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防汛抗洪

充满希望的田野 大有可为的热土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纪实
充满希望的田野 大有可为的热土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纪实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到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再到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一以贯之、不断强化,为东北振兴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热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到东北地区调研,为东北振兴发展倾注了巨大心血。

  “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这片土地为我们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推进东北振兴发展?这次我是带着这个思考来的,同时也为谋划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进行调研。”

  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擘画蓝图。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关键时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东北,深入吉林省的农村、社区、科技园区、企业考察调研,为这片热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一步指明方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新时代东北地区正酝酿着新的突破,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一)希望的田野


  “总书记您看,现在这玉米又高又壮,长势喜人,再过两个月就成熟了,到时候一亩地可以打800多公斤粮食,今年我们又将迎来大丰收。”

  7月22日下午,松辽平原腹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玉米地一望无边、绿浪滚滚。

  这是5年间习近平第三次到吉林考察。这次来,第一站就走进丰饶的黑土地,调研一件头等大事——粮食生产。

  “前年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我来看看玉米。”玉米地头,习近平谈及此行初衷,“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关键就看秋粮了。今年灾害不少,我很关心东北这里的农作物长势。”

  正值抽雄吐丝期,玉米顶端的花穗,在阳光下闪着金黄。十来架无人机正在进行喷洒作业。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汇报:今年吉林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3万亩,玉米保苗率达到96.06%,是近5年来最好水平,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品种现在的株高比去年同期都高,同时在防灾减灾方面也增加了投入。

  看着眼前的玉米长势,听了情况汇报,习近平强调:“粮食是基础啊!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争取秋粮有好收成,为全年粮食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梨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5强县之一,也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从2007年起,这里开始探索以玉米秸秆覆盖、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形成粮食增产和黑土保护的叠加效应。

  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玉米地深处,走到黑土断面观测点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并同在场的农业专家攀谈起来。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已在梨树县扎根搞科研10多年。他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总书记,这个地方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代末年开始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

  “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总书记不无忧虑地说。

  “我们想了个办法,把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还能抗倒伏。”李教授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

  “这个模式总结推广了吗?”总书记关切地问。

  “梨树县已经推广了200万亩,全省推广了1800万亩,计划推广到4000万亩。”

  “这个工作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从黑土地保护谈到科技兴农,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农业现代化,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也离不开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2015年,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要求吉林省“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5年过去了,吉林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如今已建成家庭农场3.6万户、合作社8.6万个。

  离开玉米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院内,一排现代化的农机具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这是玉米联合收割机,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剥皮、收集装车;这是植保机,是用来除草、田间防虫的;这台是打包机,最大优点是可以一次性捡拾秸秆,打碎、除尘,最后打成包,特别受欢迎……”合作社理事长卢伟逐一介绍,如数家珍。

  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一台台大型机械轰隆隆开上了广袤的田野,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收益大幅增加,劳动强度却大幅降低。    

  “入社以后,大家感觉怎么样?”在合作社场院里,总书记开了个现场调研会。

  “非常好!”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列举入社后的实惠:

  “把地交给合作社放心,比我们个人种得好”“一年分红8000多元,逢年过节合作社还给大家分豆油白面发福利”“我在合作社当农机手,每月领固定工资”“我得空在家里种种菜,还能去市场上换个零花钱”“我平时在外打工搞室内装修,一年收入4万多”“我养了10多头牛,一年收入七八万呢”……

  “厉害啊!土地流转了,大家腾出手来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总书记十分高兴。

  “农业合作社的道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国家会继续支持你们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同时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

(二)发展的新动能


  “上一次来一汽还是9年前,这次来看了以后,感到眼前一亮,今非昔比啊!”7月23日下午,正在长春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一汽集团研发总院,一路走过来,倍感欣慰。

  一汽,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60多年前,人民共和国百业待兴之时,第一辆卡车“解放”、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在这里下线,点燃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光荣与梦想。

  60多年过去,一汽集团已成长为位居世界500强企业前列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今日之中国,也成为了汽车生产和销售的第一大国。

  “从荒原建厂到自主换型到结构调整,一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创业,而现在,我们正进行自主创新的第四次创业。”一汽集团负责人告诉总书记,企业当前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习近平深知汽车产业竞争之激烈:“现在,国际上汽车制造业竞争很激烈,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等不断发展,对我们来讲有危有机,危中有机。”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整车硬件测试实验室,了解企业科研攻坚情况。科研人员向总书记介绍了最新打造的无介质全息影像、心率方向盘等智能化产品,并现场演示了运用数字模拟技术构建的自动驾驶测试系统。

  展厅里,全新电动化智能网联技术平台、高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红旗”等品牌的纯电动SUV、豪华商务轿车、超级跑车、无人驾驶小巴士等最新款式整车产品,一字排开。

  习近平总书记边走边看,不时询问车辆设计、性能等情况,还饶有兴致地坐进新款汽车,手握方向盘,现场体验了一下:“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不仅造型时尚,更体现了高技术。”

  今年以来因疫情影响,汽车产业遭受严重冲击,一汽依靠创新,产销逆势上扬,上半年销售163万辆,特别是红旗等自主品牌车生产、销售持续增长。

  “我们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面对一汽职工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意味深长的讲话。

  “我们发展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像一汽这样的企业要当先锋。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现在中国要向制造业强国、工业强国的更高目标发展,就是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抢抓机遇、弯道超车。”

  一汽的改革发展,是吉林乃至东北地区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缩影。

  深化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首要任务,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东北振兴发展的根本途径。

  长春新区,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关键时点应运而生。在吉林贯彻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7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新区规划展览馆,详细了解新区创立5年来的发展情况。

  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39家,培育了“吉林一号”卫星、重组人生长素等一批世界领先科技成果;率先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举措,推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50条”……展馆里,清晰明了的图表视频和直观可感的创新产品,展示了新区建设取得的成果。

  “新区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走的路子也是对的。”习近平总书记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进一步指明努力方向,“新区发展关键看内涵,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在高水平规划前提下,关键要扎扎实实把产业链供应链搞起来,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真正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

  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反复强调,一定要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他勉励吉林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

(三)基层治理的关键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东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始终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在一汽集团研发总院的实验室里,听说现场有几位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关切询问他们是从哪里毕业的、收入怎么样、对现在的岗位是否满意。

  企业负责人告诉总书记,今年一汽集团共招聘了1100多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工资水平在长春地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汽车行业也处于中上游。

  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他对大家说,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面临就业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将其作为重大民生工作任务,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广大高校毕业生也要改变择业观、就业观,找到自己的定位,投入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听了总书记温暖人心的话,大家激动地鼓起掌来。

  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曾经存在着“四多一少”突出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残疾和困难人多、有稳定收入的少,环境老旧脏乱差,各类矛盾突出。如今,通过完善社区治理,长山花园社区已经建成远近闻名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成为近7000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是什么使这里脱胎换骨?7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山花园社区考察调研。

  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看展板、查记录,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情况。“全科社工是怎么回事?”“一名网格长覆盖多少人?”“道德银行积分怎么算?”总书记问得很细。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总书记,近年来他们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庭院党小组-楼栋党员家庭户“四级”党建网络工作体系,以及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三长”管理体系,把社区治理和服务延伸到了最基层。社区工作者们怀揣着一团火,着力解决群众的闹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现在的幸福指数老高了。”说起这几年社区的变化,今年64岁的居民赵兴福嗓音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他告诉总书记,一个是暖和了,小区统一做了外墙保温,原来冬天家里只有10多度,现在有20多度;一个是漂亮了,原来雨天满脚泥、晴天一身土,现在铺上了柏油,房前屋后种上了草坪、栽上了花,整得跟公园似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小区还通了天然气,安装了健身器材,建起了诊疗室……关键是有困难找得着组织、找得着人,真是服务到家了。”赵兴福说。

  “看到你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景象,我很欣慰。”习近平勉励身边的社区工作者,再接再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搞好为民服务各项工作,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2019年7月,依托长山花园社区,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一个独立设置的致力于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干部的干部学院,一年来已累计培训社区工作者4400多人,不仅把长山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也把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介绍到这里进行学习交流。

  学院不仅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任课教学,还坚持实践导向,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社区工作者走上讲堂,开展实训教学、案例教学。

  “这样的培训方式是对路的,就是要坚持‘干而论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听了学院的教学培训情况,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如何做好基层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习近平强调,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每一层都不能“挂空挡”,特别是要把社区、乡村、企业车间等最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离开社区时,闻讯而来的居民们聚拢在广场上,纷纷向总书记问好。望着热情的群众,习近平停下脚步,向大家挥手致意。

  夏日的阳光洒向人们,总书记的话语激荡人心:

  “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人民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奋斗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也是贡献者,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了人民美好幸福生活而奋斗!”

  新华社长春7月25日电

 
黑土地上生机无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黑土地上生机无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指明方向、增添活力,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大暑时节,骄阳似火。在吉林省梨树县的片片沃野上,玉米已吐丝,正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期。回想起几天前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的情景,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凤香的心情依然激动。

  “总书记说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鼓励我们再接再厉,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说到农民心坎上啦!”韩凤香正忙着和社员们施肥打药。这个合作社集中了郭家店镇青堆子村70%的土地,社员每公顷土地每年保底收入1万元,年底还有分红。

  “我们种地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每公顷土地比过去减了300斤化肥,而产量没减少、品质还更好。”她说,“合作经营能实现土地规模化和农业生产集约化,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梨树县向北千里之外,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00亩大豆一眼望不到头,长势喜人。这片土地由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托管经营。

  “总书记指出,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这‘三个提高’正是我们的实践成果。”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适度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如今,我们每公顷大豆增产400斤左右,减少投入成本200多元。”

  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对脚下这片黑土地的变化感受很深。“通过轮作、深翻整地、秸秆粉碎还田等措施,耕地不板结了,又‘有劲’了。”他说,“总书记把黑土地比作‘耕地中的大熊猫’,要求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这对我们是极大鼓舞和鞭策。”

  增产增收的一个“密码”就是科学种田。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就在东北地区开展了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几天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保国在梨树县的田间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情况。

  “总书记强调,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这是科研人员的时代课题,激励着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为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新贡献。”李保国说,“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适宜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攻关,让黑土地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现代农业科技“加持”下,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成为东北黑土地上人们的共同使命。在辽宁省昌图县,盛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正在组织人力用无人机给玉米地打药。他对秋粮丰收很有信心,原因在于他所在的合作社流转的5000多亩地大部分都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春天种地前不用拾掇秸秆,覆盖地表不用清理和翻地,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就行。

  “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就是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这种方式既可以解决秸秆处理的老大难问题,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盛铁雍说,“从我们合作社的实践来看,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玉米长势明显好于没有采用的。”  

  保护黑土地已经从种植业扩展到养殖业,成为东北农民“种养结合”的新致富经。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种粮大户赵玉国,就“跨界”搞起了养殖业,在种地的同时还养了100头牛、100只羊。

  “过去种玉米产生的大量秸秆不容易处理,最近这些年我们通过搞养殖,既消耗了秸秆,牲畜的粪便经过发酵做成肥料还能给土地增加有机质,一举多得。去年的化肥使用量比以前减少了一半。现在土地蓬松肥沃,掀开秸秆挖几下就能挖出蚯蚓。”赵玉国说,“总书记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我们接下来就是要不断探索新的成功经验,把地种好、把牲畜养好,为社会提供更多绿色农产品。”

  在“中国葵花之乡”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葵花即将全面盛开。三瑞农科公司董事长、中国葵花产业联盟执行会长张永平正顶着大太阳在田里向农民了解新品种的种植情况。他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这一重要指示感触最深:“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核心是农业种子现代化。”

  张永平组建的研发团队先后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新品种,比进口种子的抗病性、商品性更好,平均每亩可增收500元至800元。“我们将通过科技攻关,在抗菌核病等新品种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张永平说。(记者董峻、薛钦峰、王建、邹明仲、李云平)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战疫魔,斗洪魔 湖北全力应对防疫、防汛叠加“双考”
战疫魔,斗洪魔
湖北全力应对防疫、防汛叠加“双考”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7月6日,工作人员在武汉龙王庙封堵闸口。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李鹏翔、侯文坤


  湖北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不久,洪水在我国南方肆虐,湖北省又成为汛情中受灾严重的省份。

  战疫魔,慎终如始;斗洪魔,勇往直前。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

  在湖北,战场,从疫区到洪区;硬仗,一场接着一场。面对防疫与防汛叠加“双考”,湖北干部群众筑牢“双重大堤”,切实将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筑牢“三道防线”,守好生命“安全堤”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峡谷间,8000多名群众紧急转移疏散,而党员干部、救援队伍“逆向”集结。

  7月21日清晨,屯堡乡马者村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淤塞清江发生堰塞湖险情,随时有溃坝形成洪水下泄的危险,情况危急。争分夺秒的抢险救援正紧张进行。

  暴雨如注,侵袭荆楚。

  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汪金福说,在今年43天的超长梅雨期,湖北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位。

  “快!快!快!”

  各方力量,闻“汛”而动。

  富河求援!军地陆空协作成功封堵50余米干堤溃口;

  长湖出险!6000余名干部群众上堤坝巡查排险;

  白洋河水库告急!500多名干部群众昼夜抢险施工;

  ……

  汹涛拍岸,长江汉口站水位自7月7日已连续十多日超警戒。

  穿上迷彩装,套上救生背心,“火神山”医院建设者、中建三局二公司防汛抢险突击队员夏德勤走上长江武金堤抗洪。“同建设‘火神山’一样紧急。眼下保卫大堤就是保卫武汉。”夏德勤说。

  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面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切实筑牢“三道防线”。

  点亮“聚光灯”,湖北强调防汛救灾必须紧绷弦,筑牢“政治防线”。“我宣誓:愿与大堤共存亡。”7月12日晚,脚踩大堤,肩扛责任,武穴市龙坪镇长江堤坝上,500多名守堤人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打开“探照灯”,湖北加强监测预警,补齐短板,筑牢“物理防线”。“水位红色预警:19日9时15分,襄阳市襄北农场前刘水库水位117.81米,超过设计洪水位0.21米……”入汛以来,推送给各水库责任人的手机预警信息已超过40万条,提醒检查,夯实责任。

  用好“近光灯”,湖北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统合各方力量,查险排险,筑牢“工作防线”。3000多公里超设防水位的江河大堤上,除堤防管理单位专业人员外,还有超过13万名干部群众日夜巡视,严防死守。

统筹“控”和“护”,建起健康“保护墙”


  安置点戴口罩,防汛哨棚测体温,这是湖北坚守防疫、防汛两座“大堤”的真实写照。

  ——全力做好安置点卫生保障,确保不因聚集而传播疫情。

  “安置点配备了19名医护人员、两台救护车,24小时值守,每天进行体温测量、消毒杀菌。”在黄梅县新开镇第二小学安置点,镇卫生院副院长陈先球脚步匆匆,一边忙防汛,一边盯防疫。

  湖北各地设置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时,尽可能选择学校等卫生条件较好的场所,全面建立社区(村)干部、救灾队伍、巡回医疗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共同构建的信息闭环管理,严格疫情筛查、快速处置,确保发热病人管控无遗漏。

  ——大堤上的防疫也毫不懈怠。

  “36.5度,体温正常!”长江干堤黄州段,防汛人员刚上堤,防疫人员就迎了上来,边测体温,边提醒不要聚集。大堤醒目处张贴着疫情防控提示:“值班值守时,保持1米距离……”

  “我们全天都在大堤上跑。”黄冈市黄州区总医院主治医生熊建中和同事沿途为防汛人员测体温,问诊送药,遇上有突发急病的,及时用救护车送医。

  ——确保“防汛不感染、灾后无大疫”。

  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受灾地区共设置医疗救护站267个,派出巡回医疗队2094支共10488人次,累计消杀面积1768万平方米。

  目前,湖北新冠肺炎无新增确诊病例,受灾地区没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战“疫”斗“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疫情防控是大考,防汛救灾也是大考。从防疫到防汛,英雄的湖北人民风雨无阻坚持前进。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

  “险工险段,党员包保。”咸宁市嘉鱼县西湖围堤防汛指挥部临时党总支书记魏萍说。党员就是先锋,把支部建在堤坝上、哨棚里,党旗要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

  从战“疫”到战“洪”,同样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直面生死考验。连续抗洪12天的浠水县公安局关口派出所副所长夏亮突发脑出血昏倒在地;英山县温泉镇坡儿垴村村支书刘水存晌午巡堤时被洪水卷走,献出生命;凌晨两点仍在抢险的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水务服务中心主任舒明智倒在大堤上,以身殉职。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和承诺。

  武汉天兴洲7月11日扒口行洪。78岁的曾祥鑫服从安排,搬到了安置点。“本来有点担心,没想到大到热水器、空调,小到蚊香、花露水,工作人员都为我们考虑到了。”

  “不会让任何一名受灾群众流离失所、挨饿受冻!”这是黄冈市蕲春县向转移群众的承诺。最高峰时,湖北共设立集中安置点983个,安置37000余人,最大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哪里有汛情,哪里就有众志成城的守望。

  “上联:斗疫驱魔入方舱,众志成城战新冠,下联:抗洪救灾上江堤,齐心协力保家园,横批:‘医不容辞’”。这是54岁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防汛突击队员代汉红的朋友圈独白。

  从医院到大堤,“不管是防疫还是防汛,都是‘医不容辞’的责任。防汛持续多长时间,我们就会坚守多久。”代汉红说。

  大疫面前,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大汛当前,同样舍生忘死,众志成城。

  “98抗洪”中被解放军救回家的小女孩上堤守家园;刚结束高考的学生走上防汛一线当志愿者;在外打工的500多名青壮年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簰洲湾抗洪……

  “长江2020年第3号洪水”正在上游形成,当前湖北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持防疫防汛两手抓,在防疫中统筹防汛,在防汛中不忘防疫,确保灾后无疫。

  战“疫”号角未息,防汛战鼓未停,战斗仍在继续……

  新华社武汉7月25日电

 
防控中显底色,反弹中见韧性 透视上海经济“半年报”
防控中显底色,反弹中见韧性
透视上海经济“半年报”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何欣荣、郭敬丹


  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历来是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窗口。地处开放前沿,直面疫情全球蔓延的冲击波,上海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最新统计显示,二季度以来上海经济运行各项指标显著回升、整体增速转正,上半年GDP同比降幅收窄到-2.6%。依托智能的城市大脑、稳固的民生底盘、活跃的创新引擎,上海不但经济增速止跌回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是持续提升。

疫情防控彰显“人民城市”底色


  今年上半年,实到外资在去年同期增长13.9%的基础上,仍然实现5.4%的正增长。超过1亿美元的大项目达19个,支撑作用明显——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上海的外资数据堪称一抹亮色。

  “今年虽遭遇疫情考验,在华业务仍有望达到预期水平。”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费利克斯·古切说,上海对疫情的有效防控、经济的恢复活力,将为海外投资者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疫情防控,是上半年上海的头等大事。疫情发生后,上海迅速形成覆盖全市215个街道乡镇、6077个居村委、1.3万个住宅小区的防控网,全市设立发热门诊117家、社区发热哨点200个。临床诊治中形成的“上海方案”,被国家方案充分吸纳,也得到世卫组织的认可和推介。

  面对疫情冲击,民生工作有“温度”,发展“底盘”才能稳固。“疫情之下,我们更加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在破解‘老小旧远’难题、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方面持续用力。”上海市市长龚正说。

  看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577元,同比增长3.6%,继续快于经济增长。

  看行动,今年7月上海成立专门的城市更新中心,打好旧改攻坚战。今年上半年,上海完成37万平方米、1.7万户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分别是全年目标的67%、61%。能快则快,是上海对旧改工作的新要求。

  所有这些工作,都指向同一个理念:“人民城市”。疫情防中彰显的“人民城市”底色,不仅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前来定居,也吸引中外企业纷纷落户。

关键指标转正折射经济“韧性”


  白顶小帐篷一字排开,处处街市灯如昼——今年7月初,位于上海黄浦区的“外滩枫径”集市开张满月,每个周末揽客“10万+”,带动附近商场的营业额环比增加两成。

  “外滩枫径”,是上海在“五五购物节”期间推出的一张靓丽名片。观察上海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两项关键指标的转正,折射出城市经济的“韧性”: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4%。二季度,在上海首创的“五五购物节”带动下,5、6月份上海消费增速由负转正,重点商圈实物消费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一季度,项目签约、工程推进因疫情中断,上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9.3%,但上半年转为同比增长6.7%,其中制造业投资连续十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目前,上海的工业生产持续回升,金融市场交易明显活跃。上半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4%,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13.4%,上海证券交易所IPO筹资额排名全球第二。”上海市发改委的报告指出,上海的股市、房市、车市三大市场已逐步企稳。

  总体企稳的基础上,上海的一些热点地区,开发建设热气升腾。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投资480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近期集中开工。今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新设企业7035户,同比增长62%。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下半年新片区将结合空港加海港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贸易企业、航运企业落户,在跨境服务上“提质增量”。

开放创新积蓄发展后劲


  疫情冲击和外部变局下,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前所未有。然而,愈是面临逆风,愈要把稳改革开放的舵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近日,有着“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上海南京路上,全球最大的华为旗舰店正式亮相。

  旗舰店之外,浦东的金桥,上海首个5G产业园正式开园。浦西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抓紧建设。

  华为是一个缩影。在稳舵中奋楫,在逆风中前行,上海的新动能在疫情倒逼下持续释放。

  龚正说,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5.5%,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大幅增长,有力推动了工业回暖。“大云物移智”也就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在线新经济跑出加速度,商品类网络购物零售额增长14.3%。

  开放和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今年,上海还要举办第三届进博会,目前已签约展览面积超过九成,签约和报名企业超过2000家。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做好筹备工作,细化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越办越好”。

  上海市发改委提出,下半年上海将高质量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精准谋划一批引领性、前瞻性的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和重大布局,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武汉东湖沙滩浴场恢复试营业
武汉东湖沙滩浴场恢复试营业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7月25日,武汉东湖沙滩浴场恢复试营业,开业前进行了严格消杀,游客进入浴场前,必须持有健康绿码并接受测温。  新华社发(赵军摄)
 
国际舆论谴责美国政客冷战思维 支持中国对美反制
国际舆论谴责美国政客冷战思维
支持中国对美反制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7月24日上午,中国外交部通知美国驻华使馆,中方决定撤销对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设立和运行许可,并对该总领事馆停止一切业务和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国际舆论认为,中国被迫反制正当合理,符合外交惯例,美国少数政客的冷战思维应为这个结果负责。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中央委员、阿拉伯关系和中国事务部部长阿巴斯·扎基说,中方上述决定是对美方无理行径做出的“正常、标准的”反应,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符合外交惯例,应得到世界各国尊重。巴勒斯坦赞成中国的决定。

  巴基斯坦外事咨询委员会成员、波士顿大学帕迪全球研究学院院长阿迪勒·纳吉姆说,在过去20年间,美国对自己的认知始终存在误解、高估和过度自信,认为它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可以为所欲为,无论对错。中国是一个新兴经济体,现在在某些技术领域超过美国,这让美国无法接受,这是美国对中国作出种种反应的原因。美国运用战术对中国施压,中国有权以合适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利。

  俄罗斯战略规划与预测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古谢夫说,美方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违反了国际法,傲慢而不友好。为应对美国无礼行径,中国采取的回应措施是正当的,对不友好行动进行相应回应是一种外交惯例。

  埃及对话政治和媒体研究中心中国研究部主任伊马德·阿兹拉克说,中国根据外交惯例对美国的蛮横行为进行适当回应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美国政府一意孤行,不断制造冲突、对立,其举动破坏了过去多年美中两国在双边关系上的努力。中国通知美国关闭其驻成都总领事馆并非针对美国人民,而是对美国政府无理挑衅的回应。

  尼日利亚资深记者、非中媒体中心执行主任伊肯纳·埃梅武说,中国上述决定是对美国突然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的合理回击。外交行为讲究对等,中国的举动无可厚非,美国少数政客的冷战思维应为这个结果负责。对抗无法解决问题,应通过谈判寻找解决分歧的方法。

  赞比亚外交与国际研究学院前院长米谢克·姆万扎说,美国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在先,中国的反制措施是正当的,符合外交惯例。近一段时间中美关系趋紧都是美方有错在先、蓄意挑衅所致,希望美方能够及时收手,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伊拉克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萨巴赫·谢赫说,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针对美国人民,而是对美国政府自大蛮横行径的回应。中国一直坚持与他国互惠互利、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我们没有听说过中国侵犯他国,却见证美国违反国际法、侵略其他独立国家。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法专家埃万德罗·卡瓦略说,美国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是一项很极端的措施。在这场由美方蓄意挑起的外交争端中,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克制。美方举动在国际上制造了不安定因素。从长远看,这将与美国的国家利益背道而驰。 (参与记者:熊思浩、刘天、张骁、吴丹妮、郭骏、赵宇鹏、白平、陈威华、赵焱)

 
外交部:坚决反对美强行进入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馆舍
外交部:坚决反对美强行进入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馆舍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5日说,对于美方强行进入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馆舍的行径,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提出严正交涉。中方将就此作出正当和必要反应。

  当地时间7月24日下午,美方执法人员强行进入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馆舍。汪文斌说,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馆舍是外交领事馆舍,也是中国的国家财产。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和《中美领事条约》,美方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馆舍。

  “对于美方强行进入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馆舍的行径,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提出严正交涉。中方将就此作出正当和必要反应。”汪文斌说。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蔡伟发表致美南地区各界朋友的公开信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蔡伟发表致美南地区各界朋友的公开信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休斯敦7月24日电(记者高路)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24日下午在其官方网站发表总领事蔡伟致美南地区各界朋友的公开信。公开信说,美方单方面突然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的举动是蓄意破坏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公开信说,7月21日,美方单方面挑起事端,突然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美方此举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违反中美领事条约有关规定,蓄意破坏中美关系。中方对此予以强烈谴责并坚决反对。

  公开信说,中美都是伟大的国家。中美建交41年的历史表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双方应致力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

  公开信说,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是中美建交后中方在美国开设的第一个总领馆。40多年来,总领馆坚持致力于促进中美各界相互了解和各领域交流合作,一代又一代的外交领事人员积极投身于增进中美友好的崇高事业,赢得了美南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蔡伟在信中说,他在工作中感受到美南地区人民热情友好、勤劳质朴、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品质,这些精神特质和中国人民是息息相通的。“今后,不论身在何方,我都会继续支持中国与美南地区人民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蔡伟最后在信中说,中国政府与美南地区的双边交流不会停歇,对侨胞的服务不会停止。中国驻美国使馆会就中国与美南地区友好合作和领事业务作出妥善安排。“中美人民友谊不会中断,中美友好合作的光明前景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挡的。”

 
美拼凑“反华十字军”注定徒劳一场
美拼凑“反华十字军”注定徒劳一场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各国忙于抗击疫情、拯救经济之际,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近日却忙着煽动仇恨、制造对抗。这位“反华急先锋”先是前往英国丹麦,游说盟友共同对抗中国,紧接着连线印度,怂恿其供应链去中国化,回到美国又接着发表演讲,恶毒诋毁中国共产党,总之四处渲染中国威胁,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拼凑随美起舞的“反华圈”,挑动中美对抗的“新冷战”。

  冷战思维正主导美国外交,即便面对十多万国民丧生疫魔的残酷现实,美极端反华势力打压围堵中国的执念也从未改变,甚至变本加厉。他们借疫情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攻击,极力抹黑中国形象;散播所谓贷款陷阱论、中国歧视论离间中非关系;在南海问题上无端搞事,挑唆周边国家同中国对抗;搞身份认同政治妖魔化中国制度,恶意破坏中欧合作……总之处心积虑地围追堵截中国,妄图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对华歇斯底里的背后,有应对疫情不力甩锅推责的政治算计,有对外示强扭转竞选颓势的党派私利,有为未来对华政策施压定调的险恶用心,有见不得中国抗疫成功的阴暗心理,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偏见驱动下打压中国、维护美国绝对霸权的战略图谋。疫情大考,中国短期内成功控制疫情,疫后经济稳步复苏,在治理能力、国际道义等方面连续得分,这更加剧了美鹰派的焦虑,他们挑动国际社会选边站队,对华搞新的“十字军东征”。然而,此等违逆时代、不得人心之举,注定是一场徒劳。

  他们高估了自己。今日美国,抛弃多边主义、国际主义、自由贸易,大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外交,完全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所作所为不得人心。疫情暴发以来,美国不是寻求国际合作,而是自私自利甚至落井下石推动所谓“产业回归”;不是支持国际组织,而是从世卫组织撤资退群,诋毁世贸组织,令全球治理陷入空前困境,其国际信誉和道义账户早已是严重赤字。这样的美国,有哪个有良知和独立精神的国家真正愿意与之为伍?!英国《卫报》援引民调称,新冠疫情和反种族歧视骚乱之后,多数欧洲民众已经失去了对美国的信任。

  他们误判了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今日成就的关键,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选择。中国不可能变成另一个美国,所谓“改造中国”只是美方一些人一厢情愿的幻想。中国无意挑战或取代美国,无意与美国全面对抗,但中国也绝不会吞下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苦果。提高本国人民的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是中国始终如一的追求。美方少数政客基于意识形态偏见挑动对华“新冷战”,完全是毫无事实依据的战略误判。

  今日中国,经济开放度不断扩大,与世界共赢面不断拓展。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面对疫情肆虐,中国展开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紧急人道行动,承诺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抗疫国际援助,将中国研发的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加大对非洲国家抗疫支持力度,主动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这样的中国,有哪个有良知和独立精神的国家不愿意与之合作?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认为,中国在全球抗疫中树立了更好形象,也让更多国家愿意站在中国这边。

  他们错读了时代。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交融,合作是人心所向,试图排除中国、搞“平行体系”,人为分割搞两个市场、两个产业链,是开历史倒车。针对中国搞小集团、逼迫他国选边站队,更是不得人心,许多国家极为反感。中国顺应时代大势,促进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不可能被孤立,14亿人口的大市场吸引力越来越强,不可能被排斥。在一个日益网络化、数字化的世界拉圈子、搞分裂注定不可能成功。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指出,“鉴于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新冷战’斗士们是无法遏制中国的,其他国家不会加入我们的阵营”,“断言与中国合作不符合美国利益是完全错误的,自欺欺人将导致危险的外交”。

  百年变局交织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是拼凑唯我独尊打压对手的小圈子,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谁站在了历史的正确一边,世人自有公论。中美关系对世界和平发展至关重要,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美方应避免选错对手进行一场错误的对抗。构建客观冷静的对华认知,制定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顺应世界各国的期待。

    (记者叶书宏)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逾150名美医学专家发表公开信 谴责美国政府抗疫不力,呼吁暂停重启
逾150名美医学专家发表公开信
谴责美国政府抗疫不力,呼吁暂停重启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华盛顿7月25日电(记者谭晶晶)超过150名美国医学专家日前发表公开信,呼吁美国决策者分清轻重缓急,立即停止重启经济,告诉公众关于新冠病毒的真相,直到疫情被控制在一定水平且有足够能力进行有效检测和密切接触者追踪时,才能尝试逐步开放。
 
  这封写给美国总统特朗普、联邦政府和各州州长的公开信说,在全球所有国家中,美国的新冠死亡病例最多,而与此同时,美国还在重启经济,使越来越多的人暴露在新冠病毒中,使新增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飞涨。照此发展,到11月1日,美国新冠死亡病例数或将突破20万。
 
  公开信指出,美国民众3月执行“居家令”期间,美国政府没有抓住时机及时控制住疫情发展,且随后过快重启经济。公开信呼吁美国决策者分清轻重缓急,聆听专家意见,并指出,“对美国来说最好的事情不是尽快重启经济,而是尽可能拯救更多生命”。
 
  公开信说,即便美国通过实施“居家令”等措施控制住了疫情,为确保安全,重启经济仍需满足一定条件,包括能够检测所有有流感症状的人及其2周内的密切接触者;确保有足够人手追踪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此外,还需要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以保证医护人员、超市工作人员等人群的安全。
 
  公开信说,政府采取的很多措施都不符合当前疫情防控的需求。专家呼吁,应暂停非必要企业运营,餐厅仅提供外卖;民众除购买食物、就医等应尽量居家;在所有室内外与他人产生互动的公共场所都应强制性佩戴口罩。“如果你们不采取这些措施,后果将是更大规模的感染和死亡。”
 
  “告诉美国人民病毒的真相,即使在艰难的时刻;采取勇敢行动去拯救生命,即使这意味着再次关闭。”公开信最后警告说:“特朗普先生、联邦政府、尊敬的州长们:我们提醒你们,历史在看着你们。”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网站24日更新的数据显示,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第四次超过7万例,为72219例,累计病例已超过400万例,达4024492例;新增死亡病例1113例,累计死亡143868例。
 
印度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1336861例
印度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1336861例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7月24日,医务人员和患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所新冠治疗中心做瑜伽。

  印度卫生部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1336861例。      新华社发(帕塔·萨卡尔摄)

 
“五色”交辉,西海固换了新模样
“五色”交辉,西海固换了新模样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上图: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马东山林场群山如今被绿色覆盖,曾经的西海固是一片贫瘠单调的黄土地(无人机照片,6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植森摄



  新华社银川7月25日电(记者何晨阳、靳赫)枸杞红了好日子、“金”牛拓宽战贫路、紫葡萄串起富民链、滩羊烹出新生活、点“草”成金生态美……从昔日十年九旱、土地贫瘠的单调土黄色,到如今多彩增收之路宽又阔,曾被视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之一”的西海固,如今换了新模样。

如火的红,激活勤劳的手


  7月中旬,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润德庄园万亩枸杞种植基地里,一串串红玛瑙般的枸杞压弯枝头,成群的工人正忙碌地采摘。

  枸杞是宁夏的“红色名片”。如今在西海固,枸杞产业已从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成特色扶贫产业,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以同心县为例,全县枸杞种植面积已达到14万亩,产值超7亿元,年均采摘用工50多万人次。

  “现在是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有2000多人在这里务工。”宁夏润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嘉说,2013年基地建成后,给周边村民带来大量务工机会,公司每年要支出近3000万元劳务费。

  同德移民村劳务经纪人马生龙每年组织80多名村民到枸杞种植基地务工,其中大部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枸杞采摘季近50天的时间里,平均每人每天能挣120多元,平时村民参与田间管理的收入也很可观。”马生龙说。

喜人的金,孕育增收的愿


  华润海原草畜一体化养殖基地里,近8000头西门塔尔肉牛或站或卧,悠闲自在。育肥几个月后,这些牛将通过华润集团的销售渠道走向高端市场。这些牛绝大多数出生在中卫市海原县贫困户们的牛棚里。

  “集团采用‘基础母牛银行’模式扶贫,先将基础母牛赊销给贫困户,新繁育的母牛犊他们自行保留,以扩大养殖规模,公牛犊喂养8到12个月回销给集团,用来抵顶赊销款,实现了企业和贫困户的‘双赢’。”海原华润农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侯永强说,这种模式让海原县肉牛养殖规模在5年内几乎翻了一番。

  近年来,宁夏鼓励西海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模式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在此过程中,肉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并实现扶贫与被扶贫者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皮毛标志性的黄色与出众的助农增收能力,让肉牛养殖业成为西海固人眼中的脱贫“金色产业”。

梦幻的紫,酿出醇厚的甜


  盛夏的吴忠市红寺堡区葡萄地里绿意盎然,一串串青色的酿酒葡萄藏在叶片间,到了秋季,这些葡萄会变成晶莹的紫色,被酿成美酒。

  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全球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近些年,葡萄酒成为宁夏一张自带芬芳的“紫色名片”,而葡萄酒产业也成为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在红寺堡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近10万亩,年产成品酒近800万瓶,产值近4亿元,每年用工总量达56万人次。

  “种一亩酿酒葡萄,每年纯收入至少能有2000多元,是以前种玉米的好几倍。葡萄地多了,就近打工也方便了。现在只要肯吃苦,脱贫不是问题。”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子明说。

跃动的白,调出生活的味


  盐池滩羊是宁夏特产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用滩羊皮制成的轻裘产品“二毛皮”更被称为宁夏“白宝”。近年来,盐池滩羊原产地吴忠市盐池县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紧密结合,让滩羊真正变成农民的“心头宝”。

  盐池县花马池镇田记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广明的10个羊圈里养着近500只滩羊,如今他每年养羊纯挣十几万元。“我靠扶贫小额贷款养起了滩羊,现在不但脱了贫,还买了车,在县城买了房。”李广明说。

  “滩羊产业促农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去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2万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滩羊产业。”盐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军说。

  据介绍,去年盐池县羊只饲养量超318万只,以滩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11.28亿元。如今,这个远近闻名的“白色产业”正向着精细化养殖、高品质生产、高端化消费、高效益运营的方向发展。

宜人的绿,圆了香甜的梦


  固原市彭阳县红河镇红河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一根根数米高的钢管如士兵列阵般整齐矗立在500亩土地上,每行钢管上绑着几排钢丝,钢丝上整齐而密集地固定着竹竿,每根竹竿支撑一棵苹果树生长。

  这是一片采用了矮砧密植种植技术的现代化果园,果树树干大多只有两指粗细,苹果产量却已颇为可观。“这种新技术让果树提前两三年挂果,而且种植密度大,增产效果明显。”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说,林果产业已成为镇上的主导产业,今年全镇苹果树种植面积近8000亩,相当一部分采用了新种植技术。

  如今,西海固地区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林草这一绿色产业,既“种”出好生态,也为群众“种”出财富。在西海固的核心区固原市,当地重点发展“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林草产业,近两年种植各类林草数百万亩,大果榛子、黑果花楸、海棠、红枫、苜蓿、百合等成为西海固群众的绿色新财富。

 
黑龙江为黑土地“加油”
黑龙江为黑土地“加油”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哈尔滨电(记者李凤双、王建、程子龙)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绥化市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集成“组装”,为寒地黑土“加油”,不断夯实粮食产能。
 
加大黑土保护实现“藏粮于地”


 
  绥化市北林区宝山镇永安村立军现代农机合作社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长势较好。今年这家合作社经营面积达到8000多亩。合作社负责人马春锋说,近几年,为加大黑土地保护,合作社采取了玉米秸秆粉碎全量翻埋还田耕作模式。
 
  对于黑土地保护成效,马春锋有切身感受。过去由于没有大机械,地越种越硬,如今通过秸秆粉碎、机械翻埋、整体耙地等方式,地不板结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每公顷产量比前些年提高600多斤。”他说。
 
  绥化市地处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区,由于长期垦殖,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变薄。2015年,绥化市开展的耕地地力评价数据显示,与1982年相比,绥化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4.3%下降到3%,下降了1.3个百分点。
 
  面对黑土地肥力下降,自2016年开始,绥化市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三减”、深松深翻、轮作休耕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让“疲惫”的黑土地“喘喘气”。
 
  绥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绥化市加快实现“藏粮于地”,相关土壤有机质等各项指标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呈现“由降到升”的势头。
 
  绥化市还抓良田建设。目前,绥化市建设高标准农田近1300万亩,占全市耕地的45.7%,贡献了全市约60%的粮食产量。
 
良种良法良机推动“藏粮于技”


 
  “产出好不好,良种是关键。”绥化市所辖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已经封垄,长势喜人。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种的大豆品种为“东生17”,正常年景,这个品种亩产量达400斤,蛋白含量在40%以上。
 
  “东生17”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培育的“东生”系列品种之一。该系列品种具有高产、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等特点。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超过5000万亩。
 
  绥化市北林区还成为国家级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培育的“绥粳18”,平均每年在全省推广1800万亩左右。
 
  实现“藏粮于技”离不开良法。杜振涛说,今年合作社采用1.1米大垄三行密植大豆种植技术,亩增加保苗株数2330株以上,预计亩增产30斤左右。
 
  立军现代农机合作社今年采取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马春锋说,该模式在和小垄株距相等的情况下,亩保苗率增加15%以上,而且还提高了抗旱抗涝能力。记者从绥化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绥化市玉米大垄双行面积突破200万亩。
 
  近年来,绥化市还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仅2018年和2019年两年时间,就投入了27亿元,更新了3.9万台(套)农机具,农机化水平达到了97.2%。
 
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金扁担”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推进,绥化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金扁担”。
 
  在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大型高架喷药机正在田间作业。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说,过去种地用小四轮,打药用肩背小药壶,如今大型农机、大型喷药机的运用,让农业生产更有“科技范”,农民种地越来越省力。
 
  当前黑龙江省水稻已进入孕穗抽穗的关键期。在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宝田村,1030亩的水稻高产示范区连成一片。示范区内,竖立着一个个微型气象观测站。宝田村党总支书记连忠林说,别小看这个气象观测站,对农业生产可帮了大忙。
 
  气象观测站电子仪器上,显示着当前的温度、湿度、降水等数据。连忠林说,这些数据对水稻生长极其重要,如果某些数据超过正常值,就有可能引发病虫害,提前预警,田间管理人员就会及时预防。
 
  绥化市委书记曲敏说,绥化市通过加大寒地黑土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化,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让更多的农民挑上“金扁担”。
 
高校招生咨询忙
高校招生咨询忙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7月25日,考生和家长在咨询会上了解高校招生信息。

  当日,江苏省2020年高考考生职业生涯指导与志愿填报咨询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国内百余所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向考生和家长现场讲解招生政策、专业选择、志愿填报等情况。            新华社发(苏阳摄)

 
来之不易,这届“金爵”有何不一样 写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之际
来之不易,这届“金爵”有何不一样
写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之际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七月二十五日,观众在上海大宁音乐广场的露天电影展映现场观影。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本报记者许晓青、孙丽萍、吴霞



  在中国部分影院重启5天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迟举办的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5日在沪揭幕。

  这是世界电影史上一届特别艰难的电影节,疫情重创全球经济,电影行业更是首当其冲遭受打击。当欧洲“老牌”电影节或“瘦身”或暂停时,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不负众望,以“中国智慧”办好一届兼顾防疫与跨文化交流的国际盛事。

  不设红毯、不办盛典、不评奖项……相反,更加全心全意为电影观众、电影产业服务。经此一“疫”,黄浦江畔的“金爵”分外耀眼、成色更足。

  疫中“打”满全场,今年电影的节日来之不易


  消毒、测温、登记个人信息,递上纸巾、递上口罩、递上3D眼镜擦拭纸……即将迎来上海国际电影节观众的上海29家影院,连日来反复进行高强度演练为电影节“暖场”。

  今年1月,疫情来势汹汹,电影院里的小哥哥、小姐姐都措手不及,电影节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也同样经受考验。从缩减海外推介活动,到担心海外嘉宾难以抵沪,直至5月下旬电影节最终宣布延迟举办。

  在疫情中,电影人“打”满全场,直至电影节倒计时,更要将原来数月的工作,“压缩”到数天内完成。在国家电影局宣布全国低风险地区影院可根据情况陆续开业的次日下午,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宣将于7月25日至8月2日举办。

  “这一切,来之不易,我们只有努力再努力,也会格外珍惜。”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及整个电影节团队面对的是新挑战。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点,“露天”和“线上”成为守护电影节顺利举办的两大“法宝”。

  电影节期间,上海全市7个商圈、36个社区的露天展映区,将推出数十部中外佳片,其中不乏“一带一路”国家首次来华展映影片。为减少人群聚集、保持更合理安全的社交距离,包括电影节交易市场等活动“搬到”线上,大师班也如期而至,是枝裕和等国际级大师将“云端”开讲。坐在家中,上班途中,也可点击观看电影大师录制的短视频,这将成为本届电影节期间影迷和专业人士的新享受。

  观众用脚“投票”,电影摇篮有自信有底气


  有影迷说,7月20日是个了不起的日子。在上海,电影院重开那天,有人激动到热泪盈眶,转而在网上“抢”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轮电影票,又破涕而笑。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短短10分钟,就创造售票佳绩。“这证明电影观众从未离开,他们在疫情中与我们一起守望相助。”电影节网络票务平台淘票票的工作人员感慨。

  中国电影摇篮上海在影院复工首日148家影院开门迎客,排片量超千场,领跑全国。此前,上海市电影局公示,共安排近1800万元,将对申请补贴的345家影院进行补贴,助其挺过疫情难关。

  2020年上半年,上海经济稳舵奋楫、逆风前行。过去几个月,上海正努力于危中寻机、开拓新局,出台《全力支持服务本市文化企业疫情防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举措,推出“品质生活直播周”等丰富活动,引导文化产业加快复苏,市民文化消费稳步回暖。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折射市场信心,也彰显中国电影摇篮的决心。“这表明上海彻底战胜疫情的信心决心不变,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信心决心不变,办好人民的节日、让生活更美好的信心决心不变。”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说。

  信心和决心,比黄金更重要;文艺,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内,上海众多一流文化品牌云集7月亮相。上海夏季音乐节、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首次与电影节同城同期“相遇”。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紧密衔接的还有第26届上海电视节、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以及上海国际文学周等。

  于创新中守住初心,让世界影史不“留白”


  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于1993年,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电影节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加速发展、产业蓬勃壮大的黄金期。

  而今,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又面临巨大挑战,上海国际电影节更要守住这份初心和使命。

  开幕之际,尽管没有红毯和盛典,但电影节基本板块不变,一以贯之、保证品质。影院展映影片经专业选片人认真遴选,在320多部中外佳片中,世界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影片超过200部,10多场电影论坛及大师班活动阵容强大,“中国影视之夜”“上影之夜”等“星光”灿烂。

  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聚焦创新力量,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今年虽不评奖,但正式公布了官方入选影片名单。在亚新奖入选名单中,可以看到多位中国新锐导演的作品,还有来自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新片。

  于危机中孕育创新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连续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产业动态、提出打造“上海科技影都”的松江区,在今年疫情期间仍加速吸引影视企业集聚、影视产业链逐步形成闭环。“上海科技影都”已呼之欲出,正在建设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重要承载地,本届电影节期间将发布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总部型平台项目、量化分析工具等,专属金融产品也将陆续推出。

 
三个“优先”,让上万村民撤得走住得安 淮河盱眙段群众转移安置见闻
三个“优先”,让上万村民撤得走住得安
淮河盱眙段群众转移安置见闻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防汛抗洪
 
  新华社南京7月24日电(记者刘兆权、郑生竹)“突突突,突突突”……手扶拖拉机堆满了西瓜、冰箱、家具等物资,冒着烟,如同负重前行的搬运工喘着粗气。
 
  24日9时许,记者驱车来到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腰滩村,一路上看到村民们正在紧急转移生活物资。
 
  受强降雨影响,近日,淮河盱眙段水位持续升高。自22日起,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淮安市防汛应急响应升至三级,盱眙县升至二级。自21日起,盱眙县鲍集、管仲、淮河3个乡镇22个村启动群众撤离预案。
 
  腰滩村紧靠淮河,地势低洼,是淮河盱眙段汛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记者在入村的夹河大桥边看到,淮河支流水位已贴近大桥底端。通过无人机航拍画面看到,洪水已经没过圩堤一侧防护林树冠,少量民房浸泡在水中。
 
  “家里种了八亩地西瓜,淹了四五亩,还有几千斤西瓜没来得及搬运。”蒋兴林一家住在圩堤下方,家中有8间砖瓦房,因担心河水继续上涨,这两天已把家用电器、粮食搬到圩堤上方的人家。
 
  记者走进腰滩村,沿路看到圩堤一侧洪水有漫涌之势,若再涨几十厘米,就会淹没入村公路。一些村民扛着铁锹正在加固圩堤。
 
  “村里正在增添挖机、铲车,我们随时待命,及时加固、加高圩堤。”腰滩村村民屠长友指着圩堤内侧一间民房说,这几天墙上水印不断上升,洪水已慢慢渗透到圩堤外侧。
 
  除了党员干部组织本地村民防汛抗洪,一些外地养殖户也自发加入抢险队伍。
 
  今年66岁的王开连来自与盱眙接壤的宿迁市泗洪县,去年他与老乡相约来腰滩村养殖虾蟹。为保住水塘不被淹没,3天前他组织了60多人志愿加固圩堤。这支队伍平均年龄54岁,“大伙虽然都上了年纪,但都想贡献一点力量,我们会坚守到最后一刻。”
 
  为了指导村民有序转移安置,盱眙县要求各职能部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包挂各个镇村。
 
  “最难的还是劝导群众撤离,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担心家禽家畜被洪水冲走,想回来再搬点出去。”盱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胜科说,该局负责包挂腰滩村。目前,绝大多数本地村民都已转移完毕,只有一些青壮年留下来巡堤抢险。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安置在这里的村民刚刚吃完午饭。“一日三餐都有保证,晚上还组织播放室外电影,尽量让安置村民住得舒心、吃得安心。”淮河镇社会服务站站长王先伟说,目前有96人安置在此,以老年人为主。由于一些患病的老年人需要照护,还专门设立了医疗小组,安排了志愿者,为老人们提供测量血压、代买药物等服务。
 
  截至24日11时,淮河盱眙站水位已涨至15.45米,超警戒水位0.85米。到24日12时,第一批12721名群众已全部撤离。
 
  “边撤边保、以保为主。”盱眙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转移群众过程中,坚持老弱病妇幼优先、极危险区内人员优先、离安置点较远人员优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穿梭“孤岛”的医疗队
穿梭“孤岛”的医疗队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防汛抗洪
 
 
7月19日,在鄱阳县油墩街镇晏桥村,村民挥手告别完成巡诊的火箭军某基地医疗队队员。
    新华社发(刘明松摄)
 
  由于洪水来势凶猛,鄱阳县油墩街镇港湖村的一些村小组部分道路、房屋被淹,成为一座座“孤岛”,群众面临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得知这个消息后,随部队奋战抗洪一线的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医疗队开始前往这个村义务为群众送医巡诊。
 
  疾驰的冲锋舟溅起的浪花,不时打在巡诊队员的身上。“大家抓稳了,注意药品和自身安全。”医疗队队员、基地医院外一科主任胡斌不时地提醒大家。他的救生衣上,“洪水不退,我们不走”几个字分外显眼。
 
  数天来,这支医疗队穿梭在洪水围困的“孤岛”,接诊患者300余人,送出上百种药品,用爱心守护着受灾群众的安全。
 
    (李兵峰、程鹏宇、孙天硕)据新华社南昌7月24日电
 
  
 
“洪口”夺粮
“洪口”夺粮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防汛抗洪
 
  刚过大暑,洞庭湖平原上,高洪压境,烈日炙烤,波浪拍岸,蝉叫不停。
 
  晏美军带着村民沿长江大堤巡险,仔细查看,一步一步,走得很慢,豆大的汗珠顺着脖子流淌,全身犹如被蒸笼笼罩。水位超警戒20多天,堤防接连发生险情,广袤的洞庭湖平原上,人们走到防汛一线,查找每一处隐患,保卫自己的家园。
 
  作为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柳林洲街道黄泥套村的村支书,晏美军肩上的责任更重。从7月4日开始,他吃住都在堤上,组织村民24小时不断巡堤,还主动挑起最重的担子,经常负责每天最热时段的巡堤,确保险情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以免小险酿成大险。
 
  往西北走约10公里,是晏美军家的稻田。金黄色的稻浪随风摇荡,晏美军的妻子站在田中间,指挥着收割机作业,抓紧把早稻收进粮仓。“收完早稻,田里灌满水,放3天,就要赶紧种晚稻,最迟要在月底完成。”半个月前,晏美军愁得睡不好觉,洪水导致村里用工紧张,不仅怕早稻收不上来,更怕晚稻生产受影响。
 
  黄泥套村户籍人口约1860人,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可用劳动力只有210余人。从7月4日开始,这些人既要负责1200米长江大堤和一个涵闸的巡查值守,还面临南方稻作区一年中最紧张的农忙时段——“双抢”。抢收早稻,再抢种晚稻,“抢”字贯穿全程,一个“双抢”忙下来,个个累得快要脱层皮,何况今年还增加了繁重的抗洪工作。
 
  “不能让洪水把田里的收成‘吃’掉。”作为村支书和村里优质稻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晏美军在大堤上召集开会,又请了半天假回村商量,确定了“洪口”夺粮的方案:实行劳动力使用错峰,部分妇女上堤,部分男人回村,大家互帮互助尽快把“双抢”搞完。
 
  堤上有条不紊,每天18个人巡查,24小时不间断,守护大堤和涵闸安全。
 
  田里热火朝天,收割机轰鸣,拖拉机来往,合作社的早稻在24日接近收割完毕。
 
  祖祖辈辈与洪水打交道,洞庭湖平原的劳动人民既有与洪水相处的智慧,也有与灾害搏斗的坚韧。
 
  对华容县万庾镇的农民来说,他们从“洪口”中夺粮的智慧是“以晚补早”。万庾镇因粮而闻名,“庾”本意就是露天粮仓。6月底以来,持续大风暴雨,全镇5.4万余亩早稻,近一半受灾。
 
  当其他产粮区还在忙着收割早稻,万庾镇的晚稻栽种已进入尾声。“早稻已经受灾,必须抓紧收割,做到颗粒归仓。但更重要的是补救,以晚稻补早稻,我们的农技人员起早贪黑,天天在田里,帮助农民尽快种下优质晚稻,种好优质稻。”万庾镇镇长黎翳告诉记者。
 
  “现在就希望把晚稻种早点,避过寒露风,产量更高,种优质品种,价格更好,争取把早稻的损失补回来。”这些天,万庾镇塌西湖村的种粮大户徐树清每天只睡5个小时,到24日已经完成80亩晚稻的栽种,进度比往年早了一个星期。老徐的眼皮浮肿起来,但心里的石头正在慢慢落下。
 
  浩浩汤汤洞庭湖,波浪拍击着堤岸,水位依旧很高。广袤平原上,人们众志成城,与洪水相抗,在“洪口”夺粮。
 
      (记者周楠)
 
   新华社长沙7月24日电
 
一曲荡气回肠的凡人“好汉歌” 记安徽抗洪抢险一线的平民英雄
一曲荡气回肠的凡人“好汉歌”
记安徽抗洪抢险一线的平民英雄

( 2020-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防汛抗洪
 
  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此时此刻,安徽抗洪抢险一线,无数平民英雄从四面八方向灾情最重之处会聚,他们挺身而出,点亮风口浪尖里最夺目的一束光。
 
迎着洪流“逆行”


 
  70岁的王启干再次驾起了摆渡船。
 
  他的家乡在安庆市海口镇培文村,村子被长江及其支流环绕,摆渡船曾是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从1979年开始,王启干当起摆渡人。后来,村里与外面通了路,摆渡“生意”越来越少,2017年,王启干正式“退休”。
 
  7月10日夜里,老人接到村干部的紧急电话——连日来强降雨让汛情越来越紧张,通往培文村的路快被淹了,急需重启摆渡船。“只要船是好的,发动机没坏,我就没问题!”王启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十余天来,他的摆渡船在洪水中劈波斩浪,转移群众超过1500人,当地防汛急需的粮食、水、柴油等物资也靠着这条船得以及时到位。
 
  洪水中,“逆行”的身影却并不罕见。
 
  合肥市蜀山区自行车厂宿舍,18日一早,洪水来袭。在小区门口开小卖部的黄德发成为这场暴雨中的“关键先生”。
 
  清晨4点半,他被急促的雨声吵醒,“出门一看,雨水直往下倒!”往年难见的雨势让他警觉:这个老旧小区地势低,排水不畅,一旦雨势过大,容易造成积水。
 
  于是他赶紧起床,挨家挨户敲门通知转移。小区一共8栋宿舍楼,他气喘吁吁跑完4栋,雨水便从四面八方涌进来。
 
  老黄干脆脱掉上衣,在齐腰深的水中继续与时间赛跑,终于在闻讯而来的社区干部、消防救援人员帮助下,疏散了危险地区的住户。直到嘴唇被冻得发白,筋疲力尽的他被人架回店里,大家才发现,老黄光顾着疏散邻居,自己的小店被淹在了水里。
 
用脚步“丈量”大堤


 
  第一次看到江面那么宽,第一次发现江堤那么长……对于当涂县胜平村19岁的姑娘丁吉容来说,这些初体验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村边的黄池河是当地防汛的主战场。高考结束后,丁吉容主动报名参加巡堤查险。虽然巡查路线只有短短1公里,但要在泥泞的大堤坡面来来回回走上一整天。
 
  “保堤护家也是一场考试,我想拿高分。”她说。
 
  13年后,淮河王家坝闸再次开闸泄洪,牵动起30公里外阜南县城59岁居民李振荣的心。
 
  几天前,她骑着电动车赶来了。考虑到年纪,当地志愿者并未答应她参加一线抢险的请求,她便加入巡堤队。“水位一天不退,我一天不走。”匆匆吃了一碗泡面后,她举起伞,走进雨中。
 
  安徽省华阳河农场的一批“娘子军”,如今坚守在长江同马大堤上。她们因广场舞结缘,如今收起扇子,提起棍子,一字排开拉网式巡查,成为大堤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巢湖汛情告急,庐江县白湖镇吴渡村88岁的村民陈绪春执意要上“战场”,被劝着撤离后,他的女儿代替父亲,出现在圩堤上。
 
  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大堤的长度决定前行的脚步。
 
肩并肩的守望


 
  19日下午,六安市固镇镇洪水凶猛。一群20多岁的姑娘被洪水围困。
 
  她们撤离到楼层高处,看见了前来搜救的船只,却不呼救。“救援船数量太少,镇里还有不少人家快要没顶了,我们暂时安全,也年轻,扛得住。”其中一位名叫时生锦的姑娘说。
 
  整整48个小时,忍着饥饿和害怕,看着楼下救援船只来来回回。直到21日下午,群众基本转移完毕,女孩们才跟随救援船转移到安置点,惊魂未定的她们又立刻投入到为受灾群众分发食物和水的工作中去。
 
  越是第一线,越能感受到守望的力量。
 
  开饭店的范红霞成为怀宁县平山镇胜天圩抢险现场大伙儿公认的“后勤部长”。这里每天近80人吃住在堤上,范红霞主动请缨,“掌勺”一日三顿的工作餐。她系上围裙,借用村民家的灶台大展身手,很快,堤上飘起饭菜香,“这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她说。
 
  在读博士周芷帆看到肥西县三河镇居民因灾紧急转移的消息,早早地到达安置点,加入志愿服务队,足足一夜整理分发物资,未曾合眼。家乡湖南也在遭遇洪灾,她在离家700公里外的地方感受到了一种“共情”,“共饮长江水,我们都是一家人。”
 
  23日13时许,开闸泄洪超过76小时之后,王家坝闸缓缓关闭,淮河水暂停流向蒙洼蓄洪区,这块18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进洪约3.75亿立方米。为上游减压,为中游缓险,保下游安全,19.5万蒙洼父老乡亲舍小家为大家。
 
  洪水中,这曲凡人歌荡气回肠。
 
  (记者陈诺、汪奥娜、张紫赟、董雪、陈尚营、朱青、周畅、王菲)新华社合肥7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