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0607版:两会·权威发布

08版:2021两会特刊

09版:权威发布

10版:权威发布

11版:新华观点

12版:两会·财经

13版:两会·人物

14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15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16版:新华关注·妇女节

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会上,王建军、阿生青、孔庆菊、扎西多杰、孟海、沙沨等6位代表分别就脱贫攻坚成果、祁连山生态文明建设、玉树灾后重建新变化、做好木里煤矿综合整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等问题发表意见。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询问,同代表们交流。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习近平作了讲话。习近平充分肯定青海一年来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希望青海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弘扬光荣传统和奋斗精神,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部署落到实处,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书写新时代青海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这些年来,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

  习近平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巩固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大举措。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党中央已经作出部署,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丁薛祥、陈希、尤权等参加审议。

 
淡季不淡,我外贸前两月大增32.2%实现“开门红”
淡季不淡,我外贸前两月大增32.2%实现“开门红”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刘红霞、刘文昕)5.44万亿元、同比增长32.2%……海关总署7日发布数据显示,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实现“开门红”,其中,出口表现尤为强劲。

  具体来看,前2个月,我国出口3.06万亿元,增长50.1%;进口2.38万亿元,增长14.5%;贸易顺差6758.6亿元,去年同期为逆差433亿元。

  从2月当月来看,我国进出口2.42万亿元,增长57%。其中,出口1.33万亿元,增长139.5%;进口1.09万亿元,增长10.3%;贸易顺差2472.8亿元,去年同期为逆差4266.5亿元。

  数据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去年前2个月我国“大进”,而今年则是“大出”。其实,进出转换之间,离不开同一个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前2个月进出口同比下降9.7%,较低的基数是今年前2个月增幅较大的原因之一。

  “但即使与2018、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2个月进出口增速也有20%左右。”他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就地过年是今年以来外贸尤其是出口大增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记者先前调研的观感一致。往年一二月正是春节前后,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外贸淡季。而今年许多工厂订单爆满且人员整齐,开足马力赶工发货。

  “中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复工复产达产。”屠新泉说,“前2个月的外贸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的需求依然强劲,中国对世界起到了稳定供应的作用。”

  从贸易伙伴看,今年前2个月,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7862亿元,增长32.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4%。

  紧随其后的欧盟、美国、日本,与我国进出口总值分别为7790.4亿元、7163.7亿元和3492.3亿元,分别增长39.8%、69.6%和27.4%。

  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62万亿元,增长23.9%。

  对主要贸易伙伴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均实现增长,说明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为我国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推动外贸持续向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数据还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均有较大提升。前2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2.57万亿元,增长49.5%,占外贸总值的47.2%,比去年同期提升5.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外贸的市场主体韧劲与活力在持续增强。

  从贸易品类看,前2个月,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85万亿元,增长54.1%,占出口总值的60.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2339.8亿元,增长68.5%;手机1495.9亿元,增长49.2%;汽车(包括底盘)272亿元,增长93.4%。

  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5717.8亿元,增长49.2%。其中,服装1569.2亿元,增长40%;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1444.4亿元,增长50.2%;塑料制品911.5亿元,增长70.5%。

  值得注意的是,前2个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价齐升,而原油、天然气等商品进口量增价跌。

  李魁文说,前2个月外贸实现“开门红”,为全年开了一个好头。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外贸稳增长任重道远。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外贸企业仍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航运费用大幅上涨、集装箱“一箱难求”等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要促进外贸稳中提质,要在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上下更大功夫,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与此同时,要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稳定加工贸易的同时,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7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新的要求,在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现场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全国人大代表、西宁市市长张晓容对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持续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走出一条适合青海实际、彰显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张晓容说。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各地正在探索走出适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为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提高煤炭资源附加值,为产业转型和升级赢得空间。“我们聚焦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城市全面转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委书记王秋实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望山乡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建仁和乡亲们对未来有了更大盼头。
 
  “我们燕山、太行山一带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承接和发展养老产业,相信能够走出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郭建仁说。
 
  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总书记的讲话中,民生关切一以贯之、实实在在。
 
  “以前医院是简单、被动看病,现在我们除了看病,还进行义诊、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少生病、不生重病,把治疗关口前移。”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金京哲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要争取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医院环境,让老百姓在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办好民生实事,离不开民生投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山东今年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在兜牢民生底线基础上,通过增加教育、文化、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民生工程实现从“有”到“好”的新跨越,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更加丰富多彩。
 
  高质量发展,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为了保护三江源而从草原搬迁至此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当时搬下来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更好,也是为了让环境更好。现在全村已经脱贫摘帽,村里很多人还当上了生态管护员。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保护好‘中华水塔’,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让村民们不断打通增收新渠道,打开致富新大门。”
 
  十几天前,刚刚从北京捧回“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证书,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又在村里忙了起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村就开始谋划乡村振兴了。”何家枝说,大湾村将继续围绕茶产业、旅游业做文章,打响大湾村茶叶品牌。“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不仅要做脱贫攻坚的模范,未来更要努力做乡村振兴的示范。”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
 
  今天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谈起祁连山生态文明建设时,向总书记展示了多张珍贵的照片,其中有多年不见的雪豹、荒漠猫等野生动物。“总书记不断点头,这是对我们生态保护工作的认可。”孔庆菊说。    
 
  过去,当地滥采乱挖现象比较严重,植被和草场退化。如今,生态好了,老百姓搞起了特色种植业、农家乐,吃上了“生态饭”。“我们一定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生态优先,让草更绿、林更茂。”孔庆菊说。
  和煦春风,又绿江南。“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浙江考察时,对安吉提出了新期望。”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表示,安吉干部群众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主线,持续深化“两山银行”、“无废城市”、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集成改革,力争“十四五”时期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在全国政协委员、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看来,生态环保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严格落实“坚持生态优先”的要求。“经过不懈努力,相信未来碧水、蓝天、净土将是我们生活的常态。”(记者秦交锋、胡喆、马卓言、邹多为、王浡、陈诺、王阳、杨玉华、骆晓飞、央秀达珍、王俊禄)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 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谈玉树地震灾后重建
“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
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谈玉树地震灾后重建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总书记,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

  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洋溢着温暖的气息。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藏族代表扎西多杰一开口,总书记就热情回应了他。

  扎西多杰来自玉树州。10年前,他的家乡发生强烈地震,家园受到严重破坏。当时,习近平同志专程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考察灾后重建工作,带去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大灾之后,玉树人从废墟中站起,迅速重建家园,脱贫奔小康。目前,全州6市县全部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增长到现在的7000元以上,社会主义新玉树巍然屹立在雪域高原,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标。

  听着扎西多杰的讲述,总书记表示:

  “我是直接飞到玉树的。当时上到了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那里破坏还是很严重的。”

  “在玉树州机关,我给机关干部说了一段鼓劲的话。我说,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有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党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玉树。”谈及往事,总书记饱含深情。

  “现在玉树街道更整洁了,房屋更坚固了,奶茶更香甜了,我们真心希望总书记能再来玉树看一看,到时我们再唱一支山歌给党听、给总书记听。”扎西多杰的话语代表了玉树人民的心声。

  “我很牵挂玉树,今天听了你的介绍,很高兴。我相信,玉树还会发展得更好。”总书记说。

  从抗震抗洪到战疫战贫,大灾大难的考验、大战大考的磨砺,总能带来精神上的洗礼升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

  “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要结合青海实际,充分运用红色资源——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班玛红军沟纪念馆、西宁市烈士陵园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三江源的传奇
三江源的传奇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说。

  5年前,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同年8月,又前往青海考察,都对青海保护三江源提出了明确要求。

  让我们跟着总书记一起长见识。

  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海发源,大河浩荡,奔流不息,滋养着广袤大地。

  青海省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等美誉,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

  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

  曾经,冰川、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问题,一度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

  2005年我国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总投资达235亿元。

  从生态治理、草原恢复到农牧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在“生态保护第一”前提下,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

  2016年,我国启动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藏高原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

  试点启动以来,推出一系列改革,着力解决当地局部生态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索,成效显著。

  形成“一个部门集中管理、一套体系管好资源、一支队伍统一执法”的完整体系。

  构建“六位一体”生态管护模式,形成“点成线、网成面”的科学管理体系。

  持之以恒的保护建设,换来了三江源头“千湖美景”重现,各类高原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

  三江源牧民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变迁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亲历者。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牧民多布旦见证了生态环境重获新生的过程。

  “曾经,我的家乡草原退化、尘土飞扬。”多布旦告诉记者,那时,草原上的黑土滩,如同身体上遍布的黑色“癞疮疤”。

  “如今,草原再次披上绿装,村里有了生态畜牧合作社,大家收入高了,交通、教育、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只要扎扎实实保护好生态,好日子还在后头。”多布旦说。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黄河、澜沧江出青海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源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5%。

  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增加到每年408.95亿立方米以上,年均增幅达6%以上。草地平均覆盖度、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

  位于三江源地区的可可西里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我国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以上。

  易地搬迁、生态补助、生态畜牧、旅游体验等举措,帮助当地牧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行走在三江源大地,雪山在远处矗立绵延,河水在脚下潺潺流淌,无边草原犹如一张绿绒毯。牧歌悠扬,牛羊肥壮,万物生长。

     记者:李占轶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青海分社联合出品

 
高质量发展“高”在哪儿?总书记这样解析
高质量发展“高”在哪儿?总书记这样解析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三年之间,“高质量发展”的定语,从“我国经济”变成了“我国”。

  细微的表述变化背后,是怎样深远的考量?

  3月7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详细阐释。

“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

  谈起高质量发展,人们首先容易注重经济领域,这当中有历史的原因。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应该怎么走下去,是近年我国面临的一大课题。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首先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

  实践不断推进,社会不断发展,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那种低水平的、粗放式的发展,在各行各业都难以为继了。

  总书记对此看得深、想得透。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他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都是一条管总的要求,必须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选择在青海代表团重点讲“高质量发展”,别有一层意味。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总书记的论述,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青海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一道特殊的考题。

  毋庸讳言,在现实中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关系不大;欠发达地区还是要先做到“高速增长”,再考虑“高质量”的问题。

  总书记的讲话,纠正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那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出了明确方向——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地位举足轻重。对于青海高质量发展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青海确立了“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战略,这既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也是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正确之举。

“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在理解“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这是不是一种在全球经济低迷、发展动力不足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时之举”?

  对这种认识误区,总书记也给出了明确回答。他说,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

  毋庸讳言,同世界上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发展方式本身也存在“惯性”。一句“必须长期坚持”,传递了中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追求。“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总书记的讲话,清楚地表明了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出发点、落脚点。

  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正如今天新闻稿标题里相互呼应的两句话:“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主笔:杨依军、黄玥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审议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审议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7日分别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些代表团的审议。

  李克强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听了戴源、崔根良、吴惠芳等代表发言后,李克强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去年江苏与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很多工作走在前列。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希望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奋发进取,在巩固全国经济稳定恢复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经济大省作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降低物流等成本,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加大对量大面广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补短板投入,特别是提高农村、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长远发展打基础。

  栗战书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听取马银萍、杨海蓉、范鹏等代表发言后,栗战书说,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容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信任和拥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栗战书希望甘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为甘肃指引的前进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推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汪洋参加台湾代表团审议。在听取陈军、蔡培辉、陈云英等代表发言后,汪洋指出,台海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风险挑战不可低估,但主动权和主导权始终在我们这一边。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广泛凝聚反“独”促统强大合力,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支持台商台企抓住国家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机遇,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团结引导台湾同胞共担民族大义、共襄复兴伟业。

  王沪宁在云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在听取杨洪波、拉玛·兴高、杨晓雪等代表发言后,他表示,云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强边稳边富边相统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赵乐际在宁夏代表团参加审议。在听取马玉山、马慧娟、王东新等代表发言后,赵乐际希望宁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赵乐际强调,要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坚持严的主基调,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传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切实保障“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韩正分别参加了香港代表团、澳门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听取香港、澳门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发言后,韩正表示,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澳门着力防控疫情、恢复经济、纾解民困,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几年来,特别是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香港社会出现的一些乱象表明,香港特别行政区现行的选举制度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缺陷。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意义重大,也是一项紧迫任务。“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应有之义,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一以贯之、从未改变的。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确保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确保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和有效治理,确保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准确把握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始终坚持依法治港。韩正对港澳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大家勤勉尽责、奋发有为,全力支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和修法,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解决经济民生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作出新的贡献。

  杨晓渡等参加审议。

 
韩正会见林郑月娥、贺一诚
韩正会见林郑月娥、贺一诚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分别会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

  韩正充分肯定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过去一年在防控疫情、纾解民困、恢复经济方面所做的工作。他表示,希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继续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中心任务,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工作;要认真落实好接下来全国人大作出的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两个附件进行的修改,做好香港本地立法相关工作,确保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希望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再接再厉,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要进一步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组织做好澳门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工作;要抓住中央支持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机遇,积极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在助力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林郑月娥、贺一诚表示,感谢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发展的大力支持,将按照中央要求,积极作为,履职尽责,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夏宝龙参加会见。

 
“爱国者治港”,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大会发言的一幕
“爱国者治港”,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大会发言的一幕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只有真正的爱国者来治理香港,才能使香港与祖国永不分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现场,来自香港的吴良好委员围绕“坚持‘爱国者治港’ 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主题发言。所言情深处,引起在场委员的阵阵掌声。

  吴良好委员痛心地回忆了“修例风波”给香港带来的伤害,他说:“许多人痛心地问:香港怎么了?香港怎么办?许多人流泪,那是愤慨的泪,是悲伤的泪。”

  香港,始终是全国人民的牵挂;香港的稳定繁荣,始终是人民政协建言资政的一个重点。

  202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香港迎来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

  “这一天,人们再次流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欣慰的泪。”吴良好说,大年初二,香港举行传统的求签活动,祈愿香港运程,市民在网络上留言:“什么签也比不上香港国安法好”“香港国安法才是护佑香港平安的上上签!”

  听到这里,与会委员们纷纷鼓掌赞许。

  “一法安香江,市民终于盼来了安心的日子!香港终于迎来了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广大香港市民发自内心地感激习主席英明领导、果断决策,感激中央止暴制乱、拨乱反正!”吴良好委员的话音落下,热烈的掌声又一次响起。

  半年多来,香港国安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吴良好说,如今,香港社会安定,市民安全,人心安宁。

  面对现场2000多位委员,吴良好由衷地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香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中央的坚强领导,更加需要国家的鼎力支持,更加需要坚定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香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再次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

  吴良好分享了自己对“爱国者治港”的三点认识:“爱国者治港”,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根本问题;是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的根本要求;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证。

  “只有坚持‘爱国者治港’,才能推动香港顺顺当当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强竞争力,才能家和业兴、繁荣稳定。”

  “爱国情怀,应当理直气壮地成为香港的核心价值,代代相传!”

  “有习主席和中央的关心支持,有伟大祖国做坚强后盾,有‘爱国者治港’,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坚定的话语,一次次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记者郑明达、刘开雄、丁小溪)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爱国者治港”天经地义 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
“爱国者治港”天经地义
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石龙洪、姜赛)确保香港的稳定繁荣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7日就此在北京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爱国者治理是天经地义


  “爱国者治理是国际惯例,天经地义,对全世界的任何国家都一样。为何这些国家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从来都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做法。”梁振英说。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为何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梁振英指出,主要是香港现有的选举制度有漏洞,过去两年发生的很多具体事例就是证明。

  比如,现有选举制度产生一些危害国家利益、危害香港利益的选举委员会委员、立法会议员和区议会议员;一些人打着立法会议员旗号到美国去,要求美国政府“制裁”香港;有些立法会议员有很多不符合基本法的行为,完全与其工作要求和职责不符,严重影响特区政府施政,损害市民福祉。“所以,要完善制度,保证管治权掌握在爱国者手中,香港才能长治久安。”他说。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

中央出手正当合法



  梁振英认为,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我们需要由爱国者治理香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为香港工作。”

  “我相信,选举制度完善后,就可以把那些不爱国的人排除在特区管治架构之外。”梁振英认为,在“爱国者治港”的前提下,香港还会有不同意见,可以批评特区政府的政策,可以反对一些议案,但不能如“揽炒派”那样搞“揽炒香港”“35+计划”,无差别否决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瘫痪整个特区政府。

  “这些不是正常的行为。在国外都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梁振英说,这也说明,爱国者治理是“任何一个社会正常的一个要求,也是恒常的要求”。

  “香港整个政治体制设计,包括选举制度,都是全国人大在制定基本法的时候规定的。”梁振英说,香港特区政治体制和相关选举制度本来就是由中央设计和全国人大制定,现行选举制度出了些偏差,由全国人大修改,完全是正当合法。

  对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梁振英表示赞同,并认为根据草案的大原则完善选举制度,香港就可以落实“爱国者治港”。香港的经济结构、民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由于现有选举制度存在漏洞而造成的问题,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完善选举制度来解决。

  梁振英认为,要让香港市民明白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原因、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好说明工作非常重要。“毕竟经过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香港回归才23年多。”梁振英说,原来香港一直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现在仍有许多人的国家观念和爱国观念有所缺失,向他们解释清楚,他们就更容易理解为何要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

西方应放下偏见


  中央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消息公布后,引起西方媒体关注,也出现一些攻击抹黑。对此,梁振英认为,西方社会缺乏对香港历史的了解,应放下立场偏见,充分理解香港民主的本质。

  梁振英指出,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特别行政区,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香港是一个城市,是一个特别行政区,不是一个国家。在这个前提下,香港的权力源自中央,特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都由中央任命。”

  “这些道理复杂吗?并不复杂。道理都在我们这边。如果把这些道理比作‘炮弹’的话,我们要思考怎么才能打出去、打得响、打得准、打得远。香港问题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需要香港各方面来发声、多发声、敢发声。”梁振英说。

  “十四五”规划为香港带来机遇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以较大篇幅阐述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提出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梁振英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对香港而言,机遇非常广阔;同时,香港优势可以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为国家作出贡献。

  “国家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举措,都可以发挥香港优势。不仅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还可以为国家发展作贡献。”梁振英认为,在此过程中,香港也将进一步激发自身发展动力,推动实现更好的发展。

  展望未来,梁振英认为,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这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创造更美好未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香港要充分了解并抓住未来五年国家实施“十四五”规划带来的机遇。另外,在企业、个人层面,也应该抓住内地广阔发展机遇。

  “我很有信心,很乐观。”梁振英对香港未来满怀希望,“香港国安法已实施,完善选举制度后,香港就能拥有正常、平稳的发展环境。香港各界人士可以更好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完善选举制度是民心所向 香港市民踊跃支持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完善选举制度是民心所向
香港市民踊跃支持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在香港添马公园,香港市民展示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支持落实“爱国者治港”(3月6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新华社香港3月7日电(记者苏万明、林宁)7日13时许,细雨蒙蒙。香港铜锣湾鹅颈桥下,香港工联会设立了一个签名站点,醒目位置摆着“全力支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 落实‘爱国者治港’”等宣传单。不时有市民前来驻足了解,并在签名簿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

  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将就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这是继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后,中央完善香港法律和政治体制的又一重大举措。香港民建联、工联会等政团及多个社区组织,在香港多区举行“支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 落实‘爱国者治港’”街站签名活动。众多市民来到街站,签名支持响应。

  香港社会由乱及治、大众安居乐业,是民心所向。许多市民表示,近年来反中乱港分子进入特区治理架构,是香港社会乱象的根源之一,重创了香港经济民生。

  香港市民王女士听说民建联在深水埗设有一个街站,立刻前往报名当了义工。她不断向来往的市民讲解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意义,并为签名的市民送上印有“爱国者治港,‘揽炒派’出局”的签名簿。“很多人都签名了。”她说。

  除了前往街站签名,许多市民还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中央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支持和欢迎。

  6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总部附近添马公园内,数十名市民一起拉开、展示一面五星红旗和一面特区区旗。另外数十名市民同时拉开几条巨大横幅,上面写着“爱国者治港,乱港者出局,香港明天更美好”“‘爱国者治港’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的时代呼唤”等大字。还有多名市民挥舞手中红旗和“依法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吹响时代号角,共筑美好家园”等标语。在场市民齐声高唱《歌唱祖国》,歌声激昂。

  香港市民沈思革说,凡是爱港爱家的香港人,都非常赞成“爱国者治港”。乱港分子勾结外国反华势力,制造街头“黑暴”、立法会“揽炒”,让香港经济恶化,失业率急剧升高,民不聊生。“我们都很支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这样才能令香港继续繁荣稳定。”

  市民陆丽屏说,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认识到,中央的一系列举措是真心爱护香港,为大家谋福祉。备受关注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给香港指明了前途和方向,谋划了美好的发展蓝图,“我们感到充满希望。香港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有国家作为我们的坚强后盾,香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市民张弓发响应香港深圳社团总会的号召,在大埔火车站拉起横幅,争取更多市民了解、支持中央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举措。“绝大多数人站在我们这一边。”他说。

  会员逾28万人的新界社团联会收集意见发现,会员们认为,只有香港的管治权掌握在真心诚意爱香港、爱国家的人手中,香港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保障每一位市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希望建立健全“爱国者治港”的制度保障,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细雨中,众多市民前来湾仔、深水埗等地街站签名。“我们相信,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香港定会重现繁荣稳定!”香港工联会副会长唐赓尧说。

 
大棋局中如何精准落子 从全国两会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力点
大棋局中如何精准落子
从全国两会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力点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单独成篇。
 
  面向未来,大棋局中如何精准落子?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畅所欲言。
 
发力点一:
 
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


 
  导航、仪表盘等信息,可以直接投射在挡风玻璃上——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福耀玻璃运用科技创新,不断拓展“一块玻璃”的应用边界。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规划纲要草案精确点出创新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既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循环的加速器。
 
  福耀集团副董事长曹晖委员说,2020年,企业一如既往加大科研投入,以创新产品引领市场,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规划纲要草案中,对高质量供给的重视贯穿始终。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百姓对于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正荣集团董事局主席欧宗荣委员说,我国90%以上的老人居家养老。完善居家社区养老体系,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物业企业的优势,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自主品牌,在高质量供给中要发挥关键作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代表表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约占全球20%的份额。在健康中国行动指引下,建议加速相关专项规划的实施,扩大国产医疗器械的应用推广。
 
发力点二:
 
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不是各地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搞成地区封锁。
 
  循环之要,在于畅通。完整的国内大循环,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根据规划纲要草案,要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钱,要直达实体经济。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委员建议,发挥地方政府、证券公司及商业银行的合力,创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方式,让更多企业享受到资本市场服务。
 
  人,要提高职业技能。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委员认为,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关键要打通学历瓶颈。“建议进一步探索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相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
 
  物,要提升流通效率。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总经理徐珏慧代表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正在推进一体化发展,建设交通设施“一张网”。
 
  “长三角各省市间内河航道深度、宽度和桥梁净空标准不一致,外贸集装箱主要还是走公路运输。”瞄准流通体系堵点,徐珏慧代表建议加强跨省市航道建设标准的协同,打造更具综合效益的河海直达通道。
 
发力点三:
 
协同进口出口走向贸易强国


 
  厄瓜多尔海鲜、乌克兰葵花籽油……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引进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个品牌。两会前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印发,虹桥将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贸易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进出口协同发展。
 
  “推进同线同标同质”“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一系列扎实的举措,彰显了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决心。
 
  “推进内外贸产品‘三同’,需要相关部门围绕企业转型难点痛点,从监管体制、质量标准等多方面帮助衔接,形成良性循环。”国和控股集团董事长陈乃科代表说。
 
发力点四:
 
以高水平开放塑造合作竞争新优势


 
  两会前夕,这样一份数据令人振奋:2020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海南当年新设市场主体31万余户,同比增长30.9%。
 
  规划纲要草案提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
 
  从北京到海南,从沿海到内陆,从自贸区到自贸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不断布局高水平开放的新载体,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委员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开放,促进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高质量建设自贸区、自贸港,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参与到双循环中。
 
  高水平开放,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朱芝松代表说:“临港要为国家推动高水平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谈判进行压力测试。”
 
  两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稳步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力争到2025年有新的重大进展。及时总结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国家对外开放平台的经验、做法,推动全国开放跃上更高水平。
 
发力点五: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从快递年货、年夜饭外卖到“云逛街”,今年春节,非接触式的新型消费持续提质扩容,成为节日经济的一抹亮色。
 
  规划纲要草案提到,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这些未来的消费增长点,同样是发展的重点。
 
  优质生鲜产品的消费,是近年来内需市场的一大亮点。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委员说,一方面要鼓励农产品创建区域品牌,另一方面要通过农业互联网、数字化建设,建立可溯源、可定制的农产品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规划纲要草案还强调了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新型基础设施等,将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
 
  “5G是新基建的‘领头羊’。”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杨帆说,今年重庆计划新建5G基站超2万个,累计建成约7万个,围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场景,组织实施一批5G融合应用示范项目。
 
  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十四五”开局之年,构建新发展格局,正在迎来扎实有力的起步。  (记者申铖、何欣荣、于佳欣、陈刚、李鲲、郭敬丹、何宗渝、魏一骏)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全国妇联向广大妇女发出倡议 牢记嘱托跟党走 巾帼奋斗新征程
全国妇联向广大妇女发出倡议
牢记嘱托跟党走 巾帼奋斗新征程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发表重要讲话。全国妇联7日向广大妇女发出倡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跟党走,巾帼奋斗新征程。

  倡议指出,2021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充分肯定广大妇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各个战线发挥的半边天重要作用,对广大妇女提出殷切期望,对妇联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对亿万妇女的亲切关怀,对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我们深受鼓舞激励,倍感温暖振奋。

  倡议强调,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全国妇联号召各行各业广大妇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谆谆嘱托,胸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昂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巾帼华彩!

  倡议提出,要高举旗帜跟党走,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两个大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史明理增信、学史崇德力行,团结凝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下,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倡议说,要发挥优势传美德,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教,弘扬好家风,带领家庭成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将家庭幸福梦融入国家富强梦,弘扬巾帼志愿服务精神,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

  倡议还指出,要立足岗位建新功,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珍惜时代机遇,发扬“四自”精神,把岗位作为奋斗的舞台,把责任化作前进的动力,积极投身建功“十四五”、奋斗新征程的澎湃洪流,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奋发有为,在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勇攀高峰,在深化改革的最前沿拼搏创新,在实现伟大梦想中绽放中国女性的卓越风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黄晓薇委员:在乡村振兴中让每个“她”都有出彩机会
黄晓薇委员:在乡村振兴中让每个“她”都有出彩机会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张典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近一亿,其中约一半是妇女。”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妇女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贡献者,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发挥了‘半边天’作用。接下来,妇女将同样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姿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

  近年来,全国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妇女脱贫工作作为责无旁贷的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一串数字显示了妇联组织作为“娘家人”在帮扶贫困妇女方面的做法与成效:举办各类扶贫宣传活动15万多场,吸引1600多万人次贫困妇女参与;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累计组织1000多万贫困妇女和妇女骨干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实施“春蕾计划”,累计资助369万贫困女童圆梦校园;建立妇女手工协会和合作社3000多个、“妇字号”基地2万多个,发展巾帼家政、巾帼乡村旅游等,带动500多万贫困妇女增收脱贫。

  黄晓薇表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中国妇女扶贫减贫的巨大成就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根本保障,强化政策制度支持是持久之策,加强教育培训是重要基础,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有力支撑,发挥妇女主体作用是关键之举。

  黄晓薇说,“十四五”时期,妇女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大有可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少不了“她力量”。下一步,全国妇联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继续扶持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巾帼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巾帼电商、巾帼示范农家乐、巾帼民宿等“妇字号”产业,让每一个妇女在乡村振兴中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同时,黄晓薇注意到妇女投身乡村振兴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例如,一些农村妇女的素质技能还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参与基层治理的水平还不够高。对此,黄晓薇表示,全国妇联将进一步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农村妇女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妇女在各种培训的参训比例,增强农村妇女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妇女人才支撑。同时,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全国妇联正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工作顶层设计和实施全过程中充分体现性别平等,采取更有力措施,发挥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加减乘除”读懂2021年“国家账本”
“加减乘除”读懂2021年“国家账本”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申铖、王雨萧、沈汝发)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表……翻开今年的预算报告,数据增减之间,政策变动背后,反映着政府资金投向,传递着政策调控动向,关系着“国”与“家”。

  数据多、名词专、内容广……想要真正读懂读透这份预算报告,并非易事。这里有道涉及“加减乘除”的“算术题”,为“国家账本”标出了重点和亮点,让我们一起算一算。

“加法”: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一竿子插到底”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迎来扩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将直接用于基层财力保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纳入直达机制范围。

  “要增强绩效意识,使直达资金下得快、管得严、用得准,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切实受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

  财政支出方面,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增长1.8%。

  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至4.5%……预算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彰显财政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看来,今年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指向明显,着力保障重点领域,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减法”:全面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


  过紧日子,是近年财政运行的一大特点,也是今年预算报告中的关键词。

  根据预算报告,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重点项目和政策性补贴也按照从严从紧、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安排。

  “中央本级财政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比去年略有增加,规模超过8.3万亿元。”在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昆为大家算了一笔账。

“乘法”:减税降费政策“放水养鱼”


  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到100%;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取消港口建设费……多项新鲜出炉的政策,将为市场主体再省下“真金白银”。

  “减税降费有效落实,实实在在减轻了企业经营负担。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例,这项优惠政策给企业带来更多资金‘活水’,并进一步转化为创新‘春水’,发挥乘数效应,增加企业发展活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雪平说。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尤其是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在财政收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国持续公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2.6万亿元。

  “今年将着力完善减税降费有关政策,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刘昆说,各级财政部门将算大账、算长远账,克服眼前收支压力,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

  “除法”: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面对仍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防范涉及财政领域重大风险,确保财政运行可持续,尤为关键。

  今年的预算报告中,一些指标进行了适度调整,旨在进一步加强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例如,今年的赤字率、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2020年有所降低,但仍高于2019年。

  “这些安排调控精准、不急转弯,把握好了政策时度效。”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整体来看,今年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

  给地方政府债务戴上“紧箍咒”,经济社会发展就多一道“安全阀”。预算报告明确,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我们正在加强县级债务风险管控,指导帮助县级财政缓解债务偿付压力,守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底线。”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财政厅厅长张岩松说。

 
“两会后就启动农业种质资源大摸底” 部委、代表“云对话”聚焦种业翻身仗
“两会后就启动农业种质资源大摸底”
部委、代表“云对话”聚焦种业翻身仗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作为农业科研人员、育种团队的一分子,我特别关心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代表委员关心的,就是我们着力推动的!您提到的种质资源保护问题,两会以后我们就启动农业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包括畜禽和水产遗传资源调查工作。”

  3月7日中午,在农业农村部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视频连线正在进行。屏幕一端是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另一端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孔怡。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两会“速递”:3月5日代表提出建议,3月6日建议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到农业农村部,3月7日中午就实现了部门与代表的“云对话”。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回复,而且回复全面深入、操作性强,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对我们代表的建议非常重视。”孔怡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当前我国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种子能够靠自己来解决,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75%和85%,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种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孔怡结合实际工作,从农作物资源普查、育种创新、品牌培育、基地建设等方面,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对此,孙好勤代表农业农村部一一给予回应——

  “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农业农村部第一次部党组会研究的就是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多措并举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摸清‘家底’,推动资源保护;抓好创新,努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做强主体,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建好基地,保障高水平种子供给……”

  屏幕这边,孙好勤娓娓道来,介绍得全面深入;屏幕那边,孔怡频频点头,边听边记录。

  自2016年起,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办都派出工作人员,现场旁听代表委员团组审议讨论情况,记录、汇总并回应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2020年和今年因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国办不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旁听,而是通过两会简报等渠道,梳理汇总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并转有关部门办理回应。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倾听民声民意、广泛凝聚共识,提升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种子是其中一个要害。粮食生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处长吴凯锋表示,今年以来我们就紧锣密鼓地推进种业发展相关工作,收到转来的代表建议后,立即开始专题研究,建立工作台账,明确经办人员,实现高质量回复。

  “关于种业目前已收到6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处长翟翠霞说,农业农村部两会前就对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办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已收到国办转来的多条意见建议,主要涉及种质资源保护、退捕渔民转产就业、乡村人才培育等方面。我们将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

  推进种业创新,首先要打牢基础,种质资源库就是重要的基础之一。

  孙好勤表示,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今年9月份就能建好,建成后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居世界第一。今年起,再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最后707个县的普查和抢救性收集,力争做到应收尽收。

  “农业农村部的回复让我感到振奋!希望民族种业的发展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要打赢种业翻身仗。”

  ……

  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在高效务实的交流中流淌。

  关闭电脑屏幕,孔怡在笔记本上仔仔细细地记下了这次“云对话”的收获。“作为基层科研人员,我将和同事们一起努力,为民族种业发展贡献力量。”她说。 (记者陈芳、刘羊旸、王希、秦交锋)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医生该忙看病还是该忙论文?” 一场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分组审议现场的讨论
“医生该忙看病还是该忙论文?”
一场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分组审议现场的讨论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前段时间我们到县医院调研,那里的医生很苦恼,做科研、发论文压力太大。我觉得,没有必要所有的医生都去做科研,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应该集中精力把病看好。”7日上午,在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的一番话引起热烈讨论。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梁益建认为,要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就应当给医生们“减负松绑”,让他们集中精力加强临床诊疗,而不是把工夫花在写论文上。与科研、论文高度相关的评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催生学术造假等乱象。

  “你说得有道理。不仅仅是县医院,现在各家医院都在忙着做科研。有医生反映说,看病压力不大,论文压力大。这是个导向问题,不能让大家都奔着论文去、奔着指标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说。

  “医生该忙看病还是该忙论文?”有代表这样说,目前已经有医院正在探索相关改革,试行教职人员分系列管理、分类评价聘任的制度,还有医院建立了“临床教授体系”,让科研归科研、临床归临床。

  “考核评价和晋升机制应该有所调整,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学历’等问题。”

  “要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体系,让全科医生在基层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转诊。”

  ……

  代表们纷纷发表意见。

  从科研和临床的平衡取舍,到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公立医院改革,再延展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场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在交流和碰撞中,代表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不少好的观点被吸纳到将以书面方式提交的建议中。

(记者胡浩)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谢茹委员:构建医防协同联动机制
谢茹委员:构建医防协同联动机制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丁小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建议,抓紧补齐疾控体系建设短板,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医防协同联动机制。

  “在补齐疾控体系短板方面,要通过推广由县级疾控中心向基层设立派出机构、建立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工作机制、增设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岗位人员等办法,快速夯实基层防控‘网底’。”谢茹表示,要加大公共卫生体系财政专项投入力度,并通过实行疾控机构“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模式,有效解决疾控机构的生机活力问题。

  谈到如何建设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谢茹建议,通过增编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大区域内疾控专业技术人员招引力度,科学优化核定疾控机构职称数量及结构。

  “要加强医学院校、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交流互通,强化临床医学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加快研究制定基层医疗机构配齐公共卫生医师配套政策,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县管乡用’等方法,为基层留住疾控人才。”谢茹说。

  同时,谢茹提出,要加快构建医防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多点触发机制。

  “要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意识和公共卫生职责,落实公共卫生科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设置,将疾控工作落实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医疗机构防控主力军作用。”她说。

 
代表热议“为什么儿科医生紧缺”
代表热议“为什么儿科医生紧缺”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张千千)近年来,儿童患者扎堆、儿科医生短缺难题一度引发社会关注。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一场围绕“儿科医生荒”的讨论热烈展开。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提出了“加快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建议,代表们听得十分专注。发言完毕后,现场立刻有代表提问:“儿科如此重要,为什么却频频出现医院留不住儿科医生的现象?”

  在郑州儿童医院工作了12年的周崇臣听罢,立刻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儿科医生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和成人相比,给孩子检查、诊疗面对的困难更多。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在绩效考核上,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重视也不够,没有做好儿科与其他科室的平衡。”

  “大部分儿童就医,会有多位家属陪同,诊疗环境也较为吵闹,给医生带来很大压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李海燕有感而发,“不少医学生不愿意选择儿科专业,综合医院留住儿科医生也很难。”李海燕说,“我认为可以在医院内部考核机制上对儿科有所倾斜。”

  周崇臣建议,在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下设置儿科护理方向,缩短高素质应用型儿科护理人才培养周期,“订单式”培养儿科护士。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汪洋出席 12名委员作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汪洋出席 12名委员作大会发言

( 2021-08-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会议。12名委员作大会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发言。
 
  会议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主持。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万钢、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梁振英、杨传堂、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苏辉、郑建邦、辜胜阻、何维、邵鸿、高云龙出席会议。
 
一个也没有少 一个也没掉队 聆听政协会议首场大会发言的圆梦故事
一个也没有少 一个也没掉队
聆听政协会议首场大会发言的圆梦故事

( 2021-08-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权威发布
 

  “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和全国一道共同成长、繁荣富强。”

  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大会发言,韦震玲委员铿锵的话语引起了与会委员的共鸣,会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作为毛南族人,韦震玲委员说,毛南族是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仅有10万7千人。在她的记忆中,毛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石山里:

  “阿妈对用水管得很严:洗脸水要留着洗手,洗完手还有别的用处,最后还要留着喂猪羊。”

  “人畜共居的屋里,大人就着昏暗的油灯干活,孩子在牲畜的叫声、气味中入睡。”

  “在漫长的岁月中,族人们孜孜以求的仅仅是暖衣饱肚。”

  ……

  台上,韦震玲委员点滴回忆着当年大石山里贫苦的生活;台下,委员们凝视着这位身穿毛南族镶着花边传统衣饰的发言者,倾听她诉说着梦想的故事。

  这些年,在对口帮扶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委员都去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走访调研。韦震玲委员的发言让他们感同身受。

  “奇迹,真的发生了。”韦震玲委员言语中透出激动。毛南族,这个占全国人口不足万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今的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翻山越岭艰难跋涉,现在驱车直达家门;家里家外,灯火明亮,果园飘香,桑树成林,稻香阵阵。

  “随着怒族、柯尔克孜族、仫佬族相继整族脱贫,我国人口较少的28个民族全部告别了绝对贫困,一个也没有少,一个也没有掉队!”韦震玲委员激动的话语再次引发与会委员的热烈掌声。

  如今,走出了大石山,已经成长为广西柳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韦震玲委员对毛南山乡的未来充满信心。她说,为了乡村振兴更加美好的明天,还有太多工作要做。“向着明天,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充满信心!”

  个人的梦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交融交织。正如韦震玲委员这次发言的主题——

  “摆脱贫困,共圆梦想”。

  (记者刘开雄、郑明达、丁小溪)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规划纲要草案中法治新图景怎么实现 中央依法治国办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代表谈全面依法治国
规划纲要草案中法治新图景怎么实现
中央依法治国办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代表谈全面依法治国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白阳)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日前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为我们勾勒了未来五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图景。

  “十四五”期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央依法治国办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表示,将聚焦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顶层设计落地落实。

围绕三个文件统筹推进法治建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党中央先后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和《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文件,对今后的法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唐一军表示,目前中央依法治国办正在抓紧研究起草《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推动其尽快出台。

  “这三个文件将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我们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狠抓落实。”他说。

  在法治国家方面,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在法治政府方面,要持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和法治政府建设督察,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依法决策中的作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不断实现整体提升。在法治社会方面,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建设,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等。

  聚焦重点领域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


  规划纲要草案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占据重要篇幅。唐一军表示,接下来要把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

  在立法方面,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及时研究推进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方面的立法,抓紧补齐短板,保障新业态新模式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在“软环境”方面,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领域执法,依法防范和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继续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员”“安全阀”和“助推器”。

  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强化公共法律服务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我们今后要在破解执法司法领域突出问题上进一步发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唐一军说。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运动式”“一刀切”执法,以及执法、司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推动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提出解决办法。同时,要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政法领域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进一步完善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制定完善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区域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公证、仲裁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继续开展法治乡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依法治理促进乡村振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中心、胸怀‘国之大者’,更加积极主动把司法行政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唐一军说。

 
家校边界不清、App泛滥、负面情绪难疏导 这些教育“焦虑”怎么破
家校边界不清、App泛滥、负面情绪难疏导
这些教育“焦虑”怎么破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今天孩子的全面素质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社会的幸福程度。”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的发言引发共鸣。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每个家庭的大事。当下,学生作业家长写、教育类App泛滥、孩子负面情绪等问题广受社会关注。如何将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改到位、改彻底,代表委员对此展开热议。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每天下午4点一过就盯着手机,收集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仅要辅导作业,还要检查批改、拍照上传”……深受“折磨”的家长叫苦不迭。

  而另一边,老师们也委屈不已:“想让家长多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有些模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和家庭既要有合作,也要有侧重。”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校长高琛说,学生作业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布置作业、组织学生完成作业和批改作业,是学校和教师需要承担的工作,“学校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内容,让老师们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担负涵养孩子正确价值观、树立健全人格的责任。学校教育倾向于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家庭教育则侧重于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

  她还建议,学校应把学生的校外时间还给家庭,由家长主导,为家庭教育生活留出足够空间。“家长也要意识到,接受学校教育是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父母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侵占孩子在校学习时间。”

  总之,“教育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厦门大学校长张荣代表说,教育好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教育类App泛滥,是便捷还是负担?


  受疫情影响,“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使得在线教育迅猛发展。作为“云端”学习平台的核心载体,教育类App大量涌入市场。移动上课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参差不齐的内容也形成了“指尖负担”,亟待规范引导。

  解决这一乱象,在北大附中集团总校校长王铮代表看来,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规范,有针对性地对在线教育企业的责任权利做出规定,明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在此基础上,监管力度还要继续加强。”高琛说,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网信办、市场监管等部门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等手段,严格在线教育企业的准入机制,并对其办学条件、收费管理、营销方式等提出标准和要求。

  关注基础教育多年的刘希娅经过调研走访,呼吁建立在线学习产品管理平台,对App推送的学习内容、教师资质、开班情况、学生数量、收费标准等信息统一录入平台,并对学生、家长开放查询,进一步促进线上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此外,她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由教研机构、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相关利益群体组成社会监督团体,对在使用过程中不合格不科学的产品,应勒令其下架整改。

孩子烦躁抑郁如何疏导?


  内卷、鸡娃、虎妈、狼爸……流行热词背后流露出满满的教育焦虑。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的心理问题又该怎样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代表说,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大人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家庭和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高琛看来,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注重心理教师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家校协作,引导家长提升育人智慧,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心理问题还应寻求专业帮助。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代表认为,医疗卫生机构应在青少年心理状态诊断、评估和干预过程中发挥专业作用,对在校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

  “心有阳光才能健康成长。”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代表说,只有推动教育更高质量发展,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记者邹多为、马卓言、吴雨、申铖、胡喆、李铮)

 
聊教育改革,谈科技自强,议中国底气 直击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
聊教育改革,谈科技自强,议中国底气
直击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胡璐、任沁沁、董瑞丰)7日早晨8点05分许,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如约开启。8位全国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视频,回答记者的提问,畅谈履职心声。话语间,传递着发展的信心、民生的温度,更激荡起奋进的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希望的种子从这里播撒。“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是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委员第一个回答提问时说,今天孩子的全面素质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社会的幸福程度。

  对于教育是否应该“唯分数论”,他坦诚回应,学生如果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学生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这条路还有多远?在中国创业的底气来自哪里?……面对这些问题,委员们信心满满、踌躇满志。

  “无数人为了让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努力奋斗了多年,中国的制造业已从落后追赶者向前迈进了很多,工程基建、一些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都很有竞争力。”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话语坚定。他相信,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一定能抓住机遇补上短板,“无论多远的路,只要踏踏实实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目的地”。

  来自创业投资领域的沈南鹏委员说,2020年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经济实现正增长的经济大国,中国有完善的创业体系、巨大的市场、勤奋的大众,让全球的投资人印象深刻。

  他表示:“我们会长期在这块热土上投资,支持创新创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新阶段,会有更多企业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芯片是信息社会的基石。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委员说,我国自主芯片已经在北斗卫星、超级计算机,还有一些其他应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但跟世界先进技术相比仍有差距。希望有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在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下大力气,我们一定会有更大突破。”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就没有研祥集团的发展。我们是改革开放好政策的亲历者、受益者和感恩者。走科技自强自立道路已经尝到了甜头,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很自信。”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委员动情地说。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超过3400个,打造了一大批标志性工程,也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勇委员说,未来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打造新的精品工程、幸福工程和民心工程,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踏上“十四五”新征程,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都是不同领域的奋斗者、参与者,上演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许启金委员是国家电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的基层一线电力工人,他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履职心声。

  “我的工作职责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经常需要在铁塔上检修作业。冬天那些铁部件像冰块,夏天像火炭,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还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其实很不舒服。但每当看到万家灯火,我就感觉这些付出是值得的。”他说。

  当春天的风拂过大地,信仰的力量、伟大精神的传承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关键节点,我们组织学习党史教育活动,就是为了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不断增强前进的力量和勇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吴德刚委员坚定地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来之不易,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守护好精神家园,不断发扬革命精神。

  一方屏幕,连接着委员与群众,也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就在这个春天,让我们怀揣希望,脚踏实地,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窦贤康代表:武大将组织援鄂医护精品赏樱专场
窦贤康代表:武大将组织援鄂医护精品赏樱专场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赵文君)“武汉大学将在3月中旬组织援鄂医护人员精品赏樱专场。昨晚我兴奋地得知,已经有近1万名援鄂医护人员报名。”7日,在湖北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休息间隙,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代表的一句“题外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去年春天送别医护人员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热泪盈眶。一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逆行出征的援鄂医护人员。”窦贤康的一席话把代表们的思绪拉回去年,追忆疫情最危急时刻的共同坚守。

  “一年前,我在方舱医院见到了一支来自广东的医护人员队伍,当时防护装备很紧张,有的脚上套的是普通塑料袋。我问他们怕不怕,他们说刚开始有点怕,但看到病人后责任所系就不怕了!”窦贤康动容地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能忘记他们。

  回首去年,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无暇欣赏满园樱花。“想在武汉看樱花!”成了不少援鄂医护人员的念想。窦贤康说,武汉大学当时就做出承诺:待明年樱花盛开时,组织抗疫医护人员赏樱专场。

  “这个承诺我们没有忘记!要履行承诺、感恩医护。”窦贤康介绍,今年大年初六,武汉大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织援鄂医护人员精品赏樱接待服务,并举办专题文艺晚会,力所能及地回报他们。“阳春三月,是属于樱花的季节,也是武汉最美的季节。医者仁心、大爱无疆,逆行出征的援鄂医护人员,应该永远被铭记在心。”窦贤康说。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 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
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王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今年的记者会仍然是一场以视频方式同大家见面的特殊记者会。中国虽然已经有效控制住疫情,但还有不少国家仍在同病毒奋勇抗争。只要还有一个国家存在疫情,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努力就不应停止;只要还有一个人感染病毒,我们就都有责任及时伸出援手。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曙光已在前头。中国将会继续与各国团结合作,为人类彻底战胜疫情而不懈努力。下面,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您如何评价过去一年的中国外交?今年中国外交有哪些重点和亮点?
 
  王毅:2020年,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为国家担当,为人民负重,对世界尽责,全力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发挥中国应有的作用。
 
  一年来,最精彩的是元首外交。习近平主席以“云外交”的创新方式,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展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情怀,也为国际社会团结抗疫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一年来,最坚定的是捍卫国家利益。我们坚决反对世界上的霸权霸道霸凌,坚决顶回对中国内政的无理干涉。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容诋毁,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必须维护。
 
  一年来,投入精力最大的是抗疫外交。我们为国内抗疫尽心尽责,同国际社会守望相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抗疫做出了中国贡献。
 
  一年来,最牵挂的是海外同胞的安危。疫情之下,我们及时向有需要的海外公民伸出援手,全力以赴提供保护救助,把外交为民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一年来,最关注的是把握全球治理的方向。面对单边主义肆虐,中国旗帜鲜明予以抵制,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关系准则。针对保护主义抬头,我们身体力行扩大开放,发挥中国超大型市场优势,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对中国而言,2021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外交也将开启新的征程。
 
  我们将牢记党和国家重托,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增进中国同世界的相互理解,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积极维护和拓展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全力服务“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我们将着眼后疫情时代,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世界经济早日复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我们将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中国的牛年,牛象征着坚韧,代表着力量。新的一年,元首外交将继续领航定向,中国外交将谱写更精彩篇章。一个重情义、有定力、讲原则、敢担当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传递更多温暖与希望,为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塔斯社记者: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疫情如何影响了俄中关系?
 
  王毅:面对世纪疫情,中俄肩并肩站在一起,背靠背紧密合作,携手抵御新冠病毒,共同抗击“政治病毒”。“中俄组合”团结如山,始终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
 
  世界越是动荡不宁,中俄合作越要坚定前行。两国要互为战略依托,互为发展机遇,互为全球伙伴,这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时代的要求。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双方已商定将条约延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是中俄关系的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双方将弘扬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的条约精神,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我们将打造战略互信的典范,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重大利益,联手反对“颜色革命”,打击各种虚假信息,维护各自主权和政权安全。
 
  我们将打造互利合作的典范,深化“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推动经贸投资合作提质升级,拓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
 
  我们将打造民心相通的典范,弘扬传统友好,促进人文交流,让中俄友谊薪火相传。
 
  我们还将打造公平正义的典范,携手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权威,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人民日报》记者:您曾经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灵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该如何理解党领导外交的深刻含义?
 
  王毅:中国外交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外交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也是中国外交的定盘星。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这一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外交要履行的责任与担当。珍视独立自主、弘扬公平正义,党的这些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外交要秉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平发展,谋求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党章和宪法的规定,也是中国外交要努力的道路和方向。
 
  外交工作的重大决策和成就,都得益于党中央的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从容的战略定力、坚毅的责任担当,创新外交理论实践,擘画外交发展蓝图,带领中国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未来必将可期。实践已经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外交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用党的光荣传统砥砺外交风骨,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外交智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埃及中东通讯社记者:今年中非将在塞内加尔举办新一届合作论坛。中方将如何帮助非洲国家应对疫情?中方对深化中非合作有何设想?
 
  王毅: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双方既是战友,又是兄弟。这份情义坚如磐石,历久弥坚,中非永远是命运与共的好朋友、好伙伴。去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20年来,中非相继制订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双方贸易额增长了20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了100倍,友城总数达到150对。中非合作已成为南南合作的样板、国际对非合作的表率。
 
  当前,帮助非洲各国抗击疫情、复苏经济是中非合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习近平主席倡导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援非举措。迄今中方已向非洲提供近120批紧急抗疫物资,向15个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已经并将向35个非洲国家及非盟委员会提供疫苗,中方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项目已正式开工,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正抓紧推进。今年,我们将在塞内加尔举行新一届论坛,我们愿以此为契机,支持非洲彻底战胜疫情,强化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建设,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支持非洲加快一体化进程,融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支持非洲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维护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构建更紧密命运共同体,将为非洲发展振兴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香港中评社记者:全国人大将就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一些国家认为中方有关举动有违“一国两制”,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王毅: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既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保持香港长治久安的实际需要,也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的权力和责任,完全合宪合法,正当合理。
 
  放眼世界,无论在哪个国家,效忠自己的祖国都是公职人员以及竞选公职的人必须遵守的基本政治伦理。在香港也一样。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如果不爱国,谈何爱港。爱港和爱国是完全一致的。
 
  香港在殖民统治时期,没有任何民主可言。回归24年来,没有谁比中央政府更关心香港民主的发展,更希望香港保持繁荣稳定。香港由乱变治,完全符合各方利益,也将为维护香港居民的各项权利和外国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我们有决心继续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也有信心让香港的明天越来越好。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美国新一届政府关注南海、台湾、新疆、香港和西藏等议题。为了稳定中美关系,中方是否有可能在以上任一议题上作出让步?
 
  王毅:不干涉别国内政,是《联合国宪章》的明确规定,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中美在内,各国都应切实遵守。你刚才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做得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国人民才是主人翁。同时,我们愿在尊重国家主权前提下,与各方增信释疑,讲明事实真相。但我们绝不接受毫无根据的指责抹黑,绝不允许核心利益受到侵犯。长期以来,美国动辄打着所谓民主、人权旗号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在世界上制造了诸多麻烦,甚至成为动荡战乱的根源。美方应早日意识到这一点,否则这个世界仍将不得安宁。
 
  作为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中美之间有分歧有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通过坦诚沟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战略误判,避免冲突对抗。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在利益交融中出现竞争并不奇怪,关键是要在公平公正基础上良性竞争,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而不是相互攻击、零和博弈。更重要的是,无论从两国还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合作,都应当成为中美双方追求的主要目标。中美可以合作、需要合作的清单就放在我们面前,包括抗击疫情、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等等,我们愿本着开放态度与美方探讨和深化合作。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尽快解除迄今对中美合作设置的各种不合理限制,更不要再人为制造出新的障碍。
 
  上个月中国农历除夕当天,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拜登总统通了电话。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为两国关系重回正轨明确了努力方向。我们愿与美方一道,全面落实这次重要通话的成果,共同推动中美关系“辞旧迎新”,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中方对此怎么看?许多国家期待联合国改革,中方有何主张?
 
  王毅:50年前,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当时会议大厅爆发经久不息的掌声,很多亚非拉兄弟为此欢呼拥抱,57个国家的代表轮番登台致贺。从那个历史性时刻起,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重返联合国大家庭,联合国真正具备了普遍性。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增加了一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中坚力量,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始终主持公道正义,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我们这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深刻演变,国际社会希望联合国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中方认为,不管形势怎么变,改革怎么改,有几点必须坚持:
 
  首先,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宪章为各国交往和解决冲突制定了基本准则。任何违反宪章的行为都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破坏。
 
  第二,坚持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国都应自觉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第三,坚持联合国平等协商的基本规则。联合国不是大国俱乐部,更不是富人俱乐部。各国主权平等,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的权力。应当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更多体现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意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宣布的重大倡议和举措,更加积极地参与联合国事务,为实现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联合国理想而持续努力。
 
  法新社记者:拜登政府称跨大西洋盟友关系又回来了。中国将如何处理同欧美的关系?
 
  王毅:过去一年,习近平主席同欧方领导人成功举行三次视频会晤,保持密集高层沟通。双方在携手抗疫中增进互信,在共庆建交45周年中提升合作,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欧关系在危机和挑战面前展现了韧性活力,向世界释放了积极信号。
 
  中欧关系的历程充分证明,中欧之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合作共赢是双方关系的主基调;中欧两大文明可以对话交流,我们不是制度性对手;中欧独立自主开展合作,就能办成很多大事。中方愿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盟的团结自强,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方认为,中欧代表着多极世界两支重要力量,双方关系是平等、开放的,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中方乐见欧盟不断增强战略自主,秉持多边主义理念,致力于大国协调合作。我们愿与欧盟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更多正能量,为国际关系提供更多稳定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中国已经向许多国家援助或出口新冠疫苗,但也有个别声音质疑中国搞疫苗外交。您对此怎么看?
 
  王毅:疫苗是抗击病毒的利器,是拯救生命的希望,应当服务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我们率先承诺疫苗研发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努力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中国坚定站在疫苗国际合作的“第一方阵”。我们已同10多个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100多个国籍的10多万志愿者参与其中。17个中国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60多个国家授权使用中国疫苗。中国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正在得到各国广泛认可。我们也愿意同各国探讨疫苗接种互认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案。
 
  中国坚定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队”。中国加入了世卫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承诺首批提供1000万剂疫苗,明确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中国已经并正在无偿向69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我们还响应联合国号召,向各国维和人员捐赠疫苗。我们也愿意与国际奥委会合作,向准备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提供疫苗。希望中国疫苗能为全球抗疫带来更多信心和希望。
 
  目前,全球已有多款疫苗上市,选择哪种疫苗由各国自主决定。无论是中国疫苗,还是外国疫苗,只要安全可靠,就是好疫苗。我们反对搞“疫苗民族主义”,不接受制造“免疫鸿沟”,更抵制任何把疫苗合作政治化的企图。我们期望所有具备能力的国家都能尽力向有需要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让各国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
 
  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您对过去一年中阿关系有何评价?中阿峰会何时召开?
 
  王毅:面对疫情冲击,中阿关系去年逆势前行,继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成功召开,双方一致同意举行中阿峰会。中阿政治关系开启了新篇章。
 
  沙特国王是第一个致电习近平主席支持中国抗疫的外国元首,阿联酋是第一个接受中国疫苗境外Ⅲ期试验的国家。中阿团结抗疫树立了新典范。
 
  去年,中阿贸易额达到2400亿美元,中国稳居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阿“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复工复产有序推进,5G、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合作方兴未艾。中阿务实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阿拉伯谚语说,友谊是树,忠实为根,亲善为枝。中国愿同阿方一道努力,精诚团结,携手共进,共同筹备好中阿峰会,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更多新内涵,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更多新成果。
 
  新华社记者:习近平主席2017年就经济全球化发表重要讲话,今年又在世界经济论坛就多边主义发表特别致辞。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认为中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和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您怎么看?
 
  王毅:习近平主席时隔四年的两次重要讲话,都是在国际格局演变转折关头作出的重大宣示,对世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4年前,面对全球化的“存废之争”,习近平主席站立潮头,发出了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强音;4年后,面对多边主义的“何去何从”,习近平主席拨开迷雾,提出了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两次重要讲话为时代把舵定向,为世界解疑释惑,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多边主义始终是中国的坚定选择,从未因时因事而改变。面对世界上层出不穷的难题挑战,解决之道在于各国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中方认为,真正的多边主义应当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平等协商、不搞唯我独尊。多边主义是旗帜,而不是幌子;是信念,而不是说辞。“小圈子的多边主义”仍是集团政治,“本国优先的多边主义”还是单边思维,“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不是正确的选择。中国希望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努力,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未来的道路。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崛起的势头下,中国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矛盾可能造成世界分裂。您怎么看?
 
  王毅: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可能只有一条路径,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制度的选择需要量体裁衣,不能削足适履。一个国家的路走得对不对,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抹黑、打压与己不同的制度,甚至鼓吹唯我独尊,本质上是一种“制度霸权”。
 
  过去一年来,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告诫世人,人类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当今世界已无法承担分裂的后果,更不能重蹈冲突的覆辙。中方坚定地认为,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征,制度差异不应成为对立对抗的理由,交流互鉴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激励共同进步。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是君子之德。西方文化里,尊重别人是绅士风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了这样的包容哲学。我们希望今天的西方国家也能培养这样的气度和修养。各国应当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在这个星球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深圳卫视记者: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入世是中国融入世界、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中方对此怎么看?
 
  王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过去的20年给我们带来四个重要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入世20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迄今的发展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今后的高质量发展,也应当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关税总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以下,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更低于其它主要新兴经济体。货物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100万家。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入世,实现了与世界的共赢。
 
  第三,必须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入世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全球产业链优化和资源最佳配置。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不应退回到保护主义和孤立脱钩,而应携手推动这一进程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世贸组织的核心作用。世贸组织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全球增长的支柱。中方坚定遵守多边贸易规则,支持世贸组织发挥应有作用,愿与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多边贸易体系,增强世贸组织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日本共同社记者:去年日中关系出现改善势头。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出台后,日本国内对中国戒备感提升。您对此有何评价?中方是否可能与日方在奥运会方面开展合作?
 
  王毅:近年来,中日两国领导人就双方“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达成重要共识,两国人民在抗疫合作中谱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两国贸易投资合作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增长,这些积极进展表明,中日关系的改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中日关系要走向成熟稳定,需要保持定力,不受一时一事的影响。比如你提到的中国颁布实施的海警法,这只是一项例行的国内立法,不针对特定国家,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实际上,包括日本在内很多国家早就制定了类似法规。通过友好协商处理海上争议,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中方同周边邻国之间的长期共识。
 
  对于中日交往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双方都可以通过对话沟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希望日本社会能真正树立起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打牢有利于中日关系行稳致远的民意基础。
 
  中日两国将先后举办奥运会。双方完全可以也应该相互支持,共襄盛举,使这两场盛会成为加深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平台、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机遇。让我们今夏聚焦东京,明年相约北京!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污蔑中国在新疆搞“种族灭绝”,引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王毅:说到“种族灭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16世纪的北美印第安人,19世纪的非洲黑奴,20世纪的犹太人,以及至今仍在坚持抗争的澳洲原住民。
 
  所谓新疆地区存在“种族灭绝”的说法荒谬绝伦,完全是别有用心的造谣、彻头彻尾的谎言。过去40多年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从555万增长到1200多万,翻了一番。过去60多年来,新疆经济总量增长了200多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0岁提高到72岁。很多去过新疆的外国朋友都表示,他们见到的新疆同个别西方媒体的报道完全不同。法国作家维瓦斯写了一本书,名为《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他用两赴新疆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繁荣稳定的真实新疆。他在书中明确表示,正是从未去过新疆的人在制造假新闻,在杜撰抄袭中以讹传讹。
 
  一些西方政客宁愿相信几个人编造的谎言,却不愿听取25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宁愿配合少数反华势力的拙劣表演,却不愿正视新疆地区发展进步的基本事实。这只能证明,他们并不在乎什么是真相,而是热衷于政治操弄,企图人为制造出所谓涉疆问题,破坏新疆地区安全稳定,阻碍中国发展壮大。
 
  我们欢迎更多各国人士到新疆去参观访问。眼见为实,谣言终将不攻自破!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您认为未来双方关系将如何发展?
 
  王毅:30年前,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从此走在了地区合作的前列。孔子说,“三十而立”。经过30年风雨同行,中国与东盟立起了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共同理念,立起了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共同命运,立起了振兴亚洲、开创未来的共同愿景。
 
  去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这充分表明中方对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视,对东盟中心地位的支持。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愿同东盟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开创更加精彩的下一个30年。
 
  我们将进一步向东盟提供抗疫支持。中方正在向东盟各国提供新冠肺炎疫苗,并且协助印尼打造东南亚疫苗生产中心,下一步还将继续对东盟国家的需求予以重点支持。
 
  我们将进一步同东盟深化互利合作。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同《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对接,同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早日生效实施,推动澜湄合作更充分释放潜力,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
 
  我们将进一步与东盟加强战略协作。共同排除干扰,加快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积极开展海上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长治久安。
 
  凤凰卫视记者:特朗普政府解除了美台交往限制。有智库将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爆发危机列为全球最高潜在冲突。中方如何看待美国对台政策?
 
  王毅:对于台湾问题,我想强调三点:
 
  首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和法理事实,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第二,海峡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有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没有退让空间。我们敦促美国新一届政府充分认识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彻底改变上届政府“越线”“玩火”的危险做法,慎重和妥善处理涉台问题。
 
  哈萨克斯坦24KZ电视台记者:您如何看待疫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中方未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王毅:去年以来,疫情给世界造成全方位冲击。“一带一路”合作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逆风前行,取得新的成果,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我们以“共商”为引领,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及30多场专业会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以“共建”为方向,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重点项目没有一例因疫情而停工,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进展良好,为当地稳经济、惠民生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以“共享”为重点,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货物运量均创历史新高,“陆海新通道”沿线运量同比倍增,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疫情阻碍了人员往来,但阻隔不了伙伴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投入和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努力打造“健康丝绸之路”,通过抗疫国际合作,使“一带一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通道”。我们搭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建设“信息走廊”,使“一带一路”永远在线。我们深耕“绿色丝绸之路”,加强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金融合作,使“一带一路”成为全球低碳转型和疫后绿色复苏的重要引擎。
 
  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但各方对“一带一路”的需求没有改变,中方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更没有改变。中国将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优路径,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带来更多机遇。我们愿同各方一道,确保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动能不减、韧性更强,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各方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北京日报》记者:中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将为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王毅: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了适应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需要,致力于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贯通国内外两大市场、连接进出口两大通道。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开拓更大市场空间,迎来更广阔合作前景。中国将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各国一道,加快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形象点说,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好比是一列动能更强、载重力更大的“中国快车”,正在加快驶向新的目标,我们欢迎各国一路同行,共创繁荣。
 
  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印边境和平前景?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的不同观点将如何影响中印关系未来发展?
 
  王毅:中印关系的实质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振兴的问题。
 
  作为毗邻而居的两大文明古国,作为当今世界10亿人口级别的两大新兴经济体,中印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潜力。双方在国内都肩负着改善民生、加速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国际上承载着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共同期待。中印国情相近也决定了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立场。因此,中印是朋友和伙伴,而不是威胁和对手。双方应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加强合作而不是彼此防范。
 
  边界争议是历史遗留问题,不是中印关系的全部,应当妥善管控,同时通过做大做强合作,为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去年边境地区发生的冲突是非曲直十分清楚,利害得失一目了然。事实再次证明,单方面制造对抗解决不了问题,重回和平谈判才是正道。中方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边界争议的立场是明确的,维护自身主权权益的意志也是坚定的。双方应巩固已有共识,加强对话沟通,完善管控机制,共同维护好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
 
  新的一年里,希望印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切实把“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两国领导人共识落到实处,为27亿中印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亚洲世纪的到来做出更大贡献。
 
  中新社记者:过去一年,外交部在帮助海外中国公民抗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问外交部还将出台什么新举措?
 
  王毅:去年一年,身在海外的同胞们确实很不容易。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游子的回家之路,威胁着同胞的生命和健康。首先,我要向全体海外同胞致以真诚的慰问。同时,大灾面前必有大爱。党和政府始终牵挂每一位海外同胞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紧急动员,全体外交人员尽锐出动,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在全球范围开展了领保专项行动。
 
  我们深入疫区慰问,向1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万侨胞发放了“健康包”“春节包”,为所有不幸染疫的同胞及时组织了当地救治。12308热线24小时值守,日均处理同胞求助约3000起,比往年增加了近3倍。我们紧急处理多起重大领保案件,撤离深陷埃塞战区的中国公民,全力营救被海盗劫持的同胞。我们用行动告诉海外同胞:外交为民,一个也不能少;疫情不退,外交官也不会退。
 
  在此,我要告诉大家几个好消息:
 
  一是我们将推出“春苗行动”,积极协助和争取为海外同胞接种国产或外国疫苗。50多个国家正陆续将中国公民纳入本国接种计划,还有不少中国公民正在当地依法接种中国疫苗。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在具备条件的国家设立国产疫苗地区接种点,为周边国家有需要的同胞提供服务。
 
  二是我们将推出国际旅行健康证明。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健康码国际互认倡议,推出中国版的国际旅行健康证明电子文件,在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实现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等信息的相互验证,助力安全有序的人员交往。
 
  三是我们将全面实现海外领事“云服务”。将于5月推出“中国领事APP”,让海外同胞一键直达驻外使领馆,实现“掌上办”“零跑腿”,“全天候”在线办理海外中国公民的旅行证件和领保服务。
 
  意大利安莎社记者:美国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协定》。中国今年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将如何同美欧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王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建绿色宜居的地球家园,开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时代之问,保护环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答题,而是应全力以赴的必答题。
 
  中国一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中国为达成《巴黎协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又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展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今后,中方将继续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
 
  今年,中国将在云南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作为东道国,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确保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为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制新的蓝图,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采取新的行动。
 
  中国同美欧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挑战各异,但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肩负共同使命,理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在国际上发挥表率作用。中方欢迎美方重返《巴黎协定》,期待美方承担起应尽责任,做出应有贡献。希望中美重启气变合作也能给中美关系带来积极的“气候变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美国现政府表示拟重新加入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但美伊双方分歧较大。您对当前中东海湾局势怎么看?
 
  王毅:伊朗核问题是牵动中东海湾局势的敏感神经。过去四年,由于美方公然违背承诺,单方面退出伊核全面协议,并对伊朗极限施压,导致地区局势再度紧张升级。美国新一届政府已表示愿意重返全面协议,希望美方切实拿出诚意,尽快采取行动,包括解除不合法的单边制裁,解除对第三方实体和个人的长臂管辖。与此同时,伊朗也应全面恢复履约,承担核不扩散责任。美伊双方的行动可以通过分步对等的方式向前推进。
 
  当然,全面协议不可能解决中东海湾地区的所有问题。对于伊朗核问题之外的其他地区安全问题,我们倡议在维护全面协议前提下,搭建一个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各方可利用这个平台,通过集体协商管控矛盾分歧,缓和紧张局势,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中国和东盟国家将如何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以使南海不会成为冲突风险点?
 
  王毅:近年来,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都看得很清楚,南海面临的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风险主要来自域外。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就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达成重要共识、集中精力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形势下,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却唯恐南海不乱,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频频来南海兴风作浪,在各种场合不时就南海问题挑拨离间。他们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南海和平,扰乱地区稳定。
 
  这几年中国和东盟国家所做的努力充分证明,地区国家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智慧妥善管控分歧。接下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还是要继续两条腿走路,一是排除干扰,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力争尽快达成符合国际法、符合各方需要、更具实质内容、更为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二是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断凝聚共识,增强互信,推进合作,维护好南海的总体稳定。
 
  澎湃新闻记者:中方对缅甸局势持何立场?
 
  王毅:对于缅甸局势,我愿提出中方三点主张:
 
  第一,和平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希望缅甸各方保持冷静克制,从缅甸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解决矛盾分歧,继续推进国内民主转型进程。当务之急是防止发生新的流血冲突,尽快实现局势缓和降温。
 
  第二,缅甸是东盟大家庭成员,中方支持东盟秉持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原则,以“东盟方式”从中斡旋调停,寻求共识。中方也愿在尊重缅甸主权和人民意愿基础上,同各方接触沟通,为缓和紧张局势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三,缅甸与中国是山水相连的“胞波”兄弟,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对缅友好政策面向全体缅甸人民。中方同缅甸各党各派,包括民盟,都有着长期友好交往,对华友好也始终是缅甸各界的共识。不管缅甸局势怎么变化,中国推动中缅关系的决心不会动摇,促进友好合作的方向也不会改变。
 
  古巴拉美通讯社记者:您如何看待后疫情时期中拉关系未来?中国将采取哪些举措帮助拉美国家战胜疫情?
 
  王毅:去年是中拉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中拉在抗击疫情中守望相助、在复苏经济中共克时艰,双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天涯若比邻”。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拉美多国领导人互致函电,引领中拉同心抗疫、共促发展。中国向地区30国捐赠急需的医疗物资设备3400多万件,举办经验交流视频会议40余场,我们还正在向有需求的12个拉美国家提供疫苗。过去一年,中拉经贸合作再结硕果,连续第三年超过3000亿美元,拉美对华出口逆势增长。联合国拉加经委会指出,对华合作已成为拉动本地区经济企稳向好的重要力量。可以说,疫情非但没有阻隔中拉合作,反而使中拉人民的心靠得更近了,利益纽带拉得更紧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曾经说过:“永恒的友谊,让你相信世间总有美好,让你坚信总有大门待你打开。”中国将继续同拉美朋友一道,深化友谊,拓宽合作,积极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更好地造福中拉人民。
 
  《中国日报》记者:我代表全球网友提问,一些外国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惯于对中国进行选择性报道。联想到延安时期,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您觉得今天的外国记者中能产生“斯诺”吗?
 
  王毅:首先,我要借此机会感谢外国媒体朋友的辛勤工作。媒体是各国沟通了解的重要桥梁。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外国媒体朋友坚守岗位,持续向世界讲述中国人民抗疫故事。你们辛苦了!
 
  80多年前,斯诺和斯特朗、史沫特莱等一批外国记者来到中国陕北延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忠实介绍给了世界。斯诺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看待中国共产党时,不带意识形态偏见,始终坚守客观真实,始终追求公正良知。他所展现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让人敬佩,他为增进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倾注了毕生心血,中国人民至今仍然怀念他。
 
  今天的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媒体都应坚守职业道德。我希望外国媒体记者将焦距对准中国时,既不要用“美颜相机”,也不要用“灰黑滤镜”。只要真实、客观、公正,你们的报道就会丰富精彩,就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中国希望并欢迎更多外国媒体记者成为“新时代的斯诺”。
 
  王毅:在今天记者会结束之前,我还想提一件事。再过一个月,就是湖北武汉“解封”一周年。英雄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为全国战胜疫情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支持全球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外交部将于今年4月春暖花开的时候,为湖北举行全球特别推介会,向世界展示湖北浴火重生的新面貌,助力湖北搭建对外合作的新桥梁。希望大家予以关注支持。
 
  记者会历时1小时40分钟。(完)
 
从大时空观把握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
从大时空观把握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7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从大时空观角度全面阐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从时间轴上看,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从追赶型“大踏步迈进”,到局部领先的“行稳至远”,高质量发展成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从空间轴上看,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高质量发展,不能为从东往西转移落后生产模式开绿灯。东部“雁阵起飞”“先行先试”要与西部“后发优势”“后发先至”辩证统一。高质量发展理念要贯彻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方方面面。(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落实“爱国者治港”符合国际惯例
落实“爱国者治港”符合国际惯例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正在北京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议案。不出所料,一些西方国家又一次打出“民主”“自由”的幌子对此说三道四。然而,真正关心中国香港繁荣稳定的海内外人士,都高度赞同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做法,因为落实“爱国者治港”不仅是人心所向,更符合国际惯例和基本政治伦理。

  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宪制层面对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其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无可置疑。纵观世界,由中央政府主导修订选举制度是惯例。就在日前,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大规模选举改革法案,涉及设立州独立选举委员会、重划选区等很多方面。在法国,地方议会的选举制度由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律规定。同样,香港选举制度是中国的地方选举制度,如何修改、完善,完全是中国内政。西方一些国家对中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做法横加指责,违背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就是要让“爱国者治港”这一基本原则得到有效落实。由爱国者治国,是国际公认的基本政治伦理。在美国,普通人入籍时都要宣誓效忠美国、捍卫美国宪法和法律,遑论担任国家公职的人员。美国建立了“密不透风”的维护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制定了议员宣誓效忠和资格丧失的严格法律规定,历史上多次据此取消国会议员资格。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其治理机构成员背叛国家、分裂国土。怎么一涉及中国,西方一些势力就又开始了“双重标准”的表演?

  多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勾结一些国家的亲西方势力,在中东北非等地区挑动“颜色革命”,造成不少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很长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势力也把中国香港看成图谋政治私利的“宝地”,利用他们在香港的代理人,粗暴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主权。正是在外部势力支持煽动下,一些反中乱港分子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利用香港选举制度漏洞,散布“港独”谬论,抗拒中央管治,阻挠特区政府施政,谋求夺取特区管治权。这些行径严重破坏香港社会稳定,严重损害香港民生福祉,中央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

  正本清源、筑牢屏障,完善香港特区的选举制度,确保“爱国者治港”,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由之路。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将大大压缩反中乱港者及为其撑腰的外国势力“群魔乱舞”的空间,是着眼长远的治本之策。

  公道自在人心。中方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持。日前,白俄罗斯代表70个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次会议上作共同发言,重申支持中国在香港特区实行“一国两制”,敦促有关方面停止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还有20多个国家在人权理事会会议上以单独发言等方式,支持中方在涉港问题上的立场和举措。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不容外来干涉。中方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决心坚定不移,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必将得到落实。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凝聚共识,构筑维护“一国两制”坚固屏障 评三任特区行政长官发声拥护完善特区选举制度
凝聚共识,构筑维护“一国两制”坚固屏障
评三任特区行政长官发声拥护完善特区选举制度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连日来,香港特区现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以及香港各界踊跃发声,强调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必要性、紧迫性,明确表态支持堵塞选举制度漏洞、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呼吁构筑维护“一国两制”的坚固屏障,确保香港长治久安与市民利益福祉。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就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这是继去年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后,中央完善香港法律和政治体制的又一重大举措,将在制度安排上确保“爱国者治港”,是维护“一国两制”制度安全的迫切之举,也是确保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施政和有效治理的当务之急。

  “香港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关键时刻。”董建华一语道出完善特区选举制度刻不容缓的急迫性。近年来,反中乱港势力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利用制度漏洞,恶意操弄选举,混入特区管治架构,利用相关平台和政治身份,鼓吹“港独”,大搞“揽炒”,瘫痪立法会运作,阻挠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香港国安法施行后,他们仍不收敛,策划实施非法“初选”,完全暴露通过选举夺取香港管治权的政治图谋。种种证据还显示,外部干预势力深度介入香港选举,一直不遗余力扶植在港政治代理人,并企图策动港版“颜色革命”。事实十分清楚,特区政权安全因选举制度不完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

  “如果不完善选举制度,香港将永无宁日。”梁振英的肺腑之言代表了香港社会普遍呼声。漏洞必须堵塞,香港长治久安才真正可期。作为实现“爱国者治港”的制度保障,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可以将反中乱港者坚决拒于治港门外,清除危害国家安全和香港安定的祸源,结束长期以来困扰、拖累香港稳定发展的政治争拗,提高特区治理效能和水平。香港社会的普遍期待十分清晰,就是在维护社会安宁和国家安全基础上,澄清政治生态,促进良政善治,让香港社会能够凝心聚力,真正抓住“再出发”的契机。

  “完全尊重中央对完善选举制度的主导权。”林郑月娥回顾香港过去两年面对的前所未有挑战,直言无论是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令香港由乱及治,还是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确保“爱国者治港”,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后盾。中央从国家层面为香港解决迫切问题,展现了对“一国两制”方针的始终坚持和对香港市民的最大关爱,赢得了香港社会的信任与拥护。几天来,特区各界有识之士积极鼓与呼,对完善特区选举制度这一促进香港由乱及治的关键举措表达支持。市民大众通过签名等方式力挺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经历“黑暴”“揽炒”肆虐的阴霾,香港社会更加看清谁只会给香港带来伤害与灾难,又是谁真正为港人谋福祉、为特区谋发展,也更深刻体认到必须确保香港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使香港尽快回到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上来。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香港重回正轨的脚步不能停。在香港由乱及治的关键时期,中央从宪制层面完善特区选举制度意义重大、价值非凡。香港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站出来,坚决抵制揭批反中乱港势力、外部干预势力的造谣攻击,在爱国爱港旗帜下汇聚起强大正能量,共同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携手打开香港发展的崭新局面。新华社香港3月7日电

 
涉港挺华发言体现国际社会共同呼声
涉港挺华发言体现国际社会共同呼声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次会议上,白俄罗斯代表70个国家作共同发言,强调香港事务是中国内政,外界不应干涉。还有20多个国家以单独发言等方式,支持中方在涉港问题上的立场和举措。中方的得道多助,与极少数欲借香港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国家的失道寡助形成鲜明对比。

  个别国家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不会不清楚“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是《联合国宪章》确定的重要原则,自联合国设立伊始就刻在它的“基因”里。他们无视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以民主、人权为借口无端指责、粗暴干涉他国内政,根本目的是制造混乱和动荡,趁机谋取渔翁之利。

  香港自回归以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先看民主、自由。1976年英国政府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时通过保留方式明确指出,公约所规定的定期选举的规定在香港不适用,并通过“公安条例”和“社团条例”对香港民众集会、游行和结社作出了严格限制。香港是在回归祖国以后,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了民主制度。

  再看人权、发展。和平与安全是可持续发展和享有人权的必要条件。正如70国共同发言中所阐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实施后,香港摆脱了动荡局势,逐渐恢复稳定。

  由乱到治,香港居民可以更好地行使相关权利。近300万香港市民自发签名力挺香港国安法,就是对那些杂音的最好回应。

  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个别国家奉行双重标准,一边对自身存在的严重人权问题视而不见,一边却又挥舞着“人权大棒”四处出击,这种做法只会彻底撕破他们虚伪的面孔。

  中方多次强调,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违法干预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奉劝那些一意孤行的国家,不要再抱着狭隘过时的玩法,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了!(记者朱超)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办群众的事,更要贴心细心用心
办群众的事,更要贴心细心用心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越是百姓贴身事,越是要商量着来。”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6日谈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时感慨地说,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充分地沟通,细致地推进,“绣花功夫”不可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旧小区改造,水暖电气热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再加上无障碍设施、停车、电梯加装……这些涉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的诉求,关系大家的切身利益,不做好沟通工作是难以推进的。

  可以说,像老旧小区改造此类的民生事情,要把群众组织好,资源统筹好,把自己家园建好,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性建设工程,而是锤炼和展现基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工程。在这个层面上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水平,是“中国之治”的内在要求,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求。

  民生牵着民心,一枝一叶关情。推进民生工程要把为民办事的热情和群众现实利益的诉求合成一股劲,心往群众那想,劲往群众那使,不设死标准,不搞一刀切,才能把大事办成、好事办好、小事办牢。(记者刘开雄)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期待居住证有更多含金量   “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到给居住证加的这些含金量,让外地漂泊者既心里温暖,又能多一份归属感。
  学习、工作、生活,早已将他乡当成家乡,却上学难、看病难……这是不少异乡工作者面临的苦恼和窘境,一些人因此不得不返乡。同时,多年居住和打拼的城市,其实也需要他们发展建设。保障流动人口在当前工作居住地社会福利和权益,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体现社会福利政策的公平。
  从多年前的暂住证,到如今的居住证,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张小小证件,如今附带的是“六大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涵盖了生育、教育、法律、出行等方面权利,流动人口的权益得到制度性确立和保障,并在不断加强。今年,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机制纳入发展规划,且提出明确要求,说明流动人口福利和权益的保障愈发受到重视。
  居住证贵在公共服务的含金量。当前流动人口已享有的公共服务,要做得更好更扎实,在此基础上,各项公共服务的增加要“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继续扩大服务范围,明确政策方向,如放宽落户条件、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等,切实缩小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待遇差距等。
  让居住证含金量增加的关键,在于如何想群众所想,解群众之困。增加这些含金量,会带来公共服务工作和财政支出,这就要求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勇于担当,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真正让为流动人口服务的政策落到实处。
  流动人口能否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对许多城市意义重大。资源流动畅通,能释放更多人口红利,更好促进内外循环,推动经济发展。此心安处是吾乡,多给居住证加一些含金量,能安定那些漂泊的心,让群众更踏实地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记者高健钧)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这个账总是要算的”,彰显将反腐进行到底决心
“这个账总是要算的”,彰显将反腐进行到底决心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这个账总是要算的”,针对内蒙古对涉煤领域腐败“倒查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这番话,振聋发聩,彰显了我们党将反腐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都八九年了,一方面对增量腐败坚决零容忍,另一方面对存量腐败只要揭露出来了也是零容忍。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再次给所有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要以为反腐会歇歇脚、松口气,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无论职位多高,无论时间过了多久,只要是滥用权力,触犯党纪国法,都将受到严肃查处,“狐狸尾巴迟早是要露出来的”。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领导干部对权力必须始终心存敬畏,秉公用权、严格自律,当好“老百姓的官”,才能不越“红线”。  (本报评论员)

 
使命如磐
使命如磐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使命如磐。
 
  20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个专栏列出119项任务……从创新驱动到乡村振兴,从绿色发展到区域协调,从文化软实力到民生福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列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每一个不可谓不艰巨。
 
  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怎样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转化为具体行动?
 
  肩负使命,把民意带进来。一份份议案、提案和建议,经过充分深入调研,集自民声,来自民意——关键技术被“卡脖子”,还是要将产业力量组织起来攻关;实现碳中和可把低碳减排纳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范围,鼓励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营商环境改善要靠更加公平的规则……
 
  内外共鸣,把民心汇起来。“办更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让老人智享更便利的生活”“希望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得到更好的劳动保障”……普通百姓纷纷加入“群聊”,热烈讨论怎么把新目标融入新生活。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使命如磐,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往直前!(记者黄垚、周颖)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制造业用工难,怎么破解? 企业一线问工人心声 两会现场听代表建言
制造业用工难,怎么破解?
企业一线问工人心声 两会现场听代表建言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财经
 
 
 
  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近期,一些地方制造企业存在“招工难”现象。新华社记者日前分赴广东、山东、江苏、河南,进企业一线,问工人心声,听取各方意见。记者同时还就此采访了参加两会的代表。以下为采访实录:
 
  临时工跟着劳务公司转,权益咋保障?
 
  企业诉求:苏州敏煌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给华为等生产配件的高新企业,董事长孙中正最头疼的是“缺工”。企业里干几天就走的临时工有40%,有20%的订单因缺人不敢接,因临时工技术不熟练致使产品返工成本增加15%。孙中正发问:“临时工不在企业沉下来,谁来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
 
  昆山志达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有30%的临时工,董事长张心志也忧心地说:“临时工学不到技术,40岁以后谁要?”
 
  工人咋说:正在敏煌公司做临时工的何万春,1998年出生,云南楚雄人,18岁外出打工至今。他手机里有4、5个劳务公司微信群,哪家劳务公司一小时给的工钱高就去谁家;而在志达公司,类似的临时工也不少。
 
  劳务市场现状: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琦介绍,公司一年从全国各地招到2万至3万正式工,但进入企业后,不少人离职进入临时工队伍。原因是,临时工不用缴社保,劳务公司给临时工的时薪高于企业正式工。
 
  昆山诚翔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月良介绍,昆山有近千家劳务公司,都在抢人;不提供时薪,就抢不到人。
 
  政府回应:昆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许继华分析企业招工难指出,昆山GDP每增长3%,就业人口需同步增长1%,而劳动力供给在下降。
 
  为解决企业招工难题,维护临时工权益,昆山正打造“人人首选”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劳务公司“红黑榜”2.0版,加强中小微企业挂钩联系和定期走访。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段俊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建议尽快将灵活就业纳入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不能让劳务公司和临时工成为不缴社保的空白之地,维护临时工的合法权益。
 
  高技术工人需求迫切,咋解决?
 
  企业诉求:卧龙电气(济南)电机有限公司是卧龙集团北方最大的家用电机制造基地,企业人力行政部部长高绍静说,目前一线工人缺口仍在四分之一左右,高端电机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更缺。
 
  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马几个大项目,需要约1500名技术工人,企业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燕俩表示,高技术工人很难招到。
 
  政府回应:济南市章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士锋介绍,章丘拥有制造业企业12000余家。要开展紧缺工种、新就业形态等特色培训,积极引导技能培训学校、劳务公司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精准靶向助力企业解决高技术用工难问题。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说,制药行业要求操作人员要掌握化学、质量控制、信息化、自动化控制等技能,齐鲁制药集团明显感受到“合适的人”难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议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对具有较好数理化知识功底的高中毕业生的职业培训力度,将他们培养成高水平技工人才。企业则要为每名员工量身制定职业规划并持续进行技能培训,成立企业大学提升职工专业技能。
 
  年轻人就业观念变了,如何留下?
 
  企业诉求:河南郑州荥阳市高山镇一家阀门企业面临员工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困境。“公司职工平均年龄47岁,部分工人即将退休。机械制造行业部分岗位属于重体力,年轻人不愿意干,一线核心岗位招工难,工人老龄化影响企业产能。”负责人李先生说,企业正在用技术改造替代人工,但有些岗位机器无法取代。
 
  企业之变: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二厂制造中心到4月还需要招2000人至2500人。制造中心总监王天宇介绍,为解决招工难,企业实施技术补贴等办法留人。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超说,企业设招聘冠亚季军进行奖励,实施稳定产业工人方案。
 
  东莞市丰熙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伟则表示,把工厂布置得像高端写字楼那样洋气,让工人喜欢留下来。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东莞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曾香桂认为,“90后”年轻人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和教育养老等需求有更明确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她建议,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社保体系,让务工人员在城市扎根发展。
 
  (记者王优玲、周圆、谢希瑶、黄浩苑、王志、孙清清、刘巍巍)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无工不强”硬道理不能忘
“无工不强”硬道理不能忘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财经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3.5万亿元增加到了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劳动创造财富,工人是制造业的主体。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保持产业工人队伍基本稳定。
 
  把图纸变成大桥、把螺丝拧入舰船的,是产业工人的手。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目的是在部分急难险粗行业或工种,解放而不是取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更不可能改变劳动创造财富的基本结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强调: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我们要从“四个力量”出发,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水平,破解制造业用工难问题。
 
  全国总工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约占20%,远低于德国等制造业强国80%以上的水平;我国高技能人才只占就业人员约6%,远低于日本的40%、德国的50%。
 
  制造业绝不是“夕阳产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水平产业工人。我国2亿产业工人,身处制造领域第一线。这支队伍只能壮大、只能强化。“无工不强”的硬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人都去哪儿了? 企业、员工、专家、官员共话制造业用工
人都去哪儿了?
企业、员工、专家、官员共话制造业用工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财经
 
新华社记者姜琳、周圆
 
  近年来,不少制造业企业表示招工难,一些岗位开出高薪也一人难求。
 
  人都去哪儿了?这一问题如何破解?新华社记者近日邀请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员工、劳动经济学领域专家以及人社部官员共话制造业用工问题。
 
  企业:招工难,人去哪儿了?
 
  李薇,北京雅利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自述:我们虽然是小公司,但算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制造业企业,工人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和经验,工资相应也会高一些。
 
  近几年来,我们感觉招工越来越难。以往通过工人相互介绍,用工高峰时的需求都能轻易满足。但现在需要主动去招聘网站、劳务公司寻找工人,虽然线上线下招聘渠道很多,但岗位匹配度却不高,像大海捞针,很难“捞”到合适人选。去年,我们计划招聘一位电气工程师,直到现在也没招到。
 
  员工:去与留,制造业吸引力在哪?
 
  程李,北京雅利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质检员
 
  自述:我的专业是电气工程,现在负责产品质检和采购物资的质量把关。同学们毕业去制造业的很少,不少去了物业公司,收入不高,但工作更加轻松自由。而我选择制造业企业,是因为看到产品制造出来有一种自豪感,也能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虽然辛苦,但技能和工资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个行业需要积累和沉淀,未来我打算往工程师方向发展。
 
  劳务公司:多措并举满足制造业用工需求
 
  乔奇,山东德衡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自述:我们公司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超过15年,帮助1万多人找到工作。2015年以来,明显感觉招工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制造业。我们利用招聘网站、人才市场以及熟人介绍等各类渠道招工,并提高待遇,制定激励措施,多措并举去满足制造业企业的用工需求。
 
  制造业用工不稳定原因集中在两方面:首先,现有劳动合同对劳动者个人离职几乎没有约束,导致劳动者可以随意终止合同变换工作。其次,部分劳务公司存在不缴纳社保的行为,在用工高峰期抬高中介费,这些都加大了制造业企业长期稳定用工的困难。
 
  一些工人频繁“打短工”,表面上收入高了,但其实缺乏社保保障,技能得不到提升,也不利于制造业发展。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不合规劳务公司的监管,同时出台法律法规约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稳定劳动者就业和企业运营。
 
  专家:积极探索新型用工方式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观点:制造业“招工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给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二是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于工作的要求相应提高,而制造业普遍劳动强度较大、约束较多,吸引力不高。此外,一些制造业工人流向了网约车、外卖、快递等新业态,造成了部分企业的用工短缺。
 
  问题如何破解?首先,相关企业要意识到“招工难”可能会是常态,提升技术水平,降低劳动力供给对行业的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其次,可以探索灵活用工或共享工人等新型用工方式,在激活劳动力存量资源的同时,多渠道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特别在灵活用工中,探索建立更简便的社保缴纳方式。
 
官员:“招工”更要“稳工”
 
  郭成,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就业信息处处长
 
  观点: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应该从多个方面着力稳定制造业就业。
 
  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增强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二是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重点是在提升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解决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三是引导企业在招工的同时,更加注重稳定员工队伍,为员工发展提供更多的职业空间。此外,也要引导劳动者树立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金融如何发力?
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金融如何发力?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财经
 
新华社记者吴雨、张千千、李鲲
 
  我国有上亿市场主体,其中庞大的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面对市场主体的融资难题,金融将如何发力?这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增强企业活力 金融需再帮一把
 
  尽管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但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仍深感压力: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端人才难招聘……
 
  复工复产以来,面临这些问题的企业不在少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这让包括洪杰在内的不少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那么,怎么帮?
 
  “加大金融支持!”洪杰首先想到的是这一点。“去年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浮,帮助我们节省利息支出近650万元,较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活力。”洪杰说。
 
  “报告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看来,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报告特别提出,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注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信心。”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认为,在金融政策支持下,我国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将取得更大发展。
 
精准施策 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
 
  缺少抵押物、申请周期长、融资成本高,这些往往是小微企业融资路上的“绊脚石”。报告提出,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去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德州市政协副主席马传先参与了一项针对当地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频繁倒贷、银行抽贷、高息过桥是中小企业融资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抽贷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事关企业存亡;倒贷往往求助高息过桥资金,大幅增加融资成本。”马传先说。
 
  不过,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后,马传先高兴地发现,报告列出了一系列特别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支持举措: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
 
  “小微企业首贷难、抵押难等问题由来已久。不断出台新办法、好政策,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减负’,才能为企业带来生机活力。”黄茂兴说。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昊邦医药集团董事长李彪十分关注报告提出的另外两个举措: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
 
  “去年受益于一笔利率1.5%左右的贴息贷款,集团旗下一家公司顺利度过了疫情最艰难的时刻。”李彪说,持续推出雪中送炭的举措,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给小微企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压实责任 金融机构要坚守本分
 
  “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吸引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
 
  “此前强调金融机构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今年则更突出了‘本分’,这凸显了金融机构的使命与担当。”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说。
 
  金融机构是保障政策落地、打通金融血脉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徐诺金认为,金融初心就是支持实体经济,而不是自我循环。近年来国家出台不少好政策,金融机构应多措并举,压实责任。
 
  解决企业融资难,首先要解决部分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对此,代表委员认为,报告提出“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金融机构应积极落实到位,消除一线人员的后顾之忧,调动放贷积极性。
 
  要打消银行的顾虑,还需要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报告提出,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精准画像,金融服务可以更广泛、高效、低成本地触达实体经济的‘末梢’。”徐诺金说。
 
  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大型商业银行责无旁贷。报告对今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提出要求——30%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表示,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下行,使得银行净息差有所收窄,这考验着银行自身专业能力。金融机构应合理配置资产负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与市场主体同舟共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邰丽华:无声,却让人听到嘹亮
邰丽华:无声,却让人听到嘹亮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人物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用手语祝大家“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快乐(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任沁沁摄

  无声,却让人听到嘹亮。这是邰丽华的手语版国歌带来的力量。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委员用手语“唱”国歌。

  只是一幕,无数人泪目。

  16年前,2005年春晚,由她领舞的《千手观音》,震撼国人。

  得知手语版国歌刷屏了,她很平静。“其实大家不只是关注我用手语‘唱’国歌,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家国情怀。”

  事实上,每一年参加两会,国歌响起时,邰丽华都会用手语跟大家一起“唱”国歌。不同的是,今年她用的是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

  她用手语告诉记者:“这个方案解决了长期以来听力残障朋友想‘唱’手语国歌的愿望,彰显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斗志。”

  有了这个国歌规范后,今年她在现场“唱”得格外自信、昂扬。“生逢盛世,不负盛世。那一刻内心澎湃着幸福感。”她说。

  邰丽华45岁了,岁月在她脸上没留下什么痕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周身上下,焕发着如玉的温润。

  2岁时,因误用药物,健康的小女孩失去了听觉。世界从此静定。失聪没有让她失去对未来的信心。无声的世界里,她对艺术的感知、对情感的表达,有一种高度的敏锐。

  15岁,邰丽华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29岁,领舞《千手观音》亮相央视春晚惊艳世人。随后,她荣获“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词是“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

  舞步蹁跹,刚柔之间,她在不圆满中寻找圆满。

  2008年残奥会,是特殊艺术展示发展的良机。开幕式上《永不停跳的舞步》开演时,邰丽华站在舞台后面,凝视着台上年轻人的绽放。

  那一刻,她决定退出舞台表演,把更多机会给予拥有舞蹈梦想的青年听力残障演员。“对她们来说,舞台太珍贵。”

  躲藏在舞台的黑暗角落,她是台上舞者们的“耳朵”,只留给观众最美的背影。她把更多精力投入幕后,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100多名残疾人演员的“大家长”。

  “跳舞时,她们的手就是我的手,她们的脚就是我的脚,我和她们在一起,从没离开过。”她的眼神柔和而笃定。

  新时代女性风采,是折翼也天使,独立而坚强,自足又上进,在自己的生命里尽情舞动、探索、振翅。

  履职,她是认真的。自200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邰丽华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厚本子,每年做“功课”——收录不断完善的中国残疾人事业领域相关文献、报告、政策。这是她学习钻研的资料,也是她宣介中国残疾人事业成就的依据。“希望人们能多多关注这个特殊群体。”

  她一直关注着残障儿童受教育的问题。近几年在政策推动下,中国各地积极解决残障儿童受教育问题,邰丽华今年更侧重关注教育质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她在提案中,希望普通学校能针对残障儿童的情况,制定更全面、系统的措施,落实“一人一案”,提供适合的教育方案。“要重视残障学生学习必要文化知识的需求,更要关注对其潜能的开发及多元发展、提升残障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

  围绕建党100周年这一主题,今年,她将带着学生们推出系列“红歌”,以无声传经典。目前已推出包括《歌唱祖国》在内的四首,下一首将是《我爱你中国》。“用手语表达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深深的爱,这是规范应用手语的一个价值,也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的一种浸润。”

  怎么能“唱”好手语经典歌曲呢?“以庄严的心、神圣的向往,和对我们家国深深的爱。”她说。  (记者任沁沁)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陈静瑜:永远很“急”,为了患者“那口气”
陈静瑜:永远很“急”,为了患者“那口气”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人物
 
 
 
  陈静瑜与患者家属交流。 新华社发(郭一航摄)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蒋芳、邱冰清)“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在医药卫生界引发热议,也让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感到振奋。

  “生命至上,近年来肺移植手术存活率不断提高,与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紧密相关。”陈静瑜说,从最早一年几十例器官捐赠,到如今一年有5000到6000例,我国器官爱心捐献的绝对数已在全球排第二。实现生命接力,既离不开医疗技术的进步,更得益于我国及时建立起了一条器官转运的绿色通道。

  文质彬彬、说话温和、略带江南口音的陈静瑜,是我国著名肺移植专家,已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他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高光时刻有些特别——

  2017年3月,陈静瑜第一次在参加全国两会的间隙救人。

  3日凌晨5时,湖南浏阳一名脑死亡患者捐献了自己的肺;

  10时左右,陈静瑜进入手术室准备;

  11时20分,供体进入北京的手术室;

  11时25分,病人开胸;

  13时许,一侧肺移植成功;

  16时,陈静瑜走出手术室赶回代表团驻地,准备第二天的会议发言……

  人们惊叹这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另类”节奏。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成为后来的“常态”。从代表团驻地到中日友好医院的十几公里,成了他这几年全国两会期间频繁往返的一条路。

  吸——呼——

  人活一口气。在常人眼中,天底下没有比呼吸更轻松的事;对陈静瑜的病人而言,顺畅呼吸却是最大的梦想。

  长期被肺病折磨的他们,骨瘦如柴、呼吸困难,很多患者来时已近濒危,只剩下一双充满求生欲的眼睛望向陈静瑜——“能不能?换个新肺重新呼吸!”

  移植手术,20世纪一项伟大的医学创造。它让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交接,让患者重获生的机会。但肺移植的难度很大——一方面,对供、受体的匹配程度要求高;另一方面,肺是开放性器官,时刻面临感染风险,转运风险也很高。

  医者陈静瑜,温和、冷静、克制,不多的几次发怒都跟器官转运有关。

  “眼看宝贵爱心肺源浪费,我电话再三恳求,得到的冷漠答复使我无奈,我们团队8:05到值机台,此时飞机计划8:29飞……完全可以让我们上机的,心痛!!”2015年10月,陈静瑜的团队获取供肺后因堵车在机场登机受阻,险些使肺源浪费。

  无奈与气愤之下,他发出了上面这条微博。

  2015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陈静瑜曾提交建议:在民航、高铁、高速公路等部门开辟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公民器官捐献利用率,推动器官移植事业与国际接轨。在建议基础上,此次肺源转运风波进一步引发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迅速开展调研。

  2016年5月6日,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

  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宣布,这条挽救生命的绿色通道开通3年来,器官转运时间平均缩短1至1.5小时。

  这数据背后,是无数险些暗淡的生命之光,更是无数免于破碎命运的家庭。

  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勾勒出的一幅幅宏大而又温暖的蓝图,令58岁的陈静瑜觉得干劲十足、信心满满。

  其实,陈静瑜的生活已经很“满”——

  门诊里永远“挤”满了人,微博评论、私信中“塞”满了各种求助和感谢,微信里满满当当全是各地病患和家属发来的焦急咨询。每周一门诊结束后,陈静瑜还雷打不动要为慕名而来的患者、家属开设肺移植相关讲座。

  他频繁辗转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地的三甲医院,推广开展肺移植技术。他的工作计划里写了一句话:“争取每个省份至少有一个成熟开展的肺移植团队。”

  他的节奏永远“急”——

  病人濒死突如其来,器官供体突如其来——2019年,全国超过一半肺移植手术由陈静瑜和他的团队完成。随时出发去手术的他,每年超过一半的时间是“空中飞人”。

  每到一个新地方,只要有一点时间空余出来,他就会发条微博:周边病友如果找我看病,可带好相关病例在某地、某时间段免费咨询……

  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救命,救更多人的命。

  他见缝插针地在朋友圈和微博普及各种医学知识,甚至直播了整台肺移植手术:“肺移植不仅是救命手术,更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术。通过互联网能够让全国14亿人中多一个人意识到肺部保健、肺移植的重要性,时间就没白花。”

  如果没有当医生,陈静瑜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大概,相当“文艺范儿”。他会花2个半小时给家中的老猫画幅肖像,在下班后到女儿开的花店“探班”,或是坐在桌前刻一方印章,抽空跑跑马拉松……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政府对人民健康越重视,我们医生能救治的病人就会越多。”陈静瑜告诉记者,他思考再三,今年再一次提交了有关提升器官捐献率的建议。

 
彭静:愿家门后隐秘的角落暴力不再
彭静:愿家门后隐秘的角落暴力不再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人物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黄垚、周闻韬)“遭遇、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数,我希望能加快家庭教育立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再一次带着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相关提案,走进两会。

  令她振奋和欣慰的是,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又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反家暴、探索新型生育成本分摊模式、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是她关心的话题。53岁的彭静,做律师已经30年,始终精力充沛,被同事称为“不会午休的人”。多年来,她一直为反家暴、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呼吁奔走。

  这是一个捍卫者执着努力、收获希望的故事。

  2020年寻常的一天让她记忆深刻。重庆一位已婚4年的女性找到她所在的律所委托办理离婚。委托人将基本材料递来的同时,还将丈夫家暴她后亲笔写下“今后不再犯”的保证书,作为遭遇家暴的证据交给了律师。

  这让彭静感到欣慰。这些年尽管家暴逐渐脱离家事“束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但在遭遇暴力时主动收集证据并不常见。

  “发生在家里、家人间的暴力本身就具有隐蔽性,软组织伤、特别是遭受冷暴力受到精神伤害的证据难以采集。”彭静说,自己所在的律所20多年前就成立了婚姻家庭事务部。这些年,包括她在内的律师都极力向来咨询的女性普及报警、去医院验伤等留存证据的方法,“但实际上很多受害者不敢、不愿、不会收集证据”。

  从1992年接受离婚委托起,家庭暴力就进入了她的视野。当时家暴概念尚未普及,但建立在亲密关系中的暴力通常伴随“不想走到离婚这步”的念头,在原谅、悔恨和愤怒中不断“复发”,给受害者的人身、精神、甚至子女带来持久伤害。

  “接触的案例中受害者多是女方,同样作为女性,我认为自己有责任用专业优势去帮助她们。”彭静说,多年来,她一直鼓励受害女性勇敢地站出来,一遍一遍告诉她们不能“关上门”把家暴当作“家务事”。

  2012年,她联合重庆妇联与女律师协会发起成立了“重庆妇女儿童维权律师团”,并出任团长,无偿为需要帮助的妇女儿童提供法治宣传、专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一开始去村里,很多妇女都特别震惊,原来遭遇家暴是可以去维权的。”彭静说,在探访女子监狱时,里面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遭遇家暴“以暴制暴”服刑。“太可惜了,很多女性因为缺乏相关法律意识,错过了原本可以更美好的人生。”

  近些年随着大家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在普法时,她也会向妇女讲解遭遇家暴时如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等。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全国法院共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7918份,呈逐年上升态势。

  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调研中,她发现经济控制、遗弃、语言暴力等容易被忽视的家暴形式也值得关注。

  今年两会上,彭静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加强家庭建设被单列出来,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力度等内容赫然在列。

  作为专业人士,彭静头脑清晰,也明白接下来的任务并不轻松:“要具体研究如何解决多年来依然存在的家暴认定难、举证难、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难等问题,如何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提升家暴处理效率,防止暴力再次发生。”

  除关注夫妻间存在的家暴外,彭静也一直呼吁立法保护遭遇、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

  “还是心疼孩子!”这位干练的律师,终于露出“软肋”。

  “接触到的案例中,轻微的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父母互相谩骂或者数落孩子,给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压力,重的甚至身体虐待。”她说,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不仅包括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还涉及父母如何处理夫妻矛盾与孩子的关系。孩子不该为父母感情不好“背锅”。

  家门后隐秘的角落里,暴力时有发生,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直接伤害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儿童和老人。2016年,她就将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写进提案,建议规范和促进家庭教育,尤其为孤残、留守、单亲等困难儿童家庭优先提供家庭教育救助和服务。而今,“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再次提出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

  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妇联界别小组会议上,彭静发表了加快探索新型生育成本分摊模式、促进妇女平等就业的三点建议,希望改善不同女性群体在就业时面临的不公平对待。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专门提到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彭静说,“社会应该对男女平等形成共识。家庭暴力的解决不仅需要法律规范、普法维权、社会支持,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是重要的话语和力量支撑。”

  “不午休”的彭静现在带着同样精力充沛的年轻律师们,将妇女儿童权益方面的法律知识写成公众号文章,希望帮助互联网上更多人。

  “希望每扇家门后温情满溢、暴力不再。”彭静说。

 
“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 在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向警予烈士牺牲地倾听历史的回音
“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
在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向警予烈士牺牲地倾听历史的回音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3月5日,武汉市二十一(警予)中学八年级二班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向警予主题班会活动上唱校歌。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本报记者李鹏翔、王自宸、谭元斌
 

 
  “扬子江畔、京广线旁,向警予就义的土地上,绿色的校园,可爱的学校,培育我们成长的地方……”“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在武汉市二十一(警予)中学八年级二班,一场缅怀革命先烈向警予的主题班会正在进行。同学们高唱校歌,散发蓬勃朝气的歌声穿透门窗、飘向远方,吸引路人朝着校园抬头张望。
 
  向警予是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作为模范妇女领袖,她提出发展平民女子教育,为妇女解放、劳动大众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记者近期走访向警予烈士牺牲地发现,她当年就义的刑场如今已建起一座现代化的中学。曾经烈士振聋发聩的呐喊与当下祖国花朵的琅琅书声“隔空共鸣”,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正将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带入现实。
 
“武汉雨花台” 一所学校平地起


 
  地处汉口江汉路与黄石街之间、铭新街沿线的武汉市二十一(警予)中学,周边环绕着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故居陈列馆、吉庆民俗街。灿烂的阳光下,校园内明黄的教学楼和红蓝相间的操场,与校园外时刻涌动的人潮车流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城市生活画。
 
  穿越时空,这所中学在20世纪20年代还是一片被称作“余记里空坪”的荒凉野地。据武汉市二十一(警予)中学校长王洪明介绍,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叫嚣“以杀为治”,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当时,“余记里空坪”周边聚集着“武汉卫戍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等反动派镇压革命的全套“机器”。住在这里的群众经常目睹就义者从看守所被五花大绑押解军法处,插上“斩标”后“绑赴余记里空坪执行枪决”。
 
  史料记载,反动派在这里屠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有200多人,“余记里空坪”也因此被称为“武汉雨花台”。武汉市汉阳区档案馆副馆长熊婕说,这些烈士走向刑场的途中,双手虽被捆绑,但无不表现出凛然正气,他们有的昂首高唱《国际歌》,有的跳起来大骂反动派,呐喊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1928年3月20日,留在武汉组织并参加地下斗争的向警予被捕,不久被引渡到“武汉卫戍司令部”军法处监狱,虽受严刑拷打,但对党的秘密一字不供。同年5月1日,国民党军阀决定杀害向警予。在走向刑场的路上,33岁的向警予一路高喊:“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警予,为解放工农劳动大众,革命奋斗,流血牺牲!”
 
  “慷慨高歌主义真,丹心永照后来人。”王洪明说,为纪念大革命时期牺牲在此的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1993年,学校由原黄石路中学更名为武汉市警予中学,此后又与百年老校二十一中学资源重组,更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学校还设立烈士纪念馆和浮雕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烈士们为民族解放而表现出的豪情壮志,教育学生“求实学,做好人”。
 
她为女性读书而“拼命”


 
  重温向警予烈士的革命经历,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在她短短30多年的生命中,一直在为妇女解放,让女性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而奔走。
 
  在旧中国,妇女和女童的受教育权几乎得不到保障。据统计,1949年前,人口文盲率高达80%以上。1949年,女童入学率只有15%左右。熊婕告诉记者,出身湖南溆浦商人家庭的向警予原名向俊贤,后将名字改为向警予,就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
 
  1916年6月,刚刚从长沙周南女校毕业的向警予,梳着当时流行的齐耳短发,背上行囊,回到家乡溆浦县文昌阁,接替其兄担任县立女校校长。她打破当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校内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进行动员。
 
  溆浦女校在向警予的主持下,成为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宣传新思想的阵地,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及学校规模的扩大,培养出大批新女性知识分子,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向警予身上始终闪烁着新女性对新社会的强烈追求。1919年夏,向警予为避开驻军长官求婚纠缠,也为寻求真理,赴长沙发起女子赴法勤工俭学行动,并加入毛泽东、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学会”。
 
  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不久,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出席了党的“二大”至“五大”,当选为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中央委员,并连续担任中央妇女部部长。1925年5月增补为中央局委员。
 
  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作家斯诺追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时指出,向警予是“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周恩来曾指出,她是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
 
  五卅运动爆发后,向警予发动妇女积极参加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亲自带领女同志上街宣传、募捐,并数次领导了女工运动和罢工斗争。
 
  向警予撰文指出,上千年来的封建传统礼教把中国妇女的知觉和感情都牢牢地束缚起来了,中国绝大多数女性过的完全是“生殖机”及“灶下婢”的生活。她提出,发展平民女子教育,通过女子教育让女性成长为“准备改造社会的工具”。
 
  “向警予牺牲之地建成一所学校,让烈士英灵守护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应该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武汉市二十一(警予)中学党总支书记肖旻说。
 
未竟夙愿已成真


 
  向警予生前曾留给女儿蔡妮一首诗歌:“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
 
  如向警予烈士所愿,历史的航船早已穿云破雾、迎来了朝阳。
 
  近看武汉市二十一(警予)中学,学校生均藏书近90册,生均建筑面积超25平方米,多媒体电教室、心理咨询室、篮球场、排球场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此外,学校还形成了一支求实创新、团结向上、教艺精湛、乐于奉献的百余人高素质教师队伍,让800余名在校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和健康成长。
 
  放眼全国,从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到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再到脱贫攻坚中保障义务教育在内的“两不愁三保障”……中国的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女童是明天的母亲和建设者,女童素质关乎民族未来。”武汉市二十一(警予)中学八年级二班班主任王春说,不久前她了解到,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2019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连续5年达到99.9%及以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为7157.3万人,占在校生的比重为46.5%;高等教育女生占比则超过一半。“这些数据让人看得十分振奋。”
 
  “愿我同学做好准备,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这曾是向警予在主持溆浦女校期间所编写的校歌里的词句。观照当下,随着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妇女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武汉市妇联主席叶文静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武汉市650万妇女积极投身“武汉保卫战”之中。她们当中,有医生、护士、记者、环卫工人、家庭主妇。她们有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返回工作岗位;有的担当志愿者,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和关爱;有的积极参与“分餐‘筷’来行动”,在家庭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花木兰”用实际行动,撑起了“战疫”的半边天,使得400余万户家庭成为“武汉战疫”最稳固的大后方。
 
  “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图强?”主题班会上,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14岁的鄂姝娴感到收获多多。她说,向警予曾说过,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定的,“我也想成为向警予一样的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时刻准备着,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芳华百岁 初心如磐 新四军女战士尹峰的红色人生
芳华百岁 初心如磐
新四军女战士尹峰的红色人生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新四军老战士尹峰在福州家中。  新华社记者郭圻摄
 
 
  
本报记者孟昭丽、褚萌萌、郭圻
 

 
  “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新四军老战士尹峰已近期颐之年,很多事情都渐渐记不清楚,然而年轻时唱过无数遍的一首首革命歌曲却深深镌刻在她的脑海中。在福州的家中,若有客人来访,尹奶奶总会开心地用手打着拍子,唱给客人听,旋律准确,底气十足,让人依稀能想到她年轻时的样子。
 
  从少女到老人,这位老党员的嘹亮歌喉始终伴着她无畏的斗争行动和辛勤的建设步伐:她在抗日游行队伍里和同学们一起唱着;在抗战前线为鼓舞战士、宣传群众而唱着;退休后又组织成立了老战士合唱团,继续向后人唱出中华民族的革命故事。
 
  出生于1923年3月的尹峰马上就要迎来98周岁生日了。她出身医生世家,就读于武昌艺术专科学院预科班,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新四军战士在国统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跋涉万里奔赴延安,又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华东,历经多场战役。百年芳华,她在战火中铸造了一颗永不褪色的红心。
 
战火中的青春


 
  1972年,江西南昌,18岁的伍严安正在某部队服役。春节刚过,母亲尹峰要从福州来探望她,这令她很是开心。不过,好久未见的母亲坐下没一会儿,就对她说:“这次来南昌,我还有一个心愿,想去当年驻扎过的地方看看。”
 
  对于母亲年少时的经历,那时的严安知之甚少,只是懵懂地陪着母亲一路坐公交车来到市郊。下了车,在大片大片的农田中,母亲遇见老乡便问:“这里有没有一个叫展秀的女孩子?”几位老乡商议了一阵,便有人跑去叫人,其余的引着母女俩向农田深处走去。
 
  伍严安还记得,不一会儿,一位身材瘦削、面目清秀的女性向她们走来,看起来和母亲年纪相仿。母亲迫不及待地问她:“你是展秀吗?你还记得抗战时你们家住过的女兵吗?”对方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热情地跟尹峰抱在一起。那一日,两人交谈良久。
 
  看着眼前的情景,刚刚成年的伍严安虽未完全理清事情的原委,但感动得眼泪直在眼眶中打转。“我母亲是女兵,是党员,她那时同当地群众共同播下的革命友谊的种子,竟然这么多年后还一直在两人的心中。”伍严安回忆。
 
  原来,尹峰当年在抗日战争中驻扎南昌时,就曾在展秀家里住过。在战余休整之际,女战士们教当地群众识文算数,向他们宣传抗日思想,与当地群众——特别是女性——结下了特殊的情谊。
 
  自此一行后,伍严安对母亲的青春岁月感到愈发好奇:同样是“不爱红妆爱武装”,母亲那老一辈女兵究竟经历了什么?
 
  原名尹卜驹的尹峰家乡在湖北武昌,她出生那一年本地爆发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整个华夏大地战乱频仍。受哥姊的影响,年幼的尹峰常常跟着青年们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随后加入了武汉青年救国团。
 
  1938年3月,成立约半年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来武汉招收团员,15岁的尹峰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决定放弃学业,要“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到抗战最需要的地方去”。姐姐卜甄通过地下党关系向服务团中的地下党支部做了介绍,尹峰就此成为战地服务团的第三批团员。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由何香凝发起,其秘书胡兰畦任团长,是一个协助中国军队抗日的军事化团体,几十名团员均为年轻女性,多数为女工,少数是像尹峰这样的学生。她们在战地医院服务伤兵,在战场前线做宣传、动员,同时在地方调查情况、发动群众支前。
 
  两年多的时间里,尹峰随着战地服务团先后转战皖、赣、鄂、湘、豫等多地,每到一处即就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经常一天要走七八十里路。”尹峰回忆。
 
淬炼出的信仰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但却以中共组织及其成员为骨干力量,内部建有秘密的中共党支部,经陈毅批准,受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
 
  1938年8月,服务团开赴武汉,渴望尽快接上组织关系的尹峰通过了申请,在武昌蛇山上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她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姐姐卜甄告诉她,虽然年龄还不及18岁,但因在国民党军队中工作,情况特殊,服务团中没有共青团支部,组织决定破格吸收她,在党内对她进行教育培训。
 
  “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尹峰回忆,“我面对党旗,向党表示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学习了党章后,她更是感觉“一下子又长大了几岁”,决心要“全方位隐蔽好党员的身份,执行党的抗日统战政策,克服一切困难,顽强战斗下去”。
 
  在编辑团内的重要文宣阵地《战鼓》周刊时,尹峰和同志们不仅报道全国各抗日战场的形势,还不露痕迹地融入暗中学过的《论持久战》思想,驳斥“曲线救国”论,痛斥汉奸卖国言论,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号召枪口对外。
 
  据尹峰和团员们后来的不完全统计,服务团在所到之处先后成立了妇女识字班、文化补习班20多个,共有约670人参加,组织起当地妇女儿童,形成了支援抗战前线的重要力量。
 
  “在当时,工作女性是比较少的,女兵则更少,母亲她们那些年轻的女孩去参军、入党,保家卫国,为抗日战争做贡献,当得起‘女中豪杰’。”伍严安说,“她们也是我们当代女性的榜样,鼓励我们要去奋斗,去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在母亲的影响下,南昌郊区之行的转年,19岁的伍严安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对于党的信仰,从新四军时期起就一直烙印在尹峰的岁月中。她的二儿子伍东安说,近年来,上了年纪的尹峰经常忘事,但是每个月总是会反复问子女:“我的党费交了吗?”
 
铿锵玫瑰的革命作风


 
  在大儿子伍泰安心中,母亲最厉害之处就是她的“脚力”。“我们小时候走路常常喊累,母亲就会跟我们说:‘我们新四军出来的,都不怕走路’。”伍泰安回忆,“她把她的脚给我们看,就是因为走路走得伤痕累累。”
 
  1940年底,战地服务团地下党支部迫于被渗透的压力,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决定撤出十九集团军,尹峰接到的任务是到延安去。尹峰回忆,“我当时听说后,高兴极了!”在此后近两年的万里跋涉中,“到延安去!”一直是支撑着她走下去的念想。
 
  尹峰从江西出发,途经湖南、广西、贵州、重庆、河南、山西等地,其中自重庆后,由于形势严峻,为安全起见,改乘车为步行。原本就患有结核病的尹峰又感染上伤寒,就留在太行山的八路军野战医院养病,后又因病情过重被托付给当地一位贫农大娘,战友连棺材钱都帮她预备好了。在这里,她经历了两次反“扫荡”,在大娘的细心照料下渐渐恢复了健康。
 
  1942年6月,尹峰终于随部队渡过了黄河。听到边区群众宏亮的歌声:“边区的太阳红又红,我们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她终于走到了延安。“天空特别明朗,我们个个轻松愉快。”尹峰回忆,“行军的疲劳一下子烟消云散!”
 
  当尹峰报到时,接待的同志惊讶地说:“你怎么还活着?”原来,同志们以为尹峰病得太重,活不成了,已经缴销了她的身份。“是呀,我终于活过来了!”尹峰兴奋地答道。
 
  在延安三年后,尹峰同丈夫转战华东,投身人民解放战争,又在新中国成立后定居福建,在省妇联从事妇女儿童工作。在儿女的记忆中,小时候父母经常是从乡下调研回来没几天,就又下乡去了。
 
  尹峰的丈夫是闽西老区龙岩人,土地革命时一直在当地战斗,夫妻俩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在龙岩工作过几年,对老区的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感情。
 
  伍泰安也记得,小时候母亲对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忘本”。“就是‘不忘初心’的意思。”伍泰安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永远记得自己是革命战士的儿女,是闽西红土地的子孙。”
 
  “共产党员,要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之际,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时,作为老新四军战士、老党员的尹峰老人如是说。
 
航天“女帅”三次落泪见证中国航天飞跃 记“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
航天“女帅”三次落泪见证中国航天飞跃
记“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上图:3月4日,张玉花和团队成员在月貌实验室商量工作。
              下图:3月4日,张玉花在月貌实验室介绍探月工程。              
                                             均为本报记者张建松摄
 
  
 
  本报记者张建松、丁汀
 
  
 
  人杰地灵的浙江湖州,人才辈出。在中国航天界,有一位敢想敢干、善作善成的“嫦娥”,来自于湖州。她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
 
  一头短发、干练飒爽、知性隽秀的张玉花,既有江南“灵性”,更有航天“理性”。这位在中秋节出生的“嫦娥”,30多年来,几乎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追梦星空、广袖善舞。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火星探测,她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中国航天发展的生动见证。回顾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张玉花难忘的是三次落泪。
 
第一次落泪:为神舟一号飞船庆功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1968年中秋节,张玉花在湖州出生,小名唤作“秋月”。
 
  随着小秋月逐渐长大,村里人发现,这女娃不仅懂事,还特别爱学习。从小就是学霸,初中担任了数理化三科课代表,还游刃有余。
 
  张玉花当年的高考成绩,可以上国内最好大学。但懂事的她,考虑到家里负担重,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张玉花正在一个矿上挑泥巴,赚钱补贴家用。
 
  1990年大学毕业后,张玉花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工作。当年,航天工程师是清一色“理工男”,突然出现一位女性,科室领导都不知该给她派什么样的活。
 
  “谁说女子不如男,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证明自己!”刚刚踏足航天领域的张玉花,暗下决心。此后,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分系统论证工作,他们设计的地基、海基测控网方案技术,继承性强、可实现性高,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她又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载人飞船电源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并作为电源分系统主要设计人员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至2007年,张玉花作为805所载人航天行政负责人,通过严格的组织、指挥、保障,使得飞船电源分系统、推进舱及供配电工作,率先顺利转阶段、率先实现产品交付,带队顺利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的靶场试验与发射任务,为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作出了贡献。
 
  1992年,载人航天项目上马的那一年,张玉花刚刚生下女儿。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她咬着牙狠狠心,将三四个月大的婴儿,送到了单位托儿所。
 
  从神舟一号立项到神舟七号任务圆满完成的15年间,张玉花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北京或酒泉出差。在母亲的影响下,女儿从小自强自立,小学一年级就能转两趟公交车独自去上学。
 
  “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次落泪,是在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后,大家一起举杯庆祝。想起这多年来克服的困难、攻克的技术难关……当喝下第一杯庆功酒时,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流……”张玉花说。
 
  第二次落泪:为玉兔一号在月球上被石块磕伤


 
  2004年,探月工程立项的消息传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提出开展探月二期工程论证和研究。
 
  一切都从零开始。张玉花从载人航天领域,勇敢地转向陌生的探月领域。她不断学习,同时带领团队,逐步确立多个分系统的关键技术方向,形成以博士、硕士为主的研发团队,并建立了月面环境实验室、视觉环境实验室
 
  2008年,我国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项,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探月工程二期和嫦娥三号任务中,争取到了五个半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张玉花再次被委以重任,挑起大梁,担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带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嫦娥团队踏上了探月征程。
 
  2013年12月1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玉兔一号月球车于2013年12月15日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在月球表面的巡视勘察工作。然而,2014年初,玉兔一号月球车在行进时被石块磕伤,行程终止在了114.8米。
 
  那是中国航天第一次触及月面,虽然工程目标圆满完成,但玉兔一号为什么走不远?张玉花和团队成员,一遍又一遍分析原因、检查失误。短短几天,她就急得满嘴生泡,嗓子一下子全哑了。
 
  “当召集大家开会的时候,我还能理智地分析问题、检查原因,但回到宿舍,一个人忍不住大哭了一场:如果能设计更多的冗余方案,如果能指挥地面操作人员慢一点,如果……但往事已不可追,只能重新出发。”
 
  憋着一口气,张玉花下决心要让玉兔二号走得更远。她带领团队优化设计,专门从吉林运来火山灰模拟月壤,当月球车走在火山灰上,整个试验场都弥漫着灰尘,吸入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造成刺激。为避免扬起灰尘,夏天试验场不能开空调,室内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张玉花和试验人员只能戴着口罩,穿着雨衣、雨鞋,大汗淋漓地做试验。
 
  5年时间里,证明再证明,检测再检测。张玉花告诉团队,如果不想再次流下失败的泪水,就必须洒下更多辛劳的汗水。嫦娥四号移动分系统在“探测器总体组”和“着陆与安全分离组”两项独立评估过程中,张玉花带领团队共完成了12类共144项试验。
 
  打翻身仗的机会终于来了。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升空;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玉兔二号完成与嫦娥四号着陆器的分离,驶抵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了在月球背面着陆。
 
  如今,正在月球背面执行任务的玉兔二号不负众望,一切正常。截至2021年1月20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分别完成第26月昼工作,已在月面工作749个地球日,累计行驶里程628.47米。
 
  “玉兔一号和玉兔二号就像我的两个女儿。如果有机会上月球,我一定先到月球正面看望玉兔一号,为她包扎一下伤口;再到月球背面看望玉兔二号,表扬她是好样的,嘱咐她要走得更远更长!”张玉花说。
 
  第三次落泪:陪着受委屈的技术人员一起哭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携带珍贵的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组成。其中,轨道器承担了地月往返运输、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样品容器转移等重任,是目前最复杂的空间飞行器之一,在轨共有5次分离、6种组合体状态,并成功在月球轨道进行了自动交会对接,这在人类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嫦娥五号的轨道器和交会对接机构,也是由张玉花带队完成的。自从2009年探月工程三期展开立项论证,她和团队成员做了无数个方案,最终确定了“抱爪式对接机构”。月球轨道相对地球轨道有时延,时间走廊较小,环月轨道的交会对接任务需要在21秒内完成——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环节多、过程复杂,时效要求极高。
 
  回想起艰难的研制历程,嫦娥五号轨道器主任质量师唐洁印象最深的是,在月轨交会对接机构的一次技术讨论会上,一位技术人员坚持自己的技术方案,说到激动处,忍不住哭了起来。看到自己的手下委屈得哭了,作为负责人的张玉花,也忍不住陪着她一起当众落泪。
 
  “工作上,花总雷厉风行、敢于决策、要求严格,对技术问题一追到底。但她又是一位有共情心、有亲和力的领导,深知一项技术方案的背后,包含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唐洁说。
 
  我国正在进行的“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工程中,张玉花担任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兼环绕器总指挥。环绕器不仅是地球到火星“行星际公路”上的飞行器,也是火星车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卫星,还承担着环绕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任务。
 
  “在环绕器研制过程中,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花总都是乐观看待、稳妥处理、敢于担责,不让年轻人受一丁点委屈。在生活上,她更像大姐姐一样照顾着大家。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工作氛围既严肃紧张,又活泼愉快。”“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副总指挥褚英志说。
 
  “人类不会永远躺在地球摇篮上,为了自己的求知欲、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我们将会走得更远,到别的行星,甚至到别的恒星系。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跑,总会逐渐接近自己的梦想,实现一个无悔的人生。”张玉花说。
 
让孩子成长为有能力带给自己和别人幸福的人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芦咏莉
让孩子成长为有能力带给自己和别人幸福的人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芦咏莉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3月3日,芦咏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陈钟昊摄
 
  
 
  本报记者赵琬微、强力静
 
  
 
  得知被授予今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芦咏莉有些意外和惊喜。
 
  芦咏莉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新获殊荣,芦咏莉坦言,肩上的责任更重大了。她说:“如何再接再厉,在破解基础教育难题上多做些探索,交出一份令家长满意、让组织放心、获社会信任的答卷,这是当下最紧要的考题。”
 
从小立志当老师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芦咏莉来说并非偶然,“我从小喜欢当老师,跟孩子在一起时总是特别有耐心。”
 
  她下定决心当老师是在初中时期,一次同学问她一道数学题,“-5+3等于几?”芦咏莉说:“这道题特别简单,但那位同学不会。”这件事给了她很大触动。
 
  第二天,芦咏莉跟父亲说起这件事。与父亲的对话,她至今记忆犹新:“我说我要当老师,父亲说好。然后我问,当老师有什么条件?父亲回答,你必须上师范大学,我说那就上师范大学。父亲问我,最好的师范大学在哪?我答不出,父亲说北师大,我说那我就去北师大。”
 
  1989年,芦咏莉选择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毕业于该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由于始终专注于基础教育研究,她于2011年辞去工作了13年的北师大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基础教育一线。
 
  “我真的非常幸运,从来没有在志向上犹豫过或者浪费过时间。”芦咏莉道。
 
  芦咏莉的初中同学还记得,初三时,芦咏莉一到下午自习,就会先跑去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收集好问题后就站到黑板前讲起来。“同学提起此事时,我脑海里依稀还有那个场景,但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那么做。这件事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当年我中考考了全校第一。我始终认为,帮助别人,很多时候自己才是最大受益者。因为在那之前,我连班里第一也没有考过。”芦咏莉回忆。
 
  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芦咏莉开始从事基础教育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要在教育实践中生根开花,这个过程很漫长。我经常想,是否可以做点尝试,改变这种现状?”她说。
 
  于是她开始跟家人探讨:“我这辈子就这一个梦想,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离开大学。”那时,留在高校任教是很多教育从业者的理想,而芦咏莉却清楚自己内心的呼唤,义无反顾投身基础教育一线。
 
将小学办出“大学味道”


 
  担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以来,芦咏莉把这所百年名校“爱”与“智慧”的育人理念进一步丰富,被业内评价为把小学办出了“大学味道”。
 
  在她看来,大学的特点是充满理性、独立民主、鼓励思考、注重证据,而小学则比较感性和温暖。“把小学办出大学味道”,芦咏莉希望能将两者结合,把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融入小学,同时保持用充满爱和温暖的育人环境,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小学德育,很多人说要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芦咏莉分析认为,让孩子们首先建立终身受益的认知系统,有助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习惯养成之际,切勿忘记说理,要让孩子明白“对错”“是非”“好坏”的涵义,只有认同这些“理”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有一段对话令她印象深刻:“一个二年级的女孩问:校长,什么是博爱?我反问她。她说:博爱,就是爱每一个人!我点点头。她疑惑地追问:包括坏人吗?我又肯定地点点头。学生吃惊地说:校长,您要爱一个坏人,帮坏人干坏事吗?我回答:错!不是帮坏人做坏事,而是要制止坏人干坏事……说到底,‘爱’是指满足合理的需求、拒绝不合理的需求。但如何判断合理与否,需要智慧,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人拥有智慧。”
 
  在芦咏莉的倡导下,学校开展了“一月一话题”讨论活动。学校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有什么不同?自由与纪律,富与强的关系”等话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价值体系形成。
 
  此外,芦咏莉还主张将大学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小学。在实践中,芦咏莉和她的同事们做了积极探索:如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了社交情绪学习课,在二年级开设“脑育”课程,在三到六年级开展项目式学习……
 
  芦咏莉认为健康是一切的基础,率先提出“体育是第一学科”理念。目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在校的锻炼时长,比国家规定的还要多,不仅保证了课间操、体育课,还增加了晨练、课后锻炼,以及丰富的各种体育社团。
 
  2020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秀达标率为51%,远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达标优秀率25%的目标。
 
  芦咏莉常常思考,如何让更多孩子受益于优秀的教育理念。“通过建立教育集团,优秀学校的教育理念会得到更广泛传播。”自2012年成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育人理念,已辐射到全国10个省份的33所学校。
 
  2018年芦咏莉接手教育集团后,致力于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社区——网络平台“爱慧师苑”,将大量教学、德育和课程资源输送到全国各地,通过分享课程、在线社区等方式给更多教师赋能,让远在西北、东北、西南的教师足不出户,即可分享优质的教育教学经验。
 
培养有担当懂感恩的孩子


 
  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芦咏莉深有感触:“很多压力大的孩子,来自高知家庭。孩子的父母拥有很好的工作和学历背景,他们简单地‘以己度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学习好,未来必须成精英。”她说,这种推理和认识本身是不成立的。
 
  在芦咏莉看来,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有担当懂感恩的孩子,才足以迎接漫长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她更担心的是,一些孩子在父母的压力下拼命学习,错过了与自我相处和内心成长的良机。她认为,真正的好教育,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属于他的人生坐标和定位,并激励其不断努力达到顶点。
 
  “社会有分工,只要认真、爱动脑筋,干一行爱一行,最后做到行业的极致,他的人生就会幸福。”她说。
 
  芦咏莉认为,教育者也应该反思,“学校不能仅仅从成绩和分数上评价孩子,而是要把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芦咏莉提出,应送给孩子终身受益的三个礼物:“一副健壮的体魄”“一颗聪慧的头脑”和“一个远大的梦想”。家庭、社会也要调整对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让更多孩子成长为“有能力带给自己和别人幸福的人”,而不是考100分的学生。
 
“看见”母亲 妇女节再话女性与“亲子关系”
“看见”母亲 妇女节再话女性与“亲子关系”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妇女节
 
 
  ■对话嘉宾

  王晓晨(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学教授)
 
  田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主任医师)
 
  郑晓舟(曾经的财经记者,美国一家金融机构理财顾问、理财规划师,两个孩子的母亲,《和孩子勇敢谈钱》的作者)
 
  阴阿丽(太原市独自经营门店的发型师,兼顾带娃与工作)
 
 
  
 

本报记者刘翔霄、王学涛
  “在我记忆里,妈妈就是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也曾是个花季少女”“妈妈不仅是我的妈妈,也是她自己”“妈,希望您永远不要被母亲这个标签所累,尽情地享受作为一个女性的爱与美,最好分点盈余来扮演我的母亲”……近期《你好,李焕英》热映,这部笑中带泪的电影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母亲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认识,促使人们去更好地思考和处理与母亲的关系。
 
  “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社会学学者、心理学专业人士,以及两位已为人母的女性,再话“母亲”及相关话题。
 
  影片不仅隐含一个女儿对妈妈的爱,更是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看见”


 
  记者:《你好,李焕英》刻画的母亲角色、母女之情引起了广泛共鸣和共情,影片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田峰:从心理学角度看,母女关系是人类最复杂的关系之一,与母亲的关系对一个人一生都有相当大的心理影响。
 
  《你好,李焕英》中有一个场景,就是女儿穿越到了1981年,这个剧情逆转就是影片中的女儿贾晓玲的一种内心折射。我们知道,她的母亲在40多岁时遭遇车祸意外身亡,当时,贾晓玲也是刚进入青年期,对她来说,生死原本应该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但她却要面临残酷的现实,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之后,她幻想自己有能力可以逆转母亲的这个结局。
 
  母亲性格、人格的稳定性,她看待事物乐观积极的态度,都会使孩子耳濡目染,遇到问题积极去解决,而不是投入到悲伤或抱怨当中。可以发现,影片中的母亲也是一个意志比较坚定的女性,因为她有一句台词,说她是一个“打排球的小榔头”。这种性格特点在她的女儿贾晓玲身上也有充分体现。
 
  人生的美好其实都在过程当中,过程的美好才是人生真正值得去追忆、去珍惜的。这部影片有不少过程的展现,体现人和人之间美好的互动,因而能引起广泛共鸣。
 
  王晓晨:我们的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期,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大家对对方要求都很高,但要求归要求,能力归能力,大家都做不到。社会竞争激烈,尤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哪能都成龙成凤?这样下来,就制造了很多矛盾,不切实际,很多矛盾都是这么来的。
 
  自然界有个规律,长得太快的树,木质几乎都不好;长得慢的,木质才好。社会也一样,家庭也一样,人也一样。成长是个很自然的缓慢过程,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不应要求太高,不能要求速成,否则总有一天要露馅的。
 
  影片促使大家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让大家脚踏实地,思考什么问题最重要。生命最重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很重要,这种反思有它的积极意义。
 
  不仅仅是母亲,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称之为“亲子关系”


 
  记者:理想的亲子关系如何构建?
 
  王晓晨:良好的亲子关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是一个区间。我们社会上,大量的家庭还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原理,多数都是这个样子。有处理得好的,有特殊原因和条件。比如,家庭的文化传承、成长的经历、个体知识结构、对社会的观察思考等。
 
  亲子关系包括两方面,既包括母亲又包括子女。它是双方的,单靠一方处理不成。你有刺激,对方得有反应,或者说对方刺激,你得有反应,这个刺激和反应得恰到好处。真正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需要两者都很优秀。有很好的刺激,也有很好的反应,就跟舞台上唱戏一样,配合得非常好,但这是很难的。
 
  社会生活里面,大多都处于中间这一段。大家都想往好的方向走一走,没有别的办法,那只有学习,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伦理学、心理学等,学之后还要真正领悟、真正用到。
 
  谈到亲子关系构建,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点,在那个原点上各有各的位移。有的有进步,有的没有;有的进步多点,有的进步少点;有的快点,有的慢点,不是一条直直的线。
 
  亲子关系很重要,但一个人成长的环境、经历、自己所学的知识、悟性、反应等都在起综合作用。每个人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差异也非常大,不光是受母亲的影响。
 
  田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协商说话,如果是通过以上因素构建的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最理想的一种亲子关系。
 
  处理亲子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取决于母亲的性格特征、孩子的性格特征,以及各自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长期且很有挑战性的话题,需要终身去学习实践。
 
  不光是母亲,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称之为“亲子关系”。很多时候,人们出现的一些心理、情绪问题都根源于家庭当中的人际关系。
 
  急于把理想中的妈妈的特质在有限的时间里统统表达出来,只会适得其反。
 
  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


 
  记者:母亲在亲子关系中的分量有多大?
 
  田峰:母亲对一个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包括对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的聆听、关爱和支持,都需要花一些时间,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去沟通。
 
  一个快乐的母亲,如果这种快乐是正性的,是对社会发展有促进意义的,那么它时时刻刻会影响到孩子。当孩子遇到一些难题挫折的时候,他也会以母亲的快乐、母亲的行为模式作为一个基础、榜样来参照,来应对。
 
  其实,我们的孩子同样也希望带给母亲一种愉悦和快乐。在快乐的前提下,许多事情都是母女双方、母子双方可以坐下来协商讨论的。
 
  反之,如果一个母亲对社会有诸多适应不良,存在很多抱怨,那么无意当中她的言语行为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孩子就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家庭氛围。尤其是在孩子零到三岁的时候,如果这个母亲还有一些暴力冲动,或者是情绪控制困难,那么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成长,尤其是大脑的成长、成熟都是不良的刺激,会形成巨大的挑战。
 
  如果一个母亲安全感满满,她同样会将这一人格基础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充满希望的人。焦虑的母亲会带来焦虑的教养环境,孩子大脑的成熟度、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试想,这个孩子需要内心多么强大,才可以在后来的人生中减轻一个焦虑母亲的影响。
 
  当然,随着孩子长大,除了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还有与社会各种人员的互动。为了减缓焦虑,往往孩子也会有他自身的一个调节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一个看法。
 
  一个具有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人,能够冷静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危机。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具有这种功能的一个人的陪伴,如果这个人是母亲的话,则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妈妈自己都不努力、不上进,会造成孩子对待学习也不是很上心


 
  记者:女性到了某个阶段,既是孩子母亲,又想在工作上有些作为,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有哪些解决办法?
 
  阴阿丽:确实会比较累,但也乐在其中。在孩子的成长期没有缺席,是很宝贵的人生体验。
 
  我独自经营着一家门店,每天中午一般不在店,要回家给女儿做顿饭,和她聊聊在学校的一些情况,相互说说笑话之类。我的顾客多是回头客,多年下来,熟知我的工作时间,也都表示能理解。我没有想过做全职妈妈,因为我想给女儿做个表率,从我身上让她看到真正的社会,看到妈妈的勤奋和不容易。
 
  郑晓舟:每个阶段的处理方法都不一样。孩子小的时候,我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参与他们学校的活动,我甚至还当过家校互动组织的会长,组织过很多活动。那个阶段,大概60%精力在孩子身上,30%在工作上。
 
  其实这个过程也并非没有收获。我后来写了一些书,是关于孩子教育的,就是自己与孩子有一些交流、体会,把自己有些想法和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出来,分享给其他家长。这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青少年,母亲需要陪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多一点时间在工作上。尤其像过去几年,我搬家到美国,我就在思考:如果每天我不工作,就在家,搞卫生,服务两个孩子,可能我的生活也是满满当当。但这是不是我要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会感到很快乐?我做了一些思考,如果是这样的生活,我可能不会很快乐。
 
  每个人都需要一些自我实现,我在美国也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名理财顾问、理财规划师,跟我以前的经验和工作是一脉相承的。但其实还是会遇到困惑,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停课,两个孩子都在家学习,一日三餐等需要照料,我的生活和工作出现边界模糊,其实挑战蛮大的。一开始,我也觉得进入一种瓶颈,不知该怎么办。实际上,这个问题也能很快解决。有时候,人不要被眼前的困难给打倒,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自己是在线上工作,同时孩子也在家学习,于是我设定了一个时间划分。几点到几点是我的工作时间,中间会留出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来帮他们准备午餐和吃午餐,余下的时间基本属于做家务,跟孩子一起。我反而能够获得一种自由:在工作的时间,我会聚焦在工作;如果有额外的工作,我会早起,把这些工作做完;周末一般不会工作,要么带两个孩子出去走走,要么收拾家,让家里干净一点,或者帮孩子、先生准备一顿比较丰盛的周末餐。这样一来,自己反而得到了释放,工作的时候更加关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更能聚焦他们,而不是和他们一起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的时候又想着给他们做很多事情。
 
  我很庆幸保持了选择的能力。有个阶段我选择退出工作,主要心力放在孩子身上,在这期间我还写书。写书不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孩子面前、孩子的同学面前,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这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我妈妈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很大的自信。
 
  我有一个观点:激励孩子不如先激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激励不了的话,那你还能去激励孩子吗?如果自己都做不好的话,孩子做好更难,你也没法要求孩子去做好。如果妈妈自己不努力、不上进,对工作不是很在意,会造成孩子对学习也不是很上心,多数情况都是如此。
 
  到美国后,有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跟我讲:“妈妈,你赶紧退出,你其实应该找一份华文报纸去就职,这样对你更容易。”因为他看我一开始要学习很多内容,要看很厚的资料。我说:“为什么?”他说,有一个理财顾问去他们学校做讲座,而他很关心妈妈正在从事的职业,问及情况,这个人告诉他:97%的新入行理财顾问第一年就退出了,三年后99%的新入行人员就退出了。这时,我跟儿子说:“妈妈就做那个1%给你看看,咱们一起努力。”去年,我在美国最大的一家金融机构新人业绩榜上,全国排名第三、西区排名第一。我跟儿子说:“你看,现在我至少做到3%了。”你的努力,孩子总是看得到的。这时候,你去教育、甚至说教也好,会更有说服力。
 
  社会给中年妇女的挑战会特别多。每个人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一颗强大的心,需要思考,跳出自己遇到的困难来想如何解决困难,而不是被困难情绪卷进去:哦,这么大的困难!我太痛苦了,我没法解决这个困难。一定要跳出这个漩涡,站在更高的纬度来看,现在遇到的困难怎么解决。
 
  没有尽善尽美的亲子关系,只有终其一生的用心“经营”。
 
  母亲需要学习一些社会心理知识,了解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孩子的心理常识


 
  记者:处理亲子关系是一门学问,作为母亲需要学习掌握哪些方法?
 
  田峰:需要学习掌握和运用一些社会心理知识,了解一些关于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孩子的心理常识。
 
  实际上,孩子的处境同样不轻松,也面临社会对他提出的一些要求。对每一个人来说,心理的、情绪的稳定体现在能够促成自身下一步的成长、适应,包括对自己的定位,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还要依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生活中有很多时刻,比如疫情,比如突如其来的变故,都是反省自己与周围亲人关系的一个最佳时刻。
 
  阴阿丽: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并不完全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的观念是:母亲不能人为制造单纯的社会环境给孩子,那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一定的误导。每天都应该留出一点时间,让孩子知道最近的社会新闻,久而久之,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有一次,我和女儿路过一家迪厅,我对她说:进去看看,可她说什么也不进去。其实,不用怕孩子会怎样怎样,知道一些所以然就不好奇了,遮遮掩掩才可怕。
 
  郑晓舟:我的确看过不少教育方面的书,包括儿童心理学等,我还积极带着孩子共同参与一些活动,因此跟孩子之间形成了相对平等的一个视角和交流。
 
  在国内时,儿子四五年级时学校组了一个队,是一些妈妈带着孩子到青海湖骑行,我和儿子也挑战成功!当时别说儿子了,连我自己也觉得很厉害,这是很难得的一次亲子体验。
 
  很多运动,如果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效果是不一样的。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你试试看自己能不能做。你如果能做,孩子会有更大的动力做,而且有助于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如果你自己也不乐意去做,那孩子怎么会有动力去做呢?这是当下很多妈妈应该思考的问题。很多母亲自己不看书,却要求孩子看书;自己不学习,却要求孩子学习;自己不练钢琴整天追剧,却要求孩子练钢琴。
 
  我尽量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做一些运动,然后要有同龄群体的社会交往。以前在上海,几个孩子家长也是一起组团,孩子的团队活动很重要,对小朋友也有正面的帮助。
 

■记者手记


 
  母爱是世间最令人眷恋的情感之一,它包含爱、包容与理解。但正如一位女作家所说,“当两代的关系,没有一个开放平等的意识,爱就会化为勒索,变成爱的暴力、亲情的暴力。”她对母亲说:“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岂止对待母亲,处理亲子关系时,如果我们也能保持平等客观的视角,不良情绪和矛盾会减少许多,也就不难看见彼此的成长。
 
  作为母亲,我们不希望孩子墨守成规,希望他将来能有一些创造性,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去挑战自我。那么我们处理亲子关系时,也要不厌其烦地提醒自己:那是另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适当的时候,应给予彼此充分的独立空间。
 
  作为母亲,首先应有意识地建立自身比较科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处理事情的一些方法。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也不妨做一个变化,思考怎样的变化是适合你的,勇敢地去面对变化。变化很可能给你带来一个惊喜,至少是一个新的尝试。
 
  这种勇气没有别人能给,只有自己给自己。
 
这支女子篮球队,平均年龄60岁
这支女子篮球队,平均年龄60岁

( 2021-03-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妇女节
 
 
队员胡星艳(左二)在训练中上篮(3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湖南“飞跃”女子篮球队部分队员合影。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长沙有一支湖南“飞跃”女子篮球队,球队成立于2011年,5名“元老”因为对篮球的热爱走到了一起,组建成队,后来逐渐发展壮大。现在,球队共有18名队员,平均年龄60岁,最年长的65岁。她们大部分具有运动基础,学生时代练习过包括篮球在内的不同体育项目,有的成为专业运动员,有的工作后一直坚持体育运动。
 
  因为长期打篮球锻炼,女篮队员们反应敏捷,体力充沛,保持着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篮球场下,她们也时常聚会,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有人说,60岁怎么打得动?可是看看这群姐姐们,还不是满场‘飞’!”队长肖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