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特别关注·科技奖励大会

04版:特别报道·春运开启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为黄旭华曾庆存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 李克强讲话 王沪宁出席 韩正主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为黄旭华曾庆存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
李克强讲话 王沪宁出席 韩正主持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右)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左)颁奖。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会见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
  上午10时30分,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去年,我国科技事业再创佳绩,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深入,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李克强说,要筑牢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的根基。加大财政稳定支持,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尊重规律、宽容失败,支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要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加大重大疾病防控、环境治理等研发力度,让技术贴近群众、创新造福人民。
 
  李克强说,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税降费政策,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和意愿。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普通创客融通创新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李克强说,要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和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完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办法,人才不论年龄资历、背景出身,都应一视同仁、凭本事说话,让金子都能发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注重为青年人才挑大梁创造更多机会。拓展国际创新合作,为各国科技人员来华交流、企业来华发展提供便利。(讲话全文见3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主持大会时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黄旭华、曾庆存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丁薛祥、许其亮、陈希、黄坤明、蔡达峰、肖捷、何立峰出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及亲属代表,首都科技界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约3300人参加大会。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0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习近平将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 外交部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0日宣布:应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温敏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7日至18日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孙奕)外交部10日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介绍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罗照辉表示,应温敏总统邀请,习近平主席将于1月17日至18日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9年后再度往访,又恰逢中缅建交70周年,对中缅关系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特殊意义。缅甸是中国友好邻邦。当前,两国政治上高度互信,经济上深度合作,国际地区问题上密切配合,“胞波”情谊历久弥新,民间往来高位运行。建交70年来,中缅关系在互尊、互信、互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树立了大小国家间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中方坚持不干涉缅内政,坚定支持缅甸维护国家尊严和合法权益。在缅甸国内和平和解问题上,中方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缅方在涉及台湾、西藏、新疆问题上一直坚定支持中方。缅甸积极响应和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缅经济走廊及大项目合作带动了缅方沿线就业和经济发展,极大提升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中缅坚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共同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贡献。双方在联合国、东亚合作等场合相互支持,在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方面密切协调配合。
  罗照辉表示,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出席温敏总统举行的一系列国事活动,同昂山素季国务资政会谈,出席双边合作文件交换仪式和昂山素季举行的小范围宴会,会见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与缅甸议会和政党领导人交流,并与缅方主要领导人共同出席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等活动。双方还将发表联合声明。
  罗照辉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缅,将同缅方领导人共话千年“胞波”情,同谱合作新华章,提升政治关系定位,深化互联互通合作,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推动中缅关系迈上更高水平。一是总结两国交往的历史经验,规划今后发展蓝图,进一步丰富双边关系内涵,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二是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缅经济走廊由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实现走廊三端支撑和互联互通重大项目积极进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三是通过举办文化旅游年等活动,扩大人文交往,夯实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习近平主席新年伊始对缅甸的里程碑式访问必将取得圆满成功,在中缅友好交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敢于直面问题 勇于担当作为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重要讲话
敢于直面问题 勇于担当作为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重要讲话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责任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出问题导向,彰显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为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注入强大的思想和行动力量。

  打铁必须自身硬。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所以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这次主题教育突出问题导向,从一开始就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真刀真枪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责任感,激发了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干劲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只有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驰而不息抓好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党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当前,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唯有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方能攻克新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衡量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就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摈弃做“老好人”、当“太平官”的私心杂念,解决好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问题,焕发舍我其谁、开拓进取的精气神。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有道是“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广大党员、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才能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就没有迈不过去的沟坎,就没有成就不了的事业。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广西平南三桥主拱肋合龙
广西平南三桥主拱肋合龙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月10日,平南三桥主拱肋合龙。平南三桥位于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于2018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12月底建成通车。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开辟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凝聚奋进力量
开辟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凝聚奋进力量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主题教育对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新探索、新经验,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表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初心和使命进一步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在新时代做出新作为。

  围绕主题主线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整体成效


  开展集中教育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一大法宝。“聚焦主题、紧扣主线”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理研究员韩文弢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深有感触:“总书记在讲话中将‘聚焦主题、紧扣主线’作为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一条新探索、新经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勇担使命、勇立潮头,为我国科技事业再创佳绩、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河南省中牟县公安局局长栗英倍感振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标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痛点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实干。日前,县公安局为方便驾驶员定期体检,专门引进驾驶人自助体检设备,还把治安、交管、出入境业务下放到大型社区警务室,保障群众在家门口办理相关业务‘就跑一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革命老区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土竹村“梯子岩”上,过去群众在悬崖泉眼排队挑水,今年一根粗水管把清亮亮的水抽上了200多米高的山头,蓄在蓄水池里,彻底解决了饮水难题。

  达州市委组织部部长莫怀学表示:“达州推动学习教育过程就是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当下改、长久立’作为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问题的聚焦点,努力克服学做脱节、学用脱节,在整改落实中践行初心使命,砥砺担当作为。”

强化示范带动 督导从严从实


  主题教育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学研查改,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做到了一贯到底、落实落地。

  太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康建斌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振奋人心,特别是强调了“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的重要性。太原市委突出“关键少数”示范引领,带头坚决扛起主体责任,特别是针对重大难题症结,主要领导同志靠前指挥、直插基层、推进一线督导,确保中央部署落实落地。

  下沉一线听建议,创新思路拿实招。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苏省无锡市税务系统深入走访企业和基层,形成重点调研课题报告108篇,加速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为解难题、办实事的实践成果,促进为民服务与破解难题深度融合。

  国家税务总局无锡市税务局副局长顾一兵深有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督实导、内外用力。作为一线税务工作者,要通过深入基层,了解纳税人需求,把纳税人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请纳税人及时监督、评判,对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返工’‘补课’,不断提升税收工作本领,提升干事创业能力,为税收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指导组、巡回督导组、巡回指导组沉下去,敢于坚持原则、动真碰硬,把党中央精神传导到位,把压力动力传递到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主题教育第一巡回指导组组长李振唐表示,自治区主题教育督导工作针对城乡低保“漏保”、农村道路破损等问题,坚持原则、动真碰硬。每次下沉督导,抓实督导指导,坚持原则、从严从实,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落实、确保质量。

突出问题导向 整改力求实效


  用好这次主题教育的新经验、好做法,在实践中突出问题导向、整改力求实效,确保取得的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推动党内集中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我深感责任重大。”辽宁省义县县委书记张智明说,今年1月,义县脱贫摘帽。虽然“贫困县”的帽子摘了,但个别贫困户还存在因病因灾返贫的风险。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奔着问题去、始终盯着问题改,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在防止返贫工作中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在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政治“大体检”、思想“大扫除”、问题“大清查”,全市各级各部门对照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时间表、路线图,目前整改率已达96%。

  林芝市委组织部部长刘业强表示,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不搞“作秀”、不摆“盆景”,实效是检验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

  “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将‘力戒虚功、务求实效’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经验。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镇上不少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甘肃省庄浪县水洛镇党委书记马立强深有体会。

  马立强表示,庄浪县把主题教育同落实“基层减负年”的各项要求结合起来,把更多时间放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事上来。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干劲更足了,大家表示要坚定信心、积极作为,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记者:刘奕湛、王子铭、孙琪、王沁鸥、李铮、梁军、王菲菲、刘怀丕、谢佼、潘晔、卢羡婷)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共话千年“胞波”情 同谱合作新华章 写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之际
共话千年“胞波”情 同谱合作新华章
写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之际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杨天沐、齐紫剑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元首外交新年启新程。

  应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温敏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7日至18日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9年后再度往访,又恰逢中缅建交70周年,对中缅关系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特殊意义。

  共话千年“胞波”情谊,规划合作发展蓝图。习近平主席此访期间将同缅方领导人一道,提升双方政治关系定位,深化互联互通合作,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推动中缅关系迈上更高水平,在中缅友好交往史上谱写浓墨重彩的新华章。

规划蓝图 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


  滔滔澜沧江奔腾向南,蜿蜒湄公河奔涌不息。千年交往历史中,中缅结下唇齿相依的“胞波”情谊;国际风云变幻里,两国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访问期间,中缅领导人将总结两国交往的历史经验,规划今后发展蓝图,进一步丰富双边关系内涵,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开启双边关系新时代。

  习近平主席将出席温敏总统举行的一系列国事活动,同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会谈,出席双边合作文件交换仪式和昂山素季举行的小范围宴会,会见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与缅甸议会和政党领导人交流。双方还将发表联合声明。

  作为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友好邻邦,中缅两国政治上高度互信,经济上深度合作,国际地区问题上密切配合。建交70年来,中缅关系在互尊、互信、互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树立了大小国家间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

  中方坚持不干涉缅内政,坚定支持缅维护国家尊严和合法权益。在缅甸国内和平和解问题上,中方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缅方在涉及台湾、西藏、新疆问题上一直坚定支持中方。双方坚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共同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贡献。双方在联合国、东亚合作等场合相互支持,在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方面密切协调配合。

  近年来,中缅高层交往频繁。缅方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两国政府高级官员互访不断……一次次亲密交流,无不彰显“胞波”情、邻里谊。

  缅甸宗教事务和文化部部长昂哥说,习近平主席此访是对缅甸和缅甸人民非常宝贵的帮助和支持,对两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将载入缅中友谊的史册。

  携手共赢 深耕“一带一路”合作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习近平主席此访,将深化中缅互联互通合作。双方将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缅经济走廊由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实现走廊三端支撑和互联互通重大项目积极进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缅甸积极响应和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缅甸政府专门成立了共建“一带一路”实施领导委员会,由昂山素季担任主席。

  双方务实合作成果不断丰富。中缅经济走廊及大项目合作带动了缅方沿线就业和经济发展,极大提升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秘书长钦貌林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能使缅甸加强与各国合作,让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发展机遇。

  北京大学缅甸语专业副教授杨国影说,中缅将不断发展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经贸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继往开来 厚植民意基础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地缘亲缘,塑造了中缅人民之间独特的“胞波”情谊。 

  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将与缅方主要领导人共同出席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等活动。两国通过举办文化旅游年等活动,扩大人文交往,夯实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

  中缅“胞波”情谊历久弥新,民间往来高位运行。唐代,骠国(古国,位于今缅甸)的乐舞团就曾来到当时的长安,诗人白居易写下《骠国乐》描写演出盛况。

  进入21世纪,中缅两国务实合作、人文交流不断发展,并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断夯实中缅友好的民意基础。人们看到,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近年来持续在缅捐资助学,数十所学校拔地而起,教室内书声琅琅。人们看到,中国医疗机构的缅甸“光明行”义诊,为众多当地患者成功实施白内障手术,点亮他们的新生活。人们还看到,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赴缅提供医疗服务,成为生命、健康和友谊之舟……

  杨国影说,中缅双方民间往来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双方民心相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周边邻国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新年首访缅甸,用真心共叙情谊,用诚心共谋发展,用恒心共绘未来。人们相信,此次访问将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开创两国友好合作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与记者:车宏亮、常天童、孙一、庄北宁)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反馈情况公布
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反馈情况公布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朱基钗、黄玥)10日,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对37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党组织的巡视反馈情况集中公布。

  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对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司法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日报社,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法学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等37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2019年9月至11月,15个中央巡视组在37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工作了2个月左右。中央巡视组坚守政治巡视定位,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职责使命强化政治监督,重点检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及巡视整改等情况。

  巡视反馈会上,中央巡视组充分肯定了被巡视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同时,中央巡视组也指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够深入,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存在差距;有的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不够有力,“两个责任”落得不够实,压力传导层层递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仍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部分领域和环节存在廉洁风险;有的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够到位,选人用人存在薄弱环节,机关和基层党建工作比较薄弱;有的对巡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等。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中央巡视组明确要求被巡视单位党组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谋划本单位、本系统工作,结合职能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从政治高度抓好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把巡视整改与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与深化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强化日常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整改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大潮涌 透视二〇一九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科技创新大潮涌
透视二〇一九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张泉、胡喆、温竞华、屈婷


  科技创新大潮涌,千帆竞发勇者胜。

  这是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盛典!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黄旭华、曾庆存两位院士摘得2019年度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曾经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7年产生得主;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科技创新让生活更加美好……透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的大潮更加澎湃,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令人信心满怀。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

科技报国 誓言无声



  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一位又一位科学巨匠的名字闪耀着这份荣誉的榜单。掌声,鼓舞着一项项光照千秋的重大突破;鲜花,掩映着一座座彪炳史册的时代丰碑。

  1999年以来,共有33位杰出科学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以亲身行动阐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生于1926年,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少年和青年的黄旭华,立志科学救国。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载。黄旭华说,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就知道这将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

  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一个个尖端技术问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黄旭华说。

  一代代科学家逐梦奋斗,一批批报国者誓言无声。

  明天天气怎么样?当人们掏出手机,自由享受天气预报带来的便利时,有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应该被永远铭记。

  曾庆存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这一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

  如今,3天预报准确度可达70%至80%,在我国华南地区,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

  2009年,年事已高的曾庆存仍然“金点子”不断,他与其他科学家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拟器”的想法。2018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破土动工,将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曾庆存总是把“国家需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他时常用一句话勉励和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为真理献身,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

激活创新“总源头”

青年成基础研究生力军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基础研究是我国提升原创能力的关键和突破口。

  手性分子是大多数药物的活性成分。这类分子具有两个异构体,如同人的左右手,互成镜像,但不能重叠,因而也具有明显不同的生物活性:一个有药效,另一个则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为精确获取有药效的“那一个”,不对称催化是当下的主流手段,其核心是手性催化剂。

  历时20年,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带领团队发现了手性螺环催化剂,一个催化剂分子可以将455万个原料分子转化成目标分子,这是目前最高效的手性催化剂。

  此次科技奖励大会上,周其林团队的这一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如今连续7年产生得主,大会还颁发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5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从衡量基础研究的重要指标——国际科技论文来看,数量不断增长,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

  “做好基础研究,赶时髦不行,跟热点也不行,需要‘十年磨一剑、敢坐冷板凳’的精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院士说,基础研究既要注重科学兴趣驱动下的自由探索,也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解决背后的重大基础问题。

  侯增谦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建立的“碰撞性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在此次科技奖励大会上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理论大幅度发展和完善了国际矿床学界的经典斑岩铜矿理论,极大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探区域,并被西藏等地系列找铜新突破所证实,为我国铜矿勘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更可喜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成为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

创新成果多点开花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今年获奖的成果中,从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到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再到治疗疑难杂症、护卫“舌尖上的安全”……通过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让技术更加贴近群众、创新真正造福人民。

  以LED为核心器件的半导体照明,被认为是继白炽灯之后的第二次照明革命,其电光转换效率是荧光灯的5倍、白炽灯的20倍。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李晋闽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联合技术创新,率先突破了全链条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LED芯片产业化。

  “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构建了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新模式;“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从污染机制的基础研究到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领域创新成果硕果累累,支撑引领了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南京鼓楼医院孙凌云研究团队历时18年,首创异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法,确立异体MSC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优化方案,目前已推广到全国30多家医院应用,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突出贡献。

  腊肉、火腿、酱牛肉等食品深受人们喜爱,针对传统特色肉食工业化生产中品质稳定性差、有害物控制薄弱等问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王守伟研究团队经过12年攻关取得系列技术突破,推动传统特色肉制品向“品质定向调控-安全高效控制-绿色自动化”的加工方式转变。

  一项项科技成果,切实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是中国式创新的最佳注脚。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一个创新的中国,必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乘风破浪,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李克强(二〇二〇年一月十日)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李克强
(二〇二〇年一月十日)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关注·科技奖励大会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刚才,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和其他获奖代表颁了奖。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爱国情、秉报国志,艰苦奋斗、潜心探索、无私奉献,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科技事业再创佳绩,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深入,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我国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
 
  今年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命光荣、任务繁重,必须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我国丰富人力人才资源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显著制度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我们要聚焦基础研究,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蹲得深爆发力才强,助跑快才能跳得更远。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研究弱项突出。要加大财政稳定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完善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尊重和褒奖。探索未知的征程不会一片坦途,要尊重规律、宽容失败,鼓励科研人员自由驰骋、大胆尝试。
 
  我们要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脆弱问题凸显,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多元。无论是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链韧性、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还是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破解民生难题、增进民生福祉,都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发展赋能、为生活添彩。要瞄准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增强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和新动能。要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聚焦重大疾病防控、环境治理、交通出行、农业生产等方面突出问题加大研发力度,让技术贴近群众、创新造福人民。
 
  我们要优化创新生态,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我国创新主体数量庞大、要素资源丰富。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针对当前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问题,打造公平普惠制度环境,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税降费政策,优化创新服务,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提高企业加大投入、开展创新的能力和意愿。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亿万人民蕴藏着无穷创新创造潜能。要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不同领域跨界融合趋势,打破单位、部门、地域界限,推动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和普通创客融通创新,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多点迸发突破。
 
  我们要深化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我国科研人员总量世界第一,这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和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推行财务报销责任告知与信用承诺制,简化各类表格和参评环节,大幅减轻参评负担,让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办法,人才不论年龄资历、背景出身,都应一视同仁、凭本事说话,让金子都能发光。注重质量,让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优秀成果脱颖而出。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要为35岁以下科研人员挑大梁、担重任创造更多机会,在重大科技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在科研实践中锻炼青年人才,使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
 
  我们要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实现科技创新的互利共赢。扩大开放、博采众长,创新才更有力量。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会关起门来单干,而是会继续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将继续拓展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合作空间,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我们既支持中国科技人员走出去,也进一步优化外籍人才服务,为各国科技人员来华交流、企业来华发展提供便利。创新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将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以创新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助推全球科技进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同志们,朋友们,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关乎成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倍加珍惜荣誉,求真务实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关注·科技奖励大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批准,授予“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研究”等45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等62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22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等160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马丁·波利亚科夫教授等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及全体获奖者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光荣传统和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20年1月7日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中国拥有核潜艇,离不开他的“深潜”
中国拥有核潜艇,离不开他的“深潜”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关注·科技奖励大会
 
 
 
  国家的分量,在一个人心中能有多重?
 
  重到可以为之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重到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重到年过九旬仍不甘退休,誓要再干好多年……
 
  10日,黄旭华,这位共和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共和国勋章”、全国道德模范……功勋卓著的光环之下,黄旭华百感交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
 
  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深潜”三十载,做隐姓埋名人


 
  一头银发向后梳笼,整饬的西装上搭着一条已经磨起球的素色围巾,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院士,用云淡风轻的语气,谈起那些惊天动地的过往……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成长由此起步。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黄旭华是其中之一。
 
  彼时,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黄旭华说。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荒岛之艰难困苦,没有削减同志们的干劲。所有人心里都装着使命,尽快研制出中国的核潜艇。做一辈子的“无名英雄”,黄旭华心甘情愿。
 
  接下这份绝密任务后,黄旭华三十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他说: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及其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白手起家,干惊天动地事


 
  “那时候严格地说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条件的。我们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大部分人没出过国,都是‘土包子’。”黄旭华说。
 
  一没有核潜艇的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二没有足够的科研水平,三没有硬件条件,摆在黄旭华和同事们面前的情况十分棘手。
 
  没有条件也要干!怎么办?骑驴找马,决不等待。
 
  ——用“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问题: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清醒的头脑就是法宝,深入调研,搜寻核潜艇的材料:
 
  为从零零碎碎、真假难辨的资料中拼凑有用信息,他们时刻携带“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
 
  就这样,黄旭华和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发射装置等技术。
 
  时针转动,我国迎来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潜到水下数百米深,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艇体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
 
  设备全面检修、准备了28套500多条应急处置的预案……尽管已为深潜做了周密准备,参试人员仍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艇上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一时间气氛凝重而悲壮。
 
  这位总设计师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当即决定,亲自随艇下潜!
 
  “艇的结构设计和数据测试都是安全的,我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万一有情况,我同大家一起处理。”黄旭华说,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把试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
 
  10米、100米、200米……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每一秒都惊心动魄。只见黄旭华,全程沉着冷静、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核潜艇稳稳地潜到了极限深度。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此时黄旭华终于藏不住激动的心情,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单位向黄旭华抛出了高待遇的橄榄枝,他不为所动。离家多年后终于回乡,交谈中发现,他在兄弟姐妹中头衔最大,但工资最少、房子最小。
 
  家人劝黄旭华回广东工作,他用一句话便回绝了:“你们有这么好的境况,我祝贺你们,但我绝不眼红。我还是走我的独木桥,一生不会动摇。”
 
  无怨无悔,用一生诠释对国家的忠,就是对家的孝


 
  在很多人眼中,这几乎是不可思议之事。为了工作上的保密,黄旭华像核潜艇一样,整整“深潜”了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在夫人李世英看来,黄旭华好像永远没有歇一歇的时候,有时甚至有些“痴傻”。有一回,黄旭华思考技术问题太入迷,出门时竟没发现左右脚的鞋穿反了,一路走到办公室。
 
  平日在家,黄旭华只顾趴在书桌前埋头科研,饭也不吃,头发长了也不管。“他说去理发店要排队很久,浪费时间。”无奈之下,李世英只得买了理发工具,在家为黄旭华剪头发。这一剪,就是大半辈子。
 
  黄旭华爱好音乐,口琴吹得漂亮,但他又是那么忙,一架扬琴摆在角落落了灰,等到想起来弹,弦已经坏了。
 
  自称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黄旭华对家人满是愧疚。
 
  “我要感谢我的夫人,我要上艇深潜,她支持我;父亲去世我不能回家奔丧,她理解我;女儿小时候摔倒在山沟,在医院躺了九天九夜,怕影响我工作,她一人承担了下来,我回到家里才知道……我代表所有科研人员感谢她和所有女同志!”
 
  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刊登了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远方的母亲。母亲含泪一遍遍读,还把兄弟姐妹叫到跟前说,“三哥的事,你们要理解,要谅解他。”
 
  黄旭华正是用一生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九旬高龄的黄旭华眼睛依然炯炯有神,那股热情和干劲亦如六十年前。(记者陈芳、温竞华、董瑞丰)据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离不开他的算法
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离不开他的算法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关注·科技奖励大会
 
 
 
  在科学界,曾庆存成名很早。
 
  25岁破解世界级气象难题,为如今的天气预报技术奠定基础;44岁“够格”领取国家津贴,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同在第一档”;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了科学界,听说过曾庆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谊宾馆参加国际会议,车门打开,先出来一顶破草帽。门童悄声向同车者打听,听到“国际著名科学家”时,大吃一惊:没瞧出来!
 
  一辈子,他把“国家需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
 
  10日,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站上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让天气预报越来越准


 
  点开手机,随时查看几天后的天气,如此便利精准的科技,离不开曾庆存创造的算法。
 
  古人看云识天。到了20世纪,人们发明气象仪器测量大气状态,绘成“天气图”,但还要依赖预报员的经验,误差较大。预报能不能准点、再准点?科学家想办法把千变万化的天气变成一组方程式,输进数据,计算机就能得出结果——现在通行的“数值天气预报”由此而来。
 
  这组方程式被称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变量,极其复杂,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计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气变化速度?难题一时困住了世界气象学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庆存从北京大学被选派到苏联留学。他的导师、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把这道难题抛给年仅25岁的曾庆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
 
  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曾庆存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随即被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他的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现今,数值预报越来越准确,3天预报准确度可达70%至80%,在我国华南地区,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
 
  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曾庆存又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跨季度气候预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地球系统模式等领域都相继形成了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6年,81岁的曾庆存荣获全球气象界最高荣誉——国际气象组织奖。
 
走出一条中国式科研道路


 
  曾庆存与气象的缘分,并非一开始就注定。
 
  1935年,曾庆存生于广东省阳江市一个贫苦农家,全家老小力耕垄亩,也只勉强喝上“月照有影的稀粥”。穷困没能阻止这个家庭对知识的渴求,曾庆存和哥哥打着赤脚,一边劳作、一边读书。
 
  1952年,曾庆存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国民经济建设,我国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曾庆存二话不说,服从国家需要学习气象学。
 
  那个年代,一场晚霜就把河南四成的小麦冻死,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做好防范,肯定能减不少损失。”田地里长大、经历过饥饿的曾庆存深知气象学的重要。
 
  1961年,曾庆存在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写下一首《自励》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珠峰是世界最高峰,象征着科学之巅;北边在我国境内,昭示了一条“中国道路”。26岁的曾庆存立下誓言,从此矢志不渝。
 
  1970年,国家决定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曾庆存又一次服从国家需要,离开原来的研究领域,被紧急调任作为卫星气象总体组技术负责人。他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问题,并用一年时间写出了当时国际上第一本系统讲述卫星大气红外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为监测暴雨、台风等及相应灾害提供了重要手段。
 
  20世纪80年代初,曾庆存挑起中科院大气所所长的大梁。当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短缺,虽然大气科学在理论上不比国外差,但中国科学家缺少一个重要工具:高速计算机。“我们的计算机每秒百万次,人家是亿次,要追赶他们就好比毛驴追汽车。”曾庆存在大气所的老同事回忆。
 
  曾庆存就要追!一时没有“汽车”,那就先换“自行车”,总得咬着牙自己往前赶。“哪怕当掉裤子也要买计算机!”曾庆存撂下话。
 
  担任所长的9年间,在曾庆存的带领下,大气所建设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天气能预报,气候也能吗?预测未来一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事关夏季洪涝、冬季雾霾、农业规划、能源布局等,涉及国计民生方方面面。曾庆存回答:能。2009年,曾庆存与其他科学家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拟器”的想法。
 
  在数百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于2018年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破土动工,预计2022年完工。该装置将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黄牛风格,赛马精神”


 
  初识曾庆存的人,可能觉得他不苟言笑,深入了解了,就发现他才情横溢、总能冒出些“金句”。
 
  他做学问,也写诗。“不追求华丽,平淡有意境。”有人评价,人如其诗。
 
  他时常用一句话勉励和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为真理献身,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平常像老黄牛一样踏实科研、好好积累,当国家和人民用你的时候,就像赛马一样向前冲。”
 
  曾庆存把自己当成一块砖,国家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研究就做到哪里。1979年,他不顾身体伤病,躬在仅有几平方米、摆上两张床就站不下两个人的蜗居里,不分昼夜写作,完成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第一卷。
 
  这部长达80万字的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理论专著,将数学、力学和气象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国际同行评价:是“气象学理论化极重要的篇章”和“构筑气象力学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
 
  多年前,曾庆存就有一句“名言”: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同事评价他,脑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专心研究时饿着肚子都不怕,任谁也干扰不了他。
 
  学术认真、工作拼命,是学生们对他的一致印象。论文经过曾庆存的手,总会密密麻麻布满他亲笔修改的意见,甚至还有加页;出差时,一回酒店,曾庆存就躲进房间写稿子,同行的学生等他吃饭,饿到了晚上九十点。
 
  2017年春节,别人欢度假期,年过八旬的曾庆存窝在家里埋头推导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理论。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撰写了数十页手稿,为中央要求环保执法禁止“一刀切”提供了理论基础。
 
  做学问勇登高峰,生活上却满不在乎。同事赵思雄笑称曾庆存总是“鞋儿破,帽儿破”。“夏天在中关村,如果见到一个戴破草帽的老头,十有八九就是他。”赵思雄说。
 
  回顾自己的科研成绩,曾庆存一如既往谦逊:“我曾立志攀登科学的‘珠峰’,但我并没有到山顶,大概在海拔8600米的地方建了个营地,供后来者继续攀登。”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一代往前走,科学哪有到顶的时候呢?”曾庆存说。(记者温竞华、董瑞丰)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30亿人次出行!春运来了
30亿人次出行!春运来了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报道·春运开启
 
 
 
  ▲1月10日,搭乘G8504次列车的旅客与铁路工作人员在重庆北站站台上合影。当日,2020年春运正式启动。   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樊曦、齐中熙、魏玉坤)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中国迎来了又一年春运。2020年春运10日拉开帷幕,在40天时间里,中国预计有30亿人次出行。

  2020年春运从1月10日开始,到2月18日结束。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介绍,在30亿人次中,道路客运预计有24.3亿人次,铁路4.4亿人次,民航7900万人次,水运4500万人次。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春运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春节阖家欢聚的期盼,也是对交通运输保障能力乃至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2020年春节,是近8年最早的农历新年,节前学生流、务工流相互叠加,客流较为集中。连维良表示,今年铁路运力较上年春运提高7%,其中节前安排旅客列车5275对,客座能力同比增加7.7%;民航预计保障境内外航空公司70.4万起降架次;公路预计有79万辆营运客车,提供2310万个客位;水路预计有1.9万艘客船,提供83万个客位。

  面对春运压力,铁路、公路、民航多措并举,保证旅客不仅“走得了”,还要“走得好”“走得快”。

  今年春运,大兴国际机场投入使用,京津冀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京张、成贵、昌赣等10余条高铁新线的加入,舒缓了部分地区铁路运力紧张状况;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基本取消,实现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将提升公路通行效率;铁路全面实行“候补购票”,在高铁干线和大部分城际铁路推广电子客票,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

  2020年春运的“科技味”更浓。无纸化出行、刷脸进站、ETC、智能交通诱导等新技术让春运变得更“智能”。连维良表示,各地将进一步鼓励支持企业创新智能交通服务,实时监测场站流量、道路拥堵、景区热度,快速发现旅客关注点,实现春运的精细化管理。

 
还有没有人山人海?票好不好买?路好不好走? 春运首日什么样,记者“八方”探营
还有没有人山人海?票好不好买?路好不好走?
春运首日什么样,记者“八方”探营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报道·春运开启
 
 
 
  ▲1月10日,孩子们在南京南站“幸福小康照相馆”拍照留念。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春运大幕10日拉开。40天时间,全国预计有30亿人次出行。春运首日,从全国指挥运转中心到各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新华社记者分赴8个重点位置,带你了解今年的春运情况。

  记者魏玉坤交通运输部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报道:

  10日上午,记者在综合应急指挥中心看到,15张监控大屏实时监测全国各地路网情况,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工作。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预警与应急处处长杨峰介绍,春运首日,全国公路网运行总体正常,但局部地区出现了降雪和大雾天气,影响道路通行。随着能见度及气温提高,以上这些封闭路段预计今天会陆续开通。

  记者王雨萧铁科院全路客票监控中心(12306)报道:

  高峰日点击量1495亿次,单日售票能力2000万张,通过人脸识别可候补购票的注册用户超过1.5亿……10日上午,记者来到节前“最热”网站和APP——12306。

  记者看到,监控中心调度大屏上分为三部分,分别显示12306风险控制情况、售票情况和网上排队情况。针对抢票软件风险,12306通过识别包括浏览器、IP地址在内的一些异常行为予以拦截。

  记者樊曦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大厅报道:

  10日上午,运行监控大屏上显示航班出行正常。当天全国计划飞行航班17535架次。截至11时,累计飞行航班5166架次,航班正常率达到86%。

  中国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副主任孙韶华告诉记者,春运首日,全国大部分地方天气良好,为首日航班顺利出行奠定了基础。

  上午10时,民航局召开民航春运保障视频会,包括航空公司、空管局、机场等在内70余家民航相关单位参与会议,一起会商天气情况、运行态势和大面积延误处置、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等情况。春运40天时间里,每天这样的会要开3次,分别是8时、10时、18时,全面保障春运旅客安全顺利出行。

  记者王悦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报道:

  大兴机场迎来通航后的首次春运。上午10时,记者在现场看到,拖着行李箱的旅客集中在自助查验柜台前办理值机手续。不少旅客在机场特有的C形柱下拍照留念。

  准备飞往上海回家过年的孙小姐正在跟机场服务台旁的机器人“小兴”对话,并从“小兴”那里了解了航班的起飞时间。“大兴机场我第一次来,感觉特别现代化。每年都坐飞机回家,但是感觉今年安检和值机都更快速方便。”

  大兴机场运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亚琦介绍,机场会根据春运期间每天的旅客流量,动态调整安检通道的开放情况,以科技为支撑为春运保驾护航。

  记者董博婷北京南站报道:

  为提高进站效率,配合全面推行的电子客票服务,北京南站已全面更换为实名制检票闸机,人脸识别、验票、检票功能三位一体。持身份证、护照、港澳台通行证等多种证件,均可进站,十分便捷。

  北京南站新闻发言人梁兆钰说,为了给乘客营造更温暖的出行体验,南站加强了电子客票宣传引导服务。在车站各个售取票区安排志愿者,第一时间为旅客答疑解惑。

  梁兆钰提醒旅客,北京南站将开设夜间高铁,旅客要注意发车时间。如发车时间是17日凌晨1点,就应该16日晚上来车站乘车。

  记者吴涛广州南站报道:

  在全国客流量最大、开行列车数量最多的广州南站,一大早车站里就挤满了人。

  今年春运,广铁集团全部推行电子票。记者在自动售票机处看到,虽然不再需要取纸质车票,但仍有大量旅客排队。购买了学生票的李沛峰就担心只用学生证和身份证不能检票进站,排队取了购票信息凭证。

  记者朱青阜阳西站报道:

  阜阳市人口超过千万,也是全国四大务工人员输出地之一,每年有300多万人在外务工,巨大的客流量和八条铁路线的汇聚,使得阜阳成为中部春运枢纽之一。

  春运首日,阜阳西站迎来了它的第一个春运。进入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候车大厅,客流聚集人数约4000人。阜阳市特意请来的书法家们在候车厅摆开桌子,为归家过春节的旅客义务书写春联,候车大厅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有了高铁,过去春运人山人海的画面一去不复返了。”已经连续坚守12年春运的阜阳西站负责人张玉良说。

  记者翟濯郑州长途汽车中心站报道:

  10日上午8时,郑州长途汽车中心站内,几十辆大巴车有序排列,整装待发。春运第一天,中心站客流量较往日明显增多。

  郑州长途汽车中心站工作人员芈丽说,春运期间,中心站旅客主要以返程的学生流和务工流为主。10日出行旅客约2万人次,站内已安排发放车次800班,客流量较大的路线每半小时就有一班车发出。还会根据旅客出行热点线路,实时增加班次,保障旅客出行需求。

     据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前瞻春运十大新变化
前瞻春运十大新变化

( 2020-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报道·春运开启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齐中熙、樊曦、魏玉坤、闫起磊)春运是一曲“四季歌”,年年登场;又是一首“变奏曲”,岁岁不同。1月10日,2020年春运如约而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春运又会奏响什么新的“旋律”?新华社记者带你前瞻今年春运的十大新变化、新趋势。

  发展更协调,春运总量增长放缓


  2020年春运,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预计达30亿人次,比上年相比总量基本持平、略有增长。

  1984年,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各种方式运送的旅客都纳入春运客流,当年达到5亿多人次。1994年,春运旅客发送量突破10亿人次,2006年达到20亿人次。此后,每年春运新增上亿人次出行是常态。

  而对比近几年春运数据,客运量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从2017年至今,春运总量基本维持在29亿至30亿人次。尤其近两年,春运总量快速增长的态势彻底改变。2018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约29.7亿人次;2019年约29.8亿人次。

  “综合分析,随着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平衡协调,春运迁移人口总量增长放缓,长距离迁移比例降低,供需总量矛盾呈缓和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分析。

  水陆空联动,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今年预计30亿人次的客运总量中,公路24.3亿人次,下降1.2%;铁路4.4亿人次,增长8%;民航7900万人次,增长8.4%;水运4500万人次,增长9.6%。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民航的快速发展,加之自驾出行越来越成为“时尚”,坐客车出行的旅客逐渐减少。石家庄白佛客运站站长贾文龙告诉记者,2014年,白佛站日均发送旅客约8000人次,之后逐年下降,到现在日均只有约4000人次。

  “人民群众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对出行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连维良说。

  “对很多人来说,公路运输现在起到一个‘兜底’和‘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像我们站大部分车次都是直接到县、乡镇甚至到村。”贾文龙说。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新增通客车建制村超过9400个,其中贫困地区超过5800个,24个省份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客车。

  运能显著提升,疏通干线和“最后一公里”


  “G5033次,1道出站。”10日上午8时18分,随着一声鸣笛,G5033次列车驶出南昌西站,以300公里时速向赣州疾驰。这是“老司机”杨斌今年在昌赣高铁上的首趟春运任务。

  今年50岁的杨斌是全国第一批高铁司机。30年职业生涯,他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动车、高铁,时速从40公里到350公里的全过程。

  去年底,昌赣高铁等15条高铁新线陆续开通运营,进一步提升铁路春运能力。

  2020年春运,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又有大幅提升:铁路投产新线8489公里,其中高铁5474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随着大兴机场等一批新机场、新航线陆续投运,新增航线里程9275公里,运输机场总数达238个。

  “今年总体运力增长7%。其中节前每日开行旅客列车5275对,运能达1010万人次;节后每日开行5410对,运能达到1043万人次。随着更多铁路线路开通,铁路运输能力显著提升。”国铁集团客运部主任黄欣说。

  多地接入高铁网,高铁主力作用更突出


  阜阳、南阳、临沂、赣州等地是外出务工人员的集中地或中转地。去年底,这些地方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春运期间,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可以乘坐高铁返乡和复工。

  到2019年底,动车组发送旅客数量占铁路发送总量比例超6成,高铁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

  2020年春运,铁路部门投用动车组总量将达到3497标准组(8辆编组),同比增加212组,预计发送旅客2.7亿人次,占旅客发送总量比例将达到63%以上,同比增加3.8个百分点。

  “日兰高铁、成贵高铁、昌赣客专、徐盐高铁让临沂、毕节、赣州、苏北等地接入全国高铁网,大大方便沿线人民群众出行。”黄欣说。

  数据显示,2019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5.7亿人次,同比增长7.7%,其中动车组22.9亿人次,同比增长14.1%,这一数字较2012年增长约3.4倍。

  电子客票推广,一张身份证走天下


  火车站售票厅排队购票已经成为人们的回忆,通过手机、互联网“抢票”成为大多数旅客的选择。2020年春运,“电子客票”又将成为人们铁路出行新的体验。

  “电子客票的推行正在便利旅客的购票和出行体验。目前,电子客票服务已经基本覆盖全国高铁线路。”铁科院首席研究员、12306技术部主任单杏花说,有了电子客票,车票的出行功能和报销凭证功能彻底分开。旅客只需刷有效身份证件进站上车,既节约了时间,还可以解决丢失车票、挂失补票、贩卖假票等问题。

  2018年11月,铁路部门在海南环岛高铁开始电子客票应用试点。截至目前,全国铁路共有约500个高铁车站开通电子客票业务。“电子客票便利旅客的同时,使列车整体检票通行的耗时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为将来优化始发停站时间奠定了基础。”单杏花说。

  “撤站+ETC”,高速公路联成“一张网”


  “通行费享受九五折,还能减少高速路出入口排队交费时间。”姜明家住江苏南京,在北京从事贸易行业。去年11月,他在车上安装了ETC。今年春节,他提前回家备置年货。

  ETC即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电子标签,与在收费站ETC车道上的微波天线感应通信,再通过互联网与支付系统结算,可以不用排队停车取卡、还卡并付现金。ETC自2014年全国推广以来,迅速普及。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德金说,ETC普及应用,同时取消省界收费站后,全国高速公路将实现“一张网”运行。

  他说,ETC的通行效率至少为人工收费窗口的6倍以上。正常情况下,取消省界收费站后,客车平均通过省界时间由原来的15秒减少为2秒;货车平均通过省界时间由原来的29秒减少为3秒。

  “便捷换乘”“候补购票”,春运旅途更方便


  春运往返,行李、年货不可少。但进地铁站要安检,出了地铁上火车站、汽车站还要安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机场衔接的轨道交通车站越来越多,安检互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今年春运,“安检互认”推广到更多站点。

  “春运期间,铁路便捷换乘车站达到70个,比去年增加20个,无轨车站达到154个,增加30个,铁路方面加强中转换乘通道管理,方便旅客不出站换乘。”连维良说。

  以往的春运单纯是运输的概念,如今的春运努力让旅行生活更加温馨美好。

  网上订餐、车站智能导航、移动支付、在线选座等便民利民举措更加优化完善;12306手机客户端上增加“车站大屏”功能,共享高铁车站到发车次、检票状态、正晚点情况;候补购票服务已覆盖所有车次;通过车站开设专窗等措施,保障学生、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旅客购票。

  智能春运“元年”,未来春运趋势


  5G信号、无线充电、350公里时速自动驾驶、低能见度运行盲降系统……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大兴机场投入春运,不仅让2020年春运更加智能,也代表了未来春运的大趋势。

  铁科院机车车辆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说,智能京张高铁体验列车能够实现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全身2000多个监测点,对自身状态全面监控。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迎来投运以来第一个春运。值机、安检、飞机起降,大兴机场满满的“科技感”。

  值机环节,机场配备了数百台自助值机和自助行李托运设备,全部支持“无纸化出行”,几分钟内让旅客完成所有手续。安检通过设置人脸识别系统,一个安检口每小时可通过260人,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特别是机场配备了当今国际航空业界最先进的低能见度运行盲降系统,将有效减少雾、霾等天气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提高航班正点率。

  “夜高铁”“慢火车”,非“主流”出行更温暖


  春运出行,赶不上白天的高铁,还可以在夜间乘坐。

  今年春运高峰期间(节前6天、节后7天),铁路将增开夜间动车组列车,在最繁忙的高铁干线安排开行夜间动车组列车共157.5对,同比增加52对,增长50%。

  即使尚未通达高铁,“慢火车”也不会将旅客落下。

  7005/6次列车,始发西安,终到榆林,行经子长、瓦窑堡、富县、洛川等30多个陕北革命老区的乡镇,全程662公里,票价最高35元;沈阳铁路局12.5对慢火车春运期间持续开行,已经成为沿线偏远山区老乡们进城购买年货、走亲访友的“铁路大巴”;哈尔滨铁路局管内有10对慢火车,最远到达漠河、乌伊岭等地,单程停靠170余个车站,近80个车站站间票价仅1元钱。

  春运期间,铁路适应旅客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继续开好普速列车和81对公益性“慢火车”,统筹兼顾非客流集中方向列车开行,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人民群众春运出行提供便利。

  “旅游过年”“反向春运”,带动春运新潮流


  春运的方向不仅仅是“返乡”,也可能是“进城”,甚至可以是“大千世界”。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携程发布的《2020春节“中国人旅游过年”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今年春节长假将有4.5亿人次出游,旅游过年成了当下的潮流。

  “旅游过年”取代“春节回家”,正成为中国人特别是“90后”越来越流行的选择。同样,“反向春运”接父母、小孩进城过年,也成为国人春节团聚的新方式。

  百度地图、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20年度春运出行预测报告》显示,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选择“反向春运”。预计重庆、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西安、长沙、郑州将成为今年十大热门反向春运的目的地,大城市每逢过年变身“空城”的现象将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