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汗水和生命捍卫脱贫攻坚使命,值得! |
夜访贵州极贫乡镇 |
|
( 2019-09-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施钱贵
贵州是脱贫攻坚重点省份,全省确定的20个极贫乡镇是尽锐出战的重中之重。记者最近到其中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郊纳镇,就脱贫攻坚冲刺过程中的乡镇干部工作状态进行调研。
“在食堂就餐的乡镇干部少了三分之二”
郊纳镇位于贵州有名的贫困重点山区麻山腹地,山高、谷深、坡陡、地贫,登高举目四望,只见山峦不见平地。全镇21500人中,贫困发生率超过40%。经过五年脱贫攻坚,目前还剩733户3057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4.2%。
9月4日晚六点半,记者赶到镇党委、镇政府办公楼时,正值晚餐时间。简易的乡镇食堂里,几位乡镇干部正在用餐。“在食堂就餐的乡镇干部少了三分之二。”镇长刘家均介绍,8月1日开始,为了尽锐出战,74名在编乡镇干部,除留23名保运转外,其余干部全部下沉到各村。他们与扶贫工作队一起工作,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各村脱贫攻坚指挥长。
晚上九点,四周的山岭沉浸在夜色之中。在三楼参加完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回头看”电视电话会后,刘家均又快步下到二楼召开小型脱贫攻坚摘帽工作调度会。“不安全住房开工率,八步村50%,高寨村76.19%;透风漏雨整治进度,关寨村42.86%,水秧村4.17%……”围绕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大家一起交流、商量。
“我给你判定,这户兜底不精准!”关寨村指挥长王定昌在汇报该村的一户拟申报兜底户情况时,刘家均插话说。这户家庭有一名30多岁的壮劳力,但长期游手好闲。刘家均解释道,按照政策,无劳动力是兜底评定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们不能够养懒汉,不能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刘家均说,不给他兜底不是不扶持,比如可以推荐他去干公益性岗位,让他知道幸福生活必须靠双手去劳动。
“一生中难以弥补的痛”
晚十点,记者来到一楼的镇扶贫工作站,33岁的乡镇干部刘胜珍,正在统计全镇“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短板。他指着统计表告诉记者,通过干部实地走访并结合航拍图,锁定不安全住房110栋,透风漏雨需整治的住房92栋;全镇2名辍学学生已劝返1人,另一个正在做工作;最近新增了一户贫困户,因为父母双亡,年幼的三姐弟要纳入低保……“白天下村去搞调查,做工作,晚上回来就统计整理资料,连夜加班是常事。”
第二天,记者采访了镇长刘家均。今年2月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在筹办年货之时,他还在镇政府组织给农民工发放脱贫项目工资。母亲打来电话说身体不舒服,他只得让妻子送去医院,没想到几天后年仅62岁的母亲撒手人寰,成了“一生中难以弥补的痛”。说到这里,刘家均哽咽了。他努力控制情绪,但泪水仍不停地在眼里打转。
记者到郊纳镇采访时,镇党委书记刘桢正在贵阳市的医院接受治疗。
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打开手机把一条手机短信给记者看:“李书记您好,我是郊纳财政分局工作人员张朝云,请你劝我们刘桢书记赶快去医院检查身体,他已经带病工作几天了,有时候肚子疼得饭都吃不下,我们带他去医院,他说工作忙完再去,实在是不忍心,没有办法只好向李书记报告,望劝劝他尽快去医院看病。”
在李建勋当即要求下,刘桢来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要求到省医院治疗。刘桢本想开药带回来,边工作边治疗。李建勋下死命令:“如果你回来,那就是不服从组织安排!”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
晚上十一点,夜色深沉,周边的居民大多已进入梦乡,山野间奏响此起彼伏的蛐蛐叫声。郊纳镇办公楼里的脱贫工作商讨还在持续进行着,其他一些办公室的灯火仍然亮着。“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会议室墙上,三行红色的标语显得特别醒目。
近五年来,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补偿、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郊纳镇共减少贫困人口6200余人。到今年年底,全镇所有贫困人口达到脱贫出列标准,是全镇党员干部奋斗冲刺的目标。
刘胜珍大学毕业后曾在沿海多个企业上班,2016年,家在邻县的他考到郊纳镇扶贫工作站,目的就是“为扶贫而来”。
他说自己并不后悔选择这份工作,相反很有“成就感”。“我对口负责高寨村的8户贫困户,今年都可脱贫。第一次去村里,有些山路连摩托车都过不去,现在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目睹这些变化很自豪。”
镇长刘家均告诉记者,身在极贫乡镇,虽然工作“极苦”,但成就感“极强”,“100%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贵阳9月19日电
|
|
用汗水和生命捍卫脱贫攻坚使命,值得!
|
夜访贵州极贫乡镇
|
|
|
( 2019-09-2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
用汗水和生命捍卫脱贫攻坚使命,值得! |
夜访贵州极贫乡镇 |
|
( 2019-09-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施钱贵
贵州是脱贫攻坚重点省份,全省确定的20个极贫乡镇是尽锐出战的重中之重。记者最近到其中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郊纳镇,就脱贫攻坚冲刺过程中的乡镇干部工作状态进行调研。
“在食堂就餐的乡镇干部少了三分之二”
郊纳镇位于贵州有名的贫困重点山区麻山腹地,山高、谷深、坡陡、地贫,登高举目四望,只见山峦不见平地。全镇21500人中,贫困发生率超过40%。经过五年脱贫攻坚,目前还剩733户3057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4.2%。
9月4日晚六点半,记者赶到镇党委、镇政府办公楼时,正值晚餐时间。简易的乡镇食堂里,几位乡镇干部正在用餐。“在食堂就餐的乡镇干部少了三分之二。”镇长刘家均介绍,8月1日开始,为了尽锐出战,74名在编乡镇干部,除留23名保运转外,其余干部全部下沉到各村。他们与扶贫工作队一起工作,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各村脱贫攻坚指挥长。
晚上九点,四周的山岭沉浸在夜色之中。在三楼参加完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回头看”电视电话会后,刘家均又快步下到二楼召开小型脱贫攻坚摘帽工作调度会。“不安全住房开工率,八步村50%,高寨村76.19%;透风漏雨整治进度,关寨村42.86%,水秧村4.17%……”围绕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大家一起交流、商量。
“我给你判定,这户兜底不精准!”关寨村指挥长王定昌在汇报该村的一户拟申报兜底户情况时,刘家均插话说。这户家庭有一名30多岁的壮劳力,但长期游手好闲。刘家均解释道,按照政策,无劳动力是兜底评定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们不能够养懒汉,不能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刘家均说,不给他兜底不是不扶持,比如可以推荐他去干公益性岗位,让他知道幸福生活必须靠双手去劳动。
“一生中难以弥补的痛”
晚十点,记者来到一楼的镇扶贫工作站,33岁的乡镇干部刘胜珍,正在统计全镇“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短板。他指着统计表告诉记者,通过干部实地走访并结合航拍图,锁定不安全住房110栋,透风漏雨需整治的住房92栋;全镇2名辍学学生已劝返1人,另一个正在做工作;最近新增了一户贫困户,因为父母双亡,年幼的三姐弟要纳入低保……“白天下村去搞调查,做工作,晚上回来就统计整理资料,连夜加班是常事。”
第二天,记者采访了镇长刘家均。今年2月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在筹办年货之时,他还在镇政府组织给农民工发放脱贫项目工资。母亲打来电话说身体不舒服,他只得让妻子送去医院,没想到几天后年仅62岁的母亲撒手人寰,成了“一生中难以弥补的痛”。说到这里,刘家均哽咽了。他努力控制情绪,但泪水仍不停地在眼里打转。
记者到郊纳镇采访时,镇党委书记刘桢正在贵阳市的医院接受治疗。
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打开手机把一条手机短信给记者看:“李书记您好,我是郊纳财政分局工作人员张朝云,请你劝我们刘桢书记赶快去医院检查身体,他已经带病工作几天了,有时候肚子疼得饭都吃不下,我们带他去医院,他说工作忙完再去,实在是不忍心,没有办法只好向李书记报告,望劝劝他尽快去医院看病。”
在李建勋当即要求下,刘桢来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要求到省医院治疗。刘桢本想开药带回来,边工作边治疗。李建勋下死命令:“如果你回来,那就是不服从组织安排!”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
晚上十一点,夜色深沉,周边的居民大多已进入梦乡,山野间奏响此起彼伏的蛐蛐叫声。郊纳镇办公楼里的脱贫工作商讨还在持续进行着,其他一些办公室的灯火仍然亮着。“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会议室墙上,三行红色的标语显得特别醒目。
近五年来,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补偿、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郊纳镇共减少贫困人口6200余人。到今年年底,全镇所有贫困人口达到脱贫出列标准,是全镇党员干部奋斗冲刺的目标。
刘胜珍大学毕业后曾在沿海多个企业上班,2016年,家在邻县的他考到郊纳镇扶贫工作站,目的就是“为扶贫而来”。
他说自己并不后悔选择这份工作,相反很有“成就感”。“我对口负责高寨村的8户贫困户,今年都可脱贫。第一次去村里,有些山路连摩托车都过不去,现在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目睹这些变化很自豪。”
镇长刘家均告诉记者,身在极贫乡镇,虽然工作“极苦”,但成就感“极强”,“100%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贵阳9月19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