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个村庄没了“留守” |
|
|
( 2019-02-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新华社记者秦宏、范帆
临近春节,江西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不像其他村那样有许多留守村民在焦急等待亲人归来。这里没有留守老人儿童,村里人说,这背后是村子产业发展的新故事。
村里6米宽纵横齐整的街道两旁,立着500多幢房屋;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常年居住着500多户2000多人。这让山环水绕远离城镇、不挨工业园区或风景名胜区、仅有1300多亩地的黄溪,在当地显得很“特殊”。
“不是农村留不住人,是陈旧的发展思维留不住人。”村干部徐万年说,以前村民种5亩桑蚕年收入才3000元,怎能留住人;现在收入是以前的20倍,村民自然能留下来。
徐万年告诉记者,10年来,在自主探索和政府扶贫产业开发的政策支持下,村里坚持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走农业高效化之路。以前蚕桑产业产量低、茧质差、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现在村里从浙江农科院引进高产桑树,争取江西省蚕种厂支持科技养蚕,产量、质量上来了,壮大规模后村里还成立合作社对接市场,效益上万元一亩。
黄溪村第一书记沈勇刚说,多年前村里就整合政府产业扶贫资金和资源,以组为单位将田建成连片平整“格田”,修了宽阔的灌渠和田间道,做了产业分区,向村民流转。村里规模化发展的蔬菜、水果、茶叶等,都是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基地的优良品种,并辅以生态种植技术,土地产出高。200多户种植户每年收入少的六七万元,多的十几万元。
“土地承载力终究有极限,我们还采取延伸产业链的方式,让想留在家里的村民有工作,能赚到钱。”村干部方小华说,以蚕桑产业为例,村里引进外部技术支持,办起了制种工厂、小蚕工厂等,不仅为村民提供数十个就业岗位,每年还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00万元。目前,村里共建起8家企业,今年还将建一家蚕丝被厂。
“借助农业和自然景观,近两年村里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村民方志春说,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马坳蚕桑特色小镇项目获批启动建设。
近年来,黄溪村在政府实施秀美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的政策帮扶和指引下,先后制定完善了《黄溪村发展总体规划》《黄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黄溪村产业发展规划》,向着高效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向迈进。
去年,黄溪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1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据新华社南昌2月1日电
|
|
这个村庄没了“留守”
|
|
|
|
( 2019-02-0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
|
|
|
这个村庄没了“留守” |
|
|
( 2019-02-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新华社记者秦宏、范帆
临近春节,江西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不像其他村那样有许多留守村民在焦急等待亲人归来。这里没有留守老人儿童,村里人说,这背后是村子产业发展的新故事。
村里6米宽纵横齐整的街道两旁,立着500多幢房屋;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常年居住着500多户2000多人。这让山环水绕远离城镇、不挨工业园区或风景名胜区、仅有1300多亩地的黄溪,在当地显得很“特殊”。
“不是农村留不住人,是陈旧的发展思维留不住人。”村干部徐万年说,以前村民种5亩桑蚕年收入才3000元,怎能留住人;现在收入是以前的20倍,村民自然能留下来。
徐万年告诉记者,10年来,在自主探索和政府扶贫产业开发的政策支持下,村里坚持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走农业高效化之路。以前蚕桑产业产量低、茧质差、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现在村里从浙江农科院引进高产桑树,争取江西省蚕种厂支持科技养蚕,产量、质量上来了,壮大规模后村里还成立合作社对接市场,效益上万元一亩。
黄溪村第一书记沈勇刚说,多年前村里就整合政府产业扶贫资金和资源,以组为单位将田建成连片平整“格田”,修了宽阔的灌渠和田间道,做了产业分区,向村民流转。村里规模化发展的蔬菜、水果、茶叶等,都是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基地的优良品种,并辅以生态种植技术,土地产出高。200多户种植户每年收入少的六七万元,多的十几万元。
“土地承载力终究有极限,我们还采取延伸产业链的方式,让想留在家里的村民有工作,能赚到钱。”村干部方小华说,以蚕桑产业为例,村里引进外部技术支持,办起了制种工厂、小蚕工厂等,不仅为村民提供数十个就业岗位,每年还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00万元。目前,村里共建起8家企业,今年还将建一家蚕丝被厂。
“借助农业和自然景观,近两年村里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村民方志春说,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马坳蚕桑特色小镇项目获批启动建设。
近年来,黄溪村在政府实施秀美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的政策帮扶和指引下,先后制定完善了《黄溪村发展总体规划》《黄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黄溪村产业发展规划》,向着高效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向迈进。
去年,黄溪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1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据新华社南昌2月1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