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习近平信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强调 |
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努力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耕地中的大熊猫”要保护好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百年筚路蓝缕勾勒文明脉络 |
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位于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博物馆(7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
|
“绿化将军”张连印:青山写忠诚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COP15让春城更加生机勃勃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10月11日下午,滇池东岸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COP15正式拉开序幕。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共赴“春城之约”,其中约1500人现场参会。
这是一场关乎全球未来发展的大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视频讲话时说,当前物种灭绝速度是过去1000万年平均水平的数十到数百倍,而且还在加速。逾百万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处于危险中,其中许多物种灭绝将在几十年内发生。
古特雷斯说,人类持续两个世纪的破坏自然的活动造成了生物圈灾难,COP15是人类与自然“停战”契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COP15把“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定为大会主题,这也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
10月11日至15日,连续5天的会议,开幕式、领导人峰会、部长级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一项项议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各方参会代表就共同关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多国领导人、机构代表等围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凝聚共识、探索路径,达成丰硕成果。
坐落在滇池东岸、占地面积达1633.8亩的宝丰半岛湿地,是COP15的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天蓝草绿,空气清新,鱼儿在水中嬉戏,各种水鸟在草丛中觅食……5天的会期里,不少参会代表流连在这里,感受春城的美。
“COP15花落昆明,正是对这座城市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肯定。”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总工程师何锋说。
他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增加,滇池水质持续恶化,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曾经一度,滇池周边的天然湿地几乎消失殆尽。”
近年来,昆明市扎实推进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即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实现了水质稳步向好转变。
2008年以来,昆明市还下大力气推进滇池湿地建设,建成以湖滨湿地为主的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
滇池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恢复创造了条件。10月13日发布的《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绿皮书》显示,滇池流域共记录鸟类31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2种,流域内鸟类明显增加。曾经消失多年的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种也重新回归滇池。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游客,带动了住宿、餐饮等城市收入。据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介绍,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仅滇池附近的斗南湿地公园、王官湿地公园、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3块湿地公园就接待游客约13.6万人次。
滇池流域的变化是一扇窗口,照见了近年来中国推进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坚定步伐,也照见了未来更好的发展方向。
蓝天白云为“标配”;物种丰富,生态怡人;鸟语花香,良田沃土……春城昆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大踏步前进的昆明已经找准了城市的坐标与定位。“昆明天天是春天。”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说,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昆明、走进昆明、爱上昆明。
13日下午,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3层7号馆。“我宣布,‘昆明宣言’通过!”在此次高级别会议闭幕式上,随着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郑重落下手中的木槌,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凝聚各方共识,“昆明宣言”释放出强有力的信号——
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各国政府继续合作推动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纳入或“主流化”到决策之中;
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
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
……
“作为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昆明宣言’是一个政治性宣言,主要目的是集中反映各方政治意愿。”黄润秋说,宣言将向世界展现我们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决心,并展示出我们将在相关问题上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宣言指明了方向,但更为重要的是落实行动。
为了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提出一系列新举措。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
“‘昆明宣言’对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将产生积极影响。”斯洛文尼亚环境与空间规划部发言人斯帕哈利奇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须纳入各国政府的政策中,相关措施须在地方、国家及全球多个层面得到加强。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共识、智慧和力量在交流中汇聚。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段昌群表示,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成效,并在保护机制上形成突破。未来,中国将给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赋予新动能。
我们期待,从昆明出发,凝聚起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合力,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Z世代”在行动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如果我突然不回消息了,就表示我没信号了啊。”他在微信里回复记者。
李如雪在大学期间就积极跟老师去野外做科研,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个保护天行长臂猿的民间组织,工作内容就包括是捡猿粪。
天行长臂猿也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唯一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类人猿,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数量比野生大熊猫还要少,仅分布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等狭小区域。
通过猿粪便可以提取DNA,从而弄清不同种群之间近亲繁殖的情况。李如雪说这是一项十分依赖运气和毅力的工作,首先需要“碰巧”遇到长臂猿,还要“碰巧”赶上长臂猿排泄,最后排泄物在下落的时候还要“碰巧”不被别的干扰物破坏。
“我们的作息完全跟着长臂猿在走,经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他说。
李如雪一“捡”就是四年半,整天追猿、捡猿粪,还给猿“找对象”。今年九月,他“转战”丽江老君山与滇金丝猴为伴,但他并没有感到寂寞,因为他发现身边的年轻人正在变多,最小的实习生都是00后了。
“他们觉得野外调查的工作听上去就很酷,也很有意义,虽然累但很快乐。”他说。
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新疆,“90后”女孩初雯雯,带领中国百万年轻网友干了一件大事:4年来,帮助蒙新河狸由162窝提升到190窝,使得这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了20%。
阿勒泰是中国仅有的河狸分布区,这些擅长“修水坝”的小家伙被称为动物界的工程师。河狸坝能改变水位,聚集鱼群,吸引鸟类筑巢,继而引来小型兽类和昆虫。所以每一个河狸坝都能给更多野生动物提供新的生境,提升当地生物多样性水平。
两岁起,初雯雯被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工作的父亲抱着参加野外工作,在美丽的阿尔泰山度过了整个童年。小时候,父亲和同事们的野外工作站里没有小孩子,于是栖息在这里的河狸、雪豹、野马、猞猁、金雕、棕熊成了她最好的朋友。
大学毕业后,初雯雯决定追随父亲的脚步,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自然保护工作者。
刚回新疆时,她经常看到有河狸因为打斗受伤死亡。因为它们对栖息地的要求很严格,只会选择食物资源充足的地方做窝,而它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则是天然面积越来越小的灌木柳。
2018年,她发起了为河狸种植灌木柳的公益项目“河狸食堂”,让超过一百万名网友知道了原来中国也有河狸,他们捐出零食钱给河狸宝宝们建起了一个超级食堂——四十多万棵灌木柳苗。
今年10月,初雯雯代表中国青年自然保护工作者,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言。
“很幸运,能生活在这样一个青年人可以施展志向,国家大力支持自然保护的伟大时代。”她说。
在大会“国际优秀青年眼中的环保与节能减排”主题采访中,昆明姑娘陈紫楠提到了她在旅行中亲眼见到被塑料袋缠住的海龟、被石油裹住的海鸟以及热带雨林里格外刺眼的塑料制品,意识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陈紫楠呼吁在年轻一代中推广更为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如减少垃圾产生,不购买有过度包装的商品,自带购物袋、水杯,以及更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消费。
总有人正年轻,他们是世界的未来,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
“事实上,生态保护作为一个行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多,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非政府组织等。”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说。2017年1月,正是他领衔的团队对外发布了天行长臂猿这一新物种。
“但近些年,我看到更多年轻人以兼职的身份参与到更广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比如媒体、摄影师等,提升了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知。”他说。
“让香港普通市民更了解国家” |
《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闭幕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新华社香港10月17日电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新华通讯社共同主办的“光影记忆 百年风华——《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17日下午闭幕。展览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大批民众自发前往参观。一张张鲜活生动、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让香港市民切身感受到民族复兴进程中的艰难与辉煌以及香港与祖国命运的休戚与共。
自10月8日开展以来,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厅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据统计,正常展览日的日均参观者达1500人次,单日最高超过3000人次,数十所中小学组织学生团前来观展,特区政府教育局还组织了两批校长团到场参观。普通市民更是络绎不绝,现场销售的同名繁体字书籍被抢购一空。
此次展出的200余张图片绝大部分是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1000多万底珍贵馆藏照片中精选而来,主要反映百年中国沧海桑田的巨变,其中不少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很多前来参观的香港市民告诉记者,这次参观真切感受到国家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展览,让香港市民更了解国家。
“今天看到很多我们在香港从小都没见过的照片,感到既好奇又兴奋。这些照片记录了从一穷二白的年代,人民是如何不停地努力奋斗才把国家变成现在这么富强繁荣的。每个时代的生活点滴都有图片记忆,太珍贵了。”香港青年潘君宇一早便与朋友来到展览现场,认真聆听导赏员讲解每一幅照片。
60多岁的香港市民郭永鑫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前驻足良久。擅长绘画的他掏出纸笔,对着照片花了半小时勾画出一副钢笔素描。在塞罕坝今昔对比照前,他也不吝笔墨。
“看到这些历史照片,内心十分震撼。不仅是战争年代,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时期,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为改变家园面貌作出很大牺牲和奉献。这种为国家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观展结束后,郭永鑫把他在现场画的两幅素描送给了展览工作人员留作纪念。
从事教育培训相关工作的叶佩贞和丈夫,认真观看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中学生为进入内地高校学习参加专门考试的照片。“后来国家改革了相关政策,香港中学生凭借文凭试成绩就可报读内地高校,方便了很多。感谢国家对香港学子的关心和照顾。”叶佩贞说。
展览也为香港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史教育课。带着学生参观完展览后,苏浙小学韩老师感慨地说,这次图片展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祖国的种子。香港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校长简加言则感叹,香港鲜少有能够展示整个国家发展的展览,这些历史照片仿佛连成一条无形的线,串起了国家发展的路线图。
据了解,展览结束后,主办方还将应观众需求,安排部分展品进入香港十多所学校进行展陈,并将在线上继续以三维效果的形式供公众参观。
(记者刘明洋、查文晔、张一弛、郑欣)
聚焦全球合作 关注发展中国家 |
来自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的声音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合作,是本届大会与会代表们发言的高频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世界蔓延,全球供应链仍受阻不畅,交通运输领域的国际合作亟待提升。为了尽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各自为政。
在推进全球交通领域合作方面,中国是先行者。中国积极推进全球互联互通,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与19个国家签署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在内的22项双边、多边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4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
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中方愿与各方全面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尽快落地,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造福各国人民作出积极贡献,为携手开辟国际发展合作光明前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
“合作是变革的关键。”欧洲投资银行副行长克里斯·佩特斯说,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需要政府建立可靠稳健的合作机制,加强各国政策协调,加强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民众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世界各国同处一个“地球村”,安危与共、休戚相关。要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必须关注各方需求。
“发展中国家尤其不能被落下。”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哈特表示,国际社会应当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可持续交通发展方面的需求,帮助发展中国家利用清洁能源和创新技术实现交通方式转型,助力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此前,发达国家曾承诺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支持。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报告显示这一数字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并且这一承诺也没有得到切实履行。他呼吁各方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可持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方掉队。
发展中国家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会人士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抵御灾害、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金融总量平稳增长,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 |
解读三季度我国主要金融数据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减。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也维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
数据显示,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5.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409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30.8%。9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89%,比上年12月下降0.19个百分点。
“三季度信贷结构方面又有了新亮点,金融在支持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金融资源向国家的‘专精特新’企业倾斜。”阮健弘说。
数据显示,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获贷率为71.9%,户均贷款余额7582万元;“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2%,比全部贷款增速高6.3个百分点,贷款合同平均利率为4.52%,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低0.15和0.25个百分点。
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一降一升”,二者“剪刀差”继续扩大,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
对此,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作为全球主要生产国,我国经济自给能力较强,企业大部分能源品供应有长期协议保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各国通胀上行的输入性影响可控,所以PPI维持高位是阶段性的。随着全球供给恢复、运输效率提升,PPI有望于今年底至明年趋于回落。CPI有所上行,但会继续处于今年年初的预期目标区间之内。
孙国峰表示,包括央行在内的多个部门采取了相关措施,有力地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挑战。后续,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鉴于近期美联储关于货币政策的表态,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在年底前启动缩减购债。对此,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考虑到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可能的货币政策调整,人民银行做了前瞻性的政策安排,降低了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外溢冲击。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
“四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将继续保持基本平衡,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孙国峰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影响流动性供求的多种因素,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发放保持平稳,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认为,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金额与同期商品住宅销售金额基本匹配。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受到一些约束,房价上涨速度得到一定抑制。随着房价回稳,这些城市房贷供需关系也将回归正常。
关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变化,邹澜表示,一方面,由于近期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对“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存在一些误解,使原本该合理支持的项目得不到贷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房企资金链紧绷。
针对这些情况,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指导主要银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
另外,受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券违约等风险事件的影响,近期境外房地产企业美元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邹澜介绍,相关部门已关注到,并将敦促发债企业及其股东严格遵守市场纪律和规则,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妥善处理好自身的债务问题,积极履行法定偿债义务。
在邹澜看来,恒大集团的问题在房地产行业是个别现象。经过近几年房地产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地价、房价、预期保持平稳,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经营稳健、财务指标良好,房地产行业总体是健康的。
邹澜强调,人民银行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持续落实好房地产长效机制,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出口增速超预期,看成功控制疫情红利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2.7%。自去年4月转正以来,中国出口增速今年内连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的高基数效应,这样的表现殊为难得。中国外贸的亮眼表现频频得到外媒和国际机构点赞。近期,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外媒就纷纷点评,巴克莱银行分析师认为,贸易数据反映了“全球对中国商品的持续需求”。有分析说,中国外贸“高光时刻”的持续时间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凸显了中国正在享受控制住疫情的红利。
不可否认,出口增长超预期,与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需求回暖有关。9月当月,中国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都大幅上涨,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速尤为明显。但更要看到这一切首先得益于中国成功控制住疫情,有效统筹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成功控制住疫情,是有序复工复产的前提。正是由于率先控制住疫情、灵活应对、精准施策,中国出口才能得以持续增长甚至超出预期。相比之下,一些国家受疫情反复影响,人民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供给持续受到抑制,海外订单不断流失。疫情防控不当,反过来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
成功控制住疫情,才能更好发挥中国制造优势。正在举行的第130届广交会是疫情发生后首次恢复线下办展,近8000家企业线下参展,参展商与采购商云集,进一步凸显了疫情下世界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与渴望。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华尔街日报》评论称,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下,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观点,为中国突出的制造业优势和不断提升的竞争力点赞。
成功控制住疫情,才能更好推进一系列稳外贸政策落地。努力解决国际物流不畅、物流成本偏高问题;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为市场主体和实体经济纾困解难;新认定一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努力加强创新、拓展更多贸易伙伴……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政企携手发力,为外贸持续表现强劲保驾护航。
新出炉外贸数据背后有喜也有忧。尽管出口增速明显,但进口增速低于预期;不少企业虽然订单暴涨,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利润侵蚀不小;全球疫情依然起伏不定,疫情逐渐好转可能让“订单转移”等一次性因素慢慢消退……外贸形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风险和隐忧不容忽视。
但经济发展要看“形”更要看“势”。中国经济有着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外贸有着巨大的韧性和潜力,扩大开放、拓展经贸“朋友圈”正迈出更大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成功控制疫情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外贸总体向好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作出独有贡献。(记者于佳欣、王亚宏)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健康中国年度指数发布 |
我国健康水平位居全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第五名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以“筑牢强国根基,共享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首届健康中国促进行动暨年度指数发布大会于10月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大会发布2021年健康中国综合指数为79.75分,成都等17个城市获评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旨在测量健康中国战略“进度”,为健康中国共建共享提供数理依据和鲜活样本。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指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价,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等和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推出的健康中国指数,以健康资源、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水平五个维度30个客观指标为依据,构建指数模型评价健康中国建设。
经测算,2021年健康中国年度综合指数得分为79.75分,比2020年和2019年分别提高了0.63分和8.37分,提高比例分别为0.8%和11.73%。与国家指数同步推出的还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21年健康中国指数得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重庆位列前五名。
据主办方介绍,健康中国指数构成了覆盖全国并分类分层的指标体系,可以精准测量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长项与短板,帮助各地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使全民能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据此,大会发布了《健康中国指数报告2021》,并首次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健康中国建设水平进行分析。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个报告还从健康现代化水平分析健康中国建设在世界上的方位,提出中国健康指数在10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处在第五位,有以下几个指标表现突出:中国的社会医保支出占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为67.9%,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处于第一位;中国的每千人口病床数为6.46张,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处于第三位;中国的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为76.7岁,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处于第四位。
经新华网网民投票和专家委员会评定,2019-2020年“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推选结果也在会上揭晓。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组别里,成都市、深圳市、杭州市、乌鲁木齐市、银川市、济南市摘得桂冠;地级市组别里,珠海市、苏州市、三亚市、鄂尔多斯市、嘉峪关市、克拉玛依市、遵义市、嘉兴市、秦皇岛市、威海市、大同市获得殊荣。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殷大奎介绍:“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是在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保障三个指标基础上,结合候选城市新闻传播情况综合考量推选出的。这些城市在当年的举措和进步,相信会给其他城市带来借鉴和启发。”
本届健康中国促进行动暨年度指数发布大会,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指导,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中国医药导报主办。大会还举行了“司长讲堂”“院士院长论坛”,2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聚一堂,交流健康中国建设推进情况,凸显了社会各方齐努力、你我做起大健康的发展趋势。
内蒙古召开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颗粒归仓!各地“双抢”打赢秋收“攻坚战”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正值秋收季,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一处稻田里,稻香阵阵。几名农机手正熟练操作水稻收割机收割水稻。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介绍,截至10月13日,黑龙江省农作物已收获15827万亩,占应收面积的近七成。
从黑土“粮仓”到胶州半岛,从赣鄱大地到“天府之国”,秋收的图景在祖国大地展开。
记者在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看到,当地农户针对当前土壤湿粘、整地困难的生产实际,玉米收获坚持“两抢”原则,即“抢排积水、抢收腾茬”,加快机收进度;小麦播种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的原则,即使推迟播期也要保证整地和播种质量。
10月15日,在四川省农业大县中江县永太镇,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田间完成秋收后,又开着几台挖掘机挖排水沟。
“这几天,我们都忙着开沟,因为前段时间雨水多,开沟后把水排出去,为秋种做好准备。”金穗源粮食专合社负责人常涛说。
山西近期迎来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受强降雨影响,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57.69万亩。
位于太岳山区的山西省安泽县,持续降雨造成农田积水、庄稼倒伏,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比超过四成。“被洪水冲倒的玉米容易发霉、发芽,不抓紧抢收就会绝收,农民大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暴雨结束以来,安泽县财政局职工李绍毓每天都在包联的沁河庄村帮忙收秋。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进仁说,目前山西省农业农村系统有3000余名干部和专家在田间地头开展服务。同时,督促指导运城、临汾、晋城、长治等冬小麦区力争10月20日前适播期多种、种好,晚播冬小麦整好地、施好肥、拌好种,确保应种尽种。
秋收中,农业科技及创新理念的发展与普及,正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的一处稻田里,一台无人收割机正在作业。利用北斗导航,只需在手机里输入相关参数,这台无人机可自主定位,精准高效收割,节省了人力。
建三江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在6个农场建设了数字农业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有的农场形成了从卫星到地面、从宏观到微观的农情监测系统。
而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无人机早已不是“新鲜事”。“我们现在有大大小小无人机28台,不仅自己用,还服务周边农户。”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生说。
秋收中,秸秆处理一度成为一些农民心中的难题。过去不少农民选择焚烧,不仅带来安全隐患,还污染空气。近年来,多地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让秸秆“变废为宝”。
记者在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鹿家村看到,不少种植户采用精细化粉碎混埋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时深耕并配施生物菌剂,不仅可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缓解病害问题。
“采用这种方式还田,每亩地得多花约70元。但今年市里有补贴,很多人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村民鹿炳展说。
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姜延海介绍,胶州市还利用农作物秸秆制造有机肥,进一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地力。
10月中旬,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龚坊镇濂坑村2900多亩晚稻已成熟。村民曾宪林站在农田间,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在地头,曾宪林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给秋收带来的好处,“田整平了,路修宽了,大型农机能直接开到田里,运粮卡车也能开到田边,一天能收割40亩,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粮食产能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藏粮于地”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
在山东省平度市,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瑜辉举例说,2019年胶莱河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5。通过项目实施,节水灌溉区域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5,改善灌溉区域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年节水量可达141.6万立方米。
平度市明村镇东店子村村民王洪春告诉记者,他在明村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流转承包土地2700亩,“大致一算,一年下来每亩地平均节约成本100元左右,平均增产200斤、增收200元。” 王洪春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大好处就是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黑龙江省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干部高波说,“以前雨水冲刷严重时,有的农田受侵蚀的部分每年流失的黑土厚度可达二三十厘米,高标准农田建设则可通过加固护坡等方式,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执笔记者杨喆,参与采写王建、王凯、梁晓飞、陈春园、高健钧、王劲玉、许雄、陈志豪)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浙江南浔:纪审跨部门协同放大监督效能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从发现问题到整改完成,不到半个月,这得益于纪审协同新机制的设立。去年以来,南浔区跨部门组建专项监督组,将纪检监察与审计深度融合。“对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纪委监委同时跟进调查,比起以往审计结束再移送相关线索,在推进立审立改和线索调查方面都比以往高效很多。同时,有了纪委监委的参与,不仅增加了专业性,更提高了权威性,工作自然更顺畅了。”专项监督组副组长聂洪森表示。
据介绍,纪审协同新机制聚焦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重大政策(决策)落实、大要案线索查处、老大难问题解决、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等。新机制发挥各部门优势,着力建设项目协同机制、线索协同机制、调查协同机制、整改协同机制、力量协同机制五大机制,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和审计监督的深度融合、协调贯通。
在先行先试的20个工程、12个单位的公共投资项目纪审协同项目化监督实施过程中,专项监督组做到发现问题、立审立改,促进完善制度、提高执行力。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检查市政、水利、房建等领域15个项目,挽回(避免)经济损失3100余万元,移送问题线索7条,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人,诫勉谈话、批评教育15人,推动建立健全国有投资项目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制度机制12项。
纪审协同机制还促使其他区级部门加强财政资金等方面建章立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投资项目造价管控、村级小额工程“制管+智管”等制度机制,放大专项监督工作效能。
(本报记者黄书波)
从“大粮仓”到“大厨房” |
北大荒“拉近”绿色食品到百姓餐桌距离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今年天气好,光照足,亩产达到1200斤,比去年每亩增产200多斤,并且这2000多亩都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晁玉军说,近年来他们正逐步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并减少农药用量,既保护了黑土地,也让产出的大米吃着更放心、更健康。
在一片稻田里,水中的泥鳅不时钻来钻去。晁玉军说,今年的稻鳅共生田有20亩,如果使用了农药,泥鳅就不可能健康存活,预计仅这些泥鳅就将创造2万元利润。“绿色不绿色,看泥鳅就知道了,如果效益好,明年将扩大规模。”
金秋时节,在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附近的公路边,停着成排的私家车,不少哈尔滨市民把这里当成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漫步在闫家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栈道上,两旁的稻海一片金黄。
登上12米高的观光塔,稻田风光尽收眼底。眼下这里成了不少游客赏景、拍摄的打卡地。“这2000多亩水稻,虽然刚开始收获,却多数都已被预订,我们不愁卖。”晁玉军说。
在北大荒集团柳河农场有限公司绿康蔬菜种植合作社温室大棚里,这里的秋季嘎啦番茄、黄瓜都已成熟,不时有游客前来采摘。与绿康蔬菜种植合作社温室大棚一路之隔,10栋钢结构温室大棚正在建设。
“生产环节我们推广使用腐熟的有机农家肥,严禁使用农药,严禁使用植物生长激素和保鲜剂,以确保蔬菜品质,消费者非常认可。”柳河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文春说,明年将增加草莓、葡萄、西红柿等新品种,满足人们的采摘需要。
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柳河农场有限公司探索的绿色食品之路,是北大荒集团的一个缩影。
过去,北大荒集团旗下的产品品牌众多,各自为战,好产品往往卖不上好价格。去年,北大荒集团为提高营销能力,整合米、面、油和蔬菜等食品资源以及旗下十多家公司的营销资源,成立了北大荒食品集团。
“我们以打造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为载体,通过整合产品资源和销售终端,将北大荒集团营销体系由过去的‘单兵作战’转变为‘联合军团作战’,加快由‘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升级。”北大荒食品集团董事长林长华说,今年上半年北大荒食品集团销售额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了23%。
在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北大荒泰华有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一座座厂房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餐饮部经理陶毅告诉记者,公司承建的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项目,大大拓展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绿色智慧厨房可以让食品标准化程度更高。”陶毅说,北大荒集团利用自身“绿色”优势,可以从种植端统一管控农药、化肥使用,标准化加工又能减少食材损耗,这样进行生产,既可以使人们吃得更方便、更健康,还能减少浪费。
据悉,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项目将于今年底建成,可实现年产速冻果蔬、鲜切净菜产品10万吨,日产中式营养餐3万份,同时具备肉类、水产品、山特产品加工能力和冷冻保鲜静态仓储能力10万吨。
北大荒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如说,集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仓储物流基地,和一些大超市合作,还开通了旗舰店,构建起品类更多、内涵更广、模式更新的大营销体系,绿色、优质、健康食品将走向更多老百姓的餐桌。
1603.9公斤!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刷新纪录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10月17日,测产组工作人员在测产现场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
|
10月17日在测产现场拍摄的待收割的水稻。 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
|
让更多的新药好药造福人类 |
来自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观察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中国曾是仿制药大国。如今,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形势喜人:国产首个PD-1单抗药物、全球首台全景动态2米PET-CT。疫情之下,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新冠疫苗、抗疫药物研发与生产呈现“你追我赶”的势头。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应急使用清单,目前日产能升级至200万人份。截至今年8月,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累计供应1.5亿多人份,惠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上海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更是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截至今年6月,在全国批准的细胞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中,16项来自张江。基因治疗领域,集聚各类企业超过30家,在研管线超过80个,发展动能强劲。
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说:“公司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参与研发的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疗法,目前已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得到了来自美国、欧洲政府的采购订单,本土创新正在为中国和世界疾病预防控制贡献力量。”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深刻调整,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
近日,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阿斯利康上海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医疗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上海启用,这将有助于加速更多创新药和解决方案在中国孵化,惠及全球患者。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总裁何静表示,公司在中国有120多个在研项目,和全球管线内同步研发的项目超过了85%。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前瞻性布局,进一步利用生物分析、转化医学、人工智能等助力全球研发。
目前,全球药企前20强的18家和医疗器械前20强的17家都已落户上海,设立中国区的总部、研发中心、办事处或者生产基地。
此外,一批由海归科学家、顶尖人才牵头的“小而美”新药研发项目正在发力。
吸引他们踏入这一赛道的“磁石”,是近几年中国产业环境发生的变化。“我们有一个针对乳腺癌的新药临床试验,今年6月获得美国药监局临床批件,几乎同时获得了中国药监局的批准,如此快速在中美同步启动,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来凯医药创始人吕向阳说。
“今年将是罗氏制药第四次参展(进博会),过去三届进博会不仅为全球创新产品和前沿科技提供了展示平台,也凭借其强大的溢出效应,加速展品变商品。”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说,在首届进博会亮相的一款肺癌创新药,上市3年来已惠及很多中国患者。仅在今年上半年,罗氏已实现多款新药在华获批。
除了药物,医疗器械方面,美敦力在第一届进博会上带来了重量仅约2克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已在国内开展逾2500例植入。今年进博会,公司将首次在亚太地区亮相用于心脏房颤介入治疗的钻石头房颤消融系统,并通过智慧医疗等七大主题,描绘未来医疗图景。
“很多以前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在变成现实。”迈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大涛说,从过去一小部分人攻关生物医药到如今百花齐放,无论是产业链上的哪一环都备受鼓舞,也坚定了我们“创新药、中国造、惠全球”的信心。
矢志创新 南京“药”强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南京,这座古都与医药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南朝时,南京人陶弘景著成《本草经集注》。始建于1936年的中国药科大学,被誉为医药界的“黄埔军校”。
近年来,南京将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八大产业链”之一,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刚刚结束的2021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上,生物医药项目热度满满,愈方生物、济凡生物等一批创新型企业签约落户。
2017年,南京大学教授高翔辞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职务,自筹经费,占股80%,成立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短短数年间,这家新型研发机构挤进国内小鼠模型定制化服务市场前列。
“传统科研机制限制很多,现在‘科研人员持大股’,风险收益自己担,大家的创新热情一下子释放出来。”高翔说。
让创新人才自愿同舒适生活“说再见”,背后是南京对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脉动的把握。
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事关南京市新发展动能的培育,南京将其作为重点培育产业之一,意在聚焦优势领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南京拥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医药领域专业院校;全市国家级人才和省级人才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三;拥有三甲医院33家,2020年参与临床药物试验数量列于全国第三……将巨大的创新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南京有需求,有能力,有责任。
近年来,南京先后出台《南京市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南京市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聚焦关键“堵点”提出破题思路。
“这个行业事关生命健康,对新产品普遍谨慎。”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副总经理聂俊伟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该公司第一时间完成核酸诊断原料试剂研发,南京市同样迅速跟进,指导公司填报相关文件,助力产品率先获批应用。目前,该公司已为60多个国家提供超4000万人份试剂。
制度破障带来的发展利好,吸引越来越多创新创业人才留在南京。统计显示,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每年都有超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南京就业。先声、海辰、集萃、诺唯赞在内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创始人,从南京高校毕业。
“省内第一,全国前三”,南京的目标宏伟,但现实“骨感”。从产业产值看,省内苏州、泰州都在南京之前,南京也尚未诞生出千亿级企业。直面差距,南京需要创新“大招”。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有着爆发式增长的特性,前提是要耐得住长时间的‘只投入、无产出’。”南京市投促局有关负责人说,南京将创新生态培育作为重中之重,为企业成长提供必要的“阳光雨露”。
“有技术缺资金”是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南京搭建166家生物医药实验室等平台,建立14支生物医药方向的专业基金,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2013年,海归博士邵阳来南京创业,一台价值200万元的关键设备差点难倒了他。“那时候没人愿意投钱,多亏了政府提供的实验平台。”凭借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上的潜心研发,他创办的世和基因在数年间成长为独角兽企业。2019年,他放弃了外国国籍,成为“新南京人”。
今年1-8月,南京组织开展50余场产融对接活动,南京市“宁科贷”合作银行累计为生物医药类企业发放科技贷款约600笔,金额约21亿元。南京还先后打造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创新服务联盟、南京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合作联盟等交流合作平台,增强业内互动。
“南京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人才政策,令公司留得下人。”南京传奇生物科技产品开发平台副总裁武术说,该公司60%员工都来自南京高校。
良好的创新生态,令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加快“新陈代谢”“集木成林”。目前,南京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上市公司共18家,位居江苏首位。
在南京经开区,一片1平方公里土地正在抓紧完成规划布局等工作。这里计划引入30多家创新药、诊断试剂、诊疗设备等生产企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制造高地。
“我们打破行政区划,将经开区制造业优势与周边栖霞区的孵化优势、仙林大学城的人才优势互补,实现三区联动发展。”南京经开区投促局负责人说。
这是南京打破界限,凝聚合力的一个缩影。针对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前期主要靠人才、资金驱动,产业化后需要土地等要素资源推动的发展规律,南京围绕自身“一谷一镇三园”产业格局优化布局,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支撑。
成立于1995年的先声药业从药品代理起步,正加快向自研新药转型,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接近30%,多款新药获批上市。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南京统筹江北新区、江宁区等地助力企业优化布局。“总部侧重研发管理,制造基地专注生产制造,让不同板块优势最大化。”该公司常务副总裁唐任宏说。
不单是打破空间上的界限,南京也在积极破解业内“隐形门”。长久以来,医药企业在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时,各临床单位对同一个项目会重复进行伦理审查,耗时耗力。南京正在积极构建医院间和区域内的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更好发挥自身临床资源优势。相关结果将在近期公布。
握指成拳的南京,令创新火花加速迸发。目前,南京已在基因技术、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创新型企业。今年1-8月,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营收达2115亿元,同比增长24.5%。
国铁太原局十月已运煤2200余万吨 |
环渤海港口存煤回升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太原局集团公司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主产区,所辖大秦线、瓦日线、侯月线、石太线均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
根据部署,该公司已全面展开今冬明春发电供暖用煤运输保供专项行动,确保10月份电煤日均装车19500车以上,占到全国铁路电煤运量的39%。
近期,受山西省连续降雨及大秦线、北同蒲线集中修施工影响,煤炭保供行动面临较大压力。
太原局集团公司深入挖潜提效,充分释放货运能力,要求对管内存煤低于7天警戒线的电厂和国铁集团命令保供的库存7天以下电厂,做到应装尽装,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兑现和到港煤炭运输组织,倾力保障电煤和供暖用煤运输。
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投产运营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10月17日,船舶停靠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 |
|
|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搭载集装箱在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行驶。 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
|
广交会缘何来了批“新面孔”?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薛鹏口中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带货神器”,正是亿航自动驾驶飞行器。这个几乎“独霸”展位的“大块头”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旅游、物流、医疗等不同场景。
一张首次参展的“新面孔”,在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上“凡尔赛”,这样的场景开展以来屡屡出现。据展会主办方介绍,本届广交会线下展为时隔两年首次恢复,共吸引7795家企业,其中318家为首次参展,覆盖电子、机械、能源等众多品类。
在我国外贸发展仍存在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外贸企业面临原材料上涨、海运费用高涨等困难的背景下,一大批“新面孔”竞相亮相“中国第一展”,为了什么,又说明什么?
“我们看中的就是‘广交会’这块金字招牌!初来乍到,主要是为了借助这个可以‘买卖全球’的综合性贸易平台打响品牌,打通国内国际经贸合作的渠道。”薛鹏说。
自2016年起,亿航智能的飞行器迭代升级,已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10个国家完成了试飞和演示。“我们正从单纯的制造商向方案服务商转型,希望飞行科技可以普惠智慧城市的美好生活。”谈及未来愿景,薛鹏满怀期待。
漫步场馆,同为首次参展的企业,比亚迪携爆款车型汉EV闪亮登场,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快打通国内外市场的脚步。
据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介绍,当前,新能源汽车浪潮已席卷全球,比亚迪正处于行业风口,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爆发式增长并屡创新高:今年前9个月同比增长204%,目前市场待交付的订单超过15万台。
借助成本和市场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加速变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17.3%。按照目前趋势,我国将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此外,从自主创新到开放创新,比亚迪还与丰田、戴姆勒等全球同行开展技术对等合作,向国内外开放核心零部件供应,分享科技成果。
“广交会恢复线下展恰逢其时。”王传福说,通过现场展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企业开拓海外业务提供便利。
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看来,中国“智”造的出海,做活了全球合作的方式,实现了互利共赢。“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是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伴随着转型升级,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全球贸易体系和国际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感受过“先进制造”的科技成果,徜徉于互联网海洋,数字化引领的外贸新业态同样让人“澎湃”。
步入福建纵腾网络有限公司首次亮相的展位,一张企业全球物流网的电子地图格外吸睛。历经十余年发展,如今公司已有自营国际专线逾百条,海外仓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服务1.5万多家跨境电商客户。
公司海外仓市场总监刘韦华说,伴随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寻求转型,这对我们双方都是机遇,希望能够抓住广交会这个契机为传统外贸注入新鲜血液。
刘韦华介绍,公司不仅服务中国企业更好输出产品,其海外仓、专线物流等服务也越来越受到海外企业欢迎。尤其是在疫情下,这些业务为稳外贸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缓解国际物流不畅。“只有全球商品加速流动,全球市场的蛋糕才能共同做大。”
新面孔,新力量,新希望。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广交会上不断涌现的“新鲜血液”,既是中国制造的新力量,又是中国出口的生力军。凭借强大的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这些企业立足国内市场,声名鹊起后又逐鹿国际市场,为我国外贸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首次实现径向交会对接 |
“太空之吻”背后的深情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
交会对接的“太空之吻”再一次成功!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了四舱(船)组合体。随后,3名航天员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在我国空间站任务中,所有对接机构都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从2011年首次亮相的“太空初吻”至今,对接机构共成功实施了15次精准可靠对接,经历了从无人到有人、从自动到手控、从几天到6.5小时、从轴向对接到径向对接的创新突破。
一次次精彩的“太空之吻”背后,凝聚了航天科技人员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对建设太空强国的深情。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介绍,对接机构分为主动对接机构和被动对接机构。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以及后续将发射的两个实验舱,均配置了对接机构主动端,天和核心舱共配置了5个被动对接口,设计师们形象地称它们为“对接五兄弟”。
“对接五兄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哥”在核心舱的后端,是核心舱专门的“太空快递通道”,被称为“后向对接口”,主要用于对接“太空快递小哥”天舟货运飞船,保证整个空间站的货物输送及在轨能量补充,同时也是载人飞船的备份对接通道。
“二哥”在节点舱的最前端,被称为“前向对接口”,接待来访的“客人”最多,除了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外,将来还会迎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堪称“空间站守门人”。“大哥”和“二哥”都有特殊的补加接口,都可以为空间站补充推进剂。
“三哥”是“径向对接口”,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就是对接在此处,是专门的“航天员通道”。
“四哥”和“五弟”在节点舱的两侧呈对称分布,被称为“侧向停泊口”,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将来会永久停靠在这里。届时,航天员的居住条件将会由“一居室”变成“三居室”,大大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和范围。
身处太空,“对接五兄弟”长时间暴露在空间辐射环境,需承受88000次、超过200摄氏度上下的高低温循环、低轨空间原子氧的剥蚀,经过多频次的对接与分离后,仍需确保安全可靠,这对它们的身体素质要求极其高。
多年来,八院805所对接机构团队将自己心中的那份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对接五兄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它们赋能,共考虑到79项可能会发生的各类故障,为此制定了详细处置预案,以确保“对接五兄弟”在轨期间身体健康、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在太空中交会对接,根据任务需要对接方式也很讲究。神舟八号以来的5艘飞船,与目标都是轴向对接。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49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首次自主快速实现了径向交会对接。
径向与轴向的夹角呈90度,对接方式的改变,是为了使航天器易于运动控制,保证其主结构和质量分布尽量对称、紧凑,确保航天器的质心居中,从而减少因姿态控制所消耗的能量。
与轴向对接相比,径向交会对接难度更大。首先在于持续控制姿态和轨道“难”。轴向交会对接,可以有200米的“稳定保持点”,即使发动机不工作,飞船也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姿态和轨道。而径向交会没有稳定的中途停泊点,需要持续对飞船的姿态和轨道进行控制,推进剂消耗大,故障处置难。
其次,姿态和相对位置确定“难”。神舟载人飞船配有敏感器,如同飞船的眼睛,可以通过观察星星和预设的标志点,来确定自己的飞行姿态、与空间站的相对姿态相对位置等。但由于在径向交会过程中,飞船需由平飞转竖飞,大范围的姿态机动,对“眼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是航天员手控交会模式“难”。径向交会对接过程中,基本失去了地球这个最熟悉的参照基准,测控条件变差,且相对动力学运动特性与轴向交会不同,这给手控交会模式下航天员的操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此次径向交会对接整个过程,是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指挥下,飞船智能自主完成的。
为确保平稳顺利实现径向交会对接,八院805所对接机构分系统通过全面分析对接工况,在增加可控阻尼器的基础上,还配合总体完成任务规划,开展了31个工况的捕获缓冲试验,仅单项极偏差工况就达到24次,可有效消除对接机构与多构型、变吨位、大偏心对接目标的捕获、缓冲、连接适应性风险。
首次成功实现径向交会对接,使径向和轴向交会都成为中国空间站载人飞船正常的交会方式,未来,将会在空间站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交替使用。
太空交会对接,是世界航天领域内公认的最复杂、最难攻关的技术。八院805所自1995年开始启动对接机构的研制。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数千次的试验、数以万计的数据积累……一群满怀梦想与深情的航天人,枕戈待旦、埋头苦干了16年。
2011年,我国自主研制对接机构完美实现了“太空初吻”。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轴向对接,我国首次实现无人空间交会对接,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我国空间站实施建造以来,八院805所研制的对接机构已成功助力4艘飞船实施与天和核心舱的5次精准对接,每一次“太空之吻”的细节各有不同、亮点纷呈。
第一次: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6.5小时后成功对接于后向对接口,完成了我国空间站的首次对接任务。
第二次: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作为我国空间站的首艘载人飞船,与核心舱前向对接口成功对接,三名航天员穿过对接机构进驻到空间站。
第三次:2021年9月18日,天舟二号“快递小哥”通过180度绕飞,顺利从后向对接口转移至前向对接口,并再一次实现精准对接,进一步验证了对接机构具备在轨多次可靠对接的能力。
第四次: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于核心舱后向对接口。
第五次: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核心舱径向对接口,首次实现径向交会对接。
据悉,按照后续空间站建造及运营规划,八院对接机构团队每年至少要生产交付5套对接机构。目前,八院通过部组件产品化、测试项目通用化以及发射场流程优化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总装、测试、试验效率,确保每一次“太空之吻”的完美亮相。
深海笔记:“探索一号”上的科考浪花 |
|
( 2021-10-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
“奋斗者”号潜水器布放下水后,“蛙人”为其解开拖拽缆。“奋斗者”号由“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今年8月11日从海南三亚出发,参与执行TS21航次深海科考任务,途中在马里亚纳海沟正式投入常规科考应用。本报记者陈凯姿摄
|
|
工作人员在仪器布放前做检查工作。本报记者陈凯姿摄 |
|
潜航员在对“奋斗者”号进行检修测试。本报记者陈凯姿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