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财经

04版:新华关注·文旅

一首诗·一个节·一座城
高品质文化供给推动精神富有的德清实践
一首诗·一个节·一座城
 
高品质文化供给推动精神富有的德清实践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黄海波

  谷雨之夜,春风荡漾凤栖湖,浙江省德清县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舞台上歌剧《卡门》正在精彩上演。曲终人未散,观众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向经典致敬。
  “绝对高水平!没想到在小县城也能欣赏到这么精彩的表演。”看完近3个小时的演出,24岁的德清市民时旻贤显得意犹未尽。
  去年7月,德清大剧院投入运营,时旻贤作为首批观众,和众多市民一起观看了现代越剧《德清嫂》。这同样是一部优秀作品,以德清道德模范为原型创作,曾两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
  被莫干山和下渚湖护佑的德清,不仅拥有山水田园自然之美,近年来持续供给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形成了精神富有的独特风景。
  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


  中央歌剧院歌剧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中心……走进县城的《卡门》,主创班底堪称豪华。
  送世界经典歌剧“下乡”,是德清第十二届游子文化节的“序曲”。这个以“游子”为元素的文化节日,缘起于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200多年前,孟郊写下了这首《游子吟》,传递的游子情怀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思绪。
  孟郊故里德清,拥有1800多年建县史,崇文重学、崇德向善的传统延续至今。如何让传诵千年的《游子吟》发挥更大的时代价值?如何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04年,德清举办首届游子文化节,提出了“游子文化”的概念。自此,悠悠乡愁在德清找到了归宿。通过“游子文化”这根情感红线,这个浙北小县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子”的目光。
  到德清参加本届游子文化节系列活动的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认为,《游子吟》是迄今为止被译成不同语言最多的古诗之一。事实上,德清的诗歌文化非常深厚,这里诞生的沈约,作为古典诗歌韵律的集大成者,其韵律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著名翻译家赵萝蕤也是德清人,曾翻译过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
  “以现实意义来说,在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中最细腻最精锐的东西和当下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个可能更重要。”吉狄马加认为。
  一首诗生生不息,从一到十二,游子文化节已经从一场地域性的文化聚会,发展成为能够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乡愁盛宴;参与的人群,从商界拓展到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推动一批高品质项目落户德清。
  “游子”传情,“经济”唱戏。今年第一季度,德清集中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280亿元。这些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文旅经济等多个领域,成为“游子经济”的最新注脚。
  “德清连续举办12届游子文化节,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德清县委书记敖煜新说,过去几年尽管办节办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广大游子的思乡之情没有变,乡愁乡韵所产生的强大向心力没有变。
用文化服务助推共同富裕


  近年来,游子文化节积极推动文化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节”的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拓展。尤其是通过文化服务“赋能”德清城乡融合发展,为德清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届游子文化节,德清启动了浙音·德清国际钢琴音乐节、“德清洛舍杯”钢琴比赛、“钢琴思政美育活动”等文化活动。以“赛事”为核心,以“演出”“服务”等特色音乐节内容,既为百姓提供文化大餐,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平台。
  德清县洛舍镇有“中国钢琴之乡”的称号,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现有钢琴及配件生产企业上百家,年产量达5万多台,约占全国钢琴产量的七分之一。数千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这一文化产业,融入德清成为新德清人。
  坐在钢琴前弹奏着《梦中的婚礼》,51岁的林明飞满脸幸福。28年前,她从贵州省毕节市来到德清县洛舍镇打工时,根本想不到自己能成为一名高级调律师,而且还能弹一手漂亮的钢琴。
  刚到洛舍镇时,林明飞在服装厂做织布工。出于对钢琴的喜爱,2001年,她成为了洛舍钢琴企业的一名挂弦工。此后,在钢琴文化的熏陶下,林明飞从挂弦工转型为调音师,再一步步成为了高级调律师。如今,经她手调过音的钢琴难以计数。
  城乡共读一本好书,同样是德清用文化服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探索。
  京杭运河边的德清新市古镇,既是旅游景区,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区。古镇上一座颇具宋韵的仿古建筑内,今年3月份刚落成启用的新市运河书局,吸引着当地居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晚上只要有空,我都会带着孩子来看书,这样的文化空间是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新市镇东升社区居民沈丽洁说。
  运河书局采用“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的共享式运营模式,现有各类书籍11000余册。市民游客既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购买或借阅书本,还可以来喝杯咖啡,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解除供给约束、满足多元需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在城区,设计新潮、借阅便利的城市书房建设同样引人注目。这些城市书房风格各异、功能多样,不定期举办阅读沙龙、新书发布、理论宣讲、亲子活动、观影等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莫干山是能让我吸收养分的地方。在庙前村我找到了写作城市变迁的灵感,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青年作家蒋离子眼下正在创作自己的新书。前不久,她的创作遇到瓶颈,便来到了莫干山镇庙前村的作家村采风。走走看看,这里的风景和人物故事,一下子就开阔了她的思路。
  2021年12月31日,德清县在莫干山镇庙前村、仙潭村、五四村分别布局打造作家村、编剧村、综合艺术村,实施“驻村绿卡”计划,吸引作家、编剧、艺术家驻村创作。
  民宿环境为文学艺术创作者带来灵感。而对民宿主来说,作家、艺术家将身边的故事融入作品,又将成为最好的引流之道。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今年一季度,莫干山民宿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全镇游客量达到了70万人次,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
  2022年,德清城乡居民收入比1.58:1,同比缩小0.03个点,共同富裕持续推进。
用优秀文化涵养精神富有


  19年,12届,通过游子文化节把“游子文化”精神镌刻进了德清城市基因的内在逻辑在哪里?
  他乡亦可是远方,远方亦可是他乡。“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离开家乡成为游子。德清借助《游子吟》承载的精神力量打造游子故乡,不仅让德清人,也让所有出门在外的游子有了一份精神归属,让德清成为一个有温情有情怀的地方。”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志方如是解读。
  在感恩社会、报效故乡等文化精神的浸润下,德清有着一份开放包容、文明和谐、凝心聚力的城市气质,树立起了“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城市品牌。
  新市镇家园志愿服务广场上,有一尊新设的“拉煤老人”陆松芳的雕像。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陆松芳第一时间捐出1.1万元存款,这是他弯腰拉50万斤煤、行走2千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全部积蓄。他的暖心之举、高尚情操,多年来感动了亿万国人,释放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今年1月,92岁的陆松芳安详离世,当地树起雕像纪念缅怀,以道德模范精神成风化人。
  模范精神引领,“德清嫂”“有德小子”等社会志愿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参加精神富有建设,推动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目前,“德清嫂”志愿者已达到了1.5万余人。
  春季是研学高峰,在欧诗漫珍珠文化园内,一批批孩子走进企业开办的珍珠博物院:动手开贝采珠,参观生产加工,深入了解珍珠知识……
  欧诗漫是德清本地企业,深耕珍珠文化产业50余年,投资6500万元建成了这座全球最大的珍珠博物院。
  “中国是珍珠生产大国,但许多人不知道世界珍珠养殖起源于中国,而且就是起源于德清,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欧诗漫副总裁杨安全说,让文化落地,就要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起来,让人可触摸可感悟。
  吉狄马加认为,德清举办了12届游子文化节,实际上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在城市建设中把这些精神内容的传承落到细处。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021年,德清县对精神富有的实践成果进行提炼和浓缩,在全国率先出台《县域精神富有评价指南》地方技术性规范,为县域精神富有建设成效提供评价依据。
  2021年,德清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这座文明之城认证;2022年,在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复评中,德清再次位列第一。
  “12届游子文化节,让德清多了一份从容,一份自信,推动县域和国际实现更深层次的碰撞交流、文化与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让这座千年古邑焕发新的荣光。”敖煜新说。
(参与采写:杨晓燕)
 
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系列述评之三
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系列述评之三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习近平总书记4月28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扩大需求,向来是推动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的战略基点。当前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推动消费持续回升,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挥政策合力恢复和扩大需求,为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注入更大动力,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抓突出矛盾 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但也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针对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此次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需求的多寡,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看来,扩大需求,不仅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也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一季度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13228亿元;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在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7%……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承健说,此次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强调宏观政策有力有效;会议明确“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抓突出矛盾,强化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将为进一步扩大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多措并举 推动消费持续回升


  “五一”假期期间,机场、火车站人流如织;热门景区人头攒动;多地重现“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的热闹场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下,消费火热的熟悉景象加速回归。
  今年以来,消费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6%。同时,也要看到,居民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消费持续回升的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振。
  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在当前需求仍然不足的形势下,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会议作出具体部署。
  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看来,这都是在关键环节发力。要落实好会议部署,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最大程度上挖掘国内强大的消费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围绕促进消费“可持续性”积极采取举措;商务部将组织开展绿色消费季、国际消费季等主题活动;浙江出台扩大消费25条举措;海南积极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消费场景……当前各地各部门正推出政策措施,着力促进消费持续向暖。
  随着相关举措加力提效,市场活力和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提升,消费有望不断回升。“下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望继续保持主导。”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仅是扩内需的关键一环,还对优化供给结构发挥着关键作用,利当前,更惠长远。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继续对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今年以来投资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助力长远发展。”付凌晖说。然而也要看到,民间投资面临近期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等制约因素。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要落实好会议要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振社会信心,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激发市场活力。”杨志勇说。
  作为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的重要工具,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发行使用。据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今年将合理安排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持扩大有效投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
  “下一步将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建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向民间资本推荐吸引力强的项目,使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认为,扩大有效投资,在短期内有助于扩大内需,长期看有利于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供给质量,进而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推动形成供需良性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记者申铖、魏玉坤、刘羽佳)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水乡古镇迎客来
水乡古镇迎客来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5月2日,游客在濮院时尚古镇内乘船游览。
 
 
  ▲5月2日,游客在濮院时尚古镇内游览。
 

  “五一”假期期间,位于浙江省嘉兴桐乡市濮院镇的濮院时尚古镇日接待游客近两万人次。古镇核心景区占地面积约1200亩,以“历史街区再利用”的概念整治改建而成,拥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特征。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新征程上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的奋进故事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新征程上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的奋进故事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
  一年前,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向航天战线全体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并向他们提出殷切期望。
  广大航天青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转战酒泉、文昌两个发射场,研制三型火箭,用六次完美腾飞铸就大国天宫,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
  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指引下,广大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把满腔热忱与激情转化为前进动能,在浩瀚宇宙书写无悔青春。
辉煌成就: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航天事业发展,提出建设航天强国宏伟目标,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
  一次次壮丽飞行,在通往太空的征途中描绘出最美的中国航迹。这航迹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勇于“挑大梁、担重任”的航天青年。
  鲜红的成功旗迎风飘扬,铿锵的宣誓声响彻全场。2023年4月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隆重举行2023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发射队出征仪式。
  运载火箭是人类进入太空的“天梯”,也是迈向浩瀚宇宙的第一步。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朱海洋,是“筑梦”空间站建造系列发射任务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也是承担我国多个重要运载火箭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的“尖兵”。
  朱海洋和队员们深知,每一次发射都是举世瞩目的考验,意义重大,不容有失。为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筑梦”空间站建造系列发射任务青年突击队。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时,恰逢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首战。朱海洋说,“筑梦”青年突击队全体队员在文昌发射场共同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现场谈感悟并撰写决心书,立下夺取胜利的青春誓言。
  “在总书记回信8天后,我们攻坚克难,全力保障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空间站全面建造阶段首战告捷,航天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以优异成绩践行航天报国铮铮誓言。”朱海洋说。
  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这三款运载火箭,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三大主力运载火箭,分别承担着运送神舟载人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天舟货运飞船的关键任务。
  作为我国现役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堪称我们迈向航天强国的“入场券”,其设计难度之大、研制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工作中,31岁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姿态系统主任设计师黄聪和同事始终牢记总书记回信中“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的重要嘱托,积极关注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探索与研究智能控制技术,拓展专业领域,培育新思路,助推新技术,致力打造创新方案的“育种基地”。
  “通过自主研发与攻关,在空间站任务中我们先后完成了应急轨道规划及系统重构控制、大推力直接入轨高精度姿态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与飞行验证,提升了空间站任务控制系统与运载火箭的可靠性。”黄聪说。
  守正创新:一大批航天青年传承精神品质再创时代荣光


  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开启新的征程。
  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是新时代航天青年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的郑兴,工作中主要负责天舟货运飞船、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以及嫦娥五号返回器等多个重大型号大型密封舱体的金属结构焊接工作。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在航天强国征程上,需要每一位航天人奋力前行。
  载人航天器密封舱体的焊接,是给航天员建造“太空家园”的重要一步,不允许出现任何缺陷。工作中,郑兴和同事秉承老一辈航天人从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就传承下来的精神,始终把“一次做对,一次做好”作为目标。
  “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老一辈航天人硬是用一种不服输的干劲和精湛的技艺确保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按时出厂。如今,我们的条件更好,设备更先进,更应继续奋斗,用手中的焊枪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好每一件型号产品的研制任务,为航天员建造安全可靠的‘太空家园’。”郑兴说。
  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用时约44小时;2017年,天舟一号成功开展与天宫二号的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在轨试验;2022年11月,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天舟五号实现了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新纪录。
  刷新纪录的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和实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货运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郭朝礼2014年参加工作,9年间一直奋斗在空间站建造岗位上。
  从工作之初对飞船设计陌生,到参与攻关交会对接技术……亲历了空间站的建造过程,郭朝礼说:“我感到十分幸运,能参与到空间站建造中,每天都是怀着兴奋与激动的心情去完成研制试验任务,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热爱的事业之中,感到无比幸福。”
  “对宇宙来说,人太渺小了。但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集中起来,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我有幸成为大群体中的一个,感到很满足。”如今已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亲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我充满信心,我相信真正的‘90后’们一定比我们做得更好!”笑称自己也是“90后”的戚发轫这样说。
  勇于突破: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西柏坡、天柱山、杨柳青……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地名,如今已永久印刻在了火星大地。
  4月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电祝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前三个月,我国成功实施14次发射,创历史新高。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在进行科学探测。
  公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联合研究科学成果,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今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上,一系列航天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规划发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探索浩瀚宇宙不停步的雄心壮志。
  立下报国志,追寻航天梦。筑梦新征程,一大批年轻的航天战略储备人才走上航天重大型号工程的舞台。
  伴随探月工程同步成长的孙泽洲,34岁就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38岁被任命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项时,34岁的张高被任命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同期,4名不到40岁的拔尖青年人才也走上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的岗位。在载人航天领域,39岁的王翔被任命为空间实验室系统和空间站系统总指挥,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型号领军人才。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在轨建造以来情况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航天员乘组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两组航天员在轨轮换,为空间站后续建造和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实现新突破。
  “作为载人航天的亲历者,我将个人梦想融入祖国记忆。”今年航天日之际,曾乘坐神舟十一号和神舟十四号两上太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陈冬动情地说,期待更多对航天事业怀有热爱的人员加入航天队伍,共同拥抱更广阔的深邃太空。(记者胡浩、胡喆、宋晨、吴慧珺、张漫子)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固本培元强根基 立德树人建新功
——中管高校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固本培元强根基 立德树人建新功
 
——中管高校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管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北京大学举办读书班活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领读领学、交流研讨和参观调研等方式系统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融会贯通学,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制定学校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等方案,组建校内巡回指导组,将各项任务贯通融合、一体推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列出理论学习中心组10个特色专题,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
  积极创新形式,各高校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北京师范大学牵头与全国7所师范类高校共同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联学活动,围绕“坚守初心育英才,凝心铸魂办教育”交流研讨如何走好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重庆大学在主题教育中,运用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等,坚定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中南大学举办“听、讲、读、践、宣、看、说”等方式的读书班,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开展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串联学,针对不同党员群体并联学,引导师生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山东大学制定出台理论学习、调查研究等方案,以高质量办好读书班为抓手推进全面学、重点学、深入学,确保党员干部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落到实处。南开大学围绕主题教育权威教材,细化制定每周理论学习内容计划,以“原文原著系统学、集中领读重点学、聚焦专题研讨学、线上线下结合学、知行合一贯通学”,不断增进全校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突出问题导向,各高校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上海交通大学组建16个巡回指导组,采取巡回指导、随机抽查等方式,研判分析学习效果,督促解决问题,确保主题教育质量。同济大学制定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结合落实学校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清单、年度重点工作等,分析情况、研判问题、破解难题。南京大学组织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通过导学、领学、自学等形式,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
  四川大学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发展,及时把调研成果嵌入学习课堂,从学深悟透到打通做实,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西北工业大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结合学校实际列出12个专题开展集体学习研讨,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兰州大学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通过抓牢自主研学、抓实集中研讨、抓好拓展学习、抓深宣讲交流,引领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五一”期间多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樊曦)坚守是建设者的常态,奋斗是劳动者不变的底色。“五一”小长假期间,多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不停工,施工人员扎根一线,以奋斗姿态庆祝劳动节。
  在西北,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祁连山2号隧道施工现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已经实现安全掘进5700多米。据中铁十六局项目技术负责人刘又宁介绍,小长假期间,200多名建设者分布在隧道建设各个工作面,现场技术人员轮流值班,力争实现隧道右线今年7月贯通目标。
  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是青海“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其中,祁连山2号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是我国首条高原、高寒、高瓦斯、高硫化氢“四高”公路隧道。该隧道为双线隧道,左右线分别长6044米,所处位置平均海拔3500多米,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小长假期间,在甘肃天(水)陇(南)铁路平洛隧道施工现场,头戴安全帽的建设者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在隧道出口旁的信息化值班室内,中铁十五局项目负责人赵宏耀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查看施工进度、安全风险、人员状态等情况。
  参加工作10余年来,赵宏耀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假期在工地现场度过。“越到节假日越不能放松警惕,要确保工程进度不减,更要确保每一位参建者的安全,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天陇铁路全长约215公里,为客货兼顾的区域铁路干线,建成后将北接陇海铁路,南连兰渝铁路,实现陆桥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
  在华北,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太锡铁路施工现场,吊装、立杆、校正……在中铁电气化局项目负责人张玉卿的指挥下,作业人员有序配合、娴熟操作,一根根电杆沿着铁路线不断向前延伸。
  太锡铁路南起崇礼铁路太子城站,北至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线路全长约384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张玉卿表示,太锡铁路电力工程施工有序推进,标志着太锡铁路离正式开通运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华中,沪渝蓉高铁钟祥汉江铁路特大桥施工现场,钢筋绑扎、预应力管道安装、混凝土浇筑……各道工序紧张有序推进。中铁十一局百余名参建员工抢抓施工黄金季,加速推进工程建设。
  钟祥汉江铁路特大桥位于湖北钟祥市,主桥主跨270米,是我国跨度最大的高速铁路混凝土梁斜拉桥。“我们全体参建人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分夺秒、攻坚克难,安全高效实现工程高质量建设。”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中铁十一局项目专职副书记杨东计说。
  在华东,大丰港铁路支线跨沿海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五一”假期不停工,全面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据中铁电气化局铁路工程公司项目负责人刘鑫华介绍,跨沿海高速公路特大桥位于江苏盐城市,全长约6503米,上跨省道干线,是大丰港铁路支线全线控制性工程。
  大丰港铁路支线建成后,大丰港区可通过铁路支线直接连接陇海铁路等多条铁路,助力盐城加快形成“高速连港区、铁路接港口、内河通码头”的沿海集疏运格局。
  在西南,在重庆渝遂复线高速公路项目施工现场,中铁十七局近800名建设者坚守岗位,有的绑扎钢筋、焊接模板,有的操作大型机械、巡检工序,40多个作业面同时开工……
  在全线控制性工程小安溪特大桥,一根根墩柱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重山之间。大桥全长3.6公里,共有墩柱344根,其中最高墩柱高达92米。据中铁十七局项目负责人王磊介绍,为确保假期正常施工,项目部提前备好模板、钢材、砂石料等物资,投入机械设备138台套,优化施工组织,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
  在云南曲靖市,中铁十八局渝昆高铁大房子隧道施工现场,百余名建设者坚守工地,保障重点工程建设安全有序推进。
  大房子隧道全长5813米,所处山区坡陡谷深,地形起伏大。据中铁十八局五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小丰介绍,为确保隧道安全掘进,项目团队因地制宜优化施工方案,将液压仰拱栈桥、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应用于工程中,确保隧道建设安全高效。截至目前,大房子隧道安全掘进1200多米,突破首个千米大关。
  渝昆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69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线路建成后,昆明至重庆的旅途时间将缩短到约3小时。
各地迎来假期返程高峰 高速公路流量创历史新高
各地迎来假期返程高峰 高速公路流量创历史新高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任沁沁)2日是“五一”假期第四天,记者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各地开始迎来假期返程高峰,全国主干公路交通流量呈高位运行态势,高速公路流量创历史新高。3日,返程交通流量将持续高位运行。
 
“一站式服务”助力涉农民工工资案件“快立、快审、快执”
“一站式服务”助力涉农民工工资案件“快立、快审、快执”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齐琪)记者1日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在涉农民工工资案件专项执行行动中,各地法院提供一站式服务,强化繁简分流,对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的案件,积极运用简易程序和小额速裁程序,快立、快审、快执。
  专项行动期间,全国法院共执结包含涉农民工工资案件在内的涉民生案件15.77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8.83亿元。
  在执行方面,各地法院充分发挥执行指挥中心督导、指挥和快速反应作用,运用“总对总”、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强化线上和线下财产调查工作,全面查控被执行人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权等财产信息。用足用好限制消费、纳入失信名单、限制出境、拘传、拘留、罚款等各类强制措施,加大对规避、抗拒执行的惩戒力度。对于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被执行人,依法予以制裁。
  最高人民法院1日发布的10件人民法院涉农民工工资案件执行典型案例,采取的执行措施各具特色。例如,在某集团公司涉劳动争议系列执行案中,执行法院依托“执破融合”机制,及时将案件精准导入重整程序,保全企业营运价值的同时,快速兑现职工权益并解决企业债务危机。在黄某某等31人与谢某某劳务合同纠纷执行案中,人民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多措并举以“和”促执,使双方当事人和解结案,保障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指出,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为各地法院提供示范和指引,继续推动持续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一定的指导意义。下一步,人民法院将持续做好相关工作,将人民群众胜诉权利及时转化为真金白银。
 
全球经济“凉热不同” 中国经济活力亮眼
全球经济“凉热不同” 中国经济活力亮眼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全球主要经济体一季度经济数据最近陆续公布,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中国经济数据超预期表现有力提振了国际市场信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保驾护航。海外人士认为,在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为全球增长注入活力,中国新发展格局不断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不及预期: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


  “动能减退”“停滞边缘”,面对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一季度经济“成绩单”,不少专家学者难掩担忧。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1.1%,显著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2.6%,也低于市场预期的2%。分析人士认为,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支出已经出现动能减退迹象,美联储激进加息、银行业动荡持续等因素也可能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或将导致美国经济在今年晚些时候陷入衰退。
  安永-博智隆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莉迪娅·布苏尔认为,官方数据存在一定滞后性,夸大了美国消费支出和整体经济的强劲程度。美国经济动力实际上正逐渐消退,不久将面临衰退风险。
  在大西洋东岸,欧元区和欧盟经济数据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一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1%,不及预期。其中,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一季度GDP环比零增长。
  荷兰国际集团宏观研究主管卡斯滕·布热斯基认为,一季度GDP增幅较低且各成员国差距显著,显示欧元区经济处于停滞边缘。牛津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家罗里·芬尼西预计,受高通胀和金融环境收紧影响,欧洲经济今年难有实质性起色。
好于预期: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显著高于海外机构4%的普遍预期,增速比上年四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对此国际市场反应积极,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上调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其中花旗集团、法国兴业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分别上调至6.1%、6%和6.4%。
  国际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超预期增长,与中国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密不可分。斯洛文尼亚经济学家博格米尔·费尔菲拉说,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宏观政策始终是稳定的核心。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世界经济和政治系教授谢尔盖·齐普拉科夫认为,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优势在于国内已建成完整的工业生产结构,“这在世界其他国家中并不多见”。
  对于中国政府继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中国政府继续实施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推进对外开放,深化必要改革,我相信,随着这一趋势的延续,中国经济2023年将实现超预期增长”。
  日本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梅原直树表示,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围绕中国经济前景判断的乐观情绪不断增强。
  埃及阿拉伯研究中心顾问阿布·贝克尔·迪卜认为,各方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为2023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显著,而许多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中国经济有望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全球期待:分享中国发展新机遇


  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开局良好,折射出中国经济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色。中国经济展示韧性、超越预期,为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界经济带来信心和机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约三分之一。她指出,中国经济强劲恢复不仅对中国非常重要,对全球也同样意义重大。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与中国相关联的经济体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表示,得益于中国经济前景改善,该行已将2023年全球增长预测上调至2%,高于此前预测的1.7%。
  安哥拉经济学家曼努埃尔·罗沙说,最新数据证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也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为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地区带来启示。
  世贸组织日前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将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预期由1%上调至1.7%,认为中国消费需求的释放将促进国际贸易增长。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内“举足轻重”,中国外贸表现将促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重要信息向外界表明了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这将显著强化中国作为全球投资目的地、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地和创新策源地的重要地位。”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说,中国政府决定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利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机遇。
  各国企业界已纷纷采取实际行动:美国特斯拉公司宣布在华加码投资、新建储能超级工厂;法国空中客车公司宣布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今年4月,德国大众宣布在华斥资10亿欧元建设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
  日本西格玛资本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田代秀敏表示,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和高速增长,为外企提供了飞跃式拓展事业的机遇。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执笔记者宿亮、邓茜)
           新华社北京电
 
回升基础仍需巩固,向好大势没有改变
解读4月份PMI数据
回升基础仍需巩固,向好大势没有改变
解读4月份PMI数据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30日发布数据,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2%、56.4%和54.4%,虽低于上月2.7、1.8和2.6个百分点,但总体产出继续保持扩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4月份,受市场需求不足和一季度制造业快速恢复形成较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制造业PMI降至临界点以下,景气水平环比回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同时强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专家分析,4月份制造业PMI虽有所回落,但综合分项指数变化来看,经济运行积极变化明显,持续回升向好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制造业生产总体保持扩张。
  4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2%和48.8%,比上月回落4.4和4.8个百分点,但生产指数仍位于临界点以上。
  装备制造业继续扩张。4月份,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耗能行业PMI分别为50.1%、49.8%、49.3%和47.9%,低于上月2.9、2.1、1.9和3.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PMI仍高于临界点,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1%。
  ——生产要素成本回落。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表示,4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我国制造业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6.4%,较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在连续7个月运行在50%以上后落入收缩区间。
  企业调查显示,4月份,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43%,较上月下降4.2个百分点,为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反映物流成本高和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比重分别为27.5%和30%,较上月下降1.9和1.1个百分点。
  ——企业资金状况趋好,人力资源保障和物流效率提升。
  企业调查显示,反映资金融资难的企业比重持续下降,4月份降至4.8%,为近年来最低值。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连续3个月环比小幅下降。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连续3个月保持在50%以上。调查显示,4月份反映劳动力不足的企业比重降至近年来最低值。”文韬说,人力资源保障和物流效率提升,为持续缓解供给冲击压力夯实了基础。
  ——市场预期保持稳定。
  4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7%,继续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稳定。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分别上升1.4和2.4个百分点。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虽有所下降,但为年内次高点,非制造业保持较高景气水平。
  服务业恢复基础继续巩固。赵庆河表示,4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1%,低于上月1.8个百分点,但高于上年同期15.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为56.4%,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3%,连续4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建筑业保持快速扩张。4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3.9%,连续3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建筑业生产活动持续较快扩张。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1%,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
  “4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4%,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运行水平,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总体持续扩张。”赵庆河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综合来看,4月份PMI指数回落,是一种经济从恢复性增长转入全面回升过程的短期现象。当前,应要保持定力,继续加大力度,抓实抓好各项既定政策的落实。
  “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中央政治局会议就经济工作作出系列重要部署。
  “我们将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
 (记者魏玉坤、屈凌燕)新华社北京电
 
欧洲旅游业热盼中国出境游红利
欧洲旅游业热盼中国出境游红利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中国出境团队游时隔三年正式重启后,海外旅游市场接连迎来重大利好消息。3月15日起,中国试点恢复第二批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目的地涉及多个欧洲国家。同时随着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调整,中国国内正迎来更多外国游客身影。这个春天,注定将迎来一场久违的共赴山海之旅。
中国有序恢复出境游获认可


  随着中国出境团队旅游按下“重启键”,欧洲多个国家摩拳擦掌,迎接旅游市场积极反弹。“线上咨询欧洲游的中国游客明显多了起来。”法国新程旅行社总经理房亭告诉记者,“自从法国列入第二批名单的消息发布后,关于旅游线路、产品、价格等的咨询电话和邮件信息源源不断,能明显感觉到旅游业回暖迹象。”
  意大利参议院副议长吉安·马尔科·琴蒂纳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意方期待意中两国人员往来有序恢复,双方经贸合作再次显著提升。
  希腊旅游部长瓦西利斯·基基利亚斯对记者表示,中国经历疫情挑战后重新开放出境游,将助力希中两国更好推进规划中的合作。
  意大利国家旅游局驻华首席代表克里斯·瓦洛蒂也告诉记者,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被列为中国出境团队游目的地,“是我们期待已久的重要消息……我们已准备好接待来自中国的朋友”。
  拉横幅、举行欢迎仪式、承诺提供优质服务和安全保障……欧洲多国表示已做好准备,让阔别已久的中国游客宾至如归。雅典国际机场传播和市场部负责人约安娜·帕帕佐普卢说,机场免税店推出了便于中国游客使用的支付方式,机场内也设有虚拟助手用中文提供相关信息,机场网站内容也有中文界面,“我们已准备好欢迎中国游客回归”。
旅游业复苏亟待中国游客回归


  “塞尔维亚将张开双臂,敞开心扉热情欢迎中国游客。”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第4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旅游博览会开幕式上说:“我们正在等待我们最亲密和最亲爱的朋友。”
  跨境旅游是推动文明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游客作为友好的“民间大使”,对于促进中欧交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佛罗伦萨餐馆经营者韦罗妮卡·维基说,疫情期间,人员往来出现了一些困难。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各地旅行限制措施逐步放开,现在正是两国人员增进交往的好时机。
  基基利亚斯表示:“中希两国文明历史都极为悠久,中国人民也对希腊文化和文明很感兴趣,相信中国游客重返希腊将给当地旅游业带来积极影响。”
  疫情前,中国连续多年是世界最大出境游市场,中国游客是全球最大的海外旅游消费群体。作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的一部分,恢复出境游不仅有助于中欧人文交流进一步深化,也为旅游业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增添更多信心与动能。
  瓦洛蒂说,疫情前中国来意游客数量非常可观,且每年保持增长。从全球来看,中国旅游市场是潜力最大的市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玛吉特·莫尔纳表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后,消费反弹强劲,旅游服务需求也在增长。中国游客正在向国际旅游目的地回流,帮助受冲击的全球经济恢复活力。
  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近期发布公告说,中国出境游对全球旅游业产生积极影响,并将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复苏。该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说,“中国出境团队旅游释放出积极信号,为全球旅游业复苏注入活力,这将有力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希望未来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旅游业复苏和发展。
为旅游业重启注入新生机


  温泉小镇索科矿泉村是塞尔维亚著名旅游胜地,当地旅游部门工作人员克尔斯蒂奇说:“近年来,中国游客数量有所增加。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自然资源,包括温泉和疗养。”
  随着疫情后旅游业重启,节展游、赛事游、养生游、美食游……欧洲旅行社不断翻新游览路线和活动安排,以提供更高水准产品,满足中国游客日益精细多元的需求。
  斯洛文尼亚旅游局媒体公关部负责人马莎·普克拉维茨表示,疫情导致旅游模式变化,不少游客正从大众目的地转向拥有原始自然风光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小众旅游地,斯洛文尼亚恰好有这些旅游资源。期待越来越多中国游客来探索户外旅游,享受自然风光和丰富美食。
  西班牙旅游媒体奥斯特尔图尔公司表示,以往中国游客在西班牙多选择以旅行团形式出行,预计疫情后会有更多中国游客选择更个性化的旅游方式。
  瓦洛蒂说,中国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质量和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将会“带火”新的旅游目的地,例如西西里岛、阿尔卑斯山度假区和乡村旅游等。
  为方便中国游客了解欧洲旅游景点,不少欧洲旅游机构正积极拓展宣传渠道,比如在中国社交媒体、视频网站上组织直播,打造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为游客提供当地实用旅游信息。
  当前,受疫情影响的中国出境游业务也存在一些瓶颈,如中欧航线数量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机票价格相对较高、能源价格抬高旅行成本等。“但我们相信,一旦航班完全恢复正常,旅游业就可以迅速有起色。”房亭说。
  (执笔记者:康逸;参与记者:周啸天、郭文迪、陈毓珊、于帅帅、石中玉、孟鼎博、周玥)     新华社布鲁塞尔电
 
“五一”假期中国游客激增令泰国旅游业再焕生机
“五一”假期中国游客激增令泰国旅游业再焕生机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早晨八九点钟,素猜在海滩整齐地摆放好沙滩椅,准备迎接新一天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让他们能舒适地享受泰国芭提雅的阳光与沙滩。
  在这家店工作了近十年的素猜一边为客人挑选最新鲜的椰子,一边告诉新华社记者,疫情前,中国游客是这里的常客,生意好时一天能接待上百名中国人。
  疫情期间芭提雅海滩曾一度关闭,他们的生意也遭受了沉重打击。不过,让素猜开心的是,从今年开始,尤其是这个“五一”假期,这片海滩又再度热闹起来了。
  根据泰国智库开泰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4月下旬,该国今年已接待超过73.7万名中国游客,相较2022年同期人数激增约30倍。
  “五一”假期期间,在大皇宫、郑王庙等知名景点听到普通话的频率会让人误以为回到了中国。在社交媒体上,中国年轻一代谈论着泰国游玩攻略,对网红打卡地如数家珍。
  从事旅游业三十余载的泰中旅游总商会副理事长吴明裼一直密切关注疫情后中国游客动态。他说,目前每天到访泰国的中国游客人数在1万上下,基本恢复到疫情前三分之一的水平。“为迎接‘五一’,当地旅行社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可以大量接待来自中国的游客。”
  不仅如此,今年剩余的中国假期也已被泰国旅游业者纳入计划当中。泰国酒店协会主席玛丽萨乐观地估计,随着暑期泰中两国间航班增加,加上今年下半年的中秋节、国庆节等中国公共假期,他们预计今年来自中国的游客数将恢复到疫情前的六成。
  玛丽萨说,泰国国家旅游局今年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多场路演,酒店协会旗下会员纷纷踊跃报名。协会还举办研讨会为会员介绍中国市场情况,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客人的习惯和喜好。
  据开泰研究中心助理主任凯瓦林观察,泰国旅游业者已经注意到疫情后中国游客群体及偏好的变化。年轻游客和“迷你”团队游正逐渐成为主流,相较传统景点,他们更倾向于“打卡”当地网红美食和特色商店,以及去“小众”目的地观光。玛丽萨说,这一趋势与泰国旅游业的转型计划不谋而合。泰国每个府都有各自的旅游特色,他们希望未来中国游客不仅会到访热门大城市,也更多地去新兴旅游区发掘不一样的泰国。  (记者宋宇、任芊)
   据新华社曼谷5月2日电
 
一座深山古村如何走上国际“C位”
一座深山古村如何走上国际“C位”

( 2023-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旅
 
 
  ▲篁岭古村居民晾晒的农作物。   新华社发(曹加祥摄)
 
  在赣北,有个“挂”在山崖上的村庄——篁岭古村。这里古宅错落、梯田簇拥,却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尴尬。而就在短短十几年间,这个村却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江南布达拉宫”,高峰时日接待游客数万人。它甚至还发起两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与法国、荷兰等国的名村同台对话。
  近年来新景区层出不穷,古村古镇“查重率”越来越高,篁岭是如何“出圈”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深入婺源深山一探究竟。
山还是那座山,看待大山的眼光变了


  海拔500多米,建村500多年,坐落于落差百米的山崖之上,深藏于江西婺源东部黄山余脉之中的篁岭古村风景如画,有关篁岭的摄影作品曾获国际国内大奖十多次。
  谁能想到,这个古村一度穷困到让人心酸:村民每天要翻过一座山到梯田耕作,村里缺水缺电,卫生、医疗条件极差。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古村时的情景:全村一半以上的房屋闲置,有的腐烂、倒塌,300多名村民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艰苦的生活,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村民身上。
  1978年开始,地方政府不断鼓励村民搬迁下山,村民在1993年和2002年进行过大规模集体搬迁。“有条件的几乎都迁走了。”今年73岁的村民曹秀云回忆说,那时她留守村中,“带着孙女住在破旧的宅子里,一天天地熬日子。”
  彼时的吴向阳还在经营另一个旅游项目。当过兵、做过公务员的他,2000年放弃“铁饭碗”,凭借50万元抵押贷款与人合作开发的婺源第一个民营景区鸳鸯湖,不到一年便成为婺源西部旅游线的支撑点;而后,他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的大鄣山卧龙谷景区,两年之内就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效益一年上千万元。
  篁岭的崛起,正是源自这样一位懂行的“操盘手”。
  旁人眼中的“包袱”,在身为旅游开发者的吴向阳看来是绝佳的资源:篁岭村落层叠耸立,又有千棵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是难得一见的生态农俗景观。在这里,他还发现了最有特色的核心景观卖点——村中百姓晾晒农作物的景象。
  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农作物无处晾晒,智慧的先民们便利用自家窗台、屋顶作晒台:春晒茶叶、水笋,夏晒茄子、南瓜,秋晒玉米、稻谷、红辣椒,冬晒香菇和熏腊鸡鸭……四季流转,篁岭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跟随季节变迁着色。
  说起打造景区的诀窍,这位土生土长的婺源商人坚信:不做“之一”,要做“唯一”。
  吴向阳与团队经过反复研讨,根植于篁岭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地域文化,于2013年6月提炼出“晒秋”IP。彼时,互联网上还无法搜到“晒秋”词条。果然,一经推出就快速“出圈”。
  独具慧眼的发现力只是开端,盘活资源的能力才是关键。
  山路崎岖,生活不便。180多户人家的村庄一度外迁至只剩68户。2009年,吴向阳带领运营团队斥资数千万元,以“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村民零成本搬进山下住新宅,企业通过“招拍挂”获得古村运营开发权。
  篁岭由此涅槃重生。2014年试营业以来,由于资源独特,当即在诸多乡村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2016年接待游客78万人次,2017年110万人次,2018年130万人次,2019年140万人次,2020年、2021年盈利均超过1000万元。
  变包袱为财富,挖掘特色、主打“晒秋”,这是篁岭迈出第一步;但要吸引更多游客,“一招鲜”远不够。
  记者在篁岭看到,残破的徽派古宅被改装成别具特色的民宿,曾被大片抛荒的梯田种上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天街集市、森林探险、滑道漂流、露天温泉、乡村夜游等新业态不断推出,游客日均逗留时间持续增加。
  奔着“晒秋”和梯田花海来的游客们惊奇道:一个小小的山村,怎么“装”得下这么多项目?
  “我们年年在求新求变,旅游产品必须要不断迭代更新,才能满足游客需求。”吴向阳说,围绕乡村文化元素主线,在保护基础上充分利用闲置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比如旧屋舍、森林、农田等资源,打造四季旅游产品。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说,过去到婺源,春季看油菜花,秋季看“晒秋”。如今还有甲路油纸伞、婺源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表演吸引游客驻足,“通过不断挖掘新的文化元素,婺源的文旅IP越来越丰富。”
  “在吸引游客上我们下足功夫,利用好生态人文上的优势推出旅游IP矩阵。”婺源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华兵说,围绕“中国最美乡村”这个核心IP,当地分类塑造了“晒秋赏枫”“油菜花海”“梦里老家”“古宅民宿”等有品牌影响力的子IP,强化独特的旅游品牌辨识度。
营造社会治理的“合意空间”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摄影家发现了婺源“小桥流水人家”的徽派民居之美,口口相传间,游客纷至沓来。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给婺源农村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复杂的产权纠葛开始凸显,保持风貌与新建设施、落后配套与游客需求等矛盾日益突出,给地方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破解农村产权纠葛、化解传统村落改造与开发的矛盾,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当地一些干部回忆,要解决的问题、需突破的瓶颈纵横交叠,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最早的婺源,甚至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
  没有答案“抄”,那就自己写——篁岭模式应运而生。
  回顾政府在篁岭开发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时任篁岭开发服务领导小组组长的詹显华总结说,篁岭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地方政府有三大秘诀——
  秘诀一:注重共赢发展。
  篁岭山脚下的新村,68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整齐划一,每栋占地80平方米。79岁的村民汪志元站在自家楼房前说,村里家家都住上了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房。“不仅用水用电跟城里一样方便,旁边还新建了小学,村里孩子就近上学。”
  “创新产权是乡村旅游共赢发展的保障。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走访村民广泛收集建议的基础上,推动村庄整体性转让、整村式搬迁、市场化开发,政府划拨了安置地,动员原住民进行产权置换。”詹显华说,结合小产权房办证试点及地质灾害村整村搬迁的相关政策,将集体建设用地变更为国有建设用地,并将篁岭整体性开发项目规划包装、向外推介,并于2009年择优引进了吴向阳团队。
  土地变国有,房屋办产证,明晰了篁岭公司的资产产权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权,也让民企吃了颗“定心丸”。
  “一系列举措划定了清晰的产权边界,也构成了我们民营企业投资5个多亿的信心保障。”吴向阳说,在政府支持下,企业投资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建安置房和公寓,并配套基础设施,帮村民搬出破旧的房屋住进山下的新楼房,盘活了篁岭古村旅游开发经营权。
  婺源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华兵说,作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婺源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两山”转化新路径,创新推出古建筑全球认购等做法,营造地方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合意空间”,加快催动古村古建“价值实现”、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秘诀二:尊重基层创新。
  飞金彩绘的房屋、别出心裁的藻井、精美别致的木雕……篁岭景区内的“怡心堂”人气“爆棚”,被游客评为必去“打卡点”。这栋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的老屋,却并非篁岭古村的“原住民”,而是从山下许村镇来的“搬迁户”。
  婺源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中,徽派民居保留相对完好。然而散落全县的徽派古民居存在采光、排污、修缮、产权分散等方面“先天不足”,始终困扰着居民。一些古民居年久失修,面临腐烂倒塌的命运。
  如何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又一难题。
  “怡心堂”前身是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的客馆。许村镇党委书记詹烨彭说,当时镇政府虽有心保护,却苦于无人无钱修缮,古宅花窗门片屡屡被盗,难以管理。
  当吴向阳团队提出“老建筑寄养”这一新解题思路时,当地政府充分听取企业建议,出台政策将篁岭定为“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试验区”,支持县内异地古建筑在该村集中收购保护、开发运营,开创“徽派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的先河。2014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许村镇政府达成协议,由公司全额出资,将“怡心堂”整体搬迁至篁岭修缮保护,所有权仍归许村镇政府,公司则拥有经营使用权。
  迄今,篁岭的128栋老建筑中,有20多栋是异地搬迁而来。
  行走在“天街”古巷,只见石雕、砖雕、木雕,“三雕”工艺精美绝伦;戏台、水口林、书院、祠堂,人文建制格局完整;官宅、商宅、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生活情境古趣盎然……通过老建筑寄养搬迁,古村鼎盛期的风貌得以再现于世。
  秘诀三: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旅游旺季交通拥堵问题、砖木结构的古宅防火难题、疫情导致的游客量下滑困局……篁岭景区的发展并非坦途,各种因素叠加下,新问题层出不穷:
  面对交通拥堵现象,婺源县政府投入2200万元完成篁岭公路改扩建,启用周边临时停车场开启交通换乘,每逢旅游高峰期抽调全县千余名干部充当志愿者;
  针对古村落消防等难题,当地积极争取让篁岭获得了全省首张古村落消防权证,为古村重新规划修编,并容缺办理篁岭古村和水街等国有建设用地不动产证;
  “乡村旅游发展永远在路上,只要在发展,就有可能出现新问题。”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说,企业对市场最为敏感,他们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去发展创新,政府应做到“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不用走出深山 世界朝我而来”


  今年是村民曹钳松在篁岭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在篁岭土生土长的他,一度只想逃离这里。
  在曹钳松的记忆中,篁岭村民的一天是从排队开始的。儿时的他,总是会被母亲半夜打开木门的“嘎吱”声吵醒,睡眼惺忪中,他看着母亲两手各提一个空桶着急地往门外走去。
  村里仅有两口水井,却是全村数百人的水源。夜色苍茫,凌晨一点多的水井边,各种颜色、大大小小的水桶排成了一溜。
  在曹钳松的童年记忆里,“凋敝”是对篁岭最贴切的形容。村子距离县城驱车就要一个多小时,如果碰上雨天,山路泥泞,时有乱石掉落,村民好几天都无法下山。
  2003年,曹钳松度过了让他刻骨铭心的大年三十。时年31岁的他高烧数天,因连日大雨无法下山,医生也上不来。烧得迷迷糊糊、头疼欲裂的他心里想着:再也不住在这地方了。
  烧退了,曹钳松的心也凉了。他眼中的家乡贫瘠荒凉、生活不便,没有什么再值得留恋。
  走出山路找出路。曹钳松认为,山外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朋友介绍,他“逃离”了篁岭到浙江温州务工。在那里的数年间,他与人合伙创业,当了小老板,但还是会不时留意来自家乡的消息。在温州的第三年,他从老乡那得知,篁岭正在搞房屋征迁。起初他以为只是“小打小闹”,直到家里人告诉他“大变样了”,才将信将疑地回来,他看到——
  搬迁前的篁岭只有两个杂货铺,开发后则复原了近300米的“天街”,数十种业态云集的商铺人来人往;晒盘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交相辉映;晒楼外,远山梯田、天街古巷,错落有致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印象中荒芜贫瘠的家乡哪里还有踪影?
  听着吴向阳热情洋溢地描述篁岭新图景,曹钳松深受触动,决定回来加入运营团队。
  “我现在常有机会与各行各业的专家交流,还不时上营销口才课、旅游产品包装课等,思维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曹钳松说,2019年他在业界专家的点拨下抓准时机,请专业设计师改造自家安置房,开办的民宿当年收入就有40万元;去年9月,请教专家后他坚定信心,投入120万元用于民宿提升。今年开春后间间爆满,最贵的一间一天卖到了2000多元。
  民宿老板、公司副总、景区地方工作专员、物业经理……眼光一变,曹钳松渐渐学会了利用优势,盘活资源,打出一手“好牌”。“以前总想着外出寻觅机会,现在就想着怎么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记者发现,在篁岭,通过发现资源里的商机,身兼数职的“斜杠”村民有很多:“晒秋大妈”江春花在晾晒农作物为游客打造美景之余,还做着自己的小生意,通过种皇菊、做小吃一年增收几万元;“乡村摄影师”曹加祥通过“出片”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还自己开发了“旅游体验师”的新角色,为景区升级出谋划策以获取报酬;森林探险娱乐项目操作员曹日泉,同时经营着自家的民宿和农家乐……
  篁岭村党小组长曹进辉跟记者掰着指头统计,除了景区每年发放给村民的资源使用费外,19户居民有景区工资收入,15户居民有景区服务绩效工资收入,34户居民有餐饮、住宿、超市、旅游客运等旅游创业收入,27户居民有农业种植收入……
  “篁岭从来不是一个老板说了算的地方,在政府支持下,我们搭建平台、选好业态,任由其他业主和村民发挥。”吴向阳说,数年间,篁岭村从濒临消亡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至5万元以上,有的家庭靠参与旅游业年收入上百万元。
  村民不用出村,世界正朝他们走来。
  荷兰金德代克村、法国巴比松村、匈牙利鸦石村、浙江安吉鲁家村、陕西咸阳袁家村……近年来,篁岭先后举办了两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并发起成立中国国际旅游名村联盟,吸引国内外近百个旅游名村加入。
  站在世界舞台上,吴向阳团队与篁岭村民正自信分享这些年摸索出的经验,为世界各地乡村提供借鉴。
  “三分靠资源,七分靠打拼。”长期研究篁岭的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院长邹勇文总结说,吴向阳与经营团队在保护好传统村落肌理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以婺源特有的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及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等方式,将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将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也赋予传统村落新的时代内涵。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有一个梦想,将篁岭打造成世界级最美古村。”和煦的阳光洒进窗棂,吴向阳坐在晒架旁,看着如织的游客在山间穿梭,信心更加坚定,“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是源头活水,只要善于挖掘与经营,传统村落定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程迪、朱雨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