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天气,领导干部要强化“防灾思维”

新华每日电讯     2021年09月17日
应对极端天气,领导干部要强化“防灾思维”

( 2021-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今年以来,我国局部地区极端天气频发,而放眼世界,美国、欧洲等多国今年也遭遇了高温或暴雨等极端天气,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最新报告说,过去5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加,与天气、气候或水患有关的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

  面对气候变化新情况,特别是极端天气可能增多的新形势,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尚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巨大。极端天气给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居民安全等带来了更严峻挑战,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妥善应对极端天气,我们需要更多善用系统思维统筹一地之安全与发展的官员。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领导干部既要站在全局看局部,也要站在当下看长远。面对极端天气多发的新情况,有没有“防灾思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地应对灾害时的行动效果。只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着眼有利与不利,就能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小。

  反之,缺少“防灾思维”,就会表现为预判时的掉以轻心和应对时的手足无措。有的地方年年抗旱,天气预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干部群众都没当回事;有个别地方,大雨中多个水库同时泄洪,加剧了灾害的程度;还有一些地方,直到旱情焦灼才开始抢修二级电灌站、清理废弃多年的水利渠道……如果说我们不必为小概率事件做常规性准备,那么,在灾难性天气多发的预期下,忽视未雨绸缪,也可视为治理能力不足,甚至思想懈怠和不作为。

  这种不作为,表面上看是对极端天气多发的新情况认识不足、判断不准,实则是一些干部“防灾思维”的缺失。比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方村内、道旁的蓄水坑变成农田,河道、泄洪沟被房地产项目挤占,排水设施荒废,成了汛期头顶的“一盆水”……这些都是安全隐患。

  灾害应对千万条,未雨绸缪第一条。只有提高政治站位,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高度对待灾情预防,做足防范准备,才能在被动中掌握主动。完善极端天气预报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城市“韧性生命线”,补齐农村短板……这些工作落实落细,应急除险能力才能提高一档,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评论员丁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