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两会特刊

06版:两会特刊

07版:两会特刊

08版:两会特刊

09版:两会特刊

1011版:两会特刊

12版:两会特刊

13版:两会特刊

14版:两会特刊

15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16版:新华关注·各地

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 统一思想认识 强化使命担当 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
统一思想认识 强化使命担当 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三月八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三月八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这是会议开始前,习近平亲切接见代表团全体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张汨汨、梅常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日下午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党中央把握强国强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好这一部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我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会上,来自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刘泽金代表、来自军委装备发展部的饶文敏代表、来自国防动员系统的王宏宇代表、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的唐林辉代表、来自陆军的宛金杨代表、来自海军的王亚茹代表依次发言,就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国家储备建设、边海防工作、全民国防教育等方面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认真听取每位代表的发言,不时同他们互动交流。在6位代表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围绕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出要求。他强调,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关键是要在一体化上下功夫,实现国家战略能力最大化。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系统提升我国应对战略风险、维护战略利益、实现战略目的的整体实力。
 
  习近平指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复杂系统工程,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国家实验室,聚力加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强化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强军胜战导向,优化体系布局,创新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善于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提高共建共用共享水平。要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提升国家储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习近平强调,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须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这些年,各有关方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协力推进有关重大改革,取得不少重要成果。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形成各司其职、紧密协作、规范有序的工作格局,更好推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
 
  会前,习近平亲切接见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中央军委委员李尚福、刘振立、苗华、张升民参加会议。
 
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从全国两会看民生新图景
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从全国两会看民生新图景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习近平总书记5日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民生关切,展望美好图景,畅谈未来打算,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凝聚起团结奋斗、向着更美好生活不断前进的信心与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日暖阳中,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村民正忙着大棚升级改造,温室里各种蔬菜青翠欲滴。
 
  来北京前,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九平代表一直为此奔忙。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心坎里。”樊九平说,“靠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这些年我们的日子就像种下的山地苹果,越来越红火!”
 
  一个村庄变化的背后,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温度。
 
  过去十年,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过去五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
 
  过去三年,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过去一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告别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变成现实——
 
  海拔1400米,悬崖古路,天梯彝寨。2018年索道的开通,改变了这个村子的命运。
 
  “原本3个小时的山路变成只需3分钟。核桃、花椒都可以运下山了,网络通了,来这里的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来自四川省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的郑望春代表说,“脱贫摘帽后,我们想着怎么快马加鞭推进乡村振兴。”
 
  曾经被称为“天坑村”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四周被千米绝壁合围,同样因为一条出山公路的开通,发展迎来新阶段。
 
  “如今大家吃上了旅游饭,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迈上2万元台阶。”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又定下新目标:今年计划引入旅游公司,以照片、影像的方式再现下庄人绝壁开路的故事,让乡村旅游更有内涵。
 
  守护生命,守卫健康,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
 
  过去三年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场景,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代表回忆起来历历在目。
 
  2020年2月,他带领170多名浙江援鄂医疗队员出征武汉;2022年4月,带领1800多名浙江医疗队员支援上海方舱,11月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他又坚守在“保健康、防重症”的医疗救治一线。
 
  “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我们国家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真正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葛明华说。
 
  聚焦民生事,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过去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共商民生大计。从心系四川凉山州“悬崖村”村民如何出行,到询问青海农牧民的电热炕,再到关心湖南十八洞村“娶媳妇儿”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足足用了6分钟,向总书记道出农民的“八个梦想”:读书梦、健康梦、就业梦、致富梦、环境梦……
 
  “如今,村里有了幼儿园、小学,有着500多张床位的医院正在建设……一个个梦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李连成掰着手指头,操着浓浓的濮阳口音细数村里变化。
 
  “我们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发展新产业,生活有了大变样。”李连成对未来充满期待,“俺要和乡亲们一起加油干,实现更大的梦想!”
 
  在这次盛会上,党的二十大制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将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瞄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幅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画卷徐徐铺展。
 
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福祉念兹在兹。
 
  近年来,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这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
 
  就业、收入、医药、教育、“一老一幼”、住房……从党的二十大到全国两会,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部署一件件民生实事,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就业是民生之本。
 
  “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里的部署安排,将有助于更好解决稳就业难题。
 
  “原来是大学生回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现在回来了,我们要留住,更要用好。”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代表十分关心农村青年就业问题。
 
  王银香说,通过十多年发展电商产业,培养汉服、木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链,曹县吸引了大量返乡创业者。“将来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村新业态,增强乡村就业吸引力。”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黎勇委员说:“我们将发挥特色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创业的作用,开发更多适应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见习岗位,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
 
  高质量教育是百姓殷切期盼。
 
  过去五年,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委员提交的20多份提案或建议,大多集中在教育领域。“促进教育质量与公平‘双提升’,关键要在教师培训和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在加大对薄弱地区、乡村学校的扶持上下功夫。”戴立益说。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预算报告里一系列民生数字具体而细致。
 
  “创新普惠保险能更好破解带病投保难问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委员说,创新的医疗保险制度能更好守卫居民健康,而5G等新科技手段则能更好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让更多人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瞄准健康中国,织牢“一老一幼”健康保障网。
 
  “把病床搬回家”,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在家住院、医保报销等医疗服务——这样的场景,正在江苏省无锡市成为现实。
 
  “未来,更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将走进更多老年人生活,对养老服务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加大。”江苏省无锡市副市长卢敏委员说,我们要重点加大对服务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百姓急难愁盼,以更大力度补短板、破难题。
 
  2023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计划再开工改造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力争让2000万居民获益……全国两会期间释放的一系列信息令人振奋。
 
  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电厂家园小区,绿植环绕、干净整洁,老人们聊天休息,十分惬意。通过引导小区居民参与,白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更好契合居民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无止境。”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今年我们将围绕‘一老一幼’、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困难救助等方面谋划实施‘十大民生行动’,全力以赴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奔向光明未来: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未来民生发展指明方向。
 
  今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开局系全局,起步观大势。
 
  新起点上,向着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向前——
 
  三月江南春好时。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村民一早就忙着打理房前屋后,迎接来参观兰花基地、学习押花工艺的游客。
 
  “迈向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基础。”被称为“花木书记”的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代表带领村民发展花木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12万元。
 
  “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花香漓渚’党建联建,努力带动更多周边村庄一起富。”刘建明说。
 
  过上更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2月21日,传化集团化学益农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在杭州正式开工。接下来,企业还会迎来更多项目陆续开工。
 
  “开局之年,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干劲奋力‘拼经济’。”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说,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传化未来三到四年将投资近200亿元,更好带动就业和民生改善。
 
  新起点上,向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方向不断努力——
 
  九色鹿、反弹琵琶、飞天,一个个来自古老洞窟的形象惊艳亮相……正在北京举行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一票难求、展期延长。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才能全面发展。”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代表说,我们将探索应用数字化等新技术,保护、传承和弘扬好敦煌文化,让远在大漠的千年瑰宝“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越是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就越要重视读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委员说,随着全民阅读的大力推进,中国人的精神一定会更丰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更深厚的基础和更强大的动力。
 
  新起点上,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持续迈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全国两会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镇长仁青扎西代表刚驱车前往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扎陵湖调研生态保护情况。“湖泊面积增大了,野生动物种群也明显增多。”说起近年来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仁青扎西充满自豪。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片净土,让更多百姓吃上‘生态饭’。”仁青扎西话语坚定,“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打造藏羊品牌、清洁能源、生态体验、文化产品开发等,努力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百姓的幸福靠山。
 
  过去“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如今“人在余村走、就是画中游”。通过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村民过上了村富、景美、人和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把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湖州市市长洪湖鹏代表说,湖州市正在美丽宜居花园、绿色创新发展、品质幸福生活等五个方面发力探路、争当典范。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追梦路上,年轻人就要敢拼敢闯。”“90后”杨昌芹代表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她的心愿是让传统非遗文化“老树开新花”,带领更多乡亲们用编织产业“竹”梦未来。
 
  实干成就梦想,奋斗创造未来。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我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拼搏奋斗,向着更美好生活阔步前进!(记者于佳欣、周蕊、陈诺、李延霞、何宗渝、熊争艳、方问禹)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想尽快把好消息告诉乡亲们!” ——吉列子日代表的乡村振兴新收获
“想尽快把好消息告诉乡亲们!”
——吉列子日代表的乡村振兴新收获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村里有多少劳动力?”“会操作机械的多吗?”“土壤肥不肥?”“海拔多少?”……
 
  “40多人。”“山高坡陡,机械还上不去。”“主要是沙石土,不肥。”“平均海拔900多米。”……
 
  问得仔细,答得具体。这是8日上午四川代表团分组会上两位代表间的对话。
 
  一位是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一位是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
 
  出生于1956年的耿福能,1996年开始产业帮扶彝族同胞,设在凉山的中药现代产业园,每年安置2万多人次就业。
 
  “95后”吉列子日,“高山中的深谷”走出的第一名大学生,四川代表团最年轻的代表。
 
  临行前,村里热闹了好一阵子。“到北京多学习,带回来好消息!”“咱们村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抓住机会多请教!”……为着这份嘱托,吉列子日认真梳理了四川代表团的代表身份,圈出来一些名字。
 
  其中一位,就是耿福能。以“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为模式,27年来他在全国5个省份48个村,发展适宜当地栽种的附子、木香、大黄、赤芍等中药材全产业链,每年帮助这些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
 
  “想请您支支招,有没有适合我们村的中药材可以种?”吉列子日目光诚挚。
 
  这就有了开头的对话。
 
  眼见耿福能眉头微蹙,吉列子日赶忙补充道:“我们那冬天没有冰雪、夏日没有高温,是‘世外桃源’!而且现在有农业种植用水水源了,可以实现‘滴灌’作业。不久前县里和东西部协作考察人员过来,规划在这里种植千亩脐橙、芒果、小米椒。”
 
  “你学成反哺家乡的故事我听过,好样的,身上有一股当代年轻人的拼劲儿!”耿福能说,“我想到了半夏这味药材,生命力强,可以在果园和高秆作物下进行间作,而且你们那儿温湿度都适宜。我尽快安排团队去考察调研。”
 
  一旁,认真聆听了这场对话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代表,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句话: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不能落下偏远山村。
 
  “我来插个话,具体到阿布洛哈村这样的村子,要充分发挥独特自然环境优势,一方面因地制宜引进粮经作物和中药材新品种,一方面开展绿色标准化生产、耕地高标准宜机化整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两会后咱们再联系!”杨武云说。
 
  “我们会努力的!”吉列子日高兴地说,“想尽快把好消息告诉乡亲们!”
 
    (记者任沁沁)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会议。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的决议草案和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等提请各代表团审议。

  主席团常务主席赵乐际主持会议。会议应到192人,出席191人,缺席1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3月5日下午和6日上午,各代表团认真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充分肯定国务院五年以来的工作,普遍赞同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审议中,代表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国务院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主席团常务主席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和报告修改情况,建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并代拟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提请各代表团审议。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山向会议作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年度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大部分实现,主要任务总体进展顺利。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总体可行。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向会议作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预算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总体可行。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中央预算草案,同时批准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财政经济委员会的两个审查结果报告。

  3月6日下午,各代表团认真审查了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国务院根据代表们的审查意见,分别对两个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主席团常务主席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报告修改情况和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建议批准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预算报告和中央预算草案,并代拟了关于计划报告和计划、预算报告和预算的两个决议草案。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提请各代表团审议。

  3月7日上午,各代表团认真审议了立法法修正草案。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立法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审议,提出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主席团会议听取了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信春鹰作的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提请各代表团审议。

  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提请各代表团审议。

  主席团常务主席李干杰、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出席会议。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第二次会议举行 赵乐际主持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第二次会议举行
赵乐际主持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第二次会议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赵乐际主持会议。

  会议听取了大会副秘书长刘俊臣作的大会秘书处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和修改情况的汇报,审议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代拟稿。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山作的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有关情况的汇报,审议了审查结果报告。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作的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有关情况的汇报,审议了审查结果报告。

  会议听取了刘俊臣作的大会秘书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代拟稿、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代拟稿的汇报,审议了两个决议草案代拟稿。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信春鹰作的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审议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

  会议听取了刘俊臣作的大会秘书处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代拟稿的汇报。

  会议同意将上述草案、报告等提请大会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审议。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李干杰、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出席会议。

 
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 ——代表委员热议科技自立自强
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
——代表委员热议科技自立自强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相比1到99的研究,我们更需要0到1的前瞻性研究,希望有更多力量加入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7日,安徽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代表的一席话让不少代表频频点头。

  专注仿生材料和无机材料化学研究20多年的俞书宏,2002年回国后,见证了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深感加强我国基础研究的迫切性。

  今年年初,他入选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五到十年的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对科研人员来说太宝贵了。”俞书宏感叹。

  在科研一线深耕30年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张成伟代表也深有同感。“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但基础研究往往不能立竿见影,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这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如何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代表委员认为,要从人才评价导向、多元资金投入、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厚植基础研究的“土壤”。

  “要科学设置合理考核周期,注重长期考核,着眼于长期突破,而非短期目标,为科研人员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创造安稳的环境。”张成伟说。

  基础研究耗时长、风险高,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应有序引导更多力量积极投入基础研究,助力企业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提前布局未来。”俞书宏说。他表示,要更加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早期介入基础研究,而不是“等”“要”技术。

  “目前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的项目合作大部分还是以应用研究为主,要进一步深化高校、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基础研究合作。”俞书宏说,“有情怀的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将产生1+1大于2效果。”

  这番话,引发了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代表的共鸣。“当前,我们的很多技术已经不再是跟跑,而是要领跑,这要求企业前瞻性布局,加强源头的基础研究。”他表示,目前奇瑞汽车建立了“首席科学家”团队,已有1万余名工程师、科学家,计划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建成300家实验室,吸引更多工程师、科学家等,勇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无人区”。

  让创新第一动力澎湃发力,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委员认为,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充分发挥优势,以一级学科下具体学科方向为基本单元打造高校科教协同平台,为专业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汇聚提供硬支撑。

  “支持科技创新,要‘计之深远’。”合肥市市长罗云峰代表说,地方政府要营造宽容失败、支持长周期创新的环境,在资金支持、资源配给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只要用心浇灌、精心培育、耐心等待,创新之花终将在春天绚烂绽放。”

 (记者李延霞)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王沪宁主持 会议听取有关议题的说明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王沪宁主持 会议听取有关议题的说明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第二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主持会议。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办法(草案),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建议人选名单,审议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的决议(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会议决定将上述草案和名单提交全体委员讨论和酝酿协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等就有关议题作了说明。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帕巴拉·格列朗杰、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出席会议。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举行 王沪宁主持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举行
王沪宁主持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第一次会议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主持会议。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办法(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建议人选名单(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的决议(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草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会议决定将上述草案提请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审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等就有关草案作了说明。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帕巴拉·格列朗杰、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出席会议。

 
王沪宁参加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讨论
王沪宁参加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讨论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8日上午参加了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谭锦球、李佳鸣、王冬胜等委员发言后,王沪宁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香港、澳门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国两制”和港澳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和推动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一国两制”事业越走越稳、越走越好。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坚定对国家和港澳发展的信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香港、澳门独特作用,创造港澳更加美好的明天。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做“一国两制”事业的拥护者、实践者、捍卫者。要发挥港澳委员“双重积极作用”,坚定维护国家安全,齐心协力谋发展,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多做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工作,汇聚促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智慧和力量。

  石泰峰等参加联组会。

 
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
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指明了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新征程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巩固和深化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创新性政策方面的改革成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是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深入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改善市场环境和质量、全面提升监管现代化水平,建设高水平商品和服务市场,推动市场高标准联通,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市场体系基础制度。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已成为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趋势。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条数分别压减51%、72%……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面向未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必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有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断通过改革开放增添动力、激发活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心怀“国之大者” 履行光荣职责 ——人大代表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心怀“国之大者” 履行光荣职责
——人大代表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围绕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审议。

  代表们表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五年任期,正逢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历史变革时期。人大常委会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为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53件,已经审议尚未通过的法律案、决定案19件……五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果丰硕。

  “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立法工作呈现任务重、覆盖广、节奏快、质量高的特征,取得了非凡成绩。”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里赞代表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日臻完善,开启了新征程良法善治新篇章。

  及时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修改土地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助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制定电子商务法等,修改反垄断法等,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修改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蚌埠市市长马军代表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当下发展急需、群众热切期盼、富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摆在优先位置,这些务实管用之法,体现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立法紧跟时代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新动能,为我们营造出更加稳定、更有保障的发展环境。”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代表说,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老百姓所思所盼,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一批与幸福美好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让人民群众成为受益者。

  2021年10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代表说,中央人大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等任务要求,为我国立法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

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服务、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

  邀请1026人次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基本实现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在任期内列席一次常委会会议;建立常委会会议期间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机制,组织召开17次座谈会;常委会会议审议的36部法律草案,提前征求相关领域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代表的意见建议……

  好医生药业集团耿福能代表是一名工作30多年的医药学工作者,在药品管理法修订期间被多次邀请参加座谈研讨。“我前后提出了7条意见和建议,既反映农村一线的心声,也提出行业的期待,得到了很好的采纳。意见和建议每一次被认真倾听,被最终采纳,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细节,也让我的履职工作更加有动力。”

  报告指出,本届以来,代表的履职意识更强了,代表的职责定位更准了,代表的作用发挥更好了。

  赴京参会前,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代表仍在忙着接待社区居民,听取他们对社区建设、民生改善方面的意见建议。

  “作为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虹桥街道是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直通车。”盛弘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也融入了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百姓的“金点子”转化为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金钥匙”。

  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

  “随着各级立法机关不断健全完善民主立法工作机制,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表达意愿关切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湖南人和人律师事务所江帆代表说,在参与立法协商、立法咨询等活动中,自己看到各方诉求得以充分表达,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注重健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民主权利能够通过法定途径,真实具体地体现在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实现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覆盖。”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宗科代表说。

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五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听取审议182个监督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开展11次专题询问、33项专题调研。

  湖南省资兴市回龙山瑶族乡二峰村党支部书记赵春梅代表表示,通过人大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融洽干群关系、营造干事氛围、助推基层治理。

  人民群众的关切就是人大监督的着力点。

  五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制定执法检查工作办法,从选题、组织开展、报告和审议、处理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作出全面规范。

  在生态环保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在连续4年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后,2022年启动对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

  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泓代表参加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通过现场调研、座谈等获得第一手数据,不打招呼直奔现场进行检查,令他印象深刻。

  谈到执法检查,贺泓代表说:“执法检查真正做到了不讲情面、不走过场,直奔问题、动真碰硬,变监督压力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助推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代表说,五年来,在审议通过事关改革发展、百姓民生的法律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记者翟翔、熊丰、任沁沁、刘芳洲、陈诺、杨思琪、陈席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中宣部、全国妇联发布二〇二三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
中宣部、全国妇联发布二〇二三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团结动员广大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

  钱素云、陈雨佳、宋寅、孙金娣、王霜、杨浪浪、石丽平、宋晓玲、武桂珍、徐崇彦1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光荣入选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她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自信自强、敬业奉献,有的以精湛的医术守护人民健康,有的在高水平科技前沿阵地勇攀高峰,有的投身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有的站在三尺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的扎根基层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有的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有的作为中国女足“领头雁”为国争光……她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用坚定信仰诠释初心,用实际行动担当使命,谱写了“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的壮丽华章。

  广大妇女表示,要向“最美巾帼奋斗者”学习,学习她们爱党报国、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们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学习她们扎根基层、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贡献巾帼力量!

 
六部门首次发布操作指南保障女职工权益
六部门首次发布操作指南保障女职工权益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姜琳)在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参考文本)》和《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旨在加强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指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在工作场所落实落地落细。

  据人社部劳动关系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发布的《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参考文本)》共20条,分别对性骚扰定义及主要表现行为、公开承诺、宣传培训、职工举报投诉、调查处置、工会参与监督等主要内容予以明确。同时,文本还指导用人单位对举报投诉人和调查处置工作予以保密,要求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权,通过采取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共26条,以简洁明了的条文形式,对工作场所女职工劳动就业保护、工资福利保护、生育保护、职业安全健康保护等内容进行了一一列举。此外,为保障工作场所的正常生产秩序,文本还对履行程序给出规范指引。

  参考文本是将“条文中的法”落实转化为“现实中的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为用人单位将法言法语转化为广大职工读得懂、弄得通、可操作的具体行为规范提供操作指南,有利于打通法律落地的最后一百米。据了解,这两份参考文本均为首次发布。

 
最高检、全国妇联发布八件加强司法救助协作典型案例
最高检、全国妇联发布八件加强司法救助协作典型案例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冯家顺、刘奕湛)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妇联8日联合印发加强司法救助协作典型案例,该批案例是从去年最高检与全国妇联开展的“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中,选出的各级检察机关和妇联组织协作开展救助帮扶的优秀案件。

  该批典型案例共8件,分别是:北京吴某红国家司法救助案、江苏曾某燕国家司法救助案、江西古某香等5人国家司法救助案、山东赵某蕾国家司法救助案、湖南罗某艳国家司法救助案、四川赵某红等4人国家司法救助案、贵州黄某定等3人国家司法救助案、陕西胡某芬等3人国家司法救助案。

  据介绍,在该批典型案例的办理中,一些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如积极摸排收集司法救助线索,确保应救助尽救助;强化与妇联组织的互联互动,积极搭建协同救助帮扶工作平台;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和优势;突出“真正解决问题”导向,优化救助帮扶质效。

  据了解,去年开展的“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共救助帮扶因案导致生活困难的妇女3.2万人,发放司法救助金3.8亿元。

  最高检第十检察厅负责人表示,最高检与全国妇联已经部署2023年继续深化开展“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活动将突出救助重点,进一步加强救助线索梳理移送,健全救助协作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救助效果,推动解决困难妇女及其家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好事办好办实。

 
商务部: 对美商务部长雷蒙多希望访华持开放态度
商务部:
对美商务部长雷蒙多希望访华持开放态度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就近期美商务部长雷蒙多接受采访时称她正考虑今年访问中国,商务部美大司负责人8日回应称,中方注意到有关媒体报道。中方迄今未收到美方有关雷蒙多部长访华的建议。我们认为,双方商务部门保持对话沟通十分重要,对雷蒙多部长希望访华持开放态度。中方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彼此关切、推动建设性务实合作。
 
近期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专家分析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
近期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专家分析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黄垚)气象监测显示,过去10天,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其中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及山东北部等地偏高6℃以上。造成偏暖的原因有哪些?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记者采访了中央气象台相关专家。

  “从全球的环流形势看,目前的冷涡中心主要位于欧洲地区,亚洲中东部主要受暖脊控制。在暖脊控制下,冷空气相对较弱,同时气流下沉增温叠加天气状况较好,都有利于气温上升。”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说,冷空气活动弱也是造成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大气扩散条件较差的原因之一。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两天全国天气形势较为稳定,气温继续回升。华北、黄淮等地升温势头最为突出,10日白天,石家庄、济南、郑州等城市日最高气温有望逼近30℃。

  方翀表示,近期全国大部偏暖的格局对农业生产总体利大于弊。“近10天全国冬麦区、油菜产区以及华南春播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2℃至6℃,初春季节有这样充足的热量条件,对北方冬小麦返青、南方油菜的生长以及华南早稻播种育秧都是明显有利的。”他说,气温偏暖还有利于蔬菜和经济林果生长速度加快、设施农业和畜牧业节约能源使用成本等。

  不利方面,方翀表示,温度偏高可能导致北方冬小麦部分种植密度大的田块出现旺长态势。“但考虑到10日至12日强冷空气将继续东移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有利于抑制这种旺长态势。”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受新一股强冷空气影响,8日夜间至9日,新疆北部将出现6至8级大风,气温将下降6℃至8℃,局地降温10℃以上;新疆西北部和沿天山地区有中到大雪或雨夹雪,局地有暴雪。

  10日至12日,这股强冷空气将继续东移,西北地区东部及中东部大部地区先后有4至6级、阵风7至9级偏北风,西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将有沙尘;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有小到中雪(雨),四川盆地、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及贵州、云南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有大雨或暴雨;上述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至10℃,局地温度降幅可达12℃至16℃。

  “冷空气过后,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由偏暖转为接近常年。”方翀说。

  由于前期多地气温偏高,此次冷空气影响期间最高气温降幅将较为剧烈,气象专家提醒公众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最新预报预警信息,做好防寒保暖措施。9日至11日,新疆南部和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华北北部等地将先后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公众需做好相应健康防护。

 
“乙类乙管”实施2个月出入境流量大幅回升
“乙类乙管”实施2个月出入境流量大幅回升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任沁沁)记者8日从国家移民管理局了解到,自1月8日我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截至3月7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检查出入境人员3972.2万人次,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248.7万辆(艘、架、列)次,同比分别上升112.4%、59.3%,其中2月25日出入境人数达101.3万人次,为2020年以来首次单日突破百万。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签发普通护照336.2万本、往来港澳台证件签注1267.2万本(件)、外国人签证和停居留证件12.2万件,较实施前分别上升1220.9%、837.7%、33.1%。

  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林勇胜介绍,我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随着国际客运航班稳步增班、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出入境流量和出入境证件申办量大幅回升。全国移民管理机构下一步将结合实际继续完善预案方案、细化工作措施,通过加强流量监测、开足边检通道和办证窗口、加强服务引导、优化流程手续等,做足做实应对出入境流量和出入境证件申办量持续增长准备工作,积极保障促进中外人员交流交往,确保出入境秩序平稳有序、口岸边境安全稳定。

 
我国汽车自动驾驶 2025年将有“图”可依
我国汽车自动驾驶
2025年将有“图”可依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王立彬)我国将先行制定急用先行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重点标准,到2025年初步构建支撑汽车自动驾驶的地图标准体系。
 
  自然资源部7日对外公布《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从基础通用、生产更新、应用服务、质量检测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对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化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强调推动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及地理信息与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交通运输、信息安全、密码等行业领域协同发展,逐步形成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眼睛”。指南提出,要先行制定急用先行的10项以上智能汽车基础地图重点标准,涵盖基础通用、数据采集、动态更新、数据分发、交换格式,以及多种智能端侧相关数据安全保护等技术要求和规范,解决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深度应用的迫切需求。2025年,初步构建能够支撑汽车驾驶自动化应用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
 
  根据指南,到2030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全国制定20项以上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涵盖数据生产、应用服务、质量检测和地图审查等技术要求和规范,引导和推动我国智能汽车基础地图安全合规应用,为我国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安全出行及新型智慧城市等智能汽车基础地图相关行业领域技术发展及产业落地提供标准支撑。
 
  自然资源部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发展智能汽车产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完整、规范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更好推动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智能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指导与基础支撑。
 
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的这三项工作,总书记持续推动落实
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的这三项工作,总书记持续推动落实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

  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同代表委员谈到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从党的二十大到全国两会,总书记对这三方面工作指引更加清晰、部署不断深化。

  ——先看科技。

  今年全国两会开幕以来,两次到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总书记都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

  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看望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提出“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无不凸显总书记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系列重要活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不断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将科技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并列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政策”,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位势和作用更加突出。

  今年1月底,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

  从明确科技政策重点,到强调解决“卡脖子”问题,再到部署加强基础研究……紧锣密鼓的安排、持续深入的要求,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3月7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亮相,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还披露,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

  一系列密集部署透露出一个深意:“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再看人才。

  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同返乡创业的“80后”魏巧代表亲切交流,调研思考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

  “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总书记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在总书记心中,人才从来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同实现“中国梦”息息相关。

  近段时间以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中央党校强调,“抓好人才队伍这个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信号。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一系列具体部署,吸引着各方面优秀人才投身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必要条件。

  ——有关教育。

  在江苏代表团,听完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代表关于加强基层教育的汇报,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基础教育,承担着非常光荣艰巨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着眼为民族复兴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在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将教育与科技、人才的关系进一步紧密关联。

  去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二十大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2023年,教育部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强调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新的重要进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正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从习近平总书记近段时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难看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他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党的二十大的部署正在加快推进落实。

   主笔:黄玥、杨依军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大有可为,风光无限 港澳代表委员展望新征程新机遇
大有可为,风光无限
港澳代表委员展望新征程新机遇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刘明洋、李寒芳、刘欢)“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前景满怀信心”“积极作为抢抓新机”,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饱满热情参政议政。他们表示,国家迈上新征程、创造新伟业,港澳也要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积极参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对接国家战略规划,以“大有可为”的信心决心,创造“风光无限”的美好未来。

以港澳所长贡献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波澜壮阔,如何深刻理解和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港澳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香港应全面参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把香港发展放到民族复兴大历史坐标上去谋划推进。”港区委员施荣怀表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香港对外可作为国家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枢纽,对内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经济、新模式、新产业前沿阵地,为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深度连接与融合创造新增长极。

  “香港不仅要参与,更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港区代表吴秋北认为,香港要升级自身功能作用,为国家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作出更大贡献。特区政府施政要坚持人民至上,革新发展模式,让广大市民切实分享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成果与红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香港可为此贡献力量。”港区代表蔡毅认为,香港要把握好国家赋予香港的使命与定位,更好对接国家战略举措,利用大湾区区域联通优势,推动香港现代服务业、高端基础研发与内地完备的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并发挥国际金融中心融资功能,增强自身发展动能,助力内地经济转型升级。

  澳区委员黄洁贞认为,全面参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维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根基。澳门应从经济社会发展新定位着力,丰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内涵,扩展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造福广大市民,贡献国家民族,澳门各界要认真思考、积极行动起来!”黄洁贞说。

  “我们的代表委员广泛征集香港各界及市民意见,将认真建言献策,并积极行动起来。”香港民建联主席、港区代表李慧琼说,“时不我待,大家要争分夺秒,乘势而上。”

深入衔接国家战略增强发展动能


  春节过后,来港内地游客明显增多。香港主要商业街区、旅游景点重现繁华景象。2月6日,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首日就有约28万人次出入境。

  “全面通关对香港旅游、零售、餐饮、酒店等与民生就业密切相关的行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大喜事。市面重现生机,提振了大家的信心。”香港工商总会会长、港区代表李圣泼说,大家更深切感受到,唯有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我们扮演好国内大循环‘参与者’和国际大循环‘促成者’的角色,定能开创更多发展机遇。”来自工商界的港区代表吴永嘉表示,希望加强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产业上的对接及合作机制建设。

  自2017年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连续七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港区委员苏长荣认为,香港要更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在国家大战略中找准衔接、增强主动。特区政府发展北部都会区,要积极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协同,推进制度、政策、产业、管理创新,合理规划、聚力构建,有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来自金融界的港区委员谭岳衡关注将香港传统优势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对接。他认为,可考虑支持内地与香港共建“一带一路”融资国际板,进一步释放香港金融及专业服务优势和潜力。

  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对接国家规划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香港创科发展目标与路径已清晰,迎来成长黄金期。”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局主席、港区委员查毅超表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香港创科界要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本地研发、创新制造及国际金融中心三大优势,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形成最大协同效应,助推香港再工业化和内地产业升级。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是澳门衔接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切入点。“澳门各界对促进横琴和澳门资源要素‘软联通’,畅通融入国家统一大市场的渠道,有强烈期盼。”澳区代表施家伦说。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被誉为澳门的“超级居委会”,2019年进驻横琴。“我们在横琴的服务中心已发展到4个,服务琴澳居民已达10万人次。”总会会长、澳区代表吴小丽说,不断出台进出横琴的便利措施,将持续拓宽澳门居民生活和发展空间。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迈入“快车道”,澳门同胞将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创造更美好生活。

坚持“一国两制”共谋民族复兴


  港澳代表委员认为,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坚定长期坚持“一国两制”的制度自信,锐意进取,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阔步前行,共同致力民族复兴伟业。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进一步增强了港澳同胞和国际社会对‘一国两制’的信心。”港区代表陈勇说,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香港实现由乱到治重大转折,“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爱国者治港”落地生根,爱国爱港力量进一步壮大。香港走上康庄大道,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努力为开创由治及兴新局面团结奋斗。

  “‘一国’之本越坚固,‘两制’之利越彰显。祖国是坚强后盾,让香港经受住各种风浪挑战,更持续为香港带来巨大发展红利。”港区委员林晓辉说,香港要增强为民族复兴更好发挥作用的历史主动,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繁荣发展,并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

  施家伦说,我们要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强化担当意识和进取精神,夯实爱国爱澳社会政治基础,把建好用好大湾区作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抓手,奋力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

  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港澳代表委员认为,在伟大征程中,港澳同胞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发挥爱国热忱。

  澳区委员陈季敏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决心。我们要在澳门深化爱国爱澳教育,向外界讲好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故事,增强致力民族复兴的历史自信和自觉。

  港区代表黄锦良认为,香港教育界要切实承担责任,培养好具有家国情怀的“一国两制”接班人,让香港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国家发展进步和个人成长成才紧密相连。

  “香港同胞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从未缺席,要继续与全国人民一道,砥砺奋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力贡献力量。”港区委员李子建说。

 
创造美好生活,离不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一位来自四川甘孜州的村支书代表“现身说法”
创造美好生活,离不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一位来自四川甘孜州的村支书代表“现身说法”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只要有一双手,我们就能创造自己的生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余德春说,自己这双手抓过锄头种过地,拿过抹布扫帚做过家政,在修路工地上握过铁铲和过水泥,摘过大棚里羊肚菌,也握笔记录过老百姓的心声。从川西高原的田埂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她感悟最深的是,时代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奋斗的人。

  “我这辈子一直都在闯。”余德春说。20世纪90年代末,她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家门闯县城的女性。做家政服务挣到第一笔钱后,她回村成立了家政服务队,带出了30多位姐妹。当省道改建项目来到村口,她带领乡亲们打工、修路。县城后山滑坡治理需要工人,她带着100多位姐妹搬砖块、砌堡坎。为了解决外出务工家庭无人照料“一老一小”的问题,她带领乡亲们成立羊肚菌种植合作社,搞乡村旅游、开办民宿……

  “为了过上好日子,我们啥苦都吃过。”余德春说,正是凭着这股倔劲,水子一村从昔日丹巴县最穷的村,成了今天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水子一村的变化,是中国大地上演的人间奇迹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飞针走线”绣出壮美画卷——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放眼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2%,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体系、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和最大规模的社会兜底保障网……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我曾四处走访调研。走的地方越多,与老乡的交流越深,我就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中国式现代化迈进,一靠党的正确领导,二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有这股精气神在,就能不断创造奇迹。”她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改善的生活质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更有底气和信心,这股精气神是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薛园、吴光于)

 
十组数据看司法为民的力度和温度
十组数据看司法为民的力度和温度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时评
 
  7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

  翻开今年的两高报告,5年来的一串串数字勾勒出法治中国建设的新亮点,呈现了极不平凡的司法进程,从维护社会稳定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到保障民生,这些有力的数据带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可以感受到法治的力度和温度。

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


  最高法报告显示,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26.1万人。对孙小果、杜少平、陈辉民、黄鸿发等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一批为害一方的“村霸”“街霸”“矿霸”被绳之以法。

  近年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重大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打伞破网”成效显著,重点行业领域深入整治,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群众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相关影视剧的热播,点燃全社会对扫黑除恶题材影视剧的高度关注,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斗争成果的拥护和认同。

  山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巧良代表认为,持续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向纵深发展,必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常态化推进,坚持打早打小,促进常治长效,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关系网”一追到底。

  “未来应进一步畅通线索举报渠道,广泛持续发动群众基层治理力量,为精准打击、源头治理提供路径。”张巧良说。

  探索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3051名责任人被依法不起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最高检报告显示,2020年起探索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对依法可不捕、不诉的,责成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切实整改;会同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12部门共建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强化监管落实。

  试点以来,共办理相关案件5150件,已有1498家企业整改合格,3051名责任人被依法不起诉;另有67家企业整改不实,243名责任人被依法追诉。

  检察机关近年来持续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着力防止司法实践中对涉案企业“一诉了之”“一放了之”的简单做法,避免“办了案子,垮了企业”,着力营造安商惠企法治化营商环境。这对于服务保障当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法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浩律师(南昌)事务所主任冯帆代表认为,检察机关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让涉案企业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对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检察机关积极适用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促进涉案企业真整改、真合规,让这些制度改革更加落到实处。

审结金融犯罪案件10.1万件


  最高法报告显示,审结金融犯罪案件10.1万件、金融民商事案件1037.7万件,助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审慎处理涉连环担保和P2P网络借贷等案件,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代表认为,金融犯罪潜伏性强、影响面广,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危害国家金融安全。以法治建设维护金融管理秩序,是当前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司法机关彰显了坚决遏制金融犯罪的鲜明态度,加快推进金融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彰显了司法助力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的信心与决心。”张天任说。

起诉行贿犯罪1.4万人


  最高检报告显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出台指导意见,会同国家监委发布典型案例,起诉行贿犯罪1.4万人,震慑“围猎者”。

  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部门扎实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形成对行贿行为的强大震慑。受贿行贿是一根藤上的两个“毒瓜”,受贿行贿一起查斩断的是“围猎”与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对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具有重要意义。

  “受贿行贿一起查体现了‘惩小恶防大恶’的治理现代化理念。”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韦震玲委员表示,要加快大数据和技术赋能监察侦查、司法审判和法律监督等环节的建设力度,提高对受贿行贿犯罪的综合治理能力,通过织牢行贿犯罪“监督网”,让“围猎者”寸步难行。

认定属正当防卫不捕不诉1370人


  “认定属正当防卫不捕不诉1370人,是前五年的5.8倍。”最高检报告中这一表述不仅回应了社会关切,更彰显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

  正当防卫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精神。从“昆山反杀案”到“福建赵宇案”,近年来多起正当防卫案件引发社会关注,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更高的需求。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与不法行为做斗争的重要法律武器。”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代表说,司法机关明确正当防卫的界限标准,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切实矫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这是合民心、顺民意的司法进步。

  追赃挽损31.9亿元,守护群众养老钱


  最高法报告显示,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审结“老庆祥”“夕阳红”“长者屋”等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集资案件,判处罪犯4523人,追赃挽损31.9亿元,守护群众养老钱。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养老为名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破坏老龄事业发展的诈骗类犯罪也呈现高发多发态势。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杨再滔代表说,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形式多样的养老诈骗类犯罪,既要快捕快诉,依法打击犯罪,全力追赃挽损,又要强化法律宣传,提高老年人的防诈反诈能力,更要关注养老诈骗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治理问题。

推动入职查询2003万余人次


  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强制报告和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入职查询两项法律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法治层面的进步。

  最高检报告显示,推动入职查询2003万余人次,不予录用1830人,6814名有前科劣迹人员被解聘。

  根据法律定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包括学校、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早期教育服务机构;校外托管、临时看护机构、家政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其他对未成年人负有教育、培训、监护、救助、看护、医疗等职责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入职查询制度的建立,体现了检察机关贯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山西省翼城县北关小学教师李慧代表说,制度入法能够为未成年人更好地阻挡潜在风险,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建议明确未成年人密切接触单位的工作联系人,畅通联系渠道,加强工作衔接和信息共享,为未成年人织牢“防护网”。

  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22.6万件


  最高法报告显示,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22.6万件,千方百计帮助受骗群众挽回损失。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犯罪,加大全链条打击力度。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信息网络犯罪案件随之快速增长。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接续出拳,为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筑牢“防火墙”。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网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有效维护清朗网络空间难度不断加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目标要求,是机遇更是挑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委员说,要持续强化对网络黑灰产业的综合打击整治,推进行业领域深度治理。同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持续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意识。

  纠正不当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24.5万人


  刑罚执行的公平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环。最高检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市级检察院开展监狱巡回检察4973次,覆盖全国所有监狱,发现并督促整改狱内涉毒、涉赌等突出问题。

  持续整治“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对判处实刑未执行或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监督收监执行7.3万人,纠正不当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24.5万人。

  巡回检察是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的重大创新。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监狱、看守所监督主要是依据设置的驻监、驻所检察室进行监督。2018年创设巡回检察制度,被纳入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派驻+巡回”让监督更有力。

  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正代表说,“派驻+巡回”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监所检察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刑罚执行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建议继续完善巡回检察制度,制定配套细则,明确各级检察机关在巡回检察工作中的职能定位,还应加强信息交换、动态监测和资源共享。

受理执行案件4577.3万件


  最高法报告显示,受理执行案件4577.3万件,执结4512.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9.4万亿元。

  人民法院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并持续巩固成果,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领域突出问题,努力兑现群众胜诉权益,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执行查控手段臻于成熟、全国范围内的征信体制不断完善,让拒绝履行生效判决义务、逃避执行的“老赖”寸步难行。

  “兑现群众胜诉权益是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利的关键一环,也是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重要体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聂鑫委员表示,应巩固、深化数字化带来的成果,加强部门协同,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司法信息共享,创新财产变现形式,配合不断推进的民事强制执行立法,切实保障胜诉人权益,让应被执行的、可被执行的财产“无处可藏”,让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记者刘奕湛、齐琪、吴文诩、方问禹、李紫薇)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拓展公益诉讼 践行人民至上
拓展公益诉讼 践行人民至上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时评
 
  今年最高检报告提出拓展公益诉讼,以能动检察守护公共利益,强调在履行“公共利益代表”神圣职责中践行人民至上。

  办理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公益诉讼5.9万件;针对一些“消”字号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化学药物危害健康,组织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促请查处涉案问题产品61万余件;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39.5万件……公益诉讼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捍卫公平正义,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公益诉讼全面推行五年来,以制度优势实现了最佳办案效果,构建了协同高效的公益司法保护体系,守护着美丽中国。

  有了好的成效,就要复制好的经验,向更多领域推广拓展。这既是顺应人民群众更广泛的需求,也是司法机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生动实践。此前,公益诉讼主要聚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领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法律,增加军人荣誉名誉权益保障、安全生产、妇女权益保障等9个检察公益诉讼新领域,继续扩大公益诉讼的覆盖面。

  拓展公益诉讼领域,要做到明察秋毫,掌握更多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助力依法行政,继续以双赢多赢共赢办案理念,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

  让公益诉讼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实效,还要继续完善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积极改革创新,让中国特色公益司法保护之路越走越广。

  (记者高健钧、段续)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为群众身边的风险加上“安全锁”
为群众身边的风险加上“安全锁”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时评
 
  “紧盯老百姓身边的安全”“有力维护群众‘头顶上’‘脚底下’和出行中的安全”——群众身边的安全问题,被写入今年的两高报告中。从高空抛物到窨井伤人,从食品安全到交通安全,司法机关直面社会关切,有效增进百姓福祉,提升群众生活安全感。

  一段时间以来,高空抛物、窨井伤人等行为容易陷入调查取证难、责任理不清、处罚缺依据的困境,容易让人民群众受伤又受气。

  对百姓“头顶上”“脚底下”安全的重视,是司法为民的应有之义。群众哪里需要保护,司法步伐就跟到哪里,法治保障就送到哪里。过去五年,随着类似事件多发,着眼于守护群众身边的安全,一系列司法实践迅速实施。针对高空抛物和盗窃破坏窨井盖,司法机关发布司法建议,升格至可以定罪处罚。高空抛物罪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罪名,多人因此受到刑事处罚。

  从群众身边做起,从生活细处着眼,一系列举措,用好法律武器,为群众生活安全打造了一把把“安全锁”。守护群众身边安全不失声不缺位,聚焦痛点堵点勇于实践敢担当,办理一件件典型案例,直面一个个实际问题,解决一起起社会矛盾,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彰显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头顶上”“脚底下”“舌尖上”“出行中”的安全与群众日常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法治的触角必须向着不断增加群众安全感延伸。司法机关还需紧紧抓住涉及百姓切身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一线与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基层组织联动合作、齐抓共管,于细微之处多上几道“安全锁”,于民生关切处织密扎牢“保障网”。加大对典型案件的查办力度、曝光强度,震慑违法行为,就能更好保护守法群众,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记者段续、丁静)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的法网
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的法网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时评
 
  从严追诉性侵、虐待、暴力伤害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9万人,强制报告、从业禁止、“依法带娃”等纳入法律规定,融通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今年的两高报告让人们看到,近年来司法机关通过细致的工作,将未成年人保护的法网越织越密。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守的是亿万家庭的幸福生活,也是红色江山根基永固、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保证。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不法侵害。织密法网、融通力量,如同缝补衣服,不断挑针引线、填补漏洞、疏通脉络,有助于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让这张“保护网”更有力度、韧度和温度。

  制度为纲,纲举则目张。“通过强制报告追诉犯罪5358件”“推动入职查询2003万余人次”“对涉嫌轻微犯罪、有悔罪表现的,附条件不起诉7.1万人”“通过家庭教育令督促甩手家长‘依法带娃’”“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两高报告中这些亮点,直击未成年人保护的痛点堵点,回应社会普遍关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的强大合力,牵引全社会形成保护共识。

  织密法网的目的是将良法善治转化为未成年人保护的强大效能。说到底,要靠司法机关敢于较真碰硬,不断创新手段,坚持耐心细致,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落实在司法工作的各个环节、融通于“六大保护”的每个领域,实现保护、治罪与治理并重,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律艳阳天。

  (记者丁静、高健钧)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3年3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3年3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规定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作了进一步审查。国务院根据审查意见对计划报告作了修改。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2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国务院及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决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宏观调控政策靠前发力并及时出台接续政策措施,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争取实现最好结果,全年经济保持增长,就业总体稳定,物价平稳,国际收支状况较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年度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大部分实现,主要任务总体进展顺利。

  同时也要看到,计划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预期不稳、消费不振,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状况要抓紧转变;多目标多政策协调仍有不足,有的政策措施动态调整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有的目标任务采用简单分解办法,有的在执行中存在传导不畅或层层加码、“一刀切”、脱离实际等现象。对此,需要加强计划评估和政策评估,不断积累经验,以利于改进计划编制和执行工作。

二、2023年计划草案总体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的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就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面临的困难风险挑战、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作了相应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主要任务基本协调匹配,总体可行。

  三、建议批准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四、做好2023年计划执行工作的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决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此,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把握好时度效。政策出台前注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注重与经营主体沟通,并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跟踪监测,及时优化调整相关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优化。

  (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注重改善消费条件和消费环境。保障项目建设要素资源,加快形成投资实物工作量。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放宽社会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完善支持政策。

  (三)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聚焦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关切,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创造和优化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谋划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夯实农业基础,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扩投资,注重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好绿色转型工作。

  (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清理和防范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落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求,切实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五)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创造更有利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压实责任,及时处置。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有效识别和防控各种变相举债行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做好战略性的物资储备、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

  (七)高度重视稳就业保民生等工作。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做好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工作。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保障好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做好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做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大灾害救援体系能力建设。

  以上报告,请审议。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2023年3月8日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3年3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3年3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和《2022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23年全国预算(草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预算法规定对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作了进一步审查。国务院根据审查意见对预算报告作了修改。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根据国务院报告的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一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为预算的96.9%,加上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收入总量为228244亿元;支出260609亿元,完成预算的97.6%,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总量为261944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全国财政赤字33700亿元,与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持平。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5亿元,为预算的100%,加上调入资金,收入总量为107550亿元;支出132715亿元,完成预算的99%,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总量为134050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二是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亿元,为预算的79%,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中央单位特殊上缴利润等,收入总量为132984亿元;支出110583亿元,完成预算的79.6%,收支执行数与预算数相差较多,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短收,支出相应减少。三是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9亿元,为预算的110.9%;支出3395亿元,完成预算的96.5%,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507亿元。四是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3亿元,为预算的101.2%;支出91453亿元,完成预算的99%;本年收支结余10070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4789亿元。2022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258693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143945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06706亿元,都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以内。预算草案中对有关预算执行情况作了说明。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有关决议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实施大规模退税减税降费,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强民生保障,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同时也要看到,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有的支出政策和预算安排不够细化完善,部分收支相比预算变动较大;四本预算之间衔接不够,财政资金统筹有待规范;有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升,绩效结果运用需要强化;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基层“三保”面临不少困难;有些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存在闲置和不规范问题,有的地方存在新增隐性债务、化解债务不实情况;税制改革需要深入推进,税收立法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快;有的地方和部门没有切实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仍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预算草案总体可行


  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一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比2022年预算执行数增长6.7%,加上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收入总量为236330亿元;支出275130亿元,增长5.6%;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65亿元,增长5.6%,加上调入资金,收入总量为107415亿元;支出139015亿元,增长4.7%;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二是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170亿元,增长0.4%,加上上年结转、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收入总量为123563亿元;支出117963亿元,增长6.7%,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三是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358亿元,下降5.8%,加上上年结转收入,收入总量为5634亿元;支出3469亿元,增长2.2%,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165亿元。四是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357亿元,增长7.7%;支出98008亿元,增长7.2%;本年收支结余11348亿元,比2022年预算执行数增加127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6138亿元。中央财政国债限额29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的预算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总体要求,主要收支政策基本协调匹配,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作了认真分析和相应安排,符合预算法规定,总体可行。

  三、建议批准预算报告和中央预算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中央预算草案,同时批准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依据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依照国务院下达的债务限额举借的债务,依法列入本级预算草案或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将地方预算汇总后依法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四、做好2023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预算工作意义重大。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3年中央预算及相关决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为做好2023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细化财税政策措施并及早向社会公布,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优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引导扩大民间投资。指导地方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准备工作,提高债券项目储备质量,提升债券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强化绩效结果运用,压减或取消低效无效项目资金。推进对部门和单位的整体绩效评价,加快健全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积极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跟踪分析财政资金下达和使用,督促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和产业、科技、社会、区域等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丰富应对各种情况的政策工具箱,优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

  (二)不断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对扩大内需、科教兴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坚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建立稳定的财税政策支持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加大促进消费的力度,对新能源汽车、绿色节能产品的消费给予税收优惠。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健全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落实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确保下放的自主权接得住、管得好。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优化结构并举,重点支持提升教育质量,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基础学科研究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加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三)切实做好重点民生保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支持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培养,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继续支持疫苗接种、药物研发等工作,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进一步完善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养老托幼服务的支持力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应急财政支持和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提升的投入。高度重视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矛盾问题,加大转移支付和财力下沉力度,兜实兜牢“三保”底线。

  (四)着力改进预算管理。加大财政资源、国有资产资源的统筹力度,提高统筹的规范性。健全完善国有自然资源收益制度,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并与年度预算安排相衔接,对重大政策、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将转移支付年初预算落实到地区。严格控制和规范预算调剂与资金调入调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做好编制中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依法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的相关工作。做好2023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专项口头报告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工作。

  (五)持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结合地方财力情况、债务风险等,合理分配分地区债务限额。强化专项债券还本付息资金收支核算管理,探索建立专项债券本金提前偿还机制。抓实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处理机制,规范隐性债务风险处置工作。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分类转型发展,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加大违法违规举债行为查处力度,严格落实追责问责机制。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

  (六)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健全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合理确定规模,优化管理机制。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调整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收范围,完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和标准。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绿色发展的需要,研究完善相关税制,优化税收征管机制。加快推进财税法治建设,着力提升立法质量和效率,推进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修改和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立法,提高非税收入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七)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把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严肃财经纪律。聚焦减税降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任务,严肃查处财政收入不真实不合规、违规兴建楼堂馆所等突出问题,强化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财务数据造假等问题。重点围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和转移支付及直达资金分配使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基层“三保”等,加强审计监督。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强化审计成果运用,推进审计结果公开,更好发挥审计作用。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的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

  以上报告,请审议。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2023年3月8日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为世界的稳定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为世界的稳定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中国全国两会持续吸引世界目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新征程上的中国如何推进大国外交、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是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两会向世界传递明确而重要信息:中国将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互利共赢,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从肯尼亚、马里、塞内加尔,到俄罗斯、法国、英国,再到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尼,我们的记者近日接触的多国人士,都表达了对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期许。
 
破解安全困境 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受益良多。”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
 
  环顾全球,世界并不太平。地缘冲突、集团对抗、恐怖主义、生态破坏等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恃强凌弱、强权政治等霸权行径危害加重。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实现普遍安全和持久和平,世界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国。
 
  “中国一向主张和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呼吁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纠纷,并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学者爱德华多·雷加拉多说。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理念和声音,在世界很多地方回响。在西非国家马里,局势动荡、冲突频仍、自然环境恶劣,中国维和部队奋力执行任务、帮助平民。“我们特别感谢中国维和部队,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最真切的帮助。”马里城市加奥的一位居民说。马里社会学家阿卜杜拉赫曼·迪科说,中国维和部队在保护马里的和平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和平的呵护、对安全的守护,以中国的一个个具体行动跃入世界眼帘、深入人们心中。
 
  “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2022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今年2月,中国外交部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关键时刻,全球安全倡议顺应世界各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团结的共同追求,回应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共同的安全关切,对人类实现持久和平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经年有余,对全球负面溢出效应不断显现和加剧。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平息战火、实现和平。2月底,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为解决危机提出全面、综合、可行的方案,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维护者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在全球安全倡议下,中国致力于通过对话谈判实现安全。”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基思·贝内特指出,中国提出的和平解决冲突和争端的主张无疑有助于防止战争爆发或蔓延。这不仅体现在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问题上,还体现在推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方面。
 
  “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为全球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贝内特说。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坚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中华民族文明基因,始终贯穿于中国方案中。
 
  “中国坚持和平、平等、友好的外交政策,体现出‘让我们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资深编辑、中国问题专家穆罕默德·礼萨·马纳菲感慨,“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正努力推动世界实现和平、安全与稳定,是一个可靠的和平支持者”。
 
共享发展机遇 促进共同繁荣


 
  手捧丰收水稻,塞内加尔最北部吉亚村村长拉辛难掩笑意。吉亚村终年高温少雨,是个偏远贫穷的村落。中国农业专家到来后,利用技术专长,与当地百姓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帮助稻农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为塞内加尔逐渐摆脱粮食主要靠进口的负担作出贡献。“中国人把知识送到了家门口。”拉辛说。
 
  “中国发展将启迪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世界各国。”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太阳报》前驻华记者阿马杜·迪奥普走访过多个中国城市,中国的脱贫成就和绿色发展令他赞不绝口,“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寻求发展路径提供了绝佳经验和启示”。
 
  中共二十大擘画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跟踪关注中国两会进程的海外人士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也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带来重要启示。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中国的,对发展中国家及全世界都有借鉴意义。”曾在中国工作生活12年的斯里兰卡-中国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阿贝塞克拉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深有体会。他说:“当我们在讨论哪个国家最值得学习的时候,中国是最佳选择。”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陈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涉及科技、农业、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现代化进程,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合作创造了新机遇,有助于推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脱钩断链”搅动世界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始终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同各方共享机遇,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维护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引导各方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在2022年6月举行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倡导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并就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了一系列务实举措。这一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响应,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全球共谋发展的力量在不断壮大。
 
  跨越国与国的距离,“澜沧号”动车穿行在老挝的崇山峻岭之中,中老铁路铺架起两国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超大悬索桥马普托大桥飞架天险,直接带动莫桑比克旅游、物流等行业发展;中欧班列安全高效畅通运行,开行数量屡创新高……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扎实推进让中国发展机遇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中国外交政策的鲜明特点是致力于实现合作共赢。”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表示,中国与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建立了平衡和互利的伙伴关系,一个和平与包容的世界只能通过具体的合作和切实的发展项目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完全契合这一要求的国际合作平台。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今年,中国将以主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与有关各方一道推动“一带一路”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中企承建的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加强了非洲大陆内部的互联互通,推进了非洲一体化进程。”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以前非洲被西方国家视为‘没有希望的大陆’,如今人们更多地在谈论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机遇等。非洲国家对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充满期待。”
 
  发展伙伴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年伊始,多国领导人接连访华。中国与各国合作立足新起点,不断创建新未来。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广交朋友、深化合作,不断扩大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中国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之路越走越宽广。
 
  “俄中两国塑造了大国相交的典范。高效、有责任、有担当、面向未来的大国关系在国际局势中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欧洲与国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说。
 
  “作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国对巴基斯坦来说非常重要,巴基斯坦始终从这一伙伴关系中受益。”巴基斯坦欧亚世纪研究所所长伊尔凡·沙赫扎德·塔卡尔维说,“现在中国已经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发展了更多新的伙伴关系,巴基斯坦也正从中受益。”塔卡尔维强调,中国外交始终坚持带动周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中国是周边国家发展稳定的源泉。而中国的这一稳定作用不仅在本地区,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单边主义、任性挥舞霸权‘大棒’是造成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环境持续紧张的重要原因。”新加坡时事评论员翁德生指出,“国家间发展健康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合作发展、服务人民福祉。中国作为全球化的积极推动力量,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大国风范,弥补了国际治理赤字。”
 
  面对世界的变乱交织,中国以多边主义为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符合世界期待,也为全球注入更多稳定性。
 
  “中国长期以来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捍卫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印尼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表示。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坚信,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危机,在多边主义旗帜下加强团结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应对国际危机的最佳途径。”埃及阿拉伯研究中心顾问、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研究专家阿布·贝克尔·迪卜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广泛包容性的国际合作,旨在与拥有不同文明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发展道路的各国相互协作。”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副教授奥列格·季莫费耶夫强调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欢迎和响应,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注入了稳定性。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执笔记者:杨威、王雅楠、班威)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拥抱智能制造,oppo牢筑高质量发展根基
拥抱智能制造,oppo牢筑高质量发展根基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制造正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传统的生产和供应链体系面临重塑,进入智能制造。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强国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亟须打牢产业技术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努力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新突破。
 
  近些年,智能手机产业已成智能制造的一张金名片。从海外手机品牌霸榜,到OPPO等智能手机厂商强势崛起,国产手机在技术、设计方面不断突破,打破海外品牌占领国内高端机市场的固有格局,加速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更新迭代。
 
擦亮智能制造“金名片”


 
  前不久,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23 MWC)上,OPPO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制造商和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展出了折叠旗舰Find N2系列及零功耗标签、Wi-Fi 6路由器、45W液冷散热器、Air Glass 2辅助现实眼镜等多款新产品和技术,引发了各方对中国智能制造的高度关注。
 
  高光背后,是这家企业多年来以坚持科技创新作为自身发展重要战略,以自研技术和全球六大研究所、四大研发中心为依托,围绕新发展格局持续发力,从研发、产品、制造、供应链等各环节,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全球每3部手机中,就有2部是中国制造。大量数字都在向全球展示中国制造的规模与速度。在广东东莞的OPPO数字化智能工厂,平均每10秒就可生产一台手机。配合大量先进自动化设备和数字设备,拥有1万名工人的工厂,每年的目标是生产4000万台手机。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逐步解决了传统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下、工艺亟须调整、产品合格率亟待提升等问题。在OPPO数字化智能工厂,部分工人只需看一眼屏幕上的数据,便可观测手机生产的每个细节。
 
  OPPO制造与品质事业部总裁郭小聪表示,从今年开始,OPPO手机将从预测式生产方式转化成订单式生产方式。按订单生产,从准备原料、组装贴片,到总装、测试,再到物流,手机制造周期将从16天降至6天以下。
 
“凤凰计划”助力智能制造升级


 
  在OPPO的“凤凰计划”中,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组成部分。制造升级分为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四个阶段,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是标准化,顶层是智能化。
 
  标准化,即把所有业务动作统一标准,形成固定流程。从2020年到2022年,OPPO对工作流程、整体设备以及研发之间产品设计方案等,都重新进行了大幅度的标准化提升。
 
  自动化,即把固定下来的流程形成信息化系统,并用IT系统统一起来。比如,OPPO在重庆智能生态科技园落地的首个自动化生产线,包括组装、测试、包装等生产环节,自动化率由16%提升至现在的50%,每人每小时的产出提升400%。
 
  数字化,让信息化出来的“死数据”活起来,让所有人能较为清晰、迅速地拿到一些业务评价指标。2020年,OPPO成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构建统一的大数据体系与技术中台,自上而下全范围参与数字化转型计划,实现精细化管理。
 
  智能化,将人的一些判断逻辑与思想形成算法,让系统做自主判断。比如,生产设备实时状态管理系统SCADA,能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生产线设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实现生产设备实时状态的监控和管理以及设备问题的预警和分析。采用SCADA后,设备问题导致的生产效率损失降低了15%。
 
  目前,OPPO的智能制造升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悉,OPPO的SMT自动化生产达到85%,自动化测试达到90%。截至2022年9月底,OPPO的SMT(表面贴装技术)全自动生产线处于全行业领先,总装生产效率也处于行业领先,每条生产线平均每10秒生产一台手机,UPH/UPPH(单小时产出与单小时人均产出)领先。对比2020年,一台机器制造成本下降接近40%。
 
“自有制造”赢得战略主动


 
  协同推进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亟需数字化赋能,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手机的生产制造已有非常成熟的模式,一是建设工厂自己生产,二是交给服务商代工。很多手机厂商选择将生产制造交给消费电子代工企业,这虽然能进一步压缩成本,降低生产风险,但也面临更多产品质量保证方面的考验。在手机的生产环节,OPPO走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绝大部分依靠自有工厂和自己的工人,即坚持“自有制造”。
 
  放在中国制造大环境下看,“自有制造”是中国制造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一些品牌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特色道路。郭小聪认为,OPPO“自有制造”最大的优势就是跟研发深度协同,产线可以从产品制造的角度给研发提需求。比如,对于中低阶产品,在研发层面就推动去做比较深入的易制造性、可制造性、易自动化性设计,降低制造成本。
 
  不断深入的国际化,也要求OPPO提升自有制造的能力。如今,OPPO不仅自产率超过80%,还拥有极强的产业协同能力。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OPPO通过对研发、制造、供应链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最终实现了高质量生产。尤其是在向中高端品牌突围中,更科学的部署、更极速的响应可以实现研发和制造、市场整个链条的深度协同。
 
  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强国的时代背景下,OPPO从坚持自有制造到升级智能制造,带来了全球化稳定交付,缩减制造成本,品牌高精尖转型,以及营造更好的用工环境等成果。在这场中国制造的创新浪潮之中,OPPO无疑是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企业。
 
“一带一路”十周年:10个故事见证蓝图变实景
“一带一路”十周年:10个故事见证蓝图变实景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2013年,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累计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拓展,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今年全国两会,新华每日电讯邀请10位代表委员,一起“走进”这条独一无二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听他们讲述“一带一路”的“故事汇”。

 
徐安策代表:中老铁路打开黄金大通道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降低了水果运输成本,从泰国果园枝头采摘的新鲜榴莲通过中老铁路运抵昆明,仅需要7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说,中老铁路正助力中国消费者实现“热带水果自由”。
  东南亚新鲜水果搭乘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到了昆明后,很快就会被销售到全国各地。
  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以来,客货运量持续增长,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为促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幅区域互联互通的图景愈加清晰。
  截至今年2月底,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1190万人次、货物超1600万吨。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在我国和东盟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跨境货物运输时间大幅压缩,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其速度快、运量大、受气候影响小、更加安全等优点,受到国内外货主的青睐,国际物流需求日益旺盛。
  “昔日边陲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徐安策说,依托中老铁路,云南积极推动“南出、北上、东连、西接”大物流通道建设,正在形成以昆明为集结中心,东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出辐射东盟国家、北上连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开放格局。
  目前,国内20余个省份先后开行了中老铁路跨境货物运输,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拥有了便捷陆运新通道,货运时间相比传统海运缩短了近20天,从中国昆明到泰国曼谷最快55个小时即可到达。
  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云南省的周边国家,成了新的投资热点,合作机遇更加凸显。
  当前,云南正在按照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大发展促进大开放的思路,加快实施中老铁路三年行动计划。
  徐安策说,铁路部门将积极探索“澜湄快线+跨境电商”“中老铁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铁路国际运输新模式,增强中老铁路辐射效应和跨境货运能力。
  徐安策建议,依托中老铁路,云南进一步推动大物流通道建设,优化沿线产业空间布局,深度融入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打造高质量开放发展新引擎。
李东林代表:为世界贡献中国“智轨”   “我们采用‘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制造的智轨电车,通过车载传感器就能识别路面虚拟轨道,从而保持在既定轨迹行驶。产品发布后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了对中国轨道交通产品的赞叹。”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董事长李东林说。
  2022年9月,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首批交付海外的智轨电车在湖南株洲下线,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阿联酋。李东林说:“智轨列车具有基础设施投资小、建设周期短、调度灵活等特点,为海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一种兼顾运能与成本优势的中国解决方案。”
  近年来,中车株洲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仅在2022年,就完成了阿联酋和马来西亚两个海外智轨项目的合同签订,新签订单国际化率高达83.93%。
  此外,中车株洲所研制的列车“心脏”和“大脑”——牵引电传动系统与网络控制系统,近年来也随着“中国车”的出口,运行在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轨道上。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复兴号“绿巨人”、“澜沧号”动车组投入运行。作为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
  中车株洲所为这两列动车组提供了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关键核心技术。其中,作为“心脏”的牵引变流器,可以控制输出电量,驱动整车能量;作为整车“大脑”的网络控制系统,可让列车自动识别和诊断故障,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李东林介绍,自中老铁路开通以来,中车株洲所技术人员全力配合动车组包保运行工作,其间配套产品运行保持零故障。截至目前,中车株洲所提供技术设备的动车组无故障运行超过了71万公里。
  而在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印尼雅万高铁上,中车株洲所针对线路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殊运用环境,对牵引、网络、充电机等相关产品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更好适应环境;同时针对大长坡道的线路情况,开展了近10种应对方案的设计及地面试验验证。
  “雅万高铁建成通车后,雅加达到万隆的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对印尼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李东林说。
  “未来中车株洲所将打造轨道交通技术领先优势,让‘中国车’奔驰在更多国家的轨道上。”李东林说。
李明远代表:内陆古城“后队变前队”
李明远代表:内陆古城“后队变前队”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安被赋予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向西开放门户城市’的新定位和新使命,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后队变前队’,西安变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长李明远说。

  自2013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长安号不断让地处内陆的西安焕发开放活力。2022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年开行4639列,同比增长20.8%,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三项核心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中欧班列(西安)常态化运行的国际干线多达17条,实现了亚欧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

  “近年来,西安不断发挥‘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优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李明远说。

  2022年,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中欧班列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新开通跨黑海、里海线路和中老、中越班列,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实现了集结交会。

  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中欧班列稳定性更高;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仓位更有保障,运输时效更快。这些优势,为企业开辟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陕西有家生产洗衣机的企业,去年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发运了9个专列,销售洗衣机3.2万台;今年以来,已收到订单50万台,都将通过中欧班列销往海外。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西安与沿线国家和城市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容,西安的“国际朋友圈”也不断扩大。

  2022年,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落地西安,全国首趟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从西安驶出,“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全面运营,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并且新开通了2条国际客运航线和4条全货运航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4474.1亿元,一般贸易同比增长33.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40%。

  “目前,西安正致力于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李明远说,未来中欧班列开行将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西安将继续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迈出更大步伐。”李明远说。

 
戴茵代表:为出版业走出去插上“翅膀”
戴茵代表:为出版业走出去插上“翅膀”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出版业插上了‘翅膀’,出海拓展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南传媒”)出版部部长戴茵说。

  去年6月至12月间,中南传媒承接了“援柬埔寨教育技术援助项目”,协助当地开展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搭建教育数字平台等多项工作,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

  “2018年,我们就成功交付了我国第一个综合性教育技术援外项目——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项目,在当地获得了良好反响。”戴茵说。

  国内出版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戴茵作为亲历者深有体会。

  2009年,戴茵第一次带队出国,前往韩国寻找合作机会。“当时,我们想要通过并购当地出版社实现深度合作,但由于多种原因,合作最后没有成功。”戴茵说,不过,这次海外之行,也收获了不少宝贵经验。

  同年,戴茵再次带队出国,前往越南寻求合作。“我们发现,越南市场对绘本等儿童读物的需求量非常大。”戴茵一直记得,代理商骑着小摩托带她前往当地一家小型出版社的情景。

  “那家出版社在一栋很小的楼里,房间里摆满各种各样的儿童绘本。创始人跟我们聊了很久,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文化的热爱,是不分国界的。那一次,我们共完成70本绘本的合作签约。”戴茵说,“从更宏阔的视角来看,我认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就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努力创造共通的文化。”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各类项目、政策,仿佛给早就蓄势待发的出版业出海插上了‘翅膀’。”戴茵说。

  “十三五”期间,中南传媒共向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译介1400余种优质湘版图书版权,覆盖40种语言,版权输出数量在全国出版集团中位列前茅。其中,有997种图书进入37个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以纸质书、电子书、动漫等多种形式为当地读者带来精彩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中南传媒积极发挥自身在产品、技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为我国教育产品与服务走出国门寻找突破口,让我国教育出版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惠及更多海外师生。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出版业出海的道路上展现新作为、做出新成绩。”戴茵说,中南传媒将积极谋求在各个合作国家建立完善版权代理点,优化合作模式,“向市场主动‘出击’”。

 
刘建明代表:“国际纺都”绚丽绽放“新丝路”
刘建明代表:“国际纺都”绚丽绽放“新丝路”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全球每卖4件衣服,就有1件的面料产自柯桥。”来自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建明说。去年11月,中欧班列“柯桥号”开通,让“国际纺都”柯桥搭上了高效快捷的“新丝路”。

  从摇着船橹叫卖的“水上布街”,到布满天下的“国际纺都”,各地布商见证了这个世界最大纺织贸易集聚地、亚洲最大的布匹专业市场所在地的蓬勃发展。

  柯桥被称为“托在布上”的城市,经营主体超15万家,和纺织业相关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此外,还有近5500名境外采购商在此常驻,1100多家境外企业设有代表处,平均每天有10万客商采购。

  柯桥纺织贸易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1300多亿元的出口额中,近60%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柯桥纺织企业借着“一带一路”倡议东风,触及世界各地。

  让柯桥的名号在土库曼斯坦布商中人尽皆知的绍兴布婷纺织品有限公司(下称“布婷”),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2017年,一位土库曼斯坦客商走进布婷门店。当时,布婷总经理钱水江对这个国家了解不多,轻纺城市场里也很少有和该国客商合作过的公司。

  钱水江敏锐地发现商机,立马启程前往土库曼斯坦考察。那一次,他带回来很多订单,每次发货至少一个集装箱,最多的一次有几十万米面料。

  作为最早一批开拓者,布婷当年销往这个500多万人口的中亚国家的棉布,总计超过了2000万米。随着布婷在土库曼斯坦打响名声,柯桥也成为当地最大的纺织品进货地。

  以土库曼斯坦为起点,布婷将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布婷的面料。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钱水江说:“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当地市场的喜好。而想要扎下根来,就必须永远闯在市场一线。”

  去年11月中欧班列“柯桥号”开通,推动“柯桥织造”更便捷走向世界。以前布商肩挑手扛,把布送进千家万户;如今,柯桥的布搭乘共建“一带一路”快车,走进沿线国家市场。

  为抓住开放机遇,柯桥每年举办世界布商大会,全球布商云集,共拓产业务实开放的合作之路。去年,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参与者、传播者聚集一堂,一起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今年,国际纺联还将在柯桥举行年会。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柯桥纺织业“布”可限量,这已成为“国际纺都”布商的普遍共识。

 
张时荣代表:“一带一路”促中外文化交融
张时荣代表:“一带一路”促中外文化交融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全景讲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阿语版《山海情》,去年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出,收获好评。原剧西北方言赋予了全剧真实感与生命力,却给译配团队增加了不少难度。”

  回忆起阿语版《山海情》的译制点滴,全国人大代表、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智慧宫”)董事长张时荣打开了话匣子。

  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宫,自主研发了首个中阿影视动漫制作平台“智慧宫影视”,将国内近300部影视动漫产品译制成阿拉伯语。

  为了保留“土味”又贴近阿拉伯国家受众,《山海情》剧中方言先被转化成普通话,再翻译成阿语,最后由专家进一步审校。为了接地气,他们还特地选用海湾国家影视剧流行的方言译配,光是台本就打磨了4个多月。

  去年底,阿语版《山海情》在苏丹舒卢克电视台和埃及新日间电视台首批播出,之后还在中东最具地区影响力的综合性媒体集团之一中东广播中心(MBC)播出,并在沙特、阿联酋、伊拉克、阿曼等国展播。

  “我们搭乘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不断在中文教育、图书出版、影视推广等方面创新研发。目前已有多种文化产品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当地掀起了‘中文热’。”张时荣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公司业务快速发展。近3年来,营收增幅保持在年均40%左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智慧宫出版了《国际中文教育等级标准》阿文版,将《智慧学中文》教材打造成在阿拉伯国家深受欢迎的国际中文教育品牌。此外,智慧宫还积极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师资派遣服务,向阿联酋、沙特、埃及等国推广“互联网+教育”解决方案。

  张时荣说,智慧宫先后促成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图书出版及版权贸易领域的多个合作,目前翻译出版、版权输出中阿文图书1400多种,除了主题类图书外,还包括《三体》《狂飙》等畅销书。

  有着十多年国际传播经验的张时荣认为,进一步推动国内文艺精品“出海”,需要积极探索更适合国际传播的叙述技巧和传播渠道。

  “希望国内团队多尝试创作一些既符合国内需求,又体现国际化表达的精品,实现国内热映、国外刷屏的传播效果。”张时荣说。

  今年全国两会,张时荣建议,加强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建立市场化机制,借助“一带一路”东风,让我国优秀文化产品更持久地赢得国外市场青睐。

 
邵长金代表:“中国丝”扮靓世界“美丽经济”
邵长金代表:“中国丝”扮靓世界“美丽经济”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土耳其是欧洲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供应国,我们的产品在土耳其纺织成布后,主要用于国际知名快时尚品牌服饰的加工。目前产品供应稳定,已占到土耳其70%的市场份额。”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乡化纤”)董事长邵长金说。

  新乡化纤是我国大型纺织原料生产企业,其主导产品再生纤维素长丝、氨纶两大系列已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公司产品走进了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

  40多年来,邵长金亲历新乡化纤国际贸易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

  1982年,邵长金毕业就被分配到新乡化纤的前身国营新乡化纤厂担任技术员,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2012年,邵长金担任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

  “‘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积极参加国内外纺织行业展会,让更多国家了解并认识中国制造。在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过程中,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经营能力得到提升,可以更好地培育发展优势、构建产业格局。”邵长金说。

  2018年,邵长金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5年来围绕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方面提出近20项建议,助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邵长金介绍,企业现在大量运用了5G+AGV搬运机器人、自动分拣设备,氨纶生产在纺织机吐丝成筒后的落丝、运输、分拣、装箱、进库等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工操作。

  “纺织行业已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不断迈进,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邵长金介绍,2022年,公司开展研发项目50个,研发费用投入达4.6亿元。

  高水平开放为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后,新乡化纤进口的生产原料大部分都在RCEP协定优惠降税目录内,进一步加深了新乡化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

  10年来,新乡化纤工业生产总值增长204%;资产总额突破130亿元,增长149%。公司已拥有行业领先的连续纺长丝生产线和连续聚合干法纺丝氨纶生产线,再生纤维素长丝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

  “好的产品质量是走出去的根基。”邵长金表示,新乡化纤将持续通过加强纺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增强行业韧性,乘着“一带一路”倡议东风,持续扮靓世界“美丽经济”。

 
阮英委员: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阮英委员: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目前我们手握国际订单2.69亿元,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及泰国、印尼等国家,这是我们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经贸合作结出的硕果。”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兰石集团”)董事长阮英说。
 
  兰石集团的制造基地位于兰州新区,每天工人们都开足马力,生产炼油化工和新能源领域各类装备。阮英介绍,这些装备中,仅销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就有60余台(套),都将通过国际货运班列陆续发运。
 
  兰石集团被誉为“装备中国功勋企业”,是我国集石油钻采、炼油化工、通用机械研发设计制造等为一体的高端能源装备大型企业,曾自主研发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石油钻机、四合一连续重整反应器等高端产品,填补了国内能源装备领域百余项空白。
 
  近年来,兰石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过去主打国内市场转为内外并重、走向全球。
 
  “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化石能源重要开采地,兰石集团在新疆哈密建立了面向中亚、西亚的大型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很多国家的企业都向我们表达了深化合作的意愿。”阮英说。
 
  此外,兰石集团与土库曼斯坦、伊朗、肯尼亚、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许多客户,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兰石集团在新加坡、印度、土库曼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设有办事处,今年还将在泰国设立分支机构。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兰石集团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布局不断完善。“海外公司负责前端海外市场的客户开发、维系和宣传等工作,是我们与国际市场建立联系的桥梁纽带,有力推动了兰石产品走向世界。”阮英介绍,2013年以来,兰石集团累计实现出口订单30亿元以上,2022年与中东、东欧、东南亚等地区的十多个国家签订了订单。
 
  甘肃是“一带一路”枢纽点,能源资源种类齐全,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今年,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促进产业低碳转型是阮英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他建议,以甘肃为通道枢纽,利用“一带一路”通道节点城市布局优势和“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过境的有利条件,打造我国西部氢能产业发展走廊,加快形成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基地。
 
  “今后,我们将在氢能、光伏多晶硅及纳米磷酸铁锂、高端合金材料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产业链补链强链,加快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他说。
 
 
马忠明委员:让更多中国农科造福人类
马忠明委员:让更多中国农科造福人类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甘肃与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气候条件相似。在寒旱农业、戈壁农业、种业发展等方面,我国已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合作。”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说。

  走进甘肃省农科院的智能温室,一股暖意扑面而来,“长”在水里的生菜、“挂”在基质枕上的辣椒生机盎然。这是马忠明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各类蔬菜。

  马忠明长期从事农作物肥水高效利用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每年有一半时间在田间地头做研究。马忠明说,无土栽培技术能突破土壤条件的限制,只要方法科学,即使在荒漠中也能种出高产作物。这项技术适宜干旱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

  这几年,甘肃省农科院和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关机构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包括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甘肃省农科院正成为甘肃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们分别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巴基斯坦等国家签署了备忘录,希望通过技术培训、人员交流、联合研究等方式,共同促进农业发展。”马忠明说。

  2022年,甘肃省农科院与巴基斯坦一所大学签署备忘录,开展现代农业技术转化与人才培养项目合作。33岁的博士拉扎来到甘肃省农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在马忠明的指导下研究学习。

  最近,拉扎准备跟随一个研究团队前往河西走廊地区调研,并在甘肃省农科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科研工作。“我对这次调研充满憧憬。我的课题就是研究中国的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今后将相关技术带回巴基斯坦。”拉扎说。

  河西走廊是我国玉米制种基地,玉米年制种面积占全国的55%。马忠明曾多次带领团队深入张掖、酒泉、定西等地走村入户调研,深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前种业发展的问题和需要支持的方向,并形成多份调研报告。

  在马忠明看来,种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方面。他计划组织团队到中亚有关国家学习借鉴,并推广甘肃的马铃薯种薯培育技术。

  “‘一带一路’农业领域合作不断推进,成果也将不断造福各国人民。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可以从农业技术、人才交流、农业政策等多个方面提质升级。”马忠明说。

 
李楚源代表:让中药“时尚着”漂洋过海
李楚源代表:让中药“时尚着”漂洋过海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以‘一带一路’为桥梁,广药集团已在全球布点多家王老吉凉茶博物馆,未来计划在全球设立56家,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凉茶文化、中药文化。”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说。

  作为老牌国企,广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旗下30多家子公司中,过半数是中医药企业,拥有12个知名中华老字号品牌。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目前已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册销售,行销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在为海外民众消解病痛、带来健康的同时,也让“神医”华佗的故事从中国走向世界。

  “让中药‘时尚着’漂洋过海,让标准完善起来,才能被国际市场接受,赢得更多发展机遇。”李楚源说,只有积极融入当地,才能赢得市场。

  在他看来,中医药走出去,最根本的是靠技术创新让产品“过硬”。广药集团已建立起由诺贝尔奖得主3人、国内双聘院士及国医大师20人等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并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致力于攻克重点产业难题。

  中医药走出去,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播同样不可或缺。2017年,广药集团提出“时尚中药”理念,主张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用流行的包装方式、营销方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趣味化和健康化的个性需求,推动中药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如今由广药集团出品的安宫牛黄丸等一大批中成药产品走向海外,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

  “我们还成立了科研基金,对相关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并以澳门为桥头堡,推动中药科研成果走向世界。”李楚源说,2020年,广药集团国际总部落户“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澳门,后续又建成澳门最大的标准化中药制剂制造工厂,获颁澳门第一个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制造准照。

  今年全国两会,李楚源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这一议题。“国际标准体系的缺乏,制约了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粤港澳大湾区内中药产品注册及中医服务标准互认互通程度也有待提高。”

  他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建立中医药质量溯源标准体系并开展国际化认证,把大湾区建设成为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平台枢纽,推动中医药产品通过澳门走向葡语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携手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李楚源说:“我们要在国际上继续讲好中医药的故事,让我们的‘国宝’持续造福人类。”

 
冲刺杭州蓄势巴黎 中国体育健儿期待再攀高峰
冲刺杭州蓄势巴黎 中国体育健儿期待再攀高峰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苏斌、丁文娴)面对不到200天后的杭州亚运会和明年巴黎奥运会的“大考”,中国体育健儿正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昂扬姿态积极备赛,力争在两项大赛上续写新的辉煌。

  自1988年首尔(汉城)奥运会设立乒乓球项目开始,到东京奥运会为止,中国乒乓球队共赢得了37枚金牌中的32枚。今年国乒的主要赛事任务,除了杭州亚运会,还有5月下旬举行的德班世乒赛。

  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表示,2023年是中国乒乓球队备赛巴黎奥运会的冲刺之年,这一年对于队伍从大赛表现、抗压应变方面观察选拔运动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对于为巴黎奥运会打下基础尤为关键。

  “明年奥运会的五块金牌,我们都有机会,每一块都要落实到位,力争取胜。”刘国梁表示,对于巴黎奥运会备战来说,这一年多时间存在很大的变数,也有很大的空间,关键在于中国乒乓球队如何凝心聚气,保持专注,更加巩固自身在世界乒坛的优势。

  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另一支“王牌军”,中国跳水队不久前进行了本年度首次队内测验,这也是冬训后国家队进行的首场正式比赛。除三站世界杯外,7月将在日本福冈举行的游泳世锦赛和杭州亚运会也是中国跳水队在巴黎奥运会前重要的练兵机会。

  面对新赛季密集紧凑的赛程,领队周继红表示:“我们思想上要抓紧起来,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让运动员充分适应大赛氛围,也要重视抓紧时间。”

  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在外征战的中国体育健儿捷报频传,带着饱满的精神状态迈向既定目标。

  3月初的体操世界杯多哈站上,东京奥运会冠军刘洋时隔一年多回归国际赛场,凭借稳定发挥获男子吊环金牌。“今年的目标主要就是亚运会,一个是希望能拿团体冠军,还有一个是吊环冠军。”刘洋说。

  近期在男子网坛上升势头迅猛的吴易昺,也许比刘洋更加期待亚运会。2月,23岁的吴易昺在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APT)250巡回赛美国达拉斯站夺冠,成为首位捧起ATP巡回赛男单冠军的中国球员。“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男孩,我想在家门口把这枚金牌拿回来。我有太多期待的理由,这也是我奋斗的动力。”2018年亚运会上获得男单银牌的吴易昺说。

  2月底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马联三项赛四星级短路线比赛中,中国骑手华天搭档赛马“巧克力”夺冠,顺利开启巴黎奥运会的备战之旅。“今年有很多事情需要完成,赛季才刚开始,接下来的路还长。胜利带来的振奋和力量固然重要,但要保持沉着冷静,继续努力。”华天说。

  奥运新增项目上,也有值得期待的理由。刘清漪去年获得中国队选手史上首枚霹雳舞世锦赛奖牌。不久前进行的2023年霹雳舞首场奥运积分赛上,她力克两位本土作战的世锦赛冠军福岛亚由美和汤浅亚美,摘得女子组桂冠,让刚成立不久的中国霹雳舞国家队迎来“开门红”。

  17岁的刘清漪明确了下一步的训练方向:“会继续(在舞蹈中)融入中国元素,继续巩固自己的技术,让难度再提高一个台阶,然后把体能练得更好一点。”

  2023年中国田径将面临布达佩斯世锦赛和杭州亚运会两大参赛任务。世锦赛男子跳远冠军王嘉男表示,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住去年的实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突破,在世锦赛和亚运会上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

  “提升自我,力争突破。”全国政协委员、标枪奥运冠军刘诗颖期待在杭州亚运会和巴黎奥运会上有好的发挥,她说会全力争取在之后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这两项大赛奠定基础。

  辉煌已是过去,拼搏永无止境。

  2022年女篮世界杯上,中国女篮获得亚军,追平历史最好成绩。为备战2023年女篮亚洲杯、亚运会等赛事,中国女篮日前公布新一期集训名单,新的征程即将开启。

  “我们从打完世界杯以后,就给大家确立了新的目标。不要说这一次是世界亚军,我们就是世界强队了,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中国女篮主教练郑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们要在之后的所有大赛中以争取这样的成绩为目标,希望在巴黎(奥运会)的时候,我们也能实现这个愿望。”

  2022年,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夺亚洲杯冠军。今年中国女足面临女足世界杯、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预选赛连续三项大赛,队伍前不久结束了2023年第一期的集训。

  “之所以大家喜欢把中国女足称为‘铿锵玫瑰’,主要体现在关键时候能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永不言弃、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说,“女足精神一直都在,‘铿锵玫瑰’永远加油!”

  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体育健儿正奋楫扬帆,乘风破浪,奔向梦想的远方。

 
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你想要的,那就不叫奋斗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主教练水庆霞
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你想要的,那就不叫奋斗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主教练水庆霞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主教练水庆霞日前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女足精神”:“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你想要的,那就不叫奋斗。正因为要克服困难,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去做好。”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开启。水庆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女足之所以被誉为“铿锵玫瑰”,正是因为大家始终传承着在关键时候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永不言弃、永不放弃的“女足精神”。

  作为“代表通道”第一位讲话的代表,水庆霞坦言自己当时很是紧张。第一次当选人大代表,水庆霞很是谦逊。她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次提案是关于公共设施保障方面的内容。作为人大代表,很多东西我需要向前辈学习,学习怎么样去做得更好一点。”

  近日,中国女足结束欧洲拉练的“热身赛之旅”,回到国内进行短暂休整,其间进行的四场比赛取得了2胜1平1负的成绩。水庆霞点评了近期中国女足的表现,“我们中国队也有我们自己的特点,我们有很多的灵活性,关键是要有自信心。”水庆霞坦言,面对强队,队员的表现欲还不够。“不管怎么样,你有这个水平,你就得把它充分地发挥出来。”水庆霞说。

  “有信心,心里放松下来,思想才能更活跃,行动才能更迅速。”欧洲强队在身体对抗上具有不小的优势,面对难题,水庆霞没有退缩。“攻防转换的速度、力量训练,都是我们今后训练需要着重去解决的。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我有信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女足勇夺亚军。作为其中的一员,水庆霞回忆起自己的运动员生涯仍感慨万分,她说:“比赛过程当中你会碰到困难,某些瞬间你可能会有点泄气,但是慢慢去坚持下来,会走出困难。虽然苦一点,但队友们在一块,大家你追我赶的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

  2023年,作为主教练的水庆霞日程表被排得满满当当。集训、赴海外拉练,备战女足世界杯、杭州亚运会和巴黎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大家对女足的期盼更高了,我们希望把每天的训练工作、准备工作做得更好,比赛当中尽自己全力,认真去对待每场比赛,希望有好的结果。”水庆霞说。

  水庆霞曾表示中国队在本届女足世界杯的目标是要努力争取进入八强。目标背后,水庆霞也希望得到球迷们的支持。她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希望广大球迷朋友能够继续为我们加油,希望他们给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正值“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水庆霞希望广大妇女朋友们能够开心愉快地生活,“女生有女生的优势,要相信自己能在不同的领域把自己的优势做到极致。”水庆霞也表达了对大家节日的祝福:“有时间多锻炼身体,身体是干任何事业的基本保证,祝大家‘三八’妇女节快乐,一切都顺利。”

    (记者许东远、肖世尧、张扬)

     新华社上海3月8日电

 
致敬“她们” 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
致敬“她们” 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之所以大家喜欢把中国女足称为‘铿锵玫瑰’,主要体现在关键时候能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永不言弃、永不放弃的精神。其实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各个集体中都有这样的精神,它会让我们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在“代表通道”上的发言,让很多人深有感触。

  与水庆霞一样,这些天,还有许多女性体育人活跃在全国两会现场,切实履职尽责。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游泳奥运冠军张雨霏说,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多为人民做事,希望自己成为一棵大树,让更多人在树下乘凉;羽毛球奥运冠军陈雨菲表示,将抓住亚运会契机,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吸引更多青少年健康科学地参与羽毛球运动;里约残奥会和东京残奥会5枚田径金牌获得者文晓燕建议,从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科技助力、健全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推动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持续关注校园体育,建议谨防体育中考走偏、确保考试公平;悉尼奥运会射击冠军、上海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提出,利用人工智能设备在校园推广普及射击运动;速滑冬奥冠军、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建议,大力为国际体育组织输送人才,积极承办国际赛事;东京奥运会标枪冠军刘诗颖则建议,加强中小学体育课对各个运动项目的宣传引导,助力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储备工作……

  她们,有的仍在训练场日复一日埋头苦练,有的已在新岗位奋斗多年。时间记录下许多变化,但她们的拼搏精神和进取之心一直熠熠闪光。

  历史不会掩藏这些光芒。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女性在体育舞台上展现魅力,在高水平竞技、全民健身乃至国际体育文化交流舞台绽放光彩,打破性别偏见、推动性别平等,生动诠释着中华体育精神,体现出振奋人心的榜样力量。

  竞技场上,她们全力以赴,一次次力挽狂澜。去年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0:2几乎难以挽回的危局中连追两球,并在伤停补时阶段完成绝杀,用最荡气回肠的方式,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当年下半年的女篮世界杯上,年轻的中国姑娘们连克强敌夺得亚军,追平历史最好成绩。

  走下赛场,她们率真友善,自信从容,为中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掌声。东京奥运会上,张雨霏向战胜白血病的池江璃花子送出拥抱,何冰娇在对手受伤退赛后为对方流下热泪,谷爱凌在夺取冬奥冠军后说:“体育一定是用来团结人们的,而不是分裂我们的。”

  她们深深扎根脚下的土地,又高高扬起梦想的风帆。在广西十万大山支脉凤凰山脚下,防城港市上思县华兰镇九年制学校里,有一支女足队。让孩子们通过外出参赛来开阔眼界,是这支球队的组建初衷。如今已经有人通过踢球走出大山,来到了外面的世界。

  女孩们还想走得更远。终极格斗女将张伟丽2019年在深圳夺得草量级金腰带,她说那会儿自己是“中国的伟丽”。后来她卫冕失败,去年底在美国重新夺回这一荣誉后,她自言终于成为“世界的伟丽”。

  “世界的伟丽”坚信,女性不应被简单定义,“女生有很多面,应该勇敢,坚强,坚韧,独立”。

  “独立,阳光,自信,有感染力。”这是刘诗颖眼中,中国体坛女性的样子。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要不断进取。”回望与足球结缘的40年,水庆霞这样说。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当这首歌流行于大江南北之时,水庆霞已经挂靴,但她仍时常提及“铿锵玫瑰”精神——“在困难的时候,我们中国女足就有那股劲,就有那股精气神。”

  致敬,也祝福“她们”,赛场内外,人生前路,如歌中所唱,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     (记者丁文娴、苏斌

  参与采写:沈楠、吴俊宽、刘芳洲)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杨扬委员:谨防体育中考走偏,拒绝“应试”导向
杨扬委员:谨防体育中考走偏,拒绝“应试”导向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将目光聚焦体育中考,带来的两份提案都与之相关。

  “运动不是为了考试,让孩子们热爱运动,这才是第一位的。”她建议,要谨防体育中考走偏、确保考试公平,同时做好科学研判,审慎决策今年体育中考及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事项。

  体育中考强化了各界对体育的重视,但还须改进


  杨扬认为,近几年随着体育中考制度在全国推广,体育的学科地位得到有力提升,极大地强化了学校、家长及师生对体育的重视,对促进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同时她也认为,体育中考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比如出现“应试化”倾向,一些学校和家长临考时让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突击、强化训练,不仅会降低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让他们对体育产生恐惧感,而且会对其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体育中考项目单调、测试内容单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制约学生全面发展;过于注重结果评价,部分地区只看一次性考试结果,无形中加重初三学生的学业负担;制度实施和监管有漏洞,部分地方在考试的组织实施中出现作弊、“宽口径”等问题,影响考试公平。

尊重个体差异,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在对体育中考现存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后,杨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发挥好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转变学生“为成绩才运动、为考试才锻炼”的观念;转变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堂当成体育中考的“练兵场、训练场”的教学现象;引导家长理性认识体育中考,真正认识到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比分数更重要。

  其次,科学设置测试项目内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建议基于学生发展实际与健康成长规律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尽量采用“抽考+选考+必考”的方式,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升考试的科学性。

  第三,改革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体育课学业水平、体育锻炼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体育育人的目的。

  第四,完善监督制度,营造公平的体育中考环境。建议强化中考体育的监督管理,适时引入第三方监督,避免人情徇私、权力舞弊等情况发生。

  同时,杨扬提倡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多样化的校园体育活动,多组织校园体育赛事,破除单纯以体育中考为靶向的思想。过去五年,在担任上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杨扬就多次提交与校园体育相关的提案,包括开展中小学生校级体育联赛等。

  “学校体育赛事能教会孩子们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学习遵守规则,并不单单是健身。希望未来体育赛事能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校园体育。”她说。

  今年体育中考政策应经综合研判、科学决策


  近来,2023年体育中考该如何进行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上海等地教委已经宣布暂停今年体育中考。对此杨扬认为,相关部门应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对校园体育受疫情影响状况作科学、全面的研判,慎重决策是否开展体育中考、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可能有风险的体育活动。

  她建议,各地根据属地学生新冠病毒感染比例、感染高峰时间、疫情形势变化以及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情况,与卫健委、体育等部门及防疫、健康、运动等多方面专家进行研商、论证,综合研判。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在病毒感染期、康复、健康等不同阶段的体质监测指标以及各阶段适合开展的体育运动,给家长和学校提供相关评判依据。

  杨扬还建议,学校在开学初提前排查学生健康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和应对方案;做好春季开学后学生体育课风险管理,制定学生运动后突发不适的急救预案;开展分类教学,循序渐进恢复体育锻炼;组织开展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的健康与急救专题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和急救设备使用方法;持续做好“阳康”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和运动安全研究,为后续科学开展体育锻炼提供指导和依据。

   (记者丁文娴、苏斌)新华社北京电

 
怀家国往事,盼两岸梦圆 访台湾省籍新任代表委员
怀家国往事,盼两岸梦圆
访台湾省籍新任代表委员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尚昊、邓倩倩、刘欢)全国两会上,多位台湾省籍新任代表委员怀抱深深家国情、满满报国志,认真参与共商国是,履职尽责。他们心系故乡台湾,珍藏承载两岸血脉亲缘的家族往事,更矢志接力奋进,团结台湾乡亲,凝聚两岸同胞,共赴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一家人血脉永远割不断”


  来自福建的陈永东代表祖籍澎湖,上世纪30年代,其祖父携眷渡海前往厦门。动荡年代和隔绝岁月里,两岸骨肉至亲不得往来,音讯断绝,徒留无尽思念。

  “1987年开放探亲后,爷爷终于见到对岸的亲人。之后,叔公姑婆们常来厦门。”陈永东回忆,“爷爷常说,一家人血脉永远割不断。”

  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亲人常来常往,温馨记忆陈永东历历在目。“每次台湾亲人来,爷爷都召集全家族团聚,比过年还热闹。”他说,岛内亲人耳闻目睹大陆发展变化都很欢喜,“从他们眼中能看到赞许和向往”。

  近几年,由于疫情和民进党当局人为设障,两岸交流深受影响。虽然两岸亲人日常通过微信、电话联系,但难得见面相聚。

  “我在台湾的姑婆前两年去世了。以前每次见面,她都拉着我的手,讲起幼时和我爷爷玩耍的情景。”想起慈爱的姑婆,陈永东无比怀念。

  “期盼两岸交流早日全面恢复常态。两岸同胞一家亲,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走近走亲、牵手连心。”陈永东多年投身联系、服务台胞乡亲的工作,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而努力。

  近年来,担任厦门市工商联常务副主席的陈永东一直关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近期重点调研课题之一是推进台胞职业资格比照采认。“我希望收集和反映好基层台胞心声、诉求,同时更好地向台胞宣介大陆方面的方针政策措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同心共创复兴伟业。“希望更多台湾乡亲参与两岸交流融合,与大陆同胞共谋发展、共享繁荣,共促祖国统一、民族复兴。”陈永东说。

“一家人要一起奋斗打拼”


  “我祖上在台湾积累了基业,1949年之前,家人由台南迁到福州投资兴业。”陈椿委员说,“每每望向海峡,总百感交集。”

  从两岸冰封时期化不开的乡愁,到隔绝的藩篱被打破后的喜悦,他动情谈起家族往事。

  “早年家中长辈每次收到台湾亲人来信都很欣喜,小心翼翼地收藏好。我从小常听长辈讲家里的两岸故事,后来又讲给后辈听。”

  “两岸往来恢复后,母亲行动自如时常回台湾。亲来亲往,台湾在我的印象中变得清晰和亲切起来……”

  有感于家族历史和家人期盼,陈椿2006年加入台盟,亲身参与到推动两岸交流事业中。

  初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作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的陈椿计划把履职重心放在医卫工作和助推两岸融合发展方面。他近期调研课题包括:加强两岸医卫人员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支持福建平潭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助力两岸共同市场建设。

  从医30多年,陈椿在胸外科、癌症治疗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两岸医疗领域交流合作大有可为,很多台湾青年来大陆学医从业,希望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进一步打通医学专业人才互认通道。”他说。

  截至2022年底,在福建的注册台湾医师已达590人,分布在全省200多家医疗机构。陈椿日前受访时拿出一张照片,动情地说:“新冠疫情发生后,在大陆执业的台湾医生们也冲上抗疫一线,这就是一位台湾青年医生,他在防护服背后写下‘爱祖国’的话语。同心战‘疫’,两岸同胞不分彼此,令人感动。”

  做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的“参谋人”、台胞融入大陆生活的“贴心人”……陈椿希望自己扮演好“桥梁”角色,参与搭建更多渠道平台,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同胞心灵契合。

  “两岸一家亲,一家人要一起奋斗打拼。两岸同胞奔着共同目标携手同行,定会不断拉近心灵距离。”他说。

“一家人应共担光荣使命”


  “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心潮澎湃,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祖籍台湾云林的林敏洁说。

  回顾参与服务台胞乡亲、促进两岸交流的工作经历,林敏洁表示,“源于父亲的感召”。

  林敏洁的父亲林正光生于1928年,19岁离开家乡,经港澳辗转到南京求学。“父亲那一代的许多台湾年轻人怀着爱国之情回到大陆,奔赴建设祖国的四面八方。”她说。

  1953年,林正光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支边,把人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祖国北疆,直到22年后回到南京。

  “1981年,江苏省台联成立,父亲投入对台交流一线的工作。他们那代老台胞充满信念,怀着亲情乡情爱国情,倾力建设‘台胞之家’。”她回忆说。

  林敏洁至今记得,那时,父亲骑着自行车,在南京城里寻访台胞,“家里的白墙上,他认真写下各种台联活动细节,以防遗忘”。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对台湾和乡亲们充满感情,她也参与到台联工作中,希望“延续上一代人的努力”。

  2011年,林敏洁放下在日本高校的教职,回国工作。如今,她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还担任南京市台联会长。林敏洁结合教学专长和学界资源,推动创办了市台联品牌活动——两岸教师资源融合研讨会,为台湾教师来大陆发展搭建平台。

  “回望历史、把握当下、开创未来。一代代两岸中国人传承中国心,为了共同追求百折不挠,在崭新时代,更要把握机遇、同心同行。为了期盼已久的统一梦、复兴梦,一家人要共担光荣使命。”林敏洁说。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制造业在行动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制造业在行动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以前人们提起格力,都会想到空调;但如今,格力已完成从“好空调·格力造”到“好电器·格力造”的转变,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美好生活向往的消费电器产品。更重要的是,工业装备等产业已成格力的新亮点、新动能。
 
  走进格力电器的生产车间,就可以看到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充分融入生产的场景:产线上,烙刻着格力的品牌标志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高质量完成各项质检工序;车间通道上,AGV导航车与智能电子仓实现智能调度、精准配送……高度自动化已成格力工厂的常态,这也是格力追求“智造”的成果。
 
  目前,格力不仅为内部工厂生产提供装备支撑,还形成了颇具竞争力的装备产业矩阵,应用到家电、新能源汽车、医疗、食品等多个领域。特别是2022年,格力的高端数控机床进入北美、欧洲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全球知名龙头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预制菜”写入其中,而格力在预制菜相关设备特别是智能高端装备和冷冻冷藏冷链等方面的布局,均已超过十年,沉淀了坚实的技术和产品基础。2022年,格力成立预制菜装备公司,同时发起成立广东省预制菜装备产业发展联合会,首批成员单位有40多家,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类型的全覆盖。
 
  除了预制菜公司,格力还全资成立了电子元器件公司。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在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中,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水平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电子系统和整机产品的性能。格力下定决心不仅要勇当统筹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链主,还要发挥技术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在电子元器件这一产业上争取突破性创新。
 
  通常来说,突破性创新是一条最难走的路。但格力很有信心。近年来,格力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创新新型能源科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基于多年来针对空调、光伏、储能技术的研究,格力持续突破,研发出零碳源空调等关键技术,相比传统空调,光储空零碳源空调可降低碳排放85.7%。在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中,这一技术从94个国家21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0多个项目,满足了各类公建、工厂、学校、商场的绿色消费需求。
 
  在2022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格力电器向教育城体育场、974体育场、阿图玛玛体育场、麦蒂娜娜球迷村等多个场馆提供中央空调等制冷设备,总数量高达4万多台套,这些空调机组全部拥有格力自主创新的核心科技的压缩机。在平均气温高达30多度的卡塔尔,格力让参与世界杯的球队、球迷感受清凉的同时,也给中国产品的科技热度“加温”。
 
  目前,格力电器累计申请专利10万余件,是唯一一家连续六年进入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的家电企业,拥有37项“国际领先”技术。格力既有自立自强的骨气,也有坐冷板凳、练硬功夫的毅力,用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格力所有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靠的不是从外面引进,而是自主培养。格力建立了一整套“选、育、用、留”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给平台、给机会、给待遇,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解决智能装备、新能源、储能、材料、医疗科技等新产业领域存在的人才结构失衡问题,格力成立了格力职业学院,通过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产业群所需的核心人才。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条实干兴邦的奋进之路。从一个年产值不足200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制造集团,并跻身“财富”“福布斯”双世界五百强企业,格力的成绩单证明,当下正是制造业建功立业的大好时代。锚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格力正撸起袖子加油干,也有信心干得更好!
 
“我看不到精彩世界,却能做出精彩贡献!” 王永澄代表和他的履职故事
“我看不到精彩世界,却能做出精彩贡献!”
王永澄代表和他的履职故事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我看不到精彩世界,却能做出精彩贡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王永澄向记者吐露心声。这是3月5日,王永澄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 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张辛欣)“我看不到精彩世界,却能做出精彩贡献!”
 
  7日晚,福建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王永澄向记者吐露心声。
 
  王永澄是盲人全国人大代表,他说:“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我们残疾人群体和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
 
  “参与决策、监督推动、桥梁纽带、模范带头”,一落座,王永澄就向记者细数着身为人大代表的职责。在他看来,多一个身份,就意味着多一份责任,自己要履好职,拿出高质量的建议,为残疾人群体多建言、多发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残疾人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无障碍环境越来越周全,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你看,这次开会,我住的房间里专门配置了盲文电脑,去人民大会堂开会时乘坐专门的无障碍车,大会秘书组还特意询问我的诉求,方便我无障碍履职。”王永澄说,这次来,他要把残疾人群体的好消息带到北京,也要把更好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好建议拿出来。
 
  来北京前,王永澄下足了调研功夫。从盲人学校到残疾人工作场所,开了几场意见征求会。出席这次人代会,他带来了关于解决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执业备案方面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将盲人医疗按摩机构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纳入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电子化注册管理,让盲人就业更加便利。
 
  这几天王永澄忙个不停。他就细化自己的建议与前来旁听分组审议的部委工作人员反复探讨、沟通。“卫健委的同志专门把我的建议带了回去,大会工作人员还和我互留联系方式,说会跟进办理情况。”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感触非常深。
 
  加快信息互认和流通,让残疾人群体就业的门越开越大;为随班就读低视力学生出版大字教材,让他们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和完善……参加代表团会议、小组讨论,王永澄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建议。
 
  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被“原汁原味”反馈,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有便捷的沟通渠道、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在王永澄看来,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写照,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我真切感受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句话背后的分量。”
 
  “我要把党中央的精神,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带给广大残疾人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始终在关注着、关心着、关爱着我们。”王永澄告诉记者,他要为残疾人群体实实在在做事,推动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
 
  王永澄反复提及,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接纳、能够体面就业和生活、更好共享国家和社会发展成果,是每一位残疾人士的渴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王永澄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是建设者。”王永澄说,身为残疾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将不断提高履职水平,更好为残疾人群体呼吁,帮助残疾人实现稳定体面的就业,更好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宇宁委员:从宁波舟山港吞吐量里看见信心
徐宇宁委员:从宁波舟山港吞吐量里看见信心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徐宇宁委员
 
 
  “面对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我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国际机构预期,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将来自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于首位。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国累计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全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区域内90%以上的产品将逐步实现零关税……
 
  宁波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拥有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和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
 
  徐宇宁介绍,宁波用足用好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和开放这一最大优势,从浙东商埠小城成长为现代化港城。2022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27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856.1亿元,同比增长16.7%。
 
  从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可见国内外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宁波舟山港拥有国际国内航线300多条,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三。
 
  位于宁波的领克汽车余姚工厂,以宁波舟山港为跳板,把产品出口海外,目前领克已在欧洲7国开设线下门店。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政府事务官李伟平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借助宁波工厂拓展全球市场。
 
  去年底,宁波企业组团“走出去”抢订单。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企业的贸易“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对持续开发新产品和拓展国际市场也充满信心。
 
  “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经贸往来合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徐宇宁建议,宁波要建设成新型国际贸易中心,为推进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贡献“宁波力量”。
 
(本报记者张典标、张璇)
 
茹振钢代表:人才红利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茹振钢代表:人才红利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人口红利,也有超大规模人才红利,这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说。

  从事小麦育种40余年,茹振钢和团队培育了“矮抗58”“百农4199”“百农5819”等一系列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曾被称为“黄淮第一麦”,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10,为我国小麦新品种的推广种植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河南粮食多年稳产增收,也离不开规模庞大的农业科技人才。”茹振钢说。

  截至2021年,河南拥有农业教育科研人员7000余人,各类高素质农民135.7万人,在乡村田野大展才华,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重要支撑。河南以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连续6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约600亿斤。

  “人才红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是强大支撑。”茹振钢说,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人口红利仍在,人才红利愈发凸显。

  从人才规模看,我国拥有约8.8亿劳动年龄人口,超过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总和,其中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为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从人才素质看,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每年有上亿从业人员接受多样化培训,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从人才效能看,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均居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量攀升至世界第二位。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素质过硬、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茹振钢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的当下,巨大的人才红利,是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持续获得强大支撑。

(本报记者王若辰、双瑞、韩朝阳)

 
廖增太代表:补链强链将涌现更多优秀企业
廖增太代表:补链强链将涌现更多优秀企业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胜负手’。”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集团董事长廖增太说。

  我国已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其中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随着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稳”的基础越来越牢,“好”的空间越拓越大。

  廖增太说:“企业近年来营收稳步攀升,产品门类不断丰富,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

  万华化学所处的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廖增太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和消费国,三大基础原料乙烯、丙烯、甲醇的产能在过去10年中大幅提升,为产业链下游包括万华化学在内的生产企业供应了充足的“粮食”。

  近年来,国内重大化工装备制造的快速发展,也为行业企业系统推进装备升级奠定了基础,行业内装备国产化大幅提升。在上游原料和装备产业链支撑、下游市场持续扩容的大环境下,石油和化工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塑料”的PU(聚氨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交通、机械等领域,是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全球约3000万吨的总消费量,1200多万吨在中国。”廖增太说,聚氨酯原料主要包括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醚三种,国内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第四个掌握MDI核心技术的国家。

  廖增太说,聚氨酯和相关原料为涂料、胶黏剂和合成革等传统产业水性化升级提供了原料保障,支撑了汽车、建筑、家电等下游产业的发展,满足了群众对绿色、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廖增太认为,这为我国由“产业全面”到“产业全面强”指出了契合实际的路径,各产业链的上下游必将涌现出更多优秀的行业领先企业,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薛园、陈灏)

 
徐胜杰代表:放水养鱼才能让企业如鱼得水
徐胜杰代表:放水养鱼才能让企业如鱼得水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信心是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受。

  在全国人大代表、蒲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胜杰看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这就是最大的信心所在”。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蒲源控股集团历经十余年的精耕细作,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内建筑防腐行业的领先者,并在海外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事非经过不知难。公司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徐胜杰见证了国家好政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放水养鱼才能让企业如鱼得水。”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减负纾困效果明显,把‘肥’施到了企业发展的‘根’上。”徐胜杰说,去年公司1800多万元留抵退税款到账后,自己瞬间松了口气,“现金流增加了,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更足了。”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预算报告中“一次性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5000亿元”的部署安排,令徐胜杰印象极为深刻,他感慨说:“这5000亿元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推动地方和基层执行减税降费、保障民生等政策落地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无疑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徐胜杰说,这将帮助更多企业重回发展正轨,让经济细胞越来越活跃,使中国经济得以行稳致远。

  展望未来,徐胜杰直言自己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说:“动起来,更要跑起来,我们要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效率,坚定不移地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子。”

(记者谭谟晓)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李东生代表:营商环境越好,民企越有信心
李东生代表:营商环境越好,民企越有信心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在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方面的持续努力,让我们对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李东生看来,多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表明中央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一以贯之,极大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我们吃下‘定心丸’,这也是民营企业能够不断成长壮大,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与底气所在。”他说。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合资企业起步,TCL已经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集团。2022年,TCL科技营收超1600亿元。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91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作为企业家,我一直关注营商环境问题。”李东生建议,继续加大力度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全球化布局提供更好支持,创造更好条件。

(本报记者黄书波、王丰、李思佳)

 
党彦宝委员:提升“西电东送”中新能源电量占比
党彦宝委员:提升“西电东送”中新能源电量占比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党彦宝委员
 
  
 
  “引导新能源领域企业逐步向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势强的西北地区转移,鼓励企业参与发展太阳能、风能、储能全产业链,加快推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说。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晴天天数多、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具有得天独厚的新能源储备优势,是我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从银川出发,向东跨过黄河,极目远眺,一块块光伏板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光伏板下,修剪整齐的枸杞树即将发芽。
 
  自2013年起,宁夏宝丰集团持续对银川黄河东岸16万亩荒漠化土地开展生态治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在枸杞树上方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构建“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新型一体化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让昔日戈壁荒滩变了模样。
 
  改变的不只是荒滩,还有移民群众的生活。
 
  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园区所在的月牙湖乡,是银川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目前,企业年用工约10万人次,帮助移民群众学技术、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万多元。
 
  “这一创新发展模式,不仅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还可利用光伏板遮光、挡风的作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生态修复和现代农牧业发展。”党彦宝说,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构建“能源开发、生态保护、产业富民”多位一体发展新格局。
 
  为此,党彦宝建议支持西北地区利用“沙(漠)戈(壁)荒(滩)”土地发展新能源的具体落地政策,支持发展“上方光伏发电、下方种植林草”的立体化、复合型新能源项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距离月牙湖乡50多公里外的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有一座状似集装箱、外形全部涂装成绿色的“超级工厂”。不远处,一望无际的光伏面板正为“超级工厂”源源不断地输送“绿电”……
 
  这是宝丰集团创新打造的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解水制氢项目。利用“风光互补”,发“绿电”、制“绿氢”,直供化工生产装置协同生产,实现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污、降碳目的。
 
  目前,宝丰“绿氢”的年产能已达6亿标准立方米,每年可减少消耗约8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0万吨左右。宝丰集团的目标是未来“绿氢”年产能达到100亿标准立方米,全方位带动煤化工、交通、电子工业以及储能等行业深度脱碳。
 
  “‘双碳’战略背景下,新能源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建设新能源大基地将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党彦宝说。
 
  据预测,206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70%以上。党彦宝告诉记者,储能作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消除电力峰谷差,实现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平滑输出,调峰调频和备用容量的作用,是满足新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发展前景很大。
 
  为此,他建议大力发展储能产业,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实现对电网的精准调峰调频,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宁夏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送端。截至2022年底,宁夏“西电东送”累计外送电量已突破6000亿千瓦时。预计到2025年,宁夏新能源装机将超过5500万千瓦,生产“绿电”800亿千瓦时以上。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并网,输电通道建设成为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关键。对此,党彦宝建议,继续加大“西电东送”等跨省区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提升输电通道中新能源电量占比,扩大可再生能源消纳规模,推动东西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通过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带动社会稳定就业,打造乡村振兴的新样板。”他说。
 
(本报记者王若辰、何晨阳、刘海)
 
偏远苗寨有了“CEO”
偏远苗寨有了“CEO”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2年前,苗寨留守妇女朱云慧与周边村邻一样,依靠种玉米、土豆为生,未曾想到自己的生活会有所改变,更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乡村CEO”。

  朱云慧家在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村民小组,这里地处高寒山区,经历脱贫攻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特色苗寨的价值并未凸显。2021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与互联网公司共同发起“乡村CEO”计划,镇里的干部推荐她去参加培训。

  “最初我不愿意去。”朱云慧说,自己仅有初中文化,听见这样“高大上”的培训项目,内心有些胆怯。在当地干部的一再鼓励下,她最终决定去深圳参加培训。临行前,丈夫反复交代她注意安全,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

  这次培训聘请了国内最好的“三农”问题专家、“数字化”专家给首批55位学员授课,但对朱云慧而言,要全面理解课堂内容并非易事。“压力太大了,经常凌晨一两点还睡不着。”朱云慧多次想放弃,但在老师指导下,她最终坚持下来。

  去年,中国农业大学的“乡村CEO”导师来到大苗寨村做培训:如何铺民宿床单、如何提升乡村运营能力……“导师团”手把手为朱云慧和村民们提供在岗培训和实地指导。去年“五一”假期,“云中苗寨”开始试营业,祖祖辈辈以传统农耕为主的苗族群众以房屋、土地入股村合作社,当上了股东,吃上了“旅游饭”。2022年,大苗寨村旅游收入达130万元。

  朱云慧说,在一次次学习中,自己的思想仿佛进入了另一“世界”,得到很大启发。2月25日,在昭通市举行的“乡村CEO”论坛上,不少学员都表达了类似观点。

  来自昆明晋宁区福安村的“乡村CEO”惠敏作为优秀学员向大家介绍,大学毕业回到福安村工作后,自己完全没有管理经验,在村庄运营方面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通过“乡村CEO”计划的一年培训,她的焦虑减少了,更有动力和闯劲把村庄发展起来。

  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各地将视野转向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杜太生指出,在农村地区,乡村经营性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不能满足乡村建设需求。

  “乡村CEO”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旨在探索解决欠发达地区乡村经营性人才匮乏问题的实践模式和路径。首期的55名学员来自全国10个省份,主要是村干部、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青年等。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介绍,“乡村CEO”计划的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践考察,在一对一导师的带领下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训练,以及回到本村发起自主创新项目、结业答辩等。

  一年来,“乡村CEO”计划帮助不少学员实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梦想。来自四川阆中市沙溪街道金鼓村的“乡村CEO”黄金就是其中之一,在他参与“乡村CEO”计划前,金鼓村无花果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有100多亩,年营收70余万元;在培训中,黄金寻找到了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去年7月到10月,他经营管理的合作社联合体总共实现270万元的销售收入。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处副处长邢培林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大量能够经营乡村资产的人才。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表示,通过一年的探索,“乡村CEO”计划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将为更多地方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以此提升乡村发展活力。  (本报记者杨静)

 
有职称的“新农人”
有职称的“新农人”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济南电(记者邵鲁文)今年52岁的山东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逍遥村村民曹佃国,不久前刚获得农民助理农艺师职称,这让他既高兴,又对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有了紧迫感。

  虽然年纪不小,曹佃国却是一名“新农人”。“我是2016年才开始返乡从事农业的,最初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从2020年开始种植石榴。”曹佃国说。

  “刚开始搞农业,所有知识都要从头学起。我利用地方政府组织的农技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等机会,逐渐掌握了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曹佃国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学习,他对农业逐渐有了深入的认识。

  随着近几年取得的一些成绩,曹佃国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推荐下,获评农民助理农艺师,成了一名具有“初级职称”的职业农民。

  农民也能有职称,这源于山东省推行的一项制度。为给乡村振兴选拔培育一批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专业人才,山东自2021年以来在全省施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职称共分为农民助理农艺师、农民农艺师、农民副高级农艺师、农民正高级农艺师。所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纳入评审范围。

  峄城区榴园镇前黄山湖村村民孙超是一位“85后”“新农人”,前几年放弃了水果批发生意返乡创业,从事甜桃种植,目前已带动本村60多户村民一起种植。

  “我在2020年获评农民助理农艺师职称,后来凭借枣庄市乡村之星荣誉,破格晋升了中级职称。”孙超说,他去年又获得了齐鲁乡村之星称号,依靠这一省级荣誉,今年可以申请破格晋升副高职称。

  记者了解到,山东在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中规定,打破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等条框限制,坚持能力业绩导向,获得相应的市级、省级荣誉,可以不受年限限制,破格晋升中级、副高职称;对于取得新型职业农民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个人,人社部门和农业部门将给予3000元到8000元的一次性补助。此外,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银行贷款、产品推介、财政扶持等方面,也会给予政策倾斜。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东已评出高、中、初级新型职业农民7347人,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为山东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沱江之畔,天冬之乡的乡村振兴故事
沱江之畔,天冬之乡的乡村振兴故事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早春三月,四川沱江两岸浅丘绵延,阳光灿烂,油菜花开,已是春意盎然。山峦上耸立着一排红色大字:“中国天冬之乡”,20余位老人在山坡上一边为“天冬苗”追加春肥,一边嬉笑聊天,还有几只小狗窜来窜去。

  “我们每天务工能赚70元,没想到上岁数了还能在家门口挣钱。”一位68岁的老人笑盈盈地说。

  这是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青台村天冬种植基地的场景。近年来,东兴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做强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持续推进“天冬”大健康产业发展。

深入调研,找准产业振兴突破口


  东兴区,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节点。这里沱江蜿蜒,山川秀美,气候温和,孕育了道地药材“内江天冬”。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当年杜甫笔下描绘的天棘,就是天冬延展的藤蔓。

  据文献记载,内江种植天冬有1400余年历史。《神农本草经》称天冬“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中国药典》记载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历代中医古籍认为,天冬有强骨髓、养颜美容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天冬有镇咳、治痛风、润肠通便、降血糖等作用。

  这样珍贵的药材,20世纪70年代内江曾有约5万亩的种植规模,可惜在21世纪初,“内江天冬”逐渐凋零,只是零星散落在乡村的屋前房后,连几十亩种植面积也没有。

  春日暖阳的田畦上,天冬青翠的藤蔓在风中摇曳,漫山遍野的天冬,已成为内江独特的风景。

  目前,东兴区14个乡镇建成了天冬种植基地,两年多来已种植4.8万余亩。

  东兴区将天冬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并非一时兴起的“拍脑袋”。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东兴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才能乡村兴”,对“做什么产业”下苦功夫研究。

  2017年,东兴区白合镇黄堰村村民陈忠佳在广东打拼,事业小有所成,但他却放弃了在外发展,回到家乡种植天冬。陈忠佳在十里八村中,收集零星的天冬种苗。

  这事引起了东兴区委区政府的注意。他们找陈忠佳探寻究竟,并求教于专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博士代云桃说:“天冬是道地药材,在中医未病先治中具有独特价值,其在中药经典名方开发等方面大有可为。”

  原来“内江天冬”蕴藏着巨大市场价值。

  东兴区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组织团队到广西、云南、贵州等6省区,了解天冬主产区产业发展现状,并发现“内江天冬”品质最优,是全国少有的食药兼具的天冬品种。

  经过一年多调研、论证,东兴区委区政府决定“发展以天冬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

  这个判断,来自三个逻辑:一是政策利好。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四川省提出中医药强省战略,《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内江地区是中国天冬道地产区,东兴区是最适宜产区。二是经济效益好。经测算,每亩效益能够达到五六万元,“内江天冬”在中药材市场上有价无货。三是消费升级的需要。如今人们越加重视生活健康,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内江天冬”功效独特,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

联农带农,把“优势”做实做优


  2020年3月8日,东兴区召开“中医药产业大会”,提出发展天冬产业。东兴区成立了发展中医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规划了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蓝图。

  “内江天冬”是草本药材,从种下幼苗到成熟采挖,至少需要3年时间。一些农村干部群众认为种植天冬短期见不到效益,积极性不高。

  于是,沱江两岸的山村,办起了一个个“培训班”,不仅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天冬种植培训,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认识到发展“天冬产业”的希望。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写照。现代化的规模种植,需要把分散的土地整合成片,东兴区也遇到了阻力。

  东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负责人吴大有介绍,依靠“联农带农机制+政府保姆式服务”,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村级层面,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探索创建适合本村的联农带农机制,有效串联专合社、村集体经济、农户,调动村民积极性,带动村民增收。

  比如青台村的“4222”利益分成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占两成收益,劳动力入股占两成,入股村民可以参加务工获得劳动报酬;土地效益产生后,总利润的四成用于产业升级,壮大合作社集体经济。另两成作为调剂资金,用于平衡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

  “村里开荒种植天冬约5000亩,合作社集体经济收益增长了20%,村民人均种植天冬的年收益为2万余元。”青台村党委副书记朱晓琴说。

  郭北镇党委书记周兵介绍,东兴区从上到下落实“天冬产业振兴责任制”,为天冬种植提供“保姆式”服务,修路、整水、培训一应俱全。经过两年时间,郭北镇种植天冬6000亩,通过“粮药间作”模式,实现“一亩两受益”,3年内将实现天冬总产量约3.6万吨,产值约3亿元。

  这是东兴区抓住产业发展主要矛盾的结果:产业振兴必须把优势做优。只有大规模种植道地药材天冬,才能解决产业开发的供给问题。

“三产融合”,打通全产业链


  清风徐徐的沱江江面波光粼粼,一艘轮渡缓缓靠岸,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东兴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飞檐琉璃、古香古色,天冬主题展馆、冠德堂国医馆、川科先创药膳店一一映入眼帘。

  这个古街,见证着东兴区“七位一体,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

  第一产业,通过发展25个天冬种植园区,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第二产业,累计开发天冬面膜、天冬饮料、天冬膏等系列产品40余款,成功转化天冬粉,产值达10亿元。与山东广育堂、泸州老窖、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投资集团等10家企业对接天冬研发、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合作。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内江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已达成7项科研合作,申报2023年省级科技项目2项。拟建设东兴区现代中医药精深加工产业园、大健康保健食品加工基地。

  第三产业,培育引进国医大师专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打造领先川南地区的中医药防病治病专业体系;围绕“康、养、食、娱、居”,探索中医药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结合的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传承项目。

  三月春光中,美丽的沱江蜿蜒伸向远方。在两岸山川中,东兴区构建天冬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正在描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美好蓝图。       (本报记者童芳)

 
江苏计划三年带动农业农村领域新增投资一万亿元
江苏计划三年带动农业农村领域新增投资一万亿元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赵久龙)记者3月5日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以来,全省总投资757亿元的743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已全面开工。今年起,江苏将启动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主攻精深加工、新产业新业态、高技术3个方向,重点围绕稳产保供、科技自强、数字农业等6个方面,计划三年打造300个省级示范项目、高质量建设3000个重大项目,带动农业农村领域新增投资1万亿元。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开工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呈现4个特点:一是投资方向更聚焦,涉及乡村产业发展类项目进一步增加;二是投资结构更优,各地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模式新业态、高技术等引领性和带动性强的项目的引进力度;三是投资速度更快,大部分项目将在上半年建成投产;四是投资机制更灵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

  江苏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将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拓宽“三农”投入渠道,突出支持重点。同时,推动财政金融协同支持项目建设,继续发行专项债券,用足用好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积极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

  江苏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谋划盐碱地、低效地、退化地治理项目。江苏还将实施数字农业工程,以“苏农云”为平台建设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重点打造一批数字种植业、数字畜牧业、数字渔业和数字园区等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推动数字技术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农民给专家教授提建议 吉林梨树的一堂“黑土地保护”交流会
农民给专家教授提建议
吉林梨树的一堂“黑土地保护”交流会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多建示范基地”“要统一垄距,农机和农艺相配套”“可以组织高产比赛”……3月4日,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梨树的一堂“黑土地保护”交流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院校的十余位专家教授与东北各地几十位种粮大户面对面交流,不少农民为专家教授提建议,为保护黑土地献计献策。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要做到高质量、高标准,既要保护黑土地,还要粮食增产……”长春市九台区农民潘炳国首先发言,他推广保护性耕作多年,带动不少农户跟着他干。

  “老潘讲得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王贵满接过话茬说,能带动更多农民保护黑土地,我们需要更多像老潘这样的带头人。

  保护性耕作是把秸秆覆盖在地表并进行免耕播种的耕作模式,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保护黑土地的同时,实现粮食稳产,逐渐得到种粮大户认可。

  黑龙江大庆的种粮大户于维强说,传统的耕作模式很难继续增产,咱得多建示范基地,专家们定期到基地指导,让更多农民了解。

  2015年,为扩大试验和推广保护性耕作,一批专家教授、基层干部和种粮大户结成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

  联盟的种粮大户们在东北地区建立100余个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每年在梨树举行一次交流会,专家教授给农民支招,农民给专家教授提建议。“大家互相切磋,为保护黑土地出谋划策。”王贵满说。

  吉林双辽农民张学武,应用保护性耕作试验玉米和花生间作效果不错。“建议专家到双辽看看,这种模式适不适合推广应用。”他说。

  张学武的建议得到不少专家教授肯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说,我们的技术还要不断完善来适应不同地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这几年,从探讨技术理念到技术模式改进,再到政策、机制的完善,专家教授和农民的交流逐步深入。随着政策推动和种粮大户的带头推广,保护性耕作正在东北地区大面积应用。

  吉林省榆树市农民刘臣说,能不能把保护性耕作的条耕模式做成标准化技术模式,各地统一垄距,实现农机和农艺相配套。还有农民想搞保护性耕作高产比赛,看谁产量更高。“我可以和张学武比试一下,我有信心比他种得好。”双辽市农民王铁军说。

  你一言我一语,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十分热烈。“今年我们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扩面提质,大家共同努力为国家多打粮。”王贵满说。  (记者薛钦峰)新华社长春电

 
中流奋楫扬云帆 湖南打好高质量发展主动仗一线观察
中流奋楫扬云帆
湖南打好高质量发展主动仗一线观察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江南草长莺飞的时节,三湘大地广袤的田野和山间,桃花、樱花、油菜花遍地盛开。从街市、工厂、工地,到园区、港口、实验室,热土潇湘处处透着春天蓬勃的生机。

  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湖南以“闯”的精神、“干”的作风、“创”的劲头,打高质量发展主动仗,既下“先手棋”,又练“基本功”。

闯!“三驾马车”激发活力


  3月3日,长沙地铁全线网单日客流一度突破300万人次历史峰值。3月4日,325.54万人次,再创新高,实现三周连破纪录。

  记者漫步在长沙五一商圈,从网红奶茶连锁“茶颜悦色”、文化餐饮品牌“火宫殿”“文和友”,到爱心红绿灯、粉红斑马线、“解放西”,到处可见摩肩接踵的“打卡”人群。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的王府井百货青年中心,“随机舞蹈”活动吸引了数百名年轻人,他们载歌载舞、活力四射。王府井百货服务运营总监黄拥欢说,近期商场客流量和销售额保持大幅增长,“非常火爆”。

  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以来,湖南先后启动“万名干部联万企”助企纾困、打好“发展六仗”,致力于让企业更好、经济更活、消费更旺。

  今年2月,湖南出台关于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的“稳增长二十条”,其中直接关于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内容占了12条。

  从发放消费券、推动展会经济,到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政策“组合拳”引爆消费市场。湖南省商务厅副厅长周越说,湖南在新消费、新零售、网红经济、夜经济等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接下来还将针对新消费场景和平台创建重点发力,进一步丰富业态。

  在投资方面,湖南14个市州在开年之际纷纷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成为投资项目重要来源。

  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政策同步出台,如对湘商企业总部回归给予奖励;设立总量1500亿元的第三轮“三高四新”融资专项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的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位于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的建滔(衡阳)实业有限公司热电联产项目,春节期间也没有停工,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调试,预计5月投产。围绕盐卤化工产业链,这家企业在衡阳的计划投资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级。

  松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含茂说,园区采取“原地倍增、腾笼换鸟、挂大靠强”等举措,抢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风口”,积极争取一批产业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在出口方面,湖南不少企业同样取得“开门红”。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今年以来众多制造型企业奔赴全球各地谈合作、签订单,按下出海“加速键”。

  不久前,工程机械企业山河智能连续包下两艘货船发往东欧,设备总金额超2亿元。3台大吨位静力压桩机从山河工业城启程,发往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即将参与当地地铁项目建设。

  山河智能国际市场发展中心总经理肖智海说,今年1至2月,山河智能海外销售增长40%,挖机等产品供不应求。同时,企业积极参与湖南自贸试验区推行的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试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干!“三力支撑”夯实基础


  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中,历来讲求“经世致用”。努力将湖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湖南发展的战略有深谋远虑。

  湖南处于全国电力流向末端,电力运行长期紧平衡,电力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去年,湖南提出以电力保障算力、算力促进动力,“三力”一体发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

  从宁夏到湖南,全长1600多公里的“宁电入湘”特高压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在“宁电入湘”配套项目衡阳西500千伏变电站现场,大型机械开足马力,280多名施工人员全力保障项目建设。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庆强说,“宁电入湘”将满足湖南高质量发展的用能需要,同时也将有力带动智能制造、工程建设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近一年来,和“三力”支撑相关的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相继在湖南落地——平江电厂1号机组、荆门—长沙特高压交流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完成改造升级;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等“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算力被认为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当前,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都离不开算力支撑。

  岳麓山脚,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双精度浮点峰值计算性能达每秒20亿亿次,综合性能位居世界一流水平。除了可为成百上千企业用户提供仿真计算等高性能计算,还能计算分析模拟地壳运动,即便模拟亚欧板块8亿年后的运动轨迹,也只需要1天半时间。

  湘江新区,“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里造型充满科技感的中科曙光5A级智能计算中心正在运行。湖南中科曙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邵锐介绍说,智能计算中心已与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完成对接,将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工业仿真等行业提高AI算力支撑,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月6日,湖南启动“智赋万企”行动,这是湖南强化算力支撑的又一重要举措。

  湖南省工信厅厅长雷绍业说,今年,湖南将重点推进100个“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15个新型数据中心等,建设全国先进绿色算力枢纽和国际领先的算法创新中心,不断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供给水平,让更多企业“插上智能化翅膀”。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代表的动力,离不开企业的主体作用。

  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近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9家,这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开年伊始,湖南多地密集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企业家座谈会,正是要大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立春当天,浏阳市召开“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邀请民营企业家坐在主席台“C位”,并且拿出1亿元资金重奖871家(次)民营企业。

  在浏阳市获得多项奖励的湖南凌翔磁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这家企业将继续拿出营收的15%至20%,用于磁浮工业产品和高速磁浮轨道交通领域的研发。

  凌翔磁浮公司董事长肖力说,企业从2016年初创时50万元营收,发展到2022年的1.1亿元营收、1400万元纳税,并且入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创新能力100强,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创新驱动。

  中南大学“三高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昶说,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湖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稳定经济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三个高地”擘画蓝图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新的一年,湖南锚定打造“三个高地”目标,加快擘画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重在聚焦优势产业“锻长板”。

  湘江之滨的湖南钢铁集团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如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走进变成了滨江景区的湘钢厂区,新型清洁生产场面比比皆是。比如这家钢厂的电厂,既为企业解决煤气“粮食短缺”问题,又通过能源利用高效转换和发电最大化,每年创造效益7.3亿元。

  在湘钢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常务副总经理喻维纲告诉记者,公司这些年持续推进系统化超低排放改造,促使目前吨钢能耗、万元产值能耗、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均居行业先进水平。随着“黑色冶金”实现“绿色蝶变”,传统产品“普钢”品质大大提升,成为“优钢”,产品门类拓展到汽车、造船等高端领域,“优钢”正向“特钢”跨越。

  以龙头企业为“链主”,湖南还在大力推动优势产业成链、成群。目前,湖南已有长沙工程机械集群、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和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跻身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同时,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输变电装备、现代石化等产业也在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重在关键领域“树样板”。

  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94项,推动技术成果应用示范46项,“四大实验室”“四大科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108人跻身国家级人才队伍。

  “科技湘军”胸怀国之大者,在“三超”——超级杂交水稻、“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和“三深”——深海、深空、深地等前沿阵地打下“湖南印记”。

  湖南科技大学海洋重点实验室主任万步炎30多年来带领“海牛”团队潜心研究。2021年,“海牛”团队研发的“海牛Ⅱ号”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如今,万步炎和团队还在向着更深、更广阔的海底挺进。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近期悄然建立“λ实验室”。记者一探究竟,发现“λ实验室”高新装备“武装到牙齿”、海内外人才云集,主要从事智能与前沿算法研究。“先进算法与人工智能是世界科技竞争与产业革命的主战场,是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的必争之地。”中车株洲所总工程师冯江华说。

  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周斌介绍,今年,湖南要推动岳麓山实验室交付入驻、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形成创新网络、湘江实验室实体化运行、芙蓉实验室全面建设和运行,推动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投入运行、力能实验装置一期和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二期开工建设,完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运行服务体系,为优势产业加速发展赋能。

  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重在新发展格局中“补短板”。

  长沙海关的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省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关口,同比增长20.2%,跻身“千亿美元俱乐部”。业内人士认为,这标志着湖南外贸已逐步从低基数下的快速增长阶段,转入到了一定规模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浩然说,一个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得好,就会不断集聚各种资源和企业,从开放高地变为发展热土。

  下一步,湖南将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谋划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三个10%”的增长目标,力争对非贸易额增长25%以上、总量突破600亿元……

  千百年来,沿着陆上茶马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商队跨越万水千山,载着湖南茶叶、丝绸、陶瓷走向世界。如今,“胸怀天下”的湖湘儿女正沿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航向,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中中流击水、奋楫扬帆!

  (本报记者陈俊、苏晓洲、白田田)

 
勇当制造业“尖子生” “世界工厂”广东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
勇当制造业“尖子生”
“世界工厂”广东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

( 2023-03-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广州3月7日电(记者吴涛、印朋)当下,美的集团空调生产基地——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空调生产线每小时产出190台空调,只需要19名工人,人均产出效率比传统生产线高出数倍。这是“灯塔工厂”的亮点,也是广东制造业不断攀登高峰的一个缩影。

  世界一流的先进工厂、全国领先的工业设计能力、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这些共同构成广东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制造业“尖子生”的最新实践。

新“世界工厂”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工厂制造。

  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2020年入选“灯塔工厂”。公司智能物流部部长孙惠海说:“经过持续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工厂注塑生产和总装区域已实现无人化生产。从2018年到2022年,生产规模提升了55%,运营成本降低了21%,生产效率提高了23%。”

  随着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深入应用,“世界工厂”广东的制造业生产效率不断突破。在深圳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园区从上料到手机产品下线的组装生产线上,75%的工序由自动化设备完成,生产线实现关键设备数控化率100%、关键设备联网率95%。

  拥有1.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计划到2025年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数字化转型。深圳市工信局局长余锡权说,深圳制造业必须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培育新动能,确保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抓机遇、塑造优势。

  近年来,广东通过不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走向制造业尖端。在世界经济论坛等评选的、被称为世界最先进工厂的“灯塔工厂”中,广东省境内及广东企业所拥有的“灯塔工厂”在全国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在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中,广东示范工厂的数量也居于全国前列。

  在不少企业家看来,广东“世界工厂”的内涵在新时期不仅是世界加工厂,更应该是“世界级水平的工厂”。

小县城里的世界级设计大奖


  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凌丰集团的艺树大餐具套装再一次捧回德国iF设计奖。广东凌丰集团副总裁邝乃强说,截至目前,凌丰集团已累计获得世界三大工业设计奖红点、iF、IDEA设计奖超过10个。

  工业设计融合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为一体,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凌丰集团董事长叶灿雄告诉记者,凌丰集团每年生产高压锅、平底锅等不锈钢厨具3000多万件,仅西欧市场一年就能卖出30多万个高压锅。“可以说,我们的不锈钢厨具在欧美市场不惧任何对手。”

  构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设计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从低端迈向高端,是广东工业设计产业的使命。

  在国际设计之都深圳,旨在发掘独具前瞻力、创造力、驱动力、影响力的设计师及优秀设计作品的“2023深圳环球设计大奖”比赛已然启动,成为深圳工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余锡权说,拥有1000多家专业公司、超过15万人的工业设计产业,正在引领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制造业在跨越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广东工业设计城自2012年以来,已聚集全球8000多名设计研发人才,园区企业获国内外设计大奖400余项。通过与美、德、日、韩等30多个国家建立全球创新设计资源共享体系,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工业设计产业高地。

  “工业设计对引领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关键作用,是广东制造走向高端必不可少的部分。”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黎霭莹说。

广东制造业的“精明增长”


  制造业“尖子生”,不拼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拼的是结构高端化、增长“精明化”。

  2月14日,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轿车全场景规模化示范运营项目落地广州市南沙区。融捷集团投资105亿元在南沙区建设融捷锂离子电池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融捷新能源电池装备及新型显示智造基地。南沙区产值超2000亿元的汽车产业正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产业结构高端化,是广东制造业更加深远和重要的布局。近年来,广东以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稳”与“进”,构建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

  随着汽车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已有8个成为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成为广东稳经济的“压舱石”。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带动整个广东经济向更高端产业进行升级。

  截至目前,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均保持全国首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5%、29.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9%。

  发展新动能还正不断释放。广东省统计局副局长王丽莹说,2022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5.5%,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7.8%。广东制造业正向形态更高级、模式更先进、结构更优化的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