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脱贫攻坚

坚持“四个面向” 加快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引科技发展方向
坚持“四个面向” 加快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引科技发展方向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激励着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举旗定向
 
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


 
  “在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深感作为科学家责任重大。”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科技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面向’,特别是旗帜鲜明地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从事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事业的我们,倍感使命崇高、任重道远。”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说,新冠疫苗是国家和世界的急迫需要。我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保持着经济正增长,这充分表明人民健康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做好疫苗研制,为保障人民健康、驱动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说,目前在生命健康领域还有太多未知前沿问题需要探索,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将更多原创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群众幸福感。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被称为“救命神器”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依赖进口,设备和耗材费用都很高。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所长李伟松表示:“正如总书记所言,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循环器械重点实验室,我们所正致力于把散落在各地的相关技术整合起来、统一标准,争取早日实现ECMO国产化。”
 
久久为功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在座谈会现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清晰地感到: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也深知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有情怀的。有雄厚的基础科研为底蕴,再加上一批批青年科学家顶上来,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非常有信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感触颇深:“基础科学对应用技术的支撑发展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跟风、不浮躁,潜心于基础科学重要基本问题研究,争当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跑者。同时,我们期待一个更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让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由探索精神,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潜能。”
 
  为了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的攻关,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智带领团队两年间一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12日上午,正在实验室工作的王智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攻关的信心和决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发达国家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的封锁,我国科学家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靠原创解决问题,这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科研人员要坐住板凳、久久为功。”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给予必要政策支持”等,表明国家决心完善相应制度,让科研人员更加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突破。
 
风正帆扬 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潜能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视!”国家半导体量子芯片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介绍,量子信息研究是国家战略科研领域,现已形成一支有竞争力的年轻科研人才队伍。他说:“我们将进一步把前沿研究和教学相结合,充分培育、发挥学生的创新力,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研观,让更多年轻人才加速成长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科研人员中有一类是‘探险家’,在科技的‘无人区’披荆斩棘。”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说,“像他们这样,真正做重要原创性发现的科学家还不多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蒲慕明感到振奋。在他看来,“探险家”的诞生需要长时间培育,也需要改变评价方式。他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年轻人短时间内没有论文就对他采取差别待遇,而要看他的研究方向是否具备原创性、前瞻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西湖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会聚了106位世界级科学家,绝大多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学校也已经开始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突破。”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注重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能为国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培养更多创新领军人才。
 
  (执笔记者吕诺、田晓航;参与记者:徐海涛、周琳、孟含琪、荆淮侨、朱涵)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重要讲话
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重要讲话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指明破解之策,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路子。
 
  需求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着眼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布局和选择科研方向,能快速突破的抓紧推进,需要久久为功的提前部署。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切实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之优势,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取得更多新的突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强基固本,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驱动,另一方面要靠重大科技问题带动,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要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潜心搞研究、专心做学问。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加快科技创新,必须依靠改革激发活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更多精力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快教育改革、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要保持战略定力,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既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练好内功、打造“长板”,又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南京路东拓段“开街”
南京路东拓段“开街”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9月12日,“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正式亮灯“开街”。东拓段西起河南中路,东至中山东一路,全长495米。由此,南京路“牵手”外滩,游客可通过南京路步行街直达外滩。 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图片19
黑土地掀起“种地革命” 来自吉林梨树的田野报告
黑土地掀起“种地革命”
来自吉林梨树的田野报告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宗巍、薛钦峰
 

 
  广阔的黑土地,黄金玉米带。在“黑土地之乡”吉林,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拔节生长,郁郁葱葱。
 
  近年来,为遏制土地不断退化,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农业专家们在吉林省梨树县经过多年试验和推广,逐渐形成了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此举被称为“梨树模式”。从传统的耕种模式到绿色循环的现代农业理念,“梨树模式”在广阔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正为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探索新路。
 
始于“一块地”
 
为黑土地盖上“棉被”


 
  在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的地头上,大片的玉米随风摇摆。这几年,高家村一块225亩的玉米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参观田。只见地里的玉米有两米多高,长势粗壮。“今年这块地长势不错,丰收问题不大。”村民杨青魁说。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块地黄土裸露,产量极低,是村民都不爱种的“破皮黄”。
 
  梨树县是我国产粮大县,守着黑土不愁粮。然而,几十年来,农民的掠夺式经营和耕作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地退化,加之秸秆焚烧等造成的空气污染,给县域农业生产带来威胁。
 
  为保护珍贵的黑土地,200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的农业专家们在杨青魁这块225亩“破皮黄”做起了试验。秋天,杨青魁收割玉米的同时,把秸秆粉碎铺在地里,像是给黑土地盖上了一层棉被。第二年春天,他不翻地不起垄,开着免耕播种机在铺满秸秆的地里播种。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和少耕免耕播种,可以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
 
  然而,田里不清秸秆不起垄就直接播种,与其他玉米地形成了鲜明反差。一边是农民在干干净净的地里起垄的传统耕作模式,一边是杨青魁在碎秸秆上直接播种的“懒汉种法”。
 
  “当年保护性耕作还是件新鲜事,村民觉得这样种不好玉米,都等着看我笑话。”杨青魁说。
 
  短短几年试验,效果逐渐显现。如今这块地,踩上去脚感松软,用手一抓,油亮的黑土聚成一团,用铁锹铲进土地一翻,能看到蚯蚓在土中蠕动。杨青魁说,土壤越来越黑,玉米产量也逐渐提高,少施20%化肥,仍能增产10%,“破皮黄”又成了高产田。
 
  经农业专家连续10年监测,这块“试验田”土壤含水量提高20%至40%,耕层0厘米至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蚯蚓数量大幅增加,是常规垄作的6倍。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这几年,以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为核心的免耕栽培技术逐渐成熟,对保护黑土地、稳定粮食产量起到良好效果,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被称为“梨树模式”。
 
聚焦新理念
 
朝着现代农业探出新路


 
  多年的试验推广,“梨树模式”在黑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种地革命”,改变着当地传统农业生产理念,也推动了农业机械发展,为现代农业探出一条新路。
 
  很多种地老把式记着,过去春耕前秸秆没法处理,就在地里点把火。“地被烧得通红,踩上去邦邦硬。”梨树县白山乡种粮大户董雅丽说。但这几年,董雅丽采取保护性耕作,尝到了甜头。如今,梨树县每年产生240万吨玉米秸秆,其中140万吨直接还田,曾经的“烧火棍”成了农民的“香饽饽”。
 
  除了秸秆还田,农机现代化也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在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仓库里停放着几台大型免耕播种机。只见免耕播种机3米见方,机器上部是种子和化肥存储箱,下部排种器、开沟器、镇压轮等构件一应俱全。
 
  合作社拖拉机手孟令宇指着其中最新款的免耕播种机说,播种时不用翻地起垄,拖拉机牵引着免耕播种机在铺满秸秆的田里快速通过,施肥、清茬、播种、镇压等工序一气呵成。“免耕播种减少了农机进地作业次数,每公顷节省成本近千元。”孟令宇说。
 
  保护性耕作离不开免耕播种机,但前些年国内没有这种产品,国外的不仅价格昂贵,也不适合国内耕作习惯。2008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等农业专家借鉴国外免耕播种技术,研发生产出我国第一代免耕播种机。这些年,专家和农机企业没少在免耕播种机上花心思。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每年到国外学习最新的免耕播种机技术。每年春耕前,他们都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农民的使用反馈完善技术。
 
  关义新说,国产免耕播种机经过多年更新换代,智能化程度更高,播种精度更好,速度更快,满足了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的需要。目前,东北地区已拥有众多免耕播种机生产企业,年产量超过万台。
 
散是“满天星” 把“梨树模式”撒向更广阔田野


 
  现在,梨树超70%的玉米地应用“梨树模式”。早在2010年,梨树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十几个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每年大量农业专家在梨树从事保护性耕作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在实践中完善“梨树模式”。
 
  在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科技小院”里,师生们正在当地农田里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和试验。“每年有上百名师生在这里做科研,还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李保国说。由于气候、土壤情况不同,各地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及推广程度差异较大。多年来,实验站的农业专家们从未停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
 
  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在东北地区建立实验站工作站10个,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试验示范基地50个,培育了一批东北粮食生产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典型。
 
  吉林省农安县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秸秆量较大的特点,试验推广部分秸秆覆盖,宽窄行少耕的种植模式。合作社负责人文业胜说,这种改良模式稳产效果好,农民易接受。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呼和马场、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秸秆全覆盖的种植模式大幅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风蚀,提高了粮食产量……
 
  从2015年开始,梨树县每年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把农业专家和种粮大户请到梨树,分享保护黑土地的收获和经验。“让更多农民了解‘梨树模式’,推广‘梨树模式’,让更多的黑土地得到保护。”王贵满说。几年来,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论坛,一批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大户参观学习“梨树模式”,并参与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专家认为,“梨树模式”符合自然规律,这些年在黑土地的探索实践,不仅对东北玉米种植区的耕地保护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也为我国耕地保护积累了大量经验。当前,我国的黄土地、红土地也面临着土壤退化的问题,亟待采取保护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耕地轮作休耕等多种土地保护措施正在各地探索应用。
 
  今年3月,国家出台《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
 
  为了大国粮仓根基牢固,“梨树模式”正在撒向更广阔的田野。(参与记者:段续)
 
   新华社长春9月11日电
 
天津:绿色小康“蝶先知”
天津:绿色小康“蝶先知”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王明浩、王井怀、刘惟真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天津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时惊喜地发现,这个常住人口1500余万的大城市中,悄然多出一个“生态绿谷”: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广阔地带上,少了污水浓烟,多了片片绿色。漫步其间,闻花香、听鸟鸣、观蝶舞、看水景,好不惬意。
 
  “城里的公园很少见到蝴蝶,这里特别多。”家住南开区的曹啁童带着7岁女儿圆圆驱车40多分钟,来到津南区咸水沽镇附近的树林中,“不能让下一代的童年,没有童趣。”
 
  这天上午,圆圆追着成群的蝴蝶跑,热得小脸红扑扑。“黄翅膀、紫翅膀的飞得快,白翅膀的飞得慢。”她对妈妈说出新发现。
 
  蝴蝶是生态优劣的一面镜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陈睿解释说,相对于其他物种,蝴蝶对生态环境的感知更加敏感,种群数量与环境息息相关,“出现成群的蝴蝶说明生态环境好”。不过,仅仅三年前,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区域还是农村污水横流、工厂浓烟直冒。村、街道兴办的小工业园区多达65个,小型加工厂、建材厂星罗棋布,废水废气污染严重。
 
  “环境不好,地里就产不了多少东西。辛苦忙一年,水稻亩产量不过五六百斤。”51岁的津南区西官房村村民王德亮说。
 
  转机出现在2018年。天津启动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试点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736平方公里的国土、涉及110多万人口。
 
  “65个园区逐步淘汰,计划到明年拆并整合为17个,目前大部分工作已基本完成。”天津市双城生态屏障现场指挥部副组长范树合说,“这几年天津经济下行压力大,数百家企业眼看着就这么没了,肯定心疼,但这种转型的阵痛必须得承受。”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巡视员路红说,坚持生态优先,厚植城市鲜亮底色,“小荷已露尖尖角”。
 
  记者走进绿色生态屏障区看到,白蜡、国槐、柳树等几十个品种的绿植树影斑驳。游客通道旁,是规划的“树冠荫蔽边缘带”,将游览之路与野生动物栖息之所隔开。在人们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树林深处还隐藏着一个“动物世界”。
 
  人与自然,相得益彰。天上飞的白鹭、池鹭、黑翅长脚鹬,地上跑的野鸡、野兔、刺猬、黄鼠狼……野生动物近年来纷纷“现身”绿色生态屏障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屏障区内发现了六七十种野生动物。”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林业工作站专家朱翔冒说。      
 
  西官房村也换了模样。现在走进村子,阵阵稻香扑鼻而来,两侧广阔的稻田中是绿油油的水稻。细看田地里,不少小螃蟹探出头来,爬来爬去。“螃蟹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水脏了养不活。”王德亮蹲在田埂旁,瞅着田间已脱过壳的河蟹。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水稻每亩增产两百多斤,河蟹个个三两重,每亩收益翻了一番。”王德亮笑着说,“明年我要在村里的700亩地里全部推广‘稻蟹混养’。”
 
  小康不小康,生态算一桩。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项目负责人郭志一说,作为环首都生态屏障带的一部分,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将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一抹绿色,成为群众亲近自然、亲近动物、享受美好生活的乐园。
 
  临近傍晚,咸水沽镇附近的树林清风徐徐,不少市民驱车而来,悠闲地穿行在林间。各色蝴蝶上下翻飞,引得儿童追逐嬉戏。
 
青海:拉格日草原致富码
青海:拉格日草原致富码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白玛央措、汪亚
 

 
  牧民吉合多儿时记忆中的画面又回来了——家乡拉格日的草原一碧万顷,牛羊黑白相间点缀其中,洁白的帐篷星罗棋布。
 
  “拉格日”在藏语中意为“白色的帐篷”。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镇的拉格日村,平均海拔3500米,畜牧业是当地牧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
 
  但随着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拉格日的草原经历了生态退化。
 
  “20世纪90年代起,草地上开始出现黑土滩,牛羊的草料越来越少。”吉合多说。
 
  那时,拉格日当地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面对生态困境,注重数量、忽视效益的传统畜牧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一场现代化生态畜牧业改革呼之欲出。
 
  经过探索,拉格日决定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这一模式的形成,凝聚了拉格日村民的心血与汗水。
 
  “发展合作社并不难,难的是解放村民们的思想。”2010年起,合作社理事长俄多带着村里几位有威望的老人,用一年时间走家串户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从起初村民担心“是不是要把牛羊上交国家”,到一户户村民郑重其事在入社合同上按下红手印,他们通过不懈走访赢得了村民信任。
 
  清除了思想障碍,制度如何完善又摆在眼前。时至今日,俄多仍清晰记得,村里一共开了190次会,最长的一次耗时四天四夜。
 
  “10多名村民代表或盘腿坐在炕上,或围在火炉边,从早上8点半开始,午饭和晚饭就集中在一家解决,边吃边讨论。”合作社副理事长格日多杰笑着说,“到了凌晨4点,大家的声音逐渐沙哑,有人裹着羊皮袄昏睡过去,有人还在争论一头周岁犊牛到底该折多少股价。”
 
  经由集思广益,拉格日村里的36户、217人,最终以整合0.6万亩夏季草场、74头牦牛的形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和牧民们以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一头周岁犊牛折1000元,一级草场每亩93元,耕地每亩200元等办法完善股份制改造。
 
  俄多介绍,合作社利用租赁的7200亩夏季草场,将910只生产母羊分为4个养殖小组,夏季划区轮牧,冬季舍饲,并配备5名养殖人员,按照每只羊182元的标准支付年薪。 
 
    基于实践与探索,以草地和牲畜入股组建合作社、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牛羊统一销售、用工按劳取酬和收益按股分配的“拉格日模式”正式形成。
 
  科学的模式带来了效益的提升。吉合多是最早一批入社的村民,“现在我们一家五口每年收入分红5万元,总收入超过7万元。”截至2019年,拉格日村全村184户中已有180户入股合作社,入社人数87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
 
  2010年,拉格日村人均年收入仅为2512元,是泽库县典型的重点贫困村;当前,泽库县农牧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40元。
 
  推进制度执行,人才筑基,技术助力。
 
  格日多杰是拉格日村的第一名大学生“村官”,9年前从青海省湟源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拉格日村,每天和村民们一起为合作社出谋划策。
 
  “他们有多年放牧的经验,我有学校里学到专业养殖技术,我们相互为师,让村民们看到合作社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格日多杰告诉记者,2012年至2019年,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2369.87万元。
 
  拉格日点燃星火,脱贫新路在泽库县势已燎原。在“拉格日模式”的带动下,泽库县诞生了64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37个标准化高效养殖基地,10344名贫困户从中受益。
 
  2018年,拉格日村实现整村脱贫。
 
  如今,“拉格日模式”已成为青南牧区扶贫产业的新路径,成为推动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强劲动力。
 
        新华社西宁9月12日电
 
丰 收   金秋季节,青海省循化县在黄河两岸种植的2.5万亩线辣椒迎来丰收,预计今年产量将达3.24万吨(9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晒 秋   正值秋收,江西兴国县江背镇金黄的稻田层层叠叠,与农家晾晒的火红辣椒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丰收画卷(9月12日摄)。  (陈鹏摄)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群像扫描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群像扫描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9月11日,抗疫题材话剧《逆行》在武汉中南剧场上演。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穿上防护服,换上白大褂,深情演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故事。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多少慷慨壮烈、多少不屈不挠,每当危急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担当起中华民族在艰难中奋起的重任。
 
  在8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童朝晖等1499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500个集体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向险而行,砥柱中流。这是英雄群星闪耀的时刻。
 
逆行:关键抉择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必须冲在最前线。”
 
  作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的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上台领受了这份闪光的荣誉。那一刻,他眼含热泪。
 
  湖北、黑龙江、吉林、北京……行程超1.5万公里,征战7个多月,整个人瘦了一圈,他的诊疗笔记却越来越厚。
 
  在尚未摸索出有效救治方案、不断有危重症患者病亡的“至暗时刻”,他毅然选择公开自己的诊疗笔记,分享救治心得,帮助全国的医疗同行认识、战胜这个疾病——毫无藏私之心,将专业判断置于万众审视之下。
 
  没人知道童朝晖作出这个选择的压力有多大。但他自己虚怀若谷:见了病人就要救,医生何须在乎羽毛。
 
  无我,只因选择了心怀大我!
 
  疫情如火。
 
  危急时刻,数万名像童朝晖一样的白衣战士逆行出征、奔赴一线;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写下请战书、缺席年夜饭,挺身而出、一往无前,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从武汉到全国,处处有白衣战士逆行出征的身影,英勇而坚定。
 
  2020年1月15日晚上,河南郑州。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艾滋病大科兼感染一科主任赵清霞在回家路上接到紧急电话,得知河南已收治一例由武汉返乡、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到郑州求医的患者,并要求会诊。“当时我就知道,这个年,得过成‘战时状态’了。”赵清霞说。
 
  大年初一,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迅速在感染楼成立了5个隔离病区,赵清霞作为经验丰富的感染科医生,主动提出到隔离病区一线工作。她打电话告诉母亲:过年忙,不回家过年了。然后,转身奔赴战场。
 
  这一转身,就是隔离区里的40多个日日夜夜。
 
  按照流程,疫情期间隔离区的医护人员每两周要进行一次轮转,医院的领导希望赵清霞走出隔离区做些协调工作。“当时正值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就算离开隔离病区,也还是惦记着里面的患者,还不如就待里面。”于是,赵清霞毅然带领团队继续留在隔离病区。
 
  “坐船的人是多数,撑船的人是少数,当疫情来临的时候,看着医生被感染的新闻,我们也会害怕。但面对未知和恐惧,我们仍选择坚守在一线,是作为一名医生的本能。”赵清霞的一席话,令闻者落泪!
 
  “我要请战!”
 
  获颁“共和国勋章”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依然心系着疫情防控要“继续抓下去”。
 
  在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带领相关学科“顶级力量”作出病毒存在“人传人”、“武汉人不要出去,外地人不要进来”等关键判断。
 
  谈起武汉的日日夜夜,钟南山的话语掷地有声:“没有人教我怎么做,我们专家就是基于事实作出判断。”
 
  非常时期担起非常之责,关键时刻尽到关键之力——这就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最大的忠诚!
 
  人们不会忘记,年过七旬的张伯礼院士再次肩负起使命,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写进了抗疫的“中国方案”。
 
  人们不会忘记,面对未知的病毒,陈薇院士挑起千钧重担,昼夜奋战只为确定疫苗攻关的方向。
 
  人们不会忘记,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率领186名队员火线驰援,将中国医学最强力量的旗帜牢牢插在了抗疫主战场。
 
  幸得国士无双,护我山河无恙!
 
战“疫”:生死瞬间


 
  8月30日,一张题为“杜斌回家了”的图片刷屏了。
 
  为什么一位医生的归来,如此牵动人心?
 
  因为杜斌守住的是战“疫”的“最后一道关”——ICU。这里,是生与死最激烈的战场。
 
  一笑起来显得颇为憨厚,但大脑飞速思考、说话快人快语,这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平时的样子。然而刚到武汉,一向胸有成竹的老杜笑不出来了:“在最初这段时间,所有的重症医生都很崩溃。”
 
  为什么?一个例子可见一斑: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查房,他发现一个病人的血气检测“二氧化碳”一栏已经到测不出数字的程度了,他马上站在床边一点一点地调着呼吸机,整整一个上午。后来,患者情况有所好转,但数字还是测不出!这反常的一幕足见新冠病毒的狡猾和凶险。
 
  如果把人类与疾病的攻防看作一场足球比赛,重症医生就是这场比赛的“守门员”。而杜斌,决心要摸索出怎么守得住、守得好。为此,他没日没夜地“泡”在ICU: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最长的时候,他穿着防护服在ICU忙碌了10个小时。
 
  从策划和组建武汉最初的几家临时ICU,到不顾安危实施气管插管,杜斌又恢复了他惯常的笃定。他的早期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等重症救治经验被写入了国家诊疗方案,为稳定抗疫形势作出贡献。
 
  从冬到秋,从武汉到哈尔滨,再到北京、乌鲁木齐,他守住了当守的“道”,打完了当打的仗。
 
  行大道、战大疫、精思竭虑,是为医。
 
  “医生”两个字,同样写在西安大兴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韩丽春的防护服上。
 
  白衣如雪,笑靥如花,韩丽春人如其名,平时总让患者如沐春风。但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在大疫中尽显英雄本色。
 
  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患者的终极手段之一,拔管时会导致气溶胶迸发,感染风险巨大。
 
  可韩丽春却抢着上手:“我是医疗组副组长,有19年手术麻醉经验,理应我来。”
 
  “拔管前吸痰完毕,护理准备完成!”“拔管完毕,无创呼吸机已使用!”“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意识、肌力正常,无创呼吸机配合良好!”……随着一句句急促中透着紧张的话在病房回荡,患者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改用无创通气。
 
  这样的高危操作,韩丽春自己都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作为陕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她在一线奋战了60多个昼夜。最危急的时候,病区里同时有5名需要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她和同事们恨不得长出8只手。
 
  获颁国家授予的荣誉称号,韩丽春难掩激动。“大兴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我是作为社会办医医护人员的代表接受这份荣誉,这份信任和褒奖是无价的。”
 
  向死而行、至诚履职,是为医!
 
  我们不由得想到,在全国医疗队驰援之前,院里病人数量激增、医护人员疲惫不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犹如暴风雨下的一叶孤舟。
 
  困顿之时,院长张定宇对所有人说了这么一段“硬核”的话:
 
  “我们必须应对这件事情。我们已经站在一个风暴眼上,必须保卫我们的武汉,保卫武汉人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从医生、护士、科技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到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社区干部、应急救援人员,再到志愿者、快递员、外卖小哥、新闻工作者……当把如山的责任扛在肩头,向死而行,谁说平凡人不是改天换地的英雄?
 
精神:永不磨灭


 
  9日上午,张伯礼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按时出诊。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矫健、面带微笑地走向诊室。
 
  “要把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在抗击疫情的每一个战场,一种力量如钢铁般强劲坚韧,一种精神如群星般闪耀苍穹。
 
  “如果人的一生中有一次最难忘的回忆,那我想就是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的时刻了。”
 
  拿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证书,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新联村党总支书记沈燕丽热泪盈眶:“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份荣誉背后是全村一千多人的齐心坚守。”
 
  嘉兴市首例确诊患者出现地、首个整村观察点——在大家对病毒的凶险还不太了解、武汉经商的村民们提前返乡准备过春节时,1月24日,“全村隔离”的紧急动员令发出。
 
  “为什么不能吃完年夜饭再走?”“这难道是要把我们圈禁起来?”……面对乡亲的不解,沈燕丽带着村干部和党员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嗓子说哑了,嘴皮子磨破了,村民们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了——有的村民在去隔离点前把身上的2万元现金和家里钥匙交给村干部保管,有的人把家里养的鸡鸭“托付”给村干部……
 
  “抗疫精神说起来好像是很大的概念,但在我们村,抗疫精神就是关键时刻喊出来的一句话,危急时刻拧成的一股绳。”沈燕丽说。
 
  小到一家,大到全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处处闪耀。
 
  戴着厚厚的眼镜,圆圆的脸给人亲切的感觉,成都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主任孟建彤却有一个酷炫的称呼——“病毒捕手”。自四川首例病毒标本被送入成都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开始,这名“捕手”就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踪,他和同事们要从海量的送检标本中找出疑似病人,使其尽快接受治疗和隔离。
 
  从原本24小时的样本检测时长压缩到6个小时,从原本的实验室环境到身着三级防护服、头戴正压头套、身背正压呼吸器动力装置的幽闭空间,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都被极限“压缩”的战场。
 
  不能进食、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孟建彤和同事们在高度暴露的风险中用扎实的基本功和周密配合,硬是扛下了这场百日战“疫”。
 
  默默坚守、无悔奉献,英雄正是这般模样。
 
  此次国家表彰的抗疫英雄中,有一位白衣战士,他生命的刻度,永远定格在51岁。
 
  2020年2月18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走了。
 
  2个小时内改造门诊部;3天内完成全院既有其他疾病患者转移;对西院区整体改造并建好300张隔离床位……疫情突袭,刘智明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一刻也顾不上休息。
 
  生命最后一个月,即使从院长变成了病人,刘智明也从未放下工作。病床上,他依然在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
 
  “他总是这样,忙到没时间关心自己的身体。”武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珣回忆,当时说话都很困难的刘院长还在叮嘱,一定要确认有没有同事被感染。
 
  顾全大家,才能保住小家。疫情发生以来,战“疫”英雄们用热血与生命诠释着这个简单又朴素的道理。
 
  “虽然今天我休息,可是执勤地点客运站是我的辖区,情况我熟悉。”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公安局育文派出所原三级警长何建华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
 
  “干就完了!”当绥芬河口岸境外输入性疫情发生,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原普外科主治医师于铁夫说着这句口头禅,告别亲人冲向前线。可最后结束任务卸下“战甲”的他,却突然离去。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泉塘村原党支部书记熊建华忍着骤然丧母之痛,战斗在抗疫一线,却因过度劳累,在工作中突发急病,最终不治……
 
  还有:武汉市民警吴涌,吉林省长岭县干部姜娜,基层电工王尔唐,白衣天使梁小霞、张凯……
 
  让我们铭记这些名字!
 
  精神永不磨灭,如灯火照亮前行。
 
  还记得,卫星影像中,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武汉火车站的夜光指数自2月中旬起呈现上升趋势。一个个光点,就是一批批昼夜不停运往一线的医疗物资。
 
  还记得,武汉解封时,武汉江滩亮起耀眼的灯光,黄鹤楼、长江大桥、古琴台等城市地标被点亮。这亮光印在了这座城市里人们的笑脸上,也印在了14亿众志成城的中华儿女的心坎里。
 
  从重症病房“红区”,到病毒检测实验室,及至城乡社区的每个角落,都点亮着千千万万的灯火,照亮了中国抗疫的前路。
 
  我们知道,只要精神在,希望就在,这灯火就永不会熄灭。
 
(执笔记者:陈聪、屈婷,参与记者:黄筱、蔺娟、董小红、王烁、侠克、贾启龙)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燃起奋发的斗志 致敬二〇二〇年“最美教师”(下)
燃起奋发的斗志
致敬2020年“最美教师”(下)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刘硕、胡浩、任沁沁)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坚守在边远、贫困、艰苦地区的教师们因奋斗而“最美”,被他们温暖守护的学生们的未来,也因奋进而闪光。
 
  张杰、王秀秀夫妇:走了几万里只为“一个都不能少”


 
  张杰是河南师范大学2009届毕业生。毕业时,他和女友王秀秀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山西省临县,成为林家坪镇初中特岗教师。
 
  不久之后,张杰、王秀秀共同接手了一个班。满怀热忱的他们,推开教室门时却愣住了:全班50多名学生,只有30多名按时报到。通过走村入户反复做工作,他们终于说服了不少让孩子出去打工的家长,让孩子们回到了校园。
 
  11年来,张杰、王秀秀的足迹覆盖周边40多个村,家访累计行程数万里,只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他们继续返回学校,接受教育,这也是特岗教师走进农村的特殊使命。”张杰说。
 
  刘秀祥: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12年前,背着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感动了很多人。8年前,大学毕业本可月薪过万的刘秀祥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的一名教师。
 
  “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刘秀祥深知上学读书对山里孩子的重要性。执教8年,刘秀祥上课之余坚持到学生家中家访,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望谟县的各个乡镇,摩托车骑坏了8辆,先后把40多个孩子从打工的工地拉回了校园。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需要优质的教育,越是需要优秀的教师。”刘秀祥授课之余,还到各地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鼓舞大家迎难而上、勤奋学习,至今已经超过1100场。
 
蒋春凌:让“折翼的天使”自信翱翔


 
  一枚枚闪光的奖牌,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浙江省诸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在赛场上拼搏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蒋春凌如母亲般的关爱和鼓舞。
 
  残障孩子们的压力大,更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帮他们找到自信,找回尊严。体育教师出身的蒋春凌决定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运动,发掘他们的潜能。从教30余载,蒋春凌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多位全国特奥会和残运会冠军,有不少还被选入专业运动队。
 
  “我们的爱、付出和专业引领,是对孩子的最大鼓舞和支持。”蒋春凌说,如果再做一次选择,她依然愿意成为一名特教教师。
 
王菲:在网络课堂里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


 
  “同学们好,我是菲儿老师……”打开电脑,点开直播,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荆家镇中心中学教师王菲与学生们如约在网络课堂中见面。
 
  刚刚从教时,从大城市毕业到农村任教的王菲,曾因乡村学校缺少优质资源而一筹莫展。
 
  2012年,王菲带着学生们尝试网络学习。2015年,王菲开始在网络课堂上为学生教学。这些年,王菲共直播公益网课500多课时,为6万余名乡村教师进行培训,课堂辐射全国30余万名中小学生。
 
马文燕:一砖一瓦为学生筑起温暖的“家”


 
  把简陋的校园变成学生喜爱的课堂,甚至从无到有创办一所崭新的学校,充满艰辛。对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第四幼儿园教师马文燕却并不畏惧。前不久,她带领建设起来的西吉县第四幼儿园以崭新的面貌对学生敞开了大门。
 
  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马文燕曾把一所只有半间房子的乡村学校,变成拥有2层楼、8间教室的标准化校舍;曾带领师生大幅提升学习成绩,把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变成周边最好的学校。投身幼儿教育以来,她亲力亲为地参与到校园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用一砖一瓦为孩子们筑起温暖的“家”。
 
凉山支教帮扶团队:手挽手心连心打赢“接力赛”


 
  2019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凉山教育帮扶行动,组织“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项目学校的教师到凉山支教,30个省份、200余所学校选派的540余人次到岗任教,覆盖凉山州16县市9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为当地学校补充了一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骨干,示范带动了凉山州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支教帮扶团队成员满怀对学生的爱和对大凉山教育的责任感,努力改变着当地教育的面貌,同时也将支教过程中汲取的精神养分带回到各自的岗位上。正如支教帮扶团队成员所说,老师们像一颗颗星星,照亮大凉山每个孩子的梦想;他们也像一座座桥梁,连接起两地的学校。
 
培养未来科学家,从守护好奇心开始
培养未来科学家,从守护好奇心开始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指明了一个准确的方向,其思想内涵更引人深思。

  古往今来,许多成就斐然的科学家,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的兴趣,沿着兴趣的指引走下去,最终开拓出成功的路径。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哪个孩子不是天生的“十万个为什么”?谁的少年时期没有对大自然的奥秘讶异和着迷过?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是孩子进入科学世界的敲门砖、金钥匙,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起点。如何正确引导和守护这份好奇心,是一门大学问。

  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培养科技人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因好奇心而引发的兴趣也像小树苗一样珍贵而脆弱,需要悉心呵护。守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求知创新意识、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只有足够的养分才能让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好奇心是探索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创造的源泉。实现“从0到1”的基础研究,更需要恒久的好奇心,并激发出无穷的毅力和耐心。守护科研工作者的好奇心,要为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营造空间,为大胆假设、认真实证、勇于创造、敢于质疑提供土壤,对勇闯科学“无人区”的开拓探索、“甘坐板凳十年冷”的潜心研究报以奖励。

  20多年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从低起点快速跃升;深入乡村的科普大篷车走遍全国行程4000多万公里;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近年来带数万名中学生走进名校体验科学魅力;一座小小的农村科技馆让江西省寻乌县寻乌中学掀起物理学习热潮,接连有优秀毕业生到更高的学府逐梦……当更多的青少年热爱科学、乐于求知、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不论未来他们是否选择从事科学研究,所培养出的科学精神素养,一定会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受益良多。

  当看到孩子因追求科学知识而闪光的双眼时,看到他们为满足好奇心的一步步求真的举动时,我们愿意相信,他们也许就是明天的科学家,祖国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将群星闪耀。

     (记者温竞华、张泉)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问责21人
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问责21人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据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高敬)记者12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9月10日,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问责党政领导干部21人。

  第二轮第二批7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20年8月30日至9月1日陆续进驻北京、天津、浙江等3个省(市)和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等两家中央企业开展督察,并对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2个部门开展督察试点。截至9月11日,各督察组均已进入下沉工作阶段。

  截至9月10日晚,各督察组共收到群众来电、来信举报3809件,受理有效举报3000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单位转办2731件;被督察单位已完成查处289件,其中立案处罚101家,罚款1243.82万元;立案侦查5件,拘留3人;约谈党政领导干部58人,问责党政领导干部21人。

  在下沉工作阶段,各督察组将根据前一阶段督察掌握的情况和聚焦的问题线索,采取暗查暗访和蹲点调查等方式开展工作。下沉工作期间,各督察组还将针对重要问题线索开展现场勘察和调查取证,并检查是否存在“一刀切”方式应对督察的情况。督察组还将进一步核实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实施情况和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情况;对生态环境保护不作为乱作为、不担当不碰硬,以及整改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加强针对性调查核实,做到见人见事见责任。

 
上海旅游节来了!沪苏浙皖联袂“兴旅”
上海旅游节来了!沪苏浙皖联袂“兴旅”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上海9月12日电(记者陈爱平)第31届上海旅游节在12日晚间拉开帷幕。沪苏浙皖首次联合办节,线上线下互动,为市民游客呈上精彩的文旅盛宴。

  今年上海旅游节的多项创新,正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居民消费需求品质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多重背景叠加下应运而生。

防疫不松懈 美好与欢乐更多元


  今年上海旅游节在南京路世纪广场拉开帷幕;完成东拓的南京路步行街全新亮相;上海迪士尼乐园、陆家嘴、豫园、新天地、徐家汇等景区、商圈同步开展夜间节庆活动。至9月27日,上海将推出102条精品线路和产品,各区、各企业将推出156项活动,演绎“新模式、新体验、新空间”。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于秀芬介绍,今年旅游节适当压缩举办周期、调整主题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特别设立旅游节疫情防控工作组,制定节庆疫情防控指南,落实“一活动一方案”分类防控,上述举措旨在让市民游客安心享受美好和欢乐。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何建民分析,上海如期在9月以个性化、精品化、预约化模式举办旅游节,既展现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也受益于我国推进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他说:“发展‘市民即游客,城市即美景’的全域旅游,正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体措施。”

  63岁的仲永金站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步行街上感慨万千:上世纪80、90年代,南京路商品最为齐全,是上海市民心里最繁华的“大采购”中心;随着分布于各城区的综合商圈拔地而起,上海市民渐渐不再需要到南京路“轧闹猛”。“如今步行街东拓‘还路于民’,不仅让各地游客赞不绝口,也给上海市民带来新鲜和惊喜!”仲永金说。

“旅游+”扩容激活消费潜力


  自1990年上海旅游节创办以来,参与节庆活动的企业逐年增多,行业分布越来越广。今年上海旅游节首次开设“云旅游”平台,并调动文旅平台、流量企业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深度互动;除了携程、美团、驴妈妈、锦江、春秋等文旅企业推出特色活动,百度、达达集团、得物App等也积极参与,覆盖市民游客日常生活、消费和旅游需求。

  业界分析,对越来越多的居民来说,旅游是小康生活的标配、是美好生活的刚需、是品质生活的象征。

  过去钟爱长线游的“90后”王可在今年迷上了本地深度游:在上海各个市区,“吃住行游购娱”体验各具特色;沪上千余座“可阅读的建筑”有序开放,文创周边层出不穷;疫情期间,本地生活平台上新增丰富文化体验活动,旅游平台为全国各地农特产品带货……“以前旅游是节假日才有的福利,如今旅游休闲已经融入日常生活消费。”王可说。

  “上海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搭建大平台,各企业积极参与、拓展‘旅游+’内涵,其根本动力是满足老百姓的旅游休闲需求,激活金秋消费市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说。

沪苏浙皖联袂打造区域文旅“新名片”


  今年上海旅游节首次由沪苏浙皖联合举办。位于南通、温州、黄山的分会场及特色文旅活动同步启动;各地联袂推出惠民文旅产品;在上海的多场活动中,人们能方便地品尝长三角各地美食、领略各地非遗文化。

  来自安徽的王喆在上海锦江乐园“江南吃货节”活动中不仅吃到毛豆腐、葛粉圆子等家乡小吃,还尝到芋饺、小笼包等来自长三角十余座城市的特色美食。为进一步大饱口福,他计划在随后的国庆假期去扬州游玩。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人们日益喜爱和家人一起去欣赏近程的风景、去体验日常生活的美好。老百姓周边游需求增长,为区域文旅发展创造更大的机遇。”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沪苏浙皖还有更长远的谋划:在12日成立“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创,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具有国际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黄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程红说,目前出入境旅游市场仍然低迷,但长三角城市各自拿出“长板”,推动城市旅游模式创新,这不仅将给全球旅游业复苏注入信心、提供智力支持,也将为促进各国人文交流打下更坚实基础。

 
兴家坨“变轨”记
兴家坨“变轨”记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俵口镇兴家坨村在天津闻名,是因为两个“特色”。作为“管道之乡”,村里有出外承包管道工程的历史,100余家施工队走南闯北几十年;作为“湿地水乡”,村域横跨“京津绿肺”七里海湿地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曾一边湿地养蟹,一边招揽游客。
 
  可如今,兴家坨村“变轨”了。
 
  随着2017年七里海湿地全面修复保护,湿地边的兴家坨村第一个感受到了变化——核心区封闭管理,人为活动全部退出;缓冲区、实验区工业、建设、养殖项目受限。湿地养蟹搞不成了,旅游热也一下子降了温。
 
  发展难题摆在了村民面前,兴家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全胜家的大门被村民敲出来个“窝窝”。
 
  “我们是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最近的一个村,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也是一个有着5000多村民的人口大村,人多地少。”马全胜说。
 
  老路走不通了,未来的路开始在天津市与宁河区两级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渐渐明朗——走“生态路”,吃“生态饭”。
 
  “就业是首要的。”马全胜说。村里大大小小的100余家管道工程施工队承接了1200多人的就业。此外,年轻人开始到离家不远的汽车工厂务工,年纪大的村民则不用出村,就可以在村合作社打工增收。
 
  农田也加快流转的脚步,全村九成以上的村民同意土地和水面进行流转,大片土地上开始发展生态、附加值高的“稻蟹混养”。
 
  65岁的村民杨树发将4亩地流转了出去,村里给他安排了保洁、门卫的工作。
 
  “过去总觉得农民就是靠地吃饭,如果不种地了还能干什么?所以脑筋一直转不过弯。可现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脑子里的‘扣子’也解开了,都不需要儿女‘支援’了!”杨树发说。
 
  就业的问题解决了,村居环境的整治被提上日程。“村子美了,村民才能住得舒心,才能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增加收入。”马全胜说。
 
  兴家坨村开始下功夫提升村容,硬化了主干道路,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村民健身广场、塑胶篮球场,还进行了全村整体亮化,完成了污水管网铺设。
 
  站在兴家坨村街道上,放眼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民居,民居墙外是村民各自选择种植的花卉和树木,就连门前的“停车位”上都种上了小草。
 
  “街道两旁私搭乱盖拆除了,路面积水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每天都在村子里转悠好多圈。”马全胜说。
 
  “以前都求经济好,现在还要追求环境美。”杨树发说。
 
  如今,兴家坨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村内年满60岁的老人,每年还可以领取至少1000元生活补贴。
 
  拥有了“颜值”的兴家坨村,开始规划康养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周边市民来村里体验特色民宿和田园风光。
 
  在兴家坨村,村民出资自建了“天津兴家民俗博物馆”,粉墙黛瓦的免费展厅里,还原了兴家坨村几代人不同的住房,收藏着当地各个年代的农用工具。“留住兴家坨的民俗,挖掘好这些文化,将让我们未来的乡村旅游更有内涵。”马全胜说。(记者白佳丽、雷琨、黄江林)新华社天津9月11日电
 
浙江安吉:美丽山乡发展现代化养老产业
浙江安吉:美丽山乡发展现代化养老产业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9月9日,鄣吴镇幸福城康养社区的老人们在餐厅用餐。该社区的老人们大多数来自于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
 
 
 
9月9日,在鄣吴镇幸福城康养社区,一对老人在养老公寓房间内写文章。
 
 
 
9月9日俯瞰群山之间的鄣吴镇幸福城康养社区(无人机照片)。
 
 
 
  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的“山屿海·幸福城”大型康养社区于2019年配套基本完善,近200套现代化养老公寓全部投入使用,并建有生态农场、图书室、电影院、健身房等设施,集度假养生、农业观光、康复医疗等为一体,是安吉县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养老社区。
 
  近年来,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依托自然及人文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化养老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及乡村旅游业服务业发展,达到了发展养老产业和乡村振兴“双赢”效果。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长三角“嘉昆太”携手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长三角“嘉昆太”携手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上海9月11日电(记者李荣)为进一步加强省际毗邻区域的深度合作,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昆山市和江苏省太仓市三地11日共同签订了“嘉昆太”网络安全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据了解,三地相关部门将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建强筑牢“嘉昆太”网络安全防线的目标,通过网络安全领域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合力推动“嘉昆太”网络安全一体化协同发展。

  此次长三角“嘉昆太”三地的合作内容涉及8个方面,其中,在网络安全机制建设方面,共同探索建立“嘉昆太”三地联动的网络安全工作体系。在网络安全技术交流方面,密切加强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传播安全等领域的互动。在网络安全监测协作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作用,互通风险提示。在网络安全联合管控方面,织密监管防线,合力压实跨区域注册和经营企业的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方面,聚焦毗邻区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合力降低事件影响。在网络安全数据备份方面,合作共建灾备体系,相互开展重要数据的异地备份。

  此次“嘉昆太”三地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深度合作,将对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域织密网络安全防线,扫清监管死角,产生积极的联动示范效应。

 
金华立法鼓励见危施救,为无偿施救者托底 为无偿施救有效作证者,也可获奖励
金华立法鼓励见危施救,为无偿施救者托底
为无偿施救有效作证者,也可获奖励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在第21个“世界急救日”来临之际,一部鼓励全社会实施无偿施救并为无偿施救人提供法律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金华无偿施救规定》正式施行。其明确规定,无偿施救人因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为无偿施救行为提供了法律保护,消除了善意施救人的顾虑。

  据了解,这是全国首部专门为无偿施救相关问题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针对“不敢救”“不会救”“救不了”等公众关注的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这部地方性法规今年6月29日经金华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7月31日通过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

  曾几何时,类似“路遇跌倒老人要不要扶”“街头遭遇交通事故是否参与救援”的问题,成了善意施救人的两难抉择。金华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一些城市对救助者权益保护进行了探索,对医疗紧急救护行为做出救人免责的规定。金华在此基础上,专门就无偿施救相关问题做出更为全面系统的界定。

  记者了解到,《金华无偿施救规定》为方便公众理解和实施无偿施救行为,对无偿施救行为做出了界定。比如,无偿施救的行为人在主观上须出于自愿并具有利他的目的,且在客观上实施了紧急无偿救助行为;符合无偿施救标准的,受助人在事后对施救人表示感谢而自愿给予报酬的,仍应认定为是无偿施救行为。

  除了明确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外,针对可能发生受助人诬陷施救人,施救人因缺乏证据无法自证清白的情况,《规定》指出,知道无偿施救情况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有义务出庭作证;同时鼓励相关知情人为无偿施救行为证明,规定“对无偿施救行为提供合法有效证据予以证明的,有关部门可以对证人予以奖励”;同时为了不让施救人流血又流泪,要求政府设立无偿施救专项资金,用于无偿施救人和证人的奖励,以及对因无偿施救行为造成无偿施救人人身损害不能获得赔偿、补偿部分的补助。

  金华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无偿施救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政府要加强无偿施救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必要的经费,鼓励和支持民间救援队伍发展;卫健委、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要组织各类应急救助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提高公民自救、互救能力,解决“不会救”问题;人员密集公共场所要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箱、急救包等应急救护设备、设施,解决“救不了”问题;这些均在《规定》中做出了具体要求。“金华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并对每个可能产生歧义的细节深入探讨研究,努力使之成为一部善法、良法。”(本报记者谢云挺)

 
苦荞花开:四川7个未摘帽县决战贫魔
苦荞花开:四川7个未摘帽县决战贫魔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茫茫大凉山,苦荞是人们赖以为生的主要口粮,滋味清苦,细品之后亦能回甘。

  当前,四川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关头,最后的贫困堡垒全部位于大凉山腹地。在这苦荞丰收的时节,伴随冲锋的号角,凉山儿女正克服重重困难,誓与贫困展开大决战。

贫瘠山岗


  来自越西县马拖乡的彝族少年吉依阿杰自幼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后杳无音信。5年前,为了给阿杰寻求出路,他的爷爷做出无奈选择——将他送到成都的一家格斗俱乐部训练、生活。“格斗少年”的命运刺痛了公众神经。

  阿杰的身后是凉山97万人的贫困群体。面积6.04万平方公里的凉山州,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1956年凉山民主改革前,大部分地区处于奴隶制社会。

  由于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加上历史上欠账多等特殊问题,凉山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昭觉、布拖、金阳、美姑、普格、越西、喜德7个县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布拖县被称为“凉山西伯利亚”,地质条件与气候同样恶劣,2016年之前这里不通国道和省道,是“出不去、进不来”的交通死角。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2016年11月之前村民出行全部依赖17段架设在悬崖峭壁上由藤条、木棍编成的“天梯”,被称为“悬崖村”。

凉山花开


  2017年8月,在“控辍保学”工作的推动下,凉山州相关部门将“格斗少年”接回大凉山接受义务教育。阿杰和4名小伙伴来到了冕宁县双河小学。在这所“体教结合”的学校里,孩子们一边上学,一边接受专业的拳击训练。丰富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渐渐开朗,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

  2013年以来,1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扶贫干部奔赴凉山。7年来,修公路、建新房、兴产业、抓教育、促脱贫……辛勤的汗水浸润了昔日贫瘠的土地。过去5年,全州累计实现1772个贫困村退出、80.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9.8%降至4%。

  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布拖县一度出现基础项目建设滞后。面对紧迫局面,当地迅速建立起“指挥部+企业管理员+驻点技术负责人”的三层作战体系,将工期倒排到天,通过近3个月每日一调度、“两班倒”交叉作业的冲刺,所有安全住房于6月全部建成,目前贫困群众已全部入住。

  晚上10点,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北感恩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罗保才还在带队巡逻,搞入户调查。他告诉记者,为了让1421户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干部们从春节起就没有休息过,就连彝族最重要的火把节也是在工作中度过。“只要贫困户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罗保才说。

  美姑县瓦古乡瓦以村,“95后”第一书记杨卓玛一个月前在入户途中摔了一跤,造成脚踝韧带拉伤、股骨头脱臼,疼得眼泪直流。但她顾不上休息,戴着护腰、护踝,又开始一瘸一拐地忙着“十查二十核”。今年元旦刚刚新婚的她,一个多月才能与同在扶贫一线的丈夫见上一面,话题总会不知不觉“跑偏”到工作上……

不负金秋


  夏末秋至,大凉山处处可见苦荞丰收的景象。已经长成帅小伙的阿杰转眼已经升入泸沽中学初三年级。今年8月,他在四川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上夺得男子52公斤级冠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感觉离上大学、当教练的梦越来越近了。”他说。

  大凉山,梦想起航的不仅是阿杰。

  8月初,已搬到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沐恩邸社区3个月的沙马作叶,回了一趟龙沟乡金野以匹村的老家,收割苦荞和土豆。他的新居周边已建起了服装厂、口罩厂、塑钢厂,城外还有四川攀西地区最大的农业产业园,去往广东佛山的劳务输送专车,带着年轻人的梦想奔向远方。

  螺髻山下,一只只灰顶鹤在普格县特尔果乡的稻田上空盘旋。稻田里种着有机红米,还养着红鲤鱼、雅鱼、青虾、中华鲟。这个集休闲体验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和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共同打造的示范产业园。贫困户特久差且将家里的5亩土地流转给了示范园,在园区当起了管理员,儿子也在这里打工。

  行走在大凉山的日子,记者总能被乡亲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感染。这些笑容绽放在“悬崖村”老乡们走下“天梯”奔向新居的途中;绽放在女孩们退掉“娃娃亲”,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路上;绽放在老阿妈为牛羊接生的畜圈里;绽放在米-26直升机调来装载机打通通村路后,人们欢庆起舞之时……那是像苦荞花一样的笑容,洁白、美丽,恬静而动人。(记者吴光于、李力可)新华社成都9月12日电

 
山村里的“新希望”   “我和老伴年龄大了,不种地了,在村里猪场当饲养员,工资加分红,一年下来,比种地的收入翻了好几番,这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啊!”姚栓虎笑呵呵地说。
  姚栓虎是陕西省宜君县棋盘镇马泉村的脱贫户,也是新希望六和集团(以下简称新希望)在宜君县的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受益者。
  姚栓虎一家4口人,以前种玉米、核桃,年收入不足万元。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马泉村与新希望合作,利用政府产业扶持奖补资金、贫困户入股和自筹资金等,按照新希望的设计要求,建设猪舍,代养育肥生猪,半年出一次栏。新希望提供猪苗、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并回收成品猪,承担疫情、市场行情及环保等风险,每头支付300元代养费。
  姚栓虎年近六旬,出去打工不好找工作,经过村民举荐,他和老伴一起养猪。刚开始,他有点担心,要养500头猪,怕养不好。在村干部的劝导和支持下,姚栓虎坚持下来了。现在,养殖规模已达1300头,姚栓虎就把田地转让出去了,一心一意当饲养员。女儿出嫁了,儿子参军了。两人的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姚栓虎高兴地对记者说:“我能有今天,感谢党的好政策。”
  平时,除了接受新希望技术员的指导及其他技术培训外,姚栓虎还自己上网查、买书看。现在,诊治日常小病基本没问题了。从贫困户变为拥有一定技术的饲养员,信心满满。新希望西北地区负责人姜亚琴说,只要他们有些饲养经验,再有意愿,都可以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适应规模化、现代化养猪需要。
  姚栓虎是众多脱贫户的代表之一,云梦乡南古村的夏辉苗,因父亲癌症复发,家庭情况亮红灯。今年3月从外地打工来到新希望猪场当饲养员,工资每月5000多元,比外地打工的工资高,还有优秀员工奖励,缓解了父亲手术化疗负担。加上大病救助、合作医疗报销,化解了返贫风险。
  宜君县位于深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期间,全县共识别出57个贫困村,贫困户3563户。新希望已在其中的22个村建了500头到2000头育肥养猪场,每个养猪场覆盖6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生猪养殖,直接或间接带动2544户实现脱贫,每村每年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以上。2019年,宜君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为预防返贫,宜君县实行贫困户动态监测,每周一次。如出现突发大病灾害事件,启动临时救助机制,严防出现返贫现象。
  引进新希望是宜君县采用“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N个贫困户”模式,实现产业扶贫的成功范例。宜君县探索出“五个一”生猪代养长效机制,即推广一个龙头企业认领,带动一个产业,依托一支团队,培育一批能人,造福一方百姓。从跟新希望合作探索出的经验也在其他产业推广。
  “新希望为宜君县脱贫作出贡献,我们不能忘记。”宜君县政府决定,支持新希望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扩大养殖规模,推进饲料加工厂和生猪屠宰场及全省最大基础母猪代养基地建设。这个月初,宜君县与新希望签订15万头生猪自养协议。宜君县提供土地,并给予优惠,新希望自建猪场、自招员工,养殖育肥猪,员工以当地人为主。
  云梦乡南古村的王涵,因妈妈得心脏病而成为贫困户。“之前,因负担不了医药费,妈妈的药不得不停了。如今,我在新希望打工,收入增长了,又能给妈妈继续治疗了。”王涵说。(本报记者黄国清)
冰川脚下秋收忙
冰川脚下秋收忙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9月10日,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康沙村的村民在收青稞。
 
  9月,生活在来古冰川脚下的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的村民开始秋收,金色的农田里,手扶拖拉机的马达声和村民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段优美的劳动之歌。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衣家村的路 一家人的路
衣家村的路 一家人的路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新华社济南9月12日电(记者邵琨、吉玲)山东栖霞多丘陵,连绵蜿蜒2500多座山峰的一处褶皱里,有一个仅有5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衣家村。

  300多年前,衣家人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个“土匪都找不到的地方”。山峦护佑了他们的性命,却卡住了他们的发展。

  今年80多岁的衣家村村民衣忠乐依然记得,10年前,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出嫁,村里却停不下前来迎亲的6辆小轿车。“别说轿车了,走辆三轮车都难。”他说。

  衣家村在半山腰上,村里的路是狭窄的泥土路,家家户户的柴草垛、垃圾堆随处乱放。村中有路走不通,山上无路鬼见愁。

  建村300多年,村民仍然延续着靠山吃山的近乎原始的劳作方式,人均年纯收入始终不超过5000元,贫穷似乎在这里扎下了根。

  通往山上果园的山路是羊肠小道,有的地块走一趟就得花一个多小时。村民世世代代种植的樱桃、苹果等运输主要依靠肩挑手提。“上山推着小推车走都要仔细点儿,年年都有车翻沟、人受伤的事故发生。”衣忠乐说。

  道路不好走,山里有一些地块,村里的许多人一辈子都没上去过。有的果树即使有了收成也无法收获,村里人眼瞅着运不下山的水果烂在山上。

  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村里不少人将土地送给邻居亲戚种,自己外出谋生路,这让本就人口稀少的山村变得人更少。总共57户、100多人,其中长年在外打工的30多人,季节性外出打工占全村劳动力的80%。

  2009年,17岁走出大山当兵的衣元良时隔30年后重新回到衣家村,当起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村委会办公室像被炸弹炸过一样,没有屋顶,屋里的草一人多高。”衣忠乐说。

  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大旱,衣元良自掏腰包为村里买了4000元的救命水,可送水车硬是卡在山脚下进不了山。这一年,村民眼睁睁看着全村40%左右的樱桃树旱死。

  “路卡着脖子,再不改变,只有等死。”衣元良暗下决心,带领村民来一场自我救赎的谋生之路。

  衣元良将自己做生意的钱贴到村里,打了一口335米的深井。衣家人终于有水吃了,出水的那天,全村人比过年还高兴。村民似乎看到了希望,群众的心气也被调动起来了。

  苦熬不如苦干!

  从2017年开始,一支主要由7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的修路队上山了,一干就是一整天。70多岁的衣民拿着铁锹沿着路边颤颤巍巍地铲着碎石。他患有脑血栓,尽管干活慢,却不肯休息。他说:“大家都干,我怎么能坐着。我力气不比你们大,但我不能停!”

  寒冬腊月,顶风冒雪,一天接一天,男的垒墙,女的垫沙。80多岁的杨淑兰说:“我就是去帮忙搬石头、垫沙子。书记把自己的东西都搭上了,咱能不干吗?”

  尽管有了群众支持,但要在几代人都没敢动过的大山上开辟出一条路,困难远超想象。山坡陡峭,以前没有路。打炮眼的时候需要把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在树上,有的地方要连放3炮才能打通,炮眼打了2500多个,炸药用了3吨多。

  山路炸开后,村民一锤一锤碎石、一锨一镐平整路面。历时7个月,衣家人修成了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盘山路,砌起了3.5公里长的路边墙。

  衣家村村头的村史馆里,卷曲变形的铁锤、磨短了四五厘米的镐头、断裂的锤柄,向人们讲述着这段艰苦奋斗的修路历史。“石头硬、铁锤硬,不如衣家村人的意志硬。”衣元良说。村史馆里,还有一块围巾,上面绣着“衣家人,一家人”。

  路修通铺好以后,衣家村在山顶上建了蓄水池,但不通电还是无法灌溉。后来,国网栖霞市供电公司投资360余万元,帮助衣家村改造供电线路,新增变压器,引电上山,架设滴灌设备,安装智能设备,全村350亩果园实现刷卡浇地,生产有了保障。

  不到三年的时间,衣家村人依靠双手解决了路和水的问题,发展起特色产业项目,开拓出集体、群众“双增收”的幸福路,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

  汗水没有白流。今天再走进衣家村,与过去已是天壤之别。在烟台市委组织部、国网栖霞市供电公司等单位的帮扶下,水、路、电的难题彻底解决,村里有了产业,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正在延展。

  这几年,除了传统的水果种植,衣家村发展起藏香猪养殖、桃树种植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底,衣家村可实现村集体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6万元。

  一场小雨过后,记者登上山顶。蓄水池旁,党旗猎猎。俯瞰山下,烟雨缭绕。盘山路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十分醒目。

 
消费扶贫更要有长远眼光
消费扶贫更要有长远眼光

( 2020-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消费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一种新形式,近几年呈蓬勃发展势头,消费量和覆盖面迅速扩大,在贫困地区的产品销售和贫困人口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些消费扶贫的产品,因质量问题引起了购买者的不满。北京一家有1600名员工的单位相关负责同志说,他们从某地集中采购的大枣,价格相当于或略高于市场价格,但部分产品严重过期、变质,很多人拿到后直接扔掉了;哈尔滨市一家单位集中采购的“笨鸡蛋”,很多表层出现黑色霉斑。

  尽管没有确切统计,但从记者收集到的反映看,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

  开展消费扶贫初衷是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从本质上说,消费扶贫是一种交易行为——贫困地区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与消费者之间是买卖关系,与慈善和捐赠等行为有严格区别。

  因此,消费扶贫应按照市场规则,严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关,不能因为贴上了“扶贫”标签,就放松对质量的要求。对不合格产品“随手扔掉”或不予“较真”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和宽容,但并不能成为消费扶贫产品忽视质量的理由。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消费扶贫在起步阶段出现一些瑕疵在所难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组织方没有尽到把关责任,可能是因为当事者对该项工作本意的曲解,认为“既然是扶贫,质量差不多就行”;也有反映个别“中间商”向散户低价收、高价转卖给采购单位,从中敛财牟利的情况。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不能因此毁了消费扶贫的品牌和声誉。

  更重要的是,消费扶贫并不仅仅是一种救急和扶贫济困行为。对于很多偏远、闭塞的贫困地区来说,通过消费扶贫,与市场和消费者建立了往来,成为伙伴,解了燃眉之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更好的结局是,由此在产需之间建立起一条稳定、可持续的通道,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为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打下好的基础。

  开展消费扶贫工作,更要有长远眼光,要摒弃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能搞“一锤子买卖”。

  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门今年2月份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通知》中,对消费扶贫平台建设、相关工作流程、规范产品认定、严格加强监督等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对“问题”产品给予清除制度。

  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制度更加完善、成熟,在贫困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消费扶贫一定会成为一项更加红火和兴旺的事业,越来越多的产需方从临时伙伴成为长期合作的朋友,对消费扶贫事业的“差评”越来越少,“点赞”越来越多。(本报评论员范迎春、杨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