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财经

04版:新华影像

05版:新华关注·各地

06版:新华国际

07版:新华关注·科技

08版: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09版:草地周刊

10版:迦陵课堂

11版:说人解史

12版:神州风物

天堑变通途——雪域高原十年交通变迁记
天堑变通途——雪域高原十年交通变迁记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高原上雪山起伏连绵,山下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翻开西藏地形图,千山耸立,万水奔腾,“世界屋脊”复杂的地质构造触人心弦。
 
  然而,更动人心魄的,是复杂地质构造上越织越密的交通网——“高原孤岛”墨脱公路通车,以拉萨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网快速形成,复兴号首次开上高原,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入运营……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一条条团结线、幸福路在雪域高原延伸,不断创造交通奇迹,宛如高原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金色哈达”。
 
天路十年快速延伸


 
  山峦叠翠的峡谷间,车辆穿梭于一座座大桥和隧道,一别昔日的通麦天险。
 
  “提起通麦,过去很多老司机都提心吊胆。”多次跑川藏线的司机平措说。
 
  处于“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每年地质灾害达300多次,很多地方路宽仅容一辆车通行,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车掉入江中,有“死亡路段”之称。
 
  治通麦,除天险,成为过往人员的最大期盼。
 
  2012年,总投资近15亿元的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启动。2016年工程通车后,全长14公里的通麦天险成为历史,整个通行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
 
  新时代西藏之变,路之变很有代表性:
 
  2014年,青藏铁路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建成通车。
 
  2019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米拉山隧道建成,标志着全长约400公里的林芝至拉萨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
 
  2021年,拉萨至林芝铁路建成通车,雪域高原进入复兴号时代,标志着复兴号列车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
 
  2021年,西藏最大的航站楼、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运,标志着机场服务保障水平和运输承载能力实现全面提升。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徐文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西藏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
 
  ——自2012年至今年6月底,西藏累计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3399.49亿元。仅“十三五”期间,西藏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就占全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三分之一。
 
  ——公路总里程由6.52万公里增至12.07万公里;高等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38公里增至1105公里;公路密度由5.3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至9.78公里/百平方公里。
 
  ——解决了375个乡镇、3479个建制村通畅问题,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94.4%和77.89%,分别较“十二五”末提高了53.5个和63.6个百分点。
 
天路带来美好生活


 
  生活在高山峡谷的百姓,对于路有着特殊的感情与记忆。
 
  59岁的向嘎,曾多年当背夫,对于家乡墨脱的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藏在大山里的墨脱,2013年之前不通公路,重要的物资只能人背马驮运进来。
 
  “一次往返需要7天。有一次,有人突发重病,我和另外10多个背夫轮流背着病人出墨脱,路上还要翻越多雄拉雪山,很是辛苦。”向嘎回忆说。
 
  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多次投资修建通往墨脱的公路。但因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公路屡建屡毁。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终于贯通运营。
 
  向嘎从此不再当背夫,途中辛酸皆成过往。墨脱通车后,不少背夫购买了货车、皮卡、挖掘机等,从事运输或建筑行业,职业转变带来更高收入。
 
  墨脱县委书记魏长旗说,公路修通极大方便了墨脱人民的出行就医就学,保障了当地民生和建设需要的物资。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牧区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窘境,一些极难抵达的偏远的村落,修通了沥青路、水泥路,高原人民出行更加便捷。
 
  2021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西藏那曲至拉萨高速全线通车,拉萨到那曲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6个多小时缩减为3个小时。
 
  “这两年很多家庭都买了小汽车与皮卡车,我们喜欢开车去拉萨。”那曲市牧民仓典说,周末可以带父母孩子到拉萨购物、看电影,还可以把自家的牦牛肉运到拉萨销售,一天时间往返自由。
 
  这十年,新华社记者遍访西藏74个县(区),见证着高原交通之变:2017年进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时的绝壁土路,已经拓宽成了水泥路;前往全国海拔最高县双湖的土路也翻修成柏油路;边境盘山路中最惊险的大拐弯越来越顺畅……
 
  在西藏阿里工作了20多年的原勇,对2003年第一次回山西老家过春节的经历记忆犹新:乘大巴沿新藏线抵达新疆西南的叶城,辗转乘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再辗转到西安。最后经过8天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山西老家。
 
  随着青藏铁路2006年开通,拉萨至阿里航线2010年正式开通,原勇的回乡路开始了“空中奔跑”,坐飞机整个行程缩短至不超过10小时。
 
  如今,西藏拥有5座机场、航线150条,通航国内外城市达68座。“十四五”期间,西藏将新建完成3个支线机场,拉萨贡嘎机场二跑道也将开工建设。
 
天路催生发展变革


 
  “我现在穿的衣服都是在网上买的,不仅更便宜,也更‘有范儿’。”27岁的村民旦增指着身上的灯芯绒工装裤和脚上的马丁靴笑着说。
 
  旦增的家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珠穆朗玛峰脚下的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受地理位置影响,这个中尼边境小镇曾很长一段时间不通公路。
 
  2017年底,通往陈塘镇的公路建成通车,汽车第一次驶入陈塘镇。2020年,总投资7.18亿元的省道514线萨尔至陈塘段改扩建工程竣工,物流卡车每周都会抵达陈塘,催生了这里的网购热情。
 
  天路纵横,连接的不只是万水千山,还带动了物流产业兴起。如今,西藏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网店、网购人员数量及消费额均呈快速增长趋势,许多特产借助电商平台走出高原。
 
  在林芝市察隅县沙琼村,僜人迪龙通过制作短视频、直播带货等途径,介绍僜人文化和察隅县风情,推广当地特产。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家乡的野生灵芝、羊肚菌等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去年我卖出去价值100多万元的家乡特产,这首先基于西藏交通条件的改善,不然运都运不出去。”迪龙感慨着。
 
  数据显示,2021年西藏网上零售额实现189.7亿元,同比增长61.1%,增速居全国第一。拉萨西站货物到发量由2006年的30多万吨增至2021年的600多万吨。
 
  “近年来主要发送的货物品类有啤酒、矿泉水等,主要到达货物品类有食品、建材、钢铁、水泥、石油等。”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拉萨西站技术员秦进元在此工作了13年。“刚到拉萨西站时,车站周边很荒凉,如今西站周边到处可见高楼大厦,很多当地村民依靠物流业发家致富。”
 
  西藏大学教授久毛措说,交通运输的跨越式进步,增大了高原人民的活动半径,拉近了西藏和内地的距离,促进了商品流通循环,推动了西藏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引擎”。(记者林建杨、张京品、吕秋平、刘洪明、刘颍)  新华社拉萨8月11日电
 
 
“千年古渡”觅乡愁
“千年古渡”觅乡愁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王明浩、邵香云、黄江林
 

 
  听说天津宝坻区黄庄镇的小辛码头村,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让纷至沓来的访客流连忘返。记者带着好奇,一路探访。
 
  盛夏的清晨,潮白河畔草木葱茏,水清岸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味。站在千米桥上远眺,阳光透过薄雾轻轻洒落,宽阔的河面泛起粼粼金光,与蓝天、绿树相辉映,伴有白鹭翩跹,宛如一幅诗意画卷。
 
  从桥上下来,沿潮白河左堤路向西北前行,约莫6公里后驶入岔口,穿过“九河漕运”的牌坊,眼前稻田环绕、荷花满塘,耳边蝉鸣声不断。不远处,大红灯笼点缀着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农家院。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漫步赏景,或拍照留念。
 
  “这里就是小辛码头村了。”在村口等候的村民李超迎上前,把我们领进他新开张的农家院。院子里搭有凉亭,种有花草,摆放着石磨盘。不少游客已经落座,一边聊着天,一边等着吃早饭。
 
  回乡创业8年,“90后”小伙李超接连开了5个农家院,最多可容纳100多人吃住,一年下来收入六七十万元。今年,奥密克戎突袭天津,农家院一度暂停接待,可李超没闲着。“我腾出工夫对院子进行了改造,投资70多万元,现已营业。”
 
  李超追加投资的底气从哪里来?“看好乡村振兴好政策,看好我们村独特的自然、人文和历史风貌,看好这些年村里打下的基础。”
 
  紧邻潮白河的小辛码头村,1000多年前,曾是辽国的运粮码头,村内至今保留着古码头遗址,有“千年古渡”之称。明朝万历年间,时任宝坻知县袁黄,号了凡,在这里南稻北引、劝农插秧,扬起“鱼米之乡”美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鱼米之乡”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米袋子”不成问题,怎么让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村党支部没少想辙。54岁的小辛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奉国说,村干部到北京延庆、天津蓟州等地观摩交流后,感到乡村旅游的路子有奔头。
 
  的确,小辛码头村有人文历史,有水乡风光,靠近京津两大都市,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然而差距也很明显: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猪牛羊粪堆满附近的荷花池,“臭烘烘的,都不敢开窗户”。
 
  十年来,在政府推动下,各类帮扶资金陆续投入。小辛码头村成立专班,向环境“脏乱差”开战:清理池塘、修建道路、拆除违建、牲畜圈养……
 
  很快,臭池子变成了靓荷塘,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一个个垃圾堆不见了,改成小广场、小凉亭。村庄变美后,首批18户村民率先办起了农家院。
 
  从流水线工人、保安,再到餐厅服务员,2008年就外出打工的李超,几经辗转,始终没有稳定下来。每月几千元的收入,除去生活开销所剩无几。“后来回到村里,看着乡亲们靠旅游兴起办民宿、农家乐,日子越来越红火,心里抓挠得慌。”
 
  李超下决心回村创业。为鼓励他迈出“第一步”,当地政府将2万元无息贷款送上门。2014年,李超干起农家院,当年就挣了2万多元。
 
  2018年,宝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小辛码头村环境再次提升。拓宽道路、铺设管网、建设绿地、翻新民居,打造水稻文化园,新建古码头遗址、了凡广场、袁公井等景点,还将爱党爱国、爱护环境等写进村规民约,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们当志愿者保护环境……“千年古渡”不但颜值更高,也更有气质和内涵了。
 
  “现在来我们村,不光能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可看的景也多了,文化味儿也浓了。”村民宋祥梅热情地给记者当起了“导游”。
 
  脚踏石头小路,来到古码头遗址。光阴流转,当年的漕运盛景已然不再,碑墙记录下古渡的沧桑变迁。村庄展览厅里,一张张老图片,承载着北方水乡的发展记忆。了凡广场上,袁黄的雕像屹立其间,墙上“立命、改过、积善、谦德”8个大字甚是醒目,宣扬着崇德、向善的文化。
 
  一路探寻,一路体味。如今的小辛码头村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田园风光、和美乡情相映成趣。“漕运文化”“了凡文化”“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内生动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不知不觉,临近中午。不少院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铁锅炖大鱼、土窑鸡、煮田螺、辣炒河虾、椒盐泥鳅、虾酱窝头……一道道诱人的农家菜上桌。
 
  从天津市区驱车前来的徐女士和记者唠起了家常。“喜欢这里的美景乡情,还有地道的农家饭。从舌尖到心尖,都是满满的‘乡村味道’!”她肯定地说。
 
  对于小辛码头村村民来说,潮白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作为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潮白河在宝坻境内蜿蜒百里,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以前垃圾往河里扔、废水往河里倒,潮白河蓝藻多、气味难闻,村民只能捞捞鱼虫。”李超说,“现在可不一样了。水质改善后,鲢鱼、鲫鱼、鲤鱼又回来了,连对水质要求高的银鱼、河虾都多了起来。一下锅别提多香了!”
 
  种粮大户引河水灌溉,稻米也变了样。一些农家院的货架上,摆着小辛码头村自产的“稻蟹米”,米粒清香、晶莹透亮,不少游客走的时候都要捎上几袋……潮白河成了村民口中的“潮白银行”。
 
  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等延伸行业,还催生了采摘、钓蟹等新兴行当,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难题。“现在全家齐上阵都忙不过来,我的农家院雇了五六个厨师和服务员。”李超说。
 
  “我们村有100户人家,32个农家院,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洪奉国的喜悦溢于言表。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这坚定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千年古渡’蕴含丰富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我们要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午后,黄庄镇党委书记王晓东带项目团队到村里考察,谋划打造高端民宿,建设亲子研学营地;增加农耕体验、生态市集等特色项目;提升文化品位,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入户;依托插秧节、稻蟹节等开展节庆互动……
 
  如今,小辛码头村名声越来越响亮,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津市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加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更多保留乡土味道、村落文化、乡愁乡情的旅游村,让寻踪宝坻乡村的游客觅到田园农耕之根、稻海渔歌之美、乡土自然之息。”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说。
 
  傍晚时分,夕阳已沉。一辆旅游商务车满载游客停在了一户农家院门口。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一下车,便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他们心心念念寻觅的乡愁,也许就在小辛码头村碧绿的稻浪间,在潮白河淙淙的河水中,在农家饭难忘的滋味里。
 
浙江多方位保障农业生产
浙江多方位保障农业生产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8月11日,工作人员在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的卉弘生态园的水稻种植基地里灌水,保证稻田里灌水量大于蒸发量。近期,浙江省杭州、绍兴、湖州、衢州等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日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各地农业、水利、农技等多部门与种养殖户积极应对高温干旱,力争将不利的天气影响降到最低,保障农业生产。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 ——写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表之际②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
——写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表之际②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奋斗历程、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与政策主张,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在追求祖国统一中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和坚定决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在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把争取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回归祖国大家庭、实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民族解放作为奋斗目标,付出了巨大努力。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从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到制定实施《反分裂国家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两岸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供了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推动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直接对话沟通,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成为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排除“台独”分裂势力干扰阻挠,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走深走实;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引领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推动下,70多年来特别是两岸隔绝状态打破以来,两岸关系获得长足发展。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互动往来日益密切,给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充分说明两岸和则两利、合则双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祖国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更有条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让两岸同胞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不懈奋斗的历程充分表明: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必须坚持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始终致力于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握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制定实施对台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一切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企图阻挡祖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调动一切有利于反“独”促统的积极因素,共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中华儿女和衷共济、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白鹤滩电站西电东送见闻
白鹤滩电站西电东送见闻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大坝巍峨,江面平整,碧水东流。

  正值高温酷暑的用电高峰期,当记者来到位于金沙江下游的白鹤滩水电站时,恰逢这里已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源源不断的能源正从大凉山腹地送往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

  “8月2日,左岸机房的7号水轮机组顺利投产发电,至此,川滇两岸山下16台我国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已投运10台。”中国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康永林告诉记者。

  大坝左侧的地下厂房里,单台有50多米高、8000多吨重的8台百万机组依次排列。这些庞然大物运行起来,却是难以置信的平稳。记者在7号机组前竖起几枚硬币,均纹丝不动。康永林介绍,单台机组的转轮每秒钟约转两圈,每转一圈可发电约150度,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624.43亿千瓦时。2017年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继去年6月28日首批两台机组安全准点并网发电以来,建设者们连续奋战,力争今年底全部机组投产。

  这么大的电量,如何输送到华东电力负荷中心?记者沿金沙江岸的陡峭河谷往海拔更高的布拖县一探究竟。

  一路上,铁塔耸立在高山间,银线飞架在大岭上。从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交流电,顺着这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进入布拖换流站、转化为直流电后,再“转乘”±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送往华东地区。

  “500千伏超高压线路就像国道,连通重要枢纽,车流容量相对小,适合省内出行。±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则像高速公路,路面宽阔平坦,点对点,没有红绿灯,是电‘出远门’的最佳选择。”国网四川电力特高压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胡国强介绍。

  布拖换流站,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凉山州布拖县一处山坡上,占地面积930亩,约90个标准足球场大。两期工程的地下电缆长度达到2500公里,其中的8万多根芯线组成了换流站的“神经系统”。

  交流场钢架林立,换流厂房一尘不染、风扇密布,直流场管网盘旋,布拖换流站仿佛一个科幻世界。而挥汗如雨的劳动者又把记者“拉回”到全国“一盘棋”迎峰度夏的现实中来。

  国网四川电力直流中心布拖换流站站长雷龙飞介绍,该站由白鹤滩—江苏(白江线)、白鹤滩—浙江(白浙线)两个±800千伏换流站和一个500千伏变电站“三站合一”进行建设。经过紧张施工,白江线换流站已于今年7月1日赶在丰水期投运。只需7毫秒,清洁电能便从蜀水“闪送”江南。

  与换流站同步建设的还有横跨2000余公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去年10月中旬,白江线昭觉段张力场建设进入转序放线阶段,沿途无人区早已入冬。当时,为保证工程进度,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的80名施工队员就近搭帐篷住在山上,等待天气转晴,见缝插针地施工。

  施工队员们在山上住了近30天,而班组长蒲太平待的时间更长——初春时上山,一直住到隆冬时节才下山,“几乎成了个野人”。

  奋斗结出硕果。白鹤滩500千伏配套工程正常一年半的工期,9个月就完成了;白江线及其换流站于2020年12月开工,今年7月投运;白浙线及其换流站于2021年7月开工,计划于今年底部分投运,至2023年6月全部建成。

  “届时,四川每年将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电能超1500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1.4亿吨。”胡国强说。

   (记者惠小勇、卢宥伊、薛晨)

    新华社成都8月11日电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共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引发强烈反响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共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引发强烈反响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在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持续引发强烈反响。

  各界人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内外中华儿女应团结一致,同一切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企图阻挡祖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团结更多台胞深明大义、奉义而行


  台盟中央发表声明表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不可阻挡。作为由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人士组成的参政党,台盟将充分发挥亲情乡情直通基层、直达民众的优势,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揭露“台独”势力数典忘祖、分裂国家的罪恶行径,引导更多台湾同胞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壮大反“独”促统力量。

  来自台湾台北的张立本是闽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师,已在大陆执教4年。在他看来,两岸同文同种,都是中国人,具备很多统一的基础和共识。张立本说:“和平和稳定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望,希望更多岛内民众能更加清醒认识到,倚靠外部势力,台湾人民永远无法过上期待的安稳日子,台湾的民生福祉也得不到保障。”

  “国家统一是大义所在,也势在必行。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大势和民族复兴历史进程所决定的,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说,尽管风云变幻,两岸民间冲破干扰阻挠,始终保持热络交流,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表明,无论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坎坷挫折、经历过多长时间的对立隔绝,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

  新党青年委员会成员林明正注意到,白皮书强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最有利于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林明正认为,这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告诉台湾人民,和平统一的大门没有关上,“希望广大台湾同胞读懂白皮书中蕴含的深义,奉义而行”。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之福,也是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之福,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新的基础。”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刘艺良呼吁广大台湾同胞全面深刻了解白皮书内容,尊重历史、认清形势,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共同谱写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

“台独”是走不通的绝路


  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勾连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独”挑衅,给台海和平稳定带来极大威胁。白皮书多次明确点名揭批民进党,指其谋“独”行径危害台海和平稳定,破坏和平统一前景、挤压和平统一空间,是“必须清除的障碍”。许多受访人士表示,这是对民进党当局不要越过“红线”和“底线”的强有力警告。

  “所谓‘台湾独立’,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是分裂国家的严重罪行,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走不通的绝路。”全国人大台湾省代表团代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张雄表示,民进党当局搞“台独”分裂,只会将台湾推入灾难深渊,给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祸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表示,当前,民进党继续顽固勾连外部势力,逆势而动,必将受到历史严惩。白皮书系统揭批民进党当局种种恶劣行径和严重危害,相关表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外部势力干涉是推进中国统一进程的突出障碍。”对于白皮书里的这句话,全国人大台湾省代表团代表、台盟海南省委会主委符之冠深表认同,感触尤深。

  符之冠说,我们国家在探寻民族复兴强盛之道的过程中饱经苦难沧桑,深受外来势力干涉之苦,深知民族弱乱给个体和民族带来的分离之苦。外国势力从来没有想带给我们中国人好处,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正如白皮书所说,“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祖国统一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

  台湾资深媒体人王丰表示,民进党当局不断进行“倚美谋独”的阴谋活动,但岛内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多人对国家、民族的既有立场是不变的,对于两岸全体中国人民过和平繁荣稳定生活的信念也是无比强烈的。

  武汉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吴志荣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国际共识,也是铁铮铮的历史事实。外部势力打“台湾牌”,是把台湾当作遏制中国发展进步、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棋子,牺牲的是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和光明前途,绝不是为了台湾同胞好。

  “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应该更勇于发声,更加积极地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们是热爱祖国的,是希望和平的,是期望统一的。”吴志荣说,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终将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终会实现伟大复兴。  

   (记者:陈舒、齐湘辉、刘刚、苏晓、喻珮、刘欢)

 
专家: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意义重大
专家: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意义重大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多位台湾问题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党和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方针、政策,有利于提振矢志追求国家统一的精气神,增强岛内和海外反“独”促统力量的信心和勇气,凝聚支持和促进祖国统一的磅礴伟力。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全面回答推进祖国统一的时代命题


  白皮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受访专家、学者表示,白皮书上述表述,阐明了中国统一大业新的历史方位。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巫永平指出,这份白皮书是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发表的,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全面回答了如何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中推进祖国统一的时代命题,释放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的强烈信号,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志怀说,白皮书体现了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这一硬道理,也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高度,始终坚持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白皮书传递出在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定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祖国统一大业前景光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表示。

  深刻阐释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


  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两岸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表示,白皮书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在追求祖国统一中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推动下,70多年来特别是两岸隔绝状态打破以来,两岸关系获得长足发展。

  受访专家表示,从海峡论坛等两岸交流活动的盛况看,两岸人民走亲走近的大势是民进党当局恐吓不住、阻挡不了的。搞“台独”分裂抗拒统一,根本过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一关,也根本过不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14亿多中国人民的决心和意志这一关,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朱松岭指出,白皮书系统阐述了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与现状,首次集中揭批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和外部势力打“台湾牌”的表现和目的,揭示“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的原因。

  “白皮书从历史、法理、事实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论述体系,系统地论证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长期从事两岸关系研究的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秘说,“这一方面彻底驳斥了‘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反华势力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的各种谬论,同时也阐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实现国家统一是人类正义事业,代表了历史进步价值。”

  白皮书强调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阐明“台独”是走不通的绝路,我们愿意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帮助广大台湾同胞走出被“台独”裹挟的历史误区。“这体现了我们对民族大义、同胞福祉与两岸和平的珍视和维护。”李鹏说。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表示,白皮书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法理事实,了解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的决心、意志和能力。

  受访专家认为,在反制佩洛西窜台舆论斗争成效的基础上,白皮书的发表将进一步塑造反“独”促统大势,彰显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清晰阐明实现和平统一后的光明前景


  白皮书指出,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给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新的基础,将给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机遇,将给广大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于“一国两制”,白皮书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和平的方案、民主的方案、善意的方案、共赢的方案”。李鹏指出,这是对台湾一些政治势力曲解误导和造谣抹黑的有力回击,有助于澄清谬误。对于和平统一后的光明前景,白皮书的描述既涉及个人的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和切身利益,也涉及民族情感、国家尊严和同胞情谊,可以说是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希望广大台湾同胞能够理解和接受。

  白皮书指出,统一后,有关国家可以继续同台湾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经中国中央政府批准,外国可以在台湾设立领事机构或其他官方、半官方机构,国际组织和机构可以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有关国际公约可以在台湾适用,有关国际会议可以在台湾举办。“白皮书在台湾同胞关切的对外交往问题上,做出详尽的描述,这是善意的释放。”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说。

  白皮书指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之福,也是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之福。周志怀表示,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

    (记者吴济海、周文其、黄扬、许雪毅、陈舒、潘清)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尤权在山东调研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切实维护统一战线领域和谐稳定
尤权在山东调研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
切实维护统一战线领域和谐稳定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济南8月11日电8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在山东调研时强调,要把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作为统一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各领域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统战领域风险隐患,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
 
  尤权来到济南槐荫区、历下区、历城区、市中区,考察民营企业、律师事务所,调研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情况;走访宗教活动场所,了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经验。
 
  调研期间,尤权主持召开统战领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座谈会,听取部分省市统战部长意见建议。尤权指出,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统战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对做好统战领域防风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持续深入抓好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尤权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认识做好统战领域防风险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要全面排查统战领域风险隐患,抓实抓细、不留死角,并主动做好风险处置工作。要稳慎推进涉及统一战线政策的调整完善,确保统战各领域和谐稳定,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贡献统战力量。
 
  尤权还走访了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机关,并看望慰问了省委统战部机关干部。
 
避免重复申报和资助 三部门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
避免重复申报和资助
三部门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11日从科技部获悉,科技部、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立项过程中要建立联合审查机制,避免重复申报,确保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投入研发工作。

  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衔接协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增强创新链整体效能,全面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各相关单位不以承担科研项目和经费多少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标准,推动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解决实际问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合理界定联合审查范围,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营造潜心科研、拼搏创新的良好学术生态。

  通知还作出一些具体规定,如“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当年执行期满的项目(课题)不计入统计范围”“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申请,按形式审查不通过处理,不进入后续环节”等,坚持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加强衔接,避免重复部署,全面提高国家科技计划资金的配置效率,提升财政科技投入效能。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顺利完成 排查培训机构17.2万个,发现问题机构4614个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顺利完成
排查培训机构17.2万个,发现问题机构4614个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11日从教育部获悉,为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教育部部署开展了持续三个月的“回头看”工作,现已顺利完成。各地累计排查培训机构17.2万个(含已关停的机构复查及非学科类机构涉嫌开展学科类培训排查)、培训材料24.3万份、从业人员40.5万人。

  据了解,各地围绕机构压减、“营转非”、培训收费、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材料和人员管理、监管信息化、风险防范七个方面进行全面排查整改,排查中发现问题机构4614个,目前整改完成率达100%。其中,在培训收费监管方面,累计排查发现未执行政府指导价的机构206个,超政府指导价收费82万元,已全部完成整改并全额退回超收培训费。在隐形变异治理方面,累计排查发现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机构3598个,“一对一”等个人违规开展培训1572人次(涉及中小学在职教师15人),已全部完成整改或处理。

  教育部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监管长效机制。紧盯寒暑假等关键节点,压紧压实责任链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防止违法违规培训出现反弹。

 
智能制造加速进阶 ——天津工博会传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向
智能制造加速进阶
——天津工博会传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向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天津8月11日电(记者黄江林)第十八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工业)博览会11日在天津开幕。博览会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激光加工等产业链相关厂商,带来了我国智能制造最新成果。

  本届博览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振威国际会展集团共同举办。

  拥有6个关节,轨迹精度小于1毫米,可支持100多种生态扩展……展厅里,珞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小巧的银色工业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它的每一个关节都安装了力传感器,采用了先进的运动控制技术,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2毫米以内。不仅实现轻触即停,保证现场人员的安全,还支持图形化编程等多种方式,支持大部分扩展工具,很容易上手。”珞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销售总监刘化亭介绍,“公司自主研发出同时支持工业和协作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赋予了产品更多性能优势,让机器人更高速、更精准、更安全、更协同和更开放。工博会开幕仅半天,就有60多家企业和我们达成了合作意向。”

  除了可以看到挥舞着“手臂”的机器人、成套的高端数控机床、精密的机械零部件,一批参展厂商还集中展示了适用于各类生产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浙江科聪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将移动机器人核心导航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带到了博览会上。该公司市场部经理钟超凡表示,安装有这套系统的移动机器人,可以轻松实现精度在5毫米以内的定位移动。与此同时,天津市唐松焊机销售有限公司带来的激光焊接系统,向观众展示了高效灵活、精密细致的焊接操作。该公司总经理胡肃华说:“这套智能云焊接系统具有出色的自动化焊接能力,相比人工焊接具有高效、稳定、可控等特点,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承接大批量生产任务。”

  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首发产品的集中展出,让自主创新成为天津工博会的关键词。

  最大减速比大于1100、稳定运行时间超过8000小时……天津旗领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多款高精密减速器。公司市场总监韩研研介绍,减速器作为工业制造的核心部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医疗、工程机械、高精密转台等领域。但是前些年,我国高端减速器市场却受制于人,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供货周期漫长。“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天津旗领经过近十年的攻关,自主研发的高精密系列减速器已成功推向市场,在高端装备应用领域做到了进口替代。”

  截至11日午间,天津工博会买家组织部统计到注册采购数据超5万条,到场买家约1.5万人次,采购产品集中在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产线、激光加工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等方面。连续举办了18年的天津工博会,已经成为工业制造业上下游企业采购设备的有效平台,更是观察我国工业制造业发展动向的窗口。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赋能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抓手。当前应借此机会,加快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推动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5G赋能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5G赋能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哈尔滨8月11日电(记者强勇、杨思琪、徐凯鑫)在大庆油田采油三厂第八作业区生产管理中心,操作员通过每口油井回传的实时数据,发现10公里外一口井的数据异常,立即下达洗井指令。

  “过去我们洗井,洗多长时间、洗到什么程度都通过经验来判断。现在通过参数变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洗哪口井,工作效率提高了。”维修班热洗工李国欣说。

  在正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的2022世界5G大会上,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杰成介绍说,当前全球能源产业面临全方位、颠覆性深刻变革,大庆油田大力推进“数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三步走战略,目前数字油田初具规模。

  2022世界5G大会以“筑5G生态 促共创共利”为主题,紧密围绕国际合作、技术前瞻、数字产业、5G+行业应用四大板块,为全球5G发展搭建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5G应用场景,近年来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世界5G大会的举办是黑龙江的一次重要机遇。”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富军说,5G正推动黑龙江各行业加快数字化升级,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活力。

  在以传统工业为重要根基的东北,近年来,中国一重、中国一汽、大庆油田、哈电集团等企业,通过拥抱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推动自身和行业“老中生新”。

  哈电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哈电集团首席专家覃大清说,近年来,哈电集团电机公司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高标准谋划智慧工厂建设与流程重塑,统筹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老工业基地抓住5G技术、数字经济风口,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量。

  今年以来,华为、腾讯、百度等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黑龙江,新动能加速集聚。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韩雪松说,全省数字经济在谈项目超过100个,特别是围绕5G新基建提速扩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落地等,目前洽谈进展顺利。

  企业投下“信任票”,离不开东北持续推出的一揽子“筑巢引凤”政策举措。

  今年5月,《辽宁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经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为加快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黑龙江、吉林两省也实施了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措施,壮大经济新动能。

  来自2022世界5G大会的数据显示,我国5G网络基站数量达185.4万个,终端用户逾4.5亿户,均占全球60%以上。不断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融合纵深发展。

  截至目前,黑龙江5G网络覆盖全省13个市(地)、127个县(区)和1481个乡(镇)。吉林、辽宁分别提出,到2025年,“数字吉林”体系基本形成,辽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45%。东北正依托数字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海外舆论:外贸数据超预期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
海外舆论:外贸数据超预期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记者


  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外贸克服诸多不利影响,实现较快增长。其中,7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18%,这一增速高于海外媒体和经济学家普遍预期。海外媒体和专家认为,最新外贸数据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为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发展提供支撑。

  《华尔街日报》报道,近几个月来中国出口呈现强劲恢复趋势,到7月仍然显示出令人惊讶的韧性,这再次打破全球对中国制造商品需求减弱的预期。官方数据显示,7月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速超过该报的预期中值。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文章说,7月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8%,高于多家专业研究机构的预估中值。1月至7月累计出口增速快于预期,打破了全球需求减弱对贸易构成压力的预期,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最新出口数据表现亮眼,显示中国制造业产能迅速恢复。得益于出口反弹,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预计将继续稳健走强。

  新加坡时政评论员翁德生表示,最新数据反映出中国今年前7个月外贸和经济稳中向好,再次证明互惠互利、创造共赢才是提振世界经济的正道。

  美国金瑞基金公司首席投资官布伦丹·埃亨表示,中国最新出口数据强劲,是世界经济在利空冲击下继续增长的强有力指标。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告诉新华社记者,出口继续超预期上升,显示中国经济竞争力增强。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巴中研究中心负责人埃万德罗·卡瓦略说,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具备继续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的必备条件。随着经济发展,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将不断扩大,这些因素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向前发展。

  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拉鲁什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非常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韧性在于中国始终强调科技创新。中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聚焦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中国的成绩让各国看到,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说,中国有人口众多的庞大市场,中国经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韧性,中国出口贸易在疫情期间依然取得不错的增长,这难能可贵。中国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市场,促进跨境国际贸易及投资,带动自身以及区域经济发展。

  越南学者杜氏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新冠疫情等全球性挑战背景下,经济韧性十足,发展潜力和动力强劲,前景光明。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7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保持稳步增长
7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保持稳步增长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戴小河、高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45.5万辆和242万辆,同比增长31.5%和29.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61.7万辆和59.3万辆,同比均增长120%。

  据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介绍,在一系列政策提振下,8月汽车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随着9月汽车市场传统黄金消费季的到来,乘用车产销量有望快速增长,为全年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中汽协数据显示,1至7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457.1万辆和1447.7万辆,产量同比增长0.8%,销量同比下降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27.9万辆和319.4万辆,同比均增长120%。

 
我国多措并举推动轻工业稳健发展
我国多措并举推动轻工业稳健发展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张辛欣)从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13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一段时间以来,支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频出,涵盖补产业短板、建绿色产品标准、促绿色消费等方方面面。在政策助力下,轻工业正努力克服挑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轻工业关乎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挑战,轻工业努力克服不利影响。上半年,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规模以上轻工企业营业收入11.4万亿元,同比增长7%;轻工8种重点商品累计出口额2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

  “在疫情下,我国轻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实属不易。”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说,我国轻工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展现出良好韧性。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逐步落地生效,轻工业韧性好、发展稳的优势持续显现。

  聚焦轻工业发展,我国出台一系列举措: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产业链、品牌竞争力、科技创新力等多个维度助力轻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工信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高质量供给促进品质消费。

  “推动轻工业稳健发展,既是为了提振工业,也是为了促消费。”何亚琼说,要立足于加强政策支撑和措施保障,以市场化手段补齐轻工业发展短板弱项,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轻工产业体系。

  增加升级创新产品。工信部明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轻工业创新体系,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创新平台型企业。针对造纸、家用电器、日用化学品等行业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和发布一批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

  “到‘十四五’末,力争建成轻工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50个,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统筹协同的创新体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用标准引领消费升级。不久前,国内厨电品牌方太发布高能气泡洗技术,同时联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发布了洗碗机行业清洗技术团体标准《洗碗机气泡洗清洗技术规范》,对气泡洗清洗技术与试验方法进行了规范。

  工信部明确提出,围绕产品安全、质量提升、节能节水环保等方面,加快完善标准,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供给。张崇和说,要进一步发挥骨干企业在标准化委员会中的积极作用,研制一批高水平标准,通过先进标准引领轻工业实现品质发展。

  做好供需协同。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晓峰说,要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围绕行业、区域、产品三个维度实施品牌培育工程。

  “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推动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在家电家居等领域挖掘一批典型应用场景,释放‘双千兆’网络潜力。”何亚琼表示,还要进一步强化全链条服务保障。

 
中国野象迎来“婴儿潮”
中国野象迎来“婴儿潮”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影像
 
  新华社昆明8月11日电(记者伍晓阳、赵珮然、王明玉)“象群北上途中出生的两头象宝宝都胖了一圈,今年象群又生了一头小象……”大象专家郭贤明说。短短一年多时间,云南这群明星象3次添丁,令他感到意外又惊喜。

  象群进入生育高峰并非个例。去年底到今年初,西双版纳野象谷员工监测发现,活动在野象谷的4个象群有6头新生小象;在普洱市江城县活动的几个象群,近年来野象数量持续增加,今年新添了4头小象……一线监测员反馈,活动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群,近年来几乎每个象群每年都有象宝宝出生。

  同步监测显示,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数量为360头左右,比2018年调查时的293头增长超过60头。数据证实,中国野象迎来了“婴儿潮”。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

  “亚洲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动物。”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介绍,大象孕期一般为20到22个月,通常每胎只产一仔,幼象出生后由母乳喂养到三四岁,直到母象再次怀孕,因此其自然增长率并不高。

  “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人为干扰降低,是中国亚洲象近年来出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说,云南通过加强亚洲象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强化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有效减少了“人象冲突”。

  在野象活动区域,尽管野象可能破坏庄稼,但村民仍对野象怀着善意和包容。43岁的王川家在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目前村子周围有2群12头野象活动,其中有刚出生的“婴儿象”。“村民看到野象来了,就远远地待着,不去打扰它们,也没有驱赶野象的情况。”王川说,“如果野象破坏了粮食和农田,政府买的保险会理赔呢。”

  育龄野象数量增长也是野象迎来“婴儿潮”的原因之一。随着亚洲象数量总体向上增长,进入性成熟期的雌性和雄性野象个体较多,种群结构健康,利于繁殖。

  中国在新建基础设施中充分考虑亚洲象迁移廊道,避免其种群交流不畅。中老铁路在设计之初,有关机构就调查野象分布及其迁移通道,线路方案避开了野象主要活动区域。一些公路也以涵洞、桥梁等方式为亚洲象提供迁移通道。

  亚洲象食源不断丰富,取食周期和孕期缩短也促成了生育率提高。陈明勇说,亚洲象“食谱”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多种食物扩充到如今的240多种,它们尤其偏爱玉米、水稻、甘蔗等营养丰富的“精粮”,这些作物种植面积大、分布集中,取食方便,亚洲象取食所花费的时间大幅缩短,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交流和繁殖。长期监测还发现,一些野象怀孕18个月左右就会分娩,孕期呈现缩短的趋势。

  陈明勇、郭贤明等受访专家认为,在全球亚洲象总量趋于减少的形势下,中国野生亚洲象迎来“婴儿潮”,这是区域生态环境向好和亚洲象保护不断提升的直接体现,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同时,野象数量持续增长也给亚洲象保护管理、促进人象和谐带来新的考验。对此,中国正在云南规划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陈明勇表示:“国家公园将采取更科学、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好野象及其栖息地,促进人与象和谐共生。”

 
在这里牵手世界 ——广州南沙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笔
在这里牵手世界
——广州南沙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笔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这是南沙大桥全景(2022年6月29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新华社广州8月11日电(记者陈凯星、周强、马晓澄、周颖)珠江口,伶仃洋畔。十年来,从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再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南沙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江海交汇春潮涌。如今,南沙再一次被赋予新使命,将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南沙走访,开发开放的热潮扑面而来,这里正通过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牵手世界。
 
非凡十年 南沙突进


 
  刚刚公布的广州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南沙GDP产值1011.3亿元,同比增速3.7%,引领全市经济增长。
 
  此时,距离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已两月有余。眼下803平方公里的南沙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广州汽车年产量居全国之首,南沙则是广州四大重要汽车基地之一。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沙连续四年汽车产值超过千亿元。
 
  在广汽丰田生产车间,互联网、工业自动化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线。广汽丰田副总经理黄坚说:“这条生产线是丰田新一代全球模范工厂的生产线,每年可释放产能20万台。”
 
  南沙自2005年设区,特别是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其间,南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产业徐徐起势,呈现出换道超车的后发优势。
 
  目前,南沙已集聚400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小马智行已累积超过1300万公里路测里程,成为国内首个获得自动驾驶出租车经营许可的企业。公司副总裁莫璐怡说:“公司发展迅速离不开当地对科创产业的支持呵护。”
 
  以产业为筋骨,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正在珠江口崛起。智慧城市雏形显现:刷脸可办理诸多事项,“城市大脑”实现政务信息高效共享流动。医教领域高点起步:形如“生命之钥”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即将启用,暨南大学澳门校董纪念学校9月开学。
 
  围绕方案提出建设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为目标,南沙提出建设成为体现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的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南沙山城田江海一应俱全,整个城市形态呈现出大疏大密的特征。”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表示,“南沙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正在开展未来城市试点,促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打造湾区枢纽“链”全球


 
  南沙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2021年南沙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766万标箱,开辟150条外贸航线。从南沙海港大厦顶部俯瞰,潮平海阔,港区尽收眼底。极目远望,一艘艘轮船出海。
 
  十几天前,这里迎来新的变化——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行。偌大的码头现场,不见人影移动,只有导引车和吊机在穿梭。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新建造的自动化码头,也是我们对方案提出增强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的具体落实。”广州港集团董事长李益波表示,南沙已形成规模化码头集群效应,通过南沙港铁路实现江海铁多式联运,让整个南沙通江达海,链接全球。
 
  买全球、卖全球。联通内外的优势让南沙发展跨境贸易优势凸显。目前累计有约600家企业在南沙备案开展跨境电商。以此为基础,南沙率先建设全球溯源中心,让跨境商品物流、企业、质量信息一“码”可见。这些商品已覆盖食品、消费品、汽车等全品类,共赋码1.08亿个。
 
  货畅其流,人便其行。不断开放的南沙在国际经贸舞台上崭露头角。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正在规划建设,首届亚洲青年领袖论坛落户南沙。6月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刚刚结束,7月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接踵而至。
 
  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说,南沙将进一步融入区域和世界经济,构筑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经济合作前沿地。
 
制度型开放打造机制衔接高地


 
  在南沙庆盛枢纽,被称为“港科大2.0”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在9月开学。“这两所学校是‘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关系。学生在对方校园中修读课程取得的学分获得两校认可。两校导师可以联合指导研究生、联合申请重大项目。”港科大(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说,南沙为推动高等教育范式改革提供了上佳土壤。
 
  近年来,南沙以制度型开放为牵引,探索三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探索经验。今年4月,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成立一周年。这个由内地和香港政商学企跨界组成的“大脑”,围绕庆盛片区港式国际化社区、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等一批项目,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机制衔接的重要一环。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非金融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广州期货交易所落户南沙……从“一张白纸”起步,南沙金融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规则机制的对接推动南沙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在南沙的港澳企业数量达2773家。“目前南沙正在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投融资、贸易、仲裁等规则体系,为港澳业界来南沙投资创业提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广州市大湾区办主任李海洲说,同时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互衔接,推进在南沙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享受市民待遇。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表示,广州南沙与横琴、前海可形成不同层次规则差异化分工,“以点带面”形成全湾一盘棋、规则一体化的规模制度创新效应,特别是南沙位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可充分发挥区位、空间承载、开放枢纽优势,全面构建与香港相衔接的营商、科创、贸易、税负和公共服务规则,协同横琴、前海消除制度级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窗口。
 
 
 
贵州仁怀:奏响融合发展“交响曲”
贵州仁怀:奏响融合发展“交响曲”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仁怀市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会员在五马河岸边清理垃圾(8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新华社贵阳8月11日电(记者刘智强)凝心聚力推进赤水河治理,为发展生态产业奠定基础;依托酱酒产业发展数万亩有机高粱,让农民踏上致富“快车道”;将红色文化、酒文化融入旅游,带火“夜游经济”……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奏响了融合发展“交响曲”。
 
水岸同治筑牢生态屏障


 
  白天捡拾河岸边的垃圾、晚上打着手电筒巡河……在一个名为“仁怀市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微信群里,大家每天都在分享保护五马河的动态信息。五马河是赤水河仁怀段的最大支流,主河长39.3公里,20世纪90年代后,曾一度因生活垃圾、养殖生产、工业排污、非法捕捞等影响,水质急剧恶化。
 
  近年来,在仁怀市统一部署下,五马镇全面取缔五马河沿岸数百家污染企业,实施镇、村、组三级河长制,将党员干部纳入巡河队伍,开展常态化的河道巡查。2017年,五马镇群众自发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义务巡河护河,至今已吸纳400多名会员。
 
  “五马环境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当地村民郭小勇是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他说,目前五马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部分河段已经达到Ⅰ类。今年6月,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团队前来调研并得出结论,五马河中水生动物种类已由2019年的19种增加到如今的26种。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生态持续向好的同时,仁怀也在着力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力度。据介绍,自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渔以来,仁怀市人民法院与云南、四川等赤水河沿线的一些基层法院开展跨域保护司法协作,更好地解决了全流域内存在的共性环境问题。
 
红高粱“映红”农民致富路


 
  在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漫山遍野的红高粱即将采收。为整合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茅坡村于2019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杨智春告诉记者,高粱产业实行“酒企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模式,酒企今年将按照每公斤11.2元的保底价收购。
 
  仁怀市农业农村局有机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蔡炎说,近年来,当地高粱产业注重向科技要效益。记者看到,在茅坡村的高粱育苗大棚里,有实时监控作物长势的摄像头,有完善的喷滴灌设施,还有监测土壤墒情的传感器。
 
  杨智春说,茅坡村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但经过土地整治,高粱产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合作社配备9台联合收割机、12台拖拉机,还有传输机、清洗机、烘干机,并培养了一个18人的农机手队伍。
 
  茅坡村村民杨存强是一名农机手。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每年在合作社务工能赚5万多元,去年自己还种了40亩高粱,产值达到13万元。今年48岁的杨存强是脱贫户,早年曾长期在外务工,他说,如今在家门口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还能把老人孩子照顾好,生活有了奔头。
 
  仁怀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仁怀现有耕地88.08万亩,有机地块认证面积50.81万亩,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目前全市有147个高粱专业合作社,每年带动5万户农民实现增收。接下来,仁怀将围绕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建设有机高粱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区300个,从而惠及更多农民。
 
文旅融合带火“夜游经济”


 
  随着赤水河流域生态的改善和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仁怀开启“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以酒文化为载体,当地先后建成中国酒文化城,1915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等景观景点;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今年7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123个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仁怀市茅台镇入选。
 
  傍晚时分的茅台镇,灯光璀璨,游人如织。当地干部告诉记者,目前茅台镇拥有民宿104家,床位4349个,餐饮企业87家,小吃经营户53户。倪克龙是茅台镇人,2016年在茅台镇上开了一家名为“茅台镇记忆”的餐馆。下午6点多,记者走进餐馆看到,13张餐桌边都坐满了客人,生意十分兴隆。
 
  “基本上都是外地来的游客。”倪克龙说,为了满足他们的用餐需求,餐馆开发了200多个菜品,食材均选自当地,很多调料也是自家调制,备受各地游客的青睐。正在就餐的李女士来自湖北荆州,休假专门来到茅台镇旅游。“刚到茅台镇就听说‘茅台镇记忆’这家餐馆味道不错,所以第一餐选择来这里吃,街上很热闹,准备晚饭后去逛一逛,欣赏一下茅台镇夜景。”她说。
 
  据统计,2021年,仁怀市共接待游客769.71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9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47亿元。仁怀市有关负责人说,多元化融合发展,让仁怀市的旅游业成为又一项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1.09亿元,同比增长29.41%。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丰硕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丰硕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罗鑫)在此间举行的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大运河北京段文化带建设成果丰硕,大运河考古再获新发现。2021年以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在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2项,发掘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及其周边的考古工作廓清了路县故城南城门的形制和保存状况;考古工作人员清理出一定数量的东汉时期的木、竹简牍,这在北京地区汉代遗址考古中属于首次发现。”陈名杰说。

  陈名杰表示,近一年来,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七区共实施各类文物保护工程126项。万寿寺东路考古新发现建筑遗存,进行了保护和环境整治。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在前期文物腾退、村庄搬迁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环境整治、修缮保护、资源数字化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将于今年10月左右正式开放。

  陈名杰说,北京市文物局还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开展了大运河通惠河段病害勘察及监测数据收集工作,在大运河遗产段设置89处监测点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全景VR相机等开展数据收集和巡视检查。开展了北京古桥调查及档案编制工作,全面摸清了88座具有交通功能的古桥,厘清了空间分布规律及保存状况。

  “一批博物馆点亮大运河文化带。截至2022年7月底,大运河沿线七区共有备案博物馆165家,2021年以来新增备案博物馆10家。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定名,预计2022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向公众开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建设顺利完成,正在开展二期绿化工程;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3年6月完工,2024年实现开馆。”陈名杰说。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樊曦、徐皓冰)记者11日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该项目01标段站房核心区开始开挖施工,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设全面进入站房主体施工阶段。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整体为地下三层结构,总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属于超大、超深、超宽地下工程。其中,01标段由中铁建设集团、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建工集团联合承建。

  项目基坑平均深度达32米,最深处达43米。在施工过程中,为避免超大基坑的自然回弹效应破坏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负责人刘长荣表示,项目成立专项团队,开展“超深超大基坑回弹效应研究”,根据基坑回弹变化实时调整施工方案。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北京市继大兴国际机场后又一个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可1小时直达河北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武汉东站开通运营
武汉东站开通运营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樊曦、徐皓冰)记者11日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由中国铁建铁四院设计的武汉第四座大型铁路客运站——武汉东站即将于12日正式开通运营。

  武汉东站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片区),由原流芳站改扩建而成,是武汉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站。从空中俯瞰武汉东站,流畅充满张力的曲线线条构成车站的外部轮廓。据铁四院设计师段珊珊介绍,因地处武汉光谷,该站以“科技、未来”为主题,设计风格象征着凭借高新科技腾飞的光谷,整个造型如璀璨星河中的太空飞船。

  武汉目前有三座大型铁路客运站: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武汉东站是继武昌、汉口、武汉火车站之后通车的武汉铁路“第四站”。

  武汉东站开通后,将进一步优化武汉“1+8”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络,实现圈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快速联通,特别是加强武汉与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的联系,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推动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

 
激浊扬清、团结协作、共维和平、共促发展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接受媒体采访
激浊扬清、团结协作、共维和平、共促发展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接受媒体采访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青岛8月11日电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访问柬埔寨、孟加拉国和蒙古国,并在山东青岛接待韩国外长朴振、尼泊尔外长卡德加访华后,8月11日接受了中央媒体采访。

  一、问:今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此次中国-东盟外长会取得哪些成果?在当前国际地区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背景下,中方为推动东亚合作作出哪些努力?

  王毅:面对新冠疫情跌宕、经济下行压力上升、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回潮等挑战,中国和东盟各国外长齐聚金边,发出了共求和平、共谋发展、共促稳定的声音,展示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为年内举行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做了政治准备。

  外长们高度评价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起步有力,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超4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1.5%,中国从东盟进口超过210亿美元农产品,中老铁路辐射效应明显,中国同东盟国家疫苗研发生产稳步推进。各方均认为,中国东盟合作是亚太区域合作最成功、最富活力的范例。

  会议最大成果是全面落实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共识,达成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规划了下步合作重点和方向。中方全面梳理半年多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在36个领域取得的进展,各方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外长们一致认为,要不断充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会议最大共识是各方同意秉持发展优先理念,共享发展机遇,对接发展战略,打造发展典范。东盟支持全球发展倡议,愿推动倡议在本地区率先落地。各方同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保障产供链畅通,维护粮食和能源安全,加强电商、清洁能源合作,不断培育合作新增长点。

  会议最大亮点是中方发表立场文件,鲜明支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东盟各国对此普遍欢迎。各方认为,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弘扬真正的多边主义,贡献“亚洲方案”和“亚洲力量”。要警惕域外势力挑动阵营对抗,维护得来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

  在东盟同中日韩外长会上,各方认为10+3机制启动25年来,对地区经济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致同意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东亚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中方提出支持10+3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等具体举措,受到地区国家普遍欢迎。

  在东亚峰会和东盟地区论坛两个更大范围的外长会上,中方强调两大机制应重温初心,把握方向,呼应地区国家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安全的普遍期待,推动机制保持健康发展方向。中方倡议东亚峰会发表关于能源合作的领导人声明,期待各方携手应对能源挑战。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发表了中方倡议的关于重申维护东南亚无核武器区的声明,核心是支持地区国家防扩散努力。

  二、问:今年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20周年,《宣言》对稳定南海局势发挥了什么作用?

  王毅:南海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家园,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多年来,各方着眼大局,把南海问题放在适当位置,有效管控分歧争议,维持南海总体稳定,确保了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2年,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柬埔寨签署《宣言》,至今记忆犹新。20年后,各国外长重聚金边,重温《宣言》精神,一致高度评价《宣言》的里程碑意义,认为《宣言》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确保航行自由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增进了中国东盟政治互信,促进了涉海对话合作。我们一致同意举行《宣言》签署20周年纪念活动,期待就此发表领导人联合声明,展现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决心。我们一致赞赏恢复“南海行为准则”线下磋商,争取年内取得新的成果。我们一致同意将“准则”打造为《宣言》的升级版,确保“准则”有效、富有实质内容、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为管控分歧、推进合作及南海共同治理提供更有力规则保障。

  中国与东盟国家作为全面战略伙伴,经过20年协调磨合,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有智慧处理好南海问题。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坚定维护《宣言》原则、加快推进“准则”磋商、深化海上对话合作,牢牢把握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的正确方向,将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三、问:此访正值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中方如何在会议期间激浊扬清,反击一些国家颠倒黑白的说法,有力巩固国际社会一个中国共识?

  王毅: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发起政治挑衅,制造台海紧张。此次与会和访问期间,我们向各方及时讲清事实、阐明立场,有力回击无理指责,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坚决维护正当权益。

  8月2日佩洛西抵台时,正值中国代表团到达金边。美方释放虚假信息,为佩洛西窜访洗白。我们第一时间指出佩洛西此举性质极为恶劣,严重违反一中原则,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严重践踏国际关系准则。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背信弃义、蓄意挑衅,只能使美国的国家信誉进一步破产。与14亿多中国人民为敌,决不会有好下场。

  中方正义合理主张得到广泛响应支持。俄罗斯、柬埔寨、老挝、印尼、文莱、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孟加拉国、希腊、土耳其、新西兰等在会议双多边场合明确表示坚持一中政策,希望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地区环境。东盟外长发表声明,重申一中政策,呼吁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

  8月3日,七国集团妄称中方反制措施升级紧张局势。我们在会议上戳破其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谬论,强调中国应对举措正当、合理、必要、适度,改变台海现状的不是中国,而是企图“以台制华”的美国以及妄想“倚美谋独”的台湾当局。中方的反制恰恰是为了维护台海的和平,维护地区的稳定。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与国交往的“黄金法则”,是发展中国家的“护身法宝”。中国采取的举措也是在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美方无理狡辩一次,我们就揭露回击一次。明确指出美方犯下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纵容支持“台独”势力、蓄意破坏台海和平三大错误,严正警告美国不要轻举妄动,不得一错再错。

  佩洛西的倒行逆施令人不齿,既是明目张胆的无理挑衅,更是注定失败的政治闹剧。当前台海形势依然波谲云诡,我们将警惕美国借题发挥,策划加大军事部署,试图制造更大危机;警惕“台独”势力误判形势、内外勾连,在分裂道路上一意孤行;警惕一些国家的政治人物跟风表演,破坏同中国交往的政治基础,冲击联合国宪章和二战后国际体系。

  中国政府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我们愿与热爱和平、主持公道的各国朋友一起,共同守护好一个中国原则,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四、问:中国和柬埔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此次访柬取得哪些重要共识?

  王毅:中柬是重要近邻和铁杆朋友。两国领导人亲手缔造培育的中柬友谊历经国际风云考验和大风大浪洗礼,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此访期间,双方重温建交初心,传承传统友谊。中方向柬方强调,中国始终是柬可信赖的伙伴和坚强后盾。西哈莫尼国王视中国为最真诚朋友和第二故乡,洪森首相指出柬中“铁杆”友谊在两国已深深扎根,柬人民党中央常委、未来首相候选人洪玛奈强调将传承好、维护好、发展好柬中团结友好事业。双方商定共同举办纪念西哈努克诞辰100周年、明年中柬建交65周年活动,赓续友好传统,使之世代相传、永葆青春活力。

  作为大小国家友好相处、真诚相待的典范,中柬率先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访期间,柬方明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侵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将与14亿多中国人民坚定站在一起。双方同意以高层共识为引领,以商签新的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为契机,坚定支持彼此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率先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走实。

  近年中柬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开花结果,给两国人民带来重要福祉。此访期间,双方一致同意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落实好中柬自贸协定和RCEP,密切经贸、人文、防务、青年等领域合作。中方将继续按柬方需要援助疫苗,开展中医药合作,进口更多柬优质农产品,增开柬赴华航班,便利柬留学生返华复课。

  此次访柬,我们深切感受到中柬特殊友谊深入人心,高水平战略合作前景广阔。相信双方将不断巩固政治互信,保持强劲合作势头,持续惠及两国人民,让中柬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

  五、问:此次访问孟加拉国,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孟一次重要线下交往。请问达成了哪些共识?

  王毅:中孟是友好近邻和战略合作伙伴。此次访孟旨在赓续传统友谊,提升互利合作。抵达达卡后即往访孟国父拉赫曼纪念馆,重温双方友好交往史,感受两国关系深厚的历史、社会和民意基础。哈西娜总理感谢中方对孟国父的尊重,强调孟珍视两国友谊,视中国为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重要伙伴。孟方表示,深化孟中团结合作是孟不可替代的选择,孟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赞成个别国家的挑衅行为。

  双方同意增进政治互信,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彼此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核心利益,支持各自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愿进一步开展治国理政交流。

  双方同意密切发展战略协调,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孟“2041年愿景”对接,深化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中方宣布给予孟98%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支持孟扩大对华出口。

  双方同意加强社会人文交流,签署了新的文化和旅游交流计划,明确将加强扶贫领域交流合作。中方欢迎孟留学生返华复课,将有序增开两国往来航班。

  六、问:蒙古国是中国传统友好邻邦,请介绍一下此次访蒙的重要成果和下阶段重点合作方向?

  王毅:中蒙山水相连、休戚与共。在两国领导人亲切关心和战略引领下,中蒙关系正步入快车道,各领域合作成果不断显现。时隔两年再访蒙,目睹乌兰巴托的快速发展,感受到中蒙友好与合作的广阔前景。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地区形势,中蒙命运与共、前途相联,应当成为金不换的好邻居、同患难的好兄弟、共发展的好伙伴。双方一致同意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蒙“草原之路”、全球发展倡议同蒙“新复兴政策”、中国“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同蒙长远发展愿景深入对接,打造双边关系发展的三大引擎。双方重申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中方支持蒙维护稳定,聚焦发展,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蒙方强调奉行一中原则,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这一立场一以贯之,不会有任何改变。

  务实合作是中蒙关系的重要支柱和突出亮点。根据此访共识,下一步中蒙将发挥陆地接壤优势,加强边境合作,推动口岸能开尽开,铁路公路应联尽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将用好此次签署的甘其毛都口岸跨境铁路接轨方案,帮助蒙扩大对华开放。将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能源等重大项目,助力蒙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切实惠及蒙民众。双方还将在植树造林、去荒漠化领域加强合作,一道绿化共同家园,共同守护绿地蓝天。

  七、问:中韩两国外长长时间会谈交流,达成哪些共识?对中韩关系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王毅:双方都愈发意识到,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分不开的合作伙伴。朴振外长此访正值两国建交30周年纪念日前夕,也是韩国新政府首个高级别访华团组。我们进行的全面、深入、坦诚会谈富有建设性,达成很多重要共识。

  双方同意加强政治外交沟通和务实合作,商签两国外交部门关于中韩关系未来发展的共同行动计划,举行外交部门高级别战略对话和外交安全“2+2”对话,积极推进中韩关系未来发展委员会共同研究工作。

  双方同意加快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提高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双方同意维护产供链的完整、安全、畅通、开放和包容,遵守世贸规则,坚持非歧视、非排他、公开、透明原则,愿就此开展对话合作。

  双方同意办好“中韩文化交流年”活动,开好人文交流促进委员会会议,加强中韩人文、媒体等领域交流合作,增加更多直航航班,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

  双方还就美国在韩部署“萨德”系统再次全面、深入交换了意见,都认为应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努力予以妥善处理,不使其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绊脚石。

  中方引喻孔子的“三十而立”,期待中韩关系历经30年洗礼,应更加成熟,更为自主,更趋稳定。韩方引喻孔子的“和而不同”,希在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开辟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新前景。“和而不同”是君子之交。在尊重彼此不同基础上实现的“和”,才是更稳固、更长久的“和”,也是更富韧性、更有温度的“和”。

  八、问: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外长不到半年实现互访,请问两国外长此次达成哪些共识?

  王毅:中尼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互帮互助的好朋友,共谋发展的好伙伴。卡德加外长此次访华期间,双方又达成重要合作共识。

  中方将坚定支持尼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支持尼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尼方强调将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决不允许利用尼领土从事任何反对中国、损害中国利益的活动,支持中方在西藏、新疆、香港等内部事务上的正当立场。尼认同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理念,愿积极研究参与对接。

  双方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积极开展电力等基础设施合作,落实好加德满都内环路升级改造等重要援尼项目,助尼加快疫后复苏,增进尼民众福祉。中方宣布给予尼方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欢迎尼扩大对华出口茶叶、中药材和农牧产品。

  双方将不断丰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中方愿通过中国南亚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继续向尼援助防灾和医疗物资。加强传统医学、司法、打击跨境犯罪、边境管理、联防联控、口岸等领域合作。增进人文交流,增开直航航班,便利人员往来。中方欢迎尼留学生返华复课。双方都对中尼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中国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中国学者协助阿富汗文物保护
“中国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中国学者协助阿富汗文物保护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阿富汗巴米扬8月11日电(记者邹学冕)巴米扬石窟群所在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8月骄阳似火。自从今年5月两座文物保护工作站建成投入使用,巴米扬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就不用像过去那样一直暴露在烈日下,工作条件好了许多。

  “工作站是在中国朋友资助下建成的。”巴米扬大佛遗址管理处工作人员阿卜杜勒·巴希尔·赫马特说,工作站让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避免了顶烈日、冒风雪工作的艰辛,警卫人员也具备了在夜间值守的条件,可以日夜守护这处世界文化遗产。

  赫马特口中的“中国朋友”是一群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温州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以及香港敦煌之友基金会等院校、团体的年轻学者们。巴米扬省文化和信息部门负责人毛拉维·塞夫拉赫曼·穆罕默迪说:“中国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很感激!”

  巴米扬山谷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该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几种宗教和文化曾在这里传播,盛极一时。山谷内约有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富汗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举世闻名的两处巴米扬大佛遗址就坐落在这个山谷内。

  中国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路过巴米扬,在著作中记载了巴米扬大佛的高大与华美。

  去年,中国学者们沿着当年玄奘西行的方向来到巴米扬山谷,资助并指导巴米扬石窟群的文物保护工作。

  据了解,由于连年战乱和经济困境,巴米扬石窟长期无人清理,更没有石窟编号和内容介绍铭牌。这不但影响游客参观体验,而且会给石窟保护和进一步考古研究带来困难。

  “在我们的资助和具体建议下,巴米扬大佛遗址附近的多数石窟都已正式编号,安装了写有洞窟建造年代等信息的木质铭牌。”来自香港敦煌之友基金会的邵学成介绍说,如此一来,在石窟急需保护时,当地管理员可以准确报告相关信息。

  今年6月14日,邵学成接到参加巴米扬石窟壁画修复的一名学者的信息,说巴米扬大佛遗址附近一个石窟内壁画疑似遭盗割。邵学成根据不久前划定的石窟编号迅速确定石窟位置,并通知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文保人员根据石窟铭牌迅速赶到现场。

  “从我接到信息到文保人员实地查看石窟状况,仅用了不到1小时。”邵学成说,“这说明我们的编号及铭牌安装工作在保护文物方面起到了实际作用。”

  中国学者还与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合作,向巴米扬地区的儿童发放食品,并为他们定期举办文物保护知识培训,唤起当地居民保护文物的意识。

  “感谢中国朋友!感谢他们的支持!”巴米扬大佛遗址管理处学者穆罕默德·阿里·侯赛因亚尔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这项文保工作对当地儿童和文化遗产的未来都大有裨益。

 
用上中国无人机种地后,妻子说他“眼中有光” 中国智能化农机助力泰国农业发展
用上中国无人机种地后,妻子说他“眼中有光”
中国智能化农机助力泰国农业发展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曼谷8月11日电(记者王亚光、王媛媛)午后,在泰国东北部黎逸府的农田上空,一架农业植保无人机正急速穿梭,机体下方喷出的白色农药形成一道雾帘。田垄上,43岁的飞手尼空正专心操控着这架无人机。
 
  2020年之前,尼空和妻子在泰国首都曼谷一家免税店工作。由于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泰国经济,尼空一家收入锐减,决定辞去工作回乡务农。返乡前,尼空购买了一架中国制造的大疆农业植保无人机,决定发挥无人机航拍摄影的特长,把无人机运用到农业种植领域,发展新职业。
 
  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尼空告诉记者,这种农业无人机的主要功能是喷洒农药和化肥。他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留在农村种地,村里劳动力紧张,使用无人机能帮农民提高工作效率。用人工喷洒农药一天不超过10莱(折合24亩)稻田,用无人机每天能喷洒40至50莱地。”
 
  尼空和其他20多名同行通过社交媒体接单,在黎逸府及周边地区进行无人机喷洒作业。尼空说,黎逸府是双季、三季水稻种植区,每年几乎没有农闲的时候。他每天大概工作6小时,每个月工作25天,“不仅收入比在曼谷免税店工作时要高,而且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尼空的妻子说:“现在,飞手是尼空喜欢的职业,他的无人机喷洒和摄影技术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相比在曼谷工作时,我能感觉到他更加自信,眼中有光。”
 
  近年来,以植保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化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中国制造的农业植保无人机为泰国当地农民赋能,推动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安全。
 
  在泰国南部春蓬府,阿伦在自家榴莲园用大疆农业植保无人机扑杀害虫。疫情期间,榴莲园雇佣的老挝工人无法返回果园工作,阿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无人机喷洒作业。“开始时,我对无人机喷洒效果并不确定,但使用后发现这样能高效杀死害虫。”
 
  阿伦介绍,果园工人给果树喷洒农药时,农药不仅会落在工人身上,还会残留在空气中,工人吸入后会损害健康。“无人机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工作变轻松了,而且更安全省钱,还能避免农药中毒。”
 
  农业在泰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半数人口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近年来,由于农业人口结构调整、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原因,泰国对现代农业机械的需求快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农业植保无人机针对当地核心作业场景不断优化功能,持续为泰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加速度”。
 
当番茄种植遇上“科技范儿”的新农人
当番茄种植遇上“科技范儿”的新农人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朱常安(右)与同学在玻璃温室中观察番茄生长。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张米扬、莫鑫
 

 
  环境传感器实时收集玻璃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上载至人工智能系统,系统依据算法模型给出何时调整光照、何时浇水施肥、何时修剪叶片的建议,种植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够及时控制着温室里的一切……
 
  你以为这是电影描绘的未来农业?不,这是三位“学霸”在描述他们在一次农业科技大赛上种番茄的场景。从他们的描述里,你是否感觉“未来已至”?
 
  这三位年轻人,有海归硕士,有本土博士,虽然他们经历各不相同,却因种番茄结缘。他们身上,有科技从业者的求知与探索,有“Z世代”敢于争先的青春锐气,更有新农人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大梦想。
 
番茄、生菜种出“科技范儿”


 
  北京密云,三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内,一排排翠绿鲜嫩的生菜被整齐划一地码放在半人高的种植钢架上。一个白色小方盒从屋顶吊装在半空,监控着环境的各项指标。随着午后的日光发生变化,温室顶部的漫反射玻璃,被一扇一扇地关上,被散射后的阳光均匀地洒在蓬勃生长的生菜上。
 
  隔壁的育苗温室里,樱桃番茄的种苗正在育苗钢架上茁壮成长。这批樱桃番茄是温室去年刚刚引进的新品种,紫红色的外皮加上远高于普通番茄的糖度,使其在市场上极为畅销。再有一个多月,这批番茄种苗将取代温室里的生菜,成为温室新宠。
 
  种菜不见地,浇灌不见水。这处极具科幻风格的玻璃温室是徐丹经营的极星农业科技园。这处农业科技园已经在北京密云运营了六个年头。
 
  2011年,徐丹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深造,从事有机农业研究。在荷兰,徐丹第一次接触到了荷兰以芬洛式连栋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技术。
 
  “人们可以在一个装备精良的玻璃温室里,给番茄提供其需要的生长条件。在可控的环境中,番茄不仅可以保证品质,产量也远高于田间地头或日光大棚。”徐丹说。
 
  见识到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后,徐丹就有了把这套技术带回国的想法。带着这样的希冀,徐丹放弃了申请瓦赫宁根大学的博士项目,入职当地一家番茄种植企业。两年后,他带着自己在荷兰积累的技术和人脉,回国创业,募集投资近2亿元,带回全套荷兰进口的设备和技术,这才有了如今密云这片小有规模的玻璃温室。
 
  “整套玻璃温室设施是请荷兰团队设计的,并专门根据北京的气候进行了优化和改良,我们也将荷兰无土栽培、番茄工厂化育苗、水培生菜等技术带回国内,花了三四年消化这些技术,并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徐丹介绍道。
 
  “我可能是我们团队里为数不多的‘80后’,团队里基本都是‘90后’,可能很快‘00后’们就要取代我们几个‘老家伙’了。”徐丹笑着说。
 
  广西小伙儿陈宇冲,是徐丹技术团队的一员,今年刚刚26岁。他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同样毕业于瓦赫宁根大学,是徐丹的师弟。
 
  回忆起高考后的专业选择,陈宇冲坦言自己是被调剂才去了农业类专业,但自己学着学着就深爱上了。带着这份不期而遇的热情,陈宇冲完成了四年学业,并申请去设施农业领域的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留学,希望学习荷兰顶尖的温室技术经验。
 
  毕业之际,陈宇冲求职时认识了徐丹。那时徐丹的公司刚成立不久,技术团队急需懂行的专业人才。二人一拍即合,陈宇冲就这样被徐丹从荷兰招到北京。
 
  陈宇冲的加入助力了徐丹公司的技术研发进展,多项新专利得以成功申请,不少温室环境控制的“黑科技”被应用到温室的日常生产中。
 
种的是番茄,竞的是“黑科技”


 
  2021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得知由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筹划的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即将举办,参赛团队需要运用前沿营养科学、设施农业、人工智能等技术,在6个月的时间里,挑战远程在云南百余平米的实验温室中种番茄。
 
  对于徐丹和陈宇冲来说,这项赛事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两人从荷兰带回并钻研多年的温室技术,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俩也希望在比赛中见识其他团队的技术成果,取长补短。
 
  就这样,徐丹和陈宇冲组建了“番茄快长”队参加了比赛,他们采用“人机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转换成算法模型辅佐种植。出色的技术优势,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让“番茄快长”队顺利进入了决赛。
 
  进入决赛的四支队伍中,陈宇冲和来自浙江大学的“喜柿”队队长朱常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宇冲在荷兰研究番茄的温室种植,朱常安则在浙江大学研究番茄育种的基因编辑技术,两人的研究方向一个偏实践操作,一个偏基础研究,相仿的年龄,互补的研究方向,让二人时常在比赛之余畅谈番茄。
 
  与陈宇冲渐渐爱上农业不同,山东小伙儿朱常安从小就对农业有深厚感情。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看着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2016年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设施农业专业。非常希望通过自身所学,为国家农业发展出一份力,也想为家乡农业面貌的改善提供支持。”朱常安道出自己的初衷。本科毕业后,朱常安被浙江大学的硕博连读项目录取,目前在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就读,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教授。
 
  决赛阶段,“番茄快长”队、“喜柿”队与另外的两支队伍在算法、环境控制、农事操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比拼。四支队伍用线上系统远程控制着远在云南的实验温室,各队成绩的比拼是用番茄的产量和质量来衡量,这些显性指标背后,是各队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科技水平的较量。
 
  当几支队伍种在实验温室的作物出现相似问题时,几支队伍也会一起交流,为番茄“把脉”。
 
  “有一次,我们几个队伍的种苗同时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疑似病害现象,但奇怪的是四个队的AI系统都没有报警。我们交流过后坚信不是算法出了问题,而是另有隐情。把‘发病’植株从云南邮寄到实验室检测也发现,植株并未遭遇病害。后来我们反复查看比赛的监控画面时才发现,原来是农事操作过程中,实验温室内的卷帘上的露水不小心溅到植株的叶片上,才导致了病斑,着实让我们虚惊一场。”朱常安和陈宇冲共同回忆着比赛过程中的小插曲。
 
  2022年4月,决赛结果公布,挺进决赛的四支队伍的樱桃番茄平均产量均达到传统种植的两倍以上,营养价值也均符合高品质的行业标准。这对于徐丹、陈宇冲、朱常安这些农业科研人来讲,是共同的胜利。
 
  “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番茄快长”队,在环境控制上更出色,决赛拔得头筹。朱常安的“喜柿”队,则在番茄品质的较量中最终获胜,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的含量均为四支队伍中最高的。
 
  “比赛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讲不是最重要的。这次比赛让我们知道,起码在设施农业这个领域,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既有实践派,又有学院派,在彼此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了许多好的想法,这些想法让我们对中国设施农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徐丹说。
 
  今年8月,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开启报名,这届比赛聚焦用科技的力量挑战种生菜。徐丹和陈宇冲看着自己温室里生菜绿意盎然的景象,哥俩想卫冕的心情溢于言表,商量着今年要继续参赛。
 
设施农业之路,未来如何走?


 
  番茄是三大世界性贸易蔬菜之一,在全球蔬菜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20年,全球番茄种植面积达505.5万公顷。中国是世界番茄产量最大的国家,2020年中国番茄产量为6515万吨,接近全球番茄产量的1/3,番茄种植面积达到110.4万公顷。
 
  即便是全球第一大番茄产地,中国与农业技术发达国家相比,番茄种植效率却落后不少。2020年全球番茄产量数据显示,中国番茄每平方米产量为5.9千克,而在荷兰,每平方米番茄产量可达50.7千克。通过温室技术对番茄的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极大地提升了荷兰的生产效率。
 
  在徐丹和陈宇冲看来,虽然荷兰的设施农业装备和技术可以进口,但这项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陈宇冲告诉记者,荷兰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天不会特别冷;夏天不会特别热,气候波动小,北京则是冬冷夏热,荷兰的温室最重要的是解决冬季的光照问题,而北京的温室就必须在温度控制上花更大的心思。
 
  “我们现在引进的是这套产业链的产品,如果想让这项技术在中国大规模扩展,就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设施农业技术产业链。这样才能控制温室的建设成本,并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陈宇冲补充道。
 
  而在朱常安看来,荷兰设施农业高效率与其遵循的生产销售制度分不开。荷兰的番茄产业是订单农业,订单中规定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订单农业使农产品在生产之前就明确了销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价格波动和市场供求关系所带来的风险。而生产者只需要承担生产风险,按照订单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即可。
 
  “相比之下,国内的蔬菜种植农户,既要管好生产,又要拓展销路,生产者需要直面市场,蔬菜的价格稍微一波动,种植户们的收益就会大受影响。很多种植户不敢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设施和农业技术,担心会血本无归。”朱常安说道。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设施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急需其他学科的人才进入到这个领域群策群力,我们经常去一些高校交流,发现许多高校是有符合我们温室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的,但他们却从没想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农业领域落地。”徐丹说。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李道亮在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后表示,高水平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对于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极其重要。在他看来,中国未来探索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新的方向,需要年轻学者在算法模型、基因编辑、智慧种植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前瞻性创新和尝试。当这些技术真正落地之时,将对我们国家农业的未来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法国为何强化云服务市场数据主权
法国为何强化云服务市场数据主权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新华社记者乔本孝


  近期,三家知名法国公司宣布,计划推出基于美国技术、符合法国“可信云”标准的云计算服务。法国云服务市场缺乏能匹敌美国巨头的本土公司,随着对美国数据霸权的忧虑不断加深,法国政府推出“可信云”认证体系,希望有助维护数据主权。

美国数据霸权引忧虑


  在云计算领域,目前国际市场主流的供应商主要来自美国,包括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咨询公司毕马威去年发布的一项市场调研显示,欧洲云市场约70%份额被美国公司占据。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2018年通过简称“云法(CLOUD Act)”的《澄清海外合法使用数据法》,明确美国有关部门可以调取本国公司在境外储存的数据。

  “云法”有着鲜明的“治外法权”色彩,与美国政府大肆监控全球的斑斑劣迹一脉相承。美国早在1978年就通过了《涉外情报监视法》,同意有关部门在境内外监控和调取通信信息数据。2013年美国前防务承包商雇员斯诺登曝光的“棱镜”项目文件等信息显示,美国情报机构在全球大规模监控,甚至连自己的盟国也不放过。

  美国在数字领域的霸凌行径,令包括法国在内的全球多国广泛担忧。法国的“卫生数据中心”有关争议就是一个案例,这是法国政府近年聚合国民卫生数据建立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交由微软云服务托管,引发法国国内对敏感数据落入美国监控网的担忧。业内批评法国政府对本土云服务公司支持不够。这些情况促使法国政府决定,未来把“卫生数据中心”转移到更本土化的云端。

对“可信云”寄厚望


  法国政府在2021年5月宣布将建立名为“可信云”的云服务认证体系,为法国用户数据提供技术、法律双重严格保护。法国经济、财政及工业、数字主权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曾就此表示,要能够“完全隔绝”美国依据其国内法跨境获取法国数据的风险,维护法国的数字主权。

  在技术层面,“可信云”主要继承了法国官方早先制定的安全标准SecNumCloud。“可信云”还对想要获得认证的云服务商提出一系列要求,比如服务器须部署在欧洲,运维也须在欧洲,并由欧洲主体实施等。

  在这些政策引导下,今年6月底,法国军工企业泰雷兹公司宣布成立S3NS公司,计划2024年上线符合“可信云”认证的服务。虽然还将借助谷歌的技术,但泰雷兹公司表示,S3NS是依据法国法律设立的公司,完全由泰雷兹公司控制,S3NS云服务的数据和运维都将在法国境内。谷歌云服务法国公司表示,S3NS的服务器将和谷歌现有的服务器严格分开。

  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公司与法国凯捷咨询公司也在6月宣布,由两家联合成立的Bleu公司将在2024年推出基于微软技术的“可信云”,并作出和泰雷兹公司类似的承诺。

技术自主是关键


  法国政府多年前就认识到云计算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培育“主权云”,打破美国公司在该领域的市场和技术垄断。在这一构想基础上,法国于2012年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成立两家本土云服务商。然而,这两家“主权云”服务商市场表现不佳,相继关停。

  “可信云”对美国公司加以限制,是一个新尝试,但一些专家认为仍然存在不足。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数字治理领域专家皮埃尔·诺罗表示,“可信云”认证未能给予法国公司足够的“主场优势”,反而可能会让美国巨头对法国市场的“压迫”更加名正言顺。

  当前,法国乃至欧洲在云服务问题上面临两难:担忧美国数据霸权,又离不开美国技术;强调数据主权,又缺乏足以担纲的本土公司。欧盟网络安全局预计将于9月完成关于欧洲云服务安全认证体系的最终建议。OVHcloud等30多家法国云领域企业7月就此联名公开致信欧盟,呼吁储存敏感数据的云服务应排除欧盟之外的供应商。《回声报》等法国主流媒体解读,这封信针对的就是美国科技巨头。

    据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如何让绵羊生来就“尾巴短” 我国在绵羊基因组学研究及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育种方面取得突破
如何让绵羊生来就“尾巴短”
我国在绵羊基因组学研究及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育种方面取得突破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这是8月6日在新疆绵羊分子育种试验基地拍摄的基因编辑的短尾细毛羊(左)和野生型长尾细毛羊。
  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1日电(记者孙哲、周生斌)同为细毛羊,身后的尾巴却一长一短,这似乎是眼前两只羊在外表上的唯一不同。不过,其中却大有“讲究”。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与新疆畜牧科学院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经过五年努力,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这是两只细毛羊之所以外观出现差异的重要成因。
 
  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绵羊现有存栏量达1.73亿只,约占全球13.5%,但优良的肉用及奶用种羊仍需进口,制约了我国绵羊产业的发展和种业振兴。
 
  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刘明军介绍,尾长是家养绵羊品种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全球大多数现代绵羊品种,特别是产毛为主的细毛羊、产肉为主的特克赛尔羊等专用型绵羊培育品种均为长尾。但长尾易引发感染性疾病,还会影响自然交配,降低繁殖率,细毛羊也会因污染导致羊毛品质降低。因此,长尾羊在羔羊阶段需要断尾。
 
  “断尾耗费人力、物力,羔羊还可能会因断尾引发感染,造成发育受阻影响生产性能,甚至导致死亡。培育不需要断尾的优良短尾绵羊品种,是世界绵羊育种的目标之一。”他说。
 
  为解决种质资源这一难题,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教授团队与新疆畜牧科学院刘明军研究员团队利用野生帕米尔盘羊与西藏绵羊杂交群体以及哈萨克羊与特克塞尔羊杂交群体,在跨物种杂交后代的非整倍体染色体重组与组装、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相关候选基因挖掘和验证、基因编辑创制新种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基因组研究》在线发表。
 
  在新疆绵羊分子育种试验基地,记者了解到尾椎数最短的短尾细毛羊尾椎数仅有11节,而作为对比参照的长尾细毛羊尾椎数一般则在18至22节。
 
  “我们利用新发现的TBXT基因突变,一方面以该突变位点为分子标记,对目前正在新疆伊犁开展的草原肉羊育种核心群进行短尾选育,显著减少了尾巴长度,为培育短尾肉羊建立了分子选育技术和育种核心群。”刘明军介绍,“另一方面,我们对细毛羊进行TBXT基因编辑,经过扩繁组建了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育种资源群,为培育短尾细毛羊创制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李孟华介绍,研究成果为家畜育种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我国进一步加快绵羊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推进种业振兴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和科技支撑。
 
现场:能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 场下:外交部发言人点赞关注 “农”味十足的“村BA”为何火出圈
现场:能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 场下:外交部发言人点赞关注
“农”味十足的“村BA”为何火出圈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8月2日,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在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举行,前来观赛的观众爆满,气氛热烈。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蒋成、田德丰、赵昭
 

 
  没有电子屏幕,没有商业广告,没有赛前造势和新闻发布,仅一块村委会门口红绿配色作底的篮球场;场内球员不停地奔跑、传球、上篮,场外人头攒动,欢呼呐喊……一场看上去并不专业也不高端的乡村篮球比赛却极具感染力。
 
  “现场氛围真的太赞了!”7月底,贵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的一场乡村篮球赛引起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的关注。在推特上,他发文并配视频进行了点赞。
 
  这轮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一开打,就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围观,因其热烈的氛围而迅速走红网络,火爆出圈。由于场地在农村、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甚至奖品都是黄牛、香猪等地方农产品,网友亲切地称其为“村BA”。
 
  为了延续赛事氛围,7月30日至8月2日,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在台盘乡台盘村举行。架梯子、站房顶、爬围墙,现场观众人山人海,网络直播累积观看人数则超过一亿。
 
  贵州“村BA”为什么这么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发现,乡村篮球赛的火爆是偶然中的必然,折射出农村地区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
 
“乡里的梯子都卖空了”


 
  8月2日下午3点,烈日当空。88岁的牙爷爷打着伞坐在球场的露天看台上,等待即将开始的篮球赛。他从30公里外的凯里市赶来,为了防止座位被占,上厕所时只能和老伴轮流着去。
 
  不少观众从河南、广西等地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一场接地气的“村BA”。
 
  等到比赛开打,球场内人山人海、座无虚席,球场外的山坡上、屋顶上,只要能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乡里的梯子都卖空了”,村民笑着说。
 
  一些村民从家里带来铁锅、铁盆等为场上的球员加油助威,篮球入筐,四处传来铁器撞击的助阵声响。
 
  现场解说员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之间不断切换。中场休息时的“篮球宝贝”表演换成了少数民族特色歌舞,比赛获胜者的奖品是黄平黄牛、榕江塔石香羊、从江小香猪、榕江西瓜……“村BA”从头到尾“村”味十足。
 
  台盘乡政府初步统计,在4天的比赛时间里,场均观众超过1.5万人。因场地限制,每天未能进入现场而在外围徘徊的群众超过1万人。不少群众在距离球场几十米的远处拍照“打卡”,“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过”。
 
  4天时间27场比赛,有的场次进行到次日凌晨4点。从天亮打到天黑,从天黑又打到天亮,鲜有观众提前离席,当地称之为“天亮文化”。
 
  在抖音等网络平台,对贵州“村BA”的直播以及相关短视频多达数百个,网络直播累积观看人数超过一亿,关键词“村BA”连续多天进入热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网友说:“我看了三天三夜,球赛精彩,场面壮观,观众精神抖擞!”有网友分析贵州“村BA”火爆的原因:“没有资本的比赛得人心,实打实,接地气。”“球员们都是在为了各自的家乡拼搏,不为金钱,只为名誉。”
 
  当地基层干部表示,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席,既能让村民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台盘村村民、“村BA”解说员王再贵说,比赛这几天,球场周边专门划定几十个摊位让村民卖小吃,赛事组织方只收取几百元的摊位卫生费,大量的人流涌进台盘村,带火了当地的小吃和农产品,村里有的小摊位每天能赚1万到2万块钱。
 
  “办了几十年,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断了”


 
  因为篮球,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回来了。
 
  组织这场比赛的,是包括王再贵在内的台盘乡二三十个年轻人。今年26岁的王再贵是退役军人,目前是台江县的一名辅警。为了村里举办篮球赛,他特意请了一周的假。
 
  “办了几十年了,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断了。”王再贵说这话时,比赛已经落幕,但村委会门口临时搭建的观众席还没有撤下,几十个孩子正在球场上追逐抢球。
 
  台盘村举办篮球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从那时候起,台盘村的村民在每年“六月六”吃新节时,都会举办一些诸如“斗牛”“斗鸟”等体育赛事,而篮球作为一项参与度最广,群众最认可的赛事被传承下来。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1936年至今,台盘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从来没有间断过。没有篮球,村民就用布料捆扎成球,没有篮板,村民用两根柱子加一块木板,再搭上一个铁圈。”台盘村村支书张寿双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盘乡“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声名逐渐远播,从刚开始的十里八乡的群众参与,到近几年整个黔东南州各个县都会参赛。
 
  直到现在,每年农历六月六前,为了举办篮球赛,台盘村家家户户出资,少则几十元,多则几千元。
 
  “也曾有人想过放弃,但村里的老人不允许。”王再贵说,一句“你们年轻人还不如我们当年‘雄’了”就能彻底激发起台盘村年轻人的斗志。
 
  “村BA”火爆背后是美好生活的共鸣


 
  台江县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的美称,当地民族节庆比较多,而篮球赛作为团体运动,能凝聚村民团结意识,激发正能量,因此当地村民一直以来都将篮球比赛作为节庆中的固定项目。“每逢篮球比赛开打,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蜂拥而至,为了参加和观看篮球比赛,甚至外出务工的人都会赶回来。”台江县县长杨德昭说。
 
  张寿双介绍,台盘村有270多户1100多人,三分之二的村民有打篮球的习惯,篮球运动在村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农闲和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篮球赛事,赛事氛围浓烈,群众体育参与度很高。
 
  除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传承和篮球运动的群众基础,“村BA”火爆背后,还体现了农村地区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其火爆出圈是偶然中蕴藏着的必然。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老百姓得到了极大的实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有了更多的精力和经济实力参与到体育和文化活动。“我们受此启发,将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群众喜欢的我们就要干,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他们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杨德昭说。
 
  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常海说,乡村篮球赛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比赛中,无论输赢,都有观众的鼓励,从来不喝倒彩,赛场上每个人都是勇者,线上线下联动,大家一起欢乐。
 
  不过,从现场也可以看出,目前乡村体育还存在竞赛队伍技术差、裁判员紧缺、组织能力不足等短板。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竞技体育科科长杨家华说,可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体育爱好者、运动员、裁判员的选拔培养,逐步将赛事规范化、常态化。
 
  常海建议,继续挖掘民族竞技项目,努力拓展民族体育竞技表演、休闲体验等活动,开展好赛龙舟、斗牛、独竹漂、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释放乡村体育赛事的持续影响力。
 
 
 
 
 
■采访札记
 
 
 “村BA”要长长久久还须补短板


 
  贵州台盘村“村BA”走红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稳步推进,这种从头到脚“村”味十足的乡村体育活动也在勃兴。在甘肃平凉,一场篮球比赛让找不到座位的观众爬上树梢观赛;在广西、福建等地,类似的以村为单位的体育赛事也非常火爆;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乡村体育赛事还“赛”进了县体育馆。除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乡村体育活动还以赛事举办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不过,虽然整体上乡村体育设施正在改善,但仍要补短板。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常海认为,目前黔东南州的乡村篮球场都是露天的风雨球场,仅能满足基本需求,下一步要量力而行增加灯光、遮雨棚等配套设施。台盘村“村BA”虽然大获成功,但赛事举办中的一些安全隐患,如过于拥挤,架梯子、站房顶、爬围墙的观众有跌落的风险,等等。要长长久久火下去,成为远近村民的嘉年华,采取措施确保赛事安全、增设更多观众席位、增设公共卫生间等,须提上日程。
 
灯影永留传——海宁皮影戏三代人的守望
灯影永留传——海宁皮影戏三代人的守望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2022年6月24日,嘉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海宁皮影戏影偶道具制作传人徐芦燕在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示自己的作品。
 
 
 ▲2022年6月23日,海宁皮影艺术团团长沈凤娟在海宁南关厢皮影戏演艺中心影偶展示墙前讲解。本报记者吴梦摄
 
 
 
 
  本报记者吴梦
 

 
  入伏后,江南夜晚暑气仍旧蒸腾。暮色四合,浙江海宁一处乡镇中心广场却人头攒动,一场皮影戏正在上演。
 
  锣鼓齐奏,丝竹高鸣,三尺绢布后艺人指间方寸拨动,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探头探脑的乌龟背上,“哒哒”啄了两下龟壳。台下众人静待乌龟动作,屏气凝神顾不得摇扇。
 
  这是海宁皮影艺术团今年“送戏下乡”的第42场。
 
  “60年前,我们撑着船给海宁水路沿线的村镇表演皮影戏。60年后,年轻人又沿着我们的足迹把皮影戏送到全国各地,再送出国门。”看着戏台上再熟悉不过的龟与鹤,海宁皮影戏非遗传承人郭志英感叹。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经历过千人观影的蓬勃,也曾游走在失传的边缘,如今海宁皮影戏仍在舞台上不断演绎着一出出忠良奸佞、善恶美丑,吸引着观众目光。
 
  一代代皮影人由满头青丝演到两鬓斑白,而灯下舞动“皮囡囡”的人总是年轻。灯影留传数十载,薪火相传背后是三代人难以割舍的初心与热爱。
 
  重逢:忘不了,放不下,40年后再续前缘


 
  郭志英没有想到,40年后她竟能再次与皮影戏相遇。
 
  2004年,剧团老同事沈圣标找到已经退休的郭志英,邀请她加入刚刚成立的海宁皮影艺术团。“我们的皮影剧团竟然又重组了?”郭志英心绪难平,这个好消息唤起了她尘封多年的青春记忆。
 
  时间回拨到1965年,18岁的郭志英收到浙江皮影剧团的录取通知书。刚刚高中毕业的她,在一次文艺汇演中担任报幕员时,凭借出色的嗓音和表演天赋被剧团选中。
 
  那时,剧团是全省唯一的专业皮影表演团队,有演员班、乐队班、造型制作班等。从没接触过皮影戏的郭志英,跟随剧团老艺人,从熟悉演出流程开始,一点点学习表演、唱腔等技艺。
 
  很快,她的“课堂”就顺着海宁四通八达的河道,搬到了田间地头的舞台上。
 
  “那时,我们船上载着几只装满皮影影偶和舞台道具的大皮箱,撑到一个地方就上岸为村民演戏,演三天再换一个地方。”在郭志英的印象里,皮影剧团的流动演出全年无休。短短一年里,她跟着剧团跑遍海宁24个公社,走过100多个村镇。
 
  每到一处,他们便在村里空地上用竹竿搭起临时舞台,蒙上白绢布,摆起汽油灯,把演出要用的皮影影偶按照角色组装好头身,挂在麻绳上备用。
 
  “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清代海宁人查岐昌在其所著《古盐官曲》中,这样描述皮影戏盛景。
 
  诞生于南宋的海宁皮影戏,骨子里流淌着浓浓的水乡韵味,是江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皮影戏非遗。武戏惯用“弋阳腔”,文戏惯用“海盐腔”,前者高亢激昂,后者柔和婉转,配合着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800年来一出出龙争虎斗、才子佳人传唱不息。
 
  “那时一场表演两小时,票都是被‘抢’光的。”郭志英回忆,台下经常是几千人挤得无处下脚。看着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寒冬酷暑演出的艰辛,便融化在一句句悠扬唱腔、一次次皮影舞动中。
 
  上世纪60年代末,皮影剧团解散。郭志英时常想起和同伴们一起学艺演出的那段青春岁月,却再没摸到过一张“小皮人”。
 
  和郭志英一同见证了皮影戏昔日辉煌的还有剧团主胡沈圣标。剧团解散后,闲暇时他便拿起二胡自拉自唱一段,但皮影戏已经成为他心中遥不可及的梦。
 
  谁知道一场重逢不期而至。2003年,新西兰“中国新年灯会”邀请海宁皮影戏前去演出,沈圣标再次为皮影戏拉起胡琴。表演收获了新西兰时任总理克拉克和当地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次“出海”点燃了沈圣标埋藏心中多年的念想——恢复皮影戏剧团!
 
  面对沈圣标的邀约,郭志英既欢喜又迟疑。喜的是又能和旧友重拾饱含青春回忆的技艺,疑的是“还有人爱看我们的皮影戏吗”?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海宁市就开始对皮影戏唱腔和剧本进行整理,陆续录制民间知名艺人表演影像资料。然而,电影、电视等新影音娱乐冲淡了人们对皮影戏的渴望,几批文化局支持或民间自组的表演队伍,都因收入不佳、后继乏人而再次陷入沉默。
 
  但沈圣标决心已定。回国后,他卖掉经营多年的铝合金厂,拿出10万元资金注册了皮影剧团。
 
  “我们的皮影在国外演出大受欢迎,这样的‘国宝’在国内更要坚持传承下去。”他的一句话说到了郭志英的心坎。
 
  40年没有接触皮影,郭志英以为自己早已忘记如何操作、配唱。“没想到当沈团长拉起《采蘑菇》熟悉的老调,我竟然脱口唱出词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志英笑中带泪。皮影戏教给她的一身本领早已镌刻在脑海深处,时光也无法令它褪色。
 
  少年结识,老年重聚,这次全凭一腔热爱。除了郭志英,同时被沈圣标请回的还有原剧团的6位老同事,包括林关荣、张坤荣、马孙英、赵润、施森炎、李学林。上手、下手、主胡、道具制作……表演所需的最基本阵容终于凑齐。曾经的师父们又再次指导郭志英演出,仿佛时光倒流。
 
  然而,想要复排老戏谈何容易。“我们对照着留存不多的老剧本和录像带,一点点回忆细节,慢慢找感觉。”经过8个月风雨无阻的排练,四部童话戏、一部正本戏终于“复生”。一场汇报演出后,曾经的老皮影剧团正式回归大众视野。
 
  “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在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闹春’。4天连演28场,又要表演又要互动,虽是冬天却浑身是汗。”但是看到国内外观众眼中的好奇和赞许,郭志英觉得再累也值得。
 
  “我们的坚持是对的,只要还有人关注这古老的艺术,我们就要演下去。”郭志英说。
 
  接棒:由皮革,到皮影,情怀之外更添责任


 
  2006年,海宁皮影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当剧团受到的重视日盛一日时,团长沈圣标却倒下了。
 
  最后一次带队去上海演出时,沈圣标已经身患癌症。途中脖子上的淋巴肿块突然出血,他不顾亲人和同事的劝阻,坚持到演出结束,回到海宁后便一病不起。
 
  “父亲最后人都不认识了,但一说起皮影戏的曲子还能滔滔不绝。”在沈圣标女儿沈凤娟眼里,父亲对皮影戏的痴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沈圣标走了,皮影剧团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演出邀约难以维系,眼看着就要陷入低迷。
 
  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日,沈凤娟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结集成册的皮影戏音乐曲牌和一沓沓声腔研究文章,又看到父亲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海宁皮影戏在我这一代手里消失了,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沈凤娟如梦初醒,顿觉满心遗憾:“父亲病重时我们虽然常伴身侧,却不懂他的心。”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沈凤娟放下经营20年的皮革制衣企业,全身心投入皮影剧团的管理。
 
  “剧团先要活下去,皮影才能传下去。”沈凤娟一人扛下剧团“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奔走于各个历史街区和剧场之间,寻求演出机会。
 
  在她的争取下,嘉兴梅湾街、桐乡乌镇景区、海宁盐官景区、海宁中国皮革城等地的常驻剧场先后为皮影戏敞开大门,海宁南关厢历史街区又为剧团免费提供了演艺中心场地,如今每年接待观众十几万人次。
 
  “传承皮影戏于我而言,最初是为了情怀,后来已经变成责任。”一开始,沈凤娟对皮影戏“一窍不通”,她曾四处碰壁,但还是硬着头皮带领剧团走过青黄不接的艰难时期。
 
  随着演出安排日益增多,沈凤娟又有了新愁。
 
  海宁皮影又叫“五人忙”,顾名思义,一场戏至少要五个人才能演起来。剧团能挑大梁的艺人屈指可数,且年龄最小的郭志英都已年过花甲。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剧团还能走多远?
 
  “老艺人们是真心爱皮影,无论演出地点在哪,说走就走,从不推辞。”看着父亲的老同事频繁辗转各地,沈凤娟实在于心不忍。
 
  她更不愿看到的是,再有老艺人像她的父亲一样一身本领无人继承,便带着一肚子皮影戏离开人世。
 
  扩充队伍、寻找传承人,迫在眉睫。
 
  然而,演皮影戏终究不是能大富大贵的营生。这些年,看着一个个有天赋、有才能的年轻人因为热爱皮影而来,又迫于生计压力离开,沈凤娟痛在心里。她明白,如果剧团不能增收,任何人也无法仅靠每月一两千元的收入坚持全职学艺,这是现实问题。
 
  “但全职学艺演出是剧团招人的底线。我们剧团装不下太多人,就更需要每个人都有传承的诚心和‘一专多能’的觉悟。”对于年轻传人的挑选,沈凤娟不愿妥协。
 
  好在这些年剧团承接了政府每年百余场的“送戏下乡”“文化走亲”巡演,陆续又有电影、电视拍摄上门寻求合作。剧团在皮影戏演出商业化的道路上摸索前行,逐渐由亏转盈。
 
  戏好看,观众才多,收入才能增加,艺人们才可以花更多心思创作出更好的剧目。经商多年的沈凤娟深谙这条良性循环之路。
 
  创作新剧便成了剧团工作的一大重点。“一方面我们按照现代观影习惯,将老戏里‘光说不练’的部分精简,由两三个小时调整到15分钟左右;一方面是根据时下热点,创作‘接地气’的短剧。”沈凤娟说。
 
  脚本撰写、影偶设计、配乐道白、排练演出……新剧创作的每一步沈凤娟都严格把关。“皮影戏传承考验的是文艺工作者的品行和良心。不论大戏小戏,我们的创作流程都一样。”
 
  “是真心投入还是敷衍了事一看便知。”沈凤娟说,“我们做皮影戏一定要对得起观众。”
 
  伴随着一部部新戏从无到有,沈凤娟的成就感和激动心情溢于言表。在她看来,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科普结合也是新时代皮影戏的社会责任。谈起剧团的原创剧目,她打开了话匣子。“普法皮影戏《小虎遇上民法典》,倡导廉政的《清官许汝霖》,传承红色基因的《三个小红军》,宣传环保的《垃圾巧分类》……我们的家底至少有三四十部。”
 
  如何协调创新和传承,沈凤娟心里有一杆秤。“父亲创建剧团的初衷,就是让传统剧目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发光,这点我们一直在坚守。”
 
  多年来,剧团编创、排练传统剧目几十部,每年还要继续复排录制10部老戏。南关厢皮影戏演艺中心内陈列的一张张奖状记录着成果,代表作《闹龙宫》《水漫金山》《鸡斗》等屡次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斩获大奖。
 
  剧团成立18载,一批传承者也从学徒变为独挑大梁的主演。目前的23名成员中,40岁以下的艺人占一半以上,其中还有“00”后。
 
  这些年来,海宁“皮囡囡”在全国各地留下靓影,又一步步走出国门。2014年,剧团代表中国皮影戏赴伊朗参加“国际木偶皮影交流大会”,和来自6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进行了优秀剧目汇演。
 
  “总算没有让父亲失望。”看着剧团一步步走上正轨,沈凤娟感到欣慰,“我也快60岁了,等剧团的运营再完善些,找到接班人,我也能安心‘退休’了。”
 
  “快了,快了。”她笑着说。
 
  播撒:勾妙影,点龙睛,以心画心融汇古今


 
  纤细笔触勾出上扬的眼角,五彩墨水绘出飘动的裙裾,徐芦燕笔下眉目含笑的华服女子逐渐“苏醒”。
 
  “谁画的皮影像谁,都是作者性格的投影。”她说。
 
  1987年出生的徐芦燕是海宁市皮影戏影偶道具制作最年轻的传承人之一。她绘制的影偶笔触细腻、线条灵动,青红黑黄原色平涂出南宋意韵,让“少雕镂,重彩绘”的海宁“皮人”充满人情味。
 
  2017年,徐芦燕为海宁皮影艺术团的新剧目《过猴林》制作道具。那是她第一次独自为一整部戏独立设计制作所有影偶,可谓难度高、工期短、任务重。
 
  “总共四只猴子,一个人物,每组五根竹竿,外加一套背景。从起稿到缝制,每个环节我都亲力亲为,再根据排练效果修改,做了整整两个多月。”虽然“削竹签削得满手是伤”,但完工那一刻,徐芦燕心里成就感满溢。
 
  带着这套皮影,徐芦燕和剧团艺人们一同亮相“台湾·浙江文化节”。布景、配乐、演出她都全程参与,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皮人”在银幕上活灵活现,传统艺术的魅力再次“直击灵魂”。
 
  “这辈子我和皮影制作是分不开了。”她想。
 
  说起和皮影戏的邂逅,徐芦燕称之为“美丽的缘分”。
 
  2010年,大学动画专业毕业的徐芦燕被海宁市文化馆“皮影戏道具制作”工作招募。“上班第一天,我去看海宁皮影艺术团排练《闹龙宫》,竟然不知不觉看了一下午。”
 
  这一眼,便再没有挪开视线。
 
  最初两年,她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钱松家“全职”学习皮影戏影偶制作工艺。师父那只装着上千个传统戏影偶的老戏箱,就是徐芦燕临摹、复制的无穷宝藏,“老皮影细看每一条发丝都是张开的,线条粗细有度,不需舞动便像活了一般。”
 
  越是厚重的文化,越不可急功近利。徐芦燕明白,慢下来才能更快。
 
  “头两个月我连一张牛皮都没摸到,一天8小时就是练习最基本的勾线。”对待千年瑰宝,她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线条画流畅了,她才“允许”自己临摹原稿。
 
  在徐芦燕眼中,像“爷爷”一样的师父王钱松话不多,却以身作则影响着她的从艺之路。每天早上8点,徐芦燕到师父家里时,老人已经坐在桌前画了两个小时了。“师父身上有老一辈人对待传统艺术的执着与专注,我只有更努力才能无愧于传承。”
 
  所幸自小学习国画的她本就喜欢美术,职业就是爱好,徐芦燕觉得自己实在幸运。一画起皮影,她就入了迷,常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连吃饭都忘记。
 
  两年过后,徐芦燕已经掌握了起稿、选皮、过稿、剪形、清洗、晾干、勾墨、上色、缝接等一整套皮影制作流程。12年来,她制作的影偶上千套,仍然觉得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件。
 
  怎么才能画好一个影偶?徐芦燕的答案是,要走进他的内心,跟他“交朋友”。“人物出自什么剧目,有什么故事,属于哪个朝代……不了解透彻画出来是没有神韵的。”
 
  而作画的过程,在徐芦燕看来则是一次解构和重组。“这组花纹从哪里起笔,哪几个图形是一组的?拆分到最后是一条条粗细变化的线条,合在一起又要有浑然一体的和谐感。”
 
  为了让海宁皮影“一手、一眼、五分脸”的侧面像“活”起来,她从未停止钻研。
 
  “我研究了海宁传统戏影偶的衣着图案,发现宋、元、明、清的服饰都出现过。”一个想法涌上她心头:如果皮影戏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演进的,那现代元素是否也能和皮影结合?
 
  说干就干,徐芦燕尝试将卡通形象、现代图形融入设计,还把静态影偶做成工艺品。“我们的皮影线条细腻,经得起端详,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光,透光才能让晶莹的色彩流转。”她跑了几十家广告公司,才定制出5厘米厚的便携灯箱,实现了海宁皮影装裱形式的新突破。
 
  但只有一个人会画远远不够,幼苗奋力成长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开枝散叶。
 
  2016年,海宁市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为期100节课的皮影制作工艺培训班,徐芦燕担任主讲。3年前,她开始为海宁市周王庙镇文化站的文化管理员和文化下派员授课,每周四下午向15名固定学员传授制作技艺。
 
  目前,能够独立完工并自主创作的学员们,已经能够在地方举办的非遗活动上独当一面。他们支持研学基地组建,并将这门手艺在“春泥计划”“小候鸟计划”等活动中向乡村儿童普及传播。
 
  “由我师父这一颗种子,如今种出了一树果实。”对于皮影艺术的未来,徐芦燕并不担心。“越中国、越时尚”,她相信传统文化的千年底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会在新时代中获得新解读。
 
  铸魂:影虽轻,重千斤,既是功夫也是品格


 
  “皮影掂在手里轻飘飘,但舞起来却要显得千斤重。说的既是手上功夫,也是为人品格。”从学徒“小郭子”变成如今的“郭老师”,郭志英对皮影戏的理解经过60年发酵越发醇厚。
 
  “学会快,学精难,要想做出成绩首先要沉下心。”郭志英感叹。
 
  武打戏是海宁皮影戏最精彩也最考验操作功力的类型。“双手各持三到五根竹竿,要表现出人物在打斗中的灵活身法和刀枪剑戟的舞动,还要配合锣鼓点,没有十年功底做不到形神俱佳。”她说。
 
  年轻时,郭志英从助演的“下手”开始练起,边演边观察主演“上手”的动作要领,琢磨竹竿捏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皮人”的活灵活现便是在一年上百场戏的历练中实现的。
 
  教学融入实战,现在,她也是这样教导学生。刚开始传艺时,常驻剧场的演出通常是安排两位老师做“上手”,两位学生“下手”配合,每场演出一对一带练指导。
 
  “比方《采蘑菇》中虎和狼的对手戏,狼胆怯,虎凶猛,具体怎么表现?”传授操作要领时,郭志英常举这个例子。她熟练地挑起一狼一虎演示,虎口一张一合,尾巴翘起摆动,拱起身作势扑咬,而对面的狼垂首伏地,节节后退。
 
  这些惟妙惟肖的演绎,除了活用前辈总结的经验,还源于生活中的用心观察。退休后,为了演好以动物为主的童话戏,郭志英会和老同事结伴去动物园“取经”。
 
  2009年,大学毕业的郎章铭来到皮影剧团后,接受过郭志英在内的多位老师指导,他从老一辈人的教诲和自我实践中悟出,皮影戏表演没有捷径,只有勤学多练肯琢磨。
 
  这位“85”后年轻非遗传人出身皮影戏世家,爷爷郎自立也曾是浙江皮影剧团的成员。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皮影便成为郎章铭自然而然的选择。
 
  小时候,他是台下的一员,看着爷爷操纵皮影上下翻飞。而现在,他成了台上的操杆者,让皮影走进下一代人的童年也成为他的使命。
 
  与皮影戏相伴13载,如今郎章铭已成为剧团年轻一代的主力。除了帮助沈凤娟分担部分管理工作,他还负责带队下乡演出,在多部新戏创作中挑大梁。
 
  一出精彩纷呈的皮影戏,背后都是以年为单位的付出。郎章铭介绍,一部新戏光是排练就至少需要一个多月,期间还要根据实操效果修改剧本,协调配乐、道白,参与影偶设计,效果不好就要反复返工,直到打磨出理想的作品。
 
  “观众的最大褒奖是‘身临其境’,演员的最高境界是‘人偶合一’。”这位年轻传人自有一套心得,“海宁皮影戏影偶是没有表情变化的,喜怒哀乐只有靠我们把感情融入双手的表演中,才能为皮影注入真实的生命力。”
 
  晚上7点半,演完4个节目后,郎章铭和其他8位伙伴结束了一天的巡演。“这个月我们还要去胡斗村、正阳村,之后还要去金华、德清……7月除了两天休息,其余每天都是三场演出排满。”自早上8点忙到现在,他面容略带疲惫,语气里却充满干劲儿。
 
  说话时,剧团成员手脚利索地拆卸舞台,5分钟内所有道具已经全部装车。
 
  乡间小路上,贴着“海宁皮影艺术团 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醒目大字的小货车,像一块流动的招牌,又好似一句表决心的标语,驶向与夜色融为一体的地平线。
 
  明天,太阳将从那里升起,继续照耀这片孕育千年皮影文化的热土。
 
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吟边塞动古今
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吟边塞动古今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迦陵课堂
 
 
 ▲2000年,叶嘉莹先生在澳门中华诗词国际研讨会上。南开大学供图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陈学聪整理 张海涛审校
 

 
  王昌龄这个作者,历史上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很少,所以我们暂时不介绍王昌龄,而是直接把他的诗跟李白的诗来做个比较。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现在我们来看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奉”是“捧”的意思,“奉帚”就是手里拿着扫帚。“平明”,天刚刚亮的时候。“金殿”是长信宫的宫殿。因为赵飞燕得到汉成帝的宠爱,班婕妤失宠。赵飞燕是中国古代一个有名的美女。古代有两个有名的美女,一个是以瘦出名的赵飞燕,她身材非常苗条,可以在掌中跳舞——这当然是传闻;还有一个是杨玉环,她比较胖,也很美。所以人美或不美,不在于胖瘦。因为赵飞燕,班婕妤失去了皇帝的宠爱,被打发到长信宫。长信宫是太后的住所,班婕妤就是去侍奉太后,像使女一样,所以她早晨要洒扫。
 
  我们讲过,中国古代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你看她没有直接说我很怨恨,我失去宠爱了。她假托历史故事,说“且将团扇共徘徊”,我现在就像这把扇子一样。中国古人常用“秋扇见捐”,“捐”就是抛弃,“见”表示被动。到了秋天,用不到扇子了,就被抛弃。中国古代的女子没有独立的身份和事业,“以色事人,色衰则爱弛”。有更年轻更美丽的女子了,容颜衰老了,男子对她的爱就松懈了,“弛”就是松懈。她说我就如同秋扇一样,“且将团扇共徘徊”,手里拿着这把扇子在宫殿之中徘徊。她被弃的感情,完全是借着扇子的喻托来写的。
 
  “玉颜不及寒鸦色”,我虽然很美丽,可是我觉得我洁白的美丽的容颜,还比不上丑陋的乌鸦的颜色。为什么?因为乌鸦“犹带昭阳日影来”。“昭阳”是当时赵飞燕居住的地方,皇帝每天都跟赵飞燕在昭阳宫中。她说我还赶不上乌鸦呢,因为乌鸦还可以飞到昭阳宫,还可以立在殿角上,还可以得到那边太阳的照耀。这里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语码。“日”在中国古代,是君主的形象。写怨情,它是委婉的、曲折的,说的是太阳的影子,借咏的是君象,都用喻托,没有直言,是这首诗的特色。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很有名。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不多,他是一个在仕宦方面非常不得意的人,虽然考中了进士,可是从来没有机会在中央政府做官,都是在外地做很小的官。他曾经做过江宁县县尉,后来还被贬到龙标县做县尉。龙标很远,在今天的湖南洪江市,唐朝的时候,湖南一些地方还很荒僻。像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写了《永州八记》表示他的悲哀和不得意。
 
  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去做县尉的时候,李太白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送给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国古代以右为上,以左为下。“左迁”就是向下贬官。“迁”是职务的转移,职务降下去了,就叫“左迁”。
 
  我现在讲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也倒回来再讲李太白的七言绝句。我们本来是由李太白的闺怨诗,讲到王昌龄的宫怨诗,这是从内容的联想上讲过来的。而现在我们讲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再讲回李太白,这是从形式上来讲的。他们两个人都以七言绝句著称,当时唐朝人说七言绝句写得最好的两个人,一个是李太白,一个是王昌龄。现在我们就是多方面比较,看他们内容相似的时候,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形式相似的时候,表达技巧有什么不同。你要知道七言绝句很短,一共只有四句诗。而四句诗,要传达出一种感发的力量,里面要有感情,也借着外在的景物形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由外及内,外物影响到内心,是兴。心里有感情,用外在形象来做比喻,是比。“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个是比,是心里面先有怨情,然后假借着团扇,假借着乌鸦来写。
 
王昌龄与李太白的差别


 
  我常常以为,诗歌的评赏能力,是从比较得来的。如果你从来没有读过诗,你忽然见到一首诗,怎么知道是好诗还是坏诗呢?所以诗的评赏能力,是从比较得来的,而且比较的诗最好相似。英文和中文的诗相差很远,很难比较。同样是中文诗,同样是七言绝句,同样是怨情诗,那么你可以比较。我认为李太白真的是属于天才。你可以看到,王昌龄这首诗未尝不好,可是他有一种“做意”,就是有心在做。可是真正第一等的好诗,古人有句成语,“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是说你内心充满了感情,不是造出来的,它像瀑布一样,一定要流出来,你挡不住。“肆口”,就是张开口就流出来,不是经过很多安排造作、思虑考虑。
 
  李太白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得很好,是写暮春的景色。我讲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没有什么可发挥的,因为它本身潜藏的可发挥的地方不多。可是我每次讲李太白都可以发挥,你就知道差别在哪里。表面上看,好像王昌龄的意思更丰富,因为有那么多故事、寄托、比喻在里面。王昌龄那首诗,我顶多可以把它的典故、比喻讲一讲,讲完就没有了。但是李太白不然,“杨花落尽子规啼”。南唐中主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杨花落尽”跟“子规啼”与“王昌龄被贬”有何相干?所以这是很妙的一件事情,很多好诗就好在这里,是他自己“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他内心的一种感发,不是造作出来的。你说有什么相关?我说那是暮春的季节,所以杨花柳絮都飘落了。
 
  春天的时候我还很奇怪,我们校园有很多柳树,可是我没有看见杨花。在中国北方,每当春天的时候,你看《红楼梦》上所写的杨花词,“一团团、逐对成毬”。我在辅仁大学念书的时候,教室在恭王府,院子里有四棵垂柳,每当暮春三月,我们在课堂上讲书,一团一团的柳絮飞来飞去,有时候就滚进来。
 
  李太白说“杨花落尽”,杨花都飞完了,那真是暮春。当杨花完全落尽的时候,子规鸟就叫了。据说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杜鹃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传说。在西洋文化背景下,关于杜鹃的传说,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嫉妒、第三者。可是中国的杜鹃鸟,有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杜鹃鸟是什么文化传统呢?一个就像李商隐的一句诗,“望帝春心托杜鹃”,李白当然不会用李商隐的诗,李商隐是晚唐时候的,还没出生呢。李商隐跟李太白,当他们用到杜鹃的时候,都会联想到同一个历史故事。中国有一个神话传说,杜鹃鸟是望帝的魂魄。望帝是古代蜀国的一个皇帝,他后来失去了他的国家,而且他平生做了一件值得悔恨的事情,他跟一个臣子的妻子发生了关系,后来他觉得很羞愧,就把他的国家让给这个臣子,自己就退位然后死去了。所以他带着失国的悲哀,带着自己平生的过错、罪恶的悔恨,是这样一种感情。他死后魂魄化成了杜鹃鸟。李商隐说,我的这种感情,就像望帝的春心,就是他的一种多情的心。据说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春天他都啼叫,一直叫到流出血来。到死,这种失落的、悔恨的、多情的感情都没有改变。所以杜鹃有这样一个传说,多情的、啼血的,带着这么深刻的悲恨的感情。这是杜鹃在中国文化上的code(语码)。这是第一个联想。
 
  第二个联想出于楚辞,“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这是《离骚》里的话,春天的花当然是美丽的,鹈鴂是暮春时候叫的一种鸟,他说我常常担心鹈鴂这么早就叫了,它叫的时候,百草千花都零落了,春天就过去了。就因为这个鸟的叫,百草不芳了。这是很妙的。他真的是写景,而且景是现实中的景,真的是暮春季节,真的有杨花飘落,真的听见子规鸟叫了。
 
  子规鸟还有第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神话上的联想,关于望帝魂魄的联想。第二个联想是楚辞《离骚》上的联想。第三个联想是什么呢?是杜鹃鸟的啼声,据说声音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你看李白用了杜鹃的语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给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得很好,光阴的不可往复,春天美好的消逝,而且带了这样的人间悲恨,说一切美好都被摧毁,说离开自己的家国没有办法回来。李白并没有说王昌龄你被贬了我很同情,我很悲哀,只说了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可是在“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季节跟景物之中,我听见你这么有诗才的人被贬谪,我的感慨是怎么样,没有说,可是所有的感慨都在其中。
 
  你要知道,王昌龄虽然是仕宦很不得意,可是他作诗的才能,是大家所公认的,跟李白、高适、王之涣都是好朋友。当时有一个传说,叫做“旗亭画壁”。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聚在一起,到一个小酒店喝酒,这时外面进来一群歌女。他们作诗都很有名,都以为自己做得好,平常谁也不服气,就说等下这些歌女要唱歌,我们看一看,谁的诗被唱得最多,就是谁的诗最流行最受欢迎。歌女就唱了,第一首是王昌龄的,再一首是高适的……王之涣的一直没有唱。王之涣就说,你看这些歌女中间,最美丽的女孩子还没有唱,平凡的人只唱平凡的作品,如果这个最美的女孩子唱歌,就一定唱我的诗。大家就等着,这个最美丽的女孩,果然开口是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盛唐的七言绝句很有特色,真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那种感发的力量,带着景物的形象传达出来。这是七言绝句在盛唐一个特殊的成就。而李白跟王昌龄是里面最有名的两个人。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不到10首,但是确实有出色的作品。“黄河远上白云间”就是其中一首。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他有很好的诗才,而且结交了这么多有名的诗人。当他们听到王昌龄被贬官,不只李太白写诗表示了同情,别的作者也写了。这么有天才的一个人居然被贬,下场还很惨。王昌龄被贬到湖南,天宝之乱时,他想要回到故乡。走在半路上,在安徽附近被杀死了。有人认为他的七言绝句比李太白还好,称他为“诗中的天子”。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听说他被贬到龙标,龙标在哪里?在五溪之外那么遥远的地方。湖南的武陵有五条溪水,雄溪、满溪、无溪、酉溪、辰溪,极言其遥远。“我寄愁心与明月”,我为你而哀愁、怅惘,我怎么样表达我对你的关心?我把因为你被贬官而产生的愁恨之心,都随着天上的明月——李太白最喜欢说月亮,那么光明那么皎洁,它的光辉照得那么遥远。“随风直到夜郎西”,我的身体不能去,但是我的感情我的心可以随着风一直到夜郎西,到你所在的地方去。“夜郎”大约在现在的贵州桐梓附近。我们说七言绝句那么短,要传达出感发,所以要有感情跟景物的结合。“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的落,子规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天上的明月,大自然的风,他是用各种形象,集中起来表现一种感发的力量。
 
王昌龄的闺怨诗


 
  我们回来再看王昌龄的诗,这是他很有名的一首诗,题目就是《闺怨》。我们刚才讲的《长信秋词》,属于“宫怨”,宫中女子的怨情。“闺怨”是普通闺房之中女子的怨情。
 
  我们来念一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你要知道,少妇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应该特别强烈。如果是没结婚的少女,她还没有夫妻之情的经历,所以她不大懂;如果是年岁大了,那么她这份感情就淡漠下去,没有那么强烈了。所以少妇的相思感情才是强烈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本来这个闺中的少妇,她相思的感情还没有觉醒,她还没有感知到相思之情的强烈。“春日凝妆上翠楼”,“春日”,大家看王昌龄的诗,他所用的字也带着感发的作用。李商隐的诗,“飒飒东风细雨来”,“春心莫共花争发”。春天就是一切动物、植物、感情都觉醒的季节。“凝妆”,就是严妆,很精美的化妆。春天的时候,这个少妇,不但严妆,还“上翠楼”。这首诗的每个字,它的形象,它叙述的口吻,它的句子,它的结构都是有作用的。
 
  这个女孩子,一个“春”代表着感情的觉醒。“凝妆”一方面是写她的美丽,而化妆,文化传统上也给你联想。中国古代说“女为悦己者容”,说女子的美丽,她化很美好的妆,是为“悦己者”。他没说这个女子对于爱情的追求,可“春日”是爱情的觉醒,“凝妆”是对于欣赏的期待,感发的力量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上翠楼”代表一种向外的追求,还使我们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的一首诗,“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有一个美丽的女子,这样光彩照人,站在楼上的窗口前。这个女子也是严妆——“娥娥红粉妆”,而且故意有心露出她洁白的美丽的双手——“纤纤出素手”。后面就说了,为什么这个女子不甘心寂寞,为什么要上楼,为什么要站在窗口,为什么要把她那样美丽的容貌放在窗口给人家看?因为这个女子,“昔为倡家女”,本来是一个歌舞倡家的女子。可是现在呢,“今为荡子妇”,嫁给一个荡子做妻子,倡家的女子是不甘寂寞的,总是有很多男子围绕她赞美她。而她现在结了婚,只有一个男子,还是个荡子,还走出去不回来了。“荡子行不归”,荡子远行就不回来了,所以这个女子就说了,“空床难独守”,我觉得很寂寞,寂寞守空房。这是写一个女子不甘寂寞的爱情的觉醒。
 
  王昌龄这首诗,就暗示了这种感情。“忽见陌头杨柳色”,忽然间看见,“陌”是小路,“陌头”就是路边,忽然看见路边的杨柳都绿了,这么美丽的春天。春天应该跟所爱的人在一起,欣赏良辰美景,然而没有。“悔教夫婿觅封侯”,她后悔了,说为什么把丈夫放走去做官了,封侯是功业,她的丈夫为了追求功业就没有回来。这是很有名的一首诗,春天来了,看到杨柳绿了,引起相思怀念的一种感情。
 
王昌龄的边塞诗好在哪里


 
  王昌龄所写的是边塞风光,以及边塞的兵士——他们的生活跟他们的感情。他写的边塞诗有七言绝句,也写五言的古体诗,题目都叫做《从军行》。另外还有一种体式,在边塞诗里面很流行,就是七言的古体形式,而用七言的古体形式来写边塞的生活和感情,是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他们边塞诗写得好的,有特色的,往往是七言古体的形式。这不单是形式上不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形式上比较短小,所以比较重视抒情,是以感情来打动读者。七言绝句有很严格的格律,平仄是确定的。而七言古体篇幅比较长,字数没有限制,形式比较自由。这一类体裁的诗歌,就适合于铺陈叙述。
 
  内容跟形式一定是有密切关系的。王昌龄写七言绝句,大概就是感情跟景物交相感应,产生一种兴发,让人读了以后也感受一种力量,它所传达的是最基本、最精华的。绝句因为形式短小,传达的是最基本的、原始的感动力量,是情景交感带着兴发的一种力量。可七言古体诗呢,因为篇幅比较长,就要铺陈,要叙述。事实上对于边塞的风光,写得更具体、更现实、更仔细的,是七言古体的形式。
 
  边塞诗之所以在唐朝特别兴盛,一个是因为当时社会背景,唐朝有很多战争;还有就是唐朝的一些读书人,在仕宦方面不得意,就想要从军,希望在战争之中建立功名。王昌龄的生平我们知道的不多,他应该到过边塞,可能也是因为在朝廷里仕宦不得意,希望有一个建立功名的机会。
 
  我们回来接着看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从军行》四首诗。一般认为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最好、最有代表性。先念一下:“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第二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第三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四首:“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个谷字不念gǔ,念做yù。我们说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写得好。怎么好?就是我刚才说的,七言绝句以抒情为主,情景交感,情景相生,带着一种兴发的作用。所以王昌龄的诗,景象跟感情结合得很好。
 
  “烽火城西百尺楼”,先说烽火城。古代战争如果要发警报,夜里就点烽火,用木柴烧火,你远远就看见火光。如果是白天,有很大太阳,火光看不清楚,就点燃狼烟。所以晚上是点火,白天是点烟。点烽火跟狼烟的所在,就是烽火台。边疆执行点烽火警报的一个戍守所在。
 
  “烽火城西百尺楼”,那百尺的高楼,那瞭望戍守的高楼,整句话就呈现了一个画面,带着边塞的特色。不但如此,你看我念的时候,没有念bǎi尺楼,念的是bò,因为这是一个入声字。一般我们讲诗只是讲文字意义,这个意义有时候是固定的。可是跟意义结合在一起的,还有很多元素,它的声音也传达出一种力量,这是中国诗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七言律诗跟绝句,所谓近体诗,重视声调和韵律。中国的诗歌,从周朝开始,说国子,国家的学子、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学讽咏跟吟诵,所以中国古典诗的传统一定是重视吟诵的。前几天跟班上学生讨论,讲到中国跟西方传统的不同。中国诗歌的传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特别注重感发。而西方古代那些希腊史诗,是重视记叙。而中国一开始重视的是抒情的传统,重视的是感发。这种兴发的传统,跟中国重视讽咏、吟诵的传统是结合起来的。它感发的力量,除了文字的意思,还有一部分要从声音传达出来。
 
  这个真的很微妙,很难讲。从声音传达,已经有固定的平仄形式了。但是你要知道,同样是平声,有阴平,有阳平。同样是仄声,有上声,有去声。同样是去声,有闭口的声音,有撮口的声音,有开口的声音。同样是发声,它的声母是不同的。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很微妙的结合。
 
  杜甫的诗之所以特别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杜甫把声音感发的力量结合得特别好。杜甫是注重吟诵的,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他的创作是伴随着声音一起出来的。我自己作诗的时候,也是伴随着声音作的。我当然也想它的意思,但是我写的时候,是伴随着声音,而且常常一边作一边吟的时候,它自己会跑出来的。杜甫他真是懂得吟诵,他这方面有长处,他诗歌里的声音就带着感发的力量。每次只要读杜甫的诗,我就不由自主地、就兴起来一个吟诵的调子。它就逼得你,就是要开口把它念出来,才能够传达感发,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梅祖麟和高友工两位教授,写过一篇论文讲杜甫的《秋兴八首》。那是因为我写了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讨论《秋兴八首》,文字、意义、典故都分析了,可是没有分析它的声音。那个时候这本书刚刚印出来,我到哈佛大学去教书,梅祖麟也在那里教书,我就送了一本给他。梅祖麟看了以后,觉得也应该从声音方面来分析,他就跟高友工联合,写了一篇论文。其实中国文人早就注意到了,中国旧传统批评杜甫的时候,常常就讲声音怎样好,怎样注重双声,怎么注重叠韵。双声是声母相同,叠韵是韵母相同。就是杜甫对于声韵的结合、声韵的感发非常注意。可是中国的文学批评缺少理论,而梅祖麟是一个语言学家,所以他就用语言学的方法,把杜诗里面声母跟韵母很仔细地分析了,就发现杜诗中,声母跟韵母有配合的、互相呼应的关系,杜甫可能自己不自觉,他只是自己吟诵这样写,却产生了某种作用。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之所以好,是因为有感情、景物、声音。“烽火城西百尺楼”,不但形象上很高,而且声音上有一种很激动很强烈的感情。“黄昏独坐海风秋”,一个人站在城楼上。黄昏独坐,边塞靠海的地方,海风吹来,是秋天。而海风秋,海,h是开口的,向外的;风的韵母是eng。一个是声母的张开,一个是韵母的雄浑强壮。王昌龄的诗,没有很深刻的意思。烽火城西有百尺高的戍楼,守城的兵士黄昏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戍楼上,到了秋天,荒凉的、辽阔的海风一阵阵吹来,意思当然也很好,可是真正使王昌龄诗好起来的,是结合了声音的力量,是声音传达出来的感发的力量。“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是以景物为主。“更吹羌笛关山月”,人的感情开始移入了。谁吹笛,当然是人吹笛。吹什么曲子,关山月的曲子。关山月是离别的歌曲。人看到明月的时候,就怀人怀乡,所以是关山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他说听到羌笛,写了关山,吹了关山月这首离别的曲子。“无那”就是无奈,我无可奈何,我想起了金闺。金闺就是在家乡的妻子。所以就引起我怀念妻子、怀念万里以外家乡的边愁。“无那金闺万里愁”,就是在边塞的征夫,怀念家乡妻子的愁恨。
 
  曾经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叫做《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歌词不错,曲调也很好。所写的也是边塞诗征夫思妇感情的一种,跟古代完全不一样。说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也照在家乡,你为了保卫祖国,在前线作战;我在后方,侍奉你的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你的功劳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是古人从来没有写过的,这是现代的意识,所以你看,现代意识就融入征夫思妇的歌了。
 
  还有一首流行的歌《血染的风采》。这首歌是很悲哀的、很悲壮的,跟所爱的人离别:假如我倒下不再起来,我希望你不要为我悲哀,祖国的旗帜上有我血染的风采。就是说我抱着必死的决心,可能死在战场上,可能永远不会回来,可我是为了保卫祖国,祖国旗帜上有我血染的风采。你要知道这种感情,是古今所同的。我们看王昌龄的诗,他也会这样写。
 
  我们现在看第三首,就写出了一种“血染的风采”。“青海长云暗雪山”,在青海,雪山上有一片阴暗的长云,长云就是大片的阴云。阴云把青海的雪山都遮暗了,这样荒凉、这样惨淡。“孤城遥望玉门关”,我站在戍楼上,远望玉门关。玉门关是关内到关外的必经之路,我从玉门关出来,哪一天才能从玉门关回去,能不能从玉门关回去,我不知道。“黄沙百战穿金甲”,我在边塞作战这么多年,经过千征百战,盔甲上曾经铺满黄沙,把我金属的、钢铁的盔甲都穿透了。他在边疆所有的劳苦、危险,都用这7个字表现出来了。所以你看那种语码,那种语言精华的作用。“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把楼兰打败,我一定不回去。就是说,誓死保卫国家。这是王昌龄的诗,总而言之,他的感情跟景物的结合得好,声音也好。      (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兰州空战,不可磨灭的反法西斯战争记忆
兰州空战,不可磨灭的反法西斯战争记忆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本报记者任卫东、张钦


  立秋刚过,黄河岸边绿意正浓。兰州市邓家花园里,葱茏的树木掩映着一座建于81年前的合葬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频繁空袭兰州,我军奋起抵抗。著名爱国将领邓宝珊的妻子崔锦琴,将邓家花园无偿借给空军第四路司令部作为驻地。1941年6月22日,在日军的一次轰炸中,崔锦琴带着3个未成年子女躲避空袭,却因“壕洞塌蔽”遇难。之后,她和孩子们归葬自家院中。

  一抔黄土,难掩家国往事。

  85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远在西北内陆的兰州就遭遇日机轰炸。此后几年里,为保卫兰州和古丝路上的西北交通线,壮士碧血染长空,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血泪记忆不能忘


  抗日战争期间,大西北是抵御日军陆上入侵的大后方,也是空中反侵略的第一线。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袁志学长期研究兰州空战。他说,1937年8月14日,中日第一次空战在淞沪会战中打响。同年11月5日,日军就派出7架轰炸机突袭兰州,首次空袭就直扑兰州城郊的军用机场。

  此后几年,兰州空袭警报不断拉响。据《兰州通史》记载,1937年11月至1941年8月,兰州共遭遇日军空袭36次,日军共出动飞机676架次,投弹2738枚。

  兰州远在西北内陆,何以成为日军“眼中钉”?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瑛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为取得外国援华物资,在西北打通陆运、空运和通讯三条国际交通线。兰州及甘肃古丝路沿线地区发挥了交通枢纽和战略支撑作用。

  正因如此,日军轰炸瞄准兰州,波及天水、平凉、陇西、靖远、武威、永昌等古丝路沿线的重点城镇,其轰炸频次和规模随外国援华物资的增多而增加。据地方志记载,日机最西到达河西走廊中段,并对永昌县城实施无差别轰炸。

  无差别轰炸带给甘肃人民深重的苦难。据统计,甘肃省在空袭和轰炸中造成的直接人员伤亡1426人,损毁房屋24124间,无数民众无家可归,成为难民。

  永昌县一位亲历者回忆,1939年日军轰炸永昌正值农历正月十七,县城正办庙会,轰炸后“地上、墙上、树上到处是肉屑、血迹和布片”。

  2016年、2017年,靖远县居民两次发现日军轰炸遗留的未爆航弹。据《靖远县志》记载,日军对这个黄河上的重要渡口空袭11次,累计造成34人遇难,31人受伤。

  《兰州市敌机轰炸人民死伤调查表》记载的遇难民众信息令人唏嘘:“易中兴,45岁,是一个卖水工,轰炸中在兰州市会馆巷23号被压死;老胡,60岁,是一个街头说书人,在会馆巷23号被压死;高尕女,年仅3岁,在中山林因避难所倒塌被压死;蒲丑丑,8岁,在山字石61号家中被压死……”

  轰炸中,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兰州普照寺被燃烧弹击中,藏经楼及大量珍稀经卷被烧毁。据《兰州通史》记载,普照寺遭到4次轰炸,最后仅存一口金代铁钟。

  “兰州虽故称边陬,四年之间敌机已数十至,伤我民庶,毁我室庐,暴戾坠突之行,实我民族所鉥心刻骨,永永不能忘记。”崔锦琴的墓志铭写道。

空战碧血染长空


  日军的狂轰滥炸非但没有炸垮古丝路上的西北交通线,反而激发了坚决的抵抗。

  据《兰州通史》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兰州地面防空部队只有一个营,但当1937年12月4日日军第二次空袭时,我地面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就开火还击。此后,兰州上空经常爆发激烈空战。

  袁志学说,抗日战争初期我国空军遭受重创后,兰州成为重建空军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建起空军基地、训练基地、飞机修理基地。大量苏联援华的飞机也经由兰州飞往各地。

  在历次空战中,1939年2月20日、23日的两次空战尤为振奋人心。据当时的甘肃地方媒体报道,敌机飞临兰州上空后,即遭遇我方军机的猛烈攻击。“我以旺盛之攻击精神,勇猛合击,战况空前激烈,敌机队形,即形紊乱”。两次战斗共击落日机15架。

  《新华日报》发表评论说:“最近兰州空战,我空军一再告捷,更说明了我数量较少而英勇的空军,战斗力在日益增强中。”

  兰州空战期间,反谍战同样惊心动魄。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邓明说,1939年,甘肃抓获并处决了搜集兰州情报的多名日本特务和汉奸。

  据《兰州通史》记载,兰州空战中,共击落日军飞机47架,我方累计有63位军人阵亡。

  顽强反击之下,我方重要军事、交通目标得到有效保护。当时黄河上唯一的铁桥兰州黄河铁桥虽然弹痕累累,却一直车来车往。

  袁志学说,兰州空战保障了西北交通线的安全畅通,使日本掌控西北地区制空权的阴谋成为泡影。

  比“飞虎队”更早的援华志愿航空队


  “空军烈士郭尔皆耶夫,生于一九一四年。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抵抗日本侵略者空战阵亡,殡葬于此。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这是收录在《兰州古今碑刻》中的一则碑文。郭尔皆耶夫是在兰州空战中牺牲的一位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队员。

  在有资料可查的63名兰州空战阵亡名单中,有9人来自苏联。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兰州空战中实际牺牲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队员远多于此,有些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据《兰州通史》记载,1937年10月22日,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首批人员到达兰州,后来陆续增加到100余人,约有飞机20架。

  袁志学说,在当时驻守兰州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队员中,就有以后成为苏联空军总司令、空军元帅的日加列夫。

  据《甘肃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介绍,从首批援华志愿航空队到达兰州,至1941年苏德战争前后,有苏联军事顾问、专家过往人员3665人,轮流参战的援华志愿航空队员2000余人,先后组建8个航空兵群,共1235架次飞机飞临兰州。

  孙瑛说,苏联援华力量有力地支撑了太原、武汉、南京、南昌、兰州等地的对日空战,200多名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无暇西顾,西北的天空逐渐平静下来。然而,中苏勇士碧血染长空的事迹必将永载史册。

 
85年前,椎心泣血的淞沪会战
85年前,椎心泣血的淞沪会战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1937年8月,一名摄影记者在当时的上海南站附近拍下的废墟中的婴儿。

  本报记者肖春飞、吴振东、潘旭


  85年前的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

  历经重重苦难的上海,记录着日军的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行,铭记着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历史。

大屠杀不限于南京


  一个婴儿,在被日军轰炸后的断壁残垣中嚎啕大哭——这是淞沪会战中日寇暴行的铁证。

  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被日机轰炸,摄影记者王小亭闻讯后马上赶往现场,拍下了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

  “彼时的上海南站位于上海老城厢的南市(现属黄浦区),远离战区,也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日军的轰炸完全是针对无辜平民。”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说。纪念馆特意将这张照片制作成三维场景,照片中被轰炸后的废墟“延伸”至参观者的脚下。

  当时的国际舆论,也在谴责日军的无差别攻击。1937年9月9日的《字林西报》,报道了9月8日由上海开往嘉兴的难民列车,在上海松江遭到日机轰炸的场景:“客车五辆全毁,死三百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孺,受伤者更多,没有一个中国兵。上海难民又逢一次浩劫”,“轰炸以后,站内的景象至为凄惨,断腿残肢,血腥满地”。

  唐磊说,事实上,日军的大屠杀,不是到了南京才开始的,也不仅限于南京一城,就在1937年8月13日当天,日军惨绝人寰的屠杀已经开始。

  日军挑起战端后,立即进占上海虹口、杨浦、闸北等地,封锁所有通往外界的道路。根据8月15日《申报》报道,居住在上述地区的居民,“以祸起仓促,未遑逃避”,“(日军)将此无辜居民,以刺刀大刀屠杀,而以吴淞路一带被日兵所杀死者尤多,以致尸体堆积,血流成河”。

  10天后的8月23日凌晨,增援的侵华日军在上海宝山罗泾小川沙河口登陆后,沿途烧杀淫掠,在不到100天时间里,杀害平民2244人,占当时乡民总数的80%,烧毁房屋10948间,奸淫妇女数以百计,史称“罗泾血案”。

  距离淞沪抗战纪念馆20公里的日军登陆点,如今已被修建为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一块长22.44米的纪念碑寓意遇难同胞人数。纪念碑的几何形状墙体与地面融为一体,呈现出断壁残垣的形象,让人深感沧桑悲凉。

  “罗泾血案”的少量幸存者如今依旧居住在这里。年过九旬的张家英对记者回忆说:“鬼子过来后,把老百姓都抓起来,用绳子捆起来,牵到东面的大坟,然后把房子都烧掉,32个乡亲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后来,逃难回来的人收尸,发现32个乡亲中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6岁。”

  另一名幸存者王佩英于2020年逝世。她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她亲眼看见日本兵到处杀人、放火,还目睹自己奶奶惨遭杀害。随后三个月里,她时而躲在废墟下的民房,时而躲在坟场,惊恐和饥饿让她瘦骨嶙峋、衣衫褴褛、头发苍白,成了“白毛女”。

  日军在其占领区为了进行大屠杀,每每先进行大搜查,凡遇青壮年男子,便抓去集中关押,集中屠杀,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1937年8月26日的《大公报》报道了8月25日的日军暴行:杨树浦平凉路同安里难民唐兆元等人“率领男女难民二百三四十名,拟往租界逃避”,当这批难民行经元昌路华美肥皂厂附近时,日军“将年青者百余名留下,坚不放行,立用机关枪扫射”。

  与屠杀相伴的是纵火。根据当时报纸记载,南市大火整整烧了5天,劫后所余房屋,“完整者仅二千余幢”。1940年出版的《上海生活》第二期刊登了一篇《劫后南市巡礼》,讲的是一位目击者在“八一三”数年后重访南市,发现仍是一片凄惨景象——“只见一片瓦砾场,中间杂耸着断垣残壁,满目荒凉。虽然已被清扫过,街道也约略能看出,但已面目全非,什么街?什么路?都已不能辨识,我们只能利用我们的猜测,加以路旁的门牌,摸索着前进。沿路我看见的,除了已毁房屋外,便是那些已被搬拆一空的房子,样子恍如荒郊中的凉亭,也有些像养马的马棚,内中已空无所有了。”

  唐磊说:“日机在配合其地面部队进攻时,首先进行狂轰滥炸,将战区内的一切建筑物加以摧毁,使中国军队失去掩蔽之所。日军还有目的地对上海及周围地区的工厂、学校、房屋建筑及桥梁、道路等进行密集轰炸,就连手无寸铁的难民也不放过。”

  上海地区的制空权几乎完全操纵于日军之手。《日军侵华战争》一书曾做过统计,从1937年8月13日会战爆发至9月下旬,日军用于上海战场的飞机已达200架。

  日军侵华期间还设立慰安所。据统计,在上海的慰安所有172家,管理制度极其严酷,大批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

  历史学者估算,淞沪会战期间,上海死亡平民约10万至15万人。

  淞沪抗战纪念馆中,陈列着一把“侵华日军百人斩杀人屠刀”,这是日本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攻占南京途中进行杀人比赛使用的。1937年12月5日,侵华日军随军记者发出“杀人竞赛”新闻稿时,二人已各杀了89人和72人。5天之后,即12月10日,这两个刽子手已分别杀害了105名和106名中国人。此事被日本媒体所报道,成为日军侵华铁证。

上海民族工业遭遇毁灭性打击


  “日商丰田纱厂唯恐中国申新纱厂在短期内恢复生产,派人至该厂,用重磅榔头将细纱车逐一敲坏,无一幸免……”淞沪抗战纪念馆内的史料,清晰记载了淞沪会战后日军对上海民族工业的疯狂破坏。

  就在派人进入这家工厂前,日军已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1937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上海闸北后,即派出飞机对申新纱厂进行轮番轰炸,投掷炸弹十八九枚,使厂房全毁,工人死伤400人。

  20世纪30年代,工业的“齿轮”正带着上海飞速运转。到1937年6月底,上海共有工厂5515家。其中,棉纺厂数量约占全国43.9%,卷烟厂数量约占全国76.7%,发电厂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45.5%。同时,上海建有区域间最大的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从上海港出发,可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一个多月后打响的淞沪会战,彻底改变了这座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的发展轨迹,其经济在战火下遭受巨大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更是陷入全面崩溃的境地。

  “如果说,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地区并成立所谓的‘满洲国’,其战略目的是制造一个战略大后方,进行物资、劳动力和兵员的储备,那么侵占上海就是为了掠夺上海以及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资源,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力图实现所谓的‘以战养战’。”唐磊说。

  “南市30%的工厂被毁,闸北100%”;“日军侵占区内的商店计有12915家,受损失者达70%”;“已有30余万工人失业,成为一无所有的城市赤贫”……1937年10月中旬,淞沪会战爆发2个月时,上海市社会局公布了初步调查后的数据。

  1937年到1945年,基础薄弱的上海民族工业面临毁灭性打击,企业经营者举步维艰,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分析说,8年间,上海社会经济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淞沪会战时期。持续三个月的激战,使上海工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作被打断,进入较为典型的战时经济阶段,相当部分工业企业撤出上海,辗转西迁到大后方地区。二是从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的孤岛时期。日伪经济和金融势力渗透进上海租界,中日间在经济和金融领域有所较量,而在日军占领下的华界,社会经济属于殖民地性质,日军可随意征用经济资源,日资企业在各方面凌驾于华商企业之上。三是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的沦陷时期。这一时期整个上海均为日军占领,日伪统治下,上海商业体制和物流渠道紊乱,原有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被强制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市民生活无以为继。

  对民族工业,日军实行多种形式的掠夺。造船工业、机器工业等具有直接军事意义的工业企业,将其变为军工生产基地;其余工业企业则以“经济提携”名义,通过“委任经营”“租赁”“收买”等方式予取予夺,“委任”之下,华资业主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受托的日资企业不但对工厂有经营管理全权,全部利润也归其所有。

  对市井生活,日军实行全面统制,导致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米粮消费市场和米粮集散地的上海,时常面临米荒。1941年12月,日军发布“办法”,规定上海不论个人、公司、团体等,对五金等5类物资,凡存量超过1000元以上,都必须向设在外滩24号的日领事馆申报,且“日本军于所申报之物资一部分,当可依据国际条法,以最适当之办法处理之”。

  一边是直接打击和没收,一边是另立名义掠夺财富。侵华期间,日军在上海大规模发行军票,充当其主要经费来源。军票一无发行准备,二无发行银行,三不用政府任何资金,仅承担印刷和运输费用。“‘三无’特征,充分暴露了经济侵略性和掠夺性。”据吴景平等学者研究,军票流通时间长达6年4个月,掠夺区域遍及华中和华南。

  史料显示,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上海物价共上涨了5490倍。造成如此恶果的原因,除军票外,还有更为无耻的行径——发行假钞。据统计,日军侵华期间发行假钞总额,相当于当时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初期2至3年的军费总和。

  交通银行博物馆馆长杨德钧说,这些假钞通过在上海租界购物、在租界出售以及在赌场混用等方式流入市场,扰乱中国经济,培养收买亲日分子,帮助扶持汪伪政权,同时为日军购买军需和战略物资,支付日本士兵的生活费。

对上海文化的疯狂摧残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日本侵略者的目的是摧毁中国之文脉,让中华民族“亡国灭种”。日军每攻占一个城市,均焚毁出版机构、破坏大学、占领学术机构、劫掠图书文物、残害知识分子……

  侵华日军带来的,不仅仅是上海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还有对上海文化的疯狂摧残。

  大夏大学创办于1924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校名取自“光大华夏”之意。1951年10月,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大夏大学文、理、教育学科与光华大学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夏大学名师云集、建筑宏伟、环境优美,享有“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这么一座巍巍学府,却毁于日军炮火。1937年10月24日,日机轰炸大夏大学,“巍峨校舍,在日机轰炸与炮弹烧毁之下,多半成为灰烬”。

  《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一书记载:“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日机首先狂轰滥炸位于真如的暨南大学和东南医学院,前者半毁,后者全毁。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持志学院在日机的轰炸及炮击下全部或大部沦为废墟。自8月13日至10月15日止,上海已有14所高等学校被毁或被日军占领。与此同时,被摧毁破坏的还有27所中学、14所小学及8处社教机关,如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体育场、航空协会等……”

  据有关方面统计,淞沪会战期间遭受直接战争损失的中小学校共有272所。战前,上海有公共图书馆100余所,战后尚存的较大图书馆仅10余所,损失图书40万册。

  宝山区委常委、副区长孟庆源介绍说,长江入海口吴淞口,有名镇吴淞,历来为上海门户、外贸港口和军事要地,故近代上海又称淞沪。100年前,吴淞是不折不扣的上海“大学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的前身都创立于此,1937年,吴淞尚有大学十余所,淞沪会战中,吴淞城区被日军夷为平地,诸多高校也一并损毁。

  “每当想起这段历史,都不由得切齿痛恨。”孟庆源说。

  日军一方面疯狂摧毁中国文脉,另一方面在占领区大搞奴化教育,将日语列为大、中、小学主课,妄图把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摧毁殆尽。

  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了一本特别的“战时日记本”。这是85年前,11岁的小学生苗戈跟随父母举家迁往重庆,就读于川中附小北碚小学期间写下的童年记忆,其中一篇是读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感想,他写道:“我读《最后一课》的时候,觉得这位学生在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正好读书,却去玩耍,对于功课毫无成绩。等到上最后一堂课,才知道以前荒嬉是不对的,再想用心功课,但是国土已破家已亡,祖国的文字是不容通用了。此种情形好不令人悲痛……”

  纪念馆内还有一处多媒体沉浸式体验区,通过实物模拟当时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八一三”时的上海——从一户石库门人家的窗外看去,被焚烧成断壁残垣的街巷,即便大雨倾盆,火苗犹在;突然间,飞机轰鸣声由远而近,投下炸弹,顿时地动山摇,房屋剧烈摇晃,玻璃碎裂,墙上挂的照片差点坠落……

  唐磊说,此处模拟的是当时上海一户中产家庭的住所,奋斗经年,生活富足,然而在日寇飞机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朝不保夕、残酷破灭。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当年,一首《八百壮士歌》在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军民中传唱。激昂的曲调穿越历史烟云,在茫茫江面上回响。

  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尽管军事失利,但这场战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文教人员向后方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军民抗击侵略奋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人人抱着为国战死之决心,冲锋时不是剪断铁丝网,而是扑在铁丝网上,以让后来的踏在先冲上来的战友身上越入敌阵……”淞沪会战老兵陈凯荣的回忆令人泪目。

  从这处压抑的环境出来,登上纪念馆的一处塔顶。放眼望去,吴淞口一览无余,不尽长江天际流,近处是上海宝山邮轮码头,远处是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厂,还能依稀看见高楼林立的浦东陆家嘴。

  85年过去,脚下大地早已换了人间……

 
从《清明上河图》中走来的木拱廊桥,该如何守护
从《清明上河图》中走来的木拱廊桥,该如何守护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受访者供图
 
 
 ▲单拱跨度最大的古代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寿宁县下党乡鸾峰桥。      新华社记者陈旺摄
 
 
▲距水面最高的古代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县百祥桥。          受访者供图
 
 
▲失火前的屏南万安桥。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本报记者邰晓安、赵雪彤、吴剑锋、陈旺
 

 
  8月6日晚间,福建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一场大火突如其来。
 
  短短20分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屏南万安桥的大部分便遭火魔吞噬。
 
  木拱廊桥,这个传承近千年,“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种”,在这个夏天,以一种令人扼腕的方式走进国人视野。
 
  在闽浙两省,如今尚有百余座木拱廊桥横跨于河流山谷之间,默默地讲述着中国古代桥梁建造的传奇历史。这个从《清明上河图》中走来的桥梁“活化石”,在让今人赞叹的同时,也期待得到更加精心的守护。
 
闽浙山中的宋代遗韵


 
  那天夜里,屏南万安桥,这座国内最长的木拱廊桥因失火被毁,六跨木构建筑只剩一跨,仅余十多米的桥头和五个孤零零的桥墩。
 
  事发第二天,河道里零星散落着被烧焦的木头,有老人在岸边落泪。当地村干部说,这个桥是老一辈人的心血,也是村里的重要通道,对于它的烧毁,村民无不痛心惋惜。
 
  据记载,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彼时,被称作虹桥的编木拱桥正风行中原地区。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座拱形桥梁宛如飞虹横跨汴水河,桥上熙熙攘攘、桥下舟船忙碌——这座浓缩北宋市井繁华的桥梁,便是著名的“汴水虹桥”。
 
  建造时用梁木搭接,把长度有限的木材上下交叠编织组成大跨度的无柱拱桥,结构简单,却又十分坚固。这种巧妙利用自然材料的桥梁建筑形态,在宋室南迁后似乎逐渐失传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惊喜地在闽浙一带找到了众多和汴水虹桥一样具有“编木”拱架结构的木拱桥,而且造桥工艺有所创新,这就是闽浙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与《清明上河图》所绘虹桥外观上有较大差别,可以说是木拱桥2.0版。”屏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苏旭东介绍,南方多雨,在木构桥梁上加盖廊屋是常规操作,这种桥梁被统称为木廊桥。而“木拱廊桥”比“木廊桥”多了一个“拱”字,就表示该廊桥采用了与汴水虹桥一样的拱架结构,可以实现木构桥梁的单拱最大跨度。
 
  苏旭东说,我国现存的110多座古代木拱廊桥主要集中在山高林密、谷深涧险的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其中,福建省占70%以上,并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
 
  专家介绍,闽浙地区多山而少田,尤其是两省交界处的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溪深,因为缺乏平地,村落大多沿着溪流边的谷地分布,对于桥梁的需求格外迫切。加之山地树木多,匠人们就地取材,因此让编木拱桥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千年。
 
  近年来,闽浙木拱廊桥颇受建筑界、文物界专家学者的青睐,被誉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具有“活化石的价值”。
 
  木拱廊桥不仅是便利往来的交通设施,在闽浙地区,它还普遍是农村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木拱廊桥因桥上有屋,能遮风挡雨,又称风雨桥;又因为它通常建在村子的水尾,寓含“截流拦财”之意,所以也被称为“风水桥”。
 
  “各地廊桥的廊屋普遍设有凳床等,是村民纳凉、集会、歇息、观赏、贸易等重要活动场所。每年端午等节日,群众都在木拱桥上举行‘走桥’等民俗活动。”福建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说。
 
  这使得木拱廊桥具备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成为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乡土文化,被称作中国山地人居文化的典型范例。
 
  “从小到大,夏天在桥上乘凉聊天,冬天在桥上追逐玩耍,每年端午‘走桥’,是万安桥旁两村村民共同的记忆。”长桥镇长新村村民胡伟翔说,在当地民间传说中,屈原为村民镇住洪水灾害,带来风调雨顺。
 
  2006年,包含万安桥在内的“闽东北廊桥”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闽浙两省七县22座“闽浙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似云横百尺,横跨东西岸。”周芬芳说,现在,木拱廊桥在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它一头连接灿烂的文化传统,一头连接当代的繁荣与复兴。
 
匠心技艺的活态传承


 
  万安桥起火的那一晚,86岁的黄春财一夜未眠。18岁那年跟着父辈一起修桥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后来带着两个儿子一起给万安桥修修补补的往事他也都记得。
 
  听到这座自己亲身参与重建,祖辈四代人共同守护的桥梁在大火中大部分坍塌损毁的消息,老人家痛心不已。
 
  那个不眠之夜,这位国家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想了一件事——重建万安桥。
 
  不幸中的万幸,是万安桥已数次做过完整测绘,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也在当地得到了传承。
 
  万安桥所在的屏南县长桥村是黄春财的出生地,在长桥黄家这个木拱桥建造世家里,祖父黄金书、伯父黄生富和父亲黄象颜都是著名的木拱桥主墨师傅。从小耳濡目染,黄春财15岁就开始随长辈学习技艺。
 
  “在过去,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段,讲究‘口传心授,家族传承’。”苏旭东介绍,木拱桥营造技艺包括设计与施工两大部分。建桥前需根据自然、水文等环境因素设计出单孔、多孔等不同跨度的木拱廊桥。
 
  1954年,屏南万安桥重建西北两拱时,黄春财和父亲一起担起主墨重任,在施工过程中他把施工图缩小画在纸上,完成了他的第一张木拱桥设计图。
 
  此后,黄春财一直致力于修桥、建桥、研究桥,并将这门技艺传授给了两个儿子黄闽屏、黄闽辉,父子3人在屏南县先后修建了10余座廊桥。
 
  随着经济的发展,柏油公路、现代桥梁逐渐成为山区交通的主流,木拱廊桥日渐式微,传承技艺一度变得困难。
 
  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政府和民间的双向推动下,木拱廊桥的传承态势开始有所扭转。据报道,近几年来,浙闽两地通过募款捐建,新建了30多座木拱廊桥,传承人队伍也增加到50多人。
 
  为进一步传承木拱桥营造技艺,黄春财还建立了木拱桥技艺传习所,培养了10余名手艺人。
 
  “木拱桥和传统村落一样,都是先有想法,再建造,因此称为‘营造’。”苏旭东介绍,关于文物的维修,最核心是三个原则,即最小干预原则、传统材料原则、传统工艺原则。掌握技艺的传承人还在,那这座桥所承载的乡愁就还能继续“编织重建”。
 
  “希望能由掌握这门技艺的人重新把这个桥做上去,这是我们屏南人的记忆,屏南人的乡愁。”苏旭东说。
 
  如今,黄闽屏、黄闽辉已分别被评为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黄春财的孙子黄颖也加入了家族造桥的队伍。黄闽辉介绍,按照传承下来的技术,万安桥的修缮重建在技术上应该没有问题。“我们一家人也希望把和万安桥的缘分延续下去。如果有需要,我们肯定全力以赴。”
 
守护廊桥的时代课题


 
  8月6日晚上的大火令人扼腕痛心,但它并非万安桥首次经历劫难,历史上它曾历经多次损毁、重建。
 
  《屏南县志》记载:“(万安桥)宋时建,垒石为墩五,构亭于上,戊子(经考证,疑为1708年)被盗焚毁,仅存一板。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万安桥又遭盗焚,“架木代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复建;20世纪初又遭火烧毁,1932年再次重建。1952年,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954年重修。
 
  事实上,万安桥的遭遇在木拱廊桥中并不鲜见。
 
  2006年,被称作“江南第一桥”的百祥桥因火焚毁,后重建。2011年,福建南平武夷山余庆桥同样被大火烧毁坍塌,也已重建。
 
  而在火灾之外,水患同样不容忽视。2016年9月,一场“莫兰蒂”台风,让福建泉州800年古廊桥东关桥毁于洪水,浙江泰顺的3座国保级廊桥也被冲垮,后均修复。
 
  目前,万安桥失火的事故调查仍在进行中。而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把万安桥浴火之“危”,变成中国廊桥保护之“机”。
 
  万安桥失火时,正在屏南做木拱桥田野调查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木质结构桥梁的保护自古以来都是个难题。不仅木桥,中国南方以木构为主体的传统村落,在近年亦频繁因为火灾闯入公众的视野。传统民居对火患的防范,主要是建造防火墙,也就是千姿百态的“马头墙”。这些砖石“隔断”可以有效的制约火势的蔓延。但万安桥不但廊屋绵延近百米,拱架间也是木构相连,没有石构墙体隔断,便无法从物理上阻拦火势的蔓延。
 
  “廊桥是连接村民生活与信仰的公共空间,不少廊桥上都供奉有神龛,便免不了烧香。今天很多古廊桥上,还常见插入缝的篾香,以祈求平安。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告诉我,过去的香的燃烧力很弱,是不容易引燃建筑的。但今天的香里往往可能添加助燃剂,便成了不容忽视的消防隐患。”这位专家介绍。
 
  近年来一些廊桥成为乡村旅游的载体,它们被装饰上灯带等电子设备,这些电路的安全同样需要关注。事实上,在万安桥失火的第二天,当地政府就立刻开始排查古桥梁、古建筑的安全隐患,拆除了这类灯具。
 
  历史上,廊桥毁坏之后重修重建并不少见。有学者曾梳理过一些建在交通要道的木拱廊桥的历史,它们会以50—100年为周期频繁重建,重建原因最主要的便是火毁或水毁。
 
  现代技术是否能让其跳出“屡毁屡建、屡建屡毁”的怪圈?
 
  近年来,廊桥迎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此类隐患正变得越来越大。福建工程学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授姚洪峰认为,在不破坏原有结构风貌前提下,布置烟雾报警器和内部防火设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可以避免村民和游客因在桥上抽烟而带来的隐患。
 
  “另一方面,考虑到文保单位多位于偏远山区,消防队伍不易到达,可考虑针对重点文保单位建设微型消防站,在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他说。
 
  在科技之外,“守护人”同样不能缺位。周芬芳建议,国家省市县乡形成常态化联动指导机制,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暗访相结合,加强管理巡查制度建设。此外,由于廊桥多处山区偏远地区,日常保护需要尽量依靠群众,需加强地方村民的日常教育培训,开展定期防火意识宣传和救火演练。
 
  “守护人”也包括为廊桥建立档案的学者。姚洪峰曾辗转福建省内多个廊桥,为它们进行测绘。在国内,许多像他一样的学者和民间爱好者都在自掏腰包,乐此不疲地描摹那些深山老林中的廊桥,他们带来的宝贵测绘数据,让廊桥的“重生”成为可能。姚洪峰希望,地方文物部门可以与这些民间团队一起,为每一座廊桥建立专属的档案。
 
  “对于廊桥爱好者而言,每一座桥的消失都像一位朋友的离去,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姚洪峰说。
 
木拱廊桥之最
木拱廊桥之最

( 2022-08-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苏旭东


  福建省宁德市现存木拱廊桥50余座,是全国木拱廊桥保存最多的地级市,被誉为木拱廊桥之乡,也是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核心区。在这些木拱廊桥中,有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东北廊桥”11座,分别是屏南县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寿宁县鸾峰桥、仙宫桥、飞云桥、升平桥、登云桥、杨梅州桥,古田县田地桥和柘荣县东源桥。

  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俗称长桥。桥长98.2米,宽4.7米,桥面至水面平均高度8.5米,五墩六孔,船形墩,不等跨,最大拱拱跨15.3米,最小拱拱跨10.6米。遥望该桥形似长虹卧波,非常壮观。

  万安桥是全国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原名龙江公济桥,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年间立“龙江碑铭”,曾多次因山洪、火灾毁建。清乾隆七年(1742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两次重建。本次失火前,四跨木拱为1932年重建,两跨为1954年重建。2006年5月,万安桥作为闽东北廊桥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拱跨度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鸾峰桥

  鸾峰桥位于寿宁县下党村南,又称下党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1964年修缮。桥长47.6米,宽4.9米,拱跨37.6米,是全国现存单拱跨度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

  鸾峰桥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南面桥堍用块石砌筑,桥屋建17开间72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架构,桥屋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

  距水面最高的古代木拱廊桥——百祥桥

  百祥桥位于屏南县棠口乡山棠村与寿山乡白洋村交界古道上,又名白洋桥、柏松桥,桥跨白洋溪。桥长38米,宽4.5米,单孔跨度35米,桥面距离水面平均高度22米,凌驾于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被称为东南著名险桥。

  百祥桥始建于南宋,清嘉庆年间毁于水患,道光初年重建,光绪年间毁于火患,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2006年木构部分毁于火患,2011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