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2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新春走基层
4 3/4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三斗米”,谁为你“折腰”?
· “夜行高铁”的背后
· 苦聪博士乡愁变“甜”记
· 车厢添年味
· 春运里的大数据

  相关文章: 
“三斗米”,谁为你“折腰”?
百年积贫,三年致富:新华社记者乌蒙深山探变化

( 2019-02-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新华社成都2月3日电(记者陈天湖、谢佼)三年前,乌蒙山中这个村穷得和一百年前没太大区别,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贫困人口。高山、边远,缺电缺水缺路,这是我国西部最典型的深度贫困。春节前夕,记者冒着严寒一探究竟,看看穷成这样的山村靠什么脱贫!

最后的贫困户:苦到头了


  村子名唤“三斗米”,位于四川省叙永县后山镇,地处乌蒙山深处,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地区之一。老乡说的“一望地”,就是望得见,走不到,隔山如隔世。

  一百年前,这里首建集市,一天只卖出三斗米。

  进村但见暮云四围,冰柱挂在树上随风摇晃。半山坡下,是50岁贫困户赵世莲的家。屋子是爷爷辈传下的,外墙斑驳掉落。她家是村里最后7户贫困户之一。

  出乎意料,赵世莲竟然没哭穷!想到可能是干部打了招呼,记者偷偷把赵世莲叫到猪圈,问她有啥困难。她果然面有难色——“母猪太能生了,一年下20多个仔,喂不过来”……

  果然圈里一头肥肥的母猪在哼哼,一圈小猪仔拱来拱去,两头架子猪欢快地甩着尾巴找食。

  “拿啥喂猪?”

  “种了3亩玉米,拿玉米喂。”

  “你房子裂缝这么大?”

  “已申请了危房D级改造,开春就整改。”

  “没困难,那你为啥是贫困户?”

  赵世莲的脸腾地红了,不说话。驻村第一书记胡凌鸣告诉记者,她男人外出打工久无消息,家里没劳力,小孩在大学读书。

  “大学学费一年8千元,每个月生活费800元。没申请贷款,自己给。”赵世莲发狠说,“娃儿读大二了,苦到头了。等把房子改出来,我就脱贫了。”

  墙上一左一右两个电表,记者奇怪了:“干嘛安两个?”

  赵世莲声音低下来:“如果他老了,没地方住,我得给他留一块电表。”

脱贫户一个比一个牛气


  晚上,胡凌鸣领我们住到异地搬迁户陈明中家。

  “家和万事兴”挂在洁白的墙上,厨房挂满腊肉。房子搬在村里唯一平坝边,千亩良田收于眼底。

  10年前,陈明中住在山顶,缺水缺电,东拼西凑借了3万元做彩礼,儿子从云南昭通娶回彝族儿媳王燕。

  而今脱贫了,端起苞谷酒,陈明中与胡凌鸣对话酣畅淋漓。

  “只要勤快就饿不着。党的政策这么好,种树有补助,种田领补贴,千年的皇粮国税也免了,历朝历代谁能比啊?”陈明中喝一大口酒,“我硬是不想当这个贫困户!”

  脱贫户一个比一个牛气。

  村里50岁的脱贫户李慎福年前辞职了。辞职前他在专业合作社干,月收入三千元。

  胡凌鸣问:“咋不干了?”

  “我觉得我不止创造三千元的价值!”李慎福答。

  李慎福回家推倒烂房子,3个月重建好,屋后建猪场,门前水泥坝并排可停6辆车。“交通就是钱!过去卖猪,几分钱讲半天,现在一口价我说了算,不干就拉倒。”

  这些脱贫户,真牛!

  “刮家干部”胡凌鸣:为村民脱贫致富“折腰”奔走


  以前可不是这样,穷了,见人矮三分。短短3年,他们哪来的牛气?

  当然是有钱了!

  从2016年至2018年底,三斗米村集体经济实现净利润1200余万元,带动当地500余人就业。村里专合社在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是泸州市首个上市交易的村级集体公司。村民当股东,大家拿分红,牛气不牛气!

  群众打心里佩服第一书记胡凌鸣。

  2015年,泸州市直机关工委80后党员胡凌鸣到村任第一书记。全村19.2平方公里,7个社334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58人。

  村里大搞养殖,一年冒出十万只鸡。不知市场为何物的村民问胡凌鸣怎么卖?他一下子也蒙了。

  小胡开着私家车四处联系,一年跑了6万多公里,没少受委屈。问到的单位、企业都摇头:“没发票报不了账。”

  胡凌鸣回村就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组织专业合作社。他瞅准了好项目——泸州市各学校的“营养午餐”,财政资金付款,风险低,销量大。

  好项目凭什么交给村集体?小胡想来想去,想明白了。

  “资质认证花钱多,别的老板不愿做,宁愿花小钱去钻营关系。”胡凌鸣说:“但我是党员,是扶贫干部,能干这事?现在反腐风气好,一竞争,有资质的就能上,靠关系的都趴下。”

  做资质认证、市场运营花费巨大,村集体哪来的启动资金?小胡争取家人支持,从父亲企业借款一千万元,不要利息,不占股份,村民用四川话谐音开玩笑说:“你这国家干部是‘刮家干部’!”

  老父亲哭了。上山看儿子晒得黝黑,心疼得偷偷掉泪。

  村民笑了。很快三斗米村农副产品供不应求,小胡跑遍全国建基地。远到黑龙江、新疆,近到贵阳、泸州,这个贫困村的“生产飞地”一块接一块。“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就像下金蛋的鸡!

  傍晚,放晴的太阳给村寨镀上金色。苗家非遗传人马顺尧吹响芦笙,三斗米村苗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与游客跳起了芦笙舞,舞动苗寨的希望。

  百年积贫,三年致富。我们不但为村子命运转折而激动,更为那些在脱贫攻坚中“折腰”奔走的基层干部点赞!偏城边地,人心和财富由散而聚,靠的正是党带领人民挺直腰板,实干向前!

 

“三斗米”,谁为你“折腰”?
百年积贫,三年致富:新华社记者乌蒙深山探变化

( 2019-02-0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春走基层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