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5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脱贫攻坚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针线“引擎”拉动脱贫,“绣”出一片新天地
· 马箫箫招工
· 峰岭底村的“窑变”
· 小宗林果梨城“突围”
· 我是彝族娃,学前就会普通话!

  相关文章: 
马箫箫招工

( 2019-05-2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马箫箫绣坊里的女工正在工作。
本报记者张典标摄
 
  

  本报记者张典标


  当初,“90后”姑娘马箫箫兴冲冲返乡创业开了家绣坊,但全县跑下来,只招来了一个女工。

  是妇女都出去了?还是工资低?抑或是干不了这活?

  都不是。

  马箫箫家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东乡县深陷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是甘肃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在这里,刺绣是每家姑娘打小家里就教的,不会刺绣的姑娘找婆家都难。这里的生活方式也还很传统,男的出去务工,几乎所有女的都在家种地、照顾老小,马箫箫给开的工资也不低,一个月预计能有1500元。

招工三道坎


  “我一天啥都不干,也只能绣一个荷包,那能有多少钱。”马箫箫发现自己招工的第一道坎是妇女们压根儿没觉得刺绣是吃饭的本事,也不相信她能开出工资来。

  马箫箫索性带着针线和布串门,让妇女们试着绣,绣好了她花钱来收。

  “瞎折腾,趁着亏得少,赶快停了!”公公婆婆不同意,却也劝不住她。她当时其实还没有一笔订单,这不是往里砸钱吗?

  原来,一次去邻居家串门的时候,马箫箫发现家里的妇女竟然还是躲在厨房后面,不能出来见客人,只是偷偷看、偷偷听。马箫箫很震惊,大学毕业的她见过世面,下决心要通过刺绣做一些改变。

  到了真正收绣品的时候,马箫箫不敢相信,原本预计一两天就能做好的小物件,很多人竟然半个月都没完成一半。

  “我得喂羊、下地,还得伺候公婆,送孩子上学。忙完这些,每天晚上最多只能抽出一个小时干这个了。”绣娘也为难。这是马箫箫招工遇到的第二道坎。

  她一狠心,不计件了,都到自己的绣坊里打卡上班,工资按月结,每月2000元。这个工资不比他们在外打工的男人少。那时候她还是没有一笔订单。

  紧接着她就遭遇了第三道坎。

  “她出门了,家里的活谁干,小孩你给照顾?”有老人打死不让儿媳妇上绣坊去。

  “我还不需要女的帮忙挣钱!”一些当家人也不同意自己媳妇跨出家门。还有些人将信将疑,在观望。

骑着摩托送媳妇来上班


  马箫箫只能带着仅有的几个女工起家。她没想到的是,绣娘们能拿针,却不会拿笔,马箫箫得一件件先给她们在布上画好图样。

  为了提前给女工们画好图样,马箫箫和老公刘子峰经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公婆看了都心疼,变了说法,“既然都做了,那就坚持做好吧。”

  发第一笔工资的时候,绣娘们团团围住马箫箫,争着说自己这个月来了几天,做了多少。绣娘一脸的骄傲和满足,都印在了马箫箫心里。

  其实这笔工资是马箫箫自己贴钱发的。那时候,除了偶尔在集市上卖出几个荷包之外,她也没有其他销售途径。

  那会是她最着急的时候。

  有一次她带着绣娘和绣品,去当地的杏花节上摆摊,绣娘兴高采烈地去,连着三天一件东西没卖出去,绣娘也蔫了。

  “为啥我们做的卖不出去,是不是做得不好?”有绣娘问。

  “你们会的手艺是别人不会的,只是还没有遇到真正欣赏咱们作品的人而已。”马箫箫只能这么安慰。返乡创业还不到半年,她已经搭进了9万元。

  一筹莫展之际,正在东乡调研的碧桂园扶贫工作队给她送来了一纸订单,解了她燃眉之急。不久之后,东乡县电商产业园邀请马箫箫的绣坊入驻,一些展销会也给她留了位置。

  见到马箫箫真的卖出了东西、发出了工资,越来越多的妇女来绣坊报名。有的女工索性带着还需要照顾的孩子来,那些原来反对媳妇出门的当家人竟也骑着摩托车送媳妇来上班。

  “有了这份收入,妇女们出门也不用和以前一样向公婆报告,脸上涂个粉也不需要向当家人要钱了。”马箫箫说,“现在绣娘们自信多了,原来那些一见生人就低头,话也不说的绣娘,竟然也能在记者面前从容地自我介绍,抢着说一些话。”

  马箫箫觉得自己再辛苦也值了。

 

马箫箫招工

( 2019-05-2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脱贫攻坚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