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1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与时间赛跑的访古记录者和他的梦想
· 寻找在“核爆心”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 有牵挂,就会“爱这个世界”

  相关文章: 
为留住古迹身影,“厚着脸皮挨家挨户拍照”
与时间赛跑的访古记录者和他的梦想

( 2019-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杨珣(唐玄宗时期宰相杨国忠之父)碑。记者看到图片上的杨珣碑高大厚重,虽然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里但保存完好。刘拓摄
  
 
  
本报记者王学涛

 
  见到刘拓是在北京大学校门外的一间咖啡屋里,他看上去微胖、爱笑,非常随和。虽然感冒了,但依然和记者聊到了夜里11点多。
 
  28岁的刘拓是个名副其实的旅行达人,10年里他参观了约1200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50处世界遗产,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和中东地区。这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正在与时间赛跑,希望用镜头尽可能多地留住那些原汁原味的古迹身影。
 
走上访古路


 
  刘拓出生于云南,跟随父母在陕西长大。18岁之前他常跟随喜欢旅游的父母出去旅行,尤其爱看植物。浙江百山祖、天目山、贵州梵净山等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像我们这样的人一般都有收集癖好,看植物、集邮、访古迹……”
 
  热爱上古建筑是在2008年。这一年,18岁的刘拓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第一次脱离父母的怀抱一个人出去旅行。刘拓回忆说,因为不用参加高考,他有半年时间可以在外面玩,期间一共去了10余个省份。
 
  刚开始,刘拓参观的是像晋祠、云冈石窟一样知名的旅游景点。要找寻这样价值高的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无疑是很好的帮手。
 
  从1961年至今,国家共公布了7批429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他参观湖北武当山,上山前购买了一张地图,上面标有当地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位置和批次,于是他按图索骥前往。“当时没有一个游客,但古建非常好看,一点都不比卖门票的古迹差。”同年4月,他又跟随两名古建筑系的校友到天津独乐寺考察,刘拓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真的被震撼了!”
 
  从向父母要钱,到现在自己挣钱,刘拓把收入和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访古上。2016年9月7日,他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博文《纪念去过的国保单位突破1000!》,当时他到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1029处。而截至2018年8月,他已经去过150处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中东地区,其中12个因为战乱风险被评为濒危世界遗产。
 
  刘拓心里清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他喜欢往外跑并且擅长与人沟通。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能厚着脸皮挨家挨户拍照”。虽然后来多次去中东国家,但实际上他只会说英语这一门外语,很多时候靠的是比划动作。由于做过地质和考古调查的原因,刘拓会像收集资料一样,从各个角度大量拍照。同时,他也希望自己拍到的图片能有用处,于是有人做研究向他要资料,他就直接给了。
 
  “记录让旅行变得更有意义。”刘拓说,有的古迹在网络上没有相关信息,有的古迹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改变,而他至少给文物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走访了约600个县,拍了近350个县的街区


 
  刘拓一边熟练地打开一个个文件夹,一边告诉记者,随着他调查深入,范围扩大到各个级别的文物,当看到因偷盗、塌毁、修坏、拆除、开放面积缩小等原因,部分古迹发生变化后,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
 
  2011年,刘拓到辽宁朝阳市云接寺访古,看到娘娘殿内有精美的清代壁画,人物神情栩栩如生、绘画线条简洁流畅,但由于年久失修,壁画部分已经脱落。时隔两年,他故地重游时惊讶地发现小庙已经整体翻修,内部的壁画也被新画完全覆盖,大红大绿惨不忍睹。
 
  “刚开始我还以为找错了地方。像这样的修缮属于毁灭性的,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刘拓遗憾地说,他把这件事曝光到网上后引起广泛关注,后来景区还被罚了很多钱,但是被破坏的东西却再也回不来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给刘拓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城隍庙。刘拓介绍说,2010年2月他第一次来到城隍庙,被它宏大的规模、精美的戏楼、高大的牌坊、宽阔的大殿所折服,虽然很破旧,但不难想象它昔日的繁华。然而,他看完10天后,城隍庙就启动了大修,2012年年初,修缮完工的大殿和原貌差别较大。刘拓说,除了鸱吻、翼角有变化外,大殿被整体抬高,殿前台阶也由原来的2层变成了9层。
 
  虽然有些文保措施是积极的,但开放空间的缩小也让他感到遗憾。2011年,刘拓到陕西法门寺访古,在路上偶遇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珣(唐玄宗时期宰相杨国忠之父)碑。记者看到图片上的杨珣碑高大厚重,虽然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里但保存完好,碑文历经千年依旧清晰。“第一眼看到时就觉得很震撼。”回忆往事,刘拓感到非常幸运,他说当时网上查不到杨珣碑的照片,2013年年初等他再去拍的时候,当地正在修建碑亭,后来外面又修建了院墙,现在已经很难再拍到它的原貌。
 
  “像应县木塔、香山碧云寺清代塔等都已不让人攀登了,所以现在但凡能上楼,我就倾向于先上一下,或者能下墓葬我就先下去一趟。”刘拓说。
 
  正因为此,遇到紧迫情况,刘拓不得不抢时间。2012年,他在网上看到长江上游要修一个水电站,而淹没区的古建筑看上去挺不错,于是他急匆匆地赶了过去。刘拓打开一个县城老街道的照片感慨地说,当地一处省保单位有两个非常好的重檐歇山顶大殿,都是明代建筑,里面还有悬塑,可惜也被拆除。他庆幸自己去得早,因为很多文物在他拍过后就消失了。
 
  近年来,刘拓共走访了约600个县,拍了近350个县的街区。回来后,他会按照省、市、县、街区将资料整理归类。“遇上好的街区,我就一家一家去拍,所以积累的这份资料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刘拓说。
 
  “现在去中东,你还有记录它原始状态的机会”


 
  这样的紧迫感也让刘拓瞄准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又可能发生很多变化的中东地区。“现在去中东,你还有记录它原始状态的机会。”他说。
 
  2014年上半年刘拓开启了中东地区之旅,他以中东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中东国家。他先去了埃及、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希腊5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下半年又去了中国以西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库曼斯坦。参观了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古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后,2015年,趁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刘拓又有了探访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兴致。于是他就到了伊拉克,之后又去了沙特、阿曼、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刘拓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影像,例如阿富汗位置偏僻但十分精美的贾穆宣礼塔、叙利亚保存完整的大马士革城、也门希巴姆用生土夯筑的民居、利比亚街巷开在房子里的古达米斯老城、伊拉克著名古城遗址巴比伦和泰西封等。
 
  “拿阿富汗世界文化遗产贾穆宣礼塔来说吧,第一眼看到它时那种视觉冲击毕生难忘。”刘拓介绍说,这座塔高68米,是世界第二高的宣礼塔,不像一般的伊斯兰建筑,它建在险峻的峡谷中,位置非常偏僻但砖雕图案精美至极,风景非常独特。
 
  为了看到贾穆宣礼塔,刘拓历尽艰辛,但也收获了感动。他告诉记者,越是战乱国家,游客越少,民众越热情。刘拓乘坐只有30人的小飞机到达恰赫恰兰后,刚下飞机就被带到了警察局。幸亏他们的长官会说英语,了解了他出行的目的后,那位长官叫来十几个士兵,开了两辆皮卡车,车上还架了两挺机枪陪同他前往贾穆宣礼塔。100公里的路程开了五六个小时,一路上颠得他几乎失去了知觉,飞扬的沙土让他的头发都变了颜色。回程时天已擦黑,食宿均免费。第二天一大早,士兵开着警车直接把他从宾馆接到飞机场,刘拓挨个跟他们拥抱告别,自己在飞机上则哭得跟泪人似的。
 
  一个人在中东访古,害怕孤独在所难免。刘拓回忆说,在黎巴嫩的一个晚上,他独自走在荒芜的大街上,只有街边的小卖铺亮着灯,三三两两的黑影从小卖部前闪过,街的深处传来噼噼啪啪的枪声,他只能硬着头皮在街上找旅馆。“当时汗毛都立起来了,真是第一次感到这么恐怖啊。”刘拓说,特别害怕的时候就是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还不知道哪里枪响。
 
  然而,最常见也最让他感到委屈、绝望的就是路边的检查,大多数时候他解释了自己的来意后是可以通过的,但也会遇上麻烦。2015年,他在伊拉克被政府军误抓关进了监狱,从此刘拓这个普通的大男孩被公众所熟知。
 
  那是在街头检查点,他们清点了刘拓的东西后,叫两个军人把他关进了一个很破旧的监狱。监狱条件很差,每个牢房只有20平方米,却关了40多人,由于空间有限,晚上只能轮流躺下睡觉。伊拉克在7月的时候每天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但每个监狱只有一个很小的空调,他待在监狱的2周内就热死了2个人。
 
  但里面的人对他很友善,叫他一起吃饭,把凉快的位置让给他躺着睡觉。每当自己心情低落时,监狱里最好的朋友奥马尔就会给他讲听不懂的笑话、做鬼脸。而刘拓也教他们唱昆曲、写汉字。最后,他从监狱里被释放时,挨个跟狱友们击掌、握手,哭到不能自已。“伊拉克就是这样的国家,既会遇到最险恶的怀疑,也会遇到最无私的帮助。”
 
盼望古迹消失的脚步慢下来


 
  游历了不少中外文明古迹后,刘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颇有感触。其中最明显的是,各国对文物管理方式有较大差异,有的国家管理较粗放,而有的国家则非常严格。例如在埃及,有的文物非常珍贵,但却没有设围栏,游客可以零距离接触,然而在韩国则只能远远地观看,在日本能让拍照的博物馆都没有几家,刘拓说,这除了与文物保护有关外,还可能与版权等有关。
 
  与国外相比,刘拓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对古建拆迁的步伐,保持文化传承有序。2013年刘拓第一次出国是去日本看古建筑,那里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保存最好的寺庙,也只有建筑、塑像和壁画是完整的,但日本古建筑里的藏书、陈设、供品,甚至挂在帐幔上的小物件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在中东国家中,除富有的沙特阿拉伯拆得比较凶外,其他国家城建普遍速度慢,更多的是自然更新,虽然这样也面临新旧杂居,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威胁,但至少机理还在。
 
  “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很多东西都不用拆,现存的量已经很少了。”刘拓说,不能说只留下最好的民居、庙宇等就够了,而不知道从底层到高层是如何梯度变化的,也不知道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性。
 
  此外,刘拓发现,民间信仰有所断层,导致大量庙宇类的古建筑失修、倒塌,有的门被锁住甚至连村民也进不去。他建议,可以改变古建筑用途,恢复其公共场所的功能,将其重新利用起来。对于级别较低的文物,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调动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以解决失修问题。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本来是一条老街,非要拆了恢复明清盛世,改成仿古建筑。”刘拓说,现在很多人依然不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还得自上而下扭转观念,做出几个“古为今用”的样板来。
 

 
 

为留住古迹身影,“厚着脸皮挨家挨户拍照”
与时间赛跑的访古记录者和他的梦想

( 2019-01-1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