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6/16 15 16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在火药的故乡对话“中国诺贝尔”
· 从“上海之根”到“上海之巅”

  相关文章: 
从“上海之根”到“上海之巅”
超级工程讲述城市精神

( 2018-11-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深坑酒店航拍图。
方喆摄
 

  新的地标建筑正在成为中国文化、城市精神新的讲述者和传播者。从深坑酒店到上海中心,融点滴人文关怀于建筑每处细节,用文化的温度柔软一座城、润泽一座城

  本报记者姚玉洁、张梦洁、龚雯


  曾经的废弃矿坑,变身时尚的酒店。上海松江,佘山脚下,世茂深坑洲际酒店(以下简称“深坑酒店”)历时12年设计施工,15日揭开神秘面纱。地表向下88米,它是全球人工海拔最低的自然生态酒店,克服64项技术难题,将“地球伤痕”化为瑰宝。

  一路向东,直上云霄,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屹立于浦东陆家嘴核心地带。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更是一座绿色、智慧、人文的“垂直城市”。

  从深坑酒店到上海中心,从“上海之根”到“上海之巅”,两个“超级工程”遥相呼应,其背后不仅是建筑技术上的一个个创纪录,也折射出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不断追求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挑战不可能 

超级工程让“梦想照进现实”



  从2006年立项至今的12年间,团队克服了64项技术难题,其中完成专利41项,已授权30项,开创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深坑酒店位于上海市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的天马山深坑内。这里曾经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坑,面积接近5个足球场大小,最深处深度约88米。崖壁陡峭,平均斜坡角度约80度。

  这个“深坑”一度曾被规划成垃圾填埋场。一次偶然的火花,激发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创意,“深坑酒店”的规划被提上日程。

  深坑酒店的理念和设计方案曝光后,引来大批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议论。这个建筑涉及地下空间运用、地质考查和研究论证、建成后的使用管理等各种难题,并且全球都没有先例可循,推进的每一步似乎都指向“不可能”“不满足”“不现实”。

  “坑顶地质复杂,200根工程桩‘一桩一探’,平均一根桩用时3天,仅打桩一项就耗时将近2年。”世茂集团苏沪地区公司助理总裁陈少伟说。

  为加固生态崖壁,施工团队在坑口部位锚入99根35米深的锚索,在酒店背部崖壁打入6500根平均10米深的锚杆,加固面积达5760平方米;酒店主体依崖壁而建,使用的钢结构构件全部是折线形的,整个建筑一共用了一万余吨钢材,非标构件及异形节点极多,远超同等规模工程的构件种类……从2006年立项至今的12年间,团队克服了64项技术难题,其中完成专利41项,已授权30项,开创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从深坑酒店一路往东,穿越高楼里弄,飞越黄浦江,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耸入云霄。这是中国人首次将建筑造到600米以上的高度。这个“超级工程”也在很多方面创造了“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世界上第一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85万吨的单体建筑;世界民用建筑一次性连续浇筑方量最大、达到6万立方米的基础底板工程;世界上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14万平方米的柔性幕墙……

  “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再到上海中心,中国本土企业从观摩、参与到主导,陆家嘴三座超高层建筑见证了‘中国智造’不断崛起的脚步。”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说,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全面展现了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上海中心破天荒地把电涡流阻尼技术用在超高层建筑的风阻尼器上,这在国际上还是首创;上海中心的幕墙工程中所需要的“滑移支座”,由于国际上目前尚无600多米高的建筑案例,也激发了上海中心建设团队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关克难的决心,最终中国的技术专家带领着团队攻克了难题,不仅大大降低了控制安装偏差的难度,更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和工期,为整个上海中心节省了近亿元的建设成本。

  既能“入地”,又能“上天”,自主创新引领着上海这座城市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修复“地球伤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修补自然伤疤的创意工程,到融入绿意空间的摩天大楼,每一栋生态绿色建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


  因资源开采形成的深坑是人类加诸自然身上的“伤痕”,依崖壁而建的酒店,用最新的技术和人文的理念,尝试将这道伤痕变身为城市的财富。

  空中俯瞰深坑酒店,一边是绿植丛生的山崖峭壁,另一边是背靠崖壁而立的336间客房和套房,粗犷野趣与时尚现代在这里碰撞交融。崖壁之上保留了原有的矿工采石栈道,300级台阶见证了两代人沿山而下的故事。

  63岁的苏双喜从小在矿坑边长大,他是矿工的儿子,长大也成为天马采矿厂的一名矿工。他一路见证了深坑的繁忙、辛劳、沉寂和重生。深坑酒店亮相之日,苏双喜受邀重回故地,看到崖壁依然保留着当年矿工下山的栈道,不由感慨万千。“当年我们走栈道是肩挑手扛,非常辛苦;如今却可以悠然散步,欣赏风景。我很感动,也很自豪,希望有机会可以带着子女、孙辈一起来体验,告诉他们这里曾经是我工作过的地方。”

  目前,深坑保留了200余株原生的树木、植被。人工瀑布飞流直下,汇入崖底湖水。时有鸽子从瀑布背后的洞里飞出,划过天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瀑布后的鸽子洞是深坑原有的旧貌之一,它曾经是矿坑存放炸药的地方,我们在施工中没有选择将它填补,如今它也成为酒店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少伟说。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许世坛表示,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为可持续发展开拓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记者在现场看到,深坑爆破后的碎石也被充分利用,它们或安身于湖底,或散落于人行步道两侧,静候宾客的到来。据介绍,仅碎石回收再利用,就为工程节约超过4500立方米混凝土。

  深坑酒店方案设计师马丁·约克曼表示,崖壁、瀑布、水潭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使他想做一个真正在大自然中“生长”的酒店,让人、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酒店客房有两层藏身水下,每一间客房都像一个小型水族馆,带来与鱼同眠的奇特体验。

  “随着城市的发展,绿色、人文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口号语录,而成为滋养心灵、慰藉灵魂的必需品。”知名收藏家马未都说。他创办的观复博物馆,自2017年3月入驻上海中心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超过15万人次。

  在繁华喧嚣、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上海中心利用双幕墙的设计,在高挑通透的空中大堂规划了21个空中花园,为公众提供交流休憩的平台,拉近了城市钢筋水泥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

  其中,大厦37层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室内中式园林“半亩园”,亭台假山、小桥流水、紫藤修竹,徜徉其中既能品味茶的醇香,亦能欣赏婉转悠长的昆曲表演,在玻璃幕墙之间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江南诗意。

  同样得益于独特的双层幕墙设计,上海中心大厦内部的采暖和制冷能耗降低了50%左右。此外,通过风力发电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40多项绿色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上海中心大厦的能耗比同类建筑减少20%以上。

  从修补自然伤疤的创意工程,到融入绿意空间的摩天大楼,每一栋生态绿色建筑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

注入人文关怀

地标建筑讲述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里的每一幢地标建筑,从落成的那一刻起,就都要面临从‘上海制造’向‘上海服务’‘上海文化’的转型。”


  在上海中心大楼外,有一面琉璃荣誉墙,上面镌刻着4200多位参与上海中心建设的设计者和普通劳动者的名字。“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创新、努力和辛劳,我们用这种方式记录、感谢他们的付出。”顾建平说。

  新的地标建筑正在成为中国文化、城市精神新的讲述者和传播者。从深坑酒店到上海中心,融点滴人文关怀于建筑每处细节,用文化的温度柔软一座城、润泽一座城。

  “这座城市里的每一幢地标建筑,从落成的那一刻起,就都要面临从‘上海制造’向‘上海服务’‘上海文化’的转型。”顾建平说,“物理的高度和深度只是凝固的数字,理念的高度、文化的深度才是地标建筑的生命之魂。”

  步入上海中心大厦,迎接八方宾客的是一尊袅娜多姿的《上海少女》雕塑,这是已故著名艺术家陈逸飞的作品,充满东方神韵、海派风情;设于上海中心大厦楼上的上海观复博物馆由“金器馆”“造像馆”“东西馆”“瓷器馆”和“临展馆”五个部分组成,上千件藏品带领人们穿越千年的中国文化;被首次应用于超高层建筑的电涡流阻尼器,上海中心也充分利用起来,打造“上海慧眼”造型,并将原本闲置的400多平方米的设备空间打造成可以容纳200多名观众的科普、音乐、演出空间……

  今年4月,上海中心大厦又将部分裙房商业空间腾出,开设上海中心展览馆,并迎来首个大型文化艺术展览——“丝路敦煌”。在长达10个月的展期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包括“马踏飞燕”在内的100多件来自甘肃省内7家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甚至还能置身三个等比例高清复制的“敦煌洞窟”,在现代都市的核心触碰古代丝路文明的发展脉络。

  深坑酒店公共空间也展示了一幅动态的《丝路山水地图》。它等比例复制了宽0.59米、长30.12米的画卷原本,运用数字技术“复活”了在大漠上牵驼载货的古代商贾,全卷211个地理坐标再现了明代中国在丝路沿途开展各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盛况。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离不开历史文物的传承与见证,这是一个民族了解其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表示。

 

从“上海之根”到“上海之巅”
超级工程讲述城市精神

( 2018-11-1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