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9/16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走进陈平原夏晓虹的书房
· 书香常熟:从“富而藏书”到“图书馆+”

  相关文章: 
走进陈平原夏晓虹的书房

( 2019-01-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手绘陈平原书房。  绿茶绘
 
 
 
 

▲书房中的陈平原、夏晓虹伉俪(左二、左三)。

 
   
 
  开栏的话:新年伊始,“草地”周刊推出“走进名人书房”专栏。我们将走进作家、学者、艺术家、文化名家等大家的书房,通过书房这条小径,抵达思想的彼岸,在他们构建的知识地图中,找到人与书的共情之源。
 
  首期就让我们跟随书评人绿茶先生,走进陈平原、夏晓虹教授的书房
 
 
 
  绿茶
 

 
  虽然听杨早描述过陈平原教授书房的规模,但走进陈老师家书房,还是大吃一惊。客厅、餐厅以及通往厨房的墙体都是书架,几乎看不到露出来的墙,而整个客厅也堆满了书、杂志和资料,此外,陈平原和夫人夏晓虹老师还各自有个书房,也是被书挤得满满的。我们一行四人到来,更增加了客厅的拥挤感。
 
  平原老师随手把沙发上的书和资料挪了挪,我们和书挤在一起,喝茶、聊书。过程中,陈老师反复提到找不到书的问题。这可能是读书人的通病,书越来越多后,书房的功能性就越来越弱,想找的书越来越难找到。陈老师坦言他理想中的书房书不用太多,但要有舒适的阅读环境。可整理这么大规模的书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
 
  陈平原和夏晓虹都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对晚清及近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陈平原教授除了文学史,还对大学、城市、声音和图像等诸多方面有持续研究,今年,出版了晚清画报研究大作《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在年底众多好书评选中榜上有名。夏晓虹教授多年从事晚清妇女文化研究和梁启超研究,著有《晚清文人妇女观》及多部梁启超研究著作。
 
  从事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涉及的面很宽很杂,古代、现代、外国都要涉及,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艺术的也脱离不开。所以,陈教授家的书房可以算是学术大百科,方方面面的书籍包罗万千,加之一直以来入的多出的少,以至于形成了现在的书房规模。
 

 
  绿茶:陈老师好,一进您的书房大吃一惊,这样规模的书房真是少见,我很好奇您的书房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规模的。
 

 
  陈平原:二十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父亲的书房》的短文,大意是看一个人的书房,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兴趣、学养、气质等,而且还可以预测他孩子的未来。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孩子从小在那个环境里长大,自然会受到熏陶。其实,我们小时候,家里藏书不算多,房子也不大,但在那个时代,有那么好几柜子书,已经了不起了。
 
  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家的书基本上保存下来,没有被毁。因为“文革”一开始,我爸所在的汕头农业学校的学生们就冲进来,把我们家所有的藏书给封起来了。既然贴了封条,别的红卫兵来了一看,就没有再去弄。后来我妈妈解放了,就以教书需要为由,把书取出来。
 
  而后,我不能升学,这批书就随我到了我插队的山村。所以,“文革”期间,我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基本上不缺书读。这批书,今天看没什么了不起,但对当年的我来说很重要。爸爸妈妈都是教语文的,历年初中、高中以及中专的语文教材,还有相关的教师读本,家里都有。另外,我爸爸还有这几个方面的藏书,比如说古典文学,还有俄苏文学,尤其是文学史著作。像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革”以前出的,我们家有;后来我在中山大学念书时,老师黄海章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家里也有;还有北京大学的林庚先生、吴组缃先生等人的著作,也都有。王瑶先生“文革”前出版的书,记得就缺一本,其他都齐了。那个时候的中学老师真是厉害,为了备课,竟收藏并阅读那么多专业著作。这些书,当时我只是乱翻,并没有认真阅读。说实话,即便读也读不懂。但不管怎么说,山村插队,有书可读,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后来我检讨自己的阅读趣味,应该说有一些缺憾,比如说欧美或日本的东西,我们家没有,因为我爸不喜欢。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很少。早年的阅读很重要,不仅是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定下那个调子、那个趣味。日后有些东西你很容易读进去,有些东西则很隔,就是进不去。正是有感于这一点,我才专门写了《父亲的书房》。小时候的阅读,知识含量不高,但养成了你读书的兴趣,包括徜徉书房的生活姿态,当然,还有对某些学科的亲近与疏离。
 
  你问我的书房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局面。因为我们不是藏书家,为自家研究而收藏,书籍必定杂乱无章。藏书分两种,一种是为读书而收藏,一种是为收藏而读书。我们家藏的都是常用书,除个别有纪念意义的,主要是自己研究所用,没有特别珍奇的本子。
 
  我和晓虹的专业本来就有重叠,加上各自有所延伸,而做近现代这一块的,藏书有个特点,古代需要,现代需要,外国也需要,因此古今中外都会有。还有就是,只在文学这个圈里打转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艺术的,多少都涉及。加上本身读书兴趣驳杂,我们家的藏书专业性不强。上海的周振鹤、江晓原他们的藏书有特点,比我们强多了,有很多独门绝活。
 
  当然,我对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感兴趣,有关明清绣像或晚清画报的出版物会注意收集。在深圳演讲的时候,有个特意从长沙赶过来的读者提问,说他追着读我的书好多年,为什么关于明清插图的《看图说书——中国小说绣像阅读札记》(北京:三联书店,2003)不再重印,也没有续集。我说很遗憾,因为那书写得太浅,自己不满意,还想往下做,资料也收集了不少,准备等退休以后动手。像这样的专题,单靠图书馆收藏不够,要做研究,就得有所准备。其他一般书籍,我就不刻意收藏了。
 

 
  绿茶:我今天带了一本您的《读书的风景》,谈大学时代的风月和读书。你从北大读博一直到现在,北大这个氛围,对您的阅读、研究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能再谈谈您眼中理想的读书风景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平原:这书印了好多次,最近正发行增订版。关于阅读与北大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谈。一方面是,相对于其他学校,北大的人文学是比较从容的。学校要求你多读书,而不是整天忙着写文章。我的导师王瑶先生说过,在读研究生不要急于发文章,努力把水坝筑高,这样,开闸时才会冲得远一点。要是有一点小心得就忙着写文章,你不可能走远的,这就好比不建水坝而随意宣泄一样。所以,在北大读书,时间上比较宽裕,读书的兴趣也比较广泛。
 
  另一方面,大家想象不到的,你别看我的藏书这么多,但我不刻意追求藏书的全,原因是我靠着一个大图书馆。我再怎么收藏,都不及北大图书馆。所以,大套书,不急着用的书,我都不藏。家里藏书,基本上是日常使用的。真到研究某个专题,那时自家藏书肯定不够,还得靠图书馆。
 

 
  绿茶:你还有一部书叫《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儿》,那种坐拥书城的感觉的确很好玩。但是现在的阅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机阅读、知识付费等等,导致我们的阅读被弄得支离破碎,感觉现在阅读已经不那么好玩了。那你觉得读书这件事情除了自己做研究,或者说好玩,还有什么样的趣味在里头,可以让更多的人投入到阅读这么一件好玩的事情中来呢?
 

 
  陈平原:应该这么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阅读。专业性质的读书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性,你想做什么研究,得尽可能穷尽相关资料,不管那些资料有趣无趣,你都得读。另一种阅读,不是为了做课题,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兴趣。现在大学的问题是,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凭个人兴趣读书的意愿和能力,所有阅读都是为了写论文。读书有心得,忍不住写作,那很好;若只是为了写作而读书,你的趣味会变得很窄。坐拥书城和漫卷诗书的好处,就是在专业阅读之外,保留另外一种阅读的姿态与乐趣。不能完全排斥网上的阅读、手机的阅读,我自己也有不少片段的阅读,但那是以书斋里正襟危坐的读书作为底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会变成纯粹的消遣,或者像杨早说的,只是“知道了”,那就有点可惜。现在的资讯太多,不是风就是雨,没有一点自己的立场,你会被冲得站不稳的。
 
  阅读者必须有自己的立场,有一定的主见,同时,不拒斥各种杂音。任凭风吹浪打,不会轻易翻船。鲁迅说,同样是读书,有的书要用心体会,有的则随便翻翻。只说一方面是不够的,书房很安静,但它连着网络。外面的世界固然喧嚣,但也很精彩。
 

 
  绿茶:您的学术脉络是很清晰的,有自己阅读的主线在那里,但其实也是一个一个小专题的组合,像画报、文学史等等,这些专题方向和专项收藏,你的书房场景大概是什么样的,跟我们分享一下呗。
 

 
  陈平原:我们家不大,没办法像耶鲁大学的孙康宜教授那样,她把整个地下车库改造成书房,按照研究专题,分成若干个角落。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梦溪先生也有这个条件,在这个书房研究陈寅恪,在那个书房阅读钱锺书。我们家书房不够大,两个人的藏书又互相交叉,没办法做到边界清晰。当我在不同的话题间穿梭时,好多书会一时找不到。因教学及研究的需要,我不是只做一个课题。比如,我做画报研究期间,还关注大学问题、城市问题,以及演说如何影响近现代中国的文章变革等。如果我有三四个研究室就好了,实际上不可能,因此,书桌上以及身边书柜中的用书,就不得不经常更换。
 

 
  绿茶:您的学术版图这么大,旁征博引那么多,那怎么去找到这些书?光靠记忆吗?
 

 
  陈平原:据说25岁以后,人的记忆力就开始衰退了。因此,即便聪明人,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地图,知道什么地方藏有什么宝贝,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去取用。学会探宝的能力,比获得某些具体知识更重要。所谓“学术训练”,某种意义上就是建立这个知识地图。具体到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书房小径。你发现很多有经验的读书人,似乎需要什么资料手到擒来,那是因为他们早就在图书世界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小径。
 
  可以这么说,学界需要庞大且多样的知识地图。而对于个人来说,需要一条书房的小径。
 

 
  绿茶:那你现在的学术和生活的比例是什么样的?
 

 
  陈平原:很难说动与静的比例。除非外出或有人来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思考和写作,学术已经生活化了。通常工作一两个小时会休息一会,每天都争取出去走走,但时间不固定。
 

 
  绿茶:能描述一下您理想的书房是什么样子吗?
 

 
  陈平原:理想的书房,其实藏书没必要那么多。像我今天这个样子,不是最佳状态。理想的书房,最好是既舒适,又方便,还清洁。北京有灰尘,如果书太多,不清洁的。只是一味地讲坐拥书城,而不问阅读状态,那也不好。藏书是为了享受读书,应该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阅读,那样更好些。我们家目前的书太多了,正在努力减少,要不,过度挤压生存空间。特别好的书或与自家研究直接相关的书当然保留,至于一般书籍,需要时到图书馆去借就可以了。家中太拥挤,想用书时找不到,更烦。葛兆光说他和戴燕达成协议,我们书房就这么大,进一本就必须出一本,保持恒定的数量,这样保证留下来的书真的对我们有用。我们得向他们学习,不然的话,进的多,出的少,很快就会成灾的。
 

 
  绿茶:那你现在除了给老家捐一些之外,还有什么往外清书的手段吗?
 

 
  陈平原:老话说,敬惜字纸。除非特别烂的,当废纸处理掉,一般的书籍,有送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捐给老家韩山师范学院的图书馆。因我们还在做研究,哪些送,哪些留,挑选起来很麻烦。因此送书速度慢,就像你看见的,家里还是很乱。
 

 
  绿茶:你对书有占有欲吗?
 

 
  陈平原:凡读书人,都会喜欢书。要说对于书籍的占有欲,夏晓虹比我严重。因为她小时候集邮,凡集邮的人,都有收藏癖。
 

 
  绿茶:占有欲是爱书人的通病,那您书房中这么多的书,有没有一种或几种是您的镇房之宝?
 

 
  陈平原:我们没有镇房之宝。有些书对我们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不想散出去,也就如此而已。要说版本,并不是特别珍贵。比如,我对章太炎《国故论衡》的初版本感兴趣,特意从孔夫子网上拍下来;我对鲁迅著作的几个早期本子特别珍惜,因那是岳父当年送的;我还保存一本小小的《唐诗一百首》,那是我小时候读的。诸如此类,都是跟个人生活经验有关。另外,朋友赠书一般也不会往外散。
 
 

走进陈平原夏晓虹的书房

( 2019-01-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