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9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脱贫攻坚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曲拉”变身记:从“奶渣渣”到“金疙瘩”
· 本报记者周文冲已是夜里1
· 重庆大山深处有一群采笋人
· 脱贫这一年,他们在忙啥

  相关文章: 
山乡夜归人
 

( 2019-09-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周文冲
 

 
  已是夜里11点钟。满天星斗,夜凉如水。
 
  40岁的方文开车,冉小超和冉鹏两个30岁的小伙子坐后排,他们三人都是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清明村的驻村工作队成员,方文是驻村第一书记。这个晚上,他们刚在乡政府开完会,记者搭车和他们一道回村。
 
  汽车拐出车田乡政府院坝,没多久就进入坑洼的土路。从这里到清明村,是一条蜿蜒的下山路。
 
  车灯扫过山坡和杂草,转眼又照到另一边的护栏。路过的一两处农家都不见亮灯。处暑时节的武陵山区,夜晚退温快,摇下的车窗中,阵阵凉风吹走了睡意。
 
  深夜里的大山,一望无际的黑。四个男人坐在车上,正是讲故事的气氛。
 
  “开回去得半个小时。”方文拉开话匣子,“本来还有一条沿河的近路,最近修路被挖断了,咱走的这条路也在拓宽。”车胎压过路面上的小石子,发出滋滋啦啦的摩擦声音。
 
  “下村扶贫两年,方书记已经被扎破了10多个车胎。”冉小超接过话说,“这就是山区的特色;山里还有好多毒蛇,给你看我拍摄到的蛇。”冉小超说,从去年驻村以后,他不少朋友都叫他许仙,因为他在山里经常能见到蛇,每次都猝不及防。冉鹏也说驻村才4个月,已经碰到了4次蛇。
 
  “这么晚了,路又不好走,你们几个为啥还要赶回村里住啊。”记者问。“这是我们定的纪律。不管在乡里开会到多晚,除非遇到道路断了等极端情况,都要回村住。”方文说,他们的驻村工作队还有几个规矩:不在贫困户家里吃饭、不乱慰问贫困户、少玩手机。
 
  “现在年轻人离不了手机,我说要看手机回家吹着空调看多好,来驻村就是要把更多精力用在工作上,才不负青春年华。”方文说。
 
  山路只有4米多宽,每到转弯处,方文都要鸣笛。“我们这地方太偏,夹在两行大山中间,去县城开车要三个多小时,所以一直发展不起来。”方文说,两年前,他受重庆市林业局选派,来到清明村帮扶。
 
  他的任务并不轻松。酉阳县是重庆尚未脱贫的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而清明村更是“贫中之贫”,是全县尚未脱贫的9个村之一。
 
  下弦月在树枝中忽隐忽现,照着山路,也照着出山的艰难。方文说,这条路他几乎每天都要跑几遍。驻村后第一个月,他和村干部、驻村队员一起走村入户,对全村164户贫困户“一户不落”走访。
 
  “走访贫困户时,我们吃两顿饭,早上在村委会吃一大碗面条,中午回不来,就找一个红苕削皮生吃,垫一下肚子,晚上回村一边总结分析,再一边吃饭。”冉小超说。
 
  通过走访调查,驻村工作队发现,除了路不通,没有像样的产业也是清明村致贫的原因。上午进村时,记者沿路看到,村里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散种在房前屋后,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洋芋、红苕、苞谷饭,一直是山里人的老三样。改变农产品结构,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当地老百姓不想试,也不敢试。
 
  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出来的方文,对院里近十年的上百项科研成果挨个研究论证,选择了叶用枸杞在清明村试种。“叶用枸杞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收获周期较短,适合这里。”方文有些激动地说,“去年我们在村里试种了120亩,清明村生态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叶用枸杞长势和品质比其他地方还要好。”
 
  冉小超说,村里建起的叶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暨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年均亩产值超过8000元,带动村民50户,其中贫困户20户。乡亲们有时候也亲切地称呼方文“枸杞书记”。
 
  方文和记者说起去贫困户付绍东一家走访的事。付绍东的妻子患病卧床,读初中二年级的大女儿一度不想念书。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入户做工作,让小女孩重新走进课堂。赶在新学期开学前,方文给女孩送去了一本《泰戈尔诗集》,之前她给方文发微信说,想看这本书。
 
  “在村里能施展的空间很大,我们不求多做,做一件是一件,把每一件事做好。”方文说,“教育搞好了,我们的下一代走出大山,才会不再受穷。”
 
  “你看现在几条路同时修,尘土飞扬,可老百姓都盼着呢。”方文接着说,过去这里交通欠账太多,现在脱贫攻坚使劲赶,“这几条路年底前就能修好。你下次来肯定又是一个样。”
 
  11点40分,汽车驶入村委会院坝,其他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在这一片除了两户人家,只有我们四个人。村委会停电了,方文他们搬出几把椅子,借着太阳能的灯光,在院子里商量明天的工作。“我们明早7点起床,上午陪外地来的专家参观枸杞基地,下午走访贫困户。”
 
  已经过了12点,几个驻村队员还不想睡,邀请记者一起在院子里聊村里的新鲜事。在我们面前,是一座座大山。群山之上,是满天繁星。
 
 

本报记者周文冲已是夜里1

( 2019-09-0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脱贫攻坚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