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革命·北京家的三把冬不拉 |
|
|
( 2019-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记者丁建刚、郝玉
革命·北京家有三把冬不拉。在新疆草原上,冬不拉和骏马被看作哈萨克族高飞的双翅。
除了姓名不同凡响,她家的三把冬不拉也各有故事。
第一把:因为怀念
大儿子赛力克·库什衣想当阿肯,母亲革命·北京起初并不在意,就如同对自己的名字。
“阿肯”是哈萨克族对草原诗人和歌手的尊称。生活在新疆辽阔草原的哈萨克族,大都会弹冬不拉、即兴唱一两曲,但被尊为“阿肯”的人,必定是他们当中的高手。
因为是长孙,按照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赛力克·库什衣被送到爷爷家,当作“老儿子”养育。而爷爷是一名老“阿肯”。四季逐水草转场的途中,边放牧牛羊边弹冬不拉,歌声如小溪般流淌在山野,也流过小赛力克·库什衣的心间。
耳濡目染之下,赛力克·库什衣熟悉了传统曲调,也拨弄起两根弦的冬不拉。
12岁那年,他第一次在阿吾勒(村庄)登台表演,拿了第三名。而那时,爷爷已离开人世。
忘不了爷爷的歌声,赛力克·库什衣爱上冬不拉弹唱。10多岁的小孩子,跟同学和邻居借了冬不拉,四处求师讨教,勤学苦练。凡是有聚会的地方,他也会被邀请弹唱,从凡人趣事到家乡变化,“看见什么就能唱什么”,小阿肯的称呼开始流传,并一次次登上阿勒泰草原上的比赛舞台。
2011年,一位远方亲戚在广播中听到他的弹唱,激动之余,亲手用桦木做了一把冬不拉,托人带到阿勒泰市红墩镇阔克布哈村。自此,赛力克·库什衣有了第一把冬不拉,也萌生了当阿肯的心思。
革命·北京并不清楚。因为是爷爷奶奶的“老儿子”,赛力克·库什衣觉得可以与父母平起平坐,不必事事汇报。
第二把:因为抉择
草原上的高兴事一桩连一桩。
2013年以来,新疆牧民定居的步伐不断加快,牧民大都搬进新村,放下牧鞭。地方政府为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每年举办阿肯比赛,还开设专业教育,用课堂教学代替师徒相授,以此培养更多的优秀阿肯。
这也让赛力克·库什衣看到了远方,如同哈萨克谚语所说,“不离巢的山鹰飞不远”。2014年,他报考了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阿肯艺术班学习。凭借多年野练的功底,赛力克·库什衣获得推荐入学的机会。
离家数百公里,还要负担学费,革命·北京有点担心:阿肯虽然有威望,可平时也得放羊为生,这个能当专业学习,以后能养活自己?
赛力克·库什衣不松口,阿肯弹唱讲究即兴发挥,现编现唱,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肯定成不了最好的阿肯。加上奶奶背后支持,革命·北京不好再说什么。
因为这个抉择,赛力克·库什衣跨入大学校门。5年间,除了乐理知识,他对中国历史、时事政治、现代科学等有了系统了解。拨出的弦音,也多了几分沉稳。
结业归来,在阿勒泰市阿肯弹唱比赛中,赛力克·库什衣对答自如,欢快诙谐,荣膺第一名。赛后,一位来自青河县的老阿肯把自己的冬不拉送给了他,“年轻人前途远大,拿去用吧!”
这是一把硬木制作的冬不拉,声音远比第一把清亮。
看到儿子如获至宝,革命·北京为他高兴,曾有的担忧也转为祝福。
第三把:因为向往
好运如期而至。
随着新疆旅游持续升温,地处“黄金雪线”的阿勒泰,成了游客争相“打卡”胜地。今年,赛力克·库什衣被当地文旅部门招录,旺季为游客弹唱表演。
夏日里,游客潮水般涌来,赛力克·库什衣忙极了,就像牧人转入夏牧场,一两个月都回不了家。虽然心里牵挂,但革命·北京并不催问,儿子拿工资的“阿肯”身份,让她很满意,“不用放羊也能过好日子,我们都支持他!”
古尔邦节单位给了一天假,赛力克·库什衣回家了。看着儿子喝着新沏的奶茶,再削上几片手抓肉吃,革命·北京心满意足。
家里有客人,赛力克·库什衣应邀弹响冬不拉,“我是祖国怀抱里的一只小马驹,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心底就涌起阵阵暖流。”
歌声飘出安居房,邻家小巴郎闻声而来,一对燕子也从铁门的缝隙间飞进飞出,裹进一缕新收割马草的清香。
节前,赛力克·库什衣花了一个月工资,给自己买了一把全新的冬不拉。与前两把手工制作的不同,这是一把专业乐器厂生产的冬不拉。“我想带着它到国外参赛,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哈萨克族的歌声!”
询问名字来由的人多起来,革命·北京说:“‘革命’‘北京’是当年父母对女儿的美好期待,就像我现在对儿子的祝福一样。”
儿子在家时间不多,但慈母的心迹显露无遗:正屋的橱柜上,醒目地放着儿子的获奖证书;两把用过的冬不拉,整齐地并列摆放一旁。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7日电
|
|
革命·北京家的三把冬不拉
|
|
|
|
( 2019-09-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
革命·北京家的三把冬不拉 |
|
|
( 2019-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记者丁建刚、郝玉
革命·北京家有三把冬不拉。在新疆草原上,冬不拉和骏马被看作哈萨克族高飞的双翅。
除了姓名不同凡响,她家的三把冬不拉也各有故事。
第一把:因为怀念
大儿子赛力克·库什衣想当阿肯,母亲革命·北京起初并不在意,就如同对自己的名字。
“阿肯”是哈萨克族对草原诗人和歌手的尊称。生活在新疆辽阔草原的哈萨克族,大都会弹冬不拉、即兴唱一两曲,但被尊为“阿肯”的人,必定是他们当中的高手。
因为是长孙,按照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赛力克·库什衣被送到爷爷家,当作“老儿子”养育。而爷爷是一名老“阿肯”。四季逐水草转场的途中,边放牧牛羊边弹冬不拉,歌声如小溪般流淌在山野,也流过小赛力克·库什衣的心间。
耳濡目染之下,赛力克·库什衣熟悉了传统曲调,也拨弄起两根弦的冬不拉。
12岁那年,他第一次在阿吾勒(村庄)登台表演,拿了第三名。而那时,爷爷已离开人世。
忘不了爷爷的歌声,赛力克·库什衣爱上冬不拉弹唱。10多岁的小孩子,跟同学和邻居借了冬不拉,四处求师讨教,勤学苦练。凡是有聚会的地方,他也会被邀请弹唱,从凡人趣事到家乡变化,“看见什么就能唱什么”,小阿肯的称呼开始流传,并一次次登上阿勒泰草原上的比赛舞台。
2011年,一位远方亲戚在广播中听到他的弹唱,激动之余,亲手用桦木做了一把冬不拉,托人带到阿勒泰市红墩镇阔克布哈村。自此,赛力克·库什衣有了第一把冬不拉,也萌生了当阿肯的心思。
革命·北京并不清楚。因为是爷爷奶奶的“老儿子”,赛力克·库什衣觉得可以与父母平起平坐,不必事事汇报。
第二把:因为抉择
草原上的高兴事一桩连一桩。
2013年以来,新疆牧民定居的步伐不断加快,牧民大都搬进新村,放下牧鞭。地方政府为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每年举办阿肯比赛,还开设专业教育,用课堂教学代替师徒相授,以此培养更多的优秀阿肯。
这也让赛力克·库什衣看到了远方,如同哈萨克谚语所说,“不离巢的山鹰飞不远”。2014年,他报考了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阿肯艺术班学习。凭借多年野练的功底,赛力克·库什衣获得推荐入学的机会。
离家数百公里,还要负担学费,革命·北京有点担心:阿肯虽然有威望,可平时也得放羊为生,这个能当专业学习,以后能养活自己?
赛力克·库什衣不松口,阿肯弹唱讲究即兴发挥,现编现唱,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肯定成不了最好的阿肯。加上奶奶背后支持,革命·北京不好再说什么。
因为这个抉择,赛力克·库什衣跨入大学校门。5年间,除了乐理知识,他对中国历史、时事政治、现代科学等有了系统了解。拨出的弦音,也多了几分沉稳。
结业归来,在阿勒泰市阿肯弹唱比赛中,赛力克·库什衣对答自如,欢快诙谐,荣膺第一名。赛后,一位来自青河县的老阿肯把自己的冬不拉送给了他,“年轻人前途远大,拿去用吧!”
这是一把硬木制作的冬不拉,声音远比第一把清亮。
看到儿子如获至宝,革命·北京为他高兴,曾有的担忧也转为祝福。
第三把:因为向往
好运如期而至。
随着新疆旅游持续升温,地处“黄金雪线”的阿勒泰,成了游客争相“打卡”胜地。今年,赛力克·库什衣被当地文旅部门招录,旺季为游客弹唱表演。
夏日里,游客潮水般涌来,赛力克·库什衣忙极了,就像牧人转入夏牧场,一两个月都回不了家。虽然心里牵挂,但革命·北京并不催问,儿子拿工资的“阿肯”身份,让她很满意,“不用放羊也能过好日子,我们都支持他!”
古尔邦节单位给了一天假,赛力克·库什衣回家了。看着儿子喝着新沏的奶茶,再削上几片手抓肉吃,革命·北京心满意足。
家里有客人,赛力克·库什衣应邀弹响冬不拉,“我是祖国怀抱里的一只小马驹,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心底就涌起阵阵暖流。”
歌声飘出安居房,邻家小巴郎闻声而来,一对燕子也从铁门的缝隙间飞进飞出,裹进一缕新收割马草的清香。
节前,赛力克·库什衣花了一个月工资,给自己买了一把全新的冬不拉。与前两把手工制作的不同,这是一把专业乐器厂生产的冬不拉。“我想带着它到国外参赛,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哈萨克族的歌声!”
询问名字来由的人多起来,革命·北京说:“‘革命’‘北京’是当年父母对女儿的美好期待,就像我现在对儿子的祝福一样。”
儿子在家时间不多,但慈母的心迹显露无遗:正屋的橱柜上,醒目地放着儿子的获奖证书;两把用过的冬不拉,整齐地并列摆放一旁。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7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