具有随意性?


  一些网民质疑,慧泊公司私自划定停车位,且在一些路段的划线行为缺乏对行驶安全的考虑。
  陈竑介绍,南宁市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是由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规范》统一划定,慧泊公司无权擅自划定车位。经核查,目前暂未发现慧泊公司有上述行为。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停车位设置确实有一些不够科学合理的地方。如一些停车位设置在窄路上,有一些停车位设置过于靠近交叉路口。”陈竑表示,下一步,南宁市将迅速开展路内停车位排查整改,并建立车位动态调整机制。
  侯刚说,在完成排查整改前,南宁市立即在中小学、幼儿园等群众停车需求较高的区域,合理增设限时免费停车位。同时,自5月23日起,南宁市取消现有划定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停放保管服务费,但继续提供保管服务。
  72亿元贷款以及乱收费等乱象是否属实?


  随着网民对慧泊停车管理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多,近日有关慧泊公司利用道路公共资源向银行借贷72亿元的议论在网络上流传。
  陈竑介绍,经核实,市民和网友指出慧泊公司贷款72亿元,这是金融机构根据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慧泊公司未来25年经营权使用收入的评估值,并没有发生72亿元的实际贷款。目前,南宁市已经派专项审计组进驻,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贷款融资等问题开展全面审计。
  针对慧泊公司存在的乱收费、个别收费员收费不规范的问题,南宁市表示将严肃认真开展专项整治,严肃处理违规人员。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堵塞漏洞,切实提高停车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对涉事公司和相关责任人怎么处理?


  侯刚介绍,从5月22日开始,慧泊公司停止运营、停业整顿、接受审计,由南宁公交集团接管城市道路停车位运营管理业务。
  侯刚说,南宁市委决定,对青秀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会,青秀区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梁芳燕,南宁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玄,南宁公交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赖洪,慧泊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郭智华等5人予以停职检查。有关部门正在深入调查核实情况,后续将根据调查核实的结果,依规依纪依法作出处理。
  “针对慧泊公司在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举一反三、亡羊补牢,多措施提升道路停车收费服务质量。”南宁公交集团董事长吴江卡介绍。
  针对慧泊公司遗留下来的追缴欠费相关问题,陈竑说,南宁市已成立专项处置小组,实事求是把问题调查清楚,在广泛听取市民群众合理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覃星星、朱丽莉)
 
外交部发言人:
雅万高铁是中国同地区国家深化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
外交部发言人:

雅万高铁是中国同地区国家深化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董雪)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3日表示,相信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共同努力下,雅万高铁一定会如期建成通车,为当地人民的生活铺就幸福路,为印尼和地区的发展提供加速度。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据报道,当地时间5月22日,印尼雅万高铁开始联调联试,标志着雅万高铁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全线开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说,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是中印尼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也是中国同地区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化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建成之后将成为印尼和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相信在中印尼两国的共同努力下,雅万高铁一定会如期建成通车,为当地人民的生活铺就幸福路,为印尼和地区的发展提供加速度。”
 
报告显示去年中企在德投资助力创造就业
报告显示去年中企在德投资助力创造就业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柏林5月22日电(记者朱晟、张雨花)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22日发布的《2022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去年在德投资创造了4500个工作岗位,比上一年增长15%。
  报告显示,去年共有1783个外国投资项目落户德国,其中,中企在德投资项目数量为141个,仅次于美国、瑞士和英国。
  报告说,中企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制药和生物技术、机械与设备、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等,业务范围主要涵盖销售和营销支持、制造和研发以及商业服务。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托马斯·博扬表示,2022年中企在德投资规模保持稳定,投资总额估算为15亿欧元,表明中企对德国作为投资地保持信心。
  德国巴登工业企业经济联盟主席克里斯托夫·闵采尔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德中两国经济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双边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他告诉记者,“中国是个快速发展、美丽迷人的国家,巨大的市场机遇吸引各国企业投资,市场蓬勃发展”。
  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日前告诉媒体,切断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不现实的。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钩”,对德国几乎所有的产业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是德国政府负责对外贸易和对内引资的机构,为进入德国市场的外国公司提供咨询和支持。该机构每年都会发布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所统计项目均为绿地投资或扩建项目,并购不在统计范围内。
     (参与记者:单玮怡)
 
以茶为媒 交流互鉴
“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在多国举行
以茶为媒 交流互鉴

“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在多国举行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为庆祝“国际茶日”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202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日前在以色列、贝宁、新加坡等国举行,当地民众在茶香之中感受中国文化、增进相互了解。
  21日晚,“茶和天下·雅集——美在郑州”推广活动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中国文化中心举行。考究的茶序、花样繁多的茶叶与茶器,让以色列民众沉浸式体验东方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色列外交部文化局局长努丽特·蒂纳里致辞说,中国茶独具魅力,从茶的冲泡到端饮都体现出对传统的传承。茶文化蕴含和谐、平衡等理念,从中可以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敬意。
  除了传统茶品,新式茶饮在活动现场也颇受追捧。21岁的以色列女孩利斯娅·施瓦茨对记者说,她在中国旅行时了解到,如今,在茶饮店“来上一杯”边喝边聊、在家中“一键下单”点份茶饮外卖已成为不少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代表一种潮流文化,也是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的缩影。”
  20日晚,位于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的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内茶香氤氲、琴音缭绕。在此举行的“茶和天下·雅集——青岛有礼”文化交流活动为现场来宾带来一场融合品茗、观展、听琴、学茶艺、观太极、赏书法的“文人集会”。
  “茶源于中国,更是世界的。历史上,茶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种茶、品茶、赏茶,茶融入了各国文化。”中国驻贝宁大使彭惊涛在活动上说。
  在活动现场,大大小小的茶台错落有致,宾客们围台而坐。中国制茶师傅讲解了不同种类茶的冲泡技巧并进行茶艺表演。此外,来宾还欣赏了二胡名曲演奏、太极拳和书法表演。
  20日,“茶和天下·粤韵雅集”活动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此前几天,“茶和天下·苏韵雅集”活动在此举办。两场活动以茶为媒,让来宾了解中国茶文化传递的“和”“合”理念。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兼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主任肖江华表示,在一周时间内,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6场线下活动,除“苏韵雅集”和“粤韵雅集”外,还有茶艺讲座、品茗沙龙等。相信“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不仅会把茶和茶文化的美好带给新加坡民众,也将促进中新两国民心相通和文旅交往。
  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参与记者:王卓伦、张天朗、田耘、罗文钰、蔡蜀亚、刘春涛)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茶和天下·雅集”活动近日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举行,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魅力。
  23日,在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上,“茶韵山水”图片展全面介绍了浙江茶文化,长兴紫笋传承人现场展示茶饼制作与茶艺表演。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在致辞中说,希望中韩两国通过此次活动,以茶交友,领悟“茶和”之道,利用两国共同的文化纽带,促进文明互鉴,进一步加深理解,增进友谊。
  22日,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上,来自安徽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介绍了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来宾们参加了品茶活动。活动现场还通过图片展、视频资料等介绍了安徽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诤在活动上致辞说,安徽地处丘陵地区,茶的种类非常丰富。希望到场的各位朋友品尝过安徽的茶之后,能够亲自到安徽走一走,看一看。
  21日,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上,来自福建泉州的茶艺师现场展示了茶艺,来宾们品茶、闻香并欣赏了泉州南音演奏、提线木偶戏等精彩节目。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徐学渊向来宾们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她说,茶从中国走向世界后,就融入了全球各地的环境与文化。以茶为媒,可以促进各国人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此前,“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已在以色列、贝宁、新加坡等国举行。
 (参与记者:陆睿、王益亮、岳晨星、颜亮)
 
一片叶子的跨国情缘
韩国茶人“恋上”云南普洱茶
一片叶子的跨国情缘

韩国茶人“恋上”云南普洱茶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随着春季毛茶采制结束,金容纹从云南茶山回到了昆明“智默堂”总部,被晒黑了的他依然满面笑容,整理茶器、摆放茶饼。
  来自韩国首尔的金容纹是茶叶企业“智默堂”的创始人。“智默堂”专营云南普洱茶,在韩国首尔设韩国办事处,大邱市门店负责营销和茶事培训。
  “汤色似红酒、口感厚润。”金容纹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结缘普洱茶,他觉得很神奇。此后,他游历多国、探访茶园,再也没找到这般滋味。
  1993年,金容纹带着向往来到中国。1996年,他第一次来到云南,觉得当地人很热情,还在原产地喝到了普洱茶。至此,每次回韩国,普洱茶成了他必带的礼物。
  在游历了30多个国家后,金容纹在2003年决定定居云南。“寻味老普洱茶成了定居后的日常主题。”金容纹说。到云南后,他听到了很多茶山的名字,带着好奇,他开始走村寨、上茶山、觅老茶。
  “每次去古茶园就像去森林。”金容纹说,云南古茶树多生长在远离城市的山村,生态环境好,它的美不同于其他产区整齐的茶园,不熟悉的人容易将古茶树当成一般的树木。
  金容纹会说一些中文,最初每次上茶山还带着电子词典。他能遍访茶山,得益于当地村民的帮助。
  “每一座古茶山上的茶叶都有不同的风味,还有不同的人文故事。”金容纹说。
  在喝到好的普洱茶时,金容纹眼里都在放光。2007年,他决定自己做茶,到茶山请教老专家、老茶人、参加云南普洱茶加工工艺培训,逐渐学会了普洱茶制作技艺。他还把制作好的茶带给朋友喝,听他们的品尝感受。
  金容纹说,起初韩国很少人喝普洱茶,但现在普洱茶在韩国的受众越来越多,包括不少年轻人。在2019年,他们共出口了30吨茶。
  韩国大邱市民金亨珍是一名普洱茶爱好者,她说,在准备冲泡普洱茶时会产生一种期待,在喝茶时能感觉身心愉悦。
  “普洱茶很好喝,喝茶非常有趣,还能愉悦心情。”韩国“智默堂”总经理丁洙一说,普洱茶的味道很香浓,普洱茶的历史也很有魅力,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群可通过饮普洱茶感受到云南的原生态。
  如今,为了获得更好更稳定的原料,金容纹在云南茶山租赁了茶园。
  “向世界推广普洱茶要做好两件事。”金容纹认为,在探求接近普洱茶内核和适宜的传统消费方式时,要有创新,比如包装方式、冲泡方式、服务方式,融入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消费方法;要讲好不同地域的普洱茶文化故事,提升普洱茶的文化价值,让爱茶人士都来云南,感受普洱茶的文化。
(记者杨静、王安浩维、陈怡)新华社昆明电
 
TikTok起诉美国蒙大拿州禁令违法
TikTok起诉美国蒙大拿州禁令违法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洛杉矶5月22日电(记者黄恒)TikTok公司22日对美国蒙大拿州提起诉讼,指控该州州长新近签署的一份禁止在该州区域内下载TikTok软件的法令违法,要求法院推翻该禁令。
  TikTok提交的诉状长达62页,列明被告为蒙大拿州总检察长和总检察长办公室。诉状被提交到美国蒙大拿地区联邦地区法院米苏拉分院。
  在诉状中,TikTok指控蒙大拿州的相关禁令在四个方面违法,包括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条款、法律体系中的联邦优先权设定、宪法的商业条款以及不得剥夺公民权法案内的条款。
  诉状强调,蒙大拿州制定的禁令是“不正常和前所未有的”,完全是“基于毫无根据的猜测所采取的措施”。
  蒙大拿州州长17日签署了对TikTok的禁令,并计划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居住在蒙大拿州的5名TikTok内容创作者当天便发起诉讼。同时,美众多民权组织和法律专家指出,该禁令涉嫌多处违宪。
 
从轰动全球到不能验证
美研究人员“突破性”室温超导研究“反转”记
从轰动全球到不能验证

美研究人员“突破性”室温超导研究“反转”记

( 2023-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在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上,兰加·迪亚斯面对激动的人群宣布实现全球科学界追求多年的“室温超导”时,可能没有想到事情的后续发展。
  4月,美国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有关其科研不端行为的报道,迪亚斯不仅在室温超导领域有论文撤稿记录,多年前的博士论文也涉嫌剽窃。
  5月,中国科研人员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表示无法验证迪亚斯宣称的实验结果。论文作者闻海虎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国内外也有其他研究组从不同角度论证,没有任何实验结果支持迪亚斯。”
“室温超导”轰动全球


  1911年,科学界首次发现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电阻为零的超导现象,但长期以来只能在很低的温度下实现超导。科学界常说的“高温超导”是相对于约零下273摄氏度(绝对零度)而言的“高温”,零下233摄氏度就可算“高温”。在室温下实现超导可能在电力传输、医疗、轨道交通、国防和量子计算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影响,是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在3月7日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副教授迪亚斯亮出“室温超导”这个题目时,参会人员会蜂拥而至,火爆程度让保安不得不将许多科学家拦在会议室外。
  3月8日,迪亚斯团队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网站上。论文称研发出一种含镥、氢、氮的材料,在约20.6摄氏度的室温和10千巴(约相当于1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表现出超导性能。
  “如果这是真的,可能是超导历史上最大的突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物理学副教授詹姆斯·哈姆林当时评论道,“这是震撼全球、开拓创新、非常振奋的发现。”
  在全球各地迅速跟进的科研人员中,质疑的人也很多,其中就包括中国南京大学的闻海虎教授。
科研记录疑点重重


  在关于迪亚斯“室温超导”的诸多报道中,有两件事被反复提及。
  其中较近的一次也是关于“室温超导”。2020年,迪亚斯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一种含碳、硫、氢的化合物能在约15摄氏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能。但后续多个研究组未能重复该实验,《自然》在2022年就该论文作出撤稿决定。
  2017年,迪亚斯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时就宣布制成“金属氢”,相关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也是科学界追求多年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别的科研人员因无法重复而提出质疑后,其团队声称把样品搞丢了。
  4月,《科学》先后在网站和正刊上发表有关迪亚斯科研不端行为的文章,深挖他2013年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涉嫌剽窃。分析显示,这篇论文中有至少6300个单词的内容(相当于全篇内容的21%)可找到已发表的其他来源。
  此外,迪亚斯在哈佛大学网站个人页面上有关超导研究等内容的介绍材料中,多处包含与其他研究者已发表文章中一模一样的语句。
  重重疑点之下,为何《自然》网站还发表了迪亚斯最新的“室温超导”论文?《自然》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一名作者曾被撤稿,并不自动意味着他失去了提交新论文的资格,所有提交的论文都会被独立地在质量和科学时效性上予以评估。
反驳论文快速发表


  5月11日,《自然》在线发表了闻海虎团队的论文。考虑到做实验的时间以及科学界往往持续数月甚至一两年的审稿流程,这已是非常快的速度。网页专门加了注释,表示这是一份未经详细编辑的文稿,现在发布的目的是让学术界能够尽快得知其发现,未来它还会经过进一步编辑修改。
  《自然》发言人说,这是在特殊情况下走了快速发表通道,该论文属于被官方认可发表的状态。
  论文显示,在30多个样品的实验中,与迪亚斯描述相似的是样品会出现从深蓝色到紫红色再到粉红色的变化,电阻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但关键的不同是没有出现超导。
  针锋相对的结果被发表意味着什么?《自然》发言人表示欢迎科研人员辩论,新的论文“针对之前发表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见解,指出了相似与不同。这有助于对所考虑的系统建立更完整的图像,启发进一步研究。”
  “文章发表后,收到领域内外专家的祝贺,大家普遍反应是这么快就从科学角度否定了这项轰动性成果。”闻海虎说,“如果迪亚斯团队还要坚持他们的结论,必须给出更加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否则最后的结果只会是撤稿。不过这需要《自然》考虑多方面因素后作出决定。”
  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向迪亚斯发出采访请求,但截至发稿时未得到回复。
  “根据现有的证据,迪亚斯宣称的室温超导极大可能不成立。科学研究中互相质疑和否定是常有的事,不过这里的特殊性在于,迪亚斯已经是第三次在作出重大宣称后难以收场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认为,“‘狼来了’不能老喊,如果这次给不出合理解释,他在学术界恐怕很难待下去了。”
     (记者黄堃)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