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经济·民生

04版:要闻

05版:脱贫攻坚

06版:综合新闻

07版:新闻纵深

08版:广 告

09版:草地副刊

10版:草地副刊

11版:草地副刊

12版:草地副刊

13版:草地副刊·人物

14版:草地副刊·人物

15版:草地副刊·人物

16版:每周影像

中共中央关于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2019年10月10日)
中共中央关于追授黄文秀同志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2019年10月10日)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2019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奋斗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党中央决定,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黄文秀,女,壮族,广西田阳人,中共党员,1989年4月出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1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同年同月成为广西定向选调生,被分配到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挂任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党委副书记;2018年3月起担任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同志利用周末回田阳县看望病重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因暴雨心系所驻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黄文秀同志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典型,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缩影。她求学时积极上进,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基本理论,到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后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向驻村群众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边远山区落地生根。她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毕业时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工作,并报名到条件艰苦的边远贫困山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默默奉献,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她把扶贫之路作为“心中的新长征”,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手绘“民情地图”,往来奔波于崎岖的山路,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组织贫困户成立互助组,建立电商服务站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全村整体脱贫。她对群众满怀深情、真诚质朴,虚心向老村支书请教群众工作方法,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发挥自身法学专业优势,积极为村民化解矛盾,赢得了群众普遍信任。她性格坚毅、自强自立、克己奉公,尽管父母长期患病,家境困难,却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尊敬孝顺父母,热心帮助他人,用人格力量感染和温暖身边每一个人。黄文秀同志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党中央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都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要像黄文秀同志那样对党忠诚、牢记使命,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自觉把人生追求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积极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和工作中去。要像黄文秀同志那样心系群众、担当实干,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一线挥洒汗水、无私奉献,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干实事、谋福祉。要像黄文秀同志那样脚踏实地、昂扬向上,深怀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砥砺攻坚克难的进取之志,勇立潮头,奋力拼搏,用激情和汗水书写亮丽青春、创造辉煌业绩。
 
  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主动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谱写新的华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沧桑大道阔 国庆贺电贺函折射中华民族飞跃
沧桑大道阔
国庆贺电贺函折射中华民族飞跃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谢琳、蒋国鹏
 

 
  2019年9月30日18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
 
  工作人员取出卷宗,向新华社记者展示一份珍贵档案——
 
  “发自莫斯科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先生: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一周年之际,主席先生,请您接受我友谊的祝贺。谨祝伟大的中国人民及您个人在独立与人民民主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获得进一步的胜利。
 
  约·斯大林”
 
  这是1950年9月30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发给毛泽东主席的贺电,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
 
  泛黄的文电纸薄如蝉翼。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向后一页一页翻着档案,展示那一年新中国收到的国庆贺电贺函。
 
  这些贺电,来自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越南、朝鲜等近20个国家的领导人、政府和政党。
 
  安静的档案馆内,历史的脚步声如此清晰。
 
新生:开天辟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面对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指导下,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摸索中迈出了对外交往的脚步。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并与印度、缅甸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了与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新篇章。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
 
  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收到来自44个国家的171封国庆贺电贺函: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民主德国、越南、瑞典、丹麦、芬兰、瑞士、挪威……
 
  新中国的“朋友圈”明显扩大——既有社会主义阵营的老朋友,也多了不少这个阵营之外的新朋友。
 
  在向中国领导人发来的贺电中,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这样说: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最重要的国际事件,它标志着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向前迈进了巨大的一步。同时,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特别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大大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它使世界和平的力量空前强大。”
 
  上世纪60年代,虽然反对美帝国主义威胁仍是新中国外交主要任务,但是中美关系已现缓和态势;中苏关系则因两国在国际战略、意识形态方面分歧加剧而对立、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爆发冲突;中国与多个周边国家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遗留问题,与非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上述特点,在这一时期外国领导人、政党、友好人士发来的国庆贺电贺函中均有体现。阅读相关档案时,“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世界革命”等词语不时进入记者视线。
 
站起来:挺直脊梁


 
  上世纪70年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70年代初期,中国与加拿大、意大利、英国、联邦德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建交。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合力把新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同期,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打破中美关系僵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这些外交进展为后来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开始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张清敏教授说。
 
  1972年9月30日,中日两国复交次日,田中角荣首相向周恩来总理发来贺电: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接二十三周年国庆节之际,我代表日本国政府和国民表示祝贺。我衷心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繁荣,中国人民更加幸福。”
 
  短短几十字的贺电,意味着中日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七年后,美国总统卡特在祝贺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电文中这样说:
 
  “今年国庆是我们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欢迎一个强大和安全的中国积极参与世界事务。我相信,我们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越来越富有建设性和合作性的关系将会增加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前景。”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十几个建交国,到1979年时与11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0年间,新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准则逐步健全。
 
  张清敏认为,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创建了新中国的新型外交,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以平等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富起来:厚积薄发


 
  上世纪80年代,伴随国内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中国外交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80年代中期,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时世界两大主题。中国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顶住冷战结束的种种冲击,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上述特点,在80年代、90年代外国领导人、政党、友好人士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发来的国庆贺电贺函中均有体现。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祝贺,以及对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贡献的赞赏,是这一时期国庆贺电贺函的主要内容。
 
  1997年,新中国成立48周年。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在贺电中说:
 
  “全世界钦佩人民中国奇迹般的全面发展,赞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十分卓越和有益的作用。……新中国伟大的飞跃,不仅以一种非常有益的方式造福中国人民大众,而且有利于我们亚洲和第三世界,有利于其稳定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进入21世纪,面对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中的世界格局,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合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国际体系并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争取较长时期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开创了对外关系新局面,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国际形象。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强起来:走向复兴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今天的中国,“朋友圈”规模空前,已与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立110对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
 
  今天的中国,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向中国领导人发来的国庆贺电中,
 
  ——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威望,在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劳尔·卡斯特罗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古方高度评价中国为捍卫国际法准则,促进公平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积极贡献。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说:中国已成为最具国际威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为维护世界安全稳定、促进国际合作作出特殊重要贡献。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说:中国用70年时间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得到全世界广泛认可。中国在诸多领域崛起为世界的引领者。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是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
 
  ……
 
  1949年至2019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
 
  “历经70年的国家建设进程,在实现‘站起来’和‘富起来’的目标后,我们已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张清敏说。
 
  读国庆贺电贺函,不仅是在读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更是在读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壮丽史诗。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参与记者:马晓燕、王沛、金正)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让乡村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中国乡村治理呈现新局面
让乡村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中国乡村治理呈现新局面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在河北大厂县赵沟子村委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李宝清(右四)在为村民进行调解。老党员李宝清建立了一个热心为村民处理邻里纠纷的“老李调解室”(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新华社记者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是中国乡村百姓共同的生活向往与追求。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地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主动探索、妙招频出,走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拉家常办大事,“小板凳”上聚民智


 
  浙江省余姚市谢家路村村民王木根没有想到,在自家小板凳上向村委会主任奕建萍随口说出的困惑,竟真的改变了村里的决策。
 
  今年2月以来,谢家路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搞得如火如荼。村里的垃圾总量减了下去,村民们的分类热情一天天高涨起来。“大家会不会还有什么建议和问题呢?”为了听听村民们更多心里话,奕建萍决定去几户农家走一趟。
 
  一杯热茶,几句寒暄,奕建萍在王木根家与他同坐一条板凳,你一言我一语从家长里短聊到村事村务。“奕主任,现在搞垃圾分类一般五六户人家共用一组垃圾桶,平常用没问题。但村民家里有事可能会办酒席,到时厨余垃圾桶会不会满足不了需求?”王木根说。
 
  “酒席不是每天都办,专门再增设一批垃圾桶,会不会有些浪费?”奕建萍和村委班子商量后告诉村民,村里将设一个专用电话,如果谁家有酒席要办,在拨通这个电话后的2小时内,村环卫工将调配一个机动垃圾桶送上门,并在一天内运到指定地方进行回收处理。
 
  “村干部与村民一起围坐在小板凳上聊天,亲如一家。”奕建萍说,通过“板凳家访”“板凳决策”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小板凳”在架起干群连心桥过程中发挥“大功用”。
 
  在距离余姚1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象山县,坚持十年的“村民说事”制度中也透着乡村治理新气象。2019年中秋之夜,象山泗洲头镇墩岙村村委会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村支书鲍英钱和20多位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最近茶余饭后不时被大家伙儿念叨的“热门话题”——建设村文旅活动中心。
 
  “搞文旅中心是好事情,但咱们的账本究竟能不能算清楚?”“是不是可以用四合院的形式突出文旅特色,明确功能分区?”没有“一言堂”,没有蛮横打断,没有违心附和,村民们心情愉悦、言无不尽,主持会议的鲍英钱则边听边记,回应疑问。
 
  “村民说事”制度构建了“说议办评”相结合的说事体系。山林开发的方案议好了,村干部马上对接修路招商;整村拆迁安置的工作刚做完,满意度测评的问卷就已发到了村民手中。“‘村民说事’构筑了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全闭环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村理事新路子。”象山县委书记叶剑鸣说。
 
  一声老腔韵味浓,一世乡情喜乐融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1986年孟庆喜履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党委书记时的庄严承诺。30多年过去了,马庄村民乐团的发展壮大,见证了村民物质“面子”与精神“里子”双成长的进步历史。
 
  上世纪80年代,马庄经济总量在全乡18个村中排名第13位。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活动,村民们一闲下来就打牌赌博。孟庆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怎么办?思来想去,反复权衡,孟庆喜想到了搞乐团。
 
 
  “乐团让村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对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整体素质、净化村庄风气都有帮助。”孟庆喜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马庄风气得到明显改观。
 
  新世纪初,乐团加快了迈向市场、走出国门的步伐。2002年起,乐团每年都要接100多场商业演出,还分别在意大利和日本获得国际大奖。如今,乐团每年盈利都在30万元左右。
 
  对乐团的坚守,透出马庄人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如今的马庄,新年有春晚,元宵有灯会,三月初八有庙会,夏季有纳凉晚会……“村民乐团是我们的骄傲。”孟庆喜说。
 
  在河南省新郑市梨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少戏曲票友每天下午都会来此听戏唱戏、互相切磋。《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打金枝》《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唱段,让55岁的赵根花刚带完小孙子就往文化站里跑。“只要一听见弦子响,我就过来了。出去唱唱戏,比在家说闲话更有意思。”
 
  梨河镇副镇长高毅翠说,目前全镇共有文艺队伍32支,培训文艺骨干500余名,相继举办了七届广场舞大赛、戏迷擂台赛。“‘一声老腔’让那些无所事事、沉迷于牌桌的人走了出来,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暖了起来,让邻里之间、家庭内部和睦了起来。”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表示,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企业家、文化志愿者投身乡村的文化建设,形成农村文化建设新力量。
 
  “思想医生”解千忧,“权力清单”定是非


 
  在河北省任县郭村的“张庆兰和合说事工作室”,调解员张庆兰拿着一沓“地亩明白凭证表”长吁一口气,困扰12户村民长达8年的土地纠纷,终于圆满画上句号。
 
  由于历史因素,分在这12户村民名下的田块边界一直不清楚,一笔田块“糊涂账”让12户村民没少闹矛盾,其中有两户还因此“大打出手”。最终,他们找到了村里两位公认的“思想医生”:张庆兰和赵喜申。
 
  张庆兰和赵喜申决定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在调解过程中既分析利害,又以情服人,并亲自为他们量地定边。为防止矛盾复燃,张庆兰还为他们制定《团结文明公约》。最终,12户村民的地界问题成功得到解决。
 
  在任县,像张庆兰这样被称为“思想医生”的调解员经常活跃在邻里乡间,他们依据法律法规、乡规民约、道德规范,调处农村邻里矛盾、债权关系、土地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在各村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的局面。
 
  在浙江省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将涉及集体管理事务的19个事项和17项便民服务举措做出明文界定,让村集体晒出“家底”、明确权责,教干部清白、给百姓明白。与此同时,当地运用大数据智慧运行系统,为小微权力监督插上了“云翅膀”。
 
  “你们村的食堂承包合同即将于下月底到期,请及时按规范程序进行公开交易。”最近,宁海胡陈乡西翁村收到了由乡纪委发出的交易告知书。
 
  “这条信息是我们的小微权力清单智慧监管系统自动监测到的。我们马上告知了村里。”胡陈乡纪委书记陈健介绍,今年以来,依靠该系统已对3个项目进行预警,挽回集体经济损失2万余元。
 
  “新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实际上也是县乡农村工作体制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既要实现资源下沉,又要善于让各种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执笔记者:何玲玲、顾小立,参与采写:于文静、巩志宏、郑生竹、张浩然、王君璐)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年开行国际班列2000多列,为何仍“爆仓”?
年开行国际班列2000多列,为何仍“爆仓”?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成都10月10日电(记者李力可、杨迪)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物流中心操作主管陈亚婷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进入10月,中欧班列(成都)迎来货运旺季,陈亚婷要负责对接好客户的订单,帮货物“挤上”能赶上交付时间的班列。
 
  “旺季‘爆仓’几乎是常态,常常要应客户需求去协调加挂集装箱或增开班列。”陈亚婷说,越来越多的客户认识到国际铁路运输的优势:时效更高、周转更快。
 
  在陈亚婷办公室的墙上,一张线路图显示,成都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已连接起26座境外城市和14座国内城市,织成了一张通达欧洲、中亚和东盟的物流网络。
 
  从2013年4月首次开行成都至波兰罗兹班列以来,成都国际班列的年开行量已达到2000列以上,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现在,成都国际铁路港每天最多要开行8趟班列。川流不息的“钢铁驼队”载着“四川造”“中国造”走向国际,又拉着全球商品回来。中国西部物流的这一角,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与活力。
 
  铁路港越来越繁忙,供应链不断延展辐射,高兴的是企业。
 
  入驻铁路港两年多的四川欧城记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不久前与国际快消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利洁时集团达成合作,为其建立首个覆盖中国市场的跨境保税中心仓。现在,欧城记公司在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的货架上堆满了利洁时的奶粉。公司副总经理张立平说,今年公司跨境商品的销售额有望超过1.5亿元。
 
  与这座国际铁路枢纽同样繁忙的,还有负责在场站挪箱的集装箱卡车司机曾世海。现在处理的货物更多,但他的工作效率反而更高。原来,发送箱和到达箱是混在同一区域里,有时候曾世海找箱就得耗费很多时间。“今年3月起,场站将发送箱和到达箱分开堆放后,效率就高多了,几乎要节约一半时间。”曾世海说。    (下转3版)
 
  (上接1版)业务量的激增,促使各环节都在流程优化上做文章。在窗口服务和单证办理环节,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通过整合部门、叠加功能,为通关企业节省了一半时间;在海关监管环节,卡口光学识别车牌、集装箱号自动关联取代了纸质核放单验放手续,进、出区车辆的整体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15分钟均压缩为3秒。
 
  同时,铁路港的收费项目由原有53项删减和整合压缩至20项,并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全额免除在口岸的两次吊装、一次短转和查验相关基础作业费用。
 
  让班列运营更贴近市场,不断提升客户获得感,已成为成都国际班列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今年,中欧班列(成都)上线了全程追溯系统,实现了对国际班列去程100%的实时位置追踪;9月17日,还在波兰马拉投运了首个海外运控中心。
 
  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现场操作部部长马飞告诉记者,马拉场站是中欧班列进入欧洲的重要分拨枢纽点和进行宽窄轨换轨的操作点,每天会有大量班列在马拉场站换装,并办理关务文件、进行编组安排。过去每到繁忙时段,这里常常发生拥堵、车板不足等异常情况,但由于无法及时和国内沟通,整体通关效率被拉低。
 
  马拉运控中心成立后,能直接与当地关务、线路供应商等机构进行沟通,实现了境外通关“零时差”操作,既可以改善客户体验,又提升了班列的整体效益。
 
  马飞告诉记者,以供应链思维搭建高效、低成本全球配送网络,公司在波兰罗兹、荷兰蒂尔堡、德国纽伦堡三个公共班列站点实现每周常态化、稳定化运行;同时还在汉堡、华沙等地设立了海外联络处,开展境外营销、运输组织协调等工作。
 
  据成都市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以来,成都国际班列综合重载率达90.9%,货值、货量同比增幅全国领先。其中,除了成都本地的各类产品外,来自四川德阳市的汽车配件、眉山市的化工品等,也成为成都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的“常客”。
 
  “特别是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过程中,我们与省内部分城市及云南、广西、贵州、甘肃等省区合作,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节点,辐射西南、西北的陆海集货网络。”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泽军说。
 
韩正在河北雄安新区调研并召开规划建设现场办公会强调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发展定位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韩正在河北雄安新区调研并召开规划建设现场办公会强调
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发展定位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0月10日,中铁十二局的工人在雄安站施工。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2层。目前,地下主体结构基本完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已经开始。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新华社雄安10月10日电(记者赵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9日到河北雄安新区调研并召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现场办公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听取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10月的雄安新区秋高气爽,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建设现场塔吊林立,韩正来到这里考察新区铁路枢纽规划、铁路建设总体进度,认真听取雄安站施工进展情况介绍,实地了解征迁安置各项工作情况。在容城县容西混凝土搅拌站和容东片区建设现场,韩正仔细察看项目建设进展,考察市政道路及配套综合管网工程建设情况,看望慰问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先行重点任务,韩正来到雄县温泉城码头,听取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情况的介绍,乘船到监测点位,同环境监测人员一起实地察看白洋淀水质变化,深入了解近一年来白洋淀水环境改善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韩正指出,今年是雄安新区从以规划为中心向以建设为中心的转换年,新区建设起步良好、进展顺利,值得充分肯定。下一步,要坚持不忘初心、遵循初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一发展定位,积极有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要出台实施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引导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在新区落地。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内在吸引力。
 
  韩正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必须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扎扎实实推进。要全面落实好新区规划,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真正把高水平的规划严格执行到位。要把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优先工程大力推进,坚持以水定城,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要高度重视公共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借鉴吸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完善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央企、国企的集团优势,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参与新区市场化项目建设。要加强改革创新,鼓励新区先行先试,逐步赋予雄安新区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要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创新考评机制,建立容错机制,大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投身雄安新区建设。
 
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开幕 刘鹤在华盛顿分别会见国际组织负责人和美国工商界代表
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开幕
刘鹤在华盛顿分别会见国际组织负责人和美国工商界代表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华盛顿10月10日电(记者刘阳、邓仙来)当地时间10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开始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本轮高级别磋商定于10日至11日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团队此前已开始工作层磋商。

  新华社华盛顿10月10日电(记者熊茂伶、孙丁)当地时间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在美国华盛顿分别会见美中贸委会会长艾伦、美国全国商会常务副会长兼国际事务总裁薄迈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任总裁格奥尔基耶娃。

  刘鹤在会见艾伦和薄迈伦时表示,中美经贸关系十分重要,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和全球影响。贸易战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也不利于整个世界,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都会受到极大损失。中方此次抱着极大的诚意而来,愿意与美方就贸易平衡、市场准入、投资者保护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认真交流,推动磋商取得积极进展。

  艾伦和薄迈伦表示,贸易战只有输家,没有赢家,美国工商界不希望看到加征关税。由衷希望双方能够在这一轮磋商中取得具体明确的进展,增进互信,为下一步磋商奠定良好基础,最终找到解决分歧、停止贸易战的办法。美国工商界愿为此发挥积极作用。

  刘鹤在会见格奥尔基耶娃时表示,即将举行的新一轮经贸高级别磋商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停止贸易战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期盼。中方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美方通过本轮磋商就一些双方关注的问题取得共识,防止摩擦进一步升级和扩散。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维护世界稳定与繁荣。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贸易战正在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和影响,到2020年将拖累世界经济0.8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方通过磋商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意表示高度赞赏,愿在维护多边体制和自由贸易规则方面继续发挥应有作用。

 
陈希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强调 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坚强保障
陈希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强调
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坚强保障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有效推进新时代干部监督工作,推动广大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攻坚克难敢担当、清正廉洁知敬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懈奋斗。

  陈希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战略高度,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干部监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坚持把政治监督摆在首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落实“两个维护”要求;加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情况的监督,督促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深化选人用人工作监督,持续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做好巡视巡察发现问题整改的督促检查,加强干部监督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着力提高新时代干部监督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外交部:中方将一如既往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企来华投资兴业
外交部:中方将一如既往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企来华投资兴业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朱超)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有记者问:近来,美国一些官员、议员和媒体围绕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涉港言论引发的风波声称,中方正日益利用市场前景和商业手段操控美国企业,迫使它们放弃自己的价值观,美国企业应就此作出抉择。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耿爽说,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最为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具体到美国企业,根据我看到的最新调查数据,97%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在中国市场盈利,74%的中国美国商会成员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他说,“如果按照美方某些人的说法,难道这些美国企业都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吗?都遭到了中方的操控吗?”

  耿爽强调,中方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我们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的政策不会变,保护在华外国企业合法权益的政策不会变。同时,我们也会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基础上积极与国际社会交流互动,欢迎外国机构和人士来华开展交流与合作。”他说。

 
反恐就是维护人权
反恐就是维护人权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近日,美国商务部再次打着人权幌子,宣布将28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实施制裁,并借机污蔑抹黑中国的治疆政策,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新疆事务属于中国内政,关系到中国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在涉疆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容不得任何国家和外部势力歪曲污蔑。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在全球蔓延加剧,严重践踏人权,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灾难。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至2016年年底,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中国新疆地区策划实施数千起暴力恐怖案(事)件,造成大量无辜群众被害,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严重破坏新疆的安定祥和。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为了保护新疆各族人民的基本人权,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坚持标本兼治方针,既依法严厉打击少数严重暴力恐怖犯罪,又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感染宗教极端主义、有轻微违法犯罪的人员,避免其成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牺牲品。
 
  事实证明,新疆打击暴恐、维护稳定的一系列措施,有效消除了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切实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这一做法完全符合中国宪法和法律精神,符合国际社会反恐、去极端化的原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自2017年以来,新疆已经三年未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稳定和谐,一系列治疆举措深得新疆各族人民拥护。去年年底以来,先后有40多批次、近千人的各国驻华使节、联合国官员、有关国家常驻日内瓦外交官以及多国政党社会组织、媒体记者和宗教团体等到新疆实地参观访问。他们的共识是,如今的新疆和谐稳定,一系列措施为国际社会反恐、去极端化斗争做出了贡献,积累了经验,很有借鉴价值。
 
  但是,美方却罔顾事实,在人权问题上坚持双重标准,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治疆政策。美方的真实目的无非是为了干涉中国内政蓄意制造借口,以实现其“以疆遏华”的险恶用心。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面对美方的无理施压和单边制裁,中国有能力、有底气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社会安全。
 
  和祖国各地一样,新疆各族人民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欢歌笑语犹在耳畔。今年已有来自世界各地超过1.8亿人次游客来到新疆,饱览大美风光,共享新疆幸福安宁生活。各族人民会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民族团结、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绝不允许任何势力进行挑唆和鼓噪。
 
    (记者刘兵)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0日电
 
伟大的转折
伟大的转折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97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在这一年,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历史转折准备了思想条件。

  这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为期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历史性转折做了充分准备。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振聋发聩地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讲话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集中讨论并解决了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经济工作、改革开放、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加强和充实了党中央的领导机构,选举成立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终于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从此,党和国家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释放哪些信号?
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释放哪些信号?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南宁10月10日电(记者王念、王军伟、潘强)金秋十月,广西北部湾海面千帆竞发,边境口岸货物川流不息。作为我国西部面向东盟国家的重要出海口,今年1-8月,广西北部湾港完成吞吐量1.5亿吨,同比增长17.19%。

  支撑广西北部湾港强劲发展的正是日益深化的中国—东盟合作。今年上半年,东盟上升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业内人士分析,东盟是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其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说明我国外贸战略回旋空间巨大。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深入推进,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在加紧完成谈判,中国和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

共塑全球经贸合作典范


  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兼有中越双语标识的路标、广告牌不时可见,一辆辆大卡车排队等待边检。

  保税区内,百余名报关工作人员驾驶着平衡车来回穿梭,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许超毅就是其中之一。“5年前我一天处理约30辆车,现在要处理近70辆,翻了一番还多。”许超毅说。

  近年来,凭祥货物运输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18年底,凭祥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我国沿边开放城市首位。今年上半年,凭祥外贸创历史新高,进出口额完成545亿元,同比增长59.5%。

  “一头连接着中国西南广阔腹地,另一头连接着东盟,凭祥已经成为国际物流枢纽。”凭祥市委书记王方红说。

  正是中国和东盟蓬勃发展的经贸合作让凭祥这个昔日的烽火边关成为开放合作前沿。199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去年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议定书》完成了中国和东盟10国所有的国内程序,即将全面生效。去年11月,《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正式发布,东盟10国全部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9年双边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除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和东盟人文交流也日益频繁。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2018年双方人员来往达到5700万人次,每周有近4000个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

  在近日召开的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多名东盟国家政要高度评价双方合作。缅甸副总统敏瑞说,东盟与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断推进区域内经贸、投资、人文等合作加速向前。

  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说,中国是东盟重要的对话伙伴,双边贸易加速增长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互联互通和文化共享互鉴等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东盟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印尼总统特使、海洋统筹部长卢胡特说,对东盟成员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缩小基础设施差距,进一步推动东盟一体化进程。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表示,东盟发展离不开中国机遇,而中国也需要繁荣稳定的东盟伙伴,双方携手同行,树立了区域发展的典范。

  “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充分说明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同时也说明中国的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化,进一步加强合作是中国和东盟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这一区域将塑造新的世界经贸格局。”许宁宁说。

共促价值链深度融合


  今年9月中旬,泰国程逸府副府尹皮帕·巴占杰第8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来到广西南宁。他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是为当地榴莲、龙贡果寻觅销售市场。

  “水果是程逸府的支柱产业,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境外市场。”皮帕·巴占杰说。2018年中国进口新鲜水果485.56万吨,其中,来自越南、菲律宾、泰国3个东盟国家的鲜果就占到65%。在广西,当地拥有7个进口水果指定口岸,是中国—东盟水果进出口主要通道。

  在东盟,“北上”探寻商机络绎不绝。新加坡太平船务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布局中国市场。2014年,公司携同新加坡港务集团等投资钦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2017年又斥资100亿元人民币建设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项目。

  新加坡太平船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张松声说,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将改变中国西部的物流格局,看好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是他进行投资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东盟市场。上汽通用五菱是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商,2017年7月,该公司总投资7亿美元、占地60万平方米的印尼制造基地建成投产。今年9月,印尼制造五菱汽车已经实现出口泰国。

  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卫东说,投产后,16家中国和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印尼相继落地,吸引当地6000多人就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中国与东盟双方相互累计投资约2300亿美元,中方在东盟设立了2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入区企业超过600家。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银说,东盟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大,许多国家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发展初中期,对资金、技术、设备等需求迫切,这是东盟国家纷纷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因。

  得益于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中国和东盟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在老挝,中老铁路正加紧施工,建成后,老挝将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在马来西亚,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投资了400多个项目,其中,中国中车建成马来西亚首个“铁路工厂”;在柬埔寨,金边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

  厦门大学东盟研究中心教授王勤认为,中国与东盟共有19亿人口,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如今两个庞大的经济体正从传统的贸易合作向科技、信息、金融等领域拓展。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表示,从去年开始,华为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提供云服务,并在新加坡、泰国等地部署了云数据中心。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出席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时说:“正是看好东盟国家的前景,小米选择了东南亚作为出海的重点地区,目前业务已经覆盖了东盟10国。”

  “经过40余年高速发展,中国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齐全,劳动力素质高,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取代的。中国和东盟产业链、价值链相互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过程,这将进一步巩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周方银说。

共拓区域合作崭新未来


  今年初,上海华谊项目正式落户广西钦州,这一总投资700亿元的项目是广西目前最大的单体投资产业项目。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项目副总监唐伟春说,他们看中的正是北部湾沿海通道优势。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依托北部湾,将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规划是我国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将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玉主说。

  根据国务院8月26日公布的相关方案,中国新设的6个自贸试验区花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省区。业内人士分析,广西、黑龙江、云南自贸试验区是我国首次在沿边地区设立的自贸区,尤其是广西和云南自贸试验区都面向东盟,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中国西部省份与东盟的密切合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战略回旋空间巨大,尤其是西部省份潜力很大,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和云南自贸区获批,目的都是通过加强与东盟的开放形成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周方银说。

  8月30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自贸区钦州港片区揭牌当天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完成商事登记,其中包含8家外资企业,21家企业签署了20个项目投资协议,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

  当天获颁“首证”的广西敦豪新通道供应链有限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德国邮政敦豪集团。集团供应链中国首席运营官迈克尔·特里库斯表示,公司未来将把技术带到广西,尤其是汽车、物流等优势产业,业务将经由广西拓展到东盟。

  当前,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各方正全力推进世界上人口最多、潜力巨大的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进程。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部长朱林说,作为今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泰国已经制定目标推动RCEP谈判达成协议,减少世界经济和贸易波动,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多边贸易仍是大势所趋,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实施,中国将进一步巩固包括东盟在内的多元贸易格局,促进全球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周方银说。

 
国家5年左右试点布局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
国家5年左右试点布局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安蓓)《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10日公开发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实施方案》明确,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坚持统筹部署、协调推进,优化布局、区域协作,问题导向、改革先行,有序推进、力求实效,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重点在完善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有条件的地方要以新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实施方案》明确,要落实组合投融资和财政等政策激励。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试点城市自主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先布局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校企共招、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

  《实施方案》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负责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的政策统筹、协调推进。

  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区域内建设试点组织实施工作。试点城市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落实主体责任,编制改革问题清单、政策清单,将试点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事、责任到人。

 
直-20亮相天津直博会
直-20亮相天津直博会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10日,正在天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我国最新自主研制的多用途直升机直-20亮相,这也是该款国产直升机首次亮相国际航展。

  这款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中型双发多用途直升机,配装两台国产的先进涡轴发动机,应用电传飞控、旋翼防/除冰等新技术,能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遂行机降和运输等多样化任务。直-20的面世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直升机的谱系,推动了直升机体系的完备。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上海培育的节水抗旱稻在国内多个稻区推广
上海培育的节水抗旱稻在国内多个稻区推广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上海10月10日电(记者李荣)由上海农业科学家培育成功的节水抗旱稻,如今已经在国内主要水稻产区得到推广。据最新召开的长三角节水抗旱稻发展论坛上传出的信息,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正助推水稻传统种植方式的优化和改良。

  据了解,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研究员团队于10年前提出了发展“节水抗旱稻”的理念,在抗旱性增强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水稻生产长期淹水栽培方式,采用旱种旱管等栽培模式,大幅度减少灌溉用水,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大幅度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在理论与品种选育两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育种以当前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为基础,导入陆(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培育出既高产优质又节水抗旱的节水抗旱稻,至今共计审定17个相关品种,包括籼型常规节水抗旱稻、粳型常规节水抗旱稻、籼型杂交节水抗旱稻和粳型杂交节水抗旱稻4个系列。

  上海已建立了节水抗旱稻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并联合全国18家种业研发、生产、销售单位和配套企业组建“节水抗旱稻产业联盟”,加强技术集成配套和节水抗旱稻示范推广网络建设,建立和不断完善节水抗旱稻技术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了节水抗旱稻旱种旱管、水种旱管、机械旱条播等多种轻简化种植模式和“果树+稻”“蔬菜+稻”等复合种植模式。

  目前,除上海以外,节水抗旱稻的主要示范推广区域已经全面涵盖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等主要水稻产区,在浙江、江苏、福建、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此外,在越南、缅甸、巴基斯坦、老挝和非洲的乌干达、加纳、马达加斯加等地已经展开了实质性的推广工作。近年来累计推广的节水抗旱稻种子已接近1000万公斤。

 
船员们有了自己的“家”
船员们有了自己的“家”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以前过三峡船闸等待的时间长,船员们没地方去;有了综合服务区,大家的心情平和了,压力排解了,像是有一个可以在水上歇脚的‘家’了。”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指导船长陈利笑着说。

  常年漂在江上、船上冬冷夏热、新鲜菜总不够吃、一年到头没个休闲放松的去处……长期以来,长江水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被戏称为“一条没有服务区的水上高速公路”。年初,交通运输部将水上综合服务区建设纳入2019年更贴近民生实事,数十万常年在长江航行的船员们有了好去处。

  在长江首个水上综合服务区——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记者看到3艘趸船一字排开,服务区设有“船员小家”“健康小家”、理发室、超市、健身区等,为船员免费提供健身、阅读、上网、影音、手机充电、信息查询等服务;长航总医院在“健康小家”派驻医生,为船员免费体检、提供基本药品。

  “江渝618”轮船长易宣起接上服务区的岸电后,就到超市采购日用品、大米、饮料等物资。服务区里,逛超市、理发、体检、健身的船员有10多人。说起服务区的好处,大家七嘴八舌说开来:

  “以前超市船满江叫卖,价格乱、过期商品多,买到好商品难;到秭归县的超市去买,坐交通艇,再转车,一个往返要三四个小时,上下船还不安全。现在,服务区有免费交通船,水上超市价格跟秭归的超市一样,质量又有保障。”

  “娱乐健身、邮寄快递等服务很便民,还能免费体检,让我们这些终日在水上漂着的人感到很温暖。”

  三峡通航管理局三峡待闸锚地管理处处长王东介绍说,聚焦船方、船员需求,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他们梳理形成了6类30项服务举措,让待闸船员在服务区体验到家一般的温馨和便利。初步预计,综合服务区每年可服务船舶1.5万艘次、船员6万人次,供应清洁电能680万千瓦时。运行近半年来,得到了船方和船员的欢迎,现在超市每个月的营业额达八九万元。

  下游,今年5月,长江上最大的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长江汇兴隆洲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投入运营。它由5艘竖排的趸船船队构成,通过“互联网+航运服务”的科技赋能,可为过往船舶提供涵盖船员便利购物、环保接收、船舶维修保养、燃油供应等9大类一站式综合服务。每天可接待过往船舶百余艘,服务船员近千人。

  “有了这个服务区,可以手机预约倒垃圾,蔬菜水果、船舶配件、油品应有尽有,买东西方便多了,服务态度也非常好。”一位在服务区采购的船员说。

  “这个服务区的面积有1万平方米,我们2015年研发了长江汇App,为船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保利说,“通过这种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能够让船员充分感受到互联网时代的便利生活。”

  一个个水上服务区,正在补齐长江黄金水道的民生短板。

   (记者王贤)新华社武汉10月10日电

 
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图为2018年1月23日,印度演员阿米尔·汗(右一)等电影《神秘巨星》主创人员在北京出席见面会。    新华社记者李琰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孙萍、周盛平、张兴军)巍峨的喜马拉雅山,隔绝不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千百年来,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往来互鉴留下无数佳话。近年来,中印、中尼之间的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焕发新的光彩。

引领文明交流


  历史上,中国与印度、尼泊尔在宗教、文化、艺术、雕刻、建筑等领域持续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佛教东传开启了中印、中尼文明交流的辉煌期。法显、玄奘等中国高僧西行取经,迦叶摩腾、菩提达摩等天竺高僧万里传经,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与南亚历史的珍贵文献。元代,来自尼泊尔的匠人阿尼哥在中国主持修建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等多座寺庙、佛塔和佛像,成为中尼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人物。

  时光划过千年,文明对话的脚步不断向前。近些年,中印、中尼领导人以实际行动引领文明交流,并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合作谋篇布局。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度,将首站放在古吉拉特邦;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将首站放在西安。古吉拉特邦和西安见证了中印文明交流史上的灿烂篇章,高僧玄奘曾在古吉拉特邦研习佛经,返回西安后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2018年4月,中印领导人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

  中印政府为人文交流进行顶层设计。2018年12月,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举行,确立了人文合作八大重点领域。今年8月,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签署文化、体育、传统医药、博物馆等人文领域双边合作文件。

  中尼政府也为人文合作进行细致规划。尼泊尔总理奥利去年6月访华期间,中尼政府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中方将继续为尼方旅游业培养汉语人才,在尼举办中国节和加德满都文化论坛。

  “整个亚洲,特别是南亚国家应该开展合作,以保存并且发展自己的文明。从文明的角度看,习近平主席此行非常有意义。”尼泊尔学院院长甘加·普拉萨德说。

助力文化保护


  《史记》记载,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在中亚阿姆河流域见到四川出产的“蜀布、邛竹杖”,得知这些物产乃商人从印度贩入。古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造纸、瓷器、茶叶等传入南亚,南亚的歌舞、天文、文学等传入中国。

  文物是文明交流的载体。近年来,中国举办了《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等聚焦亚洲各国文物的展览。在这些展览中,来自印度的坐姿象头神伽内什像、来自尼泊尔的木雕孔雀等精美展品展现了南亚文明的辽阔深邃。

  中国与印度、尼泊尔加大了在文物领域的合作力度——中印举办博物馆管理经验交流会并开展联合考古、中国帮助尼泊尔修复文化遗产……

  尼泊尔的九层神庙又称巴桑塔布尔塔,尼泊尔语中,巴桑塔布尔意为“春天之地”,早在1979年就作为“加德满都谷地”的核心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九层神庙在大地震中遭严重损毁,两年后迎来了中国文物修复专家。

  “九层神庙已经修到第九层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周建国说,“多名尼泊尔木工参与了修复,尼泊尔的传统木雕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密切人文交往


  在印度孟买市中心维瓦大厦的一间教室里,印华中文学校的学员们正在上汉语课。校长乌莎·萨胡向记者讲述了她与汉语结缘的故事。“我2007年开始在印度德里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当时学汉语的印度人还不多。因为看到印度和中国的贸易不断增长,旅游文化交流也越来越热,所以坚持学了几年。”

  2010年,萨胡从新德里移居孟买,创办了印华中文学校,如今已在新德里、孟买、浦那等多个城市开设了35所分校,拥有70多名教师和1000余名学员。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印度约有20所大学设有中文课程,8所设有中文专业,在校生中学习汉语专业学生约2000人,印度全国学习汉语人数约2万人。随着汉语热升温,类似印华中文学校这样的私人汉语培训机构越来越多。

  中国则出现了瑜伽热和宝莱坞热。2015年,印度在中国云南民族大学设立瑜伽学院,为中国培养专业瑜伽人才。2017年,宝莱坞明星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走红中国,如今宝莱坞电影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在尼泊尔,汉语热也悄然兴起。拉卡·夏尔巴是一名登山向导,他告诉记者,来尼泊尔登山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为此专门学习了汉语,现在他有一半客人来自中国。

  尼泊尔文化部长约格什·巴特拉伊表示,赴尼泊尔的中国游客人数迅速增加,尼泊尔亟需更多能说中文、懂中华文化的本土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增进尼中友谊。

 
电影、瑜伽、智能手机:两个文明古国的“新故事”
电影、瑜伽、智能手机:两个文明古国的“新故事”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新德里10月10日电(记者赵旭、胡晓明、陈健)近年来,练习瑜伽在中国年轻群体中悄然流行,印度电影受到中国观众喜爱。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印度青年群体也热衷于拿着手机刷印度版抖音和扫码支付,一些大城市的青年对学习中文充满热情……

  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正在透过“现代元素”展开对话。

电影搭起桥梁


  当今,中国观众最熟知的印度演员,莫过于宝莱坞电影明星阿米尔·汗。他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2017年的中国票房收入接近13亿元人民币。

  对于老一辈中国观众来说,印度电影如《流浪者》和《大篷车》中壮观的歌舞场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时至今日,在印中国人欢庆节日期间还时常演唱《流浪者之歌》,也总会迎来印度友人的会心一笑和热烈掌声。

  近年来,国内院线上映的印度电影越来越多,2018年在中国各地新上映的印度电影就有10部之多。其中《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主演萨尔曼·汗、《嗝嗝老师》的主演拉妮·慕克吉等都是首次通过银幕与中国观众见面。

  拉妮·慕克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观众看电影时的反应和印度粉丝相似,说明每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捕捉到他们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事实上,不同语言的电影能够传达相同的情感,这就是电影的特别之处。如果这种情绪是普遍的,那么它就可以连接到任何地方。”她说。

  数次到访中国的阿米尔·汗认为,印中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文化多样、历史悠久,在社会文化方面有诸多共同点。“艺术创作者可以帮助不同文化的人相互理解,我希望看到中国和印度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创作出两国人民都喜欢的故事。”

瑜伽加深了解


  在北京东二环一座公寓里,中国青年祖亦经营着一家瑜伽工作室。她在多年前亲赴印度拜师,并成为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某著名瑜伽学院院长的关门弟子。

  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有效组成,云南民族大学在2015年6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瑜伽学院——中印瑜伽学院。

  37岁的苏布拉克什米·韦卢萨米曾在印度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的一所瑜伽学院工作,随后被选派到中印瑜伽学院进行教学。她在2015年底来到昆明,很快便适应了那里的气候和生活。用她的话来说,云南当地的饮食清淡,非常适合瑜伽练习者和素食者。

  韦卢萨米说,在云南教瑜伽是一段美妙的经历,这帮助她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同时将瑜伽这种独特的印度文化介绍给更多中国人。“在中国我交到很多朋友,他们都很乐于助人,经常在课后和我聊天,邀请我参加聚会。”韦卢萨米告诉记者。

  通过学习瑜伽,像祖亦这样的中国年轻人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印度文化。在她看来,瑜伽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修习,而是通过练习瑜伽的方式培养感知变化,从而达到涵养心灵和激发思想的功效。

手机促进合作


  印度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品牌的手机以亲民的价格、自拍优势以及大屏幕等特点在印度广受欢迎。

  自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以来,中国品牌小米已销售超过1亿部智能手机,成为印度市场第一个在5年内销量过亿的手机品牌,并连续多个季度成为印度市场销量领先的手机品牌。

  其他中国品牌的手机在印度市场也很热销。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小米、vivo、OPPO等中国品牌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共拿下66%的份额。

  尼赫鲁大学学生阿布舍克·卡什亚普说:“中国产品很有价格竞争力,具备同样功能的小米手机显然更适合我的消费能力。”

  工程师辛格认为,中国品牌在印度很常见,中国产品使用的技术都很先进,“而且中国企业的技术换代速度很快”。

  飞速发展的手机市场促使中国手机企业加速投资印度,在提供消费便利的同时,也为印度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25岁的夏尔马目前在位于德里附近的诺伊达地区一家中资电子企业工作,主要负责手机生产。他在2016年加入该公司测试部门,从基础工种做起,目前已是主管。夏尔马对记者表示,他十分感谢中国企业给他职业生涯带来的变化。

  目前,夏尔马有一个四口之家,并且刚刚在工作地附近买了一套住房。“我来这里工作可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也许未来我将会拥有一套更好的公寓。”  (参与记者:张兴军、姜磊)

 
中印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访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
中印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访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新德里10月10日电(记者胡晓明、赵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即将在印度金奈举行。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印两国有足够远见和能力走出一条新兴大国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之路,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就国际形势、中印关系以及两国各领域合作等充分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孙卫东表示,一年多来,两国积极落实这些共识,中印关系提质升级,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孙卫东表示,当前,两国高层交往密切,武汉会晤以来,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多次在多边场合会面,两国政府、政党、立法机构、军队积极推进高层交往,双方就治国理政交流经验。双方发展战略对接取得积极进展,两国在政策协调、基础设施、节能环保、高技术、能源和医药等领域达成新的合作共识。双方在全球治理中加强对表,中印在推动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利益一致,立场相近,在这些问题上加强协调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

  孙卫东说,中国长期保持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而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印贸易额已增长到近1000亿美元,约1000家中国企业在印度累计投资80亿美元。印度企业也积极拓展中国市场,对华累计投资近10亿美元。

  中印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双方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已举行过两次会议。练瑜伽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时尚,一些宝莱坞电影受到喜爱;成龙等中国影星在印知名度高,针灸、武术、中国美食等受到印度人民喜爱。中印已建立14对友省友城,两国人员往来已突破每年百万人次。明年双方将共同举办庆祝建交70周年系列活动,凝聚两国民众更多力量,促进人文交流合作。

  孙卫东指出,中印都是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重要代表。双方要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应主动塑造双边关系,不断积累正能量;应通过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利益交融,实现共同发展。孙卫东说,中国正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迈进,印度也提出了建设“新印度”的愿景。中印应视各自发展壮大为彼此重要机遇,支持并对接对方发展战略,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孙卫东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印加强团结合作,对各自发展和世界都是机遇,为国际关系增添稳定性和正能量。

  孙卫东表示,中印要加强在国际地区事务上的沟通协调。在国际层面,两国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地区层面,两国应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双方应继续开展“中印+”合作,促进地区自由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双方应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地区共同繁荣。

 
“美卓玛变成了土卓玛”
“美卓玛变成了土卓玛”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当天,卓玛(右)和巴卡村孩子在一起(三月二十八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尚才摄
 
  新华社记者陈尚才
  翻过一座又一座雪山,穿过一片又一片牧场。记者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出发,越野车在深山里穿行8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腹地的楚鲁松杰乡巴卡村。
 
  临近黄昏,山村寂然。记者在村口见到了巴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卓玛——黝黑的皮肤,一双疲惫的大眼睛,身穿一条牛仔裤,运动鞋上沾满泥土。
 
  1992年出生的卓玛原是楚鲁松杰乡政府的干部,一年前到巴卡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巴卡村共50户1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户。
 
  卓玛到村里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开会,而是挨家挨户走访村两委班子成员。一个月下来,她基本摸清了村里致贫的原因:巴卡村地处深山,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
 
  转变群众固定思维模式何其艰难。“把我的补贴按时发给我,我就脱贫了。”“地不多怎么丰收?牦牛不让多养怎么有钱?”面对这些“落后调子”,卓玛不厌其烦地给群众解释国家的惠民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做思想工作,动员人们到工地打工,购买卡车跑运输……
 
  2019年初,札达县等25个县(区)宣布退出贫困序列。虽然脱贫了,但另一个问题却困扰着卓玛,如何巩固提升脱贫的成效?
 
  看着村里边境小康村、公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卓玛心里有了盘算:筹建一个集体产业——农牧民运输队。
 
  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讨论后,大家都认为这个项目可行,项目也得到乡、县认可。很快,“农牧民运输队”扶贫产业项目正式获批,还获得29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
 
  买什么车?谁来开车?怎么分红?谁来养护?卓玛心里有了初步的想法。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多无劳力、没技术,只能聘请非贫困户来开车;机器养护、司机工资、贫困户分红按2:3:5比例划分。
 
  来到村子的第二天,卓玛前往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征求意见,记者也随她前往。
 
  巴卡村下辖巴角、卡热两个组,两组相距很远。皮卡车翻过一座山,又冲下一条沟,一路颠簸,头不时会撞到车顶。
 
  “我已经练就了一套随车摇晃的扭摆功夫。再远的路,只要群众能到达,我就能到达。”这一年,不管是河水暴涨还是大雪封路,群众在哪,卓玛就到哪里。
 
  说话间,已经来到了卡热组。
 
  腿脚不便的扎西努布老远迎了过来。55岁的扎西努布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是5个孩子的父亲,最小的儿子旦增曲达才9岁,还患有疾病。卓玛对他说,召集一下组里的贫困户,和大家商量个事。
 
  对于产业收入划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没有意见。“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脱了贫,生活有保障。如今,又帮我们筹建运输队,有这么好的政策,加上我们努力,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扎西努布代表贫困户说。
 
  天色渐暗,一场没有文件和发言稿的村民大会在村委会召开。卓玛和村干部群众围坐在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最终决定聘请索南旦增等4人为运输队司机,确定了司机工资、贫困户分红等事项,农牧民运输队的事就算有了着落。
 
  在深山,卓玛不仅要教育群众转变观念,还要督促大家勤劳致富。“过去,不少群众靠国家补贴紧巴度日;现在,群众都争着学电焊、盖房、开车技术,有些人还出山打工做生意,日子越过越好。”巴卡村党支部书记次白益西说。
 
  到村任职后,卓玛学会了种青稞、给牲畜分栏、测量水源等多项技能。一年前巴角组建牛棚,她干脆就借住在村民欧珠多杰家,和大家一起干活。白天男人们砌墙、上房梁、焊铁架,她就和妇女们做饭、和稀泥、抱石头,衣服上沾满泥土,大家笑称她“美卓玛变成了土卓玛”。
 
  高原深秋,好消息也从巴卡村传来:村里购买的1台装载机、4辆卡车、1辆物流车和1辆皮卡车,已全部安排到乡里的工地接了项目,目前已创收20余万元,预定到年底收入会更可观。
 
  卓玛说,这几年群众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房,“等靠要”思想转变得很快。“这是村里发生的最大变化,也是我最想看到的变化。希望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得再快一些,增收的渠道再多一些。”她说。  新华社拉萨电
 
从“苦竹坞”到“甘竹村” 浙江一个小山村的发展变迁
从“苦竹坞”到“甘竹村”
浙江一个小山村的发展变迁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忙完箬叶采摘季,又忙完“十一”黄金周乡村游高峰期,杭州市桐庐县凤川街道甘竹村村民潘定惠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了。

  忙有忙的收获,在刚刚过去的四、五个月里,依靠采摘箬叶和接待游客,潘定惠的口袋里多了两万多元。而像她一样,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村民几个月增收几万元并不是新鲜事。

  “以前你来,还会有村民称我们是‘苦竹坞’,但现在基本上没人再提‘苦竹坞’这个‘曾用名’,而会自豪地说出‘甘竹村’这个新村名。”潘定惠说,在凤川街道的山区,每年都会长一种野生小笋,青翠细嫩但口味苦涩,附近的一个自然村也由此得名——苦竹坞。

  20世纪70年代,原本靠卖木炭、卖柴火维持着艰难生计的苦竹坞村民,认为过上好日子必须要先有个好名字,于是大家合议把村名从“苦竹”改成“甘竹”,名字寄托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大家伙改变苦日子的决心。

  靠山吃山,甘竹村村民想尽法子在山里面寻找可以致富的资源,漫山遍野自然生长的野生箬叶进入他们的视野,早上七八点出门上山,午后两点左右背上50斤箬叶回家,收购箬叶的商人会挨家挨户,以五角钱一斤的价格收购,一户人家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便有了着落。

  然而村民个人采摘的箬叶质量不一,2005年至2009年经常出现滞销的情况,“有一年虫害比较厉害,箬叶发黄而且叶子也偏小,村民摘回来的叶子基本上都被收购商拒绝了,大家都白辛苦一场。”村民李竹萍说。

  在街道党工委的帮助下,甘竹村所在的行政村——大源村在2010年成立了专门的箬叶合作社,与嘉兴老字号粽子厂“五芳斋”对接销售,“我们对合作社社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按市场标准采摘,箬叶的质量、品相、利用率都大大提升。”合作社社长黄盛陆说,比如箬叶收购标准是长度达到38厘米,宽度在7厘米以上,村民在采摘时也能心中有数,不白费力气。

  大源村党委书记李铖介绍,起初合作社是销售烘干后的箬叶,但粽子厂采购后要二次加工处理后才能使用,极为不便。合作社看到这个客户需求,便改进包装保鲜技术,将干叶换成冷鲜叶,全程冷链运输,运出大山的箬叶价格也从过去的两三元一斤提升到1角钱一片,每年6至9月需求旺季,一个村民每天仅采摘箬叶给合作社,就有近200元的收入,一个采摘季下来能增收1.5万到2.5万元不等。

  “自从包装技术改进后,2018年箬叶开始供不应求,供应五芳斋就达到200-300吨,还有其他中小型粽子厂也来订货,一年也有200吨左右的供应量,今年订单量又上涨了30%。”黄盛陆乐呵呵地讲述着箬叶如何改变着山村百姓的生活。

  一支箬叶是村民改变贫穷状态的“破冰石”,也成为让外界了解甘竹村的一个渠道,箬叶走出了山村,更多人则是走进了山村,绿水青山的原生态风貌变成偏僻村庄的“无形资产”。今年“十一”整个大源村接待外来游客量达到2000余人,采摘完箬叶,村民们又开始在自家招待起游客,吃农家菜、体验农事活动、感受自然气息,平均一位游客每天的食宿费在200至300元。

  如今甘竹村山间的野生小笋苦竹仍在,但它不再是村民们弃之不顾的山野植物,而是换了样貌,成了村民和游客摆在餐桌上偏爱的农家小菜,忆苦思甜,别具风味。

  (记者黄筱)新华社杭州10月9日电

 
河北隆尧:“支部手牵手”打造脱贫致富产业链
河北隆尧:“支部手牵手”打造脱贫致富产业链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据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杜一方、曹国厂)“原来啥农活也做不了,几乎没有收入。现在我和老伴帮忙削红薯皮,两人每天能挣100元钱左右。”今年63岁的范志华家住河北省隆尧县莲子镇镇东范村,他幼时因打针右腿落下了残疾。

  今年以来,莲子镇镇以邢台薯乐食品公司为依托,建起7个特色红薯种植示范园,677名贫困人员加入特色红薯种植初加工致富项目。村里像范志华这样的“闲人”如今都有事干、能挣钱了,这要从“支部手牵手”党建新模式说起。

  今年莲子镇镇创新打造“支部手牵手”党建新模式,来自全镇23个村的党支部成员经常一起开会,共同探讨致富路。“我们通过与东范村党支部手牵手,让本村弱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红薯削皮初加工,实现稳定脱贫。”隆尧镇西柏舍村党支部书记张培昌带领村党员、村民代表,也参与到莲子镇镇“支部手牵手”中来。

  莲子镇镇党委书记王振锋说,“支部手牵手”实现了支部与支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互通。先进带动后进,互通致富经验和项目。通过培育农业产业龙头,推行“企业+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一体化脱贫致富产业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牧民老满在库布其沙漠养了蟹
牧民老满在库布其沙漠养了蟹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牧民老满今年卖了100多头牛,但这并不是他家的全部收入,因为家里养的蟹还会有一笔进账。

  51岁的老满名叫那仁满达呼,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养牛大户,周围的人都爱叫他“老满”。就是这样的一个养牛大户,从去年开始在库布其沙漠深处养起了螃蟹。

  说起老满家的螃蟹,还得从杭锦旗引黄河凌水进沙漠讲起。

  老满的家在比邻黄河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常年缺水是他以前最头疼的事儿。“沙漠里有几个自然形成的柴达木,牲口喝水靠它,人喝水只能靠打深井,风沙一大,水就少了。”老满说。

  老满口中的“柴达木”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低洼、有水、长草的地方”,是沙漠里仅有的绿洲。而沙漠北边的不远处就是黄河,流经的杭锦旗是黄河流域流经最长的旗县,每年长达120天左右的凌汛期给沿岸地区带来了极高的灾害风险。

  一边是水害,一边是沙害。沙会掩水,水能润沙。如何让两者达到一个平衡,杭锦旗人开始了认真的思考。

  经过调研论证,2014年凌汛期,杭锦旗利用黄河南岸总干渠和牧业分干渠,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了库布其沙漠腹地。“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进而形成水面,以此来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的双赢目的,变水害为水利。”杭锦旗水利局局长刘海全说。

  2014年引水尝试的成功,让杭锦旗人看到了治沙防汛的新希望。

  2015年至今,杭锦旗已累计分凌引水近2.1亿立方米,显著地减轻了凌汛压力。不仅如此,如今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形成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和近6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在这里长期栖息。

  “目前杭锦旗在库布其沙漠形成了沙水相连的自然生态格局,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而且也为周边农牧民带来了显著的收益。”刘海全说。

  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很多牧民不得不退出沙漠。如今,生态的恢复吸引着牧民重新回到沙漠,回到“柴达木”变多的沙漠。

  曾经老满家只能养几十头牛,而现在他的养牛规模已经达到了700余头。老满算了一笔账,现在养牛规模翻了好几番,一头牛平均可以卖1万元,收入也是翻番地涨。“有水了,有绿地了,我就能养更多的牛了。”老满说,“这样的养牛规模在过去可是真的不敢想。”

  让老满以前不敢想象的不仅是养牛的规模,还有在沙漠里养殖水产。

  老满家有8800亩草牧场,这其中有近1000亩“柴达木”。看着越来越多的水,身为牧民的老满琢磨起了水产养殖。“2016年我尝试在水里养鱼,可是水域面积太大,我缺少养殖经验,好多鱼都游跑了。”老满笑着说。

  去年,老满和专业的养蟹人合作,在自家的“柴达木”试着养起了螃蟹。“现在我家的螃蟹大个的每斤能卖50元呢。”在老满看来,自己从放牧“跨界”水产养殖的效果还不错,明年他准备在扩大螃蟹养殖规模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水产的养殖品种。

  “未来我们规划将黄河凌水继续向东引,进一步扩大水利治沙的效果,让沙漠的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让更多和老满一样的农牧民能够在库布其沙漠吃上生态致富饭。”刘海全说。

  (记者朱文哲、贝赫)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苗寨青年的“换车编年史”
苗寨青年的“换车编年史”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乌英苗寨青年梁秀前去年花7万元购置了一辆小汽车,这是他购买的第6辆车,从摩托车到面包车,从货车到小轿车,不断升级的车型,折射了他生活的变迁。

  “有车的感觉真好。”10年前,梁秀前从广州将第一辆摩托车骑回寨子时,在家里木板墙上写下了这句话。位于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乌英苗寨,与贵州交界,是融水最偏远的村屯之一。苗寨人对车的最初印象,还要从梁秀前的父亲梁安合说起。

  “以前只在画本看过,直到公社里开回了一辆拖拉机,我们就知道,这是车了。”梁安合说。

  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乡里的梁秀前,第一次见到车,就爱上了这个“大家伙”。回家后,梁安合用木头造了一辆,很快成了最受苗寨小朋友欢迎的玩具。“还造出方向盘控制方向,小孩子可以骑上。有的村民不会做,要我帮忙,我说拿酒来换。”梁安合乐呵呵地说。

  儿童骑着木头车的快乐,无法填补村民生活的窘迫。水泥路1978年就通到乡里,却迟迟不到乌英苗寨。村民主要生计是种地,但产量少,不够吃,他们还要扛着木头,翻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河,走4个小时的路到乡里去销售。混着红薯、木薯的杂粮粥,是苗家人最常见的饮食。

  1994年,梁秀前到乡里中学读书。每年183元的学费,成了家里无法承受的负担。“第一年东拼西凑,到第二年,没钱了。”

  最终梁秀前选择了辍学。1995年,乌英苗寨唯一的初中生梁秀前搭上前往柳城县的班车,成了寨子里为数不多外出打工的青年。

  梁秀前的第一份工作在柳城县的红砖厂开机器,做得好的话,每月有180元的工钱。一个月就赚够一年学费,梁秀前也想过回去读书,但是他每月大部分的工钱要寄回家买米,读书也就成为一个渐渐远去的梦。

  打工第二年,厂里的老板买了辆摩托车,全厂加菜庆祝。“如果我每个月能存钱下来,我一定也要买辆摩托车。”梁秀前心想。此后多年,他辗转多地务工,每个月都只留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一概寄回了家。

  希望发生在2006年。一天,梁安合寄信说,家里种了杂交水稻,米够吃了,不用再寄钱来了。杂交水稻让村民终于能吃饱饭,还有了余粮。外出打工10余年的梁秀前,这时候才感觉自己真正走出了大山,从黄土地的束缚里挣脱。

  好消息接二连三。2008年,父亲又来信说,家里通了公路,还有一公里就到寨门口。梁秀前难以置信,马上请假回家,看到一条蜿蜿蜒蜒的砂石路。“真的通路了!”他记起3年前和朋友许下的诺言,哪一天家里通了路,就回家,他又记起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买车。

  2008年底,梁秀前开着摩托车载着妻女出现在乌英苗寨,全寨都沸腾了,这是寨子的第一辆车!

  2009年,乌英苗寨的第一个大学生吴辉忠走出大山,到南宁求学。而回到大山的梁秀前开了寨子里第一个小卖部,经常开着摩托车外出谈业务。回到寨子的第二年,他花费18500元购置了一辆二手面包车,并开了寨子里第一家木材加工厂;第三年,他又购置了一辆更大的二手车来拉货。

  2012年,梁秀前的第4辆车进了门,也是一辆二手车。“我们的明天会更好。”父亲在家里木墙上写下这句话。

  2015年,当地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一年前梁秀前新购入、用来跑长途的二手货车,此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寨子实施危旧房改造、饮水、电改等工程时,梁秀前开着他的货车一趟趟拉回物料。他也见证苗寨换了新颜:水泥路直通村民门前,村里有了更安全的水、更稳定的电、更干净的生活环境……

  在扶贫干部的积极推动下,2017年,乌英苗寨成立党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梁秀前成了合作社的带头人。他们开垦的荒山变果园,特色种植产业成了苗寨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2018年,梁秀前的第6辆车进了家,而大学毕业后的吴辉忠,选择进入柳州的一家车企,从事制造汽车的工作。

  如今车子已不是乌英苗寨的奢侈品,寨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4户人家有了小汽车,还有不少人准备考驾照。    (记者吴思思、黄孝邦)新华社南宁电

 
广西兴业县: 聚焦脱贫“四大短板”打好扶贫“四大战役”
广西兴业县:
聚焦脱贫“四大短板” 打好扶贫“四大战役”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广西兴业县聚焦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全力打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兴业县通过抓好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准落实助学政策、实施精准控辍保学行动、“双线四包”等工作,实现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不落一人”的目标任务。稳步推进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各项医保政策的落实力度,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加大贫困人口危房改造兜底力度,对难以筹措资金的极度贫困户危房改造按建设成本全额补助,对自筹资金能力较弱和投工投料能力极弱的贫困户通过修缮加固、租赁等方式兜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确保所有贫困人口不住危房。
 
  今年以来,兴业县以“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目标,筹措资金359万元,通过新建蓄水池、城镇供水向农村管网延伸等举措,实现供水覆盖人口5170人,其中涉及贫困人口568人。同时,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确保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确保今年底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何少凤)
 
传承创新陶瓷文化,瓷都迎来政策礼包
传承创新陶瓷文化,瓷都迎来政策礼包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在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演员们用瓷制乐器进行“瓷乐”表演(2018年9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新华社记者李兴文、沈洋、黄浩然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千年窑火不熄,孕育瑰丽的陶瓷文化;万里碧海扬帆,远播璀璨的中华文明。景德镇瓷器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举行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印发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
 
  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再起宏图。
 
探索文化传承创新新路径


 
  夜幕下的景德镇陶溪川,流光溢彩,游客如织。
 
  “老房子上长出了新房子”,陶溪川在保留原老瓷厂厂区的基础上,“嫁接”了博物馆、美术馆、瓷器店等。三年来,这个文创街区已帮助上万人创新创业。以文化引领产业发展、用新业态复活工业遗迹,陶溪川闯出的新路正被省外的一些传统陶瓷产区借鉴复制。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景德镇的小巷、烟囱浸润着文化的气息。
 
  支持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国家古陶瓷研究修复中心,完成手工制瓷技艺数据库建设……实施方案把陶瓷文化保护和传承放在重要位置。
 
  “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承担着新使命。”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试验区要以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为基础,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新路。
 
  打造陶瓷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陶瓷新材料产业集聚;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加大陶瓷技术创新力度;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业,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实施方案对推动陶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作出部署。“按照实施方案,到2035年,景德镇将成为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张和平说,试验区要为中国陶瓷和其他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搭建人文交流互鉴新平台


 
  三宝——这座青山绿水间的小山村,已然蜚声海内外陶艺界。
 
  110多间陶瓷工作室、48家陶瓷工厂、100多名国内外艺术家常驻在此。独具特色的双创空间、文化馆、民宿错落有致。中外陶瓷艺术家在这里创作交流,陶瓷工匠在这里施展绝技,游客在这里休闲体验陶瓷工艺……
 
  历史上,景德镇的瓷器沿着碧海帆路,远销世界各地,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今天景德镇正以新风貌、新气象,成为世界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每年5000多名“洋景漂”怀揣艺术梦想不远万里来到景德镇学习交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实施方案提出,将景德镇陶瓷文化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关规划;支持将陶艺课程纳入国家孔子学院总部课程内容;支持将景德镇列入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实地调研地。
 
  “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遗存,是景德镇最大的优势、资源和财富。”景德镇市市长刘锋说,要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办学、国际研学游学,让试验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重要载体和展示中华陶瓷文化魅力的名片。
 
擘画瓷业发展新蓝图


 
  景德镇曾鲜明注解着陶瓷的昔日辉煌,也曾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迷茫。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优势的衰退,尤其是其他产瓷区快速发展的冲击,景德镇瓷业发展一度举步不前,数万技术工人流向其他产瓷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从事陶瓷艺术60多年,景德镇是他一生的守望之地。在他看来,永不过时的文化魅力,给予一代代陶瓷人深沉、持久的力量。
 
  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近年景德镇从千年文化积淀中汲取能量,逐渐走上转型发展新路。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无疑是千年瓷都走向复兴的新机遇。
 
  对景德镇人来说,试验区是个巨大的礼包——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相关政府投资基金参与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将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等重大规划……
 
  实施方案还明确,支持试验区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利用试点。
 
  “这些政策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含金量很高。”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试验区建设是历史机遇,更是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新华社南昌10月10日电
 
湖北出台免责减责新规鼓励保护干部干事创业
湖北出台免责减责新规鼓励保护干部干事创业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武汉10月10日电(记者梁建强)湖北省纪委监委近日正式印发《关于鼓励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意见》,明确12条具体规定,就免责、减责、慎用留置措施、严格规范函询、为受诬告陷害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等细化具体要求。

  意见中,明确了“可以免责的,即免责,不影响对干部的任用”的五类情形。具体包括: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中,工作出现非故意过错,情节或后果不严重的;在处置突发事件或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未完全按规定程序办理,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妥善处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在集体决策中对错误决策提出明确反对意见或保留意见的;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已经履职尽责,但因不可抗力、难以预见等因素造成损失的。

  同时,意见明确了“可以从轻、减轻的,即从轻或者减轻处理”的四类情形。具体包括: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一定损失或不良影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效挽回损失或消除不良影响的;工作中虽有较大错误或造成较大损失但有立功表现的;积极配合调查工作,主动承担责任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在十八大以前,本人有深刻检讨并主动改正的。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还围绕“慎重立案处置”“慎用留置措施”“严格规范函询,防止对干部造成不应有的精神困扰”“关心关爱受处理处分干部”“树立正确的考核评价导向”等明确了具体要求,旨在鼓励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切实营造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局面。

 
“钉子镇”拔“钉子”
“钉子镇”拔“钉子”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天津10月10日电(记者刘元旭、王宁、黄江林)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在天津西青区王稳庄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刘付春,第一次看到小镇如此热闹。

  家门口的稻香公园里,稻浪起伏,游客如织。田地做画布,彩稻当画笔,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鱼米之乡美景图。

  这样的景色,刘付春两年前还不敢想象。作为以制钉产业闻名全国的“钉子镇”,在天津“散乱污”治理攻坚战中,这里下大力气拔掉了四处散落的污染“钉子”。

动真碰硬“拔钉子”


  王稳庄镇地处天津四区交界,交通便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钉产业在这里兴起,鼎盛时大小企业上千家,产值超过5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个别品种达到80%。

  “制钉产业虽然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落后的生产方式,也扎了绿色发展的脚。”王稳庄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刘善嵩说。

  提起过去“钉子围村”,东兰坨村村民袁立娜记忆犹新:“村子常年灰蒙蒙一片,刺鼻气味四处飘散,红色污水填满河沟!”

  污染明摆着,但眼前利益,谁也不愿主动舍弃。

  一位过去从事制钉生产的村民向记者透露,几十台制钉机年收入可达上百万元,带动一批村民就业。在又爱又恨的纠结中,散乱污的“钉子”越钉越深。

  没有了绿水青山,有再多金山银山,也等于零。算清了长远账,天津2017年开始下大力气整治“散乱污”。

  “王稳庄镇这颗‘钉子’已经病入骨髓,必须坚决拔。”时任王稳庄镇党委书记张万宇说。

  这是一场硬仗。扎根多年的制钉业,迎来“刮骨”之痛。

  “拔‘钉子’,阻力很大。”王稳庄镇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门万松说,“散乱污”企业散布在全镇15个村,绝大多数是家庭作坊,有的企业主玩起了“躲猫猫”。

  该整治的,坚决不留死角。全镇党员干部包村分片,24小时不间断巡查。门万松几乎一个月没回家,数个夜里偷着复工的企业在凌晨三四点被抓了现行。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企业主转过弯来,全镇356家“散乱污”企业按期整顿完毕。

转型迈向“高精尖”


  治理“散乱污”,不是把小企业一棍子全部打死。王稳庄因企施策,关停取缔、搬迁改造、原地提升多管齐下。

  李立仁的企业属于搬迁改造类,搬入工业园区后,主营业务由低端“拔丝”转向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说实话,刚开始虽然自知理亏,但大家一下都难以接受。”李立仁说,“现在回头看,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创新、绿色发展路子。”

  天津信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另一家“搬迁改造”企业,现已成为当地五金制品标杆企业。

  “我们2018年4月搬到开发区后,引进了高精度、高强度紧固件生产线,新增金属紧固件光学实验检测中心,安装了烟气回收利用设备,不仅解决了污染,而且产品更加过硬。”该公司质检部经理颜舟说,“我们的特种钢钉、紧固螺栓等产品已进军欧美市场。复产一年多来,实现了产量和利润翻番。”

  为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西青区出台补贴政策,王稳庄镇帮助企业申请补贴4.5亿元,并在工业园中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用于安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而在腾出的土地上,绿色产业开始孕育。目前,该镇正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建设具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模块开发、性能验证等为一体的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目前已开放天津首条网联车测试道路。

  王稳庄镇镇长杨宝辉介绍,下一步镇里将继续引进相关产业,串联起智能网联车制造、测试、应用链条,打造智能网联小镇。

端牢生态“饭碗”


  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天津将主会场设在王稳庄镇,2万亩小站稻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丰收图景。

  “十一”长假,这里正在举办的“大美稻香”生态文化旅游节,吸引了15万人次的游客。

  已经搬进示范镇住宅小区的刘付春,每天喜欢看看外面金灿灿的稻田,记忆里的鱼米之乡美景又回来了,心情十分舒畅。

  目前,这个镇有一半以上被划入“津沽绿谷”。这片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绿色生态屏障区,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心城区面积的2倍。

  “抓住机遇,镇党委决定集中提升改造2万亩高标准水稻田,引入国内农业龙头企业中化集团大规模发展小站稻种植。”杨宝辉表示。

  中化团队自2018年5月入驻,仅依靠10多人便实现了上万亩稻田的管理。“无人机、无人插秧机、智能灌溉系统、卫星遥感技术齐上阵,实现全流程机械化和数字化管理。”中化现代农业MAP天津示范农场农艺师任松林向记者解开了其中奥秘。

  不仅是种植,王稳庄镇还引进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质量米厂,打造从种子到稻米消费的完整产业链。

  杨宝辉介绍,下一步将以现代农业元素和湿地资源精心打造北方水稻风景区,打造以旅游、购物、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探索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发展新模式。

  一阵风吹过,阵阵稻香扑面而来。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钉子镇”换上绿装,一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车未到 坐一坐!”
“车未到 坐一坐!”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上图:10月9日,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肖坊村,李树子在家中制作和修理椅子、板凳。
 
  下图:10月9日,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肖坊村,李树子(左)和社区工作人员把刚做好的椅子搬到公交车站。
 
 
  “车未到,坐一坐!”——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肖坊村附近的4个公交车站,摆放着20多把自制的爱心椅。这些板凳、椅子虽不精良,却是村民李树子的一片爱心。
 
  2018年,村民李树子发现当地有很多抱小孩的妇女乘坐公交出行时,站着候车比较辛苦,他便开始自制椅子,为大家提供方便。
 
  “有座椅,也有两米长的长板凳,全是我自己做的,白天晚上都放在那儿。”李树子说。
 
  对于78岁的李树子而言,制作爱心椅并不简单,一把椅子大约要花4小时。李树子说:“每次看到有人坐在爱心椅上等车,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主旋律电影如何书写澎湃的家国情怀
主旋律电影如何书写澎湃的家国情怀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影片如“火石”般点燃了公众的爱国情。上映8天取得“50亿元票房、1.33亿人次观影”的成绩,刷新了主旋律影片的口碑纪录,创造了“每10个中国人就有1人观看主旋律”的佳绩。

  人们不仅借助阅兵式的盛世盛典看到了让国人“此生无悔入华夏”、倍感骄傲和自豪的祖国,更通过国庆档电影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程的回望,感受到心潮澎湃的家国情怀。在不少城市的电影院里,都出现了观众排队买票的盛况。

  主旋律电影集体发力,创下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佳绩,离不开电影文本的突破。今年国庆档主旋律电影的诚意,体现在创作思路、叙事模式、视听符号、人物塑造等多方面的演变与升华。正是创作团队对电影高品质、高影响力的追求,让主旋律大片做到了内容耐看、观众爱看。

  更可贵的是,几部主旋律电影不约而同地让人民站在了舞台中央,将聚光灯打在了新中国成立70年波澜壮阔历史中的普通人身上。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上海里弄两小无猜的小朋友离别与重逢的故事,让观众重温了1984年中国女排夺冠的喜悦,重现了街坊邻居一起守着黑白电视机分享胜利的欢乐;透过北京“的哥”善良的心,观众开启了对2008北京奥运的美好记忆回溯。

  与以前的一些主旋律电影相比,生硬的灌输说教、机械的故事表达、脸谱化的英雄塑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视角,使观众在故事中得以寻找集体记忆,从而更加珍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国庆档电影中,人们看到了力挽狂澜创造生命奇迹的中国机长、挑战珠峰的攀登者;看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的举国欢腾,也了解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那段还没开始就画上句号的动人恋情;人们多次领略过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却是头一回看到为了升旗装置,老百姓与技术人员共克难关的那一刻。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琐碎片段,组成了新中国历史恢宏绚丽的巨幅画卷。正因为有了共情与共鸣,影片传递的主流价值观才能润物无声地被大众所接受。

  这些主旋律影片动人心弦的秘密,还在于将个体际遇与祖国命运相连相伴。一位年轻观众饱含深情地发出感慨,“以前总以为爱国这件事很抽象,但看到阅兵式上的尖刀利刃、国之重器,看到新中国70年来的艰辛与不易,我们的爱国不再停留在入党申请书上、不只出现在政治考题里,而是变得很具体。70年来,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始终在一起,没有分开过。”

  国家认同感让爱国之情更加醇厚。当人们走出影院,依然没有平息的是“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坚定与骄傲。中华儿女有今天的底气,恰是因为我们身后站着一个伟大的祖国。

  走出影院,观众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电影中那些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坚持拼搏、人生无悔,都会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本报记者张漫子、刘晶瑶)

 
泸州:“监督+治理”让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分明”
泸州:“监督+治理”让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分明”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今年7月以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坚持“条块结合、分工协作、依法查处”的原则,采取“监督+治理”的模式,由区政府办牵头,联合区纪委监委、区教育体育局等多家单位开展综合检查,为全区校外培训机构“去毒疗伤”,效果显著。

  在为期两个月的综合检查中,6个综合检查组抽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举办的校外培训机构30所,对10所存在不重视安全工作、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培训机构提出整改意见并下达整改意见书,要求限期整改。对5家非法培训机构下发违法行为告知书,要求停止办学,责令其退还150名学生培训费6万余元。

  该区还重点从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完善校外培训机构清单式管理机制,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完全符合办学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列入“白名单”,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列入“黑名单”,坚决取缔“黑名单”上的培训机构,规范“白名单”上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让广大家长和学生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能够做到“黑白分明”。

  与此同时,该区纪委监委对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分别约谈,要求各机构正视问题,自我检查,建制整改。同时,加强对民办学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廉洁从教的警示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罗毅、曾永强)

 
宿迁开展提级巡察破解“雨水只有进家门”
宿迁开展提级巡察破解“雨水只有进家门”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巡察组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一来就帮我们疏通了堵塞十多年的排灌渠,今后水稻田里的供水不用愁了,也不用再担心雨水进到家门口了。”近日,聊到江苏省宿迁市委第四巡察组时,沭阳县龙庙镇聂湾村村民王大妈赞不绝口。

  今年7月,宿迁市委第四巡察组进驻沭阳县龙庙镇,对该镇及其所辖的13个村(社区)开展提级巡察。“沟已满,河已平,雨水只有进家门,公共空间到处清,实际困难没人听。”巡察组刚进驻龙庙镇就收到当地群众的一首打油诗。

  “这次对乡镇的提级巡察,要着力推动解决一批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在工作部署会上巡察组杨太敏组长发出动员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组长带领组里成员马不停蹄到农户家中、厂矿企业和田间地头走访座谈、实地查看。在走访中,巡察组共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52条,其中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我们将根据反馈逐项整改落实。”龙庙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当场表态。随后,龙庙镇党委政府利用一周时间将排灌渠沿线的私搭乱建建筑全部清除。  (张丹、徐亮杰)

 
呵护全民健康,如何从“心”开始 写在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呵护全民健康,如何从“心”开始
写在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布娃娃,有一个用来缝补自己的针线包,可是有一天我却找不到它了……”最近,一位年轻抑郁症患者所作的漫画,分享了自己通过治疗康复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在京举办现场科普活动,呼吁全社会共同守护心健康”。

  心理健康,正成为现代人健康重要的一部分。我国首部精神卫生法实施6年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才能从“心”做起,更好地呵护全民健康?

  从“遮遮掩掩”到国家行动,“心疾病”不再难启齿


  手机拿了又放,最后还是选择当个社交“隐形人”;明知道没必要,却控制不住地一次次核对某个数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说,如果你沉浸在这种状态一段时间内无法自拔,可能是你的心”生病了,但不必过于担忧,因为心理疾病和高血压等一样,是可防可控的。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李闻天近几年明显感到,社会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包容度高了,甚至有些青少年也会主动寻求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

  陆林指出,近20年,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变化不大。但像焦虑症、抑郁症等轻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却显著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增加了精神心理问题的患病风险;另一方面,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提高,到医院就诊,使这类疾病也更易被发现。

  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今年我国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到2022和2030年,要使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20%和30%。

  “我们正努力让公众认识到,出现心理问题能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从被动接诊到主动干预,“心健康”更加重视预防


  20岁的小军(化名)初中时开始接触网络游戏。慢慢地,他变得沉默寡言,一言不合,就挥拳相向。由于病情严重,他不得不退学。

  今年,“游戏障碍”被世界卫生大会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成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在我国,“游戏障碍”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但很多父母却对此认识不足,用打骂等方式来干预。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组织专家编写了游戏障碍防治核心信息及专家共识,指导相关人员合理地进行识别、诊断、治疗和干预。

  “惩戒、打骂不仅不能治疗游戏障碍,反而会给患者造成更严重伤害。”陆林说,像“游戏障碍”等很多心理疾病,其发病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素质等交互作用的结果,仅靠医疗是不够的,必须全社会共同行动,将预防关口提前。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强调个人、家庭、社会、政府都要承担起责任,共同守护心理健康。比如,个人要重视睡眠健康,少熬夜;家庭要互相关爱;各行各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政府要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模式,组建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根据该行动,重点疾病的预防成效将有明确指标。到2022和2030年,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的患病率上升趋势要减缓。同时,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防控将得到强化。鼓励基层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的高年资护士刘磊就在合肥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扎了根”。“在社区,居民们心理顾虑较小,配合度高,心理疾病能在早期就得到及时干预,”刘磊说。

  从织“网底”到更多元,治“心”病还需哪些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心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果我们的“心”真病了,该向谁求助?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说,心理援助热线是一个可行、方便、及时且能保护隐私的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保障社会公众心理健康的技术。

  据悉,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已设置心理援助热线约53条,覆盖全国51个城市。2018年,全国打进心理援助热线的求助电话60多万人次。

  在北京,一种名为主动式社区治疗(ACT)的服务正在16个社区推广。一个由精神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团队,为每位患者“量体裁衣”,帮助他们连续服药、治疗,助其回归社会。

  从精神科医生的“职业队”,到如今引入社工、康复治疗师等“联合队”,服务人员之变折射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在织牢基层“网底”的同时,变得更加多元。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要搭建完善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据悉,这一平台由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三社联动”,通过各种形式来提供心理服务。

 (执笔记者屈婷,参与采写记者廖君、林苗苗、鲍晓菁)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孩子“无声的抵抗” 你了解吗
孩子“无声的抵抗”
你了解吗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初中曾是学霸的武汉学生小勤升入高中后,尽管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但成绩没有太大起色,还被家长批评不努力。开学以来,她总感觉头痛,随后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等睡眠障碍现象,经就诊确认,她患上了抑郁症。
 
  10月10日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青少年“抑郁情绪”“抑郁症”发生率逐年升高,通常表现为不爱说话、情绪异常等,是“无声的抵抗”。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异常身体症状和心理健康,有问题尽早进行诊断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并不遥远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病房主任曹庆久说,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孩子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常见的症状包括烦躁、易怒、悲伤、失眠,甚至可能出现自我伤害、自杀等倾向。
 
  记者采访多地心理治疗机构、心理热线了解到,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呈现患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患上抑郁症大致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原因。”广州市脑科医院教授陆小兵说,当前,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受到同伴之间攀比压力、家庭学业期望值过高、青春期、数字媒体成瘾等多因素影响,抑郁的低龄化趋势进一步为青少年群体增加了成长负担。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王永柏介绍,半数抑郁症患者,在14岁以前就已经显现相关症状,但大多数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重视。
 
多因素影响青少年“抑郁症”及时治疗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发病率越来越高,但由于社会认知不足、专业医护人员有限、躯体症状多于心理症状等特点,不少抑郁症少年儿童难以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资深接线员孟梅经常接到许多十四五岁孩子打来的咨询电话,绝大多数是初三和高中学生。“和他们交流后,我觉得很多是家长的问题。有些孩子认为自己需要就医、服药,但是家长不支持,觉得没有什么大事,认为孩子只是不开心,想开了就好了。”无奈之下,许多孩子只能打来电话倾诉。
 
  “目前,对儿童精神问题的宣传还不够,很多家长老师的认识不足。”曹庆久说,有的患儿已经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但家长对孩子的干预还仅限于去做心理咨询层面,很可能贻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陆小兵介绍,不少青少年抑郁以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入睡困难等表现为主,常被临床医生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头疼等,进行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不仅浪费金钱和时间,更加重了患者的思想负担。
 
  专业医疗人员也相对匮乏。曹庆久说,我国有3000万儿童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目前能够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很少,专门看儿童的精神心理医生更少。
 
  王永柏说,伴随着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许多孩子依赖手机、电脑等设备,这些电子产品的有害光线对身体也有影响。再加上他们每天接触大量复杂信息,自身又缺乏处理广泛信息的能力,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早发现早治疗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王永柏、陆小兵等专家表示,很多孩子可能只是出现“抑郁情绪”“抑郁症状”,并不等于“抑郁症”,但如果不解决好,很容易愈演愈烈,可能为成年以后的心理问题埋下伏笔。
 
  专家建议,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马旻建议,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敏感,抗打击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当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时,家长应和孩子好好沟通找原因,不要一味批评责怪孩子,避免语言冷暴力。
 
  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秘书长胡宇峰建议,社会、学校应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不断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如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应构建学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宣传员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内心动力,更好地健康成长。   (记者廖君、王莹、林苗苗、郑天虹)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多地许可子女带薪护理住院老人 由于缺乏细则、硬约束不够等致使好政策落地难
多地许可子女带薪护理住院老人
由于缺乏细则、硬约束不够等致使好政策落地难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胡林果、梁建强、李平、宓盈婷)10月1日,《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其子女的用人单位应当支持护理照料,给予独生子女每年累计20天、非独生子女每年累计10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待遇。

  目前,已有10多个省份与云南一样推出子女带薪护理生病老人政策,受到广泛好评。但“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执行细则、硬约束不够等,一些地方带薪护理生病老人政策难以落地。

  多地明确带薪护理时间,有的地方每年有20天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10月1日,已有包括福建、广西、海南、湖北、黑龙江、重庆、四川、河北、河南、宁夏、内蒙古、山西、云南等13个省区以及广州市、淮安市两市,以地方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明确了子女每年可用的护理时间,且大多规定了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各地的护理时间通常在15天左右,河南规定独生子女每年累计不少于20日,黑龙江则规定独生子女每年累计20天。

  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四川、黑龙江、宁夏、云南等地还规定了非独生子女也可带薪护理,时长略短于独生子女,但也能达到7-10日。

  各省份都规定了子女带薪护理需满足“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间”的条件。其中,四川等省份的规定较严格,要求符合“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间不能自理”的条件,重庆还规定了“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疗且需要二级以上护理时”的条件。

  福建作为最早将带薪护理列入法规的省份,相关政策自2017年3月1日起实施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厦门市信达股份有限公司一名员工,近期因母亲患乳腺癌住院,公司同意该员工分两次共用护理时间7天。广州的相关政策令46岁的智敏受益。2018年,智敏年近80岁的母亲因肠胃疾病紧急入院,她顺利申请了独生子女护理时间照顾母亲。

  政策落地遭遇三道坎:缺细则、限制多、无硬约束


  尽管带薪护理生病老人政策受到普遍认可,但现实中不少人遭遇护理时间难申请的尴尬。在湖北一家私营企业上班的马女士表示,需要哪些证明、走什么样的程序都不清楚;在福州一家医疗设备经营企业工作的80后张敏告诉记者,其公司从未宣导过带薪护理政策。

  记者调查发现,带薪护理生病老人政策落地难与执行、监督等多个环节有关。

  ——条款缺乏细则,企业选择性忽视。今年上半年,四川王女士的母亲生病住院,她按照《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规定申请一周护理时间。但其所在单位却以条例规定了前置条件——“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间不能自理”为由,要求王女士出具“母亲不能自理”的证明。王女士无奈地说,医院无法出具这个证明,“而仅凭我一张嘴说,公司又根本不相信”。

  ——地方性法规限制多,难落地。根据广州市出台的规定,只有父母、独生子女本人户籍均在广州的才能享受政策,非户籍老人被排除在外。因此,大量“新广州人”因父母户籍在原地无法享受该政策。在广州工作的张瑶说,父母住在邻省湖南,两个小时高铁就能到,但她从未享受过政策。

  福建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国家层面的法律尚未有相关规定,老年人在福建而其独生子女在没有相关规定的省份工作的,也无法享受带薪护理政策。

  ——无硬约束,落实打折扣。“一说要请假公司就拿年假抵扣。”在广州某商业银行工作的唐女士说。

  “地方出台的相关条例、规章多是倡导、呼吁性质,没有硬约束,导致执行不力。”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说。

  广州市老龄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用人单位以程序不明晰为由,变相拒绝员工的请求;有的用人单位担心让独生子女享受政策引起非独生子女的不满,干脆“一刀切”不执行。

  专家倡导更多地方推行,进一步明确相关细则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8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约为2.49亿,约占总人口的17.9%。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各地出台带薪护理生病老人政策顺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一方面,要在全国更多的地方推行;另一方面,要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配套,监督用人单位的执行情况。

  专家认为,在操作层面应进一步明确带薪护理生病老人政策相关细则。比如,如何确认独生子女身份以及父母住院情况;员工不能正常享受政策如何维权;单位长期不落实政策相关部门如何监督、处罚等等。

  福建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落实带薪护理生病老人政策的一大主体是企业,必须充分正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实施政策过程中成本增加的问题,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措施。

  尚重生说,政府、用人单位、公民个人都要认真落实带薪护理生病老人政策,进一步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拜登首次公开表明支持弹劾特朗普 拜登与特朗普相互炮轰,弹劾调查激化政治缠斗
拜登首次公开表明支持弹劾特朗普
拜登与特朗普相互炮轰,弹劾调查激化政治缠斗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华盛顿10月9日电(记者孙丁、邓仙来)美国前副总统、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拜登9日说,他支持弹劾现任总统特朗普。这是自众议院民主党人近期启动针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以来,拜登首次就此表明立场。
 
  拜登当天在新罕布什尔州出席活动时说,特朗普违背就职誓言、背叛国家,应被弹劾。特朗普随后在社交媒体上说,拜登此番表态很可悲。特朗普还称,自己没做错什么。
 
  特朗普正面临弹劾调查。8月,美国一名情报界人士匿名检举特朗普7月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时要求对方调查拜登及其儿子亨特,白宫还采取某些措施“封锁”二人通话内容记录。另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还下令冻结一笔军事援助以施压乌克兰。
 
  这一事件震动美国朝野。民主党人指责特朗普滥用职权谋求个人政治利益并寻求外国势力干预美国总统选举。众议院议长佩洛西9月下旬启动众议院针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白宫日前对弹劾调查的合法性、动机等提出质疑,同时明确表示不会予以配合。
 
  共和党联邦参议员、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林赛·格雷厄姆9日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他不认为特朗普同泽连斯基的通话有什么问题,共和党参议员们不可能以此为依据表决解职特朗普。民主党联邦众议员格里·康诺利则表示,他们手上已掌握所需情况,白宫阻挠弹劾调查会适得其反,最终也会是徒劳的。
 
  据白宫近期公布的特朗普同泽连斯基通话内容记录,特朗普称,拜登担任美国副总统时曾干预乌克兰司法,导致乌克兰检察机关有关乌克兰一家能源企业的调查结束,而亨特当时是这家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特朗普要求乌方调查此事。
 
  拜登于2009年至2017年任美国副总统,今年4月宣布竞选下届美国总统,被特朗普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新华社华盛顿10月9日电(记者孙丁、邓仙来、刘阳)美国前副总统、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拜登9日说,他支持弹劾现任总统特朗普。这是自众议院民主党人近期启动针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以来,拜登首次就此表明立场。特朗普对此反唇相讥,称拜登此番表态“可悲”。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电话门”对拜登选情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拜登这次在弹劾问题上展现强硬态度意在维护形象并提振选情。此外,因弹劾调查引发的政治缠斗正在多线升级,华盛顿被笼罩在新的政治不确定性之中。
 
拜登选情受累


 
  拜登于2009年至2017年任美国副总统。他今年4月宣布竞选下届美国总统,被特朗普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拜登当天在新罕布什尔州出席活动时说,特朗普违背就职誓言、背叛国家,应被弹劾。
 
  涉及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敏感通话内容的“电话门”事件曝光后震动美国朝野。民主党指责特朗普滥用职权谋求私利,寻求外国势力干预明年美国总统选举。
 
  然而,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会众议院9月下旬因“电话门”事件启动针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后,特朗普政府不仅明确表示拒绝配合,还“转守为攻”,通过保守派媒体加强报道有关拜登负面新闻的“舆论战”。
 
  多家民调结果显示,受“电话门”曝光拜登可能曾为儿子“出头”,在担任副总统期间干预乌克兰司法的传闻影响,拜登支持率已被党内竞选对手、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反超。在此之前,拜登的支持率一直“一枝独秀”。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与特朗普政府和竞选团队相比,拜登方面行动的攻击性不足。美国《纽约时报》文章说,拜登此时阐明立场支持弹劾特朗普说明他认识到需要加大力度应对特朗普的持续攻势,以扭转民调的下滑趋势。
 
白宫策略变化


 
  众议院下属几个委员会已向多个涉及“电话门”事件的个人和机构发出传票,要求提交相关资料配合调查,但遭白宫抵制。
 
  总统律师西波隆日前致信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等国会民主党人称,众议院启动针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受党派政治驱使,缺乏法律依据、违背正当程序。他特别指出,佩洛西在启动弹劾调查前未经全院表决。
 
  佩洛西回应说,这封信明显错误,将被视为白宫又一个妨碍众议院调查的证据。根据美国宪法,国会众议院“独享弹劾权”,并未有明文规定启动弹劾调查须经全院投票。不过,在前总统尼克松和克林顿的弹劾案中,众议院均在全院表决后方才启动弹劾调查,这也是特朗普政府对当前弹劾调查提出质疑的论据之一。
 
  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教授延斯·奥林指出,白宫拒绝配合弹劾调查标志着其应对策略的变化。此前白宫在舆论压力下公布特朗普同泽连斯基的通话内容记录就是为了避免被扣上妨碍调查的帽子,但显然现在已经放弃了原来的策略。美国乔治敦大学法学教授维多利亚·诺斯则分析,白宫现在的态度基本等同于在法律层面向国会民主党人“宣战”。
 
政治困境加剧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共和、民主两党斗争激烈。新一届国会中,重掌众议院的民主党人加紧对政府实施监督与制衡,府院之争愈演愈烈,各方寻求共识展开合作的空间和能力受到进一步制约。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电话门”事件引起的风波或让华盛顿的政治困局继续恶化,新增不确定性甚至加剧宪政危机。
 
  美国纽约大学法学教授梅莉萨·默里说,在过去,当美国政府与国会就监督要求出现分歧时,双方会通过协商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协议,若达不成再诉诸法律。然而,在特朗普时期,不同权力分支之间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准则已被抛弃。
 
  默里表示,立法分支监督行政分支屡次遭拒似乎让美国一次次滑向宪政危机的方向。此次“电话门”事件触发立法机关对行政分支的终极制衡手段——弹劾调查,更加剧了人们的这种担心。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法学教授伊利亚·索明认为,目前判断特朗普政府拒绝配合众议院弹劾调查是否引发宪政危机为时尚早,但不配合调查本身就违背三权分立原则,或已构成可弹劾的行为。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威廉·高尔斯顿指出,华盛顿现在极端党派化,许多人只按政治立场行事,这对宪政秩序来说是真正的问题。而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法学教授桑福德·莱文森眼里,在美国现行体制下,权力制衡已经难以阻止无休止的政治斗争。
 
问渠哪得清如许?勿忘湖北“小河南” 为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建设跨省搬迁的大柴湖移民往事
问渠哪得清如许?勿忘湖北“小河南”
为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建设跨省搬迁的大柴湖移民往事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移民们靠着肩扛车拉改造大柴湖。         湖北大柴湖教育基地提供
 
 
  ▲丹江口水库河南淅川移民安置到湖北示意图。制图:闫天雷
 
  ▲乘船下湖北大柴湖的河南淅川移民。湖北大柴湖教育基地提供
 
 
  有一年清明,杨俊道领着全家从湖北大柴湖回河南淅川扫墓。那时孙子杨凯还小,杨俊道指着水库对杨凯说,“咱们家以前住的地方就在水里面,为了建丹江口水库搬走了,咱们的贡献是不是很大?”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杨俊道激动地对已经在北京工作的杨凯说,“我吃的是丹江水,你吃的也是丹江水。”
 
  上世纪60年代,4.9万淅川移民集中搬迁到柴湖,这里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半个世纪过去,这里一直说着河南话、唱的豫剧、吃的面条、喝的胡辣汤,日子还是按着老家河南淅川的规矩。柴湖也因此被称为湖北的“小河南”
 
 
 
  本报记者张典标
 

 
“一条扁担两个筐,收拾收拾下钟祥”


 
  全坑村的临时码头是乱得不能再乱了。当时18岁的全淅林只记得到处都是人,几乎所有人都在哭,只有第一次坐船的小孩高兴。
 
  人们要么坐在卡车上探出身哭着道别,要么在押送家具的船上抹着泪朝岸上挥手。谁也没时间注意墙壁上刷的“为革命搬迁”标语。1968年初,移民搬迁工作队进了村,村里的空墙都刷上了这条标语。当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后来水涨上来,成了临时码头。
 
  全坑村隶属于河南淅川县,当时差两天就是端午节。母亲坐卡车走陆路,全淅林押着刷有自己名字的床板和一口箱子走水路。船上是家家户户的家当,石磨、犁耙、水缸、桌椅、箱柜、耕牛,甚至是老寿木......摞得满满一船。一些人临上车前还刨了半袋黄土带上,一些人甚至挖走了一块自家院子里铺的青石板。
 
  “一条扁担两个筐,收拾收拾下钟祥。”全淅林回忆,其实没什么值钱的家当,移民们把能带走的几乎都拆了装上船。
 
  两年前,为了建设丹江口大坝,已经有一万多名住在海拔130米以下的淅川移民,分两批南下去了湖北钟祥县柴湖。柴湖通称“大柴湖”。现在轮到海拔147米以下的第三批移民了,共三万多人。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视察长江,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他用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久久地指着丹江口一带。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五年后,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提议被批准。当年9月,丹江口水库动工。
 
  1967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库重点淹没区。从1966年到1968年,河南、湖北两省共搬迁38万人,淅川县的移民占了20万人。迁往湖北的淅川移民有7.5万,其中,2.6万人分散安置在当时的荆门县,4.9万人集中安置在当时的钟祥县大柴湖。
 
  有一些人任凭移民搬迁工作队怎么劝都不走,宁愿在岸边搭个草棚住。
 
  原来,早在丹江口水库建设初期,淅川就有一批两万多人的库区移民迁至青海,但适应不了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好不容易得以返迁的移民,还未站稳脚跟,又听到搬迁大柴湖的动员通知。
 
  “哪里黄土不埋人,你不走等着喂鱼啊!”眼看着水没过了庄稼地、漫到了门槛,涨到了搭的草棚,“钉子户”们也不得不踏上搬迁的船。
 
  船在丹江里走了一夜,转陆路到襄樊之后,再走汉江水路。在路上的时候,淅川县双河村的移民穆文奇不由得开始想象今后的生活。他想既然叫大柴湖,必定是好地方,“柴就是柴火,湖就有大米”。双河村缺柴,要烧柴必须走上40里路到深山去才砍得到。大米在双河也是稀罕物,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用两斤玉米换来一斤大米,“尝个新鲜,当肉吃”。
 
  三天之后,移民们从钟祥大同码头上了岸。 两米多高的芦苇遮天蔽日,到处都是水窝子。从码头越往里走越荒凉,脚下没有路,没走几步接待的车就陷进沼泽地里了,喘着粗气,车轮溅起的泥浆把推车的移民泼成了泥人。
 
咬牙扛下来的移民安置任务


 
  全淅林跟着移民们跳下汽车,一脚深一脚浅地蹚着污水,硬着头皮钻进芦苇林,在当地移民接待站干部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屋子。为了方便管理,移民还是按照在淅川的大队队别居住,大队称谓和干部都没变。
 
  移民安置房就建在刚刚砍过的芦苇地里,十间一排,矮矮的,就像部队的营房。全淅林一看,这房子除了四根柱子是砖垒的,其他墙都只是芦苇秆糊上泥巴。
 
  政策规定,每个移民分半间房,每间不足8平方米。当时,小孩多的家庭只能好几个人挤一张床。带着猪、羊的人家,没地方建圈棚,只能白天拴在门外,晚上拴在床头。
 
  移民接待站为每户人家准备了两百块垒灶的砖、三十斤芦苇柴火、一个蓝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和18块钱的搬迁安置补助。
 
  一些来得早的移民尝试种了小麦,却没什么收成。“种下一葫芦,收不上来半瓢。”全淅林说,芦苇的根扎得很深,砍了挖了没多久又拱出地面,把小麦全给盖住了。
 
  那些来得晚的移民没来得及开荒种粮,1968年10月份搬到大柴湖时,移民杨俊道从老家带了300斤干红薯片,刚过完春节就已经吃光了。当年,杨俊道和很多移民一样只能买国家统销粮。杨俊道吃了三年的统销粮。当时每个成人按27斤/月凭证购粮,很多移民拿不出钱,只能先把粮证卖了一半换成钱,再买粮食。
 
  为了省点吃,一些移民把粮食磨碎了,本来一份粥的米分成几份煮,还有一些人只能薅来柳芽和榆钱,和上几颗粮食蒸着吃。
 
  吃水也是问题。大柴湖是个水窝子,却缺干净的水。井里打出的水,看着清澈,白毛巾、白衣服一洗就染上一片黄。这水一煮开全是白沫,喝着还有一股难以下咽的腥臭味,连煮水的锅也结着厚厚一层水垢。一些移民为了喝上干净的水,去“刮”浅浅的堰塘里的水。
 
  其实,大柴湖是咬着牙扛下安置移民任务的。一位移民接待干部回忆,移民安置工作压力巨大。大柴湖移民接待站的干部甚至买光了周边砖厂的砖。当时大柴湖实际安置的移民人数远远多于搬迁前统计的数量,面对背井离乡的移民,大柴湖不得不想尽办法安置。
 
  大柴湖移民的问题很快得到了湖北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当时钟祥县移民指挥部副指挥员黄益洲索性就驻扎在大柴湖。每次下雨他就拄着木棍蹚着水,组织移民们排水,和移民们一样满身泥巴。
 
  但是限于财力、限于当时的国情,彼时地方也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来一下子解决大柴湖的问题,只能一边逐步解决,一边鼓励大柴湖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柴湖是要变的。”绝大部分移民还是选择改造大柴湖,在这里安家。这时候,人们在一些屋子的墙上用石灰浆刷上了“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标语。
 
  “刨掉地里的芦苇根,治理好天上来的水,好日子就来了”


 
  到大柴湖的第二年,移民们开始开荒芦苇荡。
 
  大柴湖的芦苇是实心的,又粗又硬。老百姓喊这种芦苇为“钢柴”。那时杨俊道每天天不亮就下芦苇,直到腰都伸不直,胳膊也抬不起来才回家。即使这样卖力,好几天他才砍了一小垛。
 
  砍“钢柴”确实累,得一根根地来,还得随身带着一块磨刀石,没砍几下就得磨一会刀。一些移民索性搬个小板凳,坐着砍,没一会板凳就陷进泥里了。那些不小心踩到了留在地面上锋利坚硬的芦苇梗的,甚至被戳穿了脚。
 
  砍过的芦苇地,得刨出芦苇根才能种地。盘根错节的芦苇根又深又硬,大锄头没刨多久就成了“铁和尚”。耕牛也不行,那时候牛瘦也不多,遇到芦根,三头牛还拉不动一张犁。
 
  最后武汉军区派出了75匹东方红拖拉机,可下地没多久,不少拖拉机就出了问题,不是犁铧破了,就是后桥断裂。原来,大柴湖的淤泥里除了芦苇根之外,还有石头、树根,甚至石碑。这些拖拉机也没辙,再加上白天黑夜连轴转,免不了出故障。
 
  拖拉机在前面开,移民就成群结队跟着后面捡芦根。最忙的时候,移民村里甚至大人小孩都去地里弯着腰刨芦根、捡芦根,从夏天一直干到寒冬。可即使这样,第二年一些地里还是又冒出了芦苇来。杨俊道记得,一直这么干了五年之后,地里的芦苇才渐渐被“赶走”。
 
  杨俊道把麦子种到地里,可依然没多少收成。“一亩地就只能收几十斤的麦,哪块地要有一两百斤就算是丰收了。”杨俊道分析,“一是当时没什么肥料,二是大柴湖排水难,经常被淹,看着长得挺好的麦子,其实地下的根都烂了。”
 
  1972年5月,杨俊道发愁收成的时候,听到一个好消息。附近军马场的200亩小麦,因为连着阴雨天耽误了收成发了霉,军马场索性放弃了。杨俊道和其他闻讯的移民捡了“便宜”,尽管已经变质,甚至出了芽,移民们还是小心磨成面当成宝。
 
  再后来,公社组织移民把旱地改成水田,种植水稻。可没多久大部分水田又改回了旱地。原来,一方面移民没有种过水稻,怎么种谁也不知道,当地、气候的“脾气”也还没摸透。另一方面,移民们发现芦苇地表面一层薄土,底下却是深深的泥沙,水和肥都留不住。一些地里打好的井也因为成本太高荒废了。
 
  在移民安置的最初几年,治水和开荒造田一样,都是头等大事。治水得两手抓,一手筑堤防汉江水倒灌,另一只手挖渠排水免得下大雨内涝。
 
  1967年,荆州地区调集了京山、天门、荆门、钟祥和潜江五个县的数万名民工与移民一起修筑了一条长达45.4公里的汉江防洪堤,耗费了土石共计6526万立方米。这些土石足够填满4.5个西湖了。这么大的工程全靠移民和民工肩挑背扛板车推。此后每年,移民都在此基础上不断加高围堤。
 
  光有围堤还不够。有一年,汉江又发洪灾,水已经漫到了围堤边上,“站在围堤上就可以洗脚了”,移民们不得不转移到更高的地方。所幸的是,那次没有决堤。后来,每个移民村都修建了比防洪堤更高的高台,供移民躲避洪灾,移民也叫它“保命台”。
 
  除了担心围堤之外,移民们还得“一人一把铁锹,下雨就往外跑”。下雨的时候恰恰是查看地势高低、水流去向,查找排水渠“肠梗阻”的时机。当时铁锹就像每个人吃饭的碗筷一样必不可少,大柴湖周边的铁锹都卖断了货。
 
  为了给大柴湖积水找出路,除了数不尽的小沟渠之外,移民们还在大柴湖东西面挖出了两条22公里长的主干渠,9条总长近百公里的支渠,还修建了两座排水闸。
 
  挖渠排水工程是从1970年开始的,挖了七八年。挖渠排水一年四季都得干,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得闲。当时没有橡胶雨鞋,挖渠得先脱了解放鞋赤脚上。全淅林记得,1972年冬天一场大雪之后,人被冻得直哆嗦。一条赶工期的排水渠挖到一半,沟里除了雪水就是冰碴子。大家都在犹豫下不下的时候,时任大柴湖党委副书记的宋育英喊了一句:“共产党员跟我上。”就下到了刺骨的沟里汲水,没一会她的腿就冻成了“紫萝卜”。其他人也跟着卷起了裤腿。
 
  “刨掉地里的芦苇根,治理好天上来的水,好日子就来了。”大柴湖移民挖渠筑堤、刨芦垦荒时,喇叭里的广播就这样给移民们“打气”。经历了约10余年的“战荒湖”,原来的芦苇荡成了庄稼地,一下雨膝盖都陷进去的沼泽路也变成了石子路。
 
“要和本地人结婚,差点被拘留了”


 
  1976年春节刚过没多久,移民曹明光就差点被法院拘留了。
 
  起诉他的是吴健美的父亲。吴健美是他的相好,也是湖北钟祥本地人,长得漂亮。当时19岁的曹明光模样也俊,像当时流行电影《侦察兵》男主角王心刚。春节拜年时,两人在曹明光姨妈家一见钟情。
 
  那时移民过得确实不如当地人。一些当地人瞧不起移民,本地人不愿意和移民处对象。
 
  曹明光和吴健美处对象的时候,本地人甚至已经能穿“的确良”衣服了,而大多数移民一年到头都是一件黑粗布衣服。那件黑粗布衣服原本是解放军捐给移民的棉服。天热了,移民就把棉花扒了当单衣,等到天冷了再塞上。
 
  曹明光当时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吴健美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他的床头还拴着猪。年轻刚烈的吴健美没有嫌弃曹明光,可她父亲却不同意移民当自己的女婿。见拦不住女儿往曹明光家跑,他索性一纸诉状告曹明光拐卖了吴健美。
 
  法院和派出所上门找曹明光的时候,他刚好外出,只留吴健美一人在家。
 
  “这不是曹明光的错,新社会,我看上了他是我愿意的。要抓抓我。”吴健美说。
 
  “这是你爸爸告的,你跟我们回去把问题说清楚。”
 
  曹明光认定了吴健美,他索性借了一身当时时髦的白上衣、蓝裤子和白球鞋,上她家里去。见曹明光的干净模样并非印象里移民形象,再加上女儿是铁了心,吴健美父亲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却不愿出一分钱嫁妆。
 
  曹明光娶吴健美,成为移民娶本地人的第一例。在此之前,除了土地纠纷摩擦外,双方几乎不来往,甚至连本地干部也不愿意来大柴湖任职。
 
  上世纪80年代当了大柴湖党委书记的杨俊道说,当时镇里本来要调来一个本地人当妇女主任,可她一听说是到大柴湖来,宁愿被开除也不干。原来,她不完全是嫌大柴湖移民穷,也因为听不懂移民说的河南话、吃不惯移民喝的苞谷粥。
 
  曹明光和吴健美成了“名人”。一些本地人和移民开始“效仿”他俩,再遇到阻碍时,有人就说:“曹明光都结婚了,我们怎么就不能呢?”
 
  可全淅林说,本地人和移民的融合光靠一两家结婚不管用。改革开放前,大柴湖本地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有,当时劳动力也不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流动,再加上本地人和移民时不时有摩擦,移民一代和大部分移民二代就在相对封闭的移民社区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以至于大柴湖的高中被撤销之后,移民三代不得不去钟祥市里上高中时,才发现自己和本地人说的话并不相同。
 
  “这种集中安置的移民搬迁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保持移民原本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却不利于移民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全淅林说,“真正的融合是改革开放之后,移民生活逐渐好转,和本地人交往变得频繁之后开始的。”
 
正把“柴湖”变成“财湖”


 
  1995年高中毕业之后,移民二代马强到钟祥跟着一位老师傅学厨艺。当时一口河南腔的马强还被一起学艺的本地学徒嘲笑了。等到几年前,自己的孩子到钟祥上学时,“几乎没有本地人和移民的观念了,更谈不上谁瞧不起谁了。”
 
  马强记得明显的转变发生在2000年前后。那时候,移民的芦苇房变成了砖瓦房,再后来变成了楼房。大柴湖的变化惹得本地人也羡慕:“大柴湖真的不一样了。”
 
  在大柴湖一些移民村里,还保留着一两间加固过的芦苇房和一些过渡房。
 
  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马季洲用泥巴混上麦糠建了2间土偏房。当时,马强和哥哥姐姐个头长得快,那间唯一安置房已经住不下了这么多人了。每次一刮风下雨,母亲怕偏房塌了,就赶紧喊住他们出来。
 
  到了1989年,这几间泥巴房、芦苇房换成了红砖大瓦房。“1982年分产到户之后,移民们开始发展副业,多种经营。”马强解释,“与此同时,哥哥姐姐们也都南下打工,吃饭的少了,挣钱的多了。”
 
  1983年,大柴湖党委书记杨俊道提出“立足八分地,打好翻身战”的口号。移民从人均八分的地里挖出的第一块“宝”是麦冬。麦冬喜欢沙地,种植技术也不难,当时每公斤价格在二三十块钱左右。不少吃螃蟹的移民尝到了甜头。
 
  移民从地里挖出的第二块“宝”是蒜薹。大柴湖种出的蒜薹成熟早,产量也高,每到蒜薹上市的季节,山东、河南、陕西、新疆等各地的收购商就涌进大柴湖。一些蒜薹甚至远销日本、韩国。
 
  一些人不甘心在土里刨食,把家门一锁,背上被褥外出务工。马强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一年能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曾经有一段时间,留在家里的家长们在邮局门前排长队,等着取外出务工的子女寄来的汇款。
 
    改革开放初期,移民外出打工比本地人多得多。”全淅林说,“越穷的地方出去的越多,贫困逼得人没办法。”在上海,甚至出现了“小罗城”,罗城是大柴湖一个村。
 
  2004年,钟祥开始给大柴湖“松箍”——组织部分移民自愿搬迁到县内其他乡镇,缓解大柴湖移民人多地少的发展瓶颈。为了让移民安下心,县里给每户移民在新安置地盖好了瓦房,并承诺给予移民和迁入地居民相同规模的耕地面积。
 
  从大柴湖镇曹寨村的移民曹明虎,迁入冷水镇董沟村之后,分到了7亩多良田,又承包了当地70多亩耕地,两年不到就买了夏利小车跑客运,让许多不敢搬的移民眼馋。
 
  2006年,马强把家里用了几十年的挑水扁担和“压把井”的龙头收了起来。当年年底,大柴湖新自来水厂正式供水,移民们告别了喝了几十年卡喉咙的腥臭地下水,汉江水通到了每家每户。丹江是汉江的支流。通水的那天,一位70多岁的移民说,压根没想到自己还能喝到老家流来的水。
 
  2014年1月,湖北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从那时起,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园、光电子产业、精品花卉产业逐个在大柴湖安家,移民们在家门口也有不错的收入。大柴湖逐渐变成“财湖”。
 
  “从前穷出了名,很多人不好意思提自己是大柴湖人。现在大柴湖发展得比本地乡镇还好,不少人觉得挺自豪。”马强说。
 
共饮丹江水


 
  全淅林的老母亲去世前,一直念叨着回淅川老家去瞧一瞧。可当时经济条件差,交通也不方便,得一路颠簸折腾,怕母亲身体吃不消,所以一直没能成行。
 
  上世纪80年代,淅川和大柴湖通了直达的客车,每天只有一趟。当时返乡探亲的移民络绎不绝。
 
  有一回,几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移民上了这趟客车,一路神色紧张。直到下了客车,司机才发觉老人已经去世了。原来老移民生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回淅川看看,死后把自己埋在淅川的高坡上。
 
  尽管搬来大柴湖51年了,杨俊道和许多一代移民一样,始终认为自己是河南人。现在杨俊道还是只会说河南话,日子也按照河南的过法来。
 
  这样的“河南特色”正在移民二代和三代身上褪色。杨俊道的孙子杨凯(化名)见本地人能说些本地话,在家能说些河南话,在学校说普通话。而在饮食上却更接近湖北习俗,吃米饭,喝米茶。
 
  有一年清明,杨俊道领着全家回了淅川扫墓。那时杨凯还小,杨俊道指着水库对杨凯说,“咱们家以前住的地方就在水里面,为了建丹江口水库搬走了,咱们的贡献是不是很大?”
 
  全淅林曾问过在外务工的移民二代认为自己是河南人还是湖北人,很多人说不上来,只说自己是大柴湖人。
 
  为了让移民后代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从上世纪末开始,曾任大柴湖文化站站长的全淅林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移民口述史。2005年,全淅林出版了《移民大柴湖》一书。一位在外打工的移民二代给全淅林发来短信说,“以前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大柴湖移民。读了您的文章,才知道心中的阴影是我们不了解历史造成的。”也有本地老户看完主动对全淅林说:“是你给我们补了一课,看完我才知道什么是移民。”
 
  去年12月,全淅林念叨了好几年的移民纪念馆正式开工。全淅林打算在纪念馆的一面墙上写上“舍家为国,团结奋进”几个大字。全淅林说,“当初四五万移民来到这片荒芜的芦苇荡,要是没有这种精神的话,人早就垮了。”
 
  杨凯觉得自己爷爷那一辈人“很有勇气”。他也问过杨俊道,当初从老家搬过来后不后悔。杨俊道说,南水北调是国家需要,现在大柴湖建设得也挺好。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河南淅川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既是“大水缸”,也是“水龙头”。当时,杨凯已经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了。杨俊道激动地对他说,“我吃的是丹江水,你吃的也是丹江水,咱们吃的还是河南水。”
 
 
王船山:反清复明终梦破,“文化复国”留遗芳
王船山:反清复明终梦破,“文化复国”留遗芳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王船山画像。   湖南省衡阳县船山纪念馆供图
 
 
  在王船山诞辰400周年之际,回望其传奇人生——前半生,他穿越时空与刘越石神交,后者英雄路穷、壮志未酬的悲愤,他感同身受。
 
  后半生,他是张横渠,即张载,宋代大儒,无神论者,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哲学开创者。
 
  其实,王船山不是刘越石,也不是张横渠,他就是王船山,见证古代中华民族拥有深邃思想的优秀代表
 
 
关山远
 

 
  2019年10月7日,是伟大的思想家王船山诞辰400周年。这个曾经在时间中一度湮没的名字,至今也不是广为人知,但思想家的价值就在于,他思考之深邃,如同以他为起点向前洞开了一条时间的管道,而后来的我们,就在这管道中前行。思想家,注定是人类中的极少数,像王船山这样在明清交替、天崩地裂的特殊历史时刻,苦难煎熬、孤独抗争而又自由思考的思想家,也独此一人,但这个人,影响了无数人。
 
  在船山先生诞辰400周年之际,来回望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的传奇人生,无比惋惜在明末只有一个王船山,否则大明怎会如此土崩瓦解,又无比庆幸中国有这么一个王船山。中国,中华文化,不会亡。
 


 
  这是历史上最山寨的称帝仪式了:
 
  狂风大作,临时搭建的帐篷给吹倒了;暴雨倾盆,宫殿“琉璃瓦”现了原型,涂的黄色颜料淌了一地,染花了衮衮诸公的衣裳。《清史稿》载:“是日大风雨,草草成礼而罢。”
 
  这一山寨称帝仪式的主角是吴三桂,公元1678年3月,他筑坛于湖南衡阳回雁峰前馒头岭,举行称帝加冕典礼。改国号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自称“大周皇帝”,封正妻张氏为皇后。还建造宫殿95间,象征九五之尊——时间仓促,找不到足够多的明黄色琉璃瓦,只能用黄色颜料涂涂涂。
 
  吴三桂此刻仓促称帝,除了想过把做皇帝的瘾,更多是一种“冲喜”性质——他在1673年于昆明起兵反清,“三藩之乱”遂起,起初攻城略地,进展顺利,但随着清军在岳阳一线阻住吴军攻势,吴三桂的运气越来越差,屡战屡败,而同盟也纷纷降清,内外交困之下,吴三桂想通过称帝来激励士气、逆转颓势。
 
  为了给自己的称帝仪式再增添点仪式感,吴三桂想找名人给自己写《劝进表》——这是枭雄们爱玩的把戏,明明自己对皇位垂涎三尺,偏偏还要假模假样推辞一番,要别人再三劝说,以天下苍生名义,哭着求着请他当皇帝,“天命所归”,非你莫属,这才假意谦让无效、勉强实则欣然上位。《劝进表》,自然是越有名的人、越有代表性的人来写最合适。吴三桂的手下,推荐了王船山。
 
  王船山是衡阳人,他出生地衡州城南回雁峰王衙坪,距离吴三桂称帝处很近。王船山从小以才华著称,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旋即天地大震:闯王进京、崇祯自缢、清兵入关、铁骑南下……王船山断了科举之路,却始终未斩断反抗清朝、恢复旧国的努力,他誓死不降清,在南岳武装起义,失败,出仕南明小朝廷,不顺,回归湖南,宁肯四处逃亡飘泊,寄身荒山野岭,也誓死不降清,而且宁肯丢掉脑袋,也坚决不薙发……这样的人物,如此道德文章,俨然是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由他来写《劝进表》,多有号召力!吴三桂下令:快快快,找到这位王船山,让他写!
 
  王船山此时已结束了漫长而苦难的逃亡生涯,隐居在今天衡阳县曲兰乡茱萸塘“败叶庐”,苦心著述。面对吴三桂的要求,他的反应咋样?如果能够还原历史现场,他做了三件事:一,面对来使,坚决拒绝,并做恶心呕吐状;二,离家,逃亡,三,作《祓禊赋》,痛骂吴三桂。
 
  “祓禊”,意为除邪恶祭,反映了王船山唾弃吴三桂反复无常卑鄙无耻的行径。值得一提的是,吴三桂叛清后,王船山还一度被他忽悠过。
 
  不得不说,吴三桂是个好演员,当初“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成为覆亡大明的罪魁祸首。因镇压同胞有功,分封云南,因为康熙要“削藩”,他又起兵造反。他无耻到何种程度?起兵前,居然到明永历帝朱由榔的墓前,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恸哭,伏地不能起”——11年前,就是他为了向清廷表示忠诚,在昆明亲手杀死了朱由榔。当然,吴三桂也知道自己名气太臭,为了忽悠人,编造了一个谎言:“朱三太子”在军中,他起兵是为了讨虏兴明。“朱三太子”即崇祯帝朱由检第三子朱慈焕,明亡后一直传说他还活着,成为抗清义士的精神寄托。
 
  这个谎言骗了很多人,包括王船山,他为此离开隐居地,赴长沙、渡洞庭、进江西,四处联络故旧,图谋大业。但是,当吴三桂决定称帝,他苦心编织的弥天大谎,自然破灭了——既然你要“复明”,既然“朱三太子”还活着,你称什么帝啊,还国号“大周”!骗子,无耻骗子!
 
  无耻的吴三桂仅仅在衡阳做了五个月皇帝,就暴病身亡。三年后,清军攻克昆明,“三藩之乱”结束,吴三桂被剖棺戮尸。这个时候,王船山隐居于石船山下湘西草堂,生活清苦,甚至连供他写作的纸张都买不起,但他一直在写作,一直在思考,在如豆油灯下写,在贫病交加中写。
 
  相比吴三桂反复无常的一生,王船山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坚贞不渝。即使复国希望已全部破灭,他也不改大明衣冠,平时出门,哪怕大晴天,他都要戴斗笠、登木屐,以示“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这不是行为艺术,这是一个老人最后的坚持,最后的抵抗!
 
  1692年,正月初二,王船山于湘西草堂溘然长逝,终年74岁。他最终实现了“完发殁身”的梦想,以明朝遗臣身份下葬。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48年过去了。
 


 
  崇祯自缢、清兵入关,但明朝实力犹在,还有百万军队,更有一个包括中央机构在内的诸般齐全的留都南京,如若好好经营,并非不能支撑,甚至可重演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延续国祚百余年的历史,但南明,只有18年短命历史。
 
  南明也不是没有民意支持,清军南下,在一向气质温婉的江南,都遭受过剧烈抵抗,小小江阴城,就英勇抵抗81天。清军进行了极其血腥的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而江阴城破后,遗民仅53人……
 
  南明也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忠臣。可以数出一长串名字,每个名字,都堪称铁骨铮铮:文有史可法、瞿式耜,武有李定国、黄得功。还有像王船山这样忠心耿耿、坚贞不渝的读书人群体,他们宁肯牺牲一切,也不放弃维护明朝正朔的理念。
 
  问题是,历史关键时刻,身居要津、把持权柄的,都是些什么货色?
 
  就以王船山为例,他在组织南岳武装起义失败后,九死一生,投奔南明永历帝,意欲施展才干、重振河山,却因为得罪南明权臣王化澄,差点死于非命。
 
  王化澄,素以贪婪著称,因拥戴永历帝有功受到重用,在南明小朝廷,此人内结权监和内戚,与王后兄长王惟恭以王氏通族称兄道弟,升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主理阁务。又外结悍将陈邦博,《清史稿》载:陈邦博此人劣迹斑斑,行贿得武科出身,邪气十足,但能言善辩。降清明将李成栋攻陷梧州时,他曾秘密致书投降,待李成栋又投向明朝时,陈邦博立即焚降书,并冒李成栋“猎为己功”,上奏南明小朝廷:“是我策反了李成栋。”他还贿赂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改敕“居守”广西为“世守”广西。又掠夺瞿式耜军粮,阴谋劫永历帝降清。后来他投降了清将孔有德。
 
  永历四年冬,降清将马蛟麟陷梧州,王化澄弃永历帝“挟厚赀避居平南山中”,为马部执杀,他苦心积攒的钱财,也被抢掠一空。
 
  陈邦博的下场呢?他后来被抗清名将李定国捉获,磔于市,人人称快。
 
  读晚明史,会有一种彻骨的寒意:为什么偏偏是那些既无才干又不忠诚的王八蛋,掌握了大权?
 
  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热衷内讧,抢夺地盘,清军面前,却畏敌如虎,一触即溃;那些身居高位的权臣,党同伐异,勾心斗角,大厦将倾,犹内斗不止。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文人,却浴血奋战,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那些没有多少权力和资源的小官,却竭力支撑,甚至付出一家一族的性命。他们是在那段历史密集出现的悲剧英雄。
 
  譬如王船山的至交好友瞿式耜,他的命运,最能说明南明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坚贞。
 
  瞿式耜是个典型的文人,但在危难时刻,一介书生,创造了以劣势兵力三守桂林的战绩。遗憾的是,面对南明小朝廷令人绝望的内讧,他独力难回天。1650年,清兵自全州进,桂林大乱,永历帝逃向梧州。前线溃退下来的官军,沿途掳掠,秩序大乱。驻城将领不战而逃,瞿式耜气愤到极点,捶胸顿足说:“国家把高官厚禄给这些人,现在这般行径,可耻!可耻!”
 
  形势越来越坏,男女仆从也走散了。他的侍从武官备马请他出城暂避,劝他说:“大人是国家栋梁,一身关系国家安危,突围出去,还可号召四方爱国志士,再干大事。”瞿式耜已经绝望,挥挥手说:“我是留守,我没有守好这个地方,对不起国家……”整整衣冠,端坐在衙门里。总督张同敞,从灵川回桂林,听说城里人已走空,只有瞿式耜没走,遂与之会合。二人相对饮酒,赋诗唱和,直到清兵进城,从容就义。
 
  瞿式耜的绝望,王船山感同身受。他后来写诗描述了这种绝望的感受:“门前鹞子掠檐过,乳雀还争越燕窠”(《忆得·绝句(其六)》)。
 
  这是历史惨痛的教训:晚明系统性溃败,首先是用人体制的溃败,德不配位,劣币驱逐良币,一艘大船已经千疮百孔,即将沉没,还有人在拼命凿洞。有人要堵,反而被群殴,“要死一起死,你想干啥?”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末日心态呢?要么是有人早就准备好了逃生的小舢板,甚至另一艘大船的船票;要么是糊涂透顶,只管这瞬间的享受,哪管下一秒洪水滔天。
 
  王船山离开了这条船,他做了另一个选择。
 


 
  明朝已不可恢复,王船山将他的余生,全部用来著述,目的只有一个:文化复国。
 
  近40年时间,他写了四百多卷八百余万字,深刻犀利,又博大精深。他因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对后世影响巨大,人们甚至称:“北有孔夫子,南有王夫子”。
 
  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王船山的思想,简而言之:
 
  在哲学上,王船山攀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巅峰,他总结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太虚一实”“气者,理之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的意识、观念,不可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批判了唯心主义关于人的主观精神是宇宙本原的观点。
 
  王船山批判“泥古薄今”,阐明了人类历史由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他坚信:未来会更好。
 
  他同时认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所以随着历史的变化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王船山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而不是所谓“天命”。他批判了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五德始终说”,“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邹衍认为:“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决定了历史变迁、皇朝兴衰。这一学说为很多人接受,以此来解释改朝换代的“天意”,比如,明朝的“明”属“火”,火克金,而水又克火,皇太极因此将“后金”改为以“清”为国号,最终“清水”灭了“明火”。王船山斥之为“邪说”,认为这种方士的五德始终说为野心家阴谋家篡夺政权制造理论依据。
 
  在知行关系上,王船山强调行是知的基础,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他治学崇尚经世,他批判阳明学派空谈心性轻视务实,认为这是导致明亡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王船山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认为,要维护君王统治,但是,如果君主做不到“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他的君位。在他身处的那个年代,能够提出限制绝对君权,难能可贵。
 
  用今天的话来说,王船山的著述,基于问题导向,充满批判精神。他既拥有坚定的中华文化自信,又系统反思国家政治兴亡治乱的经验与教训,廓清迷雾,正本清源,寻找民族复兴的道路。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者,一个深刻的批评家(他批判过朱熹、王阳明、司马迁,甚至还有孔子),一个关心民瘼的哲学家。晚清以来,处于忧患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自我修炼还是寻求“变法”,无论是推翻满清还是抵抗日本入侵,都能从王船山的著述中汲取营养,都能从中找到批判的武器。曾国藩、胡林翼、郭嵩涛、谭嗣同、梁启超、黄兴、章炳麟、杨昌济、毛泽东等人,均不同程度受过他的影响。
 
  曾国藩是王船山思想的有力传播者,同时又是王船山的忠实粉丝,他评价王船山“硕德贞隐”,无论何等艰难困苦,哪怕天下人都反对,也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诚”,是王船山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深受影响,在率湘军驻祁门大营时,他曾这么训斥爱睡懒觉不参加军营早餐暨晨会的的李鸿章:“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
 
  1914年,长沙成立了船山学社,时常举行讲座,其中有一个认真的听众,就是青年毛泽东。他在学生时代的笔记《讲堂录》中,就记下了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论断,并做了发挥。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朋友萧三回忆说:“长沙城里曾有人组织过‘船山学社’,每逢星期日举行讲座,讲王夫之的学说。泽东同志邀请我们少数人也去听讲,他极其推崇王船山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族意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还以船山学社为基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哲学,备课时研读过《船山遗书》。由于手头该书不齐全,还写信给在长沙主持八路军办事处的徐特立,请求帮忙设法补齐所缺各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两次为“船山学社”题词。
 


 
  1689年,距离生命终点还有最后的2年多时光,71岁的王船山给自己写了墓石铭:
 
  “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所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恤以永世。”
 
  这是他给自己的一生总结。
 
  前半生,他是刘越石,即刘琨,那位以豪雄名世的西晋将军,毕生与匈奴、羯、鲜卑等外族浴血奋战,意图恢复河山,然而悲剧收场。
 
  他穿越时空与刘越石神交,后者英雄路穷、壮志未酬的悲愤,他感同身受。
 
  后半生,他是张横渠,即张载,宋代大儒,无神论者,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哲学开创者。
 
  他推崇张载学说,并将气一元论和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其实,王船山不是刘越石,也不是张横渠,他就是王船山,见证古代中华民族拥有深邃思想的优秀代表。
 
  王船山影响的,远不仅仅是伟人、名人。时至今日,在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一带,尤其王姓后裔,白喜事都不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王船山生前,“辟佛老而正人心”,批判宋明以来的唯心主义理学与佛、老交汇合流的现象。王船山的好友方以智(也是明末清初一牛人,传说是他创办了天地会)逃禅,并劝告王船山随他一起逃禅,在当时“留发不留头”之腥风血雨下,剃个光头假扮和尚,倒也是不错的选择。但王船山拒绝了。
 
  无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王船山都不属于“佛系”,他是一个战士。
 
  这正是王船山的魅力!
 
古人精彩无限的游戏世界
古人精彩无限的游戏世界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宋扶日


  现今,发展迅猛的电子竞技产业,成了年轻群体的追捧对象。它带来很多商机,也带有时代的新气象。

  许多现代的事物,在古代几乎都可以找到先例,游戏也不例外。在中国历史中,出现过许多类型的游戏。内容丰富,兼具趣味性、竞技性以及文学意味,虽隔着久远时空,却依然有鲜活意趣。

  九连环,是益智游戏中很有代表性的,难度也非常高,解锁连环套的过程,会充分锻炼人的耐心、判断等能力,其变幻多端的魅力,培养了缜密的逻辑思维,其中还蕴含了对“九”这个数字的原始崇拜。《红楼梦》中,就出现过九连环。另外,与之相似的游戏,还有七巧板和鲁班锁,都是文明的精粹,以娱乐的形式,进行传播。

  各种棋类游戏,也是古代风行的娱乐方式。围棋、象棋、军棋等,现在依然很有影响力,与古代棋文化渊源深厚。有一种业已失传的棋类游戏,在唐宋两代,曾风靡多时,称为“双陆”。它是有西域血统的游戏,似乎是现代飞行棋的前身。据说,武则天十分钟爱双陆,后来还东传到日本。小小的棋艺,却是文化交流的缩影。

  每一代人,记忆中的游戏都是不同的。无论是丢沙包、弹玻璃球,还是小霸王游戏机……还有一种叫“大富翁”的桌游,想必也是许多80后的童年必备。其实,在18世纪的欧洲,就有过类似游戏的雏形。在古代中国,有一款“升仙图”游戏,也与“大富翁”有几分相似,它以投骰子决定进退、输赢,还结合了年画艺术,将民俗与娱乐活动生动地交织在一起。

  要说兼具礼仪培养、身体锻炼于一身的游戏,“投壶”是一个典型。我曾在苏州的状元博物馆,看到过儿童参加这项活动。那是一个国学课程,小朋友们穿着古装“校服”跃跃欲试,场面生动鲜活。

  这个活动,继承了“射礼”中“正己修身”的内涵。隔着一定距离,将箭矢掷入长窄的壶口内,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儿童从小练习,会对身心有益。

  在民间,除了上述正统的投壶方式,也有很多花式玩法,强调了此游戏的多元价值。《镜花缘》里,就提到了“鹞子翻身”“朝天一炷香”等技艺,融合了杂技、武术等元素。

  古代游戏犹如绚烂的万花筒。有种亲近自然的活动也是别有趣味,那就是端午节的“斗草”。少女们在端午那天,会带上四处收来的奇趣花草,与朋友们相聚,交流品评。

  这游戏,对人的文化知识是种考验。采花人要通晓所收集花草的人文背景,更要与大家积极互动。游戏中,一方会拿出一种植物,并说出其名,这就相当于上联;另一人要迅速取出另一种植物,并用它的名字做出下联,而且要对仗工稳,方可取胜。

  在古代,与文学交融的游戏还有很多,在觥筹交错的饮宴中诞生的行酒令,就极具风情。其中,有要求诗句中须带“花”字的“飞花令”,也有摇抽“令签”“酒筹”后,现场说令的内容,还有掷骰行令的活动……无数诗文、传说、典故,活跃在这些文字游戏中,考验着游戏者的文化功底、应变能力,更是文艺作品经久不衰的表现对象。

  日本也有不少风雅游戏,有代表性的就是纸牌游戏“百人一首”,它汇集了100位古代文人的作品。游戏中,当吟唱者即兴吟出某诗的片段时,游戏选手要“稳、准、狠”地在100张纸牌里,找出印有该诗歌的纸牌,谁背诗背得熟,谁就有机会迅速取到牌,最终获胜。

  包罗万象的游戏,随着时代变迁,从实体形态转向虚拟形式,是人类精神需求的反映。在当下社会,新锐的电竞行业,充满了多元的发展趋向。但对电子游戏本身的的态度,我认为依然要有节制。电子游戏能释放自我,也会束缚自我,它的确是把双刃剑。

  相对而言,古代的游戏却基本是在竞技与娱乐中彰显文化价值。尽管时代更迭,但它们蕴含的情怀依然令人回味。如果有可能复兴古代游戏,定会为生活添彩。

 
千年曾巩一醇儒
千年曾巩一醇儒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本报记者王若辰


  “唐宋八大家”中有这么一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在“百家讲坛”中讲到他,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非常七加‘一’”;

  作家马伯庸给他写文章,称他为“小透明”;

  学生们说课本上要求“全文背诵”的没有他的文章,似乎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

  往前数,文化大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他:远比苏洵、苏辙好,七绝有王安石的风致。

  再往前,清初,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编《唐宋八大家文钞》,选录他的文章128篇,几乎等同于其他宋代五大家选文的总和。

  南宋,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朱熹评价他:公之文高矣,自孟、韩以来,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

  同时代的文人中,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他的老师,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为他写诗: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他是谁?

  他是曾巩,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2019年,曾巩诞辰1000周年。

  而曾巩,又是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019年阴历八月二十五日,曾巩出生在江西南丰县一座门宇轩昂、前堂五进的大宅中。他的祖父曾致尧进士出身,卒后被封为“密国公”。曾巩5岁时,父亲曾易占考中进士,不久便赴越州为官。

  人生开局,是世家公子的模样。

  1034年,父亲曾易占调往信州玉山任知县。在任已两年有余,曾易占励精图治,政绩优秀,面临着升迁考核。北宋朝廷对知县进行“一年一考,三年一任”,考核和任命的主要依据是知州写的“批书”。可以说,知县的政治前途,系于知州“批书”的褒抑。

  信州知州钱仙芝来了。一番视察之后,钱仙芝屏退左右,“循循善诱”曾易占,明言“人事与政务齐备,方为进秩之道”。曾易占明白了这是索贿,却说“请恕属下愚钝”,凛然拒绝。

  两个月后,监察御史里行张综谊突然驾到,以“贪赃枉法、收受贿赂”之名将曾易占拘走。原来,钱仙芝索贿不成,反诬曾易占贪污。曾易占就此失官。

  十几岁的曾巩,亲眼看到父亲被诬、被拘、被罢。

  然而曾巩家世为儒,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考取功名、入仕报国依然是他不渝的志向。1041年,曾巩来到京城,进入太学,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这时父亲已失官5年,正是家道艰难的时刻。自己和哥哥曾晔此番赶考,如若高中,家道便有重振之望,父亲和自己的抱负便有施展之机!

  可是皇榜一放,曾氏兄弟无姓名。当时文坛流行矫揉浮艳的西昆体和奇崛艰涩的太学体,而曾巩与哥哥曾晔不流时俗,坚守儒道,文风直承汉唐,却不见举于考场。

  考取功名、封官耀祖的希望,破灭了。落榜还乡,曾巩面对的是大家庭的生计,还有乡邻的嘲笑: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为养活一家几十口人,曾巩东奔西走,日夜奔命。“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曾巩在《读书》一诗中自白。

  祖母、父亲相继去世,最艰难的时刻,曾巩受到洪州知州刘沆、杭州知州范仲淹等士人的资助和关心。他慎用善财,购置田产,带领曾牟、曾宰等弟弟、妹夫一边耕种、自食其力,一边苦读、博览群书。

  作为家中二儿子,曾巩勉力操持弟弟妹妹的婚事,自己直到32岁才娶妻。婚后房间更显逼仄,无处作书房,曾巩借用邻居家后院的空地,和兄弟们动手除草、伐木取材,亲手建了一间小书房,取名“南轩”,取《诗经》之《周南》《召南》之谓。

  白天,汗滴禾下土;夜晚,诗书灯下闻。为了生存,曾家变卖了许多家产,唯独书籍一本没丢。六艺经文、诸子百家、史学著作、历法星占、地理佛老,曾巩遍读可读之书,身于斗室,神游八极。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南轩内写《南轩竹》,陋室书生待转明。

  1056年春,家境渐宽的曾巩带领着弟弟曾牟、曾宰、曾阜及妹夫王彦深、王无咎,一行6人共赴京城,入太学备考。来年正月初七,考生们入闱,直到二月二十五日考试完毕。

  这次科举考试,由当世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诸科考官多为诗文名家。欧阳修与诸考官统一思想,逆转文风,一律不取钩章棘句、空洞晦涩的太学体,专录文以载道、文质俱佳、平易通畅的文章。

  于是,中国千年科举制历史上最为“星”光闪耀的榜单诞生了——1057年,嘉祐二年,曾巩、苏轼、苏辙、张载、曾布、程颢等一大批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在中国古代政治或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曾巩和弟弟、妹夫们全部中榜。

  十几年前,曾家考生“一双飞去一双来”,如今,曾家一门同榜六进士。这之间,是为稻粱谋、躬耕陇亩、夜夜青灯的岁月。

宦游各方,盛闻治声


  古代一位“标准”的儒生,饱读诗书,科举应试,目的是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而后或治理一方百姓,或施行一域政务。而科举出题判卷的标准,也以考察爱民思想、施政能力等为主。通晓诗书礼义,是为治国理政。

  曾巩,就是按科举取士这一模式和逻辑,选拔出理想人才的典范。他的执政经历,政绩斐然。

  曾巩知越州时,赶上一场大旱。大旱刚露出苗头,曾巩即召集地方富户,根据各家余粮数目,筹措粮食十五万担。灾荒实际发生后,又责成富户以略高于平日的价格出售给当地灾民,同时断然下令开仓赈灾。

  这只能是救燃眉之急,怎么恢复生产呢?曾巩又令州府出钱粟五万,贷予民众种粮,民众所欠款项,则规定到秋后交纳田赋时,一并缴交。如此一来,“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且“粟价平”。

  曾巩知齐州时,扫黑除恶,端掉了一个“霸王社”。当时齐州治安较差,“霸王社”横行乡里,官府都忌惮。曾巩到任后,先派人挨家挨户盘查,一面了解成员构成,一面做家属工作劝其自首。他要求给各村舍发放锣鼓,一旦发生盗情,就敲响锣鼓,全村青壮老少便集体出动,全民捕盗。同时,曾巩派出捕快和地方武装择机捕杀小股强盗,又集中兵力在强盗出没频繁的地段追捕。

  此外,曾巩命人四处张贴布告,布告分三份,一份宣布大军剿灭霸王社,一份悬赏通缉主要头目,一份动员强盗自首。

  不久,果然有一位强盗来自首。曾巩为他松绑,问他为盗苦衷,然后让他拿着奖赏走街串巷,宣讲州府对自首人员的宽待政策。这样一来,强盗纷纷自首,霸王社涣散瓦解,少数负隅顽抗的强盗也很快被捉拿归案。剿灭霸王社后,曾巩在齐州全境推行保甲法,终使“多盗与讼,号难治于当今”的齐州,摇身一变,无锣鼓之警,外户不闭。

  朝廷一纸调令,让曾巩离齐州移知襄州。齐州百姓得知后,聚到府邸门口拜求曾巩留任。曾巩劝慰百姓,和接任者仔仔细细交接政务。临行时,曾巩特意轻车简从,想悄然离去,却发现城门紧闭、吊桥收起,而城门处、街道上站满了不舍父母官的百姓。

  朝廷之命固不可违,但百姓心声足以听闻!

  在襄州,曾巩整肃司法,“论决重轻,能尽法意”;在洪州,曾巩妥善治理瘟疫,接待军师而民不受扰;在福州,曾巩整治寺庙,遏制邪风;在明州,曾巩辞谢高丽使臣的进奉,彰显大宋“以德怀远人”;为官清廉,反问“太守与民争利,可乎”;还考察鉴湖,修建齐州北水门……

  在地方为官12年,京城中盛闻曾巩之“治声”。

  最终,曾巩得到宋神宗接见,廷对延和殿。节用裕民的理财思想、裁撤冗官的行政措施……一场廷对浓缩着毕生施政经验与才能,这一次,曾巩赢得的是皇帝之心。年过六旬的曾巩奉召回京,纂修国史,起草诰书,直至终了。

  纵观曾巩的为官生涯,他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后由欧阳修推荐入京担任三馆秘阁编校,卷入王安石变法论争,后自求补外,转徙越州、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每到一地,推行新法,兴修水利,平冤除恶,赈灾救济,造福一方,深得民心。晚年“白头归拜未央宫”,充分展示了史学、文学才能。

  堪称为官之典范。

  同时,曾巩的为官生涯,正处于北宋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从发起到失败的风云际会时期。曾巩深受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等革新人物的影响,主张变法革新,并向欧阳修等人热情推荐好友王安石。而王安石,日后也成为了熙宁变法的主要发起者。

  要不要变法?曾巩答:“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变法路线如何把握?曾巩答:“……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变法应以何为思想内核?曾巩答:“内成德化,外成法度。”

  曾巩的变法主张,遵于儒家传统理论,取舍度于礼义。无论遇到怎样的纷争、打压、委屈,曾巩的醇儒风骨,始终未曾屈服。

蓄道德而能文章


  1041年那次进京赶考,曾巩虽然落第,但有了另外一大收获,即结识欧阳修,得到其老师般的教导。

  欧阳修懂得并珍惜曾巩之才学。曾巩的文章文道合一,明白晓畅,在一片太学体、西昆体之中显得那么真诚可贵。屈于时俗,曾巩应试不第,欧阳修送给曾巩9个字:励其志、坚其守、广其学。这9个字,如曾巩日后边耕边读生涯中的灯塔,照亮了区区田亩,照亮了漫漫岁月。

  曾巩的文集,流传下来的只有《元丰类稿》五十卷。金代临汾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其中保留了一些不见于《元丰类稿》的诗文。本世纪初,海外所存《永乐大典》残卷中新发现了一些曾巩诗文。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分量最大的是古文,共700余篇。其中有一部分是制、诰类公文,还有400余篇议、论、书、序、表、记、疏、札子、碑志等文字,很多均质量上乘,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后世古文家奉为学习的典范。

  “我始见曾子,文章初亦然。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欧阳修如此形容对曾巩早年性格气质和文章风格的印象。齿发壮,志气锐,文章也高论宏裁,飘然奔放。

  “决疏以导之,渐潋收横澜。东溟知所归,识路到不难。”欧阳修教导曾巩“少开廓其文”,使文气舒缓从容,论述也能更充分。“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非常诚恳地接受了欧阳修的指点,并不打折扣地身体力行。他革除自己文章粗豪奔放的弱点,代之以平正典雅、雍容精密的风格,《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曾巩忠于唐代古文运动“文以明道”的原则,认为作家要想写就好文,就需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他将此概括为简洁精辟的一句话:蓄道德而能文章。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咏柳》名诗中,曾巩借无骨之柳讽刺势利小人,信仰天地有清霜。

  在名篇《墨池记》中,曾巩发论书圣王羲之“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进而激励后生“学固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

  历代文人士子对曾巩尊崇备至,尊其为人惇大直方,敬其为官章法井然,崇其为文醇正典重。“上续孟子,下启濂洛。”后世不吝如此评价。

  现在,南丰还有曾公祠,大明湖畔曾堤在,儒学不死,儒道不灭,曾巩何曾远去?醇儒之骨魂,激励、融入了多少后生之骨魂?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陈师道一句诗,道出后世多少以曾巩为导师的学子的心声。

  曾巩之后,无数曾巩。这可能是曾巩千年的最大成就。

  (参考文献:王琦珍著《曾南丰先生评传》、夏老长主编《宦游九州:曾巩政治思想研究》、王永明著《曾巩故事》)

 
搬书的喜悦与乱想
搬书的喜悦与乱想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绿茶


  最近在搬家,最大工作量就是书,已经连续奋战了好几天,装了几十个箱子,但似乎还走在书的沙漠里,远远望不到边儿,好在装书的惊喜远远大于身体上的劳累,也就不觉得是苦差。那些被层层压叠的书,突然翻跃出来,有种重见光明的兴奋,还有一种被主人突然想起的喜悦,这久别重逢带来的快感真是无与伦比。

  把书从架子上搬下来,一一翻阅,分类装箱,似乎找到当年在书店做店员时的感觉,那些被我冷落多年的好书,此时再见分外新鲜,尤其是那些心中老惦念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我又进入无药可救的分类控,于是,把箱子一一排开,排排坐吃果果,把杂乱无章的书,有条理地分布到不同箱子里。

  有些箱子里装着签名书、毛边书、特装书、插画书等;有些箱子则按人名来分:鲁迅、胡适、沈从文、黄永玉;有些箱子按国别来分: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等;有些箱子装存留的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箱子放各地逛书店淘来的旧书;当然,更多的箱子按历史、哲学、音乐、电影、小说、诗歌、散文等类型来分。这一轮下来,突然觉得原本杂乱的书房里,其实有着条理化的书籍类型。

  拿毛边书来说吧。其实我不算毛边党,但这些年下来也攒了不少,大多数都没有裁开过,也感受不到毛边党们一边裁一边读时的陶醉感,如果真要读这本会另买一本。有些毛边党,自己也是书作者,他们在给我寄书时会贴心地寄两本,一本毛边供我收藏,一本普本供我阅读。比如重度毛边患者胡洪侠,他的《夜书房》我有好多个版本,旧版的毛边和普本,新版出来后,他也让出版社给我寄了普本,自己又题签编号赠送我毛边本。

  再比如关于书店的书和杂志,我收集很多很全,再次翻到这些书时,那种喜悦无以言表,太多淘书的记忆和往事涌上心头。曾经在全国有七百多家连锁的席殊书屋,他们办有《好书》杂志,为席殊会员提供好书资讯,我留存了一些当年的杂志;我曾经服务过的风入松书店,也办有自己的刊物《风入松书苑》,也是一份很好的书单导览;再有我很欣赏的万圣书园,他们也曾办有《万圣阅读空间》,也是书店自办刊物的代表。我上大学时曾写过一篇《北大周围的三家书店》,其中写万圣的那篇就被选入《万圣阅读空间》,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不仅这些大书店有自办刊物的传统,还有很多小独立书店,也有类似的书店刊物,比如:天津的天泽书店,就办有《天泽书讯》,荒岛书店也有手绘版《荒岛》杂志等等,甚至我老家温州,老友方韶毅,当年和朋友办了一个小书店叫猎书馆,也自办有《猎书》杂志。

  书店办刊的传统,也许是受了台湾诚品书店办《诚品好读》的影响,这份华文地区最有影响,也最具水准的书评刊物,一度是书店业甚至书媒界的学习的对象。一家书店,有自己的阅读主张,有自己的阅读趣味,再通过刊物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那个时代有标志意义的文化价值。

  再往前追溯到民国时期,那时候大多数书店都有自办杂志甚至出版社,前面是书店,后面是编辑部和会客厅,甚至还是地下工作阵地,这样美好的场景在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现代文人回忆录中都有记录。

  如今在日本或台湾逛书店,依然能感受这样的传统。我收罗了很多日本和台湾的免费书店自办杂志,有些杂志精美无比,甚至一办几十年,这些小小的收获往往是逛书店时最意外的惊喜。

  如今很少有书店自办杂志了,一方面是经营上的考虑,在如此艰难的生存面前,再多办一份杂志是奢侈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的逝去,自办杂志已经不是书店的标配。现在很多书店更注重外表的光鲜,设计的精美,追求所谓的最美书店,却很少考虑店刊这种软性的,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却不能带来商业回报的东西。

  当然,我们会说,有些传统纸媒都活不下去了,怎么能指望书店还在办纸媒呢?而我的看法是,越是纸媒逐渐消亡,书店自办杂志才更显现其价值。如今哪还有像样的书评杂志?作为和读者最近的书店,如果能有一份像样的书评杂志,那这家书店一定是我经常愿意来光顾和消费的。我们不是都在倡导体验吗?有一份属于书店的杂志,难道不是最好的逛店体验之一吗?

  呵呵,我又想多了。

 
家有零零后
家有零零后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韩浩月


  《零零后》导演张同道跟踪拍摄12年,拍下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形式,自然会让人想起2014年公映的美国电影《少年时代》,只是看这部《零零后》,在观感上会有更亲近的感觉,因为银幕上展现的是两个中国孩子,是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中国年轻人的缩影。

  在选角上,导演将镜头对准的孩子看上去有些“另类”,但也比较有代表性,幼儿园时期的男孩池亦洋不讲道理、咄咄逼人,很凶悍地与老师辩论足球规则,同时期的女孩王思柔胆怯内向,会因为一点小事委屈哭泣……这是一幅真实的幼儿画像。2006年张元改编了王朔的小说拍摄了同名电影《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美》中的幼儿园与《零零后》中的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非得总结出一条来的话,那就是《零零后》里的幼儿园,少了那么一点“阳光灿烂”。

  零零后这一批孩子,仍然是独生子女一代,除此之外,因为经济发展的加速,人群流动迁移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强,种种外力由大人身上传导给孩子,所以零零后也是孤独的一代,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问题,青少年出国学习成为常见现象,在时代潮流中,那些孩子的表情与眼神里,有了倔强、躲避、隐忍、无奈……

  《零零后》以幼儿园、中学、当下这三个时期为切片,交互呈现了池亦洋与王思柔的成长与变化,在这个过程里,幼儿园里的老师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李老师,她用自己的原则性、母爱与坚持,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帮助两个孩子纠正性格,使得他们长大后成为两个令人欣赏与喜爱的年轻人。就影片给出的信息看,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重要性是要大过家长的。而家长在片中的表现,亦能代表零零后们家长的焦虑与矛盾:要不要上兴趣班、辅导班,要不要上痛苦的舞蹈课等艺术培训课程,要不要出国读书,出国后要不要寄养于外国家庭……

  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多,貌似选择太多但又共同挤上一条拥挤的竞争之路,所以观众在《零零后》当中才看不到《看上去很美》的那种单纯与美好。好在,零零后的孩子在长大后,拥有了更宽阔的视野,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更为难得的是,他们从充满压力的童年中走出来之后,拥有了基本的反思与自嘲能力。当王思柔被美国的三个寄养家庭赶出来的时候,她不是抱怨,而是在耸肩说一句“这就是生活”之后,开始人生第一次真正的选择——“既然长着一张中国脸,说着中国话,那就要到中国生活”。当王思柔回到童年时的幼儿园,陪伴着一位当年像她那样孤僻的孩子一起玩耍时,这个画面令人感动,也意味着零零后的长大成人。

  零零后群体究竟是什么样子?家有零零后的家长们,或许对自家的孩子有一点了解,但却对这一整体感到模糊。在这个以中年人为主流构成的社会里,青少年们是很少介入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暗号与密码,甚至在网络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只会比前几代人还要遥远。有的家长甚至会觉得,自己完全不懂自己的孩子,因此有了误会、争吵甚至反目,但很少有人能像幼儿园里的李老师那样,耐心持久地沟通,弯下腰来与孩子平等地对话。

  池亦洋与王思柔表现出了零零后长大成人的样子:男孩穿上橄榄球国家队的队服上场为国争光,女孩开朗细腻温柔有着极强的独立自主能力,这让人欣慰,也让人遐想:愿每个零零后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成长、美好的青春。但在祝福零零后的同时,也要想到,池亦洋与王思柔并不能代表零零后全体,这个群体当中,仍然有许多与他们不一样的人,他们的故事不被人知晓,他们的青春仍然与童年的灰暗相连,他们没有幸运地遇到自己的李老师,还有,他们也没有能提供足够学费让他们报班、出国的父母。

  但这并不能否定《零零后》作为一部电影的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理解与爱”,当父母与社会尝试去理解孩子,去支持年轻人的梦想,那么无论这些孩子在过去经历、承受了什么,他们一样有很大可能拥有焕然一新的面貌与心灵。没有什么比看着一代人长大成人更令人欣慰了,我很看好零零后。

 
日本少林拳
日本少林拳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张丰


  在东京的时候,从早稻田大学散步到日本国立近代美术馆,看到一个雄伟的建筑。那是武道馆,上面的电子屏显示,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全国武道大赛,少林寺拳法赫然在目。

  日本的少林寺拳法,其实来自中国的少林拳。创始人宗道臣在二战前曾经来中国的嵩山少林寺学习武术,二战后在日本开武馆收徒弟。1979年他重访嵩山少林的时候,少林寺拳法在日本据说已经有超过100万的练习者,成了主流“武道”。

  武道馆在日本历史上也有重要意义。这个场馆是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而建的,那一年,日本利用东道主优势,把柔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夺得了四块金牌中的三块。奥运会后,这里逐渐成为日本各种武道练习者心中的圣地,能够到这里比赛和展示,成为每个修习者的梦想。

  明年奥运会的柔道比赛仍然会在这里举行,所以,明年的“武林大会”就不得不另外找地方了,这反而让今年的大会显得更加珍贵。少林拳法的比赛,安排在一个上午进行,从小学到初中,全国各地的习武少年来到这里,他们的家长当然也赶过来助威,偌大的武道馆座无虚席。

  作为一个在河南长大的人,我对日本的少林寺拳法充满好奇,东京的朋友告诉我:“少林寺拳法的协会很常见,但是真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大会有一个总教头模样的人,站在前台训话。他大喝一声,调动气氛,“我们的身体,受之于父母”,翻译告诉我这句话时,我简直怀疑是搞错了,这不是我们经常批判的陈腐观念吗?

  总教头接下来的话,让人感觉很有道理:“所以,我们要记得,少林寺拳法的精神是和平。要知道,少林寺拳法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行礼。”接下来,是大家一起反复行礼数次。这一套礼仪下来,半个小时过去了,比国内学校开运动会校领导的讲话时间还要长。

  说是“少林寺拳法比赛”,并不教人打架。演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点像团体操,喊口号、出拳、踢腿,不讲究整齐划一,动作也没难度。但是,每个学拳的小朋友都非常投入,声音洪亮,一招一式也很卖力。接下来是比赛环节,两个一组进行对打。初看起来,少年们功夫都很不弱,但认真看却发现了门道,这样的“对打”更像两个人配合表演,怎么出招,如何防守,摔倒后又是什么姿势,都像反复操练过的。果然,打分并不是针对每一个人的表现,而是两人一组获得一个分数。

  这多少让人感到失望,但这就是日本的“少林寺拳法”。这样的拳术,也能强身健体,但却并不提倡攻击性。播音员不断提醒大家,练拳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天气很热,注意不要中暑,也要注意观察身旁小伙伴的身体变化”“需要上厕所或者迷路的小朋友,向穿白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主持人还提到地震:“这个建筑是1964年奥运会比赛场馆,非常坚固,如果发生地震,大家请待在原地不动,这是最安全的。”

  这就是“武林大会”。它是一个“节日”,很多人都是举家前来,不想错过难得的亲子互动机会。这也是一个公共教育的舞台,主办方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林寺拳法”教会人的,其实是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出现公共安全危机的时候,一个少年应该怎么做。这些观念,本来应该由家长和学校合力完成,如今由武术协会这样小朋友更喜欢的社团来强化,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这让人想起1964年日本奥运会糟糕的一幕,马拉松选手圆谷幸吉和女子跨栏选手将依田郁子因为辜负了国民的期待,后来相继自杀。尤其是圆谷幸吉,跑进体育场的时候,还排在第二位,最后被别国选手反超——很明显,到了今天,普通日本人已经从这样的“竞争”中脱身出来,想在体育中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运动可以是你死我活的竞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他们的少林拳法也是一样,有些许温柔,但是谁又能否认它的力量呢?我的心就被它击中了。

 
岷江峡谷寻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密码
岷江峡谷寻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密码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岷江东南岸三级阶地上的营盘山遗址。茂县羌族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惠小勇、黄卧云、黄毅
 

 
  从成都沿岷江河谷北上180公里,在四川茂县城南约2.5公里处,一个背山面水、被岷江三面环抱的梯形台地呈现眼前。
 
  登上台地,足以感受到崇山峻岭间少有的开阔,东西宽一二百米、南北长近千米,且起伏平缓、土质肥沃、草木葱茏,堪称宜业宜居,令人不由感叹古代先民选址的独特眼光。这就是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今5000年左右的营盘山遗址。
 
  近日,文史专家聚会三星堆博物馆举行“茂县营盘山遗址与古蜀之源”学术研讨会,一方面是因为强降雨引发泥石流致茂汶公路短暂中断,另一方面也暗合了三星堆与营盘山的密切渊源。
 
  随着茂县营盘山遗址等众多分布在这一区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被发现,四川省大力实施的古蜀探源工程正在一步步还原历史的真实: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黄河上游甘青一带的先民就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开始向南迁入长江上游的岷江河谷台地;随着治水能力的提升,古蜀先民逐步向低海拔台地、平原聚集,在4000多年前形成著名的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开启了灿烂的古蜀文明。
 
  寻访这些遗址和非遗传承,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先民们一路披荆斩棘的开拓进取,更能感受到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相连,那些高山峡谷里依然流传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友爱的民族密码。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古蜀源流


 
  2000年始,营盘山遗址历经10余年6次勘探发掘,尽管发掘面积只有2000余平方米,就已经在遗址中部地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各型房屋基址20座、灰坑120余个,应为居住区;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类似于广场的遗迹,其下清理出人祭坑9座,应是举行包括宗教祭祀在内的集中活动场所;广场区以北地带发现窑址3座及灶坑12座,应是集中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作坊区。
 
  遗址已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其代表性的文物和局部复原场景已经展呈在茂县羌族博物馆里。其中最为精美的当属彩陶器,均为黑彩绘制,黑红相间、纹饰古朴。纹饰主要位于器物的口沿、颈部、腹部等部位,盆、钵类器物内壁也绘制有彩陶图案。图案题材有草卉纹、粗细线条纹、水波纹、变体鸟纹、弧边三角纹、圆点纹、草叶纹、网格纹、弧线圆圈纹、卷叶纹、涡形纹、杏圆纹、蛙纹等。
 
  考古报告称,出土彩陶器绝大多数采用精心挑选的泥土手工制作而成,烧制火候均较高,“叩之有清脆的响声”,器形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类,选出复原及可辨器形者作标本近百件。
 
  专家考证,这些彩陶有明显的仰韶晚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特征。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测试分析,发现彩陶的化学成分更接近黄土高原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腹地出土彩陶器物的化学成分,而素面陶的化学特征则显示出本地黏土的特征,说明素面陶为本地自产而彩陶可能非本地烧制。
 
  这一分析结果印证了专家的推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部分先民,为了寻找更加温润宜居的环境,带上自己必需的生活用具,特别是有高度文化认同的彩陶成品及其原料、技术,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一路南下,顺着岷江河谷向西南迁徙,直到把营盘山变成了岷江流域文化走廊的中转站。
 
  堪为佐证的是,经过对人祭坑中部分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鉴定,发现营盘山人群来源并不单一,其中的一些人类头颅,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西北人群特征,与四川本土先民有着明显的区别,还有两个成年牙齿标本检测结果表明,其食谱分别以幼时吃鱼、吃粟为主;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有粟、黍等,以粟、黍为主要作物应属于北方旱作农业形态。
 
  近年来,在营盘山遗址周围,还陆续发现了波西、沙乌都等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群。其中,营盘山遗址的主体年代为距今5000年,波西遗址年代上限为距今6000年,年代最晚的沙乌都遗址年代下限为距今4500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剑介绍说,这一较为完备的聚落体系,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大型中心聚落,营盘山遗址代表了5000年前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已被考古界命名为“营盘山文化”。其中最有意思的发现是,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到四川省茂县,从远古就存在一条堪称“彩陶之路”的人口迁徙通道。
 
  “彩陶之路”意义非凡。随着彩陶中同一或相似题材的纹饰传播,包含在其中的文化认同、精神信仰也在生成集聚。学术界已有的共识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彩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统一的源头。
 
  综合近年内有关营盘山周边及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成果,陈剑认为,营盘山是上古西北、西南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源头之一。“从彩陶的器形变化来看,营盘山文化与其后期的成都平原桂圆桥遗存、宝墩文化均有历史的衔接。而宝墩文化又和三星堆一期文化基本相同,印证了以营盘山为代表的川西高原新石器文化是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来源。”
 
  有趣的是,从营盘山到三星堆的文化迁移,除了沿岷江上游河谷这条水路外,还很可能另有一条山路。
 
  营盘山背靠九顶山。翻越九顶山,就是成都平原西缘桂圆桥遗址所在的什邡市。营盘山到什邡红白镇的直线距离约36公里,再往东50余公里就是三星堆。
 
  此次研讨会上,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公布了该所近年来对什邡箭台村遗址的发掘、桂圆桥遗址的研究及石亭江上游区域的考古调查情况,初步的结论是,桂圆桥、箭台村等遗址是蜀人从山区走向平原到三星堆立国的前进地,而桂圆桥一期先民进入平原的路线,应该是翻越九顶山后沿着石亭江上游峡谷前行的。
 
  此次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朱乃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等专家均表示,随着对川西北、陇西南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各序列节点更加环环相扣,印证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史实。
 
一个古老的民族连着你我他


 
  作为川西北高原古蜀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心,茂县、汶川一线的岷江上游流域是我国上古时期使用最为频繁的一条民族迁徙、文化交流走廊,民族学上称其为藏羌彝走廊。至今,这一区域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民族——羌族最集中的聚居区。
 
  羌族总人口约为30万,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其中茂县就占1/3。
 
  每天上午9点,无论游客多少,茂县县城边上的中国古羌城开城仪式均如期举行,这样的仪式已经连续举行6年了。这是由山西省援建的一座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古羌文化展示区。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聆听千年羌笛的悠扬,目睹羌族绣娘现场刺绣,还可以观赏体验羌族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议事会,以及古老的打铁文化等各类非遗项目展示。
 
  羌族,一个与你我他血脉相连的民族,堪称中华民族的母族,走近她,我们就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
 
  走进古羌城旁边的中国羌族博物馆,迎面墙上就是一个大大的“羌”字甲骨文。甲骨文中唯一留下记载的族姓即为羌。中华文明兴于华夏,华夏始于炎黄,史传羌系炎帝之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与羌的融合密不可分。甲骨文中有关羌的记载多达930余条。
 
  “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博物馆陈列室的第一个展板上,就写着费孝通先生的这句学术名言。
 
  根据四川大学教授潘显一、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等研究羌文化专家的著述和介绍,羌族源于古羌,古羌是上古时期对西北放羊部落的统称。他们以游牧为业,最早将野羊、野牛驯化为家畜,因而一般认为羌人是以羊为图腾的。羌姜二字本为同字,一从人,一从女,在甲骨文中二者是通用的。就其渊源而言,从女可能更早一些,是远古时期母系文化的遗留。
 
  古羌人受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从甘青发源,逐步向东、向南迁徙扩展。向东的羌人进入中原地区转向定居农业,形成上古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并与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姬姓轩辕氏长期通婚,最后与其他部落一道,融合成华夏族。向南的羌人中的一部分,大约在那时就开始进入岷江河谷。
 
  这一支羌人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分布在茂县、汶川、理县和北川、黑水、松潘等地的羌族。古羌人的其他支系在甘、青、川、陕、滇、黔等区域很活跃,并在历史上先后建立和参与建立了白狼、牦牛、筰、东女、苏毗、吐蕃、西夏、南诏、罗鬼、自杞、宕昌、后秦、唃斯罗、不丹、尼婆罗、古格等政权。这些支系大部分融入华夏成为汉民族成员,一部分则向西南迁徙,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彝、藏、纳西、哈尼、普米、傈僳、怒、阿昌、拉祜、基诺、缅、景颇、独龙、僜、门巴等民族或这些民族中的某些支系。
 
  因此,古代羌人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族源之一,而羌族是古羌的直系遗存。羌族先民由逐水草而居的大西北迁徙并定居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依山而居,垒石为屋,生存繁衍的时间至少在三四千年以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信奉万物有灵,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传统。
 
  在茂县羌族歌舞团,记者看到一幅台湾“桃园民众”“花莲原住民”赠送的锦旗,上书“邦家之光,中华五十六民族欢聚在台湾”,其中把羌族称为“融族”,应是很有深意。
 
  古羌文化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获得新生


 
  在今天的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还保存着苍凉的羌笛、激越的莎朗、婆娑的羌红、精美的羌绣、神秘的祭祀、神奇的羌碉……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古老的羌文化得到大力保护和传承,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
 
  站在中国古羌城的广场上,高大魁梧的何王金双手缓缓竖捏起像两根筷子一样的竹制双管六孔羌笛,鼓起腮帮用力一吹,一曲跌宕起伏的《迁徙曲》飘然而出,这清澈而略带沙哑的笛音,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古羌人顺江越岭一路迁徙的曲折艰辛和坚毅顽强。
 
  从“羌笛何须怨杨柳”到“羌管悠悠霜满地”,古代边塞诗词里吟咏不断的羌笛,也是民族迁徙融合的一个实物见证。据说最早的羌笛由先秦时期在西北牧羊的羌人,用羊腿骨或鹰翅骨制成,既是乐器,又是放牧的鞭子,后来随着民族融合、政权更迭,成为征人思乡的寄托。
 
  人们一度以为羌笛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只能在诗歌里寻觅它曾经活跃的踪影。而进入岷江上游的羌人,不仅将羌笛保留传承下来,还就地取材,改用高山箭竹精制成双管六孔羌笛。东汉马融《长笛赋》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羌笛材质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印证羌人由草原到高山、由游牧到农耕的变迁。
 
  54岁的何王金是国家级非遗“羌笛演奏与制作”的省级传承人,其吹奏方法叫鼓腮换气法,即吹奏中不停下来换气,而是循环换气。这样高难度的吹奏,在数十位羌笛传人的努力下,已有一批又一批中小学兴趣班的孩子学会了基本技法,能够吹出或婉转忧伤、或高亢激昂的古老曲子。
 
  在羌乡,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这是又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
 
  羌绣的制作充分体现了羌族妇女的勤劳坚韧。杨甫英是工作在中国古羌城里的一位羌绣绣娘,虽然她绣得要比别人慢一些,但游客们驻足凝视的最多,因为她是一位独臂羌绣绣娘。其他的绣娘绣得也远称不上快,绣一朵花要整整一天时间,一针一线里让人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绣花功夫”。
 
  喜欢绣花的羌寨保持着纯朴友善的民风。在远离县城、海拔2400多米的茂县雅都镇前村、后村,村民们告诉记者,大家对祖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勤劳。现在的村子里也没有懒汉,各家有事都互相帮助,谁不帮就受笑话,几乎没有吵架闹矛盾的。同时特别重视教育,再困难也要送孩子上学。更是特别尊重妇女,每年五月初五都过瓦尔俄足节,即羌族妇女节。
 
  羌族男子的坚韧不拔则尽显在那些巍然屹立的羌碉、羌寨里。《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的“邛笼”就是羌碉。羌人自古善搞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就有不少羌族工匠,在汉唐时代,每到农闲时节,就有羌人进入汉族地区修房子。
 
  目前在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的高半山上,还保留有大量的原生态羌寨。民居以石木结构为主,顺山排列,或高或低,错落有致。
 
  最著名的莫过于理县桃坪羌寨。这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寨子,仿佛是一个石头建筑王国。寨子引高山泉水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网通道,既供自来水,也可供人通行;寨内巷道或明或暗,或宽或窄,宛若迷宫;而空中通道更令人叫绝,爬上任何一户人家的房顶,都可以走遍寨子。寨子里的高楼屹立千年、历经数次大地震而不倒的“奥秘”,源于房屋背后插缝多砌了一道长长的“脊梁”,起到稳基防震的作用。
 
  记者走访了茂县、汶川和理县的多个羌寨,惊讶地发现这些就地取材而建的房屋、碉楼,是羌族工匠凭着直观视线信手砌成的,他们不绘图、不吊线,就地取材,用毛石、片石相互搭接,却做到了横平竖直、结构稳固。
 
  原汶川县文化馆馆长汪友伦老先生给记者提供的一首“羌寨砌墙歌”,道出了其中的原理。“认石认八方,面子放外边,方方长长墙角呆,大石头离不开小石头塞;长三镶,端五限,内八层,外七转;中立石,垫口皮,横压筋,顺压脉;近看梁,远看墙,离得远,看得端,老婆要看18年;石石错缝,角翘三分,见尺收分。”这首民谣提到的“四角墙体高出中间墙体三分”,诠释了建筑力学中,建筑应力向内聚集形成整体稳定性的科学道理。还提出所砌墙体至少要保证18年内不能倒塌,才算度过了建筑稳定期。
 
  羌笛、羌绣,羌寨、羌碉,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风雨沧桑、灾难变迁,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岷江上游,其中蕴含的乐观和合、坚韧勤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随着“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始终激荡回响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成为连接你我他的民族密码。
 
再拍《黄土地》,该以何画“画”延安
再拍《黄土地》,该以何画“画”延安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彭程


  我喜欢的陕北民歌中,有一首是这样唱的:

  “对面面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你那要命的二妹妹。

  二妹妹你在圪梁梁上,哥哥我在那个沟,

  看见了那个哥哥,妹子你就摆一摆手。

  东山上那个点灯呦,西山上的那个明,

  一马马那个平川呀,瞭不见个人……”

  这是《圪梁梁》,广泛流传在陕晋两省北部的黄河两岸。质朴真挚的歌词,高亢悠长的旋律,诉说着一对恋人炽热而忧伤的爱情。

  听到这首歌时,眼前浮现出的,总是一些相关的影视画面以及摄影图片,或者是它们的拼接和重叠。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强烈的画面感令人震撼。辽阔的视野中,是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空旷荒凉,光秃秃的山梁上,漫天飞扬的黄土中,兀立着一棵树,孤独而凄凉。那些镜头深深镌刻在记忆深处,凝固成为我对于陕北高原的想象。更晚一些时候,那首风靡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黄土高坡》,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大风裹挟着黄土,日复一日地肆虐,天地间一片浑黄。

  然而不久前的一次陕北之行,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

  几天中,我们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乘坐一辆面包车,走进了延安市的宝塔区、延川县、延长县等地的一些村庄和田间。车有时行驶在平川上,两侧是重叠厚重的山梁,时常会有河流与道路平行,水面不宽,水流舒缓;更多的时候,是在山路上盘旋环绕,忽上忽下。朝车窗外望去,不论是仰视、平视还是俯瞰,千峰万壑,塬上塬下,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树木、灌木和草地,蓊郁连绵。浓淡各异、深浅不一的绿色,把地面遮蔽得严严实实,几乎看不到裸露的黄土。虽然不断听说近年来陕北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心中已经做了一些铺垫,但身临其境,仍然感到出乎意料。眼前所见的一切,与脑海中已经固化了的想象实在是反差巨大,让人不由得感叹不已。

  同车的一位南方作家,比我更有理由感叹,因为他有对比。他谈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经来过陕北,那时整整一面山坡上都看不到几棵树,炽烈的阳光下,一望无际的黄土将眼睛炙烤得难受。脚踩下去,经常会扬起一片浮土,迷了眼睛,鼻孔里也是一股土腥气。现在,隔了将近三十年故地重游,他说自己不禁有些恍惚了:这真的是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吗?

  当然不会错。起伏错落的梁峁沟塬,高低纵横的复杂地貌,都是陕北高原特有的景观。一路上,一位兼任陪同和向导的延安本地作家,多次唱起地道的陕北民歌,包括我喜欢的那首《圪梁梁》。听到熟悉的旋律,我自然备感亲切,忽然产生了一个新想法:这样的情歌,显然与当年的荒凉贫瘠的自然生态有关。那时植被稀疏,远近尽收眼底,毫无遮拦,才能让站在山梁上的妹妹,能够一眼望见山沟里的哥哥,才能让歌声没有遮挡地传递到对方的耳朵里。倘若是在今天这样的环境,到处草木茂密,蒙络披拂,目光投出去不远即被阻隔,哥哥和妹妹,恐怕要用别的方式和词汇来表达感情了。

  从当年的黄土漫天到此刻的青翠盈目,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的思绪也像民歌摇曳的腔调一样,被拉向遥远。包括延安地区在内的陕北高原,历史上也曾森林密布,水草丰美,气候温暖湿润。但早自秦汉时期就开始大规模地砍伐森林,此后又经过多个朝代的无节制的屯田垦荒,加上战乱频仍,过度放牧,导致生态平衡遭到极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样的民谣便是生动的写照:“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山是和尚头,沟是干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好不容易盼来了一场雨,但因为山上植被稀疏,难以涵养水分,很容易引发山洪,挟裹着大量沙石的洪水骤然而至,瞬间就吞噬了人们的家园、财产甚至生命。到了上世纪末,生态已经恶化到难以负载人们的日常生活。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考察延安后曾经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尖锐的问题,真切地摆在陕北人民面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吴起县开始,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一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战役在延安全境内大规模地展开。封山禁牧、植树种草、林木主导等发展战略的有力贯彻实施,彻底改变了已经沿袭千年的生产方式,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生态环境。

  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便有了这些让我们惊叹不已的巨大变化。

  变化体现在每一道塬上,每一座崖畔,每一列山梁的脊背上,每一条溪流的转弯处。听当地人讲,因为植被茂密,空气中水分明显增多,有雾的天气也越来越常见了,这可是祖祖辈辈的先人们没有说起过的现象。的确,几天中我们呼吸到的都是清新润泽的空气,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有一点儿失望,本来想体验一下黄土呛鼻子的味道,看来难以实现了。树木多了,各种禽鸟和动物迅速增多,一些绝迹多年的珍稀动物如野生金钱豹,也重新出现。

  延安今天的生态环境,正是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最生动的阐释:尊重和呵护大自然,就会得到大自然的回馈。

  相对于几千年有记载的历史,几十年只是一瞬。但就是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堪称是奇迹的巨变。

  也是在这里,我了解到,今年是国家退耕还林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二十年前,正是在深入考察并充分肯定了吴起县等地退耕还林的做法后,在延安市宝塔区燕沟流域的一座山坡上,国务院领导人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于是,一次必将镌刻于史册中的绿色生态建设运动,从曾经的红色革命圣地开始,向全国各地推广。追溯起来,今天神州大地连天蔽日的苍翠中,有一抹色彩,是来自当初黄土地上那一缕缕绿色火苗的映照。

  电影《黄土地》中,光秃秃的山峁上那一棵孤零零的杜梨树,成为当年陕北生态的象征。那么,如果也用一幅画面来表达今天的延安,应该选取什么内容呢?

  对于我来说,最有表现力的画面,应该是塬地上的一大片苹果树,映衬着周遭的高峰深壑,云起云落。

  在北京时,最喜欢吃的就是洛川苹果。虽然价格要略高于别的品种,但个头均匀,口感脆甜,水分丰沛,多花几个钱值当。当时以为只是产于洛川县,来到后才发现,其实延安地区的多个县都有种植。这里的黄土土质疏松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年均降雨量、年均温度等各项指标,都适合种植苹果。因此苹果种植成为延安的第一大主导性农业产业,形成了“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产业扶贫模式,种植面积将近四百万亩。几天的行程中,时常可以望见一片片的苹果园。

  在延长县一个叫作阿青村的地方,我们下了车,走进路边的一处苹果园,在果树夹出的小道间穿行。树干不算很高,但树冠四处伸展,繁茂的枝叶间缀满了苹果,有一些青色的果子上套着一个个牛皮纸袋,但大多数都已经红了,累累垂垂,将树枝压得下坠。刚刚落过一阵小雨,苹果上挂满了晶莹露珠。我留意到,好几株果树下铺了一长条银色的薄膜,向果园的主人打听,得知是为了折射日光,给果实背光的一面增色。

  我想到了头一天晚餐时,一边吃着脆甜的苹果,一边听延安市委主要领导介绍苹果种植的过程。没有想到一个苹果的成熟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刻芽、疏花、疏果、套装、拉枝、环割、除袋、转果、增色……要跨越好几个季节。他说起这些时如数家珍,神情中闪现着一种投入和陶醉。

  而上述这些工作,还只是收获前的环节。苹果摘下之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分级分选,冷藏冷链,品牌包装,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等,这些更多靠的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由这里的苹果产业,我想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这样广阔的一片土地,要彻底改换贫穷落后的面貌,重建林密草茂山川秀美,要做的工作涉及到众多方面。封山禁牧,产业规划,移民搬迁,治沟造地,引进良种,技术培训……这其中每一项工作,都包括多少个环节,多少道工序?匆匆数日之间,我们只能是走马观花,难以做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但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种种景象却无疑说明,一切都在扎实笃定的进行中,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还是回到眼前吧。摘苹果的时候到了,果农憨厚质朴的脸上挂着笑容。他说到,这片果园每年都能够收入20多万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也感染了我们。

  黄土地上生长的苹果,硕大红艳,香甜可口。它分明正在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隐喻。

 
“我是毛主席的邻居,不能给他丢人”毛家饭店创始人汤瑞仁83岁申请入党,“我是个小小的个体户,也是人民的服务员”
“我是毛主席的邻居,不能给他丢人”
——毛家饭店创始人汤瑞仁83岁申请入党,“我是个小小的个体户,也是人民的服务员”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人物
 
 
▲2019年8月27日傍晚,汤瑞仁走过湖南韶山景区内的南岸塘边。  本报记者袁汝婷摄
 
 
 ▲汤瑞仁早年在田间劳作。(翻拍)
 
  
 
 
 
  本报记者刘紫凌、袁汝婷、帅才
 
 
 
  在微信小游戏“跳一跳”里,90岁的汤瑞仁得了1117分。
 
  这是个测试专注力和灵敏度的游戏,得分超过1000,意味着精准完成了近一千次手指操作,会被年轻的网民们称为“游戏大神”。
 
  汤瑞仁时不时轻点屏幕,小人儿翻转跳跃,每一次都稳稳落下。“心要定,一心一意。输了再来。”
 
  这位白发苍苍的“游戏高手”还有另一个身份——坐拥300余家加盟店的毛家饭店创始人。
 
  1959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阔别家乡32年后回到韶山,留下一张与乡亲们聊天的合影。照片里,一位留着齐肩发的妇女抱着孩子,笑得欢畅——那就是汤瑞仁。
 
  她一生坎坷,却从不言败。伤痛与困苦,激发出她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我是毛主席的邻居,不能给他丢人。”这句话,她践行了一生。
 
“铁娘子”


 
  1930年,汤瑞仁出生于湘潭银田寺镇一户贫寒人家,幼年讨饭为生。1944年,她嫁给了同龄的毛凯清,住在了毛泽东旧居的斜对面。
 
  那一年,秋色烂漫的九月,14岁的少女乘着花轿,嫁进韶山冲,在这里度过了往后人生的所有光阴。
 
  3年后,立志参加革命的毛凯清与弟弟毛凯文告别家乡,加入解放军队伍,一走就是整整8年。
 
  在闹饥荒的韶山冲里,汤瑞仁扛起了养家的重任。那时土地贫瘠,一些青壮年将山里的柴砍来送到集市上卖,换回粮油,一车柴大约有两百斤。17岁的汤瑞仁加入了“送柴大军”,一趟单程,爬岭过坳20余里路,卖完柴再回家做饭洗衣,照顾老人。
 
  1950年,韶山的“土改”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尽管分了地,可丈夫杳无音信、公婆卧病在床,汤瑞仁一人要耕种4人的田地。
 
  当时,村里还有两个家庭面临着相似困境,或丈夫参军,或丈夫在外地。“我们说好相互帮助。男人种得好的田,女人一样种得好。”汤瑞仁回忆,三姐妹决定要“多打粮食,支援前线!”
 
  就这样,她和姐妹们组成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妇女“互助组”。她们将种子、牛、农具等集到一起,互相换工支持,有了好收成。第二年,更多“女户”加入进来。
 
  随之,村里建起了十余个互助组。当年底,在韶山,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达到348个。
 
  不久后,意外却降临了。一天晌午,汤瑞仁正牵着黄牛耕田,牛停滞不前,她挥鞭吆喝,竟惹得牛掉头狂奔,一不小心,耙土的铁耙齿将她的左小腿戳了个对穿。
 
  汤瑞仁咬紧牙关,将扎穿左腿的铁耙齿拔出,再抓起一块泥巴压在伤口止血,用一根扁担支撑着身体,一步步爬回了家。
 
  没过多久,腿伤还没好全,她又下地干活了。
 
  那几年,公公婆婆先后离世,家中仅剩一人。犁田耙土、洒谷插秧、担粪挑土……日子一年年过去,她守着这个家,凡事从不落于人后。
 
  人们都说,韶山冲里有了一位“铁娘子”。
 
  1955年8月,离家8年的丈夫,终于寄回一封家书。她这才得知,毛凯清参加了湘西剿匪战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荣立二等功,是最后一批归国的志愿军,当时正在东北任教官。
 
  汤瑞仁请人写了回信:“家里备好酒菜,等你归来。”
 
“半边天”


 
  回到家乡的毛凯清,只匆匆停留20多天,又回到了东北部队。
 
  1956年,走上集体化道路的韶山开始兴修水利,在开山炮的轰鸣声中,怀着身孕的汤瑞仁也走上工地,挑土担石。
 
  那年的一个夏夜,独自在家的汤瑞仁生下了儿子,取名毛新飞。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据汤瑞仁回忆,一天,毛主席走进她家中,坐下聊天,问她怀里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又叮嘱她,孩子是革命军人的后代,长大了就去当解放军。说完,还接过孩子抱在怀中。
 
  短暂的相聚,让汤瑞仁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后,她将儿子改名毛命军。“希望他成为革命军人,保家卫国。”
 
  1961年、1964年,汤瑞仁先后产下女儿毛桃芝、小儿子毛军。与丈夫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她独自抚养3个孩子长大。
 
  现龄58岁的毛桃芝记得,母亲会把她背在背上除草、摘棉花,挑稻谷时,男劳力挑两筐,母亲也挑两筐,“撒开大脚丫就往前赶,从不落后。”在韶山连续大丰收的那几年里,母亲每年能挣下数千工分,是普通女劳力的两倍。
 
  当时,韶山冲实行工分制,男劳力十分工一天,妇女七分工一天。“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应该同工同酬,做什么样的活,领什么样的钱。”汤瑞仁一席话得到大家的支持,生产队由此改变了计工分方式。年底,她当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
 
  20世纪70年代初,为抵抗干旱灾害,治理韶河攻坚战打响,汤瑞仁带领着韶山公社的“铁姑娘战斗队”走上工地,挑土打夯。
 
  大约也在此时,14岁的毛命军参军了。临行前夜,汤瑞仁为儿子缝制了一个白布袋,绣上了“平安”二字,装上干粮。“当年你爸离家参军,成了战斗英雄,你也要像你爸一样,为毛主席家乡争光!”
 
  毛命军先后进入了“黄巢岭英雄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毛命军参战。他写来家书告诉父母,“我不会给毛主席的家乡人丢脸,已经做好了牺牲在战场上的准备。”
 
  毛凯清和汤瑞仁含着热泪,给儿子写了回信。信中说道:“孩子,你是毛主席的宗亲和邻居,是韶山革命军人,你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要勇敢地上前线,多打胜仗……”
 
  毛桃芝记得,信寄出三天后,母亲的一头乌发变得灰白。
 
“汤妈妈”


 
  20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开始施行,老百姓过上了温饱日子,韶山也成了旅游风景区。
 
  旅游业越来越红火,农忙之余,人们在小山冲里摆起了各式摊点。汤瑞仁也动了心,告诉老伴和儿女们:“听说深圳在搞经济特区,鼓励经商。”
 
  丈夫却喝止了她做生意的想法:“你要是敢去搞那个‘资本主义’,就别回这个家门来!”
 
  汤瑞仁偏不信邪。1984年夏天,她用一块7毛钱,买了两斤绿豆、一斤白糖,熬了两大桶绿豆粥,挑到村里的小路边。
 
  “觉得不好意思,我就躲在路边的大树后面。来了个游客,问‘稀饭卖吗?’,我说‘你喝吧,看着给’,第一天就赚了5块多。”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汤瑞仁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
 
  渐渐的,她开始一边卖稀饭,一边摆摊卖纪念品。3年间,汤瑞仁成了韶山村的万元户,她毫不吝啬地将经验与村里的姐妹们分享,劝她们奔市场。
 
  “我最开始做生意,就是搭帮汤阿妈(汤瑞仁)。她劝我自力更生赚些钱,还带我进货。”毛淑娥老人回忆,是汤瑞仁带着她靠卖纪念品致富。
 
  紧接着,汤瑞仁又迈出一大步——
 
  1987年3月8日,“毛家饭店”开张了,就开在与毛泽东故居一塘之隔的自家老屋,几张四方桌摆上农家菜,引来源源不断的客人。
 
  生意起来了,流言也跟着来了。“她还是毛主席的邻居,却赚游客的钱,真不体面”……面对议论纷纷的人们,汤瑞仁理直气壮:“我就是要接待好‘毛主席的客人’,不偷不抢,哪里丢人?”
 
  1990年夏天,一个外国记者到“毛家饭店”用餐,问汤瑞仁:“如果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你这饭店还能开得成吗?”
 
  “毛主席领导穷人求解放,就是想让我们从贫穷走向富裕。”汤瑞仁回答。为了招待外国客人,花甲之年的她又学起了外语。
 
  1993年底,毛家饭店的第一家分店在北京开业。继北京之后,店又开到西安、南京、广州、重庆……汤瑞仁戏称,这是“乡里妹子进城”。
 
  毛桃芝记得,毛家饭店在乌鲁木齐开业时,母亲赶到新疆,第一件事就是去孤儿院捐款,又邀请老红军到店里相聚。这些年,毛家饭店有个规定,对老红军、全国劳模、烈士遗属一律免费。
 
  在韶山冲里,没有人称呼汤瑞仁为“老板娘”“汤总”,大家都习惯叫她“汤妈妈”,如今又有许多人叫她“汤奶奶”。
 
  因为难忘幼年的讨饭经历,汤瑞仁近年来陆续资助了数千名贫困学子,全资助养了23名孤儿;早在1996年就拿出10万元积蓄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捐资修好了韶山学校门前的路……她常常收到贫困学生寄来的感谢信,每一封都小心珍藏。
 
  身为军属的她,也与毛泽东故居警卫班战士们结下深厚情谊。1987年,战士黄一山的母亲病重,她汇去400元钱;家境贫寒的战士马中生考上一所学校,她资助学费,为他添置学习生活用品;战士张亚辉深夜急病送医,交不上医药费,她让女婿赶到医院送钱救急;毛家饭店的厨房晚上从不上锁,供值夜班的战士们自行加餐……
 
  这些年,毛家饭店发展迅速,汤瑞仁立下店规,要求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及贫困家庭子女在员工中占比达70%以上。
 
  今年春节刚过,一位中年妇女来到店里,见到汤瑞仁就一把握住了她的手。“汤妈妈,20多年前,我带女儿到韶山,身上没钱了,路过你的店,女儿哭着喊饿,你给我们做了红烧肉。走的时候,还给了我们100块钱。现在我女儿长大了赚钱了,我是来还钱的。”
 
  汤瑞仁没有收下妇女还的钱,却请她吃了一顿饭。临别时,又叮嘱她,“有空的时候,再回来看看。”
 
“90后”


 
  1999年,一场车祸让汤瑞仁失去了小儿子毛军,2005年,丈夫毛凯清因病去世,2012年,大儿子毛命军患癌撒手人寰……接连失去两个儿子和丈夫,毛桃芝曾担心,悲痛欲绝的母亲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
 
  “可是,妈妈奇迹般地振作了起来。82岁这一年,她迷上了书法和绘画。她把悲伤、思念和坚强,都一笔一画留在了铺陈的白纸上。”毛桃芝说。
 
  她清楚地记得,2013年6月19日,母亲从衣袋里小心翼翼掏出了一封入党申请书,递给她。“桃芝,40多年前我就想入党,可那时我不会写字,请人写的申请书不算数。现在我能写了,你帮我好好看看,写错字了吗?”
 
  申请书写得很朴实,可一笔一画端端正正,没有错别字。
 
  第二天,83岁的汤瑞仁郑重地向韶山村党支部书记毛雨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4年7月1日,汤瑞仁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毛主席说,要为人民服务。我是个小小的个体户,也是人民的服务员。”毛桃芝说,这是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老人最不喜欢被人称为“企业家”。
 
  今年8月,记者三次来到韶山,与老人聊天。前些年,毛家饭店搬出了核心景区,扩展了总店面积,她如今住在总店楼上,每天仍坚持到店里招呼客人。
 
  装修朴素的房子里,有一间画室。书桌上铺着宣纸,汤瑞仁弯着腰,低下头,认真书写着“不忘初心”四个大字。她的身后,是各种各样的画作,有壮硕的骏马、开屏的孔雀、葱茏的草木、烂漫的鲜花……那些书写着“学无止境”“美丽人生”的书法作品,一笔一画规规整整……
 
  这些色彩浓烈、笔锋饱满的绘画和书法,无一不在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仿佛点亮了整间画室,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她悄悄告诉我们,自己最喜欢夏天。她打开卧室衣柜的木门,里面挂着几十件五颜六色的旗袍,说自己可以“一个月穿得不重样”,脸上是孩子般的骄傲。
 
  如果看见她脚蹬高跟鞋健步如飞的身影,很难想象,这位90岁的老人,一生曾十次受伤、罹患癌症,至今身体里还嵌着钢板和钢钉。
 
  她玩转微信,每天都更新朋友圈,时而是与朋友、客人们的合影,时而是加了各种卡通滤镜的小视频自拍;她自学了钢琴,凭着在琴键上标注1234567,敲出了《东方红》的曲调;她说自己“虽然90岁了,但90岁也是90后”……
 
  2019年盛夏的傍晚,汤瑞仁身穿旗袍、脚踩高跟鞋,拄着拐杖,一步步走过洒满夕阳余晖的塘边小路。火红的旗袍,衬得她银发如雪。她忽然停下了脚步,凝视着不远处的毛泽东故居,沉默了好一会儿。又回过头,对我们说——
 
  “我经常做梦回到这里。以前总说,站在韶山望北京,站在北京看世界。可走得再远,这里才是我的家。”
 
虽无缘诺奖,但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她 ——专访残雪
虽无缘诺奖,但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她
——专访残雪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人物
 
  本报记者柳王敏、袁汝婷


  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克祖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此前,在海外博彩公司公开的赔率榜上,湖南籍女作家残雪赫然在列,且排名一度超过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虽和村上春树一样无缘诺奖,但残雪的知名度在国内大幅提升,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她。

  有“写作女巫”之称的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祖籍湖南耒阳。残雪著有《五香街》《吕芳诗小姐》《赤脚医生》等作品,累计700万余字。

  此前,残雪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她的很多作品都较为难懂,有人说当她的书迷“有门槛”。但在海外,残雪颇有名气,是作品被译介到海外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称赞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一位很特别的作家”。

  近些年,残雪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极少公开露面。66岁的她生活简单宁静,作息规律,每天花一小时写作,热爱哲学,坚持跑步,不喜社交……在诺奖公布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来到湖南文艺出版社,并电话采访了残雪。

“有点意外”,也“有些困扰”


  在云南西双版纳,残雪过着一种十分规律、少有人打扰的生活。她很少出远门,每天坚持跑步,在傍晚七八点时,写作约一小时。

  “我跟残雪接触有约10年的时间,邮件往来有近800封,是我与所有作者邮件联系中最多的一位。残雪不用微信,专注于她的文学和哲学。30年来,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刻板’的文学生活。”湖南文艺出版社负责残雪著作的责任编辑陈小真说。

  “成为诺奖热门人选,有什么感想?”这几天,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她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平静,甚至对应接不暇的采访,感到有些“困扰”。

  记者:成为诺奖热门人选,您有什么感受?

  残雪:有一点意外,我估计得不到,但这也说明这届诺奖评委比以前开放,水平高(笑),重视高层次的纯文学。获诺奖的作品需要有读者基础,虽有些专家和研究者特别推崇我的作品,但读者群还不够,广泛的影响还不够,还要等好长时间。

  我最崇敬的两位作家,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都没有获得诺奖,因为他们的作品开始时比较小众,但他们的影响比有些得奖的作家要大得多。

  记者:这些年来,您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哪里?

  残雪:主要来自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日积月累,从深处爆发出来。我不需要特定的灵感,我每天都有灵感,每天规定自己写一个小时,也不太需要构思。现在写作时间有时候缩短了一点,四五十分钟,年轻的时候每天写一个小时,写得很快乐,也不构思,大概八九百字到一千字。

  写作得有一种节奏,不能天天打电话、接受采访,这样会有干扰。我现在住在西双版纳,没有干扰,也不怎么接电话,每天白天看哲学书、写哲学,晚上就写一个小时小说。

作品中有来自家乡的灵感


  残雪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在湖南度过。岳麓山下的生活,在她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印痕,折射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她曾做过街道工厂的工人、代课老师、个体裁缝……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

  采访中,她的普通话里仍带着一口乡音,说起家乡,就轻轻笑起来。在好几次采访中,她都提到了同一个长沙方言词,“死火”,并将之形容为湖南人的本事之一。在长沙话里,它是“到位、到极致”的意思。

  记者:您是在长沙长大的,在您的作品里也会有长沙的影子。您觉得家乡对您的创作有潜在的影响吗?

  残雪:我的作品中有家乡的灵感,生活在哪个地方,扎根在哪个地方,都会受到影响。我在长沙生活的时间最长,受的影响也最深。我有一本书叫做《趋光运动》,里面好多都是以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为背景的。我是长沙人,关于长沙的记忆,那是魂牵梦萦的,改不了的。

作品是指向未来的理想主义


  自198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残雪已坚持写作30余年。在国内文坛,残雪的作品往往以艰涩难懂、意蕴幽深而著称,她曾撰文说自己“做的是没有退路的实验文学的实验,创作素材取自人的灵魂深处,属于心灵探索的层次”。

  陈小真介绍,长期以来,残雪的文学作品在海外声誉颇高,在多国出版,在国内则因“阅读门槛”而略显“小众”。然而,近年来,残雪深刻感受到,国内的青年读者成长非常之快,水平甚至超越了国外读者,“我深深感激我那些青年读者”。

  记者:您曾说过,您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的,写给青年人的,怎么理解这句话?

  残雪:我写的是寓言式的作品,是一种扎根在现实日常生活中间,指向未来的理想主义。老了,可能就看不到那种理想了,但是年轻人还是有可能看到的。

  记者:从您的成长经历和写作经历来看,您认为,文学对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起到怎样的作用?

  残雪:文学能够改造人格,不光是精神世界,还有肉体世界,也就是日常生活,如果读我的小说,真的看进去了,我觉得都能有改善。我的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研究才能叫做“看”,非得要研究,才能叫读我的作品。

  记者:很多人说,您的小说不容易读懂,但读懂了就会非常喜欢。您对读者抱有怎样的期待?

  残雪:我的很多读者是热爱生活、有理想追求、读过很多文学和哲学作品的读者。可能暂时没读过哲学,也可以,但一定要是读过很多文学作品的,才有比较,才能看得出高低。

 
终于找到你 我国首次用DNA技术确认无名志愿军遗骸身份
终于找到你
我国首次用DNA技术确认无名志愿军遗骸身份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人物
 
 
▲9月29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认亲仪式,6名志愿军烈士确认了身份,与亲人“团聚”。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本报记者徐扬、王炳坤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举办了一次特殊的认亲:6名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得到确认,英雄与亲人时隔近70年后终于“团聚”。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升启说,这是中国首次通过DNA技术手段,确定无名志愿军烈士的身份。
 
  离家还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陈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绪碧、许玉忠、周少武。
 
  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找到亲人


 
  根据已掌握的情况,这六名烈士牺牲时最小的19岁,最大的31岁。他们于1950年至1951年朝鲜战场上牺牲,遗骸一直留在了韩国境内。
 
  从2014年开始,韩国陆续向中国移交志愿军战士遗骸,至今已经有6批、总计599名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他们均为无名烈士,身份难以辨认。
 
  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找到亲人。今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在网上发起了“寻找英雄”的活动。最直接的依据是工作人员从上千件烈士遗物中发现的24枚个人印章,上面文字清晰可辨。此次确认身份的6位烈士的印章就在其中。
 
  “寻找英雄”的活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人们怀着“昨天他们为我们牺牲,今天我们为他们做一件事情”的心情投入其中。例如,在寻找许玉忠烈士亲属的过程中,当地报纸进行了10多期的专题报道,当地还自发成立了民间的烈士寻亲公益组织,和政府部门一起为烈士寻亲,几经周折最终促成了许玉忠烈士与家人“团聚”。
 
  据退役军人事务部介绍,这次用技术手段确定烈士身份和亲属情况,是褒扬纪念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新突破,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从2014年以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分期分批对烈士遗骸DNA样品进行采集分析。这些样品由于在战场上掩埋,加之长年累月雨水、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侵蚀,对DNA提取和分析鉴定带来极大挑战。科研人员怀着尊重每一位烈士的精神,夜以继日工作,筛选了三四百个配方,最终解决了烈士遗骸DNA提取的这一关键难题,并建立数据库,为烈士身份鉴定和亲属认亲奠定了基础。
 
  认亲仪式上,退役军人事务部向烈士亲属颁发了亲缘鉴定证书。许玉忠烈士的鉴定证书上这样写着:经DNA比对分析,支持506棺椁内编号为10506遗骸样本所属个体与许同海、许同桥、赵春海、赵春河存在生物学亲缘关系。在排除外源干扰的前提下,综合辅助资料,支持506号棺椁遗骸属于许玉忠烈士。
 
  离家还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


 
  陈曾吉烈士是这六名烈士中最早牺牲的一位,1950年牺牲时只有20岁。他的弟弟陈虎山携多名亲属赶到沈阳“认亲”。在82岁的陈虎山记忆中,哥哥永远是那个英姿飒爽的年轻模样。
 
  “哥哥是家里的老大,大家都听他的话。他作战勇敢,参加过解放战争很多大的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一直打到了海南岛……”陈虎山声音嘶哑,“他最后一次来信是1949年从海南岛寄来的,之后就音信全无。”
 
  多年后,陈虎山的五叔、也是志愿军战士的陈凤万回国后告诉家人:陈曾吉牺牲了,再也回不来了。
 
  “大哥牺牲了,全家都很难过,妈妈最伤心,成天哭,总是念叨。”陈虎山说,每逢过年、八月十五,妈妈都会在饭桌上给大哥盛一碗饭、摆一双筷子。
 
  今年清明节期间,陈虎山接到了老家吉林省延吉市有关部门的电话,对方说正在寻找志愿军烈士陈曾吉的家属。经过反复确认,并进行了DNA的检测比对,最终确定22号棺椁装殓的就是烈士陈曾吉,也就是陈虎山的大哥。
 
  在认亲现场,一身戎装的陈虎山带着家人在英名墙上寻找着陈曾吉的名字。在这面环形的英名墙上,刻有19万多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看着大哥的名字,陈虎山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根据安排,家属们去地宫看望烈士棺椁,说一会儿话。陈虎山一看到陈曾吉的棺椁,就扑上去一把抱住,大哭起来:“大哥,我和妈妈盼你盼了70多年,你终于回来了……妈妈1997年去世,走的时候很安详。全家继承你的遗志,我也参加了志愿军,侄子辈有6人参军……国家没有忘了你,我们终于团圆了。大哥,你安息吧,我还会来看你……”
 
  陈曾吉的遗物用绸缎布包裹着。打开包裹,其中有一幅木框相片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照片上的战士,年轻俊朗的面庞,手握钢枪,英姿飒爽。
 
  烈士许玉忠连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他的侄子许同海说:“我年轻时的照片,妈妈看了说,跟你三伯真像。”
 
  许玉忠是河北省青县人。1921年生,1951年5月牺牲,是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3团的一名副班长。
 
  他的侄子许同海、许同桥、侄孙许刚明赶到沈阳认亲。在英名墙“许玉忠”名字前,他们摆上从老家带来的一抔黄土、一把小枣、一捧花生、六个苹果。
 
  “三伯是吃着老家的枣子、花生和苹果参了军,”64岁的许同海说,“现在三伯回来了,再尝尝老家的东西、摸摸老家的泥土吧!”
 
  许玉忠牺牲时,许同海还没出生。许同海小时候有一次到邻村去,听到一位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兵向爸爸讲了三伯牺牲的事情。“老兵说,战斗中,一声令下,连队就冲上去了。冲锋前,许玉忠说了四个字:来世再见。从此,人再也没回来。”许同海说,家里现在只有许玉忠的一件遗物,是一张解放战争时期的立功报喜书。
 
  上面写着:许玉忠同志在秦岭战役中英勇追敌不怕困难完成任务,建立了三等功。落款时间是1949年11月28日。
 
  在惨烈的朝鲜战场上,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牺牲。对29岁的许刚明而言,那场战争很远,连张照片都没留下的三爷爷也很遥远。但“认亲”让他改变了许多。
 
  “三爷爷是家族的光荣。”许刚明说,“他现在回家了,他在天有灵也放心了,他保卫的国家现在繁荣昌盛,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我会经常来看他。”
 
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在认亲现场,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钱锋表示,这6位烈士与其他千千万万牺牲的烈士一样,是新中国最闪亮的名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和烈士纪念日前夕,举行认亲仪式,充分表明祖国和人民一直没有忘记那些无名英雄,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埋葬在异国他乡的英雄儿女。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当5名出席认亲仪式的志愿军老兵步入现场时,人们不约而同地为他们热烈鼓掌。88岁的志愿军老兵李维波禁不住热泪盈眶。他说,这掌声是给我们的,更是给烈士们的。今天参加认亲仪式,心情既沉痛又高兴。心痛的是我们活着回来了,那么多战友却倒在战场上,再也没有回来;高兴的是,这6名战友回家了,找到亲人了。
 
  “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须发皆白的李维波用嘶哑的嗓音一字一顿地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让中国百年来的屈辱一扫而光!”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此前长眠着123位志愿军烈士,包括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从2014年以来,从韩国归来的599名志愿军烈士遗骸也陆续安葬在这里。此次认亲仪式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广场举行。
 
  广场由烈士英名墙、主题雕塑等元素组成。主题雕塑造型取自喜马拉雅山,寓意英雄如山。山上的白鸽浮雕,是信鸽,象征着对回归家园的祈盼;也是和平鸽,象征对和平的祈盼。置身长达百米的环形英名墙前,人们不禁感慨万千:英雄终于回到了祖国和亲人的怀抱。
 
  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双方将继续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发掘、鉴定,每年清明节前进行一次常态化交接。此次确认了6名烈士的身份,其余18个印章还没有确认与之对应的烈士身份。主要原因是时间久远没有找到家属,或是DNA信息比对没有成功。今后,退役军人事务部等有关部门将继续做好烈士寻亲工作。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每逢清明节,在陵园正中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都会摆满鲜花,人们纷纷鞠躬行礼。许多挽联上面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
 
一个农民共产党员和一个山村的70年
一个农民共产党员和一个山村的70年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人物
 
  爷爷葬礼的场景历历在目。

  他的去世,成了老家方圆百里的大事。村里一些年龄较大的人评价,“咱们这儿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爷爷叫匡永顺,他生前是老家湖北建始三里煤炭沟村年龄最大的党员。爷爷的90周岁生日就在今年国庆节之后几天。可惜他在端午节前离开了我们,没能亲眼目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况。

  按照爷爷留给村党支部和我们几个孙辈的遗嘱,丧事从简,只以党支部名义开一个简短的追悼会就可以了。但是,远近的乡亲们还是自发赶来为他送行。

  大家说爷爷去世是“喜丧”,乡里的土家锣鼓队闻讯赶来了。在爷爷的灵前,村里的人们伴着鼓乐,彻夜跳起了传统的土家族丧舞——“撒叶荷”,为爷爷守灵,希望爷爷走得热闹、风光。开追悼会时,许多人和我们一样,泣不成声。送爷爷上山安葬的凌晨,为他送行的人绵延好几里地。下葬的那一刻,竟然下起了小雨,大家都说“神了”。

  爷爷是在睡梦中安详离去的。那天早晨,他还像往常一样上后山捡柴,在火塘烧水泡茶。但午饭后睡了午觉就再没有醒来。村里人说,爷爷这是修来的福分,因为他生前做了很多好事,也因为他幼时吃过太多的苦。

  爷爷去世后,我参加完葬礼没过“头七”就返京了,老家风俗中很重要的“五七”也没有赶回去。为了弥补心中的亏欠,国庆长假前我赶回老家。9月30日,我和姐姐专门去坟前祭奠了他。村里的父老乡亲都拉着我说:“你爷爷是个好人啊。”大家都十分感念他,因为这座村庄70年的巨大变迁,和爷爷的一生密不可分。

  爷爷在80岁时,把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五个字:苦、甜、愁、乐、福。而在晚辈们看来,还有一个字贯穿了老人的一生,那就是忠。



  爷爷是我们匡家这一支从重庆巫山迁徙到湖北建始的第五代人。他由自己的祖父和姑姑抚养大。当他五六岁时,父母亲和弟弟相继去世,后来祖母又去世,他与祖父、姑姑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爷爷的祖父是个很能干又很有远见的乡贤,他盖房子、修梯田,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坚持让爷爷接受教育,读了6年私塾,后又送到乡国民政府中心小学读到毕业。爷爷很刻苦,虽然才小学毕业,但已算得上村里的秀才。

  抗战时期,武汉沦陷,湖北省府迁到恩施,一大批工厂和学校也随迁到恩施。爷爷的祖父竟然想办法把他送进纺织厂当了一年学徒工。这一难得的经历,对爷爷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抗战胜利,纺织厂回迁,爷爷回到家乡,继续读了一年私塾后,自己也开设了私塾学堂,当了两年私塾先生,直到1949年家乡解放。

  20岁以前的青春岁月,爷爷用一“苦”字以蔽之。其实5岁就没有了父母,哪是一般的苦能够形容的。



  新中国的成立使20岁的爷爷革命热情高涨。他意气风发,积极投身解放后的各种活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干。他参与组织迎接解放军和工作队、筹办扫盲夜校、成立文艺宣传队,通过扭秧歌、玩花灯等文艺活动宣传党的政策。

  爷爷很快就成为乡村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成为村新农民协会的领导,配合工作队推行土地改革。

  爷爷的努力工作得到认可,在组建乡人民政府时,被委任为管财粮的专职委员,成为一名基层干部。家里有一张爷爷那时候的照片,看上去朝气蓬勃,脸部轮廓分明,他留着中分发型,双眼明亮有神,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

  爷爷在乡政府工作了15年,每年都是全区的优秀干部、先进工作者。爷爷回忆说,这是一段很甜美的岁月,很辛苦,但充满了朝气和激情。那时兴修的水库、大桥、公路和梯田,到今天还发挥着作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爷爷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极左的思潮逐步波及老家,正直无私的爷爷被撤销干部身份,我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迫辍学。

  爷爷服从组织安排,回到家里老老实实当农民。因为他的祖父年龄大了,爷爷就和我父亲一道,把农活全部接了过来,肩挑手提、插秧薅草、犁田割麦,任劳任怨,样样都是能手,挣的工分在公社名列前茅。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被戴高帽子批斗、游行,不仅爷爷自己被反复折磨,连带家人也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爷爷的祖父去世后,家里连办丧事都受影响。奶奶生病得不到有效治疗,长期卧床。我大哥上学和参加考试都被排挤在外。

  在我记忆中,每当爷爷提起这段困难的日子,总是对我家施以援手的乡亲充满感激之情。他不止一次教导我们要记住那些出手相助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恩负义。爷爷说,自己相信组织、相信党,但“文革”造成的破坏让他内心愁苦。回首往事,他用一个“愁”字概括这段日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拨乱反正,爷爷也由此重获新生。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消息传到老家,爷爷高兴坏了,认为农村的发展终于有希望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到了家家户户,但由于我们老家属于“不通电、少公路”的高山大队,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非常贫瘠,农民全部挣扎在温饱线边缘。

  我印象中,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平时以吃玉米和土豆为主,能吃上一顿米饭很不容易。村民只能靠卖粮食换得一点油盐钱,副业和经济作物很少。那时村里没有通电,照明依靠延续了几百年的松油亮、桐油盏、煤油灯。我上小学时,每次在煤油灯下写完作业,都会被熏成花脸,而很多人家穷到连煤油都买不起。

  这样贫穷落后的面貌,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认为这不是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的本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正道,因此,爷爷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新成立的大队党支部请爷爷出任大队会计并负责村办集体经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至于如何落实政策、恢复他的干部身份以及如何补偿他在“文革”期间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爷爷只字未提。

  爷爷和村党支部决定先解决电的问题。在纺织厂工作过的爷爷深知,通电不仅能方便百姓生活,还能开办工厂,进行粮食的加工。为此,爷爷多次跑到县里,把他多年以前的那些老同事老上级都找遍了,向他们讲述村里的贫困现状,希望能立项把电拉到村里。他反复登门,县里有关部门被感动了,派人到村里了解情况,看完却头疼了——村子座落在深山老林,山高路远,很多地方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装电线杆、拉高压线都是十分困难的事。那时全县都在恢复生产,电力施工的任务很重。

  爷爷一听,马上表态,由他来动员村民出工出力,县里只要进行技术指导就可以了。看爷爷态度如此坚决诚恳,县水电部门终于答应了。

  通电那天,家家户户迫不及待地把电灯点亮,几代人居住的黑屋子被照亮的那一刻,乡亲们无比激动:“感谢共产党啊!”我那时在读小学,时隔多年,对于乡亲们在接电入村时的团结辛劳和家中通电时激动的场面,我仍记忆犹新。

  通电的大事完成了,爷爷又和大队党支部商量发展副业,提高乡亲们的收入。老家的地理气候非常适合茶叶和烟叶生长,田埂上的老茶树很多,是地道的高山云雾茶,但原来家家户户只是自采自用,产量不高。烟叶也是一样,乡亲们只是自己种烟晒干自己抽。

  爷爷听说恩施地区鹤峰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很好,他自费去学习了几天,回到村里,就动手规划茶叶产业的发展。在他的组织动员下,大队的密植免耕茶园和茶叶加工厂都迅速发展起来。茶叶之外,大队还发展起白肋烟产业。茶叶、烟叶成为很多家庭增收的重要来源。我们上学的学费、生活费,都是爷爷和父母含辛茹苦加工茶叶、烟叶换来的。

  那时的老家,加工粮食基本还要靠手工。水稻去壳要用古老的舂米设备,玉米磨面、小麦磨粉,都得靠手推大石磨。粮食加工是个费时费力的活计,经常需要熬夜推磨、舂米。

  爷爷决定引进一套粮食加工机器,开办粮食加工厂。但村上资金不足,无法投入。爷爷就想到了股份合作的模式。他说服村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几家人一起投入,自己也入了股。加工厂就开在我家院子旁边,磨面机、压面机、脱粒机、粉碎机一应俱全,爷爷也向技术人员学会了使用方法。机器轰鸣,震耳欲聋,古老偏僻的山村有了现代化工厂,真是一件大事,闻讯来看稀奇的乡亲很多。

  爷爷为村里工作了十多年,有好几次机会可以恢复干部身份,爷爷都没有去争取,他觉得能为乡亲们做事就很高兴,认为这是组织对他最大的信任。1985年,他又重新加入党组织。从第二年起,爷爷就年年被评为优秀党员,有几次还到县里受过表彰。爷爷对组织给予的荣誉很珍惜,他卧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奖状。

  这期间,我大哥从师范毕业到县城小学当老师,我二哥也被招工到乡里工作,我到北京读大学,家里的经济情况开始发生好转。

  这是爷爷用“乐”字总结的日子。



  60多岁,爷爷从村里退休了。

  说退休,其实没有退休工资,因为他还是农民。忙碌了几十年的爷爷,对村里的发展继续保持着热情,只要有事,爷爷就去帮忙,从不讲条件。连续五六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有事就请教爷爷,爷爷总是不厌其烦地把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帮助党支部做好村里工作。

  他处事公正,乐于助人,乡里乡亲家里有红白大事,都会习惯请爷爷去担任主事,负责统筹协调,我们老家管这个岗位叫“都管”,爷爷是远近闻名的好“都管”。

  爷爷是个爱学习、善学习的人,年轻时养成的读书看报习惯伴随他一生。奶奶去世后,我小学三年级以前和爷爷住在一起,爷爷在睡前都会看会儿书,或者把一天的工作梳理一下,记在本子上。家里有了电视后,爷爷每天必看三档新闻:新闻联播、省和自治州的新闻,看完再给周围的老乡宣讲。大哥在县城工作后,回家时给他带书报成了常态任务。后来我只要回老家,都会给爷爷带书。爷爷还会和我们讨论看过的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爷爷都会认真阅读学习书目,积极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学习讨论。

  这些年,村里出去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春节大家回来,都会到我家看看爷爷,爷爷会问这问那,了解外面的世界。

  因为自己祖父的教导,爷爷对我们几个孙子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常过问学习情况。小学三年级,我从乡村跟着大哥转到县城上学,只有寒暑假才回老家。县城离老家30公里路程,那时没有公交车,全靠走路。很多时候,父母亲忙于田里的活,都是爷爷一大早送我到县城,傍晚他又自己走回村里,一直到我上初中。

  爷爷把早起和勤劳、整洁的习惯保持到了一生的最后一天。每天清晨,他都会起来很早,打扫庭院,收拾好火塘,点火烧水泡茶。他会自己去后山捡拾柴火,使火塘始终保持有柴火储备。一直到80多岁,他走路才用上拐杖。而他的房间,始终保持着整洁有序,从不零乱。

  爷爷用“福”总结自己的晚年生活。他是村里少有的见到了玄孙的老人,实现了五代同堂。但他的晚年也遭遇了很多打击。我的父亲、母亲和二哥都先后去世,特别是我的父亲是独子,突然离世,使得爷爷很久都没缓过来。

  我们在悲痛的同时,也很担心他的身体,但爷爷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爷爷是自己的祖父养育大的,他的晚年,是他的孙女——我的姐姐给他养老送终,姐姐无微不至地照顾使他安度晚年。我和大哥坚持放长假就尽量回老家看望他,春节都携全家回乡过年,他很高兴。每年除夕之夜,他会主持祭拜先人,全家一起吃团圆饭时,他会发表精心准备的新年祝词,这成了我们家除夕的重要节目。



  去年国庆长假我回老家,有一天爷爷很有兴致,要带我到村里转转。

  他挨家挨户地走,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孩子。他挨家挨户问问情况,关心在外务工的后辈们。对还坚持种地并且有较好粮食收成的乡亲,爷爷赞不绝口。他认为,农民种地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能荒废了田地。党的十九大后,脱贫攻坚战打响,县上的干部组成脱贫攻坚尖刀班来到村里,对贫困户挨家挨户进行帮扶,爷爷对此极其赞赏,他说,这是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走在村里最近几年修通的公路上,爷爷指着一座座乡亲们新修的房子,给我历数1949年刚解放时村里有多少户人家,今天增加了多少家——他对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我想,爷爷从那时起就在为这个村服务,将近70年间,他熟悉村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真是这个村庄的守护者、建设者。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今后可能再难有爷爷这样的村庄守护人了。

  最近,来自恩施的老英雄张富清获得了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习总书记用忠诚、执着、朴实三个词精炼总结了国家英雄们的崇高精神。爷爷没有那些英雄们的动人事迹和卓越贡献,但他也用忠诚、执着、朴实的精神,一生守护着这座村庄。

  爷爷从1949年参加工作那一天起,就忠于党,将一生献给村庄的解放和发展,忠诚于这块土地;爷爷用他的智慧和劳动执着地改变着这个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使得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始终保持着朴实的农民党员本色,清正廉洁、勤劳一生、与人为善,乡亲们用“好人”这一高度浓缩的朴实评价深切地缅怀他。

  如今,爷爷已长眠在村里,继续守护和关注着村庄的发展变化。他的一切,都会化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支撑我们向忠诚、执着、朴实的方向去努力。   (匡乐成)

 
他的目光并不锐利,甚至带着一些腼腆,却让犯罪分子胆寒…… 狙击手邹路遥:“希望一辈子不要开枪”
他的目光并不锐利,甚至带着一些腼腆,却让犯罪分子胆寒……
狙击手邹路遥:“希望一辈子不要开枪”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人物
 
 
▲邹路遥在进行野外训练(9月18日摄)。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王研
  
 
  狭窄的酒店房间里,一名特警正与歹徒进行激烈枪战。
 
  电光火石间,歹徒被击毙,人质被解救……
 
  这一幕,许多人只在电影中见过,却真实发生在昆明市特警支队特警邹路遥的人生里。
 
  特警,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神秘的存在。尤其是狙击手,以过硬的心理素质、炫酷的装备、强悍的体格和神一样的操作,成为许多男孩从小的崇拜对象。
 
  和人们印象中一样,特警邹路遥气质沉稳、体格健硕,显得很精干。但和人们想象不同的是,他的目光并不锐利,话也很少,甚至带着一些腼腆。
 
一名狙击手的成长
 
“刀越磨越亮”


 
  1983年出生于西双版纳的邹路遥,和那个时代的许多男孩儿一样,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警察。
 
  小时候,邹路遥总是腰间别着父亲给做的木头小手枪,和小伙伴儿们在村里到处“抓坏蛋”。那时当地尚未禁猎,他还喜欢跟在邻居爷爷的屁股后面上山打猎,因为这位上过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有一支气枪,扛在身上威风凛凛。六七岁时,邹路遥就在他的教授下试着射击,石头、玻璃瓶、纸盒,每一次命中目标都伴随着他清脆的笑声。这笑声回荡在西双版纳湿润的空气和热带雨林里。
 
  时光流逝,他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
 
  高考来临时,邹路遥没有任何犹豫,报考了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今云南警官学院)。考试成绩、体能测试、视力检查、政审……2000年,他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警校。但要成为一名狙击手,这只是重重闯关的开始。
 
  在禁毒专业刻苦攻读一个学期后,恰逢警校招收云南省第二批特警班,从各系挑选优秀学生。第二个学期开学时,邹路遥已经是特警班50名学生中的一个。从此,上午理论课,下午则是各种体能技能训练:擒拿格斗课、体能课、战术课、射击课……这个比其他班都要苦、都要累的班,还有退出机制。一个学期下来,好几名同学被退回了原班级。
 
  在警校第一次摸到真枪,邹路遥兴奋得不得了,但射击成绩却并不理想。不服输的他开始对自己进行“魔鬼”训练,毕业时,射击已成为他的“王牌”科目。“我的诀窍就是不停地练!”邹路遥说,这就像修炼武功,每到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心得:一开始练心静,然后练专注,等打移动靶时,就必须在精神高度集中射击目标的同时留意周围情况。
 
  在班里,邹路遥某些时候会特别受“重视”。比如教擒拿格斗的教官就经常点名,让他在拳击课上“支桩”,轮流接受同学拳头的“考验”。邹路遥每次都累得龇牙咧嘴,日子一长,他渐渐心生排斥。终于有一天,邹路遥鼓起勇气问教官:为啥老是我?老师的回答点醒了他:“你拳击的基本功很不错,但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刀越磨越亮!”从这以后,邹路遥再也没有因为训练强度大抱怨过,因为他知道,这正是磨炼自己本领的机会。
 
  若干年后,正是这身过硬的本领,让邹路遥在实战中得以完成任务、安全返回。
 
  2004年毕业季,邹路遥等5人从2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考入昆明市特警支队云豹突击队。
 
  云豹突击队是公安部确定的十支国家级反恐突击队之一,其重要性和危险性决定了队员必须素质极高、本领过硬。也因此,每个新队员都有半年考察时间,不适应者将被调岗。因为怕被淘汰,邹路遥训练时总是异常刻苦,在和新队员“较劲”的同时,他也努力追赶老队员,这种怕“丢脸”的信念支撑他度过了重重难关。
 
  2008年,与邹路遥同批的队员有人已经离开云豹。邹路遥也曾有这样的机会,但他想:培养一名突击队员不容易,国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光是子弹就打了这么多。要是去了其他单位,自己这一身本领又如何施展呢?以前吃过的苦岂不是白吃了?
 
第一次击毙歹徒
 
“我希望一辈子不要开枪”


 
  事实证明,需要邹路遥大展身手的时刻,很快就来了。
 
  2008年10月29日,是个星期六。妻子休假回了临沧老家,邹路遥自己在家休息。上午约11点,电话突然响了,队领导告诉他:龙泉路家乐福发生了一起劫持人质案,离你家近,你先去!武器装备我们给你带来!
 
  这天上午9时许,一名男子因情感纠纷在家乐福与人发生争执,当场拔刀捅伤三人并劫持了其中一名伤者,120救护车赶到后,一名护士主动换下了伤者。派出所、分局与男子反复谈判无果,上级决定让云豹突击队介入。
 
  邹路遥赶到后,对事发原因、歹徒及人质的体貌特征、凶器情况、房间结构及周边环境等进行了缜密的前期侦查。当时,歹徒把护士劫持到了监控室,关上了门。由于监控室没有窗户,警方只能用静音电钻悄悄在墙上钻了个孔,然后放置针孔摄像机观察情况。“这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情绪很激动,毕竟他前期已经行凶伤人了。”邹路遥说,此人甚至对护士大叫“你别怪我,今天咱们谁都别出去了”,似乎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
 
  监控室外,警方正紧张地研究处置方案:强攻?房间里从门到歹徒和人质所在位置比较远,特警突入后歹徒仍可能伤害人质,不可取。把麻醉药放在食物和水里送给歹徒?麻醉药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而且歹徒可能让人质先试吃,也不行。左右为难间,邹路遥建议自己在旁做好准备:歹徒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依法击毙的条件,只要他打开门露出头,自己就可以见机行事。这个方案当即获得认可。
 
  门,是唯一突破口。怎样才能让嫌疑人自己打开这扇门?警方决定利用送饭的机会把门“骗开”。
 
  门外,邹路遥已经架设好狙击步枪,大家也做好了全部准备。负责送饭的是一直与歹徒交流周旋的辖区派出所民警,但他不能进房间,这样才有让歹徒出门的机会。门内,歹徒叫喊着要赶快把饭送进去。送饭的民警假装害怕了:“我可不敢进去。放地上了,你自己出来拿吧!”
 
  歹徒对这个“不负责任”的警察无计可施,只好打开门看了一眼,就在这短短数秒间,邹路遥已经看清了歹徒和人质头部的位置。当歹徒再次打开门探出头、送饭民警正要向前时,枪突然响了!
 
  现场一片寂静,大约两三秒,才重归喧闹。大家纷纷冲上前去救人质、查看歹徒情况。
 
  “扣动扳机就是一瞬间的事,看起来是不假思索的。”邹路遥说,但开枪前,自己的脑海里已经思考过所有细节。例如,狙击步枪威力很大,击毙歹徒时可能产生跳弹从而伤及人质。但监控室被木板隔成两间,子弹穿过歹徒后会射向木板,所以不大可能再产生危害。如果打中脑部,神经肌肉还会有十几秒钟的自然反应,可能给人质带来危险,所以要打人中,因为这个位置可以最快切断其中枢神经,等等。
 
  得到战友“OK”的手势示意后,邹路遥转身离开现场,此时他的肾上腺素开始飙升,手直发抖。他坐上车抽起了烟,领导也进来跟他聊天,“要不要给你找个心理医生?”“不用,给我放两天假就行了。”
 
  回到家的邹路遥马上买了机票,到临沧看到妻子的那一刻,两个人才都有了一种石头落地的感觉。
 
  “这是我击毙的第一个人。”坐在记者对面的邹路遥拿出了烟,却没有抽。他说,开枪那一刻,根本无暇思考个人得失,唯一的想法就是击中!
 
  “我希望一辈子不要开枪。因为开了枪,就说明发生了恶性案件。但作为一名狙击手,一定要有随时开枪的准备和本领。”邹路遥说。
 
惊心动魄的室内枪战
 
“我们把后背交给队友”


 
  2016年,表现突出的邹路遥已成长为云豹突击队教导员。此时,他的心里有了新的想法:这些年,自己参与处置了这么多案件,有责任、有义务把实战技能和经验传给年轻队员们!
 
  2017年,一起突发事件再次验证了邹路遥的过硬本领。
 
  因罪犯张林苍从狱中逃跑,邹路遥等云豹突击队员前往昆明市嵩明县搜山。5月10日早上,张林苍被抓获,已经一整夜没睡的队员们返回昆明市区。正在车上打盹儿时,他们突然接到紧急命令:在昆明某高档酒店里,发生了一起劫持人质案!
 
  中午12时许,邹路遥等队员到达现场。经初步了解情况,一个歹徒纯粹是为了求财劫持了两名酒店工作人员,索要80万现金和一辆车。但糟糕的是歹徒手里有枪,还有约40发子弹和疑似爆炸物!
 
  现场还有许多不利条件:一是人质被劫持的地点位于酒店顶楼的一间豪华套房内,有两扇门。但墙面为单面夹胶厚玻璃。这意味着里面的人能看见外面,外面的人却看不见里面。二是酒店方圆200米内没有比顶楼更高的制高点,无法架设狙击点或观察点。即便有,也很难透过玻璃狙击,因为弹道会被改变、玻璃爆裂的威力也很大,可能伤及人质。
 
  经过分析研判,现场指挥部决定由邹路遥等三名队员组成突击组,其中一人化装成服务员,在送钱物进去的同时,趁歹徒放松警惕时寻找机会处置。
 
  但事情的变化往往很难跟随人们的意志。
 
  就在化装队员进入房间时,暴躁而狡猾的歹徒可能察觉到不对,突然对他开了枪!情况有变!在门外听见枪声的邹路遥等人遽然变色。他和突击组另一名队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强突!两人分别冲进房间的两扇门时,看到一名人质坐在沙发上,歹徒躲在他背后,枪还对着门口;另一名人质则站在沙发侧方靠近门的地方。电光火石间,这名队员迅速保护一名人质和化装队员出了房间,邹路遥则站在歹徒侧方,不假思索地抬手射击!
 
  长期训练产生的默契,产生了天衣无缝的配合!歹徒无暇顾及其他人,因为邹路遥第一枪就打中了他的肋骨,他转身向邹路遥还击,两人就在房间里开始了枪战!歹徒以沙发和人质为掩体躲避,邹路遥则没有任何掩护,暴露在歹徒面前。惊心动魄的对射间,歹徒子弹已经打尽,邹路遥也开了十枪。凶悍的歹徒在被击中七枪后依然向邹路遥扑去,最终擦着他的身体倒了下去。人质得以平安脱险。
 
  “过程说起来挺长,其实就是几秒钟的事。”邹路遥说,这是云豹突击队建队以来遇到最危险、处置难度最大的案件。如果不是队员间默契的配合,如果没有明知房间有枪还向前冲的胆量,如果出现了丝毫迟疑和退缩,人质和队员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云豹最宝贵的精神,就是信任和勇气。”邹路遥说,队员们都是真正的生死之交,面对危险时,他们能毫不犹豫地把后背完全交给队友,同时也完全具备保护队友后背的能力。技能、战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但勇往直前的品质和相互间的信任无比珍贵。
 
夫妻失联86天
 
“这些天我受的罪,值了”


 
  在云豹突击队十多年,邹路遥有了职业病——他的颈椎出了毛病,耳朵也患上了爆震性耳聋。2019年,因组织需要,他离开了深爱的云豹突击队,到昆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五大队担任大队长。虽然还是特警,但与云豹突击队主要负责后期处置不同,五大队负责的是巡逻防控等前期预防工作。“发现隐患苗头,打早打小,避免演化成恶性案件,这对老百姓的平安来说同样重要。”邹路遥说,自己至今依然保持着训练强度,也做好了随时回去再执行任务的准备。
 
  也是在这一年,邹路遥和妻子石琛组成的双警家庭获得了2019年“全国最美家庭”的荣誉。那个广为流传的“失联86天”的故事,感动着许多人。
 
  2012年3月,邹路遥接到了“涉外事件,任务保密,时间不定,断绝外联”的上级指令,要求立即出发。到了西双版纳州,他才知道是要参加“10·5”湄公河惨案专案行动。从这天起,他就在家人的世界里,“消失”了。
 
  石琛是昆明市公安局国保支队民警,那天,邹路遥只说要执行任务就收拾东西离开了家。一开始,因为深知丈夫工作的特殊性,她并没有多想。但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整整86天,邹路遥一直没有任何消息!作为女人,作为妻子,石琛不可能不多想。从一开始的担心、埋怨,到后来的恐惧、绝望、胡思乱想,她甚至无数次想象过丈夫牺牲、自己抱着他照片的场景。对于白天要坚守岗位、晚上要回家照顾两岁多孩子和老人的石琛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煎熬:失眠、噩梦经常在深夜来袭,面对老人询问还要强作镇定打马虎眼儿,每当手机响起,石琛的心都骤然揪紧,生怕是丈夫单位打来、告诉她坏消息的。
 
  第87天!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终于让这块大石头落了地。“一切安好,勿念”,短短六个字,却让石琛痛哭失声。直至邹路遥归来,她才知道,丈夫和战友们克服了千难万险,深入糯康犯罪集团腹地,成功将犯罪集团主要成员抓捕归案。这一刻,她为丈夫感到骄傲,“这些天我受的罪,值了!”
 
  结婚十多年,邹路遥不知有多少次像这样赴外地执行任务,他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了工作,把太多的等待和辛酸给了妻子。但他们都知道,只有舍“小家”,才能换来“大家”平安,只有“大家”安宁了,“小家”才能幸福!
 
迎着“最危险”飞行
迎着“最危险”飞行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人物
 
  新华社记者梅常伟

  

  29岁短暂人生,12年逐梦长空。

  从初教机到高教机,从二代机到三代机,从陆基飞行到舰载飞行……他先后飞过8种机型,数次主动放弃个人安逸,选择为祖国召唤、为军人使命而奋飞。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最割舍不下的,仍然是飞行。

  他,就是张超——“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原一级飞行员。

起飞


  从儿时起,张超就对天空充满向往。而成为一名飞行员的想法,在他14岁时变得前所未有地强烈。

  那是2001年,发生在南海的中美撞机事件中,“海空卫士”王伟英勇牺牲,举国上下悲痛不已。当飞行员,成为张超和许多像他一样的热血青年的共同心愿。

  17岁那年,张超终于如愿以偿。2009年,经过5年培养和训练,张超迎来毕业时刻。作为优秀毕业生,他有相当的把握留校任教。但他坚决要求到一线作战部队,到王伟战斗过的地方,做一名战斗员。

  时任团长邱柏川至今记得,初次见面时,他问张超“为什么来”,张超脱口而出“冲着王伟来的”。

  沿着英雄的航迹,张超驾机起飞,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

  2010年,改装歼-8,张超成为同批次首个放单的飞行员和首批长机,是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时隔两年,改装新型三代战机,张超又是同批飞行员中首个单飞的,并提前4个月完成改装任务,刷新多项纪录。

  张超越飞越勇、越飞越好,更加广阔的海天向他敞开怀抱……

转向


  “舰载机飞行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危险的飞行,你愿不愿意来?”

  “我知道危险,但就是想来。”

  这段面试时的对话,提问者是作为考官的“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答问者是张超。

  那一年,海军决定在三代机部队破例选拔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第一时间报了名。

  彼时,中国航母舰载机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2012年9月,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同年11月23日,戴明盟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阻拦着舰;

  2013年5月,人民海军第一支舰载航空兵部队成立;

  2014年底,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成功完成舰上起降。

  对于张超的选择,反对的声音一开始就有。毕竟,他此时已飞过6种机型,单位正准备提升他为副大队长;妻子带着不满1岁的女儿刚刚随军,正需要工作、生活的稳定。

  可张超心里清楚,这次“破例”意味着什么。同班的飞行员2013年就开始了学习训练,他如果能在1年内追上训练进度,就说明新的训练方案可行,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训工作将随之换挡提速。

  “小伙子眼神清澈,很沉静,不张扬,主动要求来的愿望特别强烈,一看就是纯粹追求飞行事业的飞行员。”谈及面试时对张超的第一印象,戴明盟记忆犹新。

  2015年3月,张超成为当时中国海军最年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开启了飞向航母的“加力模式”——

  加入舰载战斗机部队1个月,他完成了理论改装;6个月时,他追平了训练进度;10个月时,他第一次驾驶绰号“飞鲨”的歼-15飞机飞上蓝天;截至2016年4月,张超已经完成上舰前93.24%的飞行架次。所有课目的考核成绩,都是优等。

  上舰的日子,近了;深蓝的海天,也近了……

远航


  2016年4月27日,一个寻常的飞行日,也是张超加入舰载航空兵部队的第90个飞行日。

  这一天,按照计划,张超和战友们要飞3个架次的低空、超低空训练。后因天气有变,第3架次被调整为陆基模拟着舰训练。

  12时59分,张超驾驶117号歼-15飞机进入着“舰”航线。降低高度、后轮触地、前轮触地、滑行……那片被称作“黑区”的模拟航母飞行甲板上,又一次记录下属于张超的成长印迹。

  可就在战机刚刚滑行2秒钟时,突发电传故障。飞参记录表明,从战机报警到跳伞离机的4.4秒里,张超的动作是全力推杆到底、挽救飞机。

  由于弹射的高度过低、角度不好,张超被重重摔在了跑道旁。前往医院的路上,他留给战友最后的告别:“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

  张超走了,但他的精神始终与中国航母舰载机事业同在——

  2016年11月30日,张超走后7个月,在中央军委追授张超“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荣誉称号大会上,12名新选拔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正式入列。

  2016年12月,张超走后8个月,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进行实弹射击演练。而歼-15飞机实际使用武器教学法,最早由张超负责编写。

  2019年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那段时间,张超的战友们在突破夜间着舰技术基础上,持续组织复杂气象条件下多批次、多架次、全要素夜间编队飞行训练,提升航母舰载机全天候作战能力……

  “驾驶‘飞鲨’越久,越能理解张超当年的抉择。”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孙明杰说,自己和战友们将继续张超未竟的事业,向着更高更远的深蓝海天进发。

 
从藏家牧女到“飞天仙女”
从藏家牧女到“飞天仙女”

( 2019-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每周影像
 
 
  ▲坚热益西在直升机前走过(2019年9月18日摄)。本报记者李鑫摄
 
 
  ▲坚热益西在自家牧场内(2019年7月14日摄)。本报记者普布扎西摄
 
 
  ▲坚热益西在做起飞前的准备(2019年8月18日摄)。  本报记者晋美多吉摄
 
 
  ▲坚热益西在牧区和牧民聊天(2019年7月14日摄)。本报记者普布扎西摄
 
 
  ▲坚热益西在自家牧场内放羊(2019年7月14日摄)。 本报记者普布扎西摄
 
 
  ▲坚热益西在牧区和弟弟妹妹一起放飞纸飞机(2019年7月14日摄)。本报记者普布扎西摄
 
  青藏高原一度被称为“飞行禁区”,驾驶直升机难度极大。如今,经过刻苦训练,第一批藏族青年驾驶民用直升机飞到珠峰大本营,并在海拔5200米的高地实现起落。藏族儿女们实现了与雄鹰一起飞翔的梦想,开创了我国通航直升机起降的新高度。
 
  坚热益西来自当雄县一户贫困牧民家庭。一直以来,她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家里的牛羊——去放牧,剪羊毛,做酥油,每天吃着牦牛肉,喝着酥油茶,牧人的生活简单而又平实。
 
  “总有一天我会带你们飞上天,从天上看我们的草原。”坚热益西的母亲总是记得女儿小时候的喃喃耳语,和天空的缘分,在不知不觉中就这样结下了。做纸飞机,在草原上逆风放飞,是她从小最爱的游戏。这个曾经无忧无虑的牧家姑娘,在草原渐渐长大,可她怎么也不敢想象自己会梦想成真,成为持证飞行员。
 
  2016年,当地的精准扶贫项目点燃了她的梦。当时在拉萨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坚热益西,接到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电话。班主任在电话中说,有一家公司要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挑选飞行员,让她去参加面试。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飞行员的培训费用那么高,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会降临在我的头上?”坚热益西说。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雪鹰通航决定从拉萨籍精准扶贫对象子女中招聘16名飞行员、12名机务人员,并由若尔航空苏州基地进行培训。
 
  “培养一名飞行员成本很高,每人逾百万元的培训费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这改变了我和家庭的命运。”坚热益西说,“有一次驾驶直升机回到当雄执行任务,乡亲们夸我是飞上蓝天的仙女,是当雄的骄傲。”
 
  经过十余门理论课程的学习,数百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坚热益西用一年的时间熟悉掌握飞行技巧,成功考取商用直升机飞行执照,如今,坚热益西月收入逾万元,还肩负起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