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文 化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谁不忆江南?上海深挖“江南文化”
· 科技考古留住两千年前的色彩
· 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
· “以侨为桥”,开展文化“走亲”
·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舞·诗·武》话中法友谊

  相关文章: 
谁不忆江南?上海深挖“江南文化”

( 2019-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 化
 
  本报记者张建松、郭敬丹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描写的鲁镇新年气象,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风情。自古以来,相对富庶、温婉灵秀的江南,文化底蕴绵长深厚、民俗年俗丰富多彩。上海正深挖“江南文化”,并积极探索传承与创新方式。

 
 
诗与美、集大成与连通桥
 
江南文化的魅力何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我国古代关于江南的诗句,数不胜数,“诗与美”是江南文化的精髓。
 
  江南在哪里?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认为,从历史空间上看,古代江南的“核心区”即明清经济学史家所说的“太湖经济区”,主要包括“八府一州”(即:苏、松、常、镇、应天、杭、嘉、湖八府及太仓州)。此外,还可以将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联系与“八府一州”难以分割的宁波、绍兴、扬州、徽州等纳入。
 
  从当代形态上看,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今天所说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历史上的江南一样,尽管范围屡经变化,但核心区一直在环太湖和扬子江之间,核心城市主要是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基本未超出明清“八府一州”的范围。在这个当代形态中,上海走上了江南的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教授认为,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除了水暖风轻、风花雪月、温柔恬淡之外,还有深厚刚烈、包容多元等内涵。历史上,至少有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将很多中原文化带到江南,使中原文化与江南当地文化水乳交融,产生了新的文化。
 
  “在中国所有的地域文化中,没有哪一种地域文化像江南文化这样,有这么好的机缘,把华夏文明千年的智慧结晶融于其中,成为华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胡晓明说,“江南文化就像一座桥。通过江南文化,可以连通古典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连通大众文化的中国与精英文化的中国,连通城市的文明与乡村的文明。”

 
 
“展先像”、接财神
 
江南的年俗知多少?


 
  富庶而深厚的江南,历来对过年高度重视。据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仲富兰教授介绍,清代学者顾禄在他撰写的《清嘉录》一书中,曾详细描述了两百年前的江南人过年习俗。
 
  例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有个重要乡俗“扫房”,即年终大扫除。大年三十以前,男必理发,女必“挽面”。除夕这天,年夜饭一般都在太阳落山时准备好,在天色刚刚放暗时,首先要“请神”(祭祖),然后全家人才能正式用餐。当晚,农家厨柜都要填放一点年馒头,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正月初一,苏州等地还有“展先像”(即先人的画像)习俗,也叫“挂喜神”。每位喜神前,备桌案,设香烛﹑盅筷﹑果盘等。全家人整肃衣冠,在一家之主的带领下依次跪拜先人。
 
  江南的年节酒和开市接财神,也很有特色。由于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正月初一关门,正月初五开市。《清嘉录》中曾生动记录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当然,江南人过年也有许多忌讳,如“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倾秽、瀽粪,讳啜粥及汤茶淘饭”等。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蔡丰明研究员认为,在自然环境上,江南最大的特色是水乡。水乡文明以农桑、渔樵文明为主体,是一种城乡文明的结合。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祭祀、祈求吉祥、吃食、游乐、社交等年俗,都打下了深深的江南水乡文化烙印。

 
 
筷箸文化、帛画复兴
 
江南文化传承与创新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认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识、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江南文化研究,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目前,上海正着力加强江南文化研究,成立江南文化联盟,推出一批有深度的江南文化研究创新课题,并计划开放一批研究基地。与此同时,上海文化界、出版界也纷纷发力,积极探索江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式。
 
  以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杨荫深的代表作《事物掌故丛谈》为主体,上海辞书出版社邀请南京大家潘方尔先生进行民俗漫画创作,并以《民俗掌故日历(2019)》的形式出版。365幅以江南民俗为主创作的漫画,与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姻嫁娶、岁时节令、生老病死、娱乐休闲、信俗禁忌等民俗掌故,相互搭配,拙朴自然、儒雅风趣,将现代人与古人的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时尚而有效地传播了江南文化,受到读者欢迎。
 
  “仓廪实而知礼节”,江南的筷箸文化源远流长。在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和上海松江区文化馆的共同推动下,筷子习俗目前已被列入上海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迈出了“筷子申遗”第一步。松江区还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关于筷子文化的教材,涵盖了筷子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以及筷子对人们生活、情感、饮食等方面的重要影响,2018年成为松江区学校的乡土教材。
 
  1月23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还组织召开了“江南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帛画复兴”研讨会。帛画是中国画的起源。晋代之后,以绢本画形式传承后人。元代之后,宣纸普及,画家弃帛取纸,绢帛绘画渐被边缘化,传承式微。丝帛是江南人的日常用品,数千年的渊源使江南人与丝帛很亲近,绢帛绘画在江南的传承从未断裂。
 
  30多年来,上海当代画家穆益林一直致力于古老帛画的传承与研究,创造出独特的现代帛画艺术。“从小,我就在姨妈家的桑田里放牛。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对江南人来说是非常普通的事,在丝绸上画画也自然而然、非常随性。我的画里画外,都浸透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丰富的养料。”穆益林说。
 
  田野考古学者钱汉东教授认为,古老的帛画技法是江南文化组成部分,正面临失传。要重视这一古老稀有的画种,像保护昆曲一样保护帛画,已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是寻找一些有志于帛画传承的年轻美术教师和学子拜师学艺,政府给予适当鼓励,让古帛艺术重放光彩。
 
 

谁不忆江南?上海深挖“江南文化”

( 2019-01-2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文 化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