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3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新闻纵深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长江流域有条“烧柴带”,珍稀植物也成了“柴”
· 重视“烧柴现象”,呵护绿色长江
· 案值近千万元的假茅台是怎么造出来的

  相关文章: 
重视“烧柴现象”,呵护绿色长江

( 2019-03-2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绿色,母亲河长江靓丽的“底色”。“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母亲河,必然要守护长江沿线葱郁的森林。然而,记者在长江流域一些山区调查却发现,不少地方群众生活、生产仍然沿袭砍柴烧火习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现象大范围存在,对长江生态构成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每一根柴火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个生命的年轮。以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烧3—4吨木柴计算,长江流域的缕缕炊烟,每年消耗的林木可能是个“天文数字”。更加令人痛惜的是,被群众砍掉当柴烧的树木,既有灌木,又有乔木,还有润楠、篦子三尖杉这样的珍贵植物,甚至有红豆杉这样的濒危植物。尤其在生态脆弱地区如三峡库区,一棵哪怕是不起眼的植物被砍掉,断送的可能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长历程。

  众所周知,植物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一环。任何一棵植物生命的存在,都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棵植物生命的消失,可能会给相关生态系统带来“蝴蝶效应”。

  大量森林资源缘何会被当成柴火付之一炬?一方面,不少地方的清洁替代能源跟不上,或者太贵用不起,或者太远用不上,群众为了生活只能烧柴。另一方面,群众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缺乏认知,甚至连相关部门也做不到心中有数,这导致什么该保护、什么不该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笔“糊涂账”。

  多年来,我国规模宏大、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正让中国越来越“绿”,长江生态环境也稳步向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好愿景,在不少地方已成为现实。然而,呵护好长江母亲河的绿水青山,单靠绿化率增量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维护好生态存量、提高森林质量。于是,不断减少砍柴烧柴,助力长江流域生态多样性和完整性保持,应该提上重要日程。

  采访中,有人说:烧柴,是禁不了的。的确,对绵延数千公里、涉及人口和地域面积很广的长江流域“烧柴地带”,解决“烧柴问题”不能简单“一禁了之”,而应该加以引导、辅以服务。

  为此,我们需要尽快出台配套措施,加大长江流域偏远山区相对清洁和较高性价比能源保障;需要建立生物多样性资料库,摸清家底,建立台账;需要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减少和避免群众无意识过错;需要研发科技手段,增加项目投入,对森林生物质资源开展合理有效利用。

  期待各地、各有关部门立即行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长江流域“焚琴煮鹤”的柴火,从每一个细节精心呵护母亲河生态系统。

(本报记者苏晓洲、韩振、谢樱)

 

重视“烧柴现象”,呵护绿色长江

( 2019-03-2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