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欧阳予倩:一窗秋雨,万户春风 |
|
|
( 2019-05-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本报记者樊攀、田晨旭
“箫声渺渺,故人杳杳……”在一阵浅吟低唱中,演员们迈着缓缓的步子走上舞台。5月10日至17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16级话剧影视表演专业的22位同学在中戏实验剧场表演话剧《桃花扇》,以此纪念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戏剧教育的奠基人、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欧阳予倩。
今年恰逢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和新中国戏剧发展70周年。戏剧、导演、电影、舞蹈、京剧……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这位艺术家在诸多领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 欧阳予倩出身于湖南浏阳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祖父欧阳中鹄是清末著名学者,谭嗣同、唐才常等都曾是他的学生。官绅家庭的家教严格,专业老师为他讲授经义策论和英文。清末科举被废后,他又留学日本。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或许有很多可能的发展方向,但是他却选择了艺术的道路。
他和戏剧有冥冥中的不解之缘:
“我看到对面的一个,用粉涂在脸上……我觉得浑身紧拢起来,立刻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又觉得好玩,又觉得难过。”不过十岁的他在一次堂会上看到一个演员画花脸时有了一丝悸动。
“当时我很惊奇,戏剧原来有这样一个办法!可是我心里想倘若叫我去演那女角,必然不会输给那位李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李叔同等表演的话剧《茶花女》,他开始接触表演新剧的中国留日学生艺术团体春柳社。
1907年,加入春柳社的欧阳予倩参演了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自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但这条路注定是不容易的:
为了实现满意的艺术效果,他一次次地揣摩人物角色。在春柳剧场,为了研究新的哭法,他“躲在张家花园的草地上用种种方法去哭,每回总是弄到气竭声嘶,胸口痛半天不能好”。
为了从事职业戏剧艺术,这位洋学生曾忍受来自社会、家庭的歧视和反对。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成为职业京剧演员。他说:“我妻韵秋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写信劝我回家,我回信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她也就不再说什么……”
探索话剧的民族化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清代文学家孔尚任所著的《桃花扇》是我国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讲述了明末清初,“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在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结识秦淮歌女李香君后两人坠入爱河,在经历国破家亡后爱情破灭的故事。这部被欧阳予倩多次改编的作品,也折射出这位大师的艺术轨迹。
欧阳予倩和侯方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身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可他们最终的选择却是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侯方域选择归降,而欧阳予倩成为一位传递进步思想的戏剧家。
“《桃花扇》是欧阳予倩的一部代表作,老院长曾经围绕这部作品创作出多种艺术形式作品。”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陈刚教授是此次排演《桃花扇》的导演,他说,欧阳予倩一直都在探索话剧的民族化。
1937年,随着抗日战线南移,上海沦陷。从小深受谭嗣同等人进步思想影响的欧阳予倩发现艺术同样能起到抗日宣传的作用。
欧阳予倩将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为京剧,突出赞扬了李香君等崇尚气节的老百姓,对两面三刀卖国求荣的人“狠狠打了几棍子”。
女儿欧阳敬如在回忆中说,父亲怀着满腔忧愤之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改编,“一气呵成把剧本写出了,排了不到三天就匆匆搬上了舞台,当时观众的反应非常强烈”。但《桃花扇》没演几场就被禁演,欧阳予倩也遭到了日军和反动派的威胁。
戏剧教育是投入最多的事业 在中戏人眼中,欧阳予倩是他们永远的“老院长”。从1919年主办南通伶工学社到1950年成为第一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戏剧教育是他一生投入最多的事业。
“南通伶工学社是为社会效力之艺术团体,不是私家哥僮养习所;力图培养出有新文化知识和修养的演员……”这是伶工学社的办学方针。在欧阳敬如看来,伶工学社是父亲“养成新人才”的梦想,他一面教学、一面向社会演出,将新思想传递给广大民众。
开国大典后,欧阳予倩被任命为国立戏剧学院(后更名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新中国的戏剧教育事业开始起步。
在那里,欧阳予倩亲自担任台词教研组组长,1953年,他邀请中科院语言研究所专家商讨台词课教学方针,确定以“北京语系”作为话剧语言的基础。后来,他还参与了普通话审音工作。
在那里,他为学生亲身示范,为了训练学生形体,专门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基本功以及西方舞蹈艺术,研究敦煌壁画上的舞蹈动作。
在那里,他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训练和表演。他建立中央实验话剧院,引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使之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
“秋雨黄花一窗秋雨,春风杨柳万户春风。”1962年,欧阳予倩先生逝世,郭沫若写了一副挽联。首都文艺界在首都剧场举行了追悼会,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首都剧场举行公祭大会的艺术家。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戏剧。”1992年中戏本科毕业留校的陈刚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重新编排《桃花扇》,他将故事情节改动得更符合当代审美,并将破碎的桃花扇作为舞台布景,光影音乐的结合让这部经典焕发新的色彩。

|
|
欧阳予倩:一窗秋雨,万户春风
|
|
|
|
( 2019-05-1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欧阳予倩:一窗秋雨,万户春风 |
|
|
( 2019-05-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本报记者樊攀、田晨旭
“箫声渺渺,故人杳杳……”在一阵浅吟低唱中,演员们迈着缓缓的步子走上舞台。5月10日至17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16级话剧影视表演专业的22位同学在中戏实验剧场表演话剧《桃花扇》,以此纪念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戏剧教育的奠基人、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欧阳予倩。
今年恰逢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和新中国戏剧发展70周年。戏剧、导演、电影、舞蹈、京剧……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这位艺术家在诸多领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 欧阳予倩出身于湖南浏阳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祖父欧阳中鹄是清末著名学者,谭嗣同、唐才常等都曾是他的学生。官绅家庭的家教严格,专业老师为他讲授经义策论和英文。清末科举被废后,他又留学日本。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或许有很多可能的发展方向,但是他却选择了艺术的道路。
他和戏剧有冥冥中的不解之缘:
“我看到对面的一个,用粉涂在脸上……我觉得浑身紧拢起来,立刻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又觉得好玩,又觉得难过。”不过十岁的他在一次堂会上看到一个演员画花脸时有了一丝悸动。
“当时我很惊奇,戏剧原来有这样一个办法!可是我心里想倘若叫我去演那女角,必然不会输给那位李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李叔同等表演的话剧《茶花女》,他开始接触表演新剧的中国留日学生艺术团体春柳社。
1907年,加入春柳社的欧阳予倩参演了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自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但这条路注定是不容易的:
为了实现满意的艺术效果,他一次次地揣摩人物角色。在春柳剧场,为了研究新的哭法,他“躲在张家花园的草地上用种种方法去哭,每回总是弄到气竭声嘶,胸口痛半天不能好”。
为了从事职业戏剧艺术,这位洋学生曾忍受来自社会、家庭的歧视和反对。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成为职业京剧演员。他说:“我妻韵秋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写信劝我回家,我回信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她也就不再说什么……”
探索话剧的民族化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清代文学家孔尚任所著的《桃花扇》是我国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讲述了明末清初,“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在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结识秦淮歌女李香君后两人坠入爱河,在经历国破家亡后爱情破灭的故事。这部被欧阳予倩多次改编的作品,也折射出这位大师的艺术轨迹。
欧阳予倩和侯方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身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可他们最终的选择却是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侯方域选择归降,而欧阳予倩成为一位传递进步思想的戏剧家。
“《桃花扇》是欧阳予倩的一部代表作,老院长曾经围绕这部作品创作出多种艺术形式作品。”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陈刚教授是此次排演《桃花扇》的导演,他说,欧阳予倩一直都在探索话剧的民族化。
1937年,随着抗日战线南移,上海沦陷。从小深受谭嗣同等人进步思想影响的欧阳予倩发现艺术同样能起到抗日宣传的作用。
欧阳予倩将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为京剧,突出赞扬了李香君等崇尚气节的老百姓,对两面三刀卖国求荣的人“狠狠打了几棍子”。
女儿欧阳敬如在回忆中说,父亲怀着满腔忧愤之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改编,“一气呵成把剧本写出了,排了不到三天就匆匆搬上了舞台,当时观众的反应非常强烈”。但《桃花扇》没演几场就被禁演,欧阳予倩也遭到了日军和反动派的威胁。
戏剧教育是投入最多的事业 在中戏人眼中,欧阳予倩是他们永远的“老院长”。从1919年主办南通伶工学社到1950年成为第一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戏剧教育是他一生投入最多的事业。
“南通伶工学社是为社会效力之艺术团体,不是私家哥僮养习所;力图培养出有新文化知识和修养的演员……”这是伶工学社的办学方针。在欧阳敬如看来,伶工学社是父亲“养成新人才”的梦想,他一面教学、一面向社会演出,将新思想传递给广大民众。
开国大典后,欧阳予倩被任命为国立戏剧学院(后更名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新中国的戏剧教育事业开始起步。
在那里,欧阳予倩亲自担任台词教研组组长,1953年,他邀请中科院语言研究所专家商讨台词课教学方针,确定以“北京语系”作为话剧语言的基础。后来,他还参与了普通话审音工作。
在那里,他为学生亲身示范,为了训练学生形体,专门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基本功以及西方舞蹈艺术,研究敦煌壁画上的舞蹈动作。
在那里,他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训练和表演。他建立中央实验话剧院,引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使之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
“秋雨黄花一窗秋雨,春风杨柳万户春风。”1962年,欧阳予倩先生逝世,郭沫若写了一副挽联。首都文艺界在首都剧场举行了追悼会,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首都剧场举行公祭大会的艺术家。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戏剧。”1992年中戏本科毕业留校的陈刚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重新编排《桃花扇》,他将故事情节改动得更符合当代审美,并将破碎的桃花扇作为舞台布景,光影音乐的结合让这部经典焕发新的色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