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3/16 12 13 1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世界最大桃园”蕴藏的乡村振兴“密码”

  相关文章: 
“世界最大桃园”蕴藏的乡村振兴“密码”

( 2018-1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北京市民在2016年平谷区甜桃王擂台赛上拿着大桃拍照。新华社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李斌、郭宇靖、夏子麟、田晨旭
 

 
  瓤肉莹润,浆液甘甜……每年夏秋,北京街头板车、水果超市,人们不时可见这种水果:平谷大桃。
 
  平谷大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身上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近一个多月来,记者多次深入地处北京东北方向的平谷区,深入面积高达22万亩的“世界最大桃园”采访桃农、基层干部。
 
  从改革开放之初平谷一个小村庄“冒险”种下桃树,到如今7万桃农年人均从“桃”身上“收入”1.8万元,从往昔“无名小卒”到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一颗大桃折射了一位位普通中国人在过去40年里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科学求实的精神,蕴藏着过去40年一个东方古老国度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密码”。
 
“平谷大桃”不只是富民产业


 
  “亏了这桃树,要不真供不起孩子上学”


 
  10月中旬的一天早上,老卢正在自家桃园,摘着今年最后一批“桃王九九”,这也是今年全平谷最晚成熟的一批桃。老卢全名为卢宝生,是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的果农。已经59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平谷人,他家的桃园有6亩7分地。
 
  “今年最大的桃有2斤3(两),我卖了200块。”老卢坐在桃园的石墩上跟记者笑着聊,他是附近小有名气的桃王,得过两次全区的甜桃王,还获过京津冀地区的金奖。“‘桃王九九’是从中科院引进的品种,就是你旁边这棵树,结过我种的最大的桃,2斤6(两)一个。”老卢总是笑着。他口中的“桃王九九”是公认个头大的晚熟品种,不仅高产、稳产,而且甜度很高。
 
  “亏了这桃树,要不真供不起孩子上学。”坐在树下,老卢很认真地讲,自己原来在附近打工,只能挣个吃饭钱。后来琢磨种桃能有稳定收入,就开始种大桃。从一无所知到自学摸索,感谢老师来讲课,示范修剪、防治病虫害,终于得心应手。如今一亩地桃,一年能卖2万多元。据他讲,自己供两个孩子上学都靠种桃,现在他们一个在首都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留校当教师,一个是北京公安特警。
 
  在桃园陪着老卢的,是平谷区果品办公室的科长喻永强,他就是老卢反复强调的“老师”之一,这会儿正在叮嘱老卢记得早点打“碧护”——这是一种主要给果树抗冻用的无害喷雾。
 
  喻永强对记者说,别看老卢说得轻松,其实种桃树挣的都是辛苦钱。从修剪桃枝到套袋(一种生产无公害水果的有效措施),不仅要登高爬梯,而且为了果实密度,桃农几乎要观察到每一寸桃树枝,四季无闲时。不仅如此,由于凌晨温度低,糖分易积累更香甜,桃农都在凌晨摘选大桃。如果凌晨4点摸黑进到村里,一定会被吓一跳,像赶集一样的果农早已完成摘桃和打包,大口地吃起了早饭。
 
  老卢满是褶子的脸上,没有露出半点抱怨,一门心思想着自己的桃子:“我种桃奏是(当地方言,即“就是”)一个乐趣,每天上桃地来挺美的,累点也不觉着。来找我买桃的都是回头客,有的大客户一下就买上万块钱的桃,他们满意了,我才能挣钱。”
 
  心满意足的老卢,是平谷区桃农的缩影。如今,平谷有7万人从事这一产业。经历30多年发展,平谷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拥有22万亩面积的“世界最大桃园”,年产量超过3亿公斤,总收入逾13亿元,占北京全市大桃收入的80%。
 
  记者调研发现,“平谷大桃”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久前在深圳召开的2018年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评选的“国家森林城市”揭晓,北京市平谷区成为北京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7.9%,林木绿化率71.58%,其中大桃占林木绿化面积的25%。
 
“大桃一品”带动果品产业


 
“卖这老多钱可咋花啊?”


 
  平谷是北京市16个区之一,位于北京东北部,北靠燕山,南有泃河,与天津蓟州区、河北三河、兴隆接壤。由于三面环山,故以平川谷地命名为“平谷”。据记载,自汉高祖十二年时,建立平谷县,历经2000余载,境域多变,但“平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金秋十月,站在平谷区大华山镇后北宫村附近的半山腰上,一望无际的桃树林迎着微风碧波荡漾。64岁的桃农岳长保说,“平谷大桃”就发源于后北宫村,当时村里生活并不好,为了让村民富裕起来,当时村里的老书记顶着“以粮为纲”的政治压力种起了果树。
 
  “好地种大田,破地种果树”,在牙缝里挤出土地的后北宫村人在浅山区的角落开始尝试,打起直径几米宽的敞口大井。山区环境原本不好种植果树,但人们渐渐发现和苹果树相比,桃树在“上山下滩”的土地上也能成活,再加上平谷土地含钾量高,利于种植,逐渐有群众和村庄加入种植大桃的队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3年全国实行双层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北宫村仅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将全村5000多亩土地都种上了桃树,成为平谷第一个大桃生产专业村。
 
  “那阵桃也不好卖,卖不出去,有的把树都砍了,不挣钱不是?后来种植信息一传出去,东北的大车都到这儿来收桃来了。”卢宝生说。
 
  平谷区刘家店镇党委宣传部长于学军回忆,1984年后北宫村有一户桃农因为肯于吃苦坚定选择种桃,当年就卖出了9000多元大桃,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而那时,普通工人每个月只挣50多元,在农村盖五间瓦房只要2000元。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成就了平谷大桃产业。“当时的场面记忆犹新,北宫村大街上都是人,看着人家数着一张张‘大团结’,大家都在感慨——卖这老多钱可咋花啊?”于学军形象地说,由于尝到甜头,农民从一开始对种桃树“心里没底”,转身积极地栽树,很多家庭一下卖出三四万元的大桃,都乐开了花。
 
  转眼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平谷区政府在总结后北宫村大桃富民的成功经验后,提出了“山区要想富,必须栽果树”“一家一亩果园,一户一名技术员”等口号和措施,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平谷形成了4万亩大桃的种植规模。
 
  20世纪90年代初,缺少专业化的大桃产业出现了波折。大桃因不易保存也俗称“隔夜愁”,受制于物流能力及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市场一度出现滞销,“销售难”难住了农民。“不该继续发展了”“再种谁也卖不出去”等声音此起彼伏。
 
  平谷区政府果品办公室总工程师张文忠说,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末平谷还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大桃种植,一提到专业化总被人嘲笑“农民有啥可专业”。那时正值全国红富士苹果大发展时期,乡镇、村负责人多次去山东栖霞考察红富士苹果生产。
 
  1991年初,平谷县(2002年改设平谷区)政府专门成立果品办公室,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大桃一品带动果品产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决策,加快了大桃产业发展。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科学决策的效果开始显现,专业化种植在平谷得到了认可。一些勇于“吃螃蟹”的村民得到了实惠,住进了二层小楼。一直到2004年,平谷形成了22万亩的种植规模。
 
  桃花早开,被称为“报春花”。杜甫曾深情写道“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如何让平谷大桃为更多的世人所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平谷桃花节由此诞生,1992年“第一届大华山桃花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从桃到花,以花卖桃”。到1996年,桃花节连续举办了5届,共吸引了30多万游客,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更让大桃再也不愁卖了。如今,桃花节已经发展为集传统文化、音乐文化、休闲文化、体育运动和美食文化于一身的“北京平谷国际桃花音乐节”知名品牌,2018年总体接待游客超过36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5亿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平谷大桃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规模和品种也大幅提升。张文忠说,上世纪70年代只有“久保”等老式品种,80年代黄桃、毛桃流行,90年代初开始油桃更受欢迎,从一些农林研究所引进的国内外新品种不断面世,到目前已发展出200多个品种。
 
  国家统计局在“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中指出,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几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3亿中国人彻底告别了长期的农产品“短缺经济”状态。
 
种桃科学化、专业化


 
“脸晒得最黑的肯定就是‘果办’的”


 
  平谷大桃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但大桃产业发展的内核,自始至终有一种奋斗者的心态在支撑。
 
  专门成立的果品办公室功不可没。1991年起成立的平谷县果品办,是当前北京市唯一保留的区县级果品办。如于学军所言,“全区公务员站出来,脸晒得最黑的肯定就是‘果办’的。”
 
  每年在老百姓田间地头指导生产的“果办”老师,往往在农民还没起身时,就已赶到田间地头。
 
  张文忠说,“果办”老师被平谷果农“追星”追了几十年。“老师”一到村里去,果农立即放下手中的饭碗,跟着追上去询问咨询,因为“果办”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技术。
 
  “一开始您种桃时,自己掌握技术吗?”记者问卢宝生。
 
  “不掌握,一点都不懂,就是‘果办’的人来教。按他们说的回来再看看书,一点点地摸索。桃要怎么管理才长得好、口感好?用什么农家肥?我总结,农家肥不能是鸡粪,得是牛羊粪,这样种出来的桃甜度最高。”这位曾经在区里比赛摘取“甜桃王”桂冠的桃农透露了种桃的秘诀。
 
  平谷大桃产业曾爆发“潜叶蛾”和“黑斑病”危机,其中名为“桃细菌性黑斑病”的传染病发病快、传染性强、对果实影响大,如不加以控制,大桃必将减产减收,甚至绝产绝收。平谷“果办人”通过调研走访,下地观察病虫害,与相关专家进行研究实验,逐步找到了遏制病害方法,申报重点防控项目,并在全区推广,为果农减少近亿元经济损失,帮助平谷大桃产业迈过难题,也成为解救危机的“亲人”。
 
  相比之下,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临近的某县原本和平谷种植同等规模大桃,但因为出现严重病害,而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研究解决,眼睁睁地看着十四五万亩的大桃产业日趋衰落。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言:“‘果办’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村里组织活动时只要一广播,一会儿果农骑电动车排大队跟检阅一样就来了,比发东西还好使。”
 
  产业规划、技术引进、品种升级……如今平谷大桃正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张文忠也颇为自豪,大桃对农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农民对此津津乐道,一大批人因为大桃买了楼房,供子女上学读书。“我们做农业的,为农民生活提供保障,为社会添砖加瓦,我觉得很骄傲。”他说。
 
  近年来,平谷区刘家店镇还发起了种“诚信桃、厚德果”倡议,呼吁全镇百姓诚信经营,杜绝缺斤短两,争做诚信桃农。想要获得诚信之星,需完成不使用除草剂、施用有机肥等诚信公约30条的严格标准。例如,桃园内不能使用除草剂。杂草影响桃农劳作,干扰果树生长,相比机器和手动除草,除草剂可以快速除草,但其农药残留对人身体有害,也会影响大桃味道。
 
  “农业局会进行督查和执法,‘果办’指导并检查,保证最好的绿色产品供给到市场。”张文忠说。
 
电商培训、产品分级


 
  “原来按筐卖,现在按盒,甚至按个儿卖”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化逐步深入。2018年开始,平谷区在“互联网+大桃”的基础上,鼓励果农从传统销售向个人电商转型,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产业转型。
 
  平谷区商务委副主任高杰说,“互联网+大桃”在2014年起步时主要以平台电商为主,但如今京东和天猫旗舰店流量与维护成本过高,生存困难。近两年,平谷区通过对果农培训,帮他们借助手机直面顾客推介,再通过快递等实现销售,掌握农产品的交易权、定价权、收益权,让农民成为互联网时代有尊严的新农人。数据显示,2018年平谷共有1400万斤大桃通过电商销售,农民实现增收1.12亿元。
 
  政府组织进村入户的“新农人讲学班”等电商培训,培养了农村电商人才,推动大桃流通标准化。通过培育本土电商讲师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大桃主产乡镇开展“地毯式”培训。
 
  “好多桃农在讲课后都跟我们咨询买啥样的手机好,课后就买去。”负责培训的讲师团讲师王丹说,培训从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到给产品照相开始,教授农民在网上诚信经营,提高农民互联网营销的意识和技能,目前已经建立了169个微信群,进行线上跟踪服务,课上掌握不了的内容,以图片、文字、小视频等形式讲解,在群内统一解答。
 
  除此之外,培训还包括桃树的产中、产后养护,化肥农药的管控理念以及分级销售策略等。相比果农之前将大桃成筐卖给桃贩子遭遇压价,电商培训和产品分级理念让大桃销售单价提高到原来的4倍多,农民积极性大幅提高。
 
  在前北宫村大桃交易市场,一筐筐大桃通过传送带进入新近引进的大桃分拣设备,帮助桃农实现大桃甜度在机械设备的规模化无损测糖和等级细分,提高产业竞争力。
 
  5年前还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的白领张华,如今已返回平谷成为专业桃农,通过网络销售,给她的前同事带去了新鲜的大桃,不仅收入更高,而且自己还成了讲师团的讲师,心中充满成就感。“桃子质量越来越好,原来按筐卖,现在按盒,甚至按个儿卖!”
 
大桃产业优化升级


 
向集约型高质量现代化模式发展


 
  进入2018年,老岳和老卢都迎来了新问题——谁来接班?
 
  64岁的岳长保说,这是自己最担心的事,果树不比大田,需要多年培育,孩子们都在外工作,没有人愿意回来接班。他认为自己身体能再干个八年、十年,可这之后,自己真就成为“末代农民”了。“年轻有学问的,人家上外边闯世界去了,我们这代人以后怎么办?这是我现在最担忧的事。”
 
  张文忠说,农业专业化的产业要求在提升,但农民的综合能力在下降。市场激烈竞争下,对产品的要求更高,以“五六十岁”为主的这代农民不仅年龄偏大,而且知识、体力受限,因此亟须补充高素质的精英型农民。“而年轻人眼高手低的多,大学生下决心要从事果树,没有四五年积累做不出眉目,往往知易行难。”
 
  老岳和老卢面对的问题,是中国一些农业地区的普遍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平谷区通过探索经营体制、栽培模式、个人电商和技术引领等手段,帮助果农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新型果园,让管理技术更加简化,果农更易接受掌握。
 
  2018年,在大兴庄镇,三福庄果农孙永东种植的清水白桃,不出地头就以每箱100元的价格被收购一空,亩效益达2.6万元;在大华山镇,大峪子村果农胡晋军种植的新品种金秋蟠,采摘价格为每公斤30元;南独乐河镇北独乐河村王庆林种植的水蜜桃领凤、红清水销售价格达每公斤20元……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体系的建立,现代化的新型果园,为大桃产业的优化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
 
  同时,平谷还在探索经营体制创新,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将土地收归村集体或承包大户;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桃”的基础上,平谷区与顺丰、京东、EMS等物流企业对接,由政府提供场地,顺丰物流在大华山大桃市场建立物流分拨中心,减少了5个中转环节,投入专机、高铁、冷运车等运力优势,让大桃从“枝头”直达“舌尖”。目前平谷大桃销售覆盖全国,并销往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平谷区农委、果品办主任李小丰说,在今年的平谷区委五届六次全会上,平谷区提出了紧扣“三区一口岸”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推动绿色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山水平谷、森林城市、花果田园正在成为平谷的“金名片”。为落实全会精神,平谷正在坚定不移地实施大桃精品战略,紧盯育种前沿,分析引进优新品种,提高桃农科学管理水平,并强化绿色、安全体系建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不仅如此,一系列创新举措同时为减轻桃农压力,提高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平谷区多部门指导下,平谷青年返乡创业成立的“北京桃娃”农业科技公司发起提前认购、预售平谷大桃的“情定桃花”认购活动,以“桃花开时卖大桃”帮助农民完成近万单大桃预售,不仅价格是去年的2倍,还同时开发出桃罐头、果干、桃茶叶、桃木剑等工艺品和衍生产品,一举成为互联网认领模式下的“爆品”。
 
  被称为“天下大桃第一镇”的大华山镇人常富东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父亲开着手扶拖拉机,用大筐装上七八十斤桃,到附近的批发市场去卖,那时没有合作社也没有商超和电商,面对的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批发商。
 
  “我是‘靠’大桃长大的,大桃产业确实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小时候父母教我‘打死也不能回家种地’,因为农民要靠天吃饭,投入高,回收慢,果树种下去,3年才结果。”常富东说,而如今,从“商超”到“互联网+”模式,从线下到线上全民电商,从批发市场到盒马鲜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桃产业正在向集约型的高质量现代化模式发展。
 
  张文忠说,种植技术的改进升级也在助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平谷大桃产业推广高密植栽培,一亩地桃树株距由原来的1.5米至2米缩减到1米至1.5米,并辅助铺上黑色地膜,提高地面温度。这种小株距、大行距的栽培模式,既可节水灌溉,又可以容下机械化栽培,解决了老龄农民施肥难的问题。截至2017年底,全区已有2.3万亩桃园实现了高密植栽培。
 
  长枝修剪、密植栽培、树形控制……一系列果树技术的运用,也助力大桃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在大桃产业带动下,平谷一大批特色果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增长。金秋时节,北京平谷金海湖镇600余亩特色果品佛见喜梨喜获丰收;峪口镇、南独乐河镇等地共9000亩优良品种苹果面世;井峪盖柿、磨盘柿、杵头柿……5万亩柿子栽种面积位于京郊各区首位。
 
  2017年,平谷区苹果、梨等园林水果产值超过1亿元,核桃、板栗等坚果产值超过7000万元,葡萄、柿子、鲜杏、鲜枣、樱桃产值都已超过千万元。平谷区果品种植总面积达到38.19万亩,成为首都最大的“果园”。
 
  京郊的京白梨、吉林延边的苹果、南疆的库尔勒香梨、辽宁大连的樱桃、山东枣庄的石榴、浙闽的杨梅、陕甘豫的猕猴桃、闽粤沿海的龙眼、粤桂南部的荔枝、海南西部的芒果……放眼全国,和平谷大桃一样,一种种特色果品、一个个知名品牌,一座座特色果品产业化生产基地,成为各地富民兴农的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揭开了中国“三农”发展的新篇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名句,如此赞美盛开桃花的浓艳多姿。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桃产业寄托了平谷人的梦想。喜悦、期待、幸福……一棵棵桃树写满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蕴藏了中国农民的精神密码。
 
  在采访中,张文忠不由在纸上写下12个字:“平谷好风光,百里桃乡百里香。”
 
 

“世界最大桃园”蕴藏的乡村振兴“密码”

( 2018-11-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