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 |
16 |
12/16 |
11
|
12
|
13
|
>
|
>| |
|
|
PDF版 |
|
|
|
|
魏尔曼 上周刚看到金庸去世的消息时,我的心情其实没有太受影响。因为老爷子94岁高龄了,一辈子过得那么丰富,八十一岁还跑剑桥读博,想输出的想输入的都没耽误,作品修订了那么多次,应该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就像我的朋友老袁讲的,金庸作为创作者的生涯很早就被他自己选择结束了,之后几十年其实一直作为吉祥物活在读者心中。何况金庸的作品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世界,虽然金庸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但是这个世界早就已经可以独立于他而存在。 所以一开始我也没有很难过,但是当我一条一条翻看很多人摘录他们印象深刻的小说片段,让我的回忆一下子变得非常具体,想起十几年来读到这些段落的感受,心里突然多了很多呼啸而过的感慨。 无论是神雕结尾的“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还是程英化用东坡的那句,“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我都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初次读到它们时的震动,金庸的作品真的形塑了我对于爱情、对于友情、对于义气、对于道德、对于家国的最初的想象。 到了大学以后我学了社会学,开始从个体之外的层面看问题,看到个人的观念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公序良俗、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而不自知,把很多其实不符合人性需求的期待想成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慢慢去分离性、爱、婚姻,去厘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互动。 除了感情观,金庸也影响了我最初的道德观。金庸小说里最让我热血沸腾的,是天龙八部里少室山头段正淳说的那一席话。彼时萧峰被各大门派围攻,眼见绝无生路,段正淳对他的属下说,这位萧大侠于我有救命之恩,待会危急之际,咱们冲入人群,助他脱险。他的属下说,对方人数百倍于我,不知主公有何妙策?段正淳回答,大丈夫恩怨分明,尽力而为,以死相报。他的属下齐声道,理当如此。 每当读到这一段,都忍不住热泪盈眶,真的是风格高古,士为知己者死,大丈夫恩怨分明,尽力而为,以死相报,理当如此。 讲实话,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塑造了我对“义”的理解,既关于人与人的义气,也关于人之于家国的公义。但就像金庸自己的家国观念也在变化一样,从最初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到“汉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荣辱具化凡尘”,我也在长大后的阅读中明白什么是家国同构的叙事,国族的概念也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虽然我也认同一句话,对想象的共同体的爱也是爱。 距离初读金庸,已经是十几年过去,最初那些关于人生的想象都走了样,我对人看得越多,就越知道,人心里,磊落的地方少,诡谲的地方多。但我还是会想起金庸的作品给种下的那些期待,如今回溯,真的想再次感慨那句,昨天的明天不是今天。梦醒时分,想到曾经有梦,也忍不住一阵怔忡。明白了什么是侠客,也就明白了侠客精神与现实秩序的背道而驰。明白了什么是江湖,也就没有了江湖梦。
|
|
江湖一梦,情义无价
|
|
|
|
( 2018-11-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 |
|
|
魏尔曼 上周刚看到金庸去世的消息时,我的心情其实没有太受影响。因为老爷子94岁高龄了,一辈子过得那么丰富,八十一岁还跑剑桥读博,想输出的想输入的都没耽误,作品修订了那么多次,应该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就像我的朋友老袁讲的,金庸作为创作者的生涯很早就被他自己选择结束了,之后几十年其实一直作为吉祥物活在读者心中。何况金庸的作品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世界,虽然金庸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但是这个世界早就已经可以独立于他而存在。 所以一开始我也没有很难过,但是当我一条一条翻看很多人摘录他们印象深刻的小说片段,让我的回忆一下子变得非常具体,想起十几年来读到这些段落的感受,心里突然多了很多呼啸而过的感慨。 无论是神雕结尾的“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还是程英化用东坡的那句,“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我都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初次读到它们时的震动,金庸的作品真的形塑了我对于爱情、对于友情、对于义气、对于道德、对于家国的最初的想象。 到了大学以后我学了社会学,开始从个体之外的层面看问题,看到个人的观念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公序良俗、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而不自知,把很多其实不符合人性需求的期待想成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慢慢去分离性、爱、婚姻,去厘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互动。 除了感情观,金庸也影响了我最初的道德观。金庸小说里最让我热血沸腾的,是天龙八部里少室山头段正淳说的那一席话。彼时萧峰被各大门派围攻,眼见绝无生路,段正淳对他的属下说,这位萧大侠于我有救命之恩,待会危急之际,咱们冲入人群,助他脱险。他的属下说,对方人数百倍于我,不知主公有何妙策?段正淳回答,大丈夫恩怨分明,尽力而为,以死相报。他的属下齐声道,理当如此。 每当读到这一段,都忍不住热泪盈眶,真的是风格高古,士为知己者死,大丈夫恩怨分明,尽力而为,以死相报,理当如此。 讲实话,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塑造了我对“义”的理解,既关于人与人的义气,也关于人之于家国的公义。但就像金庸自己的家国观念也在变化一样,从最初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到“汉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荣辱具化凡尘”,我也在长大后的阅读中明白什么是家国同构的叙事,国族的概念也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虽然我也认同一句话,对想象的共同体的爱也是爱。 距离初读金庸,已经是十几年过去,最初那些关于人生的想象都走了样,我对人看得越多,就越知道,人心里,磊落的地方少,诡谲的地方多。但我还是会想起金庸的作品给种下的那些期待,如今回溯,真的想再次感慨那句,昨天的明天不是今天。梦醒时分,想到曾经有梦,也忍不住一阵怔忡。明白了什么是侠客,也就明白了侠客精神与现实秩序的背道而驰。明白了什么是江湖,也就没有了江湖梦。
|
|
|