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 闻 |
8 |
2/8 |
1
|
2
|
3
|
>
|
>| |
|
|
PDF版 |
|
|
|
|
|
70年前解放军血染的苏州河今天啥样 |
|
|
( 2019-05-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本报记者吴振东、郭敬丹
5月的上海,阳光和煦。蜿蜒流淌的苏州河宛如一匹绿色锦缎,九曲十八弯穿过城市的心脏地带,汇入奔腾的黄浦江,最终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
苏州河被称作“上海的母亲河”。百年前,上海乃至中国的近现代民族工业从河畔起步,创下无数个“第一”;70年前,解放军在此付出巨大伤亡,终于把“完整的上海”交还人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历经工业化、城市化的风风雨雨,为国家经济注入活力。如今,苏州河转型重生,成为上海新的生态走廊和宜居生活示范区。
战火:保全一个完整的上海
1949年5月24日,解放军经过十余天战斗,已顺利攻下上海苏州河以南的主要市区。跨过苏州河,就将取得解放上海的关键性胜利,而宽不过三十米的苏州河,与他们曾经渡过的滔滔长江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5月25日,部队进攻受阻的消息却频频传来,不仅是因为敌人凭据苏州河北岸的高楼大厦布置了居高临下的密集火力网,更是因为解放军的一条军令:不准使用重炮火和炸药!
“中央军委对上海战役作出要求,不仅要歼灭敌人,还要完整保全城市,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在这种情形下,更大的伤亡在所难免。”《战上海》作者、著名军史学家刘统说。
当时的苏州河畔,经过数十年发展,民族工业已颇具规模,集中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包括面粉厂、榨油厂、纺织厂、印染厂、化工厂、印刷厂等在内的近两千家工厂。这些民族工业企业,屡屡创下中国工业最早、最大、最全、最先进的历史纪录,保护它们,更是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面对巨大的伤亡风险,解放军保全上海的决心不改。最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努力下,国民党第51军军长刘昌义经过谈判,后同意放下武器。5月27日傍晚,所有残敌投诚,上海市宣告全部解放!
历史记录了这样的场景:5月25、26日,苏州河畔各主要工厂照常开工,最大的申新纺织厂正常生产;苏州河以南的上海中心城区,留下了较少的战斗痕迹,在外滩,大的建筑都完整无恙。
奋进:为共和国工业铸就丰碑
一块历经70年还未褪色的彩色纱布、看似不起眼的第一根国产灯用钨丝、一台体型巨大的“红灯牌”收录机,走进位于上海普陀区的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大工业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苏州河畔的工业企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大批企业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革新工艺、模具、生产流水线,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由此创造出众多驰名全国、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如“白象牌”电池、“永字牌”热水袋、“华生牌”电扇、“佛手牌”味精、“天鹅牌”啤酒等。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产业的繁荣,为新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
“在我印象中,上海的一天就是从苏州河开始的。每天清晨,河上船来船往,两岸工厂已经开工,烟囱林立。”土生土长的上海市民徐先生说。
不过,与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相伴的是与日俱增的污染,新的问题和挑战出现了。纺织厂、印染厂、造纸厂、化工厂的排污,以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使苏州河成了天然的垃圾桶。有市民回忆:“只要一刮东南风,家里全是臭味,窗户是万万不能开的。”苏州河整治改造变得迫在眉睫。
新生:百年工业区变身生态走廊
2007年,张效国从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退休后,曾到上海苏州河展示中心做讲解员,讲的最多也最自豪的,就是这条河的绿色变迁。“三十年时间,苏州河从‘臭丝带’又变回了‘绿丝带’。”
张效国认为,苏州河能够迎来新生,既得益于上海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在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治理决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开始对苏州河进行治理。经过耗资约140亿元的三期整治,苏州河干流在2000年基本消除黑臭,2002年以来市区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稳步改善,鱼类群落正在逐步恢复中。根据规划,上海将在2020年实现苏州河源污染综合治理的目标。
苏州河北岸的长风地区,经历了一个由老工业区向生态商务区转型的过程,河畔昔日喧闹嘈杂的工厂已变身为沿河2.7公里、80到130米宽的绿色长廊,合计2000多亩的公共绿地面积,为上海中心城区罕见。
走进长风生态商务区,绿树丛中的整洁步道穿插其内。园区已集聚金融、商贸、会展、文化、科技服务等上千家现代服务业企业,拥有各类金融行业、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超过4000人。
而那些承载了历史记忆的老厂房并未消失,正以文化地标和创意产业载体的形式存在于园区内。其中,火柴厂、味精厂等工厂旧址得以系统保护,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游艇游船馆等文化设施陆续建成,使游客充分感受民族工业的百年变迁。
面向未来,上海把苏州河沿岸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正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聚焦生态功能修复的城市绿带、提升城市综合活力的“城市客厅”。
“我还是会经常去苏州河,站在岸边,看看两岸新的大楼、绿树,心旷神怡。”张效国说。
(史料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
|
|
70年前解放军血染的苏州河今天啥样
|
|
|
|
( 2019-05-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
70年前解放军血染的苏州河今天啥样 |
|
|
( 2019-05-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本报记者吴振东、郭敬丹
5月的上海,阳光和煦。蜿蜒流淌的苏州河宛如一匹绿色锦缎,九曲十八弯穿过城市的心脏地带,汇入奔腾的黄浦江,最终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
苏州河被称作“上海的母亲河”。百年前,上海乃至中国的近现代民族工业从河畔起步,创下无数个“第一”;70年前,解放军在此付出巨大伤亡,终于把“完整的上海”交还人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历经工业化、城市化的风风雨雨,为国家经济注入活力。如今,苏州河转型重生,成为上海新的生态走廊和宜居生活示范区。
战火:保全一个完整的上海
1949年5月24日,解放军经过十余天战斗,已顺利攻下上海苏州河以南的主要市区。跨过苏州河,就将取得解放上海的关键性胜利,而宽不过三十米的苏州河,与他们曾经渡过的滔滔长江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5月25日,部队进攻受阻的消息却频频传来,不仅是因为敌人凭据苏州河北岸的高楼大厦布置了居高临下的密集火力网,更是因为解放军的一条军令:不准使用重炮火和炸药!
“中央军委对上海战役作出要求,不仅要歼灭敌人,还要完整保全城市,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在这种情形下,更大的伤亡在所难免。”《战上海》作者、著名军史学家刘统说。
当时的苏州河畔,经过数十年发展,民族工业已颇具规模,集中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包括面粉厂、榨油厂、纺织厂、印染厂、化工厂、印刷厂等在内的近两千家工厂。这些民族工业企业,屡屡创下中国工业最早、最大、最全、最先进的历史纪录,保护它们,更是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面对巨大的伤亡风险,解放军保全上海的决心不改。最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努力下,国民党第51军军长刘昌义经过谈判,后同意放下武器。5月27日傍晚,所有残敌投诚,上海市宣告全部解放!
历史记录了这样的场景:5月25、26日,苏州河畔各主要工厂照常开工,最大的申新纺织厂正常生产;苏州河以南的上海中心城区,留下了较少的战斗痕迹,在外滩,大的建筑都完整无恙。
奋进:为共和国工业铸就丰碑
一块历经70年还未褪色的彩色纱布、看似不起眼的第一根国产灯用钨丝、一台体型巨大的“红灯牌”收录机,走进位于上海普陀区的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大工业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苏州河畔的工业企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大批企业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革新工艺、模具、生产流水线,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由此创造出众多驰名全国、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如“白象牌”电池、“永字牌”热水袋、“华生牌”电扇、“佛手牌”味精、“天鹅牌”啤酒等。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产业的繁荣,为新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
“在我印象中,上海的一天就是从苏州河开始的。每天清晨,河上船来船往,两岸工厂已经开工,烟囱林立。”土生土长的上海市民徐先生说。
不过,与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相伴的是与日俱增的污染,新的问题和挑战出现了。纺织厂、印染厂、造纸厂、化工厂的排污,以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使苏州河成了天然的垃圾桶。有市民回忆:“只要一刮东南风,家里全是臭味,窗户是万万不能开的。”苏州河整治改造变得迫在眉睫。
新生:百年工业区变身生态走廊
2007年,张效国从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退休后,曾到上海苏州河展示中心做讲解员,讲的最多也最自豪的,就是这条河的绿色变迁。“三十年时间,苏州河从‘臭丝带’又变回了‘绿丝带’。”
张效国认为,苏州河能够迎来新生,既得益于上海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在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治理决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开始对苏州河进行治理。经过耗资约140亿元的三期整治,苏州河干流在2000年基本消除黑臭,2002年以来市区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稳步改善,鱼类群落正在逐步恢复中。根据规划,上海将在2020年实现苏州河源污染综合治理的目标。
苏州河北岸的长风地区,经历了一个由老工业区向生态商务区转型的过程,河畔昔日喧闹嘈杂的工厂已变身为沿河2.7公里、80到130米宽的绿色长廊,合计2000多亩的公共绿地面积,为上海中心城区罕见。
走进长风生态商务区,绿树丛中的整洁步道穿插其内。园区已集聚金融、商贸、会展、文化、科技服务等上千家现代服务业企业,拥有各类金融行业、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超过4000人。
而那些承载了历史记忆的老厂房并未消失,正以文化地标和创意产业载体的形式存在于园区内。其中,火柴厂、味精厂等工厂旧址得以系统保护,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游艇游船馆等文化设施陆续建成,使游客充分感受民族工业的百年变迁。
面向未来,上海把苏州河沿岸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正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聚焦生态功能修复的城市绿带、提升城市综合活力的“城市客厅”。
“我还是会经常去苏州河,站在岸边,看看两岸新的大楼、绿树,心旷神怡。”张效国说。
(史料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