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新闻纵深
8 3/8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诸暨:“枫桥经验”孵化警民互动新模式
· 他们捎来跨越5000多年的来信
· 被约谈后的“志愿填报”搜索还有坑

  相关文章: 
他们捎来跨越5000多年的来信

( 2019-07-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讲解员为观众介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农业工具(6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良渚古城遗产申遗成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玉器、陶器、古城、水坝……良渚古城遗址的宝贵印记,如同一封封跨越5000多年的来信。有这样一些人,是他们,把这些来信捎给世人,让世人了解、感知到良渚文化的脉动。
 
康宏果:一个电话“救”了千年墓葬群


 
  “不要动,你们不要挖了,这个是国家保护的东西,大家都不能动!”2006年4月,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港南村村民康宏果家的新宅开建,结果挖土机一铲下去,出现了几块圆盘,小时候在良渚考古作业现场做过帮工的他,觉得这可能不是一般的石头,立刻叫停了施工,第一时间和村民保护现场、并电话通知文保员。
 
  在等待考古专家到来的两天里,康宏果心中的弦一直紧绷着,生怕有不法分子进来把这些“宝贝”偷走,他就在工地边上守了两天两夜。
 
  经过3个月的抢救性挖掘,在康宏果家及附近600多平方米的地底,考古队员一共发现了九座墓葬,此外还发掘了玉器和陶器。其中玉器共200多件,最大的一块玉璧直径近30厘米。
 
  “如果穿越到那个古王国,我们家也算是生活在皇城根下。”康宏果说,自己一家都与良渚古城、良渚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父亲参加了多次文物保护工作,没想到在自家宅基地上发现了这么多文物。
 
  现在康宏果是港南村村委会主任,为了更好地保护良渚古城遗址,港南村等附近村镇原则上不再进行大规模建设,村民们为此做出了发展上的牺牲。“良渚文化看起来很遥远、很伟大,但对于良渚的原住民而言,良渚文化就在身边。”康宏果说,每每坐在家中,他总能感受到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所以,在我心中保护和传承是我的职责。”
 
王祺程:想把我的热爱唱给你听


 
  “你在太湖的波光里,灿烂辉煌。我在良渚古城上,举目仰望。曾经莫角山上建殿宇,瑶山祭天地。沧海桑田,仿佛那一场梦。”这是良渚博物院讲解员王祺程根据严文明先生的《良渚颂》改编而成的歌词,弹着吉他坐在遗址旁边,他把对良渚文化的热爱唱了出来。
 
  从大学期间在博物馆做讲解志愿者服务了1000个小时,到毕业后成为一名专职讲解员,王祺程说每次讲解他都依然心潮澎湃。
 
  基于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有不少解释说明都晦涩难懂,王祺程一直在琢磨如何做好“翻译员”,把枯燥专业的文字“翻译”成大众感兴趣、便于理解的表达,“让历史也流行起来,充满味道。”
 
  于是,他和小伙伴一起创作了歌词,和流行歌曲的曲调结合,把良渚文化里的一个个未解之谜、珍贵文物、价值意义都融合进去,歌曲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大量网民点赞。“希望更多的老百姓听到这首歌能够对良渚文化产生兴趣,并且主动走进来,到博物馆、遗址公园亲自感受。”王祺程说。
 
  在他看来,博物馆讲解员是一个很有使命感的工作,肩负着文化传播传承的重任,讲好良渚故事,也就是讲好了中华民族的故事。“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会有更多国内外的游客来这里,我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我的讲解,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兴趣。”
 
刘斌:考古人的辛苦与幸福


 
  1985年,作为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当时分配到最南边的毕业生,原籍陕西的刘斌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下前,后来担任了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系主任张忠培叮嘱说:“长江下游是个独立区域,文化面貌单纯,是做考古的好地方。”
 
  参加工作后,刘斌的第一个任务是跟随前辈学者王明达发掘绍兴马鞍仙人山遗址,这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第二个任务是跟随另一位前辈牟永抗,为1986年的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学术会议整理资料。从那时起,他与良渚结缘已有34年。
 
  考古人的工作总是在环境变化莫测的户外,与泥土、石头打交道,但当刘斌回忆起1986年初夏的一个雷雨夜时,依然久久不能平静——第一件良渚玉琮在这个夜晚出现。
 
  “因为玉琮是良渚文化墓葬等级的重要标志,它表示我们已经真正挖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刘斌说,大雨来临,他们赶紧把墓坑用薄膜盖好,冒着骤风大雨跑回住地。这一晚,大家多炒了几个菜,喝了好几瓶酒,兴奋地谈论着这一天的发现,这是属于考古人独有的幸福。
 
  7月6日,刘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现场,见证了良渚古城遗产申遗成功,他在接受采访时并未有太多波澜或者激动。宠辱不惊、淡定如斯的考古人,只在日记中写下了内心的感慨:“古老的巴库,今天我们因良渚而结缘,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沉睡五千年后再次醒来,来到巴库,走向世界。”
 
  “几代考古人的工作,让世人重新看到了一个存在于5300年前到4300年前的古代王国。”刘斌说,考古工作的魅力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求证问题,从而不断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
 
          (记者黄筱、冯源)
 
         新华社杭州7月7日电
 
 

他们捎来跨越5000多年的来信

( 2019-07-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