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新华关注·家园

03版:新华关注·家园

04版:权威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着“共同体”责任意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动力。

  万物并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的。

  实践出真知,理论之树也常青。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将“草”纳入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是主要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保障黄河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

  字数五变六、六变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二是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关系,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态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随着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面临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中国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文明要往哪里去,中国怎么办?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最迫切需要的时刻,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2013年5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根本大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针对时代重大问题,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这是执政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换。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总是服务于发展。如何既让几千万人摆脱贫困,又保护他们的自然环境,平衡似乎不可能实现。现在这一切该改变了。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概念。

  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这样紧紧联结。美丽地球家园作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沙尘暴以及雾霾没有国界。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同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中国思想获得了时代的绿色底色。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个多月前,4月30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作出重大宣示、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张,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正确的义利观,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文明路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中国人民给人类未来的绿色答卷。

      主笔:王立彬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习近平向巴基斯坦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致贺信
习近平向巴基斯坦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致贺信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办。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的开局之年,巴基斯坦举办以“生态系统恢复”为主题的世界环境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强调,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世界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致力于践行多边主义,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中国将于今年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愿同各方共商生态保护大计,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动力,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联合国于1972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生态系统恢复”。

 
打造最严环境执法城市,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嘉兴:红船起航地,再塑“江南美”
打造最严环境执法城市,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嘉兴:红船起航地,再塑“江南美”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湖光旖旎五光十色的嘉兴南湖傍晚(资料图片)。  (张丰摄)


本报记者黄书波


  “全力打造环境执法最严市”“把全域填埋的生活垃圾回挖焚烧”……5月中旬召开的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上,嘉兴市委书记张兵的郑重承诺,显示红船起航地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信心决心。

  就在这次推进会上,5年前在全省生态考核中“挂车尾”的嘉兴,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态建设翻身仗——蝉联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

  “事非经过不知难。”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法宣处处长蔡华晨说,这是一场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环境治理恶仗,也是一场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气、心齐山移的生态建设漂亮仗。

生态环境治理走群众路线


  陆俊峰是嘉兴港区乍浦镇的一名社区工作者,他还有一个兼职——“民间闻臭师”。

  陆俊峰居住的山星花园小区,与嘉兴港区化工园区直线距离七八公里。

  “过去每隔十天半月,总有从化工园区飘来的刺激性臭味。”陆俊峰说。

  2018年,化工园区决定创建无异味园区、无异味企业,陆俊峰志愿报名,成了一名“民间闻臭师”。

  “我的兼职工作,就是参加环保局组织的到化工园区的定期或突击检查。”陆俊峰介绍,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在港区有270多人。每支检查队伍,由1名执法人员、1名技术检测人员和4名“民间闻臭师”组成。人员的选择随机抽取,检查的企业随机抽取,检查的结果多方签字认可。

  “这个办法效果很好,不少企业挨了重罚,进行了整改。现在即使走到化工园区门口,也闻不到异味。”陆俊峰说。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蔡华晨说,嘉兴的生态环境治理,走的就是党的群众路线。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环保“守夜人”队伍,24小时不间断紧盯辖区生态环境安全;嘉善县太浦河长白荡,4名退休党员每周坚持在饮用水源地义务巡逻……依托“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机制,健全生态环境问题网格化排查监督体系,嘉兴不到4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划分了4600多个生态环境网格和9.2万余个微网格,活跃着近30万名环保网格员。

  2018年以来,嘉兴发动干部群众45万余人次,排查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6059个,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人人参与、环境问题人人管的良好氛围。

  最严环境执法,让污染企业无立锥之地


  在陶勇看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100-1=0”。

  陶勇是嘉兴平湖市生态环境局钟埭环境监察中队长,是平湖市环保执法办案能手。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翻井盖、蹚河沟、钻厂房,哪里脏陶勇就朝哪里去,哪里臭就往哪里跑。

  “环境污染,只要有一处没堵住,所有的工作都等于零。”陶勇说,在嘉兴这是共识。  

  “100-1=0”,必须强化生态环保责任制。为此,嘉兴建立了县委书记生态环境年度述职制度,明确了35个市级部门130条职责,市纪委监委专门印发了监督文件。市生态环境局将执法力度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分值占各区(县、市)局长考核专项行动分值的60%,考核不合格直接对“一把手”问责。2017年以来,累计问责190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57人。

  “没有抓不好的环境问题,只有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的人。”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曹建强说,“我们紧紧扭住管事的人这个‘牛鼻子’,刀口向内,对不尽责的干部和污染企业零容忍、露头就打。”

  强化环保责任,嘉兴打出环境执法“组合拳”——

  全面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三大行动,2020年全市排查整治生态环境问题5.4万余个;持续开展八轮固废领域专项打击行动,2020年全市共查处涉固废案件305起,罚款1051.9万元,及时发现并成功破获了“6·11”跨省特大固废倾倒案件;依托公安常驻环保联络室警力,2020年破获污染环境案件23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07人;加大媒体曝光力度,每周两次在嘉兴电视台公开曝光生态环境典型案件。

  此外,嘉兴还运用新技术,对生态治理进行智慧监管,运用无人机排查、雷达平扫等信息化手段,全天候全区域全流程开展风险预警监测,织密了“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立体生态环境治理网络。

  曹建强说:“我们将坚决打造最严厉环境执法城市,让污染企业在嘉兴无立锥之地。”

  最秀美的江南窗口,让群众共享碧水蓝天


  天气渐热,海宁市浩望塑料股份有限公司老板胡浩彪,又开始憧憬在老家河湖里畅游的惬意。

  但在几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水脏得要命,到处是死鱼死虾,连手都不敢洗。”胡浩彪说。

  胡浩彪的老家在海宁市黄湾镇闸口村,十多年前,村里雨后春笋般冒出130多家建筑装饰企业或小作坊,噪音、污水、粉尘,让恬静的小村变了样:小烟囱林立,树上白茫茫一片。

  当黄湾镇启动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园区外企业整治时,开了家建材工厂的胡浩彪刚开始还不大理解:我是新厂房、新设备,拆了太可惜。

  如今,胡浩彪却感谢这次整治:“搬迁到‘两创’(创业创新)园区后,我的产值增加了4倍,产品90%出口国外。最主要的是,老家重新变美了。河水清澈见底、鱼虾嬉戏,让人看了就想亲近。这都是以前不敢想的。”

  和闸口村一样,黄湾镇下辖7个行政村都开展了低小散企业腾退工作,共腾退企业324家,拆除厂房28.2万平方米,复垦土地近490亩。与此同时,黄湾镇的生态功能区建设也取得了骄人成绩,7个行政村,其中两个获评国家3A级景区、3个获评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剩下的两个也是浙江省的A级景区村庄。

  黄湾镇从“污”到“治”的整体变迁,是嘉兴大地上正在同步上演的“活剧”。近年来,嘉兴市把“美丽”当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用绿色铺就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一幅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继国控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后,2021年起打造让“人民群众眼睛看得见的碧水”;继PM2.5浓度从2013年每立方米68微克下降到2020年的28微克后,2021年要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以上”目标;继成为全省首个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不出县”的地市后,2021年要率先将全域填埋的生活垃圾全部回挖焚烧。

  不仅如此,嘉兴市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开展碳达峰方案编制,加快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加快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我们要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打造成嘉兴的‘金名片’。”张兵说,嘉兴要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美”。

  (参与采写:吴锋、朱松利)

 
南湖革命纪念馆“亮新颜”
南湖革命纪念馆“亮新颜”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是6月5日拍摄的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一层大厅内景。       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据新华社杭州6月5日电(记者俞菀)呼啸而过的火车、波光粼粼的湖面、1:1等身幻影成像再现会议场景……6月5日,位于浙江嘉兴的南湖革命纪念馆经过展陈的全面改版提升后,恢复对外开放。主题展《红船起航》全面阐释了一个大党与一条小船的关系。展览力求通过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的有机结合,给参观者穿越百年的“沉浸式”体验。

  据悉,改版提升后的展陈面积共5600平方米,设置文物资料1134件。《红船起航》主题展由“救亡图存”“开天辟地”“光辉历程”“走向复兴”等4个部分、21个单元组成,并设“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轨迹”“中国共产党党章发展历程”两个专题。

  展览以中国革命红船起航为主题、以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主线、以党的发展历程为脉络,聚焦中国共产党创建、特别是一大南湖会议,全面阐释一个大党与一条小船的关系,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初心使命的砥砺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根本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

  记者现场参观后发现,新的展陈中增加了毛泽东、董必武等一大代表的回忆资料,增加了一大会议决定由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继续召开的相关资料。讲解词更“接地气”,各种空间、场景,雕塑、油画等表现手段的运用也更为丰富。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沿途的路灯寓意探索之路有了指路明灯;复原的宣公桥和狮子渡口等场景,清晰地解读了1921年一大代表赴南湖的行程路线……“我们期望通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使参观者有所获、有所悟。”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说。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有哪些新看点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有哪些新看点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记者李占轶、李宁、李劲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你我共建。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西宁共同举办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为何设在青海?在会场外设置的“大美青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展上就能发现答案: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被誉为“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

  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雪豹、藏羚羊等丰富多样的高原物种,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物种、基因最集中的地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们齐聚青海,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举行六五环境日庆祝活动,对于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礼遇先进,成为本场活动的一大亮点。活动现场揭晓了2021年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等评选结果,并邀请部分志愿者代表登台,接受鲜花、掌声与敬意。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环保志愿者,有老师、学生、职工,也有退休干部、个体工商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活动的初衷与热爱。

  来自内蒙古生态环境志愿者孵化基地的高慧,与其他志愿者一道于2018年在呼和浩特成立“校园环保志愿者社团”。他们招募上千名中小学生加入环保志愿活动,开发以“草原·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课程,一直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环保志愿者。

  “环保少年强,则生态环境强。”高慧在现场深情地讲述,她所在社团中年龄最小的环保志愿者只有5岁,却对绿色环保充满兴趣,“我们将继续把绿色种子播撒在幼小心灵中,通过‘小手拉大手’践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志愿行动理念,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保事业”。

  场内场外联动,共唤环保热情。云南昆明今年10月将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场活动现场还与云南环境日宣传活动连线,展示“彩云之南”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推广共享单车促进节能减排、用无害化处理的污泥制作培育花卉基质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向世界发出“昆明之约”。

  距离西宁约180公里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当地正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和主要鱼类资源,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至关重要。

  视频连线中,一尾尾裸鲤鱼苗从盆里轻盈游入河中,为青海湖增添一抹抹生机。“在六五环境日增殖放流小‘湟鱼’,有利于唤起更多群众保护裸鲤的意识。”家住青海湖畔的刚察县城居民王生祥说,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鱼鸟共生”美景也在青海湖重现。

  一年一度环境日,生态保护接力行。随着环境日主场旗帜传递到辽宁代表手中,标志着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地落户辽宁省。

  从青藏高原,到东北平原,变换的是自然地理位置,不变的是绿色环保初心。

  2022年六五环境日,相约辽宁见! 

    新华社西宁6月5日电

 
豹出没!秦直道成野生动物“绿道”
豹出没!秦直道成野生动物“绿道”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西安6月5日电(记者姜辰蓉、付瑞霞)在陕西省延安市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片无边“绿海”之中,秦直道穿越而过。林深草密,蝉鸣鸟啼,向远方延伸的秦直道显得幽远而狭长。这条人迹罕至的古道,如今已成为华北豹、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漫步的“绿道”。

  2000多年前秦始皇修筑的这条军事“高速公路”,杨永岗不知走了多少回。作为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负责森林防火、巡护等工作,驻守的八面窑瞭望塔紧邻着秦直道。

  近来杨永岗有些不敢走这条路了,因为华北豹越来越多。它们在路上留下的“梅花”爪印清晰可见。安装在道路旁的监控也显示,华北豹在这里“通行率”极高。它们有时“拖家带口”,结伴而行;有时“闲庭信步”,意态悠闲。

  华北豹是我国独有的金钱豹亚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20世纪后半叶,华北豹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减少和森林植被的增加,华北豹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其传统栖息地陆续发现数量不等的华北豹种群或个体。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对子午岭的监测研究表明,陕西延安境内子午岭林区是华北豹的关键分布区。根据科学测算,这里的华北豹数量为110只左右,是迄今我国已知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华北豹区域种群。

  这表明,杨永岗经常走在一条堪称国内豹子最多的路上。他也曾几次在路上远远地遇上过豹子。今年5月22日和23日,连着两天杨永岗在秦直道上和豹子“狭路相逢”。“头一天远远碰到一大一小两只豹子。我知道带崽的豹子凶得很,我僵在原地,一动不敢动,它们没理我走回林子里去了。第二天巡护又远远碰上了一只,它从路东蹦到路西走了。”杨永岗说。

  现在在区域里做必要巡护时,杨永岗会扛上铁锨,一路敲打、摩擦地面,时不时高喊两嗓子。“闹出点动静,给豹子、野猪等都提个醒:我很快就走啦,不用特意露面了。”

  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保护让子午岭植被茂密,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5.86%。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的持续实施,也让整个延安市生态环境实现“由黄到绿”的逆转。监测数据显示,“十三五”末,延安森林覆盖率达48.07%,较1997年增加了近15个百分点。

  “如果说子午岭过去是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现在就是黄土高原‘绿海’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处。”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贾生平说,子午岭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广阔空间,这里的林木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全面恢复。

  无边“绿海”不仅成为华北豹的家园,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除了豹子,这路上经常能看见狍子、赤狐、豹猫等,天上飞的还有金雕、黑鹳。”杨永岗说,这秦直道附近可能是连通不同区域的廊道,加上路上平整,也没有什么威胁,动物们就走得很多。

  其中最让杨永岗“困扰”的,就是“傻狍子”。成群的狍子经常在晚上此起彼伏地呼叫,“就像一个在跟另一个发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研究表明,子午岭林区的华北豹种群处于增长态势。这意味着,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华北豹,在这条20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上漫步。

 
长江上游又见鱼儿欢畅
长江上游又见鱼儿欢畅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据新华社重庆6月5日电(记者周文冲)6月4日上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铜罐驿水域,120万余尾人工繁育的珍稀鱼通过增殖放流被放归长江。当天增殖放流的鱼类共有6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和岩原鲤,长江特有鱼类厚颌鲂和长吻鮠,以及名优鱼类中华倒刺鲃和黄颡鱼。

  为便于开展增殖放流的科研监测及效果评估,在专家指导下,工作人员采用剪鳍标记、挂牌标记、鳃盖标记、耳石标记等方法,对16800余尾苗种进行了标记。

  “放流的鱼类均是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系统亟须补充的珍稀特有物种。”在现场指导放流的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说,这些鱼进入长江生息繁衍,有助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和群落结构的改善,以及水生生态的修复。

  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介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自2005年建立以来,每年都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目前,已放流鱼苗超过4000万尾。

  为保障此次放流鱼苗存活率,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带着护鱼队队员们,驾驶快艇在江面上加强巡护。刘鸿说,增殖放流的鱼苗最怕被非法捕鱼的人“捞回去”,护鱼队要为鱼苗保驾护航,让它们顺利长大。  王维说,除了增殖放流、水域巡护,保护区还在几处鱼类产卵较多的水域安置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安全适宜的产卵、孵化和育幼场所。据初步测算,从2013年开始建设的人工鱼巢,产卵量可达40亿粒,孵化鱼苗可达10亿尾。

  姚维志说,今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禁渔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鱼类生境的保护和修复,让回到长江的鱼儿,在长江中繁衍出更多子孙后代,游得更欢畅。

 
中国“千里眼”“顺风耳”助力地球“绿肺”保护
中国“千里眼”“顺风耳”助力地球“绿肺”保护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陈瑶、黄顺达)雨林和森林被称为地球“绿肺”,它们调节气候、维护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更孕育着多样的动植物。但由于全球雨林和森林面积大、分布广,如何保护它们一直是难题。

  近年来,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等技术的中国产品化身“千里眼”“顺风耳”,在世界多地为地球“绿肺”撑起了“守护伞”。

小爪水獭的“摄像师”


  2017年12月24日,中国海南吊罗山中,一台红外相机曾拍到一只亚洲小爪水獭,这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只有在生态系统很好的地方才有可能见到小爪水獭的踪迹,当我从相机储存卡里发现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感觉所有的调研和等待都值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林业工程师罗樊强至今还记得首次发现小爪水獭时的兴奋心情。

  水獭是河流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罗樊强介绍说,如果有小爪水獭生存,说明该地区河流生态系统比较完善。

  202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始使用智能监测系统,对雨林生态进行更加全面和高效的保护。这套“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系统”由中林信达(北京)科技信息公司自主研发,集成了云存储、智能分析等技术。系统通过野外布设的大量红外野保相机,实时回传生态因子和自然资源监测数据。

  这套系统部署后,就发现了吊罗山的第5只小爪水獭。同时,如果发现盗伐盗猎等事件,系统也会及时上报。罗樊强说,这个智能系统是自己的“亲密合作伙伴”“它让我们减轻了传统巡山监测工作的压力,震慑了违法盗猎行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中林信达产品部部长张可介绍,林区利用后台数据分析,不仅能够监控野生动物种类,也可以通过数据综合研判附近区域的生态情况,例如根据果实的数量可研究动物食物链。堪称护林“千里眼”的这项技术,目前已在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雨林蜘蛛猴的“翻译师”


  哥斯达黎加奥萨半岛雨林中,一只蜘蛛猴在树枝间迅速穿梭,手脚尾并用,采下一些果子,开始享用美餐。

  奥萨半岛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不过,近年来盗伐行为高发,不仅破坏了原始森林,也威胁着以蜘蛛猴为代表的濒危物种。蜘蛛猴被视为雨林生态的“关键先生”。它是播种能手,可以将植物种子分播到各处帮助林木繁育。

  为了找到并保护蜘蛛猴,护林员和生物学家往往需要长时间追踪,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

  华为公司利用云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参与并支持了环保组织开发的雨林生态声学监测平台——“守卫者”。2019年,这套系统部署在哥斯达黎加雨林,每个“守卫者”平台可以监测约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环境声音,并能在高温高湿、烈日暴雨等极端环境下24小时不间断工作。

  这一系统集信息采集、储存、智能分析于一身,将收集到的声音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服务器,既能精准识别盗伐人员的电锯和卡车噪声,也能收集蜘蛛猴的叫声。在云与人工智能的配合下,这一系统能确定蜘蛛猴声音出现的起止时间,判断这些“关键先生”的情绪。

  秘鲁灵长类动物学家鲁斯梅里·瓦卡亚评价说:“这项技术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只有知道了蜘蛛猴在哪里,又去了哪里,才能更好地采取行动保护它。”

巴尔干羚羊的“声音盾”


  希腊北部维科斯-维约萨世界地质公园里,一只羚羊站在险峻的峭壁岩石上,“傲视”着品都斯山脉。这个地质公园拥有希腊最原始的无路地区之一,也常年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包括狼、棕熊以及品都斯山脉的象征——巴尔干羚羊。

  尽管这一地质公园被指定为野生动物保护区,但偷猎活动依然在不断增加,偷猎者通常趁羚羊群走下悬崖时射杀它们。这让希腊巴尔干羚羊协会主席帕帕约安努一度很苦恼,工作人员少,距离远,巡护力量无法有效威慑偷猎者。

  2021年1月,华为希腊公司推出了“TECH4ALL科技守护自然”项目,将曾在哥斯达黎加雨林成功应用的“守卫者”系统安装到品都斯山脉,通过实时监测枪声来识别偷猎威胁。羚羊从此配上了“声音盾牌”,有效抵御非法猎杀的伤害。

  这样的创新项目在希腊是首次应用。希腊森林研究所野生动物研究员阿斯塔拉斯期待,在中国科技企业支持下,新技术能够更好适应希腊复杂的山区条件,保护更多的羚羊和其他动物。

    (参与记者:田睿、张鑫超)

 
一双手百万树
一双手百万树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林场分公司施业区,张英善在种树(2018年5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摄
 
 
6月3日,张英善在巡山时平整道路。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6月3日,张英善、燕玉平夫妇在巡山。  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排查防火隐患、清理枯枝烂叶、捡拾废物垃圾……今年65岁的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森林经营所(今乌马河林业局有限公司乌马河林场分公司)退休工人张英善仍会在林场施业区里忙碌着,照看他亲手栽种的上百万棵树。
 
  1975年,追随父亲的脚步,张英善成为一名林业工人。
 
  “那时人们种树积极性不高,树苗成活率低,看着树苗死了,我特别心疼。”1981年,张英善向单位提出要单干承包林地。1984年,他开办了当时乌马河林业局的第一个家庭经营性林场,承包了300公顷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顷。
 
  造林时节,他和妻子燕玉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上百斤的树苗,步行好几里山路,在他们承包的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张英善植树不爱戴手套,取苗、扶正、培土……一双手每天往土堆里插上几千次。时间长了,老茧布满双手,手指粗大肥圆,指尖裂缝出血,指甲破损脱落。正是靠着这双手,到1994年末,300公顷造林地经上级验收全部合格。如今,张英善亲手栽下的100多万株树已郁郁葱葱。
 
  粗粝的双手、微驼的腰身见证了他为营林事业倾注的心血。2020年,张英善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张英善在远离市区的山上有一座小房,他和妻子一年中有大半时间住在这里。这座小屋至今未通电,饮水也要靠打井。虽然条件艰苦,但这里却是张英善最喜欢的地方,因为方便种树。张英善说,树就像自己的孩子,在这里一推开门就能看到他的“孩子们”,每年春夏漫山遍野绿意盎然,自己就觉得此生不悔。
 
 
清水向东流: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清水向东流: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在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在投放鱼苗(5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本报记者曹祎铭摄
 
 
 
 
本报记者刘伟、何伟、黄浩铭、孙一
 

 
  今年一季度,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中,广西10个市跻身全国前30名,其中6个市位列前10名。
 
  这6个市均在广西西江流域。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介绍,2020年初以来,广西西江流域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均为Ⅲ类及以上水质,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记者近日沿广西千里西江8个市采访了解到,当地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强化生态环境治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同时期盼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流域生态补偿,促进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广西西江是珠江水系重要组成部分,西接云贵、贯穿广西、东接粤港澳,在广西境内流域面积约20.2万平方公里,聚集全自治区约80%的市县和约90%的人口。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二级巡视员赖春苗说,保护西江流域生态环境对维系粤桂两省区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0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中,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名列第一。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覃国琴介绍,当地坚持城镇源、工业源、生活源与农业源治理并重,统筹城乡水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柳江畔的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最后变得清澈见底。公司党委副书记韩宗桂说,柳钢建成4座废水集中处理站,配套水循环处理系统,吨钢耗水量由21年前的54吨降至目前的2吨。
 
  在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里,绿植、鲜花组成的层层“梯田”吸引许多游客。而几年前那考河还是一条臭水沟,沿岸有几十个污水直排口。
 
  “南宁投资约220亿元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建成区内原有的38段黑臭水体河段已消除黑臭,形成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百里秀美邕江’。”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曾鸣说,2020年南宁在全国省会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中位居第二,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百色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姚宗林介绍,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19个,5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资源相当丰富,2020年森林覆盖率72.8%,是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红水河过去由于含沙量大、水流湍急,河水呈红色,被称为“红水河”,如今红水河变身“清水河”。记者在河池市天峨县看到,红水河沿着高山峡谷穿城而过,河水清澈,两岸绿树青山倒映其中,清晰可见。天峨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武俊说,目前全县两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及以上标准。
 
  在严格落实禁渔制度的同时,广西西江流域各地积极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柳州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于保田说,“十三五”以来累计向柳江投放鱼苗超过5000万尾。位于柳江上的红花水电站2006年至今累计投放鱼苗140万余尾。
 
  在梧州,长洲水利枢纽建设了总长1.5公里的鱼道,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鱼道运营维护、采购鱼苗等,还牺牲数万千瓦时的耗水率以确保鱼类洄游繁殖通道畅通,10多年来每年有数万尾鱼依托鱼道洄游至上游水域。
 
  大藤峡工程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被称为珠江上的“三峡工程”。为保护鱼类生存栖息,工程建设方探索建设仿自然鱼道,设立鱼类增殖站及保育中心。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环境移民部高级工程师廉浩说,仅2020年公司就投放“四大家鱼”260万尾。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


 
  广西西江各地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推动西江流域绿色发展。
 
  西江流域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加快旅游业提质升级,推进“全域旅游+康养”新兴产业。巴马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黄燕飞说,202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640多万人次,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是2020年同期的1.5倍以上。
 
  红水河两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在碧水蓝天映衬下别有一番风味。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的百里画廊景区,游客搭载豪华游轮溯江而上。
 
  与贵州毗邻的天峨县依托红水河两岸的原始森林开发生态养生游。当地围绕红水河推出环红水河自行车赛、龙舟赛、漂流等体旅融合项目。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被誉为“绿色水库”,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当地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中瑶药种植、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业。
 
  如今,西江沿岸一些地方生态工业发展迅速,绿色工厂、绿色工业链和绿色园区等如火如荼,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柳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方华说,当地将水污染治理与城市发展战略同规划、同实施,加快企业循环化改造,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均超90%。
 
不断优化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受访人士认为,西江流域水环境优良的背后,是当地党委、政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抓生态环境长效机制建设,努力打造西江生态防护屏障。
 
  第一,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生态保障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广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构建起系统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广西取消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凌云、乐业、凤山、东兰、金秀、天等、三江、龙胜8个县GDP考核。“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成为多地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各地党委、政府深入开展“督政治污”,不仅治理了环境污染,还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坚持流域联控。柳州、来宾、河池3市建立“柳来河一体化”环境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与贵州省黔东南州建立都柳江流域市(州)级跨区域环境联合交叉执法和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防联控”。
 
  据自治区检察院介绍,两广检察机关签订《关于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作意见》,开展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跨区域协作,对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类案件集中大排查,建立共同部署专项活动、案件线索移送、类案统一尺度和重大个案协作等机制,为保护西江流域生态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第三,发挥河长制作用,压实监管责任。南宁成立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实行市委书记和市长“双组长”制,抽调150多名干部专门从事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将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县区、单位、平台公司年度绩效考核,做到守水有责、守水尽责。
 
  柳州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柳州现有市、县、乡镇、村四级河长超过2000名。截至2020年底,河长们已巡逻江河30多万次,解决非法占用水道和垃圾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1020起。
 
  梧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吴正全说:“梧州市共有大小河流397条,当地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总河长制’,建立河长通App,加大河流巡查和问题处置,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
 
  全流域生态保护“一盘棋”思维有待强化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尽管广西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但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不少压力。
 
  当地一些干部建议,尽快探索建立珠江—西江流域生态综合补偿机制。来宾市委常委、金秀县委书记韦德斌说,金秀县每年为周边地区和下游提供约25.7亿立方米清洁水源,占整个珠江流域年径流量的17.7‰。建议设立金秀大瑶山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可按照下游用水量等科学测算补偿办法,探索跨省区生态补偿经验并向其他地区推广。
 
  崇左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科负责人赵绍林认为,可考虑以流域断面水质考核为依据健全跨省区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考核办法和补偿标准,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加大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慕仁建议设立水生态补偿基金,主要用于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河流岸线保护、水源林养护,进一步提升西江流域水质。
 
  部分干部建议,统筹做好上下游联防联控,共建千里西江绿色生态走廊。来宾市委书记农生文等人建议,按照流域一盘棋、全流域一体化思路,优化沿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抓好流域水污染治理,建立更加紧密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鸟鸣城更幽:广州绘写人与自然共生图景
鸟鸣城更幽:广州绘写人与自然共生图景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吸引180种鸟类在此停留、栖息、繁衍。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新华社广州6月5日电(记者周强、周颖、胡拿云)30岁的广州市居民芳芳已经忘记有多少个清晨,叫醒她的不是闹钟,而是“百啭千声”的鸟鸣。不过,芳芳没有住在郊区,而是住在广州市中心城区越秀区,一栋距离广州市人民公园约500米远的居民楼里。
 
  “经常有一两只画眉鸟落在阳台窗户上。”她说,“听到它们清脆的啼叫,真叫人舒服。”
 
  行走在广州中心城区,不经意间看见的小鸟、听见的鸟鸣声越来越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点缀。在受访人士看来,“鸟鸣城中央”背后正是全市大气、土壤和水环境治理不断向好的结果。
 
  “鸟类对环境要求是敏感的,有窝、有食、有安全感,至少满足这三点,鸟儿才愿意留下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告诉记者,“最根本的还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来自广州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的数据也提供了佐证。2020年广州PM2.5平均浓度已经降至2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达到90.4%,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广州建成区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这些都为鸟儿创造了更优质的栖息环境。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郑则文说:“近年来广州下大气力改善大气、水环境质量,9个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PM2.5平均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标,空气质量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
 
  鸟类友善型城市还不止于此。涵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面积达到11万公顷的广州自然保护地,给鸟儿觅食提供了好去处。一些野生鸟类也进驻城市中心公园,大拟啄木鸟在越秀公园安家,猫头鹰在流花湖公园、天河公园筑巢。在距离广州城市地标广州塔不足5公里处,一座占地面积1100公顷的特大城央湿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吸引着180种鸟类在此停留、栖息、繁衍,而8年前只有70多种。
 
  官方数据显示,2007年广州第一次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野生鸟类有251种,到2017年第二次调查,记录数据已达到307种。城市公园中,主要以画眉、红耳鹎等留鸟为主,过冬的候鸟为辅。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建荣说:“一些对环境选择性强的物种出现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近年来曾在南沙湿地一次性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达到45只之多。”
 
  “广州城市园林建设一直在探索更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刘先荣表示,广州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目前还在继续提升城市绿化面积和质量,已经建有1200多个公园,建成了350公里的城市空中花廊和3800公里绿道,这些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空间,也给鸟儿玩耍开辟了新领域。
 
  “我们还对天河公园、东湖公园、荔湾湖公园等10个城市中心公园拆围透绿,使公园内植被与公园外植被连接。通过森林进城、公园透绿、绿道和碧道建设等行动,打造生态廊道,以利于鸟的迁徙。”他说。
 
  当地市民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也让鸟儿“胆子”更大,敢于在城中与人为邻。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市民发现鸟类等野生动物受伤、迷途、误入室等情况,主动参与救助的事件达到1282件,送交保护部门救助的有鸺鹠、白鹭、夜鹭、画眉、白头鹎等数十种鸟类。
 
  值得一提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爱护并未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州常住人口已突破1800万人。今年一季度,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404.09亿元,同比增长19.5%。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柳表示:“通常来讲,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城市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相应的环境指标会经受压力。广州的环境质量日益改善,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广州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开始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目前,广州正在为动物进城提供便利,并将制定标准和规范。“生态环境也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硬指标。”刘先荣说,“未来我们还打算引进健康可爱的小松鼠、鸽子等动物,以后人们在广州的公园、广场也可以逗松鼠、喂鸽子。”(参与采写记者:马汝轩)
 
寄情雨林之间 海南雨林守护者工作纪实
寄情雨林之间
海南雨林守护者工作纪实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带上干粮,背上行囊,跨上摩托,伴随着打破黎明的那一声轰鸣,动物监测队队员们开启了新一天的雨林调查。

  在496.3平方公里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中,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矮林自下而上分布,峡谷纵横、溪流环绕。这里共发现维管束植物2126种,脊椎类动物3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

  在吊罗山,动物监测队队员们日复一日地行走在雨林中,有过欣喜,也有哀伤,和这片雨林里的生灵一起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亚洲小爪水獭是淡水河流生态系统指示性生物,主要以鱼虾、螃蟹为食,吊罗山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因此小爪水獭极有可能在这里出现。吊罗山动物监测队队长罗樊强和队员们将寻找小爪水獭作为重要监测研究方向。

  2017年3月1日,罗樊强在雨林深处溪流边的土地和岩石上,发现了小爪水獭的足迹和带有鱼骨残渣的粪便。为了能更“温柔”地“捕获”小爪水獭踪迹,罗樊强和队员们规划了十几条调查样线,并在沿途布设红外线自动相机。

  一两天走一条调查样线,一次又一次地更换红外相机电池和存储卡、查看相机图片,在期待与失落的循环往复中,终于在2017年12月24日凌晨4时30分,红外相机拍下了小爪水獭的珍贵身影。在看到图像的那一瞬间,罗樊强随即和有关专家取得联系,当确认这就是亚洲小爪水獭这一珍稀物种时,罗樊强激动地和同事相约,下班后喝了顿海南“老爸茶”,庆祝这一发现。

  “所有的等待,在发现惊喜的那一刻,全都值了。”

  小爪水獭的监测依旧在进行,目前海南已发现5只,且全部出现在吊罗山。

  在上山途中,动物学专业出身的罗樊强察觉出一丝不对劲,空气中时不时飘来一种酸涩腐烂的味道,寻着气味,只见一条3米多长的眼镜王蛇盘卧在溪流边的草丛里。“是上游溪流把它冲下来的,本来就奄奄一息,又被鸟类天敌啄食,一番挣扎之后,最后死去。这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这么大也需要十几年……”

  那一秒,哀伤和遗憾在罗樊强脸上一展无遗,泪花在眼里闪烁,男儿的温柔在此刻深情流露。“它从自然中来,就让它再回到自然中去吧。”

  罗樊强解释说:“我们动物监测队要做的,就是在保持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尽量避免人为干扰。”

  护林员周学回忆说,在一次上山攀爬途中,同事像往常一样拽着树枝上去,不料一条伏在枝干上的蝮蛇猛地窜出来,咬了他一口。经紧急处理后,同事被送往医院,幸好救治及时,并无大碍。

  因蛇致伤对雨林守护者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面对挡路的蛇,他们也不忍伤害。一次巡山中,一条横行霸道的剧毒蛇挡住了罗樊强一行人的去路,立起身体的蛇已进入准备攻击状态,这让同行队员们很是紧张。罗樊强果断拿起了蛇夹,将它放归山林。

  险境之中,罗樊强的冷静和勇敢,让同行的年轻队员林旋大受震撼。这次难忘的巡山经历过后,林旋对这份职业又多了一份敬重。“我很佩服队伍中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前辈,我想一直向他们学习,在这里扎根,与这片雨林为伴。”林旋说。   (记者张鑫超、田睿、曹思澄、周佳谊)  据新华社海口6月5日电

 
贺兰山昔日矿坑 “逆袭”为“网红”公园
贺兰山昔日矿坑
“逆袭”为“网红”公园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据新华社银川6月5日电(记者马丽娟、唐亚蒙)盛夏时节,巍峨的贺兰山脚下一处废弃矿坑改造的公园里,杨柳依依、流水潺潺,游人散步乘凉,好不惬意。

  公园紧挨着一片绿意盎然的葡萄园,一抬头就能看到贺兰山的山峰。

  “以前可不是这样!”家住附近的宁夏银川市民李林正带着孙子在公园游玩,在他记忆中,过去这里满地砂石、尘土飞扬,长期高强度的开采留下一个个深坑。

  这座占地500亩的公园位于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内,酒庄前身是家采砂场,采砂20多年。“2008年企业面临砂石资源枯竭,亟待转型,我们在政府号召下开始发展葡萄酒产业。”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说。

  与此同时,酒庄开始在6000亩废弃采砂场上植树造绿,进行生态修复。2014年,银川市政府将这里作为贺兰山生态修复项目之一,投资6亿元与酒庄共同修建这座休闲文化运动公园,治理矿区的同时也让市民能免费享受绿色空间。袁园告诉记者,2018年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后,已经累计接待40多万人,举办过多次骑行、马拉松、趣味定向越野等活动。

  从废弃矿坑到“网红”公园的逆袭,是宁夏生态立区战略的生动案例。

  宁夏三面环沙,生态十分脆弱。高耸的贺兰山如同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守护宁夏平原万顷良田。因富含煤炭、硅石等矿产资源,自上世纪50年代起,贺兰山就一直存在大规模的开采活动。1988年贺兰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规露天采矿行为仍屡禁不止,山体满目疮痍。

  近年来,宁夏大力整治贺兰山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2017年,宁夏正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彻底关停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洗煤储煤厂等,并把保护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和修复。如今,岩羊、马鹿、雪豹等野生动物重回贺兰山,这里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普京:俄中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回答新华社社长、总编辑何平关于中俄关系的提问 与世界主要通讯社负责人讨论国际热点问题
普京:俄中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回答新华社社长、总编辑何平关于中俄关系的提问
与世界主要通讯社负责人讨论国际热点问题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地时间4日在圣彼得堡表示,俄中关系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双方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俄方愿同中方在更广领域深入开展合作。
 
  当地时间4日晚间(北京时间5日凌晨),正在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普京通过视频连线会见世界主要通讯社负责人。在回答新华社社长、总编辑何平在北京提出的关于中俄关系的问题时,普京作出上述表示。
 
  普京愉快地忆及近年来同习近平主席的密切交往。普京说,前不久,他同习近平主席共同见证了俄中核能合作4台核电机组顺利开工,这是双方在高技术领域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合作。
 
  普京说,俄中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这是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础。经济合作是双方合作的关键领域之一。俄中双边贸易额已连年超过1000亿美元,2020年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仍然保持了这一水平。相信到2024年,双方有望实现双边贸易额提升至2000亿美元的目标。
 
  普京表示,俄中关系发展与时俱进,在飞机制造、月球科研、能源、环保、人文交流等广泛领域开展着密切合作。俄方愿同中方进一步加强欧亚经济联盟同共建“一带一路”对接。
 
  关于国际事务合作,普京说,他毫不怀疑,俄中两国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加强协调配合,维护共同利益。俄中双方的这种战略协作,无疑有利于维护国际战略稳定。
 
  普京还就新冠肺炎疫情、东京奥运会、国际和地区局势及俄罗斯同相关国家关系等回答了其他通讯社负责人提问。他表示,疫情问题不应被政治化,在应对疫情中应把人道主义放在首位。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克服疫情负面影响。
 
  此次会见是在2021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框架下举行的活动,由俄罗斯塔斯社举办。
 
  新华社圣彼得堡6月4日电(记者鲁金博)俄罗斯总统普京4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通过视频连线会见世界主要通讯社负责人,就国际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普京高度赞扬俄中关系,指出俄中拥有广泛共同利益,是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础。他相信到2024年双方有望实现双边贸易额提升至2000亿美元的目标。俄方愿同中方加强欧亚经济联盟同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两国将继续在国际舞台加强协调配合,维护共同利益。
 
  对于即将举行的俄美总统会晤,普京预计不会有任何突破进展。但他相信俄美之间有共同利益,希望会晤具有建设性。普京表示,美方的许多措施对俄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他希望美国尊重俄罗斯的利益,以便两国关系正常化。俄罗斯不打算彻底放弃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支付货币。普京指出,俄罗斯不会用先进的武器制造威胁,只想保持领先状态。
 
  普京同时认为,俄罗斯与印度在经济、能源、高科技、农业以及武器制造方面都有良好互动。
 
  关于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领土争议,普京表示,苏联和俄罗斯都没有同意将这些岛屿给日本。俄罗斯还考虑在宪法中规定禁止转让领土。
 
  普京表示,俄罗斯在抗击疫情方面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并以最快速度研制注册了疫苗。他呼吁世界共同努力抗击疫情,并强调共同抗击疫情应让各国摆脱出于政治动机的相互限制。
 
  普京还就俄罗斯与英国、德国、卡塔尔关系等问题回答了提问。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将划转税务部门征收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将划转税务部门征收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申铖)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通知称,将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划转给税务部门负责征收。自然资源部(本级)按照规定负责征收的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同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

  通知称,自2021年7月1日起,选择在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青岛、云南以省(区、市)为单位开展征管职责划转试点,探索完善征缴流程、职责分工等,为全面推开划转工作积累经验。暂未开展征管划转试点地区要积极做好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划转准备工作,自2022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征管划转工作。

  根据通知,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给税务部门征收后,以前年度和今后形成的应缴未缴收入以及按规定分期缴纳的收入,由税务部门负责征缴入库,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做好相关信息传递和材料交接工作。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制度等规定,依法依规开展收入征管工作,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

  通知明确,税务部门按照属地原则征收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具体征收机关由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按照“便民、高效”原则确定。税务部门应当商财政、自然资源、人民银行等部门逐项确定职责划转后的征缴流程,实现办事缴费“一门、一站、一次”办理。

  业内人士表示,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税务部门,是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一大重要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完成划转之后,将更好发挥税务部门征管优势,降低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以典型示范带动改革深化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谈中央企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以典型示范带动改革深化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谈中央企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王希、姚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迎来“棋至中盘”的关键节点。目前中央企业实施三年行动进展如何?下一步怎样推动改革提速加力?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

  央企实施三年行动取得阶段性进展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2年)正式实施,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冲锋号”。

  郝鹏表示,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国资央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推动十方面50条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国资委建立了“月例会、季综合、半年报、年总结”工作机制,各中央企业逐级压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深推进的改革新局面,呈现出昂扬向上、焕然一新的改革新气象。

  据介绍,目前央企集团层面已100%制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93.8%的央企子企业实现了董事会应建尽建,其中6成以上实现了外部董事占多数。

  同时,央企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已达98.2%,所属单位累计实施了500多个中长期激励方案;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完成,进入收官阶段。

  “总的看,我们改革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郝鹏表示,央企改革仍存在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还有部分改革难点亟待突破,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以典型示范带动改革推向纵深


  在国资委日前举行的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上,多家央企主要负责人,围绕市场化机制建设、布局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介绍了经验。

  伴随改革步入“深水区”,挑战更多、难度更大。央企跑好三年行动的“下半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的示范作用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

  以当前国企改革的重点三项制度为例,为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中国一汽、中国一重、鞍钢等央企敢为人先,从经理层改起,以上率下破解三项制度改革难题,激活企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促进了经济指标的全面提升。

  “实践表明,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最需要攻坚的关键一环,而抓住了经理层就抓住了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郝鹏表示,下一步央企要从经理层改起,带动破解三项制度改革难题,制度化、常态化推行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市场化用工制度。

  据介绍,近年来央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蹄疾步稳、亮点纷呈,国资委通过编印改革行动简报、出版案例集等方式推出了很多改革典型,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改革经验和有效模式——

  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紧盯企业自主创新深化改革,着力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转机制、增活力;以正向激励激活人力资本,加快构建业绩导向鲜明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合理授权放权,有效发挥各级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一系列典型经验助力企业更好地理解改革政策,放开手脚探索。

  郝鹏表示,下一步要多推典型、多出经验,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各类优秀企业优点,总结推广“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对标一流管理提升标杆企业”改革经验,鼓励支持基层大胆改革创新,以点带面把央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更大力度改革举措蓄势待发


  “对于中央企业来讲,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关键在改革,而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坚决落实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各项任务。”郝鹏说。

  如何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据了解,一方面各中央企业瞄准年底前完成三年行动70%任务的硬指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务求实效;另一方面,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一系列更大力度、更为精准的改革举措即将亮相——

  围绕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政策精准供给,鼓励企业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扎实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十四五”国资央企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同时,国资委要求各央企把编制实施好“十四五”企业发展规划与深化改革、加快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投入,坚决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强化正向激励,是国有企业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重要举措。近期,国资委在系统推进创新激励、探索骨干员工跟投等方面还在研究一些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

  “必须要有时不我待的强烈紧迫感,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发扬钉钉子精神提速加力,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各项工作抓得更紧更实。”郝鹏说。

  他表示,国资委将继续落实好月例会和季度推进会等制度,加强工作统筹和专项督导,对任务重、难度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指导,对进度慢、效果差的企业通过印发提醒函、工作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

 
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 赴上海、浙江嘉兴参观学习并举行座谈会
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
赴上海、浙江嘉兴参观学习并举行座谈会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经中共中央批准,6月5日,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赴上海、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并举行座谈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出席活动并讲话。在上海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一同参观学习。

  尤权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就不可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希望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协力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无党派人士代表孙其信发言,一致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守合作初心、携手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会上作了发言。

  陈晓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等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以及中央统战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云南北迁象群向西北方向迁移
云南北迁象群向西北方向迁移

( 2021-06-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六月四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  新华社发
 
  新华社昆明6月5日电(记者赵珮然)记者从云南省亚洲象群北迁安全防范工作现场指挥部了解到,截至6月5日15时10分,象群先行向西南再转向西北迁移12.1公里,由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进入夕阳彝族乡活动。
 
  据了解,为做好布防工作,现场指挥部采取地面人员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加强象群监测,确保每头象都在监控范围内。同时,持续引导象群向西南迁移,当日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510余人,出动渣土车64辆、其他应急车辆52辆、无人机14架,设置堵卡点3个,劝返车辆200余辆次,确保沿途群众和象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