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财经

05版:新华聚焦

06版:新华聚焦

07版:权威发布

08版:新华关注·各地

习近平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改革创新发扬斗争精神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 在“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向全国人民警察致以节日祝贺和慰问
习近平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改革创新发扬斗争精神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
在“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向全国人民警察致以节日祝贺和慰问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全力履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为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人民警察节”即将到来,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警察致以节日祝贺和慰问,希望同志们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再立新功。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在会上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并讲话,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全力履行职责使命,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政法工作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公安部部长王小洪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出席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写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召开之际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写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召开之际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23年1月9日,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将在京开幕。会议将对新一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作出部署。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以惕厉自省、慎终如始的态度,踏上新的赶考之路。
 
  驰而不息,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2022年10月23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华灯璀璨,气氛庄重而热烈。
 
  面对600多名中外记者,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话语坚定——
 
  “我们必须高度警省,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
 
  “驰而不息”,足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恒久毅力。
 
  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这是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
 
  2022年10月25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刚三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即是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一开始就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到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均研究同样内容并持续深化细化,作风建设在十年间一以贯之、落细落实。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022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2022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总结成绩,查摆不足,进行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明确要求,向全党传递出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松、半步不退的清晰信号。
 
  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这是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分析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形势任务、党情发展变化,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首次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是强化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重大举措;
 
  从七个方面对党的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内容涵盖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方面面;
 
  明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首次对“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进行专门部署,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
 
  ……
 
  一系列精心谋划、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对严峻复杂考验的清醒认知,对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
 
  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这是最为彻底的斗争精神。
 
  2022年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召开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广西代表团,同大家一起讨论二十大报告。
 
  谈到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总结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
 
  十年来,面对反腐败这一“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亮明态度,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决绝,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
 
  在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斩钉截铁、一锤定音:
 
  “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怕什么?接受疾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我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没什么好怕的。”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标本兼治,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春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主动投案”,这是消息中一个不难发现的细节。事实上,仅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已发布十余名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党员干部主动投案的消息。
 
  数据显示,五年来,在高压震慑和政策感召下,8.1万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2020年以来21.6万人主动交代问题。
 
  “只有早投案、早交代,才能早一点把心里的石头放下。”2022年年初热播的电视专题片《零容忍》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刘川生的忏悔,正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变化的有力印证,反映出新时代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指向。
 
  围绕“国之大者”,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冬日向晚,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漓江江面波光粼粼。
 
  近年来,通过关停采石场、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等一系列举措,漓江生态越来越好,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桂林市纪委监委成立“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专项监督工作专班,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薄弱环节,对有关问题优先查办、快查快结。
 
  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9月,桂林共查处生态环境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3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80人,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呵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从疫情防控到生态环境保护,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一系列重大战略、重点任务……政治监督始终有力有效,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把握内在联系,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整体性——
 
  2022年岁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年度十大反腐热词,其中一个正是“风腐同查”。
 
  而在2021年年底,“风腐一体”就曾入选当年十大反腐热词。
 
  从“风腐一体”到“风腐同查”,充分体现出纪检监察机关把握党性党风党纪内在联系,把握“四风”与腐败风腐同源、风腐一体的特征,对风腐问题统筹来抓、一体纠治的治理方式转变。
 
  从作风问题入手,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截至目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连续111个月公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对“四风”问题从严纠治;
 
  一体纠治,深挖腐败问题背后的“四风”苗头。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案看风”,精准分析查找哪些作风问题最易演变为腐败,开展针对性纠治整改,不断压缩腐败滋生空间。
 
  “三不腐”一体推进,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纪检监察机关在紧盯风腐交织突出问题严打严查的同时,坚持破立并举、扶正祛邪,深入推进政治生态、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2022年6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全文公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作为一部规范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的基础性中央党内法规,规则着眼健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的组织设置、领导体制、工作职责、履职程序等作出全面规范。
 
  这是纪检监察机关把握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内在一致性,推动构建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体系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五年来,纪检监察主要法规制度共增加111项,初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建设贯通纪检监察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的信息化系统,建成覆盖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程再启,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22年11月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一句话”新闻,宣告党的二十大后“首虎”落马。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又有多名中管干部接受审查调查。
 
  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
 
  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
 
  新征程再出发,必须扛起“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
 
  2022年10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李小豹被“双开”。
 
  通报指出,李小豹“背弃‘两个维护’,搞‘七个有之’,组织‘小圈子’‘小团伙’,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折扣、搞变通”,对其“两面人”属性进行了精准画像。
 
  始终抓牢政治纪律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及时发现、着力解决“七个有之”问题,消除政治隐患、维护政治安全……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有力政治监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新征程再出发,必须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
 
  “紧盯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影响安全发展、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治打折扣、搞变通、各行其是,急功近利、脱离实际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2022年11月,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纠治“四风”工作的意见》,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这是纪检监察机关履行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职责,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的一个缩影。
 
  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2022年10月29日,十届河北省委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暨巡前集体谈话会议在石家庄召开,明确要求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
 
  围绕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监委专门作出部署,明确对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进行坚决治理;
 
  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推进金融、政法、国企领域腐败治理,着力查处资本无序扩张、平台垄断等背后的腐败行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完善纪法规定,严格执纪、严肃纠风、严厉反腐,不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浓厚氛围。
 
  新征程再出发,必须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70多次。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个党能不能长久执政,主要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人民群众拥不拥护、满不满意。
 
  在浙江湖州,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对乡村养老托育等服务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清单化、项目化监督,确保村里的老人、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服务;
 
  在湖南新化,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直查直办”“提级办理”,从严查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工作中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
 
  在河北魏县,政府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打造办事直通车,帮助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急难愁盼问题……
 
  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百年大党必将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记者孙少龙、高蕾、张研)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烟火升起来、投资热起来、信心强起来 上海开年经济育新机
烟火升起来、投资热起来、信心强起来
上海开年经济育新机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早晚高峰城市道路日渐繁忙,城市“烟火气”冉冉升腾,工厂车间热火朝天,新赛道上的大项目不断开工——经济重镇上海正在重新回归忙碌的模样。烟火暖人心,投资向未来,迎着新年的朝阳,这座超大城市正在孕育新的发展动能。
 
  路“堵”了、人挤了,烟火气回来了


 
  节后上班,不少居民发现,上海早晚高峰的道路又“堵”起来了,地铁里的人流量也在逐步回到常态。伴随着元旦小长假里商业消费和文旅行业逐步复苏,这座超大城市的“烟火气”渐次归来。
 
  上海市商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元旦节日期间(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1日)上海线下消费超过120亿元,环比增长5.6%;线上消费金额109.8亿元,同比增长43.7%;主要商业综合体客流量,环比增长82.0%,消费呈现逐步回暖态势。小长假期间,外滩、豫园、南京路等上海知名商圈“大排长龙”,外滩的“拉链式过马路”再次出现。
 
  焕彩新生的张园,是上海最新的网红地标。始建于1882年的张园,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也是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经过四年保护性修缮,以全新的面貌向居民开放。    
  “来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海上第一名园’的石库门风采,也是感受更新后的南京西路商圈的首发首秀,夜间的灯光秀将现代与传统结合起来,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感觉,美轮美奂。”带着家人专程前往“打卡”的白领郁林说,跟全新迎客的张园一样,感觉上海这座城市也是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地迈向新的一年。
 
  淮海中路上,老字号“光明邨”前又排起了长队。南京东路上,新雅粤菜馆前不少居民排着队,细细研究最新的年货和年夜饭,以及针对走俏的“围炉”烤肉烹茶新消费场景推出的烧烤礼盒。“过年,就是要热闹!”“跟大家挤在一起排队,感觉很开心”……记者发现,排队的除了老上海的爷叔阿姨,还有很多小年轻。一位消费者说:“看到光明邨又在排队,就感觉生活热气腾腾!”
 
大招商、大开工,投资向未来


 
  开工新项目、招商扩大“朋友圈”,布局新赛道,培育壮大新动能……新年伊始,市场主体与各级政府相向而行、彼此奔赴,投资热力迸发。
 
  1月3日,新年首个工作日,东海之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举行2023年第一季度重点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当天,临港新片区开工项目33个,总投资约316亿元,项目涵盖产业、住宅、市政交通、能源保障、生态环境、商文体旅、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
 
  而在张江科学城的重点项目签约开工仪式上,63个项目总投资高达575亿元。这里面不仅有盛美总部及研发中心、摩方启赋全球创新中心、君实生物创新药产业基地、格科微集团总部等涉及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上海先导产业的市场主体前来“主动作为”,还包括了磁-惯性约束聚变能源系统、原创新药发现能力提升平台等“创新基建”的“未来项目”。
 
  在上海西南门户松江区,总投资10亿元的上海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建成投产,预计达产后产能在200万台左右,年产值将达50亿元。工厂有4条智能总装线、4个智能模块加工区及2套智能物流系统,依托5G技术、工业互联网、量子技术、区块链、标识解析、元宇宙等先进技术应用,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调度、故障诊断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驱动。
 
  在上海北翼,2023年上海嘉定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大招商、招大商启动仪式上,投资总额超170亿元的58个项目集中云签约,其中不少是支柱的汽车产业。嘉定区还同时发布了全球招商战略版图,选择国内热点城市和海外招商线路,增设驻外机构开展招商工作。今年,嘉定区计划建成10个以上招商机构,招引100个以上产业项目,实现每个机构1000万元以上的税收目标。
 
  大健康、车联网、信息技术、元宇宙……3日,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徐汇区召开2023年投资促进大会,现场有17个重点项目签约,包括宝马中国等一批头部企业,将在徐汇开启发展新征程。
 
  一年之计在于春,早开工、早投资才能早见效。上海各区域聚焦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向实体经济下功夫,向创新产业要动能。
 
  在刚刚结束的区级两会上,不少区提出了新年新目标,细细梳理发现,这里的不少目标都是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的自我加压,还有的则是精准发力的“特色项目”。比如,浦东新区提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1.37万亿元。闵行区则提出,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保持在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
 
不停步、持续投,信心强起来


 
  不久前,雅诗兰黛中国创新研发中心在上海闵行区正式揭幕,这是雅诗兰黛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首家集研究、构思、洞察、临床、感官以及性能评估、配方、包装和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岁末年初,东风本田在上海宣布,备受消费者期待的本田思域TYPE R即将正式上市,在2023年春季开始交付。
 
  “汽车市场近年来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中国是引领变革的市场,要满足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就需要我们推出更多的车型矩阵。”东风本田总经理夏目达也说,海外市场销售的思域TYPE R均在日本生产,进入国内的车型由东风本田进行品质验证,将最佳品质提供给中国消费者。
 
  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桥梁,更多的外资企业正在坚定与上海共同发展的信心。
 
  特斯拉中国最新介绍,在第五届进博会上“中国首秀”的Model S Plaid和Model X Plaid车型即将在2023年上半年开启交付,进入中国居民家中。近日,特斯拉还宣布中国大陆第1万个超级充电桩在上海的东方明珠脚下落成投用。
 
  布局背后见信心。2022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超71万辆电动汽车,相比2021年48万辆的成绩增长48%。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说,2022年8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实现100万辆整车下线。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这一工厂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刷新了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的纪录。“这与上海非常好的营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外资热爱上海,坚定深耕上海。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诸旖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上海吸引外资依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22年前11个月,上海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22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
 
  “外资制造业依然热爱中国,热爱上海。”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李超说,工业区目前有不少外资企业的增资扩建正在进行中,纷至沓来的投资商让工业区更火热了。工业区正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发展和人才服务的“店小二”,推动各类政策举措更及时、更精准地对接和服务企业。
 
  (本报记者周蕊、郭敬丹、杨有宗、龚雯、李荣、董雪)
 
实施“乙类乙管”首日,全国首批入境旅客顺利通关
实施“乙类乙管”首日,全国首批入境旅客顺利通关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一月八日,入境旅客在首都国际机场办理入境手续。 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邹多为)记者8日从海关总署获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全国首批入境旅客已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顺利通关。
 
  8日0时17分至23分左右,从加拿大多伦多、新加坡飞来的CZ312、ZH9024航班先后停靠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1时32分,机上共搭载的387名入境旅客已全部顺利办结海关通关手续。
 
  根据相关部署,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且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
 
  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表示,要平稳有序落实落细海关各项优化调整工作,密切关注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和动态评估,持续保持应急处置能力,主动联系配合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工作,切实筑牢口岸检疫防线。
 
  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负责人表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海关将依法依规、统一规范、严格实施、平稳有序落实口岸卫生检疫工作。
 
  一方面,对入境人员实施分类处置。自1月8日起,取消入境人员全员核酸检测,所有入境人员均需向海关申报入境前48小时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海关对健康申报正常且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入境人员,放行进入社会面;对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人员,由海关进行抗原检测,根据抗原检测结果和常规检疫情况实施分类处置。
 
  另一方面,做好口岸新冠病毒监测工作。对经过口岸检疫排查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员采集咽拭子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时按照“多病同防”要求开展其他传染病的检测,对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按要求开展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工作,实时跟踪掌握新冠毒株变异情况。
 
中国战“疫”进入新阶段 ——我国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纪实
中国战“疫”进入新阶段
——我国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纪实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2023年1月8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
 
  从推出“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到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面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不断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与病毒对决,为抗疫平稳转段赢得宝贵时间和最大空间。
 
  因时因势科学决策,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进入2022年,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
 
  对中国而言,把握好世纪疫情应对的变与不变,是一道重要考题。
 
  始终跟踪病毒变异特点,密切关注疫情演变态势,时时牵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22年11月10日,深秋的北京。一场非同寻常的会议,在中南海召开。
 
  听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要在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必要的防疫举措不能放松”……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作出重大决定。首次提出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向海内外释放中国因时因势、主动优化防控政策的鲜明信号。
 
  隐匿传播特点明显、清零难度大、疫情防控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变高……
 
  面对持续变异的病毒和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每一步抉择,都要反复权衡、审慎决策。
 
  就在一个月前,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波及31个省(区、市),部分地方疫情持续3个月左右,疫情控制的社会成本攀升。
 
  病毒致病力减弱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2022年11月9日,乌鲁木齐在院感染者中无症状、未分型和轻型占91.3%,重型、危重型占1.5%;呼和浩特在院感染者中无症状和轻型占98.6%,重型、危重型占0.36%。
 
  尽力用最小成本在更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尽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影响。
 
  2022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二十条’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评估数据作出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负责人表示,这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与此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出工作组赴多个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设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在抓实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防止防控简单化。
 
  然而,这场硬仗的复杂程度非同一般。
 
  一面是奥密克戎隐匿传播、免疫逃逸能力不断增强,快速识别、追踪、诊断和隔离的难度增加;一面是新冠疫情三年的持续影响,疲惫、焦虑、紧张等复杂情绪开始蔓延,防疫成本日益加大。
 
  2022年11月下旬,北京社会面病例数不断波动上升,病毒传代时间平均仅约2天,重庆、广州等地疫情多点多链并行、散发聚集并存。
 
  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如何科学防控,没有现成答案。
  14亿多人口的中国,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广泛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成为防控策略调整的关键。
 
  2022年11月30日、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召开座谈会,听取张伯礼、沈洪兵、王军志、梁万年、杜斌、冯子健、杨维中、董小平8位专家及8位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发言。与会专家、代表交流了对防疫的认识和体会,对疫情防控措施提出意见建议。
 
  “优化防控策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抗击疫情,最重要的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参加座谈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这是我国应对世纪疫情的一条重要经验。
 
  密集召开的座谈会,释放明确信号: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中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关键时期要有关键之举。
 
  2022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了根本指针。
 
  次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查验,不再开展落地检……
 
  “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第九版、二十条优化措施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新十条’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
 
  一面是疫情形势不断演变,一面是防控策略不断优化,中国始终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2022年12月13日,针对新增感染者快速增长的现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多家医院、连锁药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调研,实地了解发热门诊设置、就诊转诊流程、分级诊疗运行、药品储备供应等情况,强调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确保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围绕医疗救治、重点物资生产保供、交通运输保障、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养老机构管理保障等疫情防控重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民政部等多部门加大工作部署,推动落实落细,为防控措施优化完善做准备。
 
  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防控能力提高,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决定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依法将新型冠状病毒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党中央在统揽全局、综合研判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科学、及时、必要,我国具备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基本条件

 
 
  2022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一个个急诊、重症和死亡病例标本,从哨点医院抽样采集,经过基因组测序后,数据汇集到一起。
 
  专家团队慎重做出研判:席卷全球多个国家的奥密克戎BA.5亚分支,已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毒株,传播速度极快,但致病力与奥密克戎其他亚分支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监测还显示,国内当前流行的多个新冠病毒亚分支,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即便是正在海外加速传播的BQ.1和XBB亚分支,致病力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用通俗的话来讲:新冠病毒没有变得更“坏”。
 
  迎战奥密克戎近一年,中国对这个变异株的认识越来越多。
 
  2022年4月至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入境城市开展了为期4周的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天至4天。
 
  此后,我国又监测到多个亚分支。传播指数R0值从原始株的2.5至3,一路攀升至21,达到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解释,感染人数呈几何指数增加,这意味着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1传21”,防控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事物总有两面性。
 
  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病毒变异大方向除了传染力更高、潜伏期更短,也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
 
  2022年上半年的香港、上海,下半年的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以及海外多个国家……一年来,越来越多病例数据显示,大部分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极小比例发展为重症。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不论是体外感染还是动物模型,奥密克戎对肺组织细胞的感染能力显著减弱……
 
  相较于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的致病力趋于温和,病毒变异总体朝着季节性传染病方向发展——对病毒的跟踪研究,为科学决策不断提供依据和参考。
 
  抗疫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筑起应对全球数波大流行的防波堤。在这一过程中,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这为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创造了重要前提。
 
  病毒变异情况,并非防控策略调整的唯一变量。
 
  2022年春天,大上海保卫战开始打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密切跟踪病毒传播力、致病性等变异情况,研究不同人群免疫策略,做好疫苗接种效果评估等,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办法。
 
  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承压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自疫情发生以来,为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始终密切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平衡。
 
  大规模接种疫苗,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安全有效手段。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大上海保卫战期间,接种2至3剂新冠灭活疫苗的60岁以上感染者,重症保护率可达到90.15%。如果统计范围扩大到所有感染者,重症保护率则为96.02%。
 
  来自香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发布的数据同样支持了国产灭活疫苗防重症、防死亡的效果,论文刊登在2022年10月的《柳叶刀·传染病》。
 
  2022年11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对当前疫情形势研判的报告指出:考虑到病毒致病性下降、我国疫苗接种率较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必要继续推进防疫政策措施的优化调整。
 
  截至2022年11月上旬,全国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90%。
 
  对于人口大国而言,优化防控工作的每一步,都必须反复衡量“家底”。我国持续推进部署,加速扩容医疗资源。
 
  2022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全国医疗机构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
 
  2022年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大规模奥密克戎疫情应对处置方案》,明确了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定点医院储备等要求。
 
  2022年6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总结北京冬奥会等防控成功经验,推出第九版防控方案,进一步减少隔离时间,推动诊断标准与国际接轨。
 
  2022年11月24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工作的通知》印发,要求确保12月底前医疗资源准备到位。
 
  有效药物也是疫情防控中保健康、防重症的关键手段。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多路径药物研发,多种药物或疗法纳入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在分层干预、降低转重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年2月,国家药监局经过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进口注册。7月,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了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适应症注册申请,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治疗药物。12月,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胶囊进口注册。
 
  此外,我国还有多个新冠治疗药物正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部分药物已在国内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冠治疗药物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开展,我国在这些技术路线上均有部署。
 
  疫情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防控策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2022年7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要求,密切跟踪其他国家防控策略调整及其效果。
 
  进入9月,有关方面要求密切跟踪有关国家和地区放松管控后的影响,系统研究医疗资源使用、重症率等情况,及时提出优化防控政策的建议。
 
  2022年11月下旬,一些群众反映部分地区“静默”管理、“层层加码”等防控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加有针对性地优化防控举措。
 
  多地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的精神,相继宣布调整核酸检测、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减少疫情防控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从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到保障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力量;医疗救治、重点物资生产保供、交通运输保障、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养老机构管理保障……一个个底数在盘清,一组组数据在上报,一块块短板在加快弥补。
 
  防控工作稳中求进,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三年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工作,为我国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根据疫情形势,主动调整防控策略是科学、及时、必要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研判,各省份将梯次进入疫情流行高峰期。按照部署,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时研判疫情形势,动态采取适当的压峰措施,确保实现平稳转段和稳定接续。
 
上下一心同舟共济,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传染性,使感染者人数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作为第一批遭遇疫情“洪峰”的特大城市,北京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2022年12月9日进入高峰,日呼3.1万次,为常态时的6倍。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新冠与流感双重风险叠加,部分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一些高龄老人也面临重症、危重症风险……
 
  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
 
  北京西直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大楼,会议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疫情三年来已是常态。
 
  应对防控转段的挑战,必须抓住“脆弱人群保护”“精准快速分流”“重症患者救治”和“药品物资供应”四个关键。
 
  2022年11月11日,二十条优化措施重点就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推进疫苗接种,加快药物储备,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等作出部署。
 
  关口前移,着力加强脆弱人群保护——
 
  目前,我国全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34.8亿剂次。
 
  统计表明,面向全国2.67亿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又有200多万人筑起免疫屏障。
 
  三年来的战“疫”实践表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是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也是疫情中的脆弱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平稳渡过疫情高峰。
 
  测量血压、登记信息、接种疫苗、留观30分钟……2022年12月14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造漆村社区的70岁居民蒋德琼,在自己家里完成了首针新冠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的“最后一百米”,也是为重点人群构筑免疫屏障的“关键一百米”。
 
  2022年11月底开始,接连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关于开展新冠重点人群健康调查的通知》《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我国加快推进疫苗接种进度,全面展开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和分类登记,推进重点人群分级分类救治。
 
  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对“一老一小”、有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关注尤为重要。按照相关部署,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监测,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以绿(低风险)、黄(中风险)、红(高风险)不同颜色进行分级标识,专人专案管理。
 
  快速分流,推动分类收治加强分级诊疗——
 
  应对疫情高峰,发热门诊、急诊是第一道“关口”。
 
  2022年11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工作,召开全国视频会进行部署。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建立调度机制,指导各地加快配备并培训医务人员,国家专家会诊力量进行远程指导。
 
  要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应开尽开;简化就诊流程;密集发布居家治疗、抗原检测等相关文件对居家治疗进行指引;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
 
  截至2022年12月25日, 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体育馆。2022年12月14日,这个由体育馆改造而成的简易发热门诊正式启用,设有临时药房、药库,配有解热镇痛药品。
 
  2022年12月22日起,太原市小店区的便民核酸采样亭迎来“大变身”。“便民发热诊室”以“政府+企业、医药+服务”的形式,为群众提供诊疗、免费发放退烧药。
 
  政策调整之后,会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如何有效防止医疗资源挤兑,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坚持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密集召开10余场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对中外媒体提出的问题应答尽答。
 
  新冠是否导致“白肺”和心肌炎、新冠治疗有没有特效药、“乙类乙管”是否放任不管……坚持公众关心什么就及时回应什么,国家卫生健康委密集组织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接受采访,引导群众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有效纾解疑虑,凝聚社会共识。
 
  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救治重症患者——
 
  尽管奥密克戎的重症率与原始毒株、德尔塔相比有所下降,但再低的重症发生率,结合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
 
  从世界范围来看,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并不是个例现象。我国抗疫实践表明,“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就能一定程度减少重症发生。
 
  统筹调配医疗资源,扩容医院重症床位,简化重症患者转诊流程……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全国多地医院开始超速运转,医疗资源加大向重症救治倾斜。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18.1万张,较12月13日增加3.1万张,增幅20.67%。全国储备“可转换ICU”床位10.48万张,增幅26.53%。
 
  收治病人是第一要务,必须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朝阳医院等急诊数量激增,大量患者都要及时进行吸氧处置。泪水,来不及擦干;勇毅,刻印在脸庞。从急诊到ICU,医护人员昼夜奋战,克服身体不适、人手紧张,咬紧牙关坚守阵地。
 
  强化保障,全力以赴保药品供应——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的增加,用药需求在短时间内激增,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囤药”“抢购”现象,部分品种的退烧药、感冒药一度暂缺。
 
  尽快研判疫情形势,拿出关键举措,多管齐下,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
 
  国家药监局加快新冠临床诊疗急需药品的审评审批,截至12月20日,已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疫苗5个,另有8个新冠病毒疫苗经有关部门论证同意后纳入紧急使用;批准治疗药物11个、各类检测试剂128个。
 
  工信部加强统筹调度,抢抓生产,建立重点保供企业白名单,实行药品生产情况日调度机制,打通重点药品稳产增产堵点,加速扩大产能产量。
 
  进入2022年12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产量迅速提升,日产能达到2.02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扩产到1.1亿人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9亿只。
 
  一根温度计、几粒退烧药、“互助药箱”……全国多地社区居民自发行动起来,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统一思想、提振信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统一思想、科学防控、提振信心,找到杠杆的平衡点,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相信曙光就在前面”。
 
  坚定信心、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就在11天前,一支由浙江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队伍包机前往欧洲,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从东部沿海到内陆省市,多地外贸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掀起到海外“拓市场、寻商机”的热潮。
 
  防疫和发展,天平的两端,都重若千钧。
 
  疫情防控策略在调整的过程中,为有效遏制病毒扩散,一些地方在短时间内出现了生产生活的暂时“停摆”,引起高度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确保社会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面对世纪疫情,中国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掌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的平稳有序。
 
  坚持系统观念,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
 
  稳妥有序实施“乙类乙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23年1月7日,为期40天的春运将正式启动。对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返乡潮”将是一场严峻考验。
 
  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2022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调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
 
  接连印发“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检测方案等多个指导文件;多地加强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第一道防线;为患者提供开具治疗处方、送药上门、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做好相关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降低重症、减少病亡;在城乡基层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治疗……
 
  这些天,河北省安平县组建了245支家庭巡诊小分队,覆盖当地230个行政村和15个社区。
 
  湖北组织开展关爱重点人群“敲门行动”,从2022年12月起,党员干部入户上门,为农村特困供养户等困难群体,解决就医用药问题。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为20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防疫物资“健康爱心包”。
 
  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扩充发热诊室,畅通渠道,加大药品采购,多地正努力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防线,确保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
 
  2023年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方案因时因势调整收治策略,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并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
 
  2023年1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新版防控方案倡导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调整了传染源管理方式和检测策略,优化了重点环节防控,并明确在疫情流行期间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优化防控举措,不断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
 
  2022年12月30日,起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止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线路全长2121公里的白浙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标志着中国装机规模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面建成。
 
  连日来,全国不少地方接连开工、竣工一系列重大项目,这是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农业、乡村振兴、养老就业等多项2023年预算资金;多地发放文旅、零售、餐饮等消费券;多措并举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坚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防疫情、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和优化措施正接续落地,为2023年经济发展积蓄动能。
 
  坚持精准施策,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最优路径——
 
  对拥有14亿多人的大国来说,平衡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并非易事。
 
  2022年,我国经济在波动中回稳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0万亿元。这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的,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下取得的。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在坚持中赢得战略主动。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冲击,有效扛过病毒最猖獗的艰难时期。在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提升了6位。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同疾病的斗争史。在与病毒对决的“持久战”中,不断提高科学认识,不断走向主动。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
 
  2023年元旦期间,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多地复工复产速度加快,生活服务业有序恢复。
 
  眼下,多地城区人流量、车流量明显增加;餐饮堂食陆续恢复,多个商圈客流量增多;热门景点游客量回升,文旅市场显现复苏趋势……烟火气、忙碌劲儿逐渐回升。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3年新年贺词,字字温暖、句句恳切。
 
  一个人也好,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好,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只要14亿多中国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让我们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政法机关推进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政法机关推进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平安,民之所盼、发展之基。

  近年来,政法机关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谋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创造让人民群众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良好社会环境,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之治”成色更足、优势更加彰显。

  建设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近年来,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建设,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政法改革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一直以来,政法机关扭住司法责任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持续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新机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

  人民法院全面推行法官员额制,从原有21万余名审判人员当中,严格遴选12.8万余名员额法官,同时为法官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让法官聚焦审判核心事务。

  改革后,在人员总编制未增加情况下,85%以上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办案一线,法官人均办案数量增长20%,结案率上升18%,一、二审裁判生效后服判息诉率达97.9%。

  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政法机关积极探索。

  检察机关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最高检会同公安部建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目前已建立了3600多个协作办公室,促进监督更有力、配合更顺畅。2013年至2022年9月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1.9万件。

  管住枉法的权力,斩断寻租的黑手。

  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记录、全程留痕、定期通报、严肃追责。

  政法机关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怨的突出问题。

  从方便自己“要证明”,到方便群众“减证明”,持续开展的“减证便民”行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000多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一组组数据,让人们直接触摸政法改革带来的“获得感”:

  ——人民法院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超过95.7%的案件在人民法院当场立案,90%的跨域立案申请在30分钟内得到响应;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施以来,截至去年10月,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1万多件,平均每年14万多件;

  ——公安机关推出8批次69项交通管理便民改革,为群众和企业减少办事成本800多亿元;

  ——司法行政系统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57万个,60万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全业务、全时空覆盖的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深入推进的政法改革、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沐浴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下。

  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类违法犯罪


  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自2022年4月全国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41090起、破案39294起,打掉犯罪团伙473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万余人;已批准逮捕7594人,提起公诉8516人;一审判决案件1645起4523人,二审判决324起1175人。

  广大群众普遍认为,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是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守护老百姓“养老钱”的德政工程,是合民意、护民利的民心工程,抓得准、抓得实、抓得好。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82%的群众认为养老领域各种乱象减少了,群众对专项行动的满意度达86%。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打击锋芒对准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违法犯罪,做到老百姓痛恨什么、厌恶什么,就打击什么、铲除什么。

  2022年7月22日晚,警灯闪烁,公安机关民警辅警整装待发。

  “行动!”随着一声令下,各地参战民警辅警迅速行动。连续三晚,各地累计出动民警、辅警280万人次,查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4.8万人,发现缉捕在逃人员2600余人,排查整改安全隐患20.5万处……

  这是全国公安机关开展首次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中的一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连续组织开展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和破案攻坚全国性集群战役,共破获刑事案件64万余起。

  坚持以打开路、打防并举,“百日行动”交出一份厚实的“成绩单”:

  ——严打侵害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共侦破拐卖妇女儿童案件700余起,找回历年被拐妇女儿童818名;

  ——严打涉黑涉恶犯罪。全国刑侦部门坚决铲除欺压百姓、横行乡里、欺行霸市的黑恶势力,共打掉涉黑组织49个、恶势力集团560余个、恶势力团伙680余个;

  ——严打严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公安部深入组织开展“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

  亮剑攻坚,为的是万家灯火,政法机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关切,把平安答卷写在人民心中。

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通过‘百姓说事点’,小区居民主动把‘抢占’的菜地清除了,政府又把菜地改造成了绿地。环境好了,邻里之间也不再因为抢地闹矛盾了。”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凯旋街道一心街社区许大爷对“百姓说事点”赞不绝口。

  宽城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基层、整合资源、创新驱动,着力打造覆盖城乡、普惠便捷的“百姓说事点”服务网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通过“唠家常”的形式获取便捷、精准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各地注重从市级层面入手,加强对基层基础的支持保障,形成“大数据+铁脚板”,党员干部“下社区、回小区、入网格、进楼栋”等做法,让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感觉更敏锐、应对更细致。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如今,普遍建立的“有事好商量”机制,让百姓将心声“一吐为快”,助民生“关键小事”好商量、快解决。

  “不到3小时,就解决了居民的4件烦心事儿。”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居民党景芝说,“通过小小社情民意联络站,开展沟通恳谈会,老百姓对社区治理各方面的诉求有了解决平台。”

  从各地“有事好商量”机制的建立,到新时代“枫桥经验”借助互联网搭建起干群交流平台,再到各地争相涌现的民情直通车、居民论坛、民主听证会、民主议政会,形成了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政法工作突破创新的着眼点,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之治”的具体体现。2019年以来,中央政法委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并组织开展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3年多来,以试点工作为载体,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在全国广泛、深入推进。各地各部门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记者刘奕湛)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最高法:尊重人民群众朴素公平正义观
最高法:尊重人民群众朴素公平正义观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罗沙)最高人民法院8日举行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提出,要准确适用法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尊重人民群众朴素公平正义观,以严格公正司法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会议要求各级法院牢固树立正确刑事司法理念,更加有力、准确地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要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定不移贯彻党和国家死刑政策,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罪证确实充分的犯罪分子。

  据悉,2023年各级法院将严厉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犯罪,严惩杀人、抢劫、涉枪涉爆等严重暴力犯罪,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重大责任事故、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各级法院将用好有关法律域外适用条款,妥善处理违反我国刑法规定的跨境资产重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证券市场跨境非法经营、洗钱等违法犯罪,推进重大案件办理。

  在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方面,各级法院将严格遵循证明标准,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原则,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充分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完善和落实被害人救助制度,尊重和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不断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

 
去年检察机关有效化解行政争议1.7万余件
去年检察机关有效化解行政争议1.7万余件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刘奕湛)记者8日从全国检察长会议上了解到,检察机关用心用情做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常态化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2022年有效化解1.7万余件。

  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收到群众信访77.7万余件,均在7日内告知“已收到、谁在办”,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超过97%。坚持“实质性化解”理念,全力推进领导干部带头办理信访案件,集中化解4.3万件;持续深化检察公开听证,对重大争议或影响性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参与评议,“法结”“心结”一起解,共听证2.7万件,化解率82.2%。

 
消费市场有序恢复、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商务部回应近期经贸热点
消费市场有序恢复、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商务部回应近期经贸热点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消费市场恢复怎么样?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意义何在?稳外资工作还将如何发力?在商务部1月6日举行的2023年首场网上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针对近期经贸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消费总体有望保持稳步恢复态势


  束珏婷介绍,元旦假期,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粮油食品、饮料、日用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0.2%和2.6%;机构数据显示,元旦三天电影票房突破5.5亿元,全国影院营业率达到85%,创10个月以来新高;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3全国网上年货节”前5天全国网络零售额达2080亿元,比上届同期增长4.7%……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居民出行、线下消费等逐步增多,2023年元旦假期消费市场有序恢复,生活必需品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平稳。”束珏婷说,一是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平稳增长,年货、日用品等商品需求升温;二是服务消费呈现恢复态势,各地餐饮门店陆续恢复堂食,餐饮企业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冰雪消费持续升温,跨省游、长途游需求明显增长,热门旅游目的地酒店住宿率和预订率持续提高;三是线上消费保持较快发展,年货礼盒、健康滋补用品、进口生鲜食品等销售增长较快,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动能不断释放;四是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平稳。

  据介绍,全国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食、食用油、肉类、鸡蛋、蔬菜进货量均较节前增长。价格方面,粮食、食用油、牛羊肉价格与节前基本持平;猪肉、鸡肉、鸡蛋价格小幅下降;30种蔬菜批发均价上涨1.5%。

  “综合来看,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消费总体有望保持稳步恢复态势。”束珏婷说。

  回应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谈及我国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束珏婷表示,这是外贸经营管理领域重大改革举措,是中国政府坚定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制度创新。

  “取消备案登记,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外贸创新活力,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束珏婷说,外贸经营权是国家赋予外贸经营者的一项基本权利。2004年以来,我国外贸经营权管理长期采取备案登记制,相关市场主体只需完成备案登记即可成为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暂时调整适用对外贸易法第九条,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试点三年。通过对三年试点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我们认为在全国范围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外资企业普遍欢迎我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


  随着我国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外资企业反应如何?稳外资工作还将如何发力?

  束珏婷介绍,近期外资专班就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等措施向有关外资企业和多家外国商协会开展了“一对一”走访了解。中国主动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受到了外资企业和在华外国商协会的普遍欢迎,表示优化措施“非常及时,令人振奋”,“解决了外籍人员来华的大难题”,使其“在华发展预期更加稳定”。不少外资企业表示,已经开始制定集团高层访华日程,积极推动重启相关项目,并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束珏婷说,下一步,将一如既往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为外商来华投资创造更多便利条件,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与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开放发展机遇。

     (记者谢希瑶)

     新华社北京电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金融服务大有可为 访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金融服务大有可为
访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23年金融举措如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怎样助力高质量发展?如何应对金融领域的风险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加大对小微企业等领域支持力度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金融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

  答: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正常平衡。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就需要聚焦在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改革上。

  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第一,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第二,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第三,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第四,继续做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保障,同时集成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第五,创新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推动完善社会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快社会领域补短板。第六,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持续优化结算、融资、保险等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巩固拓展外贸竞争新优势。

  综合来看,我国劳动力素质优良,资金流量充裕,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较高。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我国经济增长有望较快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金融部门下一步将如何持续发力支持民营经济?

  答: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近些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截至去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2016年至2020年,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率低于3%,明显好于经合组织国家4.81%的水平。同时,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和股市、债市融资方面逐渐改善。2022年我国企业公开发行上市(IPO)全球第一,筹资额占50%。

  下一步,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公平公正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在进一步做好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上,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

  ——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更多金融资源。

  ——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金融风险整体可控 稳定发展基础不变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当前要采取哪些重点措施来应对金融领域的风险挑战?

  答: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金融风险仍处于易发多发期。我国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最为坚实,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会改变。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努力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落实“金融十六条”措施,以保交楼为切入点,以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逐步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

  ——积极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有效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因地制宜深化农信社改革,稳步实施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充分发挥存款保险等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专业处置功能。强化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穿透监管。

  ——前瞻应对不良资产反弹风险。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连续几年均超过三万亿元。下一步,仍要严控不良新增,充分计提拨备,加大处置力度。

  ——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

  ——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既要管“有照违章”,也要管“无证驾驶”。严禁资管产品承诺固定回报或预期收益率。严格规范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存贷款业务。

  问:当前,全球通胀仍处高位,如何看待我国物价水平?

  答:相比于发达国家去年物价涨幅创四十年新高,我国消费物价连续十年维持在2%左右,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我们强化能源、食品等关键领域保供稳价,同时坚持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为保持物价稳定营造了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去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境外资本流入持续增长,充分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坚定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对物价等经济基本面充满信心。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双向波动,但总体上将持续走强。

  同时,我们也要高度关注通胀反弹的潜在可能性。考虑到当前海外通胀仍将高位运行,容易通过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向我国传导,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问: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金融部门有何打算?

  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是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具体说来,一是着力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维护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确保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可持续。二是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发展协调机制,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三是改革完善金融机构治理,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五是持续推动保险业信托业转型发展,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融业如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答:金融开放有助于中国发展质量的提升,也能让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进入新阶段,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歇。一是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程序,丰富可投资的行业和资产种类,不断提升投资便利性。二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三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四是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记者吴雨)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民营经济稳定发展 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
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民营经济稳定发展
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迈上新征程,如何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坚定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相关问题,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多措并举提振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问: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新的一年全国工商联将开展的主要工作,这个词是什么?具体如何阐释?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预期稳、信心足,企业就会敢于扩大投资、勇于开拓市场。因此,今年我们工作的关键词就是“提振信心”,就是要多措并举提振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一方面,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为重点,帮助企业家稳预期强信心。突出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引领、思想引导,通过组织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讲清楚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有利条件和光明前景等内容,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时与势、辩证把握危和机,认清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另一方面,以务实举措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助力企业提振信心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作为民营经济人士之家,工商联更要把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挺在前面,坚持点面结合,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稳定发展。

  ——在面上,注重推动政策落实。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纾困惠企政策完善,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助力民营企业渡过难关。

  ——在点上,注重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继续搭建各类政策、融资、创新、人才、法律等平台,发挥所属商会作用,促进政企有效沟通协商,形成帮助民企排忧解难的合力。同时,继续协同相关部门做好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平台企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的纾困解难工作。

  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全国工商联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来落实?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一部署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对推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工商联将协同相关部门围绕落实“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要求,推动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全面梳理涉企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清理和修订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助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破除在审批许可、招投标、要素获取等方面的隐形壁垒,把公平竞争落到实处。

  在政策和舆论层面,我们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扶持、绿色低碳、税费减免、社保延期、融资可及性开展深入调研,持续跟踪推动清理拖欠民企账款,开展民营企业季度运行状况调查,改进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民营企业政策诉求,协同相关部门推动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针对社会上质疑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动摇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否定民营经济地位作用等各类杂音噪音,我们将毫不含糊地亮明态度、正本清源,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对民营企业恶意造谣抹黑等行为,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助力民营企业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问:全国工商联将如何引导民营企业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答: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全国工商联将把引导民营企业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作为经济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助力民营企业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在服务创新发展方面,以助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持续开展创新型成长型民营企业赋能行动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创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活动,更好发挥商会在推动集群创新、构建行业生态中的优势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一批创新联合体,带动行业提升创新水平,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作贡献。

  在服务协调发展方面,着眼配合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搭建民营企业与地方对接平台,联合地方政府共同组织开展优强民营企业助推地方发展大会等活动,引导民营企业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贡献。

  在服务绿色发展方面,以绿色发展、低碳转型、节能减排为重点,实施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不断优化政策解读、技术咨询、教育培训、典型宣传等服务,引导企业参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

  在服务开放发展方面,以支持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以“两送一防”(送政策、送服务、防风险)行动为抓手,为民营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提供系列服务。进一步密切与国外工商团体、港澳台工商社团的机制性交流合作,持续举办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等重点经贸交流品牌活动,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在服务共享发展方面,聚焦稳岗就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三个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组织开展“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支持民营企业稳岗扩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以乡村产业振兴为主攻方向,倾斜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光彩行活动,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以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和大型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为重点,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排查预警机制,压实企业风险自救主体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常态化开展重点民营企业风险监测,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治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记者范思翔)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餐饮业复苏回暖,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餐饮业复苏回暖,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王雨萧)“忙并快乐着”——这是很多餐饮人近期的共同感受。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密集优化调整,国内餐饮市场加快复苏,大街小巷再次点燃浓浓烟火气。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位于山东济南大观园景区的“城南往事”客流量猛增。“1号晚上11个房间全满,等餐区也坐得满满当当,一直到晚上10点半还没忙活完。”店长王一举说。

  让王一举兴奋不已的,还有年夜饭的预订情况。“11个房间全订满了,大年初二也订出去好几间了。”他说,元旦和春节是餐饮市场复苏的试金石,大家有信心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近期,各地相继推出政策举措,加快推进餐饮市场复苏:重庆通过分批发放消费券、启动跨年迎新消费节等措施,促进餐饮零售等消费;武汉餐饮业协会联合餐饮企业推出煨汤滋补美食节、邻里年货节等系列活动;天津启动跨年暖心购物季,带动商圈烟火气加速回归……

  美团数据显示,多地餐饮消费出现不同程度恢复,线下门店客流逐步增长。元旦假期前两日,全国堂食线上交易额较前一周同期增长超1倍。其中,江苏、浙江等地相关交易额增长超230%。

  复苏暖意渐浓的同时,越来越多餐饮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应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莜面鱼鱼”“莜面村三种蘑菇”“胡萝卜焖饭”……只见数百个产品研发项目在多维表格里清晰排列,项目负责人、完成进度、优先级一目了然。

  西贝餐饮研发经理崔雯雯告诉记者,过去企业在信息流转环节需要耗费较高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通过引入飞书多维表格等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项目流程自动化,方便资料归档和数据沉淀,帮助企业高效推进研发项目管理。

  “餐饮业正在拥抱新的数字化经营主场。我们希望通过对产品研发、门店运营、巡检记录、供应商需求反馈等信息的标准化管理,提高餐饮门店数字运营能力,助力更多连锁企业和中小商家降本增效。”飞书企业效能顾问马金歌说。

  智能青提剥皮机仅用1分钟就能为一筐青提去皮,智能水果去核机4分钟完成1公斤橄榄去核……在新茶饮品牌喜茶的一家门店里,记者看到各类智能设备正在高效运转。

  “专业智能设备的应用,不仅减轻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最大限度保证每一杯产品的口感都是一致的。”喜茶相关负责人说,企业组建了专业智能设备研发团队,目前已推出3款智能设备并在门店进行大规模应用。

  中国商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显示,作为供给端升级核心推动力之一,数字化为餐饮业带来深度变革,未来,餐饮市场竞争不仅体现在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还体现在前端场景和客流量的竞争、后端系统和供应链的竞争。

  “随着数字管理系统、移动支付、大数据等发展普及,越来越多企业推出线上化、数字化运营模式,加大智能设备投入和使用,餐饮商家数字化改造进程加快,将进一步推动全行业转型升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说。

 
我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
我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记者王立彬)一艘从巴西桑托斯港驶来的货轮7日在广东麻涌港缓缓靠岸停泊,船上由中粮集团进口的6.8万吨巴西玉米完成检验检疫后,将快速送达国内饲料企业手中。

  记者7日从中粮集团获悉,这是我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标志着巴西玉米输华走廊正式打通,对加强中巴农业合作、维护全球农业供应链安全稳定等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巴西是世界第三大玉米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国,玉米年出口量超过4000万吨,约占全球玉米出口的四分之一,与北半球产粮国季节互补。打通巴西玉米输华通道,可形成北美、南美、黑海互为补充的玉米多元流通格局,更好平衡季节性、区域性波动。

  中粮贸易有关负责人马同超表示,期待加强中巴农业合作,愿尽最大努力把巴西优质农产品引入中国,既解决巴西农民农产品销售问题,也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中粮集团采购的巴西玉米正陆续抵达国内。中粮国际有关负责人王云超表示,将持续优化流程,尽快实现巴西玉米常态化供应,同时将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和农粮资源配置,加强全球资源和产业体系布局,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全球农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作为我国最大的全产业链国际大粮商,目前中粮在全球农粮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包括连接东南亚、远东、南北美洲、澳大利亚、黑海等世界粮食主产销区的通道网络。中粮集团在巴西投资额超23亿美元。中粮集团农产品全球年经营总量是中国年进口量的1倍以上。2022年,中粮集团农粮业务经营量达1.8亿吨,成为全球农粮产业链深度参与者。

 
暖意渐浓,曙光在前 中国民航复苏观察
暖意渐浓,曙光在前
中国民航复苏观察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记者周圆)航班“飞起来”,物流“动起来”,市场“热起来”……岁末年初,民航业重拾忙碌劲儿。

  刚刚过去的2022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中国民航统筹发展与安全,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笃定信心、迎风飞翔,正飞向稳步复苏的春天。

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回首2022年,疫情防控、经营亏损、安全压力等因素交织叠加,中国民航表现如何?

  “全行业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逆境中经受了考验,稳住行业发展基本盘。”2023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说。

  梳理中国民航的2022年,这是三条齐步推进的主线——

  防疫情:修订发布第九版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优化调整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熔断措施。

  抓安全:民航局调整月度分析会内容,更加聚焦安全主题;一线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报告安全隐患;航空公司推动安全和发展措施在一线落地生根。

  谋复苏:新增航空公司应急贷款1500亿元;协调国产航油出厂价格阶段性让利;浙江、陕西等地对民航业给予融资便利、财政补贴等政策。

  去年5月下旬,在航班量低谷时,华夏航空宣布全面恢复新疆阿克苏基地11条疆内外航线。

  复航底气离不开一系列纾困政策的支持。在行业艰难时,财政部、民航局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对航班实际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后的亏损额给予补贴,并设定补贴上限为每小时2.4万元。

  “航班补贴政策直接快捷、见效快,能有效解决航司尤其是我们中小航司当前的部分难题。”华夏航空相关负责人说。

锚定高质量发展


  9月,获颁型号合格证;11月,获颁生产许可证;12月,开启验证飞行……2022年,国产大飞机C919走过的历程正是中国民航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过去一年,全行业抓住航班量较少的低负载期,加快重大项目实施,抓紧推进重大改革,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去年12月23日10时59分,巍巍帕米尔高原上,南方航空CZ5193航班平稳降落在新疆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标志着这座中国最西端的运输机场正式通航。

  京广空中大通道建成启用,大幅缓解航路拥堵情况;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加大民航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为行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宋志勇介绍,202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200亿元,新建迁建8个机场,净增航路航线32条、总里程2293公里。

  ——智慧民航加速推进。海口美兰机场推出“行李门到门”服务,让旅客解放双手;民航北京监管局利用5G眼镜实现异地监管……民航业正以智慧塑造行业全新未来。

  据悉,目前全国251个机场实现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行李运输明显改善,机上WIFI建设加快推进。

  ——绿色低碳有序推动。2022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首个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商业货运航班完成首飞。本次使用的生物航煤以餐饮废油为原料,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少50%以上。

  推广电子登机牌、行李托运卡;“净享飞行低碳行”产品上线,倡导旅客低碳出行等。这一年,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民航业加速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研究员韩涛表示,民航在低谷期积极应对新变化、谋划新举措、寻求新突破,有力推动了复苏进程,也为高质量发展、建设民航强国积蓄了后劲。

吹响复苏号角


  2023年1月2日凌晨1时50分,南方航空CZ8091航班从深圳机场起飞,驶向万里之外的阿姆斯特丹。这是该机场近三年来新开的第一条国际客运航线。

  迈入新的一年,民航业复苏活力涌动。元旦假期,长龙航空航班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北京至三亚航班量恢复率达122%。北京两机场航班量呈阶梯式上涨态势。中国国航恢复多条国际航线,四川航空实现高原和特色航线全部恢复。

  宋志勇表示,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调整、经济运行巩固回升,今年民航运输市场有望迎来显著复苏。

  把握行业复苏节奏,此次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下一步发展——

  优化防疫策略。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要求,建立重点岗位备班备份制度,确保重点机场不关停、主要客货航线不中断。

  开拓航空市场。鼓励大型骨干航空公司打造枢纽间空中快线,中小航空公司专注支线市场;稳妥有序恢复国际航空市场;推进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无人机物流试点。

  提高运行水平。优化协同运行工作程序,减少航班执行前24小时内的临时取消。

  加大基建力度。力争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千亿元水平,颁证运输机场达258个……

  暖意渐浓、春山在望,中国民航全面复苏可期。

 
去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7亿美元
去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7亿美元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记者刘开雄)国家外汇管理局1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7亿美元,较11月末上升102亿美元,升幅为0.33%。

  “2022年12月,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下跌。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外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青岛百年大集红火迎接新春
青岛百年大集红火迎接新春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1月8日,市民在李村大集上挑选年货。

  春节临近,山东省青岛市李村大集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采购年货,久违的烟火气正逐渐回归。有120多年历史的李村大集被誉为“青岛第一集”,大集以物美价廉和商品多样化著称。   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各地推进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首日见闻
各地推进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首日见闻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1月8日0时17分许,中国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航班顺利降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民航局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

  航班落地后,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旅客相继从到达大厅走出,见到前来迎接的家人和朋友。刚走出来和家人团聚的龚女士说:“太开心了,不用隔离了,听到消息后,我马上订了回国的机票。”

  1月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采访见到,各地正有力有序推进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

出入境口岸恢复通关


  “听说口岸今天要开了,我特别激动。”8日一早,家住越南老街的边民黄海燕早早等在口岸外。经过查验、申报、安检等程序后,不到五分钟,她顺利通关,成为河口口岸恢复客运通关后的首位入境旅客。当日,云南河口、磨憨等陆地边境口岸实现全面恢复通关。

  黄海燕以前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但已近三年时间没有到中国。“这次通关后,我准备在中国寻找新的合作机会,继续从事进出口贸易。”她说。

  “开关!”在中老两国最大陆路口岸磨憨口岸,随着指令下达,边检通道大门缓缓打开,出入境旅客在移民管理警察引导下排起长队,磨憨口岸正式迎来恢复客运通关后的第一波出入境旅客。记者看到,一辆辆出境车辆一早就在排队办理出境手续,入境通道陆续有人员入关进入中国,纷纷在国门打卡留影。

  8日上午,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公路口岸验证大厅,来自中蒙两国的旅客有序排队等待通关。工作人员快速验放来往的旅客。当天,中俄、中蒙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恢复陆路口岸客运通关。

  “二连浩特口岸客运通关的恢复,极大方便了两国人民的来往,我们都特别高兴。”蒙古国旅客恩克宝力德说。

  1月8日5时30分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内,上海机场边检站的新一批次执勤民警已经列队完毕,上岗待命。他们统一佩戴着N95口罩和一次性手套。而在此前一天,他们还需要全身“大白”上岗。

  6时31分,由奥克兰飞抵上海的新西兰航空航班NZ289平稳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是“乙类乙管”后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境的首个国际航班。

  记者在浦东机场的海关查验处看到,旅客只需要出示二维码来确认自己的填报信息,电子屏会自动检测旅客的体温,过程相当流畅。来自德国的托马斯·劳斯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下飞机后,顺利办理了入境边检手续。“我们早早订好了机票,通关的过程也非常迅速,真是太让人高兴了。”妻子莎莉·劳斯说。

分类分级护群众健康


  当前,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社区处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健翔园社区看到,社区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的台账,并鼓励党员和全体居民在邻里间开展与弱势群体爱心结对活动,及时了解他们身体生活情况,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健翔园社区党总支书记董素萍说,社区还设置了爱心互助药箱,为家中缺少备用药品或因疾病无法出门购药的居民提供暖心服务,“希望这些暖心服务能够让大家更健康、更温暖地迎接新春佳节。”

  记者了解到,多地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进一步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日新开设3个感染病区作为亚重症病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司向说,该院接诊的重症患者中,许多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肾衰、肾功能不全等合并新冠感染的老年人。亚重症病房可与重症医学科有效联动,实现重症医学“关口前移”。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区配备18名医生和45名护士,并且还在院内组建了600人的危重症护理后备队。

  针对“乙类乙管”政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配置了足够的急危重症床位和转换床位,确保急危重症和老年患者能及时有效接受救治。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云辉说:“‘乙类乙管’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强化我们的服务与基础保障,加强对重症患者的早期治疗,减少发展成危重症。”

  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记者了解到,各地做好农村居民宣教引导,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作用,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加强农村地区医疗资源配置。

  此外,各地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对住院的新冠患者延续“乙类甲管”时的政策,全额保障新冠患者的住院费用;云南临时扩大了用药范围,其中一半以上是中成药。结合云南实际,将云南省新冠病毒感染者用药目录中的“桑菊银翘散”等47个国家医保目录外药品临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8日起,北京地铁和京港地铁两家运营公司所辖的线路不再对乘客进行体温测量,但倡导有发热等症状人员或阳性人员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当日下午,记者在京港地铁14号线九龙山站等多个车站看到,进站通道处原有的测温设备已经关闭,乘客进站更加顺畅。九龙山站值班站长张雪介绍,取消测温后,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车站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乘客安全乘车。

  8日一早,天津裕源运输服务公司的司机张师傅来到天津港联盟国际码头,依据网上预约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就办完了提箱手续。“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港口提箱的流程进一步简化,进出效率提升了不少。”张师傅说。

  天津港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主任赵宝会介绍,按照要求,天津港持续简化线上和线下冷箱手续办理,取消冷箱保函在线审批,取消冷箱运输全过程监控。码头和堆场全部取消来港车辆防疫核查,航陆运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

  “我们将在继续做好场站、码头、服务大厅日常公共卫生管理的基础上,着重做好民生及煤炭、液化天然气、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服务工作,提供充分的作业资源保障服务。”赵宝会说。

  1月8日是2023年春运的第二天。上午9时,浦东国际机场的跑道上,飞机频繁起降,一片繁忙景象;机场的等候区和到达区,一派车水马龙。那个人们非常熟悉的空港,正在回来。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专家:XBB系列变异株未在我国形成传播优势
专家:XBB系列变异株未在我国形成传播优势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田晓航、李恒)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随着出入境管理政策发生变化,公众担心奥密克戎变异株XBB会很快在中国传播。对此,在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XBB系列变异株未在我国形成传播优势,现阶段不会引起本土大规模流行。

  陈操介绍,从多项研究结果来看,与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几个早期发现的进化分支相比,XBB的进化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强,但致病力未见明显增加。根据美国疾控中心近期数据,XBB流行期间,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和死亡病例数,均未出现明显增加。

  XBB是否会成为国内的主要流行株?陈操表示,2022年8月1日以来,我国共监测到16例XBB本土关联病例,均为XBB.1进化分支,且主要集中在2022年10月,从这一趋势看,XBB未在我国形成传播优势。从全球流行情况来看,XBB的进化分支输入我国并引起关联病例的风险明显增加。不过,我国人群对BA.5.2、BF.7和XBB等系列奥密克戎变异株普遍易感,且BA.5.2和BF.7占据绝对优势,近期大部分人感染了BA.5.2或BF.7后,短期内产生的抗体对XBB系列变异株有一定保护作用。因此,现阶段XBB系列变异株不会造成本土大规模流行。

  如何应对XBB系列变异株可能带来的传播风险?陈操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并针对性地建立应对流行的预案。建议大家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既不要恐慌、也不要轻视,要做好自己健康的责任人,做好个人防护,同时,不要轻信一些未经证实的网络报道,保持好心态。

 
国家医保局:两种新冠治疗药物成功纳入医保目录
国家医保局:两种新冠治疗药物成功纳入医保目录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彭韵佳)为期四天的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8日在京落下帷幕。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对新冠治疗药物谈判情况进行回应:此次进入谈判的新冠治疗药物共3种,其中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因报价高未能成功。

  该负责人表示,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日前已印发《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明确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内包含的新冠治疗药品实行医保临时支付政策,并先行执行至2023年3月31日。

  也就是说,包括此次谈判的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和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均已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患者在2023年3月31日前均可享受到相关的医保报销政策。

  此外,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经过本次谈判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达600余种。

  该负责人表示,近期各地医保部门结合当地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又将一批新冠对症治疗药物临时纳入本地区医保支付范围。总体来看,医保报销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用药品种丰富。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全力做好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据悉,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最终结果有望近期公布。

 
第十版防控方案有何调整?春节出行如何防护?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
第十版防控方案有何调整?春节出行如何防护?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李恒、田晓航)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根据“乙类乙管”及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相关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月7日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第十版防控方案重点做了哪些调整?对疫苗接种提出哪些工作要求?春节出行怎样做好防护?

  1月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实施“乙类乙管”,不是放开不管,而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更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重点优化调整检测策略和传染源管理等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雷正龙说,第十版防控方案继续强调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疫苗接种,加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机构及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

  雷正龙介绍,第十版防控方案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求加强监测预警,调整了检测策略和传染源管理,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再实施隔离措施,实施分级分类收治,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明确了流行期间可以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各地要对不同群体分类采取抗原和核酸检测策略,社区要保留足够的便民检测点,倡导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群众自行开展抗原检测,零售药店以及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要供应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满足群众检测需求。

  当前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第十版防控方案也提出要动态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对此,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表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疾控部门进一步完善新冠病毒变异监测工作方案,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强入境人员、就诊患者、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的采样送检和测序比对工作。

强调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加强疫苗接种


  实施“乙类乙管”后,疫苗接种仍是一项重要措施。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第十版防控方案要求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应接尽接。对于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目标人群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同时,第十版防控方案进一步强调对于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王华庆说,第十版防控方案也提出后续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策略。

  针对公众关心的感染新冠病毒后多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问题,王华庆说,如果通过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确认感染了新冠病毒,近期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一般感染时间和接种时间间隔不少于6个月。

  因疫情等原因,有些孩子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常规疫苗接种。王华庆表示,疫苗要发挥更好作用,一是要及时,二是要全程。建议各地在预防接种单位恢复正常工作之后,及时补种疫苗。

春节出行勿忘做好个人防护


  春节期间是人员流动、亲朋好友聚会的高峰期。专家研判认为,全国有部分地方疫情流行的高峰期与春运、春节假期部分重合,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聚集性活动多,特别是室内活动增多,将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也增加疫情防控难度和复杂性。

  “为确保广大群众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祥和的春节,倡导群众避免去疫情高流行地区探亲、旅游,倡导疫情高流行地区群众减少出行,老年人及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应尽量避免出行。”雷正龙表示,尽量不要举办大规模家庭聚集性活动,尽量不举办大规模庙会、大型室内文艺演出、展销等活动。各地应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和出行安全提示,指导群众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常昭瑞提醒,要合理安排出行,出行前一定要科学规划,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尽量错峰出行。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加强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状况。

 
移民管理优化政策措施实施首日见闻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任沁沁)“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请出示您的护照。”
  8日一早,作为中蒙最大陆路口岸,内蒙古二连浩特公路口岸的验证大厅内,旅客们有序排队等待通关。从事服装贸易的蒙古国旅客古恩毕力格兴奋极了:“专程赶在通关第一天来二连浩特,看看衣服新款式,准备春节前再进一批货。”
  “开关!”
  中老边境,磨憨口岸边检通道大门缓缓打开,正式迎来了恢复客运通关后的第一批出入境旅客。首位出境旅客、来自云南的郭先生一大早就来排队了,从事外贸工作的他,“想尽快过去看看老挝的行情,了解一下做什么最赚钱。”
  福田口岸,人头攒动。
  这里是连接内地与香港的重要陆路口岸。6时30分起,一批批旅客乘坐列车往返于深港两地,深圳边检总站移民管理警察高效查验,服务旅客快速通关。
  ……
  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移民管理优化政策措施正式实施。
  “全国陆路口岸(通道)今起逐步恢复客运通关。”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张宁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磨憨、河口、绥芬河、珲春等陆地边境公路口岸已恢复客运功能,毗邻港澳部分口岸开通后边检快捷通道也有序恢复,持内地居民往来港澳通行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等符合条件的出入境人员可经边检快捷通道通关。
  深港口岸8日起逐步有序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正常往来,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文锦渡口岸、蛇口邮轮母港、深圳机场福永码头首先恢复运行。
  “针对通关流量可能快速增长的情况,我们将全力以赴保障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便捷高效流动,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深圳边检力量。”深圳边检总站党委书记、总站长徐晓伟表示。
  在毗邻港澳的珠海,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恢复了24小时营运,初期开通单向84个班次,大桥口岸日均出入境客流量预计将达到1万人次。
  得知8日实施新政,香港居民周先生第一时间预约申请从港珠澳大桥口岸入境,带着一家老小回江门过年。“走这条路线全程只要约2小时,比以前走虎门大桥节省了近一半时间,方便多了。”他说。
  据珠海边检总站介绍,目前拱北、横琴、青茂等珠澳口岸日均出入境客流量已逐步恢复至30万人次,预计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珠港方向客流短时间内将快速上升,中山、江门、九洲等对港客运口岸也将逐步复航开放。
  准确预判高峰时段优化勤务部署,对一线执勤民警反复培训、多轮演练,全面检修维护边检查验设施设备,开通了中国公民专用通道……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国家移民管理局部署全国边检机关结合实际完善预案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做足应对出入境客流持续增长的准备工作。
  8日起,国家移民管理局还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因出国旅游、访友申请普通护照,恢复办理内地居民旅游、商务赴港签注;恢复受理审批外国人申请普通签证延期、换发、补发等。
  连日来,各地出入境管理局接待大厅里,咨询办理相关业务的人逐渐增多,出境事由以商务、探亲、就业、学习、旅游、访友等事项为主。8日适逢周日,有关部门预计9日起将迎来一波线下办理小高峰。
  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中国公民出国(境)证件管理处处长沈强表示,上海近20个出入境接待大厅、150个窗口将全量开放,按照最大接待能力设置预约额度,并通过增设自助照相一体机等设备,全力满足群众办证需求。
  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随着出入境人员证件受理审批和口岸客运通关逐步有序恢复,全国各地出入境管理窗口和出入境口岸流量较疫情期间将会持续增长,并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移民管理政策措施,促进保障中外人员往来和跨境运输畅通。”张宁表示,同时将进一步严密口岸边境检查管控,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出入境管理秩序平稳有序、口岸边境安全稳定。
顺畅有序 憧憬未来 内地与香港口岸开始恢复人员正常通关现场见闻   ▲1月8日,人们乘坐港铁抵达香港落马洲口岸。 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新华社深圳/香港1月8日电8日凌晨,载有27名香港出境旅客的穿梭巴士,离开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经过约40分钟的行驶,于0时42分抵达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这也是当日内地口岸迎来的首批香港入境旅客。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通关非常顺畅,好高兴。”走进查验大厅的香港入境旅客张海华开心地说。
  8日当天,内地与香港多个口岸开始分阶段有序恢复人员正常往来,这是时隔近3年后,内地与香港通关有序复常迈出的第一步。
  在香港方面,首阶段开放海陆空7个出入境口岸,涵盖目前正在运作的香港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和深圳湾口岸,以及重开的港澳客轮码头、中国客运码头、文锦渡口岸和落马洲支线/福田口岸。
  8日一早,香港落马洲支线口岸早早排起长队,大家相互讨论回家安排,有人拿出手机自拍留念。包括该口岸在内的3个深港陆路口岸,第一阶段每日最多可有5万名港人北上进入内地。
  “好久没有在家里过年,这次刚好可以放个长假,父母也非常开心。”已经快两年没回山西老家的郭先生说,几天前听到港深将恢复正常通关的消息后,当即就预约了自己和女朋友的名额。
  在对面的深圳福田口岸,四处悬挂的红灯笼、“热烈欢迎”的标语给通关旅客营造出温暖回家的体验和浓浓的新春节日氛围。
  上午6时36分,在福田口岸二楼入境大厅,香港旅客庄先生正式通过边检通道,成为当日首个经福田口岸入境的旅客。“能成为第一个通关旅客,很开心,很幸运,已经两年多没回海陆丰老家了,准备回去过年。”他说。
  7时许,随着更多闸机陆续开启,深圳入境人流量增多,大家拉着行李、背着背包,有的还老少同行。“终于恢复正常通关了,昨天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又尝到了以前熟悉的味道。”香港市民余先生告诉记者,此次回内地主要是探亲,前两天通过网络进行通关预约只花了几分钟,今天整个通关流程也只用了十几分钟,非常顺利。
  这是对团聚的期盼。“我要在家待到过年”“妈妈,我马上就到家”“我想看看香港的除夕夜”……在各个口岸、各条通道,相聚和期待,是被提及最多的话题。
  在深圳工作的香港市民冯先生一早就打车赶到福田口岸,排队等候通关。他表示,由于疫情,很长时间没回香港,今天心情非常激动,这次回去要跟家人好好团聚。
  这是对前景的期盼。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梁熙和团队从深圳湾口岸通关前往东莞等地,开展交流学习,考察当地有关香港青年的创业政策等。
  “恢复正常通关可以大大增加内地、香港青年交流机会,更好促进大家互动发展,我们团队也迫不及待要前往内地了解最新情况,然后反馈给香港市民,尤其是让香港青年更好认识大湾区和内地最新发展。”梁熙说。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及特区政府官员8日早上到香港落马洲支线口岸视察,认为整体运作顺利,通关过程安全、顺畅、有秩序。他表示,自己和很多市民都希望尽快到广东,“大家进行沟通,推进大湾区的发展,推进两地的合作”。
  根据相关安排,深港两地会在恢复通关后一星期内就第一阶段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在双方形成一致意见基础上,再研究安排实施第二阶段恢复通关安排。
  连日来,从深圳前海、河套,到珠海横琴、广州南沙,城市建设新规划、产业发展新蓝图、基础设施新进展、民生保障新举措陆续公布,人们对内地和香港全面恢复正常往来后将释放的巨大发展动能,倍加期待。
  “随着内地与香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次加速流动,内地与香港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也更加可期。”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说。
那个人们熟悉的上海空港,正在回来 上海调整入境管理首日机场见闻   ▲1月8日,浦东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对一名入境旅客进行人员信息核查。
                  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本报记者王永前、杨金志、贾远琨

  1月8日凌晨5时30分许,黎明时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内,上海边检总站上海机场边检站的新一批次执勤民警已经列队完毕,上岗待命。他们统一佩戴着N95口罩和一次性手套。而在此前一天,他们还需要全身“大白”上岗。
  6时31分,由奥克兰飞抵上海的新西兰航空航班NZ289平稳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是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境的首个国际航班。
  在边检入境查验大厅入口处,边检执勤人员指导旅客有序进场,查验通道内执勤民警快速核查办理旅客入境通关手续,通关平稳顺畅。
  来自德国的托马斯·劳斯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下机后,顺利办理了入境边检手续。“我感到特别幸运,我们早早订好了机票,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原本以为会需要隔离,没想到完全不用,通关的过程也非常迅速,真是太让人高兴了。”妻子莎莉·劳斯说。
  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工作人员已经连夜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国际及港澳台到达处的防疫隔离设施拆除。蓝色隔离板被整齐码放在角落,还有一些隔离设施仍在拆除之中。入境和候机区域都开阔了许多,旅客通行更加顺畅。有工作人员感叹,过去三年来,防控手段应时而变,整体上是在做“加法”以织密防控抗击疫情,今天则是做“减法”,将出入境的流程调整到了三年前。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部署,入境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在浦东机场的海关查验处,旅客只需要出示二维码来确认自己的填报信息,电子屏则会自动检测旅客的体温,过程相当流畅。据上海海关工作人员介绍,入境人员自1月8日起向海关申报入境前48小时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海关对健康申报正常且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入境人员,放行进入社会面;对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人员,由海关进行抗原检测,根据抗原检测结果和常规检疫情况实施分类处置。
  不少旅客提前了解到管理举措的调整情况,据此安排好了行程。老家在上海的杨女士一家三口在海外生活了几年,特地选择了8日的航班回国。“我们行前都做了健康监测和管理。不用隔离的感觉太好了,尤其是孩子年龄非常小,能够更便捷地回到家里,感到非常安心。”杨女士说。
  上海机场边检站执勤九队教导员兰功强说:“口岸客流量将逐步趋向常态化,我们会提前分析研判口岸辖区业务量恢复和增长情况,根据口岸出入境流量变化进一步优化执勤警力,动态科学实施勤务,确保口岸通关安全顺畅有序。”
  据上海机场集团负责人介绍,目前,来自美国、法国等的国际航空公司都有加密航班的计划,市场需求将支撑旅客吞吐量稳步回升。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从机桥位资源释放、运行模式调整、流程动线优化等方面入手,正有序恢复保障能力,同时加大人员培训、提高一线人员到岗率,确保资源、人力、设施设备以满足航班增量需求。
  1月8日也是2023年春运的第二天。随着国际空港客流量的回升,机场也在加快复商复市。记者在现场看到,浦东机场国际到达公共区的不少店铺都已经营业。国际到达出口处附近还设有临时花车市集,为过往旅客提供鲜花、玩偶、土特产、伴手礼等,机场里洋溢着“年味儿”。
  与此同时,空港口岸仍将继续加强新型冠状病毒监测工作。上海海关对经过口岸检疫排查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员,采集咽拭子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时,按照“多病同防”要求开展其他传染病的检测,比如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按要求开展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工作,实时掌握病毒株变异趋势,及时获取新冠毒株变异情况。
  上午9时,阳光灿烂。浦东国际机场的跑道上,飞机频繁起降,一片繁忙景象;机场的等候区和到达区,一派车水马龙。那个人们非常熟悉的上海空港,正在回来。
多国专家学者:中国防疫政策科学有效   自1月8日起,中国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以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正常生产生活。对此,多国专家学者表示,中国过去三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抗疫成绩,为全球抗疫作出巨大贡献。如今,中国在疫情发生变化以及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的背景下主动调整防控政策,是科学有效并符合实际的,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三年抗疫成绩斐然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疫情最严峻、病毒最凶恶时期,调集一切资源、不惜一切代价,尽最大努力保护每一位中国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年来,中国有效应对疫情冲击,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病例。
  瑞士日内瓦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所长安托万·弗拉奥认为,当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出现时,“中国政府采取了非常严格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新冠疫情,避免其在全国蔓延”。中国和亚太地区不少国家曾采取严格防控政策,比当时西方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更为有效。
  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得到海外专家学者称赞。津巴布韦中津交流中心项目经理布莱特·德拉米尼指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抵御了疫情冲击,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国在有效防控国内疫情的同时,积极呼应国际社会团结抗疫,向全球提供疫苗和大量抗疫物资,并本着公开透明的负责任态度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信息,助力国际社会应对疫情,不少海外专家对此深有感触。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高级编辑科内柳斯·普巴说,中国从疫情初期就向东盟国家提供援助。正是由于与中国密切合作,印尼才得以成为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表示,中国在较好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也成功巩固了经济发展能力,有力维护了全球供应链稳定。中国既保证了人民生命健康,也在稳定世界经济中发挥积极影响。

政策调整科学必要
  在抗疫斗争中,中国始终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明显减弱,病毒造成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中国民众更关心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主动优化抗疫举措,先后有序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制定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方案,将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弗拉奥高度赞成中国政府近期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认为这是“正确的一步”。弗拉奥表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脆弱群体,主要是60岁以上的群体,加强为有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的人群接种疫苗。
  巴基斯坦公共卫生专家比拉勒·艾哈迈德表示,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新信息、新证据的出现,各国政府在预防和控制新冠的传播方面必须有灵活性。中国调整防疫政策,是为了更有效地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针对部分国家对来自中国的人员实施入境限制,不少海外人士表达了反对意见。澳大利亚首席医疗官保罗·凯利在致卫生部长的一封信中说,实施这类入境限制没有“充分的公共卫生理由”。澳大利亚各州和新西兰的卫生官员已达成“强烈共识”,即对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实施限制“与目前国家对疫情的管理方式不一致,与风险不成比例”。波兰卫生部长涅杰尔斯基指出,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其他国际卫生机构,都没有发现目前在中国流行的新冠病毒发生了新的变异,没有道理引入特别限制或措施。
经济复苏值得期待
  尽管在调整防疫政策后,中国多地出现了一波疫情高峰,但海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一定能逐步控制住疫情,并表示相信中国兼顾防疫与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复苏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新冠疫情出现变化时,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应该改变。”巴西东方学教授古斯塔沃·平托说,与此同时,新政策实施后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巴西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从新冠病毒出现到今天,中国政府的每一步都非常谨慎,“我相信中国政府一定能带领人民走出疫情”。
  德国商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汤米·吴预测,由于优化了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中国经济可能会比此前的预测形势要好。他说:“人们消费增加,将促进全面复苏。经济活动或将在第二季度出现显著复苏,最快甚至可在3月份就出现,大大早于我们和市场此前的预期。”
  西班牙特雷西斯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丹尼尔·拉卡列认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措施是市场2023年的“最大利好”,这“无疑将大大提振世界各地的增长”。
  驻深圳的麦肯锡公司亚洲旅行事务负责人史蒂夫·萨克森说,疫情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行客源国,每年有1.5亿人次出国旅行。他预计到今夏,中国旅客的国际出行数量将从此前相当于2019年的5%升至约50%的水平。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将有利于俄中两国贸易持续增长,也将进一步推动俄中两国旅游业合作发展和各领域人员往来。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哈尔滨:一根热线“绣花针”,穿起民生“万根线”
哈尔滨:一根热线“绣花针”,穿起民生“万根线”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我家下水井堵塞,能不能尽快清掏?”“老旧小区改造完地下管道返水,怎么解决?”“我们小区暖气不热,帮我们督办下行不行?”……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这些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正在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尽快得到解决。

  走进位于哈尔滨市民大厦的12345热线电话受理大厅,电话声此起彼伏。100名工作人员轮流不间断提供服务,全年“7×24小时”快速受理诉求。借助网络小程序开通的“e冰城”App受理渠道,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民生诉求。

  寒冬时节,城市供暖是最大的民生实事。不久前,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融创中园三期居住的王先生反映,家中室内温度只有16摄氏度。接到来电后,12345热线第一时间将问题转交给松北区政府。工作人员上门核实,对过滤网进行清洗,随后室内温度回升,成为“暖屋子”。

  一根热线“绣花针”,穿起民生“万根线”,用心用情把老百姓的身边事办实、办好,正在撬动一场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流程,哈尔滨市12345热线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和各有关单位12345热线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相继成立。聚焦群众反映较为集中事项,建立未办结事项台账,协调有关方面加快解决。哈尔滨市城管局、交通局、物业集团、供热办以及市属22家大型供热企业,派出多名业务骨干进驻受理大厅,现场处理协调复杂疑难事项。

  “解决好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是基层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哈尔滨市市长张起翔说,重塑12345热线运行机制,把热线作为问政于民、问政得失、群众满意不满意的“连心桥”“晴雨表”“温度计”,成为获取和解决群众诉求的有力渠道。

  去年10月,哈尔滨市平房区居民钟先生的健康码变成“黄码”,对照确诊病例轨迹等发现自己并未有交集,便致电12345热线,希望尽快恢复“绿码”。随即,12345热线、平房区工信局等快速核查信息,完成调码,居民正常工作、生活得到保障。

  “涉疫无小事,必须提高效率。”疫情防控期间,12345热线及时梳理群众涉疫来电,哈尔滨市疫情防控调度会将这些诉求问题作为重要内容,及时调度区县、部门找差距、补短板,明确责任单位要在2个小时内进行处理,在最多不超过1个工作日出具处理结果,从而压缩交办流转环节,快速高效解决好群众在疫情防控、就医购药、核酸检测等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问题。

  “多亏了12345热线的帮助,让我免去走法律途径,省时又省力。”前不久,市民徐先生将私家车停放在道里区一家银行门口,结果车被附近施工单位的砖头砸坏,自己多次协商未果。在12345热线反映此事后,督办人员立即协调,帮助徐先生及时获得了理赔。

  “提升热线接通率、解决率、满意率,把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成群众的希望线、幸福线、兜底线。”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迟有勇说,哈尔滨市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培训,并通过“一把手”带队走热线,加大督办力度,完善业务流程,充分发挥热线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政务监督、辅助决策作用。

  如今,12345热线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正在为城市治理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热点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已经形成涉及老旧小区改造、供热、物业、工资拖欠等专项数据报告,为政府监督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参考。

  据统计,2022年,哈尔滨市12345热线共接听市民来电268.63万件,同比上涨12.46%,受理微信、App诉求51230件,同比上涨4.03倍,涉及疫情防控、供热、物业、消费维权、私建乱建、小区公共设施维修等诸多领域,其中工单交办事项已办结90.93万件,办结率达98.96%。

     (本报记者杨思琪)

 
乌鲁木齐出台“一揽子”政策助力经济稳增长
乌鲁木齐出台“一揽子”政策助力经济稳增长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8日电(记者潘莹)3年实现市场主体突破49万家、减征个体工商户50%税额、年内建成不少于100个“创业市场”……近日,乌鲁木齐出台一系列“强信心、稳增长、稳就业、促发展”政策,并于即日起落地实施。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获悉,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乌鲁木齐市市场主体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乌鲁木齐市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乌鲁木齐市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涉及27个方面98条措施。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乌鲁木齐市副市长朱大纲介绍,根据《乌鲁木齐市市场主体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乌鲁木齐市场主体将突破49万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经济发展图景。

  在加大培育市场主体同时,当地还出台《乌鲁木齐市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等,为个体工商户发展减负纾困。包括自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对个体工商户按50%税额幅度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此外,为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增收,当地推出《乌鲁木齐市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增收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岗位扩容、创业扶持、职业技能提升、服务优化、兜底帮扶“六项行动”。

  朱大纲表示,今年将划定适宜发展地摊经济、早市夜市等便民经济区域,年内建成不少于100个“创业市场”,同时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零工驿站”,推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增收。

  乌鲁木齐下一步还将陆续出台《乌鲁木齐市稳就业工作方案》《2023年创业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6000万人次的跨越 琼州海峡跨海铁路轮渡开通20周年
6000万人次的跨越
琼州海峡跨海铁路轮渡开通20周年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1月6日,在广东徐闻的粤海铁路轮渡北港码头,机车正在牵引粤海铁1号轮渡上的列车驶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新华社广州1月7日电(记者吴涛、邓华)7日早晨8点不到,夏翠芳一家就早早坐在了粤海铁路轮渡北港码头的候船厅里,等着登上第一班前往海南的载客渡轮。
 
  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赶来的夏翠芳一家三代6口人准备在海南三亚享受春节旅行,在两个孙女上学前赶回四川。“以前坐飞机去过海南,这次想体验一下跨海铁路轮渡,感觉应该会很有意思。”夏翠芳说。
 
  春节旅游客流是海南春运的主要客流。车辆候渡区里密密麻麻的大货车、小汽车,候船厅里闹闹哄哄的乘客,烘托出春运首日的热烈气氛。
 
  “南海之滨,粤海铁龙,海峡横渡,天堑通途。”粤海铁路轮渡是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通道,跨越我国三大海峡之一的琼州海峡。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口机辆轮渡段副段长申俭德介绍,粤海铁路轮渡于2003年1月7日开通营运,海上航线距离约12.5海里(相当于22.5公里),航行时间约60分钟。现有四艘万吨级渡轮,较大的两艘总吨位达2.3万吨。渡船下层甲板载运火车,中层甲板载运汽车,上层舱室载运旅客。
 
  申俭德说,粤海铁路轮渡每年承担着约3600趟次旅客列车、1900趟次货物列车。20年来粤海铁路轮渡开行渡轮11.8万趟,累计有6000多万人次借此跨越琼州海峡。
 
  粤海铁路轮渡不仅为春节期间到海南过节的旅客进岛带来便利,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优美风光和温暖冬天,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的跨海通道。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口车务段副段长张新征告诉记者,自国家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向海南运送建材的货运列车越来越多。
 
  “人员往来、货物流转,万吨巨轮连接我国大陆和海南岛,也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张新征说。
 
“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逝世 享年98岁
“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逝世 享年98岁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沈阳1月7日电(记者于力、高爽)记者从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等渠道获悉,7日11时42分,“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孙景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辽宁丹东逝世,享年98岁。

  孙景坤1924年10月出生于辽宁丹东,1948年1月参军入伍,先后参与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复员,后在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担任村干部。

  入伍后,孙景坤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一等功一次,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回乡后,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建设山城村。其间,孙景坤刻意尘封功绩,闭口不提战功。直至20世纪90年代,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才渐渐传扬开。深藏功名、甘于奉献、一生清贫的孙景坤,获得了“七一勋章”“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崇高荣誉。

 
“回家的人可真多” 武汉火车站春运见闻
“回家的人可真多”
武汉火车站春运见闻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武汉1月7日电(记者侯文坤、潘志伟)“没想到车站人这么多,久违了的感觉,有点兴奋和感动。”7日7时20分许,即将发车的G66次列车上,26岁的田禹核对座位号,放好行李,踏上了回家路。

  又是一年春运时。7日清晨,记者来到武汉火车站,在列车上、候车大厅,见到了一张张期待回家的笑脸。

  “我有两年没回家了,快过年了,想快点回去。”田禹的老家在内蒙古,需要在北京转车,为了早点到家,他购买了7日最早一班从武汉去北京的高铁票。

  陪伴田禹回家路的是装扮一新的车厢——贴上窗花、挂上灯笼,还有送春联、送糖果等活动,浓浓的年味弥漫在列车上。

  “我经历过武汉站以前一天发送旅客15万余人次的客流高峰,也见过门可罗雀时的冷清。”看到车站内熙熙攘攘,已工作十余年的武汉站值班站长张利民十分振奋。他说,人少的那段时间,有旅客找他咨询问题,他总是希望旅客能多问几个问题,多说几句话。

  “今年春运客流有所回升,遇到旅客接二连三过来问询,真的很激动、很开心,站里人气回来了,越来越热闹了。”张利民告诉记者,一些曾经关门的站内商铺也陆续重新开张,为回家路上的旅客提供了更多购物选择。

  7日上午9时许,武汉站内已是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人拖着大包小包走进候车大厅,满怀期待地踏上回家的路。也有不少乘客停下脚步,在候车大厅设置的新年合影墙前拍照,领取车站赠送的春联等小礼物。

  “回家的人可真多,可能大家对这个春节都特别期待吧。”拥有一手不错的电焊手艺,50岁的胡修煜2022年辗转了几个省的工地,马上要回家过年的他,对春节无比憧憬。“在外辛苦一年,为的就是过年时的团圆。”

  一张车票,一抹乡愁。朝着家的方向,返乡的赶路人脚步也轻快了许多。胡修煜就带了一个行李箱、一个手提袋,车站也少了查看健康码、行程卡等进站环节,他感到乘车轻松了不少。“不过自己还是要做好防护。”他随身带着消毒湿巾、备用口罩等物品。

  与大家期待的热闹团圆的春节对应的,是客流回升带来的挑战。春运40天,武汉铁路部门预计发送旅客1400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的60%左右。为满足更多群众的返乡需求,武汉铁路部门将动态优化列车开行方案,计划在春运期间安排直通临客139对、管内临客69.5对。

  为了营造健康安全出行环境,武汉铁路部门将进一步加强车站卫生间、洗手池、电梯扶手、座椅等重点处所通风消毒,加强旅行健康宣传提示,引导旅客全程佩戴口罩,强化自身健康防护。

  “感觉回到了疫情前的时候。”看着车站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旅客贾旭已经开始盘算起春节后的出行计划,“打算找个地方带着家人去旅游,好好感受下熟悉的‘烟火气’。”

 
“新工体”来了
“新工体”来了

( 2023-0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张骁、夏子麟)记者1月6日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历时两年多,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足球场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新工体”成为全国首批、北京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目前,“新工体”已具备办赛条件,待周边环境整治和商业设施建设收尾后,将迎接北京国安足球队回归主场。

  致敬经典 恢复工体建成初期外观


  工体是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工程,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自1959年建成以来,工体先后举办了一系列重大赛事活动,见证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也因长期作为北京国安足球队主场而为人熟知。

  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工体改造复建项目总设计师杜松告诉记者,为举办重大活动,工体建成后先后经历4次改造,仍难以彻底解决存在安全隐患、设施陈旧,无法承办国际大型专业足球赛事活动等问题。2020年7月,工体启动改造复建,这也是工体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造。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新工体”如何保留国人记忆和城市情怀,延续带给公众的感动和美好。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二级巡视员马希胜介绍,“新工体”设计理念确定为“传统外观、现代场馆”。“传统外观”体现在保持工体原有椭圆形造型、外立面形式和比例、特色元素“三个不变”,同时保护并恢复工体建成初期时的雕塑、建筑装饰构件等重要元素。

  6日上午,阳光下的“新工体”尽显典雅庄重,清水混凝土外立面色泽朴实,屋檐下的标志性正方形窗花得到完美复刻。一系列经典造型和元素的回归让人由衷感叹:它还是那个陪伴大家一甲子时光的“老朋友”。

  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李欣说,回首两年多建设岁月,建设者始终充满信心。60多年前,老一辈“建工人”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建成工体,创造了“芦苇塘上的奇迹”。如今面临疫情、工期等一系列挑战,新一代“建工人”继续攻坚克难,最终跑好了这根“接力棒”。

  李欣介绍,“新工体”落成后,团队将紧张推进其商业配套区、环境整治收尾等工作,在确保项目整体亮相的同时,继续做好后期维保工作。

放眼世界 成为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


  作为“全国首批、北京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新工体”另一大亮点是“现代场馆”——完全按照国际足联(FIFA)关于专业足球场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一直以来,北京国安球迷非常期盼工体从综合性体育场变身为专业足球场。现在心愿达成,也弥补了北京一流专业足球体育设施建设的不足。

  中赫工体(北京)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丁大勇介绍,“新工体”正南正北的位置符合FIFA关于足球场朝向的技术要求。足球场6.8万个座席的视线升高值满足FIFA要求,观赛视野非常好。

  此外,按照FIFA要求,专业足球场要在替补席同侧预留替补球员热身区。由于“新工体”采用“看台碗”设计,东、西看台的第一排座椅距离草皮仅有8.5米。比赛时,前排观众可以听到球员说话,看到球员细微表情甚至是汗珠。目前,足球场草皮已经铺设完毕,草皮外围沥青地面后期将被人工草覆盖。

  丁大勇介绍,“新工体”看台区新增3条环形LED屏幕,不仅能渲染观赛氛围,丰富感官体验,还将为球场未来运营提供更多艺术呈现方式。足球场南、北两侧新增的300平方米空中大屏幕,尺寸和清晰度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新工体”用节能环保LED灯源替代原有灯源。全场超过800个灯具,除了400个用于球场照明外,还有座席照明、氛围照明、应急照明等设置,在提供更好观赛体验的同时,为赛事运营预留丰富艺术表现可能。

  此外,“新工体”在“死忠球迷”看台设置、包厢接待、餐饮及商品售卖区域、无障碍观赛区域、卫生间配比设置等方面也全面对标国际。

城市更新 地标建筑为人民共享


  丁大勇说,随着足球场主体建设任务完成,“新工体”逐步迈入运营阶段。即将迎接北京国安“回家”,为未来北京承办更高等级的国际足球比赛提供场地设施,助力培育体育消费经济。

  根据建设计划,“新工体”项目除地上保存足球场一个单体建筑,其他区域将建设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城市体育公园和3万平方米的湖区,打造多功能健身设施与休憩小景。公园内将建设环保健身跑道等多种体育场地设施,成为以球场为核心的开放型城市体育公园。

  “以前到工体看球车位难找,赛后走很长一段路坐地铁、挤公交回家的记忆即将成为历史。”丁大勇介绍,北京地铁3号线、17号线将与工体商业配套区连接,形成集赛事、综合性消费载体、体育公园、地铁公共交通系统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消费流线。未来,“新工体”将融汇更多元、丰富的业态和复合配套功能,在空间、运营、体验方面实现整体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