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3/16 12 13 1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酸碱体质理论”已破产,我国“酸碱论”谣言仍流行
· 辟谣路漫漫,监管部门电商平台不应缺位

  相关文章: 
辟谣路漫漫,监管部门电商平台不应缺位

( 2018-1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截至记者发稿,在社交媒体上还可以看到“碱性食品更健康”的消息;在电商平台上,一些打着“酸碱体质理论”幌子的商品照旧大行其道。一些商品甚至宣传“吃碱性备孕产品,就能‘碱’个男孩”。

  讽刺的是,数天前,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做出判决,“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杨被罚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自己的“酸碱体质理论”纯属骗局。

  无论是造谣还是辟谣,都会借助权威来加强自身的可信度,一些健康谣言甚至借助伪造的《柳叶刀》等权威学术期刊来传播。尽管这次是如此“权威”的“理论创始人”亲自出面“辟谣”,对国内的电商平台上所谓的碱性食品、保健品而言,也只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污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因为恰好赶上“双十一”,一些碱性食品、保健品的销售量不降反升。一些厂家会为销售代理提供相关培训,帮助代理商家打消顾客对“酸碱体质理论”和产品效果的疑虑。有的商家并不担心,直言“过段时间这个事就没了”。

  所以,辟谣仅仅依靠权威显然不够。

  从“消费端”来看,这些碱性食品、保健品以及背后所赖以支持的“理论”,其实都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焦虑或暗合了某些心理,有着相当的社会基础。

  例如,很多中老年人在新生领域逐渐失去威望,他们就急于在生活领域,依靠他们过去的经验、常识,通过对一些健康信息的转发来保持自己的威望。而对这些健康信息的真伪,很多中老年人并没有辨别能力。

  然而,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烦恼或者焦虑,随着时代发展,每个人都可能对新生领域不熟悉,失去原有的威望。这也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社会土壤。因此,也有评论指出,要想改变“易感人群”的“易被骗体质”很难。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那些打着“健康谣言”的幌子大行其道的食品、保健品不能在线上和线下商店出售,商家不能宣传发布无法提供相应科学根据的广告,这样那些沉迷于所谓的“健康谣言”的人群就不会买也买不到这类商品。发力“供给端”需要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形成合力。

  然而,截至目前,还未见到有关监管部门打击扯着“酸碱体质理论”的幌子来行骗的行为。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了解到,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时需要证明,经营者是在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并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然而,即使是美国“酸碱大师”当庭认罪,也未必能当然地推知所有的经营者都知道,除非有关部门依法对相关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措施。

  根据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如果商家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虚假宣传,相关的平台和商家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但是在法律实施前的这一段“过渡期”,电商平台更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利用技术手段,筛查仍然借助“酸碱体质理论”宣传和销售的商品,主动为消费者“扫雷”。 

  这并非“酸碱体质理论”第一次被辟谣,别再让这次辟谣像商家所说的“过段时间这个事就没了”。保护消费者权益,不能光靠造谣者“自招”,更需要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及时主动作为。(记者张典标)

 

辟谣路漫漫,监管部门电商平台不应缺位

( 2018-11-2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