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7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成风化人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一个农村妇女和第一块国产芯片的传奇故事
· 一名公安干警和他陌生的微信“朋友圈”

  相关文章: 
一名公安干警和他陌生的微信“朋友圈”

( 2019-07-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赖栋才


  认识并宣传公安干警陈虎,缘于一次调研座谈时的好奇。

  工作生活中,但凡我们加微信,不是亲戚,就是好友。但陈虎介绍,其微信好友中有600多人,其实他并不认识。不认识的人,怎么要加入微信“朋友圈”呢?

  “他们大部分是当地普通群众,里面不少是有信访诉求的人。”陈虎给记者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全面放开微信,加入无需验证,欢迎咨询问题,感谢支持公安。”这是他微信号上的备注。“担当!”一名群众简洁的点赞,让记者心头一热。

  其实,处理信访案件,并不是陈虎的“本职”。但他说,处理信访案件是他的“本能”。

  从基层派出所,到县公安局,再到如今的十堰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一路走来,陈虎处理了不知多少起信访案件,开放的微信好友也越加越多。他把微信号绑定手机号,不管来电熟悉与否从不拒接。

  2010年底,当地两名村民,因宅基地发生矛盾,多次争吵打架。“处理不好,就去市里、省里上访!”一开始,两家都放出狠话。

  宅基地是农村人的命根子。农家出身的陈虎,知道这起纠纷的份量。他和同事给双方反复做工作,并组织村委会、街道办、律师事务所协助调解,后来甚至请当地电视台栏目组参与调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数十次的艰难调解,两个“冤家”最终握手言和。“我忘不了陈警官的大恩大德,我们全家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当事人给陈虎发来微信。

  “小警陈虎”,这是他的微信名。陈虎自称“小警察”,但在当地群众眼里,他可是个“大能人”。一名街道办事处的干部说,一些积压多年的信访案件,找到他总能“化腐朽为神奇”。

  2013年,陈虎在竹溪县工作时,一名当地群众找到他哭述,其儿子16年前被人拐卖,孩子母亲因受思念折磨,患疯癫病而去世,本人现在又身患癌症,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儿子一面。

  “我们都是为人父母,这种痛苦感同身受。”陈虎与同事迅速展开全力侦查,经过半年多艰苦细致的侦办,最终把两名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并辗转多地将其已结婚的儿子找到。

  这对父子团聚时,时年60多岁的老人,“扑通”一声给陈虎跪下。老人在自家大门上,歪歪扭扭地写上这样两句话:“感谢共产党,感谢公安局”。困扰老人16年的心愿终于达成,中央电视台为此拍摄了纪录片《九成子回家》。

  处理信访案件,光有热情还不够,还得有“本事”。接到信访案件后,陈虎有一套自创的处理流程,研究、走访、约访、调处、结案;他还有一套屡试不爽的“五心”接访法,暖心接访、诚心倾听、细心记录、同心查核、公心调处。

  陈虎虽然堪称接访的专家,但信访并非公安一家的事,更不是他自己份内的职责,但他就喜欢多管这样的“闲事”。当地干部群众这样告诉记者。

  去年,陈虎到十堰市经济开发区工作后,发现有十几起因企业改制、征地补偿、建房质量、退伍安置和案件判决等原因引发的信访积案。他认为,这些案件虽然与公安机关本身无关,但都与当地的和谐稳定有关,于是主动申请约访并最终圆满调处。

  “视信访群众为家人,把群众问题当家事”。这是陈虎把普通群众,尤其有信访诉求的群众,加入微信“朋友圈”的初衷。

  “这几年,你一共处理了多少起信访案件?”记者想要个具体的数字。

  “不知道,也没刻意记。矛盾不上交,信访不越级。十几年来,我工作过的几个单位,从未发生因公安事由赴省进京上访的事件!”陈虎对此颇为自豪。

 

一名公安干警和他陌生的微信“朋友圈”

( 2019-07-1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