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世界报道

04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05版:调查观察

06版:调查观察

07版:要 闻

08版:调查观察

历史坐标见证初心使命 写在江西革命老区贫困县全部摘帽之际
历史坐标见证初心使命
写在江西革命老区贫困县全部摘帽之际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刘健、李兴文、郭强、高皓亮


  4月26日,随着最后7个贫困县宣布退出,革命老区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基本摆脱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时刻。

  江西,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南昌是人民军队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瑞金是共和国摇篮。

  2017年2月,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历史坐标映衬出一个重大主题——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历史昭示现实,现实辉映历史。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永恒的初心 历史的交汇


  江西于都,晨曦微露。

  梓山镇潭头村烈士后代孙观发早起洒扫、烧水、做饭。游客到来,他递上一杯杯热茶,讲起村庄的故事。

  潭头是赣南老区一个典型的红军村,也曾是贫困村,村民在顺口溜里这样描述:“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全村原有贫困户109户,孙观发是其中之一。

  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这里旧貌换新颜,去年村里还集资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村民当上了股东,添了一个个新身份:讲解员、保洁员、服务员、厨师……

  “去年家里收入18万多元!”孙观发说。

  老区脱贫,牵动人心。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江西考察,来到潭头村察看村容村貌。他深情地说,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这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

  90多年前,大革命失败,一大批共产党人从四面八方会集江西,谱写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开始长征等波澜壮阔的长歌史诗。

  “在江西,共产党人开启了走向胜利的起点。”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

  这是一片承载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土地——

  瑞金郊外,谢家祠堂。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一新生的红色政权在宪法大纲中明确“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

  “当年,共产党人为什么革命?”

  “就是为了改变穷苦人民命运。”讲解员黄露芬说。

  打土豪分田地,架桥挖井,创办学校、消费合作社……秉承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等朴素初心,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开始了治国安民的伟大预演。

  这是一片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土地——

  江西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3万余人。当年240万人口的赣南有33万人参加红军,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战士倒下。

  跨越时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赓续绵延。

  “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党!”在江西一处处革命旧址,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依稀可见。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如今,一座座新村、一个个产业基地上,又刷上新的标语。

  枝繁叶茂的松树,挺立如塔。

  一边是66栋鳞次栉比、白墙黛瓦的客家小楼,一边是7栋低矮破旧、留作记忆的危旧土坯房……瑞金市叶坪乡华屋自然村,站在后山苍翠挺拔的青松下俯瞰,新旧对比穿越时空。

  华屋历史很“红”。苏区时期,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有人参加红军,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感人故事:80多年前,17位华氏子弟参加红军,出发前相约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如果有人牺牲,活着的要为牺牲的孝亲敬老。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17位华氏子弟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亲手植下的松树被后人们命名为“信念树”。如今,华屋早已旧貌换新颜。

  一个个山村化茧蝶变,脱贫捷报频传。

  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神山村,昔日井冈山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如今变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村开起了20多家农家乐,80%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到超过2万元。

  “家里不仅脱了贫,还买房买车啦!”脱贫户左秀发眉眼带笑。村庄广场上,一面由村民开怀大笑的照片组成的“笑脸墙”,生动定格了他们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

  2020年4月,随着最后7个贫困县退出,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346万人减至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21%降至0.27%。

  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坐在自家三层半小楼前。

  1934年,她的丈夫王金长踏上漫漫长征路。“我至多离开三五年,你照顾好家里人,一定要等我回来。”临别一言,让段桂秀痴等一生。

  在赣南,终其一生守望家人归来的故事并不鲜见。翻阅烈士名册,赣州10万余有名有姓的烈士中,3.2万余人的烈士证上有共同的标注——“北上无音讯”。他们的亲人没有盼回他们,如今却迎来他们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

不朽的精神 不变的作风


  脱贫之际,宁都县东山坝镇大布村的贫困户想到了帮扶干部胡光鹏。5个月前,他因病倒在扶贫一线。

  大家至今仍在念叨他的好:

  2017年冬夜,贫困户曾小兵家的牛走丢了,胡光鹏连夜赶到村里,两人翻山越岭,凌晨3点多在山坳中把牛找到;

  2018年9月,贫困户廖满秀生病住院,胡光鹏车接车送,在医院照顾她直至出院……

  英雄已逝,牵挂绵长。

  宁都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集结地、指挥中心、主战场之一,这里的土地浸染着烈士的鲜血。

  硝烟逝去,反“围剿”战场变为反贫困战场。这里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有流血牺牲,同样考验理想信念——

  吴应谱、樊贞子夫妇,修水县扶贫干部,2018年12月在下乡扶贫途中车辆失控坠河,生命定格在28岁和23岁;

  肖新泉,会昌县小密乡罗田村驻村队员,2019年9月在村里不幸牺牲,原本3天后他将步入婚姻殿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共有40位扶贫干部倒在扶贫一线,成为脱贫战场上一座座精神丰碑。

  不朽的是精神,不变的是作风——

  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村民曹承凤家,8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改革开放初期建的两层青砖小楼、几年前新修的三层半小楼呈“品”字状矗立在一起。

  1933年春,苏区贫农马荣海家不慎失火。时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闻讯赶来,发动互济会和群众捐钱募料,帮助他家盖新房。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长冈乡调查》中,引用此事,述说鱼水深情。80多年间,马家几代后人都没舍得拆除这栋闲置多年的土房子。马荣海的孙媳妇曹承凤说:“人要记恩,这栋土坯房里有党的恩情,老马家要一直传下去!”

  老屋装着苏区干部好作风,新房见证老区百姓好日子。

  精神是原动力,作风是战斗力。

  在江西各地,1.22万名驻村第一书记、3.97万名驻村工作队员、30.2万名结对干部倾心帮扶,不获全胜不收兵。

  思忖再三后,刘智勇再次申请留任。

  40岁出头的他是吉安市永新县龙门镇黄岗村第一书记。2017年,任期届满,但考虑到村庄尚未脱贫,他选择留任。在他的带领下,黄岗村顺利脱贫。

  去年,第二个任期届满,儿子正处在升学关键期,刘智勇犹豫是否要离任。但看到村里刚有起色的产业,他决定留下来。“等产业发展好了,我才能放心离开。”

  在吉安,先后有163位第一书记主动留任。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于都河畔,长征渡口。

  1934年,于都人民主动送来门板、床板搭设浮桥,帮助8.6万余名红军渡河,踏上万里征程。“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说。

  90多年后,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共产党人与百姓同心战贫。从罗霄山区到鄱湖之滨,一个个产业基地、一个个扶贫车间,老区群众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出催人奋进的脱贫赞歌。

  距长征渡口不远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思源社区,从偏远山村搬到城区的杨流生在新家建起一个“扶贫车间”,靠制衣年收入超6万元。他说:“政府把我们迁出来,只要勤劳肯干都能脱贫!”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区广场上的9个大字是他们新生活的最好注脚。

永驻的民心 崭新的征程


  穿过簇新的门楼,来到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新村,墙上的一张大幅拼版照片引人注目:左边土楼泥墙裸露,逼仄狭窄;右边新楼窗明几净,静谧祥和。

  红军后人吴传寿见证了土楼蝶变: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曾经交通不便的小布镇成为旅游小镇,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2019年底,一个5G基站落成,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村搞电商,把山里的茶叶、蜂蜜、笋干等销往全国各地。

  土楼村里无土楼,是赣南山乡巨变的缩影。

  集中力量攻坚,制度优势为反贫困斗争汇聚磅礴伟力——

  8年前,赣南老区约300万农村居民住在危旧土坯房中,近300万人喝不上干净水,很多村不通公路……

  特殊困难,需要特殊扶持。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42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江西省委省政府把老区群众面临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民生痛点,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来抓。

  赣州市扶贫办副主任赖外来说,意见实施以来,赣南老区实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减贫,累计脱贫19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0.37%。

  改善民生赢得民心,百姓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感激。

  铭恩新村,兴国县土坯房改造安置点,同时安置了4个村子的村民。新村建好后,乡亲们聚在一起商量,要为自己的新家取个好名字。

  有人提议,就叫“铭恩新村”,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居住,要世世代代记住党的恩情,乡亲们一致赞成。如今,“铭恩新村”4个大字镌刻在村头的大石头上。

  缔造减贫奇迹,中国脱贫方案赢得世界认同——

  201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库恩来到江西井冈山,寻访一项首创发明:根据贫困程度深浅,将贫困户标注为红卡户和蓝卡户,有针对性开展帮扶。在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中,他以这个故事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探索。

  偏远山区的脱贫故事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关注。

  2019年11月,来自6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政党代表齐聚南昌,参加由中联部和江西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从红土地今昔巨变中感受一个政党的初心和使命。

  “你们看我手上的脐橙,它是我脱贫致富的‘黄金果’。”在宣介会上,瑞金市黄柏乡龙湖村脱贫户邓大庆说,缺资金,有银行贴息贷款和产业奖补资金;不懂技术,技术员上门手把手教,靠种脐橙家里年收入28万多元。

  “一亩脐橙1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如今的赣南,标准化的脐橙果园达91.6万亩,带动10.5万户贫困户增收。

  不少外国政党代表感叹,在革命老区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探寻中国发展的密码,让世界对中国道路有了更深的认识。

  4月的井冈山,杜鹃花分外红艳。

  那抹红,穿越战火硝烟,见证苦难辉煌;

  那抹红,温暖百姓心头,照亮小康征程。

  新华社南昌4月26日电

 
分秒必争!为了治病救人 中国抗疫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
分秒必争!为了治病救人
中国抗疫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韩洁、胡喆、黎昌政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医疗救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目前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从寒冬到暖春,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一幕幕抗击疫情、抢救生命的画面汇成爱的洪流。

  这是生命至上的中国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这是守望相助的中国实践——全国4.2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新推出方舱医院,中医药治疗贯穿始终,集中优势资源抢救重症患者……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的人间大爱。

最美逆行,托起生的希望


  4月15日,华中科大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几度生命垂危、与新冠肺炎缠斗了67天的刘先生康复出院。望着眼前的白衣天使们,他无限感动:“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春天。”

  那一天,武汉阳光明媚。

  该院区不远处的一家酒店门前,闻讯赶来的武汉市民手持红旗鲜花,送别战斗了80多天的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他们也是最后一批撤离的援鄂国家医疗队。

  白衣天使们为患者托起生命的春天,武汉市民以最高礼仪致敬逆行的英雄。

  欢送的人群举着横幅——“感谢北京,因为有你,武汉不怕”“致敬最美逆行者”等标语在阳光下闪动。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北京协和医疗队在内的,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赶过来帮我们,不计生死,让我们十分感动。”前来欢送的刘君激动地说,他也是一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武汉市蔡甸区中医院医生。

  大疫突袭,英雄无畏。

  31个省区市、逾8万人感染病毒……

  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疫情,武汉一度告急、湖北一度告急:医院人满为患、住院床位紧张,物资设备短缺,医护人员不足……严峻形势令人揪心。

  疫情防控的全国棋局上,湖北和武汉是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疫情就是命令!“我报名!”“我熟悉,我来!”……铿锵话语,伴随着一幕幕最美逆行——

  1月24日除夕夜,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450名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搭乘军用运输机飞赴武汉;

  1月26日大年初二,北京六家医院抽调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医院感染科专家组建的121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向武汉进发;

  2月9日正月十六,辽宁、上海、河北、江苏、广东、山东等十多个省份5787名医疗队人员同日抵达,武汉天河机场迎来异常繁忙的一天;

  ……

  全国346支援鄂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尽锐出征,其中重症、感染、呼吸等专业超过1.6万人,与湖北和武汉同仁并肩战“疫”,点亮生命之光。

  更有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陈薇、黄璐琦、仝小林……院士“逆行团”冲在了防疫最前线,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贡献智慧。

  这是一场举全国之力、集优质资源的生命保卫战——

  武汉之外,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和物资也接踵而至,黄冈,山东、湖南来了!荆门,浙江、内蒙古来了!襄阳,辽宁、宁夏来了!……

  4万多名建设者并肩奋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方舱医院迅速启用,定点医院加快改造扩容;增加医院感染控制专家,征用酒店、高校等建立隔离点,竭尽全力避免交叉感染;

  最美逆行者中,还有坚守一线的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他们送饭送物资,入户送爱心,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

  一切,都是为了救治患者、防控疫情!

  3月18日,中国本土新增感染病例首次清零。截至4月25日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7394例,其中湖北63604例(武汉4645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已有近六成治愈出院。

  这一切的背后,是生命至上的中国理念,是中国精神的抗疫书写。

全力以赴,中国经验提振全球信心


  “患者激增,如何保护好医疗团队?”“如果疫情卷土重来,医院管理方面有何经验分享?”……

  4月23日下午,一场特殊的视频交流会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举行,提问的是以色列阿什杜德医院相关负责人,回答的是金银潭医院一线的医务人员。

  “近期我们举办了多场类似的跨国视频会议,以色列、加拿大、德国等国的很多医院希望分享我们救治患者的经验。”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说。

  当下,全球疫情仍在肆虐。加强源头控制、扩大检测范围、修建方舱医院、引入中医药治疗……中国专家的一条条经验和建议被广泛采纳,为世界战胜疫情注入中国力量。

  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切实提高治愈率。”

  ……

  抓住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研判,采取果断有力措施,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从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到如今“国家版”诊疗方案已更新至第七版,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了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

  方舱医院成为决胜战“疫”的关键之举——

  “全部休舱!我们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3月10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康复出院,武汉市最早投入使用的武昌方舱医院在运行35天后休舱,至此武汉市累计收治患者超1.2万例的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一个个“方舱”,创造了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托起了承载希望的“生命方舟”。如今,“国外版”方舱医院已出现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伊朗、巴西、菲律宾等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

  对此,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柳叶刀》发表社论说,中国建造的方舱医院对于缓解医疗卫生系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至关重要。

  全程引入中医药抗疫,封住轻症滑向重症的大门——

  4月16日,在武汉奋战80多天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撤离武汉。临行前,他最挂念江夏方舱医院的“康友们”。

  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首个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方舱医院,张伯礼任总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任院长。

  564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全覆盖”,中医汤剂结合按摩、针灸、太极拳、八段锦……江夏方舱医院最终实现“零转重,零死亡,零感染”。

  “根据世卫组织报告,全球轻症转重症比例约占13%。江夏方舱医院的实践表明,中医药的介入对整个中国疫情阻断和病例数下降、防止轻症向重症转变起到关键性作用。”张伯礼说,中西医结合救治,是中国方案的亮点,1万多名方舱医院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后,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全国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驰援湖北,筛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帮助了全国各地超7.4万名确诊患者,有效率达到90%以上。

  疫情没有国界,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中国疫情局势实现逆转,中国的抗疫措施经过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值得借鉴。”

慎终如始,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4月24日,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病例清零。

  “我很想见见当初救我的那些人!”4月16日下午,95岁的徐爷爷来到武汉市中医院汉阳分院,向两个多月前救治他的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军等人致谢。

  张军说,徐爷爷入院时情况很严重,老人担心自己占用了医疗资源,甚至一度表示要放弃治疗。

  “我们肯定不会放弃任何一位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张军说,“尤其是这些老人,他们为建设国家做出很多贡献,我们更不能对他们不管不顾。”

  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全部战“疫”中最难攻克的“娄山关、腊子口”。

  慎终如始、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在这场严峻的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践行着守护人民健康的庄严承诺。

  历时近百天,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从最高峰时的超万例实现了清零,总体治愈率达94%,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武汉市80岁以上高龄患者救治成功率近70%。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惜代价、绝不放弃。

  4月13日下午,最后一批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205人撤离武汉。里面没有中央指导组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的身影。

  包括邱海波在内20位多学科重症诊疗专家,在援鄂医疗队陆续回撤后继续留守武汉,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

  查房、救治、开展疑难危重和死亡病例讨论……他们穿梭巡查在武汉各个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传染病ICU病房,指导着“红区”战斗,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从死亡一线“抢”生命的故事。

  邱海波说,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对重症救治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只要抢救有需要,任何药品、设备都尽力安排到位;多学科会诊,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从十几万元到上百万元,重症患者高额诊疗费医保依规报销……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一大批护士从细处做起、从点滴入手,用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护理方法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开展救治。

  面对病情重、变化快、传染性强的危重症患者,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护士长郑佳带领团队未雨绸缪、积极备战,强化培训、感控当先。

  从2月10到3月30日,通过专业的救治、精细的护理,郑佳和团队所在的ICU病区共收治75人,其中4名上了ECMO的患者成功脱机,12名患者气管插管拔管……

  疫情发生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共派出5批153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其中危重症护理团队由80名护士组成,承担50张床位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和护理工作。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患者都能早日康复,不断提高医疗救治的效果。”虽已撤离,中日友好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的心仍然牵挂着武汉。

  每一位患者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份坚持都会增添生的希望。

  截至4月25日,据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801例,其中重症病例51例。

  “从疫情开始,我们就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在最困难最难熬的时刻,也没有退缩。我们还将继续战斗,直至胜利的最后一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说。

  新华社武汉4月26日电

 
依靠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各地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稳定拔除“穷根”
依靠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各地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稳定拔除“穷根”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周楠、杨静


  美好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勤劳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

  2015年10月l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新华社记者在各地采访看到,作为“五个一批”的首位,扶持生产和就业成为各地脱贫攻坚的抓手。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支持务工和创业,越来越多贫困群众依靠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扶贫拔“穷根”


  暮春时节,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大山里,记者遇到了放置蜂箱回来的陈升发。69岁的老陈高兴地说:“今年春天花开得好,蜂蜜又能大丰收!”

  陈升发曾是龙山县咱果乡脉龙村的贫困户,两个儿子都有残疾。

  2015年以来,县发改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沙宁乡市对口帮扶工作队相继来到村里和乡里。挨家走访后,扶贫队结合陈升发有养蜂技能优势,帮助其扩大养殖规模、拓宽销路。

  “我们帮他争取了政府贴息的5万元小额贷款,有了资金支持,陈升发干劲很足,养蜂规模从30多箱增加到100多箱。”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彭顺风说。

  教村民用微信、寄快递,帮助申请“桐花寨”商标,开设电商平台……扶贫干部们给村里带来了诸多变化,陈升发不仅脱了贫,还和村民把蜂蜜销售到了东南亚。

  “由于管理好,蜂蜜品质提高,每斤能卖到120元,去年纯收入就有6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陈升发说。

  像陈升发这样依靠发展生产脱贫的群众越来越多。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促进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通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和多方努力,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务工就业创造新希望


  在云南省建水县,过去一心想着在土里刨食的脱贫户杨丰,没想到会与足球结缘。杨丰的家在李浩寨乡里长营村,当地山多耕地少,村民靠种土豆、玉米、烤烟等为生。

  杨丰家里有6口人——父亲年迈,母亲双脚有严重风湿,妻子要照顾两个孩子,他自己在一场车祸中左脚粉碎性骨折。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垮杨丰,却让他下决心寻找出路把家撑起来。

  在当地扶贫干部动员下,2016年,身体已逐渐恢复的他和妻子到深圳一家电子厂务工。后来,为了方便照顾家人,他又联系到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在签订协议和学习足球手工制作技术后,夫妻俩回老家办起简易小厂创业,动员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乡里补助3.2万元,帮助建设加工厂房、添置产品展示架,还在各村做宣传,组织贫困户培训。”杨丰说,去年以来,已有50多名村民加入足球手工制作,其中包括20多名贫困户,每月收入1800元至3000元。

  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加大帮扶力度,推动贫困人口通过务工脱贫。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做好疫情加试题


  2月底,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麻屯镇杨树湾村扶贫车间就忙开了。“一天套两三千个袋,每月挣千把块钱。”杨树湾村脱贫户魏孝敏已经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两年多,加工编织袋时,手速飞快。

  “在做好防疫同时,乡里抓紧让扶贫车间复工,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杨树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奇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保证贫困户收入不受影响。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期实现目标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一些贫困劳动力务工受阻,一些贫困地区产品销售困难。

  在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实践看,疫情或灾害对减贫进程会产生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做好疫情加试题,夺取战贫全面胜利。

  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聚焦产业巩固提升、产销精准对接、带贫主体培育、科技人才服务等环节,强化措施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印发通知,部署做好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有关工作。要求促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临时增设的保洁环卫、防疫消杀、卡点值守等岗位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要积极应对,重点做好贫困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做好扶贫项目的开工复工。同时,抓紧完成剩余的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

 
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6日下午发布消息称,武汉市肺科医院7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丁某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临床症状解除,达到出院标准。至此,武汉市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当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也介绍说,经过武汉和全国援鄂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至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截至25日24时,湖北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8128例,累计病亡4512例,治愈率约93.38%,病亡率约6.62%;其中武汉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0333例,累计病亡3869例,治愈率约92.31%,病亡率约7.69%。

  湖北和武汉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湖北省现有确诊病例从最高峰2月18日的50633例(武汉38020例),到4月14日湖北除武汉以外病例清零,4月21日武汉病例降至两位数,再到26日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湖北省、武汉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

  “这是历史性的一天,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危重病研究室主任尚游说。

  此前的4月24日,湖北省及武汉市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实现清零,且连续20多天无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记者王贤、乐文婉)

    新华社武汉4月26日电

 
抢 收
抢 收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4月26日,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勇敢村农民在抢收早稻。近期,海南琼海种植的早稻陆续成熟,田地里一片繁忙。  新华社发(蒙钟德摄)
 
开 镰
开 镰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4月25日,在江西省泰和县,农民在收割油菜。近日,江西省泰和县种植的约10万亩油菜陆续成熟,农民抢抓农时开镰收割。 新华社发(邓和平摄)
 
栗战书主持召开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
栗战书主持召开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栗战书委员长主持。

  本次会议采用现场出席和网络视频出席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常委会组成人员123人现场出席会议,47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共170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辉作的关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草案三审稿就切实加强医疗废物特别是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过程中医疗废物的管理,进一步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加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卫生治理,加大推进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力度等增加相关规定。宪法法律委认为修订草案已比较成熟,建议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会议听取了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季幸作的关于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草案二审稿增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过罚相当等原则,增加对公职人员依法履职予以保护的规定,进一步规范、细化政务处分的程序。

  会议听取了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丛斌作的关于生物安全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草案二审稿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生物安全领导体制;对草案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突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就完善监测、预警、报告、溯源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管理,提高应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能力等作出规定。

  我国动物防疫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对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的审批和检疫检验提出明确要求,需要及时转化为法律规范。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的议案。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作了说明。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著作权保护领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通过修改完善著作权法予以解决。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受国务院委托,司法部副部长袁曙宏作了说明。

  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规范和保障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履行使命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人民武装警察法修订草案的议案。受中央军委委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王宁作了说明。

  为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落地,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受国务院委托,袁曙宏作了说明。

  受国务院委托,袁曙宏作了关于提请审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的议案的说明。

  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会议听取了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2019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研究处理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

  会议听取了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作的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有关情况和工作计划的报告。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玉良作的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

  会议审议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批准增补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成员的议案,审议了有关任免案。

  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议案办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秘书长杨振武出席会议。

  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杨晓渡,国务委员王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列席会议。

 
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突出六个强化
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突出六个强化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胡璐)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26日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草案按照全面提升动物卫生水平的目标,对动物防疫方针、防疫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监管体系等调整完善,构建科学、合理、健全的动物防疫法律制度。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说,动物防疫法自2008年1月1日修订实施以来,我国动物防疫工作不断加强,在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大多数生产经营主体养殖方式比较落后,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加上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活动频繁,我国动物防疫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需要尽快修改动物防疫法。

  草案突出了六个强化:一是强化对重点动物疫病的净化、消灭,在全面防控的基础上,推动动物疫病从有效控制到逐步净化、消灭转变;二是强化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检疫检验;三是强化生产经营者的防疫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四是强化动物疫源疫情的监测预警;五是强化动物防疫制度体系建设;六是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能力建设,完善保障措施。

  2018年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对动物防疫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调研,提出修改思路。同年,修改动物防疫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由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牵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参与。两年来,认真听取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防控机构、生产经营主体、动物卫生专家、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意见,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反复沟通,形成了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通报八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通报八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为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坚持从讲政治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要求,切实推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落地见效,进一步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现将8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通报如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市长陈远飞,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傅松滨等人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不尽责不担当不作为问题。2020年4月以来,哈尔滨市出现由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传染、因家庭和住院交叉感染引发的聚集性疫情,导致哈尔滨市疫情出现反弹,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充分暴露出相关职能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严峻性认识不足,没有切实履行好属地领导责任、主体责任、主管责任、岗位责任,疫情防控措施不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存在漏洞。陈远飞作为哈尔滨市副市长、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副总指挥,对疫情防控重要性及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切实履行分管职责,对发生聚集性疫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受到政务记过处分。傅松滨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在指导医院全面恢复医疗工作中,思想麻痹、履职不力,造成哈医大一院院内感染,负主要领导责任,受到党内警告、政务记过处分。其他16名相关责任人分别因组织管理不到位、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不力、未严格按照防控技术指南做好院感防控、对医护人员教育监督管理不到位、违反疫情防控期间诊疗规定等受到相应党纪政务处分。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兰宏等人在部署、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作风飘浮、脱离实际问题。2018年,甘肃省住建厅在精准脱贫“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专项行动中部署工作草率,在2个多月时间内仅此项工作就先后4次发文更改工作要求、表格内容和上报时限,令基层无所适从,加重基层负担。2018年6月,在没有深入调研、没有充分征求基层意见的情况下,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做法,印发了《甘肃省农村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脱离本省实际,内容冗杂,工作程序环节繁多,基层工作人员理解困难、难以落实,导致危房改造工作花钱多、推进慢、效果不佳,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省住建厅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工作部署朝令夕改,工作流程繁琐难懂,任务落实流于形式,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李兰宏作为分管村镇建设处的副厅长,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贺建强负直接责任,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生态环境和水务局原副局长梅理清等人在落实生态环保工作中失察失职问题。2019年4月,江北新区环境监察大队发现某企业在清理化工原料时有污水混合物溢流到厂外,要求该企业将化工原料转运,但未督促企业及时将问题整改到位,致使污水混合物随降雨冲刷排入河道造成污染。2014年至2019年,该监察大队对某科技公司开展日常监督检查30余次,其中11次发现露天堆场等场所存在问题,检查人员虽当场提出监察建议,但轻信该公司解释,未按要求对堆放物料进行深入核查,带来环保安全隐患。梅理清作为监察大队主管领导,对此负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对此前发生的违规审批无处理能力企业处理废水污染长江问题负主要领导责任,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政务撤职处分,降为三级调研员。其他相关责任人受到相应处理。

  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道原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彭太刚等人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不作为、不负责问题。2018年2月,天津市河西区部署各街道办事处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摸排工作,彭太刚等人没有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实地排查,也没有对群众信访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研判,仅仅依靠社区报送情况和简单的口头询问等方式应付排查工作。群众多次举报当地金冠会馆负责人范某雇佣20余名社会人员阻碍执法、天塔街综合执法大队为金冠会馆充当保护伞等问题,但天塔街道一直未将已掌握的金冠会馆问题线索作为涉恶问题线索上报。2019年3月,范某被认定为恶势力犯罪团伙成员并被提起公诉。彭太刚作为分管领导,在扫黑除恶工作中履职不到位,造成辖区内线索排查出现遗漏,受到政务警告处分。其他相关责任人受到相应处理。

  广东省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冷魁等人乱决策、乱拍板、乱作为问题。2018年5月,冷魁违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相关规定,在明知上级主管单位持反对意见的情况下,擅自签字同意在股权变更文件上加盖公章,并让公司法定代表人孙甫伶配合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冷魁违反规定程序乱决策、乱拍板、乱作为,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削弱了国有资本对公司的控制力,使国有资产面临监管漏洞和重大风险。冷魁还存在违反议事规则个人决定其他重大事项问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孙甫伶还存在违反招投标法律法规规定问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政府党组成员、原副县长、生态移民局局长陈跃履职不力、弄虚作假问题。陈跃在负责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工作中,推动项目建设不力,截至2019年7月全县达到入住条件的移民住房仅有584套,与任务数相差740套,实际搬迁户和搬迁人数只占总计划的24.24%和26.17%;同年6月,上报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数据时,陈跃明知工作实际进展与工作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就要求职能部门按住房主体建设完成率100%上报。陈跃工作怠惰,弄虚作假,对岑巩县脱贫攻坚工作造成消极负面影响,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副县长、生态移民局局长职务。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党总支委员、副局长张宏学搞特殊、耍特权问题。2019年8月13日,张宏学参加定边县职工歌咏比赛颁奖晚会,在乘车进入晚会现场时,因没有通行证被拦停,与现场交警执勤人员发生言语冲突,声称“不让进,明年不要来找我签合同”,对执勤人员“耍官威”、颐指气使,并用手机对执勤人员拍照。张宏学的不当言行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张宏学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调离人社系统、责令辞去定边县第十八届纪委委员。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曾世明履职不力影响复工复产等问题。2020年2月,曾世明担任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组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协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该县复工复产工作。曾世明未按工作要求对各责任单位实际开展工作情况及时进行督促,也未能全面掌握各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致使该县第一批拟复工复产的28家企业中有19家企业未按要求复工复产。之后,县政府再次召开复工复产调度会,明确要求10家重点工业企业于2月12日之前复工复产,会后曾世明未安排向拟复工复产企业逐一传达会议要求,其中7家企业因不知晓会议要求而未能按期复工复产。曾世明作风不实、推进不力,致使该县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滞后,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同时还存在其他不正确履职问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职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指出,上述8起问题,是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这些受到处理的党员干部,有的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要求重形式、轻实效,脱离实际、不深不细,甚至打折扣、搞变通;有的工作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消极应付不作为,拍脑袋决策乱作为,欺上瞒下假作为;有的“官本位”思想严重,耍特权摆架子,颐指气使,官威十足;有的在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疲疲沓沓、拖拖拉拉,敷衍应付、作风飘浮,甚至思想麻痹、履职不力,导致疫情反弹,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仍不牢固,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仍不振作,依法治理、精准施策的真本领仍然缺乏。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以案为鉴,主动对照检查,引以为戒。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贯彻落实《通知》要求,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强化统筹意识,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监督的同时,着力加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真正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以优良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政治监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作用,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坚决整治不敬畏不在乎、空泛表态、敷衍塞责、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等问题。要压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督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狠抓工作落实。要推动为基层减负各项政策效果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精文减会的标准和尺度,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提高调查研究实效,推动深化治理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要精准监督执纪问责,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既要严肃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又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要坚持“三不”一体推进,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毫不松懈严查享乐、奢靡问题,努力构建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

 
著作权法修正案:“加强版”保护,惩罚性赔偿
著作权法修正案:“加强版”保护,惩罚性赔偿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史竞男、白阳、舒静)酝酿近10年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正式启动——这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于4月26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

  从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大幅提高侵权法定赔偿额上限,到加强法律衔接并落实有关国际条约义务,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的诸多新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加强网络空间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改为“视听作品”。修改广播权有关表述,以适应网络同步转播使用作品等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作品类型不断出现。几秒钟的短视频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吗?计算机字体、音乐喷泉、体育赛事直播、网络游戏直播画面乃至人工智能生成物,能否列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认为,近年来,不少新形式的作品已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但不属于现行法律中的“电影作品”,划入“类电作品”也有些勉强。草案的修改更明确了作品种类,不仅解决了实践中短视频等新业态作品如何归类的难题,同时也与国际公约接轨。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称,随着作品创作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日新月异,利用先进技术侵犯著作权的手段也不断翻新。为解决现行著作权法部分规定难以涵盖新事物、无法适应新形势等问题,草案作出包括“视听作品”“广播权”等在内的多项修改,是我国著作权制度不断完善的表现。

  看点二: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


  根据草案,对于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适用赔偿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将法定赔偿额上限由五十万元提高到五百万元。

  统计表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法院审理的著作权侵权案件占到知识产权纠纷总量的60%。维权成本高、侵权赔偿数额低等问题饱受诟病。

  张洪波认为,“得不偿失”是造成著作权维权难的主要原因。提高法定赔偿数额、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顺应了社会各界的多年呼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侵权盗版行为将产生强大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加强保护最重要的是确保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看点三:丰富执法手段,加大监管力度


  草案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将许可使用费收取和转付、管理费提取和使用、使用费未分配部分等总体情况向社会公布,并应当建立权利信息查询系统,供权利人和使用者查询。国家著作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管理。增加著作权主管部门询问当事人、调查违法行为、现场检查,查阅、复制有关资料以及查封、扣押有关场所和物品等职权。

  主管部门执法手段偏少、偏软,也是造成维权难的重要原因。张洪波认为,草案明确了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著作权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有利于提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专业能力。

  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吴汉东表示,强调国家主管部门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管理,能够更好地规范著作权集体管理行为,保护著作权人利益。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有利于提高著作权领域治理效能。

  阅文集团CEO吴文辉表示,仅过去一年,中国网络文学盗版损失规模就达50多亿元。他呼吁主管部门持续加强管理监督,从业者提升法律意识、加强自律,共同塑造清朗的行业环境。

看点四:拟增加作品登记制度


  与现行著作权法相比,草案增加了作品登记制度,方便公众了解作品权利归属情况,明确有关作品可以向国家著作权主管部门认定的登记机构办理登记。

  近年来,我国著作权登记数量快速增长。据国家版权局通报,2019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达4186549件,同比增长21.09%。一方面,我国著作权登记数量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现行著作权法中始终未对著作权登记作出明确具体规定。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厘清作品权利归属。”吴汉东认为,作品登记制度将发挥多方面作用:明确归属,便于认定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减少著作权纠纷,便于在交易时厘清著作权主体;主张权利时,登记事项可作为著作权人拥有权利的初步证明;保护权利人的相关经济利益;促进版权对外贸易的发展。

看点五:强化法律衔接,完善著作权保护体系


  草案还有一些引人瞩目的修改,如将“公民”修改为“自然人”,将“其他组织”修改为“非法人组织”,延长摄影作品保护期等。

  “这些修改是为了统一现行立法术语,加强与其他民事法律的衔接,落实我国近年来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义务。”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正志说。

  刘春田表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采用了分散立法的方式,形式上游离于民法制度体系。修正案草案在表述上与民法总则等民事法律保持一致,有利于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

  王正志认为,除了加强立法,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等方面也要进一步发力,加快对著作权侵权的行政处理速度,加大行政处罚和司法判罚的力度,使用高判赔、高量刑等方式制裁侵权者。

  “著作权法的修改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与国际惯例更加接轨。”刘俊海说。

 
美共和党机构抹黑中国备忘录被曝光
美共和党机构抹黑中国备忘录被曝光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华盛顿4月25日电美国《政治报》网站日前曝光了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全国委员会向各竞选团队发送的一份备忘录,此备忘录建议共和党参议员竞选人在回应美国新冠疫情问题时积极攻击中国。

  这一备忘录标注日期为2020年4月17日,长57页,给出三大攻击路线:一是批评中国掩盖疫情等;二是指责民主党对手对华立场软弱;三是强调自己会找中国讨说法等。其中,备忘录建议,当被问到“这难道不是总统特朗普的错?”的问题时,不要为特朗普辩护,把矛头指向中国。

  《政治报》网站说,共和党人已表明他们计划把中国设置为2020年总统选举的核心话题。此备忘录则显示,共和党人也希望中国成为其他选举的话题之一。

  据悉,这份备忘录由共和党战略师布雷特·奥唐奈的政治咨询公司编写。奥唐奈曾为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和阿肯色州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汤姆·科顿提供咨询。

  据共和党参议员全国委员会网站,该委员会致力于加强共和党在美国国会参议院的多数党地位,并帮助共和党人通过选举进入美国国会参议院。该委员会主席是印第安纳州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托德·扬。

  美国国会参议院共有100个席位,共和党目前占53席为多数党,民主党和独立派分别占45席和2席。在今年的美国国会参议院选举中,共有35个席位面临换届选举或补选,其中23个目前由共和党人把持,其余12个由民主党人所占。

 
气温升高能否减缓新冠病毒传播
气温升高能否减缓新冠病毒传播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常见呼吸道病毒一般是秋冬季节活跃,夏季相对沉寂。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也是天气转暖后退去。随着居住着地球上约90%人口的北半球进入夏季,最早于2019年冬季报告的新冠病毒传播是否会因气温升高而得到遏制?

  专家表示,依赖升温控制疫情的观点缺乏科研证据支持,但新冠病毒某些特性,以及人们的免疫系统和行为方式等可能随季节和气温变化,从而对疫情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并持续扩散,已证明新冠病毒具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传播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此也表示,从迄今获得的证据来看,新冠病毒可以在所有地区传播,包括气候炎热潮湿地区。无论气候条件如何,如果人们居住在或前往已报告新冠疫情的地区,都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副教授汤姆·科特辛博斯近期对媒体表示,新冠疫情很快蔓延至世界各地,包括北半球和南半球。这表明要么新冠病毒传播不依赖于温度,要么这种依赖性并不重要。

  那么新冠病毒传播究竟是否受温度影响?目前全球范围还缺乏这方面的确凿数据,少量已公布的试图找出其中关联的研究甚至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团队2日在英国《柳叶刀·微生物》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测试了新冠病毒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温度越低,新冠病毒越稳定。4摄氏度下,培养基中的新冠病毒在14天后仍保持稳定;22摄氏度下,病毒能够保持稳定一整天,7天后病毒传染性降低至0.1%;37摄氏度下,病毒仅能保持稳定3至4个小时,传染性在1天后就降至0.1%。

  但中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8日在《欧洲呼吸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的研究说,从在中国城市传播情况来看,温度和紫外线辐射等气候因素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种疫情模式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相似,当气温超过45摄氏度时,MERS病例数仍在增长。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朱怡芳教授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受实验数据制约,对于温度及疫情分析的范围比较窄,该结论能否扩展到全球还存在疑问。

  科特辛博斯认为,关于气温对疫情发展的影响,虽然学界对此还缺乏深刻理解,但这种影响一定是存在的,这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人们的免疫情况、环境和行为条件等方面有关。

  他说,澳大利亚即将进入秋冬季节,如果新冠疫情发生时期与流感季“叠加”,不但会给医疗系统造成极大压力,也会给个人免疫系统带来不一样的挑战。但也有研究表明,近期从病毒感染中恢复过来可能会加强免疫系统,有助于免疫系统攻击其他病毒。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领域学者迈克尔·斯金纳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可以设想在多数已采取管控措施的国家中,新冠病毒主要在住户内以及住户之间传播。相比之下,住户间传播在更长距离下发生,比如通过气溶胶传播,这类传播很可能会受到气候因素影响,但很难计算这种影响有多大。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病毒学荣誉教授克里斯·伯勒尔认为,病毒在冬季更容易传播的一大原因是“人们常聚集在一起”。比如学龄前孩子夏天都在阳光下活动,彼此之间没有太多身体接触。在冬天,他们待在室内并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温度对新冠病毒产生的任何影响,都不会像通过隔离措施限制其传播那样重要。

  朱怡芳表示,并不排除北半球温度上升后疫情能够缓解的可能性,下半年北半球进入秋冬季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是否会随气温周期性反复等,这一切还是未知。(执笔记者:张莹;参与记者:张家伟、谭晶晶、郝亚琳)

 
全球疫情分化 多国探索逐步放松防控
全球疫情分化 多国探索逐步放松防控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近日,新冠疫情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发展出现分化,多个国家在探索如何以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式逐步放松防控措施和复工复产。

  这些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疫情早已缓解,顺其自然放松防控;疫情已过最困难时期,希望通过逐步放松防控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疫情仍处于胶着或发展阶段,正在防疫情和保经济之间艰难权衡。

韩澳疫情持续缓解

筹划恢复正常生活



   韩国疫情在3月初就已达到拐点,近来新增病例数持续维持在低位。韩国疾病管理本部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已连续8天单日新增病例数在20例以内。

  随着疫情明显受控,韩国政府19日宣布,结束从3月22日起实施的高强度“保持社交距离”政策,从4月20日至5月5日只在原则上实行这一政策。在过渡阶段,将解除强烈建议宗教、娱乐、室内体育设施和补习班这四类场所暂停营业的行政命令,允许恢复使用风险较低的室外公共设施。另外,韩国还将依据情况逐步推动学校开学。

  韩国国务总理丁世均说,如果到5月5日疫情能维持在目前这样稳定的水平,考虑从5月6日起转入开始日常生活和防疫工作并行的生活防疫阶段。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韩国即使在疫情最严重时,也未强制要求企业停工。

  澳大利亚情况也类似。澳联邦卫生部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4小时内新增确诊病例只有14例。澳总理莫里森当天说,澳政府有信心逐步放松一些防疫措施。为了应对复工复产后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澳政府已通过有关场所安全工作的原则,要求企业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建议,确保工作场所能够满足保持社交距离、落实卫生措施等方面的要求等。

欧洲多国疫情已过拐点

比利时分三阶段“解禁”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2日说,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疫情正日趋稳定。

  欧洲一些国家在疫情迈过拐点后,宣布逐步“解禁”。以24日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96例的比利时为例,比利时于当天公布了三阶段“解禁”方案:第一阶段,从5月4日起企业等可以复工;第二阶段,学校从5月18日开始复课;第三阶段,从6月8日开始考虑逐步开放餐馆等。

  在疫情较严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均已表示可能在5月初恢复部分经济和社会活动。德国国家科学院4月13日提交报告《新冠大流行——可持续地战胜危机》,提出如果满足若干前提,如新增病例数持续较少、卫生系统不超负荷、保持社交距离等,可以逐步复工复课。

  值得注意的是,丹麦4月15日就开始部分复课,成为欧洲首个复课的国家。丹麦首相府办公室4月17日发布公报说,首相弗雷泽里克森16日与议会各党派代表协商并同意进一步放开社会管制,法庭、图书馆、私人诊所等逐步开放。

  在欧洲之外,还有一些国家也因疫情已过最困难时期而宣布逐步“解禁”。比如,以色列政府24日说,已批准进一步放松部分疫情限制措施,允许商店、理发店和美容店等重新开业,允许餐馆和咖啡馆提供外卖服务。

美洲疫情仍然胶着

多个国家艰难权衡



  美国是目前全球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确诊病例超93万例。近来美国疫情未见明显的“下行”迹象。

  美国国内在复工复产问题上存在不同声音。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16日曾宣布分阶段“重启”美国经济的指导方针,把何时取消居家令等限制措施的决定权授予各州州长。但在佐治亚州州长布赖恩·肯普宣布发廊、酒吧等可以重新开放后,特朗普又在22日表示对此不同意。此前有消息称美国可能在5月初复工复产,但有专家表示还存在诸多困难。

  在南美洲,巴西是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到25日已超5.8万例。巴西也存在防疫情还是保经济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面隔离”,即实行覆盖所有年龄段人群的居家隔离政策;但也有人主张“纵向隔离”,认为只有老年人和严重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才需要隔离。后者认为,“全面隔离”会让很多民众失业,而穷人有工作才能生存。据巴西媒体报道,巴西已有十几个州开始逐步放松社会隔离政策、恢复商业活动。

  智利总统皮涅拉24日发布了《安全复工计划》。他说,新冠疫情将长期存在,人们必须学习适应同新冠疫情共处的“新常态”,在保护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其他需求。

  (参与记者:陆睿、岳东兴、白旭、聂晓阳、刘曲、潘革平、任静、谢宇智、陈占杰、田颖、林晶、陈文仙、尚昊、谭晶晶、宫若涵、尹南、张笑然)

 
意大利自行车选手疫情期间改送快递
意大利自行车选手疫情期间改送快递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微特稿意大利自行车选手翁贝托·马伦戈报名参加“环意大利自行车赛”,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暂停训练。不过,他仍然每天戴上头盔、穿上运动服外出骑车,只不过是送外卖。

  据法新社25日报道,27岁的马伦戈受一家冰激凌店外卖启发,主动联系所在城市都灵政府,为仍然开业但无人送外卖的餐厅跑腿。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都灵空荡荡的街道上,为人们送去刚做好的三明治、披萨饼或者意大利面。

  他每天最多送外卖30趟,单日最多骑行70公里,但还不及日常训练骑行距离的一半。

  他说,顾客们看到他都很惊讶,因为他总是爬楼梯把食物送到他们门口,这样能增加运动量。

  马伦戈所属的自行车队KLM已经报名参加定于5月9日举行的“环意自行车赛”。受疫情影响,“环法国自行车赛”和“环西班牙自行车赛”已经推迟举行,但“环意自行车赛”目前尚未调整比赛时间。马伦戈和队友计划,一旦有关疫情限制出行规定取消,他们将立即投入高强度训练。

  意大利民事保护部门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意大利当天新增新冠死亡病例415例,为3月18日以来单日新低,累计死亡病例26384例。

  意大利总理朱塞佩·孔特在社交媒体上说,意大利可能从5月4日开始逐步恢复经济活动,但一些管制措施将继续实施。意大利已两次延长“封城”措施,目前的“封城”措施将持续到5月3日。       (袁原)

 
蓬佩奥威胁讹诈世卫组织不得人心
蓬佩奥威胁讹诈世卫组织不得人心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继美国宣布暂停资助世卫组织后,美国务卿蓬佩奥近日又扬言,美国“可能永远不会恢复资助世卫组织”,甚至“不排除组建替代机构”。合则用、不合则弃,蓬佩奥等美方某些政客对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态度,充分暴露了其一贯的霸权心态。

  蓬佩奥此举自有他的逻辑,此前他就无视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的正式命名,反复使用“武汉病毒”这种污名化说法,并将美方自身抗疫不力“甩锅”给中国和世卫组织,全然罔顾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满脸无辜栽赃他人,并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蓬佩奥把炮口对准世卫组织,无非是再找个“替罪羊”,转移美国国内民众对联邦政府未能有效应对疫情的注意力。

  稍有常识的人都很清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卫组织在总干事谭德塞领导下,积极履行自身职责,秉持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为协助各国应对疫情、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世卫组织已向130多个国家运送超过200万件个人防护设备,并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100多万套诊断测试工具。近日,世卫组织又正式启动“里程碑式”的国际合作倡议,以加速新冠肺炎相关疫苗、诊断工具和治疗工具的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

  无论蓬佩奥们怎样努力把水搅浑,世界人民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许多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等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对世卫组织表示支持。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和中国”也专门发表声明支持世卫组织。可以说,世卫组织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而蓬佩奥此番言论则等同于将美国置于国际社会的对立面。

  自恃世卫组织主要出资国,认为世卫组织应该听其指挥,这是典型的霸权心态;因为世卫组织坚持客观公正立场、对美方不予迎合,就停止捐资,这是典型的威胁和讹诈。

  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理事会,到退出《巴黎协定》、伊核协议、中导条约……美方此次又将矛头指向了世卫组织,而国际机构、国际规则又岂是任由超级大国随意揉搓的面团?

  越是危难时刻,越能看清人心。美方不将精力放在抗疫上,反而整天琢磨着怎么整人,不断给世卫组织找茬儿,这不仅严重危害全球抗疫合作的努力和效果,而且让世界进一步认清了美国某些政客的流氓逻辑和霸权本质。

(记者郑明达)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

 
世卫:无证据表明抗体可使人免受感染
世卫:无证据表明抗体可使人免受感染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日内瓦4月25日电(记者沈忠浩)世界卫生组织25日发布的每日疫情报告说,迄今尚无证据表明拥有新冠抗体的康复者可免于“二次感染”。

  世卫组织指出,通过自然感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是一个多步骤过程,通常需要1至2周。感染病毒时,人体首先出现非特异性的固有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可减慢病毒感染进程,甚至阻止症状出现。在此之后,人体出现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与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还会产生T细胞,识别和清除受感染细胞,即细胞免疫。

  世卫组织说,如果适应性免疫应答足够强,则可以阻止病情发展为重症,或防止同一病毒的“二次感染”。迄今大多数研究表明,新冠康复者体内拥有新冠病毒抗体,但其中一些人血液中的抗体水平非常低。由此推断,细胞免疫可能对病人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世卫组织强调,截至4月24日,尚无研究对新冠病毒抗体是否赋予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进行评估。此外,对人体内新冠病毒抗体的实验室检测需要进一步验证,以确定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一些国家政府建议将抗体检测作为发放“免疫护照”或“无风险证书”的基础,从而允许持证人能够出行或恢复工作,世卫组织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抗体介导免疫的有效性,进而无法保证此类证书的准确性。

  世卫组织警告,那些检测显示拥有抗体的人们也许自认为可免于“二次感染”,进而忽略公共卫生建议。因此,使用此类证书可能增加病毒继续传播的风险。

 
美国疫情时间线须尽早厘清
美国疫情时间线须尽早厘清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政府公共卫生部门日前发布的通报显示,早在2月6日当地就有人死于新冠肺炎,这比美国此前公布的首个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早了20多天。由于该病例没有国外旅行史,这一发现意味着美国疫情可能早在1月初到1月中旬就已经进入社区感染阶段。

  早在3月11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美国存在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被误认为是流感死亡病例的情况。

  这些情况,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新冠病毒到底什么时候在美国出现?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美国疫情数据到底有多透明?

  事实上,新冠疫情在美国暴发以来,一直缺乏清晰的时间线,疫情数据是不是反映了真实情况,是笔“糊涂账”。加州的通报表明,美国可能早在1月就已出现社区感染,新确认的死亡病例很可能只是浮起的“冰山一角”,水面下可能还潜藏着大量未发现的病例。加州州长纽瑟姆已宣布将对去年12月以来疑似新冠死亡病例进行尸检,这可能还会得出哪些新发现,人们正拭目以待。

  近来,美国一些政客一直在污蔑抹黑中国,诬称中国疫情数据不透明,但实际上美国从一开始就揣着本“糊涂账”。斯坦福大学本月17日发布的一项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美国感染新冠病毒的真实人数远远超过官方数据,可能高出55倍。纽约市卫生局长巴博特日前也表态支持这一观点。巴博特认为该市迄今为止的14万确诊病例没有反映真实状况,由于检测量仍不足,估计有将近100万的纽约人可能感染。早先美国国内对本国可能已发生大规模感染并非没有警戒之声,但目前来看,政府并未予以应有重视。

  搞清美国疫情真实时间线,将会让大量埋藏在流感感染和死亡病例中的新冠肺炎病例得以大白于天下。美国从1月21日宣布第一个确诊病例后,相当长时间把重心放在防输入而不是防社区传播,如果这之前就已经有大量社区传播,政府的应对策略可以说有值得反思之处。

  搞清美国疫情真实时间线,对全球抗疫也有积极意义。抗疫远未结束,通过了解各国病毒扩散真实情况,医学专家们更容易预判其未来变化,控制病毒进一步蔓延。在这个命运与共的世界,只要一国疫情仍在持续,他国无法高枕无忧。

  总之,美方厘清自己的疫情“糊涂账”至关重要。为了早日战胜疫情,美国理应给本国人民一个交代,给世界一个交代。

(记者李蓉)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

 
法国:市政厅变口罩车间
法国:市政厅变口罩车间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4月23日,志愿者在法国里尔市政厅改造的临时厂房内制作口罩。

  法国北部城市里尔的市政厅从本周开始变身临时口罩生产车间,60多名志愿者在此制造口罩。   新华社发(塞巴斯蒂安·库尔吉摄)

 
汪洋在云南、贵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 聚焦难点攻坚 确保如期脱贫
汪洋在云南、贵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
聚焦难点攻坚 确保如期脱贫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刘奕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近日在云南、贵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工作要求,聚焦疫情给贫困群众外出就业及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困难,瞄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新问题,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云南昭通市、贵州毕节市剩余贫困人口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是坚中之坚。23日至26日,汪洋到昭通市镇雄县、昭阳区,毕节市纳雍县、七星关区等地,了解贫困户外出务工、扶贫产业基地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情况,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进展,走访慰问贫困户,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脱贫有关工作的情况汇报。汪洋充分肯定昭通、毕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务工就业是实现脱贫的重要方式,克服疫情对贫困群众务工就业的影响是当前的突出问题。要抓住全国复工复产进度加快的有利时机,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要发挥制度优势,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把抓好稳岗转岗服务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硬任务,压实属地责任,最大限度防止和减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流,确保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基本稳定。当前,疫情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销售难。要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强化产销对接,充分发挥定点扶贫机制对解决部分农产品积压滞销的作用,促进扶贫产业在疫情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

  汪洋强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后,工作重点要放在后续帮扶上。要加强技能培训,通过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发展设施农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进一步拓宽搬迁户就业渠道,真正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要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按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切实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医、适龄子女就近入学。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有力有效的工作,引导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乱石滩变身聚宝盆
乱石滩变身聚宝盆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贵阳4月26日电(记者汪军、李凡)野奶角今年的春天格外特别,李花开了,樱桃熟了,几十年“有种无收”的帽子甩掉了。

  地处川黔交界、赤水河畔的野奶角,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彝族苗族乡青林村的一片“水淹地”。生活在这里,人们难以磨灭的记忆是,年年遭雨水冲击,颗粒无收。

  85岁的青林村村民刘兴章,祖祖辈辈生活在野奶角。小时候,他听说这里还有二三十亩水田。放在贵州大山里,这算是一片宝地了。他说:“插秧进田都好好的,可就是得不到收成,地势太低,下大雨发大水,庄稼就报废。”

  时间久了,报废的“水淹地”成了一片无法耕种的乱石滩。近两年,乡政府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分拣石头、堆砌堡坎,野奶角“复活”了。在整治基础上,当地连带把附近土地一起规划,如今这里已是100多亩的果园。

  “过去一方水土养活了一方人,现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政策、技术条件都有了很大变化,那就不单单是‘养活’,必须‘养富’。”团结乡乡长姚均信心坚定。

  2017年,青林村外出创业多年的尹廷宾决定回村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劳务组织,他的生态农业公司很快运转起来。樱桃、葡萄、李子,乱石滩“变身”后的坝子上,水果产业一天一个样。

  39岁的尹廷宾是一名党员,他希望通过创业积累的资金和资源在村里带动就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

  “我家在野奶角也就一亩多田,关键还是块‘水淹地’,租出去两年时间,人家付了1960元的租金,这个价钱相当不错嘛。”在村里刨了大半辈子土地的刘显荣,很难相信乱石滩地还能有什么价值。

  野奶角在河谷地带,没有被特别高大的山体包围,光照相对充足,适合果树生长。通过发展樱桃、蜂糖李这样的精品水果,在果园务工的村民,每天可挣到八九十元。

  果树在野奶角历经了三年的风吹雨打,今年开始挂果。樱桃每斤卖到15元,蜂糖李甚至卖到25元。等到条件成熟,入园采摘体验还能带动乡村旅游。村里村外对尹廷宾评价高,黝黑的脸庞、粗壮的胳膊能看出他的干劲。

  “去年带动两个深度贫困村发展,116户贫困户分红111万元,如果今年水果丰收,大家日子会更好过。”尹廷宾说。

 
充完“电”,普通摩托修理工创业变“带货大咖”西安鄠邑区创办乡村振兴学院,帮农人解决“本领恐慌”
充完“电”,普通摩托修理工创业变“带货大咖”
 
西安鄠邑区创办乡村振兴学院,帮农人解决“本领恐慌”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西安4月26日电(记者张斌、徐汉)出西安市四五十公里,便至秦岭北麓的鄠邑区。春末,看着成片的猕猴桃藤蔓爬满支架,还有结成绿豆大小的葡萄,45岁的党员姬元陆开始谋划三四个月后水果上市时的生意。
 
  “我的客户既有线上的电商平台,也有线下的实体店铺。去年,靠冷链运输销售猕猴桃的收入就有200万元。”作为一名“农民经纪人”,如今的姬元陆走南闯北,还给自己经销的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做起了品牌,是老乡眼里的“带货大咖”。
 
  但很多年前,家住鄠邑区玉蝉街道孙家磑村的姬元陆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修了20年摩托车,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西安。“我还是村里的支委,咱自己都过得一般,更谈不上带领村里人。”他说。
 
  姬元陆的变化,得益于一段难得的“充电”时光。
 
  2018年,姬元陆被推荐到鄠邑区乡村振兴学院学习。这个学院由鄠邑区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阿里巴巴教育集团等联合成立,主要招收农村干部、农村青年党员、农村带头人等,培训内容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展开,教师既有大学教授、创业能手,也包括农村的“土专家”。
 
  “以前,咱眼界、想法、方式好像都跟不上这个时代,就像一个电量耗完的电池。”姬元陆说,“课堂上,老师结合我们当地的情况,既讲冷链、电商、品牌,还会讲如何跟顾客交流、打包、贴运单,我好像又充上了电,被激活了。”
 
  带着所学,姬元陆找到志同道合的同班学员尝试从生态农业入手。“我们鄠邑在秦岭脚下,距离西安市区也不远,一边是农产品生产端,一边是消费端,我就想着把这两端联系起来。”说干就干,姬元陆开始成立合作社,联系客商,主销当地生产的“户太八号”葡萄和猕猴桃等。通过不断发展,去年销售量达到500吨。
 
  鄠邑区从2018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至今,已培训2500余人次,很多像姬元陆这样的学员,已经成为当地带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让长期在村的农人“充电”,也要帮回村发展的能人“转型”。
 
  苏建兴今年44岁,是鄠邑区余下街道双庄村的一名党员,经销过家电、干过装修,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我在城市和村里两头跑,后来发现,相比于城市,在农村我的舞台可能更大。”抱着大展拳脚的念头回村后,苏建兴却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农村创业,我比较缺乏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后来一看到有免费学习的机会,就赶紧报名。”课堂里,苏建兴不断把自己以往的管理知识和农业生产结合;课堂外,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陌生又熟悉”的家乡。
 
  多次考察后,他和几位学员一起成立了苗木花卉合作社,还带动周边8户农户,现在年销售额130多万元。他不但获得了中级职业农民证书,还成了村里的后备青年干部。
 
  不仅是在乡村振兴学院,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党员示范户、农业带头人正参与到当地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和管理课堂之中,充电转型谋发展正在成为新风尚。
 
  鄠邑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对于基层来说,缺乏的是有想法、能力强、会干事的带头人。创设乡村振兴学院等培训形式,就是想通过定制化的课程和培训,储备一批愿意留在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才,并不断组织、培养、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打造引擎。
 
“扶贫公交”带“活”深山穷村
“扶贫公交”带“活”深山穷村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济南4月26日电(记者张力元、闫祥岭)清晨六点,818路公交车在川道村村委会门口发车了。发动机启动的声音,是川道村人一天开始的“讯号”。

  “就跟一种约定似的,我早上送他们下山,晚上接他们上山,虽然不知道人家叫什么,但都面熟。”818路公交车驾驶员刘万平说。

  刘万平是这个深山穷村里少有的“客人”,自从开上这趟车,他便在村委会找了间屋,晚上收工后直接住在山里。

  川道村位于山东济南南部山区柳埠街道最南端。想出村子,得走4公里左右的山路,步行要用四五十分钟。谁家有急事,只能打电话从山下叫出租车上来,那就要花30多块钱。

  2018年12月,818路公交车将这个省级贫困村与仲宫镇连了起来,一天4个班次,票价2元,65岁以上可以免费乘车。

  “谁能想到,俺在村里还能听到公交车的喇叭声呐!”川道村村民杨盛芬说。

  55岁的杨盛芬有了第一张公交卡,“以前感觉被困在了山上,只能守着自己的两亩地过日子。现在我坐公交车去镇上的饭店干零活,每个月给家里多挣1000多块钱。”杨盛芬说。

  公交通了,老百姓致富的路子也通了。在川道村,像杨盛芬一样每天坐公交车出门打工的还有10多人。村民们说,看病拿药、走亲访友、置办货物都方便太多了。

  人走得出去了,山里的东西卖得顺畅了,村子也“活”了。

  川道村是林果大村,年产山楂200万斤。往年大伙只能等着别人上门收山楂,“当时人家就出3块钱一斤,你也要不上价格,还不能不卖。”川道村党支部书记张传君说。

  去年丰收时,村民每人一根扁担、两个果筐,扛着五六十斤山楂,坐公交车“运货”到镇上卖,每斤能多卖两三块钱。各家种的核桃、板栗也都卖出去了。

  818路公交车有31个站,以途经31个村的名字命名。“站与站之间远的间隔500米,近的也就200米,车上11个座位每趟都坐得满满当当。”刘万平说。

  “一个人、一辆车、一条线”,刘万平就这样在大山与“外面的世界”之间,当村民们的“摆渡人”。

  为了贯彻推进精准扶贫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济南公交集团南部公司已相继开通了10条“扶贫公交线”,将公交车通到了10个贫困村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坐上了公交车,偏远的村庄和城市的联系愈发紧密。

  川道村已经实现全面脱贫。天气渐暖,村民们最近商量着结伴去城里的商场购买服装。

 
鹅鹅鹅,唱响致富歌
鹅鹅鹅,唱响致富歌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4月26日,工人在贵州省锦屏县新化乡育雏基地观察幼鹅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把鹅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鹅培育、鹅养殖、鹅销售及鹅绒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锦屏县建成鹅养殖示范基地21个,带动14000余人增收。  新华社发(彭泽良摄)

 
村民“共同缔造”,古村复兴“留住乡愁” 闽台融合发展乡村样本:厦门青礁村乡村治理观察
村民“共同缔造”,古村复兴“留住乡愁”
闽台融合发展乡村样本:厦门青礁村乡村治理观察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4月26日,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右二)与青礁村院前社的创业团队在一起。
 
 
▲4月26日,位于厦门漳州交界处的青礁村航拍全景。
 
 
4月26日,厦门海沧青礁村院前社理事长陈俊雄(中)在指导村民种植火龙果。 照片均由本报记者魏培全拍摄
 
  
  一个耕读传承已近千年的“闽南进士名村”,却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度落寞
 
  “乡愁”不仅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田园与城市的心灵纽带,还是一笔能够集聚产业与人才资源的无形资产
 
  希望这里发生的一切,能够为实现脱贫攻坚以后的乡村振兴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本报记者康淼、赵文才、闫红心|编辑黄海波
 
  从厦门市中心驾车向西,经海沧大桥出岛,再沿城市快速路一路往西南……在一栋飞檐翘角的红砖古厝前,司机缓缓把车停稳,“青礁村到了。”
 
  这个位于福建省东南一角的小小村落,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背山临海、物产丰饶。文化底蕴厚重,“祖孙五代三尚书”“一村二十四进士”的佳话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耕读传承已近千年的“闽南进士名村”,却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度落寞:村民们更向往体面富足的城市生活,纷纷放下农具,离乡外出打工。
 
  原本乡风淳朴、人丁兴旺的青礁村,成了当地知名的“空壳村”——田地荒芜、古厝废弃,老人生活无着,孩童少人照看。绵延千年的文脉香火摇摇欲灭,眼看着难逃拆迁的命运。
 
  拥时不觉珍,失去方知贵。难道眼睁睁看着镌刻着祖宗家训的红砖古厝被拆除殆尽,承载着乡土情结的山水田园在记忆中渐行渐远?世代扎根于此的村民陷入反思。
 
  “如果村子被拆了,我们那些在外打工的亲人,过年该回哪儿呢?”在当地从事铁件加工生意的陈俊雄,是最先觉醒并行动起来的十几个当地年轻人之一。“无论如何,要保住村子!”
 
  “保住村子”,就是为了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一帮留守的年轻人和几个心怀热忱的台湾同胞,在一座濒临拆迁的千年古村,开启了一次复兴家园的新探索,也为闽台融合发展提供了乡村样本。
 
“我们变了,村庄就变了”


 
  来自台湾的规划师李佩珍仍然记得,她第一次来到青礁村院前社时正值雨季,连日降雨让村里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她一脚踏进泥泞,“好不容易拔出脚来,却扯断了凉鞋鞋带”。
 
  彼时的青礁村,是一个让村里人既心怀眷恋,却又想逃离的地方。“家里祖祖辈辈在村里居住,根在那里。”陈俊雄说。“可那时候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实在让人待不下去。”
 
  感觉待不下去的可不止陈俊雄。以让李佩珍拔断鞋带的青礁村院前社为例,当时村里750多口人,“能往外跑的跑了,不能往外跑的想方设法也要往外跑”,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外加一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小年轻”。
 
  “村子都要拆了,没人愿意再在这里花心思。”住在村口的70岁孤寡老人颜芳庆,对家附近几年前的样子记忆犹新。“那时候村里鸡鸭、垃圾遍地都是,门口不远的水塘臭气熏天”。夜晚,村子一片漆黑,没人愿意出门,因为“你不知道一不小心会踩到什么……”
 
  泥泞的古道、荒芜的田地、坍圮的古厝……延续千年的乡村文明,像留守的老人一般步入了垂垂暮年。
 
  村子的转机源于几个青年人的觉醒,陈俊雄是其中之一。2014年,陈俊雄作为村里代表,被村干部拉着去“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规划试点村参观。原本想着玩一玩转一转的陈俊雄,刚到试点村,就被整治后的村容村貌震撼到了,“从没想到农村也可以这么干净漂亮!”
 
  2013年,厦门市启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将包括村庄整治在内的社会治理工作,由政府包揽转变为政府与群众协同参与、共同缔造,并在青礁村所在的海沧区陆续选择村庄整治试点。青礁村由于已经被划定为拆迁村,自然未被列为试点。
 
  这次参观让陈俊雄了解到,被选为试点的村子中,村民参与是村庄治理的“必修课”,贯穿于村庄整治的全过程当中。“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至于村子哪里要整治,要怎么整治,村民们在每个环节都有发言权。”
 
  陈俊雄不禁动了心:“让村民自己来决定自己的村庄怎么改造,这跟我之前了解到的乡村整治完全不同。”
 
  的确,陈俊雄此前对于乡村整治的“了解”,也是一直以来乡村整治给不少人留下的“刻板印象”——政府出资,政府包办,按照统一的模板,统一的样式,对村民的房屋、村内的道路进行整治修缮,最终,原本千姿百态、特色鲜明的田园村落,都被改造成了棱角全无的模式化聚居区。这种“流水车间式”的乡村整治,反而加速了以文化多样、历史传承为特点的乡村文明的消逝,造成了乡村改造中的“水土不服”。
 
  村民参与、共同缔造的乡村治理模式,则让陈俊雄看到了使村子重现生机的希望。他当即打电话给村里一起长大的“发小”,“我们一定要争取成为‘共同缔造’的试点。”
 
  村民参与是“共同缔造”的核心理念。青礁村的积极性最终打动了区政府,主管试点工作的领导同意来村里实地考察。
 
  考察那天,区政府工作人员站在村口,看着信步穿街而过的鸡鸭,随处而建的牛棚猪舍,闻着扑面而来的刺鼻气味皱起了眉头,“光有积极性可不行,你们要能在半个月之内把这些猪圈鸭舍收拾干净,试点就让你们搞。”
 
  村干部和陈俊雄等一帮村里的年轻人二话没说,先从自家开始,只用了一天就把沿街私搭乱建的猪圈、鸭舍、厕所拆了个干净,清扫出500多吨垃圾。
 
  村民的高效率既让政府看到了青礁村的决心,也让陈俊雄意识到了村民参与的巨大力量。“只有村里人的真心参与,才会带来真正改变”。从那时起,陈俊雄有了成立村民合作社的念头。
 
  在青礁村这样的“空壳村”,村民合作社离不开两个群体的力量:留守的青年和在外的乡贤,留守青年有时间有精力,但缺乏开阔的思维;打拼在外的乡贤见识广博,思维活跃,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村庄的改造。
 
  两个群体之间平时几乎没有交集,甚至彼此排斥。“很多村庄的合作社搞不起来,就是因为没处理好这两个群体的关系。”陈俊雄说。
 
  凭着从小玩到大的情谊,以及在生意上的成功,陈俊雄在留守的“小年轻”和在外的乡贤当中,都有一定的号召力。为了让大家能坐到一起,共同参与到村庄治理中,他村里村外来回跑,分别做留守青年和乡贤的工作。
 
  陈俊雄知道,两个群体之间交集不多、鲜有往来,要把他们联合起来,一定要找准他们之间的认同交汇点。于是,他“给两拨人画了一个关于村子未来的‘大饼’”,最终让身上描龙画凤的乡村“小年轻”和西装革履的乡贤们坐到了同一张桌子前。
 
  当年5月,由15名本村年轻人组成的济生缘合作社在青礁村正式成立。“我们变了,村庄就变了”被陈俊雄当作合作社的口号,印在了合作社成员的大合影上。
 
“先造人,再造物”


 
  政府给村民参与以政策支持和施展空间,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合作社,则为政策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抓手。但要真正让乡村治理摆脱拆旧建新的传统模式,专业人士的指导不可或缺。于是,在当地政府邀请下,在台湾有丰富社区营造经验的规划师李佩珍来到了青礁村。
 
  台湾开展社区营造的时间,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台湾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开始出现社会矛盾突出、乡村人口外流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负面效应,当地相关部门开始推行以社区为单位,以“造人”“造景”和“造产”为目标的社区营造行动。
 
  “社区营造的通常步骤是先造人,再造物,注重居民在社区治理当中的作用,这与‘共同缔造’的村居环境整治理念不谋而合。”在李佩珍看来,乡村治理的根本意义在于“造人”,即改变村民的理念与认识。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不刻意追求改造的速度和进度,而是把对于村民诉求与权利的尊重熔铸于村庄整治的各个环节当中,成为青礁村在改造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由于村庄以往疏于管理,村内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村民们随意围墙圈地,自己家的院子越来越大,村里的公共空间却被越挤越窄。
 
  “要让村民们走出小家,共建大家,我们必须先从自己做起,带头拆墙让地。”陈俊雄首先说服自己的舅舅拆了墙。
 
  “在涉及村民个人利益的集体改造项目中,一方面我们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另一方面我们会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村主任颜卫民坦言,“这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推进中,却费了不少周折。”
 
  在青礁村的大河角中心公园一角,有一个红砖铺就的小广场,如今是村子里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而就在四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臭气熏天的鸡舍,鸡舍周围堆满了垃圾。
 
  为了说服84岁的周芸奶奶把地腾出来参与村庄的环境整治,李佩珍与合作社的成员已经记不清去了她家多少次,但周奶奶就是不为所动。
 
  “我都84岁了,再过几年就不在了,你们的‘共同缔造’跟我没关系!”周奶奶一通牢骚让大家没辙。
 
  眼看老太太铁了心,大家只能先绕开这块地,从其他地方开始动工。慢慢地,周奶奶家附近的路宽了,灯亮了,离家不远的死水塘成了游鱼可见的景观池,原来污水横流的垃圾堆被改造成树绿花繁的中心公园。村庄的改造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可周奶奶家门前却还是一副老样子……
 
  亲眼看到周围的新变化,周奶奶的心态也在慢慢转变。两个多月以后,她主动找到合作社,表示愿意让出门前的土地,参与村庄改造。改造过程中,周奶奶自费购买了九龙壁石凳、石桌,摆在门前空地上供大家休息,还端出亲手熬制的草药茶,让来此休闲的乡亲解渴消暑。
 
  “周奶奶让地”这样的故事在青礁村有很多。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配合到最后主动让地让物,参与改造,这一转变过程所反映的是村民们逐渐增强的社区共同体意识,而正是这种共同体意识,才促使一个村庄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都能持续产生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
 
  采访当中下起了小雨,远山如黛、轻雨如纱。漫步在村巷中的青石小路,如今常住村中的李佩珍每走几步,就能抬手指着路边的某处院落、某个凉亭、某条小径,讲出这个村庄改造中发生的故事。
 
  “在村庄改造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发挥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重新认识自己。”村里的姑娘余芳,中专毕业后就一直待业在家。李佩珍得知她从小爱好手工、绘画,“一手拿锅铲,一手拿画笔”,就帮助她在村里设立了“小芳工作室”。在发展其个人爱好特长的同时,还带动了村里的产业发展和妇女就业。
 
  尊重村民意愿,意味着也要尊重村民说“不”的权利。在谈到青礁村的“共同缔造”时,厦门市海沧区委书记林文生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青礁村芦塘社村口的一处龙眼树林下,有一条名为“我想静径”的石铺步道,步道800多米长,两米多宽,从龙眼林下蜿蜒而过。
 
  按照原先规划,这条步道本应截弯取直,从林中直穿而过,但在工程即将完工时,村民拒不出让最后三米的建设用地。工程人员在停工沟通半个月无果后,最终决定尊重村民意愿,更改前期规划,使步道绕过了那三米用地。
 
  对于村民意愿的尊重换来的是村民们对于乡村建设的全力配合、真心参与。
 
  芦塘社陈氏家族主动提供宗祠,改造成为村里的社区书院——芦塘书院;村民林亚花腾出书院前自家两千多平方米的番薯田,用于修建书院广场;退休老支书林自省贡献自家89.6平方米土地用于拓宽村道,修缮花坛,又拿出自家盆栽放在门口供人观赏……像这样的故事,青礁村有很多。
 
  “社区环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服务,而人才是一个社区生命力的根本来源。”李佩珍认为,正是以这样一种“先造人,再造物”的理念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与认同,青礁村才在其他地方看来矛盾重重的村庄改造中走在了前面。
 
从“留住乡愁”到“地方创生”


 
  经过几年的整治,青礁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泥泞狭窄的村中小路变得宽敞整洁,废弃坍塌的民宅被整饬一新;村民们房前屋后繁花送香、翠林掩映,邻里之间亲善友睦、和谐共处。“一块儿把村子建好”成了青礁村乡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近年,青礁村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并入选住建部“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精选试点村。
 
  然而在李佩珍看来,目前的乡村建设更专注于改善的是乡村生活的基本设施和条件,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内涵的,是一份乡愁。“真正能让乡村吸引人、留住人的,也是这份乡愁。”李佩珍坦言,大陆对于乡愁的理解和关注给了她很大的启发。
 
  “乡愁是一个村庄历史与文化土壤的结晶,所以,留住乡愁,就是要留住村庄的历史和文化。”李佩珍说。所以,从来到青礁村的那时起,她就致力于挖掘梳理当地的历史图谱与文化脉络,李佩珍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摸清村庄的发展纹理”。
 
  在梳理中,李佩珍发现,青礁村的文脉渊源远超自己甚至村民们的想象:这里既有延续千年的耕读传承,也有名留青史的缙绅望族;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生大帝信俗的发源之地,也是开拓台湾的先驱“开台王”颜思齐的桑梓故里。
 
  “以前,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原来村子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多的故事。”村民们也惊异于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厚重,开始循着长辈的记忆、先人的遗迹,一点一点复原村庄的历史。
 
  坐落于村中的古厝大夫第,弧形屋脊、檐角飞翘,墙身的浮雕彩塑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晚期的珍贵文物建筑,见证了村庄的百年历史。但是,村民们此前并不了解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古厝年久失修却无人在意,厝前的空地也被村民用来堆放垃圾。
 
  不止大夫第,学仔埕、中宣第……村中数十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厝,或荒废破败,或沦为大杂院。在村居环境整治之初,甚至有人建议将这些“碍眼”的古厝推倒拆除。
 
  “这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拆了就没了!”为了挽救这些摇摇欲坠的文物建筑,李佩珍与合作社的年轻人一起,将古厝一座一座清理修葺,并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结合每一座古厝的历史,研究开发其在当下的新用途,让百年古厝重焕新生。
 
  大夫第是本地一名被皇帝封为“大夫”的颜氏后裔故居,国学底蕴深厚,于是李佩珍与她的伙伴们将其辟为展示当地颜氏宗亲文化的乡愁博物馆,并在周末开设国学文化讲坛,邀请国学老师向当地学童讲授《颜氏家训》,帮助他们去了解先辈历史与青礁村的文化渊源。
 
  如今,伴随着村民们“乡愁意识”的逐渐觉醒,青礁村正迎来一场当代的文化复兴,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来到这片古村落,为这片历经时光洗礼的土地赋予新的内涵。
 
  尽管开业不到一年,台湾人陈信玮的“古意烘焙坊”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烘焙坊面积不大,小巧精致,店里橘黄色的灯光让人觉得温暖舒适。烘焙坊海蓝色的外墙上,醒目地印着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这里也有我的乡愁。”陈信玮说。
 
  2018年6月,陈信玮的妻子王嘉麟来到青礁村从事社区工作,并希望陈信玮也能一起来大陆发展。当时,陈信玮已经是台湾大学的首席面包师,工作稳定,而来到大陆意味着一切要重新开始。而且,虽然知道自己的祖辈都在大陆出生,长大,但他却从未来过大陆,对于这里的一切都是未知,这让陈信玮心生犹豫。
 
  “那里是你祖先出生、长大的地方,你不回去看看,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你祖先的故居在哪里,也永远不会见到你在那边的亲人。”妻子王嘉麟的一番话让陈信玮下定了决心。“回去吧,去找找自己的根。”陈信玮想。
 
  现在,陈信玮和妻子都在村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台湾有20余年教育从业经验的妻子王嘉麟,正在村中开展一项“培根计划”,引导村里的孩子去发现、讲述自己村庄的历史,让绵延千年的乡愁记忆代代相传,而她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在离村庄不远的青礁小学就读。
 
  热情的村民、古朴的村庄,一切都让陈信玮一家觉得熟悉而亲切。“这里的村民与我们有着相同的肤色,说着相同的语言,流着相同的血液,这是我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这里就是我的故乡。”他说。
 
  寻根而来的不止陈信玮一家。2015年,台湾“凤梨博士”黄来裕来到青礁村,开设凤梨酥观光工厂;2016年,台胞马克来到青礁村,将民宿品牌马克客栈带到这里……厚重的历史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让这座闽南古村不仅留住了乡愁,还引来了产业。如今,这里已是两岸知名的“闽台生态文化村”,知名音乐人、画家都曾来到青礁村采风、写生,每年来此观光的游客达到数万人。
 
  近几年,以结合社区内部力量、集纳外来要素,创造在地发展持续动能为指引的“地方创生”概念,正在台湾等地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李佩珍说,青礁村目前的发展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模式。到目前而言,青礁村所取得的成功实践证明,“乡愁”不仅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田园与城市的心灵纽带,还是一笔能够集聚产业与人才资源的无形资产。
 
  从“留住乡愁”到“地方创生”,青礁村正在一条具有闽台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上稳步前行。
 
  “青礁村不仅能为一个村子如何富起来、美起来提供经验,”李佩珍说,“我们希望这里发生的一切,还能够为实现脱贫攻坚以后的乡村振兴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全球战疫中的特殊防线 海外华侨华人自助助人群像
全球战疫中的特殊防线
海外华侨华人自助助人群像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4月12日,华人医生纳娜在法国巴黎急救中心内工作。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赵嫣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已持续数月的全球战疫行动中,海外华侨华人成为引人注目的一道特殊防线,构成海外华侨华人自助助人战疫群像。
 
  在一些地方,他们自助防护措施到位,感染率较低,较早为所在地区发出疫情警报和提出防控建议。他们中的许多人勇敢奋战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扶贫济弱,并架起中外信息和物资双向流通的通路。
 
到位及时 防护措施受到关注


 
  在意大利、美国等一些地区,华侨华人行动表明,高度的防范意识,及早到位的防护行动,带来更多的安全健康。
 
  托斯卡纳大区第二大城市普拉托是意大利华侨华人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欧洲最大的华侨华人聚居地之一。在意新冠疫情严峻形势下,约占当地四分之一人口的华侨华人社区保持着新冠病毒“零感染”纪录。
 
  在意疫情暴发初期,当地华侨华人就尽量戴口罩外出并避免人员聚集,商铺也开始停业。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馆一直同包括普拉托在内的华侨华人社区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有效指导侨胞采取防控措施,配合当地政府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普拉托市长马泰奥·比福尼表示,华侨华人为整个地区树立了榜样,让更多人意识到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托斯卡纳大区疾病预防部门负责人伦佐·伯蒂说,当地华人主动配合政府落实相关防控政策,整体防护到位,是普拉托市新冠肺炎感染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数的关键。意大利《共和国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普拉托华侨华人社区零感染。意大利通讯社评论说,在普拉托,华人社区在抗疫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最近发表题为《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都较早受到新冠病毒冲击,但结果非常不同》的文章列举了几方面的因素,其中之一在于,华裔和其他亚裔美国人倾向于与较早出现疫情国家的朋友、亲戚有更多联系和更频繁交流,有可能对疫情暴发的严重性提供早而急的警报,而许多非亚裔则可能低估形势。
 
救死扶伤 提出有效措施建议


 
  华人医生纳娜是巴黎皮提耶-萨勒佩特里医院急诊科医生、助华医疗门诊负责人。为了应对持续蔓延的疫情,她3月被调到巴黎急救中心。“作为医生,我和同事们面对危险从不惧怕,但我们有一个担心:怕把病毒带回家。所以我把女儿暂时放到了父母那里,我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见过女儿了!”她告诉新华社记者。
 
  10年前,纳娜还是武汉大学中法班急诊医学研究生。她说:“我对武汉相当有感情。”她从1月份开始就和武汉同事保持密切联系,将武汉抗疫进展及时通报所在医院和法国卫生部,并推动华侨华人捐赠口罩,帮助中南医院的同事渡过难关。
 
  在纳娜的建议下,巴黎急救中心开通了“华人紧急救助热线”。从1月起,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有新冠症状、不懂法语的华侨华人及时判断病情轻重、联系救治。
 
  随着患者增多,巴黎各大医院内防护物资短缺情况日渐严重,作为法中医学协会会长,纳娜一直在争取各界对医院的物资捐赠。她说:“目前,巴黎急救中心使用的高等级防护口罩、普通外科口罩、洗手消毒液以及防护设备等,大部分来自中国国内各界和法国华侨华人的捐赠。”
 
  抗击疫情中,许多华侨华人医生以各自的方式做出贡献。
 
  2月初,当新冠疫情开始在欧洲大陆蔓延,旅居葡萄牙的中国医生颜春明就开始提醒周围的人及时防护,并坚持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更新国内疫情动态。
 
  葡萄牙出现确诊病例后,颜春明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用葡语和英语进行视频直播,有针对性地介绍新冠病毒的防护知识、中医治疗方案和中国抗疫经验,并呼吁民众注意防护,建议政府借鉴中国的做法,尽早关闭学校和公共场所,对疑似患者尽早隔离。
 
  颜春明告诉记者,很多网友看了直播后在留言中表示感激。有网友说,已遵照他的建议,尽量待在家里,并准备了口罩、洗手液、手套等防护用品。他说:“这段时间的呼吁或许挽救了不少生命,这是对我作为一名医生最好的回报!”
 
共克时艰 汇聚人道主义温暖
 
  疫情蔓延下,巴基斯坦多地“封城”,市场关闭、人员限流,在巴基斯坦求学、工作多年的甘肃人马斌反而更为忙碌。
 
  3月末,在得知巴基斯坦一些贫困家庭受疫情影响生活极度困难甚至面临“断粮”危险后,马斌和他的爱心团队决定伸出援手。他们的筹款倡议得到中国国内爱心人士以及在巴华侨华人和中资企业的积极响应。
 
  他们筹集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免费发放给因疫情陷入生活困境的巴基斯坦人,至今已经发放超过700户人家。前来领取物资的伊斯兰堡居民伊克巴尔已经62岁,他平日依靠打零工供养八口之家。“‘封城’让我现在很难找到工作,家里粮食已经出现短缺,非常感谢中国的爱心人士。”伊克巴尔说。
 
  马斌说:“我已在巴基斯坦生活多年,对中巴友谊有很深的体会。中国和巴基斯坦是‘铁杆’兄弟,就像是一家人。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希望能把这样的爱心活动继续做下去。”
 
  墨西哥东部尤卡坦半岛许多玛雅居民也面临相似困境,他们赖以谋生的手工业、旅游业和农业在疫情中几乎全部停滞。不少人连最简单的防护设备都没有。
 
  当地华人侨团了解情况后,向尤卡坦州和梅里达政府捐赠了4万个口罩及其他救援物资,这批物资被当地官员称作“及时雨”。华人作为移民已在这里生活近140年,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华侨华人联合会会长白义说:“我们愿尽己所能同当地政府一起抗击疫情。”
 
明月千里 架设中外交流通路


 
  “明月千里,同根相济。”这是2月中旬从美国洛杉矶紧急发往中国湖北等地的100个包装箱上的留言,箱子里是2500套专业医疗防护服。
 
  “来自华人社区的爱与支持。”这是3月下旬捐赠给洛杉矶当地机构物资上的留言,捐赠品包括近8万个口罩以及洗手液、消毒纸巾和手套等用品。
 
  从疫情刚刚开始时传递防疫抗疫信息、奔走筹集物资支援中国国内抗疫,到疫情蔓延时促成国内外抗疫经验交流、捐资捐物反哺第二故乡,在这场全球抗疫大战中,海外华侨华人一直在行动。
 
  在美国疫情之初,家住马里兰州的许若慧得知当地医院急缺口罩等基本防护物资,就和朋友联合发起了“华人支援医院”志愿行动,多方奔走采购大量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捐给周边医院。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等地,还有很多类似的华人捐助团队。他们汇集在一个微信群里,群公告末尾有一句话:“群里大多是武汉捐赠的老战友,大家齐心协力,下半场一起加油!”
 
  在乌克兰,一名老中医开车交来善款,却不留下名字,只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是一名中国医生;一名华侨小朋友捐出了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新疆交建集团等中资企业拿出自己的医疗物资捐给医院……
 
  在疫情严重的利沃夫州,来自利沃夫美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们购买口罩,走上街头,向往来的出租车司机、路过的环卫工人、步履蹒跚的老人、萍水相逢的游客等需要口罩的人们伸出援手,没人知道他们叫什么,但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来自中国。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米兰、罗马、巴勒莫、撒丁岛,在日本,在巴西,在英国,在斯里兰卡……
 
  基辅市第四医院院长莫斯杰邦说,因为有中国和中国朋友的援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常居罗马的旅意华侨王小华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让我们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共渡难关!
 
  (参与记者:唐霁、赵丹亮、李浩、唐斌辉、蒋超、李洁、熊茂伶、高山、李东旭)
 
疫中,“跨店点单,一单运费” 澳大利亚华人餐厅共克时艰
疫中,“跨店点单,一单运费”
澳大利亚华人餐厅共克时艰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4月22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一家参加“跨店点单 一单运费”活动的面馆,工作人员捞起煮好的面条。   新华社发(储晨摄)
 
  
  本报记者白旭
 

 
  在堪培拉,你现在只需要下一次单、花一份运费,就会有不同品牌的小面、煎饼、火锅或者奶茶同时送到你家。
 
  这是几家华人餐厅为了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而想出来的新点子,推出“跨店点单,一单运费”活动。
 
  “疫情对澳大利亚的餐饮业影响很大。”王宇轩说。“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抱团取暖’。”
 
  今年27岁的王宇轩是“大圣火锅”店的老板。堪培拉的火锅店并不多,因此“大圣火锅”去年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尤其是冬天,店里总是坐满了顾客,围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节奏。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3月23日起,澳政府升级防疫措施,关闭文体娱乐聚集场所,只允许餐馆和咖啡厅做外卖。
 
  这个决定对于“大圣火锅”的影响几乎是百分之百,因为火锅很难被装到餐盒里面做成外卖。
 
  其他华人餐厅同样举步维艰。
 
  澳大利亚第九新闻网上个月一篇报道称,澳大利亚酒店业已有88000人下岗,而在未来的数周或者数月内,失业人数可能增加20万。
 
  华人餐厅首当其冲。澳大利亚很早就对中国公民关闭了边境,这导致作为华人餐厅主要客源的留学生等无法入境,而一些外媒对中国污名化的报道也对华人餐厅的生意造成了巨大打击。
 
  “猫婆小面”是一家网红店,该品牌由于上过《舌尖上的中国2》而颇受欢迎。然而店主李先生告诉记者,堂食禁令颁布后餐厅的营业额下降了70%。餐厅原本有十余个全职和兼职店员,目前由于有些滞留国内无法回来,有的担心被传染不再工作,店里只剩下三四个员工了。
 
  “猫婆小面”和“大圣火锅”都在堪培拉的迪克森,那里立着孔子雕像,被称为是澳大利亚首都的“唐人街”。
 
  “我们这些店离得很近,大家都很熟悉了,平时经常一起聊天。”33岁的李先生说。“生意受到影响以后,我们就一起商量,怎么能够生存下去。”
 
  餐厅遭受损失的同时,顾客吃饭也要承担额外的送餐费。“因此我们就想,能不能把我们的食物和饮料放在一张大的菜单上面,让顾客只花一次运费,就能吃上不同店里的招牌菜。”他说。
 
  王宇轩表示赞同。“我们几家距离近,有区位优势。比如点猫婆小面的顾客不知道我们的饮料,就可以在菜单上了解我们的饮料,通过这样的联合服务给各个店也做了推广。”他本人也是另一家店“超级喵の茶”的老板。
 
  在堪培拉,一般通过Uber Eat点餐运费是5.99到7.99澳元(约合人民币27到36元),为了降低成本,各家店决定让自己的员工送餐,这样每次运费只需要5澳元。
 
  “最初有五家店参与,一共有大约30名员工。”王宇轩说。一般来讲,不需要值班烧菜或者打包的员工就会选择去送餐。“这个时候必须尽可能开源节流。互帮互助,谁有空谁就做什么。”他说。
 
  “超级喵の茶”有两名员工的额外工作是记账。他们会记下一周内每一单各个店餐点饮料所占比例,之后这些店就按照这样的比例承担运费。
 
  李先生承认,他们最初也有分歧。“五个人达成一致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所以不如先开始做,不行的话后期再调整。困难时期没必要计较太多。”他说。
 
  谈到受益,他表示,由于这种做法只尝试了两周,还很难计算具体的增长数字,“但是订单的数量是有显著增长的,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为了做外卖,“大圣火锅”在两天内开发了新的菜单,订了新的餐盒,制作了冒菜、南瓜饼、酥肉等适合外卖和打包的菜品。
 
  “现在我们外卖的营业额到了正常时期的30%左右,虽然跟旺季比起来相差甚远,但是也算到了可以维持下去的水平。”王宇轩说。
 
  “这算是没有退路的退路,不过有时候危机说不定也是转机。”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永远不会想做外卖,开发更多新的产品。”
 
  目前至少有六家店加入了这一合作。王宇轩和李先生都说,现在看起来这样的合作效果很不错,不过现在讨论这个模式疫情之后是否还能保留为时过早。
 
  “现阶段我们考虑的还是如何渡过难关。”李先生说,“现在只有一起合作才能有出路”。
 
这碗日式拉面,浇了“心灵鸡汤”
这碗日式拉面,浇了“心灵鸡汤”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面屋厨”售卖的拉面。 图片由孙江明提供
 
  
  新华社东京4月25日电(记者姜俏梅)4月24日,日本静冈县静冈市的拉面馆“面屋厨”照常营业。不过,受新冠疫情影响,店内顾客寥寥无几。
 
  下午两点多,这家小店迎来一名中国年轻人。他落座后特意点了一碗招牌鸡汤拉面,细细品味,料很足、汤很赞……
 
  最近发生在这家店里一个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温情故事,对特地到访小店的孙江明来说,犹如一味神奇佐料,令这碗鸡汤拉面回味无穷。
 
  打工中国留学生遇困,店家募集“一点心意”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不少人的生活节奏。中国留学生胡金丹本该在今年春天毕业后回到陕西老家,却因疫情滞留日本。
 
  她2015年考入静冈县立大学,此前一直在这家当地小有名气的拉面馆 “面屋厨”打工,客人们亲切地叫她“金酱”。
 
  回国航班被取消、租住的房子已解约,雪上加霜的是留学签证到期,不得不改成短期停留签证,这就意味着胡金丹失去了打工资格。
 
  面馆店主天野洋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自对自己说“如果现在什么都不做的话,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于是,天野15日把胡金丹的情况发布到网上求助,并写道:“为了帮助陷入困境的金酱,决定明天利用定休日售卖便当,并将当日营业额全部捐给金酱,所有的材料费用均由本店负担,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每周四是“面屋厨”的休息日。但是,4月16日这个周四,店里所有员工都放弃休息跑来义务帮忙,店内订餐电话不断,店外大排长龙。
 
  静冈电视台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特别举动进行了采访报道,让这一幕幕温情定格在电视画面上,将暖心的话语留在人们心间。
 
  一位正在排队的客人说,之前就一直光顾这家店,这次希望能尽一点微薄之力。
 
  店外排队顾客说:“一直光顾这家店,希望能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位抱着孩子的妈妈特意跑来对胡金丹说,“一定要加油呀!”带眼镜的大叔淡淡地说,“大家相互帮助是应该的”。
 
  店里还特别设立一个募捐箱,里面摆着一个漂亮信封,上面写着“一点心意 ”。
 
  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所有店里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天野将当日卖掉的500份便当营业额和大家的捐款共计30万日元(约合19760元人民币)交到胡金丹手上。
 
  捧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意,胡金丹不知该如何表达,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不停地鞠躬说“谢谢”。
 
带着“使命”来,只为回报善意


 
  在拉面馆里,孙江明环顾四周,仅有四五桌客人在用餐。
 
  这样的场景,令他回想起店主说过的一番话:“其实本该是自己私下援助,但无奈现在正值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店铺经营惨淡,迫于无奈想出这样的办法——借助大家的力量帮助金酱。”
 
  孙江明目前在静冈市的日中交流中心工作,他这次来到拉面馆,还带着一项“使命”。
 
  孙江明告诉记者,最初他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拉面店在疫情期间帮助中国留学生的视频,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家店自己经常路过,而受助人还是和他同校、同专业的学妹。
 
  他发自内心佩服这家拉面店,在这样一个疫情笼罩、经济滞缓的特殊时期,能如此无私地帮助中国留学生。
 
  后来,位于东京的日本陕西同乡会也得知消息联系他,大家商量后决定尽一份力,来回报拉面店家的这份善意。
 
  “考虑到最近日本口罩严重不足,还在营业的拉面店肯定每天要使用很多口罩,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先拿几盒口罩聊表心意。”孙江明说。
 
  等到客人走得差不多,孙江明才起身结帐。不巧的是,当天店主天野不在。他与一位叫奈奈子的店员交流后得知,顾客比以前少了很多,拉面又很难以外卖形式售卖,拉面馆经营受到很大影响。
 
  当孙江明说明来意,并拿出3大盒口罩放到柜台上时,奈奈子掩饰不住惊讶之情。口罩在日本是稀缺的防护物资,市面药妆店基本买不到。
 
  “也许这样的小事每天都会在某个角落发生,希望大家在这个特殊时期能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阳光。那碗鲜美无比的拉面,浇的大概是心灵鸡汤吧。”孙江明说。
 
 
业界医界话分餐
业界医界话分餐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今天,即使最忠实的合餐制支持者也难以否认,分餐制更健康、更卫生,更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但中餐的“分餐”之路并不平坦。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社会上出现“分餐”的呼声,疫情之后无疾而终;2003年“非典”期间,分餐制一度被餐饮企业广泛采用,但同样未能得到普及。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多地兴起分餐之风。3月18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中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服务规范》团体标准。
 
  有人认为,分餐制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等疫情结束,同样难以为继;也有人认为,分不是目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更健康,餐饮文化更文明。
 
  本期议事厅邀请餐饮业者、医学专家和行业协会人士,一起探讨分餐制的前景。
 
策划主持:李坤晟


访谈嘉宾

马 华  北京西部马华餐饮有限公司总裁
 
宁 灏  全聚德集团副总经理
 
康 健  餐饮创投人
 
石 丁  重庆火锅店主
 
王文江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白 玮  《中国美食哲学》作者
 
孟祥军  上海交大附属九院消化科主任
 
 
分餐能帮你减肥


 
  宁灏:从餐饮文明程度看,分餐或者使用公勺、公筷是进步,是推动中餐向更卫生、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全聚德有多年接待外事活动的服务经验,所以对分餐制并不陌生。规格较高的宴会,我们一直在坚持分餐。现在受疫情影响,消费者逐步认识到分餐的重要性。说明我们的坚持是对的,这点很欣慰。
 
  
 
  石丁:我在网上看过一些讨论,合餐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据说,中国人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0%至60%,容易引发消化性溃疡,甚至是胃癌。从这点看,实行分餐制可以大大减少感染概率。不过,沸腾的火锅长时间保持高温,我想未必一定需要分餐。
 

 
  孟祥军:分餐制肯定更卫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我不同意分餐制能够预防幽门螺旋杆菌的说法。事实上,无论中外,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都非常高,其感染途径尚有争论。至今没有专家进行相关的对比实验,证明分餐制对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帮助。分餐制可能对预防甲肝等更有益处。
 

 
  白玮:分餐制的优点,首先是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围桌共食,这种看似亲密无间,实则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风险。就餐者中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可能随着筷子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就餐者。所以,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
 
  第二,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大家各吃各的,菜肴都没有被各种唾液污染,没有吃完的,就餐者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环保节约的精神。
 
  第三,有助于实现营养均衡。由于口味偏好不同,餐厅无法掌握每个人的食物摄取量。如果采用分餐制,只要根据每个人需求进行搭配,就可以控制食客摄取的营养量。
 
  第四,有助于控制饮食、降低肥胖率。大多数人看见满桌美食胃口大开,无意之中增加食量。但是给就餐者一只盘子,把这一顿要吃的食物摆在面前,容易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摄入量,警醒自己。
 

 
整鸡整鱼不好分


 
  孟祥军:作为一名医生,在外吃饭很少分餐。分餐制有悖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热热闹闹围坐一桌,其乐融融的氛围。此外,同西餐不一样,中餐有很多整鸡整鱼的菜式菜品,也不好分。在我们的文化中,谁吃鱼头,鱼头对着谁,鱼尾对着谁,谁下第一筷都有讲究。
 

 
  石丁:分餐制就在每个人身边。单位食堂、学校食堂是典型的分餐制。但和食堂就餐不一样,上餐厅下馆子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有社交属性。
 
  据我观察,在重庆,餐饮业复市之后,火锅店的生意普遍好于开在商场里的中餐馆。这里固然有重庆人偏爱火锅的原因,也不能忽视大家在家“宅”了这么久,积累了强烈的社交需求,火锅无疑是满足胃口又体现社交的最佳选择。
 

 
  王文江:从我们的调研和会员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现在推广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长期形成的共餐消费习惯难改变。中国人过日子希望团团圆圆,对“分”比较忌讳;二是分餐制对餐饮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行之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实行分餐制非一日之功,观念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康健:我认为最大的挑战不是文化,是投入产出比。分餐制运营成本带来的价格提升,消费者能否承担?
 
  餐饮行业,某些场景是天然分餐制,比如快餐、面食,还有西餐、部分日料等高端餐饮。中餐以合餐为主,也有分餐制,比如一些宴席料理。
 
  中餐中,目前常见的分餐无外乎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每道菜像西餐一人一盘。这种方式成本较高,小餐馆难以承受。
 
  第二种是一道整菜端上来,由服务员当桌分配。这种方式对服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增加分菜环节,服务员的数量还要大量增加。
 
  推广分餐制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商家以利益为导向,如果投入大量成本,未必赢得消费者追捧,很难有持续动力。
 

 
不妨推广菜夹子


 
  石丁:我经营着一家重庆老灶火锅,没有分餐。在重庆,麻辣红汤九宫格是传统,也是主流。本地有一人一锅的小火锅餐厅。这样很好,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分餐可以倡导,但最好顺其自然交给市场,不要一刀切。不过,这段时间外出吃中餐,发现很多中餐馆开始提供公筷,希望能坚持下去。
 

 
  宁灏:全聚德以中式正餐为主,包间和散座一直提供公筷或公勺。即使在散座餐厅,如果有4名客人,我们也会提供5双筷子,肯定有一双作为公筷使用,这在我们的服务规范里有明确规定。
 
  遭遇疫情,我们预料到餐饮市场恢复后,用餐方式肯定会向公筷制、公勺制,甚至分餐制转变。对此我们也早有准备,淘汰了一批磨损严重的旧餐具,同时在内部服务流程上做出了更严格、更细致的规定,做到每个餐桌均提供公筷公勺,并建议和提醒顾客使用。我们推荐使用公筷公勺既是满足消费者的用餐需求,也是更多地传递一种安全、健康的生活理念,相信消费者会乐于接受的。
 

 
  马华:集团旗下各品牌餐厅在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海报,积极提倡分餐制、公筷制和双筷制。同时,餐厅还设置了顾客“公筷、公勺自取处”。每家快餐餐厅,保证带标志的公筷100双、带标志的公勺50把、分餐用的夹子50把。
 

 
  康健:分餐制没法一蹴而就,需量力而行。提倡餐桌文明,提供公筷或分菜夹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所有商家都不难做到。
 
  我更看好分菜夹发挥作用。因为使用公筷时,非常容易与自己的筷子弄混,一不小心就会放进自己嘴里。这样的场景,生活中遇见多次,场面非常尴尬。菜夹子的使用方法、形状同筷子区别很大,失误的可能性小了许多。
 

 
分餐从家庭做起


 
  王文江: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共创餐桌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是将文明用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纳入相应的规范文件之中;二是加强餐桌文明的宣传推广,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三是从家庭和餐厅两个用餐场景入手。
 

 
  马华:如果是快餐,我们根据菜品形状、味道差异和用餐便捷性,将公筷、公勺、公菜夹随菜品一同奉客;如果是正餐,在布台时就摆上公筷、公勺。
 
  在我们的食府,平均每两三张桌子会安排1名服务员提醒客人使用公筷。如何提醒才尽可能不影响顾客用餐体验是一门学问。
 
  为此,要给员工做相关培训。这样做肯定增加成本,一开始是有顾虑的。等真正做起来,发现成本没那么高。公勺、公筷成本不高,员工培训本来天天就要做。
 
  康健:可以要求餐厅根据桌子大小,甚至根据不同的菜品,提供专用的分菜夹。当然,分菜夹多了,桌上会显得凌乱。商家先做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
 
  
 
  白玮:一是将文明用餐、分餐制、公筷公勺等纳入文明规范之中,以政府文件形式引导市民培养文明习惯。二是社会各界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以获得更大的社会共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公筷公勺的重要性。三是从孩子入手,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于婴幼儿,家长、监护人等严禁用嘴品尝孩子的食物。四是从家庭做起,每一个成员使用自己固定的碗、筷子、勺子,在每一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里,放上公筷公勺。五是把做好的饭餐直接分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餐具中。六是外出用餐主动要求在每个餐盘、盆、锅等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或者带上自己的餐具。
 

 
为了孩子用公筷


 
  马华:自己在家和孩子吃饭,一直坚持用公筷、公勺。
 

 
  石丁:现在家里吃饭会用公筷。孩子还小,肯定要考虑他的健康。但公筷用起来的确没那么方便,有时候吃着吃着就忘记了,好习惯养成还需要时间。
 

 
  孟祥军:我现在外出吃饭,都会使用公筷、公勺。北上广等大城市,档次高一点的餐厅一般都会主动提供,这是好现象。
 

 
  宁灏:这次疫情增强了人们的自律性,也提升了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对餐饮业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待餐饮市场恢复后,消费者对分餐的接受程度可能是不同的,但无论从个人,还是企业,我都希望分餐模式或者公筷公勺制坚持下去。
 
  我个人在外用餐,肯定会要求使用公筷。作为餐饮从业者,我对餐具清洁度的要求也会更高。
 
  现在孩子还没有开学待在家里,我天天上班,在外面跑。为了家人安全,回家用餐不仅用公勺,还各有各的筷子,各有各的碗,平时个人餐具也分开存放,尽量减少传染机会。这是保证家人健康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好习惯。
 

 
  康健:如果大家一起出去聚餐,别人不提分餐,我也不会主动提,否则会显得我矫情。如果真想分餐,就去提供分餐服务的餐厅,比如西餐、日料。如果帮朋友夹菜分菜,我一定使用公筷,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王文江:此次疫情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冲击非常大。共餐、合餐等饮食环境,是各种细菌、病毒等传播渠道之一,其弊端在疫情面前更显突出,全社会都在认真反思。
 
  疫情让大家更关注餐桌文明,更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消费者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也将产生深刻变化,可以说当前正是推广分餐制、公筷制和双筷制的好时机。
 
  同朋友聚会,我会主动提出分餐或使用公筷,向大家宣传分餐的好处,很多朋友能够理解和支持,现在身边不少朋友也主动提出要实行分餐或使用公筷。
 

 
饱口福到求健康


 
  白玮:中国饮食从吃饱求生存、好吃求美味,到吃好求健康的新阶段。追求营养健康是饮食发展的新风尚。而餐桌文明是实现健康的着力点和抓手。
 
  从餐桌文明的发展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膳食、科学配餐。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能够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进而减少疾病、实现健康。二是餐桌礼仪。餐桌礼仪不仅仅是生活知识,更是个人行为修养问题,也是社会文明问题。礼仪从饮食开始。举止行为得体、形象斯文优雅的人,会让人赏心悦目,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与人交往过程中易于激发亲近认同心理倾向。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只要大家从自己做起,从分餐制、公筷、双筷制着手,自觉培养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中华餐桌文明、健康中国就能早日实现。
 

 
  马华:作为餐饮业者,必须拒绝野味,选良心食材,制作过程要健康卫生,给消费者良好的就餐环境。
 
  孟祥军:要尊重科学常识。一些传统菜品中含有一些致癌物质,经常吃容易引发肿瘤之类的疾病。这些问题在科学上已经有了明确结论,但一些美食节目还大肆宣传,将其称作传统美食,这是不对的。
 

 
  宁灏:更健康、更文明的餐饮文化需要餐饮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和社会媒体四方合力打造。
 
  餐饮企业对消费者负责,首先保障消费者在安全卫生环境中用餐,前进一步,就是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的用餐习惯。这对企业自身品牌塑造也是非常有益的。
 
  消费者要树立牢固的食品安全意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知道什么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坚持下去。
 
  没有监管,企业难免放松自己。监管者要加大检查力度,包括食材安全、后厨卫生、餐厅卫生等。
 
  舆论引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不可缺少的。
 
餐饮业与外卖平台:唇齿相依抱团取暖
餐饮业与外卖平台:唇齿相依抱团取暖

( 2020-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4月13日,两名外卖骑手在孖记士多门口等待。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刘大江、胡林果、邓瑞璇|编辑黄海波
 
  疫情之下,餐饮业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餐饮企业积极转型应对危机,加快复工复产的步伐。然而消费者信心仍然有待恢复,行业复苏困难重重。
 
  不久前,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与美团的一场“喊话”,再度折射出当下餐饮企业,尤其是中小微餐饮企业的生存困境。
 
140岁老字号挤上外卖“赛道”


 
  一盅新鲜饱满的虾饺,一笼蒸汽腾腾的排骨,再配上一壶热茶,和朋友闲谈二三——融进“老广”生活脉搏的“叹早茶”,三个月前一度按下“暂停键”。
 
  在餐饮寒冬里,食客们放缓了消费的脚步,但餐饮企业却在想尽办法走近食客。
 
  已经140岁的陶陶居,第一次加入“外卖大军”。这家老字号上线外卖平台后,迅速受到食客欢迎,新出菜品盐焗鸡更是成为“爆款”。
 
  陶陶居总经理庞光胜说,他们还在尝试升级外卖包装,让消费者在家也能吃到热的盐焗鸡,“希望打造更年轻、更时尚的菜品,让粤菜实现创新传承。”
 
  粤菜讲究食材新鲜和赏味时限,所以粤菜餐厅注重堂食体验。但受疫情影响,广州酒家、陶陶居等广东知名餐饮企业,以及众多中小型餐饮商户,纷纷转战线上,拓展外卖业务。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3月发布调研报告显示,疫情期间,91.6%的连锁餐饮行业样本企业发力外卖产品。
 
  从堂食到外卖,既是转型也是自救。孖记士多,广州一家粤菜大排档,开店20多年来一直只做堂食,疫情暴发后不得不开设外卖服务。
 
  “堂食全停了,整个2月份只能依靠外卖来做。”孖记士多负责人李彩君说,上线美团外卖平台后,迅速增长的订单量让她有些意外,“现在堂食已经恢复,但外卖依然占到一半的营业额。”
 
多地餐协“喊话”外卖平台降费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平稳,广东餐饮行业正在有序复工。然而,恢复堂食以来,客流量、上座率普遍不太理想。
 
  午餐时间,记者来到广州天河区一家粥粉店。老板龙利群一边招呼店内的客人,一边麻利地打包餐食交给外卖小哥。
 
  “堂食生意不到以前的一半。”龙利群坦言,今年2月以来,他一直很发愁,为了尽量多揽订单,已经上线两个外卖平台,“房东不肯降租金,现在每天的营业额不够开店的成本。”
 
  截至目前,美团销量占据孖记士多外卖的八成以上,弥补了堂食不足,但李彩君高兴不起来。美团平台每单要抽取16%的佣金,加上堂食客流下降,全部销售额也只够覆盖成本。
 
  李彩君认为,如果没有外卖,自己的餐饮店难以生存下去,要是能进一步减低平台佣金,对于餐饮店的健康发展更有益处,也有益于外卖平台的持续运营。
 
  当外卖成为主要营收来源,外卖平台的佣金率,自然就成为餐饮行业关注的焦点。
 
  4月10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向美团外卖发出交涉函,提出降低佣金费率和停止独家平台限制两大诉求,引起舆论关注。
 
  事实上,疫情暴发后,河北、山东等地多个餐饮协会,也通过“公开喊话”的方式,呼吁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降低佣金费率,以缓解餐饮商户的经营压力。
 
  佛山市南海区一家“桂林米粉”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营业收入中,50%用于支付房租,20%用于支付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线外卖平台后,抽取的佣金费率超过20%,自己的利润相当微薄。
 
美团对部分商家加大返佣比例


 
  尽管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但对部分餐饮企业来说,租金、人力等成本依然难以消化,消费者信心不足则影响市场整体复苏。
 
  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3月,全国餐饮收入6026亿元,同比下降44.3%。
 
  压力之下,有的餐饮企业通过涨价等方式自救,但效果并不理想。近日,西贝莜面村和海底捞上调菜品价格,引发消费者不满。两家企业随即致歉,表示将把价格恢复到门店停业前的标准。
 
  在与美团的交涉中,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提出,在美团外卖平台上,部分商户被抽取的佣金率达到26%,超过企业承受范围。呼吁美团减免整个疫情期间,广东省内所有餐饮商户外卖服务佣金5%或以上。
 
  无独有偶,日前,浙江温州、江苏淮安等餐饮商户反映,其入驻的饿了么外卖平台,要求“独家”签约,否则将佣金上调至27%。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表示,佣金高是一直存在的情况,此前餐饮企业对此并未十分在意。这次疫情让餐饮业受到冲击,外卖成为主要营收来源,餐饮企业经营外卖只为稳岗就业、保障民生,而外卖平台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美团方面回应,“佣金是一个浮动值,普遍在10%-20%之间”。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解释称,外卖平台的佣金由三项资费组成,分别为平台使用费、技术服务费和配送服务费。2019年美团外卖佣金收入为496亿元,其中超过400亿元用于支付骑手的费用。
 
  “这意味着,美团外卖平台佣金超八成用在了骑手上。在美团平台,近400万骑手获得了收入,降低佣金势必对骑手的收入造成影响,直接影响就业民生。”王莆中说。
 
  经过交涉,4月18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和美团外卖达成共识:美团尊重餐饮商户自主选择线上各类平台,支持餐饮商家自主运营私域流量的多渠道发展,全面开放配送平台服务予以对接;对广东地区优质餐饮外卖商户加大返佣比例至3%-6%,扩大覆盖范围,返佣时间至少延长2个月。
 
  王莆中表示,特殊时期自身也面临经营困难,但仍将继续对优质餐饮商户提供返佣扶持,加大补贴投入,希望带动商户订单恢复,提升消费信心,带动行业复苏。
 
  “美团积极、及时倾听商家声音,及时推出一系列帮扶商家的切实有效举措,态度和诚意值得肯定。”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谭海城对这个结果表示满意。他表示,双方还将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全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疫情彰显了外卖平台的价值,但未改变商户和平台作为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的事实。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外卖专委会回复本报记者时表示,众多餐饮企业挣扎在存亡线上,外卖平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餐饮行业才有可能继续支撑美团的长远发展。
 
多措并举助推市场整体复苏


 
  广州吉目甜品店店主温女士告诉记者,门店每月固定开支超过8万元。过去只有10%左右的营业额依靠外卖,现在外卖成为主要来源。“即使外卖平台不收佣金,根据目前的订单量,每天五六百元的营业额,也不够各项成本支出。”
 
  针对餐饮企业遇到的困难,业内专家呼吁继续开源和引流。
 
  提振消费信心。广州酒家集团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伟晖说,夜间消费本是重头,但集团目前的夜间消费收入,还没有达到预期值。消费者的信心还没完全回来,餐厅客流量、上座率有待恢复。
 
  加大减免力度。广东3月出台政策,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受疫情影响相关企业,可免收2020年第一个月租金,第二、三个月租金减半收取;北京、宁波等地也加大扶持力度,为部分中小企业减免房租。此外,万达、龙湖、新城等民营企业,或为承租户减免房租,或允许其缓交房租。
 
  但对多数商家来说,短期的租金减免效果并不明显。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今年前两个月,近7成样本企业表示租金有所下降,但在这些租金下降的企业中,被减免金额普遍小于应付租金的20%。样本企业中那些位于购物中心的店铺,减免房租天数从7天到2个月不等,平均减免期为12天。
 
  帮助企业“开源”。疫情期间,饿了么对商家推出佣金减免、资金支持、流量支持等优惠措施。美团推出商户扶持、返还外卖佣金用以流量推广等措施。
 
  互联网观察人士尹生认为,单纯依靠减免外卖平台佣金,对餐饮企业的帮助有限,核心在于帮助商家恢复经营和增加业务量。
 
  疫情期间,一些餐饮企业为了自救,开始生产标准化食品或半成品对外零售。例如,针对一些热销菜系进行规模化生产,火锅店拓展生产“半自热火锅”、销售火锅底料等,提升整体收入。
 
  2月21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全市允许餐饮服务单位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在线上和线下销售本单位加工制作的半成品。
 
  尹生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对于餐饮企业快速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予以行政指导,帮助餐饮企业更快实现自我转型。
 
  发展多元线上渠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餐饮企业只有抱团才能与大平台博弈,单个餐饮企业议价力弱”。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表示,鼓励餐饮企业多维度、多渠道获取流量,建立运营私域流量池,树立品牌IP影响力,切实降低流量获取与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