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聚焦·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

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澎湃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纪实
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澎湃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主持召开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纪实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这些年,我多次到沿黄河省区考察,对新形势下解决好黄河流域生态和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
 
  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他强调,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一直走到今天。新时代,我们要把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继续做好。
 
  从中游郑州到下游济南,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大河奔涌,奏响了新时代的澎湃乐章。
 
  了却一桩心愿——“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


 
  东营垦利,大河浩荡。
 
  发源青藏高原,横贯九个省区,黄河一路冲关夺隘、千折万转、奔腾万里,在此汇入茫茫渤海。
 
  “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日下午,黄河入海口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
 
  时间回到7年前。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东坝头乡的黄河岸边,了解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1855年,自古“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正是在兰考附近再次决口,改道从东营入海。
 
  “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忧心黄河之病,着眼黄河之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直很重视、一直在思考。
 
  三江源头,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秦岭深处,强调保护“中央水塔”是“国之大者”;在甘肃,首次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宁夏,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黄河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来抓,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深入调研与思考过程中,思路逐步明晰起来。
 
  2019年9月,河南郑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郑州座谈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规划纲要。
 
  不久前,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分上、中、下游,从水资源、污染防治、产业、交通、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细致入微的安排,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
 
  与此同时,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各地大保护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我讲过,长江病了,黄河病更重。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坚持问题导向,再接再厉,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22日下午,面对前来参加座谈会的沿黄九省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总书记语重心长。
 
  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一份不渝的初衷:
 
  “这也是毛主席当年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原打算组织个马队视察黄河,深入调研一番,然后研究如何让黄河安澜。这个愿望后来没有实现。”
 
  “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现在条件不一样了,可以坐飞机、坐火车、坐船、坐汽车。当然,走一遍不是为了仅仅看一看,而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有行动,知行合一,做行动派!”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
 
  守住一条红线——“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黄河三角洲,万千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在黄河入海口,习近平总书记沿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
 
  海风吹拂,芦花摇曳,几只鸿雁、斑头雁栖息在水中小洲上,十分安详。
 
  “我们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地,去年以来还新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这些年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到这里来的游客多吗?”总书记问。
 
  “最多的时候年游客量60万,我们限定了每天最大游客量。”
 
  “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黄河口“水与鱼”的变化曲线折射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近年来,黄河口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在Ⅱ类;与此同时,鱼卵仔稚鱼密度从每立方米3.8个增加到了10.8个。
 
  “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了,大家认识统一了,也行动起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沿黄群众最强烈的追求是青山碧水、蓝天净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沿黄省区,每每谈及黄河,都会提到“保护”二字。他一再强调,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
 
  郑州座谈会后,有关地方和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整治黄河流域“造湖大跃进”、支流“毛细血管”污染、宁蒙段滩区“乱占、乱建”、非法采矿、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这次济南座谈会上,大家又不约而同谈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有成就,有经验,也有亟待解决的难题。
 
  “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这样一长串数字:黄河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而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
 
  “尽管这样,用水效率仍然不高。西北农村曾经普遍打水窖,水是家家户户的命根子,洗完脸洗完菜还要接着用。”结合亲身经历,总书记接着说,“我们那会儿在陕北用水,水舀出来,先舀一缸子准备刷牙,然后洗头洗脸再洗脚。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打开水龙头就是哗哗的水,在一些西部地区也是这样,人们的节水意识慢慢淡化了。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
 
  谈及水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不懈抓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我们共产党人做事就是要为了全人类、为了子孙后代。
 

 
蹚出一条新路——“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


 
  加快农业、能源现代化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于海水侵袭等原因,这里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近年来,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
 
  农技人员介绍了示范区育种思路的转变——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总书记对此表示赞同:“这就像发展旱作农业,不是治理旱地,而是要推广适宜的耐旱植物品种。”
 
  沿着田间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边走边看。两侧平整广阔的地块上,苜蓿葱绿,藜麦泛红,田菁长势喜人。
 
  正值大豆收获季节,总书记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农业部门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勉励道。
 
  不仅农业要高质高效,工业也要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60年前,位于黄河入海口的胜利油田被发现,新中国又一场石油大会战在渤海之滨展开。
 
  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当年我们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搞石油大会战,对当时我们国家在层层封锁下实现自力更生、搞工业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咱们石油战线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从激情燃烧的战天斗地,到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见证了石油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向总书记介绍了他们正在重点攻关的页岩油勘探开发项目,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
 
  “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我们石油能源产业来说,下一步就是要把技术搞上去,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同时按照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
 
  为实地了解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东营市莱州湾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沿着铁梯登上10多米高的钻井平台,察看设备运行情况,走进司钻室同正在作业的石油工人亲切交流。
 
  “铁人王进喜那会儿拿的是大刹把,看看现在的自动化设备和工作条件。”总书记赞叹道。
 
  海风阵阵,机器轰鸣。
 
  习近平总书记高声勉励大家:“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为了一份牵挂——“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黄河在山东奔流入海之前,河道自西南折向东北,加之河床高于地面,极易发生凌汛。“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经是黄河滩区居民艰苦生活的写照。
 
  上世纪70年代,东营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搬迁至沿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2013年起,东营市又对66个房台村进行拆迁改造,目前已建设完成3个安置社区。
 
  搬迁群众住房、生活条件怎么样?有没有稳定收入?总书记十分关心。
 
  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3个安置社区之一的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党群活动中心、幼儿园、养老院、卫生室、健身室、青少年之家、超市等一应俱全。
 
  “基础设施很齐全。”总书记边走边看。
 
  社区老年人餐厅里,午餐已经上齐:土豆炖排骨、白菜豆腐汤,主食是馒头。
 
  社区书记张麦荣告诉总书记,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吃午餐,每顿两个菜,每天不重样儿,一顿只收十块钱,低保、五保老人只收一块钱。
 
  “土豆炖鸡、冬瓜炒肉、全羊汤……菜品不错啊,营养有保障了!”看着墙上的菜单,总书记笑着说。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
 
  草编加工合作社里,正在用蒲草编织书架的居民刘爱英见到总书记十分激动。这份就在家门口的工作,刘爱英已经干了近3年。
 
  “这书架挺轻巧的,工艺很好!”总书记夸赞道。
 
  刘爱英告诉总书记,靠着这手艺,一个月能赚1500多元。
 
  “现在社区里大家都不愁工作,年轻人出去打工,老年人就近打零工,很多活儿都找上门来,还有针对中老年人的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张麦荣在一旁补充道。
 
  走进社区群众许建峰家,习近平总书记将三室两厅的房子看了个遍:“房子质量好吗?”
 
  “非常好!”
 
  许建峰一边回答,一边拿出老照片,讲起自家两次搬迁的故事:1978年,父辈那一代响应国家号召,从滩区搬到了房台村,那是4间土坯房;2016年,在政府资助下,只花了7万多元就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楼房。
 
  “我父母常说,没想到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变化太大了,就像做梦一样。真心感谢共产党!”
 
  社区广场上,掌声欢呼声响起,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总书记同乡亲们说,“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新华社济南10月23日电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7月15日拍摄的甘肃省玛曲县阿万仓湿地。 新华社记者文静摄


新华社记者王丁、张兴军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等地考察,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今天,古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

  大河之“绿”,母亲河生态健康持续向好


  清晨,甘肃玛曲草原上雾气氤氲。不同于中下游段的气势磅礴,黄河在这里尽显秀美之色。

  玛曲,位于黄河上游,玛曲湿地被誉为“黄河之肾”。曾几何时,由于饱受草原沙化困扰,这里的黄河沿岸露出大片黑土滩,就像草原上的一块块伤疤。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听取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开展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黄河入海口,他在考察调研中这样强调。

  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和流域九省区,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

  近年来,甘肃立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不断发力。玛曲草原更是换了新颜。草原所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65%增加到85%以上。曾经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如今绿意盎然、花开遍野。

  玛曲草原之变,是黄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生态健康持续向好的缩影。

  夏末秋初,沿黄河河南段骑行,数百公里的生态长廊宛如一条绿飘带,外地游客纷纷拿出相机,扎堆“打卡”。许多“生态流亡”多年、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在沿黄湿地频频现身,吸引游客的目光。

  在渤海之滨,在河海交汇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由于生态补水和保护治理,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昔日频繁断流干涸的河口,如今林丰草茂、鸟鸣啾啾。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较1990年减少了48%,强烈及以上侵蚀强度等级面积下降83%,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同时黄河干流和6条支流15个断面生态流量均达标,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今,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母亲河仿佛一条巨龙,奔腾跃动,滔滔向东。

  大河之“兴”,流域转型发展迈入新阶段


  金秋时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的光伏发电园区,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近年来,立足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战略定位,青海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步履坚实。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对于流域省区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既寄予厚望,又倾注心血。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新方向、新要求之下,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先后出炉:202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

  从三江源头到渤海之滨,从上中下游到左右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系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要求正在落地生根。

  借助全球首条远距离、100%输送可再生能源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青海生产的“绿电”最终汇入河南电网。河南省电力部门测算,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满负荷运行后,青海每年可向河南输送“绿电”400亿千瓦时,约占河南年用电量的1/8,有力助推了中原地区的转型升级。

  从青海到河南,“一根银丝两头俏”,恰是当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迈入新阶段的生动注脚。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黄河大合唱”中,流域每个省区都不甘落后。

  ——在山西,2021年上半年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分列全国第6、第4和第3位,新动能增势强劲,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在山东,2021年上半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投资增长17%,占全部投资比重的49.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持续发力。

  ——在陕西,2020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720列,是上一年的1.7倍,开行质量各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实现逆势增长,对外开放不断加深,进一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

  黄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流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亩均灌溉用水量分别较2019年下降3.4%、9.3%和8.8%,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正化为沿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一幅转型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打开,绿色、创新与开放的底色越来越浓。

大河之“安”,人民治黄事业谱写新篇章


  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就位于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村民们一直有个期盼:“真希望总书记再回兰考来看看。”

  2014年春暖花开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边上的兰考,走进村民家看望,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此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度有5个涉及这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里,从位于黄河上游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地跨黄河两岸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都曾亲自实地考察。

  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下,曾经饱受黄河决口改道留下的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影响的兰考,早已实现脱贫“蝶变”。依托乡村旅游、畜禽养殖等产业支撑,张庄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底的3000元左右增至现在的1.5万元。为纪念摆脱贫困,村里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幸福路”。

  “黄河宁,天下平。”

  今年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河遭遇历史罕见秋汛。然而,得益于堤防、水库等的坚实护卫,以及流域机构的有效应对,张庄的良田安然无虞。

  治黄专家指出,人民治黄70多年,解决了流域水利保障“有没有”的问题,实现了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解决流域水利保障“好不好”的问题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流域各省区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使命。

  继两年多前的郑州座谈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10月22日下午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大河东流。今天,人民治黄事业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和流域亿万群众一起,正在见证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参与记者:姜辰蓉、张志龙、骆晓飞、文静、梁晓飞、于瑶)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东北粮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东北粮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0月10日拍摄的吉林省吉林市桦皮厂镇周边等待收获的玉米与水稻田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新华社记者刘伟、王春雨、王建、闫睿


  丰收已成定局!喜悦洒满“东北粮仓”。

  占全国粮食产量逾五分之一的东北三省,今年秋收接近尾声,3.5亿多亩粮食作物正颗粒归仓。

  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东北粮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局地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再次交上一份有底气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重任。

黑土地上展开“金色画卷”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金秋十月,又到一年丰收时。收割机驰骋黑土地,描绘出喜人的金色“丰景”。

  10月20日,记者来到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所辖的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指挥室,实验人员发出一条指令,稻田旁的农具库卷帘门缓缓打开,无人收割机根据北斗导航,按照设定路线出库,奔向田间。

  七星农场农机手陆向导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他说:“我爷爷种地靠人拉肩扛,我父亲开拖拉机,现在我不用下田,远程操控无人机收割。”

  目前北大荒集团粮食作物收获全面告捷,预计总产量达460亿斤以上,比去年增加30亿斤。

  在位于祖国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人努力、天又好,水稻亩产平均达1300斤。”

  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村民刘延辉非常欢迎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我家每亩田地收入提高了一倍,还不用自己投入,农忙时到合作社干活还能赚点。”她说。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杨树村水稻收割现场,6台收割机同时作业。“种了1000多亩水稻,亩产1200斤,比去年增产200斤,是个大丰收年。”种粮大户丁会利把沉甸甸的稻谷攥在手里,笑得合不拢嘴。      

  金豆滚滚,粒粒散发着“豆香”。北林区兴福镇金地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里,大豆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灿灿,散发出丰收的“味道”。

  这家合作社理事长刘艳伟说:“今年大豆亩产达到400多斤。为了抢收,每天从早上七点就开始作业,要干到晚上八九点。”

  不久前恢复全域低风险的黑龙江省巴彦县,上演一场抢夺丰收的“战役”。在巴彦镇前进满族村,多台大型收割机抢收1600亩大豆。“我们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村党支部书记杜顺说。

  抢抓农时,与疫情赛跑。巴彦县专门出台《2021年疫情期间秋收生产工作方案》,施行错时、错峰作业,全力加快秋收进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焕忠说,县、乡(镇)、村干部奔波在秋收一线,逐级包保秋粮抢收,截至21日全县342万亩秋粮作物收获已超九成。

  实现粮食生产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东北三省时刻铭记、牢牢扛稳的重任。今年,黑龙江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16亿亩,目前收获已超过2亿亩,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实现“十八连丰”。

  在吉林,青纱帐里泛着金黄,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在公主岭市集丰机械种植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瞻喜峰看着一车车收获的玉米说:“你看这棒穗多大,一年没白忙活。”

  据近日统计,辽宁粮食作物收获已超过2543万亩。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镇,太平凯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1.2万亩耕地,其中多数是蟹田稻,亩产达1300斤左右。合作社理事长郭凯说:“今年风调雨顺,对粮食生产很有利,每亩地净利润三四百元。”

好“芯片”源头助力丰收


  今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在黑龙江省八五〇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武洪巍今年种了302亩玉米,收获307.8吨。“每亩一吨,实现‘吨粮田’,除了管理好、天帮忙,选择高产新品种也是关键。”她说。

  行走在丰收的东北大地,除了看到丰收的喜悦,还可以听到一个声音:国产优良品种越来越多,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

  近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试验田,市农业农村局在田间组织了一场大豆新品种现场测产评估会。工作人员采用机械实收和田间采点并行的方法,现场宣布测产结果:5个试验品种实测平均亩产570.3斤。

  听到这个数据,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所长曹巨金露出笑容。他说:“大豆单产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大豆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试验高产品种彰显了我国大豆新品种的高产潜力,有利于大豆种业振兴,提升种植效益。”

  七星农场种植户李振春今年种了3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1400斤,我种的品种是‘龙粳31’,这个品种稳产高产、抗病抗倒伏,种好几年了,周围很多人都在种。”

  如今,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以“龙粳31”为代表的龙粳系列品种,已成为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的主导品种。

  辽宁省灯塔市绿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福军说,他们使用的是辽宁省农科院研发的优质新品种。“选好种,才能多打粮,才能打好粮。新品种比一般大米在市场上更抢手,每亩多挣200元。”

  去年,辽宁省启动实施优质米品牌创建工程,主要在沈阳、铁岭、盘锦等地打造水稻丰产增效核心示范区,重点推广10个至15个优质水稻新品种。

  “看,这稻谷多饱满,一公顷收了2万斤。”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大官村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志国说:“我们试种吉林省农科院培育的‘吉粳816’两年了。这个品种品质好、产量高,比普通稻谷一斤多卖2毛钱。”

  近年来,吉林省在开展种源技术攻关、破解育种创新难题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吉林省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

“科技C位”让“中国饭碗”更有保障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近日,在黑龙江省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在卫星导航指引下收获玉米。只见这台庞然大物驶过的地块,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脱粒等一次性完成。

  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这台联合收割机集合了世界上一流的收获机械科技,装有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在驾驶舱可以看到,玉米的水分、产量、收获面积在司机边上的显示屏上实时更新。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机械减损、保护性耕作……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碰撞”,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收获质量更高,农民秋收更轻松。

  “智慧农业颠覆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让种田‘更聪明’。”在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说,天上有北斗卫星环绕,地上有智能化农机装备穿梭,田间还有多种传感器实时传输农情信息。

  不久前,在黑龙江省红卫农场3600亩的“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3台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按照规定轨迹作业,自动转弯。远处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操控,完成水稻收割、稻谷装车,尽显智慧农业魅力。

  在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驾驶舱,有一个四方形盒子,显示屏上闪烁着一些数据。“这个‘37’,表示在头顶上方可以接收到37颗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红卫农场农机科科长李岩说,借助北斗导航卫星定位,不仅提高了收获精度,还可以减少收割过程中的粮食损失。

  减损就是增产。今年七星农场组织种植户、收割机手参加减损技术培训班。种植户张景会说:“培训后,我们根据作物品种特性、成熟度、长势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型、收获时期和收获方式,降低了粮食机收损失率,每亩增产三四十斤。”

  加大黑土地保护,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李晓辉说,他们在农场设置了近百个监测点,开展土壤重金属、物理性状监测分析,借助科技赋能,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生产更安全更优质的粮食。

  今年,辽宁省专门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6亿元用于支持耕地保护等方面。铁岭县张庄玉米合作社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保护黑土地的作用。目前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达2875万亩。

  这几天,吉林省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在耕地里忙活着。只见收割机走过,玉米棒子被收进舱内,玉米秸秆被粉碎后直接铺在地里,远远望去像是给黑土地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

  “过去秋收后都烧掉秸秆,现在通过先进机械把秸秆粉碎,明年春天直接进行免耕播种。”张文镝说。(参与记者薛钦峰、邹明仲)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黄河大合唱”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黄河大合唱”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

  从青藏高原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从海拔落差看4000多米,从黄河长度看5400多公里,从中华文明史看5000多年。辽阔时空,都在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考察时的这句话里。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习近平总书记几年来多次考察黄河。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在总书记心中,交响着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700多天。这是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与2019年9月18日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间隔。

  这两年多时间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变化是深刻的。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来到山西、宁夏等地考察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按党中央部署,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治理体系,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

  此次在济南召开的座谈会,是再动员,有很多新部署。座谈会名称中的“深入推动”四个字,显示出这一国家战略向纵深全面推进。

  对这项国家战略的“深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明确要求,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提出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三场攻坚战”,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个变革”。

  “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

  两次座谈会之间,隔着一场肆虐全球的大疫情,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

  短短两年多时间,世界已经改变。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强调的,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沿木栈道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他强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满辩证法:“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此次座谈会提出要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深刻影响,从安全角度积极应对,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要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考量。

  7月下旬以来,黄河流域部分地方遭受罕见洪涝灾害。入秋,“拉尼娜”导致较早出现冷冬,北半球面临煤电需求高峰压力。

  黄河上游多煤炭,东营有油田,要统筹考虑生态安全与能源安全。既要抓紧能源生产结构调整,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又要确保煤炭和电力供应稳定,保障好经济社会运行。

  所以此次座谈会,总书记强调“要推进能源革命,稳定能源保供”。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页岩油实验室、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听取油田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攻关应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情况介绍。

  总书记在这次考察调研中强调,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身在黄河入海口,习近平总书记心里装着大河上下亿万人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9省区约1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亿。

  黄河上中游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源头的青海玉树州与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超过10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受地理条件等制约,沿黄各省区经济联系度历来不高,区域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成为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的战略行动。

  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凭栏远眺。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从巴颜喀拉山开始,涓涓细流汇成滚滚波涛,一路冲破万山阻隔,奔腾激荡,峰回路转,百折不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

  黄河入海,黄蓝交汇,无比壮丽。黄色大河、蓝色大海、绿色发展,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交响曲。

  主笔:王立彬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上接1版)金豆滚滚,粒粒散发着“豆香”。北林区兴福镇金地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里,大豆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灿灿,散发出丰收的“味道”。

  这家合作社理事长刘艳伟说:“今年大豆亩产达到400多斤。为了抢收,每天从早上七点就开始作业,要干到晚上八九点。”

  不久前恢复全域低风险的黑龙江省巴彦县,上演一场抢夺丰收的“战役”。在巴彦镇前进满族村,多台大型收割机抢收1600亩大豆。“我们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村党支部书记杜顺说。

  抢抓农时,与疫情赛跑。巴彦县专门出台《2021年疫情期间秋收生产工作方案》,施行错时、错峰作业,全力加快秋收进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焕忠说,县、乡(镇)、村干部奔波在秋收一线,逐级包保秋粮抢收,截至21日全县342万亩秋粮作物收获已超九成。

  实现粮食生产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东北三省时刻铭记、牢牢扛稳的重任。今年,黑龙江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16亿亩,目前收获已超过2亿亩,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实现“十八连丰”。

  在吉林,青纱帐里泛着金黄,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在公主岭市集丰机械种植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瞻喜峰看着一车车收获的玉米说:“你看这棒穗多大,一年没白忙活。”

  据近日统计,辽宁粮食作物收获已超过2543万亩。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镇,太平凯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1.2万亩耕地,其中多数是蟹田稻,亩产达1300斤左右。合作社理事长郭凯说:“今年风调雨顺,对粮食生产很有利,每亩地净利润三四百元。”

好“芯片”源头助力丰收


  今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在黑龙江省八五〇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武洪巍今年种了302亩玉米,收获307.8吨。“每亩一吨,实现‘吨粮田’,除了管理好、天帮忙,选择高产新品种也是关键。”她说。

  行走在丰收的东北大地,除了看到丰收的喜悦,还可以听到一个声音:国产优良品种越来越多,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

  近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试验田,市农业农村局在田间组织了一场大豆新品种现场测产评估会。工作人员采用机械实收和田间采点并行的方法,现场宣布测产结果:5个试验品种实测平均亩产570.3斤。

  听到这个数据,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所长曹巨金露出笑容。他说:“大豆单产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大豆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试验高产品种彰显了我国大豆新品种的高产潜力,有利于大豆种业振兴,提升种植效益。”

  七星农场种植户李振春今年种了3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1400斤,我种的品种是‘龙粳31’,这个品种稳产高产、抗病抗倒伏,种好几年了,周围很多人都在种。”

  如今,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以“龙粳31”为代表的龙粳系列品种,已成为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的主导品种。

  辽宁省灯塔市绿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福军说,他们使用的是辽宁省农科院研发的优质新品种。“选好种,才能多打粮,才能打好粮。新品种比一般大米在市场上更抢手,每亩多挣200元。”

  去年,辽宁省启动实施优质米品牌创建工程,主要在沈阳、铁岭、盘锦等地打造水稻丰产增效核心示范区,重点推广10个至15个优质水稻新品种。

  “看,这稻谷多饱满,一公顷收了2万斤。”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大官村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志国说:“我们试种吉林省农科院培育的‘吉粳816’两年了。这个品种品质好、产量高,比普通稻谷一斤多卖2毛钱。”

  近年来,吉林省在开展种源技术攻关、破解育种创新难题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吉林省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

  “科技C位”让“中国饭碗”更有保障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近日,在黑龙江省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在卫星导航指引下收获玉米。只见这台庞然大物驶过的地块,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脱粒等一次性完成。

  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这台联合收割机集合了世界上一流的收获机械科技,装有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在驾驶舱可以看到,玉米的水分、产量、收获面积在司机边上的显示屏上实时更新。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机械减损、保护性耕作……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碰撞”,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收获质量更高,农民秋收更轻松。

  “智慧农业颠覆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让种田‘更聪明’。”在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说,天上有北斗卫星环绕,地上有智能化农机装备穿梭,田间还有多种传感器实时传输农情信息。

  不久前,在黑龙江省红卫农场3600亩的“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3台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按照规定轨迹作业,自动转弯。远处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操控,完成水稻收割、稻谷装车,尽显智慧农业魅力。

  在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驾驶舱,有一个四方形盒子,显示屏上闪烁着一些数据。“这个‘37’,表示在头顶上方可以接收到37颗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红卫农场农机科科长李岩说,借助北斗导航卫星定位,不仅提高了收获精度,还可以减少收割过程中的粮食损失。

  减损就是增产。今年七星农场组织种植户、收割机手参加减损技术培训班。种植户张景会说:“培训后,我们根据作物品种特性、成熟度、长势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型、收获时期和收获方式,降低了粮食机收损失率,每亩增产三四十斤。”

  加大黑土地保护,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李晓辉说,他们在农场设置了近百个监测点,开展土壤重金属、物理性状监测分析,借助科技赋能,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生产更安全更优质的粮食。

  今年,辽宁省专门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6亿元用于支持耕地保护等方面。铁岭县张庄玉米合作社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保护黑土地的作用。目前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达2875万亩。

  这几天,吉林省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在耕地里忙活着。只见收割机走过,玉米棒子被收进舱内,玉米秸秆被粉碎后直接铺在地里,远远望去像是给黑土地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

  “过去秋收后都烧掉秸秆,现在通过先进机械把秸秆粉碎,明年春天直接进行免耕播种。”张文镝说。

  (参与记者薛钦峰、邹明仲)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幕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等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栗战书主持会议
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幕 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等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栗战书主持会议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陆地国界法、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签署第98、99、100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栗战书委员长主持会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161人出席会议,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暂时调整适用计量法有关规定的决定。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期间暂时调整适用相关法律规定的决定。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智利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关于批准《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的决定。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外事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
 
  会议经表决,任命雪克来提·扎克尔、齐扎拉为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命刘家义、娄勤俭为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命吴英杰、许达哲为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命李锦斌、刘奇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命鹿心社为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命阮成发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任免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秘书长杨振武出席会议。
 
  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杨晓渡,国务委员肖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列席会议。
 
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 财政部、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就试点工作答记者问
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
财政部、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就试点工作答记者问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为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

  一、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为房地产税的纳税人。非居住用房地产继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执行。

  二、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应当构建科学可行的征收管理模式和程序。

  三、国务院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统筹考虑深化试点与统一立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情况确定试点地区,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本决定授权的试点期限为五年,自国务院试点办法印发之日起算。试点过程中,国务院应当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试点情况,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条件成熟时,及时制定法律。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试点实施启动时间由国务院确定。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财政部、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税务总局将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起草房地产税试点办法(草案),按程序做好试点各项准备工作。

 
北京:非必要不出京 减少聚集性活动 暂停跨省旅游
北京:非必要不出京
减少聚集性活动 暂停跨省旅游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王君璐)记者23日从北京市了解到,北京要求减少大型会议、论坛等聚集性活动,暂停跨省旅游,在途团队加强防疫管理,社区棋牌室等密闭场所暂停开放,严格私人诊所、小诊所、药店监管。

  10月23日上午召开的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一百二十八次会议暨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第七十九次会议指出,要充分认清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首要任务。

  会议强调,当前最大的风险是与病例活动空间、轨迹有重合的接触人员,当务之急是尽快锁定密接者、次密接者,迅速落实管控措施,坚决管控住潜在风险。各个区要在“早”上下功夫,与病毒抢时间,第一时间落位核查、核酸检测和管控。严格封控小区管理,居家观察人员足不出户,严防交叉流动。加强集中医学观察点规范管理。强化应急处置的区域联动,共享流调信息,及时精准推送风险人员数据并管控到位。外地相关协查要以最快速度核查落位。

  会议强调,全市大排查要深入细致,社区开展好“敲门行动”,确保不留盲区。对14日内有一例及以上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旅居史的人员做好健康监测。严把进京通道关口,民航、铁路、进京检查站加强查控。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维护好现场秩序,防止扎堆聚集。

  会议强调,要严格社会面防控。执行好京外有感染者远端管控、应急响应机制,对目前尚在有一例及以上感染者的地级市及14日内有该区域旅居史的待进返京人员,通过健康宝弹窗温馨提示,告知就地落实防疫要求。提示市民群众近期非必要不出京,减少流动。公共场所严格落实预约限流、测温验码、佩戴口罩、通风消毒、“一米线”等防疫措施。做好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对隐瞒旅居史密接史、出现症状不及时报告、防控措施不落实的加大曝光通报力度。

 
栗战书主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幕会并作讲话强调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 坚定制度自信提升人大工作实效
栗战书主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幕会
 
并作讲话强调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
坚定制度自信提升人大工作实效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23日上午主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幕会。在会议完成有关表决事项后,栗战书作了讲话。
 
  栗战书说,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有关法律和决定草案,听取审议有关报告,批准条约,通过人事任免案等,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要充分吸纳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方面意见建议,继续做好相关工作,落实好常委会会议精神。今年是连续第4年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也是首次听取审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类自然资源,是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提升国家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发挥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会议审议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栗战书指出,本次常委会会议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列为第一项议程。大家一致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统揽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栗战书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全面、系统、深入抓好学习贯彻工作,以学习成果坚定制度自信、提升工作实效。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二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旗帜鲜明。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坚决反对、抵制和防止西方所谓“宪政”、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司法独立的侵蚀影响。三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四要全面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治保障。五要按照“四个机关”的定位和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六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等多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等多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王琦)湿地保护法草案二审稿、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二审稿、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畜牧法修订草案、体育法修订草案、反垄断法修正草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23日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截至今年11月21日。

  10月19日至23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了这些法律草案。

  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或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flk.npc.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北京昌平北七家镇宏福苑社区调整为高风险 内蒙古额济纳旗共有本土确诊病例24例
北京昌平北七家镇宏福苑社区调整为高风险
内蒙古额济纳旗共有本土确诊病例24例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10月23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宏福苑社区,外卖配送员将货物交给疫情防控人员。  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侠克)北京市疾控中心23日通报,10月22日12时至23日11时,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宏福苑社区新增2例京外关联本地确诊病例,近14天累计报告6例京外关联本地确诊病例。经北京市疾控中心评估,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分级标准》,即日起,将昌平区北七家镇宏福苑社区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高风险地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高风险地区1个,为昌平区北七家镇宏福苑社区。全市其他地区均为低风险地区。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3日电(记者魏婧宇、贺书琛)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获悉,22日3时50分至22日23时,额济纳旗新增5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截至目前,额济纳旗共有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例,患者已转入定点医院治疗,生命体征平稳。
 
 
历史之选 时代之潮 未来之路 中国始终坚定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历史之选 时代之潮 未来之路
中国始终坚定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
 
 
2020年12月17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参加中国援助巴新菌草和旱稻技术项目第9期培训班的当地民众展示结业证书。 新华社发
 
 
 
10月2日,中国第25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第二梯队官兵抵达刚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市中国维和工兵分队营区。  新华社发
 
 
 
10月14日,工作人员在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运输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的科兴新冠疫苗。新华社发(批隆摄)
 
 
  
新华社记者赵卓昀
  五十载人间正道,五十载风雨兼程,五十载坚守初心。10月2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的日子。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成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设者、全球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公共产品的积极提供者。
 
  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5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定不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始终坚定不移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始终坚定不移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始终坚定不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历史之选
 
改变国际格局的正义力量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宪章》序言这样写道。
 
  1945年6月26日上午10时许,美国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8名中国代表先后在《联合国宪章》上庄重写下自己的名字。中国成为当时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这是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杰出贡献的直接见证,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捍卫和平的庄严承诺。
 
  《联合国宪章》的内容体现了人类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思,联合国的诞生为人类团结与发展进步翻开了新篇章。然而,联合国成立后仅几个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就拉开了冷战序幕。此后,美苏之间的长期对抗给联合国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因为美国等国的敌视和阻挠,迟迟无法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与此同时,二战后的世界舞台上,新的力量正在崛起。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唤醒了亚非拉各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以亚非拉独立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逐渐形成,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大力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中方还提出并积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有力推动国际关系向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国际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到1971年10月,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60余个。
 
  第三世界的崛起,深刻改变了国际格局。随着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声音日益响亮,美国及其盟友在很多问题上越来越难以为所欲为,对中国的围堵封锁也越来越不得人心。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就是著名的联大第2758号决议,它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是中国外交的胜利,是世界公道正义的胜利,也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胜利。决议通过那一刻,不少亚非拉国家代表在会场高声欢呼、相拥庆祝。“在我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还没有见过任何一件事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欢呼浪潮,”目睹这一历史时刻的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常驻联合国记者伊夫蒂哈尔·阿里说,“这件事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智利前总统拉戈斯当年以经济专家身份作为智利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大会,对此事印象深刻。拉戈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赋予了联合国更大的国际性,强化了联合国作为一个真正解决国际问题的机构的作用。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后,从规模、组成上看,联合国方才成为一个世界性组织。”
 
  联合国的创建是历史的选择,反映出摆脱战争的世界各国构建更具代表性与合理性的国际体系的强烈愿望,中国为推动这一重要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也是历史的选择,是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的世界大势在联合国多边舞台上的具体表现。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使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联合国真正成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也使得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
 
时代之潮
 
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中流砥柱
 
  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热烈的气氛弥漫了整个会场,57国代表相继致辞欢迎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联合国讲台上向世界宣告:“我们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会场上,掌声经久不息。
 
  自成立以来,联合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长壮大。从美苏争霸到冷战结束,从两极对峙到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演变给联合国这个多边机制不断带来挑战。冷战期间,联合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角力场。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的命运日益紧密相连,多边主义日益成为时代主流。然而,美国仍在世界上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奉行单边主义,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力量不断壮大的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50年来,中国站在公理一边,坚持主权平等,反对干涉内政,反对霸权强权;站在正义一边,坚持客观公道,反对地缘争夺,反对拉帮结伙;站在和平一边,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反对单边制裁。在阿富汗、缅甸、朝鲜半岛核问题、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等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始终积极斡旋、主持正义,发挥建设性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更加广泛深入。2015年,中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并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2020年,中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累计参与了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承诺今年全年努力实现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并将在向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今年年内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
 
  长期研究中国发展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仅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进行多边外交拓展了空间,也为传播中国理念、分享中国经验、发挥大国作用、履行大国责任提供了舞台。
 
  潘基文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联合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过去50年来,中国不仅在促进本国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更为世界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之路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这是美国诗人、词作家哈罗德·罗梅在二战结束之际为联合国成立而创作的《联合国歌》歌词,反映了摆脱残酷战争的人们对联合国及其所代表的国际新秩序的美好愿望。
 
  在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的主张,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说,50年来,中国始终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持续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贡献中国方案,不断履行大国责任。
 
  50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走上联合国舞台,从“三个世界”划分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建设和谐世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倡议,超越了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摒弃了零和博弈和地缘政治的思维,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5个方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系统阐释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路径,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此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文件,这一理念得到广大会员国普遍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为国际团结抗疫注入信心,为全球共同发展指引方向,为因应世界变局擘画蓝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国际人士纷纷表示,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为全球发展提出重要倡议,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等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强大合力。
 
  第76届联大主席沙希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包括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在内的各种全球性威胁与挑战,印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让世界“充满了希望”。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50年来,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初心未改,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参与记者:王建刚、兴越、杨士龙、胡友松、陆睿、杜白羽、田明、尹南、张笑然)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那一天,人们在联合国为中国欢呼起舞
那一天,人们在联合国为中国欢呼起舞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
 
  美国东部时间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顷刻间,坐落于纽约东河河畔的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里,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从会场四面八方响起来,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经久不息。时任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身着中山装,情不自禁当场欢快起舞,就此定格了一张宝贵的历史画面。
 
  就在萨利姆为中国而舞的同一瞬间,赞比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弗农·姆旺加与非洲兄弟国家代表在现场禁不住拥抱庆祝,分享彼此发自内心的喜悦。
 
  姆旺加曾于1968年至1972年担任赞比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几乎见证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全过程。他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成就之一”。
 
  姆旺加告诉记者,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多次提交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由于美国等的阻挠,提案都未获通过。直到1971年10月25日,联大再次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投票前,有人说已经很晚了,需要换个时间再进行表决。我们当时就说,现在不晚,我们想现在就投票。不出所料,我们胜利了!”现年77岁的姆旺加回忆起往事仍难掩兴奋,“当时已是深夜,但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属于中国的时刻到了。”
 
  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受到现场多国代表热烈欢迎。当时,姆旺加代表非洲国家发言,欢迎中国代表团,“现场气氛十分欢乐,那是历史性的时刻”。
 
  在之后的岁月里,姆旺加多次到访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他认为,50年来,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姆旺加曾两次担任赞比亚外交部长,他对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伸出援手帮助修建坦赞铁路表示特别感谢。他还对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减贫、改善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表示赞赏,并对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帮助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农业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表示感谢。姆旺加说,中国向赞比亚和其他非洲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是赞中、非中友谊的体现。“目前新冠疫苗分配不均现象十分明显,非洲地区的疫苗接种率还很低。感谢中国持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感谢中国一直关注着非洲。”
 
  (记者赵宇鹏、曹凯 参与记者:尚栩、彭梦瑶)
 
  新华社卢萨卡10月23日电
 
“中国经验越来越受重视” 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中国科学技术项目官员
“中国经验越来越受重视”
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中国科学技术项目官员

( 2021-10-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
 
新华社记者张远、张毅荣
 
  德国小城波恩是联合国在欧洲的第三大驻地。驻地的灰色大楼里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等联合国机构和逾百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非政府组织。
 
  贾晓霞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科学技术项目官员,2018年来此工作。她告诉新华社记者,如今在工作大楼里听到的中文对话越来越多,因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荒漠化等领域,中国的经验越来越受重视。
 
  在贾晓霞的工作领域,中国防治荒漠化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特别是中国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民众参与、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路径,很受同事们关注。“中国(防治荒漠化)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样板,《公约》秘书处也曾特别考察过中国库布其沙漠治理。中国模式不仅有政府经验,而且有把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结合起来的经验。”贾晓霞说。
 
  贾晓霞说,《公约》秘书处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十分认可,在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之间有广阔陆地受荒漠化影响,中国生态治理的优势和经验可以在这些地域得到充分发挥。贾晓霞介绍,《公约》秘书处现阶段重视把中国的新技术如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地球观测卫星技术等与传统地面治理的经验相结合,“未来可能要把地面和天空观测结合起来。”
 
  贾晓霞说,中国在荒漠化治理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让外国同事刮目相看,甚至当他们有一些新建议或新项目的时候,经常会过来请教中国在这些方面是怎么做的。她说,非洲联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筑起树墙,其中的灵感就来自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一些同事和项目主管会问中国的‘绿色长城’是怎么做的,并且询问在我们的经验中,像这样的地区能否治理成功。”
 
  谈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时,贾晓霞说,她明显感觉到中国在各个专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这都基于不断上升的综合国力。
 
  贾晓霞说,中国越来越开放,在联合国这个多边舞台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新华社柏林10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