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风化人 |
8 |
6/8 |
5
|
6
|
7
|
>
|
>| |
|
|
PDF版 |
|
|
|
|
|
耄耋之年再出发,散了的厂子上百党员有了“家” |
记山东省高唐县89岁老党员刘洪雷的“平凡人生” |
|
( 2019-05-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
本报记者杨守勇
他是一名党龄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共产党员,他把一个已经“消失”至少16年的国有企业的上百名党员凝聚起来,信念不灭,温暖常在。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全是平凡而繁琐的小事,为了党员群众的个人琐事,他30多年四处奔走,不辞辛苦。
这位89岁的离休老党员叫刘洪雷,原山东省高唐县国棉厂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免费清洁员”“免费政工干部”“免费邮递员”……用生命余热展现了独特的红色气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温暖的人生。
组织的排头兵:耄耋之年再出发
2003年,原高唐县国棉厂改制。企业基本消失后,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断档,党员分散各地。退休员工刘昭岭说:“那段时间,我们感觉无家可归。”不少党员盼望结束一盘散沙的局面,恢复组织生活。
2011年6月,高唐县老干部局领导找到刘洪雷,希望通过他在老党员和群众中的威望,把原国棉厂的老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国棉厂老党员党支部。
原来,虽然早在1983年就已经从国棉厂织布车间党支部书记岗位上离休,但刘洪雷离休前后始终如一:毫不动摇的党性原则、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让他在工友和群众中威望很高。
企业党员人数多,改制后大伙居住分散,想组织起来并不容易。
刘洪雷认为困难可以克服:“我虽然离休了,但是没有褪色,对党的初心没有变,第一身份仍然是党员,党组织有需要,我就必须往前冲。”
“老职工们非常信任他,老党员们非常支持他,他只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走访、建档等工作,建起了由84名老党员组成的中共高唐县国棉厂老干部支部委员会,他被一致推选为支部书记。”高唐县委老干部局局长董以凯说。
党支部的建立,让原国棉厂老党员们有了家,党员组织生活随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2011年7月1日,国棉厂老干部党支部召开了首次党员大会,庆祝建党90周年。支部每年组织两次大型活动,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或者支委扩大会,每年七一、春节分两次走访慰问老同志、老病号。
刘洪雷自费购买了《老干部参考》《学习参考》等刊物,结合多年来读书看报的积累,利用每月一次的支委会给党员们讲课。他走进社区,为社区党员和青少年开展党史讲座。他还自费和生活困难的遗属王茂瑞结成帮扶对子,年年去慰问。
温暖的志愿者:厂子散了但事要有人管
“企业没了,他代表组织送来了温暖。”原国棉厂劳工科长张宁多次和刘洪雷一起到外地看望离退休老职工,场景至今让他难以忘怀:离退休老同志在风烛残年,看到工作了一辈子的企业有人来看望自己,都感动到流泪。张宁说:“老同志生病,他去看望;老同志去世,他去吊唁,他一定要在老同志生命的最后,送上一程”。
改制后,原工厂家属院物业管理进入“空窗期”,群众办事“找不到门”。“谁管?党支部管,党员管。”刘洪雷说。
没有供暖供气,道路年久失修,这几个“老大难”问题多年困扰着家属院群众。党支部成立后,刘洪雷和党员们一起多方奔走,当年就让家属院群众过上了第一个暖冬。之后,接通燃气、整修道路、重修下水道……“我拿家属院就跟自己的家一样,容不下一点不舒服。”他说。
同在一个家属院的退休工人孔保平告诉记者,整修是个大工程,为加快进度,老刘全家把群众工作全揽了下来。两个多月后,家属院道路焕然一新,下水道畅通无阻,但老刘两口子却因为操劳过度相继病倒,瘦得不成样。
已是耄耋之年,邻居们都能看到刘洪雷在慢慢变老,走路变慢了,思路也不如以前敏捷,但他的一个习惯却一直在坚持。“我在院子里住了10多年,老刘天天拿着簸箕、扫帚,义务打扫卫生。”孔保平说。
对大伙居住环境的“较真”,让老刘在家属院威望极高,但帮助外地的离退休人员义务办事,则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热心人。
1997年,原国棉厂更换工资存折,需要外地退休职工上交证件、填写各种表格,有外地职工找他帮忙顺利办完。一传十,十传百,刘洪雷家慢慢成了外地职工的办事“联络点”。
能叫群众信任,能让领导放心。多年来,他义务为原单位的100多名外地离退休职工办理异地报销、医疗保险、银行转账等业务。这些业务手续繁琐,需要在多个部门间往返,多年下来,高唐县人社局、银行、邮局的工作人员都和他成了好朋友,他也成了这些部门的“金牌客户”。
“这些事情如果都让他们自己跑来办,那就麻烦大了。”老刘觉得不能让老工友们这么麻烦,“不能让他们有人走茶凉的感觉,我在这头麻烦点,给他们办好了,他们在家里就方便了。”
“厂子散了,事要有人管。”这是刘洪雷多年来常挂在嘴边的话。让他高兴的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群众办事越来越便利,这些年让老刘“跑来跑去”的事越来越少了。
信仰的常青树:党的恩情报答一辈子
高唐县原国棉厂家属院并不宽敞,刘洪雷的小房子就在一楼。简陋的客厅里,老刘的声音抑扬顿挫,说到激动之处依然会红了眼眶。“隆德至尊”牌匾格外醒目,“解职工之忧,排大家之难,替群众操心,为居民服务”的书法作品让这间小屋显得与众不同。
几个生人进了屋子,不大的客厅显得有些拥挤。“这些牌匾是在家属院整修后,群众自发请书法家写的字、买的匾。”董以凯说,那天好几百人几乎站满了整个院子,大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隆重给老刘送到家里、挂好,“像过节一样”。
刘洪雷让客人坐下后,就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整天吃不饱的日子可没少过,虽然那时候生活很苦,但是老百姓养俺,俺活过来了”。进入高唐县原国棉厂工作后,他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成了工厂里的名人,“能干,实在”。
艰苦的生活经历,不仅磨炼了刘洪雷踏实肯干的性格,更让他在国家变化中感悟个人生活变化的缘由,对党的感情也逐步深化。他老伴也在80多岁的时候入了党,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无论退休前还是退休后,无论在支部内部还是社会上,只要听到不讲原则不讲立场的言论,刘洪雷就会坚决进行斗争,不论对方的年龄大小和职务高低。原高唐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王旭升说:“他当场驳斥回去,不讲情面。后来大家都说,不能当着这个老头的面发牢骚。”
虽然看起来固执,但是时间一长,当地群众开始给刘洪雷竖大拇指,说他全心全力维护党的形象,是个老共产党员。
小儿子刘光春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知道父亲是个热心人,干什么事都不怕麻烦,很多时候自己也因父亲揽的事情忙前忙后。“这几十年忙归忙,我内心非常理解他、非常尊敬他。”
从2011年开始,除了正常缴纳党费外,刘洪雷每年向党组织缴纳1000元的特殊党费。因刘洪雷等人的积极工作,高唐县国棉厂老干部党支部先后被评为高唐县、山东省先进党支部,刘洪雷多次获得省、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给当地党员干部讲党课的时候,老刘曾说自己是学徒工出身,是新中国的工人,翻身当了主人,对党充满了感情。“义务给群众办事,自费帮别人忙,这些小事我觉得多做一点儿是一点,我是老党员,虽然年龄大了,但我想一直这样做下去,党的恩情我要报答一辈子。”
而许多党员感慨:厂子虽然散了,但基层党组织没有散,组织的关爱还在。他们说,一个没有单位依托的党支部,必须有一个热心公益的优秀支部书记作支撑;刘洪雷真正用心为人民办事,就是这一件件小事凝聚起来,群众才会念党恩、感党情、跟党走。
|
|
耄耋之年再出发,散了的厂子上百党员有了“家”
|
记山东省高唐县89岁老党员刘洪雷的“平凡人生”
|
|
|
( 2019-05-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
|
|
|
耄耋之年再出发,散了的厂子上百党员有了“家” |
记山东省高唐县89岁老党员刘洪雷的“平凡人生” |
|
( 2019-05-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
本报记者杨守勇
他是一名党龄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共产党员,他把一个已经“消失”至少16年的国有企业的上百名党员凝聚起来,信念不灭,温暖常在。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全是平凡而繁琐的小事,为了党员群众的个人琐事,他30多年四处奔走,不辞辛苦。
这位89岁的离休老党员叫刘洪雷,原山东省高唐县国棉厂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免费清洁员”“免费政工干部”“免费邮递员”……用生命余热展现了独特的红色气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温暖的人生。
组织的排头兵:耄耋之年再出发
2003年,原高唐县国棉厂改制。企业基本消失后,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断档,党员分散各地。退休员工刘昭岭说:“那段时间,我们感觉无家可归。”不少党员盼望结束一盘散沙的局面,恢复组织生活。
2011年6月,高唐县老干部局领导找到刘洪雷,希望通过他在老党员和群众中的威望,把原国棉厂的老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国棉厂老党员党支部。
原来,虽然早在1983年就已经从国棉厂织布车间党支部书记岗位上离休,但刘洪雷离休前后始终如一:毫不动摇的党性原则、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让他在工友和群众中威望很高。
企业党员人数多,改制后大伙居住分散,想组织起来并不容易。
刘洪雷认为困难可以克服:“我虽然离休了,但是没有褪色,对党的初心没有变,第一身份仍然是党员,党组织有需要,我就必须往前冲。”
“老职工们非常信任他,老党员们非常支持他,他只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走访、建档等工作,建起了由84名老党员组成的中共高唐县国棉厂老干部支部委员会,他被一致推选为支部书记。”高唐县委老干部局局长董以凯说。
党支部的建立,让原国棉厂老党员们有了家,党员组织生活随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2011年7月1日,国棉厂老干部党支部召开了首次党员大会,庆祝建党90周年。支部每年组织两次大型活动,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或者支委扩大会,每年七一、春节分两次走访慰问老同志、老病号。
刘洪雷自费购买了《老干部参考》《学习参考》等刊物,结合多年来读书看报的积累,利用每月一次的支委会给党员们讲课。他走进社区,为社区党员和青少年开展党史讲座。他还自费和生活困难的遗属王茂瑞结成帮扶对子,年年去慰问。
温暖的志愿者:厂子散了但事要有人管
“企业没了,他代表组织送来了温暖。”原国棉厂劳工科长张宁多次和刘洪雷一起到外地看望离退休老职工,场景至今让他难以忘怀:离退休老同志在风烛残年,看到工作了一辈子的企业有人来看望自己,都感动到流泪。张宁说:“老同志生病,他去看望;老同志去世,他去吊唁,他一定要在老同志生命的最后,送上一程”。
改制后,原工厂家属院物业管理进入“空窗期”,群众办事“找不到门”。“谁管?党支部管,党员管。”刘洪雷说。
没有供暖供气,道路年久失修,这几个“老大难”问题多年困扰着家属院群众。党支部成立后,刘洪雷和党员们一起多方奔走,当年就让家属院群众过上了第一个暖冬。之后,接通燃气、整修道路、重修下水道……“我拿家属院就跟自己的家一样,容不下一点不舒服。”他说。
同在一个家属院的退休工人孔保平告诉记者,整修是个大工程,为加快进度,老刘全家把群众工作全揽了下来。两个多月后,家属院道路焕然一新,下水道畅通无阻,但老刘两口子却因为操劳过度相继病倒,瘦得不成样。
已是耄耋之年,邻居们都能看到刘洪雷在慢慢变老,走路变慢了,思路也不如以前敏捷,但他的一个习惯却一直在坚持。“我在院子里住了10多年,老刘天天拿着簸箕、扫帚,义务打扫卫生。”孔保平说。
对大伙居住环境的“较真”,让老刘在家属院威望极高,但帮助外地的离退休人员义务办事,则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热心人。
1997年,原国棉厂更换工资存折,需要外地退休职工上交证件、填写各种表格,有外地职工找他帮忙顺利办完。一传十,十传百,刘洪雷家慢慢成了外地职工的办事“联络点”。
能叫群众信任,能让领导放心。多年来,他义务为原单位的100多名外地离退休职工办理异地报销、医疗保险、银行转账等业务。这些业务手续繁琐,需要在多个部门间往返,多年下来,高唐县人社局、银行、邮局的工作人员都和他成了好朋友,他也成了这些部门的“金牌客户”。
“这些事情如果都让他们自己跑来办,那就麻烦大了。”老刘觉得不能让老工友们这么麻烦,“不能让他们有人走茶凉的感觉,我在这头麻烦点,给他们办好了,他们在家里就方便了。”
“厂子散了,事要有人管。”这是刘洪雷多年来常挂在嘴边的话。让他高兴的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群众办事越来越便利,这些年让老刘“跑来跑去”的事越来越少了。
信仰的常青树:党的恩情报答一辈子
高唐县原国棉厂家属院并不宽敞,刘洪雷的小房子就在一楼。简陋的客厅里,老刘的声音抑扬顿挫,说到激动之处依然会红了眼眶。“隆德至尊”牌匾格外醒目,“解职工之忧,排大家之难,替群众操心,为居民服务”的书法作品让这间小屋显得与众不同。
几个生人进了屋子,不大的客厅显得有些拥挤。“这些牌匾是在家属院整修后,群众自发请书法家写的字、买的匾。”董以凯说,那天好几百人几乎站满了整个院子,大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隆重给老刘送到家里、挂好,“像过节一样”。
刘洪雷让客人坐下后,就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整天吃不饱的日子可没少过,虽然那时候生活很苦,但是老百姓养俺,俺活过来了”。进入高唐县原国棉厂工作后,他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成了工厂里的名人,“能干,实在”。
艰苦的生活经历,不仅磨炼了刘洪雷踏实肯干的性格,更让他在国家变化中感悟个人生活变化的缘由,对党的感情也逐步深化。他老伴也在80多岁的时候入了党,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无论退休前还是退休后,无论在支部内部还是社会上,只要听到不讲原则不讲立场的言论,刘洪雷就会坚决进行斗争,不论对方的年龄大小和职务高低。原高唐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王旭升说:“他当场驳斥回去,不讲情面。后来大家都说,不能当着这个老头的面发牢骚。”
虽然看起来固执,但是时间一长,当地群众开始给刘洪雷竖大拇指,说他全心全力维护党的形象,是个老共产党员。
小儿子刘光春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知道父亲是个热心人,干什么事都不怕麻烦,很多时候自己也因父亲揽的事情忙前忙后。“这几十年忙归忙,我内心非常理解他、非常尊敬他。”
从2011年开始,除了正常缴纳党费外,刘洪雷每年向党组织缴纳1000元的特殊党费。因刘洪雷等人的积极工作,高唐县国棉厂老干部党支部先后被评为高唐县、山东省先进党支部,刘洪雷多次获得省、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给当地党员干部讲党课的时候,老刘曾说自己是学徒工出身,是新中国的工人,翻身当了主人,对党充满了感情。“义务给群众办事,自费帮别人忙,这些小事我觉得多做一点儿是一点,我是老党员,虽然年龄大了,但我想一直这样做下去,党的恩情我要报答一辈子。”
而许多党员感慨:厂子虽然散了,但基层党组织没有散,组织的关爱还在。他们说,一个没有单位依托的党支部,必须有一个热心公益的优秀支部书记作支撑;刘洪雷真正用心为人民办事,就是这一件件小事凝聚起来,群众才会念党恩、感党情、跟党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