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在京出席哀悼活动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国旗半垂,举国同悲。4月4日,庚子年清明节,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首都北京参加悼念。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因公殉职,许多患者不幸罹难。
今天,北京天安门、新华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在地,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中南海怀仁堂前气氛庄严肃穆,门楣上悬挂着黑底白字横幅“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习近平等佩戴白花,来到这里,神情凝重面向国旗肃立。
10时整,防空警报鸣响,习近平等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
3分钟,180秒,哀思充满心间。
英雄的祖国,英雄的人民,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
3分钟,180秒,警报响彻神州。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又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一刻,湖北、武汉和全国各地,人们静立垂首、万分悲痛。汽车、火车、舰船鸣笛声声、久久回荡。
英雄走好!今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国家以最高的祭奠向英雄哀悼,人民以最深的怀念为英雄送行。
逝者安息!今天,江水呜咽,山川悲鸣,祖国母亲肝肠寸断,亿万同胞泪飞如雨。
互联网上、朋友圈中,人们自发参与哀悼活动,追思之情绵绵不绝。
举国哀悼,是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也是对生命的关爱与珍视。
一位武汉市民说,我们不会忘记那些逝去的生命,从悲痛中重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一位援鄂医疗队的“90后”党员说,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就是我们从这场战“疫”中汲取的力量。
慎终追远,这庄严肃穆的仪式,寄托着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也昭示着慨然前行的奋发之志。
逝者安息、生者奋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就近在工作地点参加哀悼活动。
全国各地各族干部群众,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不同形式参加悼念活动。
哀思中,凝聚慨然前行的力量 |
写在庚子清明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这一刻,山河呜咽,举国同悲。4月4日上午10时,五星红旗半垂,汽笛声与警报声响彻神州大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14亿中国人民一起默哀3分钟,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这是共和国为英雄和逝者献上的最隆重祭奠,是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奋起的庄严宣示。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战疫”中,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付出巨大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抗疫史诗。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因公殉职,3000多名同胞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伤痛;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姓名,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我们铭记每一位抗疫烈士,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给人间带来光明与希望。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面对疫情,一位位平凡英雄挺身而出,在各自岗位上拼尽全力。“有事叫我,我来”,是他们无畏的担当;“为民奉献永远没有句号”,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抗疫烈士没能等到春风拂柳燕归来的时候,但他们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守护了无数人的健康和平安。“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烈士们舍小我为大我,以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崇高精神永垂不朽,他们的铮铮誓言永远激荡在我们心中!
我们铭记每一位不幸罹难的患者,他们是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是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爱人、子女。疫情面前,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别烦妈唠叨,日子要精打细算过”,一位母亲最后的叮嘱,让天下儿女湿了眼眶;“我的遗体捐国家”,一名丈夫弥留之际牵挂着妻子,同样没有忘记要为国家尽最后一份力……他们如此平凡、如此熟悉、如此亲切,就像你我的至爱亲朋。让我们悼念这些朴实而可敬的亲人,记住他们带给这个世界的爱与温暖。
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就是生命。举国哀悼,是对生命的关爱与珍视,彰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在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中国的做法是,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样去拯救生命”,正如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所感慨的,一个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执政党,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的国家,总是时刻心系人民的安危冷暖。生命重于泰山,人民高于一切,这样的信念,需要我们始终坚守,不断用行动去诠释、用担当去守护。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穿越寒冬,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神州大地已是一片生机。凶猛的疫病没有击垮我们,正如数千年来,无数磨难从未压垮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慎终追远,生生不息。让我们在灾难中奋起,在哀思中前行,奋力夺取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对英雄和逝者的最好告慰,也是对灾难和创痛的最好铭记。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武汉,清明这一刻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新华社记者林晖、喻珮、李思远
国旗低垂,汽笛长鸣。武汉三镇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与缅怀之中。
4月4日清明节,湖北省、武汉市各界代表来到长江之畔的汉口江滩,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汉口江滩一元广场,肃穆庄重。广场中央,黑色底板衬托着“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白色大字,下方整齐排列着一排花圈。
不远处,江水卷翻浪花,仿佛诉说着人们心中的伤痛。过去的两个多月,荆楚大地承受着磨难,许多面容和身影永远逝去。
青山含悲,江水呜咽。
上午9时许,广场上陆续有人赶来。人们神情凝重,每个人胸前都别着一朵白花。
医护人员代表来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湖北省共有50多万名医护人员视使命如生命、以热血写忠魂,全力奋战在救治一线;
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代表来了——在湖北、武汉最危难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4.2万余名最美逆行者白衣执甲、赶赴战场,与湖北、武汉人民结下生死之交的情谊;
公安干警代表来了——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近12万名公安民警、辅警日夜执勤站岗、驻守医院、转运病人,其中有8名不幸牺牲;
志愿者代表、社区工作者代表、人民群众代表、牺牲烈士和逝者同胞家属代表……约500名各界代表陆续抵达。
上午10时,全市汽车、火车、轮船、防空警报齐声鸣响,在武汉三镇上空久久回荡。现场人员垂首肃立,深切悼念。
这一刻,短暂而永恒。
广场之外,武汉市区大街小巷的所有车辆停止行驶3分钟。长鸣的汽笛声中,沿路交警脱帽垂首,默哀致敬。
泪水涟涟,哀思绵绵。
广场上,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郑亦沐医生百感交集。2月初驰援湖北以来,她一直奋战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危重症救治一线,既经历过抢救成功的欣慰,也面对过病人撒手人寰的无奈。
“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逝去的每一位同胞,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郑亦沐说。
人群中,武汉市江汉区民意街多闻社区党总支书记田霖眼眶泛红。自疫情发生以来,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的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接听上百个居民来电,手机经常热到发烫。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危险、牺牲始终相随。但共产党员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永远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田霖说,“疫情还没有最终结束,我们要继续奋战,完成烈士们没有完成的使命。”
生者不朽的爱,是逝者不朽的名。
疫情期间出行不便,武汉市龙泉山孝恩园陵园等推出庄重简朴的集体代祭扫仪式,寄托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无限哀思与怀念。
同一时刻,22岁的李景秀在汉口家中听到了整座城市对逝去同胞的悼念。
56天前的2月8日,她的父亲因新冠肺炎不幸逝世。她自己也感染了新冠病毒,所幸经过治疗后已经康复。
就在清明节前一天,李景秀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捐献出自己的血浆。“我虽然失去了父亲,但如果通过我捐献的康复者血浆,能让更多人勇敢地活下去,我想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祭奠。”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汉口江滩一元广场不远处,武汉抗洪纪念碑面朝长江、巍然矗立,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屈与荣光。
在悲痛中擦干眼泪,在苦难中汲取斗志,英雄的武汉人民、英雄的中华民族必将在磨难中奋起,昂首挺立天地之间! 新华社武汉4月4日电
举国同悲
万众同心 |
全国各地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侧记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4月4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下半旗,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
|
▲4月4日,在武汉市中南医院,人们在哀悼活动中默哀。当日,武汉市举行哀悼活动,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
|
三分钟,瞬间化作永恒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精神永恒,敬仰永存 |
探访拉萨烈士陵园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这里长眠着1200多名烈士。在西藏和平解放、川藏和青藏公路建设、自卫反击战等重要历史时刻,以及西藏解放后的各个建设时期中,他们把热血抛洒在西藏,把生命奉献给西藏。
步入烈士陵园大门,正前方是巍峨耸立的纪念碑,在纪念碑周边,烈士墓整齐排列。
陵园里最早的一批墓碑,有一些属于在进藏路上牺牲的英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为了打通进藏之路,战士们在悬崖上开路,在冰河上架桥,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跨越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打通了昆仑山、唐古拉山、二郎山,征服了冰川、沼泽、密林,完成了建设进藏公路这一空前壮举。
这些先驱们,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抛洒热血燃烧生命。他们高尚的品格,成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一部分。
绕着烈士纪念碑向西走,可以看到孔繁森墓。洁白的哈达缠绕在汉白玉石碑上,碑前摆满了白色黄色的鲜花。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离开西藏人民已经20多年了。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1992年底,孔繁森到条件最为艰苦的阿里担任地委书记。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工作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是对孔繁森一生的写照。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来到孔繁森墓前,恭恭敬敬三鞠躬。
“提前也没准备,空着手就来了,应该带束鲜花的。”小伙子有些遗憾。
“祭拜烈士,论心不论迹,有一颗心就行。”旁边一位老人说。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目前,在西藏40多处烈士陵园中,长眠着5700多名烈士。
另外还有许多无名烈士,他们把青春和汗水、鲜血和生命都留在雪域高原,唯独没有留下名字。
正是这些英烈做出的巨大牺牲,奠定了西藏快速发展的基础,铸就了高原上峰巅一般伟岸的精神,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喜马拉雅山莽莽苍苍,雅鲁藏布江浩浩汤汤。沿着英烈铺就的光辉道路,秉持先辈留下的初心使命,更多人前赴后继在雪域高原上挥洒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西藏全区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超过16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绝对贫困基本得到消除,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0.6岁。人民生活幸福,共迎全面小康。
伟大的跨越,正印证了拉萨烈士陵园大门旁镌刻的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走出陵园,几位身穿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学生,正跟家人一起离开。
精神永恒,敬仰永存,擎旗自有后来人……
(记者翟永冠)新华社拉萨4月4日电
西昌:送别扑火英雄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
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考察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遵循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农业农村部:夏粮长势好 春播进展顺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粮食供应可以满足需要 截至目前没有动用中央储备粮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他是在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潘文博表示,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今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稳住粮食生产,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坚信,只要责任压得实、措施落到位,上下共同努力,是能够稳住今年粮食生产的,也有信心、有决心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潘文博说。
在优化粮食结构方面,他表示,今年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种植面积要继续稳定在8亿亩,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优品质结构,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高蛋白大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据潘文博介绍,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各地工作推动下,今年早稻恢复势头比较明显。截至4月3日,全国早稻育秧已过八成,早稻栽插已过四成,进度都明显快于去年同期。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达到13277亿斤。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伍岳、董瑞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市场需求,截至目前没有动用中央储备粮,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动用地方储备粮。
秦玉云说,近年来,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目前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不少城市的成品粮市场供应能力在30天以上。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已经复工4750家,复工率88.2%,复工企业的小麦和稻谷加工能力每天96.2万吨。
“按照每天一人一斤粮计算,仅这些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每天的加工能力,就够全国14亿人吃一天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说,充足的原粮储备,适度的成品粮储备,再加之强大的应急企业加工能力,足以确保疫情期间粮食供应满足需要。
“至于说要不要囤点大米,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顺便提醒一下,在家里大米、面粉保管不好容易生虫,放久了品质、口感都会下降,因此建议消费者朋友根据家庭需要适量购买。”秦玉云说。
他说,下一步,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监测预警、协同联动和粮源供应,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运行平稳。
王毅:中国从不会在朋友有难时袖手旁观 |
抗疫合作应摆脱各种无端猜忌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近百美国前政府高官和学者呼吁美中合作抗疫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表题为《拯救来自美国、中国和全球的生命》的声明。声明得到93名美国前政府高官和专家学者的联名支持。
声明表示,美中两国若不展开合作,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抗击疫情都不会取得成功。声明提到,中国的工厂可以生产抗击疫情的防护物资和药品,中国的医护人员可以分享宝贵的临床经验,两国科学家可以合作研发有关疫苗。
声明认为,美方可以通过如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构建全球共同应对疫情的框架机制,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数据,比较最佳治疗方案,建立医疗用品供应的生产和分配机制,并在疫苗和疗法的研发、生产和分配上协调资金和临床试验。
声明说,美中两国已意识到这一时刻的重要性,并共同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声明希望两国能朝这一方向更进一步,并体现出双方合作抗疫在美国国内存在广泛的两党支持。
该声明得到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前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前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和洪博培等前高官、将领、资深外交官的支持。此外,包括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软实力”和“巧实力”概念首创者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葛来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托马斯·克里斯滕森(柯庆生)、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苏珊·舍克(谢淑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傅泰林等著名专家学者也在声明上署名。
美政府建议民众外出戴布制面罩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
在第一入境点观察期满后进京还需居家观察吗 |
北京发布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观察期满后进京的有关政策措施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防控组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强介绍,从3月24日开始,部分国际航班从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旅客在第一入境点所在城市实施检疫并办理入境手续,之后就地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现在,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即将期满。
张强介绍,对于入境人员,须在第一入境点进行14天集中医学观察。观察期满经核酸检测为阴性的,解除医学观察后,就地分流,各自返回目的地。
对于在第一入境点集中观察期满14天,经核酸检测阴性,并于集中观察期满当天或次日直接进京的人员,由当地提前向北京市提供《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进京人员信息表》,观察期满后,出具集中观察期满证明。人员进京前需向居住社区报告,说明集中观察情况及进京日期,便于社区掌握。人员进京时,如因数据更新滞后,致使在机场、火车场站、公路卡口受阻的,可向相关站点出示集中观察期满证明,自行返回社区。到达社区后,由所在社区核实《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进京人员信息表》并做好登记,办理小区出入证件,可不再进行居家观察,但需要接受社区健康监测管理。社区会提醒本人做好个人防护,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社区报告。
此外,对于在第一入境点集中观察期满14天,经核酸检测阴性,但没有在集中观察期满当天或次日直接进京的人员,仍要执行居家或集中观察14天的政策。
对于驻华使团人员,按照有关驻华使团人员管理办法执行。
“没有冬天不可逾越,没有春天不会到来” |
天津外企快马加鞭推进复工复产一线观察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大疫当前,唯有众志成城,才能共克时艰。天津是我国外商在华投资的重要聚集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外资企业加快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滞。与抗击疫情同步,外企在复工复产的另一条战线上打响攻坚战,传递出扎根沃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信心”。
“一汽丰田全国487家一级供应商全部复工,天津基地产能恢复达102%,每天下线车辆2000台。”说起复工复产,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黎明底气十足。
从2月17日至今,一汽丰田正式复工复产已有一个半月。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陈黎明带领员工马不停蹄,一手抓防疫健康,成立物资保障、工作准备等10个工作组,齐头并进保安全;一手抓生产建设,重点瞄准汽车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强的特点,推进产业协同复产。
得益于思虑周全,一汽丰田复工复产稳中提速。不但年产能扩充至22万辆的建设计划按部就班,而且有更多新能源车型蓄势待发。
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的还有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春节前后是该公司新车型下线的关键筹备阶段。然而,模具供应商不能按计划到场,焊装车间外方调试人员提前回国……疫情影响下“黑天鹅”接踵而至。
外控风险,内强优势。3月6日,一汽-大众历时3年筹备的首款插电式混动SUV车型在华北基地下线,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总经理王国富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现如今,一汽-大众华北基地已恢复至一天单班满产600台的产能。除湖北外,华北基地全国282家供应商全部复工。王国富说:“我们有信心在完成全年30万辆的基础上,做到产量只增不减。”
相距一汽丰田不到3公里远,施耐德梅兰日兰低压(天津)有限公司也早已马力全开。全自动化生产线上,微型断路器源源不断下线,从这里走进千家万户。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有两家工厂生产高端微型断路器,除天津工厂外,另一家在武汉。在过去一段时间,天津工厂承担了不小的订单交付压力。”总经理郑智淞说,工厂能这么快恢复正常产能,与当地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协调努力密不可分。
在工厂二楼会议室,身穿红马甲的天津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孙洪雨正对照手里的表格,逐项询问施耐德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孙洪雨说,天津开发区将辖区划分为32个网格,每个网格内有专人一对一帮扶,精准推动复工复产。一个多月下来,他负责的网格里80多家规上企业基本都实现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责任重,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也耽搁不得。刘丽是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的一名胰岛素包装操作协调员,她肩负着所在班组的人员调配任务。“疫情期间不但没有中断交付,前几天更是创下单日产量历史新高。”刘丽说。
“在天津市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做好了准备。”诺和诺德全球公司副总裁尼尔森给中国“点赞”,“对诺和诺德在中国和天津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开山拓土,化危为机。外企在疫情中积极筹谋,扎根中国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道闸缓缓抬起,“苏新号”货车驶出空客位于天津的工厂。这辆货车运载着空客零部件,从天津出发一路向西,最终抵达德国。自此,卡车陆运成为继航空、船舶、铁路之后,天津与欧洲之间的“第四物流通道”。
疫情全球肆虐,传统的空运、海运通道遭遇肠梗阻。在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支持下,多家物流企业联手,为空客复工复产打开新通道。负责物流运送的负责人戴道斌说,“苏新号”中途只换一次车,就可直达客户的德国厂房,全程只需14天。
在实现与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同步复工后,施洛特汽车零部件(天津)有限公司采取管理层支援一线生产和工程师远程协助两种方式,积极帮助上海的采埃孚工厂提前复工。在具备生产条件的第一时间,又加紧开启宝马零部件生产线。施洛特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之路越走越宽。
在复工复产这场无声的战斗中,天津政府部门与外资企业全力以赴,在平稳中渐入佳境。在陈黎明看来,“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
你加入吗?多地推行公筷公勺行动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走进长春市一家东北菜馆,桌上摆放着公筷公勺,顾客在餐厅用餐时,每个餐位之间保持不少于1米的距离,并实行“同排隔位”“对面错位”的座位安排。顾客落座后,服务员第一句话提醒道,“欢迎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餐桌上多放一副公筷公勺,每人两副筷子,其中一副是公筷……随着全国多地纷纷出台措施推行公筷公勺,积极倡导文明用餐,你的生活也正在发生着改变。
在北京,“公筷行动公约”发布,引导市民就餐时使用公筷,并拟将倡导分餐进食、公筷公勺的文明生活方式纳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浙江省十个部门联合倡议在单位食堂、餐饮行业、居家生活中,全面推进“公筷公勺”;江苏泰州3月9日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对公筷公勺的使用方法等进行规范;3月初,成都五部门联合发出的公筷公勺行动倡议书,要求餐饮企业服务人员温馨提醒引导用餐者使用“公筷公勺”。
在餐饮行业,关于推行公筷公勺的“餐桌革命”正在兴起。
中国饭店协会日前发布倡议,引导餐饮企业开展公筷公勺双筷健康行动,做健康饮食习惯的倡行者。倡议提出,餐饮企业对围桌合餐主动提供公筷公勺或双筷,引导客人正确使用,阻断餐桌上的疾病传染途径。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分餐制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理念,培养客人健康文明用餐意识,倡导餐桌文化新风尚。
各地的餐饮业也纷纷行动起来:山东省近日发布《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积极推广分餐制,采用“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方式提供分餐服务,已得到全省1500多家旅游饭店的积极响应;广州市29家餐饮龙头企业、星级酒店等,主动推行公筷制;江西则发布“文明用餐行动”,要求餐饮服务行业主动提供公筷公勺,推广“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引导消费者养成健康卫生的用餐习惯。
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备受机构和专家们的推崇。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
然而,每当有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分餐制都会被大力倡导。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中国饭店协会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但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分餐制也逐渐被抛在脑后。
目前推行公筷公勺制,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不少专家指出,分餐制还是要从改变观念开始,从每一个人做起,建议能分餐的尽量分餐,确实不能分餐的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
疫情之下,你是否愿意养成更加卫生健康的用餐习惯,加入使用公筷公勺的行列,推动分餐制落地落实吗?为了健康,你愿意“分”起来吗?
(参与采写:胡旭、邓瑞璇、
陈国峰、孟含琪、邱冰清)
推广分餐制要让制度细化可操作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推广分餐制,重在引导。分餐是方式,不是目的。推广分餐制的初心,是倡导形成文明健康的就餐习惯和礼仪。国内外研究表明,相比合餐,分餐而食在减轻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经由餐具和唾液传播方面有着明确作用。疫情之下,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饮食,这正是推广分餐制的有利时机。要发挥好业内专家和各类媒介的引导作用,也可充分挖掘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的宣介作用。
推广分餐制,要有管长远的“制度设计”。最近,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共同组织起草了《中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从行业倡议提升到标准化层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分餐制实施指南。这些做法为常态化推广分餐制奠定了基础。还要让制度细化可操作。比如,公勺公筷大一号避免用混,推广按位上菜等。
推广分餐制,避免“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就餐习惯也各不相同。这是今天中国的国情,要认同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因势利导。同时也要把分餐导致餐馆成本增加等情况考虑进来,把工作做得更细。
推广分餐制,说到底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刘红霞)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新闻背景 |
分餐制并非“舶来品”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其实,我们经常使用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据史料记载,“筵”和“席”都是古代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古人用餐习惯席地而坐,面前摆放低矮的食案,筵和席都是一人一设,大家分餐进食。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与高桌大椅的出现密不可分。据记载,唐宋时期,高桌大椅开始普遍应用于百姓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国人摒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完成坐姿的改变。而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人饮食方式从分餐向合餐的转变。
“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有分餐制,且从未间断。只不过随着合餐成为主流,分餐不再像古代那样普遍。”亚洲食学论坛主席赵荣光说。
赵荣光介绍,与分餐制类似,中国历史上还流行过双筷制进食:先用一副筷勺将想吃的菜肴按量分拨到自己的碗盘中,再用另一副筷勺进食。“早在宋高宗时期就出现过双筷进食形式。100多年前,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在抗击鼠疫时,也曾认真讨论过双筷制就餐方式。”赵荣光说,与其他各种进食方式相比,双筷制更有利于中国菜的艺术品味鉴赏和中华餐桌礼仪的感受,使用起来也更儒雅斯文。
“有些中餐菜品不适合用分餐的形式,比如清蒸鱼,分餐按位上会破坏整条鱼的盘式美观,更适合双筷的进食方式。”赵荣光说。
餐桌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吃饭的场所,更与各种社会关系和人情礼仪息息相关。中国人吃饭讲究热闹,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合餐象征着团圆、美满,更有利于彼此之间交流情感。因此很多人认为分餐制会带来隔阂感,破坏就餐氛围。
“其实‘分’与‘合’之间并不是绝对矛盾的,我们也可以通过摆放公筷公勺、双筷等形式就餐,既不影响其乐融融的餐桌氛围,也能避免疾病通过餐具传播。”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说。
(记者王雨萧)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今天,你是否愿意分餐而食 |
疫情之下中国家庭用餐方式调查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随着疫情发展,一个话题逐渐热了起来,或者说,重新热了起来——在家吃饭,分餐还是合餐?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西兰花炒木耳、煎带鱼、拌凉菜……跟往常一样,长春市民孙晓惠中午给家人烧了几道菜。不同的是,以前一个盘子一整道菜,如今一个盘里分四个格子,一个格子装一小份菜。
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关于分餐制的讨论越来越多,单从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通过餐具、唾液传播角度看,分餐比合餐更为合适。孙晓惠认同这个道理,于是从网上买来了分餐盘,撤掉了以前的盘子,开始“分”起来。
“过去家里经常会剩菜,现在剩下的菜越来越少。”经过分餐后,孙晓惠发现意外收获,由于更精准地掌握了家人食量,还避免了浪费。
在山东济南,考虑到家中孩子年幼,更容易感染病菌,市民张雅萍一家也在疫情期间选择分餐,至今已经坚持两个来月。
“分餐可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还可以合理、定量搭配,保证营养又不浪费,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她说,眼下多数家庭有较长时间居家生活,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分餐意识,带动家长、老人养成分餐和使用公筷的习惯。
实际上,这不是家庭分餐第一次成为热点。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只不过,这次家庭分餐引起的讨论,似乎比上一次更为热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支持分餐制”“文明餐桌·公筷行动”“宅家吃饭你会用公勺公筷吗”等话题引发亿万网民持续关注讨论。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倡导分餐。在山东,10部门联合发起“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文明实践活动,提倡家庭聚餐使用公筷公勺;在浙江,3月起已选定试点先行示范,并于6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公筷公勺……
对于家庭有没有必要分餐、具体分到什么程度、分餐后怎么办等话题,不少人也给出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包括两位老人在内,我家六口人在一起生活。”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姜女士跟记者吐苦水,“吃饭的时候,5个人都分餐,但我爸就是不肯分,我们也没办法,只好用半拉子的分餐制了。”
这是个例,却不是孤例。记者在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调研发现,部分家庭中的老年人由于长年累月习惯于合餐,一时半会儿不想改、不愿改,一起生活的子女也不好意思硬要他们改。“分餐有些生分了吧”是记者经常听到的话。
而对于部分年轻的“一家三口”来说,孩子通常有专属碗筷,小两口再分餐而食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另外,采访中不止一位在职女士提醒记者,家庭分餐还有一个现实话题要讨论——分餐后要洗的碗筷必然多了,而且不是多出一份公用碗筷,是每个人都可能多出一副碗碟,谁洗?一位杨女士甚至调侃道,推行家庭分餐制的话,是不是也得推行碗筷分洗制?
家庭分餐,东中西部有差异,城乡之间也有差异。记者在多地农村调研发现,不少人要么没听过分餐制,要么偶尔看到一些相关资讯、直接略过,要么不想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之积极性不算高。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之间,就餐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是中国的国情。
一家人吃饭,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分餐还是合餐,本身谈不上孰对孰错,关键是家庭成员都要养成文明、安全的就餐习惯。为了让老百姓餐饮习惯更加卫生健康,各地正试行有针对性的方法,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也给出不同建议。
江苏一方面通过发布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倡议,倡导餐饮企业在餐桌上放上公筷公勺;另一方面,推出“位上菜”春季美食发布,即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的菜式。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费勇认为,当前不宜全国各地一哄而上、用力过猛推动分餐制,推广公筷公勺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式,也是合餐制的一种进步。
“但是公筷的推行需要大家养成这一习惯,很多人在吃饭过程中会忘记使用公筷,影响效果。”他说。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认为,推广家庭分餐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逐渐使人们养成在各种场合分餐的习惯。目前推行公筷公勺制,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可操作性更强。如果公筷公勺得到有效推广,成为普遍的饮食习惯,可以再逐步向分餐制靠拢。
分餐还是合餐,并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一念之间的事,它受许多因素左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习惯。业内人士建议,从长远看,分餐应该是主流,但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参与采写:孟含琪、陈国峰)
舌尖树新风:山东为餐饮业分餐制立标准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新华社济南4月4日电(记者陈国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的山东近期向沿袭已久的围桌合餐习俗“宣战”,在全省餐饮企业推广分餐制,并在全国率先发布餐饮业分餐制省级地方标准,打响“舌尖保卫战”,倡树餐桌新风尚。
“祝你生日快乐……”傍晚时分,记者走进位于济南经十路上的舜和国际酒店,一曲生日歌从包间传出,循声望去,七八个大人在给一个孩子过生日。
上菜时,他们发现每道菜品均配备一个公勺,尺寸明显大于自己席位上的私勺,以提醒食客取餐时使用公用餐具,避免“多勺齐下”“众筷齐发”。
“我们使用的公勺尺寸有讲究,勺头宽6.3厘米,长7.5厘米。”山东舜和酒店集团董事长任兴本说,他们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前就开始倡导使用公勺公筷,并在不断的餐桌试验和市场选择中确定了最佳尺寸,“既宽于人的嘴巴而不会被误用,也不至于太大而不便于使用。”
如今,这一尺寸标准被山东省相关部门写进了新近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成为全省餐饮企业配备公勺的参考。
由山东省商务厅提出,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紧急下达的这一分餐制标准,总结提出“分餐位上、公勺、自取”三种模式,分别适用于宴请宴会、大众餐饮消费、快餐经营三种不同的消费场景,并对分餐模式、餐具、菜品、流程、标识、宣传提出设计规范,成为指导疫情下餐饮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提振社会公众餐饮消费信心的技术指南。
“我们按就餐人数将菜品分成单人份,每人一份呈现于餐桌,用餐过程中各吃各的不交叉、无混淆。”任兴本介绍,他们首创的“分餐位上”模式已经在全省越来越多酒店推广。
与舜和国际酒店同处济南经十路的蓝海御华大饭店,最近一段时间的上座率稳步攀升。一些老顾客走进这家饭店后,发现菜品和餐具大变样:菜品在后厨加工完成后,由厨师或服务员分成与顾客人数相同的份数,分放到小巧精致的餐具后再提供给客人。
山东省饭店协会会长、山东蓝海酒店集团董事长张春良表示,分餐位上模式既阻断了病菌传播,也减少了“舌尖上的浪费”,有助于推动形成健康、卫生、文明的餐桌新礼仪。
一直以来,分餐制偶被提及没有形成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标准的固化和制度约束。由于缺乏标准规范,很多餐厅实行分餐制都是“凭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山东在疫情期间出台分餐制标准,对于餐桌新文明的养成和餐饮业复产复工、创新发展都适逢其时。”任兴本说。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副处长马晓鸥表示,下一步将在标准的落地实施上下功夫,引导餐饮行业全面推行分餐制,同时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分餐意识,逐步以分餐制标准为依据来选择餐饮市场。
东北“大盘菜”与“公勺公筷”携手同行 |
|
( 2020-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变化悄然发生。走进长春市一家东北菜馆,桌上摆放着公勺公筷,顾客落座后,服务员第一句话提醒道:“欢迎就餐时使用公勺公筷。”在另一家东北融合餐厅,顾客就餐时可直接选择分餐服务,即便是大锅炖菜,厨师也可以在厨房将菜品分装在小盘子,再送到每个人面前。
“相对来说,东北菜不容易进行分餐。”一家餐厅的厨师长说,“比如小鸡炖蘑菇,一大锅端到餐桌上,服务员在每例中放多少粉条和鸡块,盛多少汤,都有讲究。”
在全国各地陆续发布推广分餐制倡议后,吉林省餐饮业也兴起了“餐桌革命”。为了鼓励分餐,有的餐厅“下血本”,为使用公勺公筷的客人提供折扣;有的饭店更是“拼了”,直接重新装修,将原本容纳20多人的大包间打上隔断,变成小桌……
“分餐不仅避免了疾病通过餐具传播,也减少了食物浪费。现在很多人更愿意将剩下的食物打包拿走。”长春市某餐饮机构负责人说。
习惯的形成绝非朝夕之间。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多家饭店提供了公勺公筷,服务员也进行了及时提醒,仍有部分人不接受新的就餐方式。在一家餐馆,除了一桌客人使用公勺公筷外,其他三桌顾客依旧推杯换盏、相互夹菜,其中一桌顾客还觉得摆放公勺公筷碍事,让服务员将其撤掉了。
“一会换自己的筷子,一会换公共的,太不习惯。”“起初还想着用公筷,吃着吃着就忘记了。”“朋友间聚餐,那么讲究岂不是生分了?”……对于拒绝分餐,很多人都讲出了原因。其中,不少热情的东北人都提到了一个颇具东北特色的答案——咱东北菜讲究大锅炖、大盘菜,吃着热乎乎的猪肉炖粉条还得分盘装,那还有啥意思!
“东北的餐饮文化与其气候和地理位置相关。”民俗学专家、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说,东北冬季气候寒冷,大家喜欢聚在一起吃饭,形成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东北人多用合餐、为客人夹菜来表达善意。
此次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围桌合餐的弊端,分餐制有望大力推行。但当大盘子、大锅炖的东北餐饮文化遇到分餐制,该如何“携手同行”?
“疫情发生后,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东北饮食文化也应取其精华。”曹保明认为,热情好客的东北人将聚餐作为传统,但是大锅菜端出来后,可以采取分餐的形式进行。
长春市饭店餐饮烹饪协会会长夏金龙说,大锅炖的东北菜也可以以分餐形式上菜,样式也很精美。
夏金龙等人说,分餐势在必行,但需要社会公众和全体餐饮企业共同营造氛围。大型餐饮企业公勺公筷可以跟着餐位走,为每位顾客直接提供分餐服务;中小型餐饮企业公勺公筷可以跟着菜走,在每盘菜旁边摆放。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外出聚餐,还是在家用餐,都应养成使用公勺公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