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报道 |
16 |
4/16 |
3
|
4
|
5
|
>
|
>| |
|
|
PDF版 |
|
|
|
|
|
消失的渡船 不变的渡口 |
|
|
( 2019-06-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报道 |
|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的“长征渡口”。 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连日降雨,波涛汹涌。
村名叫渔翁埠,因渔民集聚而得名。“长征第一渡”于都河的支流——濂江穿村而过,把村子分在南北两岸。
“村头有渡口,是中央红军渡江的8大主要渡口之一。”讲故事的郭庆发已71岁,他的爷爷叫郭正堂,是85年前渔翁埠渡口的船工。1934年10月,渡口和爷爷的渡船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中央红军红九军团从这里渡江开始长征。
“江面宽90多米,来回一趟要半个多小时。”郭庆发也在渡口做过十多年船工,送乡亲过江赶集、送学生上学。2005年,随着渡口建起渔翁埠大桥,渡船逐渐消失,渡口出发的故事,却代代相传。
口口相传的讲述犹如一支画笔,共同勾勒出当年渡河的剪影:伤病员乘船渡江,大部队从渡口下游两三百米处涉水而渡,渡江后战士们就在屋檐下休整,老乡怎么劝说也不进屋。
“一些伤势较重的战士,被乡亲们接走。”81岁的黄大荣讲述的是奶奶陈招娣的故事。
距离渡口不远,85年前的田东村黄屋自然村祠堂里,陈招娣带着乡亲们一起给负伤的红军战士上药送饭,照料他们起居。1935年初,在敌军来到村庄前夕,又把战士们秘密转移到附近山洞,每隔两三天,冒着被杀头的风险进山照料。
渡口出发的故事,还经党史研究人员代代相传。
“……搭了浮桥,这一工作由我负责,我有一个大儿子在红三军团,他是在1934年重阳节第二天渡过于都河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和长征相关的书籍,父亲张德美手写的30多本笔记,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里面,红色硬质、蓝色软皮,有的直接是稿纸。
上世纪60年代,在于都县委办做秘书的张德美被抽调筹办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前身),被那段历史深深吸引的他,从此一头扎进和长征出发有关的走访和记录之中。从将军到苏区老干部,从于都乡野到西北边陲,此后近20年间,张德美走了大半个中国,访问了200多个和长征有关的亲历者。
“要想红旗飘万代,关键教育下一代。”子承父业的张小平守着“长征第一渡”已30余载,如今的他主动向年轻人靠拢,纪念馆内秉承“红军脚穿草鞋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迎来一个新中国”的理念,用草鞋组成一幅中国地图,已成为寻访源头的游客必拍的“网红”打卡标记。
于都河流淌千年,岁月冲刷,曾经的亲历者一个个离去,正是这代代相传的讲述,拼出85年前那场伟大转移的出发图景,记录下铭刻在历史亲历者记忆深处的出发和离别,成为人们不忘初心,探寻源头,缅怀曾经苦难与荣光的印记。 (记者高皓亮、邬慧颖、刘羽佳)
新华社南昌6月13日电
|
|
消失的渡船不变的渡口
|
|
|
|
( 2019-06-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特别报道 |
|
|
|
消失的渡船 不变的渡口 |
|
|
( 2019-06-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报道 |
|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的“长征渡口”。 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连日降雨,波涛汹涌。
村名叫渔翁埠,因渔民集聚而得名。“长征第一渡”于都河的支流——濂江穿村而过,把村子分在南北两岸。
“村头有渡口,是中央红军渡江的8大主要渡口之一。”讲故事的郭庆发已71岁,他的爷爷叫郭正堂,是85年前渔翁埠渡口的船工。1934年10月,渡口和爷爷的渡船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中央红军红九军团从这里渡江开始长征。
“江面宽90多米,来回一趟要半个多小时。”郭庆发也在渡口做过十多年船工,送乡亲过江赶集、送学生上学。2005年,随着渡口建起渔翁埠大桥,渡船逐渐消失,渡口出发的故事,却代代相传。
口口相传的讲述犹如一支画笔,共同勾勒出当年渡河的剪影:伤病员乘船渡江,大部队从渡口下游两三百米处涉水而渡,渡江后战士们就在屋檐下休整,老乡怎么劝说也不进屋。
“一些伤势较重的战士,被乡亲们接走。”81岁的黄大荣讲述的是奶奶陈招娣的故事。
距离渡口不远,85年前的田东村黄屋自然村祠堂里,陈招娣带着乡亲们一起给负伤的红军战士上药送饭,照料他们起居。1935年初,在敌军来到村庄前夕,又把战士们秘密转移到附近山洞,每隔两三天,冒着被杀头的风险进山照料。
渡口出发的故事,还经党史研究人员代代相传。
“……搭了浮桥,这一工作由我负责,我有一个大儿子在红三军团,他是在1934年重阳节第二天渡过于都河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和长征相关的书籍,父亲张德美手写的30多本笔记,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里面,红色硬质、蓝色软皮,有的直接是稿纸。
上世纪60年代,在于都县委办做秘书的张德美被抽调筹办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前身),被那段历史深深吸引的他,从此一头扎进和长征出发有关的走访和记录之中。从将军到苏区老干部,从于都乡野到西北边陲,此后近20年间,张德美走了大半个中国,访问了200多个和长征有关的亲历者。
“要想红旗飘万代,关键教育下一代。”子承父业的张小平守着“长征第一渡”已30余载,如今的他主动向年轻人靠拢,纪念馆内秉承“红军脚穿草鞋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迎来一个新中国”的理念,用草鞋组成一幅中国地图,已成为寻访源头的游客必拍的“网红”打卡标记。
于都河流淌千年,岁月冲刷,曾经的亲历者一个个离去,正是这代代相传的讲述,拼出85年前那场伟大转移的出发图景,记录下铭刻在历史亲历者记忆深处的出发和离别,成为人们不忘初心,探寻源头,缅怀曾经苦难与荣光的印记。 (记者高皓亮、邬慧颖、刘羽佳)
新华社南昌6月13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