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聚焦

05版:新华深读

0607版:新华国际

08版:国际

中共中央印发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中共中央印发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为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全面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位置,向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中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总结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鲜活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限制、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和权利。

  ——坚持统筹推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党中央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治建设薄弱环节,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确保各项制度设计行得通、真管用。

  (三)总体目标

  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

  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将宪法实施和监督提高到新水平。

  (四)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党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保障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

  (五)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并将其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事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决议,应当确保符合宪法规定、宪法精神。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健全合宪性审查制度,明确合宪性审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建立健全涉及宪法问题的事先审查和咨询制度,有关方面拟出台的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凡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实施、适用问题的,都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合宪性审查请求。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应当注重审查是否存在不符合宪法规定和宪法精神的内容。加强宪法解释工作,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回应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

  (六)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宪法法律学习列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加强青少年宪法法律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加强宪法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修订、使用,凝练我国宪法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宪法话语体系。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七)完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党中央领导全国立法工作、研究决定国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立法权地方的党委按照党中央大政方针领导本地区立法工作。

  完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议把关作用。健全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牵头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在起草和修改法律法规中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般都应当安排审议法律法规案。研究完善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探索增加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法规案的会次安排。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立法中的作用,逐步提高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特别是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委员比例。

  注重发挥政府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有关法律、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加强政府部门间立法协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保证行政法规、规章质量。

  拓宽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加强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八)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急需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规范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行政程序法。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完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社会治安等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有关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体系。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立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法律制度。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要着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足问题。统筹解决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法律法规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

  针对法律规定之间不一致、不协调、不适应问题,及时组织清理。对某一领域有多部法律的,条件成熟时进行法典编纂。加强立法的协同配套工作,实行法律草案与配套规定同步研究、同步起草,增强法律规范整体功效。加强立法评估论证工作。加强法律法规解释工作。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和党内法规信息平台。

  坚持立法和改革相衔接相促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改革急需、立法条件成熟的,抓紧出台;对立法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依法及时作出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涉及的改革举措,实践证明可行的,及时按照程序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

  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

  (九)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健全立法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健全立法规划计划编制制度,充分发挥立法规划计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增强立法透明度。对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充分听取有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健全立法征求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对相对集中的意见未予采纳的,应当进行说明。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为立法中的重大事项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依据。对立法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事项加强论证咨询,推进对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重要立法争议事项协调机制,防止立法项目久拖不决。完善立法技术规范,加强立法指引。

  (十)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有立法权的地方应当紧密结合本地发展需要和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不与上位法相抵触,切实避免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盲目立法。建立健全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跨区域地方立法的统一指导。2025年年底前,完成对全国地方立法工作人员的轮训。

  四、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一)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当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整治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行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完成并公布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备案管理事项清单,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于2022年上半年前编制完成并公布。

  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切实防止违法决策、不当决策、拖延决策。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均应经过合法性审核。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向市县两级政府下移,加大执法人员、经费、资源、装备等向基层倾斜力度。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权限协调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全面推进“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完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军地联合执法机制。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统一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证件管理、行政执法文书基本标准、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加强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和解等非强制行政手段的运用。建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风险防控机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全面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强化重点领域重点监管,探索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努力形成全覆盖、零容忍、更透明、重实效、保安全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破除隐性准入壁垒,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全面清理、废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形式不合理规定,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全面清理违法违规的涉企收费、检查、摊派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重点治理政府失信行为,加大惩处和曝光力度。实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十二)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和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

  明确四级法院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审级监督功能。完善民事再审程序,探索将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指导意义、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交由较高层级法院审理。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工作机制,健全综合配套措施。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海事等专门法院建设,加强互联网法院建设。深化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改革。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

  坚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依法赋权独任庭、合议庭。健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由院庭长直接审理机制。坚持“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落实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健全担任领导职务的检察官直接办案制度。加强办案团队建设,推动司法人员专业化分工、类案专业化办理。健全专业法官会议、检察官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发挥为办案组织提供法律咨询的功能。加强和完善指导性案例制度,确保法律适用统一。

  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侦查机关调查收集证据制度,规范补充侦查、不起诉、撤回起诉制度。完善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规范法庭调查和庭审量刑程序,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完善技术侦查证据的法庭调查和使用规则。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改革刑事申诉制度,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和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健全落实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法律帮助全覆盖。健全有关工作机制,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妨碍突发事件应对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探索扩大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完善其与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的转换适用机制。探索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优化司法确认程序适用。改革诉讼收费制度。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2022年年底前实现诉讼服务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深化执行体制改革,加强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审执分离,优化执行权配置,落实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执行工作机制。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深化监狱体制机制改革,实行罪犯分类、监狱分级制度。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完善监狱、看守所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机构之间的工作对接机制。

  (十三)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改进创新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立健全立法工作宣传报道常态化机制,对立法热点问题主动发声、解疑释惑。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活动。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

  广泛推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社会治理规范体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引领联系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立法,完善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失信惩戒对象名单制度,依法依规明确制定依据、适用范围、惩治标准和救济机制,在加强失信惩戒的同时保护公民、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对产权的执法司法保护,健全涉产权错案甄别纠正机制。完善对暴力袭警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成效。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

  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全面开展律师调解工作。完善调解、信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整合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作用。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有序推进行政裁决工作,探索扩大行政裁决适用范围。

  五、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对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抓紧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权力行使,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法治监督体系。

  (十四)推进对法治工作的全面监督。加强党对法治监督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法治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加强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法治监督合力,发挥整体监督效能。推进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司法公开,逐步扩大公开范围,提升公开服务水平,主动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党委政法委应当指导、推动政法单位建立健全与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制约监督体系,构建权责清晰的执法司法责任体系,健全政治督察、综治督导、执法监督、纪律作风督查巡查等制度机制。

  (十五)加强立法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立法监督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程序。推进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工作。依法处理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公民对法规规章等书面提出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实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完善备案审查程序,明确审查范围、标准和纠正措施。强化对地方各级政府和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加强对司法解释的备案监督。将地方法院、检察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纳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范围。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军队等之间的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备案审查工作年度报告制度。

  (十六)加强对执法工作监督。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全方位、全流程监督,提高执法质量。加大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执法、逐利执法等有关责任人的追责力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

  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复议监督功能,加大对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的纠错力度。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整合行政复议职责,畅通行政复议渠道,2022年前基本形成公正权威、统一高效的行政复议工作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规范和加强行政应诉工作。

  (十七)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健全对法官、检察官办案的制约和监督制度,促进司法公正。全面推行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统一规范法官、检察官办案权限。加强审判权、检察权运行监督管理,明确法院院长、庭长和检察院检察长、业务部门负责人监督管理权力和责任,健全审判人员、检察人员权责清单。完善对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检察官办案情况的考核监督机制,配套建立内部公示、定期通报机制。健全落实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追责、规范司法人员与律师和当事人等接触交往行为的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完善司法人员惩戒制度,明确惩戒情形和程序。

  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和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机制。健全对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知识产权法院、金融法院、互联网法院等的法律监督机制。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完善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探索建立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检察建议制度。

  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工作机制。健全刑事案件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工作机制,规范证据审查判断与运用。健全侦查机关办理重大案件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建议制度。完善对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的监督机制。健全刑事申诉案件受理、移送、复查机制。推动在市县公安机关建设执法办案管理中心。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建立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对讯问合法性进行核查制度。健全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意见工作机制。建立对监狱、看守所的巡回检察制度。完善看守所管理制度。完善有效防范和及时发现、纠正冤假错案工作机制。健全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行使诉讼权利保障机制。

  六、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筑牢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实后盾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政治、组织、队伍、人才、科技、信息等保障,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重要支撑。

  (十八)加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要支持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开展工作,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等要发挥职能作用,保障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央和省级党政部门要明确负责本部门法治工作的机构。各级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党组(党委)要加强领导、履职尽责,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宪法法律实施。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

  (十九)加强队伍和人才保障。牢牢把握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总要求,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建设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治专门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完善法律职业准入、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和在职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同堂培训制度。完善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制度。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大法治专门队伍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力度。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基层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健全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制度,规范遴选标准、程序。加强执法司法辅助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健全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履职免责、履行职务受侵害保障救济、不实举报澄清等制度。加强法治专门队伍教育培训。

  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健全职业道德准则、执业行为规范,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律师工作的领导,推动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制度机制。健全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惩戒机制,建立律师不良执业信息记录披露和查询制度。发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法律顾问队伍。

  构建凸显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推进教师队伍法治教育培训。加强法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高等学校涉外法学专业学科设置。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践工作者之间双向交流机制。

  (二十)加强科技和信息化保障。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设“智慧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优化整合法治领域各类信息、数据、网络平台,推进全国法治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有机融合,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七、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依规治党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体系,增强党依法执政本领,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十一)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不断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与时俱进做好党内法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清理工作机制,加大解释力度,提高党内法规质量。健全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维护党内法规体系统一性和权威性。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努力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二十二)抓好党内法规实施。把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统一起来,以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规学规守规用规,带动全党遵规守纪。加强学习教育,把重要党内法规列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重要教学内容,列入法治宣传教育规划重要任务。加大党内法规公开力度,提高党内法规的普及度和知晓率。落实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做到有规必执、执规必严。开展党内法规实施评估工作,推动党内法规实施。强化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将党内法规执行情况作为各级党委督促检查、巡视巡察重要内容,严肃查处违反党内法规的各种行为。

  (二十三)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加强党内法规专门工作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加强专业化建设,充实各级党内法规工作机构人员力量。加快补齐党内法规理论研究方面短板,重点建设一批党内法规研究高端智库和研究教育基地,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引领和聚集一批党内法规研究人才。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推进在部分高校开展党内法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加强学科建设,为党内法规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八、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好国际经济、政治、社会事务,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更好维护和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十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坚定不移并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把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统一起来,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健全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防范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支持两岸法学法律界交流交往。运用法治方式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权益。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内地同香港和澳门、大陆同台湾的执法合作和司法协助,共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

  (二十五)加强涉外法治工作。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需要,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补齐短板,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围绕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商事法庭建设与完善。推动我国仲裁机构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仲裁机构合作建立联合仲裁机制。强化涉外法律服务,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我国的正当权益。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引导对外经贸合作企业加强合规管理,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域外法律查明机制。推进对外法治宣传,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

  加强多双边法治对话,推进对外法治交流。深化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机制,推进引渡、遣返犯罪嫌疑人和被判刑人移管等司法协助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贩毒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大海外追逃追赃、遣返引渡力度。

  (二十六)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加快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加快推进改革急需、备战急用、官兵急盼重点立法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完善军事立法计划管理制度。健全军事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备案制度。完善军事法规制度定期清理机制。推动军事法制信息化建设,推进法规制度建设集成化、军事法规法典化。2020年年底前,完成国防和军队建设各系统各领域主干法规制度改革,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到2022年,健全各领域配套法规制度,构建起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法规制度体系。

  明确军事法规执行责任和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制。强化官兵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深化法治军营创建活动。持续实施军事法治理论研究工程,组织编写全军统一的军事法治理论教材。加强军事法治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军事规则创制。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层级监督、专门监督等方式,构建常态化规范化军事法治监督体系。

  构建依法治军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军委依法治军组织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健全军事法制工作体制,建立和调整完善专门的军事法制工作机构。建立军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党领导军队政法工作机制,强化军委政法委功能作用。完善军事司法制度。

  九、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十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加强部署安排,持续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点内容,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要作为重点课程。各地区各部门要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法治工作部门要开展全战线、全覆盖的培训轮训。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要开展深入研究和宣传,拓展学习宣传的广度深度。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网上宣讲。

  (二十八)推进依法执政。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着力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国家机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能力,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二十九)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坚持和发展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显著优势,深入研究和总结我国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创新发展。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总结和提炼党领导人民推进法治建设实践和理论成果。组织和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法学专家学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学理支撑。

  (三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健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制度机制。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各级党委要将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研究制定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强对重大法治问题的法治督察。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做好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实现集中领导、高效决策、统一部署。地方各级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要加强对本地区法治建设的牵头抓总、运筹谋划、督促落实等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央依法治国办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督办、推进落实,确保规划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致敬人民卫士 传承使命担当 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活动见闻
致敬人民卫士 传承使命担当
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活动见闻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熊丰、刘硕、白阳


  1月10日上午,伴随着雄壮嘹亮的警歌,鲜艳的警旗在公安部机关院内徐徐升起。全国公安机关受表彰先进集体和英模代表、部机关干部代表向警旗庄严敬礼,重温入警誓词,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在司法部机关10日举行的中国人民警察节庆祝活动中,司法部机关全体人民警察身着警服,全场奏唱《中国人民警察警歌》,在铿锵嘹亮的歌声中回望从警初心。

  开展“向警旗敬礼”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举行110警务技能练兵比武、邀请各界群众走进警营……警察节到来之际,各地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在落实好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的同时,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庆祝活动,让各界群众对人民警察有了更多了解。

  在广州海心沙亚运公园,警营开放日活动10日一早就吸引了众多广州市民来到现场“打卡”。警用无人机、智能防控和交通管理等警用装备引发市民争相拍照。

  在参观市民的注视和欢呼声中,两架警用直升机飞临公园上空,悬停在距江面约30米左右的高度,两名全副武装的特警从机舱顺着索降绳“从天而降”,精准落到水面船艇上,引发现场市民阵阵掌声。

  “峥嵘岁月里,四川公安1008名民警辅警英勇牺牲,1200余名民警辅警因公致残,3万余名民警辅警负伤,378名民警辅警被追评为烈士……”在四川省公安厅10日上午举行的警察节庆祝大会上,当这些数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现场不少人眼眶湿润。这些过往的牺牲与奉献,让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干警更清楚地意识到肩负的职责使命。

  “过去的战斗岁月让我们感慨万千,对未来新的征程我们满怀憧憬。”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的成都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李建华告诉记者,从警以来,他在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中迎难而上,面向未来,更要敢挑重担,不负人民群众的期待。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坚定纯洁,让党放心,甘于奉献,能拼善赢。”冬日的嘉兴南湖畔,来自嘉兴市法院系统的百名司法警察,在嘉兴市南湖革命纪念馆前,面对警旗庄严宣誓。

  “作为红船起航地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首个警察节对我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支队支队长郁红芳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党员,要在执法工作中时时以“红船精神”为指引,在工作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总队近日举行的面向警旗宣誓仪式上,56岁的副总队长罗云难抑内心的激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在荆州八岭山镇老家无法返回武汉的罗云,及时参与到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中,每日守护村卡口,统计防疫数据,为村民“跑腿”配送物资。

  “去年以来,我经历了湖北从深受疫情影响到疫后重振的过程,也更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司法警察的职责使命。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让我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强,我们也更有动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使命任务。”罗云说。

  不同于“肉眼可见”的各个警种,国家安全机关人民警察几乎不穿警服,隐没在人群之中,默默守护着国家安全。首个警察节前夕,河南省国家安全厅的干警们走进郑州市郑东新区春华学校,让师生有机会了解这支“看不见的队伍”。

  活动中,《父亲的箱子》《密战》《国安小剧场系列》等国家安全教育视频深受师生欢迎,孩子们看完视频后接连追问。郑州市郑东新区春华学校老师缑婉如说,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不良诱惑的辨别能力不强,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明辨是非,安全地成长。

  参加各地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警察节庆祝活动的广大干警们纷纷表示,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是对人民警察队伍的巨大鼓舞和激励鞭策,大家将不忘从警初心、牢记职责使命,以更加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履行好肩负的神圣职责。(参与采写:马剑、吴光于、韩朝阳、田中全、毛鑫)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致敬,人民警察!
致敬,人民警察!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月10日是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又恰逢周日,但千千万万人民警察依然奔忙在执勤岗位上、办案征途中、抗疫第一线……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向他们致敬!

  设立警察节,是党和政府对人民警察队伍护航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他们再建新功的殷切期待。

  岁月静好,背后是许多人负重前行。有人说,警察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突如其来的灾难险情、来势汹汹的流行疫病……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有1.6万多名民警因公牺牲,还有法院、监狱、戒毒所等其他部门民警。

  越是节假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气爆棚的景点、摩肩接踵的商场越需要他们守护,家人们盼归的眼神换来的常常是他们的愧疚,但是他们不嗔、不怨、不躁。万家灯火,举杯欢庆的时候,他们在街上、在单位、在警车里、在抗疫一线,守护平安、祥和、温馨。

  有困难,找警察,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警察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执法时的铁面无私、办案时的一丝不苟,有时甚至希望他们无所不能。他们的坚守与执着,源于心底对人民的大爱、对祖国的忠诚。

  百年红船劈波斩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警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剑胆琴心,勇毅前行,在这个庄严的节日里,向人民警察致敬!

    (记者王研、熊丰)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你好,110
你好,110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月10日拍摄的石家庄市裕华东警务站干警闫振雨。当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石家庄的公安干警坚守岗位。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王攀、熊丰、毛鑫


  《便衣警察》《重案六组》《破冰行动》《湄公河大案》……在这些熟悉的影视作品背后,是人民警察队伍忠诚于党和人民,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火热现实。

  1月10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警察致以诚挚的慰问。希望大家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作为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仅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队伍就有1.6万余名民警英勇牺牲,3700余名民警被评为烈士。从社区民警到刑侦法医,从扫黑除恶到雷霆扫毒,他们负重前行,无畏风险。人民警察,向你敬礼!

缉毒英雄


  “这部片子拍得好,但现实比电视剧惊险一百倍。”首次见面,广东陆丰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大队长林卫东就这样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的片子,是2019年的网红电视剧《破冰行动》,该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3年12月29日,广东公安部门调集4000多名警力,对“制毒堡垒村”博社村展开了“雷霆扫毒”行动,现场缴获冰毒近3吨。林卫东,正是剧中缉毒警察的原型之一。

  行动前,上级安排林卫东到博社村秘密侦查。当时,几乎所有进村的生面孔都会受到监视。为此,林卫东贴上纹身图案、戴上买来的假金项链,扮成“古惑仔”,一次次骗过放哨人员。

  有一次,林卫东无意间闯进一个制毒现场,对方拿起电话就喊:“有人进来了,拦住他们,不管是不是公安,当成贼打死再说!”他忙带着队员往外撤,躲在村口树林里直到天黑透才陆续撤出去。

  “行动之后,有人扬言要花200万元买我的头。”林卫东笑着说。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近些年来,他直接参与侦办毒品案件580余起,缴获毒品4.22吨。2015年,他被国家禁毒委评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

  “我坚信邪不能胜正。守卫一方平安,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缉毒警察的初心。”林卫东说。

  【新闻深一度】

  禁毒工作,就是需要林卫东这样的胆识。2018年12月,陆丰成功摘掉“毒帽”,曾经的“毒品村”已经旧貌换新颜。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共破毒案4.9万余起,抓获嫌疑人6.3万余人,缴获毒品43.7吨,为全国治安大局稳定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扫黑悍将


  2020年6月,一份长达980页的判决书,宣告了李绍林涉黑团伙的覆灭。

  为这个案件忙活了近4年的冯明杰又要开始为另一个专案忙活了。

  今年35岁的冯明杰是广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四大队专门负责扫黑,案子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所有刑事犯罪中,涉黑犯罪称得上侦查难度最大。”冯明杰说,吐槽归吐槽,“市局扫黑大队”的牌子还是叫得响。仅近3年来就自主或参与侦破涉黑案件31宗,查封、冻结涉黑财产近30亿元。

  “过程有多煎熬,成就感就会有多大。”冯明杰说着,打开了手机给记者看一个视频,内容是一群人在巷道里放鞭炮,火红的鞭炮点着后噼里啪啦响,夹杂着拍摄者的笑声。原来前段时间他们在当地打掉了一个涉黑组织,群众得知后自发庆祝。

  “大家一直讲获得感,我觉得这就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他说。

  【新闻深一度】

  在扫黑除恶中找到成就感和人生价值,冯明杰自认是人生赢家。因表现突出,2020年,冯明杰被提名为全国公安“百佳刑警”。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共打掉涉黑犯罪组织3584个、涉恶犯罪集团11119个、涉恶犯罪团伙26959个。


“火眼金睛”


  在曾经掀起收视高潮的电视剧《重案六组》里,法医在扑朔迷离的案发现场寻找事实真相。而在现实的重案大案背后,各种蛛丝马迹也逃不过董玉友的“火眼金睛”。

  面对一具带有明显外伤、高度腐败的遗体,办案人员对其死因产生了争议。最近,这个案子交到了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处法医检验科副科长董玉友手上。

  通过细致的验伤和硅藻检测技术的应用,董玉友向办案的同事做出结论——符合溺水死亡特点,可以排除击打致死然后抛尸的可能性。

  从警15年来,董玉友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与逝者对话,用专业坚守正义。在董玉友的参与下,深圳公安陆续建立了病理学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硅藻实验室、新型解剖中心,他也因出色的专业能力被评为公安部和广东省青年技术人才。

  事实上,法医工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那么光鲜亮丽。更多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环境恶劣的案发现场、超越一般的工作强度、社会大众的异样眼光。“当年谈婚论嫁的时候,老婆的家人也因为我的职业一度反对这门婚事。”董玉友说。

  在董玉友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名优秀的法医必须坚持工匠精神,坚守“四颗心”:一丝不苟的细心、克服困难的耐心、满腔热血的初心、公正无私的爱心。

  【新闻深一度】

  以法医为代表的刑侦技术工作,是侦破大案要案的一把利器。来自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推进命案积案攻坚行动的数据显示,在破获的5000余起案件中,超过70%得益于新技术的运用。把最新的刑事科学技术应用到基层办案实践,极大提高了一线办案水平,提升了公安机关的核心打击能力。

亲人民警


  当人民警察,既要办好“大案要案”,也要妥善处理“小事民情”。

  在帮助独居老人姚基源装完一键通话机后,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庄桥派出所社区民警王绍龙在“紧急联系人”一栏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只要老人稍一移动电话机,我这边的电话就会响起,随时接受老人求助。”王绍龙说。

  在辖区内,不少群众称呼王绍龙是“亲人民警”。做“群众的贴心人”,也是他从警14年从未改变的目标。

  王绍龙所在的庄桥辖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社区工作,常常是家长里短,纷繁琐碎。邻里之间纠纷,上门调解;孤寡老人生病了,上门探望;夫妻俩闹矛盾,上门说和;有人违规占用公共用地,上门说理……社区里大大小小的事,总能见到王绍龙的身影。

  “王警官的电话总不‘关机’,王警官的警务室总不‘下班’。”这是王绍龙给辖区群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警以来,王绍龙收到过群众感谢锦旗30余面、感谢信20余封,共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并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

  “并不是每一个岗位都能轰轰烈烈,并不是每项任务都要赴汤蹈火。守护家长里短间的平凡,守护街坊邻里间的幸福,这就是我的使命。”王绍龙说。

  【新闻深一度】

  扎根基层、耕耘基础,无数像王绍龙一样平凡的社区民警,在一起起矛盾主动排查中,在一处处风险源头化解中,将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小和谐,联结成整个社会的大平安。

  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基层民警重任在肩,初心不改,使命必达。(参与记者:陈宇轩、顾小立)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10年,他给种粮农民发了3100万元“年终奖”
10年,他给种粮农民发了3100万元“年终奖”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南昌1月10日电(记者范帆)一摞摞百元大钞整齐摆放在桌上,被叫到名字的种粮农民披上“种粮能手”绶带,手里捧着现金,脸上挂满笑容……这是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凌继河连续第10年给种粮农民们发“年终奖”了,累计金额达3100多万元。

  年近花甲的凌继河站在台上,给每一位上台领奖的种粮农民发奖,勉励他们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争取更高产量。在他身后的大屏幕上,一条上扬的曲线显示着10年来公司不断攀升的“年终奖”。

  凌继河说,“年终奖”越发越多的背后,是农村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农民同样可以成为体面的职业。

  10多年前,不忍心看到村庄衰败、良田撂荒的凌继河,放下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返乡规模化种田。经过这些年艰苦的“二次创业”,他的稻米版图已经从最初的40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4.9万亩。

  “农民知道跟着我种田能赚钱,过去不少撂荒的田块都重新种满了庄稼。2021年,我还准备在周边几个县流转土地,种植面积将达6万亩。”凌继河说,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更利于机械化耕作,现在公司已经拥有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各式农机460套,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让凌继河感到更欣慰的是,领奖的人群中多了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是公司社会化服务队的农机手,平均年龄不到25岁。

  1998年出生的熊谟远是其中之一。此前,他在南昌市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上班。从灯火辉煌的城市回到农村,他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次发奖我领到了4万多元,加上平时的基本工资,全年有10万多元收入,不比在城市里上班差!”熊谟远说。

  “有了年轻人,农村才更有活力。”凌继河说,过去农村年轻人觉得只有外出才有出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回流。“2021年,公司社会化服务面积将扩大到30万亩,我准备再招一批年轻的农机手,发更多的‘年终奖’。”

 
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中央依法治国办负责同志就《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答记者问
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中央依法治国办负责同志就《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答记者问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白阳)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中央依法治国办负责同志就规划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规划出台有什么背景?

  答: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法治建设规划,事关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全局”“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中央依法治国办自成立以来就着手开展规划制定工作,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先后征求了各地方各部门意见、有关专家学者意见、中央依法治国委委员意见,在此进程中多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先后报经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问:规划出台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对新时代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快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成果。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规划的制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贯穿全篇的主题主线,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规划各个方面。

  问:规划的制定遵循了什么样的总体思路?

  答:规划的制定重点把握了以下四点: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落实到规划每一部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聚焦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鼓励试点改革和基层探索,分阶段、有步骤谋划任务部署。

  四是坚持衔接协调,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法治领域重大改革举措,需持续推进的进一步强化,试点成绩突出的全面推广,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新举措。同时注重处理好规划与中央其他法治建设有关规划、纲要、意见等的关系,努力实现有机统一。

  问:规划的总体框架是什么?

  答:规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大体系”为主体框架,围绕“五大体系”作出具体部署安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抓手”作用落细落实,突出统筹性、全面性、保障性、创新性,共由九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明确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部分至第九部分,主要围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等,提出相关改革发展举措。

  问: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考虑?

  答:考虑到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我们在规划中既分阶段提出了到2025年、2035年的奋斗目标,也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远景目标,以增强规划的目标统领性、指导性。在总体目标的确定上,主要依据了以下几点: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目标要求在规划中落下来;二是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将党中央有关重大目标要求在法治建设领域具体化;三是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实践,深入研判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确立全面依法治国的更高目标;四是依据各方面意见建议,广泛征求各地方各部门对规划包括主要目标的意见建议,并专门就主要目标征求了法学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在集思广益、反复研究修改的基础上确定了这些目标。

  问:如何抓好规划贯彻落实?

  答: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实施规划统一起来,把宣传学习规划作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内容,全面准确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央依法治国办将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督办、推进落实,确保规划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郭声琨在全国公安机关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激励转化为强大动力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要
郭声琨在全国公安机关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激励转化为强大动力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要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1月10日是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出席全国公安机关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人民警察的节日祝贺、诚挚慰问和殷切期望,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训词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郭声琨指出,设立人民警察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警察队伍的充分肯定,是党和人民给予人民警察的崇高荣誉,更是对人民警察队伍的激励鞭策。要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激励转化为强大动力,进一步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要;进一步坚守执法公正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进一步贯彻纪律严明的治警要求,全面开展政法公安队伍教育整顿,着力锻造过硬队伍,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重要指示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激发全警奋进力量,忠诚履行职责使命,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就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凝心聚力开创河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等问题接受新华社专访
“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就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凝心聚力开创河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等问题接受新华社专访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石家庄1月10日电(记者孙杰、张涛、闫起磊)刚刚过去的2020年,京畿大省河北全力以赴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历史性新变化。围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北省将做出哪些战略部署?面对近期形势十分严峻的疫情防控,河北省如何积极应对?

  新华社记者:河北省2020年“三件大事”取得哪些新进展?

  王东峰:2020年,河北在大战大考中举全省之力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三件大事”,重大国家战略阶段性成果令人振奋。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产业转移、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京雄城际、雄安高铁站开通运营,津石高速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完成投资244亿元。全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3353个、产业活动单位8560个,吸引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项目1248个,涉及投资1.18万亿元。

  ——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有效推进,呈现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雄安新区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容东片区安置房和外围交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防洪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北京援建“三校”主体完工。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76个比赛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成功举办河北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冰雪产业和奥运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群众性冰雪运动快速发展,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建成投运,坝上地区180万亩退耕还草扎实推进,首都“两区”建设步伐加快。

  新华社记者:产业“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取得哪些新成就?

  王东峰:河北产业结构偏重,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重要指示,为河北省去产能和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过去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持续攻坚,2020年河北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历史性新变化。

  ——提前超额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钢铁产能从峰值时的3.2亿吨减至2亿吨以内,石钢、唐钢实现搬迁改造,破解长期困扰的钢铁围城难题,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焦炭产能分别超额完成“十三五”去产能任务。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万企转型”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9000家,是2017年底的2.8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5万家,2020年1—11月,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6%,高于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新变化。培育壮大12个省级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型农业,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态势得到巩固和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新华社记者:围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北省将做出哪些战略部署?

  王东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河北及时召开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2021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着力办好“三件大事”,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取得新成效;着力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好创新资源优化整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型河北;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全省12个主导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开发区能级提升和沿海经济带发展,积极培育竞争与合作新优势。

  着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突出抓好种源安全、粮食安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解决好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和保障改善民生,下大力抓好20项民生工程、重点群体就业和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充分彰显;着力落实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

  实际工作中,以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为抓手,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三重”即抓重大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民生工程;“四创”即创新,创业,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平安河北、法治河北;“五优化”即优化政治生态、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自然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基层治理。同时,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全省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地落实,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新华社记者:面对形势十分严峻的疫情防控,河北省如何积极应对?

  王东峰:近期,河北省石家庄、邢台等地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病例,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北疫情非常关心,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市给予大力支持,全省上下倍受激励和鞭策。

  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省紧急动员,上下联动,坚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迅速进入紧急状态,强化河北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成立总指挥部,召开一系列会议做出部署,立即行动,采取一系列应急防控措施,实施日会商、日调度制度,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在石家庄、邢台大规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经过3天日夜奋战全部完成第一轮检测任务,累计检测1300余万人,共筛查出364例阳性,同时对全省其他地方的6类人群近580万人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从病例分布情况看,感染范围暂时没有进一步扩大,接下来还要开展第二轮核酸检测。我们严格实施应急管控措施,对中高风险地区持续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对所有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定点治疗或隔离观察,加强流调追踪溯源,彻底切断传播途径。

  同时,组织省内外专家团队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强化联防联控,严格控制中高风险地区车辆人员进出,封控大交通,管住小交通,迅速启动环京检查站查控,及时向相关省份推送协查信息,切实筑牢“三道防线”,严防疫情向北京或其他省份传播扩散。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启动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和市场保供机制,扎实做好冬季取暖、困难帮扶、医疗救助等工作,确保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

 
石家庄为何按下检测“快进键”
石家庄为何按下检测“快进键”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据新华社石家庄1月10日电(记者孙铁翔、闫起磊、杨帆)1月5日晚,石家庄市所有农村、社区开始实施封闭管理,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6日凌晨,全市开始对千万人口进行核酸检测,又同时按下“快进键”。

  既要减少人员流动,又要与时间赛跑,一“停”一“动”之间,又有哪些考虑?

3天检测1025万人


  截至8日24时,石家庄市完成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共检测10251875人,累计检出阳性人员354人。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段云波说,本轮疫情发生后,为遏制疫情蔓延,河北省迅速作出对石家庄、邢台、定州、辛集等4个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决定。

  1月6日0时开始,石家庄市启动超1000万人口的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抽调省直医疗机构和其他地市医务人员驰援石家庄,弥补采样人员缺口;

  ——省市医疗机构等各方检测力量19754人,奔赴全市5000多个采样点;

  ——石家庄“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村、居委会二级”构建两级网格,以乡镇、社区、居民小区、行政村等为单位共设置了采样点5011个;

  ——国家卫生健康委也组织江苏省派出5支106人、浙江省5支103人的实验室检测医疗队,支援石家庄和邢台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石家庄市卫健委副主任张东生说,全市还专门调动医疗、疾控、街道办、派出所等机构,实行点对点、人对人的方式,配足配齐采样场所人员和环境消杀人员,确保无缝衔接。

  据了解,此次石家庄在检测方法上,高风险地区采用1:1方式采样检测,其他地区采用1:5或1:10混采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率。

  “短时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得到广大市民的有力支持和积极配合,这也是检测工作高效有序推进的重要基础。”石家庄市副市长孟祥红说。

感染患者数量初步“摸底”


  截至8日24时,石家庄市完成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共检测10251875人,累计检出阳性人员354人。

  “从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看,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数减少应该是传播控制有效的迹象。”河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主任阎锡新说。

  据了解,随着石家庄市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完成,核酸检测出的阳性人员主要集中在藁城区,溯源工作还在进行。

  石家庄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马宇骏介绍,目前核酸检测出的阳性人员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中度高。主要分布在12个县(市、区),目前共有298人在藁城区(占80%以上);二是关联性强。除行唐县1例阳性病例以外,其他10个县阳性人员均与藁城区有关,下一步将组织专家对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全员核酸检测的同时,石家庄市对阳性人员的流调工作也在紧密进行中。目前,全市共派出328支流调队,第一时间按每名流调对象不少于100个密接者、50个次密接者标准进行流调,努力从根源上切断传播。

  截至1月9日12点,石家庄市已累计流调排查密接人员8739人,流调次密接人员5779人。

  持续按住“快进键”,将启动开展二次全员检测


  1月8日晚,石家庄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称,全市完成核酸检测任务后,广大群众居家7天。

  “居家防控是阻断病毒传播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根据专家的建议,市委、市政府结合石家庄疫情防控形势,提出了继续居家防控7天的措施。”马宇骏表示,按照国家新冠肺炎临床诊断治疗指南规定,一次核酸检测阴性,还不能完全说明没有感染,需要测两次,结果均为阴性才行,要求市民居家,也是为了给二次核酸检测做准备。

  据了解,为了加强二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目前石家庄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全部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具备开展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共107家,并已协调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相邻省份进行支援检测。

  8日,江苏和浙江两省支援石家庄的8支检验医疗队、169名检测人员已到达石家庄市;日检测通量10万单管的“火眼”实验室连夜建成,每日最高可检测样本量达到100万人份,检测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第一次核酸检测,我们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现在人员力量更加充足、物资的准备更加充分,相信第二次核酸检测一定会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果更好。”马宇骏说。

 
北京为环京地区在京通勤人员提供核酸检测非现场预约服务
北京为环京地区在京通勤人员提供核酸检测非现场预约服务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据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张漫子、彭子洋)在10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检疫检测工作组副组长田涛介绍,北京为环京地区在京通勤人员提供核酸检测非现场预约服务。北京还向河北省三河市燕达医院派出2支核酸检测队,帮助其快速提高检测能力。

  田涛说,北京市各检测机构通过114、京医通预约挂号平台、网站、预约电话、小程序、App等方式为环京地区在京通勤人员提供核酸检测非现场预约服务,同时也提供现场预约服务,实现随到随检。目前,北京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共252家,名单已由北京卫生健康部门通过“健康北京”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开。

  田涛表示,环京地区在京通勤人员核酸检测工作坚持“单位为主,个人为辅,团体优先”的原则。对有环京地区在京通勤人员100人及以上的单位、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可向属地卫生健康部门申请协调上门开展核酸采样。对于人数较少的单位,由单位统一组织前往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核酸检测。

 
滴滴、“花小猪”因防疫不到位被处罚
滴滴、“花小猪”因防疫不到位被处罚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据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张漫子、彭子洋)在10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容军介绍,针对近期滴滴名下“花小猪”打车平台连续发生网约车驾驶员确诊的情况,交通运输执法部门加大对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疫情防控的监督检查,处罚“花小猪”平台疫情防控措施不落实12起,罚款34万元;处罚滴滴平台驾驶员96起,罚款107万元。

  容军表示,近期执法检查反馈显示,滴滴、“花小猪”等网约车平台公司依然存在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平台驾驶员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监督不到位等情况。同时,网约车驾驶员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不按要求消毒通风,不按要求佩戴或不正确佩戴口罩的现象,也存在未对不佩戴口罩的乘客进行劝阻的情况。

  下一步,执法部门将对滴滴平台和相关驾驶员依法从重处罚。

 
今起在京乘坐巡游出租车或网约车需扫健康码
今起在京乘坐巡游出租车或网约车需扫健康码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据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张漫子、彭子洋)在10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容军介绍,从11日起,乘客乘坐巡游出租车或网约车应使用健康宝扫码登记,驾驶员在运营开始前应主动向乘客出示“到访人信息登记二维码”,对于乘客不扫码登记的可以拒载。

  容军介绍,北京市疾控中心出台了针对网约车出租车行业的防控指引,要求运营平台加强相关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一是建立驾驶员健康监测报告制度,每日要求驾驶员上传健康码状态并核查。二是组织驾驶员进行核酸检测,新入职驾驶员持3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上岗。三是组织驾驶员落实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四是通过车载音频、视频监控等方式监督驾驶员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五是畅通乘客疫情防控相关投诉渠道并及时回应处理。

  同时,北京交通部门出台了“加强版”网约车出租车行业7项防控措施:一是驾驶员必须测温上岗,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不得运营;二是驾驶员必须在运营过程中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三是驾驶员须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并由公司组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疫苗接种;四是运营车辆必须落实“一单一消毒一通风”;五是暂停居住于顺义区域内的驾驶员(含巡游车、网约车)上路运营,实行对顺义区域网约车“不进、不出、不派单(首都机场除外)”;六是从11日起,乘客乘坐巡游出租车或网约车应使用健康宝扫码登记,驾驶员在运营开始前应主动向乘客出示“到访人信息登记二维码”,对于乘客不扫码登记的可以拒载;七是加大执法力度,对防控措施落实不力发生严重后果的从重处罚,坚决打击非法运营,确保防疫措施到位和合法合规运营。

 
援鄂勇士再“披甲”,家乡战“疫”保平安
援鄂勇士再“披甲”,家乡战“疫”保平安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1月9日,杨鸿珂在石家庄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内工作。

  28岁的杨鸿珂是石家庄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基因组技术主管,自1月6日石家庄启动全员核酸检测以来,她一直坚守在实验室核酸样本检测一线。金域医学从全国各地抽调人员支援石家庄,并组建“方舱核酸快检实验室”。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2020年2月至4月,杨鸿珂曾赴武汉支援抗疫,担任病毒核酸检测员。在家乡战“疫”,杨鸿珂多了一份自信:相信石家庄一定能战胜疫情,自己会尽己所能,做好家乡的“健康哨兵”!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打开中国农村脱贫“工具箱” 四个老外的大别山“田野调查”
打开中国农村脱贫“工具箱”
四个老外的大别山“田野调查”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这是新华社记者缪晓娟(右一)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采访四位受邀到这里参观访问的外国人。左起:植国明、肖恩、瑞贝卡·尼什、乌俊杰(2020年12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郭沛然摄

  新华社记者缪晓娟、曹鹏远、陈尚营


  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重点贫困村。在一群即将到来的外国人的想象中,这个村庄肯定没有自来水,没有电,道路很窄,老人多而年轻人少,也不可能有Wi-Fi。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里青山绿水环抱,水电户户通,Wi-Fi家家有,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修旧如旧的黄土房和白墙黑瓦的新楼房错落有致,民宿和农家乐随处可见,周末村里游人如织。

  而出乎意料的远不止这些。

“竟然也有Wi-Fi”


  2014年被列为金寨县重点贫困村的大湾村,如今贫困发生率为零;2011年被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的金寨县,2020年4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正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民们回忆说,几年前这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15岁的南非姑娘瑞贝卡·尼什和爸爸肖恩一起,开车从合肥出发,200多公里的路,3个小时就到了。肖恩说:“我以为一路上会很颠簸,没想到旅途这么舒适。”

  来到借宿的村民家中,瑞贝卡悄悄地长舒一口气。“我发现屋子有空调、电视机和抽水马桶。试探着问了下Wi-Fi密码,竟然也有!”

  津巴布韦籍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生乌俊杰从北京出发,高铁直通金寨县,再转个巴士,来到大湾村小学。老师和孩子们告诉他,每顿包含一荤两素一汤的午餐只要2元。

  二年级学生唱了一首《狂浪》,歌词中那句“梦在燃烧,心在澎湃”差点难倒翻译;六年级学生举手说想去清华、北大和海外上学,还蹦出不少英文单词,表示他们长大后希望成为医生、体育教练和女企业家。

  乌俊杰认为,贫困的本质是选择权受限。“当孩子们5年前还盼望着去一趟省会城市,如今却梦想着出国看看世界,就很能说明是真正脱贫了。”

  同样从北京来的马来西亚籍媒体人植国明,第一站去了大湾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告诉他,这里贫困户的医药费可以报销90%以上,同时任何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医药费都是全免。

  “一个中国村民和一个美国村民,假定都感染了新冠肺炎接受两周治疗,前者需要支付的费用是零,后者如果没有保险,需要支付3.4万美元左右。这就是差别。”植国明说。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贫困线标准略高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此外,中国脱贫标准是综合性的,即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在老外们看来,中国的脱贫攻坚既达到了标准,又超出了标准。例如Wi-Fi等基础设施并非必需,却对经济社会发展很有帮助,尤其疫情期间,有网络的优势十分明显。

  正如肖恩所说:“有些国家的减贫重点还停留在保障饮用水和卫生,而中国政府给予老百姓更多保障、更多机会,让脱贫更可持续。”

“更想把日子过好”


  肖恩父女在行程第一天就感受到全村人的热情。早餐有面条和鸡蛋饼,上午赶个集市买些栗子和红薯干,中午满满一桌农家菜,下午逛了逛当地名茶六安瓜片的茶厂。最热闹的当属晚上——篝火前和村民们一起烧烤、跳舞、放烟花。

  兴奋全写在脸上的瑞贝卡对记者说:“显然这里已经告别了贫困,人们都生活得很好!”一旁的肖恩补充道:“打动我的是,这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国也一样。”

  他们借宿的村民家,曾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之一。女主人告诉肖恩,前两年依靠当地银行的几笔小额贷款,又和亲戚朋友借了钱,把自家房屋重整一新后,挂起了民宿的招牌,大厅还代卖山货土特产,如今欠款已还清,生活美了起来。

  这让肖恩感到,村民们相互帮助、各自努力,除了想脱贫,更想把日子过好。

  全村令植国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凤还巢”的“80后”,正带着村里很多老人一起养蜂致富,还得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支持,建成了智慧蜂场,生产的百花蜜刚刚获评一项业内大赛的金奖。

  近几年金寨县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植国明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故事。“从城市回到农村,有一个甜蜜的愿望和事业,还能帮到村里的老人。这太让我惊喜了。”

  乌俊杰在隔壁村认识了“网红”电商。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在政府创业补贴和优惠政策帮助下,开办一家土特产网店,2020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净利润近50万元。

  若非亲眼所见,他很难相信,一个小山村靠着公路、物流和互联网,竟可以对接上庞大的全国供应链;而一个普通农民,竟能收获这么多城里的粉丝和交易额,带着许多农民一起过上富足的生活。

“人民与贫困作战”


  在和记者的圆桌访谈中,老外们从一个村庄和县城,聊到了整个中国和世界。

  乌俊杰说,大湾村这些新朋友脸上的笑容,让他再次感受到中国是真正把人民放在首位的。“在其他国家,脱贫往往只停留在经济层面;而在中国,脱贫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与贫困作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2020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人民相信党和政府,这在中国再正常不过。但在老外们眼里,尤为珍贵。

  肖恩说:“当一些国家的政府表示愿意帮助人民摆脱贫困,很多人会认为那是为了拉选票而开出的空头支票。但在中国,人民相信政府,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植国明补充道:“因为在这里,政府作出的努力实实在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比如高铁、公路、隧道、楼房和网络。”

  老外们认为,中国人民愿意投入和奋斗,首先是感受到了政府的强大引领力和推动力。

  “有些批评人士说,中国政府更关心完成任务,而不那么关心人民需求,你们怎么看?”当记者向老外们抛出这个问题时,第一个回答的竟是瑞贝卡。

  瑞贝卡稚嫩的脸上写满严肃,她说:“我不认同这样的指责。我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在倾听人民的声音,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看起来是完成任务,实际上就是关心人民。”

  (参与采写:郭沛然、戴威、陈诺、刘方强)

  新华社合肥1月10日电

 
“十四五”开局之年,政法工作怎么干?
“十四五”开局之年,政法工作怎么干?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刘奕湛、白阳)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政法工作意义重大。政法机关如何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一系列政法工作“小目标”让你我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进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建设 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


  2018年,“扫黑除恶”重剑出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来自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消息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依法打掉涉黑组织3584个、涉恶犯罪集团11119个,打掉的涉黑组织相当于前10年总和。配合纪委监委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8.14万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81万人,移送司法机关9220人。

  这组数据令人振奋。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会议提出,推进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建设,巩固和拓展专项斗争成果,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打击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健全对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打击整治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滚动排查整治。

  “扫黑除恶常态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意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旭说,随着对黑恶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犯罪行为也在不断更新,主要体现在更为隐蔽。

  王旭说,这就需要提高识别黑恶犯罪形态的能力,建立评判标准,从而快速出击精准打击。

  “我们要以政法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浙江省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朱晨表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需要更好地总结成果经验,将已有的制度机制固定下来持续推进,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准确贯彻实施民法典 优化政法公共服务


  你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法治的倾力呵护。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一系列温暖民心的举措,让法治的阳光普照到更多角落。

  比如,要准确贯彻实施民法典,加强重点领域民事审判和监督指导工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尊严、更为体面。

  比如,要努力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执法司法产品,优化政法公共服务,持续推出户籍、交通管理、移民和出入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领域便民利民新措施。

  再如,依法解决民生领域公益损害突出问题,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云南省司法厅厅长商小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要为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目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

  “乡村振兴是下一步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我们边疆民族地区的司法行政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在乡村治理中综合运用法治、德治和智治的手段,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力度,让农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商小云说。

  开展专项整治 聚焦“纸面服刑”等


  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的重要途径。

  会议明确,要狠抓顽瘴痼疾整治。聚焦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运动式”“一刀切”执法,司法人员与律师不当接触交往,违规违法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特别是“纸面服刑”等执法司法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公平正义,民之所向。进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聚焦“纸面服刑”等问题“刀刃内向”的举措,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

  “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当中深恶痛绝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极大损害司法公信力。”王旭说,政法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痛点解决难点,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堵塞管理漏洞,用制度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会议还提出,要紧扣忠诚纯洁可靠这一根本要求,狠抓违纪违法问题查纠。清查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两面人”,彻查黑恶势力“保护伞”,深查执法司法腐败,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维护政法队伍肌体健康。

  王旭认为,要保证政法队伍源头的清澈,需要在队伍建设上强调预防,提高政法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同时,发挥纪委监委日常监督作用,发现苗头及时处理整顿。

  强化风险排查化解  防范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


  近年来,多地发生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个人极端暴力案件,一些网贷平台、长租公寓等新领域爆雷,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对此,会议指出了应对之策——以防范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为着力点,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健全源头防控治理、多元排查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机制。

  ——深入排查化解易引发治安问题的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矛盾纠纷,防止发生“民转刑”和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

  ——强化对新技术和网络直播、网络借贷、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分析研究,推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规范发展。

  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说,今年江苏将加强金融、医疗、房产等重点消费领域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消费维权机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为基准,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在服务大局中彰显司法行政职能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侯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和谐生活意义重大。政法机关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早期控制;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治理的作用,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的智能化模式提前防范、快速解决。

 
风云多变存机遇
风云多变存机遇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孙萍、陈汀)疫情肆虐、局部冲突、经济下滑、政权更迭、大国博弈……2020年,欧亚地区步履蹒跚走过艰难一年。

  2021年,欧亚地区面临战疫、维稳、重振经济等艰巨挑战,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仍将继续。中国与欧亚各国安危与共,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将为地区稳定繁荣注入正能量。

地区稳定存变数


  2020年,白俄罗斯爆发针对总统选举结果的抗议活动,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引发政局突变,位于高加索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地区硝烟再起。新的一年能否保持稳定,关乎欧亚地区发展前景。

  欧亚地区首先需要克服2020年局部动荡带来的后遗症。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已宣布将在推动修宪后辞职,白政局或再掀波澜。吉尔吉斯斯坦政坛权力重组尚未尘埃落定,政局走向存在不确定性。纳卡地区发生的武装冲突虽暂时平息,但纳卡地区地位问题这一症结未解,高加索“火药桶”会否复燃仍未可知。

  欧亚地区不稳定态势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内部看,欧亚各国独立后转型之路艰难,而新冠疫情给地区经济与民生带来巨大冲击,各国需要尽快战胜疫情并改善经济结构、完善治理模式。俄罗斯已启动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并准备向地区国家提供帮助,这对该地区抗疫是重大利好。

  2021年,欧亚地区国家将迎来独立30周年。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室副主任杨进说,欧亚各国独立以来在转型之路上不断总结成败得失,以期从制度、观念等方面补齐短板,最终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大国博弈恐加剧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是影响欧亚地区局势的重要变量,白俄罗斯政局动荡、纳卡冲突背后都有大国身影。2021年,大国在欧亚地区的博弈将延续甚至加剧。

  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最后一年间,不断强化对俄经济制裁,阻挠俄欧天然气管道项目,增加在俄周边东欧国家军力部署,使美俄矛盾不断激化。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曾明确称俄罗斯为美国“最大威胁”。俄舆论普遍认为,拜登政府的对俄政策将更具攻击性和破坏性,未来俄美对抗恐仍将大于合作。

  俄欧关系同样不太平。2020年,围绕白俄罗斯政局,俄罗斯与欧盟针锋相对;在俄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疑似中毒事件上,德国、法国严厉批评俄罗斯,欧盟借此对俄施加新制裁。

  一些专家认为,拜登政府上台后将推动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改善,美欧恐将联手加大对俄战略空间挤压。

对华合作机遇多


  2021年,中俄将共同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上海合作组织也将迎来成立20周年。专家认为,中国与欧亚地区各国在新的一年深化互利合作具备了新的有利条件。

  过去一年,中国与欧亚各国在防疫物资援助、技术分享、疫苗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高水平合作,谱写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新篇章。从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揭牌成立,到首列“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开行;从中俄启动科技创新年,到中哈推出“复工复产首批千名专家计划”,中国与欧亚各国携手抗疫,加快恢复务实合作。

  2020年,中国保持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俄双边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能源、跨境电商等领域合作逆势上扬。中俄两国携手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成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力量。2021年,两国将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为契机推进合作。

  中国与欧亚国家都处在重要发展时期,双方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前景。

 
如何治愈“五大病”
如何治愈“五大病”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丁宜、樊宇)2020年,美国“病”得不轻:新冠疫情失控,政治极化严重,经济陷入衰退,社会撕裂惊人,毁约“退群”成瘾。

  2021年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将正式入主白宫。宣称要“治愈”美国的拜登将如何应对今日美国的“五大病”,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病症一:疫情蔓延


  疫情猛于虎。2021年,能否遏止美国国内肆意蔓延的新冠疫情,是拜登政府面临的一大考验。

  过去一年,美国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数长期位居全球之首。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预测,2021年1月中旬可能是美国疫情的“至暗时刻”。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医疗水平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却沦为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对此,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达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抗疫的一大问题在于缺乏全国统筹。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刊文说,联邦政府的卫生指南不是缺位,就是漏洞百出。《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前卫生官员的话说,由科学家组成的美国公共卫生机构一直被政治化、被操纵、被忽视。

  达巍建议,拜登政府应进行科学、有力的舆论引导,不将公共卫生机构政治化,提高联邦政府执行力,制定合理的国家战略。

病症二:政治极化


  “内耗”已成美国政坛突出“病症”。2021年,能否扭转国家治理失灵,将考验美国新一届政府的政治智慧。

  调查显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中相互“极度讨厌”的人数比例从25年前的16.5%上升至当前的80%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对记者说,美国恶性党争已白热化,民主党和共和党关系已到“只要你赞同我就反对”的地步。王文认为,新一届美国政府需提高领导力,尽快扭转治理失灵现状,重建美国政治秩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问题学者袁莎则表示,拜登可能成为“跛脚鸭”总统,施政掣肘因素较多。

病症三:经济低迷


  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举步维艰。2021年,如何既抗疫情又保经济,将考验拜登执政团队的“平衡术”。

  2020年2月,美国结束持续逾10年的经济扩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年10月预测,2020年美国经济萎缩4.3%,2021年或有望实现3.1%的增长。

  美国2020年底通过总额约9000亿美元的经济纾困法案以应对疫情。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认为,纾困计划不会显著改变美国经济短期走势,也难以对冲美国经济面临的长期风险。

  奥巴马政府首席经济顾问弗曼指出,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政府救助计划规模要足够大,措施要足够持久。

病症四:社会分裂


  当今美国,贫富差距与种族矛盾日益扩大。2021年,能否最大限度弥合社会分裂,将考验拜登政府的“团结术”。

  疫情袭击之下,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充分暴露并进一步拉大,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高点。

  此外,美国种族对立日益加剧。2020年,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死亡等事件引发全国性抗议示威浪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新冠疫情中少数族裔的感染率和致死率“不成比例”地高于白人。

  分析人士认为,拜登执政团队要想根除系统性种族主义和社会不公的“内在病灶”将面临极大困难。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表示,2021年拜登就职后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缓和种族关系,但不可能根本解决种族矛盾。

病症五:单边主义


  近年来,美国在国际社会毁约“退群”成瘾。2021年,拜登政府能否带领美国真正回到多边主义,值得观察。

  过去一年,美国单边主义倾向愈发严重,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严重破坏全球抗疫。

  批评人士指出,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执意奉行本国第一、本国优先,大搞单边行径,不断退群毁约,不但放弃自身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还把谋取一己私利建立在损害别国正当利益之上,正在成为当代国际秩序的最大破坏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对记者说,美国一朝失信于国际社会,即使想要重新树立国际威望,恐也将面临“不信任危机”。

 
于危机中觅新机
于危机中觅新机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韩冰、周啸天)几度成为全球新冠疫情重灾区、经济大幅下滑、恐袭阴霾不散……用法国外长勒德里昂的话说,欧洲2020年经历了“可怕的一年”。面对重重挑战,欧洲暴露出治理短板,也展现出抗压韧性。

  2021年,三大挑战将考验欧洲智慧。欧洲能否识变应变,化危为机,值得关注。国际分析人士认为,新的一年,欧洲一体化仍将曲折前行,中欧合作有望继续深化。

三大挑战需面对


  遏制疫情是欧洲今年面临的首要挑战。2020年,欧洲遭受多轮疫情冲击。包括英国首相约翰逊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内的多名欧洲政要先后感染新冠。年末,欧洲多国还发现变异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疫情防控遭遇新挑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在新的一年,欧洲疫情值得密切关注,疫苗大规模接种将是欧洲防控疫情的有利因素之一。疫苗有效性如果得到证实,会给欧洲防疫及应对其他挑战带来更多信心和底气。

  第二大挑战是如何解决经济难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0年12月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受疫情影响,欧元区经济当年下滑幅度达7.5%。欧盟委员会11月预计,欧洲经济要到2022年才能恢复到疫情暴发前水平。多项统计表明,由于疫情持续蔓延,欧洲一些国家出现银行不良贷款激增、企业破产率攀升、就业压力加剧等问题。欧洲国家已普遍采取稳经济、保民生的举措,欧盟还推出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总规模逾1.8万亿欧元。这些措施的成效有待今年进一步观察。

  防止和应对恐袭是欧洲面临的第三大挑战。2020年,从法国到奥地利,恐怖袭击在欧洲时有发生。法国总统马克龙指出,恐怖主义是欧洲面临的“切实威胁”,欧洲必须采取“迅速和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今年,欧洲国家有望进一步探讨申根区改革,并加强国际协调、展现决心,以更好应对恐怖袭击。

一体化仍将前行


  展望新一年,欧洲一体化有望跨越坎坷继续前行,欧盟建设的韧性不容小觑。

  新冠疫情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对欧盟来说如同一场压力测试,一方面暴露了欧盟内部决策程序复杂、协调成本较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欧盟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和抗压性。欧洲一体化在危机中有所深化。去年末,欧盟和英国就双方未来关系达成协议,也为欧盟翻过英国“脱欧”一页并开启新旅程带来契机。

  崔洪建指出,欧盟成员国虽然在去年欧洲暴发疫情初期曾一度各自为政,但随后欧盟逐步在医疗资源、疫苗研发等方面发挥协调组织作用,欧盟机构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权力因此“前进一大步”。欧盟去年推出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的重要意义在于欧盟财政一体化进程取得新突破,各国之间的利益纽带更加紧密。地缘政治争端、恐怖袭击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欧盟各成员国更注重协调立场。此外,作为欧洲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法德合作依然较为牢固。

  更重要的是,英国“脱欧”给欧洲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初步缓解。2020年12月24日,欧盟与英国就包括贸易在内的一系列合作关系达成协议,避免因英国“无协议脱欧”而导致“双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指出,这一协议的达成意味着,“欧洲从此可以把英国‘脱欧’问题抛在身后,开始展望未来”。不过,英国“脱欧”后的欧英关系远未走出磨合期,“脱欧”的影响还将逐渐显现。

中欧合作将深化


  新的一年,中欧多领域合作将保持2020年的良好势头,并有望更上层楼。

  随着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去年末如期完成,在生态、数字等领域将涌现更多投资机遇、出现更多合作案例。此外,随着《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今年初正式生效,茶叶、葡萄酒等特色产品也将走进中欧双方更多普通家庭。

  据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介绍,2020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额接近6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7%,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广阔的中国市场、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为欧洲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动力。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指出,2020年许多欧企在华业务呈两位数增长,中国市场成为一些欧洲企业盈利的重要支撑。

  在卫生健康领域,可以预见,中欧合作在新的一年仍将有力前行。

  2020年,中欧谱写了令人难忘的抗疫协奏曲。欧盟及其成员国在中国暴发疫情之际,提供数十吨医疗物资;欧洲暴发疫情后,中国人民又克服自身困难,向欧洲持续提供抗疫物资。中欧在生产链供应链方面的协作,使呼吸机、口罩等抗疫物资得以顺畅生产。从“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到“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中欧“患难见真情”的一幕幕将永载史册。

  观察人士指出,新的一年,中欧经贸“正向依存”关系将进一步彰显,双方继续深化合作的前景值得期待。

 
变中图治大可期
变中图治大可期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辛俭强)2020年,新冠疫情与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及军事冲突相叠加,使中东局势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展望2021年,中东国家面临着自困局中突围、在乱局中求稳、于变局中图治的艰巨任务。

如何实现经济复苏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2020年12月上旬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21年中东地区经济增速有望反弹至3.4%。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指出,受多重因素影响,中东经济复苏仍将是一个漫长、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给中东国家普遍脆弱的医疗体系造成严重冲击,更使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陷入经济衰退之中。

  2020年3月,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俄罗斯减产协议谈判破裂,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等产油国之间爆发价格战,导致国际油价出现历史性暴跌,并造成金融市场混乱。中东股市也随之全面暴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发布的经济报告预测,2020年中东地区经济将平均萎缩5.7%。

  为应对疫情和油价下跌的不利局面,中东国家持续出台稳经济、保民生措施,同时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沙特等产油国也进一步认识到推进经济多元化、摆脱经济增长对石油过度依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到2020年底,中东国家经济已现缓慢复苏态势,部分行业复苏迹象明显。

如何妥处热点问题


  2021年,阿以关系如何演化、伊核协议问题能否迎来转机以及美国与伊朗关系走向何方,都是国际社会颇为关注的中东热点问题。

  作为影响中东局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巴勒斯坦问题2020年遭遇重大变局。1979年和1994年,埃及和约旦先后同以色列建交,此后再无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交,多数阿拉伯国家遵循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再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默契。

  然而,从2020年8月开始,4个月内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苏丹、摩洛哥4个阿拉伯国家相继宣布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阿以关系这一最新态势,是阿拉伯世界内部变化以及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认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新变化将给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带来深远影响。部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或将加剧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中东阵营化的趋势恐将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新年伊始,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立场分歧的阿拉伯国家也出现了求同存异、增强团结的积极势头。在日前举行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首脑会议上,沙特、阿联酋、巴林、埃及与卡塔尔恢复全面外交关系,化解了3年半之久的断交危机。

  2020年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不断升级,双方对抗加剧,引发国际社会普遍担忧。虽然伊朗总体上对美种种打压保持“隐忍”,竭力避免与美发生战争,但外部环境变化也导致伊朗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化,伊朗的对外政策渐趋强硬。

  伊朗计划于2021年6月举行总统选举,选举结果被认为关乎美伊关系走向及伊核协议未来命运。

  专家指出,从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正式就职到伊朗举行总统选举仅有不到半年时间,留给双方处理伊核协议和双边关系问题的时间并不宽裕。

如何破解时代命题


  2020年,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腐败难以根除等社会和民生问题,多个阿拉伯国家发生社会动荡。此外,利比亚战事、叙利亚北部战事、也门战事、恐怖和极端组织滋扰等短期内难以平息,难民危机、粮食危机、经济危机挥之不去。

  在西亚北非剧变发生整整10年后的今天,“求稳定、谋发展”已成中东地区国家普遍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认为,新科技革命、经济转型、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决定中东国家今后能否抵御地区和国家内部动荡的核心要素。

  沙特、埃及、阿联酋、卡塔尔、土耳其等国已纷纷提出各自发展战略,并在经济、外交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指出,对处于全球大变局风口上的中东国家而言,协调历史遗产与现代性的关系、从依附性发展走向自主性发展、完成国家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无疑是其在21世纪的长期课题。

 
阴霾与希望并存
阴霾与希望并存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刘赞)随着北半球冬季到来,亚太多国遭遇新一波新冠疫情冲击,预示着抗击疫情并应对其造成的经济影响仍是2021年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新一届政府可能进行亚太政策调整,将对地区局势产生一定影响。疫情之下一些国家社会矛盾可能加剧,增加政治安全领域的变数。

  令人欣慰的是,多种疫苗开始陆续上市,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从而有力拉动地区经济,各国在多个场合表达出合作意愿,这些因素让亚太地区看到了走出疫情阴霾、避免冲突对抗的希望。

疫情经济皆较严峻


  岁末年初,已持续近一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出现新高峰,给2021年亚太各国疫情防控带来挑战。

  日本和韩国等中高纬度国家受季节因素影响疫情恶化,至少在天气转暖之前的数月内,这些国家疫情防控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东南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资源不足,抗疫形势不容乐观。

  2021年,受疫情蔓延影响,亚太各国经济也面临重大风险。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的经济活动受限导致各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也使各国倾向于在疫情有所缓解后很快解除封锁措施,然而,放开经济活动又可能导致新的疫情高峰到来。

  疫情和经济相互影响,如何在两者中寻求平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新的一年,亚太国家将继续探究破解之道。

政治安全存在隐忧


  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将正式入主白宫,美国的亚太政策极有可能进行调整,这将给亚太地区政治安全形势带来变化。

  观察人士认为,一方面,美国可能缓和与日韩等传统盟友的关系,在贸易领域不再动辄加征关税,在处理大国关系时减少“冲撞底线”行为。另一方面,美国可能继续频繁插手亚太地区国家事务,在南海等问题上甚至扮演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威胁地区安全的角色。

  关于朝核问题,专家认为,拜登将在相当程度上回归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战略忍耐”政策,对朝鲜以压待变。

  疫情也将对亚太地区2021年政治安全局势构成影响。疫情及其带来的经济冲击加大了各国人民的生存压力,导致一些国家社会矛盾凸显、局势失稳。如何在抗疫中化解社会矛盾,将考验相关国家的政治智慧。

阴霾之下不乏希望


  近期,全球多款新冠疫苗陆续获得使用授权,让亚太地区的人们在疫情阴霾中看到希望。

  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发达国家已预订了相当数量的疫苗,如能按时交付和接种,这些国家新一年的疫情防控有望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已明确承诺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支持,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这无疑给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福音。

  在经济方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0年11月签署,一旦正式生效,将极大促进亚太各国经济发展。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020年11月通过《2040年亚太经合组织布特拉加亚愿景》,为亚太未来经济发展规划路径和目标。

  亚洲开发银行2020年12月发布《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报告,将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20年经济增长率预测从负0.7%上调至负0.4%,2021年增长率预测则维持在6.8%的高位,体现出对亚洲经济复苏的看好。

  亚太地区经济在疫情中表现较好与中国因素密切相关。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并率先实现经济强劲复苏,为亚太国家经济注入活力,2020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实现逆势上扬。2021年,中国对亚太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可望进一步显现。

 
活力重现不是梦
活力重现不是梦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蔡施浩)2020年,疫情肆虐非洲,多国发生动荡,地区发展陷入阴霾。

  展望2021年,非洲疫情应对能力有望提升,经济有望走向复苏,安全局势也有望趋稳。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将为后疫情时代的非洲经济转型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疫情应对能力有望加强


  专家认为,经过疫情考验,非洲公共卫生体系整体得到加强,传染性疾病诊治能力获得提高。新的一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开启,非洲疫情有望逐步缓解,并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希望在全球新冠疫苗计划中为非洲确保2.3亿剂疫苗,同时强调任何正研发的疫苗也应在非洲进行测试。这2.3亿剂疫苗将覆盖20%的非洲人口。2020年12月10日,埃及成为首个收到新冠疫苗的非洲国家,疫苗来自中国。

  2020年,新冠疫情让非洲经济承受压力。非洲商品出口、旅游业、航空业遭受打击,外贸收入和外资流入大幅下降,财政赤字增大,主权债务风险上升。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原计划2020年7月正式实施,但因疫情被迫延迟,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停滞。

  重压之下,非洲各国政府纷纷推出自救计划,包括向弱势群体免费提供食物保障社会稳定,增加公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加速使用数字技术改造本国企业等。

  国际经济界人士认为,2021年,非洲经济发展可望好转,但增速不会很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部主任阿贝贝·塞拉西表示,非洲地区需要持续的外部财政援助来支撑其宏观经济的稳定。

  2021年1月1日,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标志着非洲自贸区正式启动。可以预见,未来区域内贸易比重将稳步上升,非洲经济对外依赖性将有所下降。

  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指出,2021年,非洲国家如何有效创造就业机会,将成为非洲经济复苏的关键。

安全局势有望趋稳


  随着疫情好转及非盟运作日渐成熟,2021年,非洲整体安全局势有望出现改观,与经济复苏形成良性循环。

  2020年,疫情之下非洲经济下滑,贫困人口增加,社会矛盾激化,诱发社会动荡。马里发生军人哗变,几内亚、科特迪瓦先后发生骚乱,尼日利亚发生民众抗议,西非局势一度紧张。在东非,埃塞俄比亚爆发政府军和地方武装力量之间的武装冲突,对“非洲之角”安全和稳定构成威胁。此外,埃塞、苏丹与埃及之间围绕尼罗河水资源的争端一直没有停歇。

  非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等非洲区域组织主动作为,成功斡旋马里政治危机,主导埃塞、苏丹和埃及三方水资源谈判。“非洲人的事情由非洲人解决”,这一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目前,西非各国政局趋于稳定,由萨赫勒五国集团主导的反恐行动进展顺利,北非的利比亚内部和谈走上正轨,埃塞国内冲突如无外力介入有望在较短时间内结束。

中非合作有望深化


  2021年,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计划在塞内加尔召开。中非双方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把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造福中非人民。

  疫情发生以来,中非双方相互声援,共克时艰。中方在自身面临抗疫压力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非盟和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紧缺抗疫物资,同非方举行了多场抗疫专家视频会,分享抗疫经验,还向非洲多国派遣医疗专家组积极参与当地抗疫。

  此外,中方还宣布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并承诺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

  与此同时,中方宣布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免除有关非洲国家截至2020年底到期对华无息贷款债务。中方还承诺,将与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并呼吁二十国集团在落实当前缓债倡议基础上,进一步延长相关国家缓债期限。

  在推动经济复苏方面,中非携手迈出坚实步伐。“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合作项目陆续复工,为后疫情时代的非洲经济转型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可以预见,在新的一年,中非互助将进一步深化,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将更上层楼。

 
“山鹰”能否逆风飞
“山鹰”能否逆风飞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党琦、蒋彪)听到排箫演奏的安第斯民谣《山鹰之歌》,总让人想起遥远的拉丁美洲。2020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犹如一只被新冠疫情束缚的山鹰,困顿窘迫。

  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悬殊且公共卫生系统薄弱的地区,拉美因疫情陷入12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21年,拉美“山鹰”能否挣脱束缚、逆风起飞?

疫情危局


  2021年新年伊始,拉美疫情依然严峻。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加经委会)执行秘书巴尔塞纳说,疫情对拉美公共卫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拉美是全球最晚遭受疫情直接冲击的地区。自2020年2月26日巴西报告拉美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至5月22日世卫组织确认南美成为疫情新“震中”,再到如今拉美确诊病例数逾1600万、死亡病例数逾50万,拉美经历了被疫情“捆缚”几乎动弹不得的一年。

  自3月中旬起,阿根廷、秘鲁等十余个拉美国家进入国家紧急或公共灾难状态,采取隔离、宵禁、关闭边境等一系列强力举措。但是,拉美部分官员和民众防疫意识不强,公共卫生设施、医护人员和病例检测不足,贫困人口太多,致使隔离政策难以落实,拉美抗疫成效也因此大打折扣,各国被迫带疫解封。

  目前巴西确诊病例数逾800万,死亡病例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确诊病例数均已过百万。

经济困局


  疫情前,拉美经济已深陷泥淖。2014年以来,拉美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最慢的地区。2020年拉美经济更跌至谷底。

  拉加经委会预计,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2020年萎缩7.7%,2021年增长3.7%,可能至2024年后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随着疫情出现,一切回到原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斯蒂芬尼·格里菲思-琼斯这样谈论拉美经济。

  “拉美经济面临的风险可能不只是‘失去的十年’,而是‘失去的二十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学家胡安·卡洛斯·莫雷诺说。

治理忧局


  拉加经委会预计,2020年,疫情导致拉美约270万家企业倒闭,失业率升至10.7%,严重程度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拉加经委会数据显示,2020年,拉美贫困人口数回升至15年前的水平(约2.31亿人),贫困率达37.3%;赤贫人口数回升至30年前的水平(约9600万人),赤贫率达15%。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所长袁东振说,如何提高治理能力、带领民众走出疫情危机、消除贫困重振经济,是拉美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拉美各方政治力量需充分寻求共识,把共谋稳定作为抗疫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认为,2021年,政治上,厄瓜多尔、秘鲁、智利等7个拉美国家将举行大选,左右翼继续互搏;经济上,拉美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困难依旧;外交上,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就任后,估计美对拉基本政策不会变,但美国与部分拉美地区国家的关系可能出现一定的调整变化。

何以破局


  2021,面对疫情危局、经济困局、治理忧局,拉美如何突出重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副所长孙岩峰给出四条建议:

  一是积极抗疫,尽快扭转疫情危局;

  二是继续经济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三是加大济贫扶弱力度,尽力弥合社会矛盾;四是积极融入外部市场,抓住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等发展机遇。

  巴尔塞纳说,2021年拉美经济将受疫情高度不确定性、疫苗生产和分发速度,以及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拉美需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相应环境和产业发展政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融资和开展国际合作。

  鉴于全球多种新冠疫苗已陆续推出并开始接种,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国际关系室副主任周志伟说,拉美国家应使疫苗来源多样化,努力增加疫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拉美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说,当前的拉美,无论是区域、次区域还是地区国家内部,都亟须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唯有团结,拉美“山鹰”才能突出重围、展翅高飞。

 
携手铸就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结束访问非洲五国之际接受媒体采访
携手铸就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结束访问非洲五国之际接受媒体采访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中国援助18个非洲国家的抗疫物资运抵加纳首都阿克拉(2020年4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许正摄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1月4日至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邀访问了尼日利亚、刚果(金)、博茨瓦纳、坦桑尼亚和塞舌尔五国。结束访问之际,王毅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内容如下:

  一、多年来,中国外长一直每年年初首访非洲。今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仍然克服困难,坚持这一传统,请问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毅:1991年以来,中国外交一直坚持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外长每年首访都要来到非洲,以此开启全年的对外交往。我们以这一实际行动,体现中国对非洲的高度重视,体现中国与非洲的传统友谊,体现中国对非洲发展振兴的坚定支持,体现中国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这一重要外交原则。这一作法已经坚持了30年,尽管今年有疫情阻拦,但我们初心不改,传承不变。非洲国家也期待中国朋友的到来。中非双方需要通过“面对面”沟通共克时艰、共促合作、共谋未来。

  一路上,我们受到非洲朋友热烈欢迎,分别同五国领导人和外长进行会见会谈,就新形势下落实中非领导人重要共识,继承弘扬中非传统友谊,提升政治互信,携手抗击疫情、加快重大合作项目复工复产、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地区事务协调达成广泛共识,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达到了深化友谊、增进互信、促进合作、凝聚共识的目的。

  二、当前第二波疫情愈演愈烈,此访期间是否同非方讨论了团结抗疫问题?

  王毅: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国际社会,也是中非双方面临的紧迫挑战。疫情发生以来,非洲国家给予中国坚定支持,我们铭记于心。中国也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向非洲53个国家和非盟伸出援手。双方守望相助、不离不弃,传统友谊得到进一步升华。习近平主席倡议召开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为携手战胜疫情提供了重要战略引领。

  此访期间,中非双方就落实团结抗疫峰会成果深入交换意见。非洲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大规模向非方提供抗疫支持,对中非团结抗疫成果深表赞赏,对中非携手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塞舌尔总统等非洲国家领导人还表示将率先接种中国疫苗。

  疫情终将过去,光明必定到来。当前,第二波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非亟需加强合作,坚定相互支持,直至彻底战胜疫情。中方将继续向非洲朋友提供紧缺抗疫物资,向有需要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建成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推进抗疫经验交流,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同G20成员一道做好对非缓债工作。我们也将履行推动新冠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庄重承诺,愿同有需要的非洲国家开展疫苗合作,提高疫苗在非洲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维护经济运行、保障就业民生日显重要。中方在非洲的1100多个“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坚持运行,近10万名中国技术和工程人员坚守岗位。一批铁路、公路和电站项目克服疫情影响陆续复工开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同非方领导人和外长一致认为,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努力恢复中非经贸往来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支持非洲国家稳经济、促就业、保民生。

  三、面对当前复杂的世界形势,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势头如何?非方有哪些新的期待?下一步有哪些合作思路?

  王毅: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总体保持稳定,展现出韧性和活力。同时,受疫情冲击,非洲国家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有所突出,迫切希望加快经济转型,期待同中方加强共建“一带一路”,打破自身面临的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瓶颈,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此访期间,刚果(金)和博茨瓦纳分别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两国成为非洲第45和46个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伙伴国。共建“一带一路”克服疫情影响和外部干扰,正在覆盖整个非洲大陆,必将迎来更加光明前景。

  下一阶段,我们愿结合非洲国家期待,加强战略对接,凝聚合作共识,在以下四个重点方向推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一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非洲互联互通。近年来,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一大批“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相继建成,有力促进了沿线区域的产业发展和资源流通,中方将继续积极参与非洲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非洲经济增长持续注入动力。

  二是支持非洲自贸区建设,培育中非大市场。中国市场是世界的市场,我们更愿同非洲兄弟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愿以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非洲大陆自贸区启动为契机,扩大进口非洲优质产品,加强双方产业链供应链联通,推动中国非洲双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培育27亿人口的中非大市场。

  三是优化产能投资布局,促进非洲工业化进程。我们愿鼓励中国企业增加对非投资,积极探索产业园区、经济特区、区域发展带合作,提升非洲工业化的聚集度和附加值,帮助非方尽快将资源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非洲实现经济多元化,增强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助力非洲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关乎人类未来,也是非洲国家普遍重视的发展方向。中方愿同非方分享数字经济技术和经验,支持非洲国家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方也愿同非方共建绿色经济,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四、中非合作论坛已经走过20个年头,今年计划举行新一届论坛会议,请问您在此访中是否同非方讨论了论坛问题?

  王毅: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论坛成立20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2018年论坛北京峰会决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成为中非友好合作新的里程碑。访非期间,我向非洲朋友介绍了北京峰会成果落实进展,尤其是“八大行动”全面展开,整体落实率超过70%,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非方高度评价。

  此行也广泛听取了非洲朋友对论坛建设和新一届论坛会议的意见建议。我们一致认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冲击,但阻挡不了中非携手前进的步伐,我们决心发扬共商共建共享的论坛精神,持续做强论坛这块“金字招牌”,立足中非合作的新形势、新需要、新机遇,精心设计会议成果,推动中非合作提质升级。

  一是加强卫生合作,帮助非洲提升应对重大疾病能力,共同打造“健康非洲”。二是加强产能合作,帮助非洲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共同打造“制造非洲”。三是加强区域联通,帮助非洲加强基础设施联通,共同打造“联通非洲”。四是加强农业合作,帮助非洲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共同打造“丰收非洲”。五是加强数字合作,帮助非洲抓住信息革命机遇,共同打造“数字非洲”。六是加强环保合作,帮助非洲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共同打造“绿色非洲”。七是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帮助非洲提升维和与反恐能力,共同打造“安全非洲”。八是加强人员和技能培训,帮助非洲培养建设队伍,共同打造“人才非洲”。

  相信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论坛机制将引领中非合作不断开花结果,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五、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非合作,一些国家还效仿中国做法,好像要跟中国在非洲打擂台,对此您怎么看?

  王毅:中非合作起步早、进展快、领域广、投入大、成果多,确实成为了国际对非合作的先锋,也带动了其他国家把目光转向非洲,纷纷加大对非洲的投入。这对非洲是件好事,作为非洲的朋友,我们对此感到高兴。

  中国在对非合作中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坚持从非洲人民福祉出发,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坚持从非方需求和利益出发,尊重非洲,倾听非洲;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非洲国家内部事务,赢得非洲国家普遍欢迎。

  中国迄今已在非洲修建了超过6000公里的铁路、6000公里的公路、近20个港口、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和170多所学校,向非洲48国派遣医疗队队员2.1万人次,诊治非洲患者约2.2亿人次。中非合作成果在非洲大陆遍地开花,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符合非洲需要,改善非洲民生,是国际对非合作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这一事实不容否认。

  支持非洲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同什么人打擂台,不搞你输我赢、我进你退的零和游戏。我们欢迎国际社会各方都加大对非投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效合力。中非合作从来就不是封闭和排他的,我们愿在充分尊重非洲国家意愿基础上积极推进对非三方或多方合作,共同为促进非洲和平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非洲应当成为国际合作的大舞台,绝不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

  六、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抬头。您认为中非双方应该怎样加强团结,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王毅: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有着深厚传统友谊。在非洲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中,我们是生死与共的好战友、肝胆相照的好兄弟。在非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合作共赢的好朋友。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权益、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道路上,中非彼此肩并肩、背靠背,是天然的同盟军。

  此次访非一路走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面临什么样国际形势,无论遭遇什么样艰难险阻,无论受到什么样干扰破坏,中非友谊都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这次访问中,中非双方对外传递出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我们都十分珍惜友好传统,决心将其发扬光大;我们都确认相互坚定支持,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我们都肩负民族振兴使命,愿携手捍卫正当的发展权利;我们都致力于公平正义,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任何外部干涉。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共振背景下,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逆流,中国和非洲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27亿中非人民的磅礴力量,就是维护我们共同利益的最有力保障。

  面向未来,中非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注入新内涵;进一步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加快中非双方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密切人文交往,增进中非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进一步加强国际事务协调,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形成共同认知,携手铸就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命运相连 患难与共 不平凡中见证中非兄弟情
命运相连 患难与共
不平凡中见证中非兄弟情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记者史彧、李言、赵玉和

  

  2020年11月,青藏高原上,藏族孩子们迎风跳起锅庄舞。而在遥远的布拉柴维尔,刚果(布)艺术家在镜头前敲响非洲鼓,唱起歌谣……

  从青藏高原到刚果盆地,海拔落差数千米,距离近万公里。歌舞之间讲述了跨越时空的友谊。

你的歌 我的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海拔近4000米。每天上午10点,县里的中刚友谊小学都会响起藏族舞曲,学生们在操场上跳起锅庄舞。

  这所学校原是称多县一所孤儿学校,名为文乐小学。因为一场地震,这所小学与一个遥远的非洲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4月1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文乐小学距震中100余公里,校舍受损严重。“学校就像是我的家。地震后,教室塌了,我们只能住在帐篷里。”藏族姑娘才旺巴藏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时说。

  那一年,到上海出席世博会的刚果(布)总统萨苏向中方表示,希望在玉树灾区捐建一所小学。2012年7月22日,由刚果(布)捐建的中刚友谊小学迎来竣工典礼。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

  在特殊时期,能歌善舞的非洲人民同样以歌攒劲,以舞寄情。日前,刚果(布)巴宾基鼓舞团发布歌曲,用歌声和乐声支持非洲与中国团结抗疫。歌中唱道:“刚果与中国携手同行,胜利并不遥远。”

  非洲国家的疫情也牵动着中刚友谊小学学生的心。孩子们希望用他们的锅庄舞,把祝福送给万里之外的非洲友人。“我想告诉他们疫情并不可怕,只要互帮互助,就能战胜疫情。”藏族女孩西然卓玛说。

共患难 情更真


  “当听到非洲朋友的感谢时,感觉很满足,尤其是听到他们用当地语言喊‘中国’,向我们中国医生竖起大拇指时最自豪。”杜全胜说。

  杜全胜是中国赴刚果(金)、刚果(布)、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三国抗疫医疗专家组的一员。2020年5月,专家组抵达非洲开展工作。每到一个国家,专家组都不辞辛苦,走访当地医疗机构和新冠定点收治医院,与有关机构举行抗疫交流会议,结合中国经验和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疫情防控建议。

  刚果(布)总理穆安巴在会见专家组时说,中国专家的到来极大增强了刚果(布)的抗疫能力,进一步深化两国卫生领域合作。“困难到来时,谁与我们站在一起,谁是真正的朋友,我们心里很清楚。”

  在刚果(金)国务部长兼外长通巴看来,中方派遣多个医疗专家组帮助医疗体系薄弱的非洲国家抗击疫情,充分说明非洲和中国的友谊是真诚的。

  患难见真情。2020年,全球面临疫情“大考”。中非团结合作、携手抗疫,再次彰显了中非长期以来命运与共、相互支持的兄弟情谊。

  在中国疫情防控最艰难时刻,非盟执行理事会成为首个声援中国抗疫努力的重要地区组织,5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或致电或发表声明,向中国表达慰问和支援,欠发达国家赤道几内亚向中国捐款200万美元……

  疫情在非洲暴发以来,真实亲诚的“中国行动”始终如一。中方多批次向非洲联盟和非洲国家提供大量抗疫物资,向非洲10余个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同非洲国家举行专家视频会议……

  疫情是一时的,友情是长久的。中非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是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新一年 新愿景


  历经几十年风雨,中非患难与共,友谊历久弥新。与此同时,非洲发展版图正在经历变化,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非扩大合作的新动力。中企承建的亚吉铁路、蒙内铁路、拉穆港等港铁联运项目已让东部非洲发展格局为之一新;在中方资金、技术、人员大力支持下,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博茨瓦纳、赞比亚等不少非洲内陆国有了出海通道,有力推动了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中非经贸合作活力依然不减。中方积极向非洲商品敞开大门,埃塞俄比亚咖啡、赞比亚野生蜂蜜和贝宁腰果成为“香饽饽”。电子商务也让非洲人民尝到了甜头,因疫情滞销的3000包卢旺达咖啡被中国网友“秒杀”。

  今年1月1日,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标志着非洲自贸区正式启动。非洲自贸区将助力非洲大陆实现结构转型,为后疫情时代非洲经济复苏提供新动力,同时也将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新契机。

  1月4日至9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对尼日利亚、刚果(金)、博茨瓦纳、坦桑尼亚、塞舌尔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外长连续第31年新年首访选择非洲。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此访体现了中方对非洲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对发展中非关系的坚定决心,将有力推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成果落实,促进中非传统友谊进一步发扬光大。

  2020年,人们在不平凡中见证了中非之间的兄弟情谊。新的一年,中非将继续携手乘风破浪,共创美好未来。(参与记者:曹凯、王松宇)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
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

( 2021-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

  白皮书全文约26000字,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八个部分,分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取得新进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携手应对全球人道主义挑战、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三方合作、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展望。

  白皮书说,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精神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方向更加清晰,行动实践更有活力。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规模稳步增长,并更多向亚洲、非洲地区最不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倾斜。

  白皮书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根据有关国家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发展合作,在深化政策沟通、加快设施联通、推动贸易畅通、促进资金融通、增进民心相通上发挥作用,为各国发展培育空间、创造机遇,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白皮书说,中国通过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化进程等,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贡献力量。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为应对重大挑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白皮书说,中国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继续加大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等方面援助力度,不断丰富援助内容、创新援助方式,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积极与有关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方开展对话和交流,以开放务实的态度探讨并开展三方合作,为国际发展合作注入新动力。

  白皮书指出,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正确义利观为价值导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