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1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有一种懒政叫“看起来很忙”
· “反向春运”凸显“正向”意义
· 人人来扫门前雪
· “知否知否”不应病句太多
· 自媒体刷量造假无异于“皇帝新装”
·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压缩审批时间
· 艺考不易考

  相关文章: 
“知否知否”不应病句太多

( 2019-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王钟的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频繁登上热搜榜单。尴尬的是,令该剧引发众多关注的并非剧情,而是台词中存在的大量语病。比如,“手上的掌上明珠”,构成语义重复;“恃宠不骄”,构成语义矛盾;“继承大统”,误用继承皇位的说法……种种表达问题,不一而足,难怪有网友直呼“语文老师气晕在厕所”。
 
  该剧引发网友抨击,一方面可能因为明星出演,自带流量;另一方面也因为故事背景在古代,对台词古典文化知识的要求较高——不少古装剧播出以后都会在文史知识、语言表达方面遭到质疑,哪怕是所谓大成本、大制作的“历史正剧”。
 
  但是,不能因为问题的普遍,就纵容影视剧台词的语病。当代观众的语言习惯深受影视剧影响,热播剧台词很快就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流行语。进而言之,不认真对待台词的语病,就会让错误表达成为普遍的习惯,损害现代汉语表达的严谨性与纯洁性。
 
  也有人为《知否》辩护,认为鲁迅小说中尚且有不少“语病”。何必对一部电视剧苛责?但是,鲁迅的创作年代处于现代汉语即白话文的探索和发展期,现代汉语规范并未明确确立。而在当代,现代汉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语法,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都应该遵循语法规范。
 
  但是,社会对汉语的误用应当有个底线“容错率”。错的就是错的,不容狡辩。没有人可以当语言规范的“上帝”,不断纠正汉语使用中的错误,是公共媒体的责任,也是每个语言使用者的义务。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更是民族精神与民族价值观传承的基本载体。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就以一堂法语课为例子,表达了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现代法国人更是以严谨规范的法语为自豪。强调民族语言的规范性,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直观体现。
 
  就《知否》这部电视剧而言,既然故事情节发生在古代,就应当对古典文化知识有最基本的要求。现如今,古装剧成为许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共价值观,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古装剧制作不严谨、内容不规范,对年轻观众构成误导,就会阻碍传统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传播。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60多年来,现代汉语经历着流变与发展,但汉语规范的核心价值并没有被撼动,维护汉语纯洁性依旧是沉甸甸的使命。不管在哪个时代,怎么强调语言规范都不为过,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视剧,更应当严格制作流程,加强对历史文化与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
 

 
 

“知否知否”不应病句太多

( 2019-01-1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