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新闻 |
16 |
8/16 |
7
|
8
|
9
|
>
|
>| |
|
|
PDF版 |
|
|
|
|
|
一只手也能甩掉穷帽子 |
|
|
( 2019-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新华社呼和浩特日电(记者于长洪、王靖)在内蒙古义勒力特嘎查宽敞的马路边上,有一间古香古色的“鑫红源农稼院”。身着时髦红纹绒长袖,脚蹬黑色紧身裤的修大娘,在厨房里穿前穿后,舀水,倒面,拾掇锅具。她用左臂抵住面盆,右手张开五指,娴熟地在里面来回抓拌白面和水,不到一刻钟,就和出一个足球般大小的面球。
“有家旅行团上次吃得很满意,这次又订了15桌。”修大娘跟记者说,“我在准备韭菜盒子、玉米面饼,这都是我的拿手菜。”瞅着修大娘的精神气,以及她干活时的麻利劲,很难感觉到她是位残疾人,曾是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修大娘名叫修英丽,今年61岁,家住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由于大儿子患有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出生至今瘫痪在床。修英丽20岁时又被农机具铡掉了左手,母子俩都成了残疾人。可她生性要强,办过粮米加工厂,上街卖过菜,但总是“差点条件、资金和运气”,结果创业连连失败,后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2015年末,修大娘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乌兰浩特市启动“菜单式扶贫”,她家选择了设施农业和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每口人1.5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以及2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一家三口仅自费5000元,就得到了一座温室大棚和一处50平方米的住房。“房子离大棚很近,从棚里干完活可以直接在房子里休息,生产生活两不误。”她满意地说。
从2016年开始,修大娘和老伴两人开始在大棚中种黄瓜、柿子等蔬菜。每天天还没亮,两人就早早从大棚中摘满一电动三轮车的蔬菜,然后老伴带着她去10公里外的乌兰浩特市区销售。“咱家的蔬菜不打农药,市里的人都爱吃。”修大娘说。
2016年,义勒力特嘎查打造特色小镇,绿化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村里的旅游业不知不觉火了起来,在嘎查主干道上开起10多家农家乐,家家生意火爆。修大娘把之前自家关停的粮米加工厂,改造成一家农家乐。“鑫红源农稼院”开业的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短短一年时间里,修大娘一家的收入翻了好几番,顺利实现脱贫。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大棚一年种两茬蔬菜,净赚2万元;农家乐一年纯收入达20万元。“生意越来越好,还雇了3个服务员,别看我一只手,又能当厨子、又能打杂,啥也不耽误。”
修大娘的故事仅仅是兴安盟脱贫攻坚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兴安盟创新实施“菜单式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全盟的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5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2万人。扶智长技能,扶志长志气,好政策让一个个“修英丽”纷纷甩掉穷帽子。
“身体残疾了,但志气不能残。虽然只有一只手,扶贫政策就是咱的另一只手,政府及时帮一把,一只手照样能脱贫致富。”修大娘说。
|
|
一只手也能甩掉穷帽子
|
|
|
|
( 2019-04-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
|
|
|
一只手也能甩掉穷帽子 |
|
|
( 2019-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新华社呼和浩特日电(记者于长洪、王靖)在内蒙古义勒力特嘎查宽敞的马路边上,有一间古香古色的“鑫红源农稼院”。身着时髦红纹绒长袖,脚蹬黑色紧身裤的修大娘,在厨房里穿前穿后,舀水,倒面,拾掇锅具。她用左臂抵住面盆,右手张开五指,娴熟地在里面来回抓拌白面和水,不到一刻钟,就和出一个足球般大小的面球。
“有家旅行团上次吃得很满意,这次又订了15桌。”修大娘跟记者说,“我在准备韭菜盒子、玉米面饼,这都是我的拿手菜。”瞅着修大娘的精神气,以及她干活时的麻利劲,很难感觉到她是位残疾人,曾是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修大娘名叫修英丽,今年61岁,家住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由于大儿子患有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出生至今瘫痪在床。修英丽20岁时又被农机具铡掉了左手,母子俩都成了残疾人。可她生性要强,办过粮米加工厂,上街卖过菜,但总是“差点条件、资金和运气”,结果创业连连失败,后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2015年末,修大娘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乌兰浩特市启动“菜单式扶贫”,她家选择了设施农业和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每口人1.5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以及2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一家三口仅自费5000元,就得到了一座温室大棚和一处50平方米的住房。“房子离大棚很近,从棚里干完活可以直接在房子里休息,生产生活两不误。”她满意地说。
从2016年开始,修大娘和老伴两人开始在大棚中种黄瓜、柿子等蔬菜。每天天还没亮,两人就早早从大棚中摘满一电动三轮车的蔬菜,然后老伴带着她去10公里外的乌兰浩特市区销售。“咱家的蔬菜不打农药,市里的人都爱吃。”修大娘说。
2016年,义勒力特嘎查打造特色小镇,绿化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村里的旅游业不知不觉火了起来,在嘎查主干道上开起10多家农家乐,家家生意火爆。修大娘把之前自家关停的粮米加工厂,改造成一家农家乐。“鑫红源农稼院”开业的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短短一年时间里,修大娘一家的收入翻了好几番,顺利实现脱贫。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大棚一年种两茬蔬菜,净赚2万元;农家乐一年纯收入达20万元。“生意越来越好,还雇了3个服务员,别看我一只手,又能当厨子、又能打杂,啥也不耽误。”
修大娘的故事仅仅是兴安盟脱贫攻坚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兴安盟创新实施“菜单式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全盟的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5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2万人。扶智长技能,扶志长志气,好政策让一个个“修英丽”纷纷甩掉穷帽子。
“身体残疾了,但志气不能残。虽然只有一只手,扶贫政策就是咱的另一只手,政府及时帮一把,一只手照样能脱贫致富。”修大娘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