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财经

05版:新华关注·新年新气象

06版:新华关注·各地

07版:新华国际

08版:新华关注·家园

习近平分别同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总统托卡耶夫就中哈建交三十周年互致贺电
习近平分别同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总统托卡耶夫就中哈建交三十周年互致贺电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2022年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同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托卡耶夫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
 
  习近平在致纳扎尔巴耶夫的贺电中指出,建交30年来,中哈关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保持蓬勃发展势头,成为邻国间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典范。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坚定奉行对华友好政策,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作出卓越贡献,我对此高度评价。
 
  习近平强调,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是我的老朋友,我珍视同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建立的良好工作关系和深厚个人友谊。我高度重视中哈关系发展,愿同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一道努力,推动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习近平在致托卡耶夫的贺电中指出,中哈互为友好邻邦和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各层级交流日益密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习近平强调,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哈萨克斯坦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高度重视中哈关系发展,愿同托卡耶夫总统一道努力,以建交30周年为契机,巩固中哈传统友好,深化两国战略对接,推动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纳扎尔巴耶夫表示,中国是最早承认哈萨克斯坦独立的国家之一。双方在相互信任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哈中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哈方愿同中方一道,推动哈中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大发展。
 
  托卡耶夫表示,建交30年来,哈中为国际社会发展国家间关系树立了典范,成为欧亚地区稳定繁荣的重要因素。双方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将两国共同边界打造成哈中友谊与团结的桥梁。我愿同您一道,为发展哈中关系作出更大努力。
 
2022,时与势在奋进的中国
2022,时与势在奋进的中国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周圆、王悦阳


  伴随着新年第一缕阳光,天问一号探测器从遥远火星传回一组精美图像,神舟十三号乘组每90分钟就要围绕地球转一圈,雄壮的国歌声响彻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祝福国泰民安!”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温暖人心、振奋人心。

  一个多月后,中国将再圆奥运梦。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一个个即将与我们相遇的重大节点,勾勒出2022年中国的历史经纬。

  “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沿着中华民族前进历程中的一个个鲜明脚印前行,我们更有勇气和力量去攀登新时代的高峰。

(一)


  “回首这一年,意义非凡。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021,历史立下又一座丰碑——在建党百年这一历史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终于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夙愿。

  生逢盛世,我们的自我表达与时代精神、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从未如此紧密相连。

  迈进2022,阔步追梦之路。你心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

  是手中有钱,家有余粮,大病不愁;是更丰富多样的盘中餐和身上衣;是喧嚣的市场和热闹的车站;是繁华的街道和日常的娱乐;是可以畅快地寻找和追求一个叫梦想的东西……

  “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习近平主席殷殷寄语。

  沿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轨迹,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未来政策指向进一步明确——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展望2022,一揽子政策托底民生,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感受不断深化。

  “年终奖”税收优惠再延2年!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压力;经过国家医保谈判几度“灵魂砍价”,曾经近70万元一针的罕见病救命药纳入医保,不少“天价药”降价,患者受益面将进一步扩大;强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规定;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每一个普通人的幸福,都是时代最好的记录。新的一年,我们带上这些美好的期盼,继续前行。

(二)


  跨过历史交汇点,我们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

  2021,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铁锈色的沙土上留下了中国足印。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印记,两道车辙中每隔一段都有个“中”字。

  2021,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太空中可以发邮件、看电视吗?”“在太空舱里能化妆吗、怎么剪头发?”“感觉空间站出差的三人都胖了!”普通人竟然关注到“太空的日常生活”,这源自对国家科技实力、综合实力更加自信。

  极目望去,神州大地活力四射——新的一年向着“太阳”再出发,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突破4万公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可绕赤道一圈;长江干线1.5万余艘船舶用上北斗系统;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习近平主席的话,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心声共鸣。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奔驰向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未改变。亿万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从未改变。

  新年元旦凌晨,满载800多吨货物的国际货运班列从广西南宁国际铁路港驶出,开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RCEP生效实施后,有利于企业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倒逼国内产业升级。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箴言,也是誓言。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承压而上,以韧克艰,“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定调,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进”,进一步稳预期、稳信心。

  展望2022,中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中国的创造力、竞争力必将奔涌激荡。

(三)


  时间不语,却见识所有。世界与新冠病毒的战斗艰难相持,面对越来越狡猾的病毒,抗击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

  历史一次次表明,无论遭遇战争、饥荒,还是瘟疫、经济危机等困境,中国都迸发出强大的韧性精神。

  疫情下显韧性,逆境中获破局。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枯枝速朽,新叶抽芽。这两年,不少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中小微企业经历了或熬过了艰难时刻。有的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持续创新,有的抓住机遇转型升级,有的在困境中涅槃重生。

  2021年,聚焦市场主体共性诉求,持续深化改革,有力推动我国市场主体历史性达到1.5亿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亿户,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数据从侧面印证了创业者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于抗压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的好坏关乎生死存亡。

  运用市场化办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支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新年前夕,一系列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为企业减税减租、提供融资便利、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展望2022,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未来,韧性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这对个体的适应力、灵活性、自我革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平凡如我们,或许不会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可以用热情与力量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去理解自己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和担当。

  也正因如此,我们能够将昨天的感慨,化作面向未来的昭示——“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

(四)


  历史的车轮在我们回望时,总是给人以启迪。

  没有对历史的认识自觉,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历史的车轮在时光中缓缓碾过,留下一道道车辙。一个个历史轨迹的变化,蕴含着时代发展的大逻辑,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为什么能”?回顾历史,在历史的每一次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总能带领人民找到正确的路。

  “百年成就使人振奋,百年经验给人启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通篇融汇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和创造,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

  “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大幕已经拉开。

  一百年的时间,我们创造了一个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中国。畅想未来百年,中国定会拥有又一番繁盛景象。

  “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行动。

  展望2022,时与势在奋进的中国。每一个奋斗者都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让我们勠力同心、奋勇前行!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塞外山城张家口:盛情迎冬奥,共筑中国梦
塞外山城张家口:盛情迎冬奥,共筑中国梦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是雪后的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范世辉、齐雷杰、杨帆、秦婧


  计日以俟,还有一个月,塞外山城张家口就要迎来盛会。

  不负约定,过去七年间,这里每天都在为同一目标努力。

  冬奥筹办过程中,张家口高质高效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目前雪上赛场诸事齐备。与此同时,山城“破茧成蝶”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燕赵大地冰雪运动火种乘风点燃。

  如今,开放包容的山城已张开怀抱,静候冬奥盛会到来。

盛会叩门 雪上赛场诸事齐备


  在崇礼冬奥核心区的古杨树场馆群中,一柄“如意”雄踞雪原;在这个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面前的两侧山谷,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坐落其间;“冰玉环”将三者缀珠成串。不远处,云顶场馆群隔山相望。

  近日,北京冬奥会“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的最后一场——冬季两项国际训练周在此落幕。今冬多场测试活动中,世界各地运动员、教练员及参测人员深刻感受到了中方对冬奥工程建设和运行保障工作倾注的智慧和心血。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在冬奥会赛时将承办冬季两项的11个小项比赛。“赛道设计反复论证,最大程度保留自然状态,溪流和景观湖在赛道区相得益彰,提升了场馆区域的全域形象。”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场馆和基础设施经理陈国徽介绍,赛区场馆均是高标准建设,赛后能为国际级赛事和冰雪运动普及提供场地。

  作为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主要场地,过去七年间,张家口完成了云顶场馆群的改造建设,新建了古杨树场馆群,还推进了76项冬奥项目建设,编制了住宿、餐饮、医疗、安保、交通、志愿者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方案。

  张家口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管理指挥部总指挥、张家口市市长赵文锋说,截至目前,张家口已高质量提前完成冬奥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了系列测试赛,赛时运行指挥体系有效运转,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已经就绪。

  此次冬奥会开幕时正逢中国传统新年,更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为世界盛会添足中国气质。张家口赛区崇礼场馆外围保障指挥部政委,张家口市委常委、崇礼区委书记刘雪松说,崇礼将开展“迎冬奥·城乡文明和环境提升行动”,策划各类活动,确保以欢乐祥和、干净整洁、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迎接冬奥会。

“雪国”迈步 借冬奥春风华美蝶变


  崇礼存雪时间最多达到150天,被国际上认为是“全球最适合滑雪的地点之一”,有“东方达沃斯”的美誉。冬奥筹办,为当地冰雪产业发展赋予强大助推力。

  崇礼区体育局局长田永军说,崇礼坐拥大型滑雪场七家,其中四家位列全国十强,各级别雪道总长达162公里。“上个雪季,我们举办110项活动,包括世界杯、世锦赛、远东杯等国际、国内高端赛事。每年还有多支国家队在崇礼训练。”

  全城一条路,没有红绿灯——这曾经是崇礼的真实写照。而今的“雪国”,各式建筑造型别致,智慧交通四通八达,沿街雪具店国内外品牌云集,各档次的餐厅和酒店配套齐全——这是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冰雪小镇。

  “一个小县城,两座高铁站”,这是崇礼百姓过去不敢想的事情。从北京坐上高铁,一小时便可“打卡”崇礼冬奥核心区——这里已成为京津人抬脚可及的滑雪胜地。

  田野乡间,也沐浴到了冬奥“春风”。“村里建起130多个大棚,发展采摘经济。一个夏天,就有两万人在周末和节假日来采摘旅游。”崇礼区西湾子镇上三道河村党支部书记武强说,村里还有几十人在雪场和宾馆打工,日子越过越好。

  “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来崇礼的游客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全区星级酒店达40多家。”崇礼区文旅局副局长梁丽芳说。

  滑雪场和滑雪小镇生意兴隆,张家口市冰雪运动装备制造、教育培训、赛事服务等冰雪全产业链蓬勃发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雏形初显。大数据、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塞外山城,正在努力交出一份冬奥筹办和本地发展的合格答卷。

燃情冬奥 冰雪运动火种接续


  戴好头盔、雪镜、护脸,检查好手套,从富龙滑雪场的雪道飞驰而下,来自天津的滑雪爱好者王建哪里像72岁的老人。

  “国家号召‘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我抱着好奇心来尝试,没想到一下上瘾了。真的是‘速度与激情’,我好像忘记了年龄。”王建说,他已连续五个雪季参与滑雪运动了。

  去年12月,崇礼滴水成冰,但云顶、太舞、万龙、富龙等雪场,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滑雪爱好者聚到一起,尽情享受恣意驰骋的快乐。

  作为一名滑雪教练,师伟对“冰雪运动热”深有体会:“原来低龄和高龄人群很少,现在小到11个月大的幼儿、两三岁的小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了。”

  短短三年,富龙滑雪场滑雪教练从80人左右增至280多人,雪友也从京津冀扩展到海南、广东、上海、内蒙古等地。最高峰时,崇礼七大滑雪场单日接待2.7万人滑雪。

  “学校每周两节体育课,轮滑、滑冰、冰壶、冰球、越野滑雪等运动正在普及推广。”崇礼区西湾子小学德育主任王文说,学校2200多名学生,80%以上都可以上中级雪道。在崇礼,已有8000多名学生参与冰雪运动。

  这是河北“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生动写照。据介绍,截至目前,河北16000多所学校举办了校园冰雪赛事活动,带动1200多万名学生参与;冰雪运动还进企业、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全省参与人数达3048万。

  冰雪赛事的举办,为本已火爆的“冰雪运动热”再添一把火。不久前落幕的河北省第三届冰雪运动会,总参赛人数近5000人,总体规模、参与人数、覆盖范围均创历史新高。目前,全省共举办各类冰雪赛事活动约3.8万场次。 新华社石家庄1月3日电

 
贯通中华文脉 照亮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激活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述评
贯通中华文脉 照亮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激活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述评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穿越历史的烟云,一个真理昭示天下——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融汇古今、联通中外,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唤醒激活、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五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一百载奋斗生生不息。气势磅礴的复兴气象,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化作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古老民族奋勇前进的伟大征程!

以史鉴今资政治国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100面红旗迎风飘扬,100响礼炮声震寰宇,100步正步震撼人心,“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久久回荡……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承自古老礼乐文化的庆典,仿佛一种隐喻——只有涵养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一个民族才能砥砺复兴的壮志;只有身处于风雷激荡的时代,一种文明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2021年岁末年终,北京京西宾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国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深刻指出,“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一个定调新一年中国经济发展航向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以3个“敬畏”告诫与会同志,对历史与文化的重视发人深省。

  “打铁必须自身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在神州大地纵横涤荡。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

  巡视,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环。

  “中央巡视组是中央直接派的,要当好‘钦差大臣’,善于发现问题,发挥震慑力”;

  “中央给了巡视组尚方宝剑,是‘钦差大臣’,是‘八府巡按’,就要尽职履责”;

  “‘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巡视就是要形成震慑。”

  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思考、形象的阐释,闪现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鲜明逻辑,为巡视工作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千百年前,记载商鞅变法理论的《商君书》留下箴言。

  今天,秉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描绘和部署中国之治“制度图谱”,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以战止战、以武止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以改革强军战略,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此时,中国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处于百年变局演变的重要阶段。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

  问题与挑战,清晰而紧迫。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将古老智慧诠释出新的时代内涵。

  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波澜壮阔的改革背后,是“谋全局者”的胸怀与战略。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根植于历史的文化,往往已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品读出“革故鼎新”“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历史智慧。

  从防汛救灾工作部署,到“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的国家“大账”,再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大事小情,我们看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法兰克福、伦敦、纽约书展上,有一本书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图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一语中的:“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回望历史,感慨万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跨越千年,朱子余音犹在。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穿越历史的回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文培元凝神铸魂


  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成为人们参观“打卡”的首选。

  穿过历史的烽烟,展厅内现代中国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长卷。

  时间拨回到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抚今追昔,饱含深情提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着深切渴望。

  赓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特质,蕴藏中国人民“家国天下”的情怀,饱含近代以来“振兴中华”的探索,中国梦唤醒了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

  在厚植文化基因中凝聚精神力量,正是中国梦文化内涵激发出的澎湃动力。

  如今,基层群众贴出对联:“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异国他乡,旅美华侨写下心声:“他邦夜夜家国梦,天涯朝朝总相思”。中国梦蕴含的文化意蕴,极大焕发出中华民族“团结如一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根植于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中。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在当代中国坚守文化自信,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在同师生座谈时这样回答:

  “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质朴理想相互连通;

  “爱国、敬业”汲取“丹心报国”“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诚信、友善”吸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代智慧;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核心价值观中,使之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激活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陕西考察,强调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百姓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新时代的中国,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纷纷涌现,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以文培元,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这是发生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的感人一幕:

  “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2017年11月17日,在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看到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代表年事已高,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

  用行动诠释出礼敬贤德、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暖人心窝的话语举动传为佳话。

  2015年2月17日,农历大年廿九,空气中充满春天的味道。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团拜会。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约1400字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三分之一篇幅讲述了“家”的意义,生动传递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把“严以修身”摆在“三严三实”之首,叮嘱“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勉励广大青年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如今,伴随着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广大人民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迈向崭新征程。

文脉传承历久弥新


  浙江余杭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几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孜孜以求,探寻中华文明的最初印记。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遗址的历史地位作出重要论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良渚古城申遗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国专家评价:“良渚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

  透视历史的深处,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坚毅而深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从传统街区、古建筑保护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云冈石窟考察,从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活化石”,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考验的是历史远见。

  2021年3月,正在福州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三坊七巷。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的话又一次沸腾了古老街巷。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始终如一,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始终如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文博单位。“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殷殷嘱托寄寓总书记对文脉延续的深刻思考。

  中华大地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古城潮州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

  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

  从时隔37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到中央政治局就考古为题举行集体学习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从三星堆考古让古蜀文明之光再次闪耀,到阔别160年的马首铜像归藏圆明园;从历尽600年沧桑的《永乐大典》回归再造,到我国以4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位居世界第一……

  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中断;进入新时代,更加生气勃勃、刚健有为,每朵浪花都有奔腾故事。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毕节化屋村,扶贫车间里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考量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新时代中华文化滚滚向前的强大内驱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部署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与群众包饺子、打糍粑共度传统节日,同戏迷一起听三弦、看花鼓戏,买香包、布鞋给民间手艺人“捧捧场”……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垂范,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滋养当代心灵。

  2014年10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时隔72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创作锚定航向。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号召一呼百应,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等优秀文艺作品涌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海内外热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增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放眼新时代,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绵延勃发,升腾盛世图景,激荡复兴气象。

交流互鉴命运与共


  2021年10月26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百天之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问世。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上,铭刻冰雪纹和祥云纹。古老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于方寸之间交相辉映。

  一枚奖牌,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彰显着温润优雅的文明气度,寄托着人类的共同梦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总书记以茶酒作喻,一语中的:“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2019年11月,雅典卫城博物馆。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

  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图案谈到古代中医,由帕特农神庙三角楣上的众神雕像联系到中国古籍《山海经》……短短一个小时,虽道不尽历史沧桑,却打开了文明对话交流的新天地。

  西子湖畔,粼粼波光,倒映着G20峰会欢迎晚宴的东方神韵。

  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不同文明相惜相知,开拓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新路径。

  当前,环顾全球,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激荡,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冲突还是对话、对抗还是合作,已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如今,这一植根于历史厚土的中国智慧,让“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盛景再现于世,也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胸襟,为各国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进博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用一场场主场外交,彰显开放自信的大国胸怀。

  亚洲、欧洲、非洲、拉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用一次次紧急驰援,展现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

  今天,带着深邃的历史视角和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国人民更加认识到,复兴不仅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赛道上的赶超,更是一个大国现代化进程中兼收并蓄的气度;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更应是一个民族文明观的自信表达。

  2019年5月15日,浩瀚夜空下,国家体育场“鸟巢”灯光璀璨。各国艺术家欢歌曼舞、激情飞扬,献上精彩的亚洲文化嘉年华,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刻,不同国度的文明记忆、文明图景,在华夏大地上汇集。这一刻,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一位外国政要这样表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的高度赞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厚植沃土萃就精华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只有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复兴凝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讲堂上,高悬“实事求是”匾额。

  2020年9月17日,细雨飘飞中,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望着匾额,久久凝思。

  近2000年前,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记述古人传承文化、求索真知的故事。

  100多年前,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常在此流连,思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方法。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寻到马克思主义“真经”,唤醒沉睡已久的民族,激活曾经蒙尘的伟大文明。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澜。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很多方面相融相通。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怀,将马克思主义同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民族基因的价值观念融会贯通,进行了新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理论创造,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深入人心——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汲取民本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众观;

  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吸取“多元一体”的民族史观,凝聚起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闪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和合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思想的火炬,照亮着崭新的时代。

  当渴盼千年的小康之梦成为现实,当古老箴言融入核心价值观,当饱含东方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世界共识,当“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出文明新篇章……万千气象,铺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记者张晓松、林晖、朱基钗、周玮、施雨岑、史竞男、王子铭、王鹏)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新年伊始,新华社推出一部暖暖的时政微视频
新年伊始,新华社推出一部暖暖的时政微视频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何雨欣


  2022年开启了,这是又一个崭新年份。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又一年的忙碌,哪件事始终记挂在心?既定的人生目标下,哪件事可以坚持一辈子?

  1月1日,新华社推出一部基调温暖的时政微视频《永远的牵挂》,深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一件事”——坚持为老百姓做实事——诠释出领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微视频通过中英文对内对外同时播发,通过一个个经典画面的回顾,一个个温暖瞬间的穿插,感动了万千网民。

时间的提问背后是一以贯之的牵挂


  一年又一年,时间到底去哪了?

  微视频通过时间的提问引出,通过日历的翻转展开,在《时间都去哪了》背景音乐的流淌中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份一以贯之的牵挂。

  跋山涉水,只为走得更近;柴米油盐,全都记挂在心;一路思索,只为人人心中所盼……

  通过微视频可以感受到,这份对人民群众的牵挂,在飞逝的时光里从未改变,在一年又一年的时间故事里历久弥新。乡亲们的生活存在困难,会感到揪心,乡亲们的生活每好一点,会感到高兴。

  看完这部微视频,有网友也留下自己关于“时间去哪了”的思考,时间以另一种形式留在了我们身边,是国家的日益强盛,是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是积淀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的牵挂,以及心中更加努力的自己。

温暖的片段背后是一心为民的深情


  一个火盆、一件衣服、一缸水、一个书包……

  “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微视频开篇呈现的民生物品、引用的民生语句,奠下了整部片子温暖的基调。

  衣服被子够不够用?高血压现在还高么?这个地方不会滑坡吧?……

  微视频中的主要内容选择通过一声声问答、一个个片段、一个个细节进行讲述。在一户户群众家里,看得仔仔细细,问得清清楚楚。吃穿住行的一问一答中,一枝一叶的声声关切中,也充满了温暖。

  细微之处见深情。这部4分36秒的微视频,以温暖的背景音乐、温暖的细节片段、温暖的讲述方式,诠释出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感。

坚定的话语背后是从未改变的初衷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微视频以这句坚定的话语结尾,也蕴含着岁月不居,初衷从未改变。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部微视频中,与这一系列重大部署重大成就一起展现的,是一张张老百姓的笑脸。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

  微视频针对不同终端,设计了不同的传播方案。其中,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播发了时长为30秒的片段,同样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2022年的日历已经打开,国社这部开年的微视频直抵人心,充满力量,在广大网民心中留下了温暖的印记。

 
审计法“上新”,干部考核加“科目”
审计法“上新”,干部考核加“科目”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邹多为、汪伟、李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自1月1日起施行。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与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挂钩,确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法律地位等新增内容,是把已开展多年的审计改革创新成果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用近200字的整个条款来规范问题整改和审计结果运用,不仅让整改工作有法可依,且明确了各方落实整改工作的责任,为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审计署法规司司长彭新林说。

  “主体责任压得更实了!”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天津市河西区下瓦房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宝元颇有感触,以前可能会出现应付心理和表面整改,新修改的审计法将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三者有机衔接起来,有助于形成整改合力,有效避免问题一届一届传。

  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在辽宁省北票市宝国老镇党委书记李树新看来,新修改的审计法是对基层不作为、滥作为的有效约束,将推动党和国家政策落到实处。

  此次修改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聚焦实际工作需要,还对公共资金、重大公共工程项目、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范围、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等内容作出规定。

  “这些修改都是对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最新要求的落实。”彭新林说,总则中旗帜鲜明地规定“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本次所有修改内容都服从并服务于此。

  新修改的审计法共包括法律条文60条,在保持原有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不变的基础上,修改34条、增加7条、合并1条。

 
2022年春运火车票,开售!
2022年春运火车票,开售!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一月三日,旅客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售票处购买火车票。当日,铁路部门开始发售二〇二二年春运火车票。 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一年一度的春运即将来临。今年铁路春运自1月17日开始,2月25日结束,共4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8亿人次,同比增长28.5%。按照火车票提前15天发售的安排,1月3日,铁路部门开始发售2022年春运火车票。

  在北京,北京西站售票窗口于3日8时整开始与12306官网同步发售春运首日车票,车站提前备足工作人员,满足窗口旅客购票需求,预计成都、广州、武汉等方向的车票会比较紧张。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负责人介绍,2022年春运,铁路部门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客票预售情况和候补购票数据,精准分析客流需求,确定图定列车上线和临客列车启动时机,梯次投放运力。同时保持普速列车必要开行规模,统筹兼顾非客流集中方向列车的开行,坚持开好公益性“慢火车”,保证旅客群众基本出行。

  在全国客流量最大的高铁站广州南站,工作人员在迎来元旦小长假返程客流的同时也开启了春运售票工作。广州南站客运一车间副主任李娅告诉记者,为方便旅客购票,广州南站3日启用了28个人工售票窗口、136台自助售退改票机。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下午14点30分,广州南站已售出春运首日车票6万多张。

  在江西,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利用大数据智能客运分析系统和12306动态监测余票情况,根据客流特点,及时增加运力,有效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国铁集团运输部负责人表示,今年,铁路部门充分运用发达完善铁路网和现代化高铁网的运输优势,特别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增的线路、动车组资源,专门铺画了春运列车运行图,客运能力能够满足严格疫情防控下的运输需求。

  春运前,中老铁路和赣深、安九、张吉怀、牡佳、杭台、日兰高铁等新线开通运营,进一步提升了云南、江西、安徽、湖南、黑龙江、浙江、山东等地区运输能力;南昌至深圳的京港高铁南段新通道全线贯通,极大拉近了南昌、合肥、南京、上海等中东部城市与广深地区的时空距离,将有效便利沿线群众春运出行。

  此外,铁路部门将高质量做好冬奥运输服务保障工作。京张高铁实行40对冬奥列车和开闭幕式专列方案。研发上线12306英文网站、英文客户端及英文自助售票机,增设冬奥专区票务服务功能,为冬奥会加强票务和服务保障。

  (记者樊曦、吴涛、王瑞平、孙清清、丁静、王艳刚)  据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2022年春运火车票,开售!
2022年春运火车票,开售!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一年一度的春运即将来临。今年铁路春运自1月17日开始,2月25日结束,共4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8亿人次,同比增长28.5%。按照火车票提前15天发售的安排,1月3日,铁路部门开始发售2022年春运火车票。

  在北京,北京西站售票窗口于3日8时整开始与12306官网同步发售春运首日车票,车站提前备足工作人员,满足窗口旅客购票需求,预计成都、广州、武汉等方向的车票会比较紧张。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负责人介绍,2022年春运,铁路部门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客票预售情况和候补购票数据,精准分析客流需求,确定图定列车上线和临客列车启动时机,梯次投放运力。同时保持普速列车必要开行规模,统筹兼顾非客流集中方向列车的开行,坚持开好公益性“慢火车”,保证旅客群众基本出行。

  在全国客流量最大的高铁站广州南站,工作人员在迎来元旦小长假返程客流的同时也开启了春运售票工作。广州南站客运一车间副主任李娅告诉记者,为方便旅客购票,广州南站3日启用了28个人工售票窗口、136台自助售退改票机。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下午14点30分,广州南站已售出春运首日车票6万多张。

  在江西,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利用大数据智能客运分析系统和12306动态监测余票情况,根据客流特点,及时增加运力,有效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国铁集团运输部负责人表示,今年,铁路部门充分运用发达完善铁路网和现代化高铁网的运输优势,特别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增的线路、动车组资源,专门铺画了春运列车运行图,客运能力能够满足严格疫情防控下的运输需求。

  春运前,中老铁路和赣深、安九、张吉怀、牡佳、杭台、日兰高铁等新线开通运营,进一步提升了云南、江西、安徽、湖南、黑龙江、浙江、山东等地区运输能力;南昌至深圳的京港高铁南段新通道全线贯通,极大拉近了南昌、合肥、南京、上海等中东部城市与广深地区的时空距离,将有效便利沿线群众春运出行。

  此外,铁路部门将高质量做好冬奥运输服务保障工作。京张高铁实行40对冬奥列车和开闭幕式专列方案。研发上线12306英文网站、英文客户端及英文自助售票机,增设冬奥专区票务服务功能,为冬奥会加强票务和服务保障。

  (记者樊曦、吴涛、王瑞平、孙清清、丁静、王艳刚)  据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五核国领导人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介绍联合声明的重要意义和中方所作努力,以及中方关于加强核领域全球治理的主张
五核国领导人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介绍联合声明的重要意义和中方所作努力,以及中方关于加强核领域全球治理的主张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认为,避免核武器国家间爆发战争和减少战略风险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我们申明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鉴于核武器使用将造成影响深远的后果,我们也申明,只要核武器继续存在,就应该服务于防御目的、慑止侵略和防止战争。我们坚信必须防止核武器进一步扩散。

  我们重申应对核威胁的重要性,并强调维护和遵守我们的双、多边不扩散、裁军和军控协议和承诺的重要性。我们将继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各项义务,包括我们对第六条的义务,“就及早停止核军备竞赛和核裁军方面的有效措施,以及就一项在严格和有效国际监督下的全面彻底裁军条约,真诚地进行谈判”。

  我们愿保持并进一步增强各自国家措施,以防止核武器未经授权或意外使用。我们重申此前关于不瞄准的声明依然有效,重申我们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

  我们强调愿与各国一道努力,创造更有利于促进裁军的安全环境,最终目标是以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建立一个无核武器世界。我们将继续寻找双、多边外交方式,避免军事对抗,增强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并防止一场毫无裨益且危及各方的军备竞赛。我们决心在相互尊重和承认彼此安全利益与关切的基础上开展建设性对话。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北京时间2022年1月3日,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联合声明的重要意义和中方所作努力,以及中方关于加强核领域全球治理的主张。

  马朝旭表示,新年伊始,中、俄、美、英、法五个核武器国家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重申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这是五国领导人首次就核武器问题发表声明,体现了五国防止核战争的政治意愿,也发出了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减少核冲突风险的共同声音。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战略安全领域面临许多重大挑战。五核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有助于增进相互信任,以协调合作代替大国竞争,对于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也具有积极意义。

  马朝旭强调,中国一直积极倡导“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理念,并且为五国采取共同行动发挥了有力的引领作用。在联合声明磋商过程中,中方还推动写入重申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等重要内容,为五国达成一份内容积极、有分量的声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朝旭表示,五核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法定的核武器国家,都负有防止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责任。五国理应以联合声明为新的起点,增进互信,加强协作,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始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将核力量维持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这本身就是对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贡献。中国将继续为推动核领域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愿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开展合作。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力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出台相关重要政策文件,为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各地区各方面扎实推进工作,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标志性建设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基础工程建设陆续展开,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中央和地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展览展示水平极大提升,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弘扬。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江河互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据了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下一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相关省份编制分省份规划,精心组织、协同推进、有序实施,着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建设格局,确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

 
我国推进黄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
我国推进黄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刘诗平)记者3日从水利部了解到,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近日联合召开视频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黄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

  水利部副部长田学斌指出,推进黄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安全,有效解决小水电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推动小水电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维护河流健康生命。

  田学斌强调,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小水电分类整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黄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细化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任务,问题核查要细,评估分类要准,整改措施要实,验收销号要严,切实把整改工作抓细、抓实、抓好。

 
《扬帆远航大湾区——2022新年音乐会》奏响
《扬帆远航大湾区——2022新年音乐会》奏响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王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扬帆远航大湾区——2022新年音乐会》日前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奏响新年乐音,陪伴观众欢乐迎新。

  据悉,音乐会以融合为基点,多种元素在碰撞互融中尽显大湾区的壮美。通过“城·相通”“海·相融”“人·相亲”“桥·相连”四个篇章,全方位呈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一盘棋,同根同源齐追梦的时代画卷。

  除设立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主会场,大湾区新年音乐会还在多地设立分会场,通过共唱一首歌、同奏一支曲,实现跨地域联动,用隔空演奏的方式实现场景融合。

  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迎新年特别节目《启航 2022》也于日前圆满收官。特别节目通过沉浸式情境表演和微视频的创新呈现,汇聚平凡的感动,祈愿新年的丰收,传递力量和温暖。

 
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举行议员宣誓仪式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确定全体候任立法会议员宣誓有效
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举行议员宣誓仪式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确定全体候任立法会议员宣誓有效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宣誓仪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新华社香港1月3日电(记者苏万明、牛琪)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下,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90名议员在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监誓下,完成了他们的庄严宣誓。
 
  这是香港特区完善选举制度后产生的首届立法会,也是特区行政长官首次作为立法会监誓人。当日的立法会综合大楼会议厅,国徽第一次高悬主席台上方,下方分别树立着国旗与区旗,宣誓席与监誓席相向而立,阳光透过穹顶,照耀这个神圣场合。
 
  11时许,林郑月娥步入会议厅,和全体议员高唱国歌。随后,议员们逐一上前,面向林郑月娥宣读誓词。
 
  “本人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定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尽忠职守,遵守法律,廉洁奉公,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服务。”
 
  《2021年公职(参选及任职)(杂项修订)条例》指明,宣誓具有法律约束力,宣誓人必须真诚信奉并严格遵守法定誓言。宣誓人若作出虚假宣誓或在宣誓之后从事违反誓言的行为,须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会议厅里,90个不同声音依次响起,它们凝结为同一个态度——胸怀国家、心系香港。
 
  12时许,所有议员宣誓完毕。随后全体议员来到立法会大堂拍摄合照,并会见传媒。
 
  “新一届立法会的组成,确立了‘爱国者治港’的新秩序,令香港踏上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新台阶,让立法会议员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整装待发,共同开创良政善治的新局面。”作为上一届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认为,立法会已经准备好,携手同心,以民为本,与政府保持良好互动的关系,解决香港累积已久的问题。
 
  上一届立法会内务委员会主席李慧琼坦言,她怀着兴奋的心情完成宣誓:感谢中央在香港最艰难的时候出手协助,推动香港国安法及完善香港选举制度。
 
  “新时代下将与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改善施政,并把市民声音带进议会及行政机关。”她说。
 
  宣誓仪式后,宣誓有效的立法会议员名单将会公布。按照议程,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将在1月10日选出新任立法会主席,1月12日举行首次会议。
 
  香港良政善治的新开篇,又迈出重要一步。
 
  新华社香港1月3日电香港特区政府3日表示,就当日上午在特区立法会综合大楼会议厅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宣誓仪式,监誓人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确定全体90位候任立法会议员的宣誓为有效宣誓。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立法会议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香港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简称“解释”),监誓人负有确保宣誓合法进行的责任,对符合该“解释”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规定的宣誓,应确定为有效宣誓;对不符合该“解释”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规定的宣誓,应确定为无效宣誓,并不得重新安排宣誓。根据于2021年5月21日刊宪生效的《2021年公职(参选及任职)(杂项修订)条例》,经修订的《宣誓及声明条例》指明行政长官或其授权人士为立法会议员宣誓的监誓人。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根据“解释”所订下的原则及相关的法律规定,特区行政长官确定全体90位候任立法会议员的宣誓为有效宣誓。
 
立誓!为了香港更好的未来
立誓!为了香港更好的未来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苏万明


  “本人谨以至诚,据实声明及确认,本人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定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尽忠职守,遵守法律,廉洁奉公,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服务。”

  3日上午,香港特区立法会综合大楼会议厅,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90位新当选议员,由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监誓,第一次在国徽前,逐一许下爱国爱港的庄重誓言。

  随着议员们宣誓就任,香港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恪守承诺、履职尽责的新一届立法会,将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的职权,坚决维护行政主导体制,支持和监督特区政府依法施政,聚焦经济民生、服务广大市民,为维护香港整体和长远利益作出积极贡献。香港社会对此信心满满,狮子山下,香江之畔,良政善治的宏大图景正徐徐展开。

国徽庄严 誓言铮铮


  立法会综合大楼位于中环立法会道1号。3日上午,这座采用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理念的建筑,在阳光之下更显庄严神圣。

  会议厅主席位上方,国徽高悬,两旁则立着国旗和区旗。按照香港特区2021年通过的《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立法会议员宣誓场地须悬挂国徽。本届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将第一次在国徽下进行宣誓。

  “这体现了‘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法律地位,是‘爱国者治港’原则在立法机关得以推进落实的写照。”香港中联办发言人说。

  宣誓仪式开始前半个多小时,不少议员已陆续抵达会议厅,神情庄重。11时许,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步入会议厅,然后和众位议员一起,面向国旗和区旗肃立,高唱国歌。随后,议员们逐一到宣誓台前,面向林郑月娥,立下神圣誓言。宣誓具有法律约束力,宣誓人若作出虚假宣誓或在宣誓之后从事违反誓言的行为,须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2021年公职(参选及任职)(杂项修订)条例》,行政长官或其授权人士为立法会议员宣誓的监誓人。特区行政长官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监誓,这也是特区行政长官首次作为立法会监誓人,标志着香港特区公职人员宣誓效忠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体现了香港基本法确立的行政主导体制的应有之义。

  12时许,所有议员宣誓完毕,全体议员来到大堂拍摄大合照,会见传媒。“新一届立法会的组成,确立了‘爱国者治港’的新秩序,令香港踏上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新台阶,让立法会议员可以在正确轨道上整装待发。”第六届立法会主席、本届连任议员梁君彦说。

良政善治 由治及兴


  从香港国安法制定实施到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再到今天新一届爱国爱港立法会议员宣誓上任,香港良政善治再翻新页,香港社会由乱到治、由治及兴蹄疾步稳。

  “立法会已进入新时代!”香港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麦美娟表示期待宣誓已久,前几天还参加了立法会秘书处的宣誓彩排。她说,在新局面下担任议员,重担在肩,任重道远,议员应该对自身有更高要求。她将继续加强与市民接触,让社会各界可以分享香港经济发展成果,创造幸福感,“希望在四年任期后,可以做到不负历史、不负使命、不负人民”。

  “今天是爱国者们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天。”新任立法会议员管浩鸣表示,感谢广大香港市民及选委会给他机会服务香港。很多“素人新丁”担任议员,是第七届立法会的一大特色。不论“老手”“新丁”,参与立法会都怀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为香港服务,他也将会辞去教会职务,更专注于立法会的工作。“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只要大家同心同德,坚持‘一国两制’初心共同奋斗,香港必将再创高峰。”

  香港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议员宣誓后表示,立法会终于重回正轨!非常感谢中央在香港最艰难的时候出手协助,推动香港国安法及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让香港得以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她将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改善施政,把更多市民的声音带进立法会及行政机关。

跃跃欲试 信心满满


  按照议程,第七届立法会将在1月10日选出新任立法会主席。1月12日,第七届立法会将举行首次会议。多位议员已经准备践行竞选时的施政纲领,兑现宣誓时的庄严誓言。社会各界对新一届立法会也信心满满。

  在元旦当天举办的香港民建联成立30周年会庆启动礼上,民建联一众新当选议员发表宣言,誓做坚定爱国者、“一国两制”捍卫者、良政善治建设者、社会变革推动者,并制定了详细的未来重点推进的工作,包括在立法会履职尽责、提出切实可行政策倡议、做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工作、加强人才培训等。

  第七届立法会90位当选人是从153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他们的构成多元、均衡、专业,广泛代表着社会各阶层各界别的心声和利益。广大市民们相信,议员们将展示“一国两制”下香港特色民主制度的强大活力,推动香港社会发展进步,维护香港整体长远利益和市民根本福祉。

  “议员们庄严宣誓,再次给了我们‘定心丸’。”香港市民陈新军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立法会“拉布”“流会”乱象频出,香港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此次选举,参选人之间的“君子之争”,让街坊们对新选制下行政立法关系充满信心和期待,相信新一届议员会与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合力解决香港突出的经济民生问题,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香港1月3日电

 
国务院港澳办:冀新一届立法会树新风展新貌开新局 香港中联办:期待香港良政善治新局面
国务院港澳办:冀新一届立法会树新风展新貌开新局
香港中联办:期待香港良政善治新局面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言人1月3日发表谈话,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宣誓就任表示祝贺,希望议员们依法履职,担当尽责,服务香港、贡献国家,树新风、展新貌、开新局,以工作实效取信于民。

  发言人表示,1月3日上午,新当选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全部90名议员在庄严的国徽下郑重宣誓,表示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誓就职仪式庄重严肃,展现了立法会议员们的良好精神风貌。

  发言人指出,立法会作为立法机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体系中地位重要、职责重大。立法会全体议员要爱国爱港,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坚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区宪制秩序,当好“一国两制”的守护者;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维护香港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努力回应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市民新期待,当好民意代表者;要精诚团结合作、理性务实议政,有力破解影响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当好良政善治的推动者;要引领香港社会各界加深对国家的认识和认同,加强与祖国内地的交流合作,当好融合发展的促进者。

  发言人表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完善后的香港新选举制度是一套好制度。我们相信,只要坚定走符合香港实际的民主发展道路,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就一定能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不断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香港1月3日电(记者刘明洋)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发言人3日发表谈话指出,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已依法组成,立法会90名议员在行政长官监誓下已宣誓就任。在香港发展的新阶段,相信新一届立法会能够按照基本法规定的职权履职尽责,坚决维护行政主导体制,支持和监督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服务广大市民,为维护香港整体和长远利益作出积极贡献。

  发言人指出,国徽庄严,誓言铮铮。立法会议员宣誓的场地首次悬挂国徽,体现了“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法律地位,是“爱国者治港”原则在立法机关得以推进落实的写照。新任议员构成多元、均衡、专业,代表广大选民利益,体现了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广泛参与。期望议员们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全体市民,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维护香港整体长远利益,坚定维护香港市民的根本福祉,展示“一国两制”下香港特色民主制度的强大活力,以健康优质的议会文化广泛凝聚共识,推动香港社会发展进步。

  发言人表示,根据2021年5月21日生效的《2021年公职(参选及任职)(杂项修订)条例》,由行政长官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监誓,标志着香港特别行政区公职人员宣誓效忠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体现了基本法确立的行政主导体制的应有之义。

  发言人强调,终始惟一,时乃日新。当前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于走向良政善治的开篇布局时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长时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加剧需要应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桥梁作用的历史机遇需要牢牢把握。时不我待,全社会都对新一届立法会给予厚望,期待所有议员不改初心,坚守为民服务的承诺,在行政长官带领下,与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合力解决突出的经济民生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

 
稳字当头绘出“皖”美答卷 访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
稳字当头绘出“皖”美答卷
访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记者刘菁、李亚彪、马姝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经济总量2021年突破4万亿元,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安徽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推出哪些举措?如何为全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多作贡献?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

  瞄准高质量协同发展 做大做好三次产业“蛋糕”


  记者:安徽省将如何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大做好?

  郑栅洁: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稳”既要靠存量稳定和优化,也需要增量的当期转化和实现;“进”既要靠增量的扩张,也需要存量的提升和贡献。安徽仍是一个发展中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大省情,要把共同富裕“蛋糕”做大做好,我们将立足省情,抓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一产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安徽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两强”就是抓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一增”就是抓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差距。

  二产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围绕“提质”,主要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6个具体行动计划。围绕“扩量”,今后五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产业营业收入达万亿元,10个产业超千亿元,10户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60户企业超百亿元。围绕“增效”,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土地容积率指标对开发园区、城镇建设的牵引倒逼作用,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

  三产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发挥安徽内陆腹地优势,锻造内贸长板,让安徽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从提升经济外向度出发,补齐外贸短板,力争五年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上一个大台阶,让安徽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

  抓住战略机遇期 以发展优势化解风险挑战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安徽将如何发挥自身发展优势,应对多重风险挑战?

  郑栅洁:安徽虽然面对着多重风险挑战,但总体看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难得发展机遇,拥有诸多发展优势。

  从国家层面来说,安徽既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又恰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七大政策等难得机遇。

  从安徽自身来说,拥有“六大优势”。

  历史人文方面,安徽历史积淀深厚,文化灿烂辉煌,干事创业人才辈出。

  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有利于我们更多依靠创新推动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制造业基础方面,铜陵、淮南、淮北、马鞍山、蚌埠等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好,合肥、芜湖、滁州等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利于我们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地理区位方面,安徽周边500公里范围覆盖全国近30%的人口、近35%生产总值和近40%消费市场,有利于发挥左右逢源、连南接北优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综合交通方面,安徽“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航空航运潜力巨大,内河航道里程华东第一,有利于我们布局新兴产业、建设重大项目、拓展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方面,安徽有江有河有湖泊,有林有草有平原,有利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下好创新“先手棋”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记者:安徽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作用?

  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曾强调,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现在安徽创新“里子”越来越厚实,拥有一大批国字号大校大院大所,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6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万家。我们将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抓科技创新,我们将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让企业发现市场需求、让市场验证技术价值,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有效转变为经济活动;坚持以产业化为目的,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功能,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联动起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让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落实“双碳”目标 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


  记者:安徽如何落实好“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郑栅洁:我们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落实“双碳”目标,我们将立足省情、先立后破,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防止简单弃煤、弃煤电,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落实能耗双控要求,我们将优化项目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增加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

  落实“两山”理念,我们将抓好“三山三江二湖”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化新安江、大别山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探索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徽路子。

  坚决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记者:安徽将如何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行动上?

  郑栅洁:2021年11月,安徽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新一届省委班子政治建设的决定,目的就是立规明矩,打造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能力过硬的省委班子,带动各级领导班子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我们将把推动会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华社合肥1月3日电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二年全球第一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二年全球第一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据新华社上海电(记者贾远琨)记者1月1日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了解到,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逆势上扬,在2020年完成435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吞吐量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大幅跨越,跃升至4700万标准箱。上海港以骄人业绩不仅蝉联全球第一,也为保障全球物流链供应链畅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港完成的4700万标准箱吞吐量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2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约3%;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6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约2.3%。上海港国际中转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据统计,2021年,上海港国际中转箱吞吐量首破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约13.4%。

 
小店闯“年关” 最暖烟火气
小店闯“年关” 最暖烟火气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夜幕降临,霓虹灯牌闪烁,湖南长沙东瓜山的餐饮小门店迎来一拨拨食客。手工肉肠浸入滚烫的油锅,牛油小串在炭火上“滋滋”作响,暖暖的烟火气驱散了南国冬日的湿寒。

  东瓜山是长沙市的美食地标之一,也是消费经济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风向标”。岁末年初,当地街道社区和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为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帮助他们安度“年关”。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的东瓜山,是城市里的老旧社区。大约100米长的巷子里,聚集了60多家小门店,经营着烧烤、热卤等特色小吃。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些小门店生意转淡。东瓜山肉肠店老板陈蔚林说,前些年生意红火的时候,一天可以卖掉四五千根肉肠。2021年,平均每天卖出的肉肠只有一两千根。

  怎样恢复人气、刺激消费,成了街道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个月,东瓜山所在的裕南街街道多次组织“网红直播”,集中推荐特色美食,带动线上消费,同时支持小门店提质升级,为长远发展打造更优环境。

  经营中遇到具体问题,商户在裕南街社区组建的“夜市管理微信群”里提出来,工作人员便会第一时间出面协调。近日,有商户反映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即将到期,续证问题很急迫,社区立即开展情况摸排。

  裕南街社区党委副书记李伟说,总共有9家小门店存在续证需求,社区为此开辟了“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对接市场监管部门,帮助小门店准备所需证明材料。

  “证办下来,心里就踏实了。”在东瓜山经营了20年的“文哥牛肉串”餐馆老板朱学文说。

  由于营业收入减少,一些小门店的资金链紧张。东瓜山附近的中国建设银行长沙天心支行积极为小门店提供金融服务,解决他们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不久前,经营“钻山豹烧烤店”的陈华媛、陈华娇姐妹“急得睡不着”——到了要交门面租金和发放员工工资的日子,她们却拿不出钱。得知这一情况,建行营业部的客户经理推荐了无需抵押、线上支用、利率有优惠的贷款产品。

  姐妹俩提交相关资料后,只过了一个星期,30万元的银行贷款顺利到账。姐姐陈华媛说:“有了这笔钱,我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

  刚刚过去的跨年夜,朱学文一直忙到元旦凌晨3点多。虽然很辛苦,他的脸上却出现了难得的笑容。这一夜,他的营业收入达到1万多元,超出了预期。

  朱学文说:“大家一起努力、抱团取暖,东瓜山一定能重现往日的热闹和烟火气。”

      (记者白田田)

     新华社长沙1月3日电

 
海南免税店销售破600亿
海南免税店销售破600亿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1月3日,顾客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化妆品。

  据海南省商务厅统计,2021年海南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突破600亿元。目前,海南离岛免税经营主体共5家,离岛免税店已增至10家,免税店经营面积达22万平方米。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年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年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记者梁晓飞、于瑶、雷肖霄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回望2021年,煤炭供需偏紧,价格一度暴涨,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随着增产增供措施落地见效,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电厂存煤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在能源保供中大显身手。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送端,宁夏承担着向全国十几个省份送电的责任。然而,由于电煤供应不足、价格高涨,2021年7月份以来,宁夏出现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的电力缺口。

  自2021年3月以来,煤价上涨通道开启,9月突破千元大关,10月涨至每吨2000元以上,涨势凌厉。由于煤炭价格居高不下,需求持续旺盛,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

  2021年10月以来,各部门、各煤企推进煤炭保供稳价,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产地煤炭产能快速释放,煤炭期现货价格大幅回落。

  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集团一矿日产煤约2.5万吨,2021年4季度以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这座矿井改进工艺,开足马力,超过一半的煤炭通过铁路、海运,发往海南省。

  “我们增加了装煤仓口,提升带式输送机的拉运能力,带速由原来的2米/秒提高至2.5米/秒,一天的铁路外运量可增加2000吨。”华阳集团一矿选煤厂负责人贾轶说,通过加强对装车全过程的监管,确保多出煤、出好煤。到2021年12月22日,华阳集团提前完成了向海南省发运170万吨电煤的保供任务。

  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以来,山西煤炭日均产量保持在330万吨以上;前11个月原煤产量已达10.97亿吨,同比增加1.2亿吨,增长12.4%。

  在保供措施持续发力下,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目前全国供热发电企业存煤已有保障。山西、陕西榆林等地煤炭平均价格已回落至900元/吨左右。宁夏煤电机组开机率已由不足50%提升至86%,自2021年11月3日至今,宁夏电网未执行有序用电。

智能化、绿色化成为重要支撑


  45岁的费国幸坐在陕煤榆北曹家滩公司机电队的值班室里,打开手机App,监测着地下矿井内机电设备的信息。这是他23年前刚刚从事矿井工作时不曾想象的画面。

  在曹家滩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大脑”调度监测着井上、井下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现场工作实况。井下场所宽敞明亮,采煤机向前挺进割下煤块。经过多个工序后,煤块经皮带最终运输至储煤仓。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很少需要人工干预。

  “综采队一个班的实际用工从15名减至7名,仅这7个人就可以在两小时内生产原煤3500吨!”曹家滩煤矿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李沛宸说。

  智能化,成为煤炭增产增供的重要支撑。目前,陕西省榆林市已建成千万吨及以上的现代化特大型煤矿20处,产能占比超过50%,全市煤炭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在煤炭大省山西,类似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154处,先进产能占比达68%。山西焦煤集团旗下的霍尔辛赫煤矿认领了46.275万吨的保供任务。为提高生产效率,这座煤矿增加早班检修人员数量、提高检修效率。利用AR眼镜,井下检修人员能够和地面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实时连线,快速解决疑难问题。

  电力绿色化转型步伐也明显加快。从传统火电机组,到与新能源同向同行,山西国锦煤电公司连续两个供热期参与深度调峰2000多小时,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让渡电量近2亿千瓦时。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目前山西已有158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有效助推新能源消纳。

  作为“西电东送”战略基地,宁夏年度电力外送规模已连续数年实现百亿级阶梯式增长。通过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与火电打捆外送的模式,宁夏丰富的“绿电”送往全国各地,能源供给清洁化趋势愈加明显。

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回顾2021年煤市走势,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受疫情、极端天气、能源绿色转型等因素影响,进口煤供应增量有限且高热值煤源紧缺,水电发电量不理想,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国内需求好于预期,来自供需两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导致煤价飙涨。

  部分能源和经济领域专家认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以及供给约束缓解,2022年供需错配的情况有望改善。特别是全球流动性逐渐收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有望高位回落。

  目前,我国煤炭先进产能仍在持续释放。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山西已完成49座煤矿产能核增,净增能力5680万吨/年。晋能控股集团等煤炭企业界人士判断,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产能核增,统筹协调部分煤矿完善手续,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国内煤炭供应能力将明显增强。同时,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规模将逐步扩大,煤炭需求增长受限。

  作为市场的“稳定器”“压舱石”,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不久前举办的2022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生产企业和部分国内大型发电、钢铁、供热企业签订了中长期合同,首批签约量超过2.6亿吨,将进一步稳定价格预期,推动市场有序回归,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参与采写:王劲玉)

     新华社太原1月3日电

 
你好,2022!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柴火市街小学学生手持“再见2021,你好2022”字样,喜迎新年。          新华社发(丁根厚摄)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记者周科、赖星、黄筱)日月其迈,岁律更新,我们在迎新的钟声中打开新一年的大门。
  新程开启,脚步不停。2022年,在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神州大地凝心聚力,热潮涌动。
不待扬鞭自奋蹄
  深圳湾、西湖断桥、赣江之畔……元旦清晨,当2022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不少市民迎着旭日,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与此同时,各地花市、商超等场所,吸引众多顾客在进行严格测温、扫码后入场购物消费,装扮一年的喜庆。
  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口岸、车站、项目工地等地,又是另一番火热景象。
  1日零时,深圳皇岗口岸迎来RCEP生效后首批进口货物——5.6吨原产自日本的反射膜。该批货物经深圳海关所属皇岗海关关员查验放行后,将用于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消费产品的生产。
  “进口的这批反射膜货值133万元人民币,可节省关税6000元左右。”深圳市九立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关务总监陈国刚说,RCEP生效第一年预计可为公司节省税款50万元。
  当世界经济仍在阴霾之中,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却吸引各方投资前往,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年末举行的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洽谈签约项目超260个,涉及投资总额超8200亿元。
  “我相信新的一年会有更大的市场要去开拓。”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孙路信心满满。
  翻开2021年前11个月江西经济运行报告,一条稳健的轨迹跃然纸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较高增幅。
  位于赣南革命老区的于都县,2021年8月,总投资22亿元的江西卫棉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不到半年时间已实现营业收入3200万元。2021年前三季度,江西省生产总值总量达21601亿元,同比增长10.2%。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深培沃土花自开
  1日,许多青少年来到深圳创想三维展厅迎接新年。在这里,你会发现无论是酷炫的钢铁侠战衣、跑车,还是便利人们生活的防护面具、义肢,几乎一切都可“3D打印”。
  这个由“85后”创办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已将自主研发的消费级3D打印机等产品销往192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多地受到“网红级”追捧。
  通过政策扶持、完善培育梯队、加强上市培育、搭建发展平台以及加强企业人才培训等方面,深圳持续发力,为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一整套培育发展体系。
  微观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飞猛进,全市151家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4.3个百分点。
  位于台州的浙江华龙巨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临近岁末生产线仍满负荷运转,工人们忙碌不停。每天有20多万套阀门从这里生产,分批发往全球各地。2021年公司产量同比增加18%,产值突破10亿元。
  “国内国际双循环、内外贸一体化布局下,公司挺过了艰难的疫情,在一些企业业绩‘遇冷’的情况下,我们逆势增长。”公司副总经理孙起斌说,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出海”做大国外市场,先后与东南亚、欧美、非洲等地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多渠道合作深耕国内市场,以良好的口碑和产品质量站稳脚跟。
  2021年,浙江华龙巨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浙江省首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培育企业。“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好双循环道路的发展信心。”孙起斌说。
一枝一叶总关情
  面对近20万元的医疗费,江西于都县银坑镇年丰村69岁的老汉谢南海曾一筹莫展。
  “安心治疗,家里的事我们来想办法。”驻村干部刘称荣敲开了谢老汉的家门,送来了慰问金,并填报了谢老汉申办低保和65岁以上老人商业保险二次报账的相关资料。
  元旦当天,身体康复的谢老汉,露出满脸笑容。
  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对脱贫户进行动态监测、支持残障人士创业增收、为低保户提供就业指导和免费技能培训……江西努力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多举措帮扶困难群众,提高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让保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2021年,江西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之举,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3万户11.4万人。
  从四川达州来到深圳打工,货车司机钟伟一度担心女儿上不了学。2021年9月,看到女儿走进深圳龙岗区一所民办小学,这位硬汉流下了眼泪。
  “每学期学费5800元,除去深圳市发放的学位补贴3500元,算下来一个学期学费只花2300元。”元旦当天,钟伟特意带着女儿到外面加餐,“新的一年我要加倍努力工作,当好家庭的‘顶梁柱’”。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深圳用县域大小面积创造了省级经济体量,但医疗、教育等资源不足,影响着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1年,深圳吹响学位建设攻坚战的冲锋号,跑出了基础教育学位扩容“加速度”。截至同年10月,全市新增各类基础教育学位约12万个,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孩子100%享受学位补贴。
  辞旧迎新,奋斗不止。“告别过去一年的成绩,迎接新一年的曙光,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说。
  万物逢春生,豪迈启新程。新的一年,每个人继续在各自岗位上笃定前行,书写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
  你好,2022!
新年“天宫对话”激发港澳青年爱国热情   2022年元旦,神舟十三号三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内以“青春”“梦想”“奋斗”为关键词,同京港澳三地青年进行天地对话。这场别开生面的“天宫对话”激发了包括港澳在内全国青年对太空的探索之心,更点燃了他们为祖国骄傲的爱国热情。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就叩击着人们对宇宙苍穹的疑惑。虽经后世无数探索实践,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太空梦才逐渐变为现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在载人航天精神指引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中国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从仰望星空到走入太空的成就;从“玉兔号”月球车到“祝融号”火星车,中国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完成了从登陆地球卫星到着陆地外行星的进阶;从载人一天飞行到在轨六个月驻留,中国人踏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脚步,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所说:“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成就背后也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其中不乏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俊杰。更深邃的未来需要当下的青年去探索,其中必不可少港澳的后起之秀。
  从航天科普展在澳举办到航天专家团队访港交流,从澳门设立太空探索与科学中心参与国家航天项目到香港科研团队对火星探测和月球采样作出贡献,从参与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到“天宫对话”连线互动……祖国一直牵挂着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一直支持着港澳发展,关心港澳年轻人,在最大程度上为其搭建实现个人梦想的舞台。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回望来时,需牢记中国发展之路行来不易,无数先烈用鲜血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无数先辈用苦干实干奋斗出中国今日之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是什么支撑他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是他们对祖国热切深沉的爱。
  在“天宫对话”中,航天员翟志刚回答青年学生提问时说:“无论我们飞多高、飞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爱国主义将永远是激励我们飞天的动力源泉。”
  值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港澳青年有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相联系的必要,也有积极参与国家发展的需要。
  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一片片供港澳青年创业发展的热土正在构筑;中央惠澳十五条、中央惠港十六条、中央惠港青年八条……中央与内地各地便利港澳居民的政策措施涵盖方方面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港澳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特区青年公务员获送至联合国机构担任初级专业人员……港澳特区有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依托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
  然而,漫漫逐梦路绝非一片坦途,必然有坎坷和挫折。航天员在太空中遇到困难,会因地面有成千上万航天人的牵挂和守卫而安心,他们只需要把充足的准备发挥出来,就能攻坚克难。青年朋友无论身处内地还是港澳,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沉住气、练本领,祖国永远是强大后盾。
  对港澳青年而言,梦想的种子已在心中萌芽,奋斗的征程已在脚下展开。“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中国梦的实现不能缺少香港与澳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会让港澳同胞缺席。
  “只有和衷共济、共同努力,‘一国两制’才能行稳致远。”“真诚期盼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向前,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字字千钧,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最强音。港澳青年应积极响应号召,搭乘国家发展的机遇之船,一起奔向广阔的星辰大海。
(记者刘斐)
新华社香港1月2日电
一个受灾县的“新年礼物”   新华社太原1月1日电(记者李紫薇、杨晨光)1日清早,47岁的山西省安泽县石渠村农民李玉星把床铺扯平,又扫了扫地,让54平方米的新居干净清爽。他和爱人不到十点就开始包韭菜鸡蛋馅饺子,迎接新的一年。
  “虽然遭了灾,但政府帮助修了新房子,心里没啥负担,做点好吃的,踏实过节。”李玉星笑着说。他家是脱贫监测户,这几年日子一点点地红火了起来,直到去年10月那场洪水突然来袭。
  村口,沁河潺潺流过,红砖房依山排列。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两个多月前洪水过境的痕迹。河滩地的玉米秆朝下游倒伏,水中桥墩上仍有明显的深色水位线。但受灾群众的生活已拨云见日,大不相同。
  冬日的太岳山区,清冽通透。在村子西面,包括李玉星家在内,一排三户的重建新房分外惹人注意。院子平整,房子整齐结实,统一安装了取暖设备,屋内温度有将近20摄氏度。
  记者在安泽县多个受灾村庄走访发现,重建房屋的标准基本相同,院子里的红对联、大“福”字记录着庄户人家乔迁时的欣喜。
  2021年10月,山西遭遇罕见洪涝灾害。安泽县降水量是历年同期的4.1倍,全县境内6个镇、67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许多群众的住房损毁。
  李玉星住了20多年的房子也在洪涝灾害中倒塌。发现房子倒塌后,妻子在门口号啕大哭,李玉星也急得说不出话来。“存下的钱根本不够修房,冬天怎么过?满脑子都是这些事。”看着残缺不全的房梁,李玉星的心情就像当时乌云密布的天空一样。
  村干部很快发现了李玉星和村内其他几户房屋受损户的困境,积极为他们协调过渡住房。与此同时,安泽县的灾后重建修缮工作也快速展开。
  安泽县住建局村镇股股长田红江介绍说,重建户的房屋由县住建部门统一设计施工。按照山西省要求,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监测户户均补助资金6.6万元,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兜底,不需要个人出钱;普通户户均补助资金4万元。
  经加班加点工作,安泽县123户因灾受损农房重建户在2021年12月初搬进了新居,李玉星就是其中的一户。
  吃完饺子后,李玉星背起扫帚出了门,在他身后的新房大门两侧张贴着一副对联:党恩顺民意霭新居,政策暖人心映华堂。
一个脱贫村的“开局答卷”   新华社兰州1月1日电(记者王紫轩、王朋)元旦清晨的牛肉面馆客流如潮。调汤工马福才飞快又稳健地重复着舀汤、撒蒜苗、浇辣子的工作,为顾客送上“增香添彩”的新年第一碗面。
  “我想好好干,以后自己开个面馆。”马福才兴奋地搓着手。他笃定,曾经不敢想的事就要变为现实。
  马福才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拱北湾村。东乡县曾是深度贫困县,现已脱贫,2021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虽然脱了贫,马福才家的生活质量仍有待提升。2021年初,为巩固脱贫成果,国家决定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家庭进行动态监测,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在甘肃,全省3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摸排出监测对象10.3万户。
  “通过排查,拱北湾村共有20户家庭纳入风险监测。村里制定了‘助产业、促就业’的帮扶措施,除提供创业贷款、兜底保障和公益性岗位外,还会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保证每户至少落实2项以上的帮扶措施。”拱北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韩磊说。
  马福才家获得5万元贴息贷款,家里的羊圈也添了“丁”。此外,村里还推荐马福才在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烹饪,学费、吃住免费。拿到结业证书的他不仅顺利找到工作,还有了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
  与马福才不同,同村的马麦芷不是贫困户,却一直徘徊在贫困边缘。“以前只能养十几只羊,一年最多挣一两万元。”马麦芷说,以前是过一天算一天,凑合着混日子。
  2021年初,马麦芷家被村镇领导小组测定为边缘易致贫户。他用养殖补助新添20只母羊,还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帮助下,学会为羊羔定期防疫、驱虫。养殖方法一转变,羊两个月就上膘,收入也增加了。
  不久前,马麦芷在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考上驾照,用积蓄买了辆微型货车,养羊、贩羊两不误。“希望将来能换个大车,带老婆孩子兜风。”他说。
  2021年以来,拱北湾村防返贫监测户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实现养殖、就业“双开花”,户均羊存栏量超过19头,人均年收入突破6500元,每户至少有1人通过技能培训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从事餐饮、服务、建筑等工作。目前,包括马福才、马麦芷在内的18户监测户已消除风险。
  记者从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全省10.3万户监测对象中,有7.6万户标注消除风险,风险消除比例达74%,用实际行动交出2022年防返贫的“开局”答卷。
一群采煤工人的“无休假期”   新华社太原1月3日电(记者李紫薇)1月的晋中地区,清亮冷冽。罐笼车缓缓上升,透过立井的窗户,阳光也一米一米地出现在视线中,黑暗随之褪去。
  3日上午10点半,结束了8个小时的夜班工作,华阳集团二矿采煤工人王录亮从地下500多米的矿井升井。
  井下通风设备送来的凉风、黑暗、机器轰鸣和充实的劳作,都随着不间断传送的煤炭一起远去。3天假期里,王录亮主动申请了2个夜班。黑色粉尘布满他的脸庞,闪亮的双眼与洁白的牙齿分外醒目。
  为保证能源供应,元旦期间,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集团二矿,生产与平时并无差别,依旧要求保质保量。一部分工人要在节假日值班,保证生产。
  记者在华阳集团二矿看到,工人通勤的矿区公交车来回忙碌,机器持续运转。原煤被源源不断地开采、传输、提升到地面,再经过筛分等环节,入仓等待通过铁路外运。
  “为安全生产,全家幸福,我郑重宣誓……不抢时间、不赶进度、不图省事、不违章作业。”会议室里,16名下一班工人正在宣誓,班前会完毕后,他们将会投入紧张的井下采煤生产作业。后勤部的工作人员也忙着包饺子、煮鸡腿,让工人在假期里吃饱、吃好。
  自2021年3月份以来,煤价上涨,需求持续旺盛,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我们的工作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每看到煤电紧张的新闻,都下定决心认真生产,保供应。”二矿采煤一队队长薛彪说。记者走访时,薛彪一遍遍地向采煤工人强调安全生产和团队分工。“不要抢生产,要在每一天的扎实作业中保证产量,保证电煤供应。”他说。
  元旦期间,为保证发电供热用煤,二矿日产煤2.2万吨到2.5万吨。二矿选煤厂主任王国防介绍说,这一产量如果每节火车皮载重80吨,则需要312节火车皮才能装得下。
  回家休息后,王录亮4日凌晨要继续下井上夜班。“煤电供应不停,煤矿的工作就不会停。”他说。
  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山西已为广东、福建、辽宁等14个省区市供应电煤4106万吨,基本完成四季度保供任务。
西安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1663例 陕西:全力防止疫情向农村蔓延
西安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1663例
陕西:全力防止疫情向农村蔓延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西安1月3日电(记者张思洁、吴鸿波)记者从3日下午召开的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12月9日0时至2022年1月2日24时,西安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663例。

  2022年1月2日0时至24时,西安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0例,均为轻型,其中在隔离管控中发现80例、在封控区中发现10例。

  目前,在1663例确诊病例中,已治愈17人,均转入西安秦皇医院接受健康监测、隔离康复。现有1646例确诊病例在西安市胸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航天院区、西安市长安区医院隔离治疗,患者总体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其中危重型5例、重型16例。

  据了解,自2022年1月3日起,西安市新增2个高风险地区和7个中风险地区。截至目前,西安市共有高风险地区3个、中风险地区64个。

  新华社西安1月2日电(记者杨一苗、郑昕)针对当前西安疫情防控严峻复杂的形势,陕西日前要求重点加强农村聚集性活动管控,倡导进城务工人员非必要不流动,严防疫情向农村地区蔓延。

  随着春节将至,西安疫情向农村外溢风险不断加大。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盈安表示,当前重点是倡导在外务工人员非必要不流动、“就地过年”,镇村不漏一人,分类落实返乡人员防控措施,全力防止疫情向农村外溢。

  西安市鄠邑区位于西安主城区西南约40公里。本轮西安疫情中,该区已通报在农村地区出现多例确诊病例。据鄠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介绍,当地农村主要以免疫力较弱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加上临近春节乡村人员流动性增加,加剧了基层疫情防控的紧迫性。

  为遏制疫情继续向农村地区外溢,目前鄠邑区与西安主城区一样实施小区(村)、单位的封闭式管理,传统的农村集市、庙会等全部停办。同时,由医疗人员、基层干部与志愿者组成的工作队为封控区人员免费提供体温计和消毒用品,指导督促封控区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和日常消杀。鄠邑区中医医院还为封控区人员熬制中药制剂,免费送药上门,强化预防工作。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凯介绍,西安重点加强农村聚集性活动管控,确保不扎堆、不聚集、不聚餐。通过微信群、广播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防疫政策、知识宣传,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防疫,自觉遵守各项防疫措施要求。同时严格落实农村居家隔离人员管控各项措施,并保障隔离人员物资供应,做到“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湖南南县:“鱼米之乡”创“全产业链”新气象
湖南南县:“鱼米之乡”创“全产业链”新气象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史卫燕)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位于洞庭腹地,长江来水、来沙滋养着这片沃土,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农业粗放发展一度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近年来,南县稻虾产业发展迅速。小龙虾水中游,稻在水中生,新年伊始,记者来到这里,发现通过“全产业链”建设,“鱼米之乡”正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南县南洲镇南山村因地势低洼,曾被称为“泥窝子”,每年四五月份开始,只要下雨时间一长,田里稻谷就全被淹了。“以前我们这里是条件最差的地方,现在是最好的地方了。”南山村75岁的陈光伏老人说。

  通过引进大型农业企业,南山村已有7000余亩土地实现“整村流转”,用于稻虾综合种养。通过积极开展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里渠道水清互通、农田平整成块。

  村民们说,现在南山村一不怕涝,二不怕旱。

  南山村党总支书记赵志祥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后,村民有时间就给企业种种田、养养虾,在家门口一年就可以挣五六万元。同时,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可以把农产品的价值“吃干榨净”,实现“双赢”。

  那么,企业是如何延伸产业链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南县的农业企业。在湖南助农米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这里正在建设国际先进的生产加工线,将南县稻虾米以糙米、胚芽米、速食米饭等全新的“打开方式”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极大提高产品价值。

  “我们正在建设种植体验馆,通过VR技术等,让来参观的人们以‘沉浸式体验’了解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助农米业负责人黄庆明说,公司自2021年9月以来已接待游客300批次、学生1万余人。

  稻米表现出色,那么小龙虾呢?

  湖南顺祥水产食品公司原本是一家以小龙虾肉为主要产品的企业。记者来到这里发现,公司的187亩新厂房正在建设,这里的产品不是虾肉,而是虾壳。

  “原来我们把虾壳等作为‘杂碎’卖给养殖户做饲料,只要几毛钱一斤,现在变废为宝,虾壳的价值可以翻十倍以上。”公司负责人李雄健说,顺祥水产正在新建8条高科技生产线,生产的虾青素等将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美容等行业。

  南县县委书记罗讯介绍,通过打造集科研示范、苗种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健康餐饮、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完整稻虾产业链,全县稻虾年综合产值达140亿元。

 
开往“春天”的公交
开往“春天”的公交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早上9点15分,常虎彪准时站在村里的公交站牌前等候,今天他要到县城购买一些过年要用的生活用品。没一会儿,站牌前等候了近20名村民。“村里一半人都出来了,都想试试这免费的公交车。”常虎彪说。

  常虎彪是山西省榆社县王宁村的脱贫户,55岁的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留守户之一。1月1日,榆社县决定在全县实行公交车免费政策。王宁村虽然地处偏远,但也通了公交。

  “村里2018年脱贫,2019年通了公交车,大家的生活方便了许多,但去一趟县城一个来回需要16元。现在免费了,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王宁村村委会主任常占军说。

  这几年,常虎彪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进城的次数也明显增多。“村子离县城有25公里,最早骑自行车去,得骑2个多小时,一年都去不了几次;后来买了摩托车,40分钟就能到,撞了两次也就慢慢地不骑了;有了公交车后,一个月进城4次左右,可是也不便宜。”常虎彪说。

  榆社县是山西省的脱贫县,随着脱贫攻坚的进行,县里各项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地区交通路网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质改造。目前全县行政建制村全部通了四级以上沥青和水泥混凝土公路,公共交通实现了全覆盖。

  经过多次协商,榆社县引进了新的公交运营公司,整合了新能源公交车105辆,确定县政府每年补贴780万元作为公交车运营费用,27条县内公交线路全部免费运行,日均运营里程8500公里,载客量8000人次。

  常虎彪算了一笔账,免费公交车开通后,每年进城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交通费用就能省去500元左右。“过去觉得住村里不方便,但又舍不得这几十亩地,现在种出来的粮食卖也好、给儿女送点也好,都方便了。”常虎彪说。

  常占军说,村里的种植户、养殖户都离不开跟村外边打交道,“80亩玉露香梨得一箱一箱往外运,加工好的小杂粮也得想法卖出去,村民自家养的土鸡也得在外边找销路,现在有了这么个免费交通工具,大家都说多了一条‘致富路’。”

  榆社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贾晋虎说,交通部门每个季度都要对公交公司进行考核,把群众满意度、运营里程等作为考核标准,确保免费公交切实为民服务,并且在运营中研判群众的等车时间、站点覆盖率等情况,适时推出定制公交、响应式服务与调度。

  落日下,村民们正在将一块新的公交车站牌立在王宁村村口。村民们说新站牌就在他们闲暇时的聚集地,已经跟公交公司协商好修改上下车地点,将来出行会更加方便。 (记者王劲玉)新华社太原1月2日电

 
查灾情 搭帐篷 发物资 云南宁蒗地震灾区救援直击
查灾情 搭帐篷 发物资
云南宁蒗地震灾区救援直击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1月3日,森林消防队员在永宁镇温泉村受灾群众家中排险。 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新华社昆明1月3日电(记者严勇)1月3日上午,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刘家村村口,高一学生刘云皎正跟着妈妈一起领取地震应急物资。为了方便救援队员和少数民族群众沟通,她还当起了翻译。
 
  1月2日15时许,宁蒗县发生5.5级地震。当时,刘云皎和弟弟刚好放假在家,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有一点点害怕,我们晚上住进了临时搭起的帐篷。”她说,政府工作人员当晚还送来了棉被和大衣。
 
  截至3日14时,此次地震共造成宁蒗县8100余间房屋出现不同程度受损,未出现房屋倒塌。受瓦片掉落等影响,地震造成22人受伤,包括2人重伤、20人轻伤,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永宁镇温泉村是此次地震受灾最重的村之一。负责温泉村救灾工作的宁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贺天硕说,在县级指挥部统筹指挥下,救灾队员第一时间走村入户排查受灾情况,组织搭建帐篷,发放棉被、大衣和食品等应急物资。
 
  3日下午,在温泉村上瓦都组,老人风银秀和几名村民在一块空地上晒太阳。地震发生时,一家人正在为她庆祝69岁生日,所幸房子只是掉了一些瓦片,没人受伤。“这顶帐篷就是我家的,里面还有折叠床。”老人指着门前的蓝色帐篷说。
 
  地震当晚,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丽江支队的救灾队员就来到了上瓦都组,连夜为群众支起了帐篷。
 
  因为房屋受损,又担心余震,许多村民觉得住帐篷更安全,各路救灾力量3日仍在忙着给受灾群众搭帐篷,发放应急物资。
 
  救灾队员介绍,灾区夜晚气温会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要确保3日天黑之前,有需求的受灾群众都能住进帐篷。
 
  在温泉村八家组,申农的房子受损较为严重,森林消防人员正在对其开展险情排除工作。他们拿着长木棍将屋顶上可能掉落的瓦片捅下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家里有两个小孩,这下我们就放心了。”申农说。
 
  宁蒗县县长黎建勇说,目前灾区社会秩序良好,相关救援物资陆续到位,将尽快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长安,常安!
长安,常安!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2021年12月31日拍摄的西安城墙灯光秀(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西安城中心报话大楼塔钟的指针,稳稳指向零点,分秒不差。2022,如约而至。
 
  塔钟之下,一辆满载抗疫物资的货车,向着长安路方向疾驰而去。马路对面,一辆载有多名抗疫人员的大巴车与之擦肩而过,驶向城市的某个角落。
 
  古之长安,今之西安。往昔跨年,这座千年古都必是人山人海、热闹欢腾。但今年不同,因猝不及防与新冠肺炎疫情“遭遇”,不久前,这座1300万人的特大城市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变成安静之城。随后,人们纷纷用“逆行”“担当”“从容”“坚守”“接力”这些词语为古城注解,在携手抗疫中等待凛冬早去、暖阳归来。
 
  逆行,是这座城最亮的底色。
 
  夜与光的“约会”,总能带来希望。夜色之下,一束浅黄色灯带将周长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勾勒成一幅宁静图画。城墙各大城门下,不时穿梭的车辆如同一个个流动的路灯,带着人们奔向抗疫战场。
 
  城市的“暂停键”就是抗疫者的“快进键”。大家虽然行业不同,却微光成炬,汇聚成一股坚强的力量,共同为“绿码保卫战”呕心沥血。他们,既是战场“逆行者”,更是都市“守夜人”。
 
  担当,是这座城最动听的音律。
 
  2021年12月24日晚,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前夜,天寒地冻。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一幢教学楼里,主动请战的8位老师和学生正在进行最后演练。虽然年龄不同,但人人目光坚毅。次日,他们将承担一项特殊使命——为2名新冠肺炎密接考生“送考上门”。
 
  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原定的考研计划。陕西因时而变,决定通过新增考点、就地借考、送考上门等方式,确保西安十多万名考生“应考尽考”。
 
  殊不知,考场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考场:老师、学生、志愿者、社区干部、医生、交警、记者……人们接力送考、护考,以不同的担当方式,共同汇成一曲优美的音律。
 
  从容,是这座城最美丽的画卷。
 
  “因全市疫情确诊病例增多,疫情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12月20日起停课,学生居家线上学习……”2021年12月20日5时54分,一则消息打断了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一年级萤火虫班家长群的宁静。
 
  7时39分:“各位亲们,这是咱们年级今天的课表,提醒孩子今早8:30准时在班级钉钉群看直播。”
 
  18时25分:“亲们,今天晚上8:00班级钉钉群我开直播和孩子们连线。”
 
  ……
 
  学校和老师穿越时空的安排有条不紊,家长和学生干脆利落的回应及时高效。在“停课不停学”的大考面前,目之所及,从容与平静已成主流。
 
  坚守,是这座城最温情的告白。
 
  “请放心,都挺好”“我相信两周后情况就会好转”“我很好,你们放心吧”……面对家人的担忧,在西安学习、发展的许多外国人通过视频这样安慰。除了学做菜、陪家人,他们与许多中国人一样,选择居家坚守,静待春暖花开。
 
  但来自伊朗的普利亚却闲不下来。眼下,他正在申请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我会很多国家的语言,可以服务外国友人,会驾驶、可以运送物资,还能维持核酸检测点秩序……”
 
  接力,是这座城最温暖的传递。
 
  3天前,陕西省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首批4900余名干部下沉社区,与西安市3.3万名先期下沉干部和本就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一起,接力打通疫情防控、服务保障的“最后一百米”。
 
  “抗击疫情,我们请战!”许多身在西安的异乡人也义不容辞加入抗疫大军。
 
  2021年12月24日晚6时,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来自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31位医护人员写出请战书,请缨加入疫情防控工作。次日一大早,第一批队员就投入抗疫一线……
 
  “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会有新的相逢将温暖延续……”跨年之夜,西安城墙东南角上的光影文字,诉说着这座城最朴素的期待:长安,常安!
 
      (记者贺占军)
 
     新华社西安1月1日电
 
2022,世界面临的六大悬念
2022,世界面临的六大悬念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2021仍在回味,2022已经出发。

  过去一年,要事不少:全球疫情跌宕起伏,世界经济在复苏中遭遇通胀等挑战,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德国告别“默克尔时代”,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美国国会山骚乱震惊世界,美军黯然撤出阿富汗,美国发动的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失败告终……

  新的一年,悬念仍多:新冠疫情会走向终结吗?全球经济能回归常态吗?俄西关系会继续恶化吗?“德法发动机”能继续推动欧盟前行吗?面临中期选举、各种问题缠身的美国又会给世界带来多少新的风险?

悬念一:新冠疫情会走向终结吗?


  2021年,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新冠病毒毒株接连“兴风作浪”,给各国抗疫带来严峻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已分别超过2.8亿和541万例,奥密克戎毒株已传播至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加快接种疫苗是抗疫成功的关键。“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疫苗独立分配小组日前呼吁,到2022年年中应在全球所有国家实现70%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中国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免疫鸿沟”是当前战胜疫情的最大阻碍。低收入国家只有5%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超量囤积疫苗,给全球疫苗公平分配带来严峻挑战。新的一年,国际社会在抗疫问题上能否团结合作,美国等国能否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能否早日战胜疫情。

悬念二:世界经济会回归常态吗?


  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在疫情中颠簸前行。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预测,世界经济规模将在2022年首次超过100万亿美元,比此前的预测提前了两年。

  然而,疫情反复、供应链瓶颈、通胀上升、复苏分化等挑战预计将继续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可能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风险。由于通胀居高不下,美联储决定加速缩减资产购买规模,预计2022年3月结束购债。美联储决策层多数成员预计,2022年将加息三次。从历史上看,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往往会对全球跨境资本流动、资产价格、汇率稳定等产生不小影响。部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等风险,经济复苏恐将受到拖累。

  种种不确定性之中,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前行,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信心和动能。可以说,疫情下,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正在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悬念三:俄西关系会继续恶化吗?


  2021年,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围绕乌克兰问题等激烈交锋,双方关系进入冰冻期。俄总统普京日前表示,俄在安全问题上已经被逼得“退无可退”。

  美国近来大肆炒作俄乌“战争风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打“乌克兰牌”进一步破坏俄欧关系,在持续打压俄罗斯的同时,强化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受此影响,俄欧关系更趋复杂,如果欧盟方面未来与美国合作,对俄德“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或对俄金融系统实施制裁,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欧盟自身能源安全及金融稳定。

  北约最近在波罗的海、黑海等地动作频频,已引发俄强烈不满。如果北约一再触碰俄方“红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影响全球战略稳定。虽然俄美计划于今年1月举行安全事务对话,但由于双方长期缺乏互信且在地缘政治层面存在结构性矛盾,对话能否止住关系恶化的势头还有待观察。

  悬念四:新“德法发动机”能推动欧盟前行吗?


  2021年年底,德国新政府启航;2022年,法国将迎来大选。被视为欧盟“双引擎”的德国和法国正在穿越过渡期。

  在新冠疫情反复冲击下,欧洲经济复苏之路曲折反复,低碳战略、数字经济等进程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与此同时,英国“脱欧”后出现的英法渔业和难民纠纷、“新老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等也将持续发酵。面对这些风险挑战,新的“德法发动机”能否尽快磨合到位,将影响欧盟前进的方向和步伐。

  在经历美国窃听欧洲盟友、仓促从阿富汗撤军、抢走法国潜艇出口订单等一系列事件后,越来越多欧洲人认定美国靠不住,欧盟战略自主意愿进一步增强。2022年1月起,法国开始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轮值期间的目标是“让欧盟从内部合作,转向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强大欧洲而存在,让欧盟拥有充分主权和决策自由,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从欧盟内部分歧和对美安全依赖来看,其战略自主之路将充满不确定性。

悬念五:伊核谈判会迎来突破吗?


  2021年4月开始,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相关方已完成七轮美伊恢复履约谈判,其间历经伊朗政府换届以及从6月至11月的5个多月停滞,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2022年,这一事关中东地区稳定的谈判会继续拖延,还是会迎来突破?

  目前,伊美之间分歧依旧严重。伊朗坚持要求美国和欧盟国家取消对伊制裁,并强调伊朗不会在压力面前低头;美国则要求伊朗继续履行伊核协议规定,限制或冻结相关核活动,并威胁可能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其他选项”。作为令伊核问题陷入困境的始作俑者,美国一方面表示愿意重返伊核协议,一方面又继续对伊追加制裁,表现出一贯的蛮横霸道。如果美方不改变其强硬立场,伊核谈判前景难乐观。

  悬念六:美国将给世界带来哪些风险?


  2021年的美国,年初国会大厦遭暴力冲击震惊世界,年中开始从阿富汗仓促撤军留下巨大烂摊子,年末上演所谓“民主峰会”闹剧,同时还大搞“疫苗民族主义”阻碍国际抗疫合作……美国内部撕裂、霸权衰落、虚伪面目和自私本性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国际社会愈发看清,美国是世界最大乱源。

  随着美国2022年进入中期选举周期,国内党争势必更趋白热化,种族矛盾和排外情绪恐将进一步加剧。一些政客更少不了上演对内互怼、对外甩锅的闹剧,持续政治化炒作疫情、气候变化等议题。为维护自身霸权,美国继续搞“小圈子外交”,频繁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无端渲染他国威胁,执念于挥舞干涉、制裁乃至武力大棒……这些都将给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团结带来严重威胁。

  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曾将“撕裂的美国”列为“2021年世界十大风险”之首。2022年,美国带来的风险恐将只增不减。(参与记者:柳丝、朱瑞卿、樊宇、耿鹏宇、宋盈、高文成)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浩荡洞庭,“禁渔”带来新生机
浩荡洞庭,“禁渔”带来新生机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史卫燕、周勉、丁春雨)渔村夕照,远浦归帆,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鱼米之乡”洞庭湖的美与“渔”字密不可分。竭泽而渔,非法捕捞,近年来,洞庭湖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禁渔后,洞庭湖发生了哪些变化?上岸后,渔民如何开始新生活?鱼不能捕后,爱吃鱼的人们如何找到“一口鲜”的美味?记者近日在洞庭湖区实地走访,找寻问题的答案。

生态恢复:从“舱无鱼”到“鱼跃舱”


  “突突突”,巡逻船的响声打破了洞庭湖的平静。湖南省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的何大明和何东顺父子俩站在船上查看情况。和几年前相比,湖里的船只已经少了太多,和他们做伴的是水里不断往船舱跳的鱼儿。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经济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重要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因渔业资源丰富,这里有“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基因库”的美誉。曾经,“鱼满舱”是洞庭湖常见的丰收美景。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洞庭湖渔业资源显著减少。来往的渔船里,船舱的鱼逐渐从大鱼变成小鱼,有的时候船舱空空如也,“鱼米之乡”陷入困顿。

  2021年1月1日零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洞庭湖水生生态加速恢复,洞庭湖部分区域鱼类数量快速增长。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对洞庭湖进行的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科学考察结果表明,洞庭湖水域全面禁渔取得了初步效果。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种类较2018年增加了近30种,其中鳤鱼再现洞庭湖。

  岳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朝晖说,当地对长江江豚主要活动区域坚持每天开展一到两次的巡湖活动,并制定救护预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护受伤长江江豚。

  “值得欣慰的是,2021年长江江豚分布区域已从东洞庭湖扩展到南洞庭湖等水域。”黎朝晖说。

渔民跨界:从“水上漂”到“网上红”


  “欢迎来到胖姐的直播间,有不了解的可以发文字过来,胖姐给你们讲解!”熟练地打招呼、流利地介绍,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的渔家女刘晓云正在自己的抖音直播间和粉丝进行互动,直播间生意很红火。

  君山区长江岸线长44.1公里,是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区全面禁捕退捕工作的重点县区,有建档立卡退捕渔民839人。

  “洞庭风干鱼”是君山区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也是渔民的传统手艺。上岸后,如何帮助渔民把风干鱼推得更远、销得更多,君山区实施“百村千人”直播带货人才培养计划,助推渔民创业增收。

  “现在晒的鱼不是洞庭湖的‘湖鲜’而是养殖鱼了,凭借手艺,我们晒的风干鱼总能不咸不淡、让人回味,有好多回头客呢!”刘晓云骄傲地说,2021年她的网络销售额达150多万元,六门闸社区网络销售额2800多万元。

  夕阳斜照,常德市鼎城区牛鼻滩镇北小河退捕渔民新村里,几个渔民坐在门前悠闲地晒太阳。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打鱼为生,浪大时在岸边搭个棚子躲一躲,慢慢形成村落。

  上岸后,当地政府帮助渔民重新装修房屋,按照渔民的意愿,请画家绘上以鸬鹚捕鱼等渔民文化为主题的墙画。同时,在村里修建广场,运来健身器材,栽上花草树木,一个美丽清新的幸福屋场建成,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渔民彭菊花和丈夫原本以打鱼和修理渔船为生,她最爱养花,但因为总要下湖,养在岸上的花没几天就干死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彭菊花说,现在房前屋后干净敞亮,她养了三角梅、康乃馨、茉莉、玫瑰花等。她在抖音等平台注册账号,直播养花等日常生活,获得了一众粉丝追捧。

鱼类供应:从“吃湖鲜”到“吃新鲜”


  鱼是老百姓“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十年禁渔,给我国渔业养殖和老百姓水产消费带来巨大变化。记者采访发现,在洞庭湖,养鱼形式花样翻新,老百姓爱上吃鱼“新时尚”,甚至有人说“养殖鱼‘鲜’过野生鱼”。

  在益阳市资阳区水韵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5岁的龚智诚选择了科技感十足的养殖模式——跑道鱼。在几条数十米长的水槽里,水流带动鱼不停游动,像跑步一样。通过电机控制,“跑道”内水流的速度和大小可以调节,将鱼群产生的粪污和饲料残渣冲刷到与水槽尾部连接的集污区内,里面的污水经过两个过滤坝和沉淀池、曝气池、净化池等系统,可以再次利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鱼群始终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而且在同等水域面积下,产量比过去多了一倍。”龚智诚说。

  湖面宽阔、静水流深,在沅江市浩江湖琼湖渔场,职工们从“捕鱼人”转型“护水人”,除每日监测水质、打捞垃圾外,他们还找到了最好的帮手——鱼,以鱼类的“人放天养”作为净化水质的重要方式。

  “所谓‘人放天养’,就是不投肥、不投饵,只放鱼苗在自然水域,让鱼自由生长。”琼湖渔场职工陈世宏说,以前浩江湖采用网箱养鱼方式,高密度投肥养殖导致水体污染,现在以鱼养水,一亩水面只严格投放20尾鱼苗。

  湖美、人安、鱼肥,古老的洞庭湖正焕发新的生机。

 
江豚回归,“禁渔”带来长江种群新变化
江豚回归,“禁渔”带来长江种群新变化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王贤、王自宸)“巡江护鱼一天不能耽误,元旦也不放假。”2022年的第一天,退捕渔民王明武像往常一样,早上8点就来到长江武汉江夏段巡查。阳光映照下,水清岸绿,不时有鱼跃出江面,王明武打心里高兴。

  “现在长江江豚明显比前几年多了,也胖了。”年过六旬的摄影爱好者杨河指着这几天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下游拍摄到的几头江豚说。照片中,这些“小胖子”正在江里嬉戏,显得憨态可掬。杨河生长在长江边,从2019年9月开始“蹲守”拍摄江豚,他见证了当地江豚数量的“激增”。他观察发现,长江宜昌段的江豚最多时有近20头,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至少有9头。

  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长江禁渔了,人类不再‘豚口夺粮’,它们自然就长得好。”杨河说,“随着江豚的生存环境改善,江豚成群出游、江豚母子同游、怀孕江豚独游的画面都出现了。”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渔第一年,江豚屡屡在湖北的江河中现身。在武汉,长江城区江段多次出现江豚踪影,引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市民的关注;在荆州,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群体不断扩大;在汉江潜江段,近3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江豚的身影……

  专家表示,江豚是长江的指示性物种,它的频繁现身反映出长江、汉江禁捕工作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江豚主食小型鱼类,长江‘十年禁渔’使得江豚饵料增多,为江豚回归提供了保障。”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说。

  不仅江豚回归了,长江里的鱼类资源也在回归。专家表示,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长江生态环境尚存的小型受威胁鱼类种群有恢复的迹象。

  2021年6月,科研人员在长江嘉鱼段调查监测到1尾刀鲚,这是30年来第2次监测到刀鲚上溯到长江湖北段。在长江消失多年的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出现多点开花的态势……

  水清鱼跃、江豚回归的和谐景象重现,离不开各地持续开展常态化执法监管,妥善做好长江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打好长江禁捕攻坚战的努力。

  湖北推进以“岸线长”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网格化管理,打通长江禁渔执法“最后一公里”;通过多部门联巡、联查、联动,打击非法捕捞违法犯罪行为,2021年长江干线水域非法捕捞类刑事案件月均发案数同比下降80.2%;实行“退捕还鱼”,2.6万多名湖北渔民告别“江湖”,转身上岸。

  王明武曾是武汉市江夏区八一渔业队队长,十多岁就跟着父亲走上渔船,一干就是40多年。“前些年,长江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我们都明白,以捕鱼为生不是长久之计。”王明武说,“禁渔后我主动交出渔船,并与渔政部门签订劳动合同,从‘捕鱼人’变为‘护鱼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长江能休养生息,渔民安心退捕,还能为保护母亲河出一份力,心里舒坦又踏实。”王明武说。

 
长江上游,“禁渔”让水清鱼丰成为“新美景”
长江上游,“禁渔”让水清鱼丰成为“新美景”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风光。  新华社记者韩振摄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韩振)冬日里,暖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泛出道道金光。长江上游的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江段,几只野鸭在江面时隐时现,被江水冲击而成的浅滩处,一群群鱼儿在欢畅嬉戏。寒冷的江水,因为鱼、鸟的出现而显得生机盎然。
 
  一大早,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就驾驶着快艇在江面巡逻。这段江面地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流湍急,氧气充足,是长江鲟、娃娃鱼等珍稀水生动物的家园。
 
  7年前,眼见这里非法捕鱼猖獗,刘鸿自发组建鸿鹄护鱼志愿队,和七八名队友们一起呵护长江鱼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长江大保护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护鱼行列,尤其是全面禁渔的大力实施,使这里的鱼类正在快速恢复。
 
  “刚开始我们护鱼时,经常和非法捕鱼者发生冲突,现在长江大保护深入人心,齐抓共管的局面已经形成,我们巡护长江遇到的阻力更少了。”刘鸿感慨地说,一年前每次巡江,总能收获大量非法捕鱼工具,比如地笼网、刺网等,现在出去这些非法捕鱼工具几乎看不到了。
 
  非法捕鱼的减少,增殖放流的加大,让长江鱼类重现生机。江边的一个洄流处,曾是“鱼巢”所在地,这是一种帮助鱼类繁殖而搭建的人工设施,上面铺满了供鱼类产卵的青草。“随着长江鱼类增多,‘鱼巢’上面青草都被吃光了,这是全面禁渔成效最直观的见证。”刘鸿说。
 
  距离该保护区两三百公里之遥的三峡库区,平静的江面也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巫山境内的神女峰脚下,江边的趸船上游客正在寻找着水中的“精灵”。那是一群群身体修长的银鱼,它们正成群结队地在江面游来游去。
 
  “全面禁渔退捕后,我们建成了‘1+4+9’的护鱼模式,即1个渔政执法大队、4个护渔工作站、9个涉渔乡镇监控点的常态化护鱼网络,还挑选十多名优秀的渔民组成‘协助巡护队伍’,现在三峡库区的鱼类资源恢复情况非常明显。”巫山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刘昌兵说。
 
  “长江全面禁渔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举措。”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王维说,全面禁渔一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形成了一致共识,建立了联动机制,护鱼的效果更加明显,一度难得一见的“鱼翔浅底”美景,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引凌入沙”让库布其沙漠再现生机
“引凌入沙”让库布其沙漠再现生机

( 2022-01-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3日电(记者哈丽娜)近日,受冷空气影响,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黄河分闸水迅速结冰,在沙漠腹地之中,呈现了水流结冰与黄沙交相辉映的“冰沙”景观。

  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形成“几”字形状,南段和北段存在着纬度差异,每年封河期和开河期上游来水容易拥堵成为凌汛,引发水灾。从2013年开始,为缓解防凌防汛压力,解决生态水资源短缺难题,变水害为水利,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推进“引凌入沙”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并于2014年凌期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库布其沙漠腹地。

  杭锦旗水利局水利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燕说,该项目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目的。

  杭锦旗政府筹资4000多万元,在黄河南岸总干渠22公里闸建成分凌引水闸1座,新建引水渠38.5公里,建设生态围堤17.92公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项目功能,继续延长生态围堤10公里。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分凌引水2亿多立方米,形成湿地近100平方公里,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在这里长期栖息。

  牧民那仁满达胡家的牧场就在库布其沙漠腹地,过去寸草不生的牧场这几年长出了青草,部分洼地还形成了小湖泊。“这些年,我边放牧,边在湖泊里养螃蟹,年纯收入20万元,这都得益于这个‘引凌入沙’项目。”那仁满达胡笑着说。

  尝到甜头的那仁满达胡去年买了100多万只蟹苗,养了100多只鹅,还新买了小龙虾,种上了荷花、水莲。“一定要用好这宝贵的水,一滴也不要浪费。”那仁满达胡说。

  今年,杭锦旗计划把水生态项目区继续向下延伸扩展至七星湖,形成湿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中途再建设2条退水通道,与黄河南岸总干渠、总排干相接,送入杭锦淖尔蓄滞洪区,然后再退到黄河。

  陈燕介绍,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区域水系的互联互通,有效缓解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从而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