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1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脱贫攻坚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广西“石山王国”:从石头缝里“抠”出脱贫产业
· 土岭村不“土”了
· 剑门关下,“种子”下山的故事在流传
· 烂泥滩村改名了

  相关文章: 
剑门关下,“种子”下山的故事在流传

( 2018-11-2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新华社成都11月27日电(记者周相吉)秦巴山深处,剑门关下,“种子”下山的故事在流传。故事的主人公——77岁的赵玉林,曾是一位身患残疾的贫困户,如今不仅已走出贫困,还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让致富的“种子”生根发芽。

  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柏垭乡井泉村,记者日前见到了赵玉林。他虽然行走不便,但精神矍铄。“我现在还有很多学生呢,这些学生都是周边村民。”赵玉林说。

  老赵的房前屋后,长满了白芨、夏枯草等中药材。“这些中药材,是我从山上‘请’下来的。”赵玉林说,他在山上采集药材种子和幼苗,再移植到村里,没想到也成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

  井泉村第一书记唐正兴告诉记者,几年前,赵玉林和老伴因为肢体残疾,被定为贫困户。但老赵并没有等靠要,而是自力更生想办法脱贫。“我从电视上看到中药材价格还可以,就想弄点中药材来种种。”老赵说。

  老赵决定种植白芨。但他一打听种苗价格,倒吸了一口冷气。“种苗2元一株,一亩地的种苗费估计得2万元左右,那是个天文数字。”老赵说,虽然遇到困难,但他还是要试一试。

  赵玉林和老伴决定到山上找中药材种子和幼苗。每年三月,秦巴山草木苍翠,也正是不少草药“破土露苗”时节。几年前,老赵和老伴背着竹篓,拿着小弯刀,一瘸一拐地进入秦巴山密林之中。几天下来,他们只找到极少的野生白芨苗。“那一年,我们挖了很多车钱草幼苗。”老赵说,他们把车钱草栽在了庄稼地里。

  第二年,车钱草长势喜人。老赵满以为能挣到“大钱”,结果车钱草长得太大,根系深深地扎入地下。老赵和老伴要费好大劲才能把车钱草连根拔起。“我们体力不行,种车钱草还是不行。”赵玉林说。

  老赵铁了心,决定上山找野生白芨苗和夏枯草苗。他带着水壶、干粮,进入森林一找就是一天。“有时候一株白芨苗都找不到,有时候能找到几株。”赵玉林说,由于野生白芨苗稀少,他前些年每年都要进山寻找种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后几年里,赵玉林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种满了白芨、夏枯草。他及时为这些幼苗排水、除草、施肥、防虫,果然获得丰收。

  老赵把收获的种子收集起来,第二年又育成苗,成片栽种。就像滚雪球一样,他的药材种植规模从不足一亩发展到3亩多。“前年,我卖中药材挣了8000元。”赵玉林说。

  柏垭乡党委书记熊丽蓉说,老赵在移栽过程中,也得到驻村农技员母文松的指导,并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而老赵请“种子”下山的事也越传越广。除了本地村民,还有外地村民来“取经”。

  2017年,井泉村村民唐翠华在老赵的带动下,种植了白艾、车钱草等中药材,当年就挣了2000多元。“老赵脑壳灵活,种中药材简单易学,挣钱还省力。”

  今年,井泉村流转了150亩土地用于种植沙参和夏枯草。老赵把3亩地也流转了出去,除了每亩每年有300元的流转费外,每年他在中药材种植地里务工,还有近2万元的收入。已经脱贫的赵玉林说:“这样比自己种更合算,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井泉村曾是柏垭乡最偏远的村,山高沟深、土地贫瘠。全村172户农户,有55户贫困户,是剑阁县深度贫困村。熊丽蓉说,精准扶贫以来,村子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土坯房被小洋楼代替,烂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荒地上种满了中药材……如今,井泉村已成功脱贫。

  “这些变化离不开扶贫干部的艰辛付出,更离不开国家的扶贫政策。”熊丽蓉说,最关键的是,村里以赵玉林为代表的贫困户不等不靠,这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根本原因。

 

剑门关下,“种子”下山的故事在流传

( 2018-11-2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脱贫攻坚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