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9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3/16 12 13 1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你好,邻居!
· 上海五角场街道破墙开“门”记

  相关文章: 
一边是高档商品房社区,另一边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从九成反对“开门”到全票赞同
上海五角场街道破墙开“门”记

( 2019-09-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创智农园全景。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杨浦区是上海市传统老工业区,既是退休工人“扎堆地”,也是新白领聚居区;既有大量“老土著”,也有众多“新市民”。五角场街道的创智坊和国定路第一小区毗邻而居,就是杨浦“混居生活”的缩影。两个小区有一堵横亘20余年的“墙”始终没能打开。

  今年3月,墙终于砸开一个口子,新装上一扇简易门,居民称之为“睦邻门”。高档商品房和老旧小区的居民从此由陌生变得熟悉,由隔膜走向亲近。记者数次深入实地采访,解剖这个基层治理“小麻雀”发现:破“墙”开“门”,就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鲜活案例。

  本报记者姜微、肖来胜、周琳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创智坊和国定路第一小区同处一个街道,仅一墙之隔。但就是这简单的一道“墙”,让公共设施无法共享,两边的居民一边抱怨不便,一边却又对开“门”心存顾虑。

  “从楼上看对面,百货公司、网红路近在咫尺;可真要从小区大门走过去,要花20多分钟。”在国定路第一小区住了20年的居民罗建国,一直希望打破两个小区之间的围墙。

  他曾向一些部门提出过开门的建议,但因为资金来源不明、居民意见不统一等原因,一直没能落实。望着墙外现代气派的建筑和便利的公共设施,他感慨地说:一边“第三世界”,一边“第一世界”,两个世界既隔着“围墙”,更隔着“心墙”。

  而在另一边创智坊的居民,也心有忌惮。墙那边的小区又老又旧,违章建筑不少,人员纷杂,一旦开门,买菜就医方便了,但环境、安全问题会不会接踵而来?“想开不敢开”,让很多居民踌躇犹疑。

  两边小区的居民犯难,街道干部也颇费思量。“两个世界”落差大,开门的建议首次征询,遭到了其中一个小区的九成居民反对。“心墙”不除,开门不易。开好这扇小小的门,让“陌邻”变“睦邻”,是当地社区治理中的一件大事。

“想开不敢开”,破墙先得开“心门”


  “想开门”的呼声很高,但“不敢开”的忧虑也很现实。老小区居民如果在这儿乱遛狗、乱停车可咋办?一旦开了,这扇门可就不能关


  在上海锦建路上的国定路第一小区南侧,一扇旋转式的“睦邻门”内外,人来人往。有推着小车买菜、送孩子上学的老人,也有赶着去地铁站的上班族。上班高峰期,记者粗略统计,短短十分钟内就有十来个居民来回通行。

  这扇不起眼的小门,从酝酿到破墙,足足铺垫了3年,直到今年3月才正式打开。

  创智坊和国定路第一小区都相对封闭,由于居住环境、人员结构差异明显,小区之间虽仅一墙之隔,但基本不相往来。隔绝的状态给两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创智坊小区是2006年建成的高档商品房社区,小区环境整洁优美,区内4400余人以高收入青年白领为主,毗邻五角场繁华商圈,运动设施、创智农园、开放式花园等优质公共资源齐全。

  国定路第一小区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基础服务设施陈旧老化,3300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1100多人,还有大量外来人口租住。但是,因为小区建设较早,菜场、养老中心、学校等配套完备,几分钟内就能直达。

  一墙之阻,群众叹息:国定路第一小区的居民望“园”(开放式花园)兴叹,望“坊”(睦邻中心)兴叹,望“路”(“网红”大学路)兴叹,望“铁”(地铁站)兴叹,绕墙一圈要近2公里,获得优质公共资源的成本太大;创智坊居民同样烦恼,他们望“菜”(国定路菜场)兴叹,望“医”(医疗服务点)兴叹,望“服”(养老服务综合体)兴叹。

  真要打通围墙,却又遭到了不少居民的强烈反对。五角场街道基层党组织在收集居民意见后发现,“想开门”的呼声很高,但“不敢开”的忧虑也很现实。

  “最早在小区征求意见时,90%的居民都不太愿意开门。我们花了高档住宅的钱,才享受了这样好的环境。他们那边停车杂、小区差,一旦开门,环境肯定会变得不宁静。”创智坊居民贾老师心里犯起了嘀咕,老小区居民如果在这儿乱遛狗、乱停车可咋办?一旦开了,这扇门可就不能关了。

  不仅创智坊,国定路第一小区的居民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居民刘孝清离“睦邻门”选址很近,一开始是开门的坚定反对者。“开门吵闹、人员又杂,安全都没有办法保障,共享单车会不会乱停?会不会有很多小区外人员乱出入?”她耐不住性子,跑去街道反映说,楼上前几年还遭了窃,防盗窗都被剪刀剪开了,这墙一破、门一开,不是更不安全了吗?

“破墙行动”,精耕细作弥合“心墙”


  在两个小区居委会的“撮合下”,两边居民常常“聚”在一起,包饺子、包粽子,文化活动热起来,以往陌生的近邻们慢慢地熟络起来


  居民有意愿,社区干部不能视“墙”而不见,又不能急于求成。怎么把好事办好,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

  回应群众期盼,推进社区协调发展,这既是对基层党组织政绩观的考验,也是对工作成效的检验。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正明,与两个小区基层党组织一起,利用3年的努力,来了一场“破墙行动”。

  两个小区人员几乎不交流,彼此之间不放心、不信任。怎么办?那就先从基层党组织开始,先“融合”起来。

  趁着换届选举,街道把创智坊居委会行政负责人陈文芳,调到了墙另一侧的国定路第一小区任党总支书记,成了两区居民间的“黏合剂”。

  在创智坊任职的时候,陈文芳原本也不主张破墙,担心小区井井有条的秩序被打乱。到了国定路第一小区,走访了众多居民,眼见着墙那边的资源看得到、够不着,她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是,真要破墙,这边居民的习惯、素养、环境,都要来个大转变,才能使这扇门开得太平、开得安心。

  换位思考让她体会到了街道“换岗”的良苦用心。

  说干就干!农学专业出身的她,自掏腰包,买花苗、种果蔬,带头改变老旧小区的环境,把小区里的杂草乱木,一点点地清理干净。老房子的墙边过道,也都种上了树,栽上了花。

  这边小区的居民,尝到了家园变美丽的甜头;而墙那边的高楼里,居民们也看到了一点又一点改变的诚意。

  在基层党组织的推动下,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定期相聚,一起共建了名为“百脑汇”的议事堂。两个小区的居民坐下来,定期不定期就“破墙”行动商讨,吵化了坚冰,吵热了温度。反对的、支持的、出主意的,渐渐融为一体。

  这还只是第一步。杨浦区推行的“社区规划师”探索,也派上了用场。

  来自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专业规划团队,为墙里墙外实施“城市微更新”,把国定路第一小区和创智坊中间一块废料堆放区,改造成了一片全开放式的“创智农园”。

  农园里,听得见蛙鸣,闻得到稻香,看得见花开。一片农园花海,数十种香草错落有致,小池塘里蝌蚪、乌龟恬然生活,油菜花、月季花等“月月有花开”,让两边的居民都心向往之。

  创智坊居民一步之遥,但对于墙那边的国定路第一小区居民来说,年轻人可以带着孩子绕一大圈过来休憩,年纪大的就只能隔墙相望。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老师刘悦来,借助社区睦邻互动日的契机,在国定路第一小区开了一个墙洞,设置了一枚“潜望镜”,居民们从这个小镜头里,开始看到外面农园里的更多精彩。

  2016年9月的一天,杨浦社会组织四叶草堂带领居民在墙边的创智农园劳作,一位名叫诺诺的小朋友和小伙伴们、专业画师们玩得兴起,在农园一侧的墙面上,画了一扇彩色的“魔法门”,并写上了《哈利·波特》电影里的典故“9又3/4”作为门牌号。

  画作中,国定路第一小区居民穿墙而过,直达创智坊。手绘画上每一个人物,甚至宠物狗,都是两个小区真实住户的写生。

  画为心声,改变正在慢慢地发生……

  在两个小区居委会的“撮合下”,两边居民常常“聚”在一起磨合、沟通,包饺子、包粽子,文化活动热起来,以往陌生的近邻们慢慢地熟络起来。

  在基层党组织的支持下,社区规划师团队还面向500名社区群众时不时组织大型社区互动日活动,详细开展社区规划讲解,一点点把“破墙”的想法告知更多居民。“心墙”消弭,两个小区居民也走到了一起。

  经过了2年多的铺垫,顾虑慢慢化为共识,反对逐步转成支持。“魔法门”成真了!

  2019年1月,国定路第一小区业委会主动提出申请,向“美丽家园”项目申请资金,砸“墙”开“门”。在进行居民意见征询时,反对率为零。最终,由国定路第一小区实施破墙开门的决议,确定了破墙开“门”的地点、开放时间、物业管理、周边保洁、安防设施安装、党员志愿者巡查安排等细节。

  “睦邻门”设置的位置,本来是国定路第一小区的一处死角,平时少有人来。放眼望去,都是旧冰箱、破塑料等垃圾,杂草丛生、难以行人。国定路第一小区的老党员们主动请缨,成了“破墙”行动里的主力军。

  86岁的梅留泉,主动参与到除草队伍里;73岁的业委会资料员朱静崖,自己上阵为“睦邻门”装上了两个实时监控的摄像头,为安全护航;陈文芳买来了锄头,发挥自己学农艺的特长,把这块小地方变成了花草遍地的“小花园”……40多人次清理了四五次,把开门地点边的杂草变成了花木,垃圾堆也变成了石子路。

  最终,这一打破隔阂的“门”被命名为“睦邻门”。2019年3月28日,“睦邻门”正式通行。开门当日,国定路第一小区居民们自发准备了很多苹果、橘子,送给每一个穿过“睦邻门”的邻居、伙伴,寓意着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陌邻变睦邻,“共建共治”更和谐


  因为一面墙而失去的邻里亲情回来了,和谐互助、温馨欢乐的社区氛围正溢出小区,在更大范围蔓延


  有了这扇门,两个小区变成常来常往的“亲家”。

  记者在“睦邻门”看到,创智坊居民葛女士刚刚接孙子放学走出,满脸喜悦。

  她每天都要从这个门进出四五次,买菜、接孙子、去养老服务点,每次只需要步行3到5分钟。

  创智坊居民高女士拉来了国定路第一小区几个同好,壮大自己时装队队伍,从反对走向了支持,“没事搞点旗袍秀,晒晒朋友圈,咱也还年轻”;创智坊白领们工作繁忙没办法接送孩子,国定路第一小区的老人们就主动请缨看护。

  吃完饭去散步的朱静崖告诉记者,自己掐了表,开门之后,从家里的5楼出发,走路到地铁是10分钟,到沃尔玛是13分钟,到第一食品商店15分钟,而以前,这些路程都得靠骑自行车才能过去。

  试用期间,晚间八点半就关的“睦邻门”,也在大家的要求下,延长到十点半才关闭。

  “睦邻门”的开启,是基层党组织精细化治理“日拱一卒”的努力和铺垫,正在激活居民自治共治、以新带旧的热情。

  记者蹲点过程中发现,两边居民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发在“百脑汇”商讨,为“社区微更新”出谋划策。

  居民们自愿成立了好几个工作小组,为下一步的围墙透绿、墙面美化出起了主意,未来围墙上不仅要有涂鸦,还要搞成艺术墙……“只要我们想干的、对我们老百姓有好处的,政府都会大力支持”。

  让居民参与其中,以社区花园为抓手,一支愿意投身于社区环境美化、持续管理公共空间的居民自治队伍,也逐渐形成。在共创小组社区讨论会上,社区规划师团队把共创小组此前的工作成果分享给大家,还和社区居民一起,共同制定了一条属于创智坊、国定一的旅行线路。

  为了跟上创智坊的文明发展,国定路第一小区主动成立了文明养宠俱乐部,垃圾分类也成为两个小区首先践行的“新时尚”。在农园里,居民们搞起了垃圾堆肥、循环利用,尝试着“湿垃圾不出社区”。

  曾经脏乱的老旧小区,因为一扇门,正在变成全新的“美丽家园”。

  小区的违章建筑被拆除,腾出来的地方被规划成了步道;不只是开出的“睦邻门”,而小区的一大部分墙面都从实心的,变成新鲜透绿的模式;节假日里,老姐妹们穿戴讲究,一起到网红路喝个下午茶……“本来以为是他们会让我们小区变得脏乱,没想到是大家一起变得更好了”。

  因为一面墙而失去的那些邻里亲情回来了,和谐互助、温馨欢乐的社区氛围正溢出小区,在更大范围蔓延。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背后是基层党组织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上海市杨浦区区委书记李跃旗说,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必须有时刻感知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最直接、最敏锐的触角,并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期待,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为百姓开好每一扇“门”。

 

一边是高档商品房社区,另一边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从九成反对“开门”到全票赞同
上海五角场街道破墙开“门”记

( 2019-09-0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