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 |
景德镇新观察 |
|
( 2019-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记者
无论在中国版图还是世界版图上,景德镇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它曾鲜明注解着“China”的昔日辉煌,也曾在“Made in China”的现代进程中经历迷茫。
在时间的坐标上,可以看得更清楚。瓷运连着国运,千年窑火见证历史变迁。远的不说,就是改革开放40年间,这里也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有兴奋也有失意,有无奈更有奋起。
如今,走进景德镇,3万多名“景漂”常年聚集于此,其中“洋景漂”5000多名,另外,还有2万多名“景归”。对人的巨大吸引力背后,一定是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
千年窑火不熄,景德镇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而景德镇的根与魂始终熔铸其中。这座城市本身就如同一件需要仔细品味的古老瓷器,必须从其千年积淀的历史与文化中,才能真正探寻到“复兴密码”。
冬日午后,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拉巴尔走进自己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
工作室里,名为《拥抱》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带状的瓷条以卷曲的姿态环抱青花瓷瓶,西方的艺术美感与东方文化完成了恰到好处的融合。“这件作品就像是扎根在景德镇的我一样。”他打趣道。
三年前,曾旅居世界多地的拉巴尔选择定居景德镇,创立工作室,将自己融入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之中。
今天的景德镇,吸引着世界多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漂”到这里。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瓷都,景德镇在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之城,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曾集聚于此,创造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陶瓷艺术。
如今,这一景德镇的文化现象正以全新的方式再现。这座保持了最完备手工制瓷技艺体系、以一个产业支撑千年的城市,被赋予了时代的崭新活力,发出穿越历史的吸引力。
然而,时光回溯到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座城市的状况却迥然不同,让不少慕名前来的陶瓷艺术家感到失望。
几十年前,规模路径的依赖让景德镇几百家工厂白天黑夜开工,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灰霾中。而随着交通优势丧失、自然资源走向枯竭,城市小作坊无序林立,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景德镇的特质渐渐消磨,城市的发展寻找不到突破口。
因瓷而生的景德镇,如今因瓷而变。
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掩映在一片静谧的青山绿水中。
110多间陶瓷工作室、48家陶瓷工厂、100多名国内国外艺术家常驻在此,而穿插在工作室、工厂之间的,是独具特色的民俗、咖啡厅、文化馆、双创空间等。
陶瓷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交流;匠人们在这里施展绝技;游客们在这里休闲,或是亲身体验陶瓷工艺……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以三宝国际瓷谷等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中心园诞生,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广至设计、餐饮、书馆、民宿等,“陶瓷+”的形态越来越丰富。“漂”在景德镇的人,也不仅局限于陶瓷业本身,而且涉及艺术、绘画,甚至是物理、化学、材料等方面,跨界混合交流无所不在。
“瓷”元素弥漫在景德镇的空气中,这座城市越来越体现出多元的气息。
走进景德镇,贯穿全境的昌江两岸山水秀丽;一批湿地公园、休闲公园别具韵味;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遍布全城;不同风格的陶瓷文化园供游人体验休闲……窑址多、弄巷多、坯房多、会馆多、传奇多、故事多的城市个性凸显。
在这里,随时可能与古老相遇,还有可能相遇的是创意。
对于国内外年轻设计师和创业者来说,今天的景德镇,已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每年春天、秋天,中国美术院校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艺术青年,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都会相聚瓷都,带来一场潮流与艺术、青春与梦想的“春秋大集”。
是的,这是一座历史之城,也是一座现代之城。
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特种陶瓷、科技陶瓷等,景德镇正在打造陶瓷创新链、文化链、产业链。2017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达372亿元,艺术陈设瓷、高技术陶瓷占陶瓷总产值的近一半。
从传统制瓷到现代文旅,从创意空间到工业服务平台,景德镇正不断拓展“瓷”的外延。2017年,景德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旅游总收入增长47.2%。
与此同时,航空、汽车等产业也在景德镇发展迅速,直升机产业产值、产量占全国比重50%以上,一座超过10平方公里的“航空小镇”正全速起航。
景德镇呈现出的种种新风貌,给景德镇人带来了获得感。2017年,景德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283元,人均存款达到37817元,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
景德镇,这三个字本身就成为一个巨大的“IP”,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景德镇在新与老、土与洋、内与外的合力推动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活着的博物馆。
今天你来到景德镇,当地人一定会推荐去陶溪川看看。
走进这个景德镇的新地标,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老房子上长出了新房子”。这里在保留改造景德镇原老瓷厂厂区的基础上,“嫁接”了博物馆、瓷器店、工作室等。
用新业态复活工业遗迹、以零门槛促进双创、凭国际视野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在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看来,陶溪川“亲切、精致、浪漫”。这个代表景德镇新气质的地方,还登上过美国《纽约时报》。
“拆?不拆?”
老瓷厂变身“网红”创意街区,陶溪川背后的“操刀者”是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这位原国营瓷厂的厂长亲身见证了景德镇原“十大国营瓷厂”由盛转衰,也见证了景德镇转型中经历的抉择。
随着旧有的优势丧失,尤其是全国其它产瓷区快速发展的冲击,以手工业为突出优势的景德镇一度毫无招架之力,6万技术工人流向其它产瓷区。
而那正是一个房地产投资开始在四五线城市涌动的时代,面对当时房地产的高收益和对经济的显著拉动,景德镇也开始拆掉不少废弃工厂和老街区。
然而,仿佛背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牵引,景德镇的主政者们很快意识到:世界可以再造一座曼哈顿,中国却无法再造出一座景德镇。
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这里精益求精的匠人技艺与精神让世界惊叹,这里每一条小巷、每一座烟囱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和财富……
于是,景德镇转变思路,邀请全国乃至世界顶级的城市规划专家对城市发展需要的业态、产业进行系统调研、规划重构。政府对工业遗产进行租赁拍卖、改造升级,将其打造成为各类孵化基地、创业平台,吸引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不断聚集。
“决定不拆老厂区,就是一个大的规划,就是一种大的创新。”全程参与陶溪川规划设计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说,景德镇的发展需要历史观、遗产观,陶瓷完全可以作为“触媒”激活创意产业,通过打造一系列的链条,带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告别了工业化时代的煤烟,告别了杂乱无章地扩张,景德镇转为打造“小巧而精美”城市,陶瓷产业也向创意产业转型,这也越来越契合后工业时代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相统一,更加重视手工、个性、美感等元素的趋势。
做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人,景德镇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不仅聚焦产业升级,也更加注重打造基于手工制瓷业而衍生出的独特生活方式,更加重视打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期让这座古老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走进景德镇西河湾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清沙白、青草如茵的生态美景。在很多景德镇人的记忆中,这里曾经地势低洼,污水横流。在对西河水系综合治理中,景德镇对低洼易涝地区623户房屋进行了搬迁,修复3.7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建成约8公里长的滨河景观带。
2017年,景德镇打响了治理生态环境的“攻坚战”。相比其它城市聚焦生态修复,或是把生态修复与城市改造相结合,景德镇打造的是生态修复、城市改造和文化复兴相结合的3.0版。
正在建设中的昌江百里风光带,逐渐成为一条生态带、旅游带、文化带和经济带;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御窑厂遗址,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保护修缮,周边13.1平方公里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部分民居、瓷行、会馆等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也被逐步修复……
“景德镇的老城保护要再现千年古镇风韵,新城建设要展现国际瓷都独特魅力,城市发展要呈现景德镇山水城乡融合的风情,这是城市的‘塑形’,我们还要‘塑魂’,铸好文化之魂、文明之魂、产业之魂、民生之魂,从‘面子’到‘里子’,都实现巨大变化。”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
根植于陶瓷业,立足于千年瓷都,回归于深厚的瓷文化,景德镇的转型发展始终贯穿着它的根与魂。
泥与火,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两样东西。
但中国匠人们却通过“七十二变”,将生命的情感、经验与智慧融入,幻化成一个个可以与人心对话的精灵。谁能否认这是一个伟大的过程?这也许就是瓷器具有动人心魄魅力的根本。
如果无法真正理解瓷器,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景德镇,二者都根植于朴素而又博大的东方哲学与文化,是注解中华文明的具象符号,成为世界版图上的独一无二。
2018年9月28日,随着汽笛声响起,景德镇“中欧班列”正式开通,车上载满陶瓷、茶叶等产品,“景德镇”千年品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这幅画面似乎是从记忆深处浮现,古代景德镇盛产的瓷器、茶叶由昌江进入鄱阳湖,经长江转运后,通过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或“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线销往海外。
自古与世界“对话”的景德镇,如今正在以全新气质融入人类文明的大河,其内核则是在一条新发展道路上对文化的自我坚守与自信。
的确,景德镇曾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过困惑、停滞,甚至是衰败,但对于一个以千年历史为尺度的城市,这几十年也许只是一次短暂的徘徊,或是自我的一次蓄能。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景德镇在复兴之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
“景德镇是一个奇观,它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一定是源于老的东西。”
75岁的日本陶艺师安田猛在景德镇生活了14年,曾在日本和英国生活工作多年,亲身见证世界陶瓷业超过半个世纪的迭代。用他的世界眼光来观察,景德镇是一座自我生长的城市,它的转型发展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在更有高度、更国际化的层面去树立文化自信,景德镇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79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从事陶瓷艺术60多年,景德镇是他一生的守望之地。近年来,他帮助一些国外陶瓷艺术家在景德镇创办工作室,推动陶瓷业国际交流合作。在他看来,陶瓷是永久的艺术,更是文化的符号,景德镇虽然历经阵痛,但始终是世界陶瓷艺术家心中的瓷都,根本的优势是文化。
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究竟如何注入其转型发展?
这是一个全世界共同的话题。
2018年9月,“中欧城市实验室”项目正式落户景德镇,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国家层面的平台合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景德镇入选的理由:一个是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色;一个是在转型关键时期呈现出的新气象。
景德镇的未来转型发展需要时间维度,包括历史的景德镇、当下的景德镇、未来的景德镇;也需要空间维度,包括景德镇人的景德镇、中国的景德镇、世界的景德镇。
在这些不同维度下,景德镇正在致力于打造“四地两中心”,包括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国家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和许多中国城市一样,景德镇正在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进。挑战无可避免,比如产业发展缺少大项目好项目;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短板等。
而对这样一座城市而言,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抓住机遇,都取决于其究竟能不能在扩大开放中,让千年的文化滋养自身的发展,在对话历史中对话现代,在对话传承中对话创新,在对话自己中对话世界。
“‘景德镇’三个字本身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景’就是美,‘德’就是好,‘镇’就是人们向往的家园。”钟志生说。
千年窑火不熄,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景德镇盛产的瓷器曾“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新时代,景德镇发展呈现新风貌、新气象,成为世界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正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走在复兴之路上。
(记者刘健、韩松、刘菁、霍小光、何雨欣、张辛欣、沈洋、吴锺昊)
新华社南昌1月13日电
|
|
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
|
景德镇新观察
|
|
|
( 2019-01-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
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 |
景德镇新观察 |
|
( 2019-0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记者
无论在中国版图还是世界版图上,景德镇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它曾鲜明注解着“China”的昔日辉煌,也曾在“Made in China”的现代进程中经历迷茫。
在时间的坐标上,可以看得更清楚。瓷运连着国运,千年窑火见证历史变迁。远的不说,就是改革开放40年间,这里也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有兴奋也有失意,有无奈更有奋起。
如今,走进景德镇,3万多名“景漂”常年聚集于此,其中“洋景漂”5000多名,另外,还有2万多名“景归”。对人的巨大吸引力背后,一定是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
千年窑火不熄,景德镇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而景德镇的根与魂始终熔铸其中。这座城市本身就如同一件需要仔细品味的古老瓷器,必须从其千年积淀的历史与文化中,才能真正探寻到“复兴密码”。
冬日午后,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拉巴尔走进自己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
工作室里,名为《拥抱》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带状的瓷条以卷曲的姿态环抱青花瓷瓶,西方的艺术美感与东方文化完成了恰到好处的融合。“这件作品就像是扎根在景德镇的我一样。”他打趣道。
三年前,曾旅居世界多地的拉巴尔选择定居景德镇,创立工作室,将自己融入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之中。
今天的景德镇,吸引着世界多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漂”到这里。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瓷都,景德镇在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之城,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曾集聚于此,创造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陶瓷艺术。
如今,这一景德镇的文化现象正以全新的方式再现。这座保持了最完备手工制瓷技艺体系、以一个产业支撑千年的城市,被赋予了时代的崭新活力,发出穿越历史的吸引力。
然而,时光回溯到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座城市的状况却迥然不同,让不少慕名前来的陶瓷艺术家感到失望。
几十年前,规模路径的依赖让景德镇几百家工厂白天黑夜开工,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灰霾中。而随着交通优势丧失、自然资源走向枯竭,城市小作坊无序林立,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景德镇的特质渐渐消磨,城市的发展寻找不到突破口。
因瓷而生的景德镇,如今因瓷而变。
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掩映在一片静谧的青山绿水中。
110多间陶瓷工作室、48家陶瓷工厂、100多名国内国外艺术家常驻在此,而穿插在工作室、工厂之间的,是独具特色的民俗、咖啡厅、文化馆、双创空间等。
陶瓷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交流;匠人们在这里施展绝技;游客们在这里休闲,或是亲身体验陶瓷工艺……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以三宝国际瓷谷等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中心园诞生,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广至设计、餐饮、书馆、民宿等,“陶瓷+”的形态越来越丰富。“漂”在景德镇的人,也不仅局限于陶瓷业本身,而且涉及艺术、绘画,甚至是物理、化学、材料等方面,跨界混合交流无所不在。
“瓷”元素弥漫在景德镇的空气中,这座城市越来越体现出多元的气息。
走进景德镇,贯穿全境的昌江两岸山水秀丽;一批湿地公园、休闲公园别具韵味;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遍布全城;不同风格的陶瓷文化园供游人体验休闲……窑址多、弄巷多、坯房多、会馆多、传奇多、故事多的城市个性凸显。
在这里,随时可能与古老相遇,还有可能相遇的是创意。
对于国内外年轻设计师和创业者来说,今天的景德镇,已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每年春天、秋天,中国美术院校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艺术青年,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都会相聚瓷都,带来一场潮流与艺术、青春与梦想的“春秋大集”。
是的,这是一座历史之城,也是一座现代之城。
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特种陶瓷、科技陶瓷等,景德镇正在打造陶瓷创新链、文化链、产业链。2017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达372亿元,艺术陈设瓷、高技术陶瓷占陶瓷总产值的近一半。
从传统制瓷到现代文旅,从创意空间到工业服务平台,景德镇正不断拓展“瓷”的外延。2017年,景德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旅游总收入增长47.2%。
与此同时,航空、汽车等产业也在景德镇发展迅速,直升机产业产值、产量占全国比重50%以上,一座超过10平方公里的“航空小镇”正全速起航。
景德镇呈现出的种种新风貌,给景德镇人带来了获得感。2017年,景德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283元,人均存款达到37817元,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
景德镇,这三个字本身就成为一个巨大的“IP”,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景德镇在新与老、土与洋、内与外的合力推动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活着的博物馆。
今天你来到景德镇,当地人一定会推荐去陶溪川看看。
走进这个景德镇的新地标,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老房子上长出了新房子”。这里在保留改造景德镇原老瓷厂厂区的基础上,“嫁接”了博物馆、瓷器店、工作室等。
用新业态复活工业遗迹、以零门槛促进双创、凭国际视野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在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看来,陶溪川“亲切、精致、浪漫”。这个代表景德镇新气质的地方,还登上过美国《纽约时报》。
“拆?不拆?”
老瓷厂变身“网红”创意街区,陶溪川背后的“操刀者”是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这位原国营瓷厂的厂长亲身见证了景德镇原“十大国营瓷厂”由盛转衰,也见证了景德镇转型中经历的抉择。
随着旧有的优势丧失,尤其是全国其它产瓷区快速发展的冲击,以手工业为突出优势的景德镇一度毫无招架之力,6万技术工人流向其它产瓷区。
而那正是一个房地产投资开始在四五线城市涌动的时代,面对当时房地产的高收益和对经济的显著拉动,景德镇也开始拆掉不少废弃工厂和老街区。
然而,仿佛背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牵引,景德镇的主政者们很快意识到:世界可以再造一座曼哈顿,中国却无法再造出一座景德镇。
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这里精益求精的匠人技艺与精神让世界惊叹,这里每一条小巷、每一座烟囱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和财富……
于是,景德镇转变思路,邀请全国乃至世界顶级的城市规划专家对城市发展需要的业态、产业进行系统调研、规划重构。政府对工业遗产进行租赁拍卖、改造升级,将其打造成为各类孵化基地、创业平台,吸引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不断聚集。
“决定不拆老厂区,就是一个大的规划,就是一种大的创新。”全程参与陶溪川规划设计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说,景德镇的发展需要历史观、遗产观,陶瓷完全可以作为“触媒”激活创意产业,通过打造一系列的链条,带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告别了工业化时代的煤烟,告别了杂乱无章地扩张,景德镇转为打造“小巧而精美”城市,陶瓷产业也向创意产业转型,这也越来越契合后工业时代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相统一,更加重视手工、个性、美感等元素的趋势。
做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人,景德镇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不仅聚焦产业升级,也更加注重打造基于手工制瓷业而衍生出的独特生活方式,更加重视打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期让这座古老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走进景德镇西河湾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清沙白、青草如茵的生态美景。在很多景德镇人的记忆中,这里曾经地势低洼,污水横流。在对西河水系综合治理中,景德镇对低洼易涝地区623户房屋进行了搬迁,修复3.7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建成约8公里长的滨河景观带。
2017年,景德镇打响了治理生态环境的“攻坚战”。相比其它城市聚焦生态修复,或是把生态修复与城市改造相结合,景德镇打造的是生态修复、城市改造和文化复兴相结合的3.0版。
正在建设中的昌江百里风光带,逐渐成为一条生态带、旅游带、文化带和经济带;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御窑厂遗址,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保护修缮,周边13.1平方公里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部分民居、瓷行、会馆等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也被逐步修复……
“景德镇的老城保护要再现千年古镇风韵,新城建设要展现国际瓷都独特魅力,城市发展要呈现景德镇山水城乡融合的风情,这是城市的‘塑形’,我们还要‘塑魂’,铸好文化之魂、文明之魂、产业之魂、民生之魂,从‘面子’到‘里子’,都实现巨大变化。”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
根植于陶瓷业,立足于千年瓷都,回归于深厚的瓷文化,景德镇的转型发展始终贯穿着它的根与魂。
泥与火,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两样东西。
但中国匠人们却通过“七十二变”,将生命的情感、经验与智慧融入,幻化成一个个可以与人心对话的精灵。谁能否认这是一个伟大的过程?这也许就是瓷器具有动人心魄魅力的根本。
如果无法真正理解瓷器,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景德镇,二者都根植于朴素而又博大的东方哲学与文化,是注解中华文明的具象符号,成为世界版图上的独一无二。
2018年9月28日,随着汽笛声响起,景德镇“中欧班列”正式开通,车上载满陶瓷、茶叶等产品,“景德镇”千年品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这幅画面似乎是从记忆深处浮现,古代景德镇盛产的瓷器、茶叶由昌江进入鄱阳湖,经长江转运后,通过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或“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线销往海外。
自古与世界“对话”的景德镇,如今正在以全新气质融入人类文明的大河,其内核则是在一条新发展道路上对文化的自我坚守与自信。
的确,景德镇曾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过困惑、停滞,甚至是衰败,但对于一个以千年历史为尺度的城市,这几十年也许只是一次短暂的徘徊,或是自我的一次蓄能。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景德镇在复兴之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
“景德镇是一个奇观,它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一定是源于老的东西。”
75岁的日本陶艺师安田猛在景德镇生活了14年,曾在日本和英国生活工作多年,亲身见证世界陶瓷业超过半个世纪的迭代。用他的世界眼光来观察,景德镇是一座自我生长的城市,它的转型发展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在更有高度、更国际化的层面去树立文化自信,景德镇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79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从事陶瓷艺术60多年,景德镇是他一生的守望之地。近年来,他帮助一些国外陶瓷艺术家在景德镇创办工作室,推动陶瓷业国际交流合作。在他看来,陶瓷是永久的艺术,更是文化的符号,景德镇虽然历经阵痛,但始终是世界陶瓷艺术家心中的瓷都,根本的优势是文化。
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究竟如何注入其转型发展?
这是一个全世界共同的话题。
2018年9月,“中欧城市实验室”项目正式落户景德镇,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国家层面的平台合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景德镇入选的理由:一个是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色;一个是在转型关键时期呈现出的新气象。
景德镇的未来转型发展需要时间维度,包括历史的景德镇、当下的景德镇、未来的景德镇;也需要空间维度,包括景德镇人的景德镇、中国的景德镇、世界的景德镇。
在这些不同维度下,景德镇正在致力于打造“四地两中心”,包括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国家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和许多中国城市一样,景德镇正在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进。挑战无可避免,比如产业发展缺少大项目好项目;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短板等。
而对这样一座城市而言,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抓住机遇,都取决于其究竟能不能在扩大开放中,让千年的文化滋养自身的发展,在对话历史中对话现代,在对话传承中对话创新,在对话自己中对话世界。
“‘景德镇’三个字本身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景’就是美,‘德’就是好,‘镇’就是人们向往的家园。”钟志生说。
千年窑火不熄,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景德镇盛产的瓷器曾“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新时代,景德镇发展呈现新风貌、新气象,成为世界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正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走在复兴之路上。
(记者刘健、韩松、刘菁、霍小光、何雨欣、张辛欣、沈洋、吴锺昊)
新华社南昌1月13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