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脱贫攻坚

05版:调查观察

06版:调查观察

07版:调查观察

08版:调查观察

海盐收获 缤纷如画   山东省无棣县境内的鲁北盐场进入海盐收获季节,星罗棋布的盐池将大地装扮得缤纷如画(10月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习近平:任何分裂中国企图都是痴心妄想 同尼泊尔总理奥利会谈,赞赏尼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习近平:任何分裂中国企图都是痴心妄想
同尼泊尔总理奥利会谈,赞赏尼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0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德满都同尼泊尔总理奥利会谈。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新华社加德满都10月13日电(记者常爱玲、陈贽、孟娜)国家主席习近平13日在加德满都同尼泊尔总理奥利会谈。
 
  习近平指出,中尼历来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当前,中尼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阶段,两国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契机。昨天,我同班达里总统一道宣布,建立中尼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原则就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世代友好、全面合作。中方愿同尼方推动中尼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揭开中尼关系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中方赞赏尼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给予中方坚定支持。任何人企图在中国任何地区搞分裂,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任何支持分裂中国的外部势力只能被中国人民视为痴心妄想!
 
  习近平强调,中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两国关系。一是深入对接发展战略,中方支持尼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繁荣尼泊尔、幸福尼泊尔人”的美好愿景,愿同尼方加强政策沟通,开展治理能力交流合作。二是加快提升联通水平,将共建“一带一路”同尼泊尔打造“陆联国”国策对接,积极考虑升级改造跨境公路,启动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逐步增开边境口岸,增加两国直航,加强通信合作,加快构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三是促进贸易和投资,推进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推动产能和投资合作。中方愿帮助尼方合理开发水电。四是增进民心相通,促进教育、旅游、地方等领域交往。中方将继续为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好供水水质改善项目,加强珠穆朗玛峰保护合作。五是加强执法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维护共同安全。六是加强多边协调,共同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维护两国发展权利。
 
  奥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表示最热烈祝贺。他表示,过去70年间,中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繁荣是尼泊尔的重要机遇。习近平主席不仅是伟大中国的杰出领袖,也是得到尼泊尔人民和世界人民尊敬的卓越领袖。习近平主席的到访是尼中关系的历史性时刻,尼泊尔人民的喜悦之情难以用言语表达。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绘就了尼中关系新蓝图,必将开启尼中关系新时代。
 
  奥利表示,尼中是真正的朋友和伙伴,一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互不干涉内政,尼中传统友谊牢不可破。无论外部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尼方对华友好政策不会变,尼中关系友好发展的方向不会变。尼方坚定支持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也决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尼泊尔领土从事反华分裂活动。
 
  奥利表示,尼方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帮助,期待同中方构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欢迎更多中国游客来尼旅游,欢迎更多中国企业来尼投资。尼方高度赞赏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秩序方面发挥的重要建设性作用,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和配合,维护好中小发展中国家利益。
 
  会谈后,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双边合作文本交换仪式,涉及互联互通、经贸投资、边界管理等多个领域。
 
  双方共同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
 
  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上述活动。
 
 
圆满结束印度和尼泊尔之行 习近平回到北京
圆满结束印度和尼泊尔之行
习近平回到北京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当地时间10月13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离开加德满都启程回国。尼泊尔总统班达里在机场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送仪式。尼泊尔副总统普恩、总理奥利、联邦议会联邦院主席蒂米尔西纳、所有内阁成员、军方高级将领参加。 新华社记者高洁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10月13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同印度总理莫迪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和对尼泊尔国事访问后,回到北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等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当地时间13日中午,习近平离开加德满都启程回国。成千上万尼泊尔民众自发涌上街头,聚集在通往机场的道路两旁。他们有的挥舞中尼两国国旗,有的高举习近平主席和班达里总统照片以及“中尼友好万岁”的标语,有的吹奏尼泊尔民族乐器,还有的敲锣打鼓、欢歌曼舞,向习近平主席表达诚挚的敬意。
 
  班达里在机场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送仪式。尼泊尔副总统普恩、总理奥利、联邦议会联邦院主席蒂米尔西纳、所有内阁成员、军方高级将领参加。
 
  10月的加德满都,阳光灿烂,云卷风舒。喜马拉雅山巍峨耸立,见证着尼泊尔人民对中国领导人的深情厚谊。习近平抵达机场,班达里总统上前迎接。盛装的尼泊尔艺术家载歌载舞,少年儿童手持中尼两国国旗,用中文欢呼“习爷爷再见!”“我们爱您!”“欢迎您再次访问尼泊尔!”。习近平向欢送人群不时挥手致意。
 
  习近平在班达里陪同下登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中尼两国国歌,鸣21响礼炮。
 
  习近平在尼泊尔民族音乐和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同尼方高级官员一一握手道别。班达里同中方陪同人员握手。
 
  班达里偕女儿乌莎到舷梯边送行。乌莎向习近平献上花束。习近平同班达里亲切话别。习近平说,我这次对尼泊尔的访问非常成功。我一踏上尼泊尔土地,就受到尼泊尔政府和人民热情欢迎。从尼泊尔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真诚、灿烂的笑容里,我深切感受到中尼友好深入人心,更加坚信中尼传统友谊牢不可破。感谢总统女士、尼泊尔政府和人民为我访问所作的精心安排。这次访问提升了中尼关系,我非常满意。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尼友好传承和发展下去。
 
  班达里表示,您的到访是所有尼泊尔人民的荣幸,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喜悦之情。访问圆满成功,成果丰硕,成为尼中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尼中关系从此进入新时代、迈上新高度,尼泊尔举国欢欣鼓舞。尼方将坚定不移同中方一道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习近平出席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举行的欢迎宴会
习近平出席尼泊尔总统
班达里举行的欢迎宴会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加德满都10月13日电(记者南辰、黄尹甲子)当地时间1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德满都出席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尼泊尔副总统普恩、总理奥利、首席大法官拉纳、联邦议会联邦院主席蒂米尔西纳,全体内阁成员、主要政党领袖、多名议员、政府高级官员、前政要以及各界代表出席。
 
  班达里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尼泊尔政府和尼泊尔人民对习近平主席到访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班达里表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尼泊尔人民向中国人民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祝愿。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铸就了中国今日之辉煌。相信中国必将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地理条件使尼中两国成为邻居,历史和人文纽带使我们成为亲密朋友。尼中两国始终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尼中友谊牢不可破,像海一样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相信未来尼中友好前景将更加广阔。
 
  习近平在致辞中说,这是我第一次到访“光荣之城”加德满都,见到许多老友新朋,目睹尼泊尔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内心充盈喜悦,满怀期待。中尼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携手同行,树立了邻国友好交往的典范。我和班达里总统共同决定,双方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建立中尼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期待实现两国更加紧密的政治关系、构建两国更加便捷的联通网络、夯实两国更加牢固的民意基础、开展两国更加丰富的多边合作。我很高兴,我的这些期待都同尼泊尔领导人达成了共识,绘就了中尼关系的新蓝图。我常说,“一张蓝图绘到底”。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书写两国关系新的未来。祝愿尼泊尔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祝愿中尼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宴会期间,尼泊尔艺术家表演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歌舞,还深情演奏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脍炙人口的中国歌曲。
 
  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强调 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强调
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少先队员,向为党的少年儿童事业辛勤工作的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少先队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为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指出,少先队应该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新时代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强调,全党全社会要重视少先队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和保障,为少先队员健康成长和少先队事业发展创造条件。共青团要履行好全团带队职责,团结带领少先队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让红领巾更加鲜艳。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并委托共青团直接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群团组织。1949年10月13日成立以来,少先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根据少年儿童时代特点,生动活泼地开展实践活动,培养了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全国约有6到14周岁少先队员1.3亿人。
 
  
贺 信


 
  值此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少先队员,向为党的少年儿童事业辛勤工作的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少先队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为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作出重要贡献。
 
  少先队应该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新时代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党全社会要重视少先队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和保障,为少先队员健康成长和少先队事业发展创造条件。共青团要履行好全团带队职责,团结带领少先队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让红领巾更加鲜艳!
 

 
         习近平
 
     2019年10月13日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习近平会见尼共联合主席普拉昌达
习近平会见尼共联合主席普拉昌达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0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德满都下榻饭店会见尼泊尔共产党联合主席普拉昌达。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社加德满都10月13日电(记者孙奕、蒋国鹏)国家主席习近平13日在加德满都下榻饭店会见尼泊尔共产党联合主席普拉昌达。
 
  习近平表示,普拉昌达主席是尼泊尔资深政治家,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朋友,为中尼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你同奥利总理作出政治决断,联合组建尼泊尔共产党,开启了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指出,中尼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中方感谢尼方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长期给予坚定支持,愿继续深化同尼泊尔全方位合作,为尼泊尔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两国关系更大发展。
 
  习近平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执政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同尼泊尔共产党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愿同尼共加强党际交往,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相互借鉴党建和治国理政经验,构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
 
  普拉昌达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尼泊尔,祝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表示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尼共对此十分钦佩,相信并祝愿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尼方希望同中国共产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希望借鉴中共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相信习近平主席此访必将使尼中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助力尼泊尔实现国家发展繁荣。尼中关系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尼方高度赞赏中方致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关系中维护和平,主持公平正义,维护中小国家利益。尼方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交流合作。
 
  丁薛祥、杨洁篪、王毅等参加会见。
 
期待中印友好关系不断加强 印度各界积极评价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成果
期待中印友好关系不断加强
印度各界积极评价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成果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新德里10月13日电(记者赵旭、胡晓明、陈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11日至12日在印度金奈举行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就国际和地区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加强两国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印度各界积极评价此次会晤取得的成果,期待两国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加强。

  印度报业托拉斯12日报道说,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取得丰硕成果。双方积极评价双边关系发展,并讨论如何深化两国互动,体现印中在全球舞台上日益重要的作用。

  印度孟买观察家基金会前任主席库尔卡尼表示,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就广泛的议题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会谈并取得积极成果,将为未来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发展带来长远影响。此次会晤增加了两国高层的相互理解,印中合作对世界和平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斯瓦兰·辛格表示,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会晤体现了印中两国正紧密合作。印中在全球性和地区性多边议题中展现出相似立场,双方能够找到采取实际行动的共同点,一起为人类未来而努力。

  印度前议员、印度工业联合会主席塔伦·维杰说,印中有能力利用各自影响力打击恐怖主义,共同释放出和平共存与共同繁荣的信号。

  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汉学家狄伯杰表示,双方重申武汉会晤共识,表达了共同促进多边主义的立场,在气候变化、反恐、多边机制等多个全球性议题上寻求一致。印中应该互相学习对方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加强经贸往来。

  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主席沙拉德·库马尔·萨拉夫认为,此次会晤在很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强调了两国之间悠久的交往历史,并表示将采取措施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平衡发展,有助于推动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

  在谈到未来合作愿景时,印度本地治里印中友协秘书长比卡什·卡利·达斯表示,非常期待印度南部地区和中国东南地区建立联系,推动贸易和旅游业蓬勃发展。中国技术产品优势明显,印度在有机农产品方面具有竞争力。他相信未来两国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

    (参与记者:王晨曦、姜磊)

 
和中国合作带来实在益处 一位尼泊尔商人的三代中国缘
和中国合作带来实在益处
一位尼泊尔商人的三代中国缘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加德满都10月13日电(记者白旭、周盛平、毛鹏飞)67岁的尼泊尔萨卡集团副总裁基兰·萨卡说,他的父亲已经记不得开始到中国做生意的确切时间了。不过,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这个家族已和中国紧紧连在一起。

  “这些年我们生意越做越大,也见证了中国日益发展壮大。”日前,萨卡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面向未来,我很确定,我们和中国的合作越来越重要”。

  萨卡的父亲已经92岁了,第一次去中国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时在尼泊尔,和中国做生意的人很少,我父亲希望能够尝试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他到中国进口了织物染料回来销售。”萨卡说。

  随着生意越做越好,萨卡父亲进口商品的种类也在增加:雨伞、纺织品、化学产品以及电子产品。“1977年前后,他开办了一家方便面工厂,设备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萨卡说,这意味着不再纯粹做进口贸易。此后萨卡父亲还开办了钢铁厂等其他一些工厂,原材料也都来自中国。

  父亲渐渐忙不过来了,萨卡加入进来,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创建了一家服装厂,一些配件比如拉链和纽扣等都是从中国进口。

  他们去中国的次数多到数不清,萨卡也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中国人办事认真,效率高。”他说。

  随着在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萨卡的事业有了新的拓展。去年,萨卡与成都一家律师事务所建立了联系,今年9月,双方合作在尼泊尔成立的律师事务所完成注册。“现在来尼泊尔的中国公司越来越多,需要我们这样的律所提供法律咨询。”萨卡的太太、学法律出身的库苏姆告诉记者。

  受家人影响,萨卡的儿子10年前也开始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外贸生意。从吉利汽车到北京吉普、无人机,所经营的产品越来越多。“中国的吉普车非常好开,适合尼泊尔这样的山地国家。”萨卡说。

  多年来,中尼各领域交流合作密切,萨卡一家三代的经历,正是中尼合作发展的一个缩影。

  尼泊尔知名学者尤巴拉杰·桑鲁拉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制造”在尼泊尔随处可见、广受欢迎,中国企业在尼泊尔投资创造了就业机会,现代农业、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等满足了尼泊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他自己在内,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中文。

  “尼泊尔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尤巴拉杰说,他希望“一带一路”和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建设能够带给尼泊尔更多发展机遇。

  “如果你到街上随便问问,你就会了解人们对中国的好感。我希望我们和中国的友谊与合作能够一直继续下去。”萨卡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赴印度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并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赴印度出席
 
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并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加德满都10月13日电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印度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行程结束之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向随行记者介绍此访情况。
 
  王毅说,国内刚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主席又踏上新的外交征程,到访南亚、经略周边、运筹全局。三天两夜时间里,习近平主席不辞辛劳出席多场活动,既有隆重热烈的国事活动,也有不拘形式的深度晤谈。习近平主席从历史角度审视、从战略高度引领、从现实层面规划中国与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两国高度重视,给予习近平主席隆重热烈欢迎,当地民众倾城出动,载歌载舞。访问内涵丰富、成果丰硕,为中国同印度、尼泊尔关系注入了新动力,为南亚睦邻友好搭建了新平台,为区域务实合作开辟了新前景。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的访问。
 
  一、增进中印战略互信,开拓共处共赢之道


 
  王毅说,高层战略引领是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成功会晤,引领两国关系步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莫迪总理盛情邀请习近平主席赴印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精心挑选金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会晤地点并亲自部署安排,习近平主席如约而至。从长江之畔到印度洋边,从武汉会晤到金奈论道,两国领导人闲庭信步、纵论天下,为中印关系发展把舵定向。
 
  加强了深层次战略沟通。此行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理进行了长时间深入交流,谈及中印并肩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经历,说起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举,讲到携手实现“中国梦”、“印度梦”的宏愿。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印作为两个人口大国、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代表,均处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合作潜力巨大、空间广阔。两国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重要和深远战略意义。中印应该作和谐相处的好邻居、携手前行的好伙伴。实现中印“龙象共舞”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最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符合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双方要就重大问题及时沟通,尊重彼此核心利益,逐步寻求理解,不断化解分歧。中方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印度发展得好。莫迪总理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的远见卓识,表示进入21世纪,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离不开印中合作,两国不仅要面对历史,更要超越过去,开辟未来。双方应照顾彼此重大关切,有效管控和处理分歧,不让分歧成为争端,发展更为紧密的伙伴关系,开启印中关系的新时代。
 
  推动了各领域互利合作。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理就深化扩大务实合作提出明确目标和清晰思路。决定设立高级别经贸对话机制,加强经济发展战略对接,探讨建立制造业伙伴关系,推动双边贸易平衡可持续增长。同意拓展“中印+”合作,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同各方一道尽早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双方一致同意,将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印等多边机制框架内加强协调,旗帜鲜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促进了文明间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在莫迪总理陪同下参观印度文明古迹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莫迪总理亲自讲解。从菩提达摩到少林禅宗,两位领导人追溯中印文明互学互鉴渊源,擘画两国人文交流对话蓝图。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印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交流互鉴绵延至今。中印要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共同倡导和促进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莫迪总理对此完全赞同,表示两国文明古老深刻,其中蕴含的智慧可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启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拉紧了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纽带。双方同意,办好2020年“中印人文交流年”,举行70场活动庆祝两国建交70周年。
 
  两位领导人都积极评价此次会晤成果,同意继续保持这种有益和富有成效的战略沟通。莫迪总理接受习近平主席邀请,将再次赴华举行会晤。
 
  二、深化中尼传统友好,拉紧相近相亲纽带


 
  王毅说,中尼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成为不同大小国家和睦相处的典范。尼泊尔是中国在南亚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历届政府均对华友好。尼泊尔刚刚完成政治转型,国家稳定发展迎来新机遇。尼方多次盛情邀请习近平主席往访,热切期待加强对华合作,助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主席此访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23年再次访尼,同尼方领导人共同规划双边关系未来发展,见证签署了涉及国计民生各领域的20份合作文件,为中尼世代友好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两国关系定位迈上新高度。习近平主席同班达里总统共同宣布,将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建立中尼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新定位不仅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中尼关系更重要的地区影响。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尼要把打造命运共同体作为两国关系发展长远目标。中方尊重尼方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支持尼方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正当权益,愿同尼方维护共同安全,加强多边领域沟通协调。班达里总统、奥利总理、尼泊尔共产党联合主席普拉昌达、尼泊尔大会党主席德乌帕等尼方领导人一致表示,尼中是亲密无间、患难与共的伙伴。两国之间没有任何问题,只有友好和合作。尼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尼泊尔领土从事反华活动。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尼方都将坚定奉行积极友好的对华政策。我们深感,中尼友好具有深厚民意基础,已成为尼泊尔各党派、各界别的高度共识,历久弥坚。
 
  互联互通建设取得新进展。习近平主席同尼方领导人商定,将中尼共建“一带一路”同尼泊尔打造“陆联国”的国策对接,通过口岸、道路、铁路、航空、通信等方面联通工程,加快构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双方宣布启动中尼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朝着“天堑变通途”的梦想迈进了一大步。尼泊尔各界认为,尼中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互联互通,让尼方看到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的希望;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将拉紧尼中联系纽带,助力尼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枢纽作用,不仅便利两国,而且造福地区。
 
  睦邻友好合作收获新硕果。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要构建全方位合作格局,重点加强贸易投资、灾后重建、能源、旅游四大领域合作。尼泊尔水能资源总蕴藏量巨大,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愿分享水电开发经验。中方承诺继续支持尼泊尔灾后重建,为当地民生改善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双方同意扩大教育、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增进民心相通。珠穆朗玛峰是中尼友谊的象征,两国将围绕珠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旅游等合作,打造双方合作新亮点。
 
  三、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王毅说,近期印巴两国关系紧张,地区局势动荡紧张,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印巴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方希望两国管控好分歧,改善相互关系。习近平主席启程南亚之行前夕,在北京会见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听取巴方看法主张。在金奈,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理就地区形势深入沟通,鼓励各方通过对话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真诚期待中印关系好、中巴关系好、印巴关系也好,大家携手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共同实现发展繁荣。习近平主席还就推动加强“中印+”合作阐述中方主张,强调可在现有“中印+阿富汗”合作基础上,逐步将这项合作向南亚其他国家及东南亚、非洲拓展。指出中印应该在地区互联互通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打造更加畅通的互联互通网路。双方还要共同努力,为尽早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作出贡献。两国领导人就此形成了积极共识。王毅说,中方愿与南亚所有国家发展深化互利合作。中印关系、中巴关系以及中国同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各有历史渊源和自身特点,可以并行不悖,共同发展,互不针对第三方,也互不受第三方影响。
 
  四、分享中国成功经验,展现中国光明前景


 
  王毅说,国际社会持续热议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注中国成功故事及其世界意义。访问期间,印度、尼泊尔领导人再次向习近平主席致以热烈祝贺,表达对中国7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由衷钦佩。习近平主席精辟阐述中国成功发展的经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同外方就治国理政进行深入交流。
 
  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70年,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是一条不平凡的路,有鲜花和掌声,也伴随着坎坷和挑战。不管外部情况如何变化,有什么样的杂音,我们都会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一个稳定、开放、繁荣的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机遇。两国领导人表示,中国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自强的典范,给两国、南亚地区及世界和平繁荣带来重大机遇,中国的发展崛起不可阻挡。莫迪总理表示,印中两国都处在民族复兴的进程,面临许多相似挑战,印方愿借鉴中方在脱贫、生态文明建设、反腐等方面的成功作法。尼方更期待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中汲取有益经验,相信中国能够帮助尼泊尔实现“繁荣尼泊尔、幸福尼泊尔人”的愿景。
 
  王毅最后说,习近平主席此访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又一次成功实践。喜马拉雅山脉将中国同印度、尼泊尔相隔,但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习近平主席以真心交朋友,以诚心化分歧,以恒心促合作,体现了将天堑变通途、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担当。我们将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外部环境。
 
培养印度和尼泊尔语言人才
培养印度和尼泊尔语言人才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尼泊尔语专业学生在进行尼泊尔语故事讲述比赛(10月9日摄)。

  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积极发挥民族类高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优势,于2018年设立印地语和尼泊尔语本科专业,招收培养多语种高端人才。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长春10月13日电(记者赵丹丹)10月12日至13日,中宣部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围绕“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进行专题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前进征程上,要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精神和斗志,以艰巨的社会革命促进自我革命,以彻底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

  中央有关单位和企业负责同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负责同志、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负责同志、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同志和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两岸专家探讨台湾海峡通道工程
两岸专家探讨台湾海峡通道工程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福州10月13日电(记者李慧颖)两岸40余名专家学者13日在福州就台湾海峡通道的工程技术等议题展开研讨,分享研究成果和进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研讨会由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福建省交通运输学会、闽台交流协会、福建省工程咨询协会主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台湾海峡地质及水文情况,新的桥梁创新技术和设计理念在台海通道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台海通道工程建设模式和经济效益以及福州至马祖(榕马)、厦门至金门(厦金)通桥方案等议题展开讨论。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榕马大桥、厦金大桥相关设计单位结合地形地质、海洋水文条件、通航要求、主要构造物技术合理性、路网衔接等,介绍项目相关情况。专家、代表还针对会议专题报告和台湾海峡通道相关研究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孟凡超认为,台湾海峡通道既要考虑公路运输需求,也要考虑铁路运输需求,公铁通道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分建。台湾海峡大通道应该沿着港珠澳大桥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理念来建设。“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我们对建设台海大通道很有信心,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一超级跨海通道的工程技术问题。”

  金门县政府工务处副处长黄儒新认为,厦金生活圈已然成型,今年厦金海上直航客流预计可达200万人次。金门县政府方面期望能为厦金生活圈提供更稳定的交通运输系统,目前正委托相关单位对厦金大桥进行基础性调研,并就通道建设所涉及的两岸政策模式、通关检疫对接等进行研讨,“后续我们会与大陆方面充分对接,积极推动金厦通桥”。

  大陆方面今年初明确提出,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福州至马祖、厦门至金门两桥是“台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榕马大桥与厦金大桥正处于前期研究论证阶段。

 
相向而行才能解决好中美经贸问题
相向而行才能解决好中美经贸问题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日前,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华盛顿结束。双方在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指导下,经过坦诚、高效、建设性的讨论,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讨论了后续磋商安排,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

  这个结果符合各方期待,朝着解决中美经贸问题的方向迈出一步,符合中美两国人民利益,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这一结果来之不易。在磋商过程中,中方从容冷静、保持定力和耐心,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的基本立场,始终坚守原则底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推动磋商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中美经贸磋商团队保持沟通,在磋商中展现了理性务实态度、求同存异做法,相互释放了善意,在部分协议磋商上取得进展。这充分说明,磋商与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妥善解决彼此的关切,以建设性行动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一年多来,中美经贸摩擦持续,磋商进程波折不断,双方都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事实反复告诉人们,经贸摩擦升级不利于中美两国,也不利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双方利益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连接,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建交40年来,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52倍;2009年至2018年间,仅美国对华出口就支撑了超过11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97%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与中国做生意是盈利的;中美贸易平均每年为每个美国家庭节省850美元成本。

  实践充分证明,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处理好中美经贸关系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从这样的大局大势来看,本轮磋商结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意期待,为开展后续磋商提供了一个有利基础。同时,也应看到,解决两国经贸关系多年来的结构性问题非一日之功,仍需付出不懈努力。正所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双方坚持协调、合作、稳定的基调,拿出合作诚意和务实行动来,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相向而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破解问题,就能为最终达成协议铺平道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美建交40周年。走过风雨历程,一个基本的事实始终未变,那就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比摩擦好,对话比对抗好。面向未来,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必将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正能量。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香港各界:教育界歪理当道,改革势在必行
香港各界:教育界歪理当道,改革势在必行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香港10月13日电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与学生的见面会演变成被学生软硬兼施逼其表态谴责警方,香港理工大学教师陈伟强因发表严惩暴徒的言论遭学生包围并被院方暂停教职……针对这些教育界乱象,香港各界严厉谴责,并认为要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推行并加强国民教育。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批评这种乱象:“歪理当道,瓦釜雷鸣,一个接着一个的校长、院长向压力屈服,一间又一间学校沦陷。”他表示,政治势力向学校施压,逼迫校长表态的原因就是想通过校长表态,在法理情上反黑为白,鼓励全校学生加入“逆权抗争”的黑暴运动。校长应顶住政治压力,坚持从理不从众,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和担当。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表示,学生威吓教师有违尊师重道精神。暴力冲击课堂绝非大学生应有的行为,不但损害言论自由,更侵害教师人身安全,令人失望,强烈谴责学生的暴力行为,呼吁学生和平理性表达诉求。

  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批评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院方多次阻挠警方进入校园保护陈伟强讲师的人身安全,令高等教育界同仁哗然。该会指出,院方除了需要保护所有师生的安全外,也应该动用一切力量阻止冲击的发生,更不应该阻挠执法。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校友会会长李汉祥认为,学生不应强迫大学校方或者任何人去表态,更不能采取暴力手段攻击和侮辱别人。他呼吁所有学生放弃暴力,慎思明辨,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现在网上充斥很多假信息,学生更要冷静分析,避免冲动行事。

  香港《文汇报》发表社评表示,如今香港陷入纷乱不堪的局面,这些教育界中的害群之马仍然不问是非,不见专业、只见偏见;不求恢复平静,而是助纣为虐。学校是传道授业之所,绝对要为今天的社会乱象负责任。

  《大公报》发表评论文章表示,这些所谓大学生还有半点尊师重道和遵守校规的自觉吗?堂堂学府变成暴力街头,这样的大学生享受纳税人每年高额补贴,干的却是损害大学、侮辱校长和违法暴乱之事,他们还配称为大学生,还配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爱护吗?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专页发起联署,谴责学生欺凌老师,反对理大院方暂停陈伟强教职。网名为“Man Cheung”的网友留言表示,言论自由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不尊师重道,院方的举动不但未能纠正学生的错误意识,也助长他们继续欺凌。另一网友“Stella Chu”则鼓励陈伟强:“你没有错,学校处事不公,包庇学生,令这歪风不断在校园里蔓延,这是香港的悲哀!”

  有香港市民以“一个香港纳税人”的名义去信理大专上学院院长指出:谩骂禁锢老师校长仿佛已是常态,事例多到市民都开始觉得麻木。然而,这次让人震惊的,是院长作为教育机构的负责人,竟然选择纵容学生的罪行、惩罚老师的坚持,你们到底是在教年轻人?还是在害下一代?

  一位中学校监撰写文章点名批评“教协”,逢有政治事件,就呼吁学生罢课,“热衷于搞政治和员工福利多过办教育”。

  12日,香港多位教育界人士、学者在一场讨论会上表示,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应对香港的现行教育进行改革,推行并加强国民教育。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校长许振隆认为,香港回归已有22年,包括特区政府、教育界和社会都应重新思考国民教育应如何定位、如何推动。

  许振隆建议,在特区政府层面,要有力度地推动国民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在学校、办学团体层面,要对教育工作者进行严格的培训管理;在社会层面,应更多培养香港市民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及对国家的认同感。

  香港某中学中文及中史教师王先生表示,国民教育在香港一定要推行,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根”不仅在香港,更在全中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歼-20列阵人民空军“王牌部队” 空军实战化训练推出“擎电”新品牌提升电子战能力
歼-20列阵人民空军“王牌部队”
空军实战化训练推出“擎电”新品牌提升电子战能力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空军歼-20战机进行实战化训练(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张汨汨、李龑)“在新时代练兵备战中,歼-20战机列阵人民空军‘王牌部队’。”在13日举行的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新闻发布会上,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介绍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的最新情况。
 
  申进科介绍,列阵歼-20战机的这支空军“王牌部队”,曾经击落击伤敌机59架,涌现出王海、孙生禄两位空军一级战斗英雄。在空军实战化训练比武中,他们有10人次夺得空军“金头盔”、6人次夺得空军“金飞镖”。人民空军“王牌部队”有了歼-20战机,将会更好地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
 
  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自2011年首飞后即牵引着公众的视线。近年来,歼-20从研发、试训到列装作战部队形成战斗力,再到实战实训、展翅海空,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战斗力的飞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歼-20五机编队飞越天安门。在17日即将举行的航空开放活动上,歼-20还将首次在长春机场向公众作双机飞行展示,宣示其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申进科表示,这几年,“空军发布”的声音和歼-20战机的航迹紧密相连。从2016年10月28日首次发布“空军试飞员将驾歼-20飞机亮相中国航展”的消息后,还陆续发布了“歼-20战机列装空军作战部队”“空军歼-20战机首次开展海上方向实战化训练”等消息,从单机展翅到七机编队,是长空铸剑的航迹,更是强国兴军的航迹。一道道壮阔航迹画出一个同心圆:歼-20志存高远,歼-20走近民众。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张汨汨、李龑)13日在京举行的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新闻发布会上,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介绍,在“四大训练品牌”的基础上,空军实战化训练又推出了“擎电”新品牌,牵引空军电子战能力全面提升。
 
  申进科说,信息化体系作战,谁夺取制电磁权,谁就掌握战争进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中,电子战飞机就是支援保障机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练兵备战中,空军加强电子战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擎电”演练作为空军实战化训练的新品牌,正在牵引空军电子战能力全面提升。
 
  他介绍,空军坚持不懈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形成了“红剑”“蓝盾”“金头盔”“金飞镖”和“擎电”五大品牌,全面提升空军综合作战能力。几天后,获得“金头盔”“金飞镖”的空军优秀飞行员,将亮相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
 
  申进科表示,空军时刻不忘练兵备战、能打胜仗,紧贴使命任务和战场环境强化实战化训练,不断提升打赢能力,维护国家空天安全。
 
谭惠珠:立“反蒙面法”有充分法律依据
谭惠珠:立“反蒙面法”有充分法律依据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香港10月13日电(记者刘明洋)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区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谭惠珠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据《紧急情况规例条例》订立《禁止蒙面规例》(“反蒙面法”)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她呼吁全香港市民团结起来,一起向暴力说“不”,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针对所谓订立“反蒙面法”涉嫌违法的说辞,谭惠珠表示,《禁止蒙面规例》是根据《紧急情况规例条例》(第241章)因应有公共危害所订立的。回归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决议决定吸收《紧急情况规例条例》为特区法律。回归后,该部法律的约束力也经过特区立法机关确认。根据该条例,在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认为出现属紧急情况或危害公安的情况时,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订立任何其认为合乎公众利益的规例。

  《禁止蒙面规例》性质属先订立后审议的附属法例,立法会10月中旬复会后,将提交立法会审议。“相信有理智、负责任的议员都会支持这个法例,相信法例一定能获得通过。”她说。

  谭惠珠表示,订立此法例将有助于警方执法,这是止暴制乱的一把利器。

  对于有媒体报道“末代港督”彭定康妄称特区政府制订《禁止蒙面规例》是“疯狂之举”,谭惠珠表示,这番话只能证明他在英国已是一位过气政客,需要靠香港话题来刷存在感。英国早就出台了“反蒙面法”应对抗议示威和骚乱,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对于“反蒙面法”的实施效果,谭惠珠表示,在行政长官宣布订立“反蒙面法”后,暴力分子出现了预期中的反弹,走上街头打砸破坏,上演“最后的疯狂”。这样的反弹正好说明这次立法是对症下药、踩到了暴徒的痛脚。

  《禁止蒙面规例》10月5日生效以来,截至9日,香港警方共拘捕90名涉嫌违反规例的人士。谭惠珠表示,这个法例的成效不是短短几天的事。她呼吁司法机关严正司法。如果有人真的因为非法蒙面进了监狱,这个法例的阻吓性才能完全显示出来。

  “持续四个多月的暴乱,警方拘捕了很多人,法庭积压了大量案件,需要排号审理。香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成立暴乱特别法庭,专门审理这段时间的暴乱案件。”她建议说。

  谭惠珠还表示,止暴制乱不可能靠一条法例就能做到,也不只是警察和政府的事情,立法及司法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恢复社会秩序,全香港的市民更要团结起来向暴力说“不”。

  对于行政长官即将发布的新一份施政报告,谭惠珠表示,期待特区政府拿出好的措施,着力解决房屋土地、贫富差距、教育医疗、老人福利等香港社会深层次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做好相关政策的文宣工作。

 
云南李心草事件真相不应“溺亡”
云南李心草事件,真相不应“溺亡”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日前,网友“李心草妈妈”发帖称,其在昆明理工大学读大二的独女李心草深夜溺亡,警方最初的说法是“醉酒自杀”,但监控视频显示李心草落水前疑在酒吧遭室友的朋友搂抱、扇打、欺辱,且该酒吧离落水点仅10余米。12日,昆明警方称已成立工作组开展核查。
 
  18岁独女意外身亡,足以摧毁一个家庭。更何况,李心草母亲还经历了丈夫早逝、罹患心脏病等苦难重重的前半生。从9月9日案发到现在已一月有余,家属有权知道来龙去脉,也迫切需要一个说法。只有彻查溺亡事件的真相,逐一解开疑点,才能告慰逝者,抚慰生者。
 
  诚然,目前所知的诸多细节,都只是“李心草妈妈”的单方面说法,其准确性有待核实。但我们也注意到,除了监控视频还原事发当晚的细节,曾载过李心草的出租车司机也向警方证实她原本想乘车离开但“被两名男子劝下车”。
 
  真相扑朔迷离,亟待警方成立的工作组解疑释惑。比如,事发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监控视频记录的疑似搂抱、扇打、欺辱行为,是否涉及校园欺凌?警方起初定性为“醉酒自杀”,依据何在?这些问题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人命非草芥,人命事关天。无论是死者家属还是关注此事的网友,都相信有关部门能以公开、透明的调查,还死者一个公道。希望当地警方不要辜负这份信任与期待,不要让真相“溺亡”。毕竟,让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一起案件的办理之中,才能让公众坚定对法治的信仰。
 
  从以往经验来看,类似案件和舆情事件能否处置得当,将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法治形象。越早让真相大白,就越能及时止损。期待当地有关部门能以“有疑必查、有查必复、复必详尽、切实处理”的态度,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伸张正义。
 
       (本报评论员刘晶瑶)
 
 
坚决如期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坚决如期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新华社拉萨10月13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11日至13日在西藏自治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以“三区三州”为重点加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坚决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藏是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条件差、脱贫攻坚难度大。胡春华先后来到那曲市比如县、色尼区,拉萨市达孜区、城关区,山南市贡嘎县,深入贫困乡村看望贫困群众,详细了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情况,实地查看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进展。

  胡春华指出,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完成好深度贫困地区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逐项对账销号。要及时回头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系统排查梳理,举一反三地扎实抓好问题整改,为如期全面收官打下坚实基础。要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促进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切实有效防止返贫。

 
在青山绿水间跨越千年 青海探索生态脱贫之路报告
在青山绿水间跨越千年
青海探索生态脱贫之路报告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合作社牧民在有机牧场内劳作(2015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新华社西宁电(记者薛颖、陈凯、骆晓飞、邹乐)平均海拔4058米,高寒缺氧,发展滞后,脱贫攻坚“拔穷根”,在这里注定是“硬仗中的硬仗”;三江之源,生态脆弱,守护“中华水塔”任重道远,因地制宜“换穷业”,在这里更是巨大挑战。

  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集中力量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冲锋,截至2018年底,青海藏区19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6.8万户23.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4.2%。

  经历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洗礼,三江源头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一步跨越了千年,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生活之变

聚焦民生,千家万户换新颜



  金黄色的黑青稞田和绿茵茵的草场,在澜沧江源扎阿曲两岸交错分布;一条条通村公路像银色丝带,从主干县道一直延伸到河谷农田和山间牧场……

  走进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觉拉乡尕少村,仿佛置身色彩艳丽的油画之中。但以前,村里的群众虽看得见迷人的风景,却总摆脱不了穷困的生活。

  穷在出行难、发展产业难,困在吃水难、用电难。2015年精准识别时,全村251户中,有123户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最怕儿子癫痫病发作。道路坑洼不平,每次带儿子出山看病,要吃不少苦。”村民索措说,现在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不仅出去看病方便,打谷收草也不用人背了;家家户户打机井,再也不用到远处的河里去挑水,一插电就能喝到甘甜的地下水。

  尕少村扶贫第一书记麻成学告诉记者,脱贫攻坚以来,各级政府部门聚合力量帮扶,基础设施的“补短板”项目接连不断。近两年,村里水、电、路等困难一一得到解决。

  “日哇达”“日哇达”,记者走访中,村民拉才多连连复述着这句话。通过翻译,得知意为“有希望”。

  希望在,美好生活就不会远!

  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民间传统工艺类专业实训室,投影仪上正在播放唐卡绘制教学片。来自共和县恰卜恰镇东巴乡乙浪堂村18岁的万德扎西,一边观看,一边仔细地为唐卡染色。

  “完成这幅作品大概要40天,市场价能卖到5000元左右。”万德扎西告诉记者,他的学长、学姐毕业后,有的进了企业,有的自主创业开办了唐卡公司,每月收入在4000元到7000元不等。“等我毕业了,也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家里生活好起来。”他说。

  “现在农牧民群众的观念变了,他们选择把孩子送到学校,而不是早早就去种地、放牛羊。”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专职副书记薛大利介绍,学校90%的学生来自农牧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379人。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

  近年,立足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织密“保障网”,青海藏区有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了低保兜底,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祖祖辈辈靠农牧业生活的村民,享受到现代化发展红利。

  “小病扛、大病拖”,这是过去牧区贫困群众的健康卫生状况。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的日多和拉毛吉老两口就是这样的典型贫困户。

  日多患有肠梗阻,拉毛吉患有甲亢、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常年卧床不起。家里仅有15只羊的收入,不够买药吃。不久前,日多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做了肠梗阻手术,拉毛吉的慢性病也得到治疗。

  “花了近2万块钱,自己掏了不到1000元。”日多说,健康扶贫让老两口感觉很有保障。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介绍,通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教育扶贫、医疗保障等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短板。近年来,青海藏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贫困群众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牧民平均水平,“两不愁”目标总体实现。

发展之变

精准攻坚破解高原“美丽贫困”



  54岁的代存忠,脸上写满沧桑,但说起话来嗓门洪亮:“原来穷,为啥呢?因为除了打点零工,没收入啊!”代存忠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的贫困户。

  以前的安康村,生活并不安康。代存忠和妻子在砖厂打工,日子勉强过得去,但2014年妻子得了大病需要照顾,加上两个女儿上学,生活快要过不下去了。

  脱贫攻坚给这家人带来了转机:2017年,代存忠利用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承包10亩地种起了藜麦,第一年净赚1万多元。

  “政府给贷款,村里联系藜麦加工企业,既提供技术又负责收购,只要好好干,还愁不脱贫?”尝到了甜头的代存忠,如今通过扩大承包土地面积,把自家藜麦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亩。

  船的力量在帆上,脱贫的力量在发展思路。

  这片令人向往的土地,雪山绵延、冰川纵横,草原广阔、湖泊密布,但“高颜值”的背后是脱贫攻坚的无比艰辛。

  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光伏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一套套“补齐”“创新”的脱贫组合拳打出,很多“老大难”问题正逐渐破解。

  “青海脱贫攻坚的重点在深度。”马丰胜说,以传统畜牧业和高寒农业为主的农牧区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粗放、生产效益低下,农牧民增收难是深度贫困区的“难中之难”。

  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按照藏区人均6400元标准,实现21.56万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产业扶持资金全覆盖;按照每村50万元标准,藏区658个贫困村实现了互助资金全覆盖;投入资金7.15亿元,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藏区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在1623个行政村全覆盖……

  贫困堡垒的攻坚之地,产业扶贫“组合拳”虎虎生风、愈战愈勇,牧区生产方式正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是纯牧业村。过去,“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放牧方式导致草场植被逐年退化,草畜矛盾、牧民群众增收难问题日益突出。

  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拉格日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良种繁育,科学高效养殖,给牛羊佩戴有机耳标,记录牛羊出生信息、疾病史、食用饲料等关键信息,如今,拉格日合作社实现了养殖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在青藏高原延续了上千年的一家一户的放牧方式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泽库县64个行政村,已有36个复制推行了‘拉格日模式’。”泽库县县长更智才让介绍,2018年,全县实现了3473户14032人脱贫减贫。

生态之变

为世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沈家湾村,记者迎面碰到三位拿着垃圾袋和日记本的村民。显然,他们刚下山归来。

  村民拜占芳告诉记者,她是政府聘任的林业生态管护员,每天要去村子周边的林地巡查,主要任务是森林防火、环境保洁、禁伐禁牧等,完成绩效考核后,每年可获得1.5万元以上的收入。

  打开她的巡护日志,有日期、天气、地区、有无异常情况等多个项目的详细记录,图文并茂、信息清晰。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也在外读书。公公今年75岁,腿脚不便,离不开人照顾。”拜占芳说,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再加上家人努力,全家在2016年底已实现脱贫。

  青海,是三江之源,有祁连山国家公园和三江源国家公园;这里是世界四大净土区之一,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为保护生态,青海九成以上的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

  这是一个实现民族地区历史性跨越的系统工程。

  设立农牧民生态管护岗位,在推动生态保护的同时,让公益岗位日渐成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进而形成了一条以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促进生态保护的“生态脱贫”之路。

  牧民麦措的家原本在治多县索加乡莫曲村。退牧还草实施后,村里298户村民陆续搬到县城居住。2017年以来,当地政府对搬迁到县城的牧民进行了汽车驾驶、汽车维修、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能培训。现在,麦措除了从事生态管护员工作外,还在县城一家糌粑加工车间上班。

  “虽然丈夫卧病在家,但政府解决了就业,我一个人也可以维持全家的生活。”麦措说。

  回望来路,生态扶贫既扶了贫,也改善了生态。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累计设置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12.6万个,安排贫困户4.99万人,户均年增收达2.16万元。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据青海省生态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青海向下游输送水量820.57亿立方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向好尤为明显,2014年至2018年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两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

  前瞻未来,生态扶贫培育出的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青海藏区的绿色产业、开放支点和富民方向。截至目前,青海藏区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引导资金2.65亿元,实施乡村旅游项目98个,惠及贫困农(牧)户9121户3.16万人。

  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价值更大。青海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仍将不断为世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方案。

 (参与记者:黄玥、李超、李亚光、央秀达珍、王金金)

 
精准扶贫,这样的“多此一举”多多益善
精准扶贫,这样的“多此一举”多多益善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张典标


  车到地里把土豆拉走就得了,为何要分拣?蔬菜在本地卖完就行了,为何要费劲送到广州?

  广州天河区帮扶贵州大方县脱贫攻坚,扶贫干部一度让贫困群众不解的“多此一举”,“多”的恰恰是“精准”而不是敷衍。

  因为,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不能满足于“一引了之”“一卖了之”。如果扶贫视野不够长远,不谋划“卖完之后”“引进来之后”的长期发展,很容易陷入“帮扶干部一走,扶贫产业就散”的怪圈。

  “逼”菜农把菜卖到广州去,不仅提高了蔬菜销售价格,更是多了一个销售渠道,渠道多了,将有助于避免单一市场潜伏的风险;多一道分拣程序,是帮贫困户养成标准化生产意识,让小农户更好对接大市场;贫困户打工挣了几个钱就想走,帮扶干部苦苦挽留,是希望他们在继续打工中获得一技之长,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引进一家企业,还费心“做媒”帮助扩大朋友圈,是为了让企业不靠优惠过日子,真正扎下根……来自广州“经济第一区”天河的帮扶干部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更有务实的作风。对口帮扶的“多此一举”,是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市场意识扶贫”,是着眼长效脱贫的治本之策。

  在实践中,这样的“市场意识扶贫”却可能遭遇贫困户的不理解、不合作,但不能简单归咎为贫困户的“等靠要”。发展产业扶贫,需要许多条件,某些条件不具备时,贫困户可能不配合甚至拒绝参加项目。例如,不敢把菜卖到广州,是因为不懂得物流和批发流程。

  对此,天河区的帮扶干部没有简单指责贫困户安于现状,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有那些“多此一举”。

  做深做实东西部扶贫协作,绝不只是给贫困地区引入产业项目就了事,更重要的是让来自东部地区的市场理念在西部贫困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吃劲”的决胜关键阶段,类似广州天河区对口帮扶的“多此一举”,下的正是“脱真贫”“真脱贫”绣花功夫,体现的正是帮扶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的责任担当。

  精准扶贫,这样的“多此一举”,多多益善。

 
顽强学艺,为了生活不“别扭”
顽强学艺,为了生活不“别扭”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殷万芳。本报记者张典标
 

 
  “还学不好的话,我这辈子就完了。”
 
  今年6月,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古镇社区在广州天河区的帮助下组织了第二次珠绣培训,移民搬迁户殷万芳“逼”着自己报了名。“学不好,只能靠政府养了。”
 
  一个月前,社区组织第一次培训的时候,殷万芳没敢去,她担心自己学不会。实际上,她还是忍不住偷偷去瞧了瞧。穿珠引线看着简单,对她却是极难。
 
  殷万芳一只腿是假肢,手指也比正常人少。刚从山上搬到县城这套两室一厅的新房没多久,她就报名参加了社区办的厨艺技能培训,学了一个月也没学好。培训的时候,她只能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一会拿铲一会抬锅。
 
  殷万芳灰了心,她甚至想过搬回山上那座“歪着身子”的老屋。殷万芳发现搬下来之后,买个菜都得花钱,老公患病卧床没收入,自己得经常守在床边照看,也因此错过了社区里招聘的保洁员岗位。
 
  尽管社区干部及时给她家办了低保。她和丈夫两个人每个月共700块钱。“细点用”,勉强能掰着指头过日子。那时候,就算买一块钱一斤的青菜,她心里也“塞得不行,总觉得买了就没钱了。”
 
  几年前,为了装假肢,殷万芳找亲戚借了3万块,到现在也没还清。
 
  更让殷万芳觉得“别扭”的是,“低保不是自己挣的,我没出血汗。”
 
  她想去学一门挣钱的技术。
 
  殷万芳学珠绣比别人慢得多,别人穿两三颗的工夫,她只能勉强穿一颗。半个月的培训,殷万芳没回家吃过午饭。练习珠绣的材料和工具不能带回家,她索性早上吃得饱一点,一直在培训现场练习到傍晚结束。
 
  殷万芳在班上提问最多。一些针法细节,她只能反复问、反复拆、再反复绣。“不是多一颗珠子就是少一颗珠子,都是不合格的。”殷万芳回忆,因为老是记不住要领,她问得连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珠绣培训项目的负责人杨垚鑫鼓励殷万芳,有问题随时喊他。再后来,杨垚鑫允许殷万芳晚上带回家练习。
 
  殷万芳每天吃了晚饭就“焊”在桌子边,反复拆、反复绣到凌晨两点多,练到抬不起胳膊为止。渐渐熟了,练到晚上十二点就学会了白天教的技巧。再后来练到晚上十点,最后晚上八点就可以了。到现在,殷万芳一个月能绣两幅作品,已经不比别人慢。
 
  今年7月底,殷万芳交了第一幅作品,领了300块的工资。拿到钱的时候,殷万芳暗淡发黄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的笑容。
 
  现在的殷万芳老笑,以至于第一次见到她的人误以为她是天生乐观。其实,从山上搬下来之前,殷万芳压根笑不出来。家里一亩多的薄地全靠她收拾。她只能趴在地里伺弄庄稼,有时候假肢上裹的泥扯下来能“揉成篮球大小”。
 
  殷万芳算了一笔账,“就算我一个月做一幅,那就是300块,一年下来就是3600块。足够买米吃油,再买点小菜,生活就过来了。”
 
挂职干部一家三代“漂流”记
挂职干部一家三代“漂流”记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寇海龙。本报记者张典标


  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一岁多的寇中经历了一场“漂流”,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直到8月底的一个电话,这场“漂流”才算到头。电话那头的媳妇杨锟告诉寇海龙,终于为儿子寇中找到了一家愿意接收他的托儿所。

  46岁的寇海龙是广州市天河区财政局财监科的科长。去年年底,寇海龙报名参加天河区帮扶贵州大方县的干部选派。当天晚上,寇海龙向媳妇和73岁的老母亲史翠花“请假”。

  “能不能不去?”杨锟一开始面露难色,最后还是支持了寇海龙。

  “我身体也不大好,你走了,家里就只剩孤儿寡母了。”母亲的话让寇海龙整夜辗转反侧。

  史翠花确实不容易,儿媳妇每天得上班,12岁的孙女刚上初一,孙子寇中才14个月,要不是自己帮忙带着,这个家全乱套了。

  毕竟是母亲。第二天早上,史翠花主动对儿子说,“你要心里想去就去吧,我们能把家里照顾好。”

  上世纪60年代,史翠花和丈夫从河南洛阳拖拉机厂支援青海乐都锻造厂,一待就是三十年。虽然苦,可后来通过高考从青海走出来的寇海龙一直把父母当成榜样。

  寇海龙没两天就去了大方。缺了“顶梁柱”,最开始受影响的是女儿的功课。以前寇海龙能辅导女儿的数理化,到了大方后,再遇到难题,女儿只能拍了照片,发微信给爸爸。

  可后来发生的事,渐渐超出了他的预想。

  春节之后没多久,广州起了“回南天”,空气湿漉漉的,史翠花腿疾又犯了,扛到四月底终于熬不住回了山东老家。

  当时大女儿住校,寇中年纪太小,托管所不敢收。称心的保姆一时半会也找不到。杨锟只能把寇中送到陕西汉中的父母家。

  没成想,寇中在汉中待了近一个月的时候,姥姥、姥爷骑摩托车摔了,伤得不轻,没法儿带小外孙。

  今年5月,寇中又被送到山东的奶奶家去。73岁的老太太,哪能照顾得过来半夜哭闹的小娃娃?史翠花做饭的时候总是提心掉胆的,“万一孙子磕了碰了,出了意外可怎么办。”为此,她请来邻居和亲戚得空时过来帮忙照看。

  史翠花偶尔也向儿子吐苦水:“有时候,小孩跑来跑去,也没父母扶着,好像没家一样。”妻子也会在电话里抱怨几句:“自己的孩子都管不了,怎么做父母的。”

  寇海龙听着扎心。他能理解媳妇和母亲的苦,毕竟自己亏欠她们太多。

  寇海龙只能在偶尔回广州时干更多的家务活来表达自己的愧疚。“有人约我吃饭,能不去的我肯定不去,我宁愿在家守着老婆孩子。”

  可事实上,寇海龙老“食言”。回广州,他更多时候是“把家当旅馆”,早出晚归,要么忙着和大方的干部、商户一起在花市上吆喝卖土特产,要么忙着对接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州企业。

  8月底,寇中离两岁还差几天,杨锟和史翠花好不容易在广州找了家愿意接收他的托儿所。接到媳妇的电话,寇海龙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出去了好一会儿,回来的时候松了一口大气,可最后又担心起来,“这么小的孩子能适应得了托儿所吗?”

 
带老母亲驻村,真不是作秀
带老母亲驻村,真不是作秀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黄正荣。本报记者张典标


  去年3月,87岁的卢国珍发现小女儿黄正荣探望自己没那么勤了。原来隔三差五就能见一面,现在一两周才瞧一回,椅子还没坐热就匆匆走了。

  黄正荣是贵州省大方县农牧局选派到六龙镇坝子村的驻村干部。她向母亲解释自己驻村扶贫,不能像以前那样频繁看望她。卢国珍不知道啥是驻村扶贫。见到黄正荣时,卢国珍总是欲言又止,偶尔才漏出一两句:“上的是什么班?怎么这么长时间见不着?”

  大大咧咧的黄正荣最初没在意。直到有一回又要离开时,黄正荣瞧见母亲眼里的泪水打转。半个月前,父亲去世,黄正荣以为母亲还没走出来。第二天她才感觉不大对,又赶到母亲家。

  “实在不行,我带你一起在村里住好不好?”

  卢国珍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跟女儿进了村。

  非得一起驻村吗?黄正荣有6个兄弟姐妹不能帮忙照顾?黄正荣的丈夫、孩子不能照顾?

  今年45岁的黄正荣是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小的,家庭条件也相对宽裕。“哥哥姐姐们年纪也大了,也困难。”黄正荣解释。那为啥不能让自己的丈夫来照顾?丈夫在另外一个偏远的乡镇工作,也是忙得昏天黑地,自己的孩子在县医院当护士,每天三班倒,也没法照顾外婆。黄正荣索性把母亲接进村。

  带着母亲驻村,会不会是作秀?

  事实上,黄正荣几乎是把母亲“藏”在村里。直到母亲搬进村里两个月之后,村干部才知道这个事。此前,每次村干部或其他驻村干部留她一起吃饭,黄正荣总是拒绝,但也没解释。直到有一回,扶贫工作队的同事到她借住的屋里才发现她一直带着母亲。黄正荣也没跟单位吐苦水。“这是我自己尽子女的责任,没必要让谁知道。”

  驻村扶贫那么忙,她有时间照顾母亲吗?

  卢国珍腿脚不好,得拄着拐,走不了几步,更多时间是卧床。黄正荣早上出门前都得熬好粥或煮好馄饨,在锅里温着。卢国珍不会打电话,只能接。黄正荣生怕母亲在家磕了碰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给母亲打电话,询问她有什么要做的。

  黄正荣说她有三个家,一个在帮扶的村里,一个在丈夫工作的乡镇,一个是女儿工作的县城。最忙的时候,黄正荣白天上山,晚上走访贫困户,走访完还得开会商量扶贫的事,经常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家。黄正荣也有无助、烦躁和委屈的时候。可一见到母亲,她就成了干练的“女汉子”。

  再后来,黄正荣请了一个贫困户来照顾母亲。“是一个60岁的大妈,两个人聊得欢。”

  得空的时候,黄正荣常向母亲聊自己的工作和村里的变化。渐渐地,母亲脸上笑容多了,对扶贫也懂得一些了。

  去年年底,县电视台来村里拍摄扶贫干部工作状态时,采访了黄正荣,在一旁的母亲自豪地插话,“我是老党员,她来扶贫,我绝不拖她的后腿。”

  大方县扶贫办主任朱翔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样一门心思斗贫魔的大方干部有很多,“这一次脱贫攻坚战,对我们来说一生中就这么一次,一定要打赢,这是一种荣誉。”

 
“天河之水”入“黔山”,长效扶贫“不一般” 广州天河区帮扶贵州大方县,让产业扶贫“引得进、留得下、可持续”
“天河之水”入“黔山”,长效扶贫“不一般”
广州天河区帮扶贵州大方县,让产业扶贫“引得进、留得下、可持续”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张勇(右)正在查看今年的刺梨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张典标摄
 
  
 
本报记者张典标
 

 
  “你们是流转土地自己种,还是农民种了你们收?”
 
  8月底的一天,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副县长张勇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广州一家桐木加工企业想帮扶大方县建种植基地。张勇很欢迎,但抛出了一箩筐问题。
 
  他不仅替贫困户算账,也替企业算账。“这不是泼冷水,没有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企业待不住,产业留不长,最后受伤的还是贫困户。”
 
  最终,张勇建议企业先在大方县小规模试点,等双方都有“获得”了,再扩大规模。
 
  要是搁3年前,他巴不得企业先过来再说。
 
  2017年,张勇还是广州天河区金融商务局副局长。当年3月,他报名参加扶贫协作干部选派,赴大方挂职副县长。大方县所在的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之一。刚到大方,张勇急切地希望引来产业项目,帮扶立竿见影。
 
  也许是广东干部的“务实天性”,张勇和来自天河的挂职扶贫干部通过调研熟悉情况后,深切认识到,扶贫关键在可持续,扶贫项目企业有赚头才能留得住。产业扶贫仅有热情远远不够,必须实打实算账,决不能忽悠。
 
  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绣花功夫,自2016年对口帮扶以来,天河区帮助大方县成功引进产业项目10个,都没有出现“水土不服”,带动近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大方县扶贫办主任朱翔说,天河的帮扶不仅为脱贫按下了“快捷键”,还为大方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和这家桐木加工企业算完账后,又迎来新一批天河区的帮扶教师。张勇提醒他们,“帮扶不是高高在上,要多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
 
引进来:招商更要留商
 
取暖炉产业何以在大方扎根成链


 
  2017年年初,大方县扶贫招商,招来了原本在广东中山的富筑公司。
 
  富筑是取暖炉生产商,产品主要销往贵州、四川、云南等地。随着中山的用工成本和厂房租金越来越高,地处滇、黔、川交界的大方县,成本低了不少,又临近市场,对富筑是有吸引力的。但同样具备这两样优势的地方,不只是大方县,不少地方开了更有诱惑力的条件。
 
  公司负责人佘铖铮后来才透露,真正让他下决心从中山搬到大方,恰恰是当地干部的坦诚。佘铖铮见过一些地方在招商时吹得天花乱坠,等企业入驻之后却不兑现。而大方招商,张勇等县领导“三顾茅庐”时,就把他们能提供什么、不能提供什么讲得明明白白,对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也说得清清楚楚。
 
  让佘铖铮印象深刻的是,政府各个部门现场办公,整套手续两天就办妥。承诺要解决的水电问题,没多久也都解决了。
 
  佘铖铮单枪匹马入驻之后,张勇马上找他拿到在中山的配套企业名单,要给他“说媒找伴儿”。“引进一家企业,没有上下游企业做配套,很难留得住、活得好。”当时,佘铖铮的大部分配件还得从中山进。
 
  王白洋是佘铖铮十几年的好朋友,也是佘铖铮的供应商,生产取暖炉上的玻璃板。
 
  可张勇给佘铖铮说“伴儿”时,王白洋很不情愿,请了三次也没请动。
 
  其实,王白洋也感觉到企业在中山面临的压力。当时,没有5000块的月薪,连普工都招不到;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一年租金就得80多万元。这两块占了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
 
  可是,他对大方压根不熟。自己努力大半辈子才在广东扎下根,怎能随便冒这个险?
 
  这样的疑虑,佘铖铮当初也有,“设备坏了能修吗,周边有配套吗?”佘铖铮2016年底第一次到大方县考察时,心里有点凉。当时,大方经济开发区连供水供电都不稳定。
 
  当地干部坦率地告诉他,大方是贫困县,能提供的只有五年的免租金厂房,再没其他补贴。另外,用工时还必须优先考虑贫困户。至于水电问题,会立刻着手解决。
 
  王白洋陆续把设备挪到大方后,因为担心做不好,他没向开发区要厂房,索性借用佘铖铮的部分厂房。没想到,几个月后,借的厂房已经不够用了。
 
  王白洋算了一笔账,除了省一大笔厂房租金和用工成本之外,销售量也比在中山时翻了一番。原本贵州取暖炉厂家采购玻璃板必须凑满整辆13米的半挂车才能发货,还得找库房存放,需要大量资金;而现在,随要随买,找个小车就能拉走。半年下来,能替买家省下100多万元的运费。
 
  今年3月,一家销售取暖炉的电商主动找园区要入驻。最初,招商只能靠天河区和大方县的帮扶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如今,电商、塑料、电路等相关企业开始自己找上门。大方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包括玻璃、发热管、五金、燃气、包装在内齐全的取暖炉产业链。  
 
    佘铖铮的富筑也实现了产量利润翻番。产业链的区域集聚,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形成了抱团发展格局。更让佘铖铮惊喜的是,这几家上下游企业负责人凑在一起的时候,时常就能冒出创新想法。“一有什么想法,大家一商量,觉得可以,马上就分工把想法变成现实。”
 
 
  从升降功能到无线充电,从节能设计到智能控制系统,从微波炉烤箱到石墨烯涂层治疗风湿痛,在大方经济开发区的厂房里,取暖炉已不是传统的取暖设备,而是集智能、健康、社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家具。
 
 
走出去:“逼”菜农把菜卖到广州
 
 
不满足于“一卖了之”,还得“逼”出市场意识
 
 
  今年五月,寇海龙干了件“两头不讨好”的事。一头是广州谷裕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另外一头是大方县在谷裕市场摆摊卖菜的档口档主郑锐阳(化名)。
 
 
  寇海龙原本是广州天河区财政局财政监督科的科长,去年11月来大方县扶贫。他来回跑了好几次,才给谷裕市场和大方菜农牵上线。
 
 
  郑锐阳抱怨,自己的菜都烂了也没卖出去,如今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谷裕市场管理员向他吐槽:“你介绍的摊主,菜烂了也不收拾,就堆在市场内,影响了市场运营。”
 
 
  按照协议,谷裕市场免费提供一个档口,大方县选派经营主体去卖菜就行。谷裕市场是广州规模最大的菜市场之一,一个档口租金就得好几十万元,加上转手费,翻番都可能。广州蔬菜消耗量很大,大方又适合种菜,寇海龙认为把大方打造成广州的菜篮子是双赢的好事。贵州的高山冷凉蔬菜的上市时间较晚,其他地方供应广州的菜卖完了,贵州刚好能接上茬。寇海龙解释,“贫困户也能通过种植、务工、土地流转参与进来。”
 
 
  好不容易谈下来的好事,怎么搞砸了?更何况,郑锐阳才去了没几天。
 
 
  原来,本应该15小时内就从大方运到广州的蔬菜,郑锐阳联系的物流整整走了20多个小时。不少蔬菜在路上就烂了心。等进了批发市场,郑锐阳也不知道往哪卖,又损失了大半。
 
 
  也难怪,郑锐阳只是大方县乡下的一个菜贩,对批发、物流懂得不多。
 
 
  事实上,和谷裕市场的协议早在年初就谈下来了。寇海龙前后问了好几家蔬菜种植合作社和企业,却没有人愿意去。
 
 
  有的合作社说,没出去过,对怎么运输和批发,心里没底。有的致富带头人说,目前自己的菜在贵州本地就能卖出去,没必要拉到广州去卖。也有人说,现在在地里就有车来拉,费那个劲去分拣干嘛?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更早之前,当地土豆曾遇到一定程度的滞销,张勇联系了广东华润万家超市,双方签了订购合同,华润万家以高于本地的价格收购土豆,菜农唯一要做的就是分拣装箱。结果土豆迟迟没有运出去,原来他们没有分拣的习惯,只愿意一台车到地里把土豆全部拉走。
 
 
  “当地蔬菜产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不强,菜农的市场意识也较弱。”张勇总结。
 
 
  直到4月份,寇海龙通过大方县投资促进局找到贵州黔方果蔬配送有限公司。可黔方负责人刘思诚找的却自己乡下的亲戚郑锐阳。
 
 
  接到郑锐阳和谷裕市场的抱怨电话之后,寇海龙直接找到刘思诚,说服他亲自上阵。刘思诚有过配送经验,他按土办法,逐个加了谷裕市场批发菜农的微信,好不容易才走上了正轨。今年5月至8月,黔方已销往广州700吨蔬菜,带动30余家合作社、2315户贫困户增收。
 
 
  为什么非得“逼”着菜农把菜卖到广州去?
 
 
  “运到广州除了能获得更高的价格和更大规模的销售量之外,还能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寇海龙解释,“更重要是的,当在贵州本地出现滞销的时候,企业和合作社多了一个销售渠道,更能应对市场风险。”
 
 
长起来:“刺梨的春天就要来了”
 
 
  扶贫协作,一桩企业“婚事”带来一个产业“春天”
 
 
      “刺梨是什么?”
 
 
  两年前,陈杉最烦恼的是:推销自己生产的刺梨浓缩汁,总得向经销商反复解释什么是刺梨。
 
 
  刺梨本是一种蔷薇科多年野生小灌木缫丝花的果实,主要分布在贵州。刺梨个头不大,却被称为“维C之王”。当地有“刺梨上市,太医无事”的说法。
 
 
  陈杉也是这么介绍的,可每次对方只是冷淡地回一句,“如果真有你说的这么好,怎么没有大企业来做?”
 
 
  陈杉是贵州金维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维宝”)的负责人,这是大方一家种植、加工和销售刺梨产品的企业。
 
 
  陈杉发现,不仅出了贵州知道刺梨的少,即使在贵州接受刺梨饮料的也不多。贵州人知道刺梨鲜果很涩,愿意去尝试刺梨果汁的没几个。
 
 
  因为销售市场没打开,2017年金维宝仅加工了500吨刺梨,只是达到设计产能的十分之一。这种压力很快就传导到了种植户。那时候,来厂里务工的贫困户告诉陈杉,一些农民因为刺梨果难卖,索性把3年才挂果的刺梨树砍了,重新种上玉米。
 
 
  局面很快发生了转机。
 
 
  在广东贵州东西扶贫协作的高位推动下,广药集团与贵州省政府签署协议,助力贵州打造刺梨产业。得知消息的张勇立刻向县领导汇报,在天河区的牵线搭桥下,大方县委书记带着张勇和陈杉拜访了广药集团,经过多次磋商、考察之后,金维宝最终因为低损耗高浓缩技术和物理去涩技术,成功与广药集团“联姻”,成为广州王老吉药业刺梨项目的合作方。
 
 
  仅一年之后,金维宝的刺梨加工量已达到3500吨,是上一年的7倍。如今,大方县刺梨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金维宝收购了一半,覆盖了2000多户贫困户。
 
 
  按照平均亩产2000斤计算,一亩刺梨果一年的产值为3070元。根据经验,当种植面积超过5亩,就得雇工采摘,扣除雇工费用之后,每亩每年纯利润约为2000元。而种一亩玉米一年收入只有800来元,还不算成本。
 
 
  刺梨种植在贵州石漠化的荒坡上,唯一的投入是最初3年的购苗费和日常除草的人工费。而最初3年,当地政府每年补贴400元。“种刺梨比玉米强得不是一点半点。”贫困户高守荣今年把自己种玉米的十几亩地全种上了刺梨。
 
 
  最让陈杉高兴的,还不是金维宝和广药集团的“婚事”。广药集团的进入解决了之前贵州刺梨企业集体面临的难题——反复对外解释什么是刺梨。
 
 
  借助于广药集团的品牌、研发技术和销售渠道,刺梨汁、刺梨糖、刺梨酒等多种刺梨产品及时推向市场。很快,陈杉外出推销或参展时,越来越多人已经知晓并接受了刺梨产品,甚至有厂家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陈杉说:“广药集团帮我们所有刺梨企业培养了市场、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度。这相当于做大了蛋糕,比单纯帮扶我一个企业作用大得多。”
 
 
  如今,陈杉讲起刺梨产业的发展时常说:“刺梨的春天就要来了。”
 
 
  “犟”起来:有一种“尊重”是逃避责任
 
 
  扶贫还得考虑贫困地区的特定文化,改变陋习
 
 
  7月的一个早上,贵州贵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章杰来到大方县经济开发区时,秦万金已经在那等了他近一个小时。
 
 
  贵燃是一家生产燃气取暖炉的企业,秦万金是厂里招收的贫困户。因为连着旷工两天,秦万金刚刚被车间主任建议辞退了。
 
 
  秦万金反复请求吴章杰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他解释,自己并非故意旷工,几天前家里的老母亲需要照顾,而自己又没有车间主任的电话,请不了假。
 
 
  吴章杰有点吃惊。
 
 
  去年11月,正是取暖炉生产用工需求旺盛的时候,张勇挨个到贫困村里找了百多人进园区务工。可没多久,吴章杰等企业负责人傻眼了:招来的贫困户没多久就跑了大半,连招呼都没打。
 
 
  原来,招来的贫困户多是呼朋唤友一起来的,一条流水线上的工人往往就是同一个村的。一遇到村里办红白喜事,整条流水线的人都走了,还不提前请假,工厂只能停工。也有一些人,在厂里干了几个月就不干了,等没钱了再来。
 
 
  张勇意识到,贫困是自然生态条件和特定文化的叠加。产业扶贫要真正带动贫困户,除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还得考虑贫困地区的特定文化。
 
 
  为此,张勇和企业商量,把同一个村的贫困户安排到不同的流水线上。如此一来,即使一个村的贫困户都走了,也不至于让企业开不了工。与此同时,企业还承诺每个月500元的全勤奖,干满一年还另有奖励。
 
 
  “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工厂正常运营,另一方面也是把贫困户培养成熟练的产业工人。”张勇解释,“这样才能确保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彻底脱贫。”
 
 
  有的贫困户“及时行乐”,干了一段时间领了工资就歇一段,钱花光了再来干。对于这样的贫困户,为什么不“尊重”他的意愿,还“苦苦”留他?
 
 
  张勇说,“尊重”这种意愿,实际上是扶贫干部逃避责任。
 
 
  这类问题,也出现在劳务输出上。天河区为大方县贫困户提供了大量服务性岗位,可招来的一些贫困户没干多久就溜了回来,要么不适应广州闷热的天气,要么不适应广州少辣的饮食。天河区为了鼓励这些人留下,出台了奖补措施,除了报销来广州的车票,稳定工作3个月后每个月还奖励1000元。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工具”,“工具”用得好不好,关系到扶贫工作和成效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今年4月,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大方县正式脱贫摘帽。自精准扶贫以来,大方县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元增加到6821元,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85%下降到1.85%。大方县干部群众评价天河区的帮扶是真正的帮到底。
 
 
  去年10月,广州天河区组织了一批学生来大方写生。学生们在贫困村里吃住了一个月。除了写生,他们也切身体会到了扶贫成绩,忍不住在朋友圈对大方县扶贫成绩点赞。
 
 
  有个没来过大方的网民评论:“这些都是忽悠你们的。”学生们争相回复:“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是亲身经历的,不信自己来瞧瞧。”
 
寻“勤”记
寻“勤”记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黎掌村村民席年保在喂牛(8月26日摄)。本报记者曹阳摄
 
  
 
 
    本报记者陈忠华、王井怀
 

 
  勤劳都是相似的,懒惰却各有不同。
 
  吕梁山深处的黎掌村曾有几位懒汉,要么沉迷空想,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坐等靠要……眼下正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这些懒汉无疑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他们真的扶不起来吗?精准扶贫入村后,驻村干部夯实党建“支撑点”,点亮村民“荣誉点”,号准懒汉的“懒惰点”,刺激他们的“兴趣点”,帮助他们走上了寻“勤”之路。
 
懒,各有各的借口


 
  2015年以前,到山西蒲县黎掌村走一圈,人们时常看到一位老汉,坐在屋顶上,手把茶壶,遥望青山。他说自己在思考:是养牛、养猪,还是养蜂、养狐狸?这一想就是好几年,人却不肯走下屋顶,脚踏实地干起来。
 
  老汉叫石玉良,年轻时也折腾过。20世纪90年代他开小铁矿赚了些钱,后来见煤炭形势好,就去开小煤窑。结果刚把钱投进去,就赶上了关停打击私挖乱采,年过半百的石玉良欠了十多万元的外债。后来,老石便消沉下来,索性双手一摊,万事不干了。
 
  那几年,村里人没事爱聚在一起打扑克,好吃懒做的席年保最活跃。2015年的一天,村委会给他发了几百元低保金,拿到钱的席年保转身就去买了两三斤猪头肉,狼吞虎咽一口气吃完。结果,穷胃消化不了好肉,晚上肚子疼得嗷嗷叫。
 
  有一年除夕,席年保把饺子下了锅就到村里闲逛,回来时饺子烂成了一锅面片汤。这些年来,席年保的日子就像那锅面片汤,稀里糊涂,浑浑噩噩。
 
  “啥也不会干,啥也不敢干”,是村民对席年保的评价。“你咋不下地干活?”有村民问。“我对庄稼过敏!”席年保编了个“好理由”。打牌,可能是他当时唯一的“技能”。
 
  席年保的牌友里有个“事篓子”席金才。席金才性子慢但爱凑热闹,“东家长李家短,一只蛤蟆三只眼”,到哪都能挑个话题惹点事儿。席金才熟悉别人家的事情,却算不好自家的账。老两口靠4亩地勉强糊口,是全村“不走正路”的典型贫困户。
 
  懒汉里还有一位坐享补助的席纪奎。席纪奎腿上有点残疾,所幸儿女争气,靠子女孝敬也够吃喝了。后来村里给他办了贫困补助。席纪奎既“啃子女”又“啃政府”,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理所当然地“床上一躺,睡到天亮;扑克一打,绝不顾家”。
 
  这样的懒汉,不止黎掌有,很多贫困村都能找到相似的人。给他们钱,乐呵呵接受;帮他们致富,找借口躲闪。“宁愿苦熬,不愿苦干”。这些人让扶贫干部很是头疼。
 
  如何才能让他们变得勤快起来,心生脱贫的动力,进而致富奔小康呢?
 
走,去看别人数钱


 
  2015年,“80后”郭伟被派到黎掌村担任第一书记。俗话说,救穷不救懒。面对本人没有信心,别人不抱希望的懒汉,怎么治懒,如何扶志?郭伟一度陷入了沉思。
 
  物质扶贫扶一时,精神扶贫扶一世。郭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走家串户听民情、问民计。工作灵活爱琢磨的他,逐渐摸索出一些激发懒汉内生动力,促其由懒变勤的好办法。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首先要夯实基层党建,立起脱贫攻坚的“支撑点”。以前,黎掌村村支部不开会,办公室天天锁着,村里的事没人关心。郭伟带头重新收拾了“两委”大院,建成全镇最大的村级党员活动中心,村干部每天到办公室轮流值班。
 
  党旗树起来了,郭伟又逐步改变好逸恶劳的村风民风,点燃百姓的热情。从2015年开始,郭伟组织村民每周一开展集体劳动,把义务劳动作为增进团结、改善村风的手段;每月举办一次道德讲堂,把村里人聚集起来,说说身边的好人好事,批评一下懒惰行为;年底进行“好人评选”,评出“脱贫带头人”“好儿媳”“公道人”等先进典型,挖掘村民身上的闪光点。
 
  村风民风在好转,懒汉们感到了压力,开始坐不住了。不过,激发懒汉这事儿急不得。很长一段时间,郭伟与他们谈心交朋友,聊聊家长里短、摸摸脾气秉性。其实,郭伟暗地里一直留心找寻他们身上的“兴趣点”。
 
  突破口最先在席金才身上打开。
 
  随着全村气氛的好转,人人忙着干事,席金才串门打牌也找不到人。2016年秋天,郭伟找到百无聊赖的席金才,笑着对他说:“走,领你看人家数钱去!”
 
  当天,郭伟和席金才帮着村里一个养猪专业户卖了几头猪。等养猪户喜滋滋地数钱时,郭伟把席金才往前一推。钞票“唰唰”在眼前直闪晃,那一刻席金才动心了。
 
  没有人不喜欢钱,懒汉也是,关键要让他相信自己也能赚。于是,郭伟趁热打铁撮合养猪专业户向席金才传授养猪技巧。席金才年轻时跟人合伙开过矿,脑子并不笨,养猪这事儿一学就会。2017年,席金才养起了猪。
 
  第一位懒汉终于动起来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郭伟想。
 
扶,得耍点“小手段”


 
  今年57岁的席年保是家中的幼子,以前啥事都是父母操心。父母去世后,没人管的席年保彻底“废了”,“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下地干活,他说自己皮肤过敏;外出打工,他说自己体格小干不动;平时吃饭没正点,走到哪家吃哪家,路上捡个烟头能高兴一天。另外,席年保还特别胆小,活了一把岁数没抓过鸡、撵过狗。
 
  这种懒汉最难扶,既要用老办法,有时也得耍点“小手段”。一开始,郭伟等人对席年保“哄过、骗过”,甚至也“吓唬”过,有时还“嘲讽”几句:“年保,你说你这么活着有啥意思?村里人瞧不上,儿女们看不起!”
 
  “好死不如赖活着。”年保嘿嘿一笑。
 
  等席金才养猪有了起色,郭伟便劝说席年保也去养上一头。嘴上应得好好的,可就是不动弹,席年保依旧我行我素,四处闲逛。
 
  既然扶不动,那就先“绑上”拉着走。2018年5月,郭伟想了个主意,跟席年保来个“养猪比赛”:每人养一头小猪,郭伟的那头由年保代养,养成了算年保的,赔了钱算郭伟的。这次不等席年保再推脱,郭伟领上他就去席金才家抱了两头小猪回来。
 
  席年保养猪啦!这在村里可算得上大新闻,村民们赶来看热闹。“年保你可得好好养,别把人家郭书记的猪给喂死了!”众人一阵哄笑,算是把年保给“抬起来”,这回懒汉不干也不行了。郭伟不仅人好,威信也高,年保心里还真有点怕他。
 
  “绑上”拉起了,还要管下去。为了让席年保养成好习惯,郭伟按《学习雷锋好榜样》的调子给他编了一首歌:“出门之前五件事,早晨起来先喂猪……”每天早晨席年保都要扯着嗓子“唱”一遍。这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好习惯却在一点点养成。
 
  刚开始养猪时,郭伟还得去“监督”,不时提醒年保几句。慢慢地,年保开始进入了角色,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来割猪草。到了年底,两头猪养到了400多斤,卖了4300多元。那几天,年保乐得嘴都合不上。
 
  不过,乱花钱的习惯年保依旧没改。如果没人管,辛苦半年挣的钱用不了几天就能花光。于是,郭伟又想了个办法,他让老支书焦银全替年保管账,用钱时,年保要先到郭伟那里写申请,然后再去焦银全那里领钱。
 
  刚开始,年保偶尔会撒个小谎多领上一包烟钱,但慢慢也就习惯了,钱也就攒了下来。这个曾经捡烟头的贫困户,破天荒地有了几万元存款。
 
急,反转的“鄙视链”


 
  贫困村里往往有一个“鄙视链”。比如,富的看不起穷的,穷的看不起懒的,懒的看不起身边的。席年保曾被全村人鄙视,最看不起他的要数“牌友”席纪奎;而石玉良一般人瞧不上眼,自认曾经风光过,城里“关系硬”,认识不少“大人物”。
 
  不过,一旦这个“鄙视链”出现了反转,对懒汉们的刺激就来了。
 
  2018年夏天,席纪奎在村里参加婚宴时碰到刚养猪几个月的席年保。村里人心直口快,有啥说啥。几杯喜酒下肚,席年保的优越感来了:“我还有两头猪呢,你有个啥?”席纪奎被呛了个措手不及,没想到被自己鄙视的人鄙视了。更难堪的是,自己还真的啥也没有!
 
  酒席没吃完,席纪奎带着一身酒气找到郭伟诉苦:“连年保那种‘八两脑子’(当地土话,形容人笨)都跟我显摆!”“你帮了年保,也得帮我!他不是养猪嘛,我就养牛,要比他的大!”
 
  其实,郭伟不是没帮过席纪奎,几个月前就劝他搞养殖,可纪奎一直拖。期间,办理小额贷款的工作人员都上门了,可席纪奎却临时变了卦,说什么也不肯贷了。
 
  这回,席纪奎可是真急了!最难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郭伟反倒不急了。“酒后说的不算,你回去想想,想好了再找我!”
 
  过了几天,席纪奎找来了。郭伟告诉他:“跟你老婆说说,看看她信你吗?”
 
  过了几天,席纪奎返回来。郭伟对他讲:“跟孩子商量商量,看他们支持不?”
 
  过了几天,席纪奎又来了。郭伟回复说:“那你就养牛吧。”
 
  就这样,几位懒汉养猪的养猪、养牛的养牛,都动了起来。而“闲人”石玉良仍稳坐屋顶,继续盘算着他的发财梦。石玉良寻思,急什么呢?只要自己一出手,肯定比得过所有人。
 
  然而,还没等出手,老石就被邻居“打脸”了。这个邻居老实本分,嘴巴笨话不多,一声不吭就知道干活。石玉良平时最看不上这种死脑筋。2018年初,邻居突然放话说要在城里买房,给儿子娶媳妇。当时市里一套房少说也得四五十万元。没过多久,这位邻居还真买下了房子,付的还是全款。
 
  邻居的举动,一下把石玉良从屋顶上“拉”了下来。不过,石玉良的心态倒也调整得快:他是怎么赚的钱?养牛。那行,咱也养牛!
 
变,迟来的进取心


 
  2018年底,石玉良和席金才被评为黎掌村的“脱贫带头人”,胸戴大红花,风风光光在全村人面前领了奖。2019年春天,变化最大的席年保被评为乡镇的“脱贫带头人”,着实出了一把风头。
 
  懒汉动了起来,手里挣到了钱,心气也就变了。卖猪挣了钱后,席年保心思活泛了起来,他发现养牛比养猪赚钱更稳妥,便找到郭伟嚷嚷着要养牛。
 
  郭伟听了很高兴,跑前跑后帮他买回了一头母牛。养猪,年保跟着席金才学;养牛,年保就跟上了席纪奎。昔日的“老牌友”,变成脱贫路上的“好帮手”。
 
  席年保牛养得精细,膘肥体壮毛发亮,一天要喂十多次,有时半夜上厕所还不忘给牛添把草。“今年我要再买一头牛!”年保说,要养成一群才能挣更多的钱。
 
  席金才还是那个慢性子,不过认准的事不会轻易放手。前段时间猪价下跌,他也担惊受怕,但最终坚持了下来。现在猪价涨了,看着栏里40多头猪,席金才心里很踏实。
 
  席纪奎开始时买了3头牛,不到两年“扩编”成了7头。去年,他的一头牛卖了1万3千元,赚了近4000块。纪奎告诉前来“取经”的席保年,母牛生小牛,小牛变大牛,算算还是小牛最赚钱。
 
  “这头牛可不卖,让它一直生小牛,陪着我到老。”席纪奎抚摸着身旁一头壮实的小牛,笑眯眯地说。
 
  石玉良还是没把上面那几位“放”在眼里,他一直盯着那个养了40多头牛的邻居。
 
  2017年石玉良贷款买了4头牛,两年内大牛生小牛,再加上自己贩的牛,现在有了14头。等明年一开春,10头怀孕的母牛生下小牛犊,他的牛圈就有了20多头牛。“这些牛我一头也不卖,再过一两年就能超过邻居了!”老石信心满满。
 
  一个晴朗的午后,年保和纪奎赶着牛群出了村,转眼消失在庄稼和绿树丛中,身后传来阵阵清脆的牛铃声……
 
当年“挖人”造琴“惹恼”上海今与上海钢琴“四手联弹” 透视“中国钢琴之乡”洛舍,从一架钢琴看长三角一体化
当年“挖人”造琴“惹恼”上海今与上海钢琴“四手联弹”
透视“中国钢琴之乡”洛舍,从一架钢琴看长三角一体化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7月4日,在德清县洛舍镇一家钢琴企业,工人为钢琴补漆。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本报记者李坤晟、唐弢、王京雪
 

 
  2019年7月29日上午,阵阵悠扬的钢琴声在庄严典雅的全国政协礼堂内响起。4名修琴师傅围站在一架钢琴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鼓掌拍手。
 
  眼前这架20世纪50年代进口的德国钢琴,历经3个多月整修,修旧如旧。在人民政协成立70年之际,沉寂多年的“古董”钢琴重新焕发了活力。
 
  参与本次修琴的修琴师总共有7名,他们都来自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公司负责人章加龙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表示,能为全国政协修钢琴是洛舍钢琴人的荣耀。
 
  洛舍镇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位于上海西南方向200公里处,被誉为“中国钢琴之乡”。全镇有近100家钢琴制造和配件企业,3000多人从事钢琴制造及相关工作。我国每生产7架钢琴就有一架来自这里。
 
  同国内很多产业相似,洛舍镇的钢琴制造也是源自改革开放。伴随其一步步壮大的是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琴消费国和制造国。昔日西方贵族家庭的奢侈品,如今已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饭桌上聊出小镇钢琴产业


 
  生意,往往缘起于一场饭局——
 
  1984年秋,洛舍玻璃厂厂长王惠林到上海出差。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为壮大集体经济,解决群众就业,国家鼓励乡镇办企业。县乡领导让王惠林留意好的工业项目。
 
  “正好一个朋友在上海钢琴厂工作,聊到了钢琴。”作为洛舍钢琴产业的开创人物,王惠林个子不高,快人快语,年逾古稀仍透着中国第一代农民企业家的精干之气。
 
  这场饭局后,有心的王惠林很快了解到,钢琴于明朝万历年间,随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清同治光绪之交,英商在上海开办了中国内地最早的钢琴厂谋得利琴行。至十九世纪末,谋得利琴行的中国学徒学得手艺,自立门户,从国外进口配件组装钢琴,是为国人自主生产钢琴的滥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琴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成立了4家钢琴厂,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广州和营口。1958年,国家有关部门在上海乐器厂召开“全国乐器会议”,集合高校的科研力量,研发出四款钢琴,即是新中国钢琴雏形。
 
  然而,在王惠林为洛舍筹谋引入钢琴产业的1984年,四大国营厂年产钢琴仅1500架,凭票购买,社会上一琴难求。
 
  “杭州的解放路百货商店摆着一架钢琴,是样品,不卖的。西湖文化体育用品商店每年也仅有20架钢琴指标。”在德清钢琴文化馆一楼大厅的沙发上,王惠林向记者回忆道。
 
  上海的朋友告诉他,在欧洲和日本,25%的家庭都有钢琴。王惠林想:中国人讲琴棋书画,虽然说的是古琴,但意思是一样的。改革开放这几年,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如果中国有1%的家庭买钢琴,这桩生意还不够洛舍做20年?
 
  王惠林的建议获得了县乡领导的支持。乐韵公司负责人章加龙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分析这段历史:“钢琴制造不仅是朝阳产业,也是投入成本不高的轻工业,更是能吸纳劳动力的手工业,非常适合当年的洛舍。”
 
到上海“挖人”引来国务院调研组


 
  王惠林请托上海朋友帮忙物色技术人才。很快传来好消息——上海钢琴厂一名叫何水潮的绍兴籍技术骨干愿回浙江工作。
 
  1985年春节刚过,王惠林和乡领导立马赶赴上海,经过接触,最终说动了4名上海钢琴厂技术人员加盟。
 
  随后,湖州钢琴厂正式挂牌成立,王惠林任厂长。这是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新中国的第五家钢琴制造厂,也是当时唯一一家乡镇钢琴厂。
 
  不过,王惠林没想到,湖州钢琴厂一架钢琴没造,先引发了一场争议——
 
  洛舍给4名上海钢琴厂技术人员开出高薪:何水潮和包悦新两名骨干在上海钢琴厂月工资75元,他们来洛舍能拿到250元。为了让放弃铁饭碗的4名工人安心,连同工人陈宝福和郑文标,每人先拿1万元生活保证金,相当于预付了他们在国营厂10年的工资。
 
  乡镇企业“明目张胆”挖国营厂技术骨干引发了关注。
 
  “一开始是上海手工业局给德清县打电话要人。我们让他们4人躲起来,县里也顶住了。上海钢琴厂又发动他们的同事、徒弟来劝,幸好,几个人态度都很坚决。”王惠林说。
 
  王惠林向记者解释道,除了高薪,国营厂僵化的机制也坚定了4名工人的决心。何水潮公认技术精湛,就因为没文凭,56岁评不上职称,只能住集体宿舍,和绍兴老家的爱人两地分居。
 
  事情引来多家媒体关注。有的认为此举“危及钢琴正常生产”。有的言辞更为激烈,直接对“人才自由流动现象”提出批评。
 
  “也有站在我们这边的,我记得《浙江日报》派了两名记者来采访,其中一个是钟睒睒。”王惠林提及的这名年轻记者,后来辞职下海,创办了家喻户晓的农夫山泉。
 
  直到国务院政研室派出工作人员调研,争议才告一段落。王惠林至今保留着1985年4月19日《光明日报》的剪报,标题是《国家科委副主任滕藤、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指出:人才流动利大于弊,应该坚持》。
 
  回想起30多年前的情形,王惠林说:“当时我有底气的,因为我们符合国家政策,相信国家是支持我们办企业的。”
 
顶着国营厂牌子土法造琴


 
  小镇造钢琴,技术人才并非唯一的短板。
 
  钢琴在西方被称为“乐器之王”。琴壳、机芯、击弦机、榔头、键盘、音源、音板、踏板……组装一架钢琴需要8800多个零部件,300多道工序。
 
  当时,钢琴零部件仍是按计划生产,主要供应四大国营厂。湖州钢琴厂没有关键配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生产配件的设备造起。
 
  在鼓励农民办企业的良好氛围下,德清县为企业发展大开绿灯,允许钢琴厂对外挂国营厂的牌子,为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少便利条件。
 
  1985年10月,在人才流动之争结束半年后,4台“伯牙牌”样品钢琴在湖州钢琴厂的车间里诞生。
 
  两个月后,一场钢琴品质鉴定会在杭州举行。深谙宣传之道的王惠林请来了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乐懿和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叶惠芳。两名专家对湖州钢琴厂推出的两款钢琴,尤其是“伯牙牌”131-A型立式钢琴给予高度评价。
 
  在短缺经济时代,即便用土法造出的钢琴,依然不愁销路。
 
  “第一年,我们生产了200台。131型单价3000元,供不应求,完全不用跑销售。江苏徐州的蓝天百货一次性就预付了20多万元。”王惠林说。
 
  好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在1989年左右结束。随着中央整顿经济秩序,全国银根紧缩,主要客户面向企事业单位的湖州钢琴面临滞销。
 
  此外,大部分零件自己制作的生产模式,让湖州钢琴厂即使在钢琴畅销时,也难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华谱钢琴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小林,1990年前后在湖州钢琴厂工作。他曾为湖州钢琴厂算过一笔账:以131型号钢琴为例,出厂价4700元,但生产成本超过万元。
 
剧变中的钢琴产业版图


 
  1992年1月,一位老人的“南方讲话”唤起神州大地“东方风来满眼春”。3月,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中国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很快,钢琴曲磁带为万千中国家庭进行了钢琴启蒙。
 
  也是这段时期,洛舍的钢琴产业版图开始剧烈变化。
 
  先是洛舍镇组建德华集团,已改名为恩德钢琴公司的湖州钢琴厂等多家乡镇企业被放入其中。同时,一批乡镇企业干部进行了人事调动。
 
  1995年底,被免去恩德钢琴公司总经理职务的鲍海尔,带着生产厂长王惠忠,质检科长韩生华及多名骨干出走,创办海尔乐器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钢琴制造民营企业。
 
  “当时,上海钢琴厂也有几名工人在洛舍自立门户开办了钢琴配件企业,极大降低了洛舍创办钢琴厂门槛。”王惠林说。
 
  1997年,靠政府输血的恩德钢琴进行改制,时任总经理姚小林接手老厂,并将企业改名为“华谱”。
 
  差不多相同时期,老厂长王惠林创办了自己的钢琴厂中德利。
 
  1999年,在钢琴企业聚集的东衡村,村干部章顺龙成立了乐韵钢琴。
 
  2000年,鲍海尔和韩生华又从海尔乐器出走,创办了杰士德。
 
  ……
 
  截至目前,德清县共集聚钢琴制造及配件企业147家,其中93家在洛舍镇。
 
  回顾“中国钢琴之乡”洛舍的产业发展史,如同“鲸落”的湖州钢琴厂在裂变中开枝散叶,机制灵活闯劲十足的民营企业登上历史舞台,继续根植这块适合钢琴发展的土壤。
 
  时光荏苒。在今天的中国几大钢琴产业集群中,洛舍以产业链完整著称。尤其在钢琴零部件生产领域,已远远走在前列。
 
  “在这里,你能买到钢琴的每一个零部件。”姚小林的儿子,德清钢琴协会会长潘鸿凯说。这位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已开始接班,负责华谱公司销售工作。
 
洛舍钢琴的品牌之痛


 
  虽拥有国内乃至全世界钢琴行业最全的产业链,今天的“中国钢琴之乡”,仍面临三大挑战:
 
  论生产能力,洛舍近百家企业生产的钢琴总和不抵行业龙头——广州珠江钢琴年产量一半;
 
  论销售能力,先有琴行后造琴的行业后起之秀——湖北宜昌金宝乐器,远远走在了洛舍钢琴的前面;
 
  论品牌能力,洛舍钢琴短短35年历史,且不说数百年历史的国际名牌,就是和国营老厂相比,也仍缺乏积淀。
 
  洛舍钢琴人最无奈的是品牌。
 
  “今天洛舍的制琴工艺绝对达到了国内一流。”说到质量,潘鸿凯底气十足。
 
  品牌价值上不去,当地企业难免陷入价格战。“2000年前后,4000元成本的钢琴,能卖到8500元,现在一架普通钢琴只能赚几百元。”王惠林说。
 
  说起品牌,钢琴行业有个颇为有趣的行业现象值得一提——
 
  作为舶来品,旧社会老上海制造的钢琴,通常会取一个洋名,比如“施特劳斯”“莫扎特”等。
 
  新中国成立后,国营厂的主打品牌换成了彰显民族特色的“星海”“聂耳”“珠江”等。
 
  洛舍钢琴发轫于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伯牙”,但随着民营企业兴起,“洋品牌”很快卷土重来,成为主流。
 
  “我们的牌子是洛德莱斯。洛是洛舍,德是德清,加上莱斯纯粹为了洋气。”潘鸿凯说。
 
  “拉奥特,英文名是louder(大声)。我们不懂,一个当英语老师的朋友帮忙取的。”乐韵公司负责人章加龙说。
 
  老厂长王惠林自己的第一个品牌是圣坦威。他坦言参考了“施坦威”,却对对方起诉自己侵权耿耿于怀。
 
  遍地洋名的行业现象,虽然颇有争议,但是也给了洛舍众多钢琴厂生存空间。正如一名洛舍钢琴老板对记者说:“大量的培训机构是这几年新兴的销售渠道。培训老师的推荐非常重要。钢琴都是洋名,学生哪分得清?”
 
“四手联弹”上海钢琴洛舍造


 
  今时今日,小镇洛舍的钢琴生产能力远超曾经是自己老师的上海,但几乎所有洛舍钢琴企业都会在上海再注册一家公司,突出“上海制造”。
 
  王惠林认为,打造洛舍钢琴整体品牌需要当地政府足够给力的支持。
 
  究竟是该政府主导打造产业集群的品牌,还是由代表性企业主导品牌发展,再带动当地产业集群?
 
  章加龙表示,乐韵一直努力塑造洛舍制造的品牌。但他随即反问:“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你选择上海钢琴,还是洛舍钢琴?”
 
  事实上,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上海钢琴洛舍造”正被赋予新的意义——
 
  在今年上半年的一场位于上海枫泾的“长三角老字号品牌路演汇”活动上,洛舍钢琴窗口企业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与上海钢琴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合资成立子公司,运营上海钢琴公司旗下的“施特劳斯”品牌。
 
  这次合作与过去洛舍钢琴企业披上上海制造的外衣截然不同。
 
  早在1895年,上海生产出中国第一架完全自主生产的钢琴,取名“施特劳斯”。20世纪30年代,施特劳斯牌钢琴年产量已达2400余架。新中国成立后,施特劳斯品牌亦获评“上海市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诸多殊荣。但这个百年老字号如今的市场份额远不如其辉煌时期。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经典品牌集聚地。中华老字号企业392家,占全国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其中超过半数位于上海。
 
  如何利用好这一集聚优势,抱团发展,如何让沉睡的品牌要素自由流动,是长三角品牌振兴的一大课题。
 
  在上海方面主动邀请下,乐韵公司即将和上海钢琴“四手联弹”——
 
  上海钢琴看重洛舍的产业环境,以及乐韵公司在同奥地利克拉维克品牌多年合作中锤炼出的生产管理能力。
 
  吸引乐韵的,无疑是“施特劳斯”这块老字号招牌背后,历经百年积累下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洛舍两代人努力了35年,跟施特劳斯125年历史还是有差距。这个用钱买不来。”章加龙说。
 
  在王惠林和上海朋友那顿饭局的35年后,小镇钢琴终于走到了回报上海钢琴业的新阶段。
 
小镇“琴工”走进全国政协礼堂修钢琴
小镇“琴工”走进全国政协礼堂修钢琴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李坤晟、王京雪、唐弢
 

 
  随丈夫到浙江打工前,在贵州毕节老家务农的林明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今年,她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和工友们到首都北京,走进全国政协礼堂修钢琴。
 
  这架奥古斯特福斯特(AUGUST FORSTER)品牌的德国钢琴,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全国政协举办重要外事等活动,用外汇购买的。
 
  岁月流逝,这架老钢琴静静躺在全国政协礼堂的角落里,外壳开裂、琴弦断裂,失去原有光彩。
 
  今年,全国政协决定修复这架具有历史文化纪念意义的钢琴,为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献礼。
 
  几经辗转,为全国政协修钢琴的任务落在了林明飞和6名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的同事肩上。
 
  公司技术部部长,韩国专家李炳男第一眼看见钢琴,就吃了一惊。
 
  由于年代较久,眼前这架钢琴损毁得实在厉害:哆来咪发唆弹不出来,琴键上不少象牙材质白键皮不知所踪。李炳男拿扳手拧了拧弦轴板上的弦轴钉,手一松,扳手就退了回来。老化的弦轴钉完全拧不紧。
 
  “但钢板设计、木材和毛毡都是很好的,是值得一修的好钢琴。”李炳男说。
 
  全国政协办公厅六局原局长卫元琪曾在大学教过钢琴,对钢琴颇有研究,也是这次钢琴维修的联系人。
 
  听他介绍,这架奥古斯特福斯特九尺三角钢琴用料相当考究,全手工制作,音板材选用的是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生长环境气温5摄氏度左右、树龄80年以上的云杉树,键盘采用的是象牙材质,黑键是乌木材质。
 
  这正是问题所在:经过半个多世纪,今天钢琴制造的原材料、制造工艺和当年都有所不同,这大大增加了修复难度——
 
  老钢琴是一字螺丝,现在钢琴都用十字螺丝;老钢琴弦轴钉直径6.05mm,现在通行的弦轴钉是6.95mm和7.05mm规格;现在琴弦长短和直径大小与这架钢琴不匹配;老钢琴的白键皮是象牙材质,由三段拼接而成,当下主流的白键皮材质是有机玻璃,一体成型……
 
  不过,这难不倒这支由1名韩国专家和6个中国师傅组成的修琴小队。
 
  负责喷漆的工人吴传朗被折腾得够呛。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钢琴顶盖的照片,写道:“真想把这块巧克力吃下去。”原来,现在的油漆涂上去,会很快和钢琴本来的油漆发生化学反应。几经试验,吴传朗只得将钢琴原有的漆刮掉再涂上新漆。
 
  象牙早就禁用了。新的有机玻璃材质键皮与旧的象牙键皮厚度不一。33岁的费苏萍将55个白键皮一个个用砂皮纸慢慢地打磨,厚度相差不到一毫米。单一又枯燥的工作,将这位青年修琴师的手指都磨出了水泡。
 
  “要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九点,整整五天。全靠大家帮忙。”费苏萍指了指身边的林明飞道。
 
  “礼堂一旦有会议,我们只能晚上修。累了的时候,我们相互开玩笑。”负责音板修复和整琴装配的费小林说。进入乐韵公司前,他是一名打家具的木工。
 
  最后的精调由李炳男出马。一遍调下来,基本都要两个多小时。为了调出这架旧钢琴最佳的音调,维修时,李炳男前前后后调试了至少10次。
 
  当维修完成,卫元琪为乐韵的钢琴匠人点赞,他坦言,能让这架老钢琴重新弹奏出这么美妙的琴声,实在是件不简单的事。
 
  刚走进礼堂时,负责拨音、调律的林明飞在这架钢琴前战战兢兢,她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把这件“文物”弄坏了。
 
  “现在回想,我们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林明飞说。
 
  林明飞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一名解放军战士,现在她自豪自己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尽一份力。
 
  在乐韵公司所在的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有近100家钢琴制造和配件企业。洛舍,被称作“中国钢琴之乡”。
 
  乐韵钢琴公司厂房上,“中国农民制造世界一流钢琴”12个大字赫然醒目。但公司负责人章加龙却向记者表示,希望不要再用“农民造琴”的概念,“我们已经是具有专业水准的工匠团队”。
 
  林明飞进厂时,跟着丈夫从给钢琴挂弦干起。后来上门给客户装钢琴,总有人问能不能帮忙调音。于是,上进肯干的她主动跟着李炳男学习,慢慢摸索如何给钢琴调律、拨音。
 
  “现在,我自己买了一架钢琴,正在学习弹钢琴。”这是当年林明飞走出贵州大山时远远无法想象的日子。  (参与采访:张哲萍)
 
北京儿童医院“候诊帐篷”是怎样消失的 建设医联体,“病人不动医生动”,外地患儿看病不用再往北京跑
北京儿童医院“候诊帐篷”是怎样消失的
建设医联体,“病人不动医生动”,外地患儿看病不用再往北京跑

( 2019-10-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强晓玲


  上午9点,李海娇带着儿子从诊疗室里出来时,情绪平复了许多。接诊专家检查认真仔细,病情分析清晰明了。

  “知道这个专家是谁吗?”

  “北京儿童医院的院长!”

  一旁候诊家属的悄悄话,让进京寻诊的李海娇惊喜中感慨“自己的孩子太幸运了”。

  的确,这个距离北京儿童医院40公里外,北京顺义妇幼保健院的耳鼻喉专家门诊,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每周一的“规定动作”。

  早晨6:20出发,晚上七八点钟回家,门诊、手术、院长办公会、院中层干部会、处理事务性工作……倪鑫周一的日常,也如北京儿童医院众多医护人员的日常,这些“额外”的“规定动作”,他们一做就是几年。

  为什么?

  地处北京西二环外的北京儿童医院,前身为北平私立儿童医院,是由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院士于1942年创办的。它曾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儿科医院。

  曾经,每天这里超过一万人次的门诊量中,70%的患儿来自全国各地,就诊挂号的队伍排上了二环主路,为求一号的家属把临时帐篷搭进了院东草坪,被戏称为“火车站”的就诊大厅熙熙攘攘,大包小包随处可见。

  怎么办?

  在北京,从2012年开始探索性地对大兴区人民医院儿科科室托管,到联手首都儿研所面向22家市属三级医院儿科设立“北京市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再到2018年,挂牌成立北京儿童医院天坛诊疗中心、世纪坛诊疗中心等儿科紧密型医联体。把北京儿童医院的品牌植入到综合医院的儿科,通过提升诊疗能力,让周边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儿科医疗服务。

  在全国,2013年牵头组建跨省专科联盟——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探索“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医联体服务新模式。成员单位辐射26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20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获益儿童达2亿多,约占全国0-14岁儿童总数的80%,在全国初步构建起“首诊在基层、复杂病例远程会诊、疑难急重患者转诊无障碍”的儿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联动模式。

  就这样,几年里,在每一个奔忙的医护人员的身影中,从“北京儿科是一家”到“全国儿科是一家”的发展理念中,“额外”的“规定动作”如星星之火,点亮了整个中国儿科学科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儿童医院门(急)诊量比2017年下降约14%,外地患儿占比下降到50%以下,总量下降近三成。与此同时,医联体成员单位门诊量呈现明显增长。

  2017年4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医联体的四种模式由此初具模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

  其中,先行一步的北京儿童医院集团跨区域专科联盟被作为样板模式在全国推广。

沉下去:专家门诊开到家门口


  令倪鑫没想到的是,所到之处反响强烈。尤其是专家、临床、科研、教学、预防、管理等“六个共享”,让地方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看到了诚意和希望


  2012年3月,作为北京市新一轮公选院长,倪鑫带着市医管局(现在的“医管中心”)提出的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出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

  “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

  “如何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如何解决医院人才外流现象?”

  每天面对着院内的杂乱拥挤、院外那一张张寻诊无望的眼神,倪鑫想,这些70%来自外地的患者当中,到底有多少该来?又有多少不该来?他们为什么要来?

  “能不能采取一个办法,让这些病人能够相信当地医疗机构,相信当地的医生,不离开当地就医,更不用旅途劳累到外地去看病。”院长办公会上,倪鑫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的专家能不能下沉地方,‘病人不动,医生动’,联合地方医院解决好当地百姓‘看病难’。”

  从2012年底开始,经过集体调研论证,“北京儿童医院集团”于2013年5月正式成立。第一批全国9家医院加入。倪鑫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整合了一些实力强、有规模的省级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一家一家走访,一个一个去谈。”

  开始也有顾虑,地方主管部门愿不愿意?地方医院主管领导愿不愿意?合作医院的医护人员愿不愿意?

  令倪鑫没想到的是,所到之处反响强烈。尤其是专家、临床、科研、教学、预防、管理等“六个共享”,让地方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看到了诚意和希望。

  合作以理事会为组织形式,下设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各医院安排专人兼职理事成员单位秘书,协调服务工作。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引领,并将成员单位的专业人才整合成“集团专家”。通过派驻管理团队,完善地方医疗、质控、门诊等管理制度,开展学术讲座、临床带教、指导查房、疑难病会诊等,实现了专家、管理“双下沉”,直接造血成员医院,填补地方儿科特色专业空白。

  目前29个成员单位中,295名以专业分组的“学术委员会专家”,由专家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

  当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门诊“开到了家门口”,地方及周边患者自然汇聚过来。当那些跑到北京就诊的外地患者听专家亲口说,“过几天可以在你们省里做手术”时,不用再往北京跑的患者“是真的激动啊。”

  倪鑫说,“对于病患来讲,‘进京看病’压力非常大。这项举措不仅帮助患者省掉了不少就医成本,更解决了他们的旅途劳累,非常有意义。”

  2015年,时任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安徽省儿童医院调研医改情况,对北京儿童医院医联体创新模式给予了积极充分的肯定。

  原来在前期调研中,北京儿童医院发现在外地患者中,安徽省的血液病患儿很多,于是决定选派本院血液科主任和护士长“下沉”到安徽省儿童医院组建并托管其血液科,经过地方宣传,很快北京儿童医院来自安徽省的血液病患者明显减少。

  安徽省血液病患者在就近得到优质医疗诊治的同时,部分特殊情况的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到北京儿童医院,“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为挂号、住宿等等发愁了”。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到河北省考察,看到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坐诊河北省儿童医院“特需门诊”,听取介绍后,陈竺说,“这是在医改过程中,充分使医联体达到效果的好办法,是实实在在的专家出诊,不是挂红旗。”

  倪鑫说,“我们是整个团队形式的下沉基层医院,带动学科发展,满足病人需求,推动基层医教研防,有别于所谓的医生走穴。”

  倪鑫说,成员单位之间是通过竞争考核机制的医联体模式,理事会每年会按照考核机制,制定成员医院的发展规划,“例如基层贫困地区医生培训、组建辐射本地区的医联体,要像毛细血管一样,将优质医疗资源分配到基层各个角落。”

  2017年,北京儿童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正式获批。倪鑫说,按照国家中心、省、地市、县乡,“分级诊疗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作为专科医联体的试点样板,北京儿童医院还分别托管了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和河南省儿童医院,以分院的形式开展诊疗工作。

  这些年来,北京儿童医院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全员专家“动”起来。

  “‘额外’的工作量也要有‘额外’的收获。”倪鑫介绍,一些获得副高职称的年轻医生在下沉基层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知名专家”。同时,在薪金补贴方面向“动起来”的专家倾斜,给年轻专家增加比例,在合作医院给予补贴支持。

  经过几年的实践,北京儿童医院外地患者门诊量逐年下降,医联体医院门诊量却在明显增加。倪鑫说,“医学是一门实践学,专家下去了,病人不走了,案例丰富了,当地医疗水平就上来了。”

提上来:托管科室不再“小儿科”


  当曾经的弱势科室因为医护人员的作为得到各方认可时,“小儿科”的天坛中心也在天坛医院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咳嗽,殷主任刚给看了,说没大事。”拿着处方准备去拿药的金宝妈说道,“昨晚网上预约的号,上午不到9点来的,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

  去年,天坛医院搬迁新址,家住北京南四环的金宝妈觉得“政府给发了个大红包”,让她惊喜的是天坛儿科挂出了“北京儿童医院天坛诊疗中心”的牌子。

  之前“金宝”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直奔北京儿童医院,“没办法,儿童医院的小药就是管事。”但每次就诊也让她想想就头疼,“人山人海,要排上半天队。”

  如今家门口的“专家门诊”不仅环境好,而且方便又踏实,让她真正感受到了这个“大福利”。

  宽敞明亮的大厅,整洁有序的诊室。笑称自己“看得慢”的殷菊一个上午没有停歇,30多个号,看完已是下午一点半。在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工作了20多年,殷菊如今被派到天坛中心已快一年。

  “忙还是那么忙,只是工作地点变了。”每周一、四在天坛,周三在北京儿童医院出专家门诊,殷菊的任务,就是要把天坛的小儿呼吸学科带起来,在儿童医院的业务研究更不能丢,“呼吸科常见病多,把感冒发烧的小病留在当地治疗,把疑难危重症筛查出来,通过绿色通道转诊到北京儿童医院。所以每天除了门诊、病房筹备,更多是要梳理流程,解决问题。天坛小儿药品比较少,化验检查也不够全面,需要一步步完善。”

  “天坛很强,三甲,但儿科很弱。”精明干练的赵成松是天坛诊疗中心主任,“除了神经内科,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处理不了,天坛医院希望我们能给予支持。”2018年,在北京市医管局统一调配安排下,双方以托管形式合作,有着丰富的儿童医院管理经验的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助理、门诊部主任赵成松带着两名科室主任殷菊、齐宇洁受命前往。

  每周至少有三天在天坛医院,除了出专家门诊,操心更多的是把这个单一专长的科室如何全面提升?如何规范建设?赵成松心里很清楚应该怎样不走弯路,更明白如何在两院之间建起一条绿色通道。

  一年的磨合,不断的规范,增加门诊类别、增加输液、化验,开设延时门诊等等服务措施,天坛诊疗中心门诊量同比增长了180%,进入天坛医院科室排名前十位,住院人数增长67%,床位使用率增长3.3%,平均住院日降了7.3%。“治疗效率高,病人周转率高。”赵成松解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天坛中心运行良好。

  与殷菊一起被调到天坛中心的齐宇洁是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专家,“之前在儿童医院更多只是动动嘴,现在必须亲自动手,把比较规范的设置移植到这边是当务之急。”

  正忙着病房改造的齐宇洁快人快语。

  新生儿疾病多为突发,紧急复杂,不能怠慢,随时待命的齐宇洁,对于科室医护人员的规范培训更是不能放松。她说,“虽说大家都受过儿科的相关培训,但这边不像儿童医院案例多,临床经验丰富,一些救治流程可能很长时间没有用到,一旦出现,我在现场就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医生、副主任医师王桂芬说自己是紧密型儿科医联体新模式的受益者,“天坛名气大,但我们科室是‘小儿科’,奖金少,人不多,整体实力比较差。自从三位主任来到中心,一年来,门诊服务能力提升了,收入提高了,临床经验、学科水平的提升更让自己有了成就感。”

  “之前我们以小儿神经科为主。”王桂芬说,“如今新生儿、普儿呼吸科、内分泌三科已经规范建立起来,以前要去儿童医院排长队的普儿患者,现在来我们这里都可以解决,真正做到了让病患就近医疗。”

  王桂芬觉得合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科研究平台,除了临床案例的丰富,年轻医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外面去学习、交流,发表论文,“这对于医生的成长特别重要,尽管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但收获更多。”

  当曾经的弱势科室因为自己的作为得到各方认可时,“小儿科”的天坛中心也在天坛医院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看着天坛中心的成绩单,赵成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作是造血,是让综合医院的儿科能迅速成长起来,再去对接辐射到社区医院,真正实现小病留在社区,大病直通北京儿童医院,实现了儿科初级门诊筛查,避免了医疗资源重复浪费,把分级诊疗实实在在的做起来。”

  对于殷菊来说,这种形式除了帮扶,更是对自己能力与业务的提升,“至少在小儿神经内科方面学到很多,这是一种相互的促进与提高。”

  每天24小时待命的齐宇洁说,“忙归忙,但成就感是会让人上瘾的。”

引进来:完善机制才能留住人


  “从最初构思筹建,到顶着压力不断尝试,我们希望未来不断依靠技术资源去整合平台,让一方百姓真正受益”


  每天驱车80公里,往返于北京城与郊区顺义之间,每周至少四次,这样的生活,57岁的耿荣已经“跑”了4年。

  2015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与顺义妇幼保健院正式签约,以托管形式合作发展。当时,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耿荣被委派来做儿科主任。这所区级二甲医院给耿荣最初的印象是,“哪儿哪儿都黑乎乎的,除了省电,更多还是儿科的接诊量并不多。每天到点上班,到点下班,中午还有两个小时的午休。”耿荣直觉,“这哪儿像个医院啊。”

  几年来,北京儿童医院派出240多名专家先后在顺义妇幼保健院参与门诊、查房示教、手术、双向转诊等全方位帮扶,并开设了小儿心脏、肾病科、小儿外科、血液肿瘤科等24个专业门诊。2016年,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幼保健院整体门急诊总量和儿科门诊量分别同比增长超过20%,有效缓解了市区就诊压力。

  如今,仅儿科门诊量每天最高达到1800多人次。耿荣说,“工作量大了,要求也更高了,但大家的精神面貌比起以前要好很多。”

  如今,经北京市卫健委等多项综合考评显示,顺义妇幼保健院各项绩效考评均名列前茅。作为顺义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家,副院长米鑫见证了几年来医院发生的变化。“托管前,我们经常是倒数第二第三。”随着儿科等重要科室信任度的极大提高,顺义妇儿医院在2018年成为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米鑫说,“发展是跨越式的。”

  最令米鑫兴奋的是,研究遗传基因的李巍院长的到来,让顺义妇儿医院在医学科研方面的软实力大大增强。“遗传与生殖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提升了整个医院在遗传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每年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不断完善的临床科研体系,这些在区级医院是难以想象的。”

  2015年,倪鑫从中科院“挖”来了李巍,“他是搞遗传代谢疾病的,正好顺义有产科,我们如何真正去体现从孕产就开始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从遗传基因筛查到遗传病疑难杂症的诊断,李院长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作为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副所长,李巍同时担任着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执行院长。如今,顺义妇儿医院的遗传筛查项目,已将孕前、产前、新生儿的体系建立起来,特别是新生儿筛查,组织了目前国际领先的国内一万多例的“多中心研究”项目。李巍说,“这样就能够把一些遗传病尽早筛查,早干预早诊断。”未来不仅满足北京儿童医院的诊疗需求,更可以辐射并惠及全国各地的孩子。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李巍说,如今医院最大的困难仍然是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未来发展的瓶颈。“目前,双方的‘托管’集中在业务的‘托管’,而作为一家区级二甲医院来说‘吸引高端人才非常困难’,而自己培养的人才又常常被其他三甲医院的‘橄榄枝’吸引。”

  倪鑫感慨,“这些年我们真的能体会‘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的探索,一步步的推进。”

  2016年,“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成为全国首家从事儿童医学发展研究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组织,自此,北京儿童医院集团跨区域专科联盟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资源与服务保障。

  倪鑫说,有了福棠中心,对于一些省级贫困地区医生的培训,以及对外学科交流合作研究有了更有力的支持。如今除了国内的29家成员单位,福棠中心与全球多家知名儿童医院都有合作,“真正实现了辐射国内,连接世界”。

  畅想未来,倪鑫说,这些年,坚持下来,靠的是“情怀”,“家国情怀”,“从最初构思筹建,到顶着压力不断尝试,我们希望未来不断依靠技术资源去整合平台,让一方百姓真正受益。”

  如今,在高峰时间段的北京儿童医院里,就诊大厅整洁有序,院东草坪也早已不见了私搭的帐篷,曾经,就诊挂号队伍排上二环路的那一幕已然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