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成风化人
8 7/8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这位“钢铁侠校长”,学生爱他“不止三千遍”
· 南通“莫文隋现象”:不留名的好人与一群见贤思齐者

  相关文章: 
南通“莫文隋现象”:不留名的好人与一群见贤思齐者

( 2019-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本报记者朱旭东


  生前“但行好事,莫问是谁”,身后“不发讣告,不留骨灰”,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默默资助贫困学子24年的“莫文隋”原型,近日因病离世。一位老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坦荡情怀,再次引发社会各界追思,他的无心之举,已在南通形成一种风范,南通的大街小巷,已遍布“莫文隋”的身影。

神秘的“莫文隋”


  1995年3月,就读于原南通工学院(2004年,南通工学院和南通医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南通大学)的石洪英因寡母去世,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汤淳渊得知此事后,给她汇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从此,“莫文隋”每月都要给石洪英寄去100元钱,当时,汤淳渊每月收入也只有900元。

  石洪英几次寻访工农路,发现并不存在“555”号,当然也无法见到“莫文隋”其人。这时她陡然明白:“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是“莫问谁”的谐音。她通过学校广播站寻访这位给她带来希望的人,并试图从邮局觅得线索,但都一无所获。

  1995年9月,汤淳渊在帮助石洪英的同时,又给原南通工学院学生处寄去1000元,并附信请学校从家住苏北的特困生中选一人,“每月发100元,作为生活补贴”。此后,南通市发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城市中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大幅海报。

  在寻找“莫文隋”的过程中,南通人发现,原来身边还有更多“莫文隋”:社会福利院连续收到两张共计4000多元的汇款单,汇款人落款是“魏群”(为群);房产局收到两封给职工“吴铭”(无名)的感谢信,对他寄钱给本地和湖南患病少年表示感谢;一位化名“任友琴”(人有情)的市民,先后两次给孤寡老人和港闸区关工委捐出善款……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迷雾中我是一颗星,冰雪中我是报春梅……”一首《莫问我是谁》,唤起全民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涌现“莫文隋”开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笔。

  经各类新闻媒体报道后,“莫文隋”的事迹传遍全国,“莫文隋”也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面对众多扶危济困不留名的“莫文隋”现象,南通市在1997年3月5日把“学雷锋日”同时定为“学莫文隋日”。为把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1998年3月31日,由南通团市委等3家单位发起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站”。越来越多的凡人善举,让这座城市处处充满温暖,南通市公民道德建设迈向一个新高度,被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南通现象”。

“说不得”的“莫文隋”


  “我知道汤淳渊就是‘莫文隋’,但他要我以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担保,不得公开他的身份……”在汤淳渊的追思会上,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说。

  1995年底,南通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确定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就是“莫文隋”本人。当顾晓冬兴冲冲登门拜访汤淳渊时,却受到了冷遇。

  “你怎么找到我的?我不希望和媒体打交道,不希望被宣传。”汤淳渊冷冰冰地对顾晓冬说。他还“逼迫”顾晓冬立下口头君子协定,并以记者的职业道德为保证,“不报道我的名字,否则,我不承认!”

  在顾晓冬后来的报道中,“莫文隋”公开的身份信息,只是“一位共产党员”。

  不仅外界不知道“莫文隋”到底是谁,就连汤淳渊的老伴顾宗勤,也被蒙在鼓里。顾宗勤看到了媒体刊登的“莫文隋”写给贫困生的信,从笔迹上猜到是丈夫的爱心行为,但当她问汤淳渊时,却被否认了。

  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正平当时兼任南通市文明办主任,他回忆说,当时,原南通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靖东判断“莫文隋”就是汤淳渊。

  “24年前我代表组织去拜访他,他说不想公开自己身份,只是想匿名资助,因为不想给孩子们增加什么压力。尊重他的意愿,我们答应为他保密,宣传过程中不公开他的真实身份,绝不出真人真名真图像。”黄正平说,“不公开真实身份,既是他的本意,也更为可贵,还留有悬念。”

  随着“莫文隋”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汤淳渊向石洪英一次性汇出800元,并附上信件说“你每月自行提取一百元作为生活补助费,直至你毕业,希望你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今后我不再和你联系。”

  处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贫富差距相对比较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设之中,社会特别需要像“莫文隋”这样胸襟和情怀的人。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宣传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黄正平认为,“莫文隋”典型及其宣传,正好呼应了这个大势。

他就是“莫文隋”


  过去的24年里,在南通的各类表彰会上,“莫文隋”多次被评为道德典型,但领奖人永远缺席。多年来,汤淳渊坚持不在媒体面前露面,即使偶尔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出镜的也是其背影。直到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将在南通传递,汤淳渊所在的学校才公开将他跟“莫文隋”联系在一起。

  2008年奥运会之前,时任原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刘能驯接到上级通知,要在离退休处推选一位奥运火炬手。“经过审慎推荐,最终确定了汤老。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汤老多次婉言谢绝,说比他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应该推荐其他人。”刘能驯回忆说。

  见汤淳渊婉拒,刘能驯只能拿出“激将法”。“我说,‘老院长,这不仅是您个人的荣誉,更是学校、全市、全省人民的荣誉,请老院长服从组织安排。’这才让汤老欣然接受。”此后一段时间,时年已经72岁的汤淳渊每天加强体能锻炼,从跑步姿态到跑步速度都极其严格,每天坚持跑十几里。

  “奥运前夕,老人家打电话给我,兴奋地说‘可以验收了,我一定能出色完成奥运火炬传递任务。’”刘能驯说,火炬传递是汤淳渊第一次公开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火炬传递结束后,汤淳渊又找到他,主动将奥运火炬捐献给南通大学博物馆收藏。

  谈及当初为何要起这个名字,老人曾经表示:“我就是想用一个比较文化一点的名字,如果你不去深究的话还以为是个真名。我做的这些事情都不大,我认为人人都能做,只要你有心,你知道情况,你有能力帮助他,你就可以帮助他。雷锋做的事,我觉得也很平凡,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他就是在平凡的事情中显出他的人格魅力,体现他的价值。”

  参加完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后,汤淳渊将火炬等物捐给学校的同时,也将遗嘱存放到南通大学离退休处,信封上写着“交现任处长”,请求等他停止呼吸后由当任离退休处处长拆封。

  他在遗嘱中说:“一生送走亲友不计其数,深感身后事极须从简。余今已七十有二,当今虽身心尚健,但‘神龟虽寿,终有期时’,何况人乎!故趁今思维清晰之时,作一安排,实为明智。1、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2、当日或第二日即行火化,火化当日或第二日即将骨灰撒入狼山外口长江中。3、操办人员,除亲属外,友人包括南通大学离退处人员应在十人以内。4、请按上述意见办理,亲属不得提出异议。汤淳渊亲笔。2008年6月12日”

  他的单位、他的亲人、他的亲朋好友,严格按照他的遗嘱,办完了他的身后事,他的遗嘱才被公开。

凡人善举,人人都是“莫文隋”


  汤淳渊走了,留给世人的回味,却是无穷的。当初竭力寻找“莫文隋”的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总结说,“莫文隋”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其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助人为乐,一定是“不留名的”;其二,凡人善举,一定不是“惊天动地的”。

  顾晓冬进一步解释说,不排斥有些人或企业高调慈善,但隐姓埋名者更让人钦佩,而那些借“秀慈善”而沽名钓誉者,则令人唾弃。另外,做慈善大可不必“倾家荡产”“赴汤蹈火”,而更应该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才能让更多人效仿、跟随。而这正是“莫文隋”的魅力所在。

  汤淳渊去世后,一封河北省饶阳县女生索坤静写给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的信在朋友圈里流传。索坤静是南通大学“莫文隋基金会”资助的对象,在南通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度过了初中和高中生活,今年高考,她取得522分的好成绩,正在等待属于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满怀感激之情,她提笔给“莫文隋”的原型汤淳渊写信。

  原来,“莫文隋”的善举被曝光后,原南通工学院决定成立“莫文隋基金”来筹集善款,希望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受汤淳渊的感召,学校大批师生积极参与,善款从几元、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汤淳渊也向组织提出每个月从他工资中扣除100元纳入基金,前几年,他再次向组织提出追加善款的要求,每月从工资中扣除400元注入“莫文隋基金”。

  2014年,微友“相携生命”和同事前往河北饶阳县调研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时,在尹村镇大尹村村委会的办事登记簿上看到很多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信息。他从当地教育局了解到:初中阶段学杂费由国家统一处理,但中午在学校用餐需交伙食费每月200元左右;高中阶段交学杂费800元左右、伙食费200元左右,还有住宿费——这些钱对于普通家庭不是问题,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随后,“相携生命”在朋友圈里发出倡议,希望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

  这一倡议得到众人响应,他们以“莫文隋”的名义开始了对当地贫困学生的资助,索坤静就是受助学生之一。

  在这封信中,索坤静说:“汤爷爷,您放心,我们明白,唯有奉献,才有价值。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作为基金会资助的一名学生,我一定要超越自我,乐于助人,把您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把您留下的任务圆满完成!”

  汤淳渊走了,“莫文隋”依然活跃着。

  目前,由“莫文隋”引发的南通市江海志愿者,已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150万人,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近5000个,志愿项目超10万个。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会忘记汤淳渊的名字,但“莫文隋”的名字该会被传承下来,因为,“莫文隋”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符号。

 

南通“莫文隋现象”:不留名的好人与一群见贤思齐者

( 2019-08-0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