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2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4 2/4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着力推进改革发展,努力破解民生难题
· 央视春晚准备就绪,黄坤明看望慰问演职人员
· 教育部:鼓励社会力量办幼儿园
·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被开除党籍
· “小事”大行动:上海立法管理生活垃圾
· 民营经济缘何成为“立市经济”

  相关文章: 
“小事”大行动:上海立法管理生活垃圾

( 2019-02-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生活垃圾管理成为会场内外热议的话题。向国际水平看齐,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并先行实施……在上海,垃圾分类“新时尚”正在法律护航下迈开新步伐。

垃圾分类不再是嘴上说说的名词


  其实,对上海不少居民区来说,垃圾分类早已不仅是嘴上说说的名词,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改变。2018年,上海明确要建立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体系,一批小区参与垃圾分类的用户比例达到90%以上。

  记者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看到,小区门口整齐放置着不同颜色的垃圾箱,旁边的墙壁上是社区居民手绘的垃圾分类指示图。这并不是“摆摆样子”,如今小区95%的住户都做到了定时、定点、分类、减量处理垃圾。

  上海在垃圾分类上已做了多年努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介绍,自1996年起,上海就开展了多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到2000年,上海成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14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政府规章《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实践也不断推动着思考。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分析,以往推动方式不少属于“软引导”,存在效果难持续的问题。

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形成生活习惯


  如今,对生活垃圾管理立法已经势在必行。

  历经之前3轮的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和连日来的人大会议审议,1月3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表决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确定,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其中,剩饭剩菜属于湿垃圾类。

  条例规范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各个环节,完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各项措施。除了注重全过程综合治理,上海在立法中注重建立全社会责任体系,垃圾产生者、政府部门、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条例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个人违反条例有关规定,将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混合投放,或者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合投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罚款不是目的,关键是让每一位市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形成生活习惯。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君悦律师事务所主任胡光认为,现阶段的收费处罚措施必须适度、分层和渐进,通过适当的处理方式和奖励措施,让市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去。

强化整个社会的信心和习惯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表示,生活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管齐下,不断加强社会动员、增进社会共识。

  “有居民担心生活垃圾管理的完整性:我自己认真分类投放了,垃圾车把垃圾运到垃圾站,有没有进行分类处理?”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半淞园街道耀江社区党总支书记林龙全讲出了居民的疑问。

  “因此,立法之后,垃圾处理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必须跟上。”林龙全说,要让亲手分类的居民也亲眼见证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理过程,强化整个社会对垃圾分类的信心和习惯。

  根据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上海市建成3374个再生资源回收点,开工建设15个垃圾资源利用设施……

  大大小小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文明认为,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除了硬性规定,柔性宣传也要全覆盖。“要让普通市民理解法律,并且明白他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做些什么。同时还应制定一系列配套细化的法律法规,做到垃圾处理的全覆盖,对非法投弃、运输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记者郭敬丹、仇逸、杜康、何欣荣)

        新华社上海2月1日电

 

“小事”大行动:上海立法管理生活垃圾

( 2019-02-0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