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1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问诊”特色小镇
· 傍“帝王”拜“佛仙”,个别小镇真叫乱
· 指标“层层加码”,特色沦为“凑数”
· “伪颜值”小镇哪有真特色
· 重点巡视“注水”小镇
· 特色小镇应有“退出机制”

  相关文章: 
重点巡视“注水”小镇

( 2018-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董建国


  “小镇故事少,充满假和炒,若是你到小镇来,你会很难过。看似一个样,吃喝差不多……”一首网民改编的《小城故事》戏谑的正是时下一些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诸多乱象。

  近年来,“特色小镇”的概念十分流行,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烈火烹油般纷纷上马。火热的同时却是不少小镇建设贪多求快、盲目上马,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无特色不小镇,“特色小镇”的要义就在于“特色”二字。然而一些地方一窝蜂地搞特色小镇,没有独具特色的“核”,只有拼凑炒作的“壳”。比如一些地方建设旅游小镇,没有独到的创意和旅游产品,而是生拉硬凑、照猫画虎,数量众多的“旅游特色小镇”最终建成了“小吃一条街”;有些地方名实不副,把特色小镇当成筐,盲目把产业园区、体育基地、田园综合体等都戴上特色小镇“帽子”;有些地方则把特色小镇建设等同于形象改造,将大量建设资金用于“穿衣戴帽”工程,乱拆乱建,被称为“花架子工程”。

  这种拔苗助长、超越实际的造镇热发人深省,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一座面积几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需要投资数亿甚至几十亿元。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的财政情况,想用重金砸出个特色小镇,结果负债累累,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把本金收回;有的地方盲目跟风上产业,市场风险不小,一旦产业有闪失,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前些年,一些地方发展食用菌、苗木产业,一哄而上后产能过剩,类似教训应当引以为戒。有的地方“挂羊头卖狗肉”,建的是“假小镇真地产”,在产业根植性都没有的情况下建设房地产项目,很可能重蹈“摊大饼、造新城”的覆辙,让造出的新镇变“空镇”。

  从表面看,各地特色小镇泛滥是旅游热、文化热所催动,但背后却是不少地方行政瞎决策、乱作为的顽疾,造镇冲动背后难以摆脱政绩依赖症的影子。一些地方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要帽子、要票子、要GDP的途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群众深恶痛绝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变种。

  动辄十几亿甚至上百亿的小镇建设投资,地方政府当慎之又慎。引进的产业好不好、可行不可行,项目决策上是否科学,资金使用上是否规范,对此地方政府都要通盘考虑,应当有审慎的认识和科学的论证。不能说搞成了就是政绩,搞砸了就是“花钱买教训”,可以拍屁股走人。这背后的论证、审批、决策、监管的责任,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并追究到位。

  扭转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乱象,需要主管部门和社会合力监督。一方面不妨把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到各地巡视督察的重点之列,对于在审批、决策、监管中不作为、乱作为的相关政府责任人要追究到位,对执意上马花架子项目、造成严重损失的责任人,应予以严肃问责。同时要建立特色小镇“能进能出”通道,那些伪特色小镇,应该停工要果断停工,该整改应迅速整改。

  特色小镇,当是文化感和独特性并存之地。特色小镇的发展不是复制粘贴,而是一个产业渐进式累积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用钱砸出来的,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在文化、特色上深耕细作。唯此,特色小镇才可堪是我们栖息乡愁的诗意之地。

 

重点巡视“注水”小镇

( 2018-11-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