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6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8 3/8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中宣部授予张富清“时代楷模”称号
· 生命的等高线
· 不忘初心才能赢得时代、引领时代

  相关文章: 
生命的等高线
写在刻度里的长征

( 2019-06-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福州6月17日电(记者吴剑锋、刘羽佳)数十年后行走在中复村的红军桥上,廊桥柱子上的一道刻痕依稀可见。今天,这道印记仍能轻易刻进南来北往的游人心里。
 
  位于福建长汀的中复村,是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的第一村。红军桥上的这道刻痕,是红军招兵的最低门槛: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长度,大约一米五。这样,可以确保新兵背起枪、走上战场。
 
  这是看一眼就触动心灵的刻痕。凝望刻痕,仿若又看到当年刻度线前,一张张焦急等待的稚嫩面庞。昔日桥头“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的标语,又变得鲜明起来,远处松毛岭战场的枪声迎面扑来,浸润鲜血的红飘带蜿蜒向前。
 
  这是一段丈量生死的刻度线——
 
  敌人围剿战事酣,保家卫国上战场。
 
  长汀县红色文化讲解员钟鸣说,他的叔公、外公等6人先后参加红军,均壮烈牺牲。他所在的南山镇就有560多位在册红军烈士。
 
  谁家父母不爱儿?送来参军的儿郎,十之八九,无人生还。
 
  塘背乡的老农罗云然,先后将6个孩子送到这里。听闻老人已有多个孩子牺牲,红屋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蔡信书不忍,劝他留下小儿子在身边。罗云然却说,如果没有红军来分田地的话,孩子们早饿死了,就是断了香火,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最终,小儿子也战死疆场。
 
  钟鸣说,小时候一过节,家里的老人就哭哭啼啼。那时不理解,原来这是一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愫!
 
  哪有儿郎不念亲?在这座廊桥上,钟根基等17位同村的热血青年,一同报名参加红军,他们在出发前跪地起誓:谁活着回来,谁就要为他们的父母尽孝!
 
  在生命的等高线面前,闽西子弟向死而生,毅然完成自己对生命的选择。有关记载显示,仅参加长征的福建人民子弟兵就有近3万人。
 
  这是一道闽西苏区人民前赴后继的战线——
 
  舍得一死跟党走,拿起刀枪上战场。
 
  面对生命的等高线,有妻子因丈夫身高不足,便替夫从征,加入担架队,在惨烈的松毛岭战役中为红军运送伤员;也有儿童为了够到线的高度,半夜起来,偷偷给它改矮,“骗”进红军的队伍……
 
  这道线蕴含着当地百姓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跟着党找出路。
 
  “尽管知道会有牺牲,但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幸福时光是红军用牺牲换来的,值得用生命去捍卫。”钟鸣说,大家都懂得这不是一家人、一个村、甚至一个县的事,这是要千千万万人付出牺牲的事。
 
  远处山歌嘹亮,“杀头好比风吹帽,革命就要革到头”。这样的歌声,不独在长汀,旧时代的神州处处此起彼伏。
 
 

生命的等高线

( 2019-06-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