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新闻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疏通脱贫“血管”,破除发展“紧箍咒”
· 严打“市霸”“行霸”,湖南“展老板”们栽了
· 大量移动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 评教授:没论文?可以!入校仅一年?也可以!
· 别把便民项目变成“鸡肋工程”

  相关文章: 
别把便民项目变成“鸡肋工程”

( 2019-08-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郑州8月13日电(记者翟濯)记者近日在豫西某些乡镇走访时发现,一些公共自行车被投放到村里,成为当地政府便民惠民新举措。然而,村民却向记者透露,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动车,农村出行往往距离远,骑自行车反而不方便。
 
  记者注意到,村里的公共自行车都为桩式设计,并不能随停随用,有时村民为了还车,还要专门把自行车骑到村口的站点。当地一位村干部说:“俺们都知道投放公共自行车是为了方便群众,可这东西实在不实用!”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投放这些公共自行车是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打通乡村出行最后一公里”,当地政府主导、国企出资已投了70余万元。如此大费周折,却只发挥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便民项目,不免会沦为群众眼中中看不中用的“鸡肋工程”。
 
  近年来,随着民生领域资金投入持续加大,各地政府建设了一批便民惠民项目,其中大部分取得了不错效果,但也不乏一些“花架子”存在。比如,有些地方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本意是方便群众办事,结果办事大厅修的宽敞明亮,实际服务却很少;有些乡镇开办农民夜校,旨在提高农民素质,结果因为课程内容不对路,开办时轰轰烈烈,开办后无人问津……诸如此类便民惠民措施,造成行政和经济资源浪费,有关部门好心办了烦心事。
 
  实际上,民生工程这顿“大餐”端上桌后,老百姓下不下“筷子”,还要看各地政府“菜”做得对不对胃口。只有“样”、没有“味”的便民项目,在百姓心中必然没有市场。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让各项便民惠民措施真正效益最大化而不只是汇报材料中的漂亮文字,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多动脑筋,下真功夫,在工作方法上持续改进。规划项目前,党员干部与其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不如迈开双腿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意,到百姓身边体察民情,抓住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如此,各项便民措施才能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别把便民项目变成“鸡肋工程”

( 2019-08-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